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专利法”论文

2024-10-29

台湾地区“专利法”论文(精选7篇)

台湾地区“专利法”论文 篇1

专利联盟 (Patent Pools) 是指由多个专利拥有者, 为了能够彼此之间相互分享专利权利或者统一对外进行专利许可而形成的一个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战略联盟组织。[1]专利联盟是一种组织结构形式, 同时也是一种组织化了专利联合许可, 其核心就是专利许可。专利联盟是发达国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知识产权新战略。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 发达国家如美、日等国以及欧盟采取“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的竞争策略并结成专利联盟, 凭借其技术垄断地位, 构筑层层严密的行业壁垒, 这种以专利联盟为模式的国际间竞争的常态, 对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因而有必要对专利联盟进行分析与研究。在如何建立专利联盟方面, 现阶段大陆与台湾地区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台湾地区的经验和教训可为大陆所利用, 因此本文选择对台湾地区与大陆的专利联盟策略进行对比分析。

1 台湾地区与大陆专利联盟策略的相似性

1.1 专利联盟本土化改造的使命

作为一种舶来品, 专利联盟最早兴起于技术发达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 如美国、欧盟、日本等。由于技术上的领先性和行业传统的影响, 对专利联盟发展具有标志性的案例多发生在美国, 此处就以美国为例。自从1856年美国的缝纫机制造业组成专利联盟以来, 美国专利联盟的存在已有150多年的历史, 经历自由发展、限制发展和规范发展三个阶段后, 从1902年美国最高法院的判例到20世纪90年代著名的《知识产权许可的反垄断指南》再到美国司法部反垄断司出具的商务复核意见, 美国在理论基础和实践保护规制方面都对专利联盟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已有了较为成熟与完善的专利联盟制度。我国台湾地区专利联盟起步较晚, 直到2000年才有了第一个专利联盟即e-patents, 台湾地区各界联合起来根据自身状况对专利联盟制度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建立了专利策略联盟, 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大陆不管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专利联盟这一组织形式都缺少应有的认识和重视, 专利联盟才处于起步阶段, 专利联盟制度滞后并且缺乏系统化、统一化的法律规定, 同样面临着将专利联盟本土化的使命。

1.2 技术水平发展不足

作为新型工业化地区, 我国台湾地区制造企业多是在委托加工基础上发展而来, 所以企业多擅长制造而非创造, 技术水平不足且对技术研发重视不够。我国台湾地区多数公司是规模小、资金有限的中小企业, 技术依赖于跨国公司, 面对国外厂商的巨额专利许可费用, 负担沉重;同时, 因为企业技术储备少, 也不可能与跨国公司进行交叉授权;另外, 多数企业尚未建立专利管理体制, 掌握的专利信息十分有限。而大陆同样也面临此类问题。产品多由“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创造”, 企业对知识产权重视不足, 普遍缺乏知识产权意识, 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研发成果缺乏, 研发成果产业化水平不足。国有大型企业因其垄断地位获得巨额利润而无创新驱动机制, 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技术上受制于发达国家专利许可, 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从专利联盟这个角度看, 我国在电子、通信、生物及制药等领域绝大多数的授权专利都是外国专利, 些授权专利为其跨国公司构建专利联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他们可以随时组建类似 DVD 案件中的“6C 组织”或“3C 组织”之类的联盟, 对我国企业实行利益追缴。

1.3 专利联盟起点低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更多地集中于一般制造领域, 而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则越来越集中于技术的研发, 并以取得专利后开展技术许可贸易垄断市场利润。台湾地区的信息、电子等产业一直以来都是以代工、加工制造为主, 产品、零组件的关键技术通常是掌握在外国大企业手中, 外国企业往往挟其关键专利技术, 要求我国台湾地区的企业接受其不合理的专利许可条件。台湾地区在2000年以前都缺乏自己的专利联盟, 直到2000年12才成立第一个IT行业的e-patents技术专利联盟, 此后高新技术领域的专利联盟正处在筹建当中。除了专利联盟数量少外, 此时台湾地区的专利联盟仍然是预警和防御性质, 其技术发展不足、难以支撑, 不能与发达国家强大的专利联盟相抗衡。在大陆, 企业技术处于创新阶段, 借鉴使用、通过许可使用甚至全盘照搬外国核心技术, 以期通过互利合作的方式, 资源共享, 达到集成创新的目的。直到近年DVD行业“3C”、“6C”专利联盟对中国制造业的强势打压, 企业措手不及仓皇应对, 企业专利联盟这一组织形式这才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大陆的专利联盟刚刚处于起步阶段, 2006年10月中国第一个专利联盟于广东顺德成立——电压力锅专利联盟, 此外2007年4月于深圳成立的包括长虹、TCL等13家中国彩电企业联合成立的专利联盟——深圳中彩联合科技有限公司, 为了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 我国企业还组建了e家佳、闪联、AVS等知识产权战略联盟, 这对提升整个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4 专利联盟制度不成熟

台湾地区“公平交易法”对专利联盟缺乏明确、直接的规定。台湾地区“公平交易法”被称为经济活动的基本法, 为维持自由市场之基本秩序而订定之企业活动规则, 赖源河在《公平交易法新论》一书序中认为, 公平交易制度之建立, 是要通过公平自由市场秩序之确立, 使不致因其市场优势之大企业滥用其控制市场之力量以限制市场的竞争。[2]尽管台湾地区“公平交易法”并未明确、直接规定它适用于对知识产权领域垄断行为的规制, 仅在第45条规定:“依照著作权法、商标法或专利法行使权利之正当行为, 不适用本法之规定”, 这部法律通过规定联合行为之许可并不禁止专利联盟, 只有企业联合行为超出了“正当”的界限, 才主张对其进行规制。对此, 即使在其主管机构在2001年制定具体执法规范之前的长时间里, 学者和有关机构一般也都认为, 对该条做反面的解释就可使知识产权人不正当行使权利的行为 (滥用行为) 适用该法。[3]由于该法没有直接、集中、更明确地对企业联合问题做出正面回答, 不利于具体执法也不便于当事人遵守, 并且该法第35条与36条之构成要件, 将知识产权犯罪与否以行政处理为前提要件, 造成了“刑法从属于行政法”[4]的现象, 从而使法律制度之间的衔接产生了疑义。另外, 由于我国台湾地区在过去的实务上, 对于技术授权协议争议案件, 基本上均以个案的方式处理, 因此专利联盟制度未能体系化、不成熟, 有待于研究与完善。

目前我国大陆的法律制度对专利联盟并无统一系统的规定, 相关的法律规定散见于《合同法》、《专利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技术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反不正当竞争法》、《民法通则》、《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对外贸易法》等法律与政策当中。由于现有的多数法律规范是适用于有关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的行为, 而不是普遍涉及其垄断或限制竞争行为, 因此其适用范围极为有限。此外, 尽管2008年6月我国《反垄断法》已经出台, 但由于该法存在管理机构多元化、管理权限相互交叉、缺乏相关配套措施等问题, 目前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可操作性, 不得而知。

2 台湾地区与大陆专利联盟策略的相异性

尽管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在专利联盟制度不成熟、专利联盟起点低、技术创新少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相似之处, 由于国家制度的不同、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社会自治能力等方面的不同, 专利联盟的建立还是存在着差异。

2.1 市场化水平不同

台湾地区实行的是市场经济机制, 由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化程度较高, 企业有着较大的自主性和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 市场开拓能力强、技术管理水平较高, 研发成果产业化水平也较高;而大陆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 出于政治稳定的需要这种改革是谨慎的、渐进的, 这种改革的特点导致市场机制的不完全性, 市场的封闭与割裂同时也导致了竞争的失序:整体经济的封闭造成的国内企业由于缺乏国际竞争而效率底下、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现阶段我国企业并没能完全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现代企业制度并未完全建立,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 企业未能担当起重要创新主体的重任。

2.2 社会化水平不同

台湾地区社会化水平较高, 表现为社会组织自治程度较高, 行业协会有了一定的发展。台湾地区行业协会是具有一定社会管理机能的社团法人, 其存在除了为自身利益外, 还须配合整个经济的发展和工业行政, 承担行政当局委托的任务, 因此法律赋予其特定的设立宗旨与任务, 使其担负业者帮手与政府伙伴的双重角色, 是行政当局与业者之间具有汇聚整合功能的双向沟通桥梁。台湾地区行业协会的存在, 增强了社会自我服务的能力。而大陆社会化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由于大陆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 政府主导、官方主导、行政主导的色彩较浓, 这种状况尽管由于改革开放而有所改变, 但社会自治能力仍然较弱, 自治水平低, 这主要表现在社会团体数量不多, 社会自治团体发展不成熟、不规范, 社会自我服务能力差。在知识产权领域则表现为商会在发挥自治能力方面有待于改善, 知识产权代理服务机构不多、人才缺乏、服务能力有待于提高等。

2.3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台湾地区在经济起飞阶段涌现出了一批世界级本土私营企业, 它们是带动台湾地区在国际市场上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力量。相反, 我国大陆的经济起飞基本结束了, 但是尚未出现世界级的本土私营企业, 更没有出现专利巨头。在改革开放之初, 我国大陆在美国的专利发展水平和台湾地区基本相当。但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 台湾地区完成了在美国的专利起飞;我国大陆则还停留在初步发展阶段, 尽管经济年增长率较高, 但总体水平仍然较弱, 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缺乏, 力量不雄厚, 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市场竞争力。

3 结论与启示

专利联盟的存在各有利弊, 其利在于能降低研发成本、减少专利交易费用以及诉讼成本、整合互补性专利 (complementary patent) 、清除阻碍性专利 (blocking patent) 、降低诉讼风险;弊则在于阻碍竞争、限制竞争, 涉嫌垄断权力滥用从而增加了整个社会成本。鉴于目前发达国家专利联盟大行其道的局势, 大陆企业建立专利联盟势在必行, 政府必然要有相关的政策与之相配套。通过上述对比与分析, 不难看出, 大陆与台湾地区在面临发达国家专利联盟战略时面临着相似的困境, 笔者认为, 应基于大陆的市场化、社会化水平较低的现状, 反思近年来台湾地区在专利联盟方面所取得的经验与成就, 使其经验为我所用。由于大陆市场化水平较低, 因此应该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培育成熟的市场体系, 建设现代企业制度, 让企业成为市场的竞争主体和中心, 技术创新, 管理进步, 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培育社会团体, 使其能发挥自治的作用, 让社会实现自我服务, 让社会组织成为提供知识产权公共产品的补充力量。通过对比分析, 台湾地区在建立专利联盟策略方面对大陆的启示可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 官产学研介合作与互动, 坚持五位一体原则

台湾地区专利联盟的发展模式是三位一体模式:“政府主导、协会协调、企业联盟”。在我国台湾地区, IT业发展迅速, 其国际市场占有份额很高, 对国外厂商的威胁很大, 所以最先受到国外专利权人的掣肘, 其遭遇在我国台湾地区具有典型性, 业界要求组建联盟的呼声也一直很高基于此, 我国台湾地区“经济主管部门”联手“资策会软体工业五年计划室和科技法律中心”, 于2000年12月成立了我国台湾地区第一个专利策略联盟e-patents技术联盟, 其他的高新技术如生物医药等行业的专利策略联盟都在积极讨论和筹备之中。台湾地区的e-patents技术联盟取得了较好的绩效, 并为其他专利联盟的建立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鉴于台湾地区所取得的绩效, 大陆可以参照这种专利联盟模式, 基于大陆的特点构建一种新的模式, 即官产学研介结合的全方位、多格局的五位一体的专利联盟模式。“官”即政府, “产”即企业, “学”即高校, “研”即研究机构, “介”为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 (包括行业协会、商标代理机构、专利代理机构等) 。官产学研介, 各有分工, 角色明确, 并且互动与良性合作。政府为主导角色, 其职能主要提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 包括制定与执行各种政策、维护知识产权秩序等, 必要时加大财政投入, 直接提供知识产权公共产品;企业是市场竞争的核心, 是创新的重要主体, 是专利申请与使用、许可的主体, 企业可以与科研机构积极合作, 加强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在合理界定各自利益的基础上, 高校与研究机构与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 以此共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以其专业化的服务, 为知识产权的创造、利用、管理和保护提供良好的保障。

3.2 采取网络化手段, 法律、经济与管理协同使用

专利联盟作为一种市场竞争工具, 也是一种知识产权战略, 当许多国家把知识产权战略上升为一种国家战略的时候, 知识产权战略国家的公共政策选择, 此时涉及的主体不仅有政府, 还有企业和社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专利联盟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 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管理问题, 用从法律、经济和管理等角度进行研究, 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管理手段三管齐下, 共同作用于专利联盟, 使之能较好地服务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台湾地区的企业目前正由“制造型”企业向“创造型”企业转变, 向产业链的上游推进, 这就使得我国台湾地区由技术追随者变为技术创造者, 从而实现我国台湾地区的产业升级。台湾地区专利联盟目前主要发挥预警和培训机制的作用, 在政府主管部门及有关组织的协助下, 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专利管理机制, 积累专利数量的同时不断提高技术含量, 企业外部通过相互授权, 建立自己的专利联盟。这其中策略和措施包括:1999年台湾地区“公平交易法”的重新修订, 纳入外国反不正竞争法的精神, 为台湾地区公平交易经济体制国际化预告构建了规范体系;企业之间相互协商与合作, 形成国际竞争背景下的新的企业之间专利联盟战略, 企业内部开始实施新的知识产权战略, 包括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与保护等;政府、企业 与行业协会之间的商讨与合作, 共同出谋划策建立企业专利联盟以增强国际竞争力。

我国大陆专利联盟应该使法律途径、经济途径和管理途径相互作用、协同影响专利联盟。从法律角度看:根据合理原则, 专利联盟本身并不违法, 只是在其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限制竞争时才会受到法律的制约。因此需要构建大陆自己的反垄断法律体系, 在规范外国垄断企业在我国的市场行为的同时维护我国企业正当的利益。首先, 在制定知识产权政策时要鼓励专利联盟的建立, 发挥其鼓励创新和激励竞争的作用。其次, 以《专利法》第三次修改和《反垄断法》的完善为契机, 不断完善专利联盟的调整机制;一是规定禁止专利权滥用原则, 完善强制许可制度;二是建立知识产权许可的反垄断机制, 防止专利联盟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最后, 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制定专门的规章或指南, 并根据知识产权的特殊性建立专门的反垄断机构, 这个反垄断机构必须是独立的、统一的、权威的反垄断机构。从经济角度看:专利联盟像一把双刃剑, 既能扫除专利丛障碍促进经济发展, 也能因滥用垄断地位而抑制经济发展、限制公平竞争, 因此必须从经济规律的角度去考量专利联盟。专利本身是一种法定垄断权, 而专利联盟是以组织化的形式行使这种垄断权。作为知识产权, 专利是一种私权, 但这种私权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外部性, 极大的影响着社会公众利益, 因此专利权所有人与社会公众、创造者与使用者、创造者与传播者、许可人与被许可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必须达到一个平衡, 在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的同时要规制其法定垄断权以至不被滥用。仅靠一部或几部法律规范是不能很好解决问题的, 而是需要法律界和经济界的共同努力。因此, 我国在对反垄断法律制度进行研究的同时, 还应当借鉴和加强对其进行经济理论的研究, 以确保我国的反垄断法能够维持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从管理角度看:要想成功运作一个专利联盟必须建立一个专业化、高水平的专门管理机构。由于专利联盟涉及大量的专利和企业以及纷繁复杂的知识产权许可等法律关系, 如果没有一个专业的管理机构很难处理好各种问题。就我国的彩电行业专利联盟而言, 在筹备阶段就成立由知识产权专家、法律专家、技术专家以及企业管理专家等组成的专门管理机构, 来处理专利联盟的组建以及将来的实施中出现的技术、管理和法律方面等各种问题, 严格保证专利联盟的竞争性和高效性, 为其发展成为一个真正具有竞争力的牢不可破的专利联盟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做好短中长期规划, 实施分阶段发展策略

台湾地区专利策略联盟, 是一种“政府主导、企业联盟、行业协会协调”的三位一体的模式, 通过主管部门有效引导与沟通, 培养企业发掘自身的专利潜力, 以专利策略联盟这样的合作形式, 在企业之间引入新的竞争形态, 并在积累了一定专利技术的基础上, 通过相互授权形成真正的专利联盟, 最终争取上升为市场标准。所以, 专利策略联盟是一种在技术水平尚不足以达到组建独立联盟的情形下成立的“准专利联盟”, 就目前而言是属于有效的防御武器, 从今后的发展前景来看更是市场进攻的利器。它没有一步到位要求组建专利联盟, 而是根据台湾企业的现状, 制定了近、中、远三期计划, 逐步提高各生产商对专利的认识、改善专利环境、帮助建立专利管理制度、订立经营策略, 逐步积累谈判筹码, 直至台湾企业能够交互授权成立真正的专利联盟, 从防守到进攻, 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出合理部署, 非常具有现实意义。[5]为了完成创立目标, e-patents技术联盟制定了近、中、长期实施计划。近期计划是, 联盟通过不同的培训, 教授企业各种专利知识, 搜集国外相关产业专利信息。协助企业建立专利管理制度, 真正做到以专利的眼光来安排自己的日常经营, 并注意积累专利筹码;中期计划是, 在累计了足够专利筹码的基础上, 通过成员之间的相互授权, 在企业间建立“专利网路社群”以此来对抗跨国公司的专利诉讼;长期计划则是, 以“专利网路社群”为基础, 建立我国台湾地区企业的“反侵权联盟”。[6]

根据台湾地区经验, 笔者认为, 大陆也可以采取分阶段实施专利战略和整体推进策略。其策略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加强企业专利预警机制建设, 根据自身现有专利资产状况和研发实力实施从属专利战略, 待技术开发实力增强后再实施进攻性的专利联盟战略;另一方面要实施整体推进战略, 将短期策略和长期策略相结合, 短期可通过合资、合作、出让股份、收购等技术许可的替代方式获取对方的知识资产, 尤其是专利资产, 从而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同时, 还要加强技术合作, 实施松散型的专利联盟战略、进而提高专利技术开发能力和专利诉讼能力;长期策略可通过技术累积达到真正实施进攻性专利联盟战略的目的。[7]具体来说, 可以采取三个步骤:联盟组建初期:发挥预警功能, 建立培训机制, 加强联盟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联盟中期目标:当企业专利机制普遍化、制度化并掌握了一定的专利筹码, 可以通过企业之间的相互授权,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联盟远期计划:企业在积累相当的技术开发能力的基础上, 由现实的专利策略联盟向未来的专利联盟转变。[8]总之, 在大陆建立专利联盟, 必须放眼世界, 既要看到建立专利联盟是必然的趋势, 又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 从实际出发, 不能脱离中国专利联盟起步低、处于探索阶段的事实, 因此必须有计划、分阶段地制定、实施我国的专利联盟策略。

参考文献

[1]李玉剑, 宣国良.专利联盟反垄断规制的比较研究[J].世界知识产权, 2004 (5) :52.

[2]赖源河.公平交易法新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2.

[3]王先林.知识产权滥用及法律规制[J].法学, 2004 (3) :110.

[4]赖源河.公平交易法新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483.

[5]罗羲.专利联盟制度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 (6) :21.

[6]陈懿, 刘平.我国台湾地区“专利策略联盟”运作及其启示[J].电子知识产权, 2004 (4) :27-28.

[7]岳贤平, 顾海英.专利联盟的微观机理研究[J].情报科学, 2006 (5) :658.

[8]陈懿, 刘平.我国台湾地区“专利策略联盟”运作及其启示[J].电子知识产权, 2004 (4) :27-28.

中部地区专利产出比较分析 篇2

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只有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才能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因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的关键。专利是重要的技术研发成果的载体,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资产的核心和最富经济价值的部分。专利的拥有量既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对科技成果的原始创新能力,又能折射出这些成果的市场应用潜能,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及技术保护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本文拟对我国中部地区的专利产出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以把握中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与态势。

1 中部地区专利产出横向比较

1.1 专利申请受理量

专利申请受理量是指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或其代办处提交的申请专利的数量,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专利产出的活跃程度以及科研人员的专利保护意识。如表1所示,2010年,我国中部六省平均专利申请受理量为23 367项,虽然高于西部各省(市、区)的平均水平,但只有全国各省(市、区)平均水平的71.61%、东部各省(市、区)平均水平的29.95%。在中部六省中,安徽的专利申请受理量最大,达47 128项,为中部六省平均水平的2倍,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北、河南分列第二、三位,高于中部六省平均水平,但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95.96%、77.07%;湖南、山西、江西三省分列第四、第五、六位,分别只有中部六省平均水平的95.78%、33.92%、26.99%和全国平均水平的68.59%、24.29%、19.33%,其中山西、江西低于西部平均水平。在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利中,发明专利最能体现自主创新水平。从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的情况看,2010年,中部六省平均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为5 278项,高于西部平均水平,但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1.23%、东部平均水平的26.08%。在中部六省中,湖北的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最多,但也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其次为湖南、河南、安徽,它们高于中部六省平均水平,但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4.69%、74.34%、74.2%%;山西和江西分列第五、第六位,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35.34%、22.83%,其中江西还没有达到西部平均水平。

注:根据中国科技年鉴(2011年)相关数据整理而成。1)专利授权率=专利授权量/专利受理量,发明专利授权率=发明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受理量;2)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省(市、区);3)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省;4)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2省(市、区)

1.2 专利申请授权量

专利申请授权量是指受理的专利中最终得到专利授权的数量,它反映了自有知识产权拥有量和专利产出水平和能力。从表1可以看出,2010年,中部六省平均专利申请授权量为12 148项,虽然高于西部平均水平,但只有东部平均水平的22.27%、全国平均水平的55.77%,而且没有一个省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在中部六省中,湖北专利申请授权量最多,其次分别是河南、安徽、湖南、山西、江西,其中山西、江西两省的专利申请授权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21.36%、19.97%和中部平均水平的38.30%、35.80%,并且低于西部平均水平。从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上看,2010年,中部六省平均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为1 284项,虽然高于西部平均水平,但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4.73%和东部平均水平的23.87%。在中部六省中,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湖北最多,其次是湖南、河南、安徽、山西和江西,但没有一个省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江西只有411项,仅为全国和中部六省平均水平的17.52%和32%,并且低于西部平均水平。

1.3 专利授权率

专利授权率是专利申请授权量与受理量的比率,该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的专利申请质量,也体现一个地区的科技研发质量和创新能力。表1显示,2010年,中部六省平均专利授权率为51.9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77个百分点、东部平均水平17.92个百分点、西部平均水平12.67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江西专利授权率最高,为68.9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河南、湖南、山西、湖北专利授权率分别为65.76%、61.99%、68.96%、55.45%,高于中部六省平均水平,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安徽专利授权率只有33.98%,分别比中部和全国平均水平低18.01和32.7个百分点,且远低于东、西部平均水平。从发明专利申请授权率上看,2010年,中部六省平均发明专利申请授权率为24.3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89个百分点、东部平均水平2.25个百分点、西部平均水平0.69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湖南、湖北发明专利授权率分列第一、第二位,分别为29.82%和27.3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和0.1个百分点;其次是山西、河南、江西、安徽,都没有达到中部平均水平,其中安徽的发明专利授权率只有17.37%,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中部平均水平9.85和6.96个百分点。

2 中部地区专利产出纵向比较

2.1 专利申请受理量

自2000年到2010年,全国专利申请受理量增长了近7倍,东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增长8倍和6倍,中部地区增长7.58倍,高于全国和西部地区,但低于东部地区。11年间,全国专利申请受理量年均增长23.12%,东部和西部地区年均分别增长25.39%和21.68%,中部地区年均增长24.47%,分别高于全国和西部地区1.35和2.69个百分点,但低于东部地区0.92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安徽专利申请受理量增长最多,增长了24倍,其次分别是湖北、河南、湖南、山西、江西;年均增长率最高的是安徽,为44.65%,其次是湖北(24.84%)、河南(21.30%)、山西(19.59%)、湖南(18.85%)和江西(15.37%),除安徽、湖北两省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其他4省均低于全国年均增长率,并且低于西部地区年均增长率。从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上看,自2000年到2010年,全国发明专利受理量增长10.56倍,东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增长12.77倍和9.29倍,中部地区增长9.07倍,低于全国和东、西部地区。11年间,全国发明专利受理量年均增长28.04%,东部和西部地区年均增长30.50%和26.98%,中部地区年均增长26.56%,分别低于全国、东部和西部地区1.48、3.94、0.42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发明专利受理量年均增长最多的是安徽,增长了20倍,其次是河南(8.78倍)、湖北(8.61倍)、山西(8.01倍)、湖南(6.90倍)、江西(6.37倍);年均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安徽,年均增长37.22%,其次分别是河南(26.95%)、江西(26.31%)、山西(26.29%)、湖北(26%)、湖南(25.06%),这5省都低于西部地区年均增长速度。

2.2 专利申请授权量

自2000年到2010年,全国专利申请授权量增长10.65倍,东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增长13.34倍和8.98倍,中部地区增长5.6倍,不仅低于全国,而且低于西部地区。11年间,全国专利申请授权量年均增长31.07%,东部、西部地区年均分别增长33.33%和30.09%,中部地区年均增长22.13%,分别低于全国、东部和西部地区8.94、11.2和7.96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安徽专利申请授权量增长最多,增长了9.8倍,其次分别是湖北(6.9倍)、河南(4.98倍)、湖南(4.43倍)、山西(3.91倍)、江西(3.06倍);年均增长率最高的是安徽,为31.06%,但也低于全国年均增长率0.1个百分点,其次是湖北(23.99%)、湖南(20.68%)、河南(20.67%)、山西(18.69%)、江西(16.18%),这5省的年均增长率不仅落后于全国,而且低于西部地区。从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上看,自2000年到2010年,全国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增长11.91倍,东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增长16.82倍和6.34倍,中部地区增长7.5倍,高于西部地区、低于全国和东部地区。11年间,全国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年均增长32.06%,东部和西部地区年均增长37.11%和24.53%,中部地区年均增长26.37%,高于西部地区1.84个百分点,但分别低于全国和东部地区5.69和10.74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增长最多的是湖北,增长11.98倍,其次是安徽9.68倍、湖南8.75倍、河南6.17倍、江西5.13倍、山西3.27倍;年均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湖北,年均增长33.25%,其次分别是安徽(30.21%)、湖南(30.17%)、河南(24.85%)、江西(22.43%)、山西(18.43%)。

2.3 专利申请授权率

自2000年到2010年,全国专利申请授权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下降了4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提高了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则下降了23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江西专利申请授权率提高了0.15个百分点,位列中部六省第一;除江西外,其余各省专利申请授权率均有所下降,湖南、山西、河南、湖北、安徽分别下降了0.12、8.7、9.1、12、57个百分点。从发明专利申请授权率看,自2000年到2010年,全国发明专利申请授权率提高了12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提高了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下降了3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了16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湖北发明专利申请授权率提高了35个百分点,位列中部六省第一;其次是湖南,提高了23个百分点,江西、河南、安徽、山西分别下降了17、27、50、53个百分点。

3 结论

通过对中部地区专利产出相关指标的横向与纵向比较,可以得到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自2000年以来,中部地区的专利产出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并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自2000年至2010年,中部地区专利申请受理量和专利申请授权量分别增长7.58倍和5.6倍,年均增长24.47%和22.13%,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9.07倍和7.5倍,年均增长26.56%和26.37%。这说明中部地区的专利产出水平、产出能力和专利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和增强。

第二,中部六省之间的专利产出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无论是专利申请受理量和授权量,还是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和授权量,山西、江西两省都不及中部六省平均水平的一半,甚至低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而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等省则超过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此外,中部六省专利产出的增长速度、产出质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第三,与全国特别是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专利产出水平较低。2010年,中部地区平均专利申请受理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1.61%、东部平均水平的29.9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1.23%、东部平均水平的26.08%,专利申请授权量只有东部平均水平的22.27%、全国平均水平的55.77%,且没有一个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4.73%、东部平均水平的23.87%。

第四,与全国特别是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专利产出增长速度较慢。首先,中部地区专利申请受理量年均增长率虽然高于全国和西部地区1.35和2.69个百分点,但低于东部地区0.92个百分点,其中河南、湖南、山西、江西4省均低于全国和西部地区年均增长率;其次,中部地区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专利申请授权量的年均增长率不仅低于全国和东部地区,而且低于西部地区;再次,中部地区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年均增长率虽然高于西部地区1.84个百分点,但分别低于全国和东部地区5.69和10.74个百分点,只有湖北的年均增长率超过全国增长速度,江西、山西则还不及西部地区年均增长率。

第五,与全国特别是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专利产出质量也不高。2010年,中部六省平均专利授权率不仅低于全国和东部平均水平14.77和 17.92个百分点,而且低于西部平均水平12.67个百分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授权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89个百分点、低于东部地区2.25个百分点,低于西部地区0.69个百分点。而且自2000年至2010年,中部地区专利授权率和发明专利授权率都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23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而全国专利授权率只下降了2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则提高了7个百分点,全国和东部地区的发明专利申请授权率分别提高了12个百分点和9个百分点。

以上说明,自2000年以来,中部地区的专利产出水平虽然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并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与全国特别是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六省专利产出水平、产出能力和产出质量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这说明中部地区的专利产出水平在全国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因此,要实现中部地区崛起,中部六省必须加大科技人力资源和R&D经费投入,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和专利保护意识,全面提高中部六省的自主创新能力。

摘要:通过对中部六省相关专利产出指标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发现2000年以来,中部六省的专利产出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并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中部六省之间的专利产出水平及其增长速度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全国和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六省的专利产出水平及其增长速度都较低。要实现中部地区崛起,必须加大科技人力资源和R&D经费投入,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和专利保护意识,全面提高中部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专利产出,中部六省,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燕萍,吴绍棠,施丹.中部六省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的比较研究[M]//科技支撑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田晓阳,肖仙桃,孙成权.国际专利大国与中国专利发展态势[J].图书与情报,2005(6):87-92

欧美地区专利公益诉讼大案迭起 篇3

一、美国的专利公益诉讼

美国的专利公益诉讼最为活跃,如下著名案件均系公益诉讼:

1、基因专利大案落幕

2010年4月,纽约法院裁决保护乳腺癌、卵巢癌基因的两个美国发明专利无效。该案爆发于2009年5月12日,请求人认为这两项专利违反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应予宣告无效。通过遗传诊断,专利权人可以测定客户的基因序列中是否包含专利保护的基因,从而判断客户罹患乳腺癌、卵巢癌的遗传风险。由于受基因专利保护,权利人每年从乳腺癌、卵巢癌的遗传诊断服务中获得的收入高达数千万美元。

目前,约20%的人类基因已被授予专利,亨廷顿舞蹈症、阿尔茨海默氏症、结肠癌、哮喘,以及其他许多疾病都已经被注册基因专利。纽约法院的这个判决能否威胁到其他大量基因专利的效力,这还有待观望。

2、干细胞专利大案再起波澜

2006年7月,威斯康星校友研究基金会拥有的3个干细胞专利被提请USPTO复审。复审申请人提交的对比文件并未出现在专利审查员的检索报告中,据称可以破坏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经审查,2007年3月30日,USPTO裁定3个专利全部无效,专利权人遂提出上诉,并提交了大量技术分析证据。日前,该案正在上诉阶段。

3、图像马赛克专利被部分撤销

U S6137498号专利保护小图像拼成大图像的马赛克技术,其权利人是一个自然人,曾对大量“侵权人”发起凶悍的专利维权行动,被告不乏软件企业,甚至开源软件组织,在行业内一度引起较大震动。

2008年9月,该专利被提请USPTO复审,理由是:存在发明人、专利审查员没有发现的现有技术(priot arts)证据;11月,USPTO立案;2009年6月,审查员撤销了争议专利的大部分权利要求;2010年2月,USPTO签发了最终决定,撤销了争议专利大部分权利要求。

4、动态网站专利被撤销

史诗王国许可公司是业界知名的专利海盗,曾用其动态网站专利起诉大量企业侵权。2006年11月,该公司两项动态网站专利被提请USPTO复审,复审请求人提交了新的对比文件,认为对比文件没有出现在发明人的陈述,以及审查员的检索报告中,但是能够破坏专利性。2007年1月,USPTO受理此案;来年6月,第一项专利被全部撤销。

5、HIV药物专利家族被全部撤销

2007年3月,Gilead科学公司拥有的4项HIV药物专利被提请复审。复审请求人提交了新的对比文件,认为对比文件没有出现在发明人的陈述,以及审查员的检索报告中,但是能够破坏专利性。2007年6月,USPTO受理复审请求,当年12月至来年1月,USPTO陆续作出裁决,撤销了上述4项专利的全部权利要求。

6、孟山都公司核心专利被撤销

孟山都公司曾起诉成百上千的农业企业侵犯其转基因作物专利。相关专利还曾被用来恐吓、侵扰更多的农场主。2006年9月,相关专利中,有4项核心专利被提请USPTO复审。复审请求人提交了新的对比文件,认为对比文件没有出现在发明人的陈述,以及审查员的检索报告中,但是能够破坏专利性。2007年2、5、6、7月,USPTO分别作出裁决,撤销了争议专利的全部权利要求。

7、专利海盗核心专利被复审

爱国者科技公司自诩为“主营专利许可的企业”,曾用微处理器专利起诉大量企业,是计算机行业著名的专利海盗之一。2007年1月,该公司1项核心专利被提请USPTO复审。复审请求人提交了新的对比文件,认为对比文件没有出现在发明人的陈述,以及审查员的检索报告中,但是能够破坏专利性;请求人详细描述了对比文件破坏专利性的证据组合使用方式。2007年4月,USPTO受理此案。

8、JPEG核心专利被放弃

Forgent网络公司拥有JPEG国际标准使用的一项核心专利,并向大量企业索取使用费。2005年11月,该专利被提请复审。复审请求人提交了新的对比文件,认为对比文件没有出现在发明人的陈述,以及审查员的检索报告中,但是能够破坏专利性;请求人详细描述了对比文件破坏专利性的证据组合使用方式,认为可以撤销1987年授权的这项专利的全部权利要求。2006年2月,USPTO受理此案;5月即撤销了该专利保护范围最大的权利要求;11月,专利权人主动认输,申请全部放弃该专利权。

9、辉瑞制药公司Lipitor专利被部分弃权

Lipitor是人类历史上最赚钱的专利药,其销售收入高达100多亿美元/年。为了维护市场独占地位,辉瑞制药公司曾用Lipitor专利起诉多名被告。2004年9月,一项Lipitor核心专利被提请复审。复审请求人提交了新的对比文件,认为对比文件没有出现在发明人的陈述,以及审查员的检索报告中,但是能够“预期”相关发明;请求人详细描述了对比文件破坏专利性的证据组合使用方式,认为可以撤销1999年授权的这项专利的全部权利要求。USPTO复审后初步决定撤销部分权利要求。2005年11月,辉瑞制药公司同意放弃保护范围更大的原始权利要求以终结复审程序。

二、欧洲的专利公益诉讼

欧洲的专利公益诉讼主要由EPO受理、裁判。例如,美国哈佛大学在欧洲专利局获得癌症小鼠专利不久,全世界200多家官方、非官方组织向欧洲专利局异议部提起了正式的异议请求书,要求该局废除此项专利。这个诉讼持续了十几年。其最终结果是:欧洲第一项转基因动物专利的权利要求被大大缩小,专利权人主动放弃了全部专利权。

在生物技术专利领域,欧洲当事人提起的公益性专利异议申请还有很多。例如,按照欧洲议会2000年3月20日就欧洲专利局于1999年12月8日签发的EP695351号专利作出的决议精神,2001年10月4日,欧洲议会再次签发“对BRCA1和, 对BRCA2乳腺癌基因专利的决议”。该决议指出:美国My raid Genetics公司已经就BRCA1和BRCA2乳腺癌基因获得美国专利,并正在向欧洲专利局申请相关专利;在美国,My raid Genetics仅仅许可少数基因实验室在非常有限的BRCA1和BRCA2突变体上作实验,而且这些实验室被要求向Myraid Genetics不断提交其后续试验的结果;欧盟已经存在更便宜、更有效地测试BRCA1和BRCA2乳腺癌基因的方法,上述美国专利已经开始阻碍这些方法的应用,对欧洲基因检测产业构成了障碍。

Myraid Genetics公司从1996年开始提供两种乳腺癌的基因检测服务。5年后,大约2万个美国妇女已经用该公司的技术进行了乳腺癌基因检测。目前,Myraid Genetics公司已经着手为3万名医生提供教学材料,帮助他们针对BRCA1、BRCA2这两种癌症基因进行遗传诊断。2001年,该公司收入5400多万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来自上述遗传诊断。一旦该公司凭借专利权开拓欧洲市场,其收入会飞速增长。为了阻止Myraid Genetics公司在欧洲执行有关专利,欧洲议会在上述决议中鼓励欧洲企业抵制Myraid Genetics公司的专利申请,怂恿欧洲个人、组织对Myraid Genetics公司已经获得授权的EP695351号、EP699754号专利提起异议程序。2001年10月,欧洲专利局接到了多份针对EP699754号专利的异议请求书。其中一份是法国一些当事人联合提交的异议请求书。2004年5月17日、18日,欧洲专利局在慕尼黑举行了听证会,裁定EP699754号专利的全部权利要求应予无效。这样,在目前竞争最激烈的一个基因检测产业中,欧洲当事人初步扫除了美国公司设置的专利障碍。

目前,EPO在审的案件超过1/3系公益诉讼。每年获得授权的全部专利中,EPO被公益诉讼提请复审异议的专利比例居各大专利局之首。在很长一段时期内,EPO都将是专利公益诉讼的全球中心。

台湾如何推动“专利产业化” 篇4

台湾知识产权体系的形成

台湾经济发展长期以来一直以技术输入和出口导向为基础, 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也是以引导技术输入与提升岛内生产能力为主。由于台湾自主研发成果较少, 知识产权贸易逆差严重, 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往往更注重保护岛内产业, 对知识产权人, 特别是对海外知识产权人的保护不充分。这一状况虽然给台湾经济带来了某种利益, 但是也产生了相当的副作用。对商标尤其是对海外商标的低水平保护, 导致台湾商品仿冒现象盛行, 严重影响企业自主品牌的创新;而对专利尤其是岛外专利的低水平保护、限制专利授权费用等政策, 虽然降低了企业成本, 但是也同时诱导企业偏好基于技术引进的技术改造策略, 而忽视了领先的技术创新战略。这也是一直以来台湾企业研发投入过低、企业附加值低、经济产业升级乏力的一个重要根源。

1978年12月年台美贸易谈判后, 台当局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和贸易发展的重要性, 在双方签订的贸易协定中, 台方对保护商标权上做了6项重大承诺, 由此开始了台湾知识产权保护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的台湾知识产权保护重点主要放在商标权的保护和防止仿冒。

1983年, 台当局就“商标法”进行了重大修订, 走上了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第一步。第二年3月, 台湾“工业总会”联合“商业总会”, 共同发表《联合自律宣言》, 并成立“工商反仿冒委员会”;1990年, 该组织扩大为“保护智慧财产权委员会”。同时, 新竹科学园区的工业同业公会成立“智慧财产权委员会”, 试图以民间组织结合行政系统, 共同推动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改造。民间知识产权组织也纷纷成立, 包括财团法人亚太知识产权基金会、台湾信息知识产权协会、中华保护智慧财产权协会, 以及各种著作权中介团体、学校保护知识产权组织等。

20世纪90年代以后, 为配合入世的需要, 同时基于美国对台知识产权保护压力的持续加大, 台湾知识产权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与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简称TRIPS) 接轨, 同时也为应对一系列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的挑战, 台当局在1993年通过了《全面贯彻保护智慧财产权行动纲领》, 修订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系列法案”, 将不符合TRIPS规定的“专利法”、“商标法”及“著作权法”等进行不同程度的修订。此外, 台当局还于1995年和1996年制定了“集成电路布局保护法”和“营业秘密法”, 进一步完善了台湾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体系。

随着知识产权制度的日益完善, 台湾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逐步增强。1995年以后, 台湾企业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明显降低, 企业开始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制度。由于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制度的建立, 企业获得商标、专利权的数量明显增多, 特别是在专利布局的层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 由于台湾企业长期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较少, 在国际上多扮演产业追随者角色, 再加上企业规模偏小, 在国际产业的格局中仍处于不利地位。

1999年1月, 台“经济部”成立“智慧财产局” (简称“智财局”) , 将原来由不同部门管理的专利、商标、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及其它知识产权业务的受理、审查、登记、管理等工作均归口由“智财局”负责, 大大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统一行政管理。2002年台湾加入世贸组织后, 为进一步加强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大力推进知识产权工作, 台当局特将2002年定为“推动保护智慧财产权行动年”, 使保护知识产权成为全民的行动。

此外, “经济部诉愿会”专责处理民众对于“经济部”所属的行政机关的处分不服所提起的诉愿案, 以及民众对于台湾各级行政机关做出的属于“经济部”主管监督范围的事项的处分不服所提起的诉愿等事项。

2004年初, 台“司法院”完成“智慧财产法院组织法”和“智慧财产案件审理法”的立法工作。2008年7月, “智慧财产法院”成立, 该院集中了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和营业秘密权的行政、民事和刑事诉讼的案件审理, 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岛内知识产权案件程序冗长的弊端, 成为2009年1月美国将台湾从“特别301报告一般观察名单”除名的关键原因之一。

资料来源:台湾“国研院”科技政策研究与资讯中心

为了鼓励厂商自创品牌, 养成尊重他人知识产权观念, 重整商业道德及秩序, 台当局还专门成立了“查禁仿冒商品小组”, 负责宣导、联系、协调、督导防止仿冒商标、专利产品及侵害著作权的工作。每年“国科会” (2014年改名为“科技部”) 推动的“专项科研计划”中就有相当多一部分属于研发成果的推广活动, 并对团体和个人申请专利时提供资助, 以带动产业和技术升级及经济的发展。台当局掌握的成果转让原则为, 岛内厂商优先、有偿授权和非专属授权。为了促进与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为生产力, 授权36个学术研究机构代为推广, 并明确规定推广收入分配比例。

在强化科技成果管理的同时, 台当局还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修订, 完善与规范研发人员的流动。如在人员管理上, 明确规定进入企业时要签订合同;如涉及知识产权, 要声明其权利的归属, 企业不得侵犯权利人的知识产权;在行政保护方面, 则积极促进研发和知识产权商品化, 强化审查品质与效能, 查禁仿冒商品, 加强教育培训与宣传。

企业陷入“专利大战”困境

近年来, 台湾对科技的研发投入逐渐增多, 研发成果也日益丰硕。然而不可忽略的是, 这些研发成果虽然使台湾在国际论文、专利等科技成果产出和科技竞争力的排名上有所提升, 却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对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效用。以专利来看, 虽然2005年以来, 在美国核准专利数中台湾已位居全球第四, 影响力却差强人意, 表明台湾专利质量与发达国家或地区比较仍有一定差距。

长期以来, 由于台湾企业研发能力较弱, 缺少自主独创的专利技术, 尽管在全球IT硬件产业中做到了极致, 但几乎全部是为国际知名厂商代工制造, 很少有自己的品牌。近年来, 知识产权侵害诉讼日益成为国外大厂用以打击台湾厂商产品与商誉的重要利器。除了造成产品禁止进出口、销售受阻或直接没收扣押外, 相关衍生的巨大损害赔偿或是要求支付高额授权的权利金等议题, 皆是台湾厂商近年来挥之不去的梦魇。据统计, 国外厂商除了要求专利权利金外, 更甚者, 同时要求授权专利所制造产品上市与销售后的衍生利益金, 收取比例有时会高达该产品单一售价额的15%至40%以上, 从而大大稀释台湾厂商的获利空间。曾有一位液晶面板厂董事长抱怨, 公司累计付出去的权利金与打专利权官司的诉讼费用, 比研发费用还要多3倍。

根据台湾“智财局”两年前着手进行的一项《专利诉讼趋势分析》调查, 显示近年来台湾高科技企业不仅碰到诸多知识产权困难, 也面临海外 (如韩国) 厂商在半导体、液晶显示器、智能手持装置的威胁, 不少知名厂商长年面对海外竞争对手不时提出的专利纠纷, 让台湾传统的代工模式已经步入困境, 除了要支付大笔的授权金, 还必须面对国外大企业长年累月布下的专利“地雷”, 一方面要付给权利使用费, 一方面又怕遇到专利拦路虎, 岛内企业想要走出去, 已经举步维艰。

由于技术贸易不断扩大的“逆差”, 导致多年来台湾科技产业应对国际大厂专利诉讼、巨额权利金索取、反倾销控诉案件等屡见不鲜。如台湾汽车和家电企业40多年来不断付出巨额权利金或技术报酬金给日本企业;而台湾资讯产业上下游企业发展20多年来也付出可观的权利金、技术报酬金及诉讼的损害赔偿费给美、日企业。而使生产成本上升, 产业竞争力下降。

据2012年12月台湾“第九次科技会议”上由“国科会”发表的一份《台湾科学技术发展现况与检讨》报告中指出:台湾每年花费约4000亿元新台币资金投入研发领域, 人均专利数量在世界位居第一, 总量在全球位居第五, 然而这些科研投入与产业需求有很大落差, 导致企业每年必须付出1000多亿元新台币的授权费, 向外国购买技术专利, 超过了一整年的“政府”科研预算。

单位:件

以2011年为例, 尽管世界经济论坛 (WEF) 所公布每百万人的平均专利数, 台湾排名全球第一, 且台湾在美国申请的专利总量排第4或第5名, 但是这一年台湾企业扣掉专利收入后, 净付给外国专利权、商标的使用费高达50亿美元 (支出约58亿美元, 收入仅8亿美元, 即海外知识产权逆差高达50亿美元) , 相当于1700亿元新台币, 且逆差有逐年恶化趋势。

而同一年台当局科技支出才1000多亿元新台币, 付给外国的专利费已超过总支出的一半。有这么多专利, 每年还必须付专利费, 并被别人追着打专利诉讼官司。不少高科技企业在“专利大战”中陷入困境, 有业者遭跨国公司告侵权, 还有一些厂商的主管因专利官司到外国去坐牢, 这表示台湾的专利布局非常差, 知识产权无法与产业衔接。

其次是台湾专利申请量持续增长, 自2009年的2万件增长至2011年的5万件, 专利审查人力及效能未相对提升, 造成专利审结时间长, 平均审结时间长达45.12个月, 相比日本多一年, 比韩国多将近2年时间 (日本发明专利申请量34万件, 平均审结时间为33.9个月, 韩国17.9万件/22.8个月) , 导致专利审查延滞且积案增加, 需提高专利审查效能以缩短申请至核可的时间。

资料来源:2011年《台湾科技年鉴》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

另外, 由于国际专利侵权诉讼战不可避免, 台当局必须协助产业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网, 以提升知识产权战斗力。特别是新兴产业前瞻布局需有效结合关键知识产权, 方能掌握市场商机与竞争优势。目前新兴产业发展出的关键性专利产出及应用, 将主导全球产业竞争或技术标准, 引导新兴产业并带动市场商机, 例如智能手机、电脑、LTE、WLAN等下世代移动通信、IPTV、显示器等资讯通信领域的最新专利技术, 均是利用专利形成新兴产业竞争优势或建立国际标准的案例。

“发明专利产业化”推动策略

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 2010年台当局提出“四大新兴智慧型产业”, 其中之一就是推动“发明专利产业化”, 希望以此强化台湾产业的创新竞争力, 落实创新能力于新商品或产业, 并推动台湾成为全球专利交易的发达地区, 创造更多经济利益。

按照该方案规划, 台当局在2010年至2015年共投入新台币118亿元, 通过“建立专利加值辅导顾问中心、辅导商品化验证服务、整合当局资源辅导企业专利商品化、辅导或补助个人专利创业育成或开发新商品、强化当局科专计划研发成果商品化”等六大推动策略, 以解决台湾发明专利商品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希望能加速专利转让中介效率, 提升企业利用专利进行商品化的机会, 建立专利技术产业化成功典范, 推动台湾成为全球专利利用的先进地区, 预计促成5700件专利技术达成授权及转让, 进而实现产业化的推动目标。另依据专利技术所有权人的个别需求, 制定强化型辅导措施, 以整合产学研资源, 建立专利技术产业化服务机制。

建立专利加值辅导顾问中心

台当局参考德国与日本推动专利技术产业化的做法, 推动利用专家顾问派遣制度, 提供专利技术权人有关营运评估、加值、转让、让与及利用于开发 (新) 商品、 (新) 事业或生产制程等产业化过程所需要的辅导与服务。因此该方案还研拟建立专利加值辅导顾问中心机制, 以提供各项专利技术产业化服务:

(1) 利用“台湾技术交易资讯网” (简称“TWTM平台”) , 结合学术研究机构、技术服务业者等专家成立专利加值辅导顾问中心 (见图5) , 建立专家顾问人才资料库, 派遣专家顾问进行专利商品化辅导。

(2) 通过TWTM平台专利征求的专利来源, 洽询各专利的需求, 视需求派遣专利加值辅导顾问中心的专家顾问进行咨询访视, 了解专利所有权人的受辅导意向及专利商品化所需协助, 并利用TWTM在线评估软件或其他专利价值评估方法, 筛选出具商品化潜力的专利。

(3) 针对专家顾问所筛选出的具商品化潜力专利进行加值辅导, 通过专利加值、组合, 提升专利利用潜力, 或申请“中小企业即时技术辅导计划”等协助, 帮助专利所有权人研拟营运计划书, 以利后续的专利商品化开发。

辅导商品化验证服务

(1) 由专利加值辅导顾问中心所辅导的案源中筛选出已利用专利开发原型品的专利, 由专家顾问协助进行专利商品化验证服务, 并整合产学研机构的技术能量及设备, 共同提供专利商品化的验证服务。

(2) 根据各专利原型的技术发展阶段与需求, 提供工程、设计或产品等验证服务。

(3) 通过商品化验证服务, 修正与确认专利原型品量产的可行性, 降低生产开发的风险, 辅导专利雏型成为更具商业价值的产品, 以利后续的专利中介营销。

亿元新台币

资料来源:台湾《科技白皮书》 (2011~2014年)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

强化台湾技术交易整合服务中心服务功能

(1) 借由向岛内研究机构、学校、企业及个人进行专利征求, 扩大可利用的专利技术上传TWTM资讯网, 及主动挖掘具潜力的个人、中小企业专利, 增加专利利用中介或专利商品化的案源;并通过搜集产业界的专利需求, 了解专利技术需方的需求资讯, 以利进一步在TWTM平台提供中介专利所需。

(2) 利用TWTM的线上评估软件或其他专利价值评估方法, 初步筛选出具商业化潜力的专利技术案源, 并进一步进行专利组合与加值, 扩大专利的市场价值;同时针对各案源的受辅导需求, 派遣专家顾问进行咨询访视及商品化辅导。

(3) 连结TWTM平台所办理的中介营销活动, 如技术交易中介商谈会、专利公开让授活动、国际技术交易展或洽特定对象中介推广访谈等, 提升专利中介或商品化机率 (见图6) 。

整合当局辅导资源辅导企业专利商品化

利用现行当局专案辅导资源, 提供整合性的研发辅导计划资讯, 以协助专利所有权人 (含企业与个人) 的专利商品化与事业化, 其推动措施如下:

(1) 利用台当局研发辅导计划, 加速进行专利商品化及事业化:扩大利用“经济部”各项研发专案辅导计划, 协助具商品化及事业化潜力的专利, 提出营运计划书及研究发展计划, 加速其进行专利技术的研发, 以利达成商品化及事业化。

(2) 利用台当局专案贷款计划, 协助专利商品化及事业化的资金融贷与信用保证。

(3) 提供创业育成服务及协助进驻创业育成中心:专利所有权人经与专利加值辅导顾问中心的顾问讨论及评估后, 决定以自行开发的方式, 成立新创公司, 且需要创业育成阶段相关咨询、培训及辅导等服务, 顾问中心即提供该专利加值组合服务, 并协助提出营运计划内容, 进驻“经济部中小企业处”在全台湾各地建立的创业育成中心, 充分利用全台湾140多位经营、财务等顾问群, 以便专利所有权人获致后续创业育成阶段所需要的辅导与服务。

(4) 引入创业投资公司, 扩大专利商品化及事业化资金来源:针对具发展潜力的专利, 专利加值辅导顾问中心协助提出包含经营模式、经营策略及市场与技术分析的营运计划书, 以争取创投公司的早期投资。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

辅导或补助个人专利创业育成或开发新商品

利用现行当局专案辅导资源, 提供整合性的研发辅导计划资讯, 辅导或补助专利发明得奖者创业育成或开发新商品, 其推动措施如下:

(1) 针对岛内外发明展得奖的专利, 或具商品化辅导需求的个人专利, 专利加值辅导顾问中心将提供咨询访视服务, 派遣专家顾问了解其发明专利技术内容及协助撰写营运计划书。

(2) 辅导专利发明得奖者或个人专利创业育成:包括提供创业育成服务及协助进驻创业育成中心, 以及引入民间创业投资公司, 扩大专利商品化及事业化资金来源。

(3) 辅导或补助个人开发新商品扩大利用台湾“经济部”各项研发专案辅导计划, 如“中小企业即时技术辅导计划”, 协助具商品化及事业化潜力的个人专利, 提出营运计划书及研究发展计划, 加速其进行专利技术的研发, 以利达成商品化及事业化。此外, 利用台湾“经济部”现行办理的“促进产业研究发展贷款计划”, 提供周转融资、购置机器、设备、土地、厂房等资本性支出的融资, 并利用已编列予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的专款提供信用保证。或通过台湾“经济部中小企业处”的“促进中小企业智慧财产资金融通计划”、“中小企业新创事业贷款”, 以及利用信保基金“小店家贷款保证”, 协助业者取得所需资金, 以便加速创业取得资金的管道 (见图7) 。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

强化当局科专计划研发成果商品化

整合台当局科技专案相关主管部门, 包括“国科会”、“农委会”、“经济部工业局”、“经济部技术处”等研发成果与推广资源, 推动台当局科专计划研发成果商品化, 以强化专利管理能量、提升专利流通利用效益、加速专利商品化开发、强化当局科技研发成果转让业界商品化等工作项目, 整体性地提升当局科专计划研发成果商品化利用效率。

针对公立大学部分, 由“国科会”研议补助研究计划衍生研发成果管理配套措施, 落实台湾产学合作效率。

针对规模较小的研究机构与学校, 以及企业与个人发展其专利技术产业化过程所面临的问题与需要的协助, 该方案依据个别需求, 提供强化型的辅导措施 (见表4) 。

该方案预计至2015年推动达成取得专利获证数470件、参与产学合作企业家数6900家、专家顾问深入咨询访视3200项、研拟专利技术的营运计划书或验证服务960项、协助专利技术进行加值组合服务3400件, 以及促成专利技术的转让授权及让与交易达5700项等成果, 分年预期成果如表5所示。

经由上述推动成果, 预计至2015年达成创造人力资源利用人数39, 000人, 带动民间投资200亿元, 并衍生经济效益1130亿元等目标效益, 分年预期效益如表6。

发明专利产业化推动方案经由台湾“经济部”、“国科会”及“农委会”跨部门合作与努力, 2014年度已实现技术转让授权及让与等交易1937件, 带动民间投资225.7亿元新台币及衍生经济效益214亿元新台币等效益。相关部门正在持续推动方案内容, 以建立专利技术产业化成功典范, 进而实现推动台湾成为全球专利利用先进地区的目标。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

台湾地区“专利法”论文 篇5

“十二五”期间太原市知识产权 (专利) 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1) 重点任务。深入推进专利战略, 着力完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运行机制、保护机制、协作机制和评价机制等五大机制, 大力实施园区知识产权先导工程、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知识产权产业化推进工程、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建设工程、知识产权专项保护工程和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程等六大工程。

2) 重点领域。加强能源、冶金、机械、化工等支柱产业的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 带动纺织、轻工、医药、电子、食品、建材、精密仪器等行业形成门类齐全的知识产权产业链;加强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煤化工及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原始创新;以不锈钢生产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镁及镁合金工业基地 (三大基地) 为代表的优势产业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 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品, 依托自主知识产权壮大一批产业集群。

3) 重点区域。太原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原不锈钢园区等要提高聚集各类知识产权资源的能力, 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集群化发展, 打造充满活力的知识产权密集区和富有特色的知识产权示范区。小店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要强化知识产权理念, 创新知识产权工作模式, 夯实知识产权工作基础。努力形成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自主知识产权洼地, 引领和支撑新一轮产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太原市知识产权 (专利) 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1) 强化企业创造知识产权的主体地位。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知识产权创造体系。引导企业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提高知识产权的产出能力。扶持企业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支持企业通过购买、兼并、特许经营、许可、联盟等方式, 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知识产权。加大知识产权申请的扶持与奖励力度, 支持企业取得境内外知识产权。

2) 提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机构与管理制度, 深化考核制度改革, 把知识产权量化指标纳入到技术职务晋升、业绩考核、收益分配的评价考核体系中, 建立既有利于激发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发明创造积极性, 又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机制, 调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造各类知识产权的积极性。

3) 大力弘扬创新精神, 激励群众性发明创造。在继续举办和创新青少年发明创新竞赛的基础上, 广泛开展推动群众性发明创造活动, 制定并组织开展优秀专利发明人、技术革新能手、巾帼发明家评选等激励政策和活动, 激发全社会的发明创造热情。

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1) 加快建设各类知识产权转化基地, 扶持和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产业化基地和试点示范园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的机会, 培育太原地区国家示范性知识产权优势中小企业集聚区。尽快建立政府知识产权、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相关机构、企业等共同参加的集聚区组织领导机构和日常实行机制。

2) 设立专利运用与产业化资金, 完善专利技术要素参与股权和收益分配政策, 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完善知识产权的转让、许可、资本化出资和质押融资等流通机制, 促进一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专利技术实施与产业化。

3) 填补太原市专利资产评估业务空白, 为专利质押融资打好基础。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是促进知识产权产业化的关键一环, 如果不能确定知识产权的价值, 就难以在买卖双方形成合力的预期, 就难以实现知识产权的交易和流转, 及其商品化、产业化。一是加大宣传力度, 鼓励社会中介机构积极从事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业务;二是在开展业务初期, 引进优质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机构, 一方面避免因经验不足影响评估可信度, 另一方面积累评估工作经验;三是加强专业力量培训, 规范评估方法, 有效提高评估水平, 为太原市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做好基础性工作。

4) 鼓励和支持企业利用专利的独占、许可、防御等多重功能, 进行专利战略布局, 积极参与技术标准制定, 促进专利向标准转化。建立企业知识产权预警机制, 提升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参与竞争的能力。

5) 以太原专利周这项标志性工程为平台, 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向企业转移, 提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实施率。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1) 完善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机制。健全市、县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 建立知识产权专业执法队伍, 充实基层执法力量, 加强行政执法能力和执法条件建设,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提高行政执法的水平和效率。各级政府要着力改善知识产权执法条件, 切实解决执法人员匮乏、经费短缺和执法装备落后等突出问题。积极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 严厉打击各种假冒和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建立健全知识产权重大案件通报和信息共享制度, 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机制。积极开展展会知识产权保护。

2) 完善知识产权举报投诉和维权援助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建设, 健全维权援助机制, 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举报投诉和维权援助工作力度, 拓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救济渠道, 帮助市场主体依法应对知识产权纠纷。鼓励企业、行业和地区建立知识产权维权组织和保护联盟, 支持行业协会制定行业知识产权公约, 组织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开展集体维权, 形成多元化的维权援助机制。建立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联系制度, 加强对重点出口企业、支柱和特色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及维权援助工作, 提高企业应对知识产权纠纷与贸易壁垒的能力。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1) 加强全市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并强化各级政府知识产权工作综合协调机制, 统筹规划知识产权事业发展, 协调解决知识产权重大事项。市、县 (区) 两级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要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实施, 强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服务职能, 在保障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和办公条件的基础上,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大力开展业务培训, 提高知识产权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2) 加强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建设。以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优势企业培育等工作为抓手, 引导企业全面加强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无形资产的管理, 建立健全职务发明创造奖酬制度, 激励员工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加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 推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

3) 建立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制度。对重大建设、技术改造、并购、转让、引进、装备进出口项目等重大经济活动, 进行知识产权分析与评估, 防止重复建设, 避免自主知识产权流失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重大科技项目应当以获取和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建立知识产权工作机制, 开展全程跟踪服务。

4) 建立重点领域知识产权预警应急机制。由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 加强重点领域的知识产权预警研究, 对涉及重点企业、行业的重大知识产权争端和突发事件, 启动应急预案, 提供法律援助, 控制和减轻损害。

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体系。1) 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各类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 建立重点行业专利信息数据库。从资金、装备等方面加大对太原市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中心、太原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的投入, 努力完善服务功能, 提高服务质量。一是结合地区产业特色, 建设以不锈钢生产基地、新型装备制造工业基地和镁及镁合金加工制造基地 (三大基地) 为核心的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 提供包括国内外专利文献检索, 专利分析、预警, 机器翻译等公益性的专利信息服务;二是扶持专利信息增值服务产业发展, 鼓励专利中介机构利用各自的特点开展包括专利数据库建设、专利下载分析软件研发、专利信息检索、专利战略咨询以及失效专利库筛选等增值服务;三是重点在太原市专利优势企业和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基地建立数据库, 定期披露专利信息, 使企业了解竞争对手的技术动态, 跟踪最新科技发展动向, 提高研发起点, 加快产品升级和防范知识产权风险, 为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并购重组、产业政策制定、行业标准制定和实施“走出去”战略发挥作用。

2) 培育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开展知识产权代理、交易、咨询、评估、转化和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业务, 提升知识产权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强对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管理, 建立信用评价和失信惩戒等诚信管理制度, 规范服务行为, 提高服务质量。一是要支持国内一流专利代理机构到太原开办分支机构, 引导专利代理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国际化发展;二是支持专利中介机构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探讨中小企业托管或外包专利中介服务机构的新途径;三是加强中介机构与国内外专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提高涉外专利服务能力;四是培养高素质的专利服务人才, 建立中介行业的分配与激励机制, 增强行业吸引力, 同时重点培养生物技术、信息产业、网络技术, 电子商务等高技术领域人才, 加大对专利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鼓励优秀的专利从业人员交流等等。

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1) 建立政府主导、媒体支撑、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知识产权宣传体系。宣传《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 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增强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把知识产权知识纳入各级党政干部、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文艺创作人员、教师等的教育、培训课程。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高等学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在公务员考试、竞争上岗、青少年创新大赛中加入知识产权内容。

2) 开展知识产权文化培育活动。在全社会弘扬以创新为荣、剽窃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假冒欺骗为耻的道德观念, 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把知识产权文化纳入诚信教育、文明创建等全民思想文化宣传活动中, 形成有利于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逐步建立适应开放、符合法律法规的知识产权行为规范。

“十二五”期间太原市知识产权 (专利) 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1) 加强太原市知识产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工作力度, 对太原市知识产权 (专利) “十二五”规划及战略实施及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的审议、重大事项的协调, 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及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市直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能制定专项实施计划, 研究出台推进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 认真落实《太原市知识产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中所确定的各项重点任务。尽快建立政府知识产权、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相关机构、企业等共同参加的集聚区组织领导机构和日常实行机制。

2) “十二五”期间, 尽快将太原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由目前的事业单位性质变为行政管理部门性质, 使其有地位、有能力、有力量充分发挥作用, 切实加强其行政职能。

3) 市县各级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加强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 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的知识产权 (专利) “十二五”规划实施工作, 从机构、经费和条件建设等方面为知识产权工作及战略规划实施提供保障。依法支持行政部门、公安和检察机关的知识产权执法工作, 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形成结构合理、协调有序、联动发展的知识产权工作新格局, 促进太原市经济跨越式发展。

完善法规政策体系。1) 强化知识产权政策导向。一是把知识产权考核评价指标引入地方重点产业调整、应对金融危机振兴规划以及其他重大项目计划中;二是建立重大项目的知识产权审议机制, 加强与发展改革、科技管理、经济贸易等相关部门的协调, 防止政府投资项目的知识产权流失, 防范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风险;三是科技创新计划要把取得和实施知识产权作为立项目标和验收指标, 加强科技项目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管理。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建设项目, 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规则和指引, 处理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四是在科技奖励评审中, 应将知识产权的取得和运用作为评奖标准中的重要考核指标。

2) 依法惩治各类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对知识产权违法犯罪案件高发的行业、领域和地区开展集中整治。加大司法惩治力度, 充分运用诉前禁令、财产保全、证据保全、先予执行、强制执行等多种司法工具, 对恶意侵权、重复侵权等重大案件依法予以严惩。加强知识产权海关保护, 加大海关执法力度, 继续提高海关查获进出口侵权货物的能力, 有效利用海关知识产权备案和执法系统, 制止侵权货物进出境, 切实提升打击跨境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的能力。

3) 积极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建立知识产权法律援助中心, 对维权存在经济困难的权利人予以法律援助。鼓励企业、行业和地区建立联合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形成多元化的维权援助机制。加强知识产权预警应急机制建设, 提高应对和处置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 切实维护太原市企业在境内外的合法权益。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1) 大力培养各类知识产权人才。重点培训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中介服务机构所需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知识产权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点, 培养懂知识产权专业、懂经济、懂外语、懂法律、熟悉国际规则的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实施知识产权人才培训计划, 加大人才培养财政投入, 依托高等院校、党校、行政学院等开展知识产权培训。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工程师和知识产权评估师制度。把获得知识产权数量指标和运用知识产权取得的经济效益指标, 作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破格申报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的重要依据。

2) 大力引进知识产权高层次专业人才。建立知识产权专家数据库, 集聚一批国内外知识产权理论和公共政策研究的高级人才, 跟踪国际国内知识产权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研究分析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变化, 高起点地开展知识产权理论和公共政策研究, 提供知识产权法律、决策咨询。

加大财政税收支持。1) 设立太原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推进各类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优势企业和重点保护单位、知识产权强县 (市、区) 工程、知识产权实施与产业化、知识产权申请资助、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培训、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与实施等工作。各市、县 (区) 政府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财力状况安排知识产权专项资金, 为促进区域知识产权工作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2)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奖励制度。完善市级现有各类知识产权奖励制度, 定期评选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由市政府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各市、县 (区) 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知识产权奖励措施。

3) 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产品政府优先采购制度。结合太原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 扩大太原市人民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清单范围, 将获得相关部门认定的太原市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产品补充纳入太原市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清单, 在政府采购过程中, 对清单内的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产品实行优先采购。

加强知识产权对外合作交流。1) 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领域的交流合作, 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经验做法, 建立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的解决机制, 为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创造良好条件。

2) 加强与周边省 (市、区) 以及发达地区的联系沟通, 建立和完善区域性知识产权合作机制, 促进优势互补, 合作创新, 联合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台湾地区“专利法”论文 篇6

欧洲专利局的公报说, 2011年该机构共收到专利申请总量创该组织1977年成立以来的新高。该组织认为, 这表明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 企业科研和创新力度有所加强。

其中, 欧洲企业在本土依然保持领先地位, 专利申请总数的38%来自欧洲国家, 德国独占14%。美国在欧洲申请专利最多, 占总数的24%。在亚洲, 日本以1.1万余件专利申请占据第一位, 占总数的18.8%, 韩国以1427件位居第二, 中国内地以515件处于第三位。

欧洲专利申请排名表显示, 欧洲公司继续向研究和创新投资, 去年的前20位专利申请大户中, 有5家欧洲大企业。其中西门子公司申请的专利最多, 达2235件, 涉及医疗、能源和运输。其他4家欧洲公司分别是飞利浦、巴斯夫、博世和爱立信。

台湾地区“专利法”论文 篇7

东台地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专利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 江苏省东台地区大力推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积极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充分发挥了专利技术在企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壮大中的主动因作用, 专利技术与转型升级之间的“微笑曲线”效应日益凸显。

1.专利技术推动企业成长壮大

东台地区规模以上企业已有一半以上拥有专利, 四分之一左右的企业申请了发明专利, 多家企业向国外申请了专利, 这些专利技术的转化实施, 大大增加了企业总产值、利税及出口创汇等。截至2013年底, 全市企业专利技术转化实施率达85%, 专利产品产值已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专利技术正不断引领着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2.专利技术增强企业发展的软实力

(1) 增强了市场拓展能力。东飞马佐里纺机、东强股份等许多规模企业以专利技术开道, 实行“走出去”战略, 将产品远销至国内外。

(2) 增强了二次创新能力。江苏和信石油机械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再创新”形成的新专利技术, 逐步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3) 提升了融资能力。东阁不锈钢公司等科技型企业通过专利技术质押融资, 获得银行贷款, 加速产业化并推动产品结构优化调整。

(4) 专利技术提升企业商业价值。江佳机械等企业的专利技术获得了国家及省市专利奖, 有力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东台地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中专利工作的建议

东台地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中的专利工作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充分发挥了专利技术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助推作用, 但是也存在如企业专利技术研发和转型升级的大环境有待完善、企业家对专利技术及转型升级认识不够、企业发明专利偏少、专利实施转化方式简单、企业专利工作人才缺乏等问题。笔者结合东台地区的实际, 就如何充分发挥专利技术对转型升级的助推作用, 提出对策建议。

1.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步伐, 营造转型升级的良好外部环境

政府应将创新体系建设、专利战略纳入城市中长期发展规划中, 在项目、资金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为引导,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单位为依托、中介机构为纽带, 多方相互配合促进、区域特色鲜明、创新活力强劲、转化渠道顺畅、专利权保护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 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强化转型升级宣传, 向企业家普及专利理念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企业转型升级宣传力度, 印发相关宣传手册, 定期召开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座谈会, 交流工作经验;同时相关职能部门深入企业调研, 广泛宣传专利知识, 内化专利理念, 帮助企业家理清专利与转型升级的内在关系, 了解专利的产出、运用和保护对转型升级的现实作用, 并形成运用专利技术研发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初步思路。

3.加大发明专利产出, 促进企业核心技术转型升级

发明专利是企业技术创新获得的最重要的知识产权, 是企业核心技术水平提升的关键标志, 也是转型升级的重要“助推器”。政府应做的是:

(1) 提高专利行政执法水平, 严厉打击专利侵权行为, 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 为发明专利的产出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提升企业发明创新的积极性。

(2) 完善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公共政策, 鼓励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

(3) 重点组织发明专利申请培训, 指导企业密切跟踪研发过程的技术创新, 深入挖掘发明创新点, 合理布局发明专利申请, 提升发明专利文件撰写质量, 促进核心技术转型升级。

4.指导企业运用专利技术信息二次创新, 加速转型升级

(1) 政治职能部门应指导企业检索分析专利技术信息, 充分利用已失效的专利信息, 挖掘其技术创新点;同时结合企业原有技术特点, 消化吸收进行二次创新, 形成新的专利技术, 加快产品层次更新换代。

(2) 政治职能部门应指导企业对关键课题、关键技术进行专利信息分析, 明确技术创新方向, 提高研发起点, 获取主要竞争对手的技术、市场信息, 制定有效的针对竞争对手的策略, 建立企业专利技术运用预警平台, 用专利技术和专利保护拓展市场, 提升企业发展软实力, 为转型升级增加动力。

5.拓展专利实施转化方式, 实现专利技术效益最大化

政府应指导企业继续提升专利自主转化实施率, 同时鼓励企业尝试专利转让、专利许可、专利投资入股、专利质押融资、专利保险等专利运营方式。具体做法是:

(1) 避免将来专利技术被淘汰或专利侵权风险, 转让专利技术, 直接获取专利技术效益。

(2) 采取独占许可、排他许可、普通许可等方式, 许可他人实施专利技术, 获取许可费。

(3) 将专利技术作价入股, 参与企业资本运作。

(4)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办理专利权质押备案, 获取银行贷款, 争取更多流动资金。

(5) 购买专利保险, 降低企业在国内外展会的专利侵权风险, 减少企业经济损失等。通过这些方式, 充分发挥专利技术的潜能, 获取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促进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并实现转型升级。

6.鼓励企业间加强专利与转型升级工作交流, 培育专业技术人才

(1) 政府职能部门常态化地举办各种专利培训班, 建立全市专利企业网络平台。定期总结分析企业转型升级中专利工作的经验教训, 推广先进企业在专利技术创造、专利产业化运用等方面的经验, 组织企业间专利工作学习交流, 共同提升专利技术对转型升级的贡献度。

(2) 重点从企业生产研发人才中培养一批既精通行业专业技术, 又擅长专利业务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形成人才优势, 从根本上推动专利技术创造、运用和企业转型升级。

摘要:专利作为智力创新成果所产生的专有权, 已成为自主创新的核心、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项重要无形资产。专利技术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 对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转型升级具有关键的助推作用。笔者分析了江苏省东台地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专利工作现状, 并就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专利技术对转型升级的助推作用, 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专利,转型升级,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朱雪忠.企业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2]唐恒, 刘佳, 朱宇.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 (11) :45-48.

[3]朱显国, 杨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实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

上一篇: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关系下一篇:文化背景与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