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文化知识

2024-11-15

背景文化知识(精选12篇)

背景文化知识 篇1

引言

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深深扎根于文化这块土壤, 是文化的结晶, 是反映该民族的信仰和情感的一面镜子。因此,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 就应深入地了解该目的语所属的文化。词汇, 作为语言的构成基础, 在英语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利用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和记忆词汇是很有帮助的。因为人类发展的每一个脚印都给语言留下了丰富而生动的词汇, 给词汇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所以学习者在学习词汇的时候如能兼顾一下词汇出现的背景及其引申意义, 则对于学习者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其含义及用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容易激起对目的语浓厚的兴趣, 增强学习的动力。

一、词汇与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好比一座大厦, 词汇是建筑大厦的砖块。这比喻非常形象地揭示了语言与词汇的关系。所以, 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 在很多人看来, 学英语, 就是把一个个的词、词组、短句学好, 掌握其读音、拼写及意思, 同时掌握一些基本语法, 知道如何把一个个的词、词组及短语连接起来。掌握了这些, 英语就学得差不多了。其实不然, 如果学习者只是把单位按字母意义串起来, 而丝毫不懂有关文化背景知识, 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是无法做到理解正确的。如: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如按字面意思理解是:约翰一向不吃鱼, 而且经常玩游戏。其实“to eat no fish”出自一典故, 指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的忠诚, 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所以, “to eat no fish”是“忠诚”的意思。“to play the game”和“to play fair”同义, 是“举止光明正大”的含义。由此可知, 上面句子的正确翻译应是:约翰为人可靠, 他既忠诚又正直。

可见,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 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语言离不开文化, 文化依靠语言, 两者相辅相成。所以, 英语词汇学习作为英语学习中重要的一环, 当然也离不开文化背景知识。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在理解目的语时, 遇到的障碍并非是语言知识本身所造成的, 而是由文化差异导致的。如, 在笔者的一堂英语课上, 学生所面对的文本是一篇难度适中的关于美国“淘金热”的文章。文章本身不难, 几乎没有生词, 而且结构也比较简单。但是, 大多数学生对文章都似懂非懂, 究其原因是, 出现了两个拦路虎:“pulling up stakes”和“fix someone’s wagon”, 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 要理解这两个短语确实是存在困难的。其实, 美国许多今日仍在用的成语是由当年去西部淘金的拓荒者创造的, 他们离开美国东部家乡, 去西部边疆寻找美好的生活。他们把不能由马车带走的东西卖掉或者送人, 如果他们无法把土地卖掉, 就把钉在地里以示疆界的木桩拨出来, 以示放弃土地, 远走他乡。所以, 短语pulling up sticks便由此而来, 意思是离开家园到别处定居。时至今天, 当人们要离开家乡, 到别的地方去谋生居住的话, 仍然会用“pulling up stakes”这一短语, 例如一位朋友可能会对你说:“

am going to pull up sticks to take a job in the United States.”马车

是拓荒者拥有的财产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它要承载着一家大小及所有家当, 千里迢迢, 奔向西部, 若是有人想加害于某个人, 则会将他的马车钉住, 使之在路途中出现故障。因此, 产生了短语:fixing someone’s wagon, 意思是为加害某人或报复某人, 而去伤害他或者破坏他的财产, 损害他的名誉。

由此可见, 相关背景知识对于正确理解词汇、掌握词汇是非常有意义的。像pulling up sticks这些短语单纯从字面去理解和猜测, 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其真正的内涵。即使从词典查到释义也会感到难以记忆。而一旦了解了其产生的背景, 学习者便有豁然开朗之感, 既容易理解也容易记忆, 同时也增加了对目的语的兴趣。毕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 从这一方面来说, 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学习英语词汇时应注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首先, 作为学习者本身, 必须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只有这样才能把英语学“活”。因为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 它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知识面够广, 视野够开放, 才能游刃有余, 信手拈来。再则, 可以结交外国朋友, 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笔者认为,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选择一些用英语写的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书籍阅读, 因为这些书一则可以提供文化背景知识, 帮助学习者扩充视野, 增长见识;二则可以提高学习者的阅读速度, 提高阅读效率。观赏精彩的外国电影录像, 作为初学者而言,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动画片欣赏, 因为动画片面对的群体是儿童, 所以语言简单, 发音清晰, 对初学者大有帮助。另外, 格调高雅的外文歌曲也是了解外国文化的一个好渠道。倘若是学生的话, 除了上述的方法外, 还有一个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老师。一名合格的英语老师, 应该是一名懂得教育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的老师, 能结合学生所学语言的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体现英语的文化特点, 尤其是能真正反映该民族生活方式和思想的背景知识。另外, 老师在授课时也需兼顾讲解一下词汇出现的背景及其引申意义, 对于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其含义及用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会激起学生对目的语浓厚的兴趣。所以, 作为学生, 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尽可能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里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 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

结语

词是语句的基本结构单位, 是进行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在学习词汇时, 如能兼顾相关的背景知识的学习, 那对于学习者掌握词汇、记忆词汇是有相当必要的。因为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 学习者才能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真正集领会到词的涵义, 并能正确运用所学到的词汇进行交际, 从而提高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 1989.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 1999.

[3]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4]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背景文化知识 篇2

翻译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脑力活动,涉及文化、知识、思维、表达和经验等多个层面。它不仅要求译者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熟悉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具备完善的表达技巧和长期的翻译实践,而且要求译者拥有善变的能力。译者既不能脱离原材料,但又不能局限于原材料;既能进行英语思维,又能运用汉语思维;表达既要忠实于英文,又要符合汉语习惯;译文既能传形,又能传神。所以,对于任何译者而言,英译汉时,只能做到更好,绝对不能做到最好;只能尽量避免错误,绝对不可能不犯错误。而考研翻译,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读懂一篇400词左右的文章,并将其中5个划线部分共计约 150词的英文译成汉语,还要求译文准确、完整、通顺,这对参考的多数并未进行过专业翻译训练的考生而言,实在不是一件易事,出现错误更是在所难免了。

由于各位考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考研翻译中的错误也可谓千奇百怪、错综复杂,从思维到表达、从句意到词意,各种错误真是应有尽有,难以一一陈述。误译,主要是由于译者没有理解英语原文的真实意义,不能根据上下文正确推断词语的含义造成的。归纳起来看,考生的误译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缺乏文化背景知识,不懂句子结构,误解逻辑关系和词不达意,等等。

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 篇3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文化背景;语言技能;关系;作用;文化导入

随着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语言教学的不断深

入,经验的不断丰富,文化背景知识愈来愈受到重视,文化导入已经逐渐成为英语教学的热点问题,并且成为语言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化背景知识是英语学习材料所涉及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情景因素。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分为记忆性背景知识和分析性背景知识。记忆性背景知识指关于某种语言文化的事实性信息,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是全面透彻地掌握语言的关键。通常情况下,文化冲突或文化障碍往往不是来自字词句的意思,而是来自语言中的文化内涵。除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对两种文化异同的敏感和识别能力,这就有必要了解清楚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传统外语教学往往只是注重語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英、

汉两种语言文化所存在的差异。如果外语教学一旦脱离了对文化背景的分析和研究,即便是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和丰富的语法知识,在实际交流和学习中由于受到自身母语文化思维方

式、价值观、语言修辞等方面的影响,往往会出现“中国式英语”现象,语言的准确表达会受到影响。

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加入WTO的不断深入,我们接触、使用英语的机会越来越多。如果不懂英语就很难在与外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的时候能够有效地沟通与交流。同时,由于世界各国有各国的生活习惯,中、西方的生活习惯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要想更好地同外国人进行有效地交流,就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尤其对那些与我国文化有差异的背景知识,应该作为教学中的重点。

三、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积极开展文化导入

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必须优先考虑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做到精讲多练、形象生动。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片面强调语言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文化意识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的掌握仅仅停留在语言的层面上,而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利用与课文有关的文化内容和文化背景知识,向学生传播文化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学生的语言技能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既要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外国文化的精髓,又要在理解外围文化的过程中弘扬和渗透本国优秀的文化与传统,而后者更不应该被忽略。

总之,教师在教英语的同时讲授英语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懂得英语文化,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学好英语、用好英语。

参考文献:

洪俊彬.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5).

文化背景知识与外语阅读教学 篇4

关键词:文化背景,教学,阅读

一、引言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语言教学十分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 如果把仅仅交际能力简单地理解为口头会话能力, 未免有失偏颇。因为通过学习, 人们不仅力求能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能相互进行交流, 更多的人则是希望能够自如地通过书面形式开展交际活动以获取所需的信息及技术, 而且更多的重要信息还是要通过书面形式来确定。前者要求人们有听与说的能力, 后者则需要读与写的能力。近些年来, 在语言教学与学习中, 很多人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以及它对其他各项语言技能的促进及推动作用。

二、理论阐释

早在1718年, 德国哲学家康德就认为, 新的信息、新的概念、新的思想, 只有与个人已有的知识建立了联系时, 才具有意义。后来有人又重述过这种观点, 即:每一次理解都需要借助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

古德曼 (Goodman 1967) 在对阅读过程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之后, 指出“阅读过程是一个心理语言过程”。而理解既是阅读的目的又是阅读能力的指标。阅读理解意味着明白词汇意义, 知悉语法结构, 掌握主题思想, 了解文化内容。心理语言学派认为, 理解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概念能力 (即对阅读得来的零碎信息迅速形成概念) , 背景知识 (即文化科学知识以及有关专业知识) 和处理策略 (即包括词义、句法、上下文等语言知识和阅读技巧) 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概念能力和背景知识是阅读理解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本文拟侧重谈谈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

美国语言学家Johnson把阅读理解形象地称为“在未知和已知之间架起的桥梁 (building bridges between the new and the known, 1978) ”。这一解释除了强调阅读是一种积极的交际活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外, 还着重指出了阅读过程中“已知信息” (prior knowledge) 的重要性。

这些研究表明, 阅读理解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动态的心理活动和信息处理过程。它并不是一种单向的信息接受活动, 也不是通过对词、句、篇的解码而获得意义的过程, 而是读者已有的语言知识、背景知识等与阅读文本之问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在这一动态过程中, 文本以其语言文字形式、内容和结构作用于读者, 向读者提供信息, 同时读者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作用于文本。

三、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阅读中的具体应用

文化背景知识是阅读理解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绝非可有可无。因为, 阅读是一项涉及面广且十分复杂的技能, 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解码过程。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联的,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着文化, 文化又渗透于语言之中, 语言与文化的密不可分性决定了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内容。仅仅依靠语言知识去理解语篇的表层意思是不够的。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 背景知识是指一个人已有的整体知识以及有关某一专题的专有知识之和。

在很多时候即便听懂材料里的每一个单词、句子, 但由于缺乏中西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也不能理解其真正含义。如下面一则对话材料可说明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A:I can't decide whether to take the car to the garage or just buy a new car.

B:If you buy a new car, you’ll probably save money in the long run.

B赞同买新车, 认为从长远来说买新车较省钱。中国学生对此就会产生疑问:难道买新车比修旧车还省钱吗?之所以这种疑问, 是由于中国学生对西方的汽车行业不甚了解。在英美等西方国家, 汽车是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 买车一般不会太贵, 但修车却往往要花上一大笔钱。因此,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修车不如买新车划算。

四、文化背景知识的培养与积累

如果缺乏跨文化背景知识, 阅读者就无法达到理解的目的。在阅读理解过程中, 不仅要有语言本身的知识, 同时还要运用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 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个人信仰以及对人生的追求都不尽相同。

1、由于外国的文化背景与我们有着诸多不同, 教师应更重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帮助学生填补知识结构中有关外国文化背景知识的不足与空缺,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2、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开口说外语, 如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将各国的历史故事、传说故事、经典电影片段等改编成短剧进行表演比赛,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扩充了文化背景知识。

3、课外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获取更为丰富的知识,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报刊, 也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来了解更多的信息。

五、结语

背景文化知识 篇5

SAT考试是美国大学的入学考试,最初所面对的考生都是美国人。所以对于国际学生,尤其是文化差异比较大的中国考生来说,备考SAT考试最重要的积累就是了解美国的文化背景,并把这样了解应用到自己的解题过程中去。小马过河国际教育

SAT,全称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中文名称为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由美国大学委员会(College Board)主办,SAT成绩是世界各国高中生申请美国名校学习及奖学金的重要参考。

SAT推理测验(SAT Reasoning Test)是美国大学录取中的一个标准化测试,属于由非盈利性机构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由美国大学理事会出版、完善。之前由教育考试服务(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进行命题、印刷和评分。现在,ETS仍然承担SAT的命题工作。SAT推理测验旨在考察学生的能力是否足够适应大学教育。

SAT考试总时长3小时45分钟(225分钟),共有批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数学(Mathematics)和写作(Writing)三个科目。

既然是美国高考,考题中当然少不了“美国文化”,要和命题者“搭上脉”,考生最好多了解一些美国文化和历史背景,这一点在阅读和写作中表现的非常明显。

SAT考试中的阅读部分题目内容涉及面广,既有历史背景,也有时政评论。因此,考生在备考时要及时搜集时政信息,广泛阅读。尤其对于中美文化所存在的差异经常进行“热身训练”。

建议考生可以上网阅读一些美国知名时政评论家的观点、讲话,阅读一些历届美国总统的经典讲话,同时也要关注美国时政新闻,社会现状等,对于新闻中出现的“新名词”也要保持敏感。

美国名校往往看重考生广博的知识背景,对事物的看法和总结,因此考生不妨在平时多进行知识汇集、整理,答题时自然就会表现出来。

将文化背景知识融入英语教学中 篇6

由于中西方存在文化差异,中国初中生在学习英语知识时,难免会被本国文化背景和传统习惯束缚和禁锢。因此,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对于学习英语知识至关重要。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背景知识的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英语教学,学生需要记忆很多单词、短语、句型和语法,将趣味性的文化背景知识融入到英语教学中,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学习“School life”单元知识时,可以引入文化背景知识,讲述不一样的西方文化和办学理念,让学生对西方国家学生的学习模式产生好奇;二是有利于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英语的教学目标,而大多数学生不敢说,不会听,制约了学生英语素养的提升。由于缺乏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导致不能和外国朋友顺利交谈。如此从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出发,激励学生运用英语表达、交流和运用。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深化对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后,学生可以拓展阅读,根据上下文语境推理判断词汇、短语知识,跨越障碍,提升自主学习效果。

一、直接学习知识,活跃课堂气氛

在课内英语教学或是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将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灵活的穿插在课文讲解和阅读解析中。通过结合具体例子的讲解,让学生深化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避免单词、刻意的记忆语言知识点导致的枯燥与乏味。如此,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阅读和教学的趣味性。如对“A birthday party”相关知识教学时,教师穿插一些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关于欧美人接受礼物时,按习惯会立即打开礼物,不管自己是否喜欢礼物,都要说“That's exactly what I need.”或“Oh,how beautiful it is!”或“I like it very much!”用以表示感谢。作为客人,赠送礼物时,不要求多贵重,但是要包装漂亮,且要提前预约,穿着得体,饮食时不宜发出声音,盘、碗不能端到嘴边等。

二、通过对比分析,深化理解记忆

由于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初中学生学习英语时会不自觉地加入一些中华文化因素。为了提升英语学习的效率,也为了让学生深化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通过加入不同国家文化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比较文化背景知识不同下,语言运用的异同,以此奠定跨越文化障碍交流的基础。可以运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多媒体情境创设的方式,让学生对比分析,在语言环境下学习英语知识,深化理解。如礼仪方面,中国人接受礼物时,经常会再三推却,等客人走后才会拆礼物,欧美人会当面拆礼物,然后赞赏和感谢;探病时中国人会送食物、补品、补药之类的,英美国家习惯送慰问卡、唱片、书、鲜花之类。

三、把握文化差异,培养英语素养

文化有差异。如在中国“dog”有丧家犬、狗仗人势的意思,但是在英美国家对待狗的看法与我们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的好朋友,忠诚可靠,英美国家中“dog”往往含有褒义,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个幸运儿)。“red”在中国表示吉祥喜庆,在西方表示“血”、“火”,具有很强的贬义,a red battle血战,red revenge血腥复仇,土耳其中红色象征鲜血和胜利,美国红色代表勇气,意大利代表憧憬自由的热情。又如在中国表示OK的手势,在日本这个动作表示钱,在拉丁美洲为低俗的动作,希腊人也认为这个动作不礼貌。中国人示意别人过来是手臂前伸,手心向下,手指弯动,呼唤动物是手掌向上伸开并伸曲几次,但是英美国家,这2个动作的含义完全相反。示意别人过来的动作在英美国家表示对人的不礼貌。

总的来说,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在称呼、交谈内容、餐桌礼仪、表达关心与谦虚的方式、打电话的方式等方面不同。通过把握中西方文化差异,引导学生交流运用、合作实践、探究反思,吸收西方国家优秀的经典文化、经验,培养良好的西方语言学习习惯,以此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

背景文化知识与英语专业听力教学 篇7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美国已故的语言学教授萨皮尔 (Edward Sapir) 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 语言不能离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 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语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要学习语言就必须了解其所属的文化背景。反过来说, 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 就越能够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一语言。

从一定意义上说, 语言就是某个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一面镜子。语言既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而文化则制约着语言形式, 成为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因此, 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如果忽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只注重语言学习, 则非常不利于语言学习的进步, 从而在实际使用中引起误解或矛盾。例如, 中西方对“感谢”这一礼貌行为的态度和使用存在着极为明显的差别, 说一声“Thank you”在美国生活中已成为一种公式化的习惯性行为, 而中国人只是在感到受恩或受惠之后才使用“Thank you”这一礼貌用语。[1]

由此可见, 文化在交际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制约着人们的一切行为, 包括人们的语言行为。离开对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和文化的了解, 人们很难学到真正地道的英语。因此, 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文化对听力教学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听力并非简单地辨别声音的能力, 而是理解所听内容的能力。尽管一个人有着大量的词汇, 很好地掌握了英语的语法结构, 但不能就此断定他的听力很好, 因为除了语言和听觉本身, 还有其它重要的因素决定听力的优劣。

Piaget提出了认知理论, 认为语言能力的习得过程停驶又是向周围环境学习并与之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有四种机制在起作用, 其中主要机制之一是“图式”理论[2], 它是人们向环境学习的结果, 这一理论表明了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图式” (schema) 一词用于描绘外界知识是如何在人的记忆中被组织起来并在理解过程中的。它所指的是在人的记忆中有一个囊括一个人全部知识的储蓄库。当遇到新情况时, 它就会从中挑选出有关的信息并用以确定新情况的意义。有这样的一个句子:“We had lunch at a drive-in.”许多学生在听到“drive-in”时, 大脑中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存, 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事实上。“drive-in”是一种顾客们不必下车就可买到食物的“汽车饭店”。美国被称作是车轮上的国家, 自动化发展程度较高, 人们生活的节奏也较快, 因此许多便利的设施也应运而生了。[3]如果学生不了解这方面的文化, 就很难结合上下文作出合理的猜测。

在我们平常的听力教学中, 常常碰到一些学生对听力材料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没有任何困难, 但由于缺乏文化背景知识而不能正确理解的例子。下面选自BBC的材料就是典型一例:As you know, the general election left no party able to command a majority in the House of Commons.这是前英国首相布朗在其辞职演讲中提到的一句话, 意为:“正如你们所知道的, 在此次大选中没有哪个政党能够在下议院中拥有多数席位。”一些学生听到这里会有疑惑, 即为什么下议院能够直接影响首相选举的结果呢?英国国会的首领为英国君主, 它还包括上议院 (The House of Lords) 和下议院 (The House of Commons) 。上议院议员分为两种:上议院神职议员 (Lords Spiritual) [即英国国教 (Church of England) 中的高级神职人员]和上议院世俗议员 (Lords Temporal) (即贵族成员) 。上议院议员大部分是以指派方式产生。下议院则恰恰相反, 是由民主选举产生。在一个民主国家, 民主选举出来的民意代表通常比指派的贵族权力大, 因而对选举结果有决定性的影响。

上述例子告诉我们, 要想进一步提高听力水平, 单纯地依靠扩大词汇量、延长练习听力的时间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树立新的语言观, 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把文化教学引入到听力教学中去, 引导学生了解英美文化, 帮助学生克服文化障碍。

三、英语专业听力课堂文化教学的几点建议

人们常说:“To be bilingual, one must be bicultural. (要掌握两种语言, 必须掌握两种文化。) ”[4]学习一种语言, 不单单是学会其语音、词汇与语法知识, 而且必须同时学习有关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风俗习惯, 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的精髓, 才能保证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当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把文化教学引入到听力课上, 指导学生在听的同时, 有意识地学习英美文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注重词语文化内涵的教学

英语词汇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英语中许多词汇除了概念意义外, 还有它特定的文化内涵。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艺术和风俗民情。如果我们望文生义或根据中国的文化传统加以理解, 要么迷惑不解, 要么闹出笑话。对那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 在听教材之前,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其字面意义, 而且还要了解它们的文化内涵。例如, 在学到“part-time student”一词时, 教师不仅告诉学生这个词的汉语意思是“半工半读的学生”, 而且还应该进一步指出这个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一边读书一边工作是美国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特征, 用自己赚来的钱支付学费在美国大学生中十分普遍, 这表达了美国青年不靠父母的愿望, 体现着美国人“自立” (independence) 的价值观念。

对于那些在两国语言中字面意思对等而含义不同的词汇, 教师也需要加以说明, 引导学生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正确理解这些词汇的真正含义。如汉语中的“猫头鹰”和英语中的“owl”直接意义是相同的, 但附着在这个词语中的民族文化、色彩却是不同的。在英语国家, 人们把猫头鹰当作智慧的象征, 因此, 英语中有as wise as an owl (像猫头鹰一样聪明) 这样的说法;而在我国, 不少人把猫头鹰看作是一种不祥之兆, 认为看见它就要倒霉。因此, 如果你称赞一个中国人像猫头鹰一样聪明, 他肯定感到不舒服, 进而引起误解。

2. 结合修饰手段强化背景知识

在语言修饰手段方面, 不同民族对喻体的选择受到文化各个层次的制约, 而表现出各自的鲜明个性。例如:He is so hungry now.He is eating like a horse.由于喻体的差异, 中国学生在听懂这句话后, 基本能推测出“他很饿, 现在正在狼吞虎咽”, 而对用“马”来作喻体产生疑惑。在任何语言的修辞手段中, 喻体的选择时常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息息相关, 英语还有to drink like a fish (如牛饮水) 。听力理解与阅读理解不同, 听到的话语转瞬即逝。因此在听力中要求听者对一些习惯表达及修辞手段, 作出迅速反应, 特别是与文化习俗相关的句子。

3. 结合影视欣赏强化文化认知

在听力教学中, 教师可以适当向学生推荐英语国家不同时期的影视作品, 让文化知识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和文化, 更好地体验原汁原味的英语。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 培养他们对英语的感性认识, 从而尽可能地避免语用失误现象,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经常看美剧, 学生可以发现, 在美国, 媳妇通常会对婆婆直呼其名;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国家, 这种现象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英语国家影视作品的耳濡目染, 可以让学生不断积累文化知识, 在潜意识中培养语言学习的文化氛围。

4. 营造轻松的语言学习环境

笔者在听力教学中, 经常从网上下载一些学生们喜欢的英文歌曲, 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乐队或歌手的背景及创作背景, 并在课堂上利用小部分时间与他们一同欣赏学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品味到折射英语国家文化的音乐大餐, 在进入听力教学主题前进行“热身” (warm-up) 运动, 还可以在听力课堂上营造一个既轻松又非常英语化的文化氛围。

每一门语言都深深植根于其所属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中, 文化以语言为外显的载体, 脱离了文化的语言或抛弃了语言的文化都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总之, 文化是语言中的文化, 语言是文化中的语言。专业英语听力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听力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重语言教学, 必须要加强文化教学。

摘要:文章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入手, 讨论了背景文化知识对英语专业听力教学的影响, 进而提出了听力课堂文化教学的几点建议和具体方法。旨在引起老师和学生对文化知识授课和学习的重视, 丰富英语听力教师的教学技巧, 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意识, 真正提高听力水平。

关键词:背景文化知识,英语专业,听力教学

参考文献

[1]赵玉敏.听力教学中的文化延伸[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151.

[2]马辉, 岳成.英语专业听力教学中的文化缺失[J].绥化学院学报, 2009:162.

[3]王越智.文化差异与听力教学[J].外语学刊, 1997:67-68.

初中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方法谈 篇8

一、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意义

1.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

现用的初中英语教材内容广泛,课文的内容涉及自然、经济、美术、地理、历史等诸多领域。教学时,教师必须将上述领域的知识巧妙渗透于相关的背景知识之中, 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2.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有学者认为,下列两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严重影响学生的阅读理解:学生大脑对英语文字符号的感知速度与感知程度,此为其一;其二,学生“眼球背后的东西” 作用巨大。此处所言的“眼球背后的东西”,指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如果非常丰富,那么,在阅读英语课文时,就会加快理解的速度, 加深理解的程度,反之亦然。学生要理解某篇课文的丰富内涵,揣摩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那么,了解与这篇文章相关的背景知识则至关重要。

3.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就是引导学生在与对方的交流过程中,根据文化背景、语境、话题等说出恰当且得体的语言。不过,学生交际语言的恰当性和得体性与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息息相关。很多学生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发生错误,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缺少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英语语言的交际错误分为文化错误与语言错误两种。现代外语教学论认为:学生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所犯的文化错误往往严重于语言错误。因为学生在与英语本族人交际时,英语本族人一般比较宽容外族人在语法、语言层面的错误,而比较在意外族人在文化背景层面所犯的错误:认为外族人说话不礼貌,抑或冒犯自己。

二、初中英语教学如何注重文化差异,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

1.注重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

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英语词汇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引导学生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多维度地评价英语词汇。以单词“dog”为例,在语言意义层面上,英美国家的“狗”与中国的“狗”不存在任何区别, 然而,在中西方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中,“狗”的文化意义却差别迥异。可见,在英语教学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在文化背景意义上以及在中国与西方文化背景中截然不同的词汇。这时,我们就必须向学生介绍该单词的文化背景意义。

2.激活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英语文化内涵

学生错用、误用英语的重要原因,常常在于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对汉语思维与英语思维之间的区别缺乏必要的了解。中英文化差异普遍存在于人们的交谈与交流之中,如道歉、称赞、问候、致谢、 身势语言、禁忌语、委婉语等。为此,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激活英语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比较、感知中西方文化的异同现象。

3.通过广泛阅读,感受文化气息,渗透文化

某语言学专家曾说,在阅读理解英语课文时,阅读者的语言因素作用巨大。学生只有借助文化知识背景的帮助,才有可能读懂单词与语句的含义。因为英语单词中的含义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逐渐形成的。学生倘若对英语价值、英语历史、英语文化、英语思维模式、 英国人的生活方式、英国风俗习惯、英国宗教等缺乏应有的了解,就不可能读懂英语课文中的丰富含义。

众所周知,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取正确的信息。然而,阅读英语课文时,学生常常因为缺乏跨文化意识,导致百思不得其解英语课文中的某些内容,甚至出现误读误解英语课文中文化知识的现象。我们建议学生要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减少误解,更好地欣赏英语文章,平时就必须处处留心,用心积累,努力加强自身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篇9

一、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教育

在阅读过程中, 读者不是被动获取阅读材料中的信息, 而是运用已经具备的背景知识 (包括已学过的语言知识和相关文化) , 根据上下文去预测和理解意思。正确了解文化背景知识, 有助于对文章主旨大意的把握和理解。图式理论认为, 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 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 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 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存在的图式, 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吻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很多模块都渗透了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这些有关背景知识还能促使学生学习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其他知识, 拓展视野。

二、树立文化意识, 教学同步传授文化背景知识

在英语教学中, 应树立文化意识, 应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 语言因被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 告诉学生, “He is a pr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这两句话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s likely a prostitute.”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含义外, 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 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 是尊敬的表示, 可在西方, “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 去日无多, 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 都不服“老”。有位导游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 我们的这位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在艰难地爬山, 便上前去搀扶她, 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 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 (elderly people) , 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 (senior citizens) 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三、对比中西文化差异, 促进文化交流意识

在英语教学中, 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 这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 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 A代表age, R代表religion, 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 不问体重, 不问年龄, 不问宗教信仰, 不问婚姻状况, 不问“去哪儿”, 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都着重语言形式的学习, 比较忽视不同的文化对交际的影响。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增多, 民族文化交流日益迫切的需要, 在英语教学中更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学习语言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与之有关的文化。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安排:涉及文化介绍的课文和日常生活的题材比统编旧教材增加了很多, 内容涉及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这表明:通过日常教学, 要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 这是英语课特有的一个层面。

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策略 篇10

文化与语言的联系

语言是人类用来交流的工具,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背景的实际反映。而英语作为欧美国家的官方语言,它也是承载这些国家文化的内涵。语言带有文化的明显特征,是文化用来表达的形式。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思维理念这类文化元素。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国内专业的限制,并没有经过专门的背景化知识训练。在面对英语对话时,经常会出现低级的错误,产生不必要的误解。他们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一直有着极度的渴望。

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对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的介绍,提升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中存在的一些要我学习、被迫学习转变为我想学习的积极心态。由于各自的形成带有明显的文化差异,在表述当中有许多的衍生成分在其中,不能靠直接的意译来理解,必须了解它的产生原因和现代的扩展。而这些单纯的依靠字典是很难学习和掌握的。如关于“龙”这个概念,在中西方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在中国,龙是作为一神物,意义是尊贵、神圣的,长期以为在中国的位置是极高的,是正面的。而在西方,却是邪恶的、黑暗的。从这个方面,就能看出,同一类概念在中西方的印象中却有着大相径庭的含义。

2.提高英语的理解能力

英语作为一种外语,对其的理解大多是依靠词语的意思加上语法结构来完成的,而对于其衍生意义和现代拓展却掌握不够。而通过对于英语文化的背景知识的学习,可以学习用语,尤其是习惯用语的真正内涵,以及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表达含义。这使得英语学习者在熟练掌握这些文化背景知识后,无论是在与人交流,阅读文章还是翻译英语著作时,都能有清晰的把握,避免了由于此类知识缺乏而出现的盲目理解,甚至于瞎猜的情形发生。

3.提高交际能力

语言的产生就是为了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沟通能力,而在交际过程中,基于各自的文化背景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不了解语句后面所包含的深意,不能够彻底掌握一些约定俗成的含义,就会导致无法沟通甚至于会出现误解。如,不同的时间对于礼貌用语的不同用法,同样的短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和不同的身份人说出来所表达的不同意思。而由于语言习惯,人文观念的差异,使得中国学生在用英语交流时会不由自主地将本国的思维模式带入其中,形成所谓的“中国式英语”。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加,这种因为文化背景知识缺乏而产生的沟通障碍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背景知识教学中的要点

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避免突兀,基本原则就是平缓地输入。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最大限度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并且了解学习的途径。这对于英语教师来讲是个极具难度的挑战,具体的可以从下几步入手。

1.分阶段性教学

中国学生对于对国外的文化知识虽然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相对来讲,还是比较低的。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把握由浅入深,由基本到专项,由学生更为熟悉的方面到相对专业的领域这一路线来进行,这也就要求英语教学的大纲制定上也更为人性化和实用化。从比较吸引学生的西方民俗、饮食起居、传统娱乐、经典的建筑开始,当学生已经有足够的兴趣,并表现出继续学习此类知识时,再慢慢过渡。

2.强调实用性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于让学生熟练掌握英语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从中获得必要的英语语言使用技能,因此,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内容必须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密切相关,切不可脱离实际,盲目求深求全。所以,背景知识内容主要围绕学生的就业需求,对于大学的英语可以根据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增加不同类的内容,可以根据“理工文经”来选择具体的内容。如机械材料类工科专业,可以增加如西方工业史、制造类专业词语的来源和现代的用法。对于理科类,可以介绍下学生所熟悉的西方知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等,如可以介绍数学在西方的发展历史和现代的发展方向。文科类则可以加入如西方文学史,知名的公众人物传记这类英语的学习并不是单纯的学习一种文化知识,对于中国的大多数学生它是一项实用性工具,也是学生在以后工作生涯中的工具和阶梯。

3.重视启发性

在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要着重体现启发的作用。不能只是由教师单独传授事先制定好的内容,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对于学习文化背景知识是非常不利的。英语教学的一大特点是在非英语的环境最大限度地讲解要点,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理解英语学习的脉络。英语老师应该首先活跃课堂的气氛,鼓励学生踊跃的发言,提出自身对于文化背景知识的认识。在知识点上,侧重于经典的内容,尤其是具有影响力,更易为学生所接受的内容。启发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突破原有的束缚,以平常心来面对知识的学习。在启发教学过程中,可以借用汉语产生的路径与英语类比,减轻学习中的困惑和心理负担,还能实现所谓的“一通百通”,使学习效果成放射性的扩大。

背景知识的传授方法

1.比较中西文的文化背景法

虽然中西文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大相径庭,但是它们在产生和发展上有着共性。这使得在学习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识时,可以借鉴我国的历史,通过比较和联系产生的根源,历史条件和发展走向,重要的历史事件等了解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把握发展的脉络。具体的做法可以以高频词汇和短句为主要范例,可以选择每天的问候词语,对于不同地位的人采用何种招呼词语,姓氏的由来,背后所包含的深刻含义,日常的饮食习惯等。适当增加外国作品的数量,甚至可以将国外的经典都引入进来加以学习。老师可以通过此类教材的讲解分析,对涉及到的知识点与文化背景的知识关键作出分析,并折分出要点,对要点后面文化背景知识要重点铺展。

2.教师与学生加强交流法

在整个交流过程当中,学生是交流的主角,而老师只是充当指导者和扮演评价的角色。要把握学生在英语使用中的细节,对于出现的语法错误,涉及到的语言关键点,背后的文化知识要记录下来,并作出分类汇总。在理解的同时还要进行实践来检验学习的成果,例如在英语的写作练习当中,根据不同的场景设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假定为英语本土人,进行写作练习。

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背景知识

现在的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很多母语为英语的人士来到中国旅游、工作、求学等,这都给学生学习背景知识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自主的学习背景知识并不是漫无目的随心学习,老师在这其中要担当重要的指导角色,学习的主线是学生的爱好和专业方向,保证学生在整个自主过程保持一个正确的方向并能长期坚持下去。这种要求能够保证学生学习的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固定正确的方向,能够让学生在相对有限的时间掌握足够的理论深度,成为某一个方向英语“专才”。学习的媒介可以是书籍,网络教材还可以专业的如英语历史之类的课程。

摘要:频繁的国际间交流使英语这门国际语言的学习更加深入,文化背景知识也显得愈加重要。本文以提高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工作为出发点,分别从文化与语言的联系、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背景知识教学的要点和具体的传授方法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背景,传授策略

参考文献

[1]高丽,周晓梅.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导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1):112-113.

[2]傅睿.利用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英语听力教学的效率[J].双语学习,2011,3(6):36-38.

[3]王晓珊.文化背景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探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1,(11):102-102.

[4]李丽,白惠.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探讨[J].才智,2011,23:214.

[5]李盈慧.论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和渗透的策略[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118-119.

[6]何娜,张琳.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0):209-209.

[7]杨丽萍.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听力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0,(6):86-87.

[8]王丽娟.英文电影资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电影文学,2011,(21):143-144.

高中英语课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研究 篇11

[关键词]高中英语 文化背景 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30029

语言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其自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不同的语言,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其表达方式、语言习惯、语法逻辑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差异是重要的障碍之一。让学生充分掌握英语的文化背景,对于弥合差异、提高学习效率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词汇文化背景教学

英语词汇的学习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只注重其基本含义、引申含义以及在语句中的应用等,这样容易使学生的视野较窄,较难形成以文化视角理解词汇的思维自觉。从词义学的意义上讲,一个英语单词的释义可以有多个角度,但在传统教学中一般只学习其概念意义,而对其文化背景及应用习俗等涉及较少。这导致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仅限于一个很窄的范围,有时就会产生误读。如对人的称呼问题,有些学生觉得可以用peasant来称呼农民,但在英语国家,peasant一词是带贬义的,有“文化水平低”的意思,正确地称呼农民应该用farmer。再如,teacher一词,在英语国家仅用来表示职业,不可以用来称呼教师,要用Sir, Madam等。高中英语教材中有许多涉及动物的词汇,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记住词汇的基本含义,还要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dog一词在汉语中一般是贬义,如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但在英语国家,由于对狗的喜爱,狗一般被认为是朋友、家人,带有dog的词汇一般是褒义,如lucky dog(幸运儿)、clever dog(聪明的人)、a top dog(高层人士)等。

二、中西方文化比较教学

中西方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只有了解这些差异,在英语学习中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知识。在高中英语课程中,本身就有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内容,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对中西方存在的文化差异进行分类比较、专题解析,并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如,中西方人对于赞美自己的语言,就有不同的反应。中国人比较低调、谦虚,往往以“哪里哪里”“过奖过奖”“还差很远”等来回应;而西方人则表现得自信、大方,注重自我表现,往往以“Thank you!”“Thanks.”“ Oh, Im flattered.”来回答。中西方宗教文化不同,中国受佛道思想影响较深,因此很多用语中带有佛道色彩,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魔高一仗”“三个和尚没水喝”等。而英语国家的宗教信仰以基督教为主,英语中也有许多用语来自宗教经典,如olive branch(橄榄枝)、scapegoat(替罪羊)、wash ones hands of(随他去)等,只有理解了其宗教背景,才能明白含义。再如,中西方饮食文化也有很大差异,在中国有的人讲究“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气,有的人喜欢热闹欢畅。但在西方国家,进餐时不宜大声喧哗,讲究安静、整洁、肃穆。对文化差异性在语言表达上的比较,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并开展专题训练,巩固学生的认知,深化其印象,做到熟练理解和应用。

三、文化背景知识体验式教学

除介绍和传授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之外,还应有针对性地对文化背景教学进行延伸,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教学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对英语背景文化进行体验式的感性认识,使其从思维和情感上深化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如,在学习The sound of the world时,可以重点介绍西方音乐发展历程以及标志性的音乐流派和代表人,课上播放相关音乐作品,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让学生对西方音乐文化有了直观认识。在学习有关礼仪的内容时,可以模拟接打电话、接待客人、餐桌礼仪等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参与去体会西方礼仪文化的特点和要求。

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博大精深,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单凭教师的组织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经常性地让学生自主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内外英语学习活动,引导其经常性地举办英语角、英文演讲比赛、英语沙龙、英文辩论等活动。同时,让学生精心搜集一些简单、有趣、易懂的英文读物,增大英文阅读量,在学习和应用语言的过程中,也从书籍里获取大量西方文化知识;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英文电影,营造浓厚的英文应用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拓宽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面。

总之,对英语文化背景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掌握英语与母语的差异性,提高学习效率。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在英语学习中存在语言、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障碍。因此,要以消弭英语应用中的差异为目的,改进高中英语教学。首先要加强英语词汇的文化背景教学,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词汇含义;其次要开展中西方文化比较教学,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最后要将文化背景教学进行延伸,通过感性体验和实践,增强学生英语背景文化的知识积淀。

背景文化知识 篇12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导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育理念对教学的渗透, 新课程标准对各学科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充分利用文化背景知识正是新课改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英语学习的高中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课标”的指导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掘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教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文化背景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落实“拓展英语课程资源”的理念,有效提高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一、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有效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由于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而文化背景知识又特别的丰富多彩,因而有助于学生记忆力的培养和训练。特别是通过组织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搜集,通过组织学生对教材出现的事件和人物的座谈讨论及出版英语专刊、墙报等活动,更是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锻炼其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促进其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国内外的外语教学经验表明,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学生在更大程度上直接地参与了教学活动, 会使学生在各种语言运用能力上得到综合的发展。

(二)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加深对教材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灵活运用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使教师在教学中补充教材中的重点和阐释课本中的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英语本是一种外来文化,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对于教科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更是如此。而文化背景知识的灵活运用,有利于学生克服上述困难,更好地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

(三)更好地促进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高中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如果教师在教给学生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背景知识,那么学生所要学习的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笔者所在教学地区所采用的人教版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休闲旅游、文学艺术、历史人物、文物古迹、体育音乐、环境卫生、西方节日、科学技术、健康饮 食等。这些素材都有益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课堂上,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设置情景,进行跨文化知识介绍;课堂外,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营造英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体会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更好地培养高中生的跨文化意识。

在高中阶段,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优化课堂效率、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科学有效整合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教学

(一)科学整合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教学,保证有效性教学

1.中西文化对比法。中西文化对比法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保证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中西文化对比法是英语课堂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方法通过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让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好地理解英语课堂教学,从而保证英语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例如在讲必修三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这一单元时,笔者选取了能直观展现西方国家人们欢度圣诞节情景的视频和图片,先让学生了解了英语国家关于过圣诞节的社会习俗,然后要求学生将西方的圣诞节与中国的春节进行对比。学生对此特别感兴趣并且特别敢于发言。通过两个节日相关方面的对比,学生发现和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差异,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西方的圣诞节,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

又如选修六Unit 1 Art,涉及文学艺术,笔者就引导学生对毕加索、徐悲鸿等中外画家的作品及绘画风格进行了比较与研究。

中西文化对比法是笔者实践英语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上述做法,有效地整合了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教学,极大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互动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即在英语学习中,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探索了解过程,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中,笔者将学生编成八个学习小组,配备正副组长,每个小组负责英语教材中的某些单元,正副组长督促组员收集、整理文化背景知识的资料,并结合教材不定期向全班同学作成果汇报。在讲授必修二Unit2The Olympic Games时,笔者提早通知各个学习小组作好预习。课堂上,负责研究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和发展历史的小组同学踊跃发言和演示,他们引入古代和现代奥林匹克的资料,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很好的解决了教材重点。课堂上,该小组同学还轮流回答了其他小组提出的各种疑问,使整一节课处于一种高度互动和研究探讨的气氛当中。

互动教学法不但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整理英语信息的能力,推动研究性的英语课堂教学。

3.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又称体验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的不断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体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绪体验。笔者常用的情景教学法有以下几种:

(1)利用实物、图片再现情境,让学生睹物思情进入情境。例如讲授必修五Unit2The United Kingdom时,笔者准备了有关英联邦的历史照片及伦敦的名胜古迹照片,在课堂中展示给学生看,很轻易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身临其境的遐想。

(2)播放影视作品或音乐渲染情境。例如讲授必修三Unit 5Canada-The True North时,笔者播放了加拿大乡村音乐的片段,配合加拿大的美丽风光照片,学生甚是陶醉。

(3)角色扮演体会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表演等活动,来再现与教材相关的文化背景,并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自己去触摸、感悟西方的文化。例如在讲授必修四Unit4Body language时,笔者让学生两两自由组合,学生甲根据黑板英语词语做动作,学生乙背对黑板根据甲的手势猜出该词语并大声读出来。通过这样的表演活动,学生不但对本单元话题——身体语言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还对活动中所用到的词语记忆牢固。

所以,在英语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信息,真正使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学习情景化、语境化,提高学生鉴赏异国文化的能力,促进英语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三、充分利用社区文化资源,为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添 枝加叶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举措,它要求学生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在课本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要联系实际,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多种手段给学生全方位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运用语言的机会,所以应尽量使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与社会及社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一)参观法

即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外出实地考察和体会,通过有目的的参观,可以使学生获得在课堂上所不能得到的正确、鲜明、切实的感性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及科学的兴趣。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采用参观法,将学生所学习的文化背景知识与实物相结合,最容易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说是进行英语教学的最佳方法之一,在具体操作上,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遵循适合学生需要和发展的原则和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的原则,学生在参观之后要完成相关的作业,把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在讲授必修四Unit 5 Theme Parks前,笔者曾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公园和游乐园,学生们收获很大,并撰写了有关主题公园的研究报告。这个做法既提高了课堂效率,还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二)研究外文书刊

例如在练习册一篇阅读理解练习中有这样一个句子:.Many people felt very frightened because they read thehandwriting on the wall.许多学生对the handwriting on the wall不理解,在一般的词典中也没法查到,即使上网搜索也难以考证。这时候,英语小组有同学通过去市图书馆查阅外文书刊发现:其实,这是出自《圣经.旧约》中的《但以理书》 (Daniel)第五章第5-31节。巴比伦王伯沙撒(Belshazzar)曾设盛宴款待所有的贵族朋友,不幸的是,伯沙撒王和他的好朋友们做出了亵渎神灵之举。突然间,一只神秘的隐形大手开始在宫殿墙壁上书写一些人们看不懂的古怪信息:Mene,mene, tekel, parsin。但是丹尼尔(丹氏)懂得:神的报复即将来临——这就是著名的丹氏预言。从此以后,to be able toread the handwriting on the wall就被用来比喻“可以看到即将发生的一切”。这个案例充分说明:充分利用社区文化资源,可以促进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

(三)充分利用社区英语文化场所

1.饮食文化方面,向学生提示肯德基、必胜客等西式餐饮场所,在消费过程中逐渐了解西方的饮食文化背景知识。

2.消费品文化方面,强调学生要多从实体店了解代表西方文化的知名品牌,例如,皮尔.卡丹、古驰等服饰品牌。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英语文化活动。例如,在少年宫举办的西方文学专题讲座;住宅小区开设的“英语角”; 收听VOA和BBC英语广播;举行英语演讲赛、辩论赛或英文歌曲大赛;邀请外国朋友与学生们进行直接交流,组织英语晚会等。

通过这些社区英语文化活动,学生对西方文化有切身的体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会得到增强,交际的能力也会提高。

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充分认识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有效教学的意义,科学整合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课堂,保证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利用社区文化资源,推动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夏纪梅.解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J].外语界.2005(02).

[3]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Carley H.Dodd.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fifth edition)[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霍尔.无声的语言[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7.

[7]刘卫东,冯占锋,高春芳.论在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

上一篇:专业规格下一篇:著名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