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文化规划策略

2024-08-09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文化规划策略(共7篇)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文化规划策略 篇1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文化规划策略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来华留学生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 大学文化 规划策略

据统计,2016年共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773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29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15年增加45,138人,增长比例为11.35%(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仅温州医科大学,目前就有全日制学历教育留学生755人。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教育国际化的日益推进,中国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求学的目标,而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增加给中国大学的教育体制与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文化规划,营造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建设和谐平安的高校校园已经成为现实之需。

费孝通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

对来华留学生来说,他们在中国学习的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们对中国的文化会有一个自发的适应的过程,但如果这种适应是一个纯粹自发、单向适应的过程,那将会是比较艰难的、比较痛苦,也非常容易出现不适,甚至引发严重的后果。作为高校,如果我们能够对学校的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规划,使之与来华留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主动营造有利于留学生生活与学习的环境,将会推动来华留学生深入准确地了解中国,很好地融入大学生活,顺利完成学业,为国际间的友好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温州医科大学在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主动开展学校文化规划,也积累了相应的工作经验,主要的做法如下:

一、全力推进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努力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

结合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内容,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定位,对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法规教育、中国文化教育,签证服务、保险服务、社区服务,学生社团管理、奖惩管理、外住管理、见实习生管理等各项工作实施专业化管理,并推行辅导员AB岗制度。积极鼓励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业务学习,鼓励他们考取各类职业能力证书。注重加强辅导员对日常工作的思考与创新,努力打造辅导员学习与提升业务能力的平台,推进管理工作精细化,实现管理服务人性化。

制订了《留学生班主任工作管理办法》,发放班主任工作手册,鼓励班主任在班级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寝室走访、主题班会、学生谈话等方面深入开展工作并加强与所在班级学生的联系与服务;鼓励班主任参与学生社会实践、公益服务、新青年下乡等各类活动,加强班主任与辅导员、留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加强了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协同能力。

二、积极开展加强各项主题教育,培养留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能力

开展安全知识讲座、文明出行讲座、消防安全知识讲座、新生始业教育之安全教育讲座,留学生与保卫处、国际教育学院签订安全守法承诺书等,全面加强留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确保留学生的安全稳定。通过班级活动如主题班会、集体生日、告别茶山活动、班级团辅等,做好班级的基础文明和纪律管理,树立留学生的集体意识观念,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同时充分利用留学生正面典型事迹的宣传、各类评奖评优、美丽温医等途径以榜样的力量育人。利用留学生文明寝室以及各类奖学金获奖者的典型事迹,不断鼓励着全体留学生积极进取,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多渠道开展留学生过中国节活动,促使他们融入中国的文化和家庭

每年春节,学校都会开展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共吃年午饭的活动,大家共包饺子、写春联等,以中国的传统过大年形式,让留学生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2016年春节,共有300余名留学生和300多名中国学生一起“留守”学校过春节。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留学生会分散到老师和同学的家中,以中国传统的吃粽子、赏月吃月饼等形式,感受中国的节日文化与习俗,真正融入到家庭的生活中,享受地道的传统文化。

四、以丰富的校园文体活动,真正实现中外学生融合在第九届浙江省“梦行浙江” 外国留学生中华才艺展、“喜迎G20共筑中国梦”浙江省高校来华留学生文艺演出、“留动中国―在华留学生阳光运动文化之旅”浙江赛区选拔赛、2016温州国际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国际教育学院十周年庆典、校主持人大赛、“声动医大,音为有你”校十大歌手大赛、校运动会、校际足球赛、第三届Super league足球联赛、男女mixed-basketball篮球比赛、新生排球赛、“梦启医大?感知中国”留学生绘画摄影展、“相约医大?共享世界”2016留学生文化节文艺汇演等各类比赛中,留学生多才多艺的特长得到了发挥,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留学生社团干部和社员,在与中国的学生同台竞技、广泛交流中也丰富了学校的第二课堂,真正实现了中外学生的融合。

五、组织开展多项慈善公益活动,培养留学生的医者仁心

学校各级组织留学生志愿者积极投身各类公益活动。在第52个“学习雷锋日”,志愿者们与市公安局以及茶山派出所的民警们一起开展“岗位学雷锋,服务暖人心”的“110咨询活动”;留学生们还参加了由温州市教育局组织的外籍专家送教活动,在泰顺县实验中学开展爱心支教;留学生们参加了由瓯海区治水办、共青团瓯海区委等单位联合发起“五水共治?爱水同行”泽雅健行公益活动;留学生们还组织了为尼泊尔地震救援募捐活动,倡议全校师生将爱心捐款捐至尼泊尔驻华大使馆的银行账户; “洋雷锋”志愿者服务队助力“水晶宝宝”公益义卖行动,为救治早产儿和患有重大疾病新生儿集资善款,被温州商报所报道;在第30个国际志愿者日,留学生们参加了由温州医科大学与共青团瓯海区委员会联合举办的首届青少年跳蚤市场--爱心义卖公益活动,将募得的1277元?坌目钊?部捐给瓯海区慈善总会“微公益”基金;本着“服务他人、将快乐英语进行下去”,留学生志愿者英语授课公益活动继续走进温州市第人民医院,共开展了9期公益活动:口腔医学的研究生开设“洋叔叔的爱牙课”公益课堂,走进墨池小学、瓦市小学等学校,向小学生们做爱牙护牙知识宣传。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文化规划策略 篇2

大学文化的界定

“大学文化是文化发展的产物, 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结构层次上看, 大学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层次。”[1]因此, 大学文化是由其主体“大学人”在学习、整理、传承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的以校园环境为空间背景, 围绕教学活动所形成的各种独特的校园物质建筑、制度建设、精神文明等一切财富, 因此, 大学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观, 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大学师生的行为模式。同时, 在大学师生的传承与创新中, 大学文化也在不断生成、变化, 并被它的师生所尊崇、学习、继承和完善。总之,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人文品格和价值理念, 它内化于大学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学术品位, 外显于大学的制度规范、行为方式和物质条件。作为大学的灵魂, 大学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大学发展方向, 是大学提升办学水平和特色发展的内在支撑。”[2]

提升大学文化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作用

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高校文化理念, 提升大学文化将有助于高校师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办学理念、提高学术品位, 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1. 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大学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源泉, 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有效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与现代优秀文化的结晶, 是集多元良性文化价值观念于一体的先进理论体系, 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明确指向灯。因此, 大学文化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目标,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中不断保持自身先进性, 推进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在当今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 大学文化作为高校发展的基石与助推器, 是国际化中各色各样不同教育方式与理念的界标, 提升大学文化将更加坚定高校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 使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代表并引领世界先进文化方向。

2. 提升国际化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大学文化的一种重要内显方式, 是指在学校长期的历史积淀、理性思考及实践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 是学校发展之根本。教育国际化最根本的就是教育理念的国际化, 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个体发展, 同时要加强专业设置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以及校园环境等国际化。大学文化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就是要加强课程设置、制度建设, 立足于国际视野, 增强特色意识、精品意识, 建设国际化精品课程、增设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互派教师访学、授课, 营造有特色的中西文化融合的校园氛围,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双向交流模式, 最终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 适应国际交际的现代应用型国际人才为主要目标。

3.提高国际化学术品位

学术是大学的内在价值要求, 学术品位也是大学文化重要的体现形式之一。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 大学师生需要有高品位的学术思想, 才能有参与国际学术论坛与研究活动的资本。提升大学文化就是要营造学术自由氛围, 积极鼓励各种学术社团的组建, 提倡师生在论坛活动中各抒己见, 自由发挥对国际国内各种事件、思潮的观点, 催发各种想法与理念生发, 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并解决问题, 使各种学术思想争奇斗艳, 百花齐放。提升大学文化就是要创建学术活动平台, 提供学术活动空间, 要引进也要送出, 使国际国内著名学者走进大学带来最先进的学术理念, 也要派出不同年龄、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访学、研讨;学校要举办不同形式的、不同领域的学术报告, 以学术推动教学, 以教学促进学术, 使高等教育学术品位得到提高。

大学文化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趋同化。中国高等院校自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招生规模扩张、校区规模扩大以来, 经过十几年的时间, 高等教育全民化得到了普遍提高, 校园建设得到很大改善, 但是这种扩张与扩大的表层变化远远大于其文化本质的变化。大学文化的不同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方面, 更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在过去的十几年中, 国内院校在大学文化建设方面就是简单的趋同———扩招、扩建, 并且在制度建设、课程增设方面简单模仿, 真正的大学精神文化未得到较高层次的提升。因此,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 很多高校在凸显办学特色, 体现文化优势等方面的不足就显现了出来。

2.庸俗化。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求文化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同步, 但是, 大学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思想等一些因素制约了其创造活力。大学的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创造自由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使大学文化引领社会文化适得其反, 遭到社会文化“绑架”, 出现了社会上流行的官僚作风、造假剽窃等不良习气。因此, 当今的大学文化不能鲜明体现其独特的思维、辨识和创新能力, 并因其文化底蕴不足, 在引领社会风尚、追求真理、崇尚学术、独立思考、勇于批判等方面表现出较多弱势, 长此以往, 大学文化将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庸俗化, 即丧失本源文化, 向他源文化靠拢。

3.简单化。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 大学文化建设简单化一方面体现在其以教学服务为主, 脱离社会服务功能;另一方面体现在未将“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有机融合。大学的功能主要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 而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也是为服务社会, 所以高校文化建设目标需与社会适用紧密相结合,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实用型人才, 创造更多适用于社会的文化成果。其次, 目前, 各高校基本处于教育国际化的摸索阶段, 未形成自己独特的国际化发展模式, 要么简单照搬, 要么全盘否定, 这都不利于高校健康发展。“高等教育全球化取代本土化只能导致中国教育文化特征的丧失;反之, 强调教育的本土化, 排斥外来教育的影响, 也会滋长另一种形式的民族主义情绪。”[5]所以, 高校须在有机整合“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前提下, 加强社会实用型文化产品的推出, 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如何提升大学文化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标准问题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喜多村和之先生的三个标准: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通用性是指本国的文化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文化中是否被承认、接收和理解;交流性是指为活跃不同国籍、民族、文化间人们的交流、交涉是否确立了接触的规则;开放性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制度和意识上是否站在本国立场上将别国文化接收到自己的机构内。”[3]通过被诸多学者认可的喜多村和之先生的这三个国际化标准不难发现, 高等教育是否国际化很大程度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文化被国际认可的程度、一个国家是否可以接受异文化、是否可以在不同文化中交流。因此, 在新时期, 各高校须加强大学文化的开放度与包容度, 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崇高使命出发, 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引领作用, 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

1.大学文化的传承功能与批判思维相结合

大学的图书馆、实验室等设施为文化传承提供了物质条件, 而一代又一代大学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是文化传承的必备基础。大学文化的传承过程同时也是扬弃过程, 既针对传统文化也针对外来文化。

在当今, 国际化对于大学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国际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 大学之间可以进行广泛、自由的学术交流, 以此推动大学优势和特色的进一步彰显, 促进办学观念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创新, 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创新机制的完善, 但是在国际化的大潮中不免会有“眼花缭乱”的感觉, 也无法排除“丧失自我”的危险。面对美国等国家“强势文化”的冲击, 中国的年轻学子们不免会有自叹弗如的感慨。王智平先生曾说, “全球化浪潮在本质上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引导和推动的, 他们是全球化游戏规则的主要制订者, 他们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高科技手段, 实行‘文化侵略’, 推行‘文化霸权主义’, 使其文化处于强势文化的地位。”[4]在这种情况下, 大学的育人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一定要引导教育大学生提高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着力开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和制度的研究与学习, 批判地接受外来文化。

2. 大学文化的创新功能与科教兴国战略相联系

大学是各种新思想、新创作、新文化的发源地, 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这种创新主要包括原创新和再创新。在学术界“剽窃”成风的当今, 大学应该重振旗鼓, 引领风尚, 尤其在国际化的背景下, 为加大高等院校国际竞争力, 大学必须加大“原创”力度, 不断有新的科研成果可以应用到社会的发展中来。这里的“再创新”是指借鉴不同文化进行整合, 形成适合自己发展、有特色的文化模式。国际化的大学必须要有开放的思维, 但是开放并非失去自我, 而是吸取各国优秀大学文化, 进行文化资源的消化吸收与集成创新。

3. 大学文化的引领作用与服务功能相辅相成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国际背景下, 中国正在经历深刻变革, 在健康积极的主流文化下, 不乏有功利的、享乐的、消极的腐朽思想存在。大学作为求真育人的最坚定的阵地, 应该严保自己的操守,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 通过文化讲座、培训、展览等多种方式为社会提供服务。同时, 大学文化应加强其国际化办学理念, 提高其国际化学术品位,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 推动中国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 用中国文化服务于世界。

总之,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 提升大学文化意义非凡。虽然各高校在国际化摸索前行中, 不免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弊端显现, 但是,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 大学文化作为先进文化代表一定会继承传统、不断创新,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适应国际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孙雷.现代大学制度下的大学文化透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0:39.[1]孙雷.现代大学制度下的大学文化透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0:39.

[2]钟秉林, 赵应生.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9) :14-17.[2]钟秉林, 赵应生.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9) :14-17.

[3]刘红.高等教育国际化[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 2005:138.[3]刘红.高等教育国际化[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 2005:138.

[4]王智平, 李建民.大学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54.[4]王智平, 李建民.大学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54.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文化规划策略 篇3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 大学英语 教学改革

经济全球化带动了文化和教育的全球化,随着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大学英语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完善,培养更多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一、教育国际化的含义

目前学术界中,对教育国际化有很多不同的定义,有学者将其定义为高等教育在国际间开放和交流的过程,它包括与高等教育相关的一切因素的国际化。有学者认为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其目的主要集中在政治方面,以服务国际的利益为目标,经济全球化是其发展的不竭动力,国际化的趋势成为世界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一个国家要想积极融入世界潮流,做到与时俱进,就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放自己的教育市场,利用好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合理优化配置国际和国内资源,加强交流与合作,真正实现教育国际化。学习和研究没有国别之分,教育更应该是没有国界之别。教育国际化成为时代潮流,成为人心所向。

二、大学英语教学定位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寻求通用的交流语言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目前,英语是世界使用最多的语言之一,因此,在国际化教育中突出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是有必要的。我国积极融入世界潮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主动承担世界责任,这些赋予了大学英语学习心得要求。我国应当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将国内英语教学与国家英语教学相结合。对于国际教育,要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为国内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找到适合本国发展的英语教学方法,而不是盲目崇外。通过合理的定位,让老师更加合理的改进教学方法,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实现学生更好的学习和使用英语的目的。

三、英语教学国际化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英语教学不断进行改革。现如今,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开设了英语课程,对大学生,更是采用了英语四、六级考试检测的方法,甚至有的学校明确规定,英语四级不过不能毕业。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突显出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学生努力学习英语的作用。英语的学习主要取决于英语课堂,近些年我国对英语教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要想更好的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就要从不同的方面找到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完善大学英语教学,提升大学生英语学习和运用能力,让他们更好的适应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

四、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教学目标不合理。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都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英语四级考试,英语六级考试,考研等,对英语学习用来交流的作用几乎忽视了。过多重视英语理论,忽略口语的重要性这是现阶段我国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社会的发展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能够与人进行交流,英语教学目标与社会的需求显然是不相适应的。

其次是英语课程设置不合理。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主要是综合性的,加之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听力、阅读、翻译、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却忽略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更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最后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教学评价的反馈,能够了解教学的问题所在,并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更好的教学。而现在在我国仍是用考试来检测,用单一的分数作为评价标准,这对国际化背景学习英语造成不利影响。学生一味地追求考试高分,而忽略了提升英语交际运用的能力。

五、国际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进措施

第一,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置要结合国际化的背景,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四级和六级考试为导向,向国际化课程为导向的通用性英语教学目标转变。在大学生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另外,还要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优化课程设置。在进行课程设置前,需要先对人才市场进行调查,理清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根据社会需求,制定教学目标,设置大学英语课程。例如在大一期间,主要学习英语理论知识,大二、大三的时候主要学习英语的专业知识,并通过实践锻炼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为更好实际国际化的需求,教师在授课时,应加强双语教学,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第三,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大学英语教学采用考试的方法进行评估,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运用能力的评价。在英语学习的考核中,应当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增加形成性评价的比重,对学生进行全方面检测。在英语测试的题型上,要不断改革完善,例如减少客观题,增加口语测试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与定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16-18.

[2]张绍杰.扩大教育开放给外语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外语,2011(3):22-23.

[3]张为民.通用英语教学转向学术英语的探索[J].外语研究,2011(5):29-30.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文化规划策略 篇4

自6月起,四、六级考试成绩由原来的百分制改为710分的计分体制。开始,四、六级考试开始启用新题型。听力部分试题开始占有总分值35%的重要比例,阅读理解部分的比

例则由原来的40%降低为35%,综合测试(完形填空/改错、 篇章问答/句子翻译)占15%,短文写作占15%。12月,全国50多所高校试行了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为在全国大范围进行网络化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积累了经验。12月的英语四、六级考试又进行了一次小面积改革,对听力理解、阅读理解和翻译部分的考试内容均进行了改革。

一、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特点

新形势下的英语四、六级考试更重视“加强听说使用能力,重视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基本的翻译和写作能力”。月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试题中,听力理解仍占总分值的35%,包括长短对话的多项选择题、听力短文的多项选择题、听力短文的单词及词组听写;阅读理解仍占35%的比例,包括词汇理解(选词填空)、长篇阅读(匹配)、仔细阅读(多项选择);段落翻译和短文写作各占15%。

1.关于分值

改革前的翻译,从2012月一直到年6月,每次考试的分值仅占试卷比例的5%,不仅分值比较小,而且考场建议时间只有5分钟,因此一直以来得不到关注和重视,这主要与题型高重复率和简单性密切相关。然而,改革后的题型有所变化,改成了对7句话左右的120个中文字的段落翻译,四、六级考委会也将考场建议做题时间延长至30分钟,分值与写作比例一样,占15%。改革变化之大和比例之重凸显了这一题型的重要性,这应该是今后学生复习的方向和得分点。

2.关于考查题型

改革前的句子翻译只是将一句话拆开,将其中半句话以中文形式显现出来,学生可以根据中文意思直接翻译,期间可能还要考查到特殊的语法和句型结构,这是需要根据前后句来解决的。但是,改革后的中译英完全没有任何英文,即使学生想直接根据上下文的英文指导来推测翻译,这也是万万不可的。

3.关于写作的分析

从2013年6月多题多卷这种出其不意的考查方式到改革后的大纲样题,现在的四级写作更倾向于考研类的图画作文,这似乎预示着教育部希望更多的准研究生英语方面的能力至少是四级水平,充分将考研写作与四级写作结合,不同之处在于四级写作字数偏少,难度上直接低于考研写作。在2013年6月考试之后,通过对整套试题的考查方式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六级考试与出国类考试包括考托福的观点选择和雅思类考试有异曲同工之妙,开始注重

考查学生个人观点的论述和例证的运用,这点又接近于考研写作

中间段落的举例论证方式。可见,六级写作考查更全面,并且运用观点类和问题类文章的写作方式是可以应对之后的六级写作考

试的。

4.关于翻译的大纲样题

通过对参考答案的研究可以看出,翻译首先比较贴近一篇英文写作。其次,答案中过多运用了之前考查过的翻译高频考点,包括特殊的句型和词组,虽然以前考查过的句子本身不足以作为今后六级翻译的参考,但是,历年考查过的特殊词汇表达以及虚拟语气、强调句、省略句等高频句型的表达方法,可以作为复习准备的一个良好的材料。

总的来说,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趋势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内容是一致的。英语四、六级考试对学习者听力理解的要求是能够听懂相应层次的英语材料,能够正确理解或掌握材料的中心大意;对学习者阅读理解的要求则是能够看懂相应层次的文本材料,理解主旨大意和细节;对学习者书面表达能力的要求则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要求完成相应难度材料的写作;对学习者翻译能力的要求则是能够翻译相应难度的文献资料。同时,英语四、六级考试对学习者的英语词汇掌握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学习者能够掌握一定数量的积极词汇,能够灵活地应用这些词汇。

二、大学英语四、六级教学策略转型分析

随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深入,对英语语法测试要求的弱化,原有的注重语法教学的英语教学策略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大学英语四、六级教学策略应根据新形势进行相应的

转型。

1.帮助学生灵活应用四、六级考试核心词汇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之后,之前占总分15%的词汇与结构选择题取消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词汇不重要了,只能说明词汇知识的考查更隐形了。改革之后,词汇知识的考查往往隐藏在 篇章语境中,与对英语听、说、读、写、译各项语言技能的考查融合在一起。()因此,英语词汇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

首先,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学习者的英语词汇掌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此,教师应进行相应引导,教给学生一些词汇记忆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教给学习者构词法来加强他们对词汇的记忆,加强前后缀和词根的教学,如,由词根“vis”派生出来的单词有:visible看得见的、invisible看不见的、visit参观等。教师还可以教给学生“词汇联想法”和“隐喻法”来加强学生对词汇同义词和一词多义知识的学习。其次,由于当前英语四、六级考试对英语词汇的考查均融合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教师应引导学习者在

相应的语境中学习词汇知识。教师可以要求学习者通过造句来记忆单词,也可以引导学习者阅读英语简易读物,在阅读中培养猜测生词的能力。

2.重视听力教学,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青睐。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英语教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相比仍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教育部高教司对原有教学大纲做了大量修改与调整,制定了新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教学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检测我国在校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标准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考试内容和形式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切改变对大学英语教学,特别是听说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应提高学习者对语音语调的辨析能力,而对语音语调辨析能力的提高要通过系统学习语音知识来实现。因此,在四、六级教学中,完善学习者的语音知识如:连读、不完全爆破、重读、弱读、同化等方面的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教师应加强英、美发音不同等语音现象的讲解。其次,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学习者对许多听力材料的理解不到位。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增加对英语文化知识包括英语俗语、俚语、典故、惯用习语等的讲解,增强学习者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和敏感度。再次,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应对考试的听力技巧。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提前阅读听力题目的习惯,通过阅读题目猜测听力材料的内容和出题人的意图,以便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

3.重视翻译教学

从新的四、六级考试改革政策可看出,现在翻译所占比重大大增加,主观题比例增加,考试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这样的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的目标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文化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在以往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翻译教学的重视,只是附带或偶尔讲讲翻译教学,把翻译教学当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边角科。如今,新的指挥棒已明示要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改变这种状况,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翻译能力。如果翻译课仅仅传授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要使翻译教学适应新的`形势,只注重翻译教学方法研究不足以解决问题。翻译教学研究必须釜底抽薪,对翻译教学方法有无理论基础进行研究,才能实现这次题型改革的目的。

4.分层次、分重点进行教学

随着英语四、六级考试要求的提高,学习者考试成绩的分化也越来越严重。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生的英语四、六级成绩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分数段:350分以下,350-380分、380-425分、425-470分、470分以上。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之前,应进行相应的测试,根据学生的测试成绩和水平分层次进行教学。对于基础很差的学习者,教师应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从最基础的高中语法和词汇学习开始。对于基础居中的学习者,帮助他们找出自身英语学习的短板项目进行重点强化,并教给他们相应的考试技巧。对于基础较好的学习者,应鼓励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勇于突破自身英语学习的瓶颈,高分通过英语四级考试之后,再冲击英语六级考试。

5.重视历年真题和模拟题的作用

虽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了多次改革,对英语词汇的要求越来越高,考试试题的形式也呈现多样化,但真题中包含的核心词汇是历年考试中永恒的重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历年真题的作用,从真题中精心挑选大学英语四、六级教学素材,帮助学习者掌握重点核心词汇。同时,模拟题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每一次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改革都给学习者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新的题型,若未经过事先的精心操练,学习者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因此,在每次英语四、六级考试前,教师都应该组织学习者进行一定次数的考试模拟,要求学习者按照英语四、六级考试要求,按时完成试题。

6.以学生自学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

英语四、六级越来越重视对学习者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即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考查,因而学习者的英语自学能力也随之越来越重要。在大学英语四、六级教学中,教师在教给学习者考试的重点和相应的技巧之后,应尽可能地调动学习者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习者有计划地自学,教师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从而进一步确定他们的学习效果。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习者听、写、译能力的提高。作为高校的教师,我们应借着这股东风,对大学英语四、六级教学的教学策略进行不断地探索。本文提出的大学英语四、六级教学策略以期能够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参考,进而帮助大学生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敏。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得与失及对策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廖文玉。浅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改革后的教学策略[J]。华章,2012.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文化规划策略 篇5

3当代交往的时代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境遇

3.1当代交往的时代特征

3.2思想政治教育的境遇

3.2.1当代交往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3.2.2当代交往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4当代交往背景下的医学院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4.1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创新

4.1.1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4.1.2.确立开放发展的的教育观念

4.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4.2.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保证人们交往的正确方向

4.2.2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增进人们的交往水平

4.2.3培养教育双方的竞争意识、诚信意识,促进人们交往的顺利进行

4.2.4注重交往伦理教育,尊重和维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人们交往的最优成效

4.2.5建构现代社会语境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往意向和交往技能,提升人们的交往能力

4.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4.3.1灌输与交往互动相结合的方法

4.3.2利用高科技,开展网络教育的方法

4.3.3优化信息,讲求实效的方法

4.3.4心灵沟通,思想互感的方法

4.3.5媒介传播,舆论导向的方法

4.4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创新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文化规划策略 篇6

关于“元”,《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元,始也”,即为“物之本”、“本原”的意思,指具有原创性的、独立性的东西。根据这种解释,“多元”是指多个本原的共存,即具有原创性的、独立性的多个体系的共存。费孝通先生在其《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文中,根据有关我国各民族文化的起源的研究指出,从最初产生时起,中华民族的文化就是多元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复杂,信息流通越来发达,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

由于多元文化的发展,我们不得不认清一个现实:当我们一方面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流文化的同时,资本主义世界里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不断对我们进行着冲击和腐蚀。大学生作为紧跟时代潮流的一代,受到的挑战尤其大。

诚信,作为一个人立身立业之本,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中华民族的古老美德,它包括诚实和守信两个方面。《周易》有“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孔子曾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古人关于“诚信”的上述代表性观点,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如何呢?

2 大学生中存在明显的不诚信行为

从近年来媒体和高校自身公布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失信现象并未得到有效遏制,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而且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根据湖南科技学院陈平在2007年所做的一个关于大学生诚信缺失状况的调查得知,“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及程度由重到轻依次排序为学习、生活、经济、就业四个方面,其中学习不诚信行为发生人次达到抽样人数的102.3%,生活方面不诚信行为发生人次则达到调查抽样总人数的79.52%。”可想而知,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严重情况。根据某些媒体报道,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试、论文作弊现象严重,作弊者手段也越来越高超和隐蔽,甚至群体作弊。

(2)恶意拖欠学费。

(3)制造虚假履历,在入党、评优、竞选学生干部等方面造假,尤其是毕业时造假履历十分突出。

(4)网络诚信缺乏,网络欺诈和发表不实言论甚为普遍。

(5)助学贷款不还。国家的助学贷款,本是为贫困大学生解决上学的问题。但部分大学生的信用缺失,恶意逃避还贷。

这样一些问题的出现,说明在大学生诚信培养的质量是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无法从根本上遏制大学生失信行为,也无法使之形成诚信品德。

3 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的原因分析

诚信缺失的原因可分为主观与客观,社会、家庭与个人,大学生的诚信缺失除了上述因素,还有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3.1 社会因素

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的社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而市场经济自身的带有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则容易侵蚀到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见利忘义、道德失范。虽然做人要讲信用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但“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类的古训也未曾少见。从市场反映出的情况来看,无照经营,商标侵权,制假售假,合同欺诈,虚假招标,骗税逃税,伪造假账,恶意拖欠,变相传销……这种种行为像“病毒”一样侵蚀着社会的肌体,像“沙尘暴”一样吞噬着信用的“绿洲”。

3.2 学校教育的体制漏洞

当前,在我们的诚信教育体制上也存在很多漏洞。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只要把成绩搞好,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而在我国,诚信被大多数人视为是一种美德,无须再去进行系统的教育,从而导致诚信教育淡化。诚实守信的人应该被予以肯定;而不诚信的行为则应该得到处罚。如果有的学生因为某些不诚信的行为反而占到了便宜,这些错误的信息就会大量繁殖,直接冲击着大学生还未完全成熟思想,令他们心理转变进而效仿。此为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原因之二。

3.3 家庭教育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不少在娇纵中长大的大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许多不诚信的做法,他们却不认为是错误的。这也是导致学生诚信观不强的一个主要因素。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做法不尽如人意,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缺少榜样的示范引导。

4 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研究

目前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现途径和路径大体可以分为:加强外部制度建设和诚信评价机制以从外界进行约束;加强诚信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内在诚信品质。加强诚信道德教育和制度建设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应该相互为用,彼此补充,二者不可偏废。

3.1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是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不可偏废的一个环节,加强诚信道德建设不仅是全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有学者认为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应该:突出诚信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应该强化专门的信用管理规章制度;重视和加强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要充分发高校教师的表率作用;提高高校大学生对诚信教育的认识,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作用;进一步细化大学生学术诚信制度的内容;提高学生在诚信管理中的参与度等。

3.2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建设

大学生诚信制度体系既是一种管理制度体系,又是一种伦理价值体系,其建设应有核心的价值原则作为指导。“诚实守信的重新建立不能完全寄希望于个人的道德自觉,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制度、机制和环境的强有力的保障。”

(1)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评价教育体系

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构建,在于诚信教育与校风建设、基础文明建设、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建立大学生实体性诚信规则与大学生程序性诚信规则。大学生实体性诚信规则主要由以下几种规则构成:一是大学生政治诚信规则,包括政治认知诚信规则、政治信仰与情感诚信规则、政治实践诚信规则。二是大学生学习诚信规则,包括课内学习诚信规则、课外学习诚信规则、学习考核诚信规则、科学研究诚信规则。三是大学生经济生活诚信规则,包括与学校发生经济关系的诚信规则、与社会经济组织发生经济关系的诚信规则、与家庭、老师和同学发生经济关系的诚信规则。四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诚信规则,包括日常生活交往诚信规则、网络交往诚信规则、社团交往诚信规则、社会交往诚信规则。五是大学生就业创业诚信规则,包括就业诚信规则、创业活动诚信规则。大学生程序性诚信规则是保障实体性诚信规则得以实现的规则,主要由以下几种规则构成:一是大学生诚信评价规则,包括诚信评价指标体系、诚信评价的方式和途径。二是大学生失信教育与处罚规则,包括失信行为的认定、失信处罚的适用、失信行为的记载与取消、失信处罚的申诉和救济。三是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规则,包括诚信档案基本内容、诚信信息征集、诚信档案的管理与使用。

(2)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大学诚信教育的制度建设方面除去应建立完备和科学的诚信评价体系外,学者们还探讨了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设想,以期就大学生在大学的诚信行为和表现以档案的记录下来,强化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建设和约束力,并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评奖评优结合起来,并将其与就业、推荐等挂钩,加强了从外部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约束,从而保证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

在诚信档案的内容方面,应当包括学习诚信信息(迟到、早退、旷课记录);学术诚信信息(作业、论文完成情况、考试作弊记录);经济诚信信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和使用救济、补贴和资助,缴纳学费、住宿费等记录);求职诚信信息(荣誉称号鉴定、证书真伪验证,签约履行状况记录)等部分。

3.3创建和谐的校园风气和育人环境

和谐、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呼唤诚信,文明守纪,共建和谐校园”的学生文明诚信教育活动,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道德规范,增强大学生文明守纪、诚实守信意识,营造和谐校园环境的意义和重大的诚信教育工程。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自身要树立良好形象,按章办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教师要以身作则,严谨治学,实事求是,保持良好的师德,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随之带来的文化差异也在不断加剧。多元文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给大学生诚信教育带来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如何在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生,诚信教育

参考文献

[1]龚光军、曹贵康.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5):25-27.

[2]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DB/OL)(中发[2004]16号文).

[3]董娅、廖小明、刘维,大学生学习诚信的现状调查与深度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2):55-57.

[4]陈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程度及成因[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20-22.

[5]常永军、王大力、樊磊,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61-66.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文化规划策略 篇7

文化和而不同,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往来, 文化也逐渐适应发展的需要, 愈来愈多元化。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谐相处, 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动力, 也是建设和谐世界的保障。文化的多元有利增强文化的生命力, 提供我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接轨的契机, 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使大学生能够接受西方优秀文化的熏陶, 开阔视野。美国人类学家博克说:“多样性的价值不仅在于丰富了我们的社会生活, 而且在于为社会的更新和适应性变化提供了资源。”法国总统希拉克也曾提出, 文化是“与经济、环境和社会并列的可持续发展的第四大支柱”这些都充分说明, 文化多元是人类的集体智慧,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但与此同时, 文化的发展繁荣与文化危机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

主流文化是社会的主导文化, 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教化、规范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文化就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而伴随着市场经济产生的非主流文化, 正吸纳着外来文化, 也可以说各种文化思潮、文化观念、文化主张从社会的各个领域浸染着主流文化。其中, 西方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不可小觑的。从文化产品到意识形态, 从语言文字到宗教信仰, 文化西化无处不在。传统节日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淡化, 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备受追捧。文化的差异, 决定了一个民族其价值观念的不同。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是先有“大家”才有“小家”的集体主义思想, “小我”服从“大我”的奉献精神。而西方提倡把个人幸福作为人生的既定价值目标, 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一些西化的观念, 也伴着文化多元现象的产生, 进而威胁着我国的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地位。多种价值观不断交织、碰撞, 文化冲突日益显露, 大学生作为不同的价值选择主体, 在思想观念复杂多变、主流文化面临巨大挑战的当今, 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凝聚正能量, 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 抵御来自外来文化潜移默化的侵蚀有着重要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利益和价值需要, 因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 并上升为不同的价值观体系。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新兴力量, 在社会中起的作用中流砥柱。然而,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就业的压力, 大学生会在我们的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中产生徘徊, 一些大学生开始对其产生好奇心理, 无法抵御西方文化的思想侵蚀。注重实用主义, 把满足自身的需要置于理想追求之上, 开始以自我为中心, 人生价值观产生了扭曲, 在无意间导致了思想价值观滑坡的现象, 脱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主要表现为:

(一) 重功利, 轻追求

大学生喜欢用自己的角度去认识事物, 接触世界, 有独特的价值观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在渴望被社会认同, 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会有些偏离, 往往把找好工作、拿高薪、有社会地位, 作为自身奋斗的最大驱动力和出发点, 没有了自己坚定的理想追求, 少了份对梦想的执着和对名利的淡然。

(二) 重索取, 轻责任

在大学生看来既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就是现实的, 而现实的物质利益, 局部得眼前利益使其价值取向生活化, 世俗化。在社会中, 计较个人的得失, 力求“人人为我”的自我满足, 却少了份“我为人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奉献精神。

(三) 重学历, 轻素质

大学生把成绩好、学历高、获全额奖学金当做是名利的跳板, 在大学期间并没有把自我道德修养素质的提高放在首位, 最基础的表现为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 认为只是门修学分的课程。严重造成才能、学识与道德品质不成正比, 才重德轻。

(四) 重享受, 轻奋斗

在物质利益的趋化下, 大学生相互攀名牌, 比吃穿, 讲面子的现象屡见不鲜, 喜欢享乐。面对挫折和困难, 却大多数选择推脱、逃避, 缺少了艰苦拼搏的精神。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性

那么,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 我分为两部理解。一是社会主义, 二是价值观。其中首先, 我国是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特色”表现为拥有独特的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在文化多元的弄潮中, 我们也要始终不渝坚持独特的国家文化, 拒绝忘本逐末, 或是把民族特色文化西化, 甚至淡化。其次, 价值观又分为一般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2月11日, 新华社电, 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 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国、敬业、诚信、友善, 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总之就现阶段而言, 构建和谐文化, 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国梦, 就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致方向。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倡导、民族奉行、传统沿袭的价值观念,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它的产生、发展和认同是本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全体社会成员价值观的共识, 反过来又指引着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实践和认识。人们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目的是追求价值, 因而不同的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向不同方向发展, 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不同性质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在文化多元的社会中, 整合和引领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团结全民精神力量;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 改造落后文化, 支持正确思想, 抵制错误思想, 使主流意识形态成为社会主导, 非主流意识形态得到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要否定个人价值观, 否认多元文化带来的价值观的多样性, 而是最大化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用社会主义凝聚人心, 进行文化道德建设, 在促进个人性发展的同时维护社会和谐, 为主流文化提供导向性, 为大学生判断是非得失提供一个相对统一、可靠的价值标则。所以作为文化大国,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方面是为了保护中华文化并促使它历久弥新, 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向世界其他文化开放。

四、多渠道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就要改变高校单纯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向大学生灌输的教育方式, 善于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熏陶。

首先, 增强大学生文化危机意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加强文化安全意识的重要保证之一, 传承民族文化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为了使民族文化在文化多元趋势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要增强竞争力、体现时代性;推进文化创新, 增强文化活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和高校教育中。

其次, 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教育者充分了解文化多元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冲击和思想变化, 知道大学生所思所想。创新教学模式, 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用八荣八耻约束自我, 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先进的学生党员, 起带头典范作用。

再次, 开拓网络教育平台。文化多元的时代, 网络是大学生信息获取、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绝大多大学生都有手机、平板、笔记本。所以, 可以展开以qq群、微博、博客等讨论、互动平台,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教育宣传。积极的网络氛围, 为主流意识文化提供正确舆论导向作用,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染力和覆盖面。

最后, 注重实践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于社会生活, 所以教育者要坚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组织大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 比如参观、艺术、文化公益活动等等, 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传递正能量, 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它内化于心, 反过来再指导社会实践。

结语

综上, 我们可以看出, 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 属于上层建筑的文化也在悄然融合。文化多元给我们带来更多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不少挑战。科技的发展促进文化的繁荣, 文化的繁荣推动文化产业的多样, 文化产业的多样又构成了价值观的多元, 多元的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冲击。大学生既是民族的未来, 又因为处在价值观形成时期, 容易受多元文化的影响, 导致主流价值观缺失。那么,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牢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因此教育者必须紧紧抓住大学生的心理, 使其不断丰富和灵活, 与变化着的现实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持久地影响和塑造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用新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引领当代大学生共筑“中国梦”, 为民族铸魂。

参考文献

[1]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14-02-12.

[2]谢晓娟.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教学与研究, 2012 (01) .

上一篇:次韵范参政书怀,次韵范参政书怀陆游,次韵范参政书怀的意思,次韵范参政书怀下一篇:幼儿园图书室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