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精选12篇)
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 篇1
引言
教育部在对四六级进行改革的方案中明确提出,2007年后的四六级考试不再设及格线,不颁发合格证书,并且再次重申高校不必把考试跟学位和毕业证书挂钩,甚至其改革还有可能放宽对考研和用人单位招聘的政策。并且2017年的高考改革方案也将降低英语的分值。这一系列措施使得许多人在猜测全民学英语的要求和现状是否要渐渐淡出历史舞台,更有一些学生欢呼雀跃:“终于要摆脱学英语的噩梦了。”这样的反响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校英语教学的状态,因为追求超高目标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大部分学生学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有一纸证书能继续学业、得到好工作或提升在工作单位的职位,这两项改革使得学生学习英语的最重要外因动机有相当程度的弱化。众所周知,在各个领域的学习行为中,动机都是影响学习成绩和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英语的学习和教学方面也是如此。语言学家Gardner(1985)把学习外语的动机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学习这种语言的目标;(2)学习中做出的努力;(3)实行目标的愿望;(4)对学习的热爱程度。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作为既非本国语又非官方语言的英语,失去了考试的目标,又很难营造“自然习得”的语言环境,树立和实现学习英语的愿望自然就会大打折扣,更谈不上对其的热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首先采取积极的态度,从别的方面入手来帮助学生重新激发起对英语学习及其知识积累的渴望,从而产生主观学习的能动性。在此过程中,努力开发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很多著名人物也都对兴趣在学习行为中的重要性做出过评论,可见兴趣是一种多么重要的无形动力。笔者通过多年教学经历中体会到,通过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个行之有效的切入点。
语言和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生成和发展都是由某种文化决定,并反映这种文化,同时又起到传播这种文化的作用。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语言,但也只有在了解有关文化背景的基础之上,才能充分地理解反映这种文化的语言。
以笔者多年来从事教学的经历对比认为,由郑树棠为总主编、每册均含《读写教程》、《听说教程》、《泛读教程》、《快速阅读》和《综合训练》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选题广泛,内容多样,信息性强,文化内涵丰富,在巩固和强化专项能力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提升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不仅使其较为熟练地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而且非常适用于准备相应的考试特别是四级考试的学生。但是在目前追求考试的目标弱化的情况下,该如何使学生激发起学习英语的动机,笔者就将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为例来说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入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所起到的作用。
文化背景知识在理解内容过程中的作用
1.寓教于乐
在调查学生学习英语方面最大的困难问题上,大多数学生众口一词的是“记单词”。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础之基础,且量之巨大令许多人头疼。那些之所以学不好英语的人,皆是因为缺乏记忆单词的巧妙方法,导致从学习开始阶段就记忆困难,从而面对更多的词汇时失去兴趣和信心而放弃。然而记忆的规律又确实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机械过程,因此,要想改善词汇方面的记忆,就需要赋予词汇记忆以趣味性,开发出学生对学习单词的兴趣,使枯燥的重复模式首先变成形象的认知,进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最终激发学生记单词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的课后练习中设置有Word Building-项,其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在总结、训练前缀、后缀和合成词中了解及习得英语构词法的方法和规律,期望对理解、背诵单词所有帮助。但是,如果只是把这个练习当作是纯粹的记忆掌握行为,那也是很单调的。这时候,教师引入一些文化背景,不仅可以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还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转被动为主动。比如,第二册Unit 3的单词表里出现A-OK一词,虽然学生已经非常熟悉ok这一表达,但并不了解这一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典型、最成功的美国英语”用法的来源。经讲解,他们才会从故事中知道,原来O.K.与美国第八任总统Martin Van Buren有关,是Old Kinderhook的缩写。而A-OK居然是误打误撞造出来的一个词。
一些学生把听力课当作是睡觉、放松的时间,因为大家都知道听力技能的训练和提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以量达到质的飞跃,就是强化性地反复主动接收所听信息,一旦思想神游,就会越走越远,跟不上内容节奏,进而昏昏欲睡。教师戏称听力课上的英语简直就是催眠曲。而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内,若是为了提醒、迫使每个学生都能始终保持清醒状态而采用频繁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也是不可行的。因此,教师就需要心细,在每次内容中找出几点可以引发学生趣味的文化知识来调节下心不在焉、无精打采的氛围。比如听说教程的第二册Unit 3 Homework部分里的文章材料提到“many people believed that getting a divorce was a luxury that only the rich could afford”和“Hollywood has always been known as the divorce capital of the world”,教师就可以提供一些有关明星离婚财产分割的花边新闻给学生,学生肯定会立刻活跃起来,并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不再仅是停留在表面,而是会留下一定印象。
2.增强理解力
英语学习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言及文化之间的相互转换的思维方式,大部分学生,尤其理工科学生对于英语文化背景不熟悉,往往只是能够翻译出字面和语法方面的意思,但是对文章里更深层次的含义把握不了,更谈不上欣赏英文的优美表达了。笔者在从事大学理工科学生的教学中发现,理工科学生对文化知识了解较少,从而限制了其对篇章内容的习得。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以引导、帮助学生解决这方面的困难。《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中比较典型的一课就是“As His Name Is,So Is He!”。文章表现名字与人物性格之间关系的主题。不过其中列举太多我们中国学生仅是听过但对其意义完全没有概念的西方人名,造成在读的过程中被漫天的英文名字搞得眼花缭乱,读完后仍然稀里糊涂的结果。对这篇文章的讲解就必须导入与人名相关的文化背景。同时介入学生比较熟悉的中文名字加以比较,让学生理解得更全面、更清晰。比如,文章开头就给读者带来问题:为什么要把Debbie改成Lynne?为什么Debbie让人觉得应该是个厨师的名字?原来起源于希伯来语的这个名字往往被描绘为可爱、健康、健谈、活泼的人物形象,厨师常给人健壮的印象。Lyrne在西班牙中的表现形式是Linda,英格兰语中拼写为Lynn,意思是瀑布或水池。因此给人感觉姿态优美,身型高挑、纤细,个性独立。文章提到改名字的这个人物恰好长相漂亮,姿态优雅,所以为什么Lynne更适合她。整篇文章贯穿了这样的一一解释,完全了解了名字背后的故事才能到达卓有成效的结果。
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透彻理解。第三册的第四单元中Section A的文章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就需要相当多文化背景知识的辅助才能对其五个各自独立但又相互之间关联的部分理解更深入。文章分别对这五个象征主要做了历史发展的讲解,但对其被看作美国象征的原因却没有明确地表述。其中的自由女神像最为中国学生所熟知,但她到底代表什么可能很多学生根本不明白。至于“美国哥特式”这幅画和野牛镍币,知道的人就更少了。这五样事物关联着一些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只有搞懂了这些,才能完全理解自由女神像反映美国人民争取民主、崇尚自由的理想;全世界小女孩心中渴求的芭比娃娃是美国人眼中美女的形象,代表美国女性;表现美国农民庄重自豪感的油画《美国哥特式》象征美国人所看重的顽强逆境的精神;野牛镍币应该代表了美国人敢做敢当、承认错误的勇气;身材高大、笑容可掬是美利坚民族和人民的形象。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代表美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些文章,仅从解读文字也能对内容及其主题理解得比较详细,但若是增加目的语文化知识,并通过与本民族文化的对比,会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使得学生既获得更多他国文化的知识,同时又重温了本民族的文化。
3.扩充基本常识
有时候对于英语文化知识的介绍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应该具备的英语基础常识。比如,第一册里Unit 8中出现的“black coffee”,许多学生都会翻译为“黑咖啡”,其实,这个表达涉及到英语中颜色词汇的用法,不加牛奶时的纯的“清咖啡”就是黑色的,由此可以让学生推导出“white coffee”应该是指加了奶的咖啡,这样的咖啡还可以叫做“milk coffee”,最近几年出现的马来西亚的所谓“白咖啡”其实就是一种加入奶精或炼乳的“wite coffee”。接着再给学生补充从口味角度描述咖啡的表达““strong/weak coffee”,进而列出一些他们所熟悉的诸如“mocha”、“cappuccino”等几种咖啡的英文词汇。如果发现学生仍然热情高涨,可以趁热打铁再给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含有“black”的事物的表达。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情绪,还扩充了必要的知识。
结论
大学之前英语教材基本涵盖了所有语法知识,因此高校英语教学的目的应当是教授学生在巩固词汇量的基础之上获取更多信息的能力,以上的论述可以充分说明课堂上注重文化知识的导人是必不可少的。教授就要从诸如词语、社会风俗、价值观念、历史事件等多方面输入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和享受。
摘要:任何科目和知识的学习在兴趣的推动下都会卓有成效。英语学习中引入多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也同样非常重要。本论文以讲授《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为例,来论述导入文化背景知识能够起到激发兴趣、增强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力、扩充知识、开拓视野等方面的作用,进而引发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行为。
关键词:兴趣,文化背景知识,《新视野大学英语》
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 篇2
大众文化的发展,抹平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区别,改变了知识价值标准,从而使知识分子的地位发生转变.面对大众文化,知识分子角色正在多样化.但要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必须遵循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逻辑,在先进文化的指导下,构建适合我国国民心理需要与身心健康的多元文化.
作 者:郑祥福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经济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刊 名: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3 28(6) 分类号:B089 关键词:大众文化 知识价值 知识分子★ 不同强度情感的表达
★ 先进文化背景下的群众文化艺术教育论文
★ 反应工作情况范文
★ 输液反应登记范文
★ 高原反应是什么原因
★ 向上级反应情况范文
★ 不同适应水平小学生情境投射反应比较--小学生自我调节机制的一项研究
★ 略谈情感教育下体育教学论文
★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问题及解决方法
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篇3
一、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教育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是被动获取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而是运用已经具备的背景知识(包括已学过的语言知识和相关文化),根据上下文去预测和理解意思。正确了解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对文章主旨大意的把握和理解。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存在的图式,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吻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很多模块都渗透了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这些有关背景知识还能促使学生学习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其他知识,拓展视野。
二、树立文化意识,教学同步传授文化背景知识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因被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告诉学生,“He is a pr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这两句话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s likely a prostitute.”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含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有位导游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我们的这位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在艰难地爬山,便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三、对比中西文化差异,促进文化交流意识
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 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鄄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都着重语言形式的学习,比较忽视不同的文化对交际的影响。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增多,民族文化交流日益迫切的需要,在英语教学中更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与之有关的文化。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安排:涉及文化介绍的课文和日常生活的题材比统编旧教材增加了很多,内容涉及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这表明:通过日常教学,要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这是英语课特有的一个层面。
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使文化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激发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强烈欲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和语言逻辑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想像力,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正确动机、浓厚兴趣和坚毅的品质,让英语学习在比较中进行,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篇4
1、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人们都知道,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可以说是文化的一部分。从动态的观点来看,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反过来文化也是语言的内容。大量的文化信息都是语言的载体, 如:历史、地理、宗教、习俗、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等。事实上,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媒介, 还是文化的一部分。
简言之,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是镜子, 文化是语言的基础。文化体现语言的含义, 因此把语言放在不同的语境中, 它就会有不同的含义。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 因此, 语言学习也是文化学习。
2、文化对英语语言的学习
语言学习应该包含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 这点已被一些学者付诸实践中有很长时间了。例如, Brown在她的一篇文章On Discourse (1990, p13) 中曾提出过“语言能独立存在于文化背景之外吗?”她总结道:“在任何正常的语言使用中, 文化背景都有着它的价值、预设的含义、生命的本质及好坏的标准等。”能够规范的使用语言, 才是大多数第二语言及外语学习者想要达到的目标。
英语文化的习得在很多方面都不同。没有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之间的编码就不能通畅地转换。很显然, 文化 (而不只是语言知识) 也应在语言学习的范畴这内。为了进一步解释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知道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语言学习的影响程度有多深, 并且知道如何来利用这些影响。要解释文化在语言中发挥的作用的话, 有必要向读者展示它在英语语言学习的不同部分中所起的影响。
2.1 文化对词汇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而词汇则是语言的基本元素。文化的不同将不可避免地展现在词汇中。对于词汇的解释也将反映民族或文化的不同。例如, 在中国“猫头鹰”被赋予不吉祥的色彩, 而在西方国家, 它却是“智慧”的象征!再拿“颜色”还说吧, 在中国“蓝色”和“肃穆, 美好”相联系;而在英语中, 它却含有“沮丧”的意思, 如:“in a blue mode” (情绪低落) ;在汉语中, “绿色”代表着“春天、希望”, 但在英语中“Greenhorn”却指“无经验的新手”.;在汉语中“红茶、红糖、红眼病”这些词语中都用“红”, 但是在英语中, 却用对就的词却用了不同颜色的词, 如“black tea, brown sugar, green-eyed.”。
一句话, 文化是一种有着丰富含义的综合体, 每一种因素在词汇上都可能会有所展现。因此, 学习词汇时, 要多注意文化因素。
2.2 文化对听力的影响
在英语学习中, 尤其是在听力中, 读者常抱怨说尽管他们花了大量的时间来练习听力, 但是进展却不太明显。为了达到他们的目的, 他们似乎已经尽其所能了。比如, 有的买了磁带录音机来帮助自己提高听力, 每天都会花上几个小时去听。但是当他们遇到新的听力材料时, 他们仍理解不了。原因也许很明显, 但是有些原因是确定的, 比如:词汇量小, 语法学得不好, 模糊的发音等。但是相对比较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缺少必要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听力和目标语言的文化、政治及经济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所听的内容和我们的文化背景相似时 (无论是什么材料, 如:新闻、报导、故事、演讲或者是艺术、科学、运动、经济等) , 对于我们来说都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即使里面有些生词, 我们也能根据语境猜测出来。相反, 如果所听材料的文化背景我们不熟悉, 就会比较难理解。有时材料可能容易, 我们也可以听清每个单词的发音, 但是却因为缺少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而不能透彻地理解材料内容。综上所述, 我们会明白文化在学习者的听力能力的提高中发挥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文化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可能会阻碍我们的听力进展, 也可以有助于听力理解。因此我们应注意文化的存在并充分利用它。
2.3 文化对说的影响
就像听力一样, 说的能力不只是和语音语调有关。人们需要阅读很多材料来了解目标语言的背景知识。他们才能成功地和他人进行交流。因此, 在训练英语口语时, 学习者总是强调他们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帮助人们在适当的场合下用适当语句。否者, 即使一个人受过了良好的语言学方面知识的训练, 他也可能因为缺少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在交流中犯错或者发生误解。对于这种情况, 一个年轻的翻译工作者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一个年轻的口译者, 他的英语发音非常的标准、自然。他第一次被安排去陪同一个外宾, 他尽其所能来表现他的热情, 体贴和能干。他无微不至地关心并提醒道:“You come this way.”, “You sit here.”, “Don’t go too fast.”, “Follow me.”, “Don’t be late.”但是到了第二天, 让他震惊的是那个外宾不愿再和他一起去了, 因为外宾认为这个年轻的翻译不礼貌。这外国人眼里, 那个翻译不是在帮助他而是在像责备小孩一样在不停地责备他。那位翻译的英语并没有问题, 但是却因为缺少文化背景知识而让他没法胜任这项工作。这个故事很简单, 但是却道出了重要的事实。在口语交流的过程中, 说话者应多加注意语境, 那就是:你是说什么?在和谁说?在何时何地说?等…
2.4 文化对阅读的影响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 掌握一些英语知识是基本的要求。但是这些知识并不是判断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唯一标准。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阅读过程中, 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其他的专业知识一起发挥着作用;它也是一个在语言材料、文化背景知识和逻辑推论的基础上进行预设和修正的一个过程。一般来说, 当我们学习汉语时, 我们很少遇到文化阻碍。但是在读英文时, 文化的差异总是给我们带来这样那样的麻烦。
因此, 我们会明白单纯地靠语言知识是不能解决所有阅读中的问题的。人们的工作总是和他们民族的文化相关, 尤其是一些其他民族所不熟悉的相关的典故, 这提醒我们应该多注意阅读中的文化因素的影响。
3、结论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语言的学习实际上是文化的学习。文化和交际是不可分割的, 因为文化不仅决定谁和谁说、说什么、谈话如何进展, 它还帮助决定人们如何编译信息, 得到信息的意思, 及各种信息在一些场景下是否会被传递、注意、或解读。事实上, 文化是交际的基础。所以, 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应该学习一些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摘要:当今, 越来越多的英语学习者发现如果只是单纯地获得英语知识本身的话, 如:语法规则、词汇、发音等, 很难掌握真正的英语语言。在他们的英语学习过程中, 可能会因为忽略了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而犯很多错误。可以说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只有当文化被融入到英语学习中后, 整个的英语语言学习过程才是完整的。因此, 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本身, 还要学习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关键词:英语学习,文化背景知识,影响
参考文献
[1]、Brooks, G.L. (1964) .Varieties of English.London:Macmillan, 45, 39-54.
[2]、Brown, G. (1990) .Cultural values:The interpretation ofdiscourse.ELT, 1, 11-17.
[3]、Buttjes, D. (1990)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culture:Social impact and political significance.Language LearningJournal, 2, 55-57.
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 篇5
[作者] 丁严
[内容]
一、必须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
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 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
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 时期所特有的文
化现象。例如:英语中的“Ladies first,Thanksgiving,Homecoming,Girls
LeagueDance,san dwich”等等;汉语中的.“少先队、黑五类、臭老九、一国两
制、跃上新台阶”等等,这些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 史环境中产生的。如果把汉
语中的“少先队、警察叔叔、月饼”译成英语就是:“Young Pioneer,Uncle Poli
ceman,mooncake”。这些词都很简单、常见,可是外国人却很难懂,因为他们不
了解有关的文化背景。同样, 我们学习英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例如:“You
are,indeed,a lucky dog”这句话,如果按字面翻译成汉语 就是:“你真是一
条幸运的狗。”这在汉语中完全是一句骂人的话。“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是
贬义的,如 我们常说“走狗”,“癞皮狗”,“狗崽子”,“狗头军师”等等,
用来描绘所厌恶的人。可是,在英语中这 句话是说,”你真是个幸运儿。“”狗“
在这儿用来指人不但没有骂人的意思,而且还表示一种亲昵的关系。 在美国
”狗“是家庭成员。人们认为它往往含有褒情善意。因此,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
化背景中意义不同。我 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
的社会,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 和运用这种语言。
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6
一、結合中国文化,欣赏英语谚语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华——谚语。在课堂中,开展 Guess and Translation专栏,学生分组做竞猜,通过多媒体课件每显示一个英语谚语,各组内每个成员都可起立翻译,前提是用汉语的谚语的翻译。例如:Today is yesterday's pupil. (直译为:今天是昨天的教师)学生要译成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为最佳,该组得分最高。再如, 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直译:活着无目标,就如航海无指南针。)显示该谚语后,教师先向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What does the word “compass ”mean? 即compass一词词意是什么?根据sailing 航海一词, 学生都会根据这一词猜出compass是指南针之意,再翻译该谚语,“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这句中文谚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到英语中有关航海的众多词汇,最后引导学生想到这是由西方航海技术的兴起与迅速发展有关系的,航海技术的发展与西半球的海洋偏多的地理概况也密不可分,再深层次地思考一下:可以体会到为什么海盗(private)一词在西方盛行,而武术却在中国大陆上兴起。
二、对比中西节日,学习背景文化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节日,随着文化的融合,中国节日特别是传统节日倍受外国朋友的青睐,如灯笼节又叫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龙舟节又叫端午节(Dragon-boat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Day),重阳节 (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同样,学习英语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开展 “中西节日大PK” Festivals exchange专栏,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收集关于西方节日的相关信息资料,图片、音乐、或影片,可用所学的power point 做成展示课件,向“中国人”简介西方节日的相关习俗知识;另一组收集中国的节日,同样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其由来,习俗等等。由此学生可以了解到众多的西方节日的知识。例如圣诞节(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酥基督(Jesus Christ)诞生的日子,了解众多相关的词汇Christmas tide圣诞节期、Christmas Eve圣诞前夜Santa Claus/ Father Christmas圣诞老人Christmas carol在Christmas eve时唱得圣诞颂歌、Christmas dinner圣诞大餐中的火鸡(turkey)或烤鹅(roast goose)、布丁(puddings)以及各类小甜饼(如golden butter cookies,fruit cookies)等等。
三、玩味老美口中常用的酷句
众所周知,Language is from communication , is in communication and for communication 语言来自交流,融于交流之中,最终是为了交流。而英语中最常用的日常用语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涉及的不多,因此课堂中开展“快人快语” quick-speaking 活动。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对话,其中使用老美口中的常用酷句。例如:A: I happened to know a secret.(我碰巧得知了一个秘密) B. What is it ?(什么秘密?)A. Between us,(你知,我知) I will tell you.(我就告诉你)B: Sure thin! (当然)A: Helen has affair with Sarah's husband.(H与S的老公私通)。学生通过这个很简短的对话,却学到了很多在生活对话中很实用的句子。
教师还可以给出一些酷句The line is engaged.(占线) Let's bag it .(先把它搁一边) How big of you .(你真棒)A thousand times no!(绝对办不到)It's up to you .(由你决定) Big mouth(多嘴驴)Get down to business(言归正传)None of your business(不关你的事) I'll kick you ass (我要炒你的鱿鱼) I am all ears (我洗耳恭听)You piss me off. 你气死我了。Take a hike! 哪儿凉快哪儿歇着去吧You're a jerk! 你是个废物/混球!Are you insane / crazy / out of your mind?你疯了吗?Knock it off. 少来这一套。 You stupid jerk! 你这蠢猪!I'm fed up. 我厌倦了等,由学生创设语境, 迅速说出来。此方法简单易行,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快人快语”的活动中来。
四、巧用动物渗透文化知识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动物都有特殊的寓意,如:汉语说壮如牛,英语却说as strong as horse 壮如马;汉语说亡羊补牢,英语说c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亡马补牢”;从以上的关于动物的习语中可能联想到在语言形成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形态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是农耕民族,以牛为主要的劳动力故出现“壮如牛”一说,西方是以游牧为主的,所以西的马在他们的生活中格外重要,故出现“壮如马”“亡马补牢”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样西方对狗是情有独钟的,所以英语中有大量的关于狗的习语,如lucky dog幸运的人,top dog优胜者,under dog 失败者,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Barking dogs seldom bite.会叫的狗不咬人,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按功行赏等。在教学中渗透有关此类的文化知识,并鼓励学生收集相关动物的习语,开展“动物晚会”Animals' Party的活动。
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 篇7
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rt认为只教语言不教文化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 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然而事实恰恰相反,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 也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 为他们学习该民族的语言奠定基础。
在所有交际活动中, 最基本的能力是听懂别人说话的能力。在英语学习中, 听、说、读、写、译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五项基本技能。在交际活动中, 听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在专业英语四、八级考试中, 听力的分值都是相当重的。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 听力理解能力又是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英语听力教学是专业英语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它涉及语言认知、文化、社会知识等各种因素。因此, 文化背景知识的累积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增强专业英语听力教学的效果。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 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也对高校英语教学工作者找到更好的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方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听力与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听力学习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 对提高学生对听力的兴趣进而提高听力的学习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况且文化背景知识本来就是学习英语的目的之一, 英语语言知识也是以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为载体的, 因此让学生在学习时掌握更多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教学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 了解所听材料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对学生理解材料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言文化知识是学好英语语言的基础, 英语的学习和掌握过程实际上也是对英语国家尤其是英美两国文化的了解和熟悉的过程。长期以来, 我们在英语教学上对于所学语言的民族文化重视不够, 往往是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 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应用。对中西方文化知识的了解不够深入, 势必会影响对话语深层次的理解。
目前专业英语听力教学中对背景知识的重视还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 教师的教学过程缺乏背景知识介绍。目前大多数的专业英语听力教材里含有大量的背景知识, 但是在有些教师的听力教学过程中, 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并可以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及中西文化的差异, 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英语听力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语言输入多、文化输入少, 课堂知识输入多、课外知识输入少, 抽象理论分析多、具体感悟少, 教师教学观念陈旧等问题。这样的听力教学方法限制了听力教学手段, 使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外语听力教学受制于陈旧的教学法。
其次, 学生在听力的准备过程中忽略了学习文化背景知识及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从高中过渡到大学以后, 学习方法还没有得到改进。学生还没有意识到文化背景知识会对听力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此在听力练习的时候就忽略了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基础知识包括了很多内容:语音语法的掌握、词汇的掌握、听、说、读、写、译各技能技巧的掌握。语音不过关, 往往不能准确地理解所听到的单词。语法不过关, 就不能准确地理解篇章。词汇量不够。问题就层出不穷。
再次, 部分听力教材缺乏及时有效的背景知识介绍。有些教材一贯采取先听材料然后填空, 内容由易到难, 并通常是以故事为主, 完全没有背景知识介绍。这就需要教师在听力教学的中加入必要的背景知识,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在专业英语听力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 文化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听力教学产生兴趣, 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过程。语言和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学习、掌握有助于听力理解的文化知识, 可以激发学生对听力教学产生兴趣, 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过程。外国人的生活习惯、价值观、思维方式同中国人有很大差异, 如果不去了解这些差异, 就会影响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在教授听力课的时候, 若材料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知识, 最好先做一些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或利用一些直观的图片影像, 帮助学生构建起相关背景知识框架。学生平时也应通过多阅读, 多听有声材料如VOA或BBC, 多看一些CNN类的节目来拓宽知识面。
其次, 文化导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促进跨文化交际。社会文化与语言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在交际过程中, 社会文化起着很大的作用。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如果不懂对方的文化, 不懂得用西方思维方式理解英语语言, 即使在交际过程中运用再恰当、再优美的语言都无法让对方接受。并且, 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 学生只能从听觉器官接收来的语言信息中迅速“寻找”材料的中心思想, 猜测说话者的意图, 如果他们理解不了材料隐含的文化知识, 就有可能导致判断失误, 影响听力效果。
再次, 文化导入可以提高教师的文化水平, 扩大知识面。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可以帮助英语教师更多地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 以便提高授课的质量。文化导入更能够使英语教师在听英语材料的同时才能够迅速调动起大脑中相关的背景知识网, 积极地去教授听力课程, 这样学生听的效果也会更好。
参考文摘
[1]戴炜栋, 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敦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陈蓉.语言、文化背景及大学听力教学[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3.
[3]胡文仲, 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4]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参考文献
[1]戴炜栋, 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敦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陈蓉.语言、文化背景及大学听力教学[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3.
[3]胡文仲, 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 篇8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导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育理念对教学的渗透, 新课程标准对各学科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充分利用文化背景知识正是新课改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英语学习的高中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课标”的指导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掘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教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文化背景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落实“拓展英语课程资源”的理念,有效提高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一、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有效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由于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而文化背景知识又特别的丰富多彩,因而有助于学生记忆力的培养和训练。特别是通过组织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搜集,通过组织学生对教材出现的事件和人物的座谈讨论及出版英语专刊、墙报等活动,更是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锻炼其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促进其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国内外的外语教学经验表明,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学生在更大程度上直接地参与了教学活动, 会使学生在各种语言运用能力上得到综合的发展。
(二)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加深对教材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灵活运用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使教师在教学中补充教材中的重点和阐释课本中的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英语本是一种外来文化,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对于教科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更是如此。而文化背景知识的灵活运用,有利于学生克服上述困难,更好地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
(三)更好地促进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高中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如果教师在教给学生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背景知识,那么学生所要学习的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笔者所在教学地区所采用的人教版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休闲旅游、文学艺术、历史人物、文物古迹、体育音乐、环境卫生、西方节日、科学技术、健康饮 食等。这些素材都有益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课堂上,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设置情景,进行跨文化知识介绍;课堂外,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营造英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体会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更好地培养高中生的跨文化意识。
在高中阶段,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优化课堂效率、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科学有效整合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教学
(一)科学整合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教学,保证有效性教学
1.中西文化对比法。中西文化对比法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保证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中西文化对比法是英语课堂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方法通过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让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好地理解英语课堂教学,从而保证英语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例如在讲必修三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这一单元时,笔者选取了能直观展现西方国家人们欢度圣诞节情景的视频和图片,先让学生了解了英语国家关于过圣诞节的社会习俗,然后要求学生将西方的圣诞节与中国的春节进行对比。学生对此特别感兴趣并且特别敢于发言。通过两个节日相关方面的对比,学生发现和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差异,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西方的圣诞节,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
又如选修六Unit 1 Art,涉及文学艺术,笔者就引导学生对毕加索、徐悲鸿等中外画家的作品及绘画风格进行了比较与研究。
中西文化对比法是笔者实践英语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上述做法,有效地整合了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教学,极大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互动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即在英语学习中,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探索了解过程,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中,笔者将学生编成八个学习小组,配备正副组长,每个小组负责英语教材中的某些单元,正副组长督促组员收集、整理文化背景知识的资料,并结合教材不定期向全班同学作成果汇报。在讲授必修二Unit2The Olympic Games时,笔者提早通知各个学习小组作好预习。课堂上,负责研究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和发展历史的小组同学踊跃发言和演示,他们引入古代和现代奥林匹克的资料,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很好的解决了教材重点。课堂上,该小组同学还轮流回答了其他小组提出的各种疑问,使整一节课处于一种高度互动和研究探讨的气氛当中。
互动教学法不但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整理英语信息的能力,推动研究性的英语课堂教学。
3.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又称体验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的不断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体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绪体验。笔者常用的情景教学法有以下几种:
(1)利用实物、图片再现情境,让学生睹物思情进入情境。例如讲授必修五Unit2The United Kingdom时,笔者准备了有关英联邦的历史照片及伦敦的名胜古迹照片,在课堂中展示给学生看,很轻易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身临其境的遐想。
(2)播放影视作品或音乐渲染情境。例如讲授必修三Unit 5Canada-The True North时,笔者播放了加拿大乡村音乐的片段,配合加拿大的美丽风光照片,学生甚是陶醉。
(3)角色扮演体会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表演等活动,来再现与教材相关的文化背景,并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自己去触摸、感悟西方的文化。例如在讲授必修四Unit4Body language时,笔者让学生两两自由组合,学生甲根据黑板英语词语做动作,学生乙背对黑板根据甲的手势猜出该词语并大声读出来。通过这样的表演活动,学生不但对本单元话题——身体语言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还对活动中所用到的词语记忆牢固。
所以,在英语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信息,真正使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学习情景化、语境化,提高学生鉴赏异国文化的能力,促进英语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三、充分利用社区文化资源,为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添 枝加叶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举措,它要求学生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在课本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要联系实际,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多种手段给学生全方位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运用语言的机会,所以应尽量使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与社会及社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一)参观法
即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外出实地考察和体会,通过有目的的参观,可以使学生获得在课堂上所不能得到的正确、鲜明、切实的感性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及科学的兴趣。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采用参观法,将学生所学习的文化背景知识与实物相结合,最容易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说是进行英语教学的最佳方法之一,在具体操作上,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遵循适合学生需要和发展的原则和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的原则,学生在参观之后要完成相关的作业,把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在讲授必修四Unit 5 Theme Parks前,笔者曾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公园和游乐园,学生们收获很大,并撰写了有关主题公园的研究报告。这个做法既提高了课堂效率,还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二)研究外文书刊
例如在练习册一篇阅读理解练习中有这样一个句子:.Many people felt very frightened because they read thehandwriting on the wall.许多学生对the handwriting on the wall不理解,在一般的词典中也没法查到,即使上网搜索也难以考证。这时候,英语小组有同学通过去市图书馆查阅外文书刊发现:其实,这是出自《圣经.旧约》中的《但以理书》 (Daniel)第五章第5-31节。巴比伦王伯沙撒(Belshazzar)曾设盛宴款待所有的贵族朋友,不幸的是,伯沙撒王和他的好朋友们做出了亵渎神灵之举。突然间,一只神秘的隐形大手开始在宫殿墙壁上书写一些人们看不懂的古怪信息:Mene,mene, tekel, parsin。但是丹尼尔(丹氏)懂得:神的报复即将来临——这就是著名的丹氏预言。从此以后,to be able toread the handwriting on the wall就被用来比喻“可以看到即将发生的一切”。这个案例充分说明:充分利用社区文化资源,可以促进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
(三)充分利用社区英语文化场所
1.饮食文化方面,向学生提示肯德基、必胜客等西式餐饮场所,在消费过程中逐渐了解西方的饮食文化背景知识。
2.消费品文化方面,强调学生要多从实体店了解代表西方文化的知名品牌,例如,皮尔.卡丹、古驰等服饰品牌。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英语文化活动。例如,在少年宫举办的西方文学专题讲座;住宅小区开设的“英语角”; 收听VOA和BBC英语广播;举行英语演讲赛、辩论赛或英文歌曲大赛;邀请外国朋友与学生们进行直接交流,组织英语晚会等。
通过这些社区英语文化活动,学生对西方文化有切身的体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会得到增强,交际的能力也会提高。
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充分认识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有效教学的意义,科学整合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课堂,保证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利用社区文化资源,推动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夏纪梅.解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J].外语界.2005(02).
[3]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Carley H.Dodd.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fifth edition)[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霍尔.无声的语言[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7.
[7]刘卫东,冯占锋,高春芳.论在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
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 篇9
多年以来, 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教师对听说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只注重笔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导致学生运用语言能力低下。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也是我们外语教学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英语交际法的提出和渗透文化背景的尝试为我们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借鉴。
一、英语交际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及与文化背景的关系
1. 通过英语听、说训练, 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培养听说能力是培养交际能力的关键。教师应坚持用英语讲课和与学生对话, 在课堂上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学英语的环境;坚持用通俗、易懂、学生已掌握的英语讲, 如果出现生词就写出来, 这样不仅锻炼、提高了学生听的能力和反应能力, 也使学生复习、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这种授课活动把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英语世界, 师生都进入角色, 都在听、说英语, 用英语进行现实的交际活动。学生在接受输入的同时, 亦在配合老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着输出。许多学生感到听英语困难, 是因为他们不会从语流中去理解意思, 而试图听懂讲话人所讲的每一个词。当他们听到一个不熟悉的词, 或听到词的连续、弱化和简缩说法的时候, 往往不是继续往下听, 而是抓住那个词不放, 顾不上听后面的内容, 以致于不能整句或整段地理解句意。针对这种情况, 首先要训练学生跟上讲话人的语速, 在听的时候遇到自己不理解的词要照常听下去, 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 然后让学生学会预测和取舍技能。当学生能听清教师或磁带所讲的英语时, 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就会提高, 学习兴趣就会愈来愈浓, 进而提升语言交际能力。
2. 英语交际法教学的运用与了解文化背景的关系
在外语教学中, 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 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有益于加深世界意识。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 要使学生能够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交流, 教师就应当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英、美两国的生活习惯, 包括谈话的习惯。只有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表达习惯、思维模式, 才能够地道地用英语表达、交流, 达到交际目的。否则, 尽管学生能够在语法方面正确无误地讲英语, 但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二、在英语交际法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
1. 在话语层次上认知、区分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 正确使用语言
教师除了教会学生掌握常用的词汇和句型之外, 还要让学生了解一些英语为母语的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比如, 当有人夸奖你某事做得好时, 按照中国的语言习惯会说:“我做得不好。”以示谦虚。又如, 你今天穿了一件很漂亮的衣服, 人们会说:你今天很漂亮。You look very beautiful today.你会按我国的传统习惯说:没什么。而按照英美两国的习惯, 则应说:Thank you.或Thank you for your compliment.以表示欣赏和感谢对方的赞美。我们在路上遇到了熟人, 为了表示礼貌, 我们经常要问:“您去哪儿芽”如果在中午, 就要问一声:“您吃了饭吗芽”但是如果我们在路上遇到一位以英语为母语的人, 我们如果问他Where are you going芽他会很不高兴, 认为你在干涉他的私人生活。他们习惯说:What a lovely day isn’t it芽如果你问他Have you had your lunch芽他会认为你要请他吃午饭。如果我们的朋友买了一件东西, 按我国的习惯, 我们常会问他 (她) 所买东西的价钱。在我国, 问对方挣多少钱, 似乎没什么不可以, 但在英、美是绝对不可以的。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 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也各不相同。
2.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对待异国文化的态度
在英语语言习得过程中, 受本国语言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头脑中形成了固有的对待事物的观点与看法。有的学生坚持热爱本国文化, 不愿意接受英美国家的文化习惯, 认为自己是发扬民族文化。就这类学生, 教师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 学外语, 先学会打开心扉, 放开眼界。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 不但要教授知识, 更要注重学生情绪以及内心世界, 给予及时的引导和调整。同时, 有的学生对于外来文化来者不拒, 尤其对一些非课堂获知的外来文化信息。现在是互联网时代, 学生对于外来事物相对较敏感, 认为外来的就是前卫的、时尚的、可模仿的, 尤其对于一些非主流文化, 教师应该给予引导。
一种语言就是一种思维模式, 语言掌握越好, 汲取的文化思维模式信息就会越多, 应鼓励学生对于异域文化采取“吸取精华摒弃糟粕”的积极态度, 树立一种学语言即学文化的思想。
三、渗透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尝试
在授课过程中, 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存在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比较他们与本国文化的异同, 如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信仰、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时空观、风俗习惯等等。
如在中国, 沉默被看作是有修养、有礼貌的行为表现, 在西方人眼中, 沉默更多地被看作是无能的表现, 所以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 不要沉浸在“沉默是金”的中国式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中。学英语, 要学习西方人勇于创新、独立思考、热情奔放的优秀特质。再如讲词汇, 不仅要讲词的意义、用法、搭配, 也要讲词的文化内涵及与母语的差异。如对狗的认识, 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汉语中, 用狗的形象比喻人, 都是贬义, 如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仗人势;而在英语中用到“dog”的成语都是褒义, 如luckydog (幸运儿) 、top dog (最重要的人物)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 要引导学生注意词汇学习的这一重要方面。再如在课中可以比较英语与汉语在语篇与文体方面的差异, 指导学生在写英文书信时尽量符合英美两国的习惯与表达方式, 既让学生学到形象、具体的文化知识, 又可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
创设情境, 角色扮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进行角色扮演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能情境再现的场景尽量让学生去演绎, 为学生创设模拟交际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就是导演。如圣诞节、宾馆、超市、生日聚会、机场、面试、邀请客人等, 让学生演商人、售货员、服务员、老板、狱卒、医生、警察等社会生活真实角色, 最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这些实际语境中, 学生会较容易地融入到语言的运用中, 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 更有效地提高口语能力, 在实践中培养符合交际准则的行为习惯, 也可以让学生观看影片。对影片中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进行表演, 能更真实地体验英语国家的文化, 也能锻炼纯正的发音。
其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能给予学生视觉、听觉真实的文化氛围感受, 这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教师可以介绍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影视作品, 通过影像资料、图片等尽最大可能展示异国风土人情;还可以定期组织相关文化知识讲座、举办展览、开展课外活动, 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也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上对英语国家语言文化特征有所了解与掌握。
交际才是英语教学的目的, 不能本末倒置。我们要回归英语教学的原有目的, 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英语交际法教学的实践中积极渗透文化背影知识, 注意因文化背景的差异在表达方式和词语选用上的不同。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有效而得体地运用自身掌握的语言知识与技能。
参考文献
[1]邓炎吕,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初晓娜, 郄洪欣.用交际法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大学英语, 2007, 4 (2) :209-210.
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翻译的重要性 篇10
翻译严格的来说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 是译者为了扩大原文的影响力和增加受众群体, 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原作思想内容的文化活动。英语翻译是一门语言转化的艺术,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经说过, “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攀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好的译者在翻译时, 不仅要忠实于原文, 而且要掌握大量的英语文化知识背景。表现在译文中, 一定要恰当地反映原来语言实际要表达的内容, 正确反映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为了使我们在英语翻译中能对原文意思有更准确地把握, 完整、忠实地进行翻译工作, 我们就必须重视理解文化背景的作用。
在跨国际的文化交流中, 人们常常存在着这样的认识问题, 那就是喜欢以自己所在的文化背景准则和自己的语言文化习惯来评价和理解另一种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发生的现象和行为, 进而会用自身语言规则直接套用其他的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我们都知道, 每种语言的都有自己的语言规则, 使用两种语言的人们为了实现两者之间更好的交流, 就需要借助与语言之间的翻译。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的语言, 中英文翻译翻译就是为了是突破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之间的隔阂和障碍, 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交流。中英文翻译实质上是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之所以可以得到实现, 这是因为人类思维和生活内容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共性特征。与这种普遍性相应, 人类的语言之间也存在着有很多共性。正是基于这一条件, 不同的两种语言之间才可以互相翻译。但是, 并不是说这一个人同时掌握了两种语言, 翻译就可以进行, 不同语言环境下的人们借助于这种翻译便可以自由交流。显然不是这样的, 每一种语言的发展都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形成的, 人们往往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是不同的。因为是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本身都具有独特性, 这些独特性反映在语言交流中, 即使一个人同时掌握了两种语言, 但是缺乏对两种语言文化背景的体认, 就可能在就留中引起问题和误会, 甚至还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麻烦。
影响英语翻译效果的因素有很多, 不仅包括英语的语言、风俗习惯差异等方面因素, 也有创作者本身在进行观察思维时所体现的差异的等因素。
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 对一个翻译者来说十分重要, 这种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传统方面
文化传统是指一种文化背景下的长期流传世代且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社会因素, 具体表现来说, 主要包括传统形式上的文学作品、艺术形式、教育习惯、科学积累等。为了更好地的了解英语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艺术形式、教育习惯等各个方面的传统知识, 对我们进行英汉翻译非常有帮助。
举一个例子来说, He is changing to Rip Van Winkle.一般的翻译者都可能会很容易的发现Rip Van Winkle是一个人的名字, 那么这个人究竟怎么样, 关于这个人有什么说法吗?如果翻译者缺乏大量的英语文化作品阅读积累, 很难理解这个人名所代表的真实含义, 那么也就无法进行翻译工作了;即使是译者勉强完成, 如果被那些具有对这个文化背景深刻了解的读者发现, 也一定会受到无情的嘲笑。
另外, 在英语文学作品中, The Midas touch这个固定用法应为比较常见, 用得比较广泛, 这个词组在英语文学作品中一般表示表示“发财”, 但是这只是停留在表面, 为什么这个词组会有这样的用法呢, 代表这样的含义呢?如果我们想成为一个更好的翻译者, 就必须要有这种刻苦的钻研意识, 必须深入到英语语言的文化中去, 通过了解这个词组在文化传统的含义, 比我们通过死记硬背的单词、词组积累来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我们来分析和比较几个经典的译例。
1) “hitch one’s wagon to a star”源出于爱默生在1870年出版的《社会与孤独》书中的一句话:It’s wise for man in every instance of his labour, to hitch his wagon to a star, and see his chores done by the gods themselves.
爱默生原话的意思是:“只要借助星的力量, 任何事情都能办得到”, 但是到现在在英语语言中借指“只要胸怀大志, 就会无敌不克了。”
2)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Mexico’s Garaz Sada familyseemed blessed with a Midas touch.
“Midas touch”出自希腊神话。Midas是古代Phrygia的一位国王, 希腊酒神Bacchus为了感谢他的善行, 就慷慨的赐给他一种神奇的法力, 不论任何东西只要他一触即可变成黄金。现代英语就引用它作为一个典故, 意思就是表示“发财”, 相当于英语词组make a great fortune.
如果我们英文翻译者缺乏掌握大量的英语语言文化传统的知识, 在面对上述问题时就会遇到很多问题。解决不好的话, 就会闹出笑话, 这是非常值得每一位翻译工作者借鉴的。
2 风土人情方面
风土人情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地方, 比较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的习惯的总称。具体来说, 就是包括土地、气候等本地的人文特色。相比较来说, 风土人情的地域比历史文化传统更小, 在翻译时也更加难以把握。但是为了成为一个最优秀的译者, 就必须深入考察英语语言环境中的风土人情, 不能仅仅的凭借自己的主观之间, 根据直接的字面意思就大胆的进行翻译, 就一定会出问题。
打个比方来说, 如果一个翻译者丝毫不了解美国地区的风土人情, 如果我们给他一个go to Reno的词组, 如果他直接翻译为“到里诺去”、“去里诺”然后不作任何解释, 自以为翻译效果良好。饭我们稍微有点里诺的风土人情知识的人就会笑起来。因为里诺这个地方是美国位于内华达州的一个西部城市, 该城的人离婚率高居不下, 并且因为当地的高离婚率而在全美国著名, 所以在美式英语语言中, go to Reno所代表的就是两个人离婚的意思。
我们再看几个例子:
1) She’s a real nitwit.She would now and then burst out grinning like a Cheshire cat for no reason at all.
Cheshire是英国的一个郡, 这个郡的名字叫做柴郡。据说当地的人称, 这个郡有一种很奇怪的猫, 它常常会毫无征兆、无缘无故地咧开嘴, 冲着主人笑, 后来人们便以此来形容傻笑的人。
如果有人在不了解这种风土人情下的英语意思, 那么在翻译中很可能出现错误。这句话应该翻译为, 她真是个笨蛋。她时不时无缘无故地傻笑起来。
2) We went to a drive 2in theatre one night, and saw a very good western.
Drive 2in theatre这个词组如果让初次见到的翻译者进行翻译, 很可能会出错, 因为根本不了解这个词组代表的是什么意思, 直译起来不构成任何英语意思。实际上, Drive 2in theatre是西方国家里非常常见的简约电影院, 这种电影院是直接露天放映的, 而且在电影银幕前的广场上, 通常都设有小型停车场, 一般的观众可以坐在自家的车内看放映的电影, 而根本不必下车。同时, Western这个单词的意义也和我们平常所见到的完全不同, 在这个语境里, Western所代表的的意思是指描写在19世纪美国历史上曾经风行一时的西部牛仔电影, 而不是我们下意识里所理解的西方人。这句话翻译成中文应该是, 晚上我们开车去露天电影棚, 看了一部很棒的西部牛仔电影。
3 历史地理方面
英语语言发展到现在融入了很多的历史文化知识, 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 经历了丰富的发展历程。这种深厚的历史文化常常不自觉地出现在英语作家的笔下, 如果我们翻译者没有基础的英语文化国家的历史知识, 在面对具体的工作时就会麻烦重重。为了更精确把英文作者的意思表达出来, 我们必须掌握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
举个例子来说, The two of them are always at loggerheads.在这句话中, loggerhead是中世纪时期, 当时人们用来熔解柏油的一种用具, 最早是源于中世纪的“泼柏油战法”。当时人们在熔解柏油的一个方法是:在一个金属盆中盛上柏油, 然后将它吊在圆木 (log) 的前端 (head) , 最后再点火烤。柏油在具体用途是在海战中, 当开始战斗时, 敌对双方的战船相互用loggerhead泼柏油。现在在英语语境中, 这个词组常常用来表示在双方在重要问题的争论中, 双方的意见互相对立, 而且互不让步的场合。为了更好地理解英语的原文意思, 由此可见, 翻译工作者必须准确把握历史上的的有关知识, 并且还要对中世纪的各项战事及各种战术都必须熟练掌握。
再比如, 还有这样一个句子:
I can’t make it out why should you get in out on the kids at the drop of a hat.
要理解这句话必须深刻理解美国西进运动时期的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美国人在对西部进行大规模开发的时期, 因为美国的个性制度还不完善, 私人决斗比较流行。所以每当有人决斗, 负责裁判的人将帽子一扔, 进行决斗的双方就开始拼死较量。后来在英语语境中, 人们便用此比喻马上进行、马上行动的意思了。
She always has an axe to grind.You should take whatever she says with a pinch of salt.
为了了解这句话的意思, 我们必须知道关于美国开国功臣之一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一段少年生活经历。
一天, 富兰克林出去玩, 有一男子告诉他想将斧子磨的锋利一点。但是他不却不知道怎样使用磨石, 于是, 少年富兰克林便使尽全身的力气将这块非常沉重的grindstone推转很多次, 将斧子磨好了。那个男子为了表示谢意, 在富兰克林的工作中连连夸奖富兰克林, 杜兰克林感觉很高兴。可是, 当富兰克林将斧子刚磨好, 他就露出了原形, 开始大声的嘲笑富兰克林, 他说:“哈哈, 没想到吧, 我是故意让你帮我干活的!”说罢大笑着离开了, 把富兰克林抛在身后。后来这件事被富兰克林记录在自己的传记资料中, 于是在美国的文化中就多了一个典故, 表示心怀叵测的人, 意图不轨的人。
以上基本上就是关于英汉翻译中, 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对翻译的重要性, 只有我们深入英语语言文化, 才能在应对这些潜在“雷区”时, 从容镇定, 游刃有余。但是学习英语语言的文化知识是一个长期积累, 在短时间并不能见到成效的事。为了学好英语, 我们必须注意在以后的学习中, 自觉加强对自己在这方面的训练, 做好积累工作。从以上译例我们可以知道, 一个优秀的翻译者需要掌握大量的背景知识, 而大量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来自于自己平常的大量阅读英语文学资料、英语文章。在新时期, 我们应该扩大自己的阅读面, 开阔自己的英语阅读视野, 在工作和学习中自觉积累这方面的知识, 将英语语言学习与英语文化掌握有机地结合起来。随着时代的发展, 文理学科之间的沟通进一步加强, 那些研究西方自然科学的工作者为了自己的发展, 更好地阅读英语资料, 也一定要经常多读外国的英语语言的文学作品, 这样才能提高英语的翻译质量。
摘要: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英语的学习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这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英文翻译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因此掌握英语翻译技巧是广大英语学习者的必备技能之一。翻译严格的来说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 是译者为了扩大原文的影响力和增加受众群体, 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原作思想内容的文化活动。文化背景对英语翻译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三个方面。
关键词:文化背景,英语,翻译,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尤金·奈达.语言文化与翻译[M].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8:107.
[2]郭建中.中国翻译界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国语, 1999 (6) .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
[4]Catford J 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Ox 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5]马祖毅.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9[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5.
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教学 篇11
【关键词】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教学
谈到英语教学,人们往往只注重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学生虽然学习掌握了相当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但在实际中却往往不能用英语进行流畅的交际。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缺乏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和掌握。
一、教授文化背景知识的必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的运用方式集中表现了各民族的文化特征。任何语言都是某种文化的反映,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我们可把语言比做树,把文化比做森林,如果只顾语言,不了解所学语言赖以存在的文化,等于见树不见林,就很难完全理解和正确、得体地使用所学语言。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这个工具又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历史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具体的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个国家的民族语言中都有大量只为该国该民族语言所特有的带有特定社会历史色彩具有鲜明个性的现象。只有了解所学语言国家和人民及其过去和现在,才能深刻理解所学语言。
二、学习和掌握文化背景知识要贯穿英语教学的始终
在英语教学中,要达到培养目标,使学生成为合格的英语人才,除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其它业务素质外,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应抓住每一个文化点进行讲解和比较。在用英语交往中需要时刻注意并加以运用的是一些积极的文化模式,如打招呼、道歉、致谢用语及称谓、禁忌、委婉词和对英语国家人民来说常常是理所当然的话语、做法。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模式。众所周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大相径庭。文化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言的差异,其中包括句法、词汇、表达方式、表达内容、语境、得体性等方面。如不自觉地下功夫了解这些差异,适应这些差异,就很难把英语真正学到手。
比如在教一个简单的单词breakfast时,学生总是自然地把它同中文里的“早餐”等同起来。岂不知摆在餐桌上的东西却迥然不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除教这一个孤零零的单词外,稍微扩大一下范围,把中式早餐与西式早餐加以比较,则会把词汇教学置于文化背景之中,一举两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中有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词,学生往往望词生义,或根据中国的文化传统加以理解,要么感到迷惑不解,要么闹出笑话,甚至会产生人们常说的“文化休克”(cultureshock)。比如seniorcitizens一词,许多学生不假思索地认为是指“有社会地位的公民”,事实上这里的senior与社会地位并无任何直接联系。而是指上了年纪的公民。西方人谁也不愿意别人说自己老,更不想变老,老年意味着孤独,所以就在“公民”前冠以senior避开了old一词。而这一点与我们的中国文化刚好相反,中国人有尊老的传统,人们也常常以老为荣。对诸如此类的词汇,我们如果只注意字面意义,忽视其内涵或社会文化意义就很难做到真正理解、正确运用。要阅读英语文章首先要有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但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不完全是语言水平的问题,文化背景知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三、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途径
1.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信息。教材的选取很重要。在教学中应尽量选用一些涉及英美文化背景、习俗习惯的“真实材料”。所谓“真实材料”是指从实际教学活动(口头、书面)中先取的材料。它的好处在于其中许多部分涉及场合、身份、相互关系等社会因素。有了教材,教师应有目的地进行文化因素的讲解。
2.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报刊时留心和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习性、心理状态、文化特点、习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教师所选择的文学作品,其词汇、结构和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内容,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从报刊杂志中选择的文章要有针对性,要能让学生了解除当前社会各阶层、各集团、各种社会问题、社会关系的动态,这里面的信息往往是教科书中所缺少的。
3.采用图片、电影、录相等教学手段。如果要讲清楚英美国家一般房子(house)的格式,最好让学生看一些图片。有些专门介绍社会情况的电影、录相也能提供丰富有用的材料。如教学片FollowMe和OnWeGo的题材很好,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社会文化因素。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并了解、研究这种差异,并帮助学生学会语言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较快地扩大知识面,进而学好英语。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2]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吴友富.国俗语义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 篇12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传统英语教学片面强调语言知识的输入却忽略了语言最基本的功用———交流, 而事实上文化的多元性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相互交流的真正障碍。因此笔者结合《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一册, 挖掘潜在的文化信息, 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融合,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 文化教学的可行性
1.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为文化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一种辩证关系, 既相互依存, 又相互作用。一方面,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具有文化的特点, 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一面镜子, 反应特定民族文化的底蕴与内涵。反过来, 文化离不开语言, 只有借助语言才能传达特定的文化讯息。另一方面, 语言与文化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首先, 语言创造了文化, 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的产生, 语言是文化产生的前提与条件, 而反过来, 文化又促成了语言的完善发展。因此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 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有助于语言教学的顺利进行以及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
1.2《新标准大学英语》教材为文化教学的开展提供广阔空间
《新标准大学英语》突出信息性与实用性, 充分体现了新教学大纲的要求, 符合大学英语教学实际。在选材上注重信息性与时代感, 满足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渴望。内容丰富, 选材广泛, 涵盖语言、文化、宗教、文艺等各个方面, 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教学素材, 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进行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
2 文化背景知识导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2.1 结合词汇教学导入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语言中包含许多文化内容丰富的词汇, 文化因素决定着词汇的语用意义及社会涵义, 同时也制约着词汇具体运用的得体性。教师应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积极发现并讲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并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们传达其语用价值。例如, 在第五单元出现了单词“hearth” (壁炉边) 。由于壁炉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还比较陌生, 教师可以结合图片讲解壁炉“fireplace”在西方文化的特殊意义。在西方, 壁炉不仅用于取暖, 更是家人交流情感的地方, 它是友情、亲情、温暖的象征。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曾经坐在壁炉旁通过收音机对全国公众讲话, 成为了最为著名的“Fireplace Talk” (炉边谈话) , 给人以友好亲近的感觉, 从而拉近了与民众间的距离。第一单元Diary of a fresher中, gap yea (空当年) 的出现让学生一头雾水。按字面理解, 高中和大学中间空缺的一年, 在中国那应该是辍学, 可又与文章内容不符。这时老师有必要对gap year的文化知识进行讲解。在大多数西方国家, 学生高中毕业到上大学之间, 可以休假一年用于旅游或者工作, 这样学生在大学之前能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 更懂得自己需要学些什么, 这样在大学就不至于虚度光阴。
2.2 结合句子讲解导入文化背景知识
特定的句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特定种族、特定人群的民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如在第二单元chocolate中, 学生对于句子“most of them would agree they have a sweet tooth”的翻译, 可谓五花八门, 让人啼笑皆非。有人说“虫牙”, 有人说“甜牙”, 其实在西方文化中, 如果说一个人有“sweet tooth”, 是说这个人爱吃甜食。类似的表达如have a spicy tooth (爱吃辣的东西) , have a salty tooth (爱吃咸的东西等。再如第七单元relative values中的“Venus and I weren’t born with silver spoons in our mouths”, 如果不知道文化背景, 学生只能肤浅的解读字面含义。教师可以通过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差异对其深层含义进行讲解。中国人用筷子吃饭, 西方人则用刀叉和匙子, 而质地的使用也很有考究。富贵人家多用银制的东西, 如银刀、银叉和银匙子, 贫贱人家则用木制的器具。如果一个人生来时, 嘴巴里面就有一把银匙子, 那么他无疑出身富贵了, 出身富贵就叫做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one's mouth。而出身贫苦, 则可以用born with a wooden spoon in one's mouth。
2.3 结合语篇分析导入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的学习, 应该从整体上对所学材料进行梳理掌握。只有从宏观上把握材料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文化、地理、人文等信息, 才能了解作者的观点立场, 了解材料的写作主旨, 从而更深层的理解语言的运用。例如第四单元“person to person”的单元主题就是文化差异与文化撞击。这其中包括言语性差异以及非言语差异, 教师应结合这一课的语篇主题, 多方搜集资料, 并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展示, 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并理解文化差异。言语性差异, 如“Thank you”, 这一在英国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礼貌用语, 在西班牙人看来很是奇怪, 有时甚至是不必要的。又如“have a nice day”, 这句问候语听起来太美国化了, 对英国人听起来很不舒服。非言语差异, 如肢体语言和手势,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 意义不同。在英国和法国, 张开手挥动通常表示欢迎, 可在希腊, 却被认为是极大的侮辱。又如, 在中国人们“竖大拇指”表示“真棒”, 可在孟加拉国这是极大的侮辱。只有掌握此类的文化差异, 学生才能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2.4 结合影音资料导入文化背景知识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影音资料进行文化背景知识导入的辅助教学, 使得课堂教学生动形象, 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第五单元是小说《呼啸山庄》的节选。由于大多数学生对于小说的写作背景、作者及故事梗概等都不甚了解, 如果只单纯地学习小说片段, 学生只会断章取义, 不明所以。因此,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 向学生们展示小说的故事梗概及作者简介等, 并布置任务让学生课后观看电影版《呼啸山庄》 (英语) ,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习得语言及相关文化知识。又如第十单元Green Fatigue的单元主题是保护环境, 教师可以展示环境污染的相关图片, 并组织学生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成因及解决方案的讨论,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并针对文章中提到的“Live Earth concerts in 2007” (2007年拯救地球全球演唱会) , 下载现场演唱会片段, 让学生真切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3 结语
总之, 大学英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为目标, 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 帮助学生不断扩大文化知识的储备量, 提高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最终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S
摘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提高离不开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本文结合《新标准大学英语》教材, 积极探讨文化背景知识导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改善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语言与文化,文化背景知识,策略
参考文献
[1]钟乐平.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J].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 (4) .
[2]李琼华, 皮晓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渗透[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5 (3) .
[3]钟伟.试论英语教学与文化导入[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03 (2) .
[4]文秋芳.新标准大学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推荐阅读:
文化背景知识输入06-22
背景文化知识11-15
文化背景知识渗透06-13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文化07-20
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11-03
中国文化生成的背景08-31
文化背景12-03
“和”背景文化06-04
草原文化背景06-09
双文化背景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