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专利(精选3篇)
台湾专利 篇1
大陆和台湾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两岸根据各自具体情况, 各自形成了独立知识产权 (台湾称“智慧财产权”) 立法、执法、司法体系。
台湾知识产权体系的形成
台湾经济发展长期以来一直以技术输入和出口导向为基础, 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也是以引导技术输入与提升岛内生产能力为主。由于台湾自主研发成果较少, 知识产权贸易逆差严重, 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往往更注重保护岛内产业, 对知识产权人, 特别是对海外知识产权人的保护不充分。这一状况虽然给台湾经济带来了某种利益, 但是也产生了相当的副作用。对商标尤其是对海外商标的低水平保护, 导致台湾商品仿冒现象盛行, 严重影响企业自主品牌的创新;而对专利尤其是岛外专利的低水平保护、限制专利授权费用等政策, 虽然降低了企业成本, 但是也同时诱导企业偏好基于技术引进的技术改造策略, 而忽视了领先的技术创新战略。这也是一直以来台湾企业研发投入过低、企业附加值低、经济产业升级乏力的一个重要根源。
1978年12月年台美贸易谈判后, 台当局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和贸易发展的重要性, 在双方签订的贸易协定中, 台方对保护商标权上做了6项重大承诺, 由此开始了台湾知识产权保护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的台湾知识产权保护重点主要放在商标权的保护和防止仿冒。
1983年, 台当局就“商标法”进行了重大修订, 走上了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第一步。第二年3月, 台湾“工业总会”联合“商业总会”, 共同发表《联合自律宣言》, 并成立“工商反仿冒委员会”;1990年, 该组织扩大为“保护智慧财产权委员会”。同时, 新竹科学园区的工业同业公会成立“智慧财产权委员会”, 试图以民间组织结合行政系统, 共同推动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改造。民间知识产权组织也纷纷成立, 包括财团法人亚太知识产权基金会、台湾信息知识产权协会、中华保护智慧财产权协会, 以及各种著作权中介团体、学校保护知识产权组织等。
20世纪90年代以后, 为配合入世的需要, 同时基于美国对台知识产权保护压力的持续加大, 台湾知识产权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与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简称TRIPS) 接轨, 同时也为应对一系列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的挑战, 台当局在1993年通过了《全面贯彻保护智慧财产权行动纲领》, 修订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系列法案”, 将不符合TRIPS规定的“专利法”、“商标法”及“著作权法”等进行不同程度的修订。此外, 台当局还于1995年和1996年制定了“集成电路布局保护法”和“营业秘密法”, 进一步完善了台湾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体系。
随着知识产权制度的日益完善, 台湾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逐步增强。1995年以后, 台湾企业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明显降低, 企业开始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制度。由于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制度的建立, 企业获得商标、专利权的数量明显增多, 特别是在专利布局的层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 由于台湾企业长期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较少, 在国际上多扮演产业追随者角色, 再加上企业规模偏小, 在国际产业的格局中仍处于不利地位。
1999年1月, 台“经济部”成立“智慧财产局” (简称“智财局”) , 将原来由不同部门管理的专利、商标、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及其它知识产权业务的受理、审查、登记、管理等工作均归口由“智财局”负责, 大大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统一行政管理。2002年台湾加入世贸组织后, 为进一步加强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大力推进知识产权工作, 台当局特将2002年定为“推动保护智慧财产权行动年”, 使保护知识产权成为全民的行动。
此外, “经济部诉愿会”专责处理民众对于“经济部”所属的行政机关的处分不服所提起的诉愿案, 以及民众对于台湾各级行政机关做出的属于“经济部”主管监督范围的事项的处分不服所提起的诉愿等事项。
2004年初, 台“司法院”完成“智慧财产法院组织法”和“智慧财产案件审理法”的立法工作。2008年7月, “智慧财产法院”成立, 该院集中了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和营业秘密权的行政、民事和刑事诉讼的案件审理, 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岛内知识产权案件程序冗长的弊端, 成为2009年1月美国将台湾从“特别301报告一般观察名单”除名的关键原因之一。
资料来源:台湾“国研院”科技政策研究与资讯中心
为了鼓励厂商自创品牌, 养成尊重他人知识产权观念, 重整商业道德及秩序, 台当局还专门成立了“查禁仿冒商品小组”, 负责宣导、联系、协调、督导防止仿冒商标、专利产品及侵害著作权的工作。每年“国科会” (2014年改名为“科技部”) 推动的“专项科研计划”中就有相当多一部分属于研发成果的推广活动, 并对团体和个人申请专利时提供资助, 以带动产业和技术升级及经济的发展。台当局掌握的成果转让原则为, 岛内厂商优先、有偿授权和非专属授权。为了促进与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为生产力, 授权36个学术研究机构代为推广, 并明确规定推广收入分配比例。
在强化科技成果管理的同时, 台当局还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修订, 完善与规范研发人员的流动。如在人员管理上, 明确规定进入企业时要签订合同;如涉及知识产权, 要声明其权利的归属, 企业不得侵犯权利人的知识产权;在行政保护方面, 则积极促进研发和知识产权商品化, 强化审查品质与效能, 查禁仿冒商品, 加强教育培训与宣传。
企业陷入“专利大战”困境
近年来, 台湾对科技的研发投入逐渐增多, 研发成果也日益丰硕。然而不可忽略的是, 这些研发成果虽然使台湾在国际论文、专利等科技成果产出和科技竞争力的排名上有所提升, 却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对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效用。以专利来看, 虽然2005年以来, 在美国核准专利数中台湾已位居全球第四, 影响力却差强人意, 表明台湾专利质量与发达国家或地区比较仍有一定差距。
长期以来, 由于台湾企业研发能力较弱, 缺少自主独创的专利技术, 尽管在全球IT硬件产业中做到了极致, 但几乎全部是为国际知名厂商代工制造, 很少有自己的品牌。近年来, 知识产权侵害诉讼日益成为国外大厂用以打击台湾厂商产品与商誉的重要利器。除了造成产品禁止进出口、销售受阻或直接没收扣押外, 相关衍生的巨大损害赔偿或是要求支付高额授权的权利金等议题, 皆是台湾厂商近年来挥之不去的梦魇。据统计, 国外厂商除了要求专利权利金外, 更甚者, 同时要求授权专利所制造产品上市与销售后的衍生利益金, 收取比例有时会高达该产品单一售价额的15%至40%以上, 从而大大稀释台湾厂商的获利空间。曾有一位液晶面板厂董事长抱怨, 公司累计付出去的权利金与打专利权官司的诉讼费用, 比研发费用还要多3倍。
根据台湾“智财局”两年前着手进行的一项《专利诉讼趋势分析》调查, 显示近年来台湾高科技企业不仅碰到诸多知识产权困难, 也面临海外 (如韩国) 厂商在半导体、液晶显示器、智能手持装置的威胁, 不少知名厂商长年面对海外竞争对手不时提出的专利纠纷, 让台湾传统的代工模式已经步入困境, 除了要支付大笔的授权金, 还必须面对国外大企业长年累月布下的专利“地雷”, 一方面要付给权利使用费, 一方面又怕遇到专利拦路虎, 岛内企业想要走出去, 已经举步维艰。
由于技术贸易不断扩大的“逆差”, 导致多年来台湾科技产业应对国际大厂专利诉讼、巨额权利金索取、反倾销控诉案件等屡见不鲜。如台湾汽车和家电企业40多年来不断付出巨额权利金或技术报酬金给日本企业;而台湾资讯产业上下游企业发展20多年来也付出可观的权利金、技术报酬金及诉讼的损害赔偿费给美、日企业。而使生产成本上升, 产业竞争力下降。
据2012年12月台湾“第九次科技会议”上由“国科会”发表的一份《台湾科学技术发展现况与检讨》报告中指出:台湾每年花费约4000亿元新台币资金投入研发领域, 人均专利数量在世界位居第一, 总量在全球位居第五, 然而这些科研投入与产业需求有很大落差, 导致企业每年必须付出1000多亿元新台币的授权费, 向外国购买技术专利, 超过了一整年的“政府”科研预算。
单位:件
以2011年为例, 尽管世界经济论坛 (WEF) 所公布每百万人的平均专利数, 台湾排名全球第一, 且台湾在美国申请的专利总量排第4或第5名, 但是这一年台湾企业扣掉专利收入后, 净付给外国专利权、商标的使用费高达50亿美元 (支出约58亿美元, 收入仅8亿美元, 即海外知识产权逆差高达50亿美元) , 相当于1700亿元新台币, 且逆差有逐年恶化趋势。
而同一年台当局科技支出才1000多亿元新台币, 付给外国的专利费已超过总支出的一半。有这么多专利, 每年还必须付专利费, 并被别人追着打专利诉讼官司。不少高科技企业在“专利大战”中陷入困境, 有业者遭跨国公司告侵权, 还有一些厂商的主管因专利官司到外国去坐牢, 这表示台湾的专利布局非常差, 知识产权无法与产业衔接。
其次是台湾专利申请量持续增长, 自2009年的2万件增长至2011年的5万件, 专利审查人力及效能未相对提升, 造成专利审结时间长, 平均审结时间长达45.12个月, 相比日本多一年, 比韩国多将近2年时间 (日本发明专利申请量34万件, 平均审结时间为33.9个月, 韩国17.9万件/22.8个月) , 导致专利审查延滞且积案增加, 需提高专利审查效能以缩短申请至核可的时间。
资料来源:2011年《台湾科技年鉴》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
另外, 由于国际专利侵权诉讼战不可避免, 台当局必须协助产业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网, 以提升知识产权战斗力。特别是新兴产业前瞻布局需有效结合关键知识产权, 方能掌握市场商机与竞争优势。目前新兴产业发展出的关键性专利产出及应用, 将主导全球产业竞争或技术标准, 引导新兴产业并带动市场商机, 例如智能手机、电脑、LTE、WLAN等下世代移动通信、IPTV、显示器等资讯通信领域的最新专利技术, 均是利用专利形成新兴产业竞争优势或建立国际标准的案例。
“发明专利产业化”推动策略
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 2010年台当局提出“四大新兴智慧型产业”, 其中之一就是推动“发明专利产业化”, 希望以此强化台湾产业的创新竞争力, 落实创新能力于新商品或产业, 并推动台湾成为全球专利交易的发达地区, 创造更多经济利益。
按照该方案规划, 台当局在2010年至2015年共投入新台币118亿元, 通过“建立专利加值辅导顾问中心、辅导商品化验证服务、整合当局资源辅导企业专利商品化、辅导或补助个人专利创业育成或开发新商品、强化当局科专计划研发成果商品化”等六大推动策略, 以解决台湾发明专利商品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希望能加速专利转让中介效率, 提升企业利用专利进行商品化的机会, 建立专利技术产业化成功典范, 推动台湾成为全球专利利用的先进地区, 预计促成5700件专利技术达成授权及转让, 进而实现产业化的推动目标。另依据专利技术所有权人的个别需求, 制定强化型辅导措施, 以整合产学研资源, 建立专利技术产业化服务机制。
建立专利加值辅导顾问中心
台当局参考德国与日本推动专利技术产业化的做法, 推动利用专家顾问派遣制度, 提供专利技术权人有关营运评估、加值、转让、让与及利用于开发 (新) 商品、 (新) 事业或生产制程等产业化过程所需要的辅导与服务。因此该方案还研拟建立专利加值辅导顾问中心机制, 以提供各项专利技术产业化服务:
(1) 利用“台湾技术交易资讯网” (简称“TWTM平台”) , 结合学术研究机构、技术服务业者等专家成立专利加值辅导顾问中心 (见图5) , 建立专家顾问人才资料库, 派遣专家顾问进行专利商品化辅导。
(2) 通过TWTM平台专利征求的专利来源, 洽询各专利的需求, 视需求派遣专利加值辅导顾问中心的专家顾问进行咨询访视, 了解专利所有权人的受辅导意向及专利商品化所需协助, 并利用TWTM在线评估软件或其他专利价值评估方法, 筛选出具商品化潜力的专利。
(3) 针对专家顾问所筛选出的具商品化潜力专利进行加值辅导, 通过专利加值、组合, 提升专利利用潜力, 或申请“中小企业即时技术辅导计划”等协助, 帮助专利所有权人研拟营运计划书, 以利后续的专利商品化开发。
辅导商品化验证服务
(1) 由专利加值辅导顾问中心所辅导的案源中筛选出已利用专利开发原型品的专利, 由专家顾问协助进行专利商品化验证服务, 并整合产学研机构的技术能量及设备, 共同提供专利商品化的验证服务。
(2) 根据各专利原型的技术发展阶段与需求, 提供工程、设计或产品等验证服务。
(3) 通过商品化验证服务, 修正与确认专利原型品量产的可行性, 降低生产开发的风险, 辅导专利雏型成为更具商业价值的产品, 以利后续的专利中介营销。
亿元新台币
资料来源:台湾《科技白皮书》 (2011~2014年)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
强化台湾技术交易整合服务中心服务功能
(1) 借由向岛内研究机构、学校、企业及个人进行专利征求, 扩大可利用的专利技术上传TWTM资讯网, 及主动挖掘具潜力的个人、中小企业专利, 增加专利利用中介或专利商品化的案源;并通过搜集产业界的专利需求, 了解专利技术需方的需求资讯, 以利进一步在TWTM平台提供中介专利所需。
(2) 利用TWTM的线上评估软件或其他专利价值评估方法, 初步筛选出具商业化潜力的专利技术案源, 并进一步进行专利组合与加值, 扩大专利的市场价值;同时针对各案源的受辅导需求, 派遣专家顾问进行咨询访视及商品化辅导。
(3) 连结TWTM平台所办理的中介营销活动, 如技术交易中介商谈会、专利公开让授活动、国际技术交易展或洽特定对象中介推广访谈等, 提升专利中介或商品化机率 (见图6) 。
整合当局辅导资源辅导企业专利商品化
利用现行当局专案辅导资源, 提供整合性的研发辅导计划资讯, 以协助专利所有权人 (含企业与个人) 的专利商品化与事业化, 其推动措施如下:
(1) 利用台当局研发辅导计划, 加速进行专利商品化及事业化:扩大利用“经济部”各项研发专案辅导计划, 协助具商品化及事业化潜力的专利, 提出营运计划书及研究发展计划, 加速其进行专利技术的研发, 以利达成商品化及事业化。
(2) 利用台当局专案贷款计划, 协助专利商品化及事业化的资金融贷与信用保证。
(3) 提供创业育成服务及协助进驻创业育成中心:专利所有权人经与专利加值辅导顾问中心的顾问讨论及评估后, 决定以自行开发的方式, 成立新创公司, 且需要创业育成阶段相关咨询、培训及辅导等服务, 顾问中心即提供该专利加值组合服务, 并协助提出营运计划内容, 进驻“经济部中小企业处”在全台湾各地建立的创业育成中心, 充分利用全台湾140多位经营、财务等顾问群, 以便专利所有权人获致后续创业育成阶段所需要的辅导与服务。
(4) 引入创业投资公司, 扩大专利商品化及事业化资金来源:针对具发展潜力的专利, 专利加值辅导顾问中心协助提出包含经营模式、经营策略及市场与技术分析的营运计划书, 以争取创投公司的早期投资。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
辅导或补助个人专利创业育成或开发新商品
利用现行当局专案辅导资源, 提供整合性的研发辅导计划资讯, 辅导或补助专利发明得奖者创业育成或开发新商品, 其推动措施如下:
(1) 针对岛内外发明展得奖的专利, 或具商品化辅导需求的个人专利, 专利加值辅导顾问中心将提供咨询访视服务, 派遣专家顾问了解其发明专利技术内容及协助撰写营运计划书。
(2) 辅导专利发明得奖者或个人专利创业育成:包括提供创业育成服务及协助进驻创业育成中心, 以及引入民间创业投资公司, 扩大专利商品化及事业化资金来源。
(3) 辅导或补助个人开发新商品扩大利用台湾“经济部”各项研发专案辅导计划, 如“中小企业即时技术辅导计划”, 协助具商品化及事业化潜力的个人专利, 提出营运计划书及研究发展计划, 加速其进行专利技术的研发, 以利达成商品化及事业化。此外, 利用台湾“经济部”现行办理的“促进产业研究发展贷款计划”, 提供周转融资、购置机器、设备、土地、厂房等资本性支出的融资, 并利用已编列予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的专款提供信用保证。或通过台湾“经济部中小企业处”的“促进中小企业智慧财产资金融通计划”、“中小企业新创事业贷款”, 以及利用信保基金“小店家贷款保证”, 协助业者取得所需资金, 以便加速创业取得资金的管道 (见图7) 。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
强化当局科专计划研发成果商品化
整合台当局科技专案相关主管部门, 包括“国科会”、“农委会”、“经济部工业局”、“经济部技术处”等研发成果与推广资源, 推动台当局科专计划研发成果商品化, 以强化专利管理能量、提升专利流通利用效益、加速专利商品化开发、强化当局科技研发成果转让业界商品化等工作项目, 整体性地提升当局科专计划研发成果商品化利用效率。
针对公立大学部分, 由“国科会”研议补助研究计划衍生研发成果管理配套措施, 落实台湾产学合作效率。
针对规模较小的研究机构与学校, 以及企业与个人发展其专利技术产业化过程所面临的问题与需要的协助, 该方案依据个别需求, 提供强化型的辅导措施 (见表4) 。
该方案预计至2015年推动达成取得专利获证数470件、参与产学合作企业家数6900家、专家顾问深入咨询访视3200项、研拟专利技术的营运计划书或验证服务960项、协助专利技术进行加值组合服务3400件, 以及促成专利技术的转让授权及让与交易达5700项等成果, 分年预期成果如表5所示。
经由上述推动成果, 预计至2015年达成创造人力资源利用人数39, 000人, 带动民间投资200亿元, 并衍生经济效益1130亿元等目标效益, 分年预期效益如表6。
发明专利产业化推动方案经由台湾“经济部”、“国科会”及“农委会”跨部门合作与努力, 2014年度已实现技术转让授权及让与等交易1937件, 带动民间投资225.7亿元新台币及衍生经济效益214亿元新台币等效益。相关部门正在持续推动方案内容, 以建立专利技术产业化成功典范, 进而实现推动台湾成为全球专利利用先进地区的目标。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
台湾专利 篇2
1 台湾地区与大陆专利联盟策略的相似性
1.1 专利联盟本土化改造的使命
作为一种舶来品, 专利联盟最早兴起于技术发达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 如美国、欧盟、日本等。由于技术上的领先性和行业传统的影响, 对专利联盟发展具有标志性的案例多发生在美国, 此处就以美国为例。自从1856年美国的缝纫机制造业组成专利联盟以来, 美国专利联盟的存在已有150多年的历史, 经历自由发展、限制发展和规范发展三个阶段后, 从1902年美国最高法院的判例到20世纪90年代著名的《知识产权许可的反垄断指南》再到美国司法部反垄断司出具的商务复核意见, 美国在理论基础和实践保护规制方面都对专利联盟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已有了较为成熟与完善的专利联盟制度。我国台湾地区专利联盟起步较晚, 直到2000年才有了第一个专利联盟即e-patents, 台湾地区各界联合起来根据自身状况对专利联盟制度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建立了专利策略联盟, 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大陆不管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专利联盟这一组织形式都缺少应有的认识和重视, 专利联盟才处于起步阶段, 专利联盟制度滞后并且缺乏系统化、统一化的法律规定, 同样面临着将专利联盟本土化的使命。
1.2 技术水平发展不足
作为新型工业化地区, 我国台湾地区制造企业多是在委托加工基础上发展而来, 所以企业多擅长制造而非创造, 技术水平不足且对技术研发重视不够。我国台湾地区多数公司是规模小、资金有限的中小企业, 技术依赖于跨国公司, 面对国外厂商的巨额专利许可费用, 负担沉重;同时, 因为企业技术储备少, 也不可能与跨国公司进行交叉授权;另外, 多数企业尚未建立专利管理体制, 掌握的专利信息十分有限。而大陆同样也面临此类问题。产品多由“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创造”, 企业对知识产权重视不足, 普遍缺乏知识产权意识, 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研发成果缺乏, 研发成果产业化水平不足。国有大型企业因其垄断地位获得巨额利润而无创新驱动机制, 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技术上受制于发达国家专利许可, 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从专利联盟这个角度看, 我国在电子、通信、生物及制药等领域绝大多数的授权专利都是外国专利, 些授权专利为其跨国公司构建专利联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他们可以随时组建类似 DVD 案件中的“6C 组织”或“3C 组织”之类的联盟, 对我国企业实行利益追缴。
1.3 专利联盟起点低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更多地集中于一般制造领域, 而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则越来越集中于技术的研发, 并以取得专利后开展技术许可贸易垄断市场利润。台湾地区的信息、电子等产业一直以来都是以代工、加工制造为主, 产品、零组件的关键技术通常是掌握在外国大企业手中, 外国企业往往挟其关键专利技术, 要求我国台湾地区的企业接受其不合理的专利许可条件。台湾地区在2000年以前都缺乏自己的专利联盟, 直到2000年12才成立第一个IT行业的e-patents技术专利联盟, 此后高新技术领域的专利联盟正处在筹建当中。除了专利联盟数量少外, 此时台湾地区的专利联盟仍然是预警和防御性质, 其技术发展不足、难以支撑, 不能与发达国家强大的专利联盟相抗衡。在大陆, 企业技术处于创新阶段, 借鉴使用、通过许可使用甚至全盘照搬外国核心技术, 以期通过互利合作的方式, 资源共享, 达到集成创新的目的。直到近年DVD行业“3C”、“6C”专利联盟对中国制造业的强势打压, 企业措手不及仓皇应对, 企业专利联盟这一组织形式这才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大陆的专利联盟刚刚处于起步阶段, 2006年10月中国第一个专利联盟于广东顺德成立——电压力锅专利联盟, 此外2007年4月于深圳成立的包括长虹、TCL等13家中国彩电企业联合成立的专利联盟——深圳中彩联合科技有限公司, 为了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 我国企业还组建了e家佳、闪联、AVS等知识产权战略联盟, 这对提升整个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4 专利联盟制度不成熟
台湾地区“公平交易法”对专利联盟缺乏明确、直接的规定。台湾地区“公平交易法”被称为经济活动的基本法, 为维持自由市场之基本秩序而订定之企业活动规则, 赖源河在《公平交易法新论》一书序中认为, 公平交易制度之建立, 是要通过公平自由市场秩序之确立, 使不致因其市场优势之大企业滥用其控制市场之力量以限制市场的竞争。[2]尽管台湾地区“公平交易法”并未明确、直接规定它适用于对知识产权领域垄断行为的规制, 仅在第45条规定:“依照著作权法、商标法或专利法行使权利之正当行为, 不适用本法之规定”, 这部法律通过规定联合行为之许可并不禁止专利联盟, 只有企业联合行为超出了“正当”的界限, 才主张对其进行规制。对此, 即使在其主管机构在2001年制定具体执法规范之前的长时间里, 学者和有关机构一般也都认为, 对该条做反面的解释就可使知识产权人不正当行使权利的行为 (滥用行为) 适用该法。[3]由于该法没有直接、集中、更明确地对企业联合问题做出正面回答, 不利于具体执法也不便于当事人遵守, 并且该法第35条与36条之构成要件, 将知识产权犯罪与否以行政处理为前提要件, 造成了“刑法从属于行政法”[4]的现象, 从而使法律制度之间的衔接产生了疑义。另外, 由于我国台湾地区在过去的实务上, 对于技术授权协议争议案件, 基本上均以个案的方式处理, 因此专利联盟制度未能体系化、不成熟, 有待于研究与完善。
目前我国大陆的法律制度对专利联盟并无统一系统的规定, 相关的法律规定散见于《合同法》、《专利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技术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反不正当竞争法》、《民法通则》、《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对外贸易法》等法律与政策当中。由于现有的多数法律规范是适用于有关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的行为, 而不是普遍涉及其垄断或限制竞争行为, 因此其适用范围极为有限。此外, 尽管2008年6月我国《反垄断法》已经出台, 但由于该法存在管理机构多元化、管理权限相互交叉、缺乏相关配套措施等问题, 目前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可操作性, 不得而知。
2 台湾地区与大陆专利联盟策略的相异性
尽管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在专利联盟制度不成熟、专利联盟起点低、技术创新少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相似之处, 由于国家制度的不同、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社会自治能力等方面的不同, 专利联盟的建立还是存在着差异。
2.1 市场化水平不同
台湾地区实行的是市场经济机制, 由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化程度较高, 企业有着较大的自主性和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 市场开拓能力强、技术管理水平较高, 研发成果产业化水平也较高;而大陆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 出于政治稳定的需要这种改革是谨慎的、渐进的, 这种改革的特点导致市场机制的不完全性, 市场的封闭与割裂同时也导致了竞争的失序:整体经济的封闭造成的国内企业由于缺乏国际竞争而效率底下、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现阶段我国企业并没能完全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现代企业制度并未完全建立,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 企业未能担当起重要创新主体的重任。
2.2 社会化水平不同
台湾地区社会化水平较高, 表现为社会组织自治程度较高, 行业协会有了一定的发展。台湾地区行业协会是具有一定社会管理机能的社团法人, 其存在除了为自身利益外, 还须配合整个经济的发展和工业行政, 承担行政当局委托的任务, 因此法律赋予其特定的设立宗旨与任务, 使其担负业者帮手与政府伙伴的双重角色, 是行政当局与业者之间具有汇聚整合功能的双向沟通桥梁。台湾地区行业协会的存在, 增强了社会自我服务的能力。而大陆社会化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由于大陆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 政府主导、官方主导、行政主导的色彩较浓, 这种状况尽管由于改革开放而有所改变, 但社会自治能力仍然较弱, 自治水平低, 这主要表现在社会团体数量不多, 社会自治团体发展不成熟、不规范, 社会自我服务能力差。在知识产权领域则表现为商会在发挥自治能力方面有待于改善, 知识产权代理服务机构不多、人才缺乏、服务能力有待于提高等。
2.3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台湾地区在经济起飞阶段涌现出了一批世界级本土私营企业, 它们是带动台湾地区在国际市场上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力量。相反, 我国大陆的经济起飞基本结束了, 但是尚未出现世界级的本土私营企业, 更没有出现专利巨头。在改革开放之初, 我国大陆在美国的专利发展水平和台湾地区基本相当。但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 台湾地区完成了在美国的专利起飞;我国大陆则还停留在初步发展阶段, 尽管经济年增长率较高, 但总体水平仍然较弱, 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缺乏, 力量不雄厚, 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市场竞争力。
3 结论与启示
专利联盟的存在各有利弊, 其利在于能降低研发成本、减少专利交易费用以及诉讼成本、整合互补性专利 (complementary patent) 、清除阻碍性专利 (blocking patent) 、降低诉讼风险;弊则在于阻碍竞争、限制竞争, 涉嫌垄断权力滥用从而增加了整个社会成本。鉴于目前发达国家专利联盟大行其道的局势, 大陆企业建立专利联盟势在必行, 政府必然要有相关的政策与之相配套。通过上述对比与分析, 不难看出, 大陆与台湾地区在面临发达国家专利联盟战略时面临着相似的困境, 笔者认为, 应基于大陆的市场化、社会化水平较低的现状, 反思近年来台湾地区在专利联盟方面所取得的经验与成就, 使其经验为我所用。由于大陆市场化水平较低, 因此应该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培育成熟的市场体系, 建设现代企业制度, 让企业成为市场的竞争主体和中心, 技术创新, 管理进步, 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培育社会团体, 使其能发挥自治的作用, 让社会实现自我服务, 让社会组织成为提供知识产权公共产品的补充力量。通过对比分析, 台湾地区在建立专利联盟策略方面对大陆的启示可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 官产学研介合作与互动, 坚持五位一体原则
台湾地区专利联盟的发展模式是三位一体模式:“政府主导、协会协调、企业联盟”。在我国台湾地区, IT业发展迅速, 其国际市场占有份额很高, 对国外厂商的威胁很大, 所以最先受到国外专利权人的掣肘, 其遭遇在我国台湾地区具有典型性, 业界要求组建联盟的呼声也一直很高基于此, 我国台湾地区“经济主管部门”联手“资策会软体工业五年计划室和科技法律中心”, 于2000年12月成立了我国台湾地区第一个专利策略联盟e-patents技术联盟, 其他的高新技术如生物医药等行业的专利策略联盟都在积极讨论和筹备之中。台湾地区的e-patents技术联盟取得了较好的绩效, 并为其他专利联盟的建立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鉴于台湾地区所取得的绩效, 大陆可以参照这种专利联盟模式, 基于大陆的特点构建一种新的模式, 即官产学研介结合的全方位、多格局的五位一体的专利联盟模式。“官”即政府, “产”即企业, “学”即高校, “研”即研究机构, “介”为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 (包括行业协会、商标代理机构、专利代理机构等) 。官产学研介, 各有分工, 角色明确, 并且互动与良性合作。政府为主导角色, 其职能主要提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 包括制定与执行各种政策、维护知识产权秩序等, 必要时加大财政投入, 直接提供知识产权公共产品;企业是市场竞争的核心, 是创新的重要主体, 是专利申请与使用、许可的主体, 企业可以与科研机构积极合作, 加强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在合理界定各自利益的基础上, 高校与研究机构与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 以此共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以其专业化的服务, 为知识产权的创造、利用、管理和保护提供良好的保障。
3.2 采取网络化手段, 法律、经济与管理协同使用
专利联盟作为一种市场竞争工具, 也是一种知识产权战略, 当许多国家把知识产权战略上升为一种国家战略的时候, 知识产权战略国家的公共政策选择, 此时涉及的主体不仅有政府, 还有企业和社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专利联盟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 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管理问题, 用从法律、经济和管理等角度进行研究, 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管理手段三管齐下, 共同作用于专利联盟, 使之能较好地服务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台湾地区的企业目前正由“制造型”企业向“创造型”企业转变, 向产业链的上游推进, 这就使得我国台湾地区由技术追随者变为技术创造者, 从而实现我国台湾地区的产业升级。台湾地区专利联盟目前主要发挥预警和培训机制的作用, 在政府主管部门及有关组织的协助下, 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专利管理机制, 积累专利数量的同时不断提高技术含量, 企业外部通过相互授权, 建立自己的专利联盟。这其中策略和措施包括:1999年台湾地区“公平交易法”的重新修订, 纳入外国反不正竞争法的精神, 为台湾地区公平交易经济体制国际化预告构建了规范体系;企业之间相互协商与合作, 形成国际竞争背景下的新的企业之间专利联盟战略, 企业内部开始实施新的知识产权战略, 包括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与保护等;政府、企业 与行业协会之间的商讨与合作, 共同出谋划策建立企业专利联盟以增强国际竞争力。
我国大陆专利联盟应该使法律途径、经济途径和管理途径相互作用、协同影响专利联盟。从法律角度看:根据合理原则, 专利联盟本身并不违法, 只是在其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限制竞争时才会受到法律的制约。因此需要构建大陆自己的反垄断法律体系, 在规范外国垄断企业在我国的市场行为的同时维护我国企业正当的利益。首先, 在制定知识产权政策时要鼓励专利联盟的建立, 发挥其鼓励创新和激励竞争的作用。其次, 以《专利法》第三次修改和《反垄断法》的完善为契机, 不断完善专利联盟的调整机制;一是规定禁止专利权滥用原则, 完善强制许可制度;二是建立知识产权许可的反垄断机制, 防止专利联盟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最后, 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制定专门的规章或指南, 并根据知识产权的特殊性建立专门的反垄断机构, 这个反垄断机构必须是独立的、统一的、权威的反垄断机构。从经济角度看:专利联盟像一把双刃剑, 既能扫除专利丛障碍促进经济发展, 也能因滥用垄断地位而抑制经济发展、限制公平竞争, 因此必须从经济规律的角度去考量专利联盟。专利本身是一种法定垄断权, 而专利联盟是以组织化的形式行使这种垄断权。作为知识产权, 专利是一种私权, 但这种私权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外部性, 极大的影响着社会公众利益, 因此专利权所有人与社会公众、创造者与使用者、创造者与传播者、许可人与被许可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必须达到一个平衡, 在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的同时要规制其法定垄断权以至不被滥用。仅靠一部或几部法律规范是不能很好解决问题的, 而是需要法律界和经济界的共同努力。因此, 我国在对反垄断法律制度进行研究的同时, 还应当借鉴和加强对其进行经济理论的研究, 以确保我国的反垄断法能够维持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从管理角度看:要想成功运作一个专利联盟必须建立一个专业化、高水平的专门管理机构。由于专利联盟涉及大量的专利和企业以及纷繁复杂的知识产权许可等法律关系, 如果没有一个专业的管理机构很难处理好各种问题。就我国的彩电行业专利联盟而言, 在筹备阶段就成立由知识产权专家、法律专家、技术专家以及企业管理专家等组成的专门管理机构, 来处理专利联盟的组建以及将来的实施中出现的技术、管理和法律方面等各种问题, 严格保证专利联盟的竞争性和高效性, 为其发展成为一个真正具有竞争力的牢不可破的专利联盟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做好短中长期规划, 实施分阶段发展策略
台湾地区专利策略联盟, 是一种“政府主导、企业联盟、行业协会协调”的三位一体的模式, 通过主管部门有效引导与沟通, 培养企业发掘自身的专利潜力, 以专利策略联盟这样的合作形式, 在企业之间引入新的竞争形态, 并在积累了一定专利技术的基础上, 通过相互授权形成真正的专利联盟, 最终争取上升为市场标准。所以, 专利策略联盟是一种在技术水平尚不足以达到组建独立联盟的情形下成立的“准专利联盟”, 就目前而言是属于有效的防御武器, 从今后的发展前景来看更是市场进攻的利器。它没有一步到位要求组建专利联盟, 而是根据台湾企业的现状, 制定了近、中、远三期计划, 逐步提高各生产商对专利的认识、改善专利环境、帮助建立专利管理制度、订立经营策略, 逐步积累谈判筹码, 直至台湾企业能够交互授权成立真正的专利联盟, 从防守到进攻, 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出合理部署, 非常具有现实意义。[5]为了完成创立目标, e-patents技术联盟制定了近、中、长期实施计划。近期计划是, 联盟通过不同的培训, 教授企业各种专利知识, 搜集国外相关产业专利信息。协助企业建立专利管理制度, 真正做到以专利的眼光来安排自己的日常经营, 并注意积累专利筹码;中期计划是, 在累计了足够专利筹码的基础上, 通过成员之间的相互授权, 在企业间建立“专利网路社群”以此来对抗跨国公司的专利诉讼;长期计划则是, 以“专利网路社群”为基础, 建立我国台湾地区企业的“反侵权联盟”。[6]
根据台湾地区经验, 笔者认为, 大陆也可以采取分阶段实施专利战略和整体推进策略。其策略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加强企业专利预警机制建设, 根据自身现有专利资产状况和研发实力实施从属专利战略, 待技术开发实力增强后再实施进攻性的专利联盟战略;另一方面要实施整体推进战略, 将短期策略和长期策略相结合, 短期可通过合资、合作、出让股份、收购等技术许可的替代方式获取对方的知识资产, 尤其是专利资产, 从而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同时, 还要加强技术合作, 实施松散型的专利联盟战略、进而提高专利技术开发能力和专利诉讼能力;长期策略可通过技术累积达到真正实施进攻性专利联盟战略的目的。[7]具体来说, 可以采取三个步骤:联盟组建初期:发挥预警功能, 建立培训机制, 加强联盟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联盟中期目标:当企业专利机制普遍化、制度化并掌握了一定的专利筹码, 可以通过企业之间的相互授权,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联盟远期计划:企业在积累相当的技术开发能力的基础上, 由现实的专利策略联盟向未来的专利联盟转变。[8]总之, 在大陆建立专利联盟, 必须放眼世界, 既要看到建立专利联盟是必然的趋势, 又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 从实际出发, 不能脱离中国专利联盟起步低、处于探索阶段的事实, 因此必须有计划、分阶段地制定、实施我国的专利联盟策略。
参考文献
[1]李玉剑, 宣国良.专利联盟反垄断规制的比较研究[J].世界知识产权, 2004 (5) :52.
[2]赖源河.公平交易法新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2.
[3]王先林.知识产权滥用及法律规制[J].法学, 2004 (3) :110.
[4]赖源河.公平交易法新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483.
[5]罗羲.专利联盟制度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 (6) :21.
[6]陈懿, 刘平.我国台湾地区“专利策略联盟”运作及其启示[J].电子知识产权, 2004 (4) :27-28.
[7]岳贤平, 顾海英.专利联盟的微观机理研究[J].情报科学, 2006 (5) :658.
台湾专利 篇3
对Google, HTC公司选择其作为战略合作伙伴, 共享专利和技术, 共同开发新产品;在2008年, H TC公司推出全球首款基于Google公司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 并在全球畅销。
对微软, 在2010年4月下旬, HTC公司与之签署许可协议, 同意就每个安装Google公司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支付Linux专利使用费。此前, Amazon、Novell、Linspire、Turbo Linux、Xandros等公司都已经与微软签约购买其Linux专利的使用许可。
对苹果, H T C则以牙还牙, 发起专利侵权诉讼。此前, 2010年3月2日, 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供应商苹果公司对H T C公司提起3组诉讼, 指控被告的智能手机侵权:苹果公司、NeXT软件公司、NeXT计算机公司起诉HTC侵犯10项专利, 专利号分别是R E39486、US5481721、US5519867、US5566337、US5915131、US5929852、US594664、US5969705、US6275983、US6343263;苹果公司起诉HTC、Exedea公司侵犯10项专利, 专利号分别是US5455599、US5848105、US5920726、US6424354、US7362331、US7383453、US7469381、US7479949、US7633076、US7657849;苹果公司、NeXT软件公司、NeXT计算机公司起诉H TC、Exedea公司侵犯10项专利, 专利号分别是R E 39486、US5481721、US5519867、US5566337、US5915131、US5929852、US5946647、US5969705、US6275983、US6343263。
为了反击苹果公司的侵权指控, 2010年5月12日, HTC公司在ITC发起337专利侵权诉讼, 主张苹果公司侵犯其5项智能手机专利。涉案的5项专利是:U S6999800号专利保护智能手机电源管理方法;U S5541988保护个性化拨号键盘以及已拨电话号码的记忆技术;US6058183号专利保护个性化拨号键盘以及已拨电话号码的记忆技术;U S6320957号专利保护快捷读取存储号码的电话拨号键盘;U S7716505号专利保护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电源管理方法。其中, US5541988、US6058183、US6320957的原始授权人是Saxon创新公司。该案中, HTC公司已请求ITC禁止涉案的iPhone、iPod、iPad产品进口到美国。
【台湾专利】推荐阅读:
台湾专利申请须知08-19
台湾地区“专利法”论文10-29
台湾之旅4——感受台湾高铁400字07-04
与台湾有关的五年级作文:台湾感想06-08
印象台湾10-14
台湾经验05-09
统一台湾05-26
台湾城市05-27
台湾文学06-09
台湾形象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