台湾城市

2024-05-27

台湾城市(共7篇)

台湾城市 篇1

近期, 笔者随同浙江省交通规划研究院的有关人士到台湾参观并考察了台北城市交通更新情况, 亲眼目睹了台北公交、高雄地铁, 以及花莲至宜兰铁路运营情况与变化, 收获很大。

在台北市交通控制 (资讯) 中心, 笔者听取了解说员的介绍, 观摩了向公众免费开放的交通管控信息处理系统与市政设施建设缩影, 并乘坐公交与捷运, 亲身感受其高科技成果应用。

目前, 台北市政道路主要由4车道主路和2车道次路, 以及众多街巷构成。这对于拥有260多万人口、67万余辆汽车和97万余辆摩托车, 以及日出行人次达170万的台北市而言, 交通压力也相当大。但市区街面上车行顺畅、秩序井然, 这应该主要归功于多年来台北市的智慧型交通建设, 以及采取的种种交通宣传手段、便民出行方式和智能管控措施。

台北的智慧交通、资讯平台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 (1981年) , 改造升级于90年代中期 (1994年) , 是一个应用电子监控、电脑处理等高科技, 集先进的交通监控管理和用路人资讯、大众运输、商务用车运营、电子收付费、紧急救援、弱势使用者保护、公共自行车、行人保护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智能交通管理体系。通过系统平台、即时交通资讯网络和大众运输网络、城市巴士、国道客运转运站、绿色节能自行车专用道、无障碍公交车等系统, 实现民众快速获取资讯信息、增进交通资讯精准率、提供标准便捷式交通服务、提升交通通行速度、减少事故处理时间与影响、消减交通监控人力、简化资讯取得的行政程序等目标与任务。

智慧型运输系统在市区主要干道及路口架设了多个摄像机及车辆监测器, 完整收集快速道路及市区主要干道交通信息, 为交通监控提供及时资讯。同时, 通过电脑、手机等信息系统查询, 路边和巴士站台设置的显示屏、公交车候车亭及捷运月台上配备的语音播报, 为司机提供最佳行车路线, 减少交通拥堵, 让道路的使用更加高效、有序、顺畅、快捷。

据介绍, 台北公共交通日载客量多达170万人次, 占大众运输比例的45%, 因此, 台北市政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市民在外出前, 利用电脑或手机查询自己所要乘坐的公交车辆, 得到目前公交车位置及公交车与捷运转乘的信息;也可抵达公交车候车亭及捷运站台, 通过显示屏幕掌握车辆到站信息。在公交车候车亭及捷运上配备语音与站名播报系统, 可随时得到信息, 以减少市民坐过站与未下车的失误。

同时, 通过停车资讯导引系统, 可轻松查询停车场剩余车位, 行驶中可在路侧显示屏得知临近停车场方向及剩余车位信息。进入停车场, 可使用“悠游卡”付费, 方便快捷。

在大力发展公交车和捷运的基础上, 台北市政府积极倡导市民绿色出行。在主要干道旁设置绿色节能自行车专用道, 配有醒目标志。目前, 台北市区自行车路网已达100公里。同时, 在主要路段设置了11处配放500辆公共自行车的租借站, 并实行自动化管理, 在甲地租车可在乙地还车, 全都使用“悠游卡”付费, 十分便捷。为解决行人流量大和学校周边人车交汇问题, 在主要路口设置了行人专用道, 避免了行人与转向车流发生冲突。

捷运系统已经成为台北交通体系中表现最突出的部分。虽然在建设初期, 短期内加重了城市交通负担, 但建成后极大地缓解了交通紧张状况。目前, 台北市捷运系统已建成4条主干线和2条接驳短线共67.2公里, 运送乘客累计多达200多万人次。现在, 捷运系统网络已覆盖整个台湾地区, 并从台北向新竹、台中、台南、高雄、台东、花莲、宜兰、基隆等其他城市延伸。

台湾城市 篇2

第二天一早,我们从酒店出发,开始了台湾之旅。因为过年的原因,人很少,车也很少,街道很干净,我们乘大巴车来到了台北故宫,这里珍藏了70万件文物,最著名的是一件雕刻的白菜,它利用了翡翠天然的颜色,巧夺天工,我还欣赏了精美的瓷器,还有各代名人的字画,之后我们还参观了一零一大厦。

后来的几天,我们陆续游览了垦丁、花莲等城市……

台湾城市 篇3

我自行规划的电影主题旅行,并不是每次都得瞄准古堡、豪宅、博物馆、国家公园等地标、功能性明确的观光景点。对我而言,电影场景之所以无比重要,关键应是在于这个场景与电影内容、以至观者私人记忆间所产生的一种“情·感·连·结”。有时候,费尽千辛万苦,跋山涉水找到脑海深处电影画面中某个看似不足为奇的场景,并非那部电影、那个片刻拍得多么了不起,亦非该实景具有什么非亲眼见证不可的指标性,事实上,自己只是想透过这样的追寻与回味方式,重新确认自己记忆中的种种,依旧存在。

关于台北:难以言喻的美好乡愁

例如每当有人问我,哪几部台湾电影中的台北最具有代表性?我的答案永远是杨德昌的《独立时代》与《一一》、蔡明亮的《爱情万岁》、张作骥的《黑暗之光》以及王家卫的《春光乍泄》,缺一不可。这跟我个人成长经验有关。离家北上念书的那年看了《独立时代》与《爱情万岁》,永远记得陈湘琪与倪淑君坐在T.G.I.Fridays里头聊天的模样,觉得她们与她们身处的周遭、她们的语言、她们的思维反应,是与我距离得远远的平行时空,尽管我念的大学根本与那间T.G.I.Fridays相去不远。《独立时代》从此定义了我脑海中对于台北的印象,那样的车水马龙、那样的嘈杂与虚假、那些迂回缭绕的算计与无奈。直到许多年后,我在英国某个小城的艺术电影院里看了台湾至今尚未正式商业映演的《一一》,我恍然明白,台北之于我,并非故宫、自由广场、国父纪念馆、东区百货公司或是阳明山,而是大学时代自以为代表时尚而去跑的T.G.I.Fridays,还有《一一》开场的辛亥路高架桥。那是我熟悉的台北生活,而如今成为一种美好的乡愁。

《爱情万岁》与《春光乍泄》也是如此。我初上台北那年,大安森林公园还是一片光秃秃的,想找个树荫好好吹风都没办法,但也因为那样的荒瘠,让我更能感受《爱情万岁》片尾杨贵媚的长泣。几年过去,台北捷运木栅线落成,我搭呀搭的从没有任何感觉,某日学长说王家卫跟梁朝伟在我们学校附近的辽宁夜市拍戏,不过应该已经拍完我们不用赶去了,当下有点怅然若失。后来在《春光乍泄》中看到常去吃宵夜的辽宁夜市,忽然有种陌生的感觉,梁朝伟最后搭乘木栅线某班车,驶向无限可能的未来,木栅线的高架桥就此定格成为我心中最美丽的台北夜景,斑斓绚丽、闪闪发光、一往无前。往后我在晚上搭木栅线,脑中总会自动与《春光乍泄》片尾进行串连,不由自主哼起那首《Happy Together》。好像很难用文字说明,这些非典型热门景点的电影场景何以总能令我心头澎湃汹涌,看过张作骥的《黑暗之光》就知道,盲眼爸爸某日要明眼女儿带他去台北走走,目的地竟是一个年久失修的漏水地下道,盲眼爸爸听着水滴声感动得声音都颤抖了起来,公共工程死角没想到竟也可以成为一段爱情、一个家庭的原点。那是一种“相对性”的恍然震颤,与法国大文豪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里倾心描绘玛德莲小蛋糕何等妙味无穷大抵相近。

台北以外:疗愈、乡村,或是架空

台北以外的台湾,又是什么样的风景?几年前,台湾电影大略可粗分为两类:关于台北的台湾电影,以及台北以外的台湾电影。《海角七号》大卖之后,各县市政府积极推动地方观光,高雄因此出现了《痞子英雄》、《不能没有你》及《有一天》等类型不同、美学各异的电影,台中则推出《爱你一万年》跟《命运化妆师》,金门也不遑多让拍了《星月无尽》与《夏天协奏曲》……乍看之下百花齐放,一旦深究又不免好奇这些“地方景致”是否真能代表“地方”?又如何与台北形成一种意义与情感上的对应?

台湾的编剧导演向来喜欢安排台北人因为种种原因而决意离开台北。偶像剧《我在垦丁天气晴》让感情受伤的“雨不停”前往垦丁疗伤,南国的阳光空气沙滩与海洋成为疗愈良方;趋势剧《圣棱的星光》则是关于两个在雪霸公园服替代役的热血男儿阿星与阿光在武陵管理站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开阔壮丽的自然景致与主人翁在台北遭遇的种种人为挫折产生强烈反差,可说是将自然公园置入性行销得最美妙动人的范例;至于一度掀起出走风潮的《最遥远的距离》,选定冶天然与艺术于一炉的台东都兰为剧情核心所在,安排所有在台北都会受创的心灵在此巧遇,都兰鼻的海滩在林靖杰的镜头下展现出款款深情,同时也给了繁忙的都会人一个出走的好理由。

相较于台北人的出走,“非台北人”的在地生活在哪些电影中的呈现最令我眼睛一亮,甚至想来策划一个顺着景点逐一朝拜的小旅行?侯孝贤的《风柜来的人》前半段以写实诗意的笔触描述少年阿清在澎湖(风柜)烦闷、被约束的日常生活,最令我记忆深刻的片段莫过于他与几个玩伴在港口上排排站手舞足蹈,对着村舍里某个年轻女孩炫耀式地展现他们不知天高地厚的青春气焰,眼看就要满溢出来的雄性激素被他们身后不断拍打上来的浪花抑制、再抑制,始终无法完全挥散。这是台湾电影史上最寓意丰富的场面调度,浪花拍打上岸在四面环海的台湾屡见不鲜,同样的景致出现在离岛(澎湖),却忽然多了那么一股青春热力无处伸张的苦闷与滞泞感,浪花充满不确定的节拍性更仿佛暗示着阿清一伙人接下来的高雄追梦记。自此以后,每当我走过台湾乡村任一港口,总会习惯性地驻足等待大浪忽起,《风柜来的人》不再只是关于风柜与高雄,它已经成为那个都市快速发展年代的乡村成长集体记忆。

当然,国境之南其实也可以不是台北的后花园,可以与乡村意象无关,更可以变得超现实,或是架空。鸿鸿的《穿墙人》把台南的盐山改装成“未来”令我啧啧称奇,蔡明亮的《天边一朵云》将高雄打造成情色又缺水的性爱之都简直颠覆了全台湾人对于高雄的刻板印象,侯季然的《有一天》则是将客观的时间、空间元素打散之后创意重组,明明还是同样熟悉无比的旗津海水浴场及高雄新滨码头,看似写实的岛屿、船屋与大海,却在导演与摄影的巧思中洋溢着一股迷幻浪漫的诗意节奏。电影原来可以如此潇洒地与现实切割,幻化成为一幢私人迷宫,引领我们徜徉其中,看见城市映像的另种可能。

台湾城市规划建设观感 篇4

通过那次台湾之行, 增长了自己的阅历、提升了自己的规划理念, 回来后通过借鉴相关文献印证所感, 归纳起来, 觉得台湾的规划建设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

一、城市发展问题

(一) 土地资源利用相对集中

土地可利用资源相对缺乏是台湾建设中的显著问题, 山地占约65%, 剩余的平原面积扣减建设用地后尚需维持农业用途。因此台湾在规划上非常重视对建设用地的总体控制, 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中没有选择建设新市区, 而基本在原市区基础上扩建改建, 这样形成了全台湾近60%的人口居住在约1800平方公里占总用地5%的城区中。我们注意到在市区建设中, 有一些集约利用土地和“以人为本”便捷功能的结合, 例如规划要求临街建造必须采取骑楼的连廊形式, 结合城市人行活动空间来最大程度地提高土地效率, 这似乎是港台城市建设一个共同特征。

同时由于建设过于集中, 城市首位度太高, 难免会出现各地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 上世纪中后期台湾着力发展高雄, 因势利导成功规划城市功能, 成为台湾第二大城市, 其中固然有六十年代亚洲经济起飞的推力, 但是当年的合理规划功不可没。可在现在看来, 土地利用需求并没有发生很大改变, 这两大城市发展的首要问题仍旧是缺乏土地可利用资源。

(二) 城市中心区交通不容乐观

国际大都市的通病在台湾同样存在, 大城市的现状道路体系基本能够应付城市交通组织, 但在特殊时段则难以承载高速增长的各类车辆。

例如在101大楼附近, 是台北乃至全台湾最高档的写字楼群, 众多跨国公司均在这里设有机构, 是最能体现台湾现代气息的地方, 交通繁忙, 车流如织, 高峰时间严重堵车, 路面停车位不能应付停车的需求。台湾机动车拥有量非常高, 道路承受很大的交通压力, 高峰时间瞬间突增的交通流量等问题均有待规划者去研究。

(三) 土地私有制约城市发展

台湾采取“平均地权”土地私有制, 在各种法律中强调保护私人土地权益, 土地使用者永久性拥有土地, 直接导致政府在城市改造中的更新手段不强, 主要体现在对私人房屋建设的规划管理力度弱。许多新建筑非常漂亮, 但周边十分简陋, 也可看到街道两侧虽然按规划要求全部建设骑楼, 但骑楼下各家地势标高无法统一等现象的存在;同时政府要改进公共设施必须与土地私有者完全达成协商, 高价回购土地, 往往城市更新举步唯艰, 城市财政为此捉襟见肘。台湾曾三度修改《都市计划法》, 关键目的就是为政府建设公共设施创造可行性的前提。

与内陆其他城市一样, 违法建设亦是台湾城市中的痼疾, 对城市面貌有不良影响。值得注意的是, 相应的城市规划及建设约束在偏僻地方还不够完善, 违法建设现象在处于偏僻县镇还比较突出。据说有关方面将加强打击查处力度, 即将形成原住民房屋建造条例进行约束。

以上三点特征, 同样是我国大多数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城市之困惑, 如果考虑加大原市区的开发和改建强度, 那么对日益加剧的交通如何配置合理的解决方案;如果规划建设卫星城镇进行人口疏解, 那么如何应对城市中心区的衰减和强化城市向心力, 都有待我们去研究。从台湾这些实际问题的总结来看, 亦是我们城市规划将来也即将出现的症结, 提示我们提前研究合理应对的规划。

二、城市规划成功要素

(一) 城市特色营造

台湾十分重视城市特色, 在城市面貌的认识上没有刻意营造全新的形象, 更像欧洲和日本那样把城市建设看作一个长期而不断更新的过程, 对老的、旧的面貌具有相当大的容忍度。

值得一提的是, 前面说到台北城市是台湾的核心, “凯达格兰大道与重庆南路整个区域则是台北的核心。这里的建筑厚实气派, 除“总统府”外, 有“国防部”大楼、“外交部”大楼以及国民党党部大楼, 不远处还有中国出檐斗拱风格的传统式建筑“中正纪念堂”。道路宽敞, 交通有序, 从规划工作者的角度来看, 个人认为台北此区域的城市景观得以很好体现的关键因素有两点, 一是建筑物之间的关系能够很好协调。尽管各个建筑物虽然风格迥异, 但是历史建筑的风貌得以最大程度地展现, 相近建筑之间体形体貌在观感上没有明显跳跃。二是建筑物间距非常开阔, 后退道路尺度大, 形成大量的广场、绿地, 造成了良好的视距尺度, 成功体现出政治、文化中心区域的氛围。

(二) 传统保护和城市更新结合

保护历史文化、保持传统风貌和创造城市新特色的结合, 是台湾各城市共有的追求。台南是台湾的原中心, 是郑成功接受荷兰军队投降的地点, 有很多独特的古建筑与街区遗址, 都被小心翼翼地保存和维护, 成为城市的辉煌记忆和吸引点, 历史的片段在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闪闪发光。高雄是六十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城市, 经过多年合理规划实施, 拥有全球著名的大集装箱港, 国际化程度高, 城市的尺度大, 面貌新是其明显特征。新竹科学园享誉全球, 虽然是生产园区, 但建设注重生态, 尺度宜人, 而在新竹老市区, 古迹和传统的风貌被完好地保留下来, 新与旧, 现代与传统, 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台北作为地区中心并不时尚, 处处流露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就在这个表面传统的都市里, 却有一个完整的高架快速路系统与较小尺度的地面道路网协调共存。另外知本的自然, 花莲的精致, 以及台中的活力, 无不显出城市的特色。

保护传统来打造更新有特色的城市, 是台湾规划建设中非常成功的典范。一个常年台风的海岛, 她所营造的城市风貌, 不光是依托了独特的自然风景, 亦不全是近代经济高度发展的成就, 更多的是能够形成传统保护和发展创新相结合的规划理念。仔细研究一下, 台湾各城市的街道尺度、历史环境的保护和建筑控制非常宜人, 蕴涵着深刻的人文思想和法制精神。

以台北市为代表的一些城市, 认真地将历史片段包容在城市之中, 历史保护并没有阻碍这个城市接受和吸纳新的建设构想, 反而成为一个城市最大的特色去指导与规范这个城市的新发展。我们许多内陆城市往往在意于打造现在的光彩, 却掩埋了我们值得展示的文化沉淀。从台湾建设的经验中, 未尝不是我们可以值得借鉴的规划手法, 一个城市真正成功的建设, 不应该只停留在外表的高大, 而是在这个城市的内涵。作为参与城市建设的规划工作者, 挖掘城市文化、塑造城市个性, 同样是我们的研究工作。

关于台湾旅游的随笔:回望台湾 篇5

北京—桃园—台北—嘉义—高雄—台东—台南——花莲—台北,历时八天,逆时针环岛一周,台北故宫、101大楼、日月潭、阿里山、佛陀纪念馆、高雄夜市、垦丁、台东森林公园、珊瑚博物馆、太鲁阁国家风景区、七星潭风景区、九份老街、台北夜市、野柳地质公园、中正纪念馆、国立台湾大学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尽管只是走马观花的匆匆一瞥,但八天的行程还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浪漫的海滩。在大陆游客的心里,阿里山和日月潭是台湾最具代表的最美的景点,特别是日月潭,还被大陆网民评为最美景点之首。在我心里,最美的是垦丁,垦丁的海水,垦丁的蓝天,垦丁的白云,垦丁的阳光,以及被那片深蓝大海拥抱的海滩……深深打动了我。因为垦丁,整个行程都是浪漫的,人生最难忘的风景,就是走进心里的那份不期而遇的美好吧!沿途经历过细雨,经历过阴天,但我的心里已经装满垦丁纯净而热情的阳光,只要心里装着阳光,到哪里都是晴天。

最神奇的景观。野柳地质公园是我们台湾行的最后一站,地质公园分为三大景区,第一区属于蕈状岩、姜石的主要集中区。在第一区中可看到蕈状岩的发育过程,同时也有丰富的姜石、解理、壶穴与溶蚀盘,著名的烛台石与冰淇淋石也位在本区。第二区的地景与第一区相似,皆以蕈状岩及姜石为主,著名的女王头、龙头石与金刚石就在第二区。第三区是野柳另一侧的海蚀平。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主要游览了第一区。

蕈状石的演育过程要历经千百年,一颗颗活像是大香菇的髦状石,是野柳最引人注目的风景。因外观像是一柱擎天的巨型香菇,因此又称为擎柱石,整个野柳公园内有180余个,完整地记录了蕈状石的演育过程。来到野柳,你不得不赞叹大自然这个神奇的造物主。

最暖心的触动。八天,行色匆匆,让你来不及喘息来不及回味,当傍晚的飞机驶入云端,俯瞰这座城市,点点灯光连成一片温暖的海洋冲击着你的内心。

台湾是一座干净的岛屿。在台湾,特别是公共场所,很少见到垃圾桶。不管去到哪个城市,哪个场所,包括夜市,都可以用纤尘不染来形容。那天我们在高雄的夜市,买了两份切好的水果边吃边逛,一不小心掉在地上一块凤梨,我在犹豫着要不要捡起来扔到摊位旁边的垃圾袋里,“您好,麻烦您捡起来放到袋子里,人来人往的不安全,也会踩的很脏。”对着我的烤串儿摊位的那位小老板和声细语地对我说,我赶紧照做。从夜市回酒店的路上,听到音乐响起,循声而望,看到一辆垃圾清运车停在一个街口,附近的居民拎着垃圾袋子出来,哦,原来是用这种方式在固定的时间收运垃圾呢。

台湾是一个安静的地方。印象中,台北的夜晚应该是灯红酒绿,到了台北才发现,这是一座安静的城市,夜宿台北我们一行住在最繁华的商业区,晚上八点以后街上人就很少了,九点左右,街上的店铺便陆续关门。台北的街上汽车不多,捷运很方便,摩托车很多,在台北,在任何一个城市,堵车是很少见到的。

台湾的温暖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几乎所有的洗手间里都有手纸,你不用为忘记带手纸而尴尬;每一个洗手池旁边都有一面镜子,让你在洗手的同时关注下自己的仪容仪表;大部分水龙头都是水雾喷头,直流水的很少,从根本上杜绝了水资源的浪费。

行走在台湾的日子,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谢谢你!”不管在商场还是在地摊儿,你只要上前,服务员会很热心地解答你的问题,介绍他的货品,不管你买还是不买,他们总会说“谢谢你!”入住酒店,前台的服务人员在帮你拿行李的同时,也会说一句“谢谢你!”在街上,面对路况不熟悉的你,当地人会很耐心地告诉你怎么走,然后“谢谢你!”……谢谢你,谢谢你光顾我的店铺,谢谢你来入住我们的酒店,谢谢你信任我让我帮你指路,谢谢你,谢谢你来台湾!

台湾的风景很美,比风景更美的还是人,这个美在台湾已经成为根深蒂固的文化。

最囧的糗事。4号是自由行的一天,和银璐在外面跑了一天后累得都走不动了,回到酒店直奔9楼,两张房卡刷了又刷,房门就是打不开。“真是的,越累越添乱,都说了住两天,怎么还要一天一刷卡?你等着,我下去。”我拿了房卡去到前台,对着两个服务员抱怨起来。

“不会的,房卡能用到您退房离开的,请问您住几楼?”

“902”,我仍然没好气。

“请问您贵姓?”

“我姓潘……”

“您好,您应该住402……”

“啊?!对不起,对不起!”我接过房卡逃也似的跑到四楼,轻轻一刷,门开了。

“我还在纳闷儿呢,怎么902的房间里传出说话的声音,还是男的,吓死我了……”当银璐拎着大包小包下到四楼时,边说边笑,我们俩笑成了一团。

行程的最后一天,酒店早餐。

“您好,能帮我来三个煎蛋吗?”我对餐厅服务员说,“两面煎,全熟。”因为没啥我想吃的,就吃两个煎蛋吧,顺便帮银璐丫头要了一个。

“好的。您是要三个还是三份?”服务员追问。

“是三份!”我只听到一个三,没听明白是“三个”还是“三份”,更没在意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几分钟的时间,煎蛋上来了,每份两个煎在了一起,一共六个煎蛋。面对眼前的一堆煎蛋,我和银璐都傻眼了。

“他们家的鸡蛋都是双黄蛋吗?”我问旁边正在吃煮蛋的昊禧。

“不是呀,一个蛋黄呢!”

“您要的是三份,每份是两个,所以是六个。”服务员耐心地跟我解释。

好吧,使劲吃吧!

一顿早餐,我们俩吃了六个煎蛋,连午饭都免了。

台湾,一个神奇的地方,就是在这样一个岛上,你可以在台北故宫随着一件件国宝穿越时空探寻历史;你可以在台北101大楼俯瞰霓虹灯火,在夜的阑珊里触摸这座城市的心跳;你可以在佛光山面对佛陀双手合十点上一盏心灯;你可以在九份的老街静静地独坐一隅看街上人来人往;你可以在台北的夜市流连驻足每一个小摊位品尝道地的小吃美食;你可以在台大的校园里感受一次义愤填膺的热血沸腾;你可以在台东踩一辆脚踏车沿着海岸线骑行享受太平洋的洗礼;你可以在花莲的太鲁阁森林中远离尘嚣聆听自然物语;也可以在垦丁,在七星潭享受蓝天白云和浪漫的沙滩……

台湾,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一个什么都有的,一个让你去了还想去的地方。

5月5日夜记于返京途中

台湾城市 篇6

从台北搭乘基隆客运1062号出发, 两小时后抵达半山腰可以远眺海洋的某站, 一车游客彼此相询:“这里就是九份吗?”不乏带着英语或粤语的口音。转头朝向窗外, 右边海山依傍, 静美铺在远方, 不正是九份名闻遐迩的地标景致吗?

九份:海蓝山青灵秀出尘

从观景台眺望, 脚下山峦起伏, 一路推涌至海滨, 再跨越烟波, 横列为参差错落的两道海上屏风, 守护着基隆、八斗子等大小港口。最远处是离群索居的基隆屿, 紧贴地平线, 烟雾缥缈, 为雄浑全景平添蓬莱仙气。

九份确是灵秀出尘, 不难想像导演侯孝贤当年置身九份的悸动。

彼时, 民房像藤蔓的一片片叶子, 沿着山坡悠悠攀爬。檐下悬挂的红灯笼是靦腆微笑的牵牛花, 无论风雨阴晴, 总是照亮人们的眼睛与心境。石阶构成的街巷狭窄而迂回, 转个弯, 令人屏息的山海丽色就温柔无声地舒展脚下。似乎一路踩着石阶款款, 未久你就能将双足浸入冰凉的海水中。

鳞次栉比的商家贩卖当地传统的芋圆、红糟肉丸外, 还有许多跟九份毫无渊源的甜咸小点, 包括为观光客炒热到全台无处不有的凤梨酥和太阳饼。点心都做得非常精致可口, 现场并有切成小块供人试吃。

只容三、四人并肩的巷弄挤满了陆客、港客、日本客, 边走边试吃, 双手提着购买的大包小袋, 玩得有滋有味。观光客的行囊塞满了九份的土产, 独缺对九份的山城本色印象。

难怪侯孝贤导演公开表示, 后悔将九份入镜《悲情城市》, 观光热潮毁灭了小镇原有的古雅气息。

这些店家中唯一具有美感的, 是将朝海的整面墙装置落地窗, 延揽大片海蓝山青登堂入室。画家、诗人若能于此拥一斗室, 创作之泉必永不枯竭。

昔日住在九份的矿工世代, 先挖金, 再掘铜, 最后采煤, 纵然推开简陋的小窗就能望见绮丽的大自然, 终年艰苦危险谋生于地底, 又有多少居民视临风观景为得天独厚的福份呢?

金瓜石:怡然临水自照

告别了九份的热闹市集, 我们再坐1062号车前往下一站金瓜石, 乘客屈指可数, 显得有些萧瑟。不到十分钟就抵达金瓜石。

远离尘嚣, 大气与秀逸两俱全的金瓜石, 意外地令我惊艳不已!

原以为金瓜石的旅游景点“黄金博物园区”, 是一个肮脏逼仄的矿区。没想到园区坐落于基隆火山群的丘陵与河谷上, 占地广袤, 信步其间, 满目青翠葳蕤。古旧但乾净淳朴的日式建筑错落于林间草坡, 遥不相望, 加上游客不若九份人潮汹涌, 整体感觉极其清幽疏朗。

即使是旧时采矿的坑道、冶金设备和黄金博物馆等硬体设施, 也维护得相当用心。走进本山五坑的坑道, 游客透过各处树立的蜡像场景和语音解说, 瞭解到矿工如何在阴暗潮湿的矿坑中挖取矿石, 真是冒着性命危险的营生。他们的血汗融铸成黄金博物馆里一个个光艳亮澄的华丽饰物。

然而园区内最令人流连赞叹的, 是几处诗意盎然的山水清景, 太子宾馆是其一。

日据时期, 法令只允许日本人在台湾经营矿业。1922年, 金瓜石的日本矿主为昭和皇太子赴台视察, 特别修筑一座日式行馆。虽然昭和无缘入住, 太子宾馆仍成为这栋建筑的日后名称。

馆内隔间为起居室、书房、侍卫房等。据说它是依照日本皇宫的风格而建, 但以桧木、紫檀、樱花木为主的建筑, 外观毫无天潢贵胄宫闱的富丽之气。花木扶疏的庭园也缺奇花异卉、假山怪石, 简约纯朴, 远不及《红楼梦》中描绘为迎接元妃省亲兴建的大观园气派奢华。然而正是一份淡雅素净, 坐落于青山流水的拥抱中, 有浑然天成的禅风。

第二处的自然景观就美得更惊心动魄了!自黄金博物馆往前走, 踱过黄金瀑布上端的桥, 持续在静谧小径上行走十来分钟, 经过劝济寺上方不久, 可以看到报时亭的路标。由此拾阶而上, 当我们开始喘气时, 已登上小丘之顶, 顿时为眼前的景象发出惊呼。

两山接触的低谷带前方, 一片宝蓝豁然开朗, 近岸处却有一圈黄褐色, 两种颜色的海水得到“水湳洞阴阳海”之名。黄褐色是由海底的矿物质造成。

其实, 海水由于深浅呈现碧、蓝交错的景观举世皆有, 阴阳海的视觉对立感并不特别殊异, 相片上更难看出两色映照。但由报时亭的山顶观赏阴阳海, 最动人心弦的是两侧并肩起伏的山脉, 尤其是右侧山势, 高低抑扬何等波澜壮阔!

台湾城市 篇7

在当今的城市建设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因水患或地下水超采或地震风险等方面的人为或自然因素影响的区域,这部分区域往往是城市中限制建设的区域,成为城市的一块“非地”,面临着急需被开发利用的挑战。但这些区域由于长时间的被限制建设都存在着与城市脱离、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恶劣,违章建筑集中、人口杂乱并且治安混乱等诸多问题。因此对这类城市“非地”的开发建设探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探讨的热点话题。

作为2011海峡两岸建筑院校学术交流工作坊的课题研究对象,台北市社子岛地区就是以城市“非地”的状态存在于城市。笔者试图通过对社子岛的设计研究,提出相关此类城市“非地”的开发规划模式和设计构想,以期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开发建设思路。

1“非地”社子岛的形成

1.1 社子岛地区的概况

该地区是台北市士林区的一个次分区,位于基隆河与淡水河交会处,现为一狭长半岛,西与西南隔淡水河与新北市五股区、芦洲区、三重区为界,南与台北市大同区以陆地相连,东与北则隔基隆河与士林区本体、北投区相邻(图1)。

1970年,社子岛因为淡水河、基隆河的堤防兴建而被划定为滞洪区,从此背负着限制建设的枷锁至今,四十多年来,社子岛的地景地貌与堤防外的台北市呈现极端的对比,一直作为台北市边缘的“非地”而存在(图2)。居民为求生活除了传统的务农外,也只好将土地出租,兴建违法的中、小型加工厂,以谋求生存,住宅、工厂的交杂使得居民的生活水平低落。基地内道路目前分为三类:一是环绕社子岛堤防道路,二是区域内南北联系的竖向道路,其次就是区内散布的狭小巷弄,与外围区域的联系仅有东面的一个出口。

社子岛属于湿地型的生态环境,北边即为关渡自然公园及关渡自然保留区,由于本区河口、湿地、农田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所以动植物资源相当丰富。此外,场地意外还保留着庙宇以及老宅多处,反映出当地传统文化之风采。

1.2 场地现存的矛盾

通过亲身去体验场地,亲自了解当地居民的意愿,在前期分析中我们总结出一些发展需求和资源保护给场地带来的矛盾:(1)地区水患和开发利用的矛盾;(2)湿地保护和原有滨水生活形态的矛盾;(3)支撑产业缺失与经济发展的矛盾;(4)低效的交通体系与产业转型的矛盾。这些矛盾都是场地带给我们的最初的感受,这些矛盾都是设计策略的缘由,化解这些矛盾是策略提出的出发点和目标。

2 社子岛角色转换的契机

2.1 城市发展的机遇

在台北市急速发展的压力下,长期被限建的台北市社子岛的开发计划已经进到城市建设的议程表上。社子岛恰好地处士林、北投以及台北市区三者之间的枢纽位置,社子岛开发之后就可以以此整合三个地区形成机能完整的都市中心圈(图3)。近年来,台北市与新北市共同以淡水河为中心,提出了“黄金双子城”计划,这说明一条新的都市发轴线已经形成,这对社子岛的发展来说将会是一个新的契机。

2.2 民众的需求

一方面,台北市缺乏大型的休闲娱乐空间,久居混凝土森林的民众对亲近自然的渴望,对体验人文景象和自然景观的需求都造就了社子岛开发的动力。社子岛拥有优美的景观资源以及独特的人文资源,能够提供多元化的休闲活动,此外临近台北市区、联系新北市的区位优势使得社子岛成为台北城市后花园的最佳选择。另一方面,该区域目前已经失去了农业发展优势,那么社子岛的重新定位开发,产业转型能够提供当地居民就业的机会,带动经济发展,改善生活品质。

3 开发面临的挑战

3.1 找寻未来城市中的角色

社子岛的开发无疑对台北市来说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基地北侧之官渡平原已规划为城市湿地公园,东侧洲美地区已规划成为未来的产业核心区,加上周边区域已有发展成熟的商业中心,使得基地生活圈范围内已有足够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产业支撑。我们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来开发这个地区?我们是否可以勾勒一些新的城市未来生活景象?我们是否能使社子岛以一个极具区域特色的都市新区新形象出现?我们是否能使社子岛找到自身在未来城市中扮演的角色?这些都亟待探讨和研究(图4)。

3.2 防洪功能的完善

由于社子岛是基隆河与淡水河交界之地,深受淡水河口的潮汐影响,是淡水河回应气候异变作用下的关键地带,但是现有的堤坝已经造成了场所支离破碎的断续性。虽然已有部分措施去弥补这种空间分割给居民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居住空间和水岸空间各自为区的矛盾本质得不到化解,因此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对待堤坝,转忧患为优势已经成为设计策略中最为基本的课题。

3.3 资源的优化和提高

由于限制建设,社子岛形成了特殊的城市“非地”,与紧邻的台北市格格不入;但正因如此,基地内拥有许多地区所没有的生态和景观资源,同时意外的保留下来了部分聚落文化、传统生活文化与传统人文风貌。基地的北侧即为关渡自然公园以及关渡自然保留区,对基地的建设有着极大的促进推动作用,那么如何优化场地本身的空间资源,找出其独特优势以及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3.4 生活品质的提升

基地自1970年以来就因大台北防洪计划被划为限制发展区,致使居民无法翻新老旧建筑,公共设施和交通建设亦缺乏,相对于台北市其他地区,社子岛的生活环境品质明显较为低落,亟待改善提升。

4“化忧为优”的转换策略

自扮演“非地”的角色以来,社子岛一直作为城市发展的忧患之地而存在。如今面临开发的机遇,忧患之地如何转化为优越之地,成为城市未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提出了以下策略(图5)。

4.1 重构空间格局

社子岛的长期限制建设造成了该区域与城市发展的隔裂,所以我们力图通过重构空间格局的方式缝补该区域与城市的裂痕,并以此作为与城市整体发展衔接的策略。以下即是设计中考虑到的转换空间格局的要素。

4.1.1 整体打造城市空间

经过实地调研以及政府统计数据的资料搜集,我们发现场地内除违章工厂外,大部分土地利用都维持原有的住宅及农业用地。设计中结合社子岛周边区域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基于社子岛本身的发展潜力,站到城市未来发展的宏观角度去勾勒社子岛未来的都市生活景象,考虑与城市的衔接与联系,将社子岛打造成为以休闲居住为主体功能,辅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都市后花园。为考虑基地西段靠近敏感环境即河流交汇口,应减少开发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其定位为文化娱乐用地,减少这部分土地的开发强度。开发强度由西往东逐渐递增,主要定位为居住及商业旅游用地。最终使得转换后的社子岛区域既能保持自身独特的生态优势,也能利用这一优势促进整个都市圈的功能完善,获得城市急速的发展需求与城市生活品质提升二者的平衡,实现一种有机的、高效的城市环境。

4.1.2 优化交通体系

社子岛因其抱山环水以及开阔视野的特殊景观条件,特别适合户外游乐发展,此外还可结合区域内的特有的人文景象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产业,使得服务业成为该区域内的基础性产业。要达到如上的目标,优化交通体系是首要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设计中我们根据防洪湖的设置构建了“两环一纵”道路骨架,两环是由环岛外环道路和环湖内环道路组成,之间以放射状的次级道路相联系,形成完善的内部路网。一纵是指构建一条由关渡平原由北向南穿越场地接入洲美快线的快速公路,以此来加强区域与城市的联系,为发展旅游服务提供可靠保证。

4.1.3 空间布局的分析与探讨

在空间布局上,场地设计最大的矛盾就是如何同时保持开发强度与保存传统生活形态。在现行的上位规划中社子岛地区将以200年洪水频率计算设置防洪保护区域,土方挖填量相当庞大,工程量更是不容小觑。基于这方面的可行性考虑,我们采取了积极大胆的构想,与以往形成中间高周围低的方式不同,我们保留目前社子岛周围的环形堤坝,并且使其达到200年防洪要求高度,而在社子岛中央形成一个大型的防洪湖,周围根据场地自身肌理设置放射状的排洪渠,组成能应对水位上涨的排洪系统的同时场地土方量得到了平衡。这样一来,场地内就形成了盆地状的地貌地势,以中心排洪湖为地势最低点向周边堤坝延伸成约8.5%的缓坡,环绕防洪湖四周形成建设用地(图6、7)。

此外,为对城市化需求的回应,我们进行了一个不同居住密度和模式的比较研究,从简单的居住方块到田园别墅式的居住模式,希望借此探求到一个较为舒适的空间布局方式来满足居住人口的要求,在达到建设量的同时减少开发用地的范围,减小建设用地的占地比例。设计过程中,我们首先用45m×12m×6层的模块根据建设需求量均匀的布置在场地中,得出建筑密度已达到约42%,这个数据明显已经不符合我们生态最大化的基本设计原则。因此将基地中心设置为人工湖,将居住组团顺应中心景观呈环状错落布置,同时将外环的建筑高度控制为9~12层,内环的建筑高度控制为3~6层,这样一来就得到了约15%的低建筑密度。在保证建设量的基础上,获取更大的生态效益,为生态优先的策略原则提供了发展可能。此外,整体的建筑高度由外环向中心公共景观区域递减,形成柔和的天际轮廓线,获取最佳的景观视线,形成与自然相互交融、渗透的高品质居住空间(图8)。

4.2 场地资源优化

4.2.1 重塑人与水岸的关系

重塑人与水岸的关系是我们在设计中的首要关注,现有堤坝的建设已经造成了场地支离破碎的断续。尽管设计师们已经利用竖向种植等生态设计法打造绿色堤坝减少对居民心理的负面影响,并且在堤坝上设置了环岛的自行车道,想通过此方法来激发滨水场地的活力。但是经过调研我们可以看到在此活动的人屈指可数,水与岸相互隔离,毫无关系。该区域滨水带的线性开敞空间已经失去活力,人与水岸的关系已经发生彻底的改变。居民的生活区域与湿地景观带被堤防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孤立的、互不相关的破碎空间,视线互不可达,打破了原来滨水城市区域的生长肌理,消解了人们的传统生活形态,人们记忆中生活与水的亲近互动正在消逝,将会不复存在(图9、10)。

因此,在设计中我们提出调整场地的设想并不仅仅是出于防洪功能的筑坝,而是在考虑防洪的基础上以改善滨水空间、恢复人和水岸的互动、尊重基地的场所特性为出发点,力图获得改造自然、尊重自然并存的局面。整个场地的景观系统由内部中央休闲景观区和外部湿地景观带共同组成,通过城市生活区域相互渗透,既提升住区生活品质,又优化场地内的自然生态资源,促进了内外的联系与互动。同时,景观视线的可达性也是场地竖向设计的依据之一,居住组团沿着坡地依势而建,形成通透的视线通廊和层次丰富的居住空间,与内外的景观体系融为一体,和谐共生(图11)。

4.2.2 延续场地文脉

对于场地内人文资源的保护并不是简单的设计的细部、公众的品味或者是传统建筑本身,民众对保护的需求反映出对环境中的场所感的保存。在中央景观区域保留原有的耕田形态,浅滩中种植水稻,其中散布的建筑作为休闲旅游服务点被自然生成的景观道路串联起来,并随水位变化形成不同的亲水空间,创造不同的情感体验场所。重新塑造的亲水空间是具有弹性的,它们的空间灵活性与时间延续性共同发展,使空间形式和使用者能够相互理解和适应,在一个交互的过程中彼此强化。

此外,植入原有的记忆事件,通过情景空间的塑造带来精神生活愿景的复苏是设计的出发点和预期目标。设计试图以此种方式保留场地肌理,使得文化脉络得以继承,同时通过将传统农业结合当地民俗打造独特的都市田园景观,进而带动社子岛的特色旅游服务产业发展,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创造场地活力(图12)。

5 结语

急速的城市化进程给城市带来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这些迸发的后遗症也反映出真实的城市状态。城市“非地”的问题是在城市迅速发展过程中逐步孕育、形成、显现的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它的形成过程以及存在体现了其积极意义的一面,但也同时制约了城市的整体发展,因此对此类城市现象进行的综合性研究对推动可持续的城市化进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次设计以社子岛的发展策略研究为例,从分析该区域发展格局、整合该区域现有资源优势、总结该区域发展挑战到最后的策略提出对该地区进行了城市空间的重构和生态型设计,期望能够以大胆构想的形式,促进城市“非地”在城市中的角色转型,将城市带入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研究立足于设计实践,在概念层面上提出一些设计策略,成为同时满足现代城市发展和建设需要、保持场地活力和带动产业发展、在保护和发展中谋求双赢的一种解答,但由于并未付诸工程实践,涉及的范围太窄,因而仍存在很多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俞孔坚,张蕾.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禁建区及绿地系统——以山东菏泽为例[J].城市规划,2007(12).

[3]龙瀛.北京市限建区规划:制订城市扩展的边界[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册)[C],昆明:2006.

上一篇:社会服务下一篇:穿越百年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