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背景与英语教学(共11篇)
文化背景与英语教学 篇1
摘要: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同时, 应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理解作者, 并使学生对说这种语言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民族心态有所了解。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 这能帮助学生减少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些障碍。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传授,民族心理,跨文化交际
不少人认为,英语教学就是使学生掌握英语的语言、语法、词汇等。因此,上课时教师只注意对语言点进行讲解,对句型进行操练。其实,这是不够的,还必须向学生传授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可分为狭义文化背景知识和广义文化背景知识。
一、狭义文化背景知识
狭义文化背景知识是指某种语言所反映出的文化痕迹或人们从某种语言中所能窥见的某个民族文化因素,它包括: (1) 无等值词,如,“county”,译成中文是“县”,而实际上在英国指“郡”(最大的地方行政区),在美国指“县”(州以下的行政区); (2) 有背景意义的词,如,“watergate”,源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其影响之广以致现在很多社会丑闻都冠以“某某门”; (3) 有文化感情色彩的词,如,“The Heel of Achilles”,也称the Achilles’heel,常用以表示a weak point in something that is otherwise without fault;the weakest spot等意思。eg:The shortage of fortitude is his heel of Achilles./His Achilles’heel was his pride———he would get very angry if anyone criticized his work. (4) 成语典故,如,“Helen of Troy”,这个成语,除了表示a beautiful girl or woman;a beauty who ruins her country等意义外,还可以用来表示a terrible disaster brought by sb.or sth.you like best的意思。eg:She didn’t think of the beautiful umbrella bought the day before should become a Helen of Troy in her family.Because of this she and her husband quarreled. (5) 名言警句,如,莎剧名言“Neither borrower nor lender be, for the loan will lose both itself and friend of thee.”; (6) 客套用语,如,“Lady first”反映出西方文化对妇女的尊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狭义文化背景知识实际上是词语文化知识。对于这一点,许多教师在授课时还是乐于讲解的。
二、广义文化背景知识
广义文化背景知识包括所学外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教育、文艺、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的概貌,以及社会背景、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社会传统、生活习惯、乡风民俗、民族心理、道德标准、行为规范、伦理观念、社会意识形态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广义文化背景知识并非是一门高深的专门化学问,而是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是一门涵盖面非常广博的“杂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讲授一些广义文化背景知识,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理解作者。
但是这往往被人们所忽略,认为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成绩关系不大,是可讲、可不讲的知识。或是由于教师缺乏所学外语国文化背景学方面的知识,因此用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对文章内容进行评判,其结果便对学生产生了误导。比如,《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七课“The Sampler”中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圣诞节前,为了促销,某布丁店让消费者免费品尝店中的布丁。有个年轻人想探究是否有人会利用这种机会只吃不买,正当他向店里的年轻售货员询问时,一个连着几年都来免费品尝布丁的老人出现了。这位老人穿得虽然不好,却很整洁,他挨个地品尝布丁,并一一作出评价,似乎真是想为自己挑一块布丁。出于对这个流连于布丁柜前只尝不买的贫穷老人的怜悯,年轻人心头一热,冲动地迎上前去,直截了当地提出要为老人买块布丁。不想这老人虽穷,却没有完全失去自尊,因此他不但没有领情,反而觉得受到了侮辱。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他也用年轻人对他说话时的咬文嚼字的口气,十分文雅却很坚决地拒绝了年轻人的提议。接着他从破旧的钱包里一分一毛地努力凑足钱,声势浩大地为自己买了一块那家店里最大最贵的布丁。年轻人的冒失行为不但让年轻人自己碰了个软钉子,感觉灰溜溜的,而且把老人逼到了绝路:从此以后,他不但不好意思再来品尝布丁,而且今后一段时间里的日子不知怎样过法,真让人为他担心。
仔细分析一下文章,我们不难看出,老人是属于那种虽穷困潦倒,却不想失去自己的最后一点尊严的那种人。且看他出场时的衣着:“He was poorly but neatly dressed.”(他穿得虽不好,却很整洁)。“不好”是因拮据,“整洁”是因自尊;品尝布丁时“breaking off occasionally to wipe his red eyes with a large tornhandkerchief”(间或停下来用一大块破手绢擦擦自己的红眼睛)“红眼睛”和“破手绢”是因贫病,“用手帕擦”(而不是用衣袖去擦)反映出他过去养成的良好习惯;一边品尝,一边对种种布丁作出评判,好像始终找不到一块令他满意的布丁,这种种做作,是用来维护自己的面子。此时,老人的内心一定非常的敏感和脆弱,这时他最怕的就是被别人看出他是在白吃,因此小青年的善意会被他误解,或者他明知年轻人的好意,但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而故意端起架子,拒人于千里之外。另一方面,小青年有着典型的学生气的性格———善良、热情、冲动。这两种人相会在这么一个场合下,必然碰擦出了冲突的火花。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想通过这对老少之间的冲突,说明人际交往之间的分寸的重要,如果仅仅单纯出于一方对另一方的好心,却不注意接受方的心理状态,会令事与愿违。
但是我们往往看到,有些人只简单、肤浅地认为这篇文章反映的是美国老人的悲惨晚景。并由此想到,在中国,老人是家中宝,可以帮儿女做家务、带孩子,跟儿女们住在一起,其乐融融。其实这是典型的用中国人的心理和观念去评判美国人、美国事,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它会导致对作者本意的误解,产生“正打歪着”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避免产生这种结果的方法,教师就要在教学中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曾分别给甲、乙两个班的学生上了“The Sampler”这一课。在甲班上课时,由于觉得现在的学生对外部世界比较了解了,故只讲课文,未对美国这个民族的性格作介绍,等课文上完后,学生纷纷对老人的做法表示不解,说他傻,说有人替自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对一个中国农村的老汉来说,真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呢。这让笔者意识到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产生了。针对这个问题,笔者从美国国家形成的历史及其对美国人的性格的养成作了补充介绍,此后,学生方对老人的做法表示理解。有了这次教训后,笔者在乙班上这一课时,首先介绍了美国人的性格和美国老人的心态这些属于文化层面的背景知识;其次在分析课文时,运用图表,罗列出老人的衣着、外貌、健康状况和言谈举止等特征。
最终,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老人是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他吃白食是迫于经济上的无奈,因此,他对年轻人的善意所作出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
这件事让笔者悟出: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教语言、语法、词汇、句型,还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以防止本国文化背景对外语学习、理解的干扰作用。外语教师不但要有母语和外语两种语言的对比语言学修养,而且应具有比较本国和所学外语国家之间的文化背景学方面的一定知识。
文化背景与英语教学 篇2
时间:2001年8月25日 地点:广州市流花宾馆 主持人:钱建荣(香港陈树渠纪念中学)参加者:卢建荣老师(香港佛教慈航智林纪念中学)何梅珍老师(香港佛教慈航智林纪念中学)叶启明主任(香港陈树渠纪念中学)陈体智老师(澳门粤华中学)崔雪樱老师(澳门粤华中学)邬栩清小姐(澳门大学学位后课程)黄牧航老师(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张锦标老师(广州市蓝天中学)吴凤老师(广州市七十九中学)主持人: 在优质教育基金的资助下和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协助下,穗、港、澳三地的历史教师得以共聚一堂,充分交流历史教学的心得体会。从地域看,穗、港、澳三地是连为一体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三地的历史教师长期以来却缺乏密切的来往。能够参与这样的活动,三地的教师都觉得异常的兴奋。与会的教师虽然都是历史教学的专家,但由于长期以来各自的教育背景不同,要找到一个大家都有深人体会的题目并不容易。为了使讨论更富有成效,会议前我们确定了一个主题,那就是鸦片战争史的教学。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广州、香港和澳门都有不同的经历。澳门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就被葡萄牙人租借为商埠,香港则于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中英签定南京条约后割让给英国。但在鸦片战争期间,三地都成为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广州是当时鸦片贸易的中心;香港是当时被英国人侵占的地方;澳门是英商东印度公司的海外总部。因此,三地都有极其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献资料。那么,在不同的教育体制下,三地的历史教师是如何向中学生讲述这一段痛史的呢?这是我们都十分感兴趣的话题。香港教师:我们主要是围绕着教材的内容来探讨英国人是如何为自己开脱战争罪名的。在英治时期,香港的历史科教师对鸦片战争的性质并没有一致的看法。香港的历史学科分别以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学科的形式教授的,两者对鸦片战争的称呼各不相同。世界历史科的教科书称这场战争为“第一次中英战争”,对“鸦片”只字不提,企图把战争的起因完全归咎于贸易冲突。由于战争的重点被歪曲了,所以有些前辈老师更把它称为“叩头战争”。很明显,这些老师是把冲突的焦点放在了中英外交礼仪的矛盾上去了,而这些观点完全是从英国人的角度去解释战争爆发的原因的。在殖民地时代,香港中史科的教师并非完全不能提及“鸦片”两字,但这肯定不是经常被提及的重点。事实上,历史教师都清楚,在鸦片战争中,英国人是想通过武力来打开中国的门户,但在香港的历史教科书中并没有提及英国的侵略野心。在对具体史实的分析上,往往是从别的角度去进行的。例如,1839年发生的“林维喜案”,教科书在描述当时的情况时会突显中英两国法律制度的不同。又如,世界历史教科书叙述“充公鸦片”的观点上也是从法律的角度来淹没鸦片的要素。如果完全按香港教科书来讲述,鸦片会变成不是导致战争的主要原因,从而淡化了英帝国主义的侵略性。因此,倘若教师不加以正确引导的话,学生是很难理解事件的真相的。此外,香港的教师有较大的发挥余地,在不同的班级讲课时因学生水平的不一致而在内容上会作相应的调整。例如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教师会提及英国国会对鸦片战争的影响问题,但总的机会并不多。回归前由于殖民主义色彩较浓,学校不可能全面教授鸦片战争的详细经过,也很难正确探讨其性质。1997后,这种情况已有所改变。1997年香港特区政府推动教育改革,中史科为配合课程的发展,也提出了应该从多角度探索历史规律的教学方向。过渡期前后,历史教科书逐渐把这场战争称为“鸦片战争”。虽然我们不能一次性作出全部改变,但这个改变起码表示了本地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正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澳门教师:由于澳葡政府的不重视,我们缺乏统一的、正确的教学主流。澳门地区由于历史的因素,过去澳葡政府对该地的华人教育采取了自由放任的政策,我们没有统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也没有统一的公开考试。长期以来,澳门中学都选购邻近地区的教科书作为教材使用。以前采用香港的教科书较多,近来部分学校也采用大陆的教科书。由于大陆的教科书编写得比较简明,所以受到当地学校的欢迎。葡萄牙统治澳门数百年,澳葡政府虽然没有禁止教师在课堂里讲授中国历史,但也从来没有鼓励教师讲授中国历史。因此澳门的中学可自行决定教授的大纲和内容,自由度较大。回归前,澳门的主流意见都认为中英鸦片战争主要是因商业冲突引起的,而这个冲突可追溯到乾隆晚年,当时英使马卡尼来华觐见乾隆皇帝请求通商,结果因礼节问题不欢而散,最后更因贸易冲突而爆发战事。由于以往澳葡政府没有重视,所以现存在澳门的关于鸦片战争的第一手资料十分缺乏,影响了学者们的研究。此外,澳门大学并没有设立历史系,就算有相关的教授,也不是长期聘任他们的,因此澳门关于鸦片战争的研究成果非常有限。事实上,鸦片战争前后,英国商人在澳门的活动十分活跃,澳门同时也是英国殖民者的一个重要据点,但这段历史现在成为了鸦片战争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希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将有大量的有价值的史料被挖掘出来,也使澳门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这段痛史。广州教师:坚持主流思想,参考最新成果,推动教法更新。由于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我们对这段历史的教学是十分重视的。长期以来,鸦片战争史教学主要是坚持主流思想来讲授的,三个较重要的主流思想包括英国侵略、清廷腐败、人民抗争。在这个主流思想的引导下,我们不断地进行了教法的创新。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我们比较看重的是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课堂讲授时我们会详细讲述战争的具体史实,包括起因、人物、经过、结果、意义影响等。80年代末以后,我们意识到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更为重要的任务,所以我们又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对鸦片战争过程的讲述,而强化了对战争起因、战争性质、战争影响等问题的分析。我们甚至要求学生深入到哲学的层次对鸦片战争进行思考,例如,我们会引导学生讨论“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这就涉及到哲学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问题。当然,目前我们也逐渐意识到过分强调这种纯思辩的能力并不一定对学生有利,因此也力图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使他们能更真确地感受这段痛史,从而激发起爱国的热忱。随着高考试题向开放性发展,也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推广,我们也十分关注国内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的确,近年来国内鸦片战争的研究成果是非常突出的,例如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一书就有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例如,作者认为琦善并没有卖国的必要性,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深度和广度远非我们宣扬的那么高。这些观点虽然与教材的内容不太一致,但更能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但是,在教学上我们讨论最多的还是为什么中日两国虽有着封建社会的起点却走向完全不同的道路。中日两国同样面对强大的对手,可是日本变革成功了,走向了富强的道路,为什么中国却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其实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时,英国尚未完成工业革命,中英的差距并不算太大,中国人如果能够及时反省,大有机会迎头赶上。然而,这种反省的精神直到现在我们仍十分缺乏。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这种反省精神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正如茅海建所指出的那样,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一个兴奋着的民族更有力量,更有前途。主持人: 鸦片战争史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对于每个历史教师来说,这又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从穗、港、澳三地的历史教师谈话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如何把历史的真相告诉学生,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这段历史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今后我们应该加强研究与交流,因为我们三个地方都有着极其丰厚的历史资源,而且我们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教学经验,这些资料和经验都应该成为我们共同的教学财富。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穗、港、澳三地的历史教学水平都有一个质的飞跃。
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 篇3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文化背景;语言技能;关系;作用;文化导入
随着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语言教学的不断深
入,经验的不断丰富,文化背景知识愈来愈受到重视,文化导入已经逐渐成为英语教学的热点问题,并且成为语言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化背景知识是英语学习材料所涉及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情景因素。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分为记忆性背景知识和分析性背景知识。记忆性背景知识指关于某种语言文化的事实性信息,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是全面透彻地掌握语言的关键。通常情况下,文化冲突或文化障碍往往不是来自字词句的意思,而是来自语言中的文化内涵。除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对两种文化异同的敏感和识别能力,这就有必要了解清楚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传统外语教学往往只是注重語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英、
汉两种语言文化所存在的差异。如果外语教学一旦脱离了对文化背景的分析和研究,即便是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和丰富的语法知识,在实际交流和学习中由于受到自身母语文化思维方
式、价值观、语言修辞等方面的影响,往往会出现“中国式英语”现象,语言的准确表达会受到影响。
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加入WTO的不断深入,我们接触、使用英语的机会越来越多。如果不懂英语就很难在与外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的时候能够有效地沟通与交流。同时,由于世界各国有各国的生活习惯,中、西方的生活习惯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要想更好地同外国人进行有效地交流,就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尤其对那些与我国文化有差异的背景知识,应该作为教学中的重点。
三、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积极开展文化导入
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必须优先考虑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做到精讲多练、形象生动。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片面强调语言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文化意识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的掌握仅仅停留在语言的层面上,而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利用与课文有关的文化内容和文化背景知识,向学生传播文化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学生的语言技能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既要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外国文化的精髓,又要在理解外围文化的过程中弘扬和渗透本国优秀的文化与传统,而后者更不应该被忽略。
总之,教师在教英语的同时讲授英语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懂得英语文化,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学好英语、用好英语。
参考文献:
洪俊彬.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5).
背景文化知识与英语专业听力教学 篇4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美国已故的语言学教授萨皮尔 (Edward Sapir) 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 语言不能离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 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语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要学习语言就必须了解其所属的文化背景。反过来说, 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 就越能够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一语言。
从一定意义上说, 语言就是某个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一面镜子。语言既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而文化则制约着语言形式, 成为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因此, 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如果忽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只注重语言学习, 则非常不利于语言学习的进步, 从而在实际使用中引起误解或矛盾。例如, 中西方对“感谢”这一礼貌行为的态度和使用存在着极为明显的差别, 说一声“Thank you”在美国生活中已成为一种公式化的习惯性行为, 而中国人只是在感到受恩或受惠之后才使用“Thank you”这一礼貌用语。[1]
由此可见, 文化在交际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制约着人们的一切行为, 包括人们的语言行为。离开对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和文化的了解, 人们很难学到真正地道的英语。因此, 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文化对听力教学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听力并非简单地辨别声音的能力, 而是理解所听内容的能力。尽管一个人有着大量的词汇, 很好地掌握了英语的语法结构, 但不能就此断定他的听力很好, 因为除了语言和听觉本身, 还有其它重要的因素决定听力的优劣。
Piaget提出了认知理论, 认为语言能力的习得过程停驶又是向周围环境学习并与之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有四种机制在起作用, 其中主要机制之一是“图式”理论[2], 它是人们向环境学习的结果, 这一理论表明了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图式” (schema) 一词用于描绘外界知识是如何在人的记忆中被组织起来并在理解过程中的。它所指的是在人的记忆中有一个囊括一个人全部知识的储蓄库。当遇到新情况时, 它就会从中挑选出有关的信息并用以确定新情况的意义。有这样的一个句子:“We had lunch at a drive-in.”许多学生在听到“drive-in”时, 大脑中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存, 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事实上。“drive-in”是一种顾客们不必下车就可买到食物的“汽车饭店”。美国被称作是车轮上的国家, 自动化发展程度较高, 人们生活的节奏也较快, 因此许多便利的设施也应运而生了。[3]如果学生不了解这方面的文化, 就很难结合上下文作出合理的猜测。
在我们平常的听力教学中, 常常碰到一些学生对听力材料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没有任何困难, 但由于缺乏文化背景知识而不能正确理解的例子。下面选自BBC的材料就是典型一例:As you know, the general election left no party able to command a majority in the House of Commons.这是前英国首相布朗在其辞职演讲中提到的一句话, 意为:“正如你们所知道的, 在此次大选中没有哪个政党能够在下议院中拥有多数席位。”一些学生听到这里会有疑惑, 即为什么下议院能够直接影响首相选举的结果呢?英国国会的首领为英国君主, 它还包括上议院 (The House of Lords) 和下议院 (The House of Commons) 。上议院议员分为两种:上议院神职议员 (Lords Spiritual) [即英国国教 (Church of England) 中的高级神职人员]和上议院世俗议员 (Lords Temporal) (即贵族成员) 。上议院议员大部分是以指派方式产生。下议院则恰恰相反, 是由民主选举产生。在一个民主国家, 民主选举出来的民意代表通常比指派的贵族权力大, 因而对选举结果有决定性的影响。
上述例子告诉我们, 要想进一步提高听力水平, 单纯地依靠扩大词汇量、延长练习听力的时间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树立新的语言观, 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把文化教学引入到听力教学中去, 引导学生了解英美文化, 帮助学生克服文化障碍。
三、英语专业听力课堂文化教学的几点建议
人们常说:“To be bilingual, one must be bicultural. (要掌握两种语言, 必须掌握两种文化。) ”[4]学习一种语言, 不单单是学会其语音、词汇与语法知识, 而且必须同时学习有关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风俗习惯, 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的精髓, 才能保证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当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把文化教学引入到听力课上, 指导学生在听的同时, 有意识地学习英美文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注重词语文化内涵的教学
英语词汇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英语中许多词汇除了概念意义外, 还有它特定的文化内涵。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艺术和风俗民情。如果我们望文生义或根据中国的文化传统加以理解, 要么迷惑不解, 要么闹出笑话。对那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 在听教材之前,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其字面意义, 而且还要了解它们的文化内涵。例如, 在学到“part-time student”一词时, 教师不仅告诉学生这个词的汉语意思是“半工半读的学生”, 而且还应该进一步指出这个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一边读书一边工作是美国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特征, 用自己赚来的钱支付学费在美国大学生中十分普遍, 这表达了美国青年不靠父母的愿望, 体现着美国人“自立” (independence) 的价值观念。
对于那些在两国语言中字面意思对等而含义不同的词汇, 教师也需要加以说明, 引导学生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正确理解这些词汇的真正含义。如汉语中的“猫头鹰”和英语中的“owl”直接意义是相同的, 但附着在这个词语中的民族文化、色彩却是不同的。在英语国家, 人们把猫头鹰当作智慧的象征, 因此, 英语中有as wise as an owl (像猫头鹰一样聪明) 这样的说法;而在我国, 不少人把猫头鹰看作是一种不祥之兆, 认为看见它就要倒霉。因此, 如果你称赞一个中国人像猫头鹰一样聪明, 他肯定感到不舒服, 进而引起误解。
2. 结合修饰手段强化背景知识
在语言修饰手段方面, 不同民族对喻体的选择受到文化各个层次的制约, 而表现出各自的鲜明个性。例如:He is so hungry now.He is eating like a horse.由于喻体的差异, 中国学生在听懂这句话后, 基本能推测出“他很饿, 现在正在狼吞虎咽”, 而对用“马”来作喻体产生疑惑。在任何语言的修辞手段中, 喻体的选择时常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息息相关, 英语还有to drink like a fish (如牛饮水) 。听力理解与阅读理解不同, 听到的话语转瞬即逝。因此在听力中要求听者对一些习惯表达及修辞手段, 作出迅速反应, 特别是与文化习俗相关的句子。
3. 结合影视欣赏强化文化认知
在听力教学中, 教师可以适当向学生推荐英语国家不同时期的影视作品, 让文化知识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和文化, 更好地体验原汁原味的英语。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 培养他们对英语的感性认识, 从而尽可能地避免语用失误现象,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经常看美剧, 学生可以发现, 在美国, 媳妇通常会对婆婆直呼其名;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国家, 这种现象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英语国家影视作品的耳濡目染, 可以让学生不断积累文化知识, 在潜意识中培养语言学习的文化氛围。
4. 营造轻松的语言学习环境
笔者在听力教学中, 经常从网上下载一些学生们喜欢的英文歌曲, 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乐队或歌手的背景及创作背景, 并在课堂上利用小部分时间与他们一同欣赏学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品味到折射英语国家文化的音乐大餐, 在进入听力教学主题前进行“热身” (warm-up) 运动, 还可以在听力课堂上营造一个既轻松又非常英语化的文化氛围。
每一门语言都深深植根于其所属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中, 文化以语言为外显的载体, 脱离了文化的语言或抛弃了语言的文化都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总之, 文化是语言中的文化, 语言是文化中的语言。专业英语听力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听力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重语言教学, 必须要加强文化教学。
摘要:文章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入手, 讨论了背景文化知识对英语专业听力教学的影响, 进而提出了听力课堂文化教学的几点建议和具体方法。旨在引起老师和学生对文化知识授课和学习的重视, 丰富英语听力教师的教学技巧, 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意识, 真正提高听力水平。
关键词:背景文化知识,英语专业,听力教学
参考文献
[1]赵玉敏.听力教学中的文化延伸[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151.
[2]马辉, 岳成.英语专业听力教学中的文化缺失[J].绥化学院学报, 2009:162.
[3]王越智.文化差异与听力教学[J].外语学刊, 1997:67-68.
文化背景与英语教学 篇5
关键词:多元文化;政治教学;困境;对策
G633.2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文化价值观念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多元文化引起了学生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激荡和碰撞,产生诸多矛盾与困惑。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加强学生民族文化的教育和多元文化的对话意识,倡导民主、开放的教育方式,目的在于提升高中政治教学的实效性,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政治教学的困境
文化环境与政治教学效果息息相关。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群体出现了诸如信仰危机、道德危机、文化认同危机和社会交往危机等新的思想政治问题,从而导致政治教学困境凸现。
中学生一边在学校接受的是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理想教育,而在社会和家庭中耳闻目睹的是许多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由于学生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这些来自社会现实的影响往往比学校的教育更深刻。学校正面教育与学生对社会认识之间的冲突,已成为影响政治課教学重大问题。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我们作为教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社会现实中的一些负面消息却在时时困扰着我们的学生。虽说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升学考试,势必出现智育化倾向,上课讲知识点、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思想政治课就成了一门教师讲授知识点,学生记忆知识点的课程。片面强调其知识性,在很大程度上忽视政治课的育人功能,也忽视了政治教师的德育作用。这样使政治教师将所有精力放在忙于应付完成教学任务上,甚至为了吸引学生对学科的重视,不顾教育原则漫无边际地发挥。虽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解决不了学生的思想问题,这便是目前高中政治课面临的最大困境。
二、基于困境的思考与对策
总的说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做到以人为本,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创新教育方法、工作载体和工作机制,与时俱进,深入实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达到教书育人的实际效果。
(一)摒除教育中的形式主义
中国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传统教育观念认为,课堂教学即传授知识,教育以“知识为本”,因此,思想政治课长期以来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新一轮的课改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主张在课堂上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在第一位,注重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重点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并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扬弃教学中的方式方法
1.重视教学设计
俗话说,予则立,不予则废。教学并无捷径可寻,需要教师进行精心准备、周密策划,要用“心”去做。只有重视教学设计,才能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抓住教学的突破口和关键环节;才能做到生动、活泼、富有成效。
2.激发学生参与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更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参与,强调师生应彼此尊重、平等相待,要求教师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揪辫子。否则,教学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
3.讲究课堂驾驭
教学能否取得成功及成效的大小,与教师能否恰当引导、善于驾驭课堂关系重大。这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驾驭能力。如在“参与型”教学课堂讨论时,当学生不能主动发言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寻找突破口,选择合适的学生带头发言,以便打破僵局。当课堂讨论激烈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关键,将课堂引向深入,还要排除干扰,不致因纠缠个别枝节问题,占用宝贵的时间,降低讨论质量。
(三)围绕课堂中的敏感细节
1.着眼学生的关注点
要善于联系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给予科学的理论分析和正确的行为指导。“热点”问题是社会生活焦点在青年学生思想上的集中反映,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难点、重点和突破点,解决好这些问题,就会收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育引导上获得成功。
2.思想教育的生活化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新课程的灵活性,实效性,操作性,教改的方向与“应试教育的矛盾”都让教师无所适从。因此,反映到课堂上,就难改过往的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兴趣。
面对全新一轮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生活化不失为一种有效策略。政治课本身就是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应该说所有的书本观点,知识都是来源于社会,也时刻印证着社会。因此,当把社会生活与思想政治教学联系起来的时候,学生就会发现书本知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学习书本知识能帮助他们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疑问,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这样他们就会自发产生一种求知欲以满足其该年龄阶段的好奇心。
总之,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帮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建立基本分析判断能力,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简介:
文化背景与英语教学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导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育理念对教学的渗透, 新课程标准对各学科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充分利用文化背景知识正是新课改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英语学习的高中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课标”的指导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掘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教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文化背景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落实“拓展英语课程资源”的理念,有效提高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一、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有效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由于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而文化背景知识又特别的丰富多彩,因而有助于学生记忆力的培养和训练。特别是通过组织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搜集,通过组织学生对教材出现的事件和人物的座谈讨论及出版英语专刊、墙报等活动,更是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锻炼其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促进其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国内外的外语教学经验表明,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学生在更大程度上直接地参与了教学活动, 会使学生在各种语言运用能力上得到综合的发展。
(二)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加深对教材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灵活运用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使教师在教学中补充教材中的重点和阐释课本中的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英语本是一种外来文化,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对于教科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更是如此。而文化背景知识的灵活运用,有利于学生克服上述困难,更好地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
(三)更好地促进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高中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如果教师在教给学生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背景知识,那么学生所要学习的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笔者所在教学地区所采用的人教版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休闲旅游、文学艺术、历史人物、文物古迹、体育音乐、环境卫生、西方节日、科学技术、健康饮 食等。这些素材都有益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课堂上,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设置情景,进行跨文化知识介绍;课堂外,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营造英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体会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更好地培养高中生的跨文化意识。
在高中阶段,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优化课堂效率、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科学有效整合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教学
(一)科学整合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教学,保证有效性教学
1.中西文化对比法。中西文化对比法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保证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中西文化对比法是英语课堂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方法通过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让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好地理解英语课堂教学,从而保证英语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例如在讲必修三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这一单元时,笔者选取了能直观展现西方国家人们欢度圣诞节情景的视频和图片,先让学生了解了英语国家关于过圣诞节的社会习俗,然后要求学生将西方的圣诞节与中国的春节进行对比。学生对此特别感兴趣并且特别敢于发言。通过两个节日相关方面的对比,学生发现和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差异,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西方的圣诞节,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
又如选修六Unit 1 Art,涉及文学艺术,笔者就引导学生对毕加索、徐悲鸿等中外画家的作品及绘画风格进行了比较与研究。
中西文化对比法是笔者实践英语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上述做法,有效地整合了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教学,极大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互动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即在英语学习中,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探索了解过程,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中,笔者将学生编成八个学习小组,配备正副组长,每个小组负责英语教材中的某些单元,正副组长督促组员收集、整理文化背景知识的资料,并结合教材不定期向全班同学作成果汇报。在讲授必修二Unit2The Olympic Games时,笔者提早通知各个学习小组作好预习。课堂上,负责研究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和发展历史的小组同学踊跃发言和演示,他们引入古代和现代奥林匹克的资料,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很好的解决了教材重点。课堂上,该小组同学还轮流回答了其他小组提出的各种疑问,使整一节课处于一种高度互动和研究探讨的气氛当中。
互动教学法不但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整理英语信息的能力,推动研究性的英语课堂教学。
3.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又称体验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的不断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体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绪体验。笔者常用的情景教学法有以下几种:
(1)利用实物、图片再现情境,让学生睹物思情进入情境。例如讲授必修五Unit2The United Kingdom时,笔者准备了有关英联邦的历史照片及伦敦的名胜古迹照片,在课堂中展示给学生看,很轻易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身临其境的遐想。
(2)播放影视作品或音乐渲染情境。例如讲授必修三Unit 5Canada-The True North时,笔者播放了加拿大乡村音乐的片段,配合加拿大的美丽风光照片,学生甚是陶醉。
(3)角色扮演体会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表演等活动,来再现与教材相关的文化背景,并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自己去触摸、感悟西方的文化。例如在讲授必修四Unit4Body language时,笔者让学生两两自由组合,学生甲根据黑板英语词语做动作,学生乙背对黑板根据甲的手势猜出该词语并大声读出来。通过这样的表演活动,学生不但对本单元话题——身体语言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还对活动中所用到的词语记忆牢固。
所以,在英语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信息,真正使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学习情景化、语境化,提高学生鉴赏异国文化的能力,促进英语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三、充分利用社区文化资源,为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添 枝加叶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举措,它要求学生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在课本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要联系实际,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多种手段给学生全方位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运用语言的机会,所以应尽量使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与社会及社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一)参观法
即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外出实地考察和体会,通过有目的的参观,可以使学生获得在课堂上所不能得到的正确、鲜明、切实的感性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及科学的兴趣。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采用参观法,将学生所学习的文化背景知识与实物相结合,最容易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说是进行英语教学的最佳方法之一,在具体操作上,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遵循适合学生需要和发展的原则和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的原则,学生在参观之后要完成相关的作业,把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在讲授必修四Unit 5 Theme Parks前,笔者曾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公园和游乐园,学生们收获很大,并撰写了有关主题公园的研究报告。这个做法既提高了课堂效率,还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二)研究外文书刊
例如在练习册一篇阅读理解练习中有这样一个句子:.Many people felt very frightened because they read thehandwriting on the wall.许多学生对the handwriting on the wall不理解,在一般的词典中也没法查到,即使上网搜索也难以考证。这时候,英语小组有同学通过去市图书馆查阅外文书刊发现:其实,这是出自《圣经.旧约》中的《但以理书》 (Daniel)第五章第5-31节。巴比伦王伯沙撒(Belshazzar)曾设盛宴款待所有的贵族朋友,不幸的是,伯沙撒王和他的好朋友们做出了亵渎神灵之举。突然间,一只神秘的隐形大手开始在宫殿墙壁上书写一些人们看不懂的古怪信息:Mene,mene, tekel, parsin。但是丹尼尔(丹氏)懂得:神的报复即将来临——这就是著名的丹氏预言。从此以后,to be able toread the handwriting on the wall就被用来比喻“可以看到即将发生的一切”。这个案例充分说明:充分利用社区文化资源,可以促进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
(三)充分利用社区英语文化场所
1.饮食文化方面,向学生提示肯德基、必胜客等西式餐饮场所,在消费过程中逐渐了解西方的饮食文化背景知识。
2.消费品文化方面,强调学生要多从实体店了解代表西方文化的知名品牌,例如,皮尔.卡丹、古驰等服饰品牌。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英语文化活动。例如,在少年宫举办的西方文学专题讲座;住宅小区开设的“英语角”; 收听VOA和BBC英语广播;举行英语演讲赛、辩论赛或英文歌曲大赛;邀请外国朋友与学生们进行直接交流,组织英语晚会等。
通过这些社区英语文化活动,学生对西方文化有切身的体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会得到增强,交际的能力也会提高。
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充分认识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有效教学的意义,科学整合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课堂,保证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利用社区文化资源,推动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夏纪梅.解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J].外语界.2005(02).
[3]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Carley H.Dodd.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fifth edition)[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霍尔.无声的语言[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7.
[7]刘卫东,冯占锋,高春芳.论在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
文化背景与英语教学 篇7
1 词汇教学
据笔者了解,很多大学的精读课堂不再把生单词单独提取出来给学生讲解。但笔者认为十分有必要在教学环节中将课后生词表中的生词单独提取出来讲解。根据大纲二级要求,英语专业大一学生通过基础英语课、阅读课和其他途径认知词汇达4,000-5,000个(其中含中学已学2,000个),并且能正确使用其中的2,000-2,500个及其最基本的搭配。(2000)由于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入学时的词汇量还不及2,000,生词的讲解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会在教授新课前将课后生词表中的重点单词划出来,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学习任务本来就紧,加之基础不好,很难在一周内记住几十个单词。笔者挑选的单词一般都是大纲、院内专业二级、全国专业四级考试要求掌握,扩展性强的以及实用性强的单词。这样学生的负担就不会那么重。同时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笔者要求学生查单词一定要查英文意思和例句。讲解单词应吸取不同外语教学流派的优点,采取多样化的方式。作为外语教学中历史最长与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语法翻译法在词汇讲解方面仍占据重要地位。以《现代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Half a Day为例。例如讲解intricate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联想记忆、例句、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单词词性拓展等形式。值得提出的是,笔者所给例句均是根据本校本专业实情来举的例,贴近学生生活,容易被学生理解。
Intricate记忆:in(在里面)+tricate(阻碍物)----在障碍里----错综复杂的
Examples:The design of school badge of CISISU is an intricate idea and would need a lot of intricate work.
Students in Foreign Affairs Management Department are always fascinated by intricate ideas.
Synonym:complex,complicated
Antonym:plain,simple
Intricacy n.the quality or state of being intricate
e.g.the intricacy of the problem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2],他认为认知是以主体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进行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笔者认为,大一下学期是学生到大二的过渡时期,词汇教学的重点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生词的能力。笔者首先挑选出若干重要生词,然后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每组8个人。每个小组负责查阅字典学习3—5个生词,可以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也可以独立完成,但必须有一人作为代表在课堂上当“老师”教词汇,其他几位小组成员需要回答这位“老师”的提问。最初,学生只列出单词的中文解释,不会举例,也不会讲述扩展词性。笔者然后根据学生讲解情况进行点拨补充。这种学习方式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只是起督促和指导作用,通过指导学生“教”而指导了学生“学”,学生通过“教”对知识掌握得更牢,自学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 文化背景教学
长期以来,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结构主义强调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注重词汇的解释、句型的操练和语法的分析。而近年来,交际教学法的普遍应用则强调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和使用功能。这就要求语言教学不仅要强调语言本身,还要强调语用能力培养,要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作为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的综合性课程,精读课集语言、文学、文化背景知识于一体,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主要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因此,精读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讲解是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的讲解必须遵循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和适合性原则。考虑到精读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以及90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文化背景知识的切入不能盲目追求多、全、新。上课所选的文化背景知识一定是与学生年龄、自身文化修养水平、所学语言内容、专业特色等方面息息相关的。
笔者所教班级系英语外事管理系国际新闻方向专业学生,因此十分有必要在精读课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以《现代大学英语》第二册第6课The Man in the Water为例。这篇文章系1982年《时代》周刊上一篇关于华盛顿空难的新闻评论。既然是新闻评论,学生所学专业又是新闻方向,笔者课前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让学生上网搜集关于灾难事件的英语新闻报道。参考网站主要为BBC、CNN、New York Times、Time、Washington Post等美国家主流媒体以及China Daily、Global Times等中国主流英文媒体。课堂上抽4个学生起来讲述自己所搜集新闻。鉴于学生英文水平有限,笔者仅要求学生叙述新闻基本要素。即5W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简称为学生做完presentation以后,笔者再对学生的讲述进行点拨补充,扩展新闻传媒知识。
再以《现代大学英语》第一册第2课Going Home为例。根据试听教学法原则,笔者在新课开始给学生放了一首与课文内容息息相关的歌曲“Tie a Yellow Ribbon Round the Old Oak Tree”,并引导学生学唱这首歌。然后笔者对黄丝带的来历进行了讲解,同时补充讲解了艾滋病国际符号红丝带(Red Ribbon)和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绿领巾(green ribbon)事件。这些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3 总结
词汇教学和文化背景教学是三本院校英语专业大一精读课的两个重要环节。词汇教学应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同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侧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背景教学必须寓于语言教学之中。精读课文化背景教学不是要求学生通晓一切与目的语国家文化相关的内容,必须遵循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和适合性原则,根据学生实际语言文化水平、生活阅历、兴趣爱好来选择所讲内容,以达到通过学习文化培养语用能力的目的。
摘要:作为英语专业低年级的主干课程,精读课承担着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责任。其中词汇教学和文化背景教学又是精读课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作为专业性外语三本院校,词汇教学不能完全让学生自学,老师必须给予启发,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自学生词的能力。文化背景教学必须遵循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和适合性原则,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争取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精读课,词汇教学,文化背景教学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Piaget J.The Origin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M].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66.
[3]陆培敏.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1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杨利民.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2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马旺艳,祝杰.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探究[J].外语教学研究,2012(12).
文化背景与英语教学 篇8
随着经济一体化、竞争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 作为世界性语言的英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 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 在一些高校, 英语教学仅仅限于让学生过级考试, 片面侧重与单词记忆和语法要点讲授和掌握, 脱离了语言的真实环境, 把英语语言本身和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剥离开来, 忽视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再培养, 从而造成大学英语的文化属性并未真正得以实现。在祖国日益发达兴旺的今天, 21世纪的莘莘学子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是无所事事、网上聊天、花前月下, 还是消极沉沦、自甘堕落、自寻短见吗?作为英语教师, 在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前提下, 怎么上好英语课?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英语不仅是交流信息的工具, 而且有利于学习者开阔视野, 扩大知识面, 加深对外部世界的了解, 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 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1]从大纲可以看出,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特别是交际能力, 同时也说明大学英语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 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 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2]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力求系统化与综合化, 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 而且要加强文化、人文、学习策略等方面的渗透, 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提高自身的内涵与素质。但是, 目前在一些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 有些教师为教英语而教英语, 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 忽略了课堂上对学生人文知识的传递。这样就使得大学生学习英语, 只为了过四、六级, 忽视了汲取英语教材中渗透的人文知识。事实上,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势不可当的气势, 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碰撞、融合, 人类也逐渐步入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时代。当前,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学需要未来的外语人才, 具备多元文化认知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 能够适应多元文化的交际场合, 能够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沟通。学生的多元文化认知能力培养是这个时代发展的产物, 是外语教学者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教学难题。因此,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英语教师必须培养大学生具备多元文化认知和识别的视野, 尤其对当今的“90后”大学生加强文化教育的输出, 从而加强对他们人文素质的再培养。
二、人文素质再培养的策略与手段
1. 外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新时期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的优势。
《大学体验英语》[3]这整套具有时代特色的全新立体化教材, 即吸纳了国内教材注重思想性、人文性、科学性又注入了国外社区教育、大众教育、终身教育的使用、应用型教学的特点, 重视文化教学,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人文修养”。它的内容包括文化习俗、教育、环境、社会、家庭、人际关系等等, 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这些内容在塑造大学生的道德和尊严人文精神方面有示范作用, 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正视现实, 战胜自我, 善待他人。例如在《大学体验英语》教材中, 英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课文《爱和友谊》体味人间亲情、友情的珍贵, 从《大学生活》中让学生要积极进取, 乐观向上, 学无止境;从《独立生活》中让学生培养很强的独立的生活的能力;从《工作与职业》让学生要学好本领, 有好的心里素质, 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 树立很强的竞争意识。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恰如其分的导入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以充分实现教材内容的挖掘、整理、总结, 使学生真正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 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很自然地接受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的熏陶, 同时也要教会学生欣赏和传承每个单元专门设计的文化沙龙的精华部分, 启发教育学生积极向上, 追求美好的事物, 辨别真善美。作为教师, 要认真研究, 发掘教材中人文教育因素。如第一单元的《关注我们的地球》这一课,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课文的主题“环境”为基础, 进行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对话表演、话剧排演等, 让学生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提高做人做事的自信和勇气, 同时, 让学生以身作则, 增强环保意识, 热爱生活。这样, 学生对教材也感兴趣, 在课堂上学生不但提高了语言的交际能力, 而且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情况下, 挖掘了教材的文化养料, 实现人文素质的再培养。
2. 外语教师必须树立教育的新观念, 采取优化的教法和
教学手段, 以适应多元文化背景, 适应多媒体、多模态语境教学, 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传统的教学方法, 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多元文化时代发展的需要, 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媒体、多模态语境下的英语教学为课堂带来了图片、视频、音频, 这是教学方式的一项重大突破。教学中使用多模态话语就是运用听觉、视觉、触觉多种感觉, 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学生进行交际。在这种教学环境下, 教师要借助于幻灯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用具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都要体现人文性, 张扬学生的个性, 特别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对知识感到新奇、有趣, 能够多角度地融入异国文化、品味地道英语, 有兴趣的去掌握语言中的知识点与文化背景知识, 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不断地受到熏陶, 这种教学手段的改变让学生把英语学习变成了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英语教师作为多模态话语建构课堂的指导者, 在讲每一篇课文前, 可以在导入的环节上,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结合英语讲课内容, 恰如其分适度的利用英文电影或网络手段, 播放一些关于展现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礼仪习俗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等方面的电影片段, 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地道英语思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对其文化传统中优秀人文素材产生浓厚兴趣, 从而让学生无形中很自然的接受人文教育的熏陶。同时,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还可以借助听说的语音设备, 要求学生就一个专题进行讨论和写作练习,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可以设置主题式英语仿说比赛、英语模拟表演等动手实践形式多样化的活动, 创建真实的语言环境,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英语学习, 以很好的教学效果达到育人的目的。这样,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多元文化品质和人文素质, 而且让学生掌握了英语知识, 形成高尚的人格, 对塑造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束语
总之, 在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 每一位大学英语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不断探索, 勇于实践, 适应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让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 对其进行人文意识的渗透, 以适应多元文化时代的发展, 使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真正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3]贾国栋.大学体验英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0.
[4]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5]许艳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东北大学学报, 2002, (3) .
文化背景与英语教学 篇9
一、职高英语教学渗透韩信的感恩思想
韩信文化包括很多方面, 最关键的是韩信的知恩图报, 在金钱利益熏心的社会背景下, 再现韩信文化, 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意识和美好品德。
韩信是江苏淮阴人, 从小生活在富裕家庭环境下, 可是自幼父母双亡, 日子逐渐衰落, 靠讨饭为生。一天, 一个老太太把自己乞讨来的饭分给了韩信一点, 韩信高兴得连忙答谢, “以后我有出头之日, 必以厚报。”后来, 韩信拜了大将后又当了楚王, 回到老家, 见到当年的老太太, 给了老太太许多银两, 后又把老太太当作自己的生母一样侍奉……
通过这个故事, 不难看出韩信是个知恩必报之人, 一个滴水之恩, 必以涌泉相报。这个故事在物欲横流的今天, 在职高英语教学中渗透韩信的感恩思想。
二、阅读人物传记, 渗透文学作品赏析
众所周知, 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 而阅读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 同样, 阅读教学对职高生来说也不容忽视。因此, 教学中, 除了让职高生学习课本知识、阅读课本内容外, 适当拓展阅读面, 让学生阅读有关韩信的人物传记, 不仅进一步了解韩信, 渗透文学作品的赏析、提高文学作品赏析能力, 是对职高生进行阅读教学的必要的补充。
其次, 在阅读的同时, 开展专题讨论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 适当开展第二课堂阅读《史记》 (Historical Records) , 对学生感兴趣的章节《韩信卢琯列传》 (Han Xin Lu Kuan Biographies) 又称《淮阴侯列传》, 让学生通过对《史记》的阅读, 重点《韩信列传.淮阴侯列传》阅读并组织学生讨论:What kind of a man Han Xin was? What do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Han Xin? How do you analyze HanXin?等有指导性的问题,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 学生可能会给出不同的回答, 教师都应该保护这些闪光点, 引发学生创新思维、拓展思维, 同时也提高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故事法, 引发学生说的能力
1.课前收集素材是讲故事的前提。课前让学生搜集、查询关于韩信的故事, 并加以整合信息, 为课堂上讲故事埋下伏笔。基于职高生的基础, 用英语讲原汁原味的历史故事要求未免太苛刻。不妨适当放低要求, 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韩信的故事, Crawl between another's legs -- to drain thecup of humiliation (胯下之辱) 、Xiao He in chasing Han Xin (萧何月下追韩信) 等, 从小组搜集的故事的多少、注明出处与否、思想内容如何、是否有读书笔记等多方面、多层次进行评价学生的学习全过程,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教师点拨是讲好故事的关键。在学生搜集故事、整理故事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故事梗概、发表自己的看法, 不仅提高学生对故事的理解能力、记忆力、复述能力,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更锻炼学生大胆分析历史人物、发表观点和看法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的适当点拨不可或缺。教师可以从重要单词的提示, 以及重点句型的给出, 给学生讲故事扫除生词的障碍。如对于《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个故事, 题目不可一字不漏的翻译, 文题最忌完整的句子。因此, 这个故事的题目切记不要翻译为完整的句子:Xiao He chased Han Xin in the moon. 这样的翻译是中国式英语, 对于外国的朋友来参观旅游, 听到这个故事的名字会纳闷不解, 更会贻笑大方。而Xiao He in chasing Han Xin言简意赅, 符合英语的习惯。有了广泛收集的素材 , 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学生讲故事不再是问题。学生在讲故事的环节中, 对出现的发音不准、单词用错、句式不正确等切忌不要随时指出, 否则会打乱学生的思路。
此外, 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韩信点兵》的电影, 以及电视剧《王的盛衰》《追韩信》《斩韩信》《西楚霸王》《霸王别姬》《楚汉风云》《韩信点兵》《大将军韩信》等更深入了解韩信;以及通过安排实践活动, 如, 对于职高的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采用导游向游客介绍名胜古迹、名人轶事的实践活动, 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习惯, 上网查询、搜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总之, 职高英语教学中, 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地方特点、结合职业课改形势下, 韩信文化与职高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 利用好地方资源韩信文化, 为职高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输入新鲜血液, 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就业的理念,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 强化实践、突显技能, 让职业教改落到实处, 为社会培养、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崔沛泉.职教课改背景下韩信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J].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 .2013 (11) .
文化背景与英语教学 篇10
关键词:传统文化;字理;小学语文;教学
汉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汉字的独特之处在于汉字具有表意功能,汉字中的会意字和象形字形象生动地把汉字要表达的意思通过文字符号表现出来。从汉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上千年前祖先生活的情景,了解他们的生活观念和思想,祖国的传统文化在汉字的世代相传中得到传承与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把字理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让小学生在字理认知的过程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字理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的意义
字理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有重要意义,字理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有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字理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化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生字学习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小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生字量,才能实现小学语文工具性的学科性质,学生具备大量的生字词之后,才能依靠文字获取更多的知识,把文字当作一种学习的工具。小学生要掌握的生字量很大。每课的课后都有一定的生字要学习,加上识字的学习内容,小学生每个学期的学习除了期末前的一小段时间外都在识字中度过。假如教师不注重识字的趣味性,采用单一化的教学方法教学生字,学生会觉得识字教学枯燥乏味,进而对识字教学产生厌烦情绪。字理识字让学生走进汉字,了解汉字根源,感受汉字中传递的浓厚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进行。
(二)字理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字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避免了学生生字词的死记硬背,通过追根溯源性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了解汉字的造字原理。字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对生字词进行理解性记忆。生字的学习充满趣味性,学生的思维在生字词的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和发展,有利于学生智力的提高。字理识字避免学生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学生的各种能力均得到锻炼发展,最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字理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的教学策略
(一)象形字字理教学
象形字在汉字中占有很大比例,在象形字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是教会学生借助汉语拼音会读生字、会写生字,而是应该把象形字的教学和象形字的“形”结合起来。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象形字一般较为简单,往往被安排在小学低年级中,教师结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对小学生进行生字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生字所代表的事物结合起来。小学低年级是识字的初始阶段,注重象形字的字理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有利于学生语文兴趣学习的培养。如:“火”“山”“水”“日”“月”等象形字,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把字形和这些字代表的事物联系起来,把生字想象成该事物,把每个汉字都想象成一幅生动的画面。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总之,象形字理教学是一种能调动起小学的形象思维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结合的教学手段。
(二)会意字字理教学
假如说象形字把事物的形象通过文字符号展示给学生,那么会意字则把生字描绘的场面展示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结合会意字的字理进行教学。如:“上”“下”这两个字对于初学汉字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区别起来显得较为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这两个字的字理进行教学,学生才能有效理解。针对小学生总是对上和下这两个形近字难以区分的状况,假如把这两个会意字的甲骨文字进行教学,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上是月牙上有一小横,下是月牙朝下,下面有一小横;再联系具体的上字和下字,上的一小横在上,下的一小横在下。这样和会意字的古文字结合起来教学学生就能够有效地掌握相关的汉字。像休息的“休”字,就是一个人靠着大树。一个字就是一个场面,把生字和它表示的场面结合起来教学,学生更能理解和掌握。
(三)偏旁的表意功能
汉字中的一部分字是由一定的声旁和形旁组成,声旁表声,形旁表形。汉字的偏旁往往有固定的意思。生字要表示的意思往往和生字的偏旁有关系。在教学生字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把生字的偏旁作为分类教给学生,当学生遇到相关的生字时,能够触类旁通,达到有效掌握生字的目的。如和火有关的偏旁有“火”、
“”,当明白这些偏旁的意思,学生就能够理解带有这些偏旁的字,像“炮”“煮”等,当学生掌握了着两个偏旁和火字有关,就能理解带着这两个偏旁的生字的意思。像这样的偏旁还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生字偏旁的表意功能进行归类教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对生字有效掌握。
汉字根据不同的造字原理分成不同的类别,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联系汉字的造字原理进行教学,把汉字想象成一幅幅图画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理教学中对汉字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汉字的学习中不仅学会汉字,更是亲身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参考文献:
[1]叶存玲.小学语文教学原理与方法[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文化背景与英语教学 篇11
1 视觉文化背景下影像艺术的特征
所谓视觉文化, 就是以视觉形象 (包括图像和活动影像) 为文化内容并被大众所认同的文化。视觉文化背景下的影像艺术, 作为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大众媒介之一, 影像艺术媒介呈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1 互动性
影像艺术的互动性, 又可以称为参与性与介入感。随着高科技手段与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 影视媒介尤其是电视、网络媒体的互动性与双向性进一步增强, 从“传播”逐渐走向“交流”。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影视媒介的互动性体现是多方面的, 包括影视节目点播、网络红人自我宣传、网络影像视频录像短片上传、各种影视剧目在线播放等。观众可以根据自己当下的心情来选择影像产品, 这使得观者得到了更强的共鸣感, 观众能更好进入审美状态, 从而更好领悟影像艺术创造的审美境界。
1.2 个性化
影像媒介是一种极具个人化的媒介, 通过电视、电影、网络传递和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比较独立的见解和思考, 影像也因此具有了自我传播的特性。而人们在用影像记录自己生活的同时, 加深了对自己所处世界的了解, 从而得到一种满足感。影像表达的突出特征就是“执着于‘独异个性’的创作激情”②, 专注于对与创作者个体紧密相联的个人表达与阐释, 也即, 个性的感受、体验与理解。影像创作者在影像中注入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影像所呈现的无一不是创作者的切身感受与生活体验, 与己相关性的表达内容与形式使得影像显现出无与伦比的“个性化”。
1.3 大众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像技术的升级、设备价格逐渐降低, 影像传媒直接进入大众的视野, 影像作品通过各种途径广泛传播, 开始朝向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在当今这样一种视觉文化时代, 影像传媒把触角伸向传统媒介所无法涉及的许多领域, 影像媒介有效促进和参与了当前视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大众化的本意首先是指满足民众的追求;其次是指通过大众传播为民众所消费的形式。
2 影像艺术与舞蹈教学中的关系
2.1 影像艺术中舞蹈语言符号解读
视觉时代使我们处于一个视像膨胀的“非常时期”, 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影像作品中存在着大量“视觉污染”。而这些影像信息大多是通过如影视、交友娱乐网站、视频聊天、游戏、网红广告宣传等某些庸俗低级的舞蹈语言符号形式进行传播的。它所具有的刺激、另类、所谓“时尚”的特点不仅传播着各种庸俗流行信息, 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于舞蹈肢体语言感官接受, 造成对于舞蹈艺术语言的某种误读。因此,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如何正确引导和解读舞蹈艺术语言就显得十分必要。
2.2 影像艺术要素在舞蹈教学中的体现
影像艺术中各种要素需要正确阐释与解读, 而这种解读是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来完成的。具体来讲, 是需要通过教师将影像艺术各元素放置在舞蹈教育教学过程中去进行解释与引导。
影像艺术要素在舞蹈教学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直观与多元性。
影像艺术诸要素在舞蹈教学中首先体现的是直观性。随着影像信息来源的广泛与便捷, 使得人们可以轻易地从网络媒体上下载各种影像资料进行学习、欣赏。其次是影像艺术要素的文化属性的多元化。任何影像艺术要素在不同的观者眼中的寓意与影响力是不相同的, 这与观看者的审美素养、情趣爱好、场景与心情都有很大关联性, 因此, 对于影像艺术要素在舞蹈教学中准确运用与借鉴, 就突显了教育者的视觉文化艺术层次与审美素养水准的不同, 从而导致影像艺术要素在舞蹈教学的文化多元性。
(2) 自我娱乐与个性情感表达。
在以休闲娱乐文化逐渐进入大众生活的当下, 影像视频片段下载大多是为满足自我娱乐目的。而影像制作者, 比如DV, 制作者的非职业性, 其视角独特, 更加注重表达个人心声与自我空间。这些都促使人们 (包括我们的学生) 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随心所欲地表达情感, 根据自己的喜好安排剧情而不去考虑各种束缚, 零距离记录自己身边的生活, 这种平民式的视角和个人风格, 是当前影像艺术的独特风格。
影像艺术的真谛是交流的互动性。而舞蹈教学中教与学之间也是需要大量互动, 传统舞蹈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被以MV, DV网络视频等影像艺术作品为基础的微课、慕课所替代。影像艺术正以形象直观、互动灵活的触角进入到高校舞蹈教学环节中来,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而丰富的学习平台, 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由、快乐, 主动地学习和重新认知舞蹈, 并且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更加清醒地认知自我。
摘要:作为视觉文化语境下的影像艺术, 在当下影像信息泛滥的社会环境中, 对于影像艺术作品中舞蹈肢体语言信息的准确解读和应用是当前评价人们审美情趣与综合认知能力的潜在衡量标准。在舞蹈教学中针对各种影像信息符号的正确解读显得十分重要。该文主要是通过分析视觉文化背景下的影像艺术的基本特征, 对影像艺术中舞蹈语言符号的解读, 以及影像艺术要素在舞蹈教学中体现, 最终来阐述基于视觉文化背景下的影像艺术与舞蹈教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视觉文化,影像艺术,舞蹈教学
参考文献
[1]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79.
[2]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J].电影艺术, 2001 (2) :33-39.
[3]陈晓红, 刘桂荣.审美现代性与视觉文化转向中的电影艺术[J].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5 (6) :102-105.
[4]吴琼.视觉文化的奇观——视觉文化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文化背景与英语教学】推荐阅读:
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11-03
论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背景与文学发展特点06-11
阳光体育文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策略论文10-11
文化背景12-03
起源(文化背景)01-18
“和”背景文化06-04
草原文化背景06-09
双文化背景06-10
文化背景常识09-22
网络文化背景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