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青年(精选10篇)
台湾青年 篇1
在两岸进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新时期,台湾虽然认同维持现状的中间路线者仍为主要力量,但“国家认同”的光谱两极呈现消长变化。台湾民意确实呈现与“一个中国”渐行渐远趋势,尤其是台湾青年在“国家认同”方面的严重异化和错位,将在未来进一步动摇两岸间政治对话的“一中”基础,严重阻碍国家和平统一进程。客观认识台湾青年“国家认同”现状, 探求重构台湾青年“国家认同”战略举措, 逐步化解日益严峻的“台湾化”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指的是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是何种国家的心灵活动,即一个人对自己所属的政治共同体的期待。就国家认同的基本需求而言,国家认同至少包含一个历史的领土或国家、共同的神话或历史记忆、共同的大众文化、共同负担的法律权利与义务、共同的经济利益等。[1]国家认同强调个体对政治共同体的归属,包含血统、文化与政治经济制度三个层面。国家认同形塑的价值观会影响个人或集体的行为导向,尤其是青年一代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国家认同将在未来主导国家的政治行为。
二、台湾青年的“国家认同”现状分析
1.台湾青年的“身份认同”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认同”日益成为岛内最受争议的政治议题。随着台湾主体意识日益膨胀,整个社会中“认同台湾”的声音大过“认同中国”的声音。 在“国家认同”愈演愈烈背景下,新成长起来的台湾青年的“国家认同”与上一世代台湾人有明显差异。
台湾青年对“台湾人”身份认同不断上升,对“中国人”身份认同并没有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有所提升。2008年6月台湾媒体TVBS民调显示,被问及认为自己 ““是是台台湾湾人人还还是是中中国国人人””时时,,2200--2299岁岁的的台台湾青年认为自己“是台湾人”的比例高达76%(全体民众为68%),明显高于其他年龄龄层层((在在5500%%~~6600%%之之间间)),,只只有有1133%%自自认认 ““是是中中国国人人””((全全体体民民众众为为1188%%)),,为为所所有有年年龄龄层层中中最最低低。。22001133年年1100月月TTVVBBSS民民调调显显示示,,2200--2299岁岁台台湾湾青青年年认认为为自自己己““是是台台湾湾人人””的的比比例例进进一一步步上上升升到到8899%%((全全体体民民众众为为7788%%)),,明明显显高高于于其其他他年年龄龄层层,,只只有有1111% % 自自认认““是是中中国国人人””((全全体体民民众众为为1133%%)),,为为所所有年龄层中最低。
此外,笔者赴台学习中所接触到的台湾青年主要以“台湾人”身份认同为主。 与数十位台湾在校大学生日常互动中,发现大部分在谈话中会不由自主地区分“我们台湾”和“你们中国”,理所应当地将台湾和大陆对应成“两个中国”或“一边一国”的政治地位关系。这种身份认同并非完全受政治或意识形态因素影响,而是在两岸关系曲折发展中,由台湾的主体性发展确立。历史原因造成的长期文化断层、 认识缺位、交流受限、教育误导等因素,加速了台湾青年一代对“台湾人”身份认同, 减少了对“中国人”身份认同。
2.台湾青年的统“独”立场
长期以来,台湾民众统“独”立场长期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分布格局——主张两岸统一和台湾“独立”的人占少数,大多数人主张维持现状。台湾青年的统“独”立场与此相近。笔者在台湾某大学课堂上对不同院系和年级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发现,约有58%的青年学生倾向于两岸维持现状,认为维持现状既可与大陆保持良好的经贸往来,避免国际政治压力,维持和平的两岸局面,又能保持台湾政治经济体制不受干扰,维持良好的自治。25%的青年学生认同台湾“独立”, 认为基于现实状况两岸呈现分化状态,两岸长期割裂和政治经济体制的差异化决定了台湾应当“独立发展”。加之由于香港接连发生“占中”“反水客”等事件,使部分台湾青年对“一国两制”的政策持消极态度。此外,认为“大陆人素质低”“担心大陆人会抢占台湾资源”等也是台湾青年对两岸统一产生顾虑的重要原因。另有17%的青年学生支持两岸统一,认为统一后既可按“一国两制”政策保留台湾的政治经济体制,又可依靠大陆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发展台湾、保卫台湾,提升台湾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笔者还发现, 绝大多数台湾青年对大陆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军事力量的崛起有依赖倾向,对大陆的政治经济体制、生活习惯、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的差异化有逃避倾向。这种对大陆“又爱又恨”的心理使很多台湾青年既渴望获得大陆的就业机会和经济红利,又对大陆存在“负面”印象和恐惧心理。这种基于情感和利益的矛盾心理左右着他们的两岸统“独”立场。
三、重构台湾青年“国家认同” 的建议
1.建构台湾青年的“双重认同”
在中国和平发展大架构下,胡锦涛曾提出两岸关系的务实路线──防独重于促统。两岸统一在短期内难以达成,保持台湾不独,应是当前处理台湾问题的战略目标。如前所述,台湾青年的“台湾人认同”已根深蒂固,如果强行扭转这种认同观,极有可能得到适得其反的结果。因此,在“台湾人认同”基础上建构与“中国人认同”并不排斥的双重认同,不失为未来化解台湾青年的“中国认同”危机,引导台湾青年建立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国家认同”的最佳路径。[2]在台湾,“台湾人认同”是大多数台湾人基于地域性的身份认同,并非完全上升到政治层面的 “国家认同”“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和“是中国人不是台湾人”建构的二元对立的认识本身具有很强的误导性。让在台湾生长的青年世代做出这样的选择割裂了两岸同胞身份的包容一致性。因此,建构台湾青年“既是台湾人更是中国人”的“双重认同”是“防独促统”的关键所在,也是两岸相互了解和交流的共识基础。
2.加强对“一个中国”的认同教育,建立共同史观
台湾部分“台独”分子利用各种政治社会化手段丑化和抹黑大陆,并通过将台湾高中历史课本一分为二——即分为《中国史》和《台湾史》方式人为制造出“独立” 的台湾史观,造成台湾青少年不愿意认同 “中国”,剥离自己与中华民族的血脉联系。大陆应向台湾方面施加必要压力,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上台,必须去除由“台独”分子建构的台独史观,积极恢复客观正确的台湾历史史实的认知,让台湾青年对中国有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要采取综合举措,加强对台湾青年“一个中国”的认同教育,塑造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实现两岸史观的调和与对接。
3.客观介绍大陆政治经济体制及发展成果
在两岸长期隔绝背景下,台湾丑化大陆的政治生态一直影响台湾青年世代。 不顾大陆的实际情况否定和批评大陆的政治经济体制现象比比皆是。部分台湾媒体基于不同的意识形态抹黑和妖魔化大陆更是层出不穷,从而造成台湾青年对大陆存在诸如“专制不民主”“落后”“不文明”“没有人权”等种种刻板印象和负面观感,也形成其“恐中、畏统、倾独”心理。近年来爆发的“太阳花学运”和“反课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台湾青年“否中” 意识。因此,两岸间应加强各种形式交流,让更多台湾青年来到大陆、了解大陆, 增加对大陆改革开放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认识,并通过新媒体手段客观宣传介绍大陆的政治经济体制,以此提升台湾青年对大陆的认同感,消减心中的恐惧和顾虑。
4.加强两岸经贸合作,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台湾青年
台湾青年对大陆惠台政策呈现出一种矛盾心态,既希望大陆对台“让利”,又怕“矮化”台湾或被大陆“统战”。伴随着台湾经济持续低迷,大学生平均月薪陷入22000新台币“魔咒”,越来越多的台湾大学毕业生被迫选择“离岛”寻找工作。相较于岛外的其他就业地区,台湾青年对经济蓬勃发展的大陆经济体更感兴趣。因此,大陆可营造更加开放的就业环境,提供相应的优惠帮扶政策,吸引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和创业,让台湾青年切实参与、 见识大陆经济发展历程,分享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红利。此外,大陆可依据市场经济规律适当向台“让利”,与台湾方面开展更广泛的经贸合作和建立更深入的经贸联系,尽量考虑和照顾台湾青年利益,为他们积极参与两岸经贸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5.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与青年交流
首先,两岸文化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正如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题为《大力加强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建设两岸同胞共同精神家园》演讲中指出的“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血同缘、书同文、语同声, 亘古未变。”台湾部分“台独”分子片面强调所谓文化“本土化”,虚化中国文化在台湾文化中的地位,妄图从文化根源上切断两岸之间的共性联系,达到其实行政治 “台独”、实质“台独”的目的。两岸应当加强文化交流,形成包容性交流机制,携手推动交流机制法制化、交流活动常态化, 增加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心灵归属感。
其次,两岸应加强青年交流。习总书记指出,两岸青少年身上寄托着两岸关系的未来。要多想办法,多创造条件,让他们多来往、多交流,感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潮流,感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趋势,以后能担当起开拓两岸关系前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重任。[3]青年一代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定型,在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台湾青年对大陆的政治经济、自然人文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兴趣,大陆青年也愿意认识台湾、了解台湾。在此基础上,两岸应当扩大青年的接触和交流,通过举办青年夏令营、学术论坛,建立青年精英(领袖)交流项目、交换生项目,搭建青年社会活动家、青年艺术家、青年教师、青年创业者交流合作平台等系列举措,为两岸青年才俊提供充足的交流机会、稳定常态的交流环境和保质保量的交流项目。这必将有助于两岸青年实现在思想认识上互通互进,共同形成和建构起“一中”认同。
参考文献
[1]徐志嘉.认同转变:两岸关系的结与解[J].东亚研究.2009,40(1).
[2]刘凌斌.两岸大交流背景下台湾青年的“国家认同”研究[J].台湾研究,2014(5).
[3]陈键兴.习近平会见宋楚瑜,用4个“不会”定位两岸关系[N].北京青年报,2014-05-08(A04).
台湾青年 篇2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5)01―027―05
[内容提要]台湾青年统战工作是对台统战的关键环节。深刻认识台湾青年统战工作的重要意义是做好对台统战工作的基础。台湾青年是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其心态是反映台湾社会变迁的风向标。增进台湾青年的文化认同及政治认同需要把握台湾青年人的特点、成长规律以及意识形态变化规律,探索工作切入点及难点。在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中,文化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利用中华文化的优势以及中华文化在交流中深刻、长久的影响力,是当前我院台湾青年统战工作的重要渠道。
[关 键 词]台湾青年;统战工作;思考
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建国60余年来,为促进两岸统一,我国党和政府积极应对新形势、新问题,在遏制台独,促进两岸关系良性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其中统战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问题是现在最大的统一战线问题,台湾青年统战工作又是其中重要一环。
一、深刻认识台湾青年统战工作的重要性
正确认识台湾青年统战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做好台湾地区青年统战工作的前提。台湾青年是台湾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的未来力量,也是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其心态是反映台湾社会变迁的风向标,正确认识这一群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取向对于把握台湾未来的政治走向和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是从统战工作的基本任务看。新世纪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统一战线为实现党的总目标、总路线服务,最根本就是为完成不同时期的党的奋斗目标提供力量支持。按照中央对台湾统战工作的总体要求我们要做争取台湾人民民心的工作,遏制台独,实现祖国统一。台湾人民青年人占相当的比例,年富力强的青年人是认识世界、广交朋友的时候,是干事业的起步时期,肩负着行使政治权利的责任,他们会在未来工作在各领域的重要岗位,充当各岗位的骨干力量。所以做好台湾地区青年统战工作完成对台统战任务的基础。
二是从目前台湾政治形势看。最近16年来台湾经过的4次大选,都很激烈,有的甚至搞到冲突。2012年大选比较平和,没有出现武斗,也没有出现类似的3?19枪击案,这说明两岸关系、台湾选情在进步,往好的方面发展。但台湾政治从90年代到2012年的历次选举中的得票来看,蓝绿版图缓慢变化,绿营从30%左右,慢慢到40%,2012年到46%;国民党则从70%降到50%,总的趋势是绿营上升、蓝营下降。遏止“台独”任务越来越艰巨。
三是从台湾青年参与选举人数看。按照台湾的选举制度规定,台湾居民年满20周岁除属于禁治产,曾犯贿选罪等之外,都将会自动获得投票权,不用进行选民登记。台湾每年会增加30-40万首次拥有投票权的年轻人,“首投族”(20-24岁首次拥有投票权的人群)成为国、民两大政党必争对象。根据台湾“内政部”统计资料,2012年台湾新增“首投族”120万人,再加上20-29岁人口,台湾的青年选民约346万,是左右台湾选举结果的重要力量。
四是从青年自身特点看。青年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喜欢独立思考却又好冲动,易受外因影响,有时光靠电视新闻的一则标题,就足以严重影响青年人的观感。台湾青年自己认为,影响他们政治取向的大部分因素在教育、电视、网络和新闻资讯。1990年的“野百合学运”和2014年的“太阳花学运”都是由民进党外围组织发起的运动,很多青年是在人云亦云中被推进了政治**。
二、正确把握台湾青年统战工作的特点及要求
(一)统战工作背景复杂多变。从蒋经国主政时期的“三不政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到“九二共识”;从“戒急用忍”(遏制台商到大陆投资,防止“以商促统”)到政党沟通平台的逐步搭建,“三通”的实现,两岸关系在曲折中发展。民进党执政8年,两岸关系在紧张中度过。国民党在台湾取得政权后,马英九执政虽然两岸关系已有所缓和,但在金融风暴、自然灾害、经济下滑等因素影响下,台湾民众心态颇受压抑。台湾指标民调(TISR)2014年10月上期,台湾民心动态调查显示:民众对于经济现状的评价,7.9%认为国内整体经济状况好,83.5%认为不好,与9月下期调查相较,正向评价减少3.4个百分点,负面评价增加3.0个百分点。国民党执政地位与政权面临严峻考验。
(二)台湾青年思想政治状况。一是台湾青年政治淡漠。当代台湾青年的政治冷漠现象,被台湾媒体戏称为“票房毒药”。台湾民调显示,青年群体对事关切身利益的就业、住房、教育及其他公共民生的关注明显多于空泛的政论性议题。一般来说,在历届选举中,20-30岁的台湾青年族群的投票率约在30%左右,比40-60岁的族群低15%。台湾的民调显示,“首投族”是选民中投票率最低的人群。2012年大选首投族出现严重窝票现象。原因有:(1)台湾青年普遍对“看得见的未来”缺乏信心;(2)长期以来政治意识淡化、公民意识的淡化的必然结果;(3)逆反心理强化首投族对选战的反感;(4)台湾青年在激烈选战中出现“审美疲劳”;(5)客观上考试时间与回乡投票冲突;(6)缺乏政治经验使投票意向更加难以预测。窝票背后隐藏着的台湾青年政治价值观危机,随着对未来台湾选举的影响而给两岸长期和平发展带来影响。
二是两岸认同危机因教科书问题而继续存在。岛内部分民众的抗拒统一心理,是40年“反共”教育加上20年台独教育造成的。要扭转这种局面,任重道远。随着多届台湾政府的教育引导,年轻一代很容易就会丧失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思想自然偏绿。有很多青年人最初的政党倾向就是偏绿,后来因为人生阅历的增加,才开始反省以前受的教育到底是不是对的,也就越来越客观,开始转变政党倾向。台湾青年大都相信大陆“不民主、不自由”,大陆人“没教养”的宣传,在文明上,他们无法打破美国和英国一直教导他们的“文明”的思考逻辑,他们傲视大陆。同时面对近年来中国大陆经济崛起、台湾内部的经济困境,很多年轻人不可避免的产生心理落差,致使他们更感到绝望和茫然。他们无法想象,总有一天台湾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要和大陆一起走。
三是关心大陆地区发展。台湾和大陆一衣带水,台湾人民关心大陆地区发展,同时担忧大陆发展对台湾的影响。大陆国力印象方面,调查显示,今年有六成三民众认为大陆未来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比率较去年调查减少三个百分点;不看好大陆成为世界最强盛国家的比率则由去年的二成六增加到二成九。尽管近五年调查都有逾六成民众看好大陆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但只有三成五民众担心大陆强盛将不利于台湾的发展空间。当代台湾青年非常关注大陆发展,信息来源较多、来源快。有调查显示,电视新闻及广播是主要来源,占到60.6%;其次是网络,占到30%。
(三)对台湾青年统战工作渠道单一。从对台统战工作对象看,除了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对台湾人民的统战工作内容和渠道主要依靠政党之间的对话、经济方面的合作以及两岸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近年来,海峡两岸民间交流日益频繁,遍及各界别、各领域,已经形成定期沟通的组织化、制度化平台。从省市到乡镇,从工会、农会到妇女、青年等各类民间团体,从经济到学术、科技、体育、文化,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格局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参与广泛的态势。这类越来越密集的民间交流,以其灵活性、多样性、主动性的优势正在成为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发动机”。
针对台湾青年的统战渠道往往更多地依靠两岸民间团体间的交流,通过两岸人民的互相接触、了解彼此、互交朋友,从而会慢慢产生彼此认同,改变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的偏见与对抗心理。对于台湾年轻人来讲,大陆的影响力、广阔的环境、丰富的教育资源、各色风土人情、海量的学术信息等都对台湾青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北京、上海等大都会已经成为世界高端人才的新兴聚集地,这对台湾青年人而言,具有难以估量的吸引力。伴随台湾民众对大陆了解的逐步深入,两岸交流的深化,两岸双方都对彼此产生了浓厚兴趣。一位参访大陆的台湾青年在报告中写道:“我们看到了大陆的转变期,我们也看到了他们面临转变上的痛苦。”《远见杂志》主持的一项两岸年轻人调查显示,65.3%的台湾年轻人认为,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大陆的年轻人,这一结果体现了两岸青年间的互动。
三、中华文化学院开展对台青年统战工作的经验和启示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今年会见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时就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提出4点意见: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在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中,文化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化交流比其他交流更为深刻和长久。加强两岸文化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有助于两岸同胞互相了解,消除误解和敌意;有助于两岸同胞加深感情联系,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有助于两岸同胞增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共同承担起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的历史使命。
中华文化学院作为海外统战工作的部门,是开展对台青年统战工作的平台。近年来,我院发挥优势,成功承办海协会举办的台湾青年学生寒假、暑假研习营。学院积极把握青年特点和需求,以同根的历史文化、同祖的亲情文化、同龄的时尚文化为途径,促进两岸青年增进了解和友谊。
一是行程安排突出特色。围绕满清文化安排参观清王朝的发源地赫图阿拉城、清永陵、清昭陵、沈阳故宫、辽宁省博物馆;围绕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脉络安排参观银冈书院、张氏帅府、张学良纪念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中国工业博物馆;围绕中国国粹及辽宁民俗文化,安排《京剧艺术》、《清宫文物与历史》、《辽宁文化特色及民俗》、《东北风情》等讲座。
二是交流活动多样。组织与东北大学学生座谈,观看东北地方戏二人转,体验滑雪及冰雕、雪雕艺术观赏,组织联欢活动,购物等,独特的东北风情给这些来自台湾的学生带去不一样的感受。
三是在饮食与娱乐活动方面也精心筹划。享有百年盛誉的老边饺子、满族特色的新宾八大碗、朝鲜族特色美食等使青年学生们感受到纯正的东北地域风味。通过一系列文化交流,台湾青年学生对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历史文化和对祖国大陆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了解,增进了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同。有台湾学生在总结总感叹:“to see is to believe(眼见为实)。在来到中国以前,其实并不了解她,对她存在一些偏见,起因于听过许多夸张的描述。其实大陆挺进步的,人也挺友善的”。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这部分工作只能说是“见缝插针”、“细水长流”。因为参加营员少、时间短、随机性强、工作流程单一,但是这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如何将短时间的培训做好,发挥好“化学效应”,也是值得研究探讨的。
一要“真”。青年是人一生中最需要感情、最容易结交朋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所结交的朋友、接受的思想、采纳的言论、接触的行为都将影响人一生的成长与发展,可以说这是人思想、行为一个重要的重塑阶段。两岸人民未见面时是彼此想象,见面后是彼此塑造,与他们打交道一定要用“真心”。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表示,“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珍贵的是两岸同胞心与心的沟通。”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来感染他们,让他们体会大陆人的文明与进步。要真心实意地与他们交流,当他们遇到不解之处,耐心解答;当他们遇到问题,诚心诚意地为他们解决。“付出总有回报”,很多我们接待的台湾学生表示,研习营令他们印象最深的是辽宁中华文化学院工作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和东北人的豪爽好客,这种交流直接、快速,令人难忘。
二要“实”。台湾青年是一个敏感的特殊群体,做好这一特殊群体的统一战线工作更应当以“实”为先。“眼见为实”,他们在来大陆的短短几天里,亲眼见到的、亲耳听到的和以前在课本上、在其他途径“道听途说”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比之应该更为深刻、更为直接。所以,如何在短时间内把祖国大陆中华文化优秀的部分正面疏导和引导给他们,增进同根之情很重要。所以我们的行程安排要有能反映祖国日新月异变化的发展风貌;要有能够吸引他们兴趣和热爱的传统文化;要有能反映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正能量;要有能引起他们共鸣的对政治、经济等领域的见解和主张。
三要“细”。面对台湾青年这一特殊群体,统战工作应当做到“细”处,一粥一饭,每个细节安排都能让人感受到温暖人心的力量。在工作中要勤于观察,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对个别青年表现出的特殊情况要有敏锐性。在工作中要尊重台湾青年,尊重台湾青年不仅仅是尊重他们的个体,还要注意尊重他们的信仰、隐私、个人爱好、生活习惯和其他一切正常、合法的权利。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要考虑到台湾青年的感受,必须要做多于说,要淡化意识形态,在交流中,侧重提升人性的文化价值。
四要“新”。台湾青年是紧跟时代步伐甚至超越时代发展步伐的青年群体,更应当在工作思路、活动组织上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贾庆林主席在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说,两岸交流要注重提高两岸民间交流的质量和水平,注重回应基层民众的需求。他说:“各方面的交流合作都要找准对接点,提高实效性,不断充实内涵、创新形式,加强机制化建设,使两岸民间交流合作更加广泛、深入、持久和常态化地开展下去。”我们在统战工作中,要善于抓住青少年的心理,设计、开展清新、健康的文化交流、体育交流等活动来吸引青年的参与,使工作更得力、效果更好。
怎样在政治感淡漠、个性化突出的台湾青年群体中开展工作,怎样团结、教育与引导长期受渐进式去中国化教育的台湾青年,明确新时期对台青年统战究竟怎样做、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是每位从事统战工作的同志首先要了解、明确和执行的。历史的脚步以不可逆转的趋势不断向前,相信两岸地区会有更多抱有共同心愿、工作责任感的青年加入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业中去,相信对台统战事业也会向着更深更广的领域不断前进。
台湾青年没兴趣“入党” 篇3
因此,为了吸引年轻人,台湾的几个政党只好各出奇招。比如:让公交储值卡变成党员证。
国民党中央组织发展委员会主委苏俊宾主持一次地方党务会议时,对着台下党务干部问:“有谁带了党员证?”结果只有一个人举手。他发现,在座的好多人身上都带着一堆卡,就是不带党员证。于是苏俊宾设想,能不能增加党员证的功能,让党员证更实用?
他的想法后来得到了马英九的认同—据中新社10月27日报道,国民党计划将党员证结合悠游卡,推出“党员悠游卡”,卡面图案将会是国民党文史人物,不定期更新,并配合特约商店推出优惠折扣。
悠游卡是台湾地区的公交储值卡,用这个卡不仅可以坐捷运,还可以坐火车、坐出租车,甚至在一些超市和动物园也可以刷。悠游卡以前结合了学生证,这次,国民党计划做“党员悠游卡”,不仅增加便利性,让党员证发挥更多功能,也能吸引年轻人入党。马英九已经指示组织发展委员会尽快办理。
党员证能打折
其实,国民党在发展党员上花费了不少心思,一直致力于探索党员证的“各种使用方法”。比如2010年,国民党推出了党员特约商店—出示党员证就可以打折。
目前,持有国民党党员证能够打折的特约店家已经超过千家,小到每次能省几十块新台币的餐馆,大到每次能省几千块的西服店,无所不包。福华饭店等著名酒店持党员证最低能打到4.8折。甚至连美国都有国民党的特约折扣店。
要知道,国民党的党费一年才200台币(约合人民币43元),拿着这个党员证定做一件西装,便能收回20年的入党成本—单凭此,就不枉信仰“三民主义”一次。
虽然国民党的“推销”手段花样百出,但愿意入党的年轻人还是越来越少。家住台北北投的刘士成是个特例。
刘士成生于台湾解除戒严的1987年,是和台湾的“自由民主”同成长的一代人。他从小爱看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影片和书籍,把孙中山和蒋介石当做偶像,对台湾历次选举都相当关注。
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国民党“铁杆”支持者,刘士成在2007年倒扁运动高潮时加入了国民党。“入党”之后,刘士成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只是多了选举党代表和党主席的权利。但也有一件事让他有点困扰—因为入党的时候登记了手机号码,每次选举的时候都会收到很多拜票求支持的短信,有时也让这个青年党员觉得“挺烦”。
填个表就能入党兼退党
影响台湾民众投票行为的因素非常多,从民主化刚刚开始时的两岸因素、城乡因素和省籍因素,到最近才出现的阶级因素和性别因素。但是贯穿台湾民主化过程始终、影响最大的因素还是政党支持。
在近几次的选举中,都出现了所谓“含泪投票”、“含血投票”的现象。这是指即使选民不喜欢某党的候选人,但因为这个党是自己所支持的,还是要“含泪”把选票投给他,以防对方政党执政—政党支持因素对选举结果的影响可见一斑。
正因为如此,台湾各主要政党也都想尽办法增加选民对本党的认同,最好的方法就是培养和发展党员。
为此,各政党都简化了入党的手续。
“百年老店”國民党的入党方式非常简单—在官方网站上下载表格填好,附上身份证复印件并将党费交给地区党部,便算是完成了入党手续。加入民进党也很方便,表格填好邮寄给党部即可完成申请,而且申请表上还贴心地设计了“曾加入××党,今日声明退党”一栏。
政党拼命“讨好”年轻人
在台湾,政党活动早就退出了校园。1987年后,在民进党的持续施压下,国民党的党政军系统退出学校,现在台湾的大学里已经没有官方的政党组织。
然而,没有正式的政党组织,并不代表政党放弃在学校里搞宣传。相反,国民党的退出恰好给了民进党进行校园活动的空间。
民进党一向重视校园工作,相比于国民党的“利益引诱”,民进党采取了更加灵活有效的方式。比如在台北大学,好几个和“台湾”、“乡土”等有关的学生社团,都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亲绿社团,但是又不能说这些社团是民进党创办的。民进党利用一些亲绿的教师做这些社团的指导教师,并暗自支持社团活动,使得社团参与者更加偏向民进党,而且还免于被贴上政党的标签。
采取这样的“曲线宣传”路线,是民进党考虑当下青年心理的结果。台湾的年轻人相当个人主义,平常只关心“哪里打折、哪里有美食、哪里唱歌便宜、哪里的妹比较正”,对政治缺乏热情。台湾青年看到“入党”两个字唯恐避之不及,怕被贴上标签,更不要说是加入了。
所以,除了正式的入党,各政党还会组织其他形式的青年活动。但台湾的年轻人普遍认为,民进党的青年政策比国民党要有趣。
潘晓越2004年加入了民进党竞选总部的“青年军”。青年军不仅有丰富的活动,还会给参与者发薪水。青年军在民进党竞选总部有自己的办公室,也有自己的会议,会像模像样地讨论一些政治议题,让年轻人感觉到自己就是政治人物,但没有人要求他们一定入党。潘晓越觉得,在青年军里自己真的被当成了同志。
这方面,国民党的做法就不够讨人喜欢。曾经参加国民党青年军的王奕庆说,国民党内部青年组织的名目非常多,年轻人也不受国民党重视,选举结束后,年轻人的感觉就像“被利用完之后教官给一块糖吃”。
在大陆职场打拚的台湾青年 篇4
根据台湾1111人力银行主管张旭岚的分析, 由于台湾近年来经济停滞, 大陆却在高速增长, 新一代台湾青年人前往大陆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趋势。
正所谓:机会在哪里, 人才就往哪里走。今年1月, 台湾1111人力银行发表《上班族西进意愿调查》报告, 显示高达94.92%岛内受访者有意愿前往大陆发展, 其比例远高于4年半前的64%和一年半前的77%。
台湾青年希望去大陆工作的三大原因分别是:64.88%看好大陆发展潜力, 40.26%为了增加自身工作经历, 32.55%认为有助于增加职场竞争力。
大陆发展快, 人才需求急
越来越多台湾青年前往大陆发展, 最主要的原因是岛内适合的工作不好找, 而大陆的人才需求又快又急。
今年一开春, 四川最大的台资地产开发企业旭阳国际公司为了加速布局重庆等西部地区, 决定回台扩大征才, 高薪招募建筑设计、工务营造、财务金融等人才, 包括35名中高级经理人和15名储备干部。没想到反响出乎意料地热烈, 一周内就收到3000多份申请履历。
2月初, 该公司在台北举办征才说明会, 不仅现场120个座位座无虚席, 两旁更是挤满人。据招募人才的主管透露, 不少应征者具备非常丰富的工作经历, 包括岛内投资信托公司的投资长、基金经理人、传统产业的财务长, 以及曾任职大陆某大型地产公司的销售总监等。
旭阳国际地产风险投资公司执行董事林志亮现身说法:2002年该公司选择在大陆重庆市开拓事业;2012年, 旭阳在当地的“台北城”开发项目, 销售金额在重庆地区排名第九, 是当地前十名中唯一的外资企业。2012年底, 旭阳在成都市又投标取得两个开发地块, 预计兴建精致化的商住综合建筑群, 同时在重庆茶园新区也取得200亩开发地块, 准备兴建18万平方米的高级住宅区, 这些都需要大量建筑专业人才。
这些开发项目不缺资金, 却急缺人才, 林志亮因此急切回台湾寻找人才。他认为, 台湾年轻人具备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专业技能, 而大陆当地人常常为了500元或1000元人民币就会跳糟, 台湾专业人才相对稳定。
大陆升迁加薪超越台湾
不仅台商急征人才, 希望招聘台湾专业人才的大陆与外商企业也不少。去年, 大陆最大的人力资源公司前程无忧发布《2012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 显示包括外企在内的100家大陆典范企业, 在2012年共招聘员工32万多人, 比2011年增加8.4%。其中, 对资历5年以上的中级管理人员、中级技术人员需求最迫切, 未来需求的趋势也不会减缓。
正因为大陆对人才的需求多, 加上台湾岛内升迁加薪机会少, 加速推动台湾青年来大陆发展。
目前台湾除了刚毕业的所谓“社会新鲜人”起薪比大陆稍高外, 其余包括每年调薪幅度、储备干部和中高级主管的薪水等, 普遍落后于大陆。换言之, 台湾青年在大陆工作数年后, 薪水肯定超过台湾同龄人。
今年34岁, 个性开朗、打扮很潮的台资3C卖场百脑汇重庆分公司副经理郑礼贤, 对此感受特别深。他毕业于淡江大学经济系, 在台北市一处职业公会工作了4年, 月薪从新台币2.8万元增加到3.5万元;后来他取得美国波士顿大学MBA学位, 2012年2月来到重庆工作, 目前年薪已破百万元新台币。
今年2月底, 过完春节年假, 赶往大陆上班的台商人潮挤爆机场。稍加留意, 身着西装或深色夹克、脚踩工作皮鞋的中年台干少了, 多了许多穿着鲜艳羽绒外套、牛仔裤和球鞋装扮的青年人, 37岁的蔡荣聪就是其中之一。
蔡荣聪台大化工系毕业后不久, 就在东莞知名代工鞋厂上班。2009年时, 因为不想随公司前往越南, 在长辈力邀下, 来到上海钤鹿涂料公司担任技术部总监。
1999年西进大陆的台资钤鹿公司, 去年营收约10亿元新台币。因其涂料产品可以塑造天然石材纹路的效果, 大陆各大豪宅地产开发商竞相采用。铃鹿总经理巫碧蕙透露:以目前大陆最大的豪宅建筑商绿城为例, 百分之百使用铃鹿的产品。
蔡荣聪来到铃鹿后, 主要工作还是管理工厂、调配化工配方, 但从加工出口, 到专攻当地房地产建材的内需行业, 他至今仍在调适中。他坦言, 以前所接触的都是美国和德国客户, 现在则是跑工地, 和当地工人打交道。
据他观察, 产业趋势引导人才流动, 包括他的台大学长及周遭友人, 很多也开始外销转战内需的经历。但令蔡荣聪没想到的是, 因大陆内需魔力, 法国大建材商派丽集团 (Parex) 去年收购了钤鹿。现在, 蔡荣聪可是名副其实地在外资企业任职, 年薪也已达到百万元新台币。
台湾年轻一代的创业新根据地
服务业崛起的中国大陆已成为台湾年轻一代的创业百脑汇重庆分公司副总经理徐振嘉 (左) 和副经理郑礼贤, 目前年薪已新根据地。但凡事总有一体两面, 新一波台湾青年前往大陆淘金, 却也并非每个人都能适应。
百脑汇重庆分公司副总经理徐振嘉 (左) 和副经理郑礼贤, 目前年薪已破百万元新台币
擘纳信息公司创始人陈柏雨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由于父亲陈五福是美国硅谷创业名人, 陈柏雨从小就确定未来要自行创业。两年前, 他把创业地点选在中国大陆。擘纳公司的业务主要是将开发出的网络分享按钮工具, 通过免费与新浪、搜狐、人民网等门户网站合作的模式, 搜集网友资料, 建立网民的兴趣图谱资料库, 从2013年开始以收费模式与广告公司或企业合作。
陈柏雨的公司至今仍没有获利, 但大陆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当“新点子+中国市场”两大元素相加后, 陈柏雨不仅成功地吸引到创投资金加入, 甚至包括百度在内的不少大陆企业也找他洽谈并购事宜。
在大陆创立社会公益型机构, 也是近来台湾年轻创业族的一个潮流趋势。6年前, 作为80后的台北姑娘乔琬珊在大陆创办Shokay, 这是一家专做牦牛绒织品的社会公益型机构, 目的是要改善藏区游牧民族的生活。
如今全球都在寻找一个可持续经营的社会公益型机构发展模式, 而乔琬珊却在中国大陆做到了。现在Shokay每年营收约1500万元新台币, 产品卖到全世界, 公司在两年前达到损益平衡后, 目前开始回头寻找更好的营运模式——把牦牛绒变时尚。
“要大量运用牦牛绒, 一定要有时尚语言, 让喜欢时尚的人认同你。”乔琬珊脸庞稚嫩, 却拥有清楚老练的思路。
回顾这一路经验, 乔琬珊说, Shokay之所以取得成功, 地点选在大陆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除了40%的业绩来自大陆市场外, 牦牛所在的青藏高原也为Shokay注入一股神秘的色彩, 为品牌加分。
西进心态要调整
例如若是与家人一同前往, 最怕孩子的教育问题。厦门市思明区台资个体户协会会长黄启璋指出:目前大陆只有上海、东莞、华东三所台商学校;如果孩子不在这三地居住, 学期中想要转进大陆当地中小学并不容易。去年10月, 黄启璋准备帮一位刚来厦门的台干孩子安排进入当地小学, 却久久不得其门而入, 原来这所小学是当地明星学校, 必须通过关系才行。
同样, 目前许多在重庆、成都工作的台商, 也都将家人安置在上海, 以便就学方便。
如果独自一人前往大陆, 很多台干都是宿舍、公司两点一线往来, 每天早出晚归, 很少有休闲活动。“单身者只能继续单身。”现年30多岁、乌黑长发、外表亮丽的都可茶饮重庆江北区、渝北区、南岸区、北碚区总经理杨丽萍苦笑着说:“甚至一些台干因为生活极度无聊, 如果自律能力不是很好, 容易因为生活习惯不良, 影响到工作, 最后就被淘汰。”
台湾青年 篇5
观摩活动中的讲话
我们这次大会在探讨阅读教学,所以我想和在座的老师思考一下,阅读和语文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有一种说法认为:语文含括阅读。也就是说,阅读是语文听说读写中的一环,听说语写是语文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阅读,所是语文含括阅读。但是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也许阅读大于语文阅读教学,为什么?阅读是进入文明社会的一个敲门砖。阅读是什么解决求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每天都会透过阅读获得资讯。最近全球掀起了金融风暴,我们都非常关心,因为关系着我们的身家财产,我们的财产可能会在几个小时化为乌有。所以从一个资讯时代的角度来看,阅读是我们解决生活问题,乃至是提高我们生活素养的一种非常重要手段。
一、以阅读策略为主的阅读教学,重点关注:
1、体验真正的阅读。
2、练习从阅读中建构意义。而不是老师带领学生学习。
3、扩充学生的阅读量及范围。一册教材的课文数量绝对不够,台湾一册教材16篇课文,大陆一册教材是30篇课文左右。但是还不够,我们需要300篇文章、3000篇文章。
4、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关注阅读策略。
二、要克服的问题:
1、阅读的进度。
2、大量及多样的书(文本)。台湾教育机构补充相当多的经费,由专家选购大量书籍,直接送到学校。要推动阅读,我们没有书是不行的。
3、怎么样与课程建立关连。我们怎么能够让家长安心,让教育当局安心,而同时把课堂教学和阅读策略教学整合到一起呢?这是我们要克服的问题。我们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法做标准。
4、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我们出阅读思考题能不能活一些,向国际阅读测试方向靠?出一些看起来比较难客观给分,开放的,孩子能够主动探究的题。家长可能会闹一闹,但闹过后就可能会接受。
5、评量方式的改变。
三、学习课文与教阅读的差异
1、学习目的不同。
教课文:获得知识;牢记知识;准备考试。教阅读:获得乐趣;解决生活问题
2、教学方法不同。教课文:教师主导性强。
教阅读:学生主导性强;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供不同的策略练习;发展学生自学的能力。
3、读物性质不同。
教课文:以范文为主;一篇一篇的读;篇章结构、章法一致。教阅读:以书本为主,一本一本去读;材料多元。
4、阅读方式不同。
教课文:强调逐字、句读、朗读、美读;注重语音标准,字正腔圆;关注作者与文本的意义。
教阅读:以个人默读为主;边读边思考;采取多种阅读方式;注重文本内容的比较判断。
5、评量内容与方法不同。
四、阅读策略:
1、预测.根据线索去猜内容,不在于对与错,对与错很快就能从文本中得到解决。通过预测可以帮助学生投入以文本之中,阅读的主动性就很强,可以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2、连结.阅读绝对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如果文章能够和读者产生共鸣的话更能激起读者阅读的乐趣。
3、提问.提问是对阅读理解的一个很好的策略。要大胆的让学生提开放性的问题,提一些我们并不能回答的问题。在我们课堂上出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知道答案的不停的问,不知道答案的不停的回答。应该是不知道的拼命的问,因为提问是学习的开始。
4、图像化.要课堂教学中,老师透过图像化帮助学生阅读理解,所谓图像化是把文本画成稿,用图像表示。有些孩子是用图像思考的。我们会发现文章越来越简单,图像越来越多。在台湾、在香港最常用的是PPT,也就是演示文稿。在图画中检测学生的理解。
5、推论。推论是用较强的证据透过一个合逻辑的程序来进行推论。通过推论可以帮助学生运用现有的线索做预测,能够抓住文章的主题,能够从字里行间体会文章的主诣,也能够帮助学生记生文章的主要内容。
6、重点
7、统整
8、监控理解
五、创建译阅读策略为核心的教学
1、解除教材的魔咒,提供多元的文本。
2、课文教学向阅读教学倾斜。
3、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文本、不同方式的策略教学。
4、释放学生的学习力,关注学生兴趣。
5、多些提供默读、自由阅读的时间。
6、不代替学生思考与练习。
7、鼓励学生发展策略与风格。
大陆青年也在改变台湾 篇6
能在台湾生活,估计会让不少大陆文艺青年羡慕。马军能赴台读书,得益于几项“法案”的通过。2010年,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大学法”、“专科学校法”等三部“法规”修订,台湾方面终于开放大门,允许更多的大陆青年来台就学。
踏足台北的第一天,马军就被校长和系主任请去吃饭了——但校长并没有带他去饭店,而是聚在一起吃便当。马军毕恭毕敬,两位教授却显得十分活泼。“他们俩互相吐槽,校长说,系主任有钱,系主任说,校长官大,我就傻傻地听着。最后,校长说,一家房地产机构的老板是他同学,争取帮我拉到奖学金。”
大陆学生赴台,不仅仅使他们眼界大开,台湾校园也开始发生有趣的变化。例如有些老师发现课堂上有大陆生之后,话里便开始带着不自然的儿化音;“有的老师来演讲,介绍他们访问大陆的心得。讲到一半,发现有大陆生之后,就很低调了。因为前大部分他在夸大自己的见闻。”马军说。
前不久马军出台版书了,《台湾,我不是来玩的》,但没送书给我,因为一共才印了30本,分送给台湾的老师、同学和图书馆。在马军之前,已经有不少大陆生在台出书,其中一些,描述的是在台湾的吃喝玩乐,也有一些,像马军那样严肃地书写两岸人的思维差异,在台的“跨文化”交际感受。
因为工作的关系,前段时间我曾经接触过他们。我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兴奋,恨不得能用最客观的语言来描述对台湾的看法,以及去台湾前的误解或过于美好的幻想。对台湾有好感的大陆生会赞美台湾的社会秩序、年轻人的无拘无束、生活得很舒服,而没有好感的大陆生则痛批台湾媒体很肤浅、台湾年轻人对大陆很无知。
在淡江大学读本科的蔡博艺在大陆生群体中可以算是名人。她在社交网络和台湾报纸上发表了不少文章,点击率颇高。她的台湾故事沒有那么多的批评和赞美,却很有趣。比如,一位台湾教授讲到韩寒时,称之为“中共的青年作家韩寒”;还有一次考试前夕,一位功成名就的学长、绿营“立委”候选人在他的校友们面前痛骂国民党,声称国民党卖台通敌,并列举台北的101大楼朝向北京方向,是俯首称臣的表现,这些都差点令蔡博艺喷饭。不过在目睹了“国父纪念馆”前一辆黄色汽车上插着五星红旗、打着“中国万岁”的标语时,蔡博艺也感受到台湾社会的包容。
当然也有年轻人更关心大陆学生这个群体的切身利益。台湾开放大陆部分省市学生赴台就读高校后,“三限六不”引起广泛争议,比如不编列奖助学金、不允许在学期间打工,很长一段时间还不允许大陆生加入台湾的健康保险体系,直到最近才被允许。
被允许加入健保体系,和台湾高校的大陆生组织的推动有很大关系,这些学生组织曾联系“立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写文章批评当局政策。在台湾,不少大陆年轻人学会了如何通过合法有效的途径保护自己的利益——我觉得,自2010年以来,除了觉得夜市美食很好吃外,没有比这更靠谱的事了。
郑东阳
台湾青年 篇7
日前, 福州市出台吸引台湾青年人才来榕创业创新相关政策。今后, 符合条件的台湾青年可在福州申请担任聘任制公务员或应聘事业单位特聘岗位的相关工作, 还可购买福州市人才公寓, 或租住周转房, 或享受住房补贴。
目前, 第五届两岸青年社团负责人圆桌会议在福州举行。福州市青年联合会主席郑立敏在会上, 受福州市人民政府委托, 做《福州市关于吸引台湾青年人才来榕创业创新的相关政策》说明。
据介绍, 台湾青年高层次人才来榕创业创新的, 可推荐申报福州市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和福建省“百人计划”人选;对携带高新技术成果、项目来榕实施转化或从事高新技术项目引进开发的台湾青年人才, 可根据《福州市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暂行办法》申报创业启动资金和科研经费。台湾青年人才来福州工作, 符合福州市人才特聘岗位计划条件的, 可申请担任聘任制公务员或应聘事业单位特聘岗位相关工作。
台湾青年 篇8
12月19日, 国台办副主任龙明彪、国台办交流局局长程金中一行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 到福州调研台湾青年创业基地建设情况。
龙明彪一行来到位于仓山区的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孵化中心 (山亚) 实地查看, 了解基地经营运作情况以及对入驻创业青年的扶持政策, 与在榕创业的台湾青年深入交流。今年海青节期间, 该基地被福州市政府授予“台湾青年创业基地”牌匾。
龙明彪充分肯定了福州市台湾青年创业基地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希望福州市能继续做好与台湾方面以及在榕青年创业基地的沟通, 通过宣传、推介, 扶持在榕台湾青年创业基地做大做强, 吸引更多台湾青年来榕创业。同时, 要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时刻关心帮助台湾创业青年, 深化两岸青年交流, 使台湾青年来了住得惯留得住。
台湾青年 篇9
关键词:大学生了没,台湾综艺节目,青年群体,青年观众
中天卫视制作和播出的《大学生了没》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台湾综艺类节目的受众群体集中的特点, 是一档面向青年观众群体的娱乐节目。该节目具有很多特点, 集中针对青年观众, 尤其是在校大学生。该节目有的放矢的针对该观众群, 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以更好地面向青年群体。
1 话题内容多样、内容贴近青年生活
1.1 内容多样
在大陆, 主要热播的综艺节目多半以时事评论或者娱乐热闻为主要话题。每当新的电视剧、电影开播上映, 或有歌手发新专辑, 明星们就会走一走各大综艺节目的场子。然而在《大学生了没》这档节目中, 每一期节目虽然也有近期活跃的个人和团队出现, 但更多的是一种创新的结合。在保留近期活跃的话题人物出场的前提下, 《大学生了没》节目的内容和话题可谓是天南海北无所不包含其中。
1.2 内容共通
同时, 《大学生了没》节目虽然在话题上非常广泛, 但却不是一味地谈天说地。总结这些眼花缭乱的话题, 我们能看到其中的共同点——贴近青年生活。这档节目中可以关心离异家庭、美妆常识、大学课程和留学生状况等, 这些看似并不相关的内容作为独立的一期节目, 每一期都凝聚在一个聚集的话题上进行讨论、游戏和活动。然而总结每期话题, 这些话题都共同出现在青年们的日常生活中。
这档节目在内容上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显示了节目制作组的勇敢和决心, 更是勇敢地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眼界和话题提升和开阔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样的举措, 正好对应了台湾省大学生群体目前广泛存在的“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现状, 致力于打破这种目光短浅、对社会漠不关心的状态, 将大学生们关心的内容加以引导, 更加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单调的生活。
2 年轻团队
2.1 铁打的主持团队
台湾的大学多达百余所。节目制作团队在其他同行之前, 率先注意到了学生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 王伟忠和詹仁雄两位推手更实在节目的团队构成上下了功夫。《大学生了没》这个节目的制作团队几乎都是由年纪很小的队员组成。这样的团队构成, 看起来是没有十足的行业经验的, 但正是这样的团队保证了节目永远流动着年轻的血液, 永远能抓取到最新的话题和市场。
《大学生了没》节目的主持人团队由陶晶莹、纳豆、阿KEN三位台湾主持人组成。这个主持团队的搭配从节目成形播出的第一期起就没有过太大变动 (除去陶晶莹因产假休息的几期) , 这样的做法必然有其中的理由。在笔者看来, 陶晶莹作为著名的主持人, 既经验丰富, 又感情细腻, 同时又保持着学习的状态, 用她来主持这档节目是一个正确的决定。节目中的很多内容如果换做一个没有十足经验的主持人, 可能会演变成一场闹剧或者引发不适宜的讨论。但是通过陶晶莹这样一位经受过敏感内容风波的主持人, 或许在一定的方面更加有把控局面和语言的分寸。本身2人的合作就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搭档, 一左一右在各个节目内容上都能起到抖包袱的效果, 在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分工, 三人协调形成一个非常平衡的主持风格。
2.2 不断更新的大学生班底
《大学生了没》的大学生班底从第一期算起的几年间, 不断有学生毕业离开, 不断有新学生加入, 至少换过数百人。这个节目不止提供节目时间范围内的笑料, 更是一个培养年轻艺人和人才的摇篮。不断保持更新和竞争的机制, 筛选节目需要的成员, 不断地更新换代, 可以保持这个节目永远的年轻和面向大学生的特性。同时, 大学生班底的更换并不同于其他综艺节目中对于班底的更换, 一般是通过进行个别人的调整, 在不同时间渐渐地更换大学生的固定班底, 不会一次全部清换。节目巧妙地利用观众们对于大学生班底的熟知度, 将每个大学生都规划好固定的范围和定位, 在相对固定的性格特点和表现范围内进行发挥, 更适合节目内容的规划和节目的播出效果。
在节目播出的数年中, 培养出了很多优秀人才, 如有许多大学生因为在节目中表现优秀, 逐渐被行业看好、发展为艺人。
3 结语
台湾青年 篇10
因此,这是第一次!
第一次有国际级赛车赛事(而且是两种)登陆台湾宝岛的大鹏湾国际赛车场,有5位台湾地区车手参与奥迪R8 LMS杯比赛,有人开着方程式赛车练习就破了大鹏湾最速纪录……。若非亲临此地,你不会感觉到台湾地区车界、赛车界、汽车改装界人士对这个苦等许久才迎来的“第一次”,有多么欢欣鼓舞。
笔者抵达大鹏湾国际赛车场的时间是周六上午,而参加比赛的车手则“可怜地”早在我之前就来到这里熟悉环境、练车。为啥说可怜呢?来自马来西亚的杯赛卫冕冠军熊龙(Alex Yoong)说得好:“这里实在太热了,比低纬度的马来西亚都有过之而无不及!”确实,比赛期间热浪袭击台湾,笔者穿梭赛场中采访热得两眼发昏,同行甚至问我是不是连内裤都汗湿了?
热,就是此场杯赛的最大挑战之一,何况车手们还得穿着全身密不透风的赛车服、安全帽,坐在没有空调的赛车里跑圈,挑战多艰困,可想而知!
台湾有斩获
对于熟悉奥迪R8 LMS赛事的人来说,程丛夫、程飞这两位曾经代表华人世界角逐法国勒芒24小时耐力赛,并在其它多种国际级赛事中都有参赛经验的车手,肯定是大家瞩目的焦点。但此番我要先站在东道主——台湾地区的角度,来看看台湾民众关心的又是谁?OK!赛场上,被最多“小鲜肉”、小美女围住要签名的,驾驶95号赛车的台湾演员兼车手姚元浩自然是人气王,但或许由于他在国际级赛事中的参赛经验较少,因此总结下来成绩表现不算亮眼,日后能否成为第二位林志颖,应该还有值得期待的空间。相对来说,推动奥迪R8 LMS杯赛走进台湾地区,并在亚洲雷诺方程式、亚洲保时捷卡雷拉杯、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等赛事都有参赛经历的台湾大众奥迪车队李勇德,虽然最后未能站上颁奖台,但为这台湾“第一次”赛事的努力付出,依然赢得了奥迪运动(亚洲)部门总监康博睿,以及诸多台湾地区赛车手、改装界人士的敬重。
相对来说,赛事在业余组方面则传来让台湾民众振奋的好消息!代表铂钏车队的51号赛车车手黄锦章,先是在7月4日第一天的第五回合赛事中取得冠军,接着又在5日的第七回合终战中取得亚军,而他本人对此只谦虚地表示:“我只是尽全力比赛,根本没有意识到能胜出。我只能说这里就像是我的家,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熟悉赛道,对每—个拐弯都了如指掌。”
再跳出台湾视角,来看看最终的第七回合谁笑江湖。参赛者中年纪最轻的54号车丹麦车手托马斯·福德巴赫,以初生之犊不畏虎之势登上王座;而参赛经验丰富的1号车车手熊龙,不知道是不是如他所说被台湾屏东的骄阳给热坏,可惜地把第一天第五回合赛事的冠军让出,屈居亚军;而最被华人车界瞩目的99号车车手程从夫,则最后取得季军,同样比第五回合赛事取得的成绩下滑一名!
至此,2015年度的奥迪R8 LMS杯赛事恰好举办完一半(完成七个回合,还剩六个回合),接下来还将前往马来西亚、日本、中国上海举办,各车队、车手的胜负之机也还有变换空间,不知道谁才是笑到11月1日最终回的胜者呢?
对于喜爱赛车又从未踏出宝岛的台湾地区民众来说,方程式赛事是前所未见的,故而大众青年冠军方程式系列赛的大鹏湾现身,可是让炎热的南台湾变得更加令人热血沸腾!
学习了
我的Facebook上有许多台湾朋友,多数都是从事跟汽车有关的行业,有汽车媒体、改装店老板、玩车车迷、专业车手,甚至包含大鹏湾的工作人员等。而他们这几天讨论最热烈的话题,就是大鹏湾的场地纪录被破了!
大鹏湾建成后的场地纪录诞生于某次车迷赛道日:某改装店弄来了一台方程式赛车,然后某人以偏向表演的方式下场绕了几圈,结果这单圈时间就不小心地成为了场地纪录至今。而大众青年方程式的众小将们,光“练习”的时间,就已经打破了这高悬两年多的场地纪录。
由以上事证得知,大众青年方程式系列赛虽然属于非常入门的方程式赛事,车辆动力也不强,但单圈速度却比同场的Audi R8 LMS还要快,如此你便知道方程式跟房车是有多么大的区别,此时我也再次地敬佩本刊执行主编吴佩亲身参与了中国方程式及F4这两个比起大众青年方程式更高级别的方程式赛事。
扯远了,回过头来说大众青年方程式。这是大众全新的一个方程式系列赛,旨在培养年轻赛车手,为中国和亚洲的赛车活动和文化作贡献,车手们驾驶动力相同(悬挂设定可修改)的赛车进行比赛,藉以切磋驾驶技术。而在大鹏湾举办的乃是第三站(第七、八、九回合)赛事,来自爱沙尼亚的鲁普(Martin Rump,19岁)展现出惊人统治能力,三个回合冠军尽收囊中,他在第一次练习之后便说这条颠簸且崎岖的赛道相当合他的胃口,而他也以成绩证明了自己所言不假。(颠簸且崎岖的赛道……)至于中国选手叶俊辉、郑上观等人也各有斩获,一直与领头的几位车手保持相当接近的距离,充分表现他们在2015年赛季中的做人进步。FMCS接下来将于8月7日至9日于马来西亚的吉隆坡街道赛道举办第四分站赛事。
【台湾青年】推荐阅读:
台湾之旅4——感受台湾高铁400字07-04
与台湾有关的五年级作文:台湾感想06-08
印象台湾10-14
台湾经验05-09
统一台湾05-26
台湾城市05-27
台湾文学06-09
台湾形象06-22
台湾当局09-17
台湾艺术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