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治文化(精选12篇)
台湾政治文化 篇1
摘要: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 并将其延伸到衡量现代政治民主的领域。近几年来, 在台湾政坛逐渐形成了以媒体政治为主的运行模式。目前, 大陆学术界大多数集中于以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视角, 而与传播学相关的政治学科则少有人问津。本文在参考了大量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 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 探究台湾政治文化与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关系。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台湾政坛走向与中国当代政治发展密切相关。通过现代媒体技术, 了解台湾政坛动向, 探究台湾政治文化, 推动两岸政治文化良性发展。
关键词:台湾政治文化,两岸文化交流,发展
一、研究意义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 传媒与政治相互影响推动, 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而台湾政坛的民进党在发展过程中运用了传媒技术, 从“地方包围中央”到议会抗争的变化, 上演一幕幕令人眼花缭乱的“政治秀", 夺取了台湾政坛的主导权。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现象。
二、大众媒体视角下的两岸政治文化的发展
海峡两岸在1949年以后, 就因为各种原因, 被分割成两个独立的社会。两岸政府宣传的教育和内容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大陆的政治教育内容的鲜明特征就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主, 五星红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构成主要元素;而台湾的政治教育内容则是由三民主义、青天白日满地红、“中华民国”等构成。
1.大众媒体促进两岸政治文化沟通
首先, 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大众传媒不仅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而且利用自身的优越性将政治传送到每家每户。现在人们通过大众传媒, 每天不间断接收到政治信息。如今通过不同媒体的整合传播, 逐渐打破了物理时间上的限制, 延长了人们暴露在媒体之下的时间。所以, 大众媒体在时间以及空间上, 对人们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也为全民政治提供了人数上的保证。现今众多的信息已经得到了同化, 人们在获得信息的同时, 不断的强化观念的同一性, 逐渐消除多元化。以台湾大众媒体之密集程度, 公众接触媒体的频率可想而知。大众媒体在商业逻辑的支配下, 也以驾驭于最大多数的受众为关键。两岸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必须认清两岸文化的真实差异、根本差异, 而不是流于表层, 两岸的政治文化差异正是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根本症结所在。因此, 化解两岸政治文化之差异, 应是未来两岸文化深入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内容。
2.“一个中国”奠定两岸政治文化发展的基石
应当说, 基于“九二共识”的“一个中国”原则就是两岸最大认同感, 是两岸对话与交流的最大政治公分母。大陆方面把“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表述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而台湾方面也认同“一个中国”的原则, 只是表述的内涵不同。问题在于, 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国际上承认的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而台湾的所谓“中华民国”政府在国际上的发展空间则很小, 使不少台湾民众有被“矮化”的感觉, 这样, “一个中国”的政治认同在台湾民众心中并没有真正扎下根来。
两岸民众也必须认清这样一个基本事实, 即“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石, 无论两岸关系如何发展, 都不能超越这一底线。众所周知, 大陆运用“一国两制”模式先后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 但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却遇到了重重阻力。一方面, 大陆对“一国两制”的宣传力度不够大, 理论挖掘不够深入;另一方面, 不少台湾民众对“一国两制”模式不太信任、不太满意, 认为两岸统一后会“矮化”台湾, 损害台湾人民的利益。现如今, 两岸文化经过密切交流与合作, 台湾民众对大陆有了比较客观清醒的认识, 对“一国两制”模式也有了一定了解, 但这还不足以消除台湾民众长期以来形成的误解与偏见。因此, 对两岸统一模式理论进行深入挖掘, 是考验和体现两岸民众政治智慧的重要内容。
3.“厦金模式”是两岸政治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先行棋
当1987年两岸和解的春风吹来时, 厦金两地的民众更迫切希望化解分歧, 实现和平相处、和谐发展。在中央和福建省政府的支持下, 厦门自2001年起开通了厦金航线, 率先突破实现了“小三通”, 不仅方便了两地民众的经贸、科教、文化交流, 而且加强了沟通, 联络了感情, 消除了分歧, 增进了友谊, 积累了经验, 为两岸全面“大三通”起到了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2008年马英九执政以后, 厦金航线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据统计, 从2008年9月底至2009年3月底, 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半年来, 仅取道厦金航线赴台游的人数就达1.1万人次。厦金航线已经成为两岸民众进行各种文化交流的黄金通道。
在厦金两地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下, 如何继续深化交流与合作, 寻求两地在政治文化层面上的突破, 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路径, 成为厦金两地思考的重要议题。“厦金模式”不同于按照“一国两制”模式成功地解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香港、澳门问题涉及的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中国与英国、葡萄牙的国家间关系问题, 而台湾问题则是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 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虽然“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但是首先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而目前按照“一国两制”模式解决台湾问题仍有相当大的难度。首先是许多台湾民众不太相信、认同这一模式;其次在目前两岸最高当局尚没有正式谈判、形成政治文件的情况下, 尤其是台湾的政治生态非常复杂, 不确定性因素很多, 目前按照“一国两制”模式解决台湾问题很难突破政治和政策上的界限。因此, 在目前这种情况下, 可以考虑以“一国两制”模式为战略指导, 以“厦金模式”为具体框架, 针对厦金两地的实际情况, 建立诸如“厦金自由市”、“厦金特区”这样的具有“一市两制”、“一区两制”性质的特殊区域。这是一种具有“一国两制”性质的地方模式, 是对“一国两制”模式的具体运用, 同时又有着自己的特点, 即在这一模式里, 厦金两地结成一个共同体, 暂时淡化了意识形态的敏感性, 形成两种制度和平共处、相互作用、共生共荣的和谐状态, 为两岸的和平统一不断积累宝贵经验, 等条件成熟时, 再按照“一国两制”模式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
4.政治文化与大众媒体的关系
(1) 大众媒体与政治体制文化的关系
台湾民主化的可以说, 民进党的酝酿、产生、发展的过程就是向国民党夺取大众媒体的过程, 甚至也可以说, 台湾民主化的过程也就是大众媒体从国民党的侍从地位逐步脱离出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媒体不论是作为反对政治力量的组织化工具, 还是异议声音的发声管道都体现了其本身就是政治权利和政治资源的属性。同样, 政治形态的变化同事也改变了大众媒体和政治之间的关系模式。戴维·伊斯顿认为政治生活一个系统, 并绘出一个“政治系统的动力反应模式”图。政治学者阿尔蒙德在其影响深远的、关于政治文化的著作《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中也认同此观点, 把政治体系堪称是一个包括了环境、输入、转换、输出和反馈等部分的系统。系统是“一系列处在互动之中的要素”, 政治系统“就是有一系列与决策有关的互动行为和互动角色组成的有机整体。”
此“政治系统的动力反应模式”图表明, 政治系统如果要和社会系统发生联系, 作用于社会, 必须要经过一个又一个“输入”和“输出”的循环往复过程方能实现。对于执政者来说, 能够维持“输入”和“输出”的平衡畅通, 就能有效地听取社会要求、了解社会内、外的变动, 及时做出政策、法律、方针等调整, 并及时将之发布出去, 化解执政危机。反之, “输入”“输出”不平衡的政治系统也就是失去了与外界进行相应能量交换的能力, 系统就不能正常运行, 从而产生政治统治危机。对于政治反对力量来说也同样如此, 汇集和号召各种反对力量, 传播政治理念, 发动群众运动, 将反对的声音传达给执政者等等, 都是不断地“输入”和“输出”过程。否则, 就不能形成反对政治力量。
在现代社会, 这个“输入”和“输出”的任务就是由大众媒体承担的。在理想的社会系统中, 政治系统和大众媒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社会大系统之下的平行子系统, “大众传播”可被列为社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 大众媒体建构政治文化的路径
大众是一个具有历史范畴的概念, 当然它也同时有政治学和经济学意义上的所指和能指。但是, 无论从哪种角度理解大众, 都离不开它社会意义上的基本指向。从社会学角度看, 大众是构成社会有机体的绝大多数, 并且是构成社会有机体的庞大的基座部分。按照衣俊卿在《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一书中的分类, 人的活动领域主要划分为三个基本层面:科学、艺术、哲学等自觉的精神生产领域;经济、政治、社会经营管理、各种公共事务等有组织的社会活动领域;衣食住行、饮食男女、婚丧嫁娶等自在的日常生活领域。其中日常生活领域的构成主体无疑是大众, 也是在此层面上大众有了它的参照对象———精英, 也才更清晰地显示出其基本特征。当然, 这样说并不是说精英就没有日常生活, 而是就日常生活在其活动领域中所占的比重而言的 (至于这种量上的区别是否导致了质上的差异, 这个判断同样是要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方能开展) 。
意识解态需要借助大众媒体进行表达和传播才能为人所知。也是在此意义上, 大众媒体成为社会控制争夺的场域, 是各种意识形态竞逐的场所。大众媒体虽然无法完全压制保守的论调, 但是, 它们却可以营造顺服的气氛。最明显的例子是游行示威的成功与否, 不在于参加人数的多少, 而在与记者是否感兴趣, 在于传媒是否给予大力渲染。如果稍微夸张地说, 50个机灵的游行者在电视上成功露面5分钟, 其政治影响力不亚于一场50万人的大游行。所以, 在统治阶级有效地控制了、甚或是拥有了大众媒介的情况下, 他们的意识形态也就取得了支配的地位, 而社会秩序也因此强化了。但是, 我们不仅要发问, 大众媒介的巨大影响力从何而来呢?大众媒体和广告主的利润起点其实都是受众。为利润而生产就意味着, 文化产业的决策人试图生产的是可以流行、销售的东西, 而就电台和电视而言, 则要吸引大量的受众。由此, 大众 (目标受众和潜在消费者) 成为大众媒体必须取悦的利益源头。大众媒介取悦大众的过程是一个缜密而不露声色的过程。
可见, 大众生活或者说日常生活的起点是由人的本能要求促发的并整体的呈现为对本能要求的满足过程。身体是本能的栖息之地, 大众生活或者日常生活的核心内容就又可以转化成以围绕着由各种器官和组织构成的身体展开的生活。身体是个体人的物质存在形态, 是最具大众性的,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这样, 媒介除了凭借其机械复制技术优势在数量上成为“大众媒介力之外, 又在人的物质存在层面上获得了大众性, 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大众媒介”。正式在上述的“大众性”基础之上, 大众媒介发挥了它塑造大众文化 (消费文化) 的所向披靡的本领。
大众媒介由身体本身 (人体的延伸) 到变成为身体提供服务者, 这一角色转换达到的是扩展大众消费需求的目的, 其内在策略上颇有“引君入瓮”的智慧。这个策略的战略战术意义在于, 身体在经过大众媒介的这番调教之后, 也已不再是原本意义上的身体了, 它不再是 (或不仅仅只是) 人的物质存在形态, 也不再仅仅是宗教视野中的“肉身”, “身体的地位”就演变成了“一种文化事实”, 成为“最美的消费品”。“在消费的全套装备中, 有一种比其他一切都更美丽、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的物品——它比负载了全部内涵的汽车还要负载了更沉重的内涵。这便是身体。”身体由消费的理由成为消费的对象进而蜕变为消费文化本身的过程就是身体由“沉重的肉身”脱胎换骨为可以承载无限能指的、轻盈的符号的过程, 也是身体由自然物转化为商品的过程, 更是身体成为媒介的延伸的过程。身体的内涵越丰富, 就越会有越多的消费欲望被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身体最终就会蒸发成轻飘飘的快乐。当大众媒介与大众的身体结成不分彼此的关系之后, 大众媒介顺理成章地通过遵循大众日常生活的逻辑进一步强化着自己大众媒介的角色, 深化着它塑造消费文化的功能。日常生活的基本形态是它的重复性。个体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生命经历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基本内容, 也构成了大众日常生活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的循环和重复性特征。这种波澜不惊的重复又内化成日常思维反之又强化了日常生活的重复性特征。
(3) 推动两岸政治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台湾的政党格局决定了台湾政党的根本利益是为了选举的胜利, 而台湾又是一个民主社会, 三权分立的权力制衡机制在台湾也渐渐形成。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应对当前的形势成为面对台湾局势的新问题。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迅速回暖, 维护两岸关系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 需要握好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和方向。
第一, 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稳妥地推进两岸关系。要按照胡锦涛同志
提出的“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十六字方针和“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的方针妥善处理两岸关系在先易后难, “先经后政”的方针指导下来协商两岸发展, 为两岸政治、军事的协商创造良好的条件。只要两岸政策得到台湾老百姓的拥护, 两岸关系就不会因台湾政党轮替反复无常。政党之间在理念上肯定有分歧, 但推翻共识的可能性不大, 因为对人民有利的, 要取消不容易。
第二, 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大陆要与台湾有不同政见的政党交流接触, 特
别是民进党。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承认“九二共识”, 不管是什么人、
什么政党, 也不管他们过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 都可以同他们谈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问题。凡是赞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台湾各界人士, 都可以欢迎他们以适当身份来大陆参访。
第三,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大方针不变。台独分子毕竟是少数, 广大台湾民众还是对大陆怀有深深的蜀黎之情。“台独”势力越是想把台湾同胞引向企图, 我们的对台政策就越是要更紧密贴近台湾人民。好多支持“台独”势力的台湾同胞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大陆不了解, 缺乏沟通和交流。最近我们已经看到大陆已经对台南民众特别是农民阶层做了一些让利政策, 获得了当地人民的良好赞誉。通过这些政策来增进两岸人民的交流, 促进两岸人民的感情融合, 进而促进两岸的和平发展。
第四, 对待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要坚决反对。马英九上台以来, 两岸之间的
紧张关系得到迅速改善, 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经贸关系、人员往来也迅速升温, 因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积极因素也相应地增多, 但是“台独”分裂活动依然很活跃, 仍不可小视。对于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 我们要坚决打击。大力争取台湾民心, 才能引导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
在大陆社会各界人士和国民党的不断调整政策下, 海岸两地才终于有了今天的和谐局面。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伟大的改革设计师邓小平先生就提出过“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的方针, 由此两岸长期以来的紧张局势也得到了放缓。1987年蒋经国先生为了能够让海峡两岸的相互了解, 有助于消除隔阂, 减轻对立, 郑重提出开放岛内民众赴大陆探亲, 两岸各地的同胞凝聚力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1992年海峡两岸两会达成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 1993年举行“汪辜会谈”, 使得两岸的关系在此有了长足进展。后来由于台湾当政者的台独政策以及陈水扁上台后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 大搞“台独”分裂活动, 不断推动渐进台独, 使两岸更加恶化。胡锦涛同志也在2005年3月就针对新形势下的两岸发展局势做出了“四点意见”, 在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和“八项主张”的基础上, 深刻的表明了祖国大陆对台湾所采取的态度、观念和举措。同时也促成了连战、宋楚瑜的大陆之行, 为两岸的发展打开了宽阔的航道。直到2008年台湾当局政治领导人新旧交替, 国民党重新执权, 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的关系也正式开始由民众关系转化为政府层面。
5.主导权决定两岸政治文化发展走向
(1) 主导权决定国家统一及走向
(1) 马英九的两岸政策不难看出现今阶段要想确立大陆两岸和平共处关系,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统一大陆两岸的政治权利问题。在马英九刚刚上台的时候, 中央政府与台湾政府对于政权集中问题还只是属于起步阶段, 双方互相试探对方实力又互相谦让, 随着事件发展的白热化, 关于政权归属问题也不再只是口头上的协议, 马英九指挥吴伯雄一方面不断向北京政府示好, 一方面又将台湾政权隔离出利益圈, 表面上的台湾政府就属于政治保护范围, 从而北京政府不得不不断对台湾政府让利。而对于地方势力的整治又表现为不断集中, 一种要与中央政府对抗到底的气势呼之欲出, 实则不断与美国方面沟通。马英九明白确立和北京政府的同盟关系远没有和美国政府交好来得容易, 如此一来, 马英九在与中央政府政治商谈的时候以先经济后统一的方针政策为台湾地区强化军事力量上赢得了宝贵时间, 使得中央政府不得不面对美国作为台湾同盟国介入这次政权归属的战斗中的事实。也就意味着, 如果中央政府在友好协商中无法实现统一的目标, 就算采用武力解决的方式, 现在的台湾政府也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做反击。
(2) 第四届中央领导班子出奇, 只为夺回两岸政治交往主动权。
为了应对海岸两地交往中的不利, 使中央政府一改过去十多年来被动应对的局面, 自2003年中央换届领导以后, 在对台决策上频出奇招, 使得两岸的格局有了一个新的变化, 从此在两岸政治博弈中重新夺回了主动权和主导权。
由于对大陆对台湾的谨慎, 和平政策使得一些人认为大陆中央不够强硬, 与此在贸易上每年台湾从大陆获得几百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也帮助了大陆内地完成了市场的升级换代。而硬之所以不够硬, 并非是指大陆的军事力量弱, 主要是没有把各种力量有效地整合起来。大陆中央对台的坚决决心, 最终让大陆中央重新取得了对台的政治上的主导权和主动权。
(2) 主导权决定对台政策
关于如何进一步争取台湾民心, 掌握建构两岸关系上的主导权, 笔者认为,
中央政府要做的事情至少有以下几项。
第一, 胡温政府上台以来, 对台政策不再闻鸡起舞, 对台老百姓更加温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温总理的“诗歌言说”, 称台湾民众为“同胞兄弟”, 温馨的话语在弱化台湾人对大陆的敌意、收服人心上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据调查显示:台湾主张尽早宣布独立者呈逐年下降之势。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倾向, 这说明大陆的新政策确实在发挥作用。
第二, 大陆应该与台湾各个政党进行沟通和交流。台湾属于民主社会、选举政治。因此就不能排除任何一个主要政党执政的可能性。加强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大陆对台政策的指定, 也更有主动权。
第三, 加大开放陆生来台力度, 增进两岸新生代之间的了解。自从马政府上台以来两岸关系迅速发展, 特别是在经贸领域。但在开放陆生来台方面还有很多限制, 导致了在台湾留学的大陆学生很少。台湾高等教育较为发达, 众多的私立大学更是大陆学生就学的选择。新一代的交往与共识是未来处理两岸关系的一大影响因素。
第四, 发挥美国对台湾的影响力。在每一次台湾发生重大事件都会出现美国的身影, 可以说美国因素已经渗入到台湾政治的每一个角落。建立起利用美国的某种机制是大陆必须要考虑的。当然, 对日本、东盟、欧盟、俄罗斯等的作用也一样。
第五, 在两岸充分协商的情况下适当地给予台湾更大的国际生存空间。这有利于化解台湾人中的中央政府打压台湾的认识。在争夺国家主权问题上大陆和台湾有矛盾, 考虑到国家主权理论的发展, 大陆有必要采取相应灵活措施, 在一国两制、APEC模式、亚行模式、奥运会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探讨双方都能接受的其他方式, 比如, 共组使领馆、共同参与国际组织等, 再如, 大陆只允许与自己建交国家的民间航空公司 (而禁止其官方航空公司) 飞台湾航线等等。
第六, 大陆与台湾探讨符合当下发展的两岸互动模式, 比如建立邦联、国家联合体, 但这应当注意“主权范畴在当代的层化趋势”, 当今各国更看重实际的效果和收益, 两岸应该发展一种富有层次性和延展性的主权观念, 这种观念既能坚持基本的主权要求, 又能给对方回旋的余地, 进而有利于两岸关系的有机磨合, 最终达到实现祖国的统一目标。
台湾政治60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八十年以后, 台湾社会由于其自身的变化发展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威权体制逐渐向民主化社会迈进。经国先生也看到了这个趋势, 在位末期顺应时势地作出了一些改善两岸活动的善举。李登辉执政后打着台湾民主化的牌子, 制定的一些政策明为发展台湾的民主, 暗中却是借此支持台湾“台独”势力, 最终导致了九十年代中后期两岸关系迅速恶化。2000年, 由于国民党的分裂和腐败及李登辉的支持, 具有台独色彩的民进党执政, 台湾也第一次实现了政党轮替。陈水扁的渐进台独理论在其执政后逐渐显露, 两岸在政治、经济方面不仅无丝毫进展, 而且在台独的道路上越走越远。08年马英九政府把改善两岸关系作为其执政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两岸关系迅速得到改善。目前, 两岸经济交流日益紧密, 人员往来也更加频繁, 但政治上没有太大发展。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台湾在政党政治、宪政改革、社会阶层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至于当今我们在同台湾地方当局交流和谈判时不得不考虑更多的现实因素。考虑到台湾现实的政治生态, 如何更好地把握台湾社会发展的脉搏成为当下我们面临的非常紧迫的问题。同时, 台湾也是一个多元的社会, 要求我们对待台湾问题时要更有耐心, 视野要更加宽阔, 手段要更加灵活。总之, 处理两岸关系必须要累积互信, 务实共赢, 正视历史与现实, 弄清问题和关键所在, 以两岸人民的福祉为根本, 循序渐进, 共同努力, 面对难题更要在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两岸关系, 最终实现国家统一。
台湾政治文化 篇2
台湾在整个亚太地缘政治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台湾问题不仅是中国的主权问题,也是中国的海权以及保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台湾还与日本实现政治大国、军事大国和美国控制亚太格局有着非比寻常的关系.首先。台湾于中国可谓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台湾是亚洲六大陆的的前卫,西太平洋的桥头堡。而台湾海峡是欧亚航线必经的通道,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之间航空及海运的必经之地。台湾是中国守卫大陆内地的前哨,也是中国面向太平洋的门户,意义可谓生死攸关。
从地图上很容易看出,从日本到东盟,中国基本上处于美国岛链战略包围中,中国的活动区域受到严重的限制。而东南沿海一带是我国经济的黄金地带,最发达的工业基地也基本在此范围内。中国要想突破美国的岛链限制,保护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必须在太平洋地区找到一个安全的入海口,而台湾是中国面向太平洋最便捷的门户,是实现其海权利益的东海前沿基地。“统一台湾,中国北可遏制日本军事对中国东北再次觊觎的可能,南可与海南省一道对中国南沙主权诸岛屿形成巨大的钳型保护,并由此对通过马六甲海峡的中国海运安全产生有效的保障;西可扩展中国东南安全空间,对中国东南沿海黄金经济带形成前锋拱卫。”中国军队就可以东出太平洋扩大海防纵深,从而更好地保护大陆沿海和内地的安全。如果台湾不统一,中国是一个连小国都敢来取一勺饮的受遏制的大国.“台独”一旦得逞,南沙就会不保,中国原本就不太乐观的海权就将受到毁灭性打击.中国通往欧洲的航线将受到阻截,且失去南沙丰富的海洋空间和资源,而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处于前沿地带的东南沿海地区,就将失去保护屏障,直接受到日本和美国的威胁.到那时中国就相当于一个内陆国家.中国将丧失大国地位,其安全权和发展权乃至生存权将受到致命性打击.台湾于中国的地缘政治意义,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台湾问题意味着中国对延续百年的海权地缘政治的根本挑战,无论如何中国非得统一台湾,这关乎一个历史大国的信誉、生存以及发展.同样,台湾对于延伸日本的安全空间也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历史,日本一直在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地位,冲破雅尔塔体系的束缚。而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贫乏,市场狭小,缺乏发展的地缘政治空间。“日本的地缘政治条件四面掣肘,极其脆弱。在北方,俄国人踩着“北方四岛”后尾。南方还有美国在冲绳岛牵着日本的缰绳。中间还有亚洲国家不断的敲打日本右翼们的脊梁骨。”根据马汉的理论,要控制海洋,必须控制海上交通线;而控制海上交通线,就必须控制关键的海上据点。所以日本要发展,必须在海洋空间上大作文章,占领更多的岛屿,从而利用《国际海洋法公约》,以获取岛屿周围半径200海里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
日本有难以割舍的台湾情节,早在甲午战争时就侵占过台湾,而且台海地区是日本能源渠道的咽喉地带,台湾对于延伸日本的安全空间有重要意义。拥有台湾,日本可以控制太平洋到印度洋再到欧洲最便捷的马六甲海峡通道,日本岛屿和台湾岛形成弧形岛链对中国进行遏制,阻挠中国向东、向南发展,而俄罗斯也将被限制在亚洲北部发展,那么日本在亚洲就可以雄霸一方,甚至可以在亚太地区和美国相抗衡,到时日本就可以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大国了。
这就是日本为什么一直盯着台湾不放的原因了。而台湾问题上,钓鱼岛就是关键了。拥有钓鱼岛,也就拥有了钓鱼岛周围半径为200海里的庞大海域以及周围海域内的石油、天然气、矿产等重要资源,及其领海、领空的交通、运输权和未来潜在的资源。那么根据《国际海洋公约》关于“主权国家以200海里内的海域为其经济专属区”的条款,日本就可以利用钓鱼岛来和中国争夺台湾了。
“台独”分子就是明白这些,才想寻求日本的帮助,日本也想通过“台独”分子牵制中国,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关系,旨在建立一个“台日同盟”。
另外,台湾问题的最终结果也将影响到美国利益。
从中美建交前的美国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到建交后发表《联合公报》,从美国一面承认“一个中国”的事实到一面又对台军售,可以看出对于中国台湾问题,美国既不希望中国统一台湾,又不希望台湾独立。
美国对中国设置的岛链限制,台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只要台湾不统一,台湾当局继续走“亲美路线”,美国就可以控制中国的制海权,截断中国向南发展的道路,阻止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扩大,防止所谓的“中国威胁”产生。,台海统一是东亚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地缘政治的变化将触及到美国的利益。那么美国是不是愿意台湾独立呢?事实告诉我们不是。美国至少在形式上是承认台湾属于中国的。如果台湾独立,日本和台湾必将走到一起,结成“同盟关系”,中国将会受到前所未有的限制。前面说过这样最大的受益者是日本,到时美国将难以控制亚太地区的局面。美国不会把台湾给日本,当年正是因为日本在甲午战争后拿走了台湾,才有后来日本法西斯的崛起和珍珠港事件。“如果中国垮下去,亚洲就出现了一个大的政治黑洞,印度、日本就会起来,俄罗斯力量就会南下,美国就无法收拾局面。”且美国如果以武力支持台湾独立,中国将会进行殊死抵抗,中国可不是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国将不再是像现在这样陷入战争泥潭不可自拔这么简单。所以美国最希望中国台湾维持现状,这是美国最大的利益选择。现状不变,美国可以依靠台湾牵制中国,同时和台湾进行军事贸易获取巨大的经济利润,遏制住日本通往能源基地航线的咽喉部位,从而控制整个亚太地区。
台湾的佛教与政治 篇3
一九四九年六月,国民党台湾警备总司令陈诚听信谣传,草木皆兵,以“取缔无业游民”为名,逮捕大批逃难赴台的大陆僧侣。台湾佛教界闻风丧胆。
一九九○年三月,素以保守著称的台湾佛教徒走上街头,以“清净国土,人人有责”为号,亟呼“解散国会,总统民选”,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佛教救国救宪运动”。佛教徒直接干预政治,台湾社会为之震惊。
阅读江灿腾先生的近著《台湾佛教百年史之研究(一八九五——一九九五)》,最深切的感受是:近百年来台湾佛教的命运是与台湾政治密不可分的。台湾政治的变迁,深刻地影响了台湾佛教的品格;而台湾佛教的运作,也越来越影响着台湾的政治。把握佛教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便抓住了台湾佛教发展史的锁钥。
台湾佛教滥觞于明末清初郑成功的复台。自那时起到一八九五年日本割据,台湾一直是中国的一个边疆教区,信仰驳杂不纯,正统的佛教道场很少。日本占据台湾,对近代化的台湾佛教的形成有决定性影响。在其后的一百年内,台湾佛教的发展约略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日据时期的佛教”,自一八九五至一九四五;二是“戒严时期的佛教”,从一九四九到一九八七;三是“解严后的佛教”,隶属一九八七年以后。台湾佛教每一阶段的发展,都可以看出它与政治变化的互动关系。
在日据初期,“佛教信仰,是被当作统治工具的一部分来运用的。其后的发展和影响,则是环绕着这一个主轴在打转的。”(第112页)作为新的统治者,日本人遭遇到此伏彼起的武装抵抗。从统治的手段上说,除了严酷的武力镇压外,宗教上的怀柔也是题中之义。另外,台湾佛教的组织力量相当薄弱,不足以构成对统治者的威胁,因此日本官方早期的佛教政策基本是不予干涉,无为而治,对佛教徒的固有信仰予以相对的尊重。在这一时期,对台湾佛教真正发生作用的,是日本的各个佛教宗派。面对新的殖民地,日本各宗无不争先恐后,努力扩充地盘,先后上岛的宗派达二十三个之多,其中以曹洞宗最为卖力,收效也最丰。台湾传统佛教的主流是禅宗和净土宗,日本曹洞宗作为禅宗的一支,在信仰上先天地比较容易与台湾佛教接近,而曹洞人也格外垂青宝岛,扩张计划十分周密。在日军攻岛之初,他们便随军登陆,先借用台湾寺院布教,很快就建起了日语学校、妇女裁缝班、慈善医院等,向台湾社会全面渗透。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全日本的每一个曹洞宗寺院,都必须按时交纳经费,以负担在台湾的扩张。在与台湾佛教徒有了一定的沟通之后,曹洞宗图穷匕首见,要求台湾各寺院签订归属日本曹洞宗的契约。台湾佛教界值此改朝换代之际,命运朝不保夕,大都认为这是一个借助日本佛教势力庇保自己的机会。于是在短短二年之内,签约归属日本曹洞宗的寺院即已上百。这个时期可以看作是台湾佛教形式上向日本佛教的归顺期。
就在台湾社会日趋安定,日本人渐渐高枕无忧之时,“西来庵事件”爆发了。这一事件极大地改变了日本官方的宗教政策,加速了台湾佛教的日本化。
“西来庵”位于台南市,是一座在家佛教徒使用的斋堂。一九一五年,也就是在日本统治二十年之后,西来庵董事余清芳以建立“大明慈悲国”为号,发动大批斋友向日本人发起攻击。日本人先是大吃一惊,随后便滥捕乱杀数千人之多。这是一起典型的由宗教因素引起的政治暴动,表明了台湾佛教徒对日本统治的态度,给统治者迎头一棒。日本官方不得不由此检讨在台的佛教政策,台湾佛教的生存环境及发展方向由此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生,日本当局决心彻底弄清台湾佛教的背景和生态,为此不惜人力物力,组织了长达五年(一九一五——一九一九)之久的台湾宗教调查。这次调查运用现代调研方法,统一调查体例,发放表格,由各级政府人员填写,反复三遍,获得了大量珍贵资料。最后,由调查总负责人丸井圭治郎执笔写出了《台湾宗教调查报告书》,为官方宗教政策的确立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同时开创了台湾宗教学研究的先河。
调查之后,丸井圭治郎深感建立统一的全岛性佛教组织的必要,于是在一九二二年发起成立了“南瀛佛教会”,自任会长。这时的丸井已是日本官方的台湾社寺课课长,由他担任“南瀛佛教会”的首脑,标志着台湾佛教在组织上已纳入日本官方统治的轨道,体制上的日本化宣告完成。
从台湾佛教徒方面看、鉴于当局对“西来庵事件”的残酷镇压,日本化也成为他们自保求存的主动选择。早在“南瀛佛教会”成立之前的一九二○年,在家信佛的斋教徒就成立了全岛性的“台湾佛教龙华会”,在《趣旨书》中明白宣示斩断与中国佛教的关系,积极日化,“勿以舍近图远与支那本山旧习是沿,可决然与本国养成纯粹宗风。”(第223页)在佛教仪式上,日本国歌“君之代”是必唱的曲目。
台湾佛教的日本化还通过戒律和教育等管道全面展开。在戒律上,食肉娶妻的日本佛教风气,开始在台湾出家人中流行,这是与中国佛教截然不同的。在教育上,“西来庵事件”后的第二年,成立了“台湾佛教中学林”、近代化的日本佛教教育由此扎根台湾。“中学林”的学生先在台湾学习三年,打下日语和佛教基础,优秀者再送到日本留学。后来台湾佛教界的中坚力量,大多出身于此,著名者有高执德、林秋梧、李添春、曾景来、李孝本等。这些佛教精英接受和传播的,非但内容上已完全是日本化的佛教,即在语言上,也已使用日语,鲜有能操纵中国语者。
一九四五年,台湾重回祖国怀抱。在随后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中,一九四九年五月开始实施的、持续三十八年之久的台湾地区“戒严体制”,对战后台湾佛教品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在戒严时期,独裁和高压是政治的主要特征。佛教,乃至任何宗教,都必须容涵在这一格局下才能苟活。戒严初期的几桩佛教案件示范性地指明了台湾佛教应有的立场和方向。
一九四九年秋,有人谣传新竹地区出现大批来路不明的大陆籍僧侣,陈诚总司令一声令下,众多逃难僧被捕入狱,关押审训二十余日,最终不了了之。
一九五四年,印顺法师的《佛法概论》一书被检举“为共产党铺路”,一时大祸临头。印顺是本世纪以来中国最优秀的学问僧之一,有人评价其佛学造诣不输于隋唐大德。他的《佛法概论》初版于一九四九年,至今仍是学习佛教的最佳入门书。该书在介绍世界的组成时,提到“北拘罗洲”。北拘罗洲乃佛教四洲之一,位于北方,有种种佳妙之山林、河水、游园、果林,有平等、寂静、清洁等美德,在四洲之中惟独此洲没有地狱,是四洲的最胜处。《佛法概论》因涉猎于此,便被人告发为“向慕共产区”,祸从天降。后来仰仗有要员保护,印顺法师亦自愿认错并修改有关内容,方幸免深究。但这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定罪手法,对于台湾佛教研究者来说,如何不是一记警钟!
更有悲者,一九五五年,台湾著名佛教学者高执德竟惨遭枪决。高执德毕业于“台湾佛教中学林”,后在日本佛教驹泽大学受过最完整的佛教教育,公认为是台湾本土百年来最优秀的学者之一。他的死因,竟是因为于一九四八年接待过赴台弘法的大陆法师巨赞,巨赞后来成为大陆佛教界领袖。事过四十余年,凡是经历过这一事件震撼者,仍然满怀屈郁,心底刻有永远无法抹去的阴影。
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台湾佛教的走向也就可想而知了。一九四九年陈诚滥捕僧人后,于一九四七年在南京成立的全国性佛教组织“中国佛教会”在台复会。一九五二年该会在政府协助下改选,在台的大陆籍僧侣,按各省分配名额,获得了对全岛佛教的领导权。这是戒严时期台湾唯一的合法佛教组织,主导了台湾佛教的发展。
在政治立场上,“中国佛教会”始终与政府保持高度一致,甚至其主要领导人“如白圣、悟明、东初、乐观等,都是具有中国国民党党员的身份”。(第441页)反共自然是头等大事,即便每遇在野人士的政治异议运动,也必呼应政府的立场,谴责异议者。就佛教本身而言,“中国佛教会”的主要工作称之为“大陆佛教的重建”,其最堪夸耀的功绩,是统一了全岛的传戒制度,垄断了传戒权,并彻底破除了日据时期部分僧人食肉娶妻的旧习。
一九八七年七月十四日,病榻上的蒋经国微微颔首,长达三十八年的戒严体制结束了。随着政治民主化的起步,一个现代化的佛教形态在台初露端倪。
台湾佛教现代化的突出标志是组织的多元化。一九八九年一月公布的《人民团体法》第一章第七条规定:
人民团体在同一组织区域内,除法律另有限制外,得组织两个以上同级同类之团体。但其名称不得相同。(第449页)
“中国佛教会”的一统天下顷刻土崩瓦解。“中华佛光协会”等全国性佛教组织破土而出。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新兴佛教团体亦如雨后春笋,冒遍丛林,著名者有万佛会、真佛宗、现代禅、新雨、维佛教传道协会等。这些新兴教团,在教理教规上常有异于正统佛教之处,引人注目。像真佛宗特别强调录异与传奇,维佛教传道协会则大量采用了风琴伴奏、唱颂圣歌等基督教布教方式,表现出适应现代生活的努力。
组织的多元是以观念的多元为基础的。台湾佛教界的政治立场早已不是铁板一块了。激进者如万佛会,本身又是依法登记的“真理党”,倾向台独,直接参与选举等政治活动。一般的佛教徒,政治意念并不鲜明,政治不为其瞩目。但在特殊境遇下,亦会偶尔露峥嵘。最典型的一例便是“佛教救国救宪运动”。
这场运动缘起于声援台大学生。一九九○年三月,台大学生云集台北市“中正纪念堂”前静坐示威,要求解散国民大会、废除临时条款、提出政经政革时间表等,因在广场竖起“野百合”标志,被称作“野百合运动”。三月十六日,禅房静修的僧侣们再也不满于自度成佛,他们毅然走上街头,普渡众生。僧人们在“中正纪念堂”前搭起帐棚,贴上政治标语,发表《佛教救国救宪宣言》,声称“值此国家多事之秋,佛教徒不再是沉默的一群”,“呼吁政府,贯彻实施真正的民主宪政,以正法治世,不邪枉人民。”(第453页)这场运动被看作是台湾佛教界对民主宪政的表态,标志着台湾佛教徒终于走过做政府应声虫的时代。
政治的解严、经济的繁荣,促成了当前台湾佛教事业的蓬勃发展。约两倍于北京市面积的宝岛,寺庙数以千计。在二千一百万人口中,仅慈济功德会便有会员三百余万,佛光山的信徒也以数十万计。他们以建设人间佛教为指导思想,积极介入社会生活。慈济功德会以慈善、医疗、教育、文化四大事业为支柱,影响遍及全球。一九九一年夏秋华东大水时,其领袖证严尼师曾亲赴灾区赈济,轰动一时。佛光山的首脑星云法师极其擅长演讲,是利用媒体的大师。他的佛经讲演会,场面宛如摇滚巨星的演唱会,舞台中央的星云,端坐在波光潋滟的莲花丛中,周围成千上万的信徒人手一灯,慧光闪烁,形成重重无尽的星河,摄人心魄的梵呗声响彻耳边
面对佛教的巨大影响力,聪明的政客们不会浪费资源。当年滥捕大陆籍和尚的陈诚,其子陈履安在参选“总统”时,已频频以佛教为号召。信奉基督的李登辉,为了选票也毫不吝啬地向佛教徒们露出甜腻可人的微笑。佛教已成为台湾社会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台湾政治大学赵玉教授访问我校 篇4
赵玉教授在图书馆A108会议室做了题为“Maximal Class of Weakly Live Ordinary Petri Nets Without Emptiable Siphon”的讲座。Siphon是研究Petri nets系统模型无死锁及活性常用到的概念,赵玉教授的讲座引入一种新的结构,对一大类Petri Nets的死锁问题及活性进行分析。赵玉教授结合最新在IEEE Transaction上发表的论文,向与会教师和博士生解释了该方法的基本思想,通过例子来解释该方法的使用,并与到会的教师和博士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赵玉教授,1987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1987年至1988,贝尔实验室工作;1988年1994年,任教于新泽西理工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自1994年任教于台湾政治大学管理与信息科学系,1997年晋升为正教授。其研究兴趣主要包括Petri Nets在通信协议设计合成中的应用,以及多功能Petri Nets图形工具的CAD实现。赵玉教授已经发表102篇论文(其中32篇期刊论文),内容涉及通信协议、Petri Nets、分布式队列双总线(DQDB)、柔性制造系统(FMS)、数据流图和神经网络等。
台湾政治文化 篇5
【关键词】 台湾大选;政治广告;广告策略;负面广告 时值新千年之际,台湾大选闹得沸沸扬扬,从中可以发现很多 问题。其中颇受指责的是“金钱政治”,各竞选人为获选票投入大量的金钱来提高支持率,这中间政治广告的费用占了很大的比例。政治和传播是相互 影响 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所有 社会 制度都要对媒介进行控制,媒介往往掌握在一定的社会团体手中,通常是统治阶级手中,因此,社会制度决定了传播制度。①大众传播是社会体制结构的一个中心部分,媒介已渗透到我们社会的体制核心,传播制度对社会制度发挥着相当程度上的能动作用。②广告作为 现代 社会的一种信息传播形式,被运用到各个方面,政治领域也不例外。本文希望通过对台湾大选中政治广告的分析研究,进一步认清其政党权力之争的实质。
一、台湾大选中政治广告运用的背景
政治广告是政治说服的一种形式,是指政治人或其支持者通过购买媒介的时间和版面达到宣传观点、塑造形象等目的的一种商业行为。为了激起民众参与,获得民众支持,领导者当然要了解如何将其意识形态传输出去,以唤醒民众,建立团体意识,得到民众衷心的拥护,并维持他们牺牲奉献的热忱。政治广告的影响多直接从媒体而来,是由来源(通常是一候选人或政党)透过大众传播媒介,购买机会来向受众传输政治讯息,继而影响其政治态度、信念或行为的传播过程。
政治广告的影响,可分为认知的、情感的和行为的影响三种层面。从说服的观点为来看,认知的即是知道、理解的过程,情感则是态度上的联结,行为方面 自然 是记忆、实行。政治广告的情感成分是否发挥效果要视人们对这政治来源者的评估而定;行为方面的具体影响是选民投票支持,看完政治广告后愿意多寻找相关资料,捐款给竞选总部,说服他人等。2000年是台湾的大选年,政治广告在选举期间极受重视。在这段时间里,每个候选人都使出浑身解数,欲利用各种 方法,把自己推销出去,而候选人能控制新闻的机会少,想上报、上电视的心虽有,机会却难求;同时,新闻内容又受媒介制约,自己能掌握的少,只好花钱寻求媒介曝光的机会,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将自己政见中最贴切、中听的一部分表达出来。除广为传播其人品与政见外,更加强支持者的信心,给自己选举总部的工作人员打强心针,增加士气。因此从事竞选者只要金钱允许,莫不跃跃欲试。1992年“立委”选举,候选人经费低则千万新台币,高则达两三亿元。1996年3月,李登辉自导自演台湾“全民公投”,用不正当手段,获得第8届“总统”。李连配候选,仗着媒体优势强化曝光率,李连配的旗帜看板遍布全省各地,选举文宣费用高达20亿至30亿新台币之间。③
台湾的媒介多是媒介家族 企业 或是政商结合型,媒介主管与政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甚至是政府直接创办,至于被各政党操纵的大众媒介,其政治倾向性也比较明显。最典型的是在2000年的选举中,各报纸如《 中国 时报》、《自由时报》和《联合报》多少都有各候选人的政治广告,而《中央日报》从2月1日到3月17日,除了连战的广告外,其余候选人的广告一则也没有。在台湾选举中,候选人不但要塑造自身的形象,有时更会利用各种手段打压对手,破坏对方形象。同时,政党之间有时也会因为利益关系互相利用,进行联合。不论是联合还是攻击,都会表现在广告上。在2000年台湾选举中,竞选广告大战可谓烽火四起,各候选人耗费巨资,一拨又一拨地推出各式各样的广告。在 理论 上有三种人不会做广告:一是根本没有钱,二是自知绝对选不上,三是有绝对把握百分之百能选上。除了上述三种情况,只要是花得起钱有希望但又不确定能选上的候选人,大多会利用广告来扩充票源。因此,在五组候选人中,其实只有三组候选人即民进党的陈水扁、国民党的连战和独立候选人宋楚瑜,在打广告大战。在这三组候选人中,连战利用政党行政管理体系,和庞大的党营事业资财,控制某种程度国民党党政军铁票。宋楚瑜原是国民党党员,后“背叛”国民党,以独立人身份参加选举,因而国民党对他恨之入骨,虽然宋声望颇高,然而缺乏党政资源和主导文宣的媒体,迟缓提出切实可行的施政纲领,受到国、民两党“总统”候选人的庞大势力夹击。陈水扁庶民性格以及变幻的策略,对民众有相当的煽动性和影响力。另外,陈水扁旁观李登辉、连战如何把大陆籍国民党中新生代精英宋楚瑜等铲除,以期渔翁得利。陈水扁内外媒体追捧,曝光率升高,可以获得重复式的宣传效果。但是陈代表民进党的“台独”主张,不管如何变换遮眼术,威胁海峡两岸稳定和中国统一,给台湾人民带来梦魇和危机,这种不安定因素也是影响其选票的最大障碍。
二、政治广告的策略运用
1.报纸广告在竞选中占主导地位
2000年台湾大选的三位候选人连战、宋楚瑜及陈水扁为扩大自己的影响,不惜花重金塑造形象,从2月16日~3月15日的29天内,台湾的各大报纸刊登了大量的广告,如《中国时报》84条,《自由时报》79条,《联合报》81条,只有国民党的党报《中央日报》略少些,也有28条。④除了数量,各候选人也很重视版面,竞选广告通常打在头版或是报题旁,就算没有在头版做广告,在其余版面的广告通常也会是全版广告,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加深选民的印象。
候选人对于报刊的选择,除了考虑金钱外,还要考虑候选人与报纸的关系。例如,《自由时报》创刊以来就以“台湾人的声音”自居,但它对李登辉个人的支持其实更让人印象深刻。这次“总统”大选,《自由时报》也全力支持连战,宋楚瑜“舆票案”一出,它更是各家报纸中出现最多批宋内幕消息的。在广告方面,从2月16日~3月15日的29天内,《自由时报》没有一则有关宋楚瑜的广告,而头版有关连战的广告则多达11条,其他版面的广告有29条。另外,陈水扁的头版广告虽有14条,但全部为报题旁的小栏广告,从中不难看出《自由时报》的立场。而国民党的党报《中央日报》则更为典型,在29天内的广告全是连战的,其余两位选人一则都没有。不过,也有例外,拥宋色彩明显的《联合报》,虽然在选举期间不断为宋楚瑜的劳工政策做宣传,选举结果出来后,打破报刊编辑常理,在第二版全面报道宋的落选,第三版才是陈水扁的当选感言等消息。但是,在广告方面却也没有厚此薄彼,在29天内,《联合报》在头版刊登了7条广告宣传连战,在其他的版面共有27条,而对楚瑜,头版刊登了9条广告,其他版面共有20条,陈水扁在《联合报》上刊登的广告相对较少,头版只有1条,其他版面也只有13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民党有足够的金钱和强大的政治势力,能在竞选对手的后方阵地上做宣传自己的广告。2.报纸、电视跨媒体合作影响选民投票
三副中药影响台湾政治进程 篇6
晚年的蒋经国患有多种老年病:前列腺炎、高血压、心血管硬化、糖尿病等。其中对他健康影响最大的是晚期糖尿病。这种“富贵病”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和抵抗力的下降,有加重的趋势。
1982年3月,蒋经国前往台湾圆山忠烈祠主持“春祭国殇”大典,下车后要步行100米到主持台,他竟然步履蹒跚,举步维艰,最后在别人的搀扶下才走上主持台,靠左右两名侍从人员的“保驾”,他才勉强主持完仪式。人们看到,当礼兵将花圈抬到他面前时,他本应行鞠躬礼,但他只用手轻轻触摸了一下花圈。当年的4月5日是清明节,又是其父的逝世纪念日。如此重大的日子,每年这一天他都要到台北中正纪念堂主持隆重的纪念仪式。然而那天,当蒋经国缓缓登上纪念堂正门前的40级台阶时,已是大汗淋漓,体力明显不支,最后只得由“行政院长”孙运璇代为主持。
蒋经国的病态,引起台湾政坛的惶恐与不安。各大报纸、刊物纷纷猜测:“谁是接班人?”甚至舆论一致认为:“蒋经国将以国民党主席的身份隐退,不再可能竞选第七任‘总统’了。”
然而事实却与人们开了个玩笑。进入1984年以后,人们发现“蒋总统”那面部泛光的浮肿神奇地消失了,蹒跚的步履也变得轻盈起来。“双十节”不但亲自主持了中枢“国庆典礼”,而后又出巡金门、澎湖。在金门他与官兵一起掘土植树,谈笑风生,俨然变成另外一个人。人们不禁惊诧:是什么使蒋经国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原来这一切都是三副中药的神奇作用。蒋经国身患各种疾病,使台湾的“御用”医生们十分头疼。“总统”医疗小组在尝试过所有可能的西医治疗后,他的病情一直未见好转,于是有人提出能否试试中医。中医治病疗效缓慢,而且往往是“非官方”的疗法,谁也没有把握,因此没人愿担此风险。这时一个人站出来,愿意承揽此事,他就是俞大维。俞大维也算是台湾政坛的知名人物,从1954年到1965年曾出任台湾“国防部长”。自从他的儿子与蒋经国的女儿蒋孝章结为秦晋之好后,他便成了蒋经国的亲家。
俞大维想到了一位在美国的老中医,虽是位民间医生,却能妙手回春,曾经治好了他的姐姐俞大綵的糖尿病。20天后,当俞大维回到台湾,走下美台航班的舷梯时,他身边多了一位年逾八旬的白胡子老头。他就是俞大维请来的老中医。1983年12月的一个夜晚,老中医应邀来到台北东郊阳明山下的俞大维家做客,稍后,偶然来此的蒋经国与老中医“不期而遇”。实际上这是由俞大维精心安排的一次见面。蒋经国走后,俞大维便问老中医:“从中医角度,是否看出经国先生有重病缠身?”老中医答道:“今天我只能谈谈初步看法,经国先生的浮肿,是长期使用胰岛素抑制糖尿病所造成的皮下积水现象,因皮下积水造成的浮肿压迫到肢体各部末梢神经,以致影响到行动。西医和西药固然日新月异,但在用药方面总是‘对一症,下一药’,从不考虑同一药物用久了会在人体内产生副作用。浮肿和积水就是胰岛素的副作用。现在第一步是必须把皮下的积水消除,积水排出后,浮肿自然就不再存在;末梢神经不受压迫,行动也就灵活自如了。”
俞大维很快将老中医的话传了过去,“总统”官邸侍从医生认为老中医的话“言之有理,不像是江湖医生”。经过专家论证后认为:可以按老中医的方法治疗,以观后效。
这时,俞大维才向老中医和盘托出请他来台的真正目的,并正式代表官邸请他为蒋经国看病。老中医方才感到此行的责任重大。经过数次极认真地望、闻、问、切之后,老中医开出了五副成分相同的中药,并告诉官邸:先将两副煎了之后,交给西医药理和病理部门化验,等结果出来并确认中药的作用后,再把其余的三副药煎好服下。化验结果很快出来了:中药有消除皮下积水的功效,即使效果不佳,也对人体无害。蒋经国连服了三副中药,果然,几天之后蒋经国的浮肿神奇地消退了,行动也变得自如起来,自我感觉良好。“好药,灵药,神药啊!”蒋经国连连称赞。
老中医不曾想到,他的三副中药竟然影响了台湾的政治进程:蒋经国的病情好转,1984年5月20日连任“中华民国第七任总统”,开始了“蒋经国总统的第二时代”。(据《文史博览》)
台湾中学学校文化印象 篇7
一、鲜明的办学理念
笔者考察的每一所学校都有各自鲜明的办学理念。中山女中注重全人教育, 旨在培养“三兼优” (知识与能力兼优、人文与科学兼优、个性与群性兼优) 的女性精英, 其办学目标是弘扬“人文为先、科学并重”的中山精神, 秉持“育人成才、五育兼修”的优良传统, 营造“优质中山、美丽校园”的书香天地, 建设“专业教学、快乐学习”的校园文化。
澎湖县马公高级中学肩负着澎湖地区多元教育的责任, 该校以“全人教育、终身学习”为办学特色, 学校既有普通高中教育又有综合高中教育, 还附设职业专科及特殊﹝美术音乐体育﹞教育, 并在夜间办理实用技能班商用资讯科, 可谓担负多元教育责任, 做没有围墙的学校, 为澎湖地区学生安排最适性教育。学校积极营造“团结、精进、人文”的校园文化。
二、多元化教学、丰富的社团活动
各校的多元化教学特色及活跃的社团活动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台湾中学教育以人本情怀、统筹能力、民主素养、乡土与国际意识及终身学习为目标, 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实学生的人格内涵、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中山女中的学生社团形式多种多样, 如学生的自治组织 (班联会、毕联会、毕筹会) , 服务性社团 (纪律纠察队、卫生纠察队、交通纠察队、典礼礼仪队、枫城使者社、女童军社、慈幼社、传爱社、生命品格研究社) , 学术性社团 (女青社、语言研究社、英语辩论社、自然科学研究社、数学研究社、地球科学研究社、生物研究社、医学研究社、信息研究社、英语研究社) , 运动性社团 (各项球类、瑜伽、武学、迷你棒球、创意扯铃社、排舞社) , 音乐性社团 (管乐社、合唱社、国乐社、弦乐社、口琴社、旗枪社、现代音乐社、流行音乐社) , 才艺性社团 (品玩创艺社、动漫社、大众传播社、手语社、吉他社、康辅社、滑板社、东洋和枫社、点心社、炫音社、戏剧社、枫织巧手社、摄影社、魔术社) , 等等。管理社团的教师只有三名, 学生社团的各项教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成为该校的品牌和名片。中山女中将两性、环保、资讯、家政、人权、生涯发展等六大议题融入各学习领域中, 并规划活动教学计划。学校有高乐旗队, 还有自己的学生合唱团, 无论是演奏水平还是演唱水平, 它们都不亚于一些专业团体, 学校的艺术教育成果在全台比赛中都获有名次。这些社团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马英九就读的台北成功高中是以校风自由而闻名的历史名校。成功高中的学生自主性很强, 校庆系列活动、社团联展、“乐声悠扬”等活动均是由学生独立策划举办。该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 使学生不断积累实践经验。该校共有42个社团, 有些社团常代表学校参加各类比赛并得奖。近六年来, 学校学生参加各类国际奥林匹克竞赛获得了四枚银牌与一枚铜牌。
成功高中办学理念要求学生既会玩又会读书, 这打破了一般人对于明星高中的刻板印象。该校还在校内建立了亚洲最具规模的昆虫科学博物馆, 馆藏标本5万件, 配有昆虫的民间艺术品、教学多媒体及其他展示物品, 有许多珍贵标本甚至是世界独一无二的。除标本外, 该馆还配备多媒体设施, 可进行动态展示讲解, 召开研习会等。该校还建有动植物馆, 每天由学生及家长轮流开展种植、养殖活动。昆虫博物馆创办人兼负责人陈维寿, 是台湾保护动物协会赏蝶会会长、生态保育学会学术委员和蝴蝶研究权威。该馆收藏及展示了陈维寿老师历经30年收集的许多标本及有关昆虫资料, 藉以推广昆虫保护的观念和以昆虫为主题的科学教育。
三、从容与睿智的校长
中山女中校长是一位年近六旬的女士, 端庄的国字形脸蛋, 给人一种大度从容的印象, 一身黑色的西装, 给人一种热情干练的职业女性的印象。自信的气度里散发着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厚重与沉稳。她始终是站着介绍学校情况的, 从学校的绩优公测入手谈精致教育, 从社区背景入手谈能够诠释学校精神特色的学校本位课程, 其视野和视角具有独特性。随后, 她带着我们参观校园, 操场上学生说着“校长好, 来宾好”。回到会议室后, 我们开始了彼此的问答, 她还是喜欢站着, 对我们的问题, 或者自己回答, 或者请教务或学务处的教师回答。在我们说谢谢的同时, 她也对自己的属下点头微笑。她说她对教师说得最多的是:“请您好好休息, 请您好好教学。”“校长室不要铁窗, 而后才有精致的教育。”这是她对教师的态度。
一个好的校长必然会造就一所好的学校。校长必须是一个教育的智者, 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仁者。无论每位校长的个性如何, 他们共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是为学生从长计远、爱心充盈的从容淡定者, 而这恰恰是教育事业最本质的渴求, 是学校成为教育场所, 师生获得生命意义的关键。
四、家校配合, 汇聚社会力量
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办好教育, 参与学校管理是台湾中学办学的一个特色。台湾的中小学都设有家长委员会, 设有活动组、公关组、服务组、财务组、夜辅组、文书组、爱心义务组等。这些小组在家长委员会会长的领导下, 全程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 如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评教活动、学生申诉与奖惩等。会长由家长委员会成员选举推荐产生, 一般由当地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士担任, 学校的重要活动, 会长必须参加。家长委员会委员即时参加学校的行政会议, 提出意见和建议, 大到学校的决策, 如征地、盖房、购买大型设备, 小到作业本的采购数量、校服款式等。家长委员会还可以代表学校对外进行联系、协调等工作, 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家长会的另一项职能之一就是负责学校在社会、家长中募集经费, 以弥补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家长会还注重学校、教师与社会、家长的沟通宣传工作, 使校长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的管理上。
五、走进自然, 感受乡土情怀
考察期间, 无论是在阿里山、台北野柳滨海国家地质公园还是在台南的垦丁民俗区, 随处可见兴高采烈的学生团体在进行着实习活动, 这就是富有台湾地方教学特色的毕业旅行。各校的旅行不单单只在毕业后进行, 每学期期中考试后由学校的教务处、学务处共同执行以班级为单位, 参观博物馆、台湾古迹、地理生物实习及篝火露营等活动。毕业旅行旨在关怀乡土, 加强自然科学探索。学生们在活动中看到了更多值得被大家发现的善和美, 校外旅行其实就是给孩子们一趟“读万卷书, 不如行万里路”的旅程。学生们从开学就一直期待, 终于五月份来临, 在出发前教师请学生设计旅行路线, 查询他们的毕业旅行目的地, 分组报告各班活动的主要內容。期中考试结束后, 毕业旅行的日子终于来临了, 学生们从最后一周就在数日子:还剩四天、三天、两天、一天、YEAH!每年的毕业旅行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学生反应很热烈, 效果奇佳。
台湾的中小企业“文化” 篇8
在那不到50平方米的地方,你可以消磨一天,早上买杯咖啡,吃早餐,看免费报纸,免费杂志,上网,寄信。午餐,晚餐都可买便当在这里解决。
凡是要缴的税、罚款、劳保、健保费、都可在这里缴。还可以寄快递,领网购的书,更可以买车票。
7/11发源于美国,只是家便利商店,从7点开到晚上11点,有别于9点到下午5点开的超市,但是到了台湾,由统一集团投资,不断磨练,改良,完善,7/11里24小时灯火通明,而且成为社区里的神经中枢。
这就是台湾中小企业的优势
中小企业在各国重要性已不言而喻。美国90%新增就业人口是从财星杂志500强之外来的。
意大利中小企业里的鞋业、服装业造就意大利的财富和名声。亚洲四小龙里,台湾和香港都是靠中小企业达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繁荣,享有经济奇迹之名。
相反地,韩国靠大企业起家,三星、现代、金星固然扬名国际,但是在经济危机里也受创比台湾、香港严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这几家大企业遭逢巨大冲击,裁员、产品滞销、延展债务,甚至大企业如韩国钢铁、起亚都宣布倒闭,因此在四小龙中受创最重。1998年经济成长率负6.0%,台湾不但在1997金融风暴当年成长5.8%,1998年也有4%成长率,就是因为有中小企业分担风险。
在台湾支持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文化”。支持他们,不是怜悯,而是着眼未来。不止公平正义,而是培养中产阶级,促进社会稳定。
台湾政府从上世纪60年代起确立发展轻工业,需要大量可弹性应变的中小企业,开始积极扶植中小企业。当时台湾仍然有很多国营企业,但他们多担任国家重工业发展责任,不涉足新兴产业或民生产业,不像中国国有企业在各领域都涉足深而广。例如台湾的中国石油公司只做轻油裂解,供给中小企业原料,生产纺织品、鞋业、雨伞,以保持货源稳定,成本降低。1980年代初,台湾因此在这些领域,频传捷报,居世界占有率第一。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台湾民主化,带来全面解禁,国有企业竞争不过舶来品或新型产业,政府不再补助,有些国有企业认为自己大到不能倒,后来却倒闭,如台湾金属公司,也开始国退民进浪潮。到现在国有企业在台湾经济比例占得很小,只剩中国钢铁公司算举足轻重。
支持中小企业方面,台湾政府上世纪50年代就成立输出入银行,为进出口产品提供保险,也提供信用贷款,供中小企业周转。经济危机时,政府会单独提供纾困基金,只有中小企业可申请。在世界各国都有驻点的台湾外贸协会(由进出口商缴纳极额收取1%金额,政府补贴经费),可协助这些企业取得信息,打开市场。于是一群群企业主靠着胆识能单枪匹马,提个手提箱,行走各国市场。
中小企业不止需要资金,需要减税,它需要信息,也需要团队,更需要现代知识。因此台湾众多机构提供了孕育中小企业的沃土。有中小企业银行,专职贷款给他们;经济部辅导成立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台湾工业研究院(职司发展实用性创新科技),往往把研发出来的技术转给中小企业(工研院收权利金,得到双赢)。
中小企业团结起来,在政治上也颇有力量。台湾中小企业协会是台湾六大工商团体之一,与大老板组织的公会,如工业总会、商业总会对政府有同样建言权,每年台湾领导人都要到那里出席午餐会。
中小企业不是死亡,就是提升
从台湾例子看,大企业都是从中小企业开始做起。我1970年代中期,第一次访问宏碁创办人施振荣时,他们还在民生东路的一家公寓,十几个员工,施太太中午还亲自下厨,一方面省钱,一方面笼络员工。但今天宏碁集团已成长为巨大全球集团,还衍生出明基集团、纬创集团,都是全球科技大集团。
中小企业不是死亡,就是提升。1990年代,台湾历经了40年的高度经济成长,我采访过很多中小企业跃升至“中坚企业”(日本野村证券的称号)。他们没有陷入中小企业困顿的格局,也还未染上大企业的官僚僵化,在全球的竞赛场上,他们拥有独特技术,还勇于投资研发。例如在台中有家公司叫茂顺,专门生产油封(用在汽车、机车里封住油管的盖子),很难想象这种单价只有十元的油封可创造出每年近6亿元的营业额。世界上更数一数二。看起来不起眼,但这项产品却需要材料科学、塑胶成型各种精密技术,质地要轻,又要结实,不管用多久,不能有丝毫破损。
有的中坚企业精于开拓市场,比大企业还勇于到国际打品牌。他们也领先到大陆投资,利用充分劳动力,在大陆也不断升级。例如台湾来的自行车捷安特,不但在大陆销路佳,也在欧洲畅行无阻。
最近台湾发展出的生活产业,也拜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例如台中春水堂走出来的珍珠奶茶,《纽约时报》推荐世界十大餐厅中的鼎泰丰小笼包,华人来台湾喜欢到的诚品书店。又如台湾最早带起的婚纱摄影,体谅新人的忙乱、疲惫,婚纱业者一开始就自动整合,将化妆、礼服、摄影集中经营,成为三合一婚纱摄影,还将技术输出大陆、东南亚,更满足内需,提升生活水平。
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已证明,发展中小企业最符合国情,华人喜欢自主,宁为鸡头,不为牛后,喜欢做小老板,中国大陆自然不例外。而很多中小企业因为竞争激烈而且钱都可自己赚,也因此有不断改善的动力。美国两位学者Ferdows和DeMeger提出沙堆理论,企业的质量、成本、弹性、交期等目标并不冲突,就如沙,一层层堆上去,经由质量提升,可以养成员工的纪律,加强企业的竞争力。
台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浅析 篇9
关键词:台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台湾高职院校多为技术性教育, 其中主要分为专科院校、技术院校、科技大学、大学附设技术院系四类。技术院校和科技大学属于本科的高职教育。据相关部门统计了解, 台湾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在100所以上, 另外, 台湾的高等职业教育中, 私立高校占了极大的比重, 在专科中私立高校也是多数。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成功有目共睹, 它是以台湾的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相适应的, 也是为了培养更多与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所需技术人才。在这些高职院校中所具有的校园文化也是具有差异性的。
一、台湾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台湾校园文化的理念是“以人为本”, 很注重生活中的细节部分, 甚至拓展至厕所文化。在“以人为本”的理念熏陶下, 每个人在不知不觉中建立其一种自觉维护和谐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1.细致入微的厕所文化
在台湾职业院校中, 其中一些职业院校的厕所配备、设计也是从“以人为本”为理念进行设计的。在厕所内配备擦手纸、烘干机、洗手液、洗手台等基本设施外, 蹲厕内还设有平台, 可让使用者放手机等随身物品、侧壁有挂钩、扶手等。最让人觉得贴心的设计是在厕所间内还设置了报警器, 若使用者在厕所内遇到特殊情况便可通过报警器, 在三分钟内便会有人到厕所帮助使用者。贴心、细致、周到的设计让人莫名有一种感动, 从设计中所散发出的人性化,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便会受到这种氛围的感染, 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也会为他人着想, 与人方便。
2.贴心服务的图书馆大楼
大部分职业院校中的图书馆中设置了自动借、还书系统, 读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服务。另外, 配备紫外线杀菌机, 在图书馆的门口提供了简单的各项设施使用指南, 让读者在图书馆中感到十分的温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指导老师提供服务, 学生遇到不理解的知识可以向学科教师请教,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图书馆的楼梯都设置了护栏、扶手、提示等, 每一处都有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一些条件较好的图书馆还设置了专门的研究小房间, 一些研究小组可共同查阅资料, 研究、讨论等等, 为学生的课题研究、项目研究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开放式的办公环境
在台湾的职业院校中, 教职工的办公环境设计也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般办公综合大楼为开放式的办公系统, 各个部门都清晰的规划, 常规的师生办公流程都可直接的了解到。若要办理某一事物, 只需要在一间房间内便可以完成所有的流程, 极大的简化了各项办公流程, 提高了工作效率, 节约了宝贵的工作时间。
二、台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大陆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启示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在于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并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导向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 着眼于大局, 从小入微, 一点一滴的做起, 并将这些做法升华到“以人为本”的高度。
1.建设“以人为本”的细节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没有将建设的重点落实在细节部分, 更多的是考虑到大局上的建设和拓展, 实际上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就在于小细节的处理上。例如:在校园建设中, 人们很难将厕所与其联系在一起, 认为这是一件可以不用考虑的小事情, 但是厕所环境的清洁度、舒适度却是文明的一种标志, 是否真正的将校园文明之风落实学生内心的体现。厕所文化成为被人们在被人们遗忘的“角落”, 与厕所文化相类似的盲区也有很多。从建设校园厕所文化做起, 完善校园文化、教学管理机制、规章制度等等, 相信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2.加强实训室的人文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的建设
在高职院校建设中与职业是密不可分的, 那么将教育与职业融为一体也是必然的, 同时这也是成功职业教育的标志之一。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其职业性, 高职教育中实训课程占到了教学课时可很大一部分。实训室是学生经常进入的区域, 强化实训室的人文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的建设, 将学生置身于仿真的职业环境中, 以企业文化和人文环境影响学生,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 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通过在实训室建设人文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实现专业与社会的无缝对接, 将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拓展到社会。
校园文化建设应以人文素质的发展规律进行, 从细节做起, 从点滴做起。以“人文关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受到感染, 从细节建设、实训室的人文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的建设入手, 将校园文化建设深入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 使学生在的学习、生活都处于人文关怀中, 全方位完善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永红.台湾职业教育体系与校园文化的特征及其启示[J].岳阳职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6) :23-27.
台湾桃园长庚养生文化村规划理念 篇10
本事务所自1993年就开始规划、构思高龄者生活环境的一些关键课题,当时照顾高龄者后期生活的观念,尚停留在所谓“养老院”的思维。犹记得16年前与长庚医院高阶主管在苦思本案未来名称时,台塑集团王永庆董事长明快睿智地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新名称——“养生村”,我们顿时意识到一个崭新的观念,彻底摆脱传统被动式养老的思维窠臼,主动在心理,生理各方面,朝向经营自己人生最后阶段的生活诉求,以“养生”的态度来构想,让整个思考的层级跃升到更辽阔的尺度。换言之,所有的银发族只要有意愿,都能积极地规划自己最宝贵的黄金晚年,在暮年中仍有机会实现毕生的愿望,在个人的生涯规划上这将是多么璀灿的句点!身为建筑师,我们感到非常荣幸来执行这项深具使命感的设计方案。
因为需要进行完整的范例分析,我们事务所在本案规划初期,便组成了项目设计团队,参观欧、美,日等地著名的养老设施,从建筑硬件到管理软件,彻底地进行研究、调查与记录,以利于日后建立更加完善的建筑设计准则。以北欧为例,其人口老龄化速度从7%到14%可长达125年,这种缓慢的速度意味着其老年人的社会问题是缓缓地浮现,当地政府有足够时间来研究、制定和完善老年人福利的相关法令以利达到“在地老化”的最终目标;反观全世界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日本(25年)、台湾地区(27年)及大陆地区(29年),也都已经迫切地面临老年人赡养照护的相关难题。长庚养生文化村也就是在这关键的时刻,由王永庆董事长以民间的资源全力推展,踏出孕育与催生的第一步。
2 养生文化村的构思发想
2.1 在地老化的自然法则
在本方案初期的实例勘查及案例分析中,我们很快察觉到“老年人赡养中心”其实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晚年生活模式,而北欧国家所倡导的“在地老化”应该是较人性化的赡养方式,因为银发族群熟悉自己成长的环境,每日生活里所接触的人、事、物皆维系着特殊的情感,亲朋好友、邻里居民之间经年累月的相互关怀与协助,才是社会架构最核心的价值,人生历经的生、老、病、死过程在这种传统生活中发生,是最合宜的自然法则。
2.2 以养生为主轴的新生活形式
然而,以台湾地区目前老年人社会福利政策现实面的考虑,尚无法普遍达到上述目标,故赡养机构至今仍是较易执行的模式,但并非最佳选择。有鉴于此,我们所构思的高龄者生活组织模式是符合现阶段需要的“在地老化”与“赡养机构”的结合。我们计划打造一座高龄者小区,崇尚“以人性、尊重、和谐、互助为基本价值、以养生为主轴、以文化传承为导向、以医疗照护为后盾”的新生活形式(New Lifestyle),所以养生村是以高龄者需求为依归,结合了养生保健、医疗资源与生态景观等社会资源的终身住宅。我们希望住进来的村民除了能享受到整体小区生活环境的质量,同时也能主动、积极规划自己黄金晚年的理想生活。
2.3 老年人生活作息研拟
我们在设计之前,拟定了一个假设性的居民日常生活作息表,以便检视未来空间创作的成效;例如:早上六时起床后的晨操活动,七时的偕同早餐,九时的文康活动,十二时的偕同午餐,十三时的午休,十五时的文康休闲活动,十八时的偕同晚餐,十九时的娱乐节目,二十一时休息,三餐前后由工作人员对居民的用药提醒及综合性保健服务。
2.4 运用传媒信息与村民互动
我们希望村内居民每天都享有多彩多姿的生活。除了每月定期聚会与节庆活动外,藉由小区网络发展的普及性,于每个住宅单元的电视上,从清晨开始到午夜播放村内各项室内、外活动的预告画面或正在举办活动的实况,让每位村民都能轻易地打开电视即可接收到这些切身相关的实时性节目,藉由精彩、丰富的内容,而诱发村民出门参与大众活动的念头。
2.5 大众食堂的设置概念
每日三餐是村民所关注生活作息重要的一环,因为高龄者在家中烹饪,操作炉火厨具时易生意外。我们主张采用大众食堂的概念,要求大家都要来食堂用餐,一则可嘘寒问暖,了解村民的健康状况;二则于用餐前进行血压测量等健检服务,并于用餐后提醒用药;三则希望村民间有固定会面交流的机会。
2.6 长者智慧与经验的传承
养生村内居民的生活经验传承是相当宝贵的资源,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因此我们可以想象未来这六千多位村民,所凝聚的智慧是弥足珍贵的。每一位退休的长者都可能是某项专业领域的菁英,蕴藏丰富的专业经验与敏感度,回顾每一个人的一生,或许都有着未竟的梦,我们希望用口述历史的方式,藉由社会义工记录、整理,协助这些深具智慧的长者,将毕生的经历与愿望付诸文字,传递到下一代,帮助长者达成“立言”的壮举,这将是件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
2.7 教学相长的银发学园
我们主张“退而不休”及“重新创造人生第二春”而积极学习的生活理念.也是养生村第二期设立银发学园的原动力。养生村犹如源头活水一般,它让每位长者都能够将自己的知识有效地传授他人;反之,重新学习亦能满足自我本身的求知欲、充实人生,在银发学园中村民既可当老师授课,同时也可当学生学习,让知识、经验、智慧在这优美的环境中相互交流,让生命力交织如亘并产生共鸣。当然我们也针对高龄者的需求,主动安排一系列的课程讲座,来协助居民了解所需的知识,例如:老化阶段中的变化与预防调适、退休后财务规划与保障、计算机操作与网络联系亲友等实用性内容。
3 老年人生活行为与空间组织的衍生关系
在实例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份退休的老年人会因为外出疲累或处于嘈杂环境容易倦怠等因素,滞留于在家中极少出门,因为独居或子女白天外出上班,难免孤单、无聊,所以电视节目或录像盘片,就很容易成为打发时间的消遣,其实长时间靠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对老年人体能的维持是不利的。
针对上述问题,在规划养生村住宅内部空间布局时,我们刻意创造了中央内街的概念,让许多的交流活动可以在这种邻里关系的空间形态中发生,这也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弄堂”之制,紧邻的半私密客厅,隔着大窗子即可和“串门子”的邻居打招呼,如此空间布局就容易与周遭邻居维系良好互动关系;私密性的卧室则设置于居室单元另一端的采光面,经由大片落地窗连接1.8公尺深的半户外景观阳台,面对户外绿野山坡。这一连串的空间序列:由私密的卧室经过卫浴、厨房服务空间,到半私密的客厅,再藉由邻居的呼唤进入中央内街半公共的邻里空间,结伴到公共开放的户外大自然环境活动,若能以空间的组织增进邻里交流的机会,我们就能确保老年人的生活不再孤单,而结伴外出与大自然为伍,这也符合“养生”的重要作法。
在传统的观念中,把年迈的父母送到赡养院生活,是一件不孝的行为。但是夫妻白天上班,把长辈留在家中的这段时间又有安全上的顾虑,所以,养生村鼓励长者学习养生之道,主动经营晚年生活,充分发挥个人的兴趣与专长,同时又可结交许多新的朋友,参与小区丰富多元的活动。因为在村内拥有护理之家的近距离医疗支持,紧急状况时立即享有医护专业人员的协助,所以紧急突发的病况亦能得到较安全的保障。为了让定期探望父母成为一个圆满的假期,我们在小区活动中心内又设立了72间套房,提供亲友过夜使用,在户外规划且设置了多项完善的游乐与运动设施,希望儿孙随着父母亲来探望爷爷奶奶时,不但能善尽孝道,还能享受三代同乐的家庭幸福,共度愉快的周末时光。
当初在拟定全区机能需求时,就得到许多潜在需求者对运动设施的建议。我们在活动中心内除了设置室内温水游泳池、多功能体育馆、大型中西式餐厅外,还规划了一间大型阶梯式演讲厅,计划日后能频繁地举办以老年人为主题的讲座,再与毗邻的银发学园结合,架构成一个富有教育、知识意义的平台,让各项专业领域的从业人员皆可获益。
养生村内的居民从65岁的健康老年人到75、85岁的生理变化甚为明显,所以在硬件设计的思维上,尚需考虑打造一个能够因应使用者逐年老化的“可变环境”。在居室单元中,我们留设轮椅回转空间、病床及急救设备、开关与装置、安全扶手与防撞踢脚、紧急呼叫器,并尽量采用活动式家具,以适合不同高龄阶段拆换使用,让居室单元具备“在地老化”的弹性功能满足老年人生活在熟悉环境的安心需求。
4 结语
台湾政治献金秘密多 篇11
数字背后读到什么
在台湾特殊的选举文化中,财力往往成为“人气”的坚实基础,特别是到了选举时,“抢版面”、“争曝光”,登报上电视作文宣,哪一样都烧钱。从以前的选举结果来看,2004年“大选”陈水扁胜出,当时民进党的政治献金专户共有462笔,国民党只有82笔。此后由于陈水扁贪腐案以及国民党的“马英九旋风”,国民党的政治献金收入大幅增长,至2008年“大选”,“马萧配”共获得政治献金近6.8亿元(新台币,下同),民进党的“谢苏”则约为4亿元,结果国民党重新执政。
可以说,政治献金多寡是影响选举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政治献金的蓝绿分布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民意变化。 2014年,国民党的政治献金收入下降,据台“监察院”分析,应与其民调低迷有关。
政治献金的蓝绿偏好
迄今,台“监察院”主管的政治献金专户对象已涵盖“正副领导人”、“立法委员”、“直辖市长”、“县市长”、“乡镇市长”、“乡镇市议员”、“村里长”等各级选举的拟参选人。由于台湾选举频繁,“政治献金”的收受已经很难被限定于选举期内。
不管选什么都需要经费。岛内政坛传闻,选一个县市级官员需数百万元,选县市长则需上千万元至数千万元,选台北、高雄市长要花上亿元,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则可能是十多亿元至上百亿元。如此一来,收受商人和企业提供的大笔政治献金,就成为台湾政党和政治人物参选的主要钱路。
据台湾的“政治献金法”规定,企业可以捐款给候选人,也可以捐款给政党,再由政党捐给候选人,对于同一个政党、政治团体每年捐赠总额,营利事业不得超过300万元。一般来说,企业不愿意让自己的政治倾向曝光,政治献金的公开化,将台湾长期隐蔽的政商关系摊在阳光之下。
就企业捐赠的部分,有台湾专家认为,台湾大企业政治献金的蓝绿偏好与台湾社会的统独认同结构非常类似。大多数企业是两边押宝,既捐蓝也捐绿,属“维持现状派”;部分企业是亲蓝的,归“倾统派”或“倾中派”;部分企业是亲绿的,归“本土派”或“台独派”。两边押宝者占绝大多数,后两者均属少数,与岛内维持现状占绝大多数、“极独”或“极统”为少数的现象非常相似。
没能断了贪腐的路
“政治献金法”1994年即由台知名人士林正杰首次提出,却在“立法院”躺了10年才通过。原因很简单,关键在政治人物不想“自断财路”。“政治献金法”实施后,2009年,陈水扁成为适用该法首名被起诉的被告。
然而,“政治献金法”的实施,仍然没能遏制住索贿、贪腐。2013年,马英九的亲信、党主席办公室主任赖素如涉贪被判刑,重击马执政团队的“清廉”招牌。随后,民进党籍“立委”高志鹏也因贪污罪被判刑7年。?笪(仁民)
台湾政治文化 篇12
2014 年,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新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 该意见提出到2020 年,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先导产业作用更加强化, 基本建立与相关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的格局[1]。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科技不断发展, 工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体力的投入越来越少。在《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 (2013—2022 年) 》中, 东北三省仍有23 个地级老工业城市、4 个省会城市市辖区, 经过10年的老工业区改造, 东北三省老工业城市数仍占较高比重, 老工业城市振兴任务依然繁重。这些地区迫切需要新的接续产业振兴当地经济。我国老工业基地目前面临向可持续无污染的新型产业转型, 更加速了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求。
1994 年, 澳大利亚以“创意的国度” (Creative Nation) 为目标公布了澳大利亚的第一份文化政策报告[2]。1997 年, 英国政府提出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振兴英国经济的聚焦点, 有代表性的案例是伦敦的泰晤士河南岸美术馆改造工程等。另外, 还有美国近年来也开展了以经济系统为基础的文化遗产政府管理[3]。我国大陆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始于2000 年左右,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 虽然已初具规模, 其产值在3% 左右, 但是落后于欧洲10%-15% 的平均水平。从发展水平上看, 大陆的文化创意产业还处于概念引入及产业整合并举阶段[4]。但也出现了发展较快的城市, 如上海率先依托大学进行了创意产业基地项目, 如赤峰路建筑设计街区是依托同济大学土木建筑专业人才技术优势, 在上海是形成最早的创意产业基地。目前, 上海在改造旧车库、厂房及仓库基础上创立的产业基地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还有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新楼, 它曾是上海市区最大的立体公交停车场。设计策略是创造一个开放的创意办公空间, 将“机器使用”的场所营造成为“人使用”的场所。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工场也都在该场地规划范围, 创意工场包括金工车间、木工车间、塑料车间、珠宝车间、数码实验室和工位教室等。另外, 上海还有昌平路990 号、1000 号等成功案例, 但由于篇幅有限, 不在此赘述。
2. 台湾文创产业的发展综述
台湾自2002 年将“ 创意台湾” (Creative Taiwan) 规划为未来施政的目标与愿景, 将文化、艺术及设计等原属于不同领域的相关产业整合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下, 纳入整体发展的重点计划[2]。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台湾在赋予传统事物以新创意方面, 逐渐特色鲜明。这使得台湾的竹文化、蓝染和传统手工艺等文化形式, 通过传统文化推广和产业化研究, 建立了一系列传统文化工艺博物馆和 (蓝染、造纸) 工作坊。台湾通过举办传统手工艺的跨文化交流工作坊, 将台湾本土的文化遗产完整且“活态”地保留和传承下来。台湾将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广上升到产业化研究的高度, 这些创意文化产业给台湾当地旅游业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3. 旧建筑改造中台湾文创产业的“文化承载体”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UNCTAD) 对于创意性产业的定义, 是“创作、生产和分销有创意性内容、有经济和文化价值、以市场价值为目标的产品”。文化创意产业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文化承载体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以下将分别论述传统手工业、工业和农业作为文化承载体的表现: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广兴纸寮和日月老茶厂的传统手工艺“竹编”“蓝染”、“造纸”和“茶文化”。
3.1 手工业是文化承载体之一——工艺文化园的“竹编”和“蓝染”
1954-1972 年台湾南投县工艺研究班成立, 此为台湾手工业发展初期阶段。1973 -1998 年为台湾手工业研究所为台湾手工业制造产销阶段;1999年至今为台湾工艺研究所, 在文化制度层面上已经成为台湾工艺产业的代表[5]。为了使台湾传统工艺得到可持续发展, 在原台湾工艺研究所基础上兴建台湾工艺文化园区, 园区以工艺展示、研究和推广等功能为主, 共分六个参观区域:工艺文化馆、生活工艺馆、工艺信息馆、地方工艺馆、工艺设计馆及工艺美学馆。其中, 生活工艺馆是原来的草屯商工的校舍在经历9·12大地震后的改造工程, 其中展示了大量传统手工艺作品和竹艺、竹雕、蓝染、漆艺、金工、玻璃、陶艺等7处工作坊。如图1为台湾工艺文化园区的竹编作品展览;如图2生活工艺馆的竹编体验DIY。
“蓝染”属于中国古代印染工艺, 早在1959年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北朝遗址出土了一块镂空花版和防染剂的蓝底白花布, 说明了早在北汉时就已经成熟地掌握这种工艺[6]。蓝印花布的工艺特征和制作工艺流程主要有裱纸、图案创作、刻版、上油、刮浆、染色、晾晒、刮灰和清洗。蓝染有很多技法, 最常见有型染、扎染、缬染等。体验蓝染的扎染工艺是园区内的特色活动。体验者先在棉布上设计, 再用棉线沿缝加以固定, 侵染在蓝色染液中, 因扎制的压力, 拆开后的棉布呈现出自然的印染效果 (如图3、4) 。工艺园区内除了“竹编”和“蓝染”, 还有石艺、木艺等工艺作坊和研习课程, 限于篇幅, 不再列举。
3.2 工业是文化承载体之一——广兴纸寮的“纸旅游”
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纸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自古书契, 多编以竹简, 其用缣帛 (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 者谓之为纸。广兴纸寮位于南投县埔里镇铁山路310 号, 创立于1969 年 (如图5) 。造纸源流造纸首重水质, 因为埔里的水, 做出的纸不因时间或阳光照射而变黄, 所以埔里成为宣纸、棉纸最佳生产地。过去造纸形式一般是搭寮在河边取汲水源, 因为河水泛滥时间不定期。因此, 设立简单、易于撤离设施, 简称工作场, 但不叫纸厂, 叫做“纸寮”。
广兴纸寮研发代表埔里特色的手工纸。手工造纸作工精细, 制造过程采用雁皮、竹子、草浆、亚麻等原料, 依古法蒸煮、浸泡、洗涤, 加上不断精研改良新技术, 造出完全手工筛制、吸水性良好、墨韵优雅的宣棉纸, 赢得“纸故乡”美称。
广兴纸寮有专业人员演示造纸基本手法 (如图6) :
1) 取材:造纸的原理是将纤维重组, 将不同的纤维形成不同的纸张, 而纤维的则取自于各种天然植物, 经过各种加工而行成纸张。
2) 蒸煮:原料经由蒸煮的过程, 加速植物纤维分离。
3) 漂洗:蒸煮后的纤维, 使用大量的水洗涤。
4) 打浆:漂洗后的纤维原料成浆状, 作打浆处理, 行成所谓的“纸浆”。
5) 抄纸:将纸浆纤维重组, 是造纸流程中最奇妙的手续 (如图7) 。
6) 压纸:纸浆经过抄纸形成纸的形态, 再来就是将水分压榨去除。
7) 烘纸:一叠叠压榨后的纸形成像豆腐的形态, 然后就是烘焙成纸 (如图8) 。
8) 、纸:纸豆腐经过温度的烘培, 就形成一张张珍贵的手工纸了。
为了能振兴当地纸产业文化, 开放了供游客参观和造纸的DIY教室, 让游客自己能亲自体验手工造纸、纸扇和屏风等工作作品及灯具成果 (图9) , 且创作产品可以产生市场价值, 如广兴纸寮手工纸商店 (图10) , 其中有广兴纸寮辅以干花装饰的手工纸及纸服饰 (如图11、12) , 这种基于文化产品和创新实践的工业造纸体验, 是一种创新实践, 也是一种商业模式。
广兴纸寮展示中心从蔡伦造纸到现代造纸术, 将制纸的技术过程和发展历程都作为展示内容。广兴纸寮在1996 年成功利用茭白笋的笋壳及槟榔树干研发出“惜福宣”与“逢春宣”手工新纸, 成为埔里最具特色的手工纸。它以农产品废弃物再利用研制的惜福宣, 不仅为台湾的造纸文化开创新一页, 也为传统产业的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3.3 农业是文化承载体之一——台湾日月老茶厂“茶文化”
我国是茶叶的生产国, 历来就有喝茶的传统。茶叶也是台湾的经济命脉, 已经有200 多年的栽种历史。台湾的“日月潭红茶”不仅是台湾十大名茶, 也是名列世界四大名茶之一。台湾的这种红茶是由日本人从印度引进的大叶种阿萨姆红茶, 由于南投县鱼池乡的气候环境属于高温、多湿、雨量充沛, 海拔约在700 到1000 米之间, 与印度阿萨姆邦茶区相仿, 适合该品种的生长。但是, 台湾在大规模使用化肥、除草剂等农药后,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衍生土壤地力退化, 经过15 到20 年之后, 茶叶质量下降, 市场竞争力开始衰退, 原先的老茶厂一度破产, 更在1999 年的912 大地震中, 原有的茶园和茶厂受到重创。但是, 台湾农业部门开始规划转型, 提倡有机栽培, 不用农药, 每年举办鱼池红茶文化季活动, 即红茶文化体验活动, 感受茶文化历史和乡野生活情趣[7]。
台湾农林公司的日月老茶厂 (如图13) 是茶文化体验中不可或缺的环境核心。这座日月老茶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3 年, 见证了台湾茶叶的兴衰史。2004 年, 农林公司重新改建了旧有的厂房 (如图14) , 整体空间设计仍保持旧有的主体结构, 但是考虑引进更充足的光线。建筑物的1 楼约有三分之一的面积是焙茶作业区, 包括揉捻机、解块机、发酵室、干燥机、包装储藏区以及办公室;另有三分之一空间改建为展示和解说室。原来的设备至少有50 年的历史, 目前仍然能够使用, 机器运转的声音把体验者带到了老建筑过去的岁月, 外围农场将其发展为有机休闲教育农场 (如图15) 。
日月老茶厂的案例类似于农业作为传统文化遗产的概念, 作为“茶文化”为起点的创意产业开发, 不但服务于旅游业, 还服务于农业作物研发和生产环节, 并且能起到教育民众珍惜并传播传统茶种植文化的目的。例如, 挪威农业部发文有对“文化景观”“多功能农业”和“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相互包容共生的理解描述[8]。从概念分析上, 只要在市场运营中有合理思维引导, 无论是服务于农业, 还是旅游业, 创意文化产业在文化遗产的概念下, 都属于文创产业的“文化承载体”的范畴。
4. 结论
文化创意产业在大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大陆地区具备56 个民族的文化和地区发展背景, 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数不胜数。大陆地区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主体, 拥有陆地边界长达2.28 万公里, 东邻朝鲜, 北邻蒙古, 东北邻俄罗斯, 西北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西和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接壤, 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相连。广义上说, 文化资源包含历史建筑资源、农业园区、文化景观、宗教文化资源、传统手工艺、生活方式及语言[9]。与现代社会价值文化资源的美学、信息和生态价值及意义息息相关。这些资源如果没有合理更新和再利用, 会加剧经济发展、人口膨胀和自然资源减少之间的矛盾。在保护和发展的问题上, 政府和当地居民及专家的文化认同和理念冲突, 也会直接影响到文化遗产保护最终的发展态势。作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遗产资源的5000年文明大国, 必须以新的眼光和视野去解读和理解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文化承载体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艺、工业和种植文化产业, 这些宝贵的资源应受到重视。谨以此文抛砖引玉, 望更多专家学者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与复兴。
摘要:为了加强大陆城市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力度, 探索老工业基地向可持续产业转型等问题, 本文采用实地考察和文献分析法, 分析了台湾9·12大地震遭受破坏的老建筑重建项目台湾工艺文化园区、广兴纸寮和日月老茶厂:从台湾传统手工艺领域的“竹文化”“蓝染”到工业领域的“纸旅游”, 最后到农业领域的“茶文化”。无论是服务于农业、工业, 还是旅游业, 这种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体验和传承方法值得借鉴。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台湾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政府信息公开专栏http://www.gov.cn/zhengee/content/2014-03/14/content-8713.htm
[2].李红梅, 北京与台湾创意产业的交流与合作,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07 (02) 39
[3].Stefan Claesson.An ecosystem-based framework for governance and management of maritim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USA.Marine Policy 33 (2009) 698–706 doi:10.1016/j.marpol.2009.02.005
[4].王定亚, 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及借鉴, 中国国情国力, 总第216期, 2011 (01) , 55
[5].htpp://www.ntcri.gov.tw/
[6].罗曼浅析中国蓝染工艺文化与发展研究视觉传达, 2003 (02) , 122-124
[7].重现世界四大名茶风采走进日月老茶厂体验有枧红茶魅力, 中国乡村医药, 2008, 15 (01) , 58-59
【台湾政治文化】推荐阅读:
台湾政治经济文化介绍07-11
台湾经济政治12-08
政治论文-台湾问题05-27
台湾政治与两岸关系01-23
《台湾政治转型》期末考试题库08-25
台湾文化创意产业11-16
文化创意产业在台湾05-10
客家与台湾饮食文化09-30
巴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介绍(台湾)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