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当局

2024-09-17

台湾当局(共5篇)

台湾当局 篇1

奠定深厚基础

台湾机床产业的发展成功离不开台湾当局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植。

早在上世纪50年代,由于岛内当时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绝大部分依赖从外国进口。为扭转此局面,台湾当局在第一至第二个“四年经济建设计划”时期,组织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和“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支持农业”的方针,以农业经济所得,逐渐转移于工业。在政策性鼓励及整体经济发展趋势影响下,台湾机械工业逐步成长,依靠自身的力量,制造日常工农业生产所需的纺织、食品加工、皮革、橡胶、水泥、塑料、电器、轻型车辆等民生工业基础机械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并利用美国援助资金,从海外引进一些机械制造技术,仿制外国机器,取代部分进口的机械设备,既解决设备短缺问题,也由此培养出一批早期的岛内机械技术人才。50年代后期,台湾当局逐渐认识到发展科技的重要性,首次制定了“长期发展科技计划纲领”,开始进入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科技,包括设置发展科学专款,制定科研计划,有目的地系统培养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机械工业的发展。

到60年代,由于实施“进口替代”战略,使台湾的短缺经济很快得到改善,自产的非耐用性机械产品市场迅速饱和,一些工业品生产已经达到极限。此时,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美国、西欧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过渡,出现了资本和技术外移的机会。台湾因具有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而成为日美投资重点区域,这也正好为台湾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这种状况促使台当局转型实施“出口导向”战略,推动以轻工产品为主的出口工业迅速发展,开辟国际市场,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快速成长。然而,生产和出口工业产品对外严重依赖外国机械生产设备。在此期间,台湾当局实施第三至第五个“四年经济建设计划”,将机械工业列为发展重点,并指定自1963年成立的金属工业发展中心对各厂施以技术辅导。此外,台当局的产业政策从强调出口导向的加工业向强调发展重化工产业转变,先后制定了《奖励投资条例》和《技术合作条例》,旨在鼓励外来投资,引进外国技术,推动岛内企业与外国厂商技术合作,配合研发重化工业所需的技术设备,提升岛内机械制造水平。

1966年,在高雄设立了第一个加工出口区,通过简化通关手续,减免税捐,欢迎外国人来投资,从海外引进设备和原料,由台湾提供廉价的劳力在这里加工生产,然后直接出口。由于实施成效良好,其后又在高雄楠梓及台中潭子设立另外两个加工出口区。伴随着外国资本的进入,引进外国先进管理经验,台湾逐渐形成以出口为导向、比较开放的经济体制,开展了台湾工农业产品的扩大出口,结合人才、资金和外援,使食品、建材、纺织、机械及电子产业产生惊人的迅速成长,奠定了未来“经济奇迹”的起跑点。

1969年,台湾成立“国科会”,制定和实施“十二年科学发展计划,包括:改善各级学校科学教育,发展基本与应用科学研究,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的配合,在扩大基础研究、改进科学教育的同时,加强应用科学的研究,增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为配合全岛机械工业的发展,1963年台当局与联合国特别基金会及国际劳工局共同制订“金属工业发展计划”,在高雄楠梓设立财团法人金属工业发展中心(1993年改名为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5年后,该计划圆满完成,于1968年移交给台当局继续运作,以促进台湾地区金属工业的成长与发展。

进入70年代,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台湾的加工出口经济承受了压力。特别是两次石油危机,对台湾经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保持经济增长,提高国际竞争力,台当局提出以“科技升级”带动“工业升级”的发展策略。1974年,台当局推动“十大建设”,包括建设从基隆通往高雄凤山全长373.3公里的南北高速公路、实现西线铁路电气化、建设北回铁路、桃园机场、台中港、苏澳港等项目;此后,又先后完成了成立中国钢铁公司、兴建年造船能力150万吨的高雄造船厂、高雄炼油厂及第二套轻油裂解厂和林园石化工业区、核能发电等重要建设项目以及加速农村建设方案,为台湾机械工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

政策扶植

1976年,台当局成立“行政院应用技术研究发展小组”,由“经济部”及“国科会”等单位首长组成,作为跨部会的应用科技整合推动及联系协调单位。同年制订“科技专案预算计划”,由“经济部”编列专项科技预算,委托公共研究机构实施基础性产业技术研发,协助民间企业提升技术水平。1978年,台湾召开第一次全台科技会议,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方案》,依此目标调整整体性科技发展,使科技成为带动台湾建设的原动力,同时确定能源、材料、资讯和自动化为科技发展重点领域。1981年,开始实施“经济建设十年计划”,目标是以科技升级为前导,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升级,推进经济国际化、自由化,增强工业基础力量,发展对外贸易。

70年代后期,台湾克服了第二次能源危机和一度面临的经济衰退,台当局采取限制进口、扩大出口的措施,并调整经济政策,将原制订的第六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重新改为“六年经济建设计划”,改善台湾工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形成重工业与轻工业配套更为完整的工业体系。1982年,台湾召开第二次全台科技会议,在技术密集、节约资源、高附加值、大型市场这四项原则下指定战略产业,并根据“两高”(高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两大”(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度大)、“两低”(低污染、低能耗)六项指标,确定机械和资讯电子工业为“策略性产业”,且积极展开辅导工作。

1973年,台当局还在新竹县竹东镇成立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其中包括1969年设立的金属工业研究所,统一领导机械及机床科研工作,并借鉴美国“硅谷”经验,在新竹市建立了科学工业园,目的是配合经济发展,构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研究环境,以延揽科技人才,引进高科技,促进高科技工业的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1986年,召开第三次全台科技会议,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10年长程计划”,提出科技发展要实现科技与经济建设结合,以及科技发展要具有前瞻性、整合性、连续性、生根性与国际性,确立了未来科技发展的总目标是提高台湾科技水平,促进台湾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建立自主防务能力。为达此目标,提出了扩大科技研究发展基础、发展高科技工业、积极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促进民众对科技之认识、鼓励民间企业从事科技研发、提高研究发展效率等六项科技发展策略。

1977年,台湾“经济部工业局”与金属工业发展中心等共同组成“机械工业调查研究小组”,协助台湾厂家建立管理制度,并拟定“机械工业辅导办法”,辅导岛内机械工业技术发展方向。1982年,台当局开始制定实施“生产自动化八年计划”,该计划的执行为岛内自动化相关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2年,台当局在工业技术研究院内部扩充组建了机械工业研究所,专门从事机床及机械自动化有关技术的科研开发,推动机械与电子、信息等高技术相结合,实现机电一体化,如对机床高速主轴的研究试验,导轨形式、运动精度的开发试验,机械手形式及可靠性的试验,以及研究开发超精密机床、卧式加工中心、FMS (柔性制造系统)等。机械工业研究所有员工1000余人,包括400余名博士、硕士及机、电、液、气、经营管理各方面专家人才,设有由海外专家参加的机械工程顾问委员会和由台湾学术界、工业界、当局主管组成的策略委员会,所有的科研方向和主要项目与台湾机械工业需要和技术发展方向紧密结合,有全局性远近整体发展计划,每年科研项目中有60%为纵向科研项目,由当局拨款,有40%为研究所与企业合作的横向项目,由企业出资,完成后直接由工厂应用(如高速主轴、导轨精度、机械手可靠性试验等),因此科研成果与实际生产需求结合比较紧密、商品化率高,使台湾机械制造业有了长足发展。

1990年7月,台当局又核定通过“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使岛内自动化工业的发展由建立技术阶段进入到全面推广落实阶段。1991年,台湾召开第四次“全台科技会议”,会议制订了“科学技术发展六年中程计划”,总目标是在中长程计划完成后,使台湾“整体科技水平在亚洲超越韩国、紧逼日本,部分学术和产业技术领域达到先进国家水平而成为西太平洋地区科技重镇”,并就推进资讯产业为主的科技研发作了许多具体的政策规定。1993年6月,台当局召开“全岛产业自动化会议”,从宏观与系统整合的角度强化自动化产业为策略,共修正或新增146项执行方案,以全面推动机械制造业自动化。1995年,为配合“亚太营运中心计划”的实施,台湾正式出台“科技岛”建设方案,用以推动科研与产业的结合,其主要目标是:建立亚太研究重镇、建成亚太高科技制造中心、建立“科技化社会”。

1997年,台湾“经济部技术处”推动的“业界科专计划”成为台湾当局推动科技产业升级与转型的重要举措,以补助企业进行产业技术研发,降低厂商研发风险,提升投入研发意愿为目标,先后实施了“精密机械技术发展五年计划”、“金属加工技术发展与应用五年计划”、“金属加工制程自动化研究五年计划”、“机械业关键零组件技术发展四年计划”、“机械产业关键性材料技术发展五年计划”等,每年都编列“科技专案”预算,委托工业技术研究院、资讯工业策进会、金属工业发展中心等研究机构执行应用性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以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移转企业界使用,并促进公民营企业加强投入研究发展工作,提升研究开发能力,达到产业技术水准升级及加强国际竞争力的目的。

1993年,台当局与台东精机公司等台中地区几家机床生产企业共同集资成立财团法人台湾精密机械研究发展中心,并由台东精机做为主导厂商,由9家企业和4所大学、两家研究院(工研院与精密机械发展中心)共同组成机床研发联盟,提出先进线性数控机床整合计划书。研发联盟研发共用性的核心技术,各厂商发展在自己领域的制造技术,带动线性电机的应用技术的普及化。经过数年的合作研发,台湾数控机床界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台湾工研院下属的机械工业研究所也为岛内机床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其当时重点研究开发的课题有三个方面:一是FMS/CIM等的机床自动化技术,包括研究开发主轴转速在10,000~24,000转/分钟以上的高速数控机床及五轴加工机床;二是定位精度3~5微米,换刀时间1~2秒,以电脑为基础的数字控制系统,实现高精密高性能控制,可对12英寸的晶圆芯片及半导体零件从事超精密加工;三是研究开发半导体制造净室、液晶显示器(LED)的超精密制造系统等重大技术,为机床产业及民间企业产品发展需求进行基础科研开发。仅1999年,该所就申请专利205项,取得专利107项,转让技术成果119项。

资金支持

进入21世纪后,台当局继续加大对机床产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2001年1月,台当局组织召开第六次“全台科技会议”,并制定“四年科学技术发展计划(2001 2005年)”,其发展目标及愿景包括:强化知识创新体系,创造产业竞争优势,提升岛内科技水准,持续发展原有高科技产业,带动整体产业转型与升级,10年内知识密集型产业产值占GDP的60%以上,使台湾成为亚太高科技产业研发、制造及服务中心,带动区域性高科技产业聚落形成。

为达到上述目标与愿景,该计划订有八大策略及247项具体措施,其中包括:加强培育具创造力的科技人才,科技经费的投入预算以每年提升至12%以上的增长率为目标;至2010年,大学以上研究人员数10年内达到10万人,岛内研发经费占GDP之比率为3%,基础研究经费占岛内研发经费比率为1 5%,制造业研发经费占营业额的比率为2.5%;以知识创新带动经济发展,推动学术界与产业界合作研究;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在微机电、精密机械等重点技术领域,进行整合集中系统化研究,促进跨领域、跨单位或国际合作研发,强化研发品质与效率,提升产业竞争力;强化科学园区发展,扩大产业聚落的范围,协助厂商强化国际化能力。

同年11月,台湾多个部门共同提出“鼓励产业创新研发”政策建议,鼓励岛内企业、跨国公司与大学在台湾设立研发中心,计划在5年内发展台湾成为亚太地区的产业创新研发中心,推动台湾成为本地企业的创新研发总部,以及跨国企业的区域研发中心,还将建立创新研发基地纳入2002年5月通过的“六年发展重点计划(2002 2007年)”,其目的是使台湾成为亚洲最好的研发地。

2002年5月8日,台当局发布了“挑战2008:六年台湾发展重点建设计划”。在这“六年计划”提出的目标中,与精密机械与自动化产业发展前景相关的内容有三项:一是以数字化、系统化、无人化和省空间化为其发展目标;二是在台中的南屯、大雅,分别构建“精密机械科技工业区”和“航太精密机械科技工业区”;三是至2007年,精密机械与自动化产业将成为台湾机械领域的主力产业。

在推动产业技术发展措施方面,台经济主管部门继续通过“科技专案计划”,委托或补助财团法人研究机构、公私立大学及民间企业开发前瞻性、关键性及共通性技术,进而将技术扩散给相关企业,包括实施“业界开发产业技术计划”、“鼓励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推动计划”、“示范性资讯应用开发计划”、“鼓励岛内企业在台设立研发中心计划”、“研发联盟先期研究推动计划”、“创新服务业界科专计划”、“鼓励岛外企业在台设立研发中心计划”、“主导性新产品开发计划”、“协助中小企业推动研究发展方案”、“关键零组件及产品计划”及“传统工业产品升级辅导计划”等,并对民间企业研发关键性产品进行补贴,资助中小企业自行委托研发,还先后制定“促进企业开发产业技术办法”、“业界开发产业技术计划”、“鼓励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推动计划”与“示范性资讯应用开发计划”,奖助民间企业持续从事研究发展。

在技术推广方面,台湾“国科会”还制定有“产学合作研究计划实施要点”及“产学合作研究计划申请注意事项”,推动学术界与企业界直接合作,进行关键技术及雏型产品研发;通过实施“产学合作计划”,补助大专校院结合民间企业从事先导性应用研究;通过实施“协助传统工业技术升级计划”,补助岛内主要研究机构及学术单位辅导传统企业开发所需的新产品或新技术;通过实施“科学工业园区创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奖助园区厂商开发创新产品的基本与应用研究及特定研究,并积极推动产学合作研究,加速将技术扩散于民间。

为进一步提升台中地区机床产业聚落的研发实力,2004年4月,台湾“经济部技术处”正式启动“中部精密机械创新研发社群计划”,以中台湾的精密机械产业为重点,结合工研院机械工业研究所、金属工业研究发中心、精密机械发展中心及自行车暨健康科技研究发展中心等四大研究机构,积极推动各项研发社群的成立与运作,并配合知识型服务促进业界创新研发能量,以期达成产业升级转型。社群会员厂商达200余家厂商,参与的会员厂商有友达光电、联电、华邦电子、瀚宇彩晶、台中精机、东台精机、程泰、上银科技、永进、友嘉、史丹利、富强鑫、雷虎科技、野宝、中广、久裕兴业等著名机械工业代表性企业,它们组成新兴高值精密机械、精密模具、精密零组件与健康科技等4个创新研发子社群,带领各领域厂商持续扩增新的研发能量,甚至相互异业结盟,透过不同的产业文化背景开展“脑力激荡”,激发出更多的设计灵感与创意,所促成的创新性研发成果及所衍生的产业投资与价值创造相当丰硕。例如在新兴高值精密机械社群孕育了三年的数位工具子社群,在2007年中以“数位扭力扳手”技术荣获“2007匹兹堡发明展”家庭用新奇品类金牌奖、设计类银牌奖、综合类银牌奖以及“2007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工具类金牌奖,扬名国际。

以上这些政策措施及资金支持都极有力地促进台湾机床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并间接带动其它如个人电脑、半导体晶圆、集成电路芯片、光电、液晶面板、LED,太阳能电池、风电、汽车等科技产业的兴盛,扩大研发投入、培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向高附加价值部分升级等逐渐成为部分科技企业的自觉行为。在台湾各界有意识地调整科技产业的发展策略后,台当局对科研的投入逐年增长,使岛内科技实力不断提升,科技研发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以此为激励,推动其它各项新兴科技产业朝向创新与研发方向发展的计划不断出现,如“生物科技发展计划”、“奈米国家型科技计划”、“晶片系统国家型科技计划”、“电信国家型科技计划”等。

提升产业竞争力

2005年,台湾机床产业与机械零组件产业双双超过新台币1000亿元产值,并被台当局列为“机械产业闪亮双星”。为推动台湾机械零组件产业抢占国际市场,台湾“经济部工业局”除持续推动原有机械领域相关计划之外,更进一步启动“机械零组件全球竞争力倍增计划”,投入6.3亿元新台币经费及整合相关的人力、资源,以提升台湾机械零组件产品的国际地位,连同机床产业,共同打造10家产值百亿元新台币以上的“旗舰型企业”,使台湾成为全球前三大零组件供应基地,计划到2015年,岛内机床产业及机械零组件产业分别双双创造新台币3400亿元产值,成就“两兆双星”之后下一个“兆元产业”。

为发展台湾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泛用型零组件制造供应基地及亚太地区最主要的新兴产业设备关键零件研发设计中心,2008年“经济部工业局”拟定了机械零组件产业的旗舰型企业、整机带动高阶零组件发展及提升附加价值率三大策略,辅导岛内机械零组件大厂提升技术研发以及生产销售能量,希望在线性滑轨、滚珠螺杆、主轴、轴承、行星式齿轮箱、控制器等5至10项关键机械零组件方面成为全球前三大供应基地;并通过垂直整合上中下游产业链、建立测试验证平台等方式,推动机床整机业者带动高端零组件产业的发展及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2005年台湾机床平均每吨售价为40万元新台币,台当局希望通过“加值策略”,到2015年提高至70万元;另外,2005年台湾机械零组件平均每公斤售价为800元新台币,台当局希望到2015年提高至1500元;同时以自主研发技术为基础,全球行销为策略,以提高台湾产机械零组件的附加价值率来作为未来提升全球竞争力的目标,达到未来台湾制造的机械零组件不但是高品质,也具有高价值的目标。

在知识经济年代,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人才的质与量,因此在推动岛内机械零组件发展的同时,台当局还积极重视培养训练机械领域相关从业人才。“经济部工业局”拟定出“机械蓝领白领人才培训计划”及“专业产业人才扎根计划”两项配套方案,通过培训精进再职机械从业人员素质并结合产学资源,引导学术界着重机械技术领域的研究,宣传机械产业未来前景,吸引学子投身机械产业的行列,解决产业人才数量的不足的困境,进而提升自主研发实力。除了协助解决产业所需的基层劳力、技术人才需求外,台当局也针对国际营销、企业经营的人力需求,积极发起相关的“产学合作”,并在“机械零组件全球竞争力倍增计划”中规划了业界与学界的认养机制,藉此鼓励业界认养人才和学界认养技术,共同为产业扎根。

协助拓展海外市场

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风暴使台湾机床及机械零组件产业受到很大冲击。同年11月,台湾“经济部”举办一系列与岛内机床及机械零组件业者代表面对面沟通的座谈会,就未来台湾机械产业发展以及如何协助机械业者克服全球经济不景气等方面进行意见交流,会中达成几项共识,包括:持续加强对业者技术辅导,进行能符业界所用的人才培育,供应机械业充足的蓝领与白领人力,并鼓励优秀大学生毕业后投入机械领域就业,充实研发设计能力,藉此协助机械业转型与升级,让台湾机械设备除了成为岛内外各项应用产业的最佳支援后盾以外,也将现有机械产品推升到高品级的品质境界;积极拓展出口,进军中国大陆、中东、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新增租税优惠措施,如制造业及相关技术服务业新增投资得享受5年免税的租税优惠等。

为协助台湾机床产业拓销全球市场,“经济部”除了协助提升产业技术、产品竞争力并新增租税优惠措施以外,自2008年7月至2012年,再投入15亿元经费推动“鲸贸计划”,针对中国大陆内需市场等新兴区域加强拓销,以维持台湾机床业对外贸易长期稳定成长,并提振岛内景气。另外,为协助业者在此不景气时期积极争取订单,还将规划补助及协助岛内机械业者于2009年扩大邀海外买主来台参加岛内举办的展览。

为协助台湾机床拓展中国大陆内需市场,“经济部”积极推动两岸精密机械产业交流,通过台湾区机器工业同业公会及台湾工研院出面组织,于2009年12月1日在台北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两岸精密机械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此次会议共吸引两岸精密机械业界菁英近500人与会,大陆方面派出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领队,包括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凯捷利集团、武汉华中数控、武汉重型机床集团等机构和重量级企业在内共100多人的代表团来台交流。台湾业界包括友嘉实业、东台精机、上银科技、台中精机、程泰机械、庆鸿机电、宝元数控等主要机床生产企业的高层主管都踊跃出席,显见两岸业者对此会议的重视。

这次交流会议为期两天,双方就两岸精密机械产业发展与趋势、如何强化两岸在精密机械的研发合作及共同开拓全球新兴精密机械产业商机等议题进行讨论,希望能结合两岸精密机械产业优势,合作开拓全球新兴精密机械产业商机。会议期间还提供与会业者商机对接的机会,让两岸企业直接沟通与洽谈。会后双方发表共识结论,希望两岸优势互补与合作,开拓全球新兴精密机械产业及零组件市场商机;强化两岸精密机械产业供应链体系,发挥两岸产业优势,进军国际;架构两岸精密机械资讯平台,开发新一代工厂自动化解决方案及高端控制软体,提升产业附加价值。两岸代表签署共同合作意愿书,表示今后要定期举办合作及交流活动,持续共同开拓全球精密机械产业及零组件市场商机。

促进机床产业智慧制造

2010年以来,台当局更加重视对产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希望减少对海外的“技术依赖”,提出实现科技创新能力在2015年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远景规划,同时也制定了研发投入与产出的各项具体目标及推动产业科技自主创新的主要策略。

在2010年11月举行的第30次科技顾问会议上,台湾领导人提出“拼产业黄金10年”的口号,规划“智财维新”、“原创与创新”、“产业前瞻与创新”等策略,将科技预算投资在“知识产业化”的经费比例由现在的8%提升到2015年的12%,科专经费应维持一定比例支持中长期以发现为基础的创新前瞻研发活动,在台湾设立“区域性智财权资源枢纽”,重视强化大专校院原创智财的产生及联合智财运用的能量,建构跨校智财联合营运及产学伙伴联盟创新研发平台,成为台湾创新竞争力的推手,发展大学育成新创事业平台,完备创业友善环境与机制(含人才、技术、资金、及育成功能),发掘出台湾具原创性科研成果,将其有效转化为产业创新动力,积极扶植产业转型,以工研院模式桥接业界与学界,强化国际研究社群的合作关系,引进创业、投资、经营等专业人力,以此作为未来短、中、长程策略目标。

此外,相关部会陆续推动实施“爱台12建设总体计划”、六大新兴产业(生物科技、绿色能源、精致农业、观光旅游、医疗照护、文化创意)、四大智慧型产业(云计算、智慧电动车、智慧绿色建筑、发明专利产业化)等重大方案,希望在现有科技发展基础上,健全科技与产业发展环境,将科技发展的优势与资源馈入产业发展,以掌握关键新兴产业发展契机,并带动新一波的经济荣景。

台湾“经济部”重新修订《产业创新条例》,取代过去的《促进产业升级条例》。在推动机械产业发展方面,新的政策的重点为:以厚植研发实力提升产业竞争能耐、活化创新环境促进产业开创新局为目标,深耕产业科技与扩大新技术应用,促成传统产业升级转型,运用科技创造服务业新价值,推动“业界科专计划”活络企业研发投入,营建特色产业创新基础环境。

具体目标包括:深耕产业科技与扩大新技术应用,藉由科技专案的投入,协助厂商尽快进入,并引发企业后续相关技术的研发与生产投资,同时藉由开发关键性技术、关键零组件,协助业者技术自主,并运用科专能量改进原有产品的功能,或是开发新材料、新制程、扩大科技应用的范围,以提升原有产品的附加价值,创造竞争优势,使得台湾在产业发展所需之关键技术的掌握度逐渐提升,引导岛内产业由“台湾制造”迈向“台湾创新”。

促成传统产业升级转型,促成研究机构、学界协助相关传统产业厂商达到技术升级或转型,扩大产品价值链,巩固既有市场,进而积极创新,开发新产品或新市场为目标,所涵盖领域包括机械、金属精微元件、材料等领域。整合法人研发机构研发能量,推动地方产业创新引擎启动计划,在台湾各县市产业聚落促成传统产业研发联盟,大幅提升传统产业创新研发能力,加速产业朝高值化发展。

2011年8月,台湾“经济部工业局”成立“智慧型自动化产业发展推动办公室”,制定实施“机械与运输产业科技发展计划”、“机械产业发展推动计划”、“中小企业即时技术辅导计划”、“提升制造业资讯应用暨经管能力计划”等,并组织设立“智慧型自动化服务团”,向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访视与诊断辅导及市场拓展服务,制定或引进智慧型自动化应用产业界面标准,推动智慧型自动化产品与设备产业发展,开发机器人关键零组件,培养岛内业者成为国际级厂商,发展感知科技、认知科学、学习功能和适应性科技、先进控制和人机界面科技等智慧型自动化前瞻核心科技。

台湾当局 篇2

公司并注册会计师:

本单位已委托贵事务所对本单位2009-2011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2009-2011的利润表、股东权益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以及财务报表附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

为了配合贵所审计工作,本单位就已知的全部事项作出如下声明:

1.本单位承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是我们的责任。

2.本单位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2006财务报表,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与上保持一致,本单位管理层对上述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承担责任。

3.设计、实施和维护内部控制,保证本单位资产安全和完整,防止或发现并纠正错报,是本单位管理层的责任。

4.本单位承诺财务报表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公允反映本单位的财务报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不存在重大错报,包括漏报。贵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未更正错报,无论是单独还是汇总起来,对财务报表整体均不具有重大影响。未更正错报汇总(见附件)。

5.本单位已向贵事务所提供了:

⑴全部财务信息和其他数据;

⑵全部重要的决议、合同、章程、纳税申报表等相关资料;

⑶全部股东会和董事会的会议记录。

6.本单位所有经济业务均已按规定入账,不存在账外资产或未计负债。

7.本单位认为所有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重大假设是合理的,恰当地反映了本单位的意图和采取特定措施的能力;用于确定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并在使用上保持了一性;本单位已在财务报表中对上述事项作出恰当披露。

8.本单位不存在导致重述比较数据的任何事项。

9.本单位已提供所有与关联系方和关联方交易相关的资料,并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识别和披露了所有重大关联方交易。

10.本单位已提供全部或有事项的相关资料。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或有事项外,本单位不存在其他应披露而未披露的诉讼、赔偿、承兑、担保等或有事项。

11.除财务报表附注披露的承诺事项外,本单位不存在其他应披露而未披露的承诺事项。

12.本单位不存在未披露的影响财务报表公允性的重大不确定事项。

13.本单位已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或发现舞弊及其他违反法规行,未发现:

⑴涉及管理层任何舞弊行为或舞弊嫌疑的信息;

⑵涉及对内部控制产生重大影响的雇员的任何舞弊行为或舞弊嫌疑的信息;

⑶涉及对财务报表的编制具有重大影响的其他人员的任何舞弊行为或舞弊嫌疑。

14.本单位严格遵守了合同规定的条款,不存在因未履行合同而对财务报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

15.本单位对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所有资产均拥有合法权利,除已披露事项外,无其他被抵押、质押资产。

16.本单位编制财务报表所依据的持续经营假设是合理的,没有计划终止经营或破产清算。

17.本单位已提供全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相关资料,除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外,本单位不存在其他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18.本单位管理层确信:

⑴未收到监管机构有关调或修改财务报表的通知;

⑵无税务纠纷。

19.其他事项

-(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章)

财务负责人:(签章)

太平岛建机场,台湾当局又耍新招 篇3

2005年年末,台《新新闻》周报披露,台湾陆军正在征集一些具有建筑经验的士兵执行一项代号为“太平项目”的机密任务,实际上就是要在南沙群岛中的太平岛修建一条1135米长的机场跑道和其他相关设施。12月15日,台“国防部”也透露,台将在南沙太平岛上建机场,目的在于民间和人道救援之用,没有军事用途。但消息传出,立即招致越南抗议,12月31日,越南外交部发言人称,台湾在太平岛兴建飞机跑道侵犯了越南的主权,要求台湾方面立即停工。

其实,台湾当局要在太平岛上修建机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1993年制定的《南海政策纲领》里,台当局就提出了其南海政策的五大目标。但台当局对开发南海诸岛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并且把重点放在在东沙岛兴建码头、建设旅游观光地上,而把在太平岛上建设机场、港口、灯塔等放在次要的位置。直到1999年4月,台“国防部”仍在说“政府将同意投资开发东沙”,但南海问题的任何决策都须由“行政院”裁定,“国防部”配合才能贯彻执行。可见,台当局在开发南海问题上一直是仅限于口头。那么,在南海争端各国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南海争端局势日益缓和、联合开发南海势头刚刚出现的今天,台当局为何突然从口头“开发”转为积极操作呢?

南海问题是借口

从国民党当局退守台湾到冷战结束,两岸虽处于严重的军事对峙状态,但两岸始终坚持“一个中国,一个政府”,因此,两岸之争只是谁为中国正统政府之争。冷战后,两岸对立的基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意识形态的分歧已不是导致双方对立的主因。由于大陆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大幅度上升,台已无力与大陆竞争,因而逐渐远离对中国正统政府的竞争。1992年8月台“国统会”对“一个中国”的含义解释为“一个中国,两个地区,两个政治实体分治”,实际上是在向“两个政府”的方向发展,台当局的此一转变预示着其向“独”的一方转化,直至1999年“两国论”的出台。2000年民进党上台,更加剧了这一趋势。目前,台当局虽然面临着岛内外的巨大压力,但其“台独”路线并未有丝毫变化,仍在叫嚷“公投制宪时间表”。然而,坚持国家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中国政府与全中国人民成为台当局走向分裂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因此,台当局需要制造事端(如借用一些敏感事件或在重要场合宣示台湾的“主权”,突出其“主体性”)扭转不利态势,为其分裂政策服务。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20世纪90年代与目前的南海地区形势及台当局在这两个时期的南海政策。20世纪90年代,正值南海争端由冷战时期的蛰伏状态转为矛盾释放时期,越、菲、马纷纷抢占南沙岛礁,中菲美济礁争端即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当时中国与东南亚争端国在南沙主权问题上矛盾尖锐。而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东南亚各争端国关系渐入佳境。首先是中国与各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为和平解决南海争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宣言”后续行动的落实与深化,不但缓和了南海形势,而且为各国在其他领域的友好合作指明了方向。其次是中国与东盟关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期,中国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中国和东盟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等。更重要的是,2002年《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双方将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5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双方经贸合作进入全面深入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东亚各国竞相签署“区域贸易安排”(RTA)或“自由贸易区”(FTA),各国合作进程加快。台湾虽是中国的一部分,但由于台当局坚持顽固的分裂立场,使得台湾游离在了这些政治进程和经济合作之外。

这两个时期南海局势由紧张、对抗走向缓和、合作,而台当局的南海政策却和这一趋势背道而驰。20世纪90年代中期台当局虽然就南海问题发表了一个五点声明,称在牵涉我国水域(U型线)之内,坚持主权的立场绝不改变,但却又要求去南沙海域护渔的台保安警察要以台湾海峡为主,不要跑那么远。90年代末台当局又在东沙与南沙“换防”,声称这是因为:一是台湾派驻东沙与南沙的军力过弱,硬要派军驻守,代价太大,“只为宣示主权而牺牲驻守官兵,对不起这些子弟兵及家长”;二是这两个群岛距台湾太远,运补、驰援都困难。而在目前南海地区合作成为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台当局却一改20世纪90年代的消极政策,以民间和人道救援的口号,修建机场积极“维护”起南海主权来了。纵观这两个时期的南海局势与台当局的南海政策,不能不让人深思。

有分析人士认为,台湾当局的这一做法,表明台湾当局的“南海政策”正在发生重大转折,台湾当局正试图利用南海问题在“地区安全”方面做“两个中国”的文章。

另外,台当局修建太平岛机场也与时下台当局以及部分国际势力热炒解放军将对台及附属岛屿进行“奇袭”有莫大的关系。据2005年7月份《国际先驱导报》报道,台媒体披露,美国安全研究中心亚洲研究部向台湾当局发出了一份内部报告,警告“中国大陆可能奇袭台湾附属小岛”。台军方也称根据台军的卫星照片研判,认为解放军主力舰艇在南海深处出没,有可能是为夺取太平岛作准备,因而台当局考虑是否要在岛上加强防务。

目的还是统独之争

目前,台湾政局的走向不利于台湾当局,在2004年的“立委”选举和2005年的市县长选举中,台当局都处于不利地位,同时,随着国、亲、新三党领导人相继访问大陆,两岸交流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也加剧了台当局的危机感。在“台独”面临岛内外困境的情势下,为扭转颓势,台当局迫切需要制造事端,既引发岛内民众对大陆的敌视,又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以凸显其“主权国家”地位。因而在空喊了十余年南海开发之后,借“民间和人道救援”的口号修建太平岛机场,引发东南亚国家的抗议,从而给大陆的南海政策及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关系制造障碍;更深层次的考虑是,借机加强在太平岛的军事力量,以为将来台海两岸可能的战争作打算。

然而,台当局能否达到上述目的,还需考量如下几个因素:一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友好关系会否因台当局修建机场而形成新一轮的南海问题;二是岛内民众对台当局修建机场所包含企图的辨识能力;第三个因素显得长远一些,即台湾政局的最终走向。无论怎样,由于台当局这一行为牵涉到中国内政、南海问题、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三个方面,问题极其复杂。在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发展良好、南海问题日益趋向缓和与合作的情况下,东盟国家必定会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慎重应对台当局修建机场的行为,避免触及中国根本利益而卷入海峡两岸的统独之争。

台湾当局 篇4

其实早在三年前, 101大楼还不是这个样子。由于吸引不到高档商家入住, 底层购物商场充斥着当地平价品牌, 很像大陆县城的低档集市, 门前也车马稀落, 经营连年亏损 (每年亏损上亿元) 。因为没钱维护, 2003年才建成的建筑外墙显得陈旧破烂。

2009年7月, 在大陆推出“康师傅”方便面而致富的台湾顶新国际集团董事长魏应交买下了101大楼近20%的股权, 对大楼重新进行改造装修。为了吸引大陆游客, 将原本是普通餐厅和银行的四、五层楼面全部改为精品购物区和高档餐厅, 三层引进路易威登 (LV) 、卡地亚、古奇、普拉达等多家世界名品店。

一楼也整个换了样, 从松智路大门走进来, 首先能看到在台湾首次附设沙龙的香奈儿 (Chanel) 化妆品专柜, 其次是施华洛世奇水晶门市, 从原先的占地两、三坪扩大为近20坪 (1坪约合3.3平方米) ;里面则汇集了世界顶尖钟表品牌专卖店, 包括首次在岛内设立百货专柜的劳力士, 其中仅百达翡丽一家门市的装潢费用就高达2亿元。

重新开业后, 101大楼很快成为大陆观光客的购物“胜地”。2010年上半年, 营业额便突破45亿元。原本魏应交预计, 最快也要到2012年才能转亏为盈, 没想到2010年居然提前实现目标, 全年更获利达到3.5亿元。

由于陆客对名牌产品的抢购, 很多入驻101大楼的精品店都要求扩大店面。三楼的路易威登门市将员工办公室扩充为店面后还不够用, 干脆扩充成占地600坪的旗舰店。85层改为观景餐厅后总是客满, 美食供不应求。5年前因恶性倒闭的佳姿101旗舰店也在闲置4年后由1O1大楼收回, 投入6000万元改装为“尊荣俱乐部”, 只要单日消费超过101万元的客人即可成为会员, 可以在俱乐部随意喝下午茶、观赏名画、欣赏百万元音响设备播放的音乐, 点“奢侈品菜单”上的专柜新品来看, 目前已有会员900名。

魏应交相信, 大陆观光客自由行开放后, 101大楼的营业额还会有5到6倍的增长。他正在重新规划四、五层的珠宝专卖区, 并考虑将84层和83层的商务办公楼也改成餐厅, 引进台南担仔面等小吃。他乐观地说:“我们将把101打造成第二个巴黎芳登广场。”

“丑小鸭变天鹅”的现象不只出现在101大楼一家。场景再转到人潮汹涌的台北市SOGO商圈, 原本以平价饰品、服装为主的忠孝东路, 自陆客来后, 包括世界顶级钟表品牌劳力士以及欧米茄, 竟都不约而同耗费巨资装潢店面, 开设旗舰店。尽管造价昂贵, 但销售欧米茄的沃琪瑞台湾分公司总经理黄孔祥气定神闲地说, 由于大陆仍对珠宝、钟表等精品课征最高达30%的“奢侈税”, 因此陆客来台观光, 在免税的诱惑下, 名表、珠宝将成为抢手货, 两年8000万元的业绩, 应该轻而易举!

据台湾观光部门的统计, 大陆游客与来自欧美、日韩、港澳等地的游客消费属性大不相同, 陆客热爱购物, 来台50%的消费全用来买东西, 而且酷爱买名贵珠宝、玉器和品牌产品, 占购物金额的25%;在观光行程中宁可压缩景点游览的时间, 也要挤出一天或半天用于购物消费。也因此, 很多台湾导游在带陆客团到各地游览时都特意安排购物内容。

例如陆客到高雄, 除了看寿山和莲池潭, 接着就是逛珠宝特产店。为什么会这样?背后有一段被硬包装出来的故事。几乎每个导游都会告诉陆客:早年南非因种族隔离政策被国际封锁, 台湾是南非少数的“邦交国”之一, 因此南非产的原钻就运来台湾高雄的加工区加工, 再出口到国际去。所以高雄是全球主要钻石加工产地。他们游说陆客, 既然难得有机会来台湾, 应该趁机会购买便宜的高雄钻石, 这也是台湾的特产品。这个故事越说越悬, 甚至大陆的台湾旅游网站也登出到高雄买钻石、台东买红珊瑚的行程。

这样的故事未必人人都信, 但确实有效, 在导游的忽悠下, 经常出现一次买500万元钻石这样的天价团。

陆客观光热带“火”的当然不只是奢侈品。例如位于台北市承德路上的一家水果摊, 它并不开在士林夜市里, 却照样赚到陆客的钱。原因就在于这家老板脑筋动得快, 他把摊位设在士林夜市对面的游览车停车场旁, 陆客上下车时就会顺道逛进水果摊。老板还特意推出“陆客包”, 选择大陆没有且是当季的台湾特色水果, 预先洗干净、切好并分成小袋包装, 方便客人在车上食用。三年来这家水果摊经常挤满陆客, 老板自然大赚特赚, 成为台湾商界经常提起的一个经典成功案例。

满足陆客需求, 二线商家崛起

也因为这块市场竞争太剧烈, 让过去是市场的龙头老大未必能够一直赢, 而能够满足陆客需求的二线商家, 甚至更有机会异军突起, 有翻身的机会。例如卖凤梨酥的维格饼家, 以前是一家在台湾默默无闻的小企业, 现在年营收要达到10亿元, 还要成为台湾第一家上市柜的凤梨酥公司。

别小看凤梨酥, 根据台北市糕饼公会的统计, 2006年以前, 台湾每年凤梨酥的销售额约20亿元。2008年开放大陆客来台湾观光后, 竟然增长到120亿元, 2010年随着大陆来台湾旅游的人数突破160万人, 人手一盒凤梨酥, 甚至是一箱凤梨酥的带动下, 台湾凤梨酥产值竟然达到250亿元。但传统糕饼名店因为不懂得如何与陆客做生意, 反而让维格这样的B咖竟然一夕之间暴红, 变身成内需红人!

时间拉回到1992年, 当时做凤梨酥绝对不会是年轻人的职业选择, 更不要说做上市梦了。那时候台湾年轻人的第一志愿是从事电脑、主机板或晶圆代工行业, 去当有分红配股的科技新贵。

但有两个刚从东南工业专科学校 (现为东南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科毕业的年轻人, 看到当时来自日本的面包店圣玛莉进入台湾, 生意很好, 还开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店, 于是也打定主意开办西点面包店, 店面就设在台北市邻近孔庙和保安宫的酒泉街大龙峒。

这就是维格饼家董事长孙国华创业的由来。问他那段往事, 他说故事很长, 不愿花时间再说。但其实是乏善可陈, 故事不外乎就是每天骑着摩托车, 向参观孔庙和保安宫的观光客推销伴手礼, 一天下来营业额可以做到五、六万元;如果遇到竞争者, 就会少一、两万元的生意, 所以晚上就跟着观光客去夜市, 把业绩赚回来。

孙国华也动过开发港澳客凤梨酥采购的脑筋, 找到旅行社业者谈合作, 但港澳旅客人数毕竟还是有限, 与台湾观光市场主力日客根本无法比, 所以做港澳客的孙国华只能算名不见经传的小辈。

为何不去做台湾本地的市场?孙国华说:“别人一百年前就在做品牌了, 我怎么做得赢他。”

20O2年, 台当局首次开放陆客经由第三地来台旅游, 孙国华做到第一笔陆客生意, 也让他看到了曙光。他相信如果台湾要发展观光产业, 未来的赚钱希望就在陆客, 大陆一定是台湾最大客源地。

只是这条路实在漫长, 从2002年到2008年, 开放大陆观光市场始终“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长达6年的时间, 维格一直是台湾糕饼业的B咖。

但是只要大陆举办相关的台湾旅游展, 维格就派人参加, 希望打响维格在大陆市场的知名度。尽管每年要花500万元 (包括参展、试吃和送礼) , 对维格这样的B咖来说并不是小数目, 但孙国华还是咬牙坚持, 用信念支撑自己默默开拓。

孙国华说, 阿扁8年不开放观光, 很多人都放弃了, 只有他还撑着。因为他相信总有一天会开放。这一撑让维格的凤梨酥在大陆叫响了知名度, 但回头来想, 在民进党当局执政的8年间, 到大陆推销台湾旅游, 根本就是一个不知何时能够收回的投资。

终于, 陆客来了, 岛内大小商家都想做陆客生意, 孙国华的竞争者多了, 问他怕不怕, 他反问:“谁准备好了?”因为针对陆客设计产品与服务是需要时间的。

因此台北人每天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在任何一天的下午2点之后, 位于承德路的维格饼家总店门前总是停靠着一辆接一辆的大型游览车, 下来的都是陆客。他们买凤梨酥用一大袋装还不够夸张, 而是一箱箱打包推着上车。

凭什么维格能够接下这些观光团?原来那几年到大陆参展提高知名度的同时, 维格也在训练自己在观光市场的能耐, 并专门为陆客设计产品与服务。光是钱币兑换这件事, 维格就成为台湾第一家银行认可的人民币兑换商店。

孙国华说, “承德店刚刚开的时候, 别人还笑我, 一家店怎么开两个大门。但你看过100多人排队等着结帐吗?维格从2008年营业额1亿元, 到2011年达到7亿元, 现在每天有100个团、2000个陆客上门。这么多人上门, 却不会出现拥挤。”

原来维格设计出一套完整的流程, 陆客一下车从右边的大门进入, 这里是试吃区, 大量的试吃品任由客人吃;接着才是产品展示区, 有服务人员专门负责为客人填单, 等到完成选购的时候, 人流分成两部分, 货物由服务人员专门打包, 另外会有人专门负责结帐。这时候, 人民币兑换的功能就来了, 把新台币花光的陆客往往会因为身上没新台币了或无法刷卡而不消费, 但维格能够立刻把人民币换成新台币, 让陆客继续选购。

等到帐结好了, 凤梨酥也打包了, 店里还提供专用的登机纸箱, 大小刚好符合航空公司的规定, 便于行李箱已经塞满的陆客继续购买。

台湾传统的糕饼店或凤梨酥店一般只有3到5个服务人员, 顾客结账可能还要排队等候, 而维格有30多位服务人员, 还刻意开两个大门, 一进一出, 让顾客行动流畅。

从试吃、购买、结帐、钱币兑换到行李空间, 维格每个环节都想到了。孙国华笑着说:“若还是真的没买, 但后来想买了, 机场内还有维格的店等着。”

台北市糕饼公会总干事王浩说, 维格在陆客经营上跑在前面, 当同业专注于怎么做好产品、让产品好吃时, 维格已经开始耕耘伴手礼市场, 讲服务流程和包装, 并建立与旅行社的合作关系。

然而, 也有旅行社业者指出, 现在带陆客团上门, 每个团客旅行社要向特产店收取150元费用, 或是依据消费金额抽佣金, 有的甚至高达55%, 竞争非常激烈。但孙国华说, 这就同到百货商场、超市卖东西一样, 需要支付上架费或抽成, 这是必须支付的渠道成本。

杀价竞争表示利润薄了, 但维格发挥了不同的本事, 成本结构比别人低。举例来说, 凤梨酥原本用软纸盒包装, 每个要20多元。孙国华把它改为成本较低的硬纸盒, 又从荣成、永丰余处大量采购, 每个纸盒只有10来元, 等于省了一半的包装成本。就连奶粉、糖与面粉都是搞年度配合, 这样一来又让原物料成本比别人低。加上维格不仅卖凤梨酥, 还销售绿豆糕等点心甚至马祖高梁酒, 变成了“母鸡带小鸡”, 产品越做越多元, 提升营业额的同时也压低了固定成本。

2011年开放陆客自由行后, 维格不惜重金, 在自由行客人经常活动的西门町、永康街等地租下黄金店面, 甚至还到北京开设大陆旗舰店, 进一步打知名度。孙国华说:“现在是团客买维格产品, 未来是自由行的陆客, 走到哪里都能看得到维格产品。”

就这样, 一个20年前谁也瞧不起的糕饼行业, 在大陆观光热的带动下, 让维格这个B咖企业突然变成了凤梨酥产业龙头, 甚至有可能成为台湾第一家凤梨酥上市柜公司, 成为糕饼业新贵。

靠创意抢夺自由行商机

2011年6月台湾开放陆客个人游后, 至今已有3万多人次参加。相比随着旅游团由导游带着四处走, 局限于设计好的行程, 自由行给台湾零售业创造的商机会更大。作为散客, 他们会无所不在, 例如与台北普通市民一起在便利店买咖啡, 在猫空花园喝下午茶, 在台南安平与当地百姓排队品尝虾卷, 也会在台北最贵的饭店包间内享受海鲜大餐。总之, 自由行的陆客能更广泛地接触到台湾社会的方方面面, 就看谁能抢到这块市场商机。这让许多台湾商家个个“摩拳擦掌”, 准备大捞一笔。

这也导致最近台北市许多热点商圈的店面租金大涨, 像永康街之类闹市街道的商店柜台更是千金难求, 一些繁华夜市的摊位租金也变得非常昂贵, 甚至连台北西门町的柱子也有人抢。因为按当地习俗, 即使租到一根柱子, 也能摆设小饰品摊位, 照样能够赚到大陆游客的钱。目前西门町的柱子每月租金平均达到2万元, 最贵的“柱子王”高达10万元仍然抢手。

但根据台湾相关机构的调查, 参加个人游的陆客并不都是有钱人, 也并非真的会无所不买;与团客相比, 他们反而会更深入地了解当地行情, 购买更实用的物品, 更有计划地进行深度游。例如他们经常人手一本旅游指南, 上面画了重点, 行程紧凑且目标清楚, 既不到台北101大楼买名牌包, 也不去买知名凤梨酥, 而是在潮州街附近的咖啡馆听音乐、阅读台湾书报, 在师大夜市吃生煎包, 在西门町红楼买小饰品, 因为对他们来说, 这里的创意商品是台湾特产。

对于参加个人游的陆客, 未必每个台湾商家都可以做到他们的生意。有专家指出, 要想抢到陆客自由行商机, 不是简单开店或是把产品做好就行了, 而是要仔细研究陆客自由行关心的内容, 需要动脑筋、更有创意, 找出必访景点或常买物品, 卡住陆客活动线路, 接着就是制造理由让陆客上门, 让他们相信钱花得值。

例如登录大陆热门的“淘宝网”, 打“台湾冠军”搜寻, 会一口气出现160O多条相关信息, 从面膜、小吃、牛肉干到饮水机, 甚至连捕蚊灯也有“台湾冠军”。显然这样的方式, 更容易得到了大陆消费者的接受与信任。

其次是用文化来包装, 例如“眷村”就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如今大家都知道:眷村, 见证了台湾60年的发展, 也承载了两岸60年的情感与记忆。中子创新公司执行长张培仁将台北老眷村改造成“创意生活空间”, 再与“简单生活节”结合, 这个卖品味生活的活动与空间, 吸引了数千名自由行客人上门, 甚至成为大陆媒体的热门采访景点。

如今台湾从北到南, 老眷村已经成了抢手货, 这些眷村虽然都是谈文化与创意, 但包装在里头的都是商品。在卖眷村文化时也把商品跟着推销出去了。对于陆客来说, 百货商场全世界哪里都有, 比台湾高档、豪华的多得是, 但承载两岸记忆的, 放眼全世界就只有台湾眷村。在张培仁眼中, 台湾的文化具有华人世界的优势, 能够唤起大陆及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华人的认同, 再进一步, 他们就能认同代表这种文化与生活的创意商品。

因此, 别忙着卖奢华商品或珠宝钻石, 地道的台湾商品才能持久。但目前, 很多台湾商家还是不懂得行销, 例如台湾皮革大师叶发原的皮雕作品在“陈江会”上被作为贵重赠品, 有很高的知名度。大陆湖州安吉县委书记访台时, 希望买到特别的伴手礼, 最后在宜兰传艺中心一次买下12个布袋戏偶以及两件共20多万元的叶发源皮雕。但普通陆客却鲜少购买这些, 原因一是销售渠道不通畅, 其次是叶发原以创作为主, 没有把皮雕大量商品化, 白白流失许多商机。

所以陆客商机绝不是遍地开花, 而唯一确定的是这块饼还会更大。但想吃到这块大饼, 就非要搞懂陆客来台湾究竟想要什么?。

没关系就找关系, 让边缘变核心

必须承认, 台湾商家确实很有创意, 除了靠编故事将普通商品包装出超级卖点外, 还能“没关系就找关系”, 让一些原本与旅游观光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业也能“边缘变核心”, 跻身为观光旅游的一环, 使大陆游客心甘情愿地为此掏腰包。

事实上, 这场商业战争早在数年前就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始准备了。以婚纱业为例, 台北市爱国东路是当地著名的“婚纱一条街”, 马路两侧参差排列着13家婚纱店。由于台湾出生率一路走低, 且单身趋势愈来愈明显, 婚纱业近6年来持续走下坡。早在2008年5月, 当地婚纱业者就通过“观光局”, 邀请陆客来台拍摄婚纱照。

香榭大道婚纱公司副总廖苑筑形容当时情景:“虽有100对情侣或夫妻来台拍照, 但到了一个景点之后, 摄影师就定位, 陆客须依序到景点拍照;造形也是一样, 造形师定点, 陆客排队来做造形。由于是采取摄影师、造形师一对多的服务方式进行, 难免产生混乱……。”

这次探路行动让台湾婚纱业者尝到甜头, 因此在开放陆客来台观光之际, “爱国东路婚纱街”专门成立了发展协会, 制定具体服务流程。廖苑筑说:“我们早已开过数十个大小会议。因为营收成长一定要靠外力, 所以大家才会这么积极地要抢下陆客来台的商机。”

婚纱业者吸取了上次的经验教训, 先进行员工培训, 如一开始要如何与陆客接触、了解陆客的消费习惯与嗜好等, 以及一系列应对陆客的礼仪, 还改善了服务流程。婚纱街发展协会总干事周台凤说, “店家会预先与旅行社接洽, 提前拿到陆客的相关资料, 如身高、职业、年龄、嗜好等, 并调查顾客喜欢的婚纱风格, 做好准备分类。等到陆客来时, 就可以减少很多沟通的时间。”

“如果联系的100对来台陆客都愿意拍照, 就会以分组的方式进行。例如挑选婚纱, 同样是将礼服拿到饭店让陆客挑选, 但会事先做好分组, 100对分成5个厅, 一个厅20组, 就不会有混乱的情况。”周台凤表示, 除此之外, 协会计划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拍照, 也就是让一位摄影师和造形师服务一对陆客, “这样比较能符合各别消费者的要求, 也不会有大家拍出来都很相似的情形产生。”

由于爱国东路位于台北中正纪念堂附近, 有提供大型游览车停车的空间, 周台凤认为, 这对陆客有很大的吸引力, “对于爱国东路婚纱业者而言, 这是很大的利基。”她解释说, 把婚纱拿到饭店给陆客挑选, 虽然是克服团进团出限制的方法之一, 但能拿去的婚纱样式和数量都有限, “总不可能把整屋的婚纱都搬到饭店里去吧!”因此, 周台凤才计划利用爱国东路地利的优势, 提出“到店挑选婚纱”的服务, 因为店内就有修改师, 可以针对陆客的要求直接修改婚纱, 避免产生疏失。陆客挑好婚纱后, 还可以到中正纪念堂参观, 顺便看看第二天要拍摄的场景。

不过对于这波自由行陆客商机, 周台凤则提醒, “在利润成本的控制上必须很谨慎。”她解释说, 一些婚纱店为了抢陆客生意, 往往把价格压得很低, “这是有些大型婚纱业者没有在第一时间抢到单的重要原因。如果成本不控制, 到最后, 都是品质比较不好的店家在做陆客的生意, 对未来的发展不是件好事。”

周台凤认为, “目前岛内婚纱业者最大的问题是太过心急了, 量多很有可能会造成服务的疏失, 这对口碑会有很大的影响。”她分析, 每家婚纱店同时接待3到5对新人是最刚好的量, 爱国东路婚纱街发展协会采取的方法是当陆客游览车开来后, 13家店, 每家店分3到5对, 这样对品质比较好控制。

周台凤表示, 这次台湾婚纱业者对自由行陆客十分重视, 因为这是建立品牌最好的机会。陆客每次拍摄婚纱照, 可以选择上百张照片, 利润明显高出很多, 但现在不是人人都可以抢到陆客生意, 因为来台拍摄婚纱照的陆客大都是有钱人, 很重视品牌和服务, 所以前些年建立起口碑的婚纱店, 现在就很吃香。

台湾医疗美容业者原本也与陆客旅游观光并不搭杠, 如今也在想方设法与旅行社合作, 并浩浩荡荡组团前往大陆开展宣传, 希望将医疗美容纳入观光行程。这其中以集结了整形外科、植牙等医疗美容的高雄市医学美疗观光推展协会成果最为丰硕。

该协会创办人曹赐斌为南台湾知名的整形外科医师, 他鉴于台湾空有领先的医疗美容技术, 却无法如同欧、美、韩等美容医疗界般打进国际市场, 十分可惜, 多年来一直在苦思突围之道。近来的大陆观光客热潮, 让曹赐斌灵光闪现, “对啊!何不把医疗和观光结合起来。”

于是他仔细盘算, 大陆这几年随着生活水平提升, 贵妇美容早已风行一时, 但远赴欧美整形成本过高, 韩国价格虽低廉, 但语言不通, 沟通困难, 这为台湾整形业者提供了绝佳商机。

于是, 在他登高一呼下, 立即获得南台湾美容医疗界的热烈响应, 并很快找来了旅行社、观光旅店各界结盟, 趁着大陆来台观光热, 设计出一套结合医疗和观光的行程, 并组成了医学美疗观光协会前往大陆宣传。由于该协会阵容齐全、配套完整, 且收费比岛内同业略低20%, 加上与大陆多家顶级医院结盟, 保证术后照护无虞, 因而成为自由行陆客中最夯的主题行程。

其实不只婚纱照和医学美疗这两个行业, 按照北京神州国际旅行社副总经理陈栩的说法, 台湾的好山好水, 比不上大陆的规模, 但由于能善用台湾独步全球的特色, 巧妙包装, 形成深度、主题旅游, 已成为刺激大陆观光客一来再来的绝佳卖点。事实上, 目前已有不少台湾业者发挥创意, 将产业特色与观光巧妙结合, 群策群力, 资源整合, 或运用故事、导览式行销, 将景点深度化, 塑造出如会展、偶像剧、节庆、赛事、宗教、部落、生态等主题观光之旅, 让原本不相关的行业也能搭上这波大陆观光热, 赢得商机。

成语当局者迷的故事 篇5

当局称迷,傍观必审,何所谓疑而不申列?

释义比喻身为其事的人反而糊涂。

故事唐朝的大臣羹光上书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征整理修订过的《类礼》(即《礼记》)列为经书,也就是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玄宗当即表示同意,并命元澹等仔细校阅一下,再加上注解。不料,右丞相张说(yue)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说,现在的《礼记》,是西汉戴圣编篡的本子,使用到现在近千年;再说东汉的郑玄也已加了注解,已经成为经书,有什么必要改用魏征整理修订的本子呢?玄宗觉得他说得也有道理,便改变了主意。但是元澹认为,本子应该改换一下。为此,他写了一篇题为《释疑》的文章表明自己的观点。《释疑》是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写成的。先是客人问:《礼记》这部经典著作,戴圣编篡、郑玄加注的本子与魏征修订的本子相比,究竟哪个好?”主人口答说:“戴圣编篡的本子从西汉起到现在经过了许多人的修订、注解、互相矛盾之处很多,魏征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而重新整理,谁会想到那些墨守成规的人会反对!”,客人听后点点头,说:“是啊,就像下棋一样,下的人反倒糊涂,旁观者却看得很清楚。”

上一篇:计算机导论下一篇:简单的车载电台保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