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民办高等教育(精选5篇)
国际化民办高等教育 篇1
1 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界定
1.1 民办高校国际化
民办高校国际化概念, 指的是以技术和应用为办学特色, 以培养具备国际化素养的中、高层技能人才为目标, 以学习不同文化知识为手段, 创建多元教育理念并存的国际化校园环境, 实现高职教育的管理理念、社会服务功能、教学手段和科研能力与国际职业教育体系相衔接。
院校的国际化培养理念、国际化专业设置、国际化课程实施、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交流与合作。具体是指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培养理念、国际化专业设置、国际化课程实施、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交流与合作。
1.2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初期, 我国学习苏联的经验, 大量引进苏联的高等教育教材, 建立校际联系, 并派遣教师赴苏联学习。学校最终培养的国际化人才质量取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因此, 高职院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过程中, 要不断为其进行优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国际化教育理念、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人才培养措施。
2 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经验
2.1 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当下, 国际环境日益千变万化, 为了使我国的经济处于长久可持续发展的地位, 就应该提高我国的人才竞争能力, 逐渐完善符合我国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发达国家的国家化的人才培养经验和我国民办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逐步完善教学内容和环节, 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水平。但是,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较慢, 大部分的教育工作略显不足, 需要不断地更新改造。另外,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主要是培养创新人才, 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按照计划培养人才, 重点关注学生的能力与社会工作中岗位的匹配程度, 往往忽视培养高校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能力。
2.2 完善课程设置
国外的民办高校的国家化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完善, 特别是在进行课程设置方面, 范围涉及到人文与自然、人文与社科等方面, 设置了很多综合性课程。相对于我国而言, 我国大部分高校课程体系会出现一些共同的问题, 比如说内容陈旧、综合化程度不高、课程结构缺乏整体优化等问题。而现在我国的社会发展综合、分化的趋势日益显著, 新形式的发展需要更多更优秀的综合能力很强的人才, 知识结构单一的人才逐渐被淘汰, 这要求我们培养人才的时候必须包含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结合, 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2.3 教学方法改革
国外的民办高校的教学改革比较完善, 另外它们正在积极寻找更新的教学方法, 在现有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和生活能力。我国高校民办高校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灌注式”为主, 因此我们需要在总结国外经验和结合我省民办高校学生的基础上, 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为学生为中心,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采用头脑风暴法, 鼓励学生提出独到见解;减少老师讲理论的时间, 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时间, 为学生有独立思考和发挥创造才能的创造机会。
3 咸阳地区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陕西省民办高校就业报告指出陕西省咸阳市民办高校毕业生人数众多, 掌握外企工作的技能的学生仅占全陕西省的10%左右;未来的10年里, 陕西省据不完全统计, 将需要7.5万名具备某种国际经验技能的经理人, 而目前陕西拥有此项技能的人仅有约5000名。咸阳地区民办高校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占比更小。据统计, 陕西人才资源总量已超过6, 00万人,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约为3, 90万名, 由此可见, 陕西省咸阳地区的国际化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不合理性很突出, 而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更多的复合型、创新型、协作型的国际化人才, 这为我省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的意义。
4 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4.1 更新理念, 树立国际化的思维模式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发展未来必然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中, 逐渐实现国际化人才模式培养。作为陕西省咸阳地区民办高校而言, 应该从三个方面出发, 首先作为高校的领导阶层, 必须从思想上更新理念, 树立自上而下的国际化思维模式;其次高校的中层管理者, 应该贯彻高层的发展理念, 同时结合自身发展水平和国际经验, 实现本高校快速发展的道路。
4.2 完善课程设计
经济面临全球国际化的发展, 要求高校培养出符合国际化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因此民办高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 应该结合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 制定出围绕我省学生发展的国际化培养模式。
4.3 围绕国际进行培养实践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常是理论知识+实习模式。为了适应我省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模式的发展, 在形式方面采用多种方式结合, 同时可以关注国外远程教育网和中国远程教育网, 也可以通过采用与国外高校、跨国公司的联合培养的模式实现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国家化发展;因此, 我省民办高校在国际化的道路上, 应当坚持国际化和民族化, 才能使我们国家在未来的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在国际化背景下, 人才的竞争逐渐成为国家之间的竞争的核心力量, 而高校作为每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基地, 主要承担起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任, 本文以陕西省咸阳市为例, 从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出发, 分析出符合陕西省咸阳市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任务, 从而从理念、课程、师资、实践等方面构建起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思路。
关键词: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黎红米, 林震, 谢柱军.国外高校外向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延边党校学报, 2009 (12) .
[2]董晓斌.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 2009.
[3]刘正良.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 2009 (01) .
国际化民办高等教育 篇2
生源回流。实体经济受冲击造成外来工子弟学校生源回流家乡,总学生数减少估计会高达20%左右,珠三角、长三角某些外来人口大量聚集地区受到的影响会更大。
生源下流。还留在原地的外来工家庭,或当地人原选择高端民办学校的,受实际收入减少影响,可能会使学生转读下端相对低收费的学校或转回公办学校就读。
生源外流。国际货币比值下调及就业市场严峻,促使更多的已有支付能力的人选择出洋留学,国内的国际学校生源受影响。
生源环流。如,由于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和水平的提升改变,珠三角地区将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环珠三角地区的学生会到珠三角地区读书,而因为经济消费能力的提升,原在珠三角地区的学生则可能会选择到珠三角以外的更好的地区读书。
当然,国际金融海啸也可能对教育产生一些正面的影响。
一是受国际金融海啸的影响,国家将对软经济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大大提高公办教育的实力,同时国家也会放宽民办教育的发展政策,加快民办教育发展。
如,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时期,2009年1月5日,温家宝总理专门为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发表署名文章,明确表示“要加快民办教育发展,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另外,温总理在谈到解决义务教育问题的思路和措施时说:“我非常赞同教育资金的多样化来源,在全社会崇文重教要利用全社会的资源,这项工作我们也可以列入规划。我们说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他的收益回报社会最好是投资教育。”可以看到,解决义务教育问题要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积极鼓励民间资金举办教育,那么非义务教育的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更可以充分利用全社会的资源,可以有多样化教育资金的来源。这也是加快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步伐的不可或缺的途径。因此,在金融海啸中受到一定挤压而呈不很明朗的民办教育发展态势,将有大的改观。
二是受国际金融海啸的影响,民办教育的区域格局也将发生改变。如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珠江三角洲要达到“综合实力居全国经济区前列,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梯度发展的多层次产业圈,建设成为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龙头,成为带动全国发展更为强大的引擎”的目标,广东的民办教育也一定会随着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升级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东西北转移,形成新的区域格局,即中低端民办学校将更多地出现在珠三角边沿或其它地区,而珠三角地区的民办教育也将随产业提升后产业工人的素质层面的改变而不断提升或精品化,与环珠江三角洲区域形成差异梯级布局。
三是金融海啸给中、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一次极好的发展机遇,着力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无论是对迟缓就业时间、错开就业高峰,还是扩大对学生、教师的职位安置,或是维护社会安定,都是一项非常有效的重大举措。
总之,无论是面向哪一个教育消费层面的学校,都面临着迫使学校教育市场重新洗牌的考验。如何生存发展,如何更加强化特色化、个性化或精品化经营,是教育投资举办者、管理经营者不可忽视的问题。由此,民办教育良好的发展层级、类别布局和区域格局也将在不断调整中逐步形成。
危机让我们更加清醒,民办教育为国家和整个社会贡献巨大。政府应该积极建立起民办教育预警与救援机制,从而保证更多的民办学校面对经济危机时生存下来,并进而为今后的经济复苏创造条件。
就目前来说,一是政府应实际有效地减免民办学校的有关规费,从而使民办学校能轻装上阵,从容面对危机。二是政府应对民办学校分类扶持。如,1. 对核定生源规模减少20%以内的学校,政府应该支持其转型,引导学校创特色品牌及提高质量。2. 对核定生源规模减少40%以内的学校,政府可以直接给与经费的补贴。3. 对核定生源规模减少50%以上的学校,可以由政府牵头,做好办学人的工作,把该所学校生源合并到附近其它学校合作经营。4.对学生数量本来就少或无证办学且办学信誉很差的,可以考虑撤除,政府给予一定的救济性补助。
面对国际金融海啸的到来,民办学校应有危机意识,要学会“抱团过冬”,积极想法自救,寻求支持。各级政府应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扶持措施,帮助民办学校度过金融海啸带来的寒冬,为新一轮民办教育办学热潮的到来做好准备。
国际化民办高等教育 篇3
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 我国经济中低速发展的新常态下, 国际经贸人才需求两极化发展, 一方面, 在业务上、素质上符合国际贸易人才条件的人数不多, 高素质人才需要实际操作经验的培养, 需要在市场中锻炼, 具有很大的缺口;另一方面, 低端人才由于外贸行业经营过程的科学化和自动化, 需求趋近饱和。
因此, 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专业面临市场竞争环境复杂多样, 需要多方面分析其原因, 并加以解决。
与前几年经贸专业招生火爆的景象相比, 近年来, 国际经贸专业已经成了就业比较困难的鱼腩专业之一。大多数国贸专业毕业生应聘被拒也成了一种常态。但如果关注招聘网站或参加人才招聘市场就会发现, 企业对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很大。这种毕业生就业困难与企业招聘不到需求人才之间的矛盾, 究其原因是因为企业觉得你没有达到他们所要求的标准, 反映了高校培养人才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国贸专业同其他专业不同的是, 其操作性非常强, 业务过程非常复杂, 设计面非常广, 操作难度非常大:而且整个业务过程不是一个常态, 仅靠书本知识是不可能顺利完成的, 甚至不知如何下手, 这需要有一个实际操作的过程, 还要有经验的积累才能解决。而我们大多数院校现行教学模式是做不到的。专业结业后, 除了书本知识之外, 你不知道如何应对和处理实际业务操作中的问题, 不知道风险所在及如何避免, 甚至连基本的审证制单都不会操作, 这连企业基本的用人标准也达不到。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屡屡应聘而被拒的原因了。如果你不出校门就已经经历过整个业务过程的实战操作, 出了校门就能独立操作业务, 应聘还会被拒吗?相信你也已经有了答案。
虽然国家外部贸易环境发生了变化, 但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已经成为世界贸易进出口总量最大的国家, 在银行、保险、财务、管理等许多服务领域, 均需大量熟练掌握国际贸易惯例, 能利用网络营销进行全球沟通的人才。据有关部门估计, 即使仍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 五年内国内拥有外贸进出口权的企业数量将达到36万家, 是现在外贸企业数量的两倍, 仅按每家新增企业需要十位外贸专才计算就需要180万人, 而根据国家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 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 即使13万人全部从事国际贸易工作五年内也只能培养出65万名该行业人才, 尚有一百万人才的大缺口。虽然我国的外贸行业又遇到一个发展良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国际经贸人才都能受到企业的青睐, 这是因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行业已不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低水平运行状态, 如今对人才的要求有了全面提升, 不仅要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物操作经验, 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 就业资格证书是最重要的岗位敲门砖。懂得国内外贸易法规和操作惯例, 从业经验丰富是获得高薪的关键, 比如目前具有单证员证书者非常少, 有证书者月薪一般可达五千元, 而国际贸易单证操作技能是每个从事国际贸易业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大学生进入外贸、外资企业工作, 一般都是从单证操作员做起, 因此如果大学毕业生求职前取得单证员证书第一份工作的收入就比一般白领高得多。有业内人士估计, 现在全国能熟练运用外语和法律知识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仅有2000人左右。涉及国际法、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的律师尤其稀缺, 上海五千多名律师中只有50名左右的律师具备这样的素质和能力, 根本做不到每个企业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都有律师的协助。而涉外律师的收入相当可观, 除了涉外法律案件一小时的咨询费可达数百美金。根据近两年的行业发展, 当前急需的国际商务谈判人才主要涉及的领域有信息通讯、生物工程与医药、环境保护、新材料与新能源、现代农业、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等专业, 以及与奥运、世博会相关的建设, 与市场开发领域的招商引资、海外融资、上市与开拓海外市场等活动。国际贸易的成交金额动辄数百万美元, 对企业来说国际商务谈判师是外贸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特别是有职业证书和实际经验的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在猎头市场中往往是有价无市。
了解了国际经贸专业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和现状, 我们尝试如何解决这种困境, 既能帮助高校完善人才培养与市场对接, 又能实现大学生就业这样的民生工程。我认为要从这样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1.独立学院办学合理定位, 强化职业能力教育。独立学院将教育方向定位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加强相关职业技能培养, 提高学生实操能力和竞争力。
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 就要从市场需求出发, 绝大部分应届毕业生不能完全满足提供岗位的相关技能, 需要一个培训锻炼的过程, 这就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换个角度, 选择有经验的人员, 就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因此, 高校培养的学生先天就带有竞争的劣势。因此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中注入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国际经贸专业在独立学院发展有其自身的优势, 能够灵活吸收有经验、有实操技能的企业专门人才来校任教, 从事实习实训等锻炼, 在课程设置上更加突出应用, 增加实务等课程, 不拘泥于课本, 从企业操作出发, 设计训练课程, 强化语言沟通能力, 商务外语增加外教交流机会, 从而提高国贸专业学生综合实力。
2.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和规划, 注重过程教育。当前就业形势日趋困难的形势下, 职业指导工作绝不是只针对应届毕业生, 而是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就业指导与规划应当从学生入学就开始灌输, 通过规划和指导, 让学生明晰人生走向, 必要的话, 让学生家长了解专业就业前景, 及早地为学生就业搭建桥梁。独立学院在职业指导时, 不光要注重就业能力、竞争力的提高, 更好在就业心态、竞争意识、挫折教育等方面完善心理疏导机制。
独立学院的国际经贸专业的学生在入学时普遍外语基础较差, 这又是从事外贸行业必须加强的技能, 那么, 我们就需要在入学时向每位学生灌输国贸专业是涉外专业, 学好语言的重要性。
独立学院学生的职业教育在一年级时, 结合入学的专业教育, 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和职业的关系。大二时, 学好专业知识, 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 了解与专业相关的从业、技能证书的情况。大三时, 加强就业观念教育, 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创造实习实训机会, 锻炼动手能力。大四时, 进行就业、创业政策的宣传, 开展求职技巧、面试等辅导, 对具体择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解答。这样全过程的不断渗透和提高, 让学生在毕业前能够具有“专业知识+技能证明+招聘技巧”的技能储备。
3.机遇与挑战并存, 危机意识和挑战精神的树立是大学生能够完成就业的重要心理准备。改革开放的深入, 外贸行业遇到一个发展良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国际经贸人才都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最后针对于国际经贸专业学生归纳出几点建议:
第一, 打好英语基础, 口语沟通能力是成功的阶梯。
第二, 任何时候不要丧失就业信心, 及时遇到挫折, 要发挥自己的长处, 不断完善自己, 总会找到合适的工作。
第三, 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 如果觉得自己有足够时间及勇气, 可以选择继续深造, 增加自身竞争力。
第四, 独立学院毕业生, 不应因自己的学校而低人一等, 应该充实自己, 厚积薄发, 并考取一些资格认证, 成为集国贸、金融、法律、计算机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第五, 在校期间, 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打工, 添加工作经历, 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摘要: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 我国经济中低速发展的新常态下, 国际经贸人才需求两极化发展, 民办高校国际经贸专业面临市场竞争环境复杂多样, 需要多方面分析其原因, 并加以解决。
关键词:国际经贸专业,市场竞争环境,民办高校
参考文献
[1]汪怿, 就业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向[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2]任江林, 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教育职业, 2005.
国际化民办高等教育 篇4
关键词:民办高校;国际贸易人才;中小型外贸企业
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大量的中小型外贸企业,这些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有着特殊的需求和要求。当前民办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状态,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和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错位和不匹配的现象。本文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人才需求特点进行了调查,阐述了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定位方向,提出了民办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适应中小型外贸企业需求的对策和方法。
一、中小型外贸企业所需人才特点分析
第一,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笔者调查研究中发现中小型外贸企业相较于一般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对人才的要求程度更高,其不仅仅需要人才能够熟练地掌握国际贸易业务、了解国际贸易法规和国际交易惯例,还要求人才能够熟练地听说至少一门外语、具有计算机办公能力。总的来说,中小型外贸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一专多能型人才,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具有同等程度的重视力度。
其次,重视外贸人才的客户开发和沟通能力。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型外贸企业不仅仅需要专业素质优良、职业道德品质高的人才,还需要善于挖掘客户、与客户沟通的人才。外贸企业人才的薪资报酬和客户的订单数量、购买金额之间有着直接的关联,这使得外贸企业人才更加重视自身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的提升
二、民办高校外贸人才培养目标模式
民办高校应该从完善外贸人才培养目标着手来提升培养的外贸人才的质量,笔者认为民办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提升人才培养目标模式:
第一,基本知识扎实。企业对外贸人才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近年来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显示,企业比较重视应聘者掌握国际贸易知识的熟练程度、对国际贸易交易规则和法律的掌握力度。所以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首先应该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心无旁骛地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术,拓展专业知识领域,把我专业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时代前沿,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外贸工作做好准备工作,能够尽快地适应岗位工作要求。
第二,实践能力较强。外贸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一方面希望应聘人员专业素质较高,另一方面也期望应聘人员具有相关的工作经验,能够熟练地填写外贸单据,应对外贸工作流程,具有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尤其是中小型外贸企业,他们资金来源有限,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业务人员的培训,期望招聘的人才能够迅速适应岗位工作需求。所以,民办高校在培养专业人才的时候不仅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教学,还要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民办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也要意识到自身的能力短板,熟悉以后的工作行业特点和需求,针对性掌握相关技能,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专。
第三,综合素质较高。调查发现中小型外贸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更加青睐于那些善于和顾客进行沟通、乐于挖掘客户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能够在较高的程度上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就需要锻炼自身的外语听说能力,对国际贸易业务经常发生国家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法律法规、宗教信仰有足够的了解,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从而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
三、实现民办高校外贸人才培养目标的对策
(一)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专业的外贸人才本身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素质要求,国际贸易专业教师不仅仅要在专业知识上具有较高的素养,更要在实践经验上能够指导和引领学生。加强国际贸易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将外贸行业中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骨干人员聘请到教师队伍之中来,为学生讲解外贸实训课程。同时民办高校本身也要对现有的师资队伍进行培训和再教育,使其能够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形势。
第二,选派教师去外贸企业观摩实习,使得教师和企业的实际工作联系更加紧密。此外,学校还可以制定教师去知名大学进行进修深造,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在和同行之间进行交流和切磋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一,民办高校校内教学应该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学校可以在学校内部建设外贸综合实训室,为理论知识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在仿真的实训教学环境下更好地提升实践能力。实训室内应该设置银行、海关、保险公司、货代公司和进出口公司等机构和组织,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国际贸易交易的各个流程之中去,使其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了解到交易的每一个环节,进一步加深自身对感性知识的认知和把握,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二,与地区外贸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民办高校可以梳理本省内的外贸企业数量,对其人才需求、企业规模、主营业务范围等信息建立档案数据,为国际贸易专业实习生提供较多的实习机会,和外贸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企业和民办高校的双赢。学生可以在毕业之前提升熟悉岗位工作,了解到真正工作的岗位环境和流程。学校的学生在得到了岗位实习机会后能够获得综合素养的较大提升,从从而为学校培养合格优良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增设《商务谈判》和《商务礼仪》等辅助性专业课程。学生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了解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习俗,所以学习商务谈判技巧和了解商务礼仪规范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这样课程的指导下能够掌握沟通技巧,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待人接物能力,在国际贸易谈判和交易中具备较高的工作效率。
总而言之,民办高校在进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时应该充分地考虑到中小型外贸企业人才需求,从教学形式、师资队伍和教学内容上进行针对性整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韦霞.我国外贸人才需求状况与培养问题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12)
[2]王秀霞.高职对外贸易人才培养与中小企业需求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11)
浅析民办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 篇5
关键词 民办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主体;成本分担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主要靠学费来支撑办学,走的是以学养学的道路。经费来源渠道单一,资金短缺已然成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收费越高,个人负担的教育成本就越重。学费甚至成为寒门学子接受高等教育的障碍。在此背景下,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建立合理的民办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民办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主体
根据“谁获利谁分担”的原则,结合对民办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属性的把握,其受益各方均为成本分担主体。应当包括:国家;民办高校;受教育的个人和家庭以及用人单位等。国家是民办高等教育的最直接受益者,在不依靠国家大力资助的情况下,民办高等教育与政府共同完成国民教育事业。受教育者通过高等教育的深造进入社会,成为社会经济建设的劳动力。作为国家代表的政府应当分担教育成本。
二、民办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资助和引导政策的缺失
长时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是靠收取学费。国家对民办教育的经费保障不足,引导政策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1997年出台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规定了“保障与扶持”的优惠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并没有专门的具体措施。2003年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也只是规定了“县级以上各级政府可以采取经费资助,出租、转让闲置的国有资产等措施对民办学校予以支持”,没有切实可行的资助规定。资助政策的贯彻和执行中主要还是向公立高校倾斜,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2.个人和家庭承担过多的成本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在公立和民办高校之间的分配存在着不公平,民办高校很难得到教育经费资助。这就造成了个人和家庭成本分担比例的加重,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人均学费确实远远高于公办大学,是清华北大的两倍左右”。 过高的成本分担额度影响了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进而产生高等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造成教育结果和成效的不平等。
3.社会捐赠能力相对薄弱
作为民办高等学校教育成本分担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捐赠在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当前对民办高等教育吸收社会捐赠的研究和实践还很少,还处于起步阶段。为了实现捐赠效用的最大化,教育捐赠一般会偏好质量和品牌方面处于优势地位的公立高等学校,这对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民办高等学校吸收的社会捐赠也是微乎其微。
三、政策建议
1.政府加大对民办高校的资助
近年来虽然国家对民办教育在经费上逐年上涨,可是随着民办教育的逐渐发展,受扩招的影响,民办教育经费相对而言还是处于短缺状态。考虑到政府投资倾向的“路径依赖”,短期内改变政府的投资偏好,让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一样享受同样的资助是现实的。可以通过直接资助,间接资助与重点扶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资助。建议在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税收和贷款方面给予民办高校优惠的政策;信贷部门加大对民办高校贷款的额度;鼓励民间资本对民办高校的投入;建立健全民办高校产权制度;在保证学校质量的同时,增加民办高校的收益。二是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上,同等对待民办高校的学生。针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同等性的给予相应的国家奖、助学金。
2.实行差别收费制度
为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实行差别收费制度。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学费标准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对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收费标准;其次根据专业属性的不同来划分科学的学费标准;最后根据学生家庭具体的经济状况,实行差别定价法确定学费。差别收费政策根据个人及家庭具体的经济承受能力“量体裁衣”,科学的划分成本分担比例,既整体上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又直接的保障了贫困学子的教育权益。
3.建立健全社会捐赠机制
制定关于民办高等学校捐赠的税收减免及激励政策、给予捐赠单位一定的名誉奖励。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改善社会捐赠者对公立高校捐赠的路径依赖,改变捐赠者的偏好,使政策导向化。借鉴国外经验,将“获得捐赠能力”作为民办高校评价指标体系的办法,充分调动学校和社会双方的积极性,形成“捐赠—收益”的良性循环。民办高校也应该利用自身办学体制相对自由、灵活的特性,制定灵活机动的融资政策,吸收社会捐赠。学校内部建立专门的捐赠接收办公室,负责吸收和处理社会捐赠,学校财务部门制定专门的账目款项,公开、透明地展示捐赠资金的利用情况。
作为公立高校的有益补充,民办高校一直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及普及化的必然要求,不仅有利于弥补国家在教育投入方面的不足,教育所带来的正外部效应更能为人口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针对当前民办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突破体制上的束缚,营造良好的教育制度环境,扩大融资渠道,建立合理的民办高等学校分担机制。
参考文献:
[1]叶铁桥.新学期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学费猛涨[N].中国青年报,2007-09-06.
【国际化民办高等教育】推荐阅读:
国际化大学教育10-06
会计国际化教育11-04
医学教育国际化06-19
日本教育国际化的门户07-09
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意义06-03
国际教育岛07-17
国际智慧教育05-17
国际汉语教育06-16
国际意识教育07-09
国际教育博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