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文化体验

2024-10-06

背景文化体验(精选12篇)

背景文化体验 篇1

加勒比海地区包括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的巴巴多斯别称西印度洋群岛疗养院, 其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巴巴多斯国名在葡萄牙语中意为“长胡须的”, 得名于居住在该岛上长满胡子的印第安人。它的国鸟是鹈鹕, 面积为431平方千米。人口为25.9万人, 70%以上是黑人, 其余为混血人口、白人等。宗教徒多数为基督教新教教徒, 其余信奉天主教。语言通用英语, 首都在布里奇顿。

巴巴多斯历史上原为印第安人阿拉瓦克族和加勒比族居住地。17世纪初, 英国入侵, 162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7世纪中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黑奴起义, 1834年英国殖民地当局被迫宣布解放黑奴。1958年1月加入西印度联邦。1961年取得内部自治地位。1966年11月30日宣布独立, 为英联邦成员。

它的地理位置位于西印度洋群岛中小安的列斯群岛最东端, 为珊瑚礁环绕的石灰岩岛。地势中部较高, 四周呈阶梯状下降, 沿海低平, 海岸线长101千米, 岛上少河流, 属热带海洋性气候。旱季凉爽宜人, 雨季气温稍高, 但不炎热。夏秋季有时飓风侵袭。农业、制药业和旅游业是该国的经济支柱。农业用地占国土面积的65%, 以甘蔗种植为主, 蔗糖为主要出口产品。

在它众多的节日中, 有一个最著名的狂欢节, 也叫丰收节, 在7月底8月初的时候民众开始庆祝。加勒比人喜爱歌舞, 特别是在节日期间, 不少人跳起舞来如痴如醉, 通宵达旦。狂欢节是岛国节日中最热烈、最隆重、持续时间最长的节日。它虽然没有巴西的狂欢节那样的规模, 但算得上是举国欢腾, 又颇具地区特色, 是加勒比岛国文学艺术、绘画、音乐、舞蹈、服饰、民俗等的集中展现。研究加勒比地区的文化, 若不了解狂欢节, 是个缺憾。笔者亲历目睹了2012年狂欢节盛况。在狂欢节开始的前一个多月, 人们就开始筹备了。有些家庭妇女开始制作节日服装、节日用品, 团体和公司的员工们则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舞蹈排练, 而一些精明的小贩们为了在节日期间小赚一下也挖空心思准备节日食品。巴巴多斯作为旅游国家, 有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 海边每天几乎都有停靠的游艇, 上面站满了来岛的旅游者, 为节日增添了气氛。大街小巷也充满了节日的氛围, 有些房子还粉刷一新, 专为迎接狂欢的人群。大街上人们谈论的话题大都也是有关节日的。电视报纸到处都在宣传狂欢节的庆祝活动。音乐界的人们也不例外, 他们在节前组织大规模的歌手比赛, 并且组织评委评选最佳选手。报纸新闻每天都在跟踪报道比赛进展信息。有个歌手的名字很奇特, 名叫“红塑料袋”, 他天生有副好嗓子, 在当地很受欢迎, 很多人甚至冒雨看他的比赛。最后的冠军会得到一笔奖金甚至一部汽车, 然后在全城进行展览, 很多粉丝欢呼雀跃, 激动不已。

在狂欢节前一个月, 群众就展开了紧张的准备计划。各种舞蹈训练、歌曲、演奏、队列、鼓乐等, 紧张有序进行。到了狂欢节前一天的夜晚, 人们通宵排练, 整晚都可以听到鼓乐齐鸣, 音乐声, 欢笑声, 简直是快乐的海洋。第二天早上你可以看到疲惫但兴奋的人们。他们在等待那真正高峰狂欢时刻的到来。狂欢节那天, 很多居民手拿板凳, 早早在路边占好位置, 耐心等待游行队伍的到来。许多路边都摆满了食品、节日用品, 游行队伍路过时, 他们顺便递给需要的人们。狂欢节期间, 会看到很多从欧洲各地赶来的游客, 当地政府会邀请许多名人来助阵。如巴巴多斯本土出生的美国歌星Rihanna就是其中之一。还有NBA的球星也被请到现场, 使节日气氛更加浓厚。还有从巴西等地特地请来的狂欢明星, 他们各显神通。最兴奋的当然是路边的观众们, 他们翘首以盼, 耐心等待多时, 才会等到游行队伍的到来。当游行队伍经过时, 人们聚集了多时的热情一下子爆发了, 人群一下欢呼跳跃起来, 小孩子们激动地在车队队伍中穿来穿去, 有的看到了自己的亲人, 更是一下子迎了上去, 共同欢呼。游行的车队是本国政府、团体、公司派出的代表, 代表本公司团体形象, 大部分是体力充沛的中青年, 他们几乎围绕整个首都游行, 边跳边行, 一路狂欢, 有的公司在游行中趁机宣扬公司的理念, 尤其一些新公司更是抓住这一机会不放。当地的黑人做事情很慢, 可是跳起舞蹈来却快得眼花缭乱, 这里的黑人不但舞蹈跳得好, 着装打扮爱穿红黄绿色, 而且人人脖子上都挂满黄金首饰。他们不在乎吃什么, 住得怎么样, 可是男女老少都一定要有金项链。

游行队伍中的每辆车都用彩色和鲜花装饰一新。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 头顶扎满鲜花。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就是巴巴多斯人民为了庆祝甘蔗丰收而举行的盛大节日。庆祝活动首先在农村举行, 当最后一批满载甘蔗的马车队凯旋时, 即是狂欢节的开始。这时, 先由一人敲响悬挂在糖厂大树下的一面大锣, 然后, 满怀丰收喜悦的人群簇拥着车队, 浩浩荡荡地绕厂游行, 这是最初的狂欢节。过完了狂欢节, 整个夏天人们都感觉很温暖。

背景文化体验 篇2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本文从感知观察、绘画内容生活化、组织方法灵活化、体验途径多样化四个方面探讨《指南》背景下幼儿体验式绘画教学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学;体验式绘画;《指南》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和实施以来得到了各个幼儿园的积极响应,都在积极学习《指南》的精神,并对幼儿教学进行深入思考,努力调整教学方法,从多种角度出发,发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以关注幼儿生活、注重幼儿的能力培养为基础,改变固有的、传统的教学策略,努力寻求更适合幼儿的教学策略,从而逐渐形成了科学的教育模式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工作。幼儿体验式绘画教学就是《指南》背景下的一种较为科学及富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之一,体验式教学方法能有效引导幼儿亲自观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由体验产生感受和经验,从而为其自主表达提供原始的积累,激发出幼儿绘画情感及创造性。本文探讨《指南》背景下有效开展幼儿体验式绘画教学的策略,以期为提高幼儿园科学的保教质量略尽绵力。

一、充分感知观察是幼儿体验式绘画的前提

《指南》中强调艺术教育应充分给幼儿创造足够的机会和条件,使幼儿能感知、观察并体验美。所以教师要改变陈旧思想观念,从传统的复制式的简笔画教学走出来,注重孩子绘画的观察体验。只有充分的感知观察才能形成幼儿对绘画事物的理解,并由此积极思维,大胆联想,提高对绘画的表现力及创造力。如绘画老虎时,我就先请家长配合带幼儿去动物园看看老虎,并与“老虎”合影,然后课堂上我再给孩子讲虎王的故事,最后观察老虎各种可爱的姿态图片,大胆想象大老虎和小老虎间的对话,模仿老虎的姿态。经过这样的感受和体验,幼儿画出的是不同表情、姿态的老虎,表达的是自己心中不同的故事和情感。幼儿的绘画艺术表现是和直接感知的环境相联系的,如果没有充分的感知和体验,教师简单的示范和追求技能训练,就不能让幼儿有情感共鸣与表现欲望,幼儿的作品表现就很单一,缺乏感情和创造性。幼儿只有亲身体验观察事物,才能对绘画对象有一个较完整、生动、形象的了解。所以,感知和体验是幼儿美术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二、体验式绘画内容的生活化

1.把绘画内容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指南》中强调要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绘画是幼儿表现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内心意愿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孩子才是绘画教学中的主体,将绘画内容的主动权交还给幼儿,由孩子自己确定绘画的内容,引导他们用画画去表现自己所见所想,尊重幼儿对绘画的自由组织、想象,也允许幼儿运用自己独特的画法,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潜力,使幼儿能从自主的绘画创造中体会到创作的乐趣及成功的愉悦。

2.选择幼儿兴趣的、生活化的绘画内容,感悟表现大自然的真善美

开展幼儿体验式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并以生活经验为背景,从生活化的绘画内容着手,回归幼儿最真实的世界,引发幼儿对生活中美好事物及周边环境的兴趣,使幼儿能热爱生活、回归自我,在自然地环境中进行绘画表现及创作。实践中,我引领幼儿走出教室,进入自然、社会等更为开放的活动空间去,使幼儿能融入生活并感受生活,获得美的体验,还争取家长的配合,利用周末、节假日带着孩子外出开展亲子绘画活动,将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引导幼儿运用多种美术手段表现出五光十色、色彩斑斓的生活世界。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画笔去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提升了绘画的表现能力。生活化美术活动是立足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经验为背景,让幼儿在生活中不断拓展绘画和创造美的经验。

三、体验式绘画组织方法的灵活化

在幼儿体验式绘画教学中,教师可以打破小―中―大幼儿年龄分界限线,开展交叉教学,使有序、无序的教与学有机结合、互补共存。教师还可以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幼儿听的教学模式,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选择孩子喜爱的活动方式,让孩子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其乐意参与学习,主动去学习,组织幼儿分小组进行合作式绘画体验学习,引导孩子分工合作制作主题绘画,并鼓励孩子走上讲台,描述自己所在小组在进行主题绘画过程中的点滴步骤,交流自己的想法、情感体验,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幼儿提供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以直观的形象、良好的视听感觉和鲜明的色彩,让幼儿迅速溶入情景进而发现、联想、模仿、创作从而提高绘画兴趣,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四、体验式绘画途径的多样化

1.园内园外的体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给幼儿创造充分感知观察的机会,可以在教学中给幼儿展示图片、实物、视频等,通过游戏让幼儿充分感知,同时教会幼儿欣赏和观察的方法,丰富孩子对事物的表象经验,提高孩子对绘画主题特征的认知。还可以引领幼儿走出课堂,去大自然中去体验观察绘画,充分激发幼儿的视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官去感知观察万事万物,帮助孩子建构并积累物体的表象,为美术活动中幼儿的自我表现积累下丰富的素材。

2.与各领域相结合的体验。体验式绘画和幼儿教育的各个领域教育活动的整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幼儿的餐点活动中,幼儿吃蛋糕前老师可以先引导幼儿边吃边仔细观察蛋糕的外形特征,有了充分的观察认知后,教师提供蛋糕,要求幼儿看着蛋糕绘画。在认识图形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孩子提供大小不

一、颜色各异的图形材料,然后让孩子通过看、摸等方式感知图形的特征,之后让孩子进行绘画。在语言活动中,教师给孩子创设语言的情境,并给孩子出示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引导孩子去表达、交流并模仿故事表现的情节,在充分体验之后,引导孩子以绘画的形式表现故事。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孩子有目的地欣赏音乐,启发孩子边听边想象,并鼓励孩子动眼、动口、动手、动脑,互相讨论、表达、模仿,并用绘画的形式将想象中的音乐形象表达出来。体验式绘画与幼儿的生活活动、科学活动、语言活动、音乐活动的有机整合,运用幼儿各种感官进行充分体验后进行绘画,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教学的效果,使体验式绘画教学呈现出多元化。

总之,《指南》背景下开展幼儿体验式绘画教学是基于关注幼儿生活、注重通过幼儿体验表达情感的一种绘画教学方法,能为幼儿自主艺术表达提供原始的积累,激发出幼儿绘画的情感及创造性。体验式绘画教学不仅仅需要教师领会《指南》精神,更新教育观念,开放教学内容、途径、方法,还需要教师有效整合幼儿教育的各个领域活动,达到绘画教学最佳化。

参考文献:

[1]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师大出版社.[2]李慰宜.2-6岁儿童绘画活动指导[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文档资料:《指南》背景下幼儿体验式绘画教学策略 完整下载 完整阅读 全文下载 全文阅读 免费阅读及下载

阅读相关文档:学前教育研究视界下的学前儿童游戏研究 激活学生的心灵之水 童趣去哪儿了 教育应注重“人”的发展 和孩子一起成长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案例 婴幼儿故事讲述五字诀 感恩教育与传统文化 优化教学策略 构建高效课堂习惯培养是中学生道德形成的基础 雷锋精神在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中的心理辅导 让图形图像课堂动起来 简论唐代太医署医学教育 教育要给学生施展的空间 加强小学生关爱教育的重要意义 注重情感教育 提高教学效益 高校恩来精神育人品牌建设探索研究 如何提高学生耐久行项目的成绩 高职院校主持与播音专业通识课程教学 体育思政教育的融入思

最新最全【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背景文化体验 篇3

[关键词]社会转型 理性精神 体验 定位

[作者简介]彭保荣(1964- ),男,江西吉安人,井冈山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温小军(1976- ),男,江西泰和人,井冈山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罗云桂(1963- ),女,江西吉安人,井冈山学院,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工作。(江西 吉安 343009)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新课程下语文创新能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5JY213)

[中图分类号]G40-0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7-0100-01

一、教育学视域中“体验”的呈现

教育学视域中的体验指的是:“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即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其亲历中获得的认识和情感。”①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具有:亲历性,体验必须亲为;独特性,个体间的体验虽可以相互交流和分享,甚至达到视界的融合,但体验终究是个人的,不能相互取代;直觉性,体验的过程不需要经过严密的概念、判断、推理,不需条分缕析。个体自己经常是“伴随着紧张剧烈的内部活动、丰富活跃的想象、热烈欢快的情感,产生的是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特殊的内心感受”。②

体验在我国教育史中可谓源远流长。《淮南子· 论训》中就有“圣人以身体之”之说法。③ 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反省”“体认”“涵泳”“品味”“吟诵”“入神”等,实质上都蕴含了体验之意。19世纪中叶以来,通过对技术统治时代“人的危机”现象的痛彻反省,西方文化中盛行体验之思,胡塞尔、狄尔泰、哈贝马斯等人反复阐发了“生活世界”的意义和体验的价值。这一思想波及教育领域,引发人们在教育中对体验的呼唤。

当前课程改革对体验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这是“体验”在当前教育中盛行的最直接的催生剂。课程标准特别提出了“体验性目标”,主要用于反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领域的要求。各科课程标准对体验也十分重视。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近二十处用了“体验”一词,此外,与体验有关的“体味、感受、体会”等更是比比皆是。

二、中国社会转型:审视体验的应有视角

中国正面临社会转型。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的价值目标即体现为对现代性的追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标志着缠绕我们民族百余年的现代化进程开始从理论层面落入现实层面。市场经济不同于传统农业经济、计划经济所信奉的经验主义和自然主义。从本质上来说,市场经济是一种理性经济、主体经济和契约经济。“理性精神的凸显成为现代社会区别于前现代社会的基本标志。”④ 韦伯认为现代化的一切特点都是与理性相联系的。一言以蔽之,对理性主义的高扬是我们当今时代的客观要求。

社会现代化的要求也必然会带来教育的现代化,要求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现代教学。什么是现代教学,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但是,“它永远是与时间上的‘最近’和意义上的‘最新’联系在一起的。”⑤ 现代教学必须坚守理性精神:不仅积极致力于人的理性精神的培养,更要理性地审视我们当前的教学。

从教学的起源、教学的主要矛盾、学生的发展机制来看,教学是一特殊的认识过程。这种特殊认识“具有三个基本特点,即间接性、有领导性、有教育性。”⑥

教育致力于人的理性精神的培养,不仅是现代教学的要求,也是人的现代化本身的使命。人的现代化也即人的现代性或现代人格的建构。英克尔斯等人尝试为“现代人”列出一个素质清单,他们最后总结出现代人应具有“四个主要项目”,其中之一便是:“在同传统的影响来源的关系中,他有高度的独立性,特别是在他决定如何处理个人的事务时尤为如此。”⑦

从以上所述可知,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应坚持人的理性精神的培养。这是我们思考教育学中的“体验”问题乃至一切教育问题的一个应有的视角。

三、体验的合理定位

鉴于教学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的理性认识,我们需考虑到这一特殊认识过程的“间接性”特点,即“学生不是直接同事物打交道亲身去取得对事物的认识,而是通过读书(包括听讲、观察、实验等)‘接受’现成的知识,然后再去‘应用’‘证明’的。”⑧ 教学更多的是依赖于学生的接受性学习,而不是依赖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意义上的体验学习。当然这种接受性学习是属于奥苏伯尔所说的“有意义学习”范畴,而不是“机械学习”范畴。教学更多的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法,而不是所谓的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充分借助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从而成为真正自由独立、情知合一意义上的“体验教学”。立足于我国整体教育实情,讲授法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

鉴于体验问题产生的背景,我们应考察“体验”问题提出之初衷。为什么在教学中提出“体验”这一问题,表面缘由是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所致,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对过往教学所存在的不足与弊端的反思所引发。“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和以说理灌输为核心的教育,过多地强调概念、判断、推理、原则的掌握,却忽视了个体情感、体验、领悟、想象等心理过程;我们过分地强调对知识的记忆、背诵、模仿,却有意无意地扼杀了儿童的直觉、敏感、童心和灵性。”⑨ 所以,现代教学急需体验。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总体上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实际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课程观。在阅读目标上强化感受性、体验性,就是为了纠正长期流行的理性分析的偏差。”⑩

这两段引文道出了人们在现代教学中倡导体验问题的最直接原因是长期以来的教学中存在过于、过分追求概念、判断、推理、分析、训练等理性因素的弊端,在教学中提出体验最直接的目的便是“纠正”理性的“过于”“过分”“极端”“片面”追求的现象。这一出发点仍然是以尊重教学中的理性的基础地位为前提的,而并不是如某些人所提倡的“赋予体验以本体论意义”,或是直接用理性去反叛理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其实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好的表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中国作为一个后发性的外源性国家,在整个社会发展中面临着异常复杂的进程:本是历时态发展的前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在我国却呈共时态发展。这一特点导致中国的现代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之间存有一个明显的时代落差,当中国社会还没有全幅享受到现代化积极成就的时候,西方则已对现代化的弊病提出了全面而尖锐的批评。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和危机注定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多了一份自觉和合理反思。但这种自觉与反思仅是“承认理性的有限性,从而以一种包容或承认非理性因素的理性概念取代传统的绝对理性。”这是坚持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而不是以非理性去对抗乃至取代理性。在中国面临社会全面转型这一宏观背景之下,在我国全面向现代化迈进之时,对理性精神的选择是当下时代的主流。所以体验教学、体验学习等无法取代以往占主流且仍将维系其主流地位的讲授法、接受性学习。

[注释]

①李英.体验:一种教育学的话语——初探教育学的体验范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2):3.

②王一川.审美体验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125.

③当然,这里的体验更接近于经验之义,这与我们现代教学意义中的包括内心的体验是不同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从发生学意义上追溯。

④李翔海.中国文化现代化历程的哲学省思[J].中国社会科学,2002(6):2.

⑤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3.

⑥⑧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21.

⑦(美)英克尔斯,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M].顾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2.

⑨周龙兴,宋进喜.体验的教育学意义和学习主体的确立[J].上海教育科研,2002(4):59.

⑩教育部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9-60.

背景文化体验 篇4

随着社会经济、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已经开始转变, 对体验旅游的需求逐渐增多。在旅游体验背景下, 发展重庆下半城历史文化街区体验旅游不仅能够满足现代旅游消费者的多样需求, 还具备更多其他优势。其有利于提高重庆下半城文化街区个性, 增强景区差异性, 提升景区吸引力与知名度, 使景区从市内景区脱颖而出, 成为重庆市文化旅游地标;另外, 发展重庆下半城街区体验旅游还利于增强街区体验性, 使旅游者通过深层次、享受式的旅游体验对重庆历史文化有深刻了解, 从而促进重庆历史文化的传播传承;最后, 发展下半城体验旅游有利于搞活经济, 带动下半城相关服务产业发展, 促进下半城社区经济及重庆市区经济发展。因此, 重庆下半城历史文化街区应克服困难大力推动体验旅游的发展, 促使其发挥最佳效益,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创造城市核心价值。

2 重庆历史文化街概况

2.1 资源概况

重庆下半城街区位于堪称重庆母城、重庆主城的发祥地———重庆市渝中区, 距今有2300多年历史。街区从朝天门码头沿着东水门、望龙门至石板坡一线, 全长约3.5公里。拥有大量文化遗迹, 并形成一条完整的文化街区。街区历经千年, 拥有开埠文化、衙门文化、码头文化、陪都文化等丰富文化积淀, 其与极具山城特色的建筑相得益彰、贯穿古今。重庆下半城街区位于直辖市重庆市市中心渝中半岛。交通便利, 可进入性强。重庆依山而建, 故被天然分割为上下半城。但缘于地形, 由此形成了与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先生作品“千与千寻”澡堂油屋的现实版景象。上半城的繁华时尚与下半城阒静古朴相结合, 形成了一个特殊又别致的景观。总之, 重庆下半城地理位置优越、人文遗址丰富、历史悠久而厚重, 独具鲜明特色, 发展文化体验旅游潜力大, 前景广阔。

2.2 重庆下半城历史文化街区体验旅游发展现状

重庆下半城历史文化街区地理优势突出, 历史文化资源独特。政府目前正采用“PPP模式”即公私合营的模式对其进行大力开发改造发展旅游, 直到今年, 已经进行了为期4年的改造, 下半城街道老建筑所剩无几, 建筑基本被拆除, 全线街道处于施工状态。目前街区知名度低, 规模性旅游市场尚不成熟, 整个下半城的旅游市场需求较小, 但潜在需求大。街区体验旅游处于不断开发及发展阶段。

3 旅游体验背景下重庆下半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管理体制不完善

3.1.1 尚未开发的街区缺乏管理

下半城正在打造, 未完全形成整片的旅游区。针对未改造街区, 政府放任置之, 缺乏管理。文化街区形似荒地, 无人问津。街区脏乱差, 危房林立, 大写的红色拆字醒目突出, 亟待合理规范管理。

3.1.2. 街区人员复杂, 政府管理不善

下半城街区是老重庆的缩影, 古老沧桑, 街市人员鱼龙混杂, 政府治理缺漏, 管理不当, 流浪人、拾荒者或不良违法分子偶尔游走在街区, 严重影响街区形象。

3.2 旅游设施配套不齐全

3.2.1 住宿设施缺乏

由于下半城街道此前未大力发展旅游, 人流多为本街道社区居民, 游客稀少, 未建设大量酒店。下半城无经济型酒店无高星级酒店, 3星级酒店仅有一家, 普通宾馆客栈数量也屈指可数, 私人旅馆存有约10家, 环境脏乱无法入住。

3.2.2 公共服务设施缺乏

国家“厕所革命”提出后, 下半城街道正积极响应, 新设公共厕所。但地理位置较偏, 数量也仅寥寥几间。下半城知名景点未设电子导游点、电子地图等服务设施, 景区单调, 缺少配套服务设施;未改造的街道与景点也未设特殊指示牌表明景点状况。

3.3 产品开发轻内涵, 缺乏互动体验性

下半城街道内, 许多代表山城文化的古老建筑基本被拆除, 目前街道整体形似杂乱施工地。政府致力于将街区打造成黄金购物街及高端功能区, 大部分建筑都是新建的仿体建筑。建筑因仿造过新, 缺少历史厚重感;街道也因被打造为商业街商业气息浓厚而缺乏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另外, 下半城街区旅游尚在萌芽, 仍停留在初期的观光旅游阶段。街区尚未开发具有体验性的旅游产品及文化性娱乐产品, 旅游的参与性低、互动性差。

3.4 设计缺乏整体性

3.4.1 未统一规划、形成统一旅游线路

下半城整体街道都具有旅游价值, 但游客游览零散, 路线不明确, 仅是游览街道中部分地点, 无异于管中窥豹难以全面感知和领略老城区风貌。目前政府尚未对整个下半城进行合理统一的规划, 也未提出核心旅游体验主题形成统一游览路线。

3.4.2 产业链不齐全, 未统一设计

目前下半城缺少娱乐、住宿两大旅游基本要素。未来建成的黄金街将会满足旅游要素中的娱乐要素, 但其余三要素吃、行、游虽具备, 政府也并未对其进行统一设计, 其要素并不是为体验旅游的发展所提供, 仅是为日常生活的社区居民提供。

4 重庆历史文化街区体验旅游发展策略

4.1 完善管理体制, 保障舒适体验环境

政府应建设相应街道旅游办事机构, 定期对景区街道卫生环境、安全环境进行改善整治。增设环卫工、安保员保障景区健康发展秩序, 为旅游街区提供安全舒适的体验环境。政府还应明文规定规范社区人员行为, 把建设文明体验旅游街区规划深入社区居民心, 构建和谐旅游街区。

4.2 完善基础服务设施, 增强旅游体验参与性

下半城街区应建设符合历史文化街主题的一体化基础服务设施, 结合互联网、云计算等科技, 设置电子指示牌、电子导游点、电子地图等彰显景区个性化的基础设施, 从而带动游客主动参与旅游体验。另外, 在不同片区设计具有该片区风情的特色厕所、小憩点, 古街可设计石凳休憩点, 民国街设计木椅休憩点等, 通过特色细节表现景区与文化的紧密结合。另外, 政府也应鼓励特色经济型酒店的建设, 为旅游者的新奇体验提供最基本的服务设施。

4.3 保护古建筑、开发特色体验型产品, 体现差异性

首先, 政府应减少对古建筑拆迁数量, 以保护为主, 改建为辅, 丰富街区文化元素;政府还可在不同片区建设小型博物馆, 提高旅游者对该片区文化的了解程度, 改善旅游者体验性的同时保持不同片区的差异性。其次, 创意在文化产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街区应结合创意, 开发特色体验产品, 创造出符合不同片区文化里独具创意的文化产品, 同时体现差异性。如民国街设计滑竿雕塑、有轨电车游乐设施;古代老街设置小轿雕塑或游乐型小轿等;街道还应支持定期开展文化创意性活动, 如火锅文化节、山城美食文化节等提高游客参与动力, 传播传承山城特色文化。另外, 下半城应设计出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特色纪念品, 加入街区“文化符号”, 例如下半城建筑地标、美食、景点等, 展现街区文化内涵, 为游客提供具有特色体验意义以及纪念价值的物品。

4.4 统一规划综合全面, 创新核心旅游主体路线

随着“全域旅游”的不断推进, 体验旅游更应综合全域旅游资源共同发展。政府需对街区进行统一规划, 把存在于社区的旅游基本六要素进行系统规范并与体验旅游相结合, 把街区食、住、行、游购等各环节的项目内容连贯一体统筹发展;支持创新经营方式, 例如鼓励引导社区个体经营者对自己商铺进行创新升级, 在商铺装潢、商品设计上突出特色, 例如鼓励经营当地特色风情小店, 家庭式旅馆、小屋咖啡店等;另外, 政府应设计创新核心主题旅游路线, 例如设计“穿越体验游”———从朝天门沿线至街区末尾, 发展从古至今的穿越体验路线, 使游客身临其境, 穿越古今, 从而实现零距离接触下半城厚重的历史, 体验到当地所特有的地域文化。

4.5 其他策略:创新营销方式, 加大力度宣传, 提高知名度

4.5.1 网络营销

截止2015年, 微博、微信用户数量都已超过5亿人次, 在对街区进行营销时, 大可利用微博与微信进行宣传。微营销不仅可高效便捷大规模宣传还能大力增强信息交流的互动性。政府或街区可建立官方微博平台、微信公众平台, 设计多项内容, 定期推出下半城旅游攻略, 随时发布下半城旅游最新动态、趣味消息等吸引旅游者。

4.5.2 与媒体合作营销

借鉴电视综艺节目《极限挑战》、电影《疯狂的石头》与陈坤主演的《火锅英雄》的拍摄经验, 更多的与媒体合作, 合作拍摄具有文化意义的电视剧、电影以及微电影或综艺节目, 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重庆下半城知名度, 扩大下半城体验旅游市场。

4.5.3 创新标语标识

利用特色标语与标识可形象体现街区的文化内涵增强街区吸引力。发展下半城体验旅游过程中, 政府必须专门为下半城提出独特口号, 开展征集活动, 建设特色标识, 如此才能为打造重庆市文化地标奠定坚实基础。

5 总结

重庆下半城历史文化街处于旅游的发展初期阶段, 体验旅游尚在萌芽, 其发展过程中还有诸多问题。在旅游体验背景下, 重庆下半城历史文化街区必须严格遵照旅游体验的参与性、互动性、差异性、文化性等原则解决初期已显现出的问题以及潜在问题, 大力发展体验旅游。重庆下半城历史文化街区体验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但若想发展成为优秀体验旅游街区成为重庆市区文化地标, 将会经历一段长期而艰难的旅程。政府在经过大力改造后, 黯然的下半城定会重新焕发生机, 成为重庆特色文化地标、城市名片。

摘要:重庆下半城是巴渝历史文化的根和源, 承载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其作为重庆市重要的文化资源, 在旅游体验背景下的体验旅游发展也必然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下半城文化街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在旅游体验背景下, 发展重庆市下半城文化街特色体验旅游景区、打造重庆文化旅游地标的策略与具体方法。

关键词:体验旅游,重庆下半城,历史文化街区

参考文献

[1]赵磊.旅游体验背景下江西婺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扬州大学, 2013.

[2]尹殿格.基于体验经济的旅游景区营销策略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 2008.

[3]许金如.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五大趋势[J].开发研究, 2014, 02:74-77.

[4]张玉蓉, 张玉玲.创意经济背景下文化创意旅游综合体的发展路径研究——以重庆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 2012, 09:85-88+190.

[5]于颖.重庆地域文化元素在特色纪念品中的设计表达[J].大众文艺, 2015, 07:160.

背景文化体验 篇5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行业发展更加注重跨界融合、大数据分析和交易的便捷性。经济型酒店发展目前也面临着竞争化加剧、价格战激烈、运营团队压力巨大、主题酒店争夺市场等困境,迫切需要进行主题体验化运营。文章从酒店服务产品设计以“体验”为主;酒店运营实现跨界合作;酒店盈利增长实现多元化;酒店内外部实现体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主题体验化运营模式创新。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industri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ross-border fusion,big data analysis and trading convenience.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hotel also faced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intensified competition,fierce price war,the team pressure and etc..The article innovated the theme operation system from the experienced hotel service product design; the cross-border cooperation; the hotel diversified earnings growth and so on.关键词:“互联网+”;经济型酒店;运营;主题体验化

Key words: “Internet +”;the economic hotel;operation;the experienced theme system

中图分类号:0F530.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2-0208-03

0 引言

从2005年至2014年,我国酒店行业经历了了忙碌的十年发展时期,根据浩华的《中国饭店业务统计》资料,在这十年中,5星级客房数绝对值增长了15万间,翻1.5倍。4星级客房数增长了23万间,翻1倍。经济型酒店从500家到1.6万家。2014年末客房数达到150万间。但是与此同时,5星级酒店从2005年接近70%的住宿率,跌至如今的56%,4星级酒店和3星级酒店从70%的住宿率跌至如今的65%。平均房价方面,5星级酒店市场从05年的806元降落至780元,4星级酒店和3星级酒店基本实现轻微增长。[1]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的酒店业发展经历了一个大幅的调整阶段,尤其是随着经济型酒店的异军突起,扰乱了原有的星级酒店市场,经济型酒店是相对于传统的全服务酒店的一种酒店业态,主要面向能够接受三星以下服务的中低端客户群。自携程网的季琦创建“如家”品牌后,经济型酒店行业转入快速发展轨道,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型酒店市场已经出现了锦江、如家、汉庭、7天、莫泰等许多品牌。不仅国内众多互联网巨头在一二线城市跑马圈地,很多民营投资者也纷纷加入经济型酒店的投资行列。

随着人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于住宿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不仅是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还需要满足其求新求异心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这种需求的满足更加便捷,因而,“互联网+”背景下经济型酒店主题体验化运营研究有助于人们一方面找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住宿产品,从而得到更好的顾客服务,另一方面能够通过跨界经营的方式,实现多赢。“互联网+”概念及内涵

1.1 “互联网+”概念

“互联网+”主要是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跨界经营的一种经济发展新形态。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利用云计划、大数据等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

2015年3月,马化腾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他认为“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2]。简而言之,也就是利用互联网等各种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1.2 “互联网+”内涵

1.2.1 注重跨界融合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将看似没有关联的行业联合在一起进行经营,如经济型酒店的巨头“如家”、“七天”便是很好的利用了网络平台技术,对酒店进行复制推广。在体制创新方面,客户参与到酒店的投资与经营,也是一种新形式的融合。

1.2.2 注重大数据分析

通过云存储和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地建立庞大的消费者足迹数据,这种数据可以转化成提升客户体验的解决方案,为量身打造各种业态的组合提供了可能性。这种技术突破了以往的个案研究,使得对于目标群体的分析更为精准,从而为销售推广提供了便利性。

1.2.3 注重交易的便捷性

“互联网+”一方面使得人们获得信息更为便利,也能便于消费者更好地进行比较,从而选出最适合自己需求的产品。依靠互联网,信息变得更为透明,对于消费者而言,也能够最大限度的尊重他们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为他们服务。另一方面,“互联网+”塑造的线上交易,线下消费,线上评价反馈的形式,也使得消费者能够更好的体验服务,深层次而言,更好地促进服务的改进。经济型酒店主题体验化运营必要性分析

2.1 竞争加剧,同质化经营严重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多资本需要找到出路,很多非理性的资本便投入酒店行业,增大了酒店客房的供给,导致竞争进一步加剧。另外,国外大的经济型酒店集团,依靠其非常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资本运作能力,对我国民族的经济型酒店集团和品牌来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3]

根据上市公司财报和盈蝶咨询数据,2014年中国经济型连锁酒店共有12078家,客房数1138394间,品牌数514个。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三公消费”的减少,高星级酒店步履维艰,但是经济型酒店并没有增加销售,如家、锦江和华住集团2015年第一季度财报中显示的平均房价、入住率均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型连锁酒店的投资进一步加大,竞争加剧,同质化经营严重。经济型酒店自成立之初便以简捷、干净、有限服务等特征取得商务人士的青睐,而现在人们的要求品味进一步提升,满足个性体验需求的主题成了很多商务人士的新选择。

2.2 价格战激烈,会员体系作用欠缺

对于经济型酒店而言,会员体系是连锁酒店的一个重要营销手段,通过会员锁定忠诚客户,但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客户可获得比较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转换成本较低,因而传统意义上如通过发短信,邮件等会员管理意义不大。通过价格优惠对于会员忠诚度提升力度也不大。酒店服务的提升应该以客人的需求为导向,让他们感觉到快捷和方便。如东呈酒店集团所推出的“云酒店”就能够依靠几大数据平台的链接,构建东呈自有的“私有云”,从而更好的满足于自身会员的需求。

2.3 运营团队压力巨大,恶性循环

近几年由于经济型酒店投资成本进一步上升,如物业成本、租金成本、人工成本、水电成本等大幅度的提升,而房价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使得投资回收期变缓,因而对于运营团队的压力进一步增大,人员流失率居高不下,形成了恶性循环,而通过主题体验化的运营方式,跨界经营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减少投资成本,开辟更多的盈利空间,从而降低运营团队的压力。

2.4 主题酒店抢夺市场份额

主题酒店是集独特性、文化性和体验性为一体的酒店[4]。差异性、文化性、体验性三者相互渗透,从而给客人以独特的感受。这种酒店因其投资规模小,房价较高,针对性强受到了很多投资主体的青睐。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种主题酒店可以不用占据地理优势,但是凭借其独特性,能满足很多消费群体猎奇的心理,争夺市场份额。目前,国内外很多经济型酒店针对自己不同类型的商务群体也推出了各自的主题品牌。经济型酒店主题体验化运营是提升客房销售量的重要手段。经济型酒店主题体验化运营模式

3.1 酒店服务产品设计以“体验”为主

做酒店的初心很重要,目前有一个比较火的酒店――亚朵,很多行业人士都提到了这家有情怀的酒店,目前华住如家竞购亚朵酒店。亚朵酒店创立于2013年,是以阅读和摄影为主题的人文酒店。亚朵酒店致力于创造一个住宿品牌并形成一种生活方式,能够使旅途客人在紧张、疲惫的差旅途中,通过高品质的酒店设施、书籍、音乐、照片及感悟,获得舒适的住宿环境,放松的居停空间,能够在这里休憩、充电、得到心灵上的放松及人生感悟的共鸣。

根据2014年9越迈点品牌指数MBI详细数据,亚朵品牌指数在所监测的20家酒店中排名第8,品牌指数为4.16。从2014年8月起,亚朵6家连锁酒店的平均入住率高达90%以上,文化的外延不仅给用户带来了丰富的附加值,也提高亚朵的品牌价值,受到众多国内知名酒店集团的关注,作为一个刚兴起的品牌,亚朵的运营是较成功的。

这样的酒店成为了很多商务人士的合作首选,既回归住宿本身,在各种酒店设备设施的体验方面,都能够达到一种高档次,同时,又营造了一种氛围,文化氛围、摄影氛围,能够帮助洗涤客人的疲惫,从而获得另外一种独特的感受。这样的体验型酒店服务产品能够让它在如此多的经济型酒店中脱颖而出,获得顾客和投资商的青睐。

3.2 酒店运营实现跨界合作

以亚朵酒店为例,它提供了很多酒店体验店的商机,也符合中国目前占主流经济的知识分子的诉求,如它与上海三联书店合作,将亚朵及对岸等候区开辟成阅读空间,客人可以免费阅读,也可以异地归还。这就有效地利用了酒店等候区。它收集有城市特色的摄影作品,购买作品使用权,悬挂在客房内,未来也有可能出版,或做成其他的商品。而其床上用品、茶几茶托等均可以购买,从某种意义而言,酒店成了一些相关品牌的线下销售渠道。因而未来最有可能出现的酒店业的状况是住酒店不要钱,销售线上做,体验由酒店来做,实现酒店运营的跨界合作。

3.3 酒店盈利增长空间实现多元化

新常态下,挑战酒店经营者的问题是:酒店盈利功能主要有哪些?酒店可构建什么平台?酒店可以通过一线服务赚钱,土地增值赚钱,品牌赚钱,但是,在“互联网+”的时代,客人就是流量,入住一个晚上的客人,至少有两个小时在刷屏,酒店就相当于一个平台,当下该如何认知和经营当下的客人?结合经济型酒店的实际,酒店客户群体有一定的知识水准和社会地位,也有一定的品位,那么在他们入住期间,可以通过享受平常一样的房价,但是必须刷酒店平台的方式,使得他们成为平台的受用者,而酒店凭借这些受众带来的优势,为微小企业构建平台,包括床垫,床上用品,洁具等各种产品,最终未来经济型酒店将成为这类家居产品的体验中心,从而实现价值的提升。

3.4 酒店内外部实现体制创新

目前“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如何去研究消费模式,这个时代如何把握客人消费行为至关重要。未来酒店的管理公司将有专门的技术支持部门和管控部门,将不再由总经理决定一切,未来的总经理最重要的是人品以及能够理解酒店技术部门的各项指令,未来的运营管理更加透明,更加亮化。就经济型酒店而言,店长的个人魅力可能将是执行层面,意即维持日常的管理,而另外将需要有一个核心团队,去分析各家店的数据,去做收益管理,对各家店的房价以及会员系统进行重新整合。在现有的服务人员背后,有一个专业的支持团队,去做房价的制定、去做OTA的销售、去做平台的设计、去做体验店的设计,而一线服务人员,只是更好地去理解服务,实体店的店长只是很好地去执行核心团队的指令。这样既可以集中经济型酒店的规模优势,又可以减轻一线部门的工作压力。结语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科技手段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互联网+”背景下的经济型酒店也将面临新一步的革新,伴随着跨界运营的模式,酒店将越来越成为一种体验中心,为顾客提供一种独特的住宿感受,而酒店的投资收益也将更加多元化,这样可以打破同质化经营的误区,降低运营团队的压力,走特色经营的道路,从而促进酒店行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浩华管理顾问公司与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2015中国饭店业务统计[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4-22.[2]苏贺.马化腾:“互联网+”将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机遇[EB/OL].http://news.youth.cn/gn/201503/t20150305_6504274.htm,2015-

背景文化体验 篇6

关键词:网络背景;体验式教学;场境;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9-0002-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9.001

化学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学中围绕“情境”和“体验”两个核心理念,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创设教学场境,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化学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形式。网络所带来的教学资源的广博性、教学系统的开放性、教学形式的灵活性、教学方式的交互性为高中化学体验式教学拓展了更大的空间,更有利于《化学课程标准》中“体验”价值取向的达成,推动着高中化学课堂教与学的变革,为化学体验式教学的深入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一、网络背景下高中化学体验式教学的特点

网络背景为化学体验式教学提供了宽广的、有弹性的、极具创意的教与学的空间,实现了学生对化学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更新了“教”与“学”的理念

体验式教学的网络化改变了“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中心”的新的教学观念。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大脑不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学生掌握了化学学习的主动权,而教师则是扮演指导者、促进者、评价者的角色,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协作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网络背景下将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和理念的交流,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2.丰富了“道”和“器”的内涵

从哲学角度而言,“道”乃价值理性、“器”乃工具理性。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学媒体比较单一,学生学习体验比较缺失;在体验式教学中,网络化教学能充分利用各网站的相关资源,实现化学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及时把握与跟踪化学领域的前沿问题,使化学教学与实际生活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化学变得可以触摸,化学结论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探索得出,这不但使学生懂得了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养成了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态度和克服困难,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还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现了“道”在“器”中的融合。

3.顺应了“智”和“能”的发展

知识是模仿,智慧是创造。传统的化学教学中“线性知识”组成的内容、单一的教学手段、方法、时空,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智慧和个性潜能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而网络背景下的体验式教学能够提供个性化的化学教学,网络的超文本性能提供不同风格类型、不同教学方法的资源,允许学生自我控制学习进度,自主调整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用自己的视角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培养学生的控制与参与能力。网络技术进入化学教学后,把复杂、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简单、具体,缩短了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过程,非常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彻底改变让所有学生一起学习的一元化学习模式,让学生的个体潜能得以充分发挥,顺应了学生的“智”、“能”发展。

二、网络背景下高中化学体验式教学的优势

新课程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正从传统的“传播模式”向“体验模式”转变,网络背景下的体验式教学能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产生更加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其教学流程如下:

基于网络的体验式教学增加了学生参与特定情境之下教学活动的机会,培养了学生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体验式教学提供了新的机遇。

1.海量的网络资源为体验式教学提供了新的支撑

信息资源是化学体验式教学的重要素材源泉。就信息资源而言,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基于资源的教学,与传统的资源相比,网上化学资源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很大的优势,它可以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网络在中学化学体验式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为化学体验式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如高中化学教学中常见的“酸雨”课题,常常伴随有情境性问题的产生(如有关酸雨的调查:酸雨的成分、酸雨的危害、代表性地区酸雨的pH值等),这些信息往往不可能预先准备,甚至对学生来说会十分陌生。网络的海量资源为此提供了可能,利用互联网Baidu、Google等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酸雨”,点击“搜索”,近11600000个相关内容立即呈现在眼前,这些丰富的信息,为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学习,提高体验式学习质量,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从相关资源的用途分类,支持化学体验式学习的网站大体可分为四类:①化学教学资讯网站,如化学在线、化学资源、中国基础教育教学网K12等;②互动式化学学习网站,如化学网上家园、化学之家等;③综合信息资源网站,如虚拟博物馆、网上图书馆、中学化学学科网等;④社区交流学习网站,如各类化学学习论坛、网校等。借助网络体验,学生的知识面显著拓宽,视野愈加开阔,化学文本理解明显深入,化学教学的实效性得到明显加强。

(2)为学生探究和体验提供了虚拟化情境。如最近频繁曝光的食品安全和毒害事故,可以让学生自主搜索相关专题网站,在网上体验学习毒害物的相关性质和动画演示情境,如需要了解毒性物质与健康和环境数据库可查阅网站:http://esc. syrres.com/efdb/TSCATS.htm;需要查阅化合物毒性相关数据库:http://www.epa.gov/ ngispgm3/iris/ index .html;对于难于再现的实验如“燃料电池”可在网络上找到仿真度很高的教学课件来实现虚拟体验式教学。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便捷性,教师可在教学中创设好更多的体验情境,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化学探究的兴趣。

(3)实现了体验式学习小组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区别于传统教学相对封闭的时空,体验式教学在网络时代打破了沟通和交流的壁垒。如学习铁的不同化合价之间的转化,有的学习小组难以直观理解,其余小组迅速上传了“探究菠菜汁液颜色发生变化过程”的网络学习视频,利用关于Fe的视觉符号推断引起变化的本质。新榨出的菠菜汁液呈现绿色是由于Fe2+的存在,在空气中露置一段时间颜色变为黄绿色是因为Fe2+转变为Fe3+,并能用化学符号语言写出本质。网上虚拟身份的平等性,打破了原有学习空间的封闭性,使学生与他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多向沟通变得更为便捷,为化学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2.教学场境的再现为体验式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

教学场境的再现,是高中化学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网络通过教学场境的再现可以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化学学科提倡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知识的产生以及规律的形成过程等,注重发现实践操作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唤醒学生的内在学习潜能。但化学实践,尤其是化学实验常常受条件和安全因素的限制:反应速率过慢的实验(如氯水分解反应实验)、变化太快的实验(如K与H2O反应实验)、污染大的实验(SO2的制备等)、错误操作及其后果再现(将水加入浓H2SO4中)等实验即时演示更加困难,就必须通过网络手段来再现和创新。

网络软件平台的强大功能不仅能实现教学场境的“再现”还能在教学游戏中不断“创新”。在互联网时代,人们逐渐发现“教学游戏将成为相当适合学习的有力学习工具。”教学实践中可借助三维化学实验模拟游戏学习软件“Corel ChemLab”的强大功能,模拟化学实验室的情境,使软件操作者可以像在实验室做实验一样操作其中的各种仪器和设备,进行各种预设的实验,也可利用该软件提供的实验平台进行自主设计的实验。通过使用该软件,学生可进一步熟悉各种化学实验操作,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实验室条件不足的限制。对于需要重现实验场景的复习课型的教学起到很好的作用,它内置的32个实验模块及元素周期表、式量计算器、分子浏览器等,内容丰富,功能突出,能在不重复现实实验的基础上很好地得到“逼真虚拟”实验的体验。

除此之外,借助网络平台教师还可将制作好的网络实验课件放在校园网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和需要登录学习。网络化教学实验场境再现的功能,具有其它化学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和作用,使得静态实验得以动态呈现,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适切的教学演示为体验式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

传统教学媒介下实施化学体验式教学有两个难以突破的瓶颈:一是微观世界的宏观化展示;二是宏观工业生产的微型化演绎。任何学校均不可能凭一己之力提供高中化学教学所需要的全部适切体验环境。而网络则为体验式教学提供了适切的教学演示平台,使得微观事物宏观化,抽象问题直观化。

首先,高中化学尤其是结构化学部分微观领域内容较多且距离学生生活遥远,给学生理解和体验带来困难。网络虚拟实验可以形象、逼真地展示微观世界的分子、原子等物质的内部变化和发展过程,能艺术地表现化学世界的奥秘。如,用3DMAX等制作的多视角动画或三维立体图像可以进行拆分、组合、旋转、着色等操作,动态展示氯化钠、金刚石、石墨晶体及原子的结构、电子在核外的运动、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电子等微粒的行为,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对化学物质的空间想象能力,学会从量的角度来分析物质的微观组成。网络技术使得微观世界宏观化,让学生对化学知识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其次,大型化工生产工业的微型化演绎也是体验式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难题。针对硫酸工业、氯碱工业、硅酸盐工业等大型化学工业,我们可借助网络背景“虚拟”真实的教学现场。利用网络技术来将分散、孤立的生产设备连接成完整的、系统的设备,将静态的生产流程变为动态的生产过程,将各个环节进行局部放大和反复演示,使学生看清楚、理解到各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整个生产的流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引入“课程基地”这一教学范式,设置化学课程实训基地,采用与化工企业完全相同的真实生产装置,但采用的是“虚拟”生产运行方式,所有操作岗位都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反复训练,且整个过程既安全、节能,又绿色环保。现场教学中适时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学生才能显现其真正的活力,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的生机,新课程理念才能得以落实。

从中学化学教学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体验式教学的发展必须要得到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支持;另一方面,对于网络教学而言,与体验式学习的结合也是现实发展的需要。只有网络环境下的体验式教学,才能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体验式教学的亲历性、主体性、交互性、反思性、个性化等特征,才能让学生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准确、记忆得牢固。

三、网络背景下高中化学体验式教学的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体验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学习总是与一定“情境”相联系的,在生动、直观、形象的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或表象,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高中化学教学中,可借助网络背景积极创设实验问题情境、思维问题情境、辨析问题情境、趣味问题情境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中可以尝试提出设计性问题“如何用两个西红柿,铜锌两极等制作一个水果电池”,并请学生把自己实验的视频上传到网络,再与网络上其余“水果类电池”进行比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获得情感体验。

网络背景下的体验式教学由进入问题情境阶段、网络学习体验阶段和借助网络平台表达交流阶段三阶段组成。网络背景下高中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1)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2)创设的情境要引发学生的思考。(3)创设的情境要紧扣学习的目标。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撞击、交融、感悟等心理活动,能将蕴藏在实验现象中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内化为记忆长久、理解深刻的知识素养。

2.积极引领探究,巩固学习体验

网络背景下的高中化学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只是跟学生探讨和设定好起点(体验学习课题),告诉他们到达终点时的要求(学习成果形式),以及一些必要的帮助因素(如Internet网址和文献检索方法)后,就让学生上路,老师也参与其中,支持并帮助他们,提出解决困难的建议,让学生切实感知体验式学习的真正价值在于学习过程中的不断探索并充实自己。

传统的体验式化学教学除面临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有限等客观因素外,还存在师资不足这个现实瓶颈的制约。而网络除了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外,还可以为中学化学体验式学习的开展提供丰富的导师资源。真正的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学生、课题的比例有一个经验值是1∶20∶4,就是说一位教师只能够辅导4-5个课题、不超过20位的学生。如果学生人数过多的话,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障。高素质师资的匮乏是目前体验式教学实施的一个瓶颈。而利用网络就可以很好地缓解此类问题所带来的矛盾,可以约请化学专业人士或研究专家在校园网上注册为体验式教学的“校外导师”,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缓解了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的矛盾,还可以解决学校化学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有了师资的保障,才可能实现学习体验的有效引领。体验式教学的实施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数据等进行分析、加工、整理,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课题研究。教师可运用Frontpage设计网页,通过BBS论坛、MSN、Blog、E-mail不定期地通报学习情况,这些网络交流方式利用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的对话、共享、下载、发帖、交流等功能,既可以实现一对一的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同时还能实现个体对群体的交流,支持多人在线交换信息,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还可进行同伴互教、讨论交流等合作性学习。这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体验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将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引领着体验式教学走向深入。

3.营造和谐氛围,升华学习体验

网络时代,体验式教学更加重视和谐教学氛围的创设,更加突出认知主体在升华学习体验、建构化学知识体系中的作用。

网络环境创设了全新的化学学习“心里场”。高中化学体验式教学的网络化一下子把学生置身于一个多元、开放、动态的学习环境中,师生之间通过充分的对话和共同的探索可以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将学生个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网上的公共问题,并借助公共知识解决个人困境,这构成一种加速学生个人学习和创新的良性循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途径,推动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场”。

此外,网络背景还为中学化学体验式教学构建了一个“虚实相融”的“学习场”。这里“实”指的是面对面的交流,“虚”指的是互联网构成的虚拟的学习环境。这种虚实结合的体验式教学组织形式,既能完成高中化学教材教学的任务,拓展学生阅读和思考的范围,还能让体验式教学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网络为体验式化学教学提供了知识增值的新空间,让学生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中化学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空间。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学科课程知识陈旧、封闭保守等局限性,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和发展、开放的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环境。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决不能用网络体验全盘替代现实情境中的学习。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并非所有的学习体验都可以借助网络实施,尤其是在那些便于实地观察和动手操作的实验,传统的体验手段和网络教学体验手段各有所长,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将两者有机结合配合使用。

网络背景下的体验式教学目前已经成为传统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在某种程度上对化学知识的建构起了促进和推动作用,它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带动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为高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构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朱培君.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的学习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6,(4)

[2]温恒福.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5

背景文化体验 篇7

■黄永龙

摘要:进入21世纪, 人类进入体验经济时代, 旅游者从关注产品本身转移到注重综合体验, 尤其是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上升给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是, 与经济属性相对的是文化遗产的遗产属性和文化属性, 后两大属性决定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其价值得以存续和利用的前提。因此, 在体验经济时代, 对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必须兼顾三大属性的需要。文章以文化遗产中的民俗文化作为研究对象, 深入探讨了民俗文化遗产如何在体验经济背景下的旅游开发领域寻求适合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体验经济;民俗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一、体验经济产生的背景和旅游业的新趋势

回顾人类经济发展史, 人类的经济活动走过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三个阶段, 进入21世纪, 人们从低层次的生理与安全需求中调转目光, 将兴趣投向广阔的精神需求领域, 这一发展趋势宣告了体验经济的繁荣时代已经到来, 在此背景下, 作为高端文化产品的文化遗产迎来了广大旅游者青睐的目光。体验经济 (the Experience Economy) 一词最早见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著作《未来的冲击》当中。体验经济中, 消费者消费的客体不再仅仅是商品或者服务, 而更多的是获得一种体验和感知。因此要求产品的开发商和制造商从生活情景出发, 开发能够获得消费者心理认同, 调动综合感官体验的产品, 用充满感情的力量给顾客提供难以忘却的愉悦经历, 这份经历是一种冠绝, 一种不仅在身体上, 更是在情绪上、精神上和智力上的体验。与前面三种经济类型相比较, 体验经济富有的是一种舞台展示的经济功能, 提供的是难忘且充满个性的产品, 突出感受, 并历时短暂却能给旅游者留下经久不衰的难忘回忆。体验经济的典型特征是消费是一个过程而非产品单纯的物质形态, 其追求的最大特征就是消费和生产的个性化。

旅游者要获得满意的旅游体验离不开完善的旅游体验载体系统, 不同的旅游单位其旅游体验系统存在差异, 以最常见的旅游景区为例, 旅游景区的体验载体主要有四大类, 分别是舞台体验载体、活动体验载体、环境体验载体和服务体验载体。其中舞台体验系统是基础与前提, 活动体验系统是核心, 环境体验系统和服务体验系统是支持系统。在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 能否获得满意的旅游体验除了外部因素之外, 还取决于旅游者本身和媒介。旅游者本身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以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关系到外界刺激被旅游者感知的深度和所获得的愉悦感;而媒介则决定了旅游者的需求和市场供给之间的匹配度。

二、体验经济背景下的民俗文化遗产特征

文化遗产是指从艺术、历史或科学的角度评价, 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遗址和建筑物。文化遗产根据存在的形态可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遗产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中具有典型特征和普遍意义, 并具有极高文化价值的那一部分, 主要包括民俗活动和民俗事象两大类。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是从经营者的角度考虑, 在文化遗产本身的资源禀赋的基础上, 通过旅游开发和策划, 进一步汇集和提升其文化价值, 为旅游者提供丰盛的文化体验产品。

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核心是跨越空间和时间的文化体验。这种文化体验分为物质、制度和文化心理三个层次。旅游者对文化遗产的旅游诉求是综合的, 因此, 光顾文化遗产旅游的游客并不满足于物质层面的体验, 他们更看重的是体验思想制度和文化心理层面的旅游产品, 这也是大多数深度旅游者对旅游品质的文化层面的要求。从体验主体上看, 旅游者的体验效果取决于他们的文化层次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从客体上看, 遗产地文化特色是否通过旅游产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内容是否丰富等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体验;而从媒介上看, 是否具有统一的主题框架引导和规范旅游者的行为, 并为旅游者获得完整、丰富、创新的旅游体验提供支持。

与一般的文化遗产一样, 民俗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性、传承性等特征, 除此之外, 民俗文化遗产还具有多元性、变异性、中心发散性、地方性、神秘性、适应性、实用性等特征。多元性是指民俗文化的种类繁多;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的地理特征或者乡土特征, 这一特征是民俗文化民间身份的体现, 也说明了任何一种民俗事象都会受到一定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制约, 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变异性是民俗在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强大的适应能力, 标志着民俗事象在流传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变化。也正因为这种变异性, 民俗文化的传承才造就了多元而庞大的民俗文化体系, 而非单一文化的单纯复制。民俗的神秘性是源于先民在科技不甚发达的年代自由发挥想象力, 从大脑中构建出种种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对生活加以阐释, 进而形成了今天流传于民间丰富多彩的神怪世界和美丽的传说故事等民俗文化内容。许多民俗文化事象今天看来荒诞不羁且难以理解, 而实际上在过去先民所生活的年代正反映了科学的落后和特定时代下的生活方式, 只是过去的生活方式已不被现代人所理解, 因此对于先民来说来源于简单而平实的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对于现代人来说平添了几分神秘。民俗文化的适应性和变异性是相生的两大属性, 而实用性反映了民俗来源于民间, 产生于民众的日常生活这一原理。

由于民俗文化本身具有传承性和变异性, 因此民俗文化遗产的亲民性在旅游产品的体验性开发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通过对民俗文化遗产生活属性的挖掘和情景再现手段, 可以开发出丰富的体验性旅游产品, 既为旅游者提供了愉悦的经历, 又达到了传承中华文化,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作用。

三、民俗文化遗产的体验性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民俗文化无疑是体验旅游开发的重要对象, 也是旅游开发操刀者不竭的灵感来源。对于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来说, 民俗文化遗产是吸引游客参与体验性活动的有力卖点, 随着民俗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活动的增多, 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开发者对文物保护不力, 规划不当, 解说不详, 导致民俗被误读、误用、甚至在游客的心里留下了“民俗=低俗”的错误认识。如传统的婚俗中, 有些地区在新娘出嫁离开娘家之时在地上撒米驱邪, 导游和活动组织者均向游客解释此民俗源于民众的封建思想, 甚至违背民俗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编造故事为此民俗增色。而事实上新娘出嫁向地上撒米源于过去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农村家家散养鸡鸭, 新娘出嫁朝地上撒米是为了吸引鸡鸭啄食, 避免鸡鸭啄伤新娘破坏婚礼的喜庆气氛。因此, 为了向旅游者提供真实且愉悦的民俗文化体验之旅要求开发者和经营者立足实际, 提升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维护民俗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基础上开发体验性产品。具体来说, 可从物质、制度和文化三个层面着手:

(一) 物质层面

物质层面是民俗文化的载体, 也是旅游者接触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所获得的第一感官体验, 物质打造的好坏决定了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第一印象, 关系到旅游者是否愿意进一步深入下去体验旅游产品更深层次的内容。而要打造物质文化精品要求开发者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 将民俗文化的物质形态以适应体验式旅游发展的方式予以呈现, 并赋予符号化和象征化特征。民俗文化遗产与体验经济的结合要求民俗文化不能一成不变地展示其乡土的一面, 而要结合城市生活方式, 以迎合旅游者消费需求, 朝旅游工艺品的方向发展 (舞台展示的道具除外, 舞台展示必须较为本真地表现民俗的一面, 这样才能给旅游者带来真实的民俗体验) 。

(二) 制度层面

民俗的制度层面在体验经济当中运用较少, 主要存在于民俗事象的解说当中, 为了帮助游客更深入地理解民俗产生、变异、发展乃至消亡的历程, 为其进一步参与体验式活动提供真实的知识背景, 促进游客获得满意的旅游体验, 旅游开发者应对所开发的旅游产品涉及到的民俗活动和事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并将其以各种物质形态和手段予以展示, 以帮助游客理解民俗活动和事象别后所隐藏的思想和制度文化, 从而提升游客对民俗文化价值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三) 文化层面

文化层面是最高层面, 一方面要求旅游者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只有国民素质提高了, 社会上形成了广泛的保护民俗文化的氛围, 那么参与并体验民俗文化才能从单纯的娱乐发展成为文化享受。消费者消费需求的转变才能推动供给的转型, 迫使开发者立足于民俗文化的核心, 即文化产品的开发, 从而推动深度体验旅游的发展, 触动旅游者的心弦, 使旅游者获得高峰体验。

旅游开发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就旅游开发者来说, 要注重景区整体人文氛围的营造, 将文化融入景区的方方面面, 不仅出于经济利益, 并在获利的过程中以景区的文化氛围感化游客, 在游客与旅游景区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文化互动, 达到弘扬传统文化, 促进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

摘要:进入21世纪, 人类进入体验经济时代, 旅游者从关注产品本身转移到注重综合体验, 尤其是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上升给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是, 与经济属性相对的是文化遗产的遗产属性和文化属性, 后两大属性决定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其价值得以存续和利用的前提。因此, 在体验经济时代, 对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必须兼顾三大属性的需要。文章以文化遗产中的民俗文化作为研究对象, 深入探讨了民俗文化遗产如何在体验经济背景下的旅游开发领域寻求适合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体验经济,民俗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参考文献

[1]. (美) 威廉·A.哈维兰;瞿铁鹏, 张钰译.文化人类学[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

背景文化体验 篇8

自从中国引进B.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H.吉尔摩的《体验经济》一书后, 体验经济受到了国内各行各业的瞩目。旅游体验研究也成为旅游研究的热点。旅游本身与体验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旅游是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地进行的参观游览、娱乐等活动以获取愉悦为目的, 它的本质就是一种体验活动。旅游体验质量的研究对于旅游业发展十分重要, 而且目前很多的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视角给出了游客体验的测度方法和管理工具。将旅游者的一次旅游体验经历的各个环节视为一个整体, 通过游客体验生成的过程来分析影响体验质量的因素, 从而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和景区管理提供借鉴。

一、旅游体验及旅游体验质量

谢彦君教授在《基础旅游学》中将旅游体验研究可以作为旅游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硬核, 旅游者的体验贯穿于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之中。旅游体验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体验, 它是一个过程, 是旅游者对在其旅游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和事物的一个主观认识、判断和感受。因此, 旅游体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旅游者主观判断的影响, 相同的体验内容, 由于旅游者的感知水平的差异性, 旅游者的体验质量也不相同, 也很难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去测量, 但是不管对旅游者还是对旅游企业经营人员而言, 旅游体验质量都是他们从事旅游及其相关活动的生命线, 高质量的旅游体验给旅游者以预期甚至超过预期的旅游满足, 从而奠定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长久基础。以下尝试通过对旅游体验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对旅游者的体验质量进行管理、评价。

二、旅游体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旅游体验贯穿于旅游者一次旅游经历的始终, 旅游者的体验质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美国学者冉恩 (Ryan) 在其著作的《休闲旅游:社会科学的透视》中, 将影响旅游体验的因素划分为先在因子、干涉变量、行为和结果几个因素, 并且认为旅游体验的质量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旅游活动的综合复杂性, 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 发生在整个旅游系统中, 体验质量是系统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于不同的旅游者身上形成的具有差异性的主观感受。从空间角度思考, 旅游活动要素包括旅游者、客源地、旅游通道、目的地、旅游业。下面将从旅游活动的发生到结束即是旅游者旅游体验生成过程来分析影响旅游体验因素。

(一) 旅游准备阶段

通常旅游者有了旅游需求后, 会在常住地进行一系列的准备活动, 做出相应的旅游决策。由于旅游者心理上、生理上的缺失不同, 想要获得的满足不同, 因而呈现出不同的旅游动机。旅游者会进行相应的信息搜集, 主要渠道是媒体报道、旅游目的地的营销活动、他人的看法等, 在旅游决策过程中, 综合自己以往的旅游经历, 旅游者自身的状况, 包括旅游者性别、年龄、文化水平、经济地位、家庭生命周期等, 形成个人对旅游目的地的印象, 也获得了旅游的心理预期, 即是旅游期望。旅游期望对旅游者在目的地实地体验过程中体验质量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旅游过程中是否产生幸福感, 主要是看旅游者的旅游期望与其到达旅游目的地的实地感受是否平衡。满意度体现是旅游产品的性能与旅游者对这些性能预期之间的关系。旅游体验与旅游体期望的关系 (如表1) 。

旅游者自身的因素无法控制, 为了提高旅游者在目的地的体验质量, 在旅游决策阶段, 目的地可以通过对旅游者期望的调控来提高体验质量。即使目的地在进行营销宣传要客观实际, 也可以设立宣传噱头, 给旅游者预留一些空间, 让其在旅游过程中有一些意外的惊喜, 但不能过分夸大自身的形象, 使旅游者旅游前形成过高的旅游期望, 而实地体验质量却大大折扣, 从而使目的地形成不良的口碑效应, 不利于其长远发展。

(二) 媒介体验阶段

旅游行为的异地性决定了从旅游者的体验活动从其离开常住地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旅游体验不仅仅是指旅游者在目的地进行的参观、游览等活动, 也包括前往旅游目的地过程中的媒介体验, 它是整个旅游体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 旅游者体验的内容是交通服务、交通工具、交通路线和交通设施。游客对交通的满意度主要是在旅途中能否得到细致周到的人性化服务, 交通工具是否便利、安全, 交通路线规划的是否合理, 交通设施是否齐全。影响旅游者媒介体验质量也有一些不可抗力因素, 比如, 天气情况、个人因素, 消费能力。媒介体验质量的高低甚至影响着旅游者下一阶段的体验质量。旅游企业应放眼于长远利益, 在提供服务时要注意旅游通道安排, 在旅游者的支付能力范围内, 合理统筹交通路线, 选择最优交通方式, 为旅游者提供干净舒适、安全、准时的交通工具, 优化旅游者的媒介体验。

(三) 实地体验阶段

实地体验阶段是整个旅游体验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体验的内容涵盖了旅游活动的六个要素:食、住、行、游、购、娱。

住宿体验和餐饮体验主要涉及的是旅游饭店餐饮行业。食文化作为旅游目的地本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旅游者而言也是很重要的旅游吸引物, 用餐时更多的追求食物的独特风味。旅游饭店作为旅游者在目的地的家, 跟其在目的地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饭店餐厅的设施水平、用餐住宿环境、价格水平、服务水平、个性化水平等都是影响旅游者餐饮住宿体验质量的因素。

旅游交通作为旅游者在目的地从事各项旅游活动的串联纽带, 也是旅游活动的主要时间和空间的载体, 已成为旅游活动的一部分。因此, 旅游交通在功能上有别于普通的交通系统, 它不仅仅具有实现旅游者空间位移的基本功能, 同时还要能满足旅游者的旅行、游览、娱乐和享受的需要。旅游交通有形的设施水平因素和无形的服务水平因素以及与目的地文化的融入程度都对影响着旅游者的体验水平。

旅游者在购物过程中能够与目的地居民有更多的接触, 能够更近的体验旅游地的文化, 满足旅游者对目的地“本真性”的追求, 从而帮助旅游者感知旅游地的人文内涵。通过旅游购物这种方式旅游者获得旅游体验, 旅游商品承载和存留旅游者的体验, 包含体验价值, 在旅游结束后给旅游者美好的回忆。因此除了购物环境, 商品的文化内涵和设计的独特性、价格水平, 服务态度对旅游者的体验质量更具影响力。

作为满足旅游者休闲需求的与旅游景点搭配的目的地基础娱乐设施、娱乐场所、娱乐项目等是旅游体验的内容之一。旅游者前往异地更多的是对其文化的向往, 因此目的地娱乐活动项目的本土化、特色化从而满足旅游者对新奇的追求。

在实地体验阶段过程中, 旅游者的游览体验与其满意的相关度最强, 在游览过程中的满意度对最终的体验评价的影响最大。旅游景点是目的地的主要吸引物, 集中体现了自然人文景观。景区的资源和环境、游览氛围、基础设施和从业人员服务水平、景区价格都会影响到旅游者的体验质量。旅游体验活动既包含着娱乐成分, 也有求知的成分, 通过合理赋予景区的文化内涵, 借助于景区配套服务设施向游客传递。

服务体验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始终, 直接关系着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主要包括目的地从业人员提供的服务和团队游客的导游服务等。服务水平、服务态度、服务技能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通过上述对旅游者体验内容的分析, 对旅游实地体验质量影响因素进行相应的归纳 (见表2) 。

(四) 小结

旅游体验是旅游者的主观感受, 它的质量的高低同旅游者的感知水平密切相关。影响旅游体验质量的因素繁多, 同时对旅游者满意度测量也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旅游者需求不同, 但旅游企业不可能提供千差万旅游产品, 所以旅游企业在做好满足游客基础的需求后, 更应该注意设计好旅游者体验的整体氛围, 营造好整体意境。

参考文献

[1]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2]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9.

[3]Ryan, C.The tourist experience[J].A new introduction.London:Cassell.1997.

[4]艾建玲, 邓琼芬.旅游体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8, (1) .

[5]厉新建.旅游体验研究[J].旅游学刊, 2008, (6) .

体验经济背景下酒店营销创新探讨 篇9

1 体验经济概念的提出及理论发展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时代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个性的舒展, 对个人精神的日益重视, 一种新的经济形式——体验经济 (Experience Economy) 正向我们走来。上世纪70年代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在其《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指出, 体验经济将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1999年, 派恩二世 (PineⅡ) 与其合著者詹姆斯·H·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中阐述了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实践与工商管理理论内涵的演变与发展趋势, 并且颇具洞察力地指出体验经济的内涵及深远意义。他们认为, 体验经济是一种以商品为道具, 以服务为舞台, 通过满足人们的体验而产生的经济形态, 是一种最新的经济发展浪潮。

然而, 对于到底什么是体验经济或者说体验经济的概念, 还没有确切的、统一的认识, 主要是无法科学地区分体验经济与服务经济的概念。目前关于体验经济的一个广为引用的定义是:体验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提供体验作为主要经济提供物的一种经济形式。

2 体验经济对酒店业的深刻影响

旅游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 其本质在于审美和愉悦。因此, 旅游业是与体验经济密切相关的行业。酒店业作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 在承载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的体验需求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体验经济给酒店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首先, 体验经济的发展着实给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旅游者的需求已不仅仅满足于酒店千篇一律的大众化产品和标准化服务, 而希望通过视觉、味觉、听觉的全方位参与, 从酒店产品和服务中获得美好体验, 使自己的个性得到舒展、精神得到满足、情感得到升华。其次, 顾客需求特点及消费行为的变化要求酒店经营管理的重点有所变革。酒店的经营重点应从关注酒店企业产品服务转向对顾客的关注, 为顾客创造体验情境, 提供独特体验。最后, 酒店的营销策略应有所突破创新。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特点的重大改变, 实施体验营销, 通过影响顾客的感官感受使其对酒店产品或服务产生购买欲望。

3 体验经济时代下酒店顾客的需求特征变化

体验经济时代, 消费者强调个性化服务, 强调自主参与, 强调消费过程的心理感受与直接体验, 而酒店业在这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酒店顾客的需求特征和消费行为变化主要体现在消费内容、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目标等四个方面。

3.1 变化一:消费内容

从顾客的消费内容看, 大众化的酒店产品逐渐失去市场, 个性化、体验式产品与服务日益受顾客青睐。体验经济的最大特征就是“个性化”与“体验式”的生产和消费。顾客对酒店产品更加挑剔, 追求入住酒店到离开酒店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另外, 体验经济时代, 消费者更加追求具有感官刺激的产品。这就要求酒店的建筑、设施设备、服务用品及内部环境不仅能给顾客带来舒适、方便, 还应给他们带来视觉、嗅觉上的赏心悦目, 从而使酒店客人产生深刻的体验。

3.2 变化二:消费结构

从顾客的消费结构看, 酒店客人越来越重视消费过程中的情感需求, 更关注酒店产品服务能否给他们精神满足。顾客总是倾向于购买那些能与自己心理感受产生情感共鸣的产品。对于酒店产品和服务而言, 尤其要为顾客创造一次愉快的经历。例如, 酒店在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 (顾客生日、结婚纪念日或者公共节日) 送给顾客与其身份、地位及节日相符的礼物, 使客人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 留下美好记忆。

3.3 变化三:消费方式

从顾客的消费方式看, 顾客不再被动接受酒店提供的产品、服务, 而是主动要求参与产品的设计。顾客希望能和饭店一起, 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求, 生产能与自我产生“情感共鸣”的产品。通过这种创造性消费使他们感觉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比如, 顾客同酒店厨师一起制作自己订制的食物,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尝到自己参与制作的食物, 还能向厨师学习相关的食物制作知识, 让他们经历一种难以忘怀的体验。

3.4 变化四:消费目标

从顾客的消费目标看, 酒店顾客已从重视饭店产品本身转向注重消费产品时的感受。体验经济时代, 消费是一个过程, 消费者是这一过程的“产品”, 当消费过程结束的时候, 记忆将长久地保存对过程的“体验”。顾客入住酒店, 并非只是简单地为了有一张床, 度过一晚上。酒店作为顾客的“家外之家”, 要为顾客创造“家”的环境、提供“家”的服务, 这样才能给顾客一个体验“家”的感觉的过程。

4 基于体验层面的酒店营销策略创新

正如上文所述, 在体验经济时代, 消费者的需求特点和消费行为较之服务经济时代有了很大的转变。因此, 酒店不仅要从顾客理性的角度去开展营销活动, 而应该更多地考虑顾客精神上、情感上的需要, 注重与顾客之间的沟通, 发掘他们内心的渴望。不仅要站在顾客体验的角度, 客观地评价酒店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还要注意研究消费者在购买、消费全过程中的体验, 适时开展体验营销。

体验营销不同于传统营销策略。体验营销通过让顾客采用观摩、尝试、聆听等方式, 亲身感受、体验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品质。因此, 体验营销策略应紧紧围绕着体验的生产和消费来制定。4PS营销策略是传统的、应用最广泛的营销策略组合, 再加上“人 (people) ”则构成5PS营销组合。下文以5PS营销组合策略为理论基础, 就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我国酒店业的体验营销策略作一些浅薄分析:

4.1 酒店产品 (Product) 策略

进入体验经济时代, 饭店应当在提供优质产品或服务的基础上, 围绕着产品和服务, 设计独特而恰当的消费主题, 为顾客营造体验氛围和环境, 提供主题化鲜明的产品与服务, 应更加注重设计提供个性化、参与性强的体验项目。在当今竞争激烈的酒店业, 同星级、同类型酒店的硬件设施相差无几, 所提供的服务也具有趋同性, 只有为消费者创造难忘的体验, 提供独特的体验产品才能区别于其他酒店, 获得顾客忠诚。酒店应根据顾客的需求, 为顾客提供体验情境 (Environment) , 创造体验事件 (Events) , 增加酒店产品的体验价值 (Value) 。

4.2 酒店促销 (Promotion) 策略

从酒店促销策略来看, 不管是广告还是人员推销的促销形式, 其诉求点都不能再像传统经济条件下一样, 只是简单地放在产品的物理特征或物理差异上。它们应当让消费者认识到酒店产品感性的一面, 能够激发消费者的某种情感, 能够满足顾客的自我实现, 从而产生消费欲望。在体验经济下, 饭店应该更加注重消费者对体验要求的满足, 多开展体验式的促销活动, 如设计一些互动性、情景性、氛围性的促销活动, 让消费者参与其中, 感受产品或服务给他们带来的刺激与体验。

4.3 分销渠道 (Place) 策略

从分销渠道策略来看, 酒店应更加重视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 选择适当的中间商类型与数量, 尽量减少中间销售渠道。在体验经济条件下, 顾客关注的不在酒店产品或服务本身, 因而酒店给消费者提供的也不应该只是产品或服务, 而应该设计相应的消费主题, 甚至可以让消费者直接参与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让他们在此过程中获得无尽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这样有利于培养顾客的忠诚度。

4.4 酒店价格 (Price) 策略

从酒店产品定价策略来看, 传统经济下, 酒店产品价格只能在狭小的范围内变动。而体验经济条件下, 顾客在酒店的消费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不仅是酒店所提供的产品、服务本身的价值, 他们能够享受产品或服务带来的附加价值。因此酒店的定价相对更灵活。另外, 体验经济时代顾客更看重体验过程和精神满足, 只要酒店能为他们提供满意的体验, 顾客愿意接受更高的价格。

4.5 酒店人员管理 (people) 策略

酒店为顾客所提供的产品, 更多地表现为酒店从业人员直接面对面为顾客提供服务。因此, 酒店服务人员表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顾客体验能否达到预期的价值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 员工培训是酒店体验营销的前提。员工是否能以体验产品的承诺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并在服务过程中向顾客提供优质服务, 这对形成良好的顾客体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需要让员工了解他们应该提供什么样的顾客体验产品以及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实施。酒店要实现体验营销战略, 必须加强酒店从业人员管理, 向他们传授体验经济时代新的服务理念, 了解体验经济时代顾客的需求特征。

体验经济已经到来,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加之酒店业产品 (服务) 较强的同质性, 酒店业应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 重新审视酒店的营销战略规划, 不断创新营销理念, 要从关注产品转向关注顾客的精神感受, 为顾客创造独特的体验产品或服务, 更好的满足酒店客人自我实现的需要。

摘要:体验经济是继商品经济和服务经济时代之后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文章试从体验经济的概念及体验经济相关理论出发, 分析体验经济条件下消费者需求特点及消费观念的变化趋势及其对酒店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指出我国酒店业在体验经济背景下应该创新营销理念, 改变营销策略, 开展体验营销。

关键词:体验经济,酒店,体验营销

参考文献

[1]派恩二世, 吉尔摩, 夏业良[译].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2]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2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

[3]胡燕雯, 张朋.试论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3) :49~50.

[4]赖启福.体验经济时代与旅游饭店营销[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5, (2) :70~71.

[5]康晶, 李卓.体验经济时代酒店营销策略的选择[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 :59~60.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 篇10

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方法是要求在尊重学生主体性,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 采取使学生自主体验的方式, 以小学语文课堂为主要平台, 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质与能力。本文在分析体验式教学方法概念的基础上, 对如何更好地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些具体策略和建议。

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的内容构建

1.确立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目标

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成为引导者而不是全能的管理者, 体验式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 体验式教学要求摆脱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灌输方式, 让学生亲身参与, 通过亲身体验与情感体验, 来获得语文知识, 增强学生自我感悟与自我探索, 乃至发展创新的意识。

2.重视课堂情境的构建

情境构建是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通过现实的、模拟的或者虚拟的情境构建, 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激发他们的兴趣。现实的情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现实的环境中包含着丰富的语文素材, 这些可以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和感受。例如在小学语文学习有关季节或者雨、雪等语文内容时, 可以组织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季节的变化, 让他们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去真切地感受语文就在我们身边。通过现实环境与语文教学内容的结合, 使小学生能够从心灵深处, 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更容易转化为自身的语文素养。

模拟情境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利用一些重要的情境构件来达到模拟现实环境的目的。通过模拟可以创建一个与语文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 让小学生能够感觉到仿佛就在其中。例如:《会走路的树》一课的教学, 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想象大森林的场景, 将森林的小花、小草、小树制作成道具, 具化森林的形象。课前可将动物头像的玩具挂在教室的周围, 教师声情并茂地引导大家观察被布置成为森林场景的教室。这样一来, 学生更容易进入课文中的场景, 理解课文内容, 帮助学生转化文意为自己的体悟。虚拟情境与模拟情境不同, 虚拟的往往要求学生去想象与推理。这是一种通过语言描述的一种情境, 虚拟情境更多的通过大脑的想象与感受来达到。虚拟是模拟的更高阶段, 也是体验式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3.注重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创新

体验式教学方法包含了丰富的教学内容, 必须注重灵活安排语文的教学内容与形式, 注重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创新。体验式教学方法如果和其他的教学形式一起应用, 就更能发挥体验式教学方法的作用和价值。比如将课堂问答和体验式方法结合起来, 将探究、合作方法同体验式方法结合起来。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加大互动力度,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教材相关的问题, 通过学生的自由发言来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通过进行交流或者辩论来使他们达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目标。这样可以避免有些学生零参与的现象, 也增强了学生体验的兴趣。

4.注重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学习, 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的交流环境, 锻炼合作意识。合作学习必须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愿, 鼓励小学生们通过互相鼓励、支持与帮助, 增强他们合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重视小组建设, 通过小组建设可以提升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教师根据一定的原则并灵活地对学生进行小组分工, 要求每个成员都能够展现自身的特点和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使每个学生都感受体验式的快乐, 从而培养小学生们的合作精神。

5.要重视课堂效果展示与评价总结

效果展示与评价总结是体验式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个总结。根据学生的后续表现, 来评价以前体验式教学的方法是否运用得恰当, 是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效果的展示与评价, 及时发现在教学中的问题, 并根据存在问题加以改进, 从而可以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如在《<莫高窟>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中, 通过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 并且将学生分成小组完成手抄报、绘画摄影作品册, 去社区调查访问等活动。以朗诵会、故事会、知识竞赛、手抄报、摄影、绘画作品等形式来展示学生的成果。同时教师对学生们的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给予极大的鼓励与理性指导。最后, 根据评鉴结果, 颁发了“优秀组织奖”“积极参与奖”“最佳效果奖”和“最大进步奖”。通过这种展示与评价, 增强了学生对祖国的认识和了解,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兴趣和习惯, 更增强了他们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自信和意愿。

二、结束语

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注重个体差异, 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审美观念, 有效激发学生自我感悟与探索的能力。它既是一种教学方法, 也是一种教学理念, 必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慎英.返回“体验学习”[J].教育科学, 2008 (3) .

背景文化体验 篇11

关键词:实景演出

景观设计 体验 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152-02

一 体验经济与实景演出园区的景观设计

在世界体验经济成为流行趋势的大潮下,“体验”一词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旅游消费者自主参与的意识逐渐增强,个性化的需求不断提升,景观设计以及针对旅游者的景观设计亟需“体验”理念的融入。通过对特定场地景观的设计策划不断给予游客感知刺激,从而最大化调动游客的感观去体验实景演出带来的艺术享受和愉悦心情。而实景演出本身就是给予旅游者自然与人文双重体验的旅游产品,伴随产生的实景演出园区的景观设计相应更应该符合旅游者的体验需求,基于体验的实景演出园区景观设计将更贴切旅游者需求及时代发展需求。体验经济中主题、印象、感官刺激与参与融合的创造体验的方法能有效的指导各类体验设计,尝试在景观设计中合理融入这些方法,以丰富景观体验的内容、深化景观体验的内涵。

二 实景演出园区中形成体验的一般规律

游客在实景演出园区中的体验过程简单来说就是主题印象叠加再转化的过程。实景演出园区景观中游客通过接触景观各要素受到景观吸引,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就与景观产生了交流,并在过程中获取了景观要素发出的感知信息,体验内容的串联都是在主题印象的指引下进行,景观的形象表达和空间布局才有了具体而准确的依据,并对景观体验有一个信息反馈的阶段,与已有的经验一起形成新的体验记忆,最后在反思升华上完成整个显性的体验过程,并且人的体验是在生活之中的无限循环的,形成的体验记忆会作用于下一个体验。实景演出园区景观显性的体验过程可以总结为置身现场、获取信息、唤醒记忆、印象升华的过程(见图1)。

实景演出园区景观的表象发出了预定的信息,为游客提供了参与景观的机会,但是体验是来自游客判断与认同的心理机制,景观内容与体验心理需要在一个能沟通融合的结构组织中,实景演出园区的景观内容要符合游客的体验期待,游客到此地旅游观看实景演出,是为了体验不同的环境文化发现新的感悟,景观的体验内容的要顺应游客的体验心理进行设计,而这就又回到了主题的设定的话题上。

三 基于体验经济的实景演出园区景观设计方法

(一)主题与空间营造

设置主题的是景区景观设计的重要设计手段,主题化设计是创造具有吸引力的空间的途径之一,主题化体验的价值在于在特定的空间内有令人难忘的独特回忆,主题可以将实景演出园区的景观凝聚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一个系统。营造主题体验空间的方法主要有三个层次。

1.主题的提炼。实景演出园区的主题要紧跟与配合实景演出的内容主题,主题化体验成功的观景在于领悟什么是真正令人瞩目和动人心魄的,实景演出是旅游发展的产物,游客需要逃离重复的日常生活,但平白虚构的主题会让设计显得突兀,不能创造记忆价值,地域性文化的运用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提取地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并且与实景演出相关的文化特征,并具体化到景观空间中进行整合,现有的实景演出园区都有鲜明主题,具有非常好的吸引力和记忆点。

2.主题在空间中的重复。好的主题能在一个空间进行多景点布局,主题不能只停留在一个场景,并且要减少不相关的事物影响主题体验的连续感,只有简洁明了的主题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3.游客时空感的转变。在实景演出园区中设置主题的目的就在于把游客引入实景演出的时空,从而让游客全身心投入实景演出,得到真实的体验感。为了让游客进入特定的主题场景中,设计者需要创造出真实而生动的空间场景,确认没有什么是脱离主题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甚至味觉都要根据主题来设计。

(二)印象与景观布局

主题是体验的基础,而体验还必须通过深刻印象来实现,所谓印象就是体验的结果,一系列印象组合起来影响个人的行为并实现主题,体验是连续的活动,在实景演出场地中每一个景观元素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主题。《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中代表少林文化的“黄”色彩应用与武僧形象景观设施布局,以及在各个景观节点的景观小品设计,都明了的给予游客少林禅武文化主题的印象。

景观元素需要整体的规划,使游客在行进过程中对环境景观特征有清晰明了的印象。一般来说,实景演出园区会分为四个功能区停车场、购票区域、等候区域和观众厅,在停车和购票环节尽可能地让游客快速完成,观众厅有准确的开放时间,检票过后才能进入观看演出,那么等候区域则需要有丰富的内容供游客游览逗留。一系列印象的产生首先要有核心元素贯穿整个园区景观,将设计元素母题化,整体上无论是色彩或形状要形成一个系统;再到园区的不同区域空间要有不同设计层次,在游览中达到抑扬顿挫的体验效果,不至于让游客对景观元素的刺激产生疲倦感。

(三)感官刺激与景观接触

人与景观只有进行接触才能产生体验,设计者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创造景观接触点,刺激游客的感官和知觉,以正面线索使印象达到和谐。视觉是人与景观接触的基本途径,游客可以看到的景观都与视觉产生了接触,景观元素有机的统一形成和谐优美的视觉画面,利用画面的视觉中心点创造视觉与景观的接触点,要有目的地制造视觉中心,一方面吸引游客的目光制造整体印象,另一方面可以引导游客的行进路线。注重景观材料的选择,材料直接作用于人的知觉传达出不同的感觉,设计者需要抓住适当的感觉环境来设计。比如水在景观中可以全方位提供五感的接触,不同的形态和组织会给游客带来干差万别的感觉,根据主题和园区环境来制造景观接触能得到特定的体验。

(四)参与融合与景观情境

每一个实景演出园区的景观都在营造自己的情境,利用地域文化和特殊的环境创造的独特气场,比如《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园区中复制出清明上河图中的盛世大宋,真实的情境让游客仿佛穿越回到那个时代,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主动参与景观互动,得到美好的回忆与体验(如图2)。活动让游客与景观有最直接的接触,景观不再是常规意义上只能观赏,动态的、交互的景观设施更能调动游客的情绪;场景中的人物活动也是人文景观的一部分,引导游客参与到情境活动中,在融人情境中时也成为了景观的一部分。人和景观的交融才能真正调动游客的情感,由物质景观转化为心理活动,与实景演出一起构成完满的体验过程。

结语

背景文化体验 篇12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实行“体验式学习”,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措施和方法

为了保证研究的实效性,老师们经过共同探讨,决定在实验中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和方法:

激趣——引学生入境,唤起体验欲望。新课标中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学生对音乐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体验式学习”效果。因此,要唤起学生体验欲望,首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参与——创设多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多种体验的机会。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只有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研究者与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中,教师应把学习实践的权利交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情境,通过表演、探究、对比聆听、实践操作、参与创造等一系列体验式活动的设计,让学生真正做艺术活动的主人,在主动感知、体验、表现和创造音乐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位学生创造条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

信任——尊重学生的体验。在整合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回答问题,充分发挥他们已有的经验、感受和想法。在每课教学中,教师都要做到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独立理解和独特感受的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要启发学生在对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积极体验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品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用他们最喜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独特的感觉、感受、感情和感悟。

拓展——师生进行深层次交流,体验进一步升华。高中学生思维敏捷、情感充溢、想像丰富,单纯的课本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更多地了解“现实”。高中教学必须体现让学生“获得更多选择和发展的机会”。因此,教学中,既要用好教材,又要依据教材内容做必要的深入、挖掘,积极开发利用相关课程资源,整合成学生乐于接受、利于发展的学习内容,以满足学生需求。教学中,教师可用音乐体验来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通过深层次的交流,使学生思维充分展开,体验进一步升华。

实验验证

针对研讨的结果,我们决定找出一些典型案例,通过行动研究法来进行验证。实验教材为人教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研究对象为高一6个班级的学生。通过运用典型课例进行实验,对比前后效果,找出存在问题,调整教法,进行再实验,不断积累成功经验。

以《生活中的节奏与音乐中的节奏》一课为例,课题组老师经过反复实验、研讨,以“体验”为主线,课中通过多种体验式活动的创设,引领学生感受节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表演体验——感受生活中的节奏。师引:“生活中的节奏有哪些?”——学生活动:学生上台表演四个生活节奏场景。——教师总结。

2.探究体验——找寻音乐节奏与生活节奏的关系。欣赏本地渔民《打桴号子》片断,问:“画面上的人劳动时嘴里哼的是什么?哼的曲调节奏与劳动节奏有关系吗?”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音乐的节奏是从生活节奏和语言节奏中概括、创造出来的,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活动体验——感受不同节奏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活动一:对比聆听两段音乐(一段迪斯科;一段轻音乐),感受不同节奏对乐曲情绪的影响。活动二:节奏练习。感受节奏与力度、速度之间的关系。结论:音乐的节奏与音的长短有关,力度、速度变化会影响节奏……

参与体验——感受存在于不同艺术表演形式中的节奏。歌唱中的节奏——Rap(学生简介、表演,欣赏片段)。舞蹈中的节奏——踢踏舞(简介、欣赏《大河之舞》片段、欣赏藏族穿靴子踢踏舞片段、学做一些简单动作)。器乐中的节奏——鼓乐(欣赏片段、参与体验实践)。戏曲中的节奏——锣鼓经

欣赏体验——节奏成为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片段浏览:节日欢庆锣鼓片段、傈僳族庆丰收歌舞片段、非洲鼓语等。

实践体验——创造节奏。师导:“生活中,我们如能做个有心人,可以把我们身边的物品都创造出美妙的节奏来。——欣赏英国STOMP乐队《敲铜打铁之乐》片段。——创编节奏:教师创设校运动会场景,让学生创编出四二拍、三小节节奏,给班级运动员加油助威(可以用生活中物品做道具)。

在以上课中,课题组老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结合课题拓展了大量课外素材。由于选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满足了学生需求,唤起了学生体验的欲望。学生在亲身体验、领悟、探寻中,充分感受了节奏的魅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实验的效果

两年多来,通过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开展“体验式学习”研究,课堂教学发生了喜人的变化:学生学习地位发生了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变了,学生学的方式变了,师生角色发生转变,教学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通过体验式学习,喜欢音乐课的人数由81%上升到95%;满意程度也由55%上升到84%;学习被动性由34%下降到8%。

学生学习地位发生转变。课题实施前的课堂,教师无视学生感受,由于缺乏活动空间,学生学习很被动,没有积极性。课题实施后的课堂,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很多的体验机会,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表现自己。“体验式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地位发生转变,它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让他们自己成为设计、选择教学活动形式、活动过程和检验活动效果的主人。课上,通过自身去经历、去感悟、去操作,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中充分感受了学习的快乐,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教师教学方式发生转变。课题实施后,音乐课堂由传统灌输式讲解的教学模式,变成了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自主交流、主动参与体验的能动的课堂。教师教学观念发生转变。教师课中设计的所有活动,都围绕着“体验”进行,力求通过多种活动的参与,让学生在“体验”中充分感受音乐的美。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成为音乐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在互相探讨中,师生得到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师生关系融洽。在备课环节也有较大变化。教师改变了过去“死扣教材”的传统做法,课余注意研究教材,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精心思考学生的活动;能设计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讨论的问题;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

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课题实施后,学生由原来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课前,他们通过书籍或互联网收集学习相关资料,课堂中,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他们相互交流,积极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多种方式的体验,提高了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愿望与能力。音乐课堂成了情感化的课堂、能动的课堂、开放的课堂。一种新的情感体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听觉、视觉、运动觉甚至直觉等心灵参与体会到的。

师生角色发生转变。在实施“体验式学习”的课堂中,音乐教师不再是教学内容和活动的“主宰”,而是保护、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设计师、导航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在这种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体验式学习”重在学生的参与体验,学生通过老师精心组织、安排的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与教师一起进行教学活动。

体验式学习理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符合教改要求,符合学生心理认知、成长的规律,应用这一理论进行的教学探索将是新世纪课堂教学的重要实践活动。

上一篇:化工企业安全监控下一篇:香气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