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大学教育(精选12篇)
国际化大学教育 篇1
摘要:国际化的教育背景下, 英语的地位稳如磐石, 不可动摇。然而国内的英语教学并不能满足国际化的要求, 也未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要。当前大学的英语教学亟待转型, 在此情况下带来了老师的流动率情况。在当前的国际趋势推动下, 势必要培养出高能力、高素质的人才,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教育的国际化。本文探讨了大学英语教育国际化的背景, 现实状况, 以及针对此类情况如何解决。
关键词:国际化,大学教育,转型
世界上以英语作为官方通用语言的国家是最多的, 这也间接证明了英语的国际影响力是不可替代的。 英语的强势地位归因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 在科技、军事、文化、政治等领域, 英语都占据着国际的领先地位, 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文化逐渐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 在国际化的经济氛围下, 教育国际化成为发展的必然, 英语的重要性日渐彰显。 培养国际化社会需要的人才, 带领教育走向世界化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1.当前英语国际化的趋势
在世界各个国家与文明的碰撞中, 教育国际化是大势所趋, 在国际化的教育背景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 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个人在英语接触中融入了国际化的进程。 英语在欧美国家、日本、韩国、中国的传播速度很广, 已然成为除了本国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 当前很多世界知名的大学大量招收国际留学生, 类似英国剑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大学、英国理工大学等。 这使得每年留学生的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 这其中很多人都将英语作为自己的主要交流语言。 日本的东京大学, 我国的香港大学等著名大学都采用的是双语式教学模式, 这使得外教占的比例很大。 教育国际化指的是师生资源的国际化, 教育方式、教育模式的国际化。 当前的学术层次不高, 普遍缺乏职业教育规划, 且国际化基础教育的程度不高。
2.英语教学中的教育现状与转型中的困难
2.1国内大学的英文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的教学扩招使得教学领域在不断地扩张中, 教育资源开始往英文的教育靠拢。 在英文教学的普及与推广中, 各大院校开设了许多英文相关课程, 比如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写作、试听、报刊选读、语言学概论等。 在英语教学中, 英文的四六级考试是每个大学必备的, 也是每个大学生努力的目标。但是近年来, 大学英文教育受到了各个层面的质疑与否定。 英文是学生从小就学习的一门课程, 学生倾注了多年的心血与财力。 但是当学生拿到四六级的证书后, 学校才发现那些学生只会一些基本的应试技巧, 而口语方面及与外国人的交流能力是缺乏的, 这导致有些学校提出了取消英文四六级考试的意见。大学的英文教学质量不高, 英文教学无法满足基础教学薄弱地区学生的需要, 也很难满足入学前的专业英文需要。
2.2英文教学的转型
在国际化教学的发展下, 学生对于英文教学的需求愈来愈强烈。 当前着重进行语言交流的大学通用教学已然满足不了受教育者的要求。 在专业英语转型中, 此前存在着两者之间的几大障碍。 大学英文教学的转型将会影响学校英文教师的生存状况, 学校的扩招稀释了英语教学资源。 随着逐年投入大学英文教育, 积累了庞大的英文老师队伍。 大学英文教学尚未形成有效的教育资源, 而先前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英文老师, 对于当前的基础英文及专业知识还是比较茫然的。 在英语教学的转型中, 首先应当解决的是如何进行大学英文教育的问题, 这需要传递的是生存发展的问题。
2.3大学英文的转型与人员的流动
当前高考录取率在不断提高, 而生源数量却在不断减少。高校之间有关学生的竞争激烈, 很多家庭选择将孩子送往国外就读, 这使得国内学生的生源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方面都不太高。 国际化水平较高的、使用双语教学的香港地区及其他国家都分流了大量优秀学生。 这种分流导致国内无论是一些名牌大学还是高职高专的学生质量都降低了。 很多学校办学比较缺乏创新缺乏特色, 一些优秀的专业, 比如计算机、英语专业都存在着被砍的命运。 院校的合并使得学校不得不进行创新, 集中进行优秀资源的整合。
大学英文老师由于自身的教育背景及工作经历, 他们开始广泛开设英文选修课进行通识教育。 另一部分教师开始往专业的英语ESP领域流动。 在国际化教学的发展下, 愈来愈多的国际友人选择来华学习专业课程, 英文的学术交流必将成为吸引老师的新领域, 也会成为教师流动的方向。
3.大学英语的教育转型进程
3.1转型初期
大学英语教育转型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背景下进行的, 这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 在转型的初期, 我们能够看到现有模式下英语的教学课程比重降低, 而通识英语的教学课程比重增大。 英语教学中的通识教育指的是大学生应当接受社会科学、人文教育、艺术、技术方面的教育, 基本上涵盖了专业性与职业性之外的教育。 为了打好学生的英语教育基础, 大学英语教学中逐步形成了以语言为主要的依托模式。 当前的转型初期, 国内部分高校已然开展了通识教育, 这也是国内部分高校未来的转型初期做法。
3.2转型中期
在完成了转型初期阶段后, 当前模式下的英语教学课程几乎不再存在。 在新一轮的英文高等教学改革后, 专业的削减及院校的合并使得很多院校的英文专业不断消亡。 一些仅有的外语大学或者综合性学院均将语言文化教学作为优势学科。 在新一轮改革中, 双语教学的英文课程开展是为了适应教育国际化及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3.3转型完成时
在教育改革中, 双语教学模式在普遍开展中。 大学的英文教育逐步向专业的英文教学转型。 一些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院校逐渐在竞争中脱颖, 国际化课程的开设大部分采用的是沉浸式的全英文教学模式。 沉浸式的教学模式最早来自于加拿大的一些省份, 加拿大的一些地区说英文, 另一些地区则说法语。
4.结语
在国际化的教学背景中, 大学英语教学地位逐步提升, 英语教学的转型已然迫在眉睫。 在未来高等教学的推动中, 已经顺利完成了英语的教学与转型。 这是我国英语教学水平提升的标志, 也是国内高校融入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标志, 能够逐步提升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庞常青.英语学科的重新认识对大学英语教育转型的启示[J].求知导刊, 2013, (3) :84-85.
[2]贺宁杉.教育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12) :179-181.
[3]刘英杰.大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初探[J].继续教育, 2013, 27 (8) :44-45.
国际化大学教育 篇2
摘要: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公认的核心要素,学生国际化、教师国际化以及课程国际化在美国高校优势明显。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中,注重与境外高校、机构交流,签订友好协议,积极资助教师在国际舞台亮相,支持学生赴境外留学深造,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但国际化的理念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国际化的合作面偏窄,形式不够多样化“,走出去”多“、引进来”少,服务区域经济能力有待加强,基础设施亟待完善,资金管理及效率不足方面等因素,制约了陕西广播电视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应加强师资“引进来”力度,利用自身优势创新留学生来源,共享共建课程资源,改善基础设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省级开放大学;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10月4日至10月17日,陕西广播电视大学骨干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团一行15人,赴美国接受为期两周的教育信息化培训。此次培训是该校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陕西教育信息化、国际化年”的号召,经学校决定,并呈报省教育厅、省外专局、国家外专局、陕西省外事办公室批准的重要项目之一。培训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为课堂授课,一部分为参观交流。其中课堂授课集中在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两所学校。通过课堂集中讲授、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美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及发展变迁、美国大学的课程体系、美国高校信息化教学运用、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大学的教师管理、运作模式等。
一、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
作为全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高等教育也处于领先地位。作为全球高等教育的重要引领者,美国教育界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明确建议政府要密切关注国际化带给高校的深刻影响,并以此提出教育也要加快国际化,通过在教育领域进行综合变革,培养具有全球战略视野的世界公民,以此加速美国经济社会国际化,提高其在全球的影响力。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公认的三个重要因素,学生的国际化、教师的国际化和课程的国际化在考察的几所大学中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学生的国际化
学生的国际化是高校国际化的主要标志。国际教育交流“开放门户”报告显示,美国仍然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最主要目的地。在-,一共有近90万名外国留学生赴美国高校学习,比上一年度同期增长了八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大陆的留学生人数仍居留学生数量的首位,约占国际学生人数的1/3强。在参观考察的几所高校,中国留学生随处可见。笔者培训所在地―――加利福尼亚州仍然是国际生留学(课程)的首选地区。学生人数次多的其他几个州依次为:纽约州、德克萨斯州、马萨诸塞州、伊利诺伊州、宾夕法尼亚州、佛罗里达州、俄亥俄州、密歇根州和印第安纳州。2013-度,纽约大学是录取国际学生人数最多的高校。美国高等教育学生的国际化不仅体现在学生来源的国际化,而且它的培养目标也致力于将学生打造成为具有全球思维的世界公民。一是美国高校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在教学环节强调如何在全球一体化大背景下从多元视角开展学习、理解其他国家的学术精神和文化思维。二是美国高校积极引导学生跳出本国范围,主动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和工作机遇,以及立足全球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储备。三是美国高校帮助学生树立全球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如何在今后的国际交往中更加主动发挥作用,促进国家及地区之间教育机构的沟通交流;如何更好地开展国际间的研究合作以及科学技术帮助,促进跨文化的理解和融合。四是从维护美国全球霸主地位的需求出发,不断渗透美国式民主,让学生逐渐接受和认同美国文化。
(二)教师的国际化
在所考察的大学中,无一例外的都将招聘教师的范围面向全球。通行的做法是:面向全球发布招聘公告,教师自荐和同行推荐相结合,由各高校专门委员会独立开展评价,高校系、院、校三级逐级审核,严把教师入口关。在师资招聘和引进环节,各高校普遍强调新进教师在团队协作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质。教师的国际化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来源方面,此外,教师丰富的国际阅历也是重要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全美高校的教师,15%的教师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出生,1/4的教师曾与外国专家共事,近1/5的教师曾在境外期刊上发表过成果,70%的教师拥有国外的学术经验,50%的教师曾参加过国际学术会议。熟练掌握国际语言也是教师国际化的重要考量。统计显示,全美高校能熟练运用外语的教师占到55%。与此相对应,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要求所有学生都应该修一门国际课程(占到85%),希望所有本科生能到国外留学(占62%)。教师的国际化极大地加速了学生的国际化进程。
(三)课程的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的第三个要素是课程的国际化,通常包含8个元素:课程要涵盖国际问题;要以国际化的方式延展至传统学科;针对某些国际职业进行学生培养;掌握沟通和跨文化技能所需的外语;有涵盖一个以上国家的跨学科课程;有国际认可的专业资格;有联合或双学位课程;一部分必修课程由国外提供并应有专为国际学生设计的课程等元素。美国高校课程国际化通行的做法一般为将国际学习统一纳入到通识教育课程,并注入全球视角和内容的.学科;使用比较教育法;在课程中充分讨论国际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参与区域性研究;为学生提供国际专业及辅修类课程;促进教师在国际领域的发展,建立全球沟通和学者网络渠道;鼓励学生、教师参与到跨境的实习和科研活动中。公众的支持也是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因素。调查统计,公众广泛支持学校开展国际学习的举措。其中,支持大学可以有外语要求的占74%,支持大学开设关注国际课程的占77%,支持大学期间到国外学习的占75%,认为国际生的存在有利于本土学生学习的占80%。民意力量的正面支持促使了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在教育国际化方面的探索
(一)加强与国际机构的交流,签订友好协议
近五年,学校与境内外18所高校、3家对外交流机构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地区涵盖我国台湾、美国、韩国、塔吉克斯坦、澳大利亚等。学校先后接待了20余批次来自澳大利亚、瑞士、法国、美国、韩国、哈萨克斯坦、台湾等世界各地的教育机构、高校、企业来校交流访问。此外,学校还与西北大学中韩教育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成为中韩教育合作院校联盟首批成员,是“中韩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合作院校”之一。
(二)大力支持教师在国际舞台亮相
近几年,学校不断增加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参加国际会议、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赴境外参加培训等。近几年,先后有10名教师赴澳门、香港、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累计30余篇,15名骨干教师赴美国参加技能培训。,学校一名教师被国家汉办遴选为对外汉语教师,长期在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从事汉语教学和学术交流活动。
(三)积极促进校际间学生国际交流
学校与我国台湾7所高校签订“互派交换生”协议,先后组织7批20余名学生参加与我国台湾高校开展的交换生项目。学校与韩国5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20,1名学生赴韩国釜山东义大学留学,学习语言,攻读学士学位。学校与韩国大邱韩医大学和美国托马斯大学协商,共办医学和会计类本科专业。11月,学校与全球酒店行业巨头洲际酒店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了西北地区第一家“洲际酒店集团英才培养学院”。洲际酒店集团在分院专设奖学金,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企业课程资源及在集团旗下全球的酒店广泛实习实训与就业机会,共同致力于培养国际化高素质酒店业管理人才。
(四)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
,三星电子落户西安,学校快速响应,20投资成立韩国语学习中心,为学校广大师生及社会人士提供韩国语培训服务。截止目前,已有2500余名学员接受培训。鉴于中心影响力逐步扩大,韩国驻西安总领事馆总领事全哉垣来校访问,韩国釜山财团在学校举行韩国釜山文化教育推介会。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思想,学校作为丝绸之路新起点的省级电大,主动将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中,一是成立丝绸之路教科文研究院;二是创建“中国移动智能教育创新战略联盟”;三是承担国家和省级项目4个,获批科研经费1438万;四是与美国美中合作发展委员会、美国新英格兰高等教育委员会合作推动中国陕电手机学院升级转型国际开放大学建设;五是与俄罗斯-塔吉克斯坦斯拉夫大学合作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智能远程教育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六是创办“丝绸之路(陕西)手机博物馆”。
三、陕西广播电视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学校在国际化方面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国际化的理念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国际化的合作面偏窄,形式不够多样化“,走出去”多“、引进来”少,服务区域经济能力有待加强,基础设施亟待完善,资金来源单一,使用效率不足,这些都制约着学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对照教育国际化的三个核心要素,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第一,加强教师国际化。在鼓励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要加强“引进来”的力度。一是要继续做好教师出国培训、参加国际会议、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等方面的支持,增加中长期研修、攻读学位、与境外机构组织开展科研合作等资助项目。二要不断加大引进和培养国际教师的力度。在招聘新教师时,要立足全球,按照国际惯例运作,且重视教师的国际经验和阅历。在培养方面,要加强对教师语言能力和科研水平的培训,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以便与境外高校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时无语言障碍。三要与境外合作院校协商,定期派优秀教师来学校承担授课任务或开展国际课程讲座。
第二,加快学生国际化。一是充分利用韩国语学习中心的有力条件,拓展培训外延。目前,投资西安的韩国企业数量增长到150多个,在西安生活的韩国侨民6000多人。应积极宣传,与韩国驻西安领事馆联系,增加培训板块,分批对韩国侨民开展普及性的汉语培训,并对在韩企就业的中国职工、为韩企服务的中资企业员工开展韩语培训。二是借助洲际酒店管理集团在全球酒店行业的领军地位,精诚合作,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逐步打造成为具有国际视野、能准确理解国际业务标准的高素质酒店业高级专门人才。三是加快陕西开放大学建设步伐,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利用陕西学分银行和移动智能教育的独特优势,服务丝路沿线省份和国家,创新留学生来源。四是充分利用与哈萨克斯坦东干协会建立的友好关系,利用远程教育方式为“东干人”开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培训;建立网络孔子学院,为东干人以及有汉语需求的求学者提供优质、便捷的汉语教学,推广汉语及中国文化,推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五是要加快本校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一种外语,提高走出去的信心和实力。
第三,加速课程国际化。当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正在转型升级为陕西开放大学,在升级平台、拓宽生源的同时,资源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迫在眉睫。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改造的同时,加大力度,联合境内外高校、机构,聘请优秀教师共同开发。成熟、适用的课程可以通过购买方式直接引入。要打造自己的课程品牌,树立输入与输出并重的意识,把自己的精品课程努力向境外输送,加强彼此间知识交流,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四,加强宣传,完善基础设施。一是主动对接欧亚经济论坛,承办国际会议。欧亚经济论坛作为国家促进中国中西部与中亚及俄罗斯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沟通渠道和合作平台,永久性会址设在西安。要充分挖掘自身在建设“一带一路”中的优势,主动作为,在教育领域找准突破口,深钻细研,提高自身影响力,积极承办有高度有价值的欧亚教育论坛等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包括高规格的学术会议中心、留学生大楼、外教(外国专家)楼等,这些都是推进国际化进程必需的硬件设施。三是建立外文网站等媒体。要提升学校的海外传播力,全面展示自身教育形象,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更加重视门户网站和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国际化建设力度,采用国际标准,运用国际语言,将各种媒体资源打造成具有国际水准的对外窗口。
第五,加强成本核算,拓宽资金来源。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国际交流合作中的成本核算和资源整合能力,提高资金效率;二是要加大对国家出国培训项目的申请力度,积极争取政府项目和资金支持;三是要进一步整合校内资金,调整师资培训、出国交流、论文奖励等涉及教务、科研、人事、外事的条块管理模式,统筹谋划,统一调配。
参考文献:
〔1〕吴坚.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
国际化大学教育 篇3
[关键词]国际化 联合培养IEEE认证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011-02
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明确地指出了教育发展国际化的大方向。2010年,我国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把高等教育国际化确定为国家教育的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选择。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如何快速有效地推动国际化就成为各大高校努力探索的一个课题。
本文结合所在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国际化教育建设模式,探讨并总结了学院在基于优势学科的建设推进高校教育国际化这一过程中实施的具体方案及表现出的突出特色。
电子信息学院近年来发挥学科优势,集中在通信和交通两个优势学科领域,着力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在这一过程中,依托优势学科建设,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化氛围,提升了学术科研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水平,突出了自身的优势特色,加强了服务于学生培养、服务于国家建设的教育特色,也有效提升了学院的国际影响力。
一、 建设与引进相结合,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双语课程和全英文课程
从2008年开始,学院在通信和交通两个优势学科领域设置双语课程和全英语课程教学改革项目。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以一比一配套的模式,启动18门本科生专业课程和16门研究生课程的双语课程建设,开出了6门研究生双语课程和18门本科生双语课程,形成了系列化的优秀原版教材、双语课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以及课程网站等双语教学资源。信号与系统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门双语课程,入选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
另一方面,通过科研合作关系,聘请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大师、著名教授来校开设讲座以及本科生课程。共引进全英文课程8门。如聘请美国工程院院士、台湾中研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知名的微电子科学技术与半导体器件专家和教育家美国Stanford大学施敏教授来校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微电子器件”课程,学生不仅来自本校学生,还有许多来自北京大学、中科院半导体所、中科院物理所等,学生受益面广,在国内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学院还在全球范围内竞聘知名学者及优秀师资。2008年至2012年5月,学院共聘任49位国际知名教授为我校名誉教授、顾问教授、讲座教授和兼职教授,来源覆盖了包括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实现了在国内创造一个国际化的教学环境,力求使学生能够稔熟外语沟通,融会理解中西方文化,形成国际视野。
此外,对于出国访学的教师,明确要求他们在访学期间,要选择一门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回国后至少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一门全英语或双语课程。2008年以来,共带回26门国际化课程。
课程国际化建设取得的成效,提升了接纳留学生的能力,也为外派学生奠定了良好的英文专业知识学习能力,为构建全方位立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
二、抓住历史机遇,推进与国际知名院校的联合培养关系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成就为世界瞩目,国外大学与我国教育机构的合作态度转趋积极。我们紧抓这一历史机遇,创新合作形式,增加合作伙伴,扩展合作项目,多渠道、多层次地加强与世界排名前200的一流大学合作。截止到2013年5月,已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12所知名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协议,项目涉及本科生2+2,3+1,3+2,2+3联合培养以及研究生1+1联合培养等多个类型共15个项目。另外,还与6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院校建立了本科生、硕士生短期交流项目。2008年至2012年,学院共有研究生及本科生100余人参加上述项目。
走出去策略并不仅仅为了满足学生国际化培养的需求,通过联合培养模式也大力推动了学院国际化教学平台建设的步伐,提升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三、建立试点班, 积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
学院以优势学科为依托,2009年成立了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试点班”,至今已有2009~2013共四个国际班。试点班同时接纳以英语为母语或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国际交流学生,采取小班授课,也允许学院其他班级学生选修试点班课程,以充分利用国际化教学资源,教学班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
针对国际班制定了160学分的培养方案,包括通识教育45学分,学科门类教育105分和自主教育10学分,为了突出国际化培养模式,在基础课方面,学校统筹推进全校性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英语教学平台的建设,各学院国际班资源共享;专业课方面,学院继续采取教学立项、奖励机制等措施,推进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英语教学工作,开设更多的专业课程的双语、英语教学班,稳定双语、英语教学课程的师资队伍。
国际班成立后,学院也大力引进外籍教师开展全英文授课,特别是引进已建立联合培养协议大学的在职教授进行授课,增进了师生的了解,进一步推动了学生参与联合项目的热情。以2010届国际班为例,全班共30名同学,全班同学有24名同学参加了不同类型的联合培养或国际交流项目,比例高达80%。2011年,学院制定颁布了《关于国际交流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学院文件,对国际班同学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选派、学籍管理、课程制定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向参与国际交流的本科生工作规范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国际化人才培养试点班的建立,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的工程人才为目标,通过双语教学、英语教学、国际交流项目等方式,使通信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不仅建设为北京交通大学的名牌专业、品牌专业,并将其建设为国内、国际知名的特色专业,在摸索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经验方面,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拔尖人才方面,为学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开展国际IEEE专业认证,巩固教育国际化的建设成果
为推进教育国际化,提高国际社会对我校优势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2011年5月,北京交通大学与IEEE国际认证委员会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依据ABET专业认证准则,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两个本科特色专业“通信工程”、“自动化”申报参加国际IEEE专业认证评估。
ABET推行了“基本等效评估(Substantial Equivalency Evaluation)”,为没有全国性专业鉴定机构国家的相关专业点进行评估,用ABET准则衡量其质量与水准。ABET还设立了“学历评估(Educational Credentials Evaluation)”部,为学生个人作学历评估,以确定其学历与ABET准则的异同,以便在美国深造或就业。ABET是一个会员制的机构,会员单位大多是美国的主要工程师学会,如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等。会下设四个鉴定委员会及十几个常务委员会、特别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四个鉴定委员会中,工程鉴定委员会(Engineering Accreditation Commission,EAC)负责工程专业的鉴定,这些专业主要是培养未来工程师的。
在研究国际IEEE专业评估的政策和体制、规范和标准、程序和过程等基础上,学院对接国际IEEE专业规范和标准,进一步完善了英文版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下属的IEEE工程协会委派Rod Harker先生来我校实地进行了国际IEEE专业认证现场评估。在汇总各方面情况后,Rod Harker先生对我校“通信工程”和“自动化”两个专业的管理机制、实验室设备、教职工工作态度、学生整体素质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两个专业的标准和水平已经超过国际认证的要求。
五、结论
学院基于优势学科领域建设,面向国际化教育理念,着力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国际化、学生培养国际化、学术交流国际化等工作,利用本文所述几个方面的建设工作,构建了多维的、立体的、一体化的国际化教育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果。
[参考文献]
[1]仇鸿伟.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大学(学术版),2012,(10).
[2]孟中媛.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文化冲突与超越[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
[3]邵小桃,戴胜华,刘颖,陈后金.积极开展国际IEEE专业认证,推进特色专业教育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学,2012,(10).
[责任编辑:雷艳]
国际化大学教育 篇4
面对大学教育国际化趋势, 欧洲29个国家的教育部长于1999年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 开启了博洛尼亚进程, 创建了欧洲高等教育空间。通过此进程目标的达成, 欧洲大学教育的结构和体系将趋向一致, 从而促成了欧洲大学教育的一体化。博洛尼亚进程的整体目标, 即创造欧洲高等教育空间, 在欧洲高等教育框架内实现具有可比性的文凭制度, 实行本科三年 (即会考后3年) 、硕士两年 (即会考后5年) 、博士三年 (即会考后8年) 三阶段的“358”培养体制, 实行欧洲学分转换系统, 促进人员流动与合作, 增强欧洲高等教育空间的吸引力。
对博洛尼亚进程的研究, 为我国大学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借鉴。
一、借鉴外国经验, 完善国际化的教育理念
在我国大学教育国际化中, 首先要解放思想, 认真总结和接纳外国先进教育思想, 借鉴外国成功的教育改革案例, 为我所用。欧洲的博洛尼亚进程为我国大学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很多启示。在欧洲高等教育空间的框架下, 力求学制的一致、学分体系的对接, 促进了学生的流动, 加强了科研和教学活动的合作, 从而体现出了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优势。因此, 我国的大学教育国际化应该从教育观念国际化、办学思想国际化入手, 建立国际化的教育政策和教学规范, 促进我国大学教育与国际接轨。
其次, 在积极地促进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同时, 又要防止中国大学教育被全盘西化, 也就是要处理好大学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大学教育的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对大学教育的必然要求, 要求各国大学教育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整, 并与其他国家在大学教育的诸多方面取得更大的一致与协调。在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下, 既要积极促进大学教育与国际接轨, 又要注重本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兼顾大学教育的国际化与民族化。
大学教育国际化有利于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有利于丰富信息来源, 拓宽文化视野, 有利于提高大学的国际声望与影响力。需要注意的是, 我们在兼收并蓄的同时, 也要注重发挥自身优势, 保持民族特色, 探索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大学教育国际化理念。
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学制
在21世纪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下, 法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法国大学逐渐向世界开放, 加入了推进建立欧洲高等教育空间的博洛尼亚进程, 实行欧洲统一的“358”学制, 其目的是使在法国大学获得文凭的时间能够与在欧洲其他国家所获得的对等, 学生的学位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承认。由此来看, “358”学制改革不仅是与欧洲高等教育接轨的国际化政策, 也为法国高等教育增添了活力。
在教育视野越来越广阔的今天, 我国很多学生, 不论是高考生、本科生还是硕士生希望到国外继续就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而我国当前的学制是本科4年、硕士3年、博士3年, 与欧洲实行的统一学制, 即本科3年、硕士2年、博士3年并不能很好地对接。这对我国学生出国学习, 以及外国学生到我国就读造成了困扰。因此, 学制与国际接轨成为了大学教育向国际开放的必要途径。我国在英语等专业上实行了学术型硕士3年制和应用型硕士2年制两种学习年限, 学制的多元化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也便于与国际接轨。
另外, 学分体系的国际接轨, 同样有利于学生的流动、教育的国际化。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的一项改革措施就是欧洲学分转换系统, 此系统支持欧洲高等教育空间框架内的学分转换和累积。就法国而言, 法国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三阶段学制可分别以欧洲各大学相互认可的欧洲学分计算, 修满不同数量的欧洲学分就可获得相应的高等教育文凭或学位。欧洲学分转换系统支持欧洲内国家高等教育之间的转换, 也支持欧洲与非欧洲教育区间的转换, 使不同国家、不同学校间学生流动更加便利, 同时又对不同文凭提供了衡量依据, 增加了欧洲大学教育的吸引力。我国幅员辽阔, 高校众多, 各学校之间的学分系统并不能完全得到互相认同。因此, 积极探索既符合我国大学教育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学分体系, 是我国大学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三、充分发挥区域协作优势
法国一些大学看到自身规模小而不利于国际竞争, 在“358”学制改革之际, 采取了扩大校际合作的重要策略。马赛大学和艾克斯大学签订了“艾克斯——马赛大学”的合作合同, 里昂第一大学、里昂第二大学和两所高等师范学校之间也开展了共同教学与合作科研。
法国大学不止步于国内校际合作, 也与国外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欧洲的伊拉斯莫计划要求欧盟各大学设立联合课程和联合学位, 使教学与科研增加了国际合作的色彩, 为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动力。
长期以来, 我国各大学之间基本属于互相封闭状态。随着改革开放, 大学教育视野逐渐放宽, 我们认识到国内的大学之间不应只是竞争关系, 更应是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我国大学整体的国际竞争力。通过法国校际之间合作的实例, 我们发现积极寻求临近省份大学协作不失为更便利、更经济的联合方式。目前, 燕山大学、河北理工学院、唐山师范学院、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等9所秦皇岛和唐山的高校达成协议, 支持师资互聘, 为国内高等院校区域协作提供了范本。
此外, 中外联合办学也是我国大学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方式, 其显著的优势就是能迅速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为中外合作办学提供了成功典范。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把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移植到了中国, 前3年的预科教育由北航教师和法国预科教师共同承担, 之后3年的工程师强化教育全由法国中央理工大学的教授和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研究员承担。6年学习结束后, 学生同时取得法国的工程师文凭和北航的硕士文凭。实践证明, 引进优秀海外人才、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中外合作办学为推动我国大学教育国际化, 加强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我国,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 大学教育不断进步, 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育体系。而不断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趋势, 使中国大学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经济的全球化要求大学教育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大学教育走向国际化的趋势下, 要使人才国际化, 加强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国的大学教育就亟需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 完善国际化的教育理念,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学制, 充分发挥区域协作优势。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大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要想增强大学的国际竞争力, 就必须借鉴外国经验, 完善国际化的教育理念,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学制, 充分发挥区域协作优势。
关键词:大学教育,国际化,欧洲经验
参考文献
[1]韩延明.大学教育国际化:走向与对策[J].江苏高教, 2002 (1) .
国际化大学教育 篇5
考研意味着付出和收获,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了。一年的时间,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其中有过痛苦心酸,当然也有快乐和欣喜。在此,感谢聚英考研网的老师和同学们,因为你们的关心和陪伴,我才能在这美丽的四月圆梦。下面想跟大家分享我的经验,希望可以对后面的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
首先,关于考试科目和参考书目。大家肯定已经注意到了,各学校、各方向考试科目不尽相同。那么大家应该根据自己的方向准备相应的参考书。有的学校提供了参考书目,有的学校没有提供参考书目。对提供了参考书目的学校,我的建议是,复习时以指定参考书目为主,适当扩大知识面。举个例子说。现代汉语的教材有很多种,也许这个学校指定以黄、廖本《现代汉语》为参考书,那么我们就重点看这个。同时,我也建议大家抽出时间看看胡裕树的《现代汉语》和邵敬敏的《现代汉语通论》,甚至是张斌的《现代汉语》。因为每种教材必定有它的特色,也必定有它的不足。黄、廖本结构清晰,概念明确,但有点过时;胡本内容详细,分析细腻,但有些庞杂;邵本理论和观点新颖,特色鲜明,但有些问题仍值得商榷;等等,不一而足。多看几种教材的好处在于取长补短,对一些热点和难点,各书解释都不一样,这就为读者提供了多角度的思维方式,这对于提高大家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深度,是非常有帮助的。
虽然好像一说汉硕,就有人说汉硕简单好考,很多人都跨专业考汉硕,其实准备起来却觉着相当麻烦,甚至后悔当初为什么选择汉硕。大家在选择汉硕这个专业时就应该明白它所涉及的面相当广。所以在准备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专业二)时,就要有广泛的阅读视野,刚开始准备初我们宿舍就一人买了一本程裕祯的《中国文化要略》,当作休闲读物看。其实刚开始确实读不下去,拿它当休闲读物更是难上加难。这本书的知识特别杂,要把它全记住了,得看上几遍,然后开始整理笔记,我舍友光整理那个,在考试前几周才整理完,用那种大的笔记本整理了几百页。当然我没有她那么用功,没有整理那么多。
其次,复习建议。我认为考研复习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月份-6月份,第二个阶段是暑假。暑假是个黄金时段,一定要充分利用。自己感觉政治不太好的同学,建议去报个辅导班。9月份开学后,到实习结束,是第三个阶段。在选择是分散实习还是集体实习的问题上,请大家自己斟酌,拿定主意。第四个阶段是冲刺阶段。冲刺阶段要把重点向英语,尤其是向政治倾斜。对专业书的熟练程度最好能够达到这样:打开书本的目录,你就能说出每一章每一节有哪些概念、定义、重点、难点。这里我主要谈谈专业课的复习。专业课的复习要有计划、有系统。
第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要看几遍书,多长时间完成一遍,都要心中有数。每看一次书,都要先有目标。你每次看书的目的应该是不同的。比如,第一次看侧重于理解,弄懂那些以前没有弄懂的知识,更深入地理解原来已经掌握了的知识,第二次看偏重于概念和定义的记忆,第三次看是为了更好地掌握重点和难点,第四次就开始掌握全盘,对条条框框的东西进行梳理,等等。
第二,要把看书和做练习结合起来。做练习这个过程必不可少。管他哪个学校的考题,只要弄得到,我都拿来做一做,使自己提早进入状态。当然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各个学校的试题有不同的特点,你做试题的目的在于培养能力,而不是在猜题。
第三,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补救;同时要善于发掘重点。
第四,要善于总结和归纳,要做笔记。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某个概念语言学书上有,现代汉语书上也有,尽管基本意思相同,但还是有小异。这个时候你就要善于分析总结,你可以把两者综合起来,你也可以舍弃其中一个,总而言之就是要把它写在你的笔记本上,作
为你将来背诵的依据。千万不要看语言学就背语言学书上的那个概念,看现代汉语就背现代汉语书上的那个概念。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当你需要陈述这个概念的时候,却想不起来到底该是哪一个。因此大家要善于权衡利弊,作出最好的取舍。每个同学都应该对自己每门科目有个预期的分数。
文化的书要多看,我平时就从图书馆借着看。这个的书目我不能推荐,就看你手头的资源了。其实等看到苏大的真题,就会发现其实程的那本书没有考很多,关于外国文学的倒考了不少,推荐大家多看一下。
专业二就是要看你的知识量了。对于汉语基础,我觉得不难,主要把黄廖那两本书吃透就没有大问题了。汉硕的汉语基础考得不会很难,不过准备时也要做足功课,黄廖那本书我看了不下三遍,然后就是大量做题,练习题,真题。其实最开始学现代汉语时,我真的没怎么学,后来因为考研开始好好看书,研究起来倒也是一个很开心的过程。英语和政治这两个想必网上说的也不少了,我在这里就不多作介绍了。关于汉语国际硕士考研暂时就想到这么多,以上都是个人见解,如有偏差还请包涵。祝你们好运!
国际化大学教育 篇6
摘要:在日渐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其中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对大学生就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本文就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的特点进行剖析,并简要概括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的影响因素,以期对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工作提供线索。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一种以大学教育为载体,将中国文化“走出去”与外来文化“引进来”相结合的过程,对高校学生起到了诸多方面的影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既带来了机遇,也给予了挑战。其中,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仍是突出问题,在就业形势日渐严峻、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的趋势下,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对于学生就业规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随着知识、技能、价值观、人生观、思想流派、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呈现出新的变化及特点。
一、就业价值取向的内涵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借鉴价值取向的定义,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可以理解为学生在就业需要的驱动下,在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下,对自己即将加入的目标职业进行有意识的选择。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反映了一个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思维立场等诸多因素,而这恰恰对学生选择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并伴随着在就业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产生与应对。换言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一个学生拥有怎样的就业价值取向,就会选择与该价值取向相匹配的工作。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特点
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日渐激烈,“大学生”这一学历招牌的绝对竞争优势已不再凸显。企业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也越来越呈现出标准高、程序负责、机制灵活的特点。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拓展了大学生的国际视野,越来越多的学生有着海外的学习生活经历,而这段“走出去”的经历或者经验对他们原先有的就业价值取向都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促进下,国外的价值观、人生观、思想流派等得到了越来越自由的传播,也影响着中国的国民价值取向和传统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通过升学来缓解就业压力
当代大学生在求职方向上无非面临着两种选择:直接就业或者继续升学。在选择考研或是海外留学的学生群体中,大部分同学将读书作为一种暂缓就业压力甚至是逃避就业选择的路径,能够继续深造诚然是一种提升自我的选择,而当这种选择作为一种逃避就业的捷径,而不是真正出于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和渴求时,也就会带来一些新问题。随着家庭经济水平的日渐增长,许多在毕业前的在校大学生也都有着去美国、英国等海外著名大学游学、游玩、或者在海外实践实习的经历,而这段经历所带来的逆文化冲击效应,往往会影响甚至是完全改变学生原有的求职方向。而到国外继续读研的学生,由于文化差异、实践经历、工作签证等原因,往往能留在海外工作的学生少之又少,更多的学生选择回到国内求职。一方面,海外教育背景给学生个人带来了与其他学生相比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付出实践成本来适应中国的求职现状和职业困境。除此之外,gap year在中国的毕业生中也越来越被接受,很多当年没有升学成功或者是找到心仪工作的学生,会接受这一年的暂时实习或者是进行下一年的学校读研准备,学生越来越淡化gap year这样一个“待业“的概念。
2.求职行业的多元化接纳
受到传统就业观念如家庭的影响、公务员、国有企业在学生的行业选择中仍然占有过于集中的比例,而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则市场相对惨淡。出于工作求稳、收入求稳的考虑,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根据自身的专业和兴趣特点来选择目标职业。以银行为例,在每一年招聘的应届生中,除了专业匹配度较高的商科背景学生外,理科、工科、以及专业匹配度较低的文科背景学生大有人在,人才的多元化背景固然无可厚非,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往往容易让学生从业后因为专业的缺失或技能的浪费而造成对发展前途的迷茫。于此同时,较为欣慰的是,学生对行业的接纳度也越来越多元化,原先不予考虑的民办和私营企业也在渐渐得到学生接纳,在行业选择面前学生也越来越多地结合自身特点和未来发展空间,盲目随大流地选择在逐渐降低。
3.创业意识淡薄、创新能力缺失
虽然我过借鉴了国外很多先进的大学生创业经验、创业模式、创业竞赛等,但是当前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依旧占少数,很多学生有的仅仅是一个创业概念和创业兴趣,往往停留在“创业想法”的阶段。当前我过的创新创业氛围在愈发浓厚,不少国人在国际舞台上的创业典范也不断激励着大学生中的创业有志者。然而,总体来说,我国大学生忍让缺乏创业资金支持和创业经验支撑,较低的市场认识度和较高的创业成本都让大学生们望而却步或半途而废。此外,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多停留在理论阶段,学生缺乏较少的实操能力,这也造成了学生在就业中相对较少地选择了创业这一途径。
4.工作待遇的过高期待
受到国内为经济水平、全球化的影响,毕业生往往对工作后的“第一桶金”有多少存在着较高的期待,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所匹配的工作待遇存在着理想化。当前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理想月薪设定在4000-5000之间,这无疑来说是相对偏高的。而这种过高的待遇期待,也成为了就业价值观中的主要特点之一,刚走向社会的学生往往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同时受到与日剧高的生活成本的压力,“金钱至上”的择业观也仍在主导着学生们的就业选择。
三、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总的说来,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所出现的在求职行业、求职路径、创业创新、以及工作期待等方面的特点,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大学生个人层面的影响因素,如学生个人价值观、学习能力、工作技能等;也有国家层面、家庭层面、社会层面的宏观影响因素,如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家庭成长环境、社会传统就业观念等等,这些共同形成了上述的就业价值取向的新特点和新变化,同时这些特点和影响因素也为大学生就业价值的正向引导带来了新的策略和空间。我们应充分抓住大学生就业取向的特点,服务于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黄靖,岳军.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其引导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2016(5):137-138.
[2]李婵,钟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J].创新教育,2016(5):112-113.
国际化大学教育 篇7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工商管理专业,方法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化”已经成为21世纪人们最关注的现象,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之一。但是,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国际化内涵的解释和理解各不相同。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命题,至今仍是一个边界难以界定的多元概念。笔者认为,要深入地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有必要构建一个包含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培养目标、特征的理论框架。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有多种论述,但是每个定义都大同小异。通过对高等教育国家化概念的分类和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种观念。
1. 结果说。
国际化大学教育是一个动态、开放、先进又充满活力的体系,是学生为适应社会竞争、迎接未来不确定因素挑战而不断学习的大学教育模式。国际化高等教育具备三个特点:首先是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水平和相当的教育素质,得到社会、其他民族和国家的认可。其次是高等教育内容上应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科研能力要强,要有培养优秀人才的能力,在国际上有重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最后是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不仅仅在特定国家或区域内有影响力,还要向世界开放,与各国交流,吸收和学习各国长处,进行消化并融入到国际化教育中。
2. 发展趋势说。
[1]该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各国或各地区在遵循高等教育的共同规律的前提下的一种发展趋势,是经济发展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科学、持续发展的方向,是追求高端、卓越教育体制的发展进程。它将使各国高等教育进行积极改革并寻求共同发展。各国高等教育都应在面向国内的基础上面向世界,遵循这种发展趋势。例如,清华大学王大中说:“教育国际化是当今世界大学教育的潮流,正如文化交流与融合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一样。教育国际化会推动大学之间人员、学术、科技的交流和合作,一所大学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水平会影响其在21世纪的国际地位。教育国际化也将成为大学开放度的重要标志[2]。”
3. 过程说。
该观点认为国际化是将国际的观念或维度融入到高等教育教学当中的重要过程。例如,奈特(Jane Knight)认为国际化是将“国际维度”融入到高等学校的教学、研究当中的过程,是一个将各种功能不断整合的过程。“国际维度”是指全球国际的、跨区域跨文化的观念。国际化是一个系统的、总体的过程,主要倾向于国际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是由本国教育和国际教育不断接轨的过程。这是目前得到较广泛认可的界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解说[3]。
4. 目的说。
该观点认为教育的根本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正如中科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培养融通东西方文化的一流综合型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中更好地为各自国家的利益服务[1]。
5. 方法说。
该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界定要从各种各样的具体活动出发。包括了高校课程设置的改革、人员的学术和研究的交流、技术和研究合作等。美国学者阿勒姆(Arum)和瓦特(Water)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他们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与国际研究、国际教育交流与技术合作有关的各种活动、计划和服务[3]。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了思考,可谓是见仁见智。但哪一种更合理更科学?我们更趋同于后三种。高等教育国家化是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开放的、面向世界的、具有国际性的,通过各种国际合作交流,目的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一流的人才。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和主要表现形式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各有不同。有人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内容为:加强教师国际化的交流,推进学生国外留学教育,积极开展高校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学习,高校课程的设置要开放化、国际化,学校要积极创造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环境和条件。还有人认为,国等教育的国际化主要是对教育内容的国际化,高校学生、学者等国际间的互访、互换,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教育技术、教育设施等资源的国际共享[1]。目前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内容概述较为全面、系统、权威的学者是顾明远和薛理银,他们在《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一书中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内容的概述是“主要包括人员、财务、结构和信息四个要素的国际化”。人员要素指高等教育主体各要素在国际范围内的活动,主要是指学者、学生和教师的国际流动。财务要素指高等学校的教育经费来源和支出分配的国际化,教学基础设施、科研设施的国际化。结构要素指高等教育中各高校的学科结构,考核制度等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基本保障[4]。信息要素指,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观念、目标和教学课程内容的国际化要素。
(三)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是为未来社会培养综合型、通用型人才,即随着经济、信息、技术的全球化,具备国际素质、能力和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以期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人才。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制订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提出培养目标是使每个学校的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的标准。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2]。德国政府在1998年为解决高等教育中存在的教育教学机构、学制和语言等问题通过新《高等教育总法》,目的是为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新《高等教育总法》强调高等教育的效率、竞争和国际发展原则,改法令为高校的国际化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5]。
澳大利亚联邦议院在二战后批准了一个针对亚洲的教育培训援助计划,此计划通过《科伦坡计划》的实施,建立与国外合作伙伴长久的联系。1969年,通过澳大利亚大学校长委员会,几十所高校建立了“高等院校国际开发机会”,主要目的是推进高等教育的援助计划的有效实施。此后澳大利亚不断推迟新的高等教育政策,包括“创新计划”、“知识国家”战略等,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提供的保障。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成为决定其在经济走向全球化、建立知识经济的重要砝码[5]。
(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征
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特征。
1.综合性,即高等教育国际化不论从内容、范围还是结构都更加的丰富、全面,空间更宽,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融合度更高,具有较高的综合性。
2.个性化,即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在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学习国际高等教育办学结构体系,并融合国外文化,在坚持中发展、创新,力求个性化发展,形成自己特有的教育教学风格。
3.民族化,即高等教育更要强调本民族的特色,立足于为本国、本民族长远人才需求考虑,即具有自己民族化的特点。
4.组织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组织机构不断涌现,功能不断增强,大大促进了各国教育、文化事业的传播与交流[6]。
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框架的构建,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可以更好地立足于自身实际,更好地促进高等院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进程及发展趋势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进程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有着自己的发展历程,陈学飞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2002年)一书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所出现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时代,不过当时的国际交流是在非常狭小的范围内进行的[7]。”这个时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特征随着新兴宗教教派的出现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而有所减弱。近代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知识普及到大学课程并得到广泛的认可。比如德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哈勒大学及柏林大学已经成为德国高等院校的典范和代表,最早开始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二战以后,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范围和规模逐渐的扩大,教学内容和形式也多样化发展起来,几乎覆盖了高等教学的每一个领域,逐渐朝着教育贸易的方向发展[8]。国际环境的变化使得国际竞争从军事较量转向为国家经济实力的衡量,技术、人才和科技是最为关键的竞争。高等教育办学由传统的模式转变为现代教学模式,以前高校对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经济、科技、市场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要打破格局,走出去,吸收和学习国际高等院校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参与国际高校的交流和合作,融入到国际发展环境中。国际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竞争都在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合作,国际间的文化、语言、知识等的交流和学习都推动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各种国际组织也都从各个方面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6]。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推动着人类社会迅速发展,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和变革日新月异,出现了一些新的走向。
1.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主体发生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前,政府是高等教育交流的主体,是主导者,高等院校的作用和角色是按照政府的指示在发展,是被动的,依附性强,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在80年代之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高校之间的交流增多,而且外国留学生的增多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也能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高校开始对办学模式变革,日益加大高校的国际交流。此时,政府则通过颁布政策、法律对高等教育给以支持和帮助。通过高校内部的重视和外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高校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最重要的主体。
2. 交流内容更为丰富多彩。
高等教育国际化随着各个国家之间贸易、旅游、交流等业务的往来,交流的内容也更加多样化,不仅仅是高校的学生、老师和学者之间的国际交流活动,还有高校之间信息资源、教学设备、教育理念等的共享。从教学内容、学术探讨到人员交流等逐渐的多样化起来。现在包括学位制度在内的各种相互兼容的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等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9]。
3. 课程国际化趋势加强。
2000年5月,澳大利亚课程组织第七届全国大会提出了“全球化课程”这一崭新的课程概念,并指出这不是新增一门具体课程,而是提出一种教育和课程的新理念、一种新的课程系统设计思想,强调的是课程的全球观,强调世界各民族和各国家人民的相互认识与理解[10]。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界也正在努力拓展课程的国际视野,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关注课程的国际化问题。课程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要素之一,标志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发展到了实质性阶段。
4.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空间更加广阔。
关于未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各国高校校长们都在统筹、商议研究对策。包括美国的密执安大学、英国的伯明翰大学、爱丁堡大学、格拉斯哥大学、诺丁翰大学、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麦吉尔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新西兰的奥克兰大学、新加坡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我国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以及香港大学共16所研究型高校在1997年成立了21世纪大学的“U21”,为了现实U21成员学校之间的学分互认,鼓励学生跨国界的流动[2]。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和未来的发展开阔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5.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向着市场化和教育贸易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要跟上或超前于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在二战之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一方面是发达国家无偿援助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国际大环境开始变了,发达国家逐渐停止大部分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项目,或者变为其他的计划,很多开始转变为以盈利为目的的援助和合作。例如,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取消了很多教育优惠政策,转变为盈利性的政策,后来,法国、德国也采取了高等教育盈利性政策,并且这种政策有时会带来很大的利润。1993年,美国以外国研究生学费为主的教育出口净收入多大55亿美元[11]。这说明高等教育市场化和教育贸易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一种新现象和新趋势。
三、延边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国际化的方法研究
1.变革观念,加强教育改革研究。传统的教育理念缺乏充足的国际意识,缺乏世界范围的合作与竞争观念,主要以满足于国内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与国际教育发展的脱节,因此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是走教育国际化道路的第一步。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了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有利于高等教育在理念上和实践上大胆行动,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变革观念的同时,要大力加强教育改革研究,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学习研究国内外著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人员交流等方面的有益经验,在保持专业地域、文化独特性等鲜明特征的基础上,积极借鉴采纳其他高校的科学的方法,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2.加大专业教师和学生国际间的交流合作。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在编教师11位,其中有国外留学访问经历的有10位,分别来自于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师资队伍来源丰富,具有实施教育国际化的基础。伴随着延边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都要继续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合作。首先要有计划、有目标地派出专业老师出国攻读博士学位或出国访问。其次,鼓励老师利用学校的区位优势,加强国际间企业管理的比较研究,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积极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第三,利用学校和专业特色,总结“2009东北亚企业管理论坛”国际学术会议的成功经验,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到校参加学术会议,并为学生做学术报告。第四,加强学生间的国际交流。1998年以来,工商管理专业已派出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去日本、韩国等国家高校交流。目前我专业有9名韩国留学生。2007年,专业开设中外合作办学班,这是专业教育国际化之路的重要一步,也是未来专业发展的方向。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民想了解中国,必将有更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由于我校特殊的地理位置优势和语言环境优势,为发展国际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优越的条件。因此,专业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继续大量派出学生出国学习的同时,还要大力加强留学生的招生力度,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不断推进专业教育的国际化,不断扩大我校和专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国际化大学教育 篇8
一、“超级国际化大学”战略的提出背景
2008 年, 日本政府提出“30 万留学生接收计划”, 2009年日本文部科学省推出了“日本顶级大学全英语授课项目 ( Global 30) ”即G30 项目, 旨在从全球化的竞争中获得人才, 加速大学的国际化进程。该项目当时选择了13 所日本国内顶级院校, 其中包括7 所国立大学和6 所私立大学, 作为日本高等教育全球化先锋校实验英文授课, 但是三年之后, 日本政府对项目做最终评估, 发现英文授课的数量和效果远未达到预期目标。以国立大学为例, 根据日本国立大学协会公布的数据, 截至2014 年, 国立大学英文授课总计达到16 871 门, 远未达到政府的预计目标 ( 日本政府预计2020 年东京奥运会时, 国立大学英语授课达23 700门) 。而招收的留学生普遍缺乏日语能力, 即使通过英语获得学位, 毕业之后也很难在日本找到理想的工作, 于是文部科学省终止了G30 项目, 不再给予经济援助。虽然各高校英文课程仍继续开设, 但在政府层面上, G30项目已然终结。
2000 年以来, 日本的科研实力飞速发展, 截至2014年, 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总计达到22 人。与日本科研实力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相比, 日本高校的国际知名度相形见绌。2013 年, 英国的大学教育杂志《泰晤士高等教育》 ( Times Higher Education) 发布了2013 ~ 2014 年度世界大学排名, 日本作为高等教育发达国家, 大学排名较之上一年度整体上略有提升, 但是在世界排名前100 的大学中, 仅有东京大学 ( 第23 名) 和京都大学 ( 第52 名) 两所学校入围。泰晤士世界大学年度排名中, 国际化程度 ( international outlook) 单项最高分值为100, 而日本大学得分普遍未超过30, 远低于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香港和新加坡地区。日本私立名校庆应义塾大学及早稻田大学更是跌出了前400 名。于是, 2013 年5 月安倍政府制定了“日本再兴战略”, 围绕教育问题, 特别提出了提高大学世界排名的长期目标: 在未来10 年里, 力争使日本有10 所大学进入世界排名前100 名的行列中。2014 年, 日本文部科学省开展了“研究大学促进事业”, 对精选出来的37 所高校实施财政援助。
二、SGU战略的内涵
基于政府提出的国家战略, 日本文部科学省于2014年制定了“超级国际化大学 ( Super Global University) ”计划, 通过对大学进行分类援助, 尝试进一步深化对大学的改革, 并通过与海外杰出大学的合作彻底推进国际化, 提高国际竞争力。根据2014 年9 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审核公布的名单, 共有37 所大学成为“超级国际化大学”。这37所大学被划分为“顶尖型”和“国际化引领型”两类。“顶尖型”包含了13 所高校, 这些高校在原来的G30 项目入选高校基础上发展而来, 目标是跻身于世界大学排名前100位。这其中包括了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广岛大学、北海道大学等。“国际化引领型”包含了24 所大学, 其任务是在各校现有基础上, 继续推动日本本土高校的国际化, 这类高校包括了东京外国语大学、京都工艺纤维大学、上智大学、芝浦工业大学、立教大学等。
2014 年文部科学省通过综合考察各高校的国际化水平, 而非单纯学术水平, 从申报的109 所高校中挑选了37所大学进行资助, 资助总金额为77 亿日元。入选高校既有国立, 也有公立和私立, “顶尖型”高校受到的资助金额约为“国际化引领型”高校的三倍。37 所高校学生人数共计约55 万人, 教职员工人数共约8 万人, 日本全国的大学学生总人数约282 万人, 教职员工总数约20 万人。这一资助将在今后的10 年中持续进行。“超级国际化大学”旨在通过深化学校的管理体制、教务体制改革, 促进高校国际竞争力和国际适应性的提升,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日本政府将在三年之后对资助高校国际化、教育改革和管理体制进行首次评估, 以确定目标的完成情况、收到的效果及未来的资助力度。
三、SGU战略的实施方案
在日本政府开始向这37 所“超级国际化大学”提供资金支持后, 各个大学也都相继根据本校情况制定了发展策略与目标。
作为日本私立名校之一的上智大学, 提供英语授课课程已有60 多年的历史, 此次入选为重点资助的“国际化引领型”高校。该校成立了SGU事业推进办公室, 以2013年的国际化程度为基准设定了十年后, 即2023 年所要达到的目标。2013 年该校只有一所联合提供双学位的海外高校, 到2023 年, 将与10 所海外大学和研究院开展合作项目。海外附属高中的数量由2013 年的1 所发展为10所, 建立灵活多样的入学考试系统, 放宽接纳持有国际学士学位的考生, 使此类申请人数由2013 年的135 人增加为2023 年的560 人, 建立10 所海外校友基地。为实现这样的目标, 上智大学对学校的教务制度、人事制度开始进行改革, 通过专业机构调研、收集并分析数据, 以调研数据作为管理和改革的依据。邀请海内外11 名专业人士组成评估委员会, 对学校各机构的国际化兼容性问题进行评估并提出建议。在国际化校园氛围方面, 增加海外合作高中, 发展国际双学位、联合学位项目, 加强与海外合作伙伴的协作, 开拓教师的国际交换项目, 通过这些措施打造世界级校园; 在教学方面, 开展英语跨学科课程, 加强研究生特招项目, 采用全球教学绩效考评系统并电子存档, 扩大海外留学一体化系统, 并在每一个教学部门安置一名或多名国际教育协调者。
同样入选“国际化引领型”高校的立教大学也为自己制定了十年之后所要达到的顶尖国际化大学目标, 他们这样定义自己的十年目标: 通过课程改革、学生意识革新和行政管理方式改革, 以及彻底的国际化措施推进学校的国际化兼容性与国际竞争力。到2024 年, 教职员工中外籍员工人数由现在的14% 上升至20% , 并强化对员工的培训, 以增强教职工的国际化意识与国际化能力。海外合作高校数量由2014 年的133 所增加到2024 年的300 所, 建立海外办公室, 投入使用“留学立教”在线申报系统, 实现招收留学生2 000 人的目标。积极推动本校学生赴海外交流学习, 到2019 年, 实现全校学生50% 具有海外学习经历, 2024 年, 达到100% 。为实现这一目标, 立教大学开始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 例如, 加强主管国际化事务的校领导的行政职能, 扩展双学位和联合学位项目、开展研究生英语学习合作项目, 学习欧美世界名校通识教育的经验和做法, 以通识教育为基础, 打造全球化博雅教育项目。项目实行导师制, 项目学生的学习和住宿都与该校的国际学生安排在一起, 四年大学学习中包含了一年的海外学习经历。立教大学把全球化博雅教育作为一个重点发展方向, 着力于把这一项目打造为该校的一大特色。
四、日本SGU战略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启示
1. 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国际化
SGU战略是日本文部科学省为打破“千校一面”的局面, 以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和推动世界性研究为目标设立的教育国际化战略。这一战略目的性明确, 资助金额数量巨大, 不难看出日本发展教育国际化、推进本国教育在国际上争得一席之地的决心。这一战略的制定从全球化视角着眼, 把高等教育放置于全球背景之下, 并且对入选高校进行分类援助, 根据不同的层次设定不同的目标, 这样就避免了重复投资, 有利于集中优势, 充分利用国家财力推进战略实施。虽然这一战略刚刚启动一年, 试行效果未知, 但这一战略的全球化视野立足于本国实际, 立足于各高校实际, 打造各高校的优势与特色。我国的国际化战略也应立足于中国国情, 树立开放、创新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念,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国际化。同时, 把高等院校放置在国际背景中, 用国际通用指标来评价和定位中国高校, 用国际化的理念来思考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遵循世界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深化高等教育政策改革, 加大大学国际化办学的自由度。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刺激帮助高校深化教育模式的改革, 从人事、教学与招生等国际化的方方面面着手, 适应国际化的趋势, 增大国际兼容性, 提高中国高校的整体国际化水平。
2. 大力招收留学生, 传播本民族文化
1982 年, 日本政府发布了题为《2000 年的日本———具备国际化、高龄化、成熟化》的报告, 提出“必须以国际视野看待一切问题”的国际化口号, 时任日本首相的中曾根康弘也一再强调, “日本越是要成为国际化国家, 就越要思考……如何在世界上传播日本文化。”在日本政府相继出台的“招收10 万留学生计划”“招收30 万留学生计划”以及现今的“超级国际化大学”战略中, 招收留学生是这些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来自不同国家、地域、民族的海外学生赴日留学, 都或多或少感受并了解到日本文化和民族特色, 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同时, 也有效传播了本国文化。因此, 我们不能仅仅把教育国际化看作是一个挑战, 也应把教育的国际化看作是一种机遇, 在大力发展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 在确保国家主权、民族文化不受威胁和侵蚀的前提下, 去传播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与民族特色。留学生是最好的外交使节, 我们可以利用教育界的民间交流, 加强对留学生的生活支援, 重视扩大民间奖学金发放, 培养知华、友华、亲华的人士, 加强对回国留学生的联系, 使这部分群体成为中国文化的真正理解者和支持者, 从而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友善的国际环境。
3. 教育立国, 加强与日本高校的交流与合作
2015 年发布的几大世界大学最新排名中, 曾经亚洲第一的东京大学被中国清华大学和新加坡、中国香港的高校超越, 其他一些日本大学的排名也在下滑, 于是, 有一种舆论称, 日本的高等教育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日本的科学竞争力正在下降。面对这样的现象, 我们更应该客观分析, 正确看待日本的教育与日本的科技力量。近年来, 日本的科研力量已悄然退出消费电子产品领域的研发与创新, 而转向了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截至2014 年, 日本获得诺贝尔奖项的有22 人, 超过其他所有亚洲国家获诺贝尔奖数量之和, 其中, 获医学、生理学、物理学和化学三项诺贝尔奖的人数列居全球第二。日本素以“教育立国”闻名世界, 为其科技实力提供源源不断人才支撑的正是日本的高等院校。因此, 在日本高歌猛进推进SGU战略的同时, 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契机, 加强与日本高等院校的交流,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合作, 学习先进的学科专业培养模式, 鼓励赴日留学, 培养创新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一些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对比中日两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历程, 尤其是日本近年来教育、科技领域的一些发展变化, 值得我们反思与借鉴, 以确定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 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史亚杰.简论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J].高等教育研究, 2002, (1) .
[2]熊博晖.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及启示[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3) .
[3]冈田昭人.以日本全球化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留学制度构想[J].留学交流, 2012, (9) .
[4]邓莉.日本出台安倍教育学计划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J].世界教育信息, 2013, (15) .
国际化大学教育 篇9
一、教育国际化的含义
目前学术界中,对教育国际化有很多不同的定义,有学者将其定义为高等教育在国际间开放和交流的过程,它包括与高等教育相关的一切因素的国际化。有学者认为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其目的主要集中在政治方面,以服务国际的利益为目标,经济全球化是其发展的不竭动力,国际化的趋势成为世界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一个国家要想积极融入世界潮流,做到与时俱进,就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放自己的教育市场,利用好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合理优化配置国际和国内资源,加强交流与合作,真正实现教育国际化。学习和研究没有国别之分,教育更应该是没有国界之别。教育国际化成为时代潮流,成为人心所向。
二、大学英语教学定位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寻求通用的交流语言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目前,英语是世界使用最多的语言之一,因此,在国际化教育中突出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是有必要的。我国积极融入世界潮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主动承担世界责任,这些赋予了大学英语学习心得要求。我国应当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将国内英语教学与国家英语教学相结合。对于国际教育,要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为国内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找到适合本国发展的英语教学方法,而不是盲目崇外。通过合理的定位,让老师更加合理的改进教学方法,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实现学生更好的学习和使用英语的目的。
三、英语教学国际化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英语教学不断进行改革。现如今,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开设了英语课程,对大学生,更是采用了英语四、六级考试检测的方法,甚至有的学校明确规定,英语四级不过不能毕业。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突显出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学生努力学习英语的作用。英语的学习主要取决于英语课堂,近些年我国对英语教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要想更好的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就要从不同的方面找到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完善大学英语教学,提升大学生英语学习和运用能力,让他们更好的适应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
四、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教学目标不合理。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都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英语四级考试,英语六级考试,考研等,对英语学习用来交流的作用几乎忽视了。过多重视英语理论,忽略口语的重要性这是现阶段我国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社会的发展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能够与人进行交流,英语教学目标与社会的需求显然是不相适应的。
其次是英语课程设置不合理。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主要是综合性的,加之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听力、阅读、翻译、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却忽略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更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最后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教学评价的反馈,能够了解教学的问题所在,并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更好的教学。而现在在我国仍是用考试来检测,用单一的分数作为评价标准,这对国际化背景学习英语造成不利影响。学生一味地追求考试高分,而忽略了提升英语交际运用的能力。
五、国际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进措施
第一,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置要结合国际化的背景,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四级和六级考试为导向,向国际化课程为导向的通用性英语教学目标转变。在大学生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另外,还要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优化课程设置。在进行课程设置前,需要先对人才市场进行调查,理清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根据社会需求,制定教学目标,设置大学英语课程。例如在大一期间,主要学习英语理论知识,大二、大三的时候主要学习英语的专业知识,并通过实践锻炼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为更好实际国际化的需求,教师在授课时,应加强双语教学,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第三,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大学英语教学采用考试的方法进行评估,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运用能力的评价。在英语学习的考核中,应当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增加形成性评价的比重,对学生进行全方面检测。在英语测试的题型上,要不断改革完善,例如减少客观题,增加口语测试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与定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16-18.
[2]张绍杰.扩大教育开放给外语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外语,2011(3):22-23.
国际化大学教育 篇10
一、教育国际化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联系
当前, 由于多媒体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人类的全球化意识逐渐增强。各国高等教育均面一个重大的挑战即如何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经济融入国际化的浪潮, 增加了外企在中国的投资, 这就需要大批外向型人才。这些人才要以英语为通用型语言, 同时熟练掌握政治、经济、法律、贸易和金融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 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高等教育国际化使本国的人才在经济竞争中具备一定的优势, 并且为在国际竞争中能够保持综合国力提供了保障。高等教育的过程就是是知识积累的过程, 而知识本身就是全球化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 尤其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专业化人才。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不可忽视的跨文化交际教学
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将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经济、文化、信息和知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前沿信息的共享成为成为这种文明的显著特征。大学外语教育国际化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和驱动下产生的, 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则是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适应我们社会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
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是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语法结构的讲解, 忽视了目标语背后真正的文化内涵, 忽略了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偏离了我们要培养与国际接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的轨道。我们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 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能够有效的利用英语这门语言, 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在国家化的舞台上发挥自身的作用。
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 是文化素质的培养, 而不是语言的训练或交际技能的训练。作为传授知识的英语教师的位置尤其重要, 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接受专业的文化培训, 学习英语文化课程, 深入细致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甚至生活细节, 为改善英语教学创造条件。
文化是语言的精髓, 语言是文化的体现。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是一个对另一种文化适应的过程。在英语的授课过程中, 教师有责任根据学生的特点, 有意识的在目标语知识讲解的同时实时的加入文化的输入, 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差异性的辨别能力, 在文化中真正学到语言本身, 学会地道的在适当的文化中使用语言,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2.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们需要渗透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在阅读课文讲解中, 教师可以挖掘课文背景知识中的文化内容, 通过多媒体、音乐和影视等多种途径展示给学生, 启发学生了解文化知识, 同时和本土文化加以比较, 辨别异同, 加深学生对跨文化差异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表达能力。在听说课堂上, 教师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真实的交际情景, 通过角色扮演等方法, 让学生参与其中, 模仿各种人际交往行为, 体会文化的差异, 从而培养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原版的英文电话, 让学生做课堂笔记或回忆录, 体会在特定的场景中某些非正式语的使用, 引导学生理解目标语国家人们的表达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交流方式等。从而使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到了文化, 理解了文化的内涵, 培养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之, 在高等教育国家化的形势下, 如何培养高素质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是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 使学生成为符合国际要求的跨文化交际者。
参考文献
[1]Gadamer, Hans-George.Truth and Method[M].New York:The Continum Publishing Co.1975.
[2]Sperber, D.&D.Wilson.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 1986/1995.
[3]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选读》,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年。
浅谈大学教育与管理的国际趋势 篇11
【关键词】大学教育管理 国际趋势 问题 方案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学教育管理的国际化发展也成为了大势所趋。作为大学教育管理的内在发展需求,大学教育管理的国际化也是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要求。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与管理的国际化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当中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加快大学教育与管理的国际化进程,是值得我们探究与思考的问题。
一、大学教育与管理国际化趋势的现状与问题
作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发展潮流之一。大学教育的国际化,不仅仅是停留在有多少外籍教师或留学生、开设了多少门国际性课程这些表面工作当中,更应当让这些国际化要素实现有机结合与科学合理运作。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国际化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并且呈现出了蒸蒸日上的发展趋势,使得我国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合理优化,促使了传统的大学教育教学观念的深刻变革,并且有利于我国国际教育市场的开发和教育管理体制、制度的创新与改革,为我国的市场培养出了更多的优秀新型人才,同时还促进了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然而在我国的大学教育国际化发展当中,仍然存在着地区、院校、学科间发展不平衡等不足。
相比较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我国与之相配套的大学教育管理的国际化进程却相对缓慢,距离国际化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下的大学教育与管理的要求,在实际运行当中还保留着凭经验办事、管理科学化水平低、非理性管理等经验加政策向导式的管理模式,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同时也给我国教育同国际接轨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在当下的大学教育管理国际化进程当中,普遍存在着国际化管理意识薄弱、大学管理的模式单一、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失衡、大学的内部资源浪费以及管理人员专业化素质亟待提高等一系列问题。
二、加快大学教育与管理的国际化趋势的有效方案
(一)加快大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的方案
1、树立起教育国际化的理念。在大学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一些人还存在着担心我国教育受资本主义文化渗透与资本主义价值观影响的错误观念,因此,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必须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在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同时要看到其经济、主流的方面,认识到大学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趋势,树立起正确的教育国际化观念。2、确定培养目标。大学教育的国际化趋势要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观念和意识、增强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让学生至少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增加学生的国际知识为主要培养目标,从而实现教育国际化培养适应经济信息全球化、具有国际意识、具有国际交往与竞争能力的人才的最终目标。3、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首先,应当在公共基础课与文化素质修养课中开始一些国际经济、政治、贸易、文化等国际教育方面的课程;其次,要将国外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科技成果及时补充到本专业或学科的内容当中;再次,应当选用国际先进教材并吸引国外专家、学者前来讲学;最后,还有进行境外学分的确认。4、强化教育国际化的交流。通过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学术交流访问和科研成果共享等方式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来强化教师间的国际交流;通过鼓励学生出国留学、制定相应措施来改善办学条件和扩大外国留学生的招收来加强学生间的国际交流。
(二)加快大学教育管理国际化进程的方案
1、借助信息化技术构建国际化管理模式。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积极加快信息化校园建设,并以信息化技术来促进大学管理的国际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转变为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新型管理模式,实现校园科研资源、社会知识资源的有机整合,从而在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率的同时,实现国内外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交流沟通,实现管理模式的国际化。2、建立起问责制。大学教育在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变化下肩负着为公共利益服务和实现社会公平、教书育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并保证社会公众的平等受教育机会等重要责任,因此在大学教育管理当中,可以学习美国的成功经验,将问责制引入到管理工作当中,保证管理的责权分明,从而为大学教育管理的国际化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3、提升管理人员素养。只有教育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管理素养才能更好地保证教育管理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适应国际化趋势的需求,当下的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外语知识、计算机知识和现代教育管理知识与能力,大学院校可以通过进修、访问等途径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素养,从而提升高校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大学的教育管理国际化的实施提供良好的保障。
三、总结
大学教育是为我国培养高等人才的一个重要通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大学的教育和管理也必然会走向国际化。我们必须树立起正确的教育国际化、管理国际化的观念,积极采取合理的方案来加快大学教育国际化与大学教育管理国际化的步伐,从而使大学教育与管理更好地适应当下时代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许传静. 我国大学国际化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0.
[2]张秋杰. 我国地方高校国际化发展路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国际化大学教育 篇12
一、国际化课程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意义
(一) 高等教育深入开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经过实践探索, 已有良好的基础, 但如何进一步提高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性一直是很多创业教育实践者的难题。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深入结合大学生群体发展的特征, 加强创新教育针对性, 强化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充分提高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在国际化课程体系下加强创业教育对于进一步细化高校创业教育类型, 丰富创业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个体终身发展服务, 有效的创业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通过创业教育, 发展个体创造思维能力、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培养开拓创新的意识。创业教育强调以人为本, 尊重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 注重完善个体健全统一的人格,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创业教育是“以追求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明天教育价值观[1], 使学生能以批判的精神传承人类历史的文明成果, 同时能以积极的创新能力去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我们认为创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 是综合素质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创新意识培养、个人主体性的发挥、良好交往能力的提升以及对文明的传承和发展的理念都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在。
(三)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本质要求
创新型经济是指以信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为背景, 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 以创新为主要推动力, 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经济。[2]纵观全球, 当今综合国力最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 都是那些在科学技术研发活动方面投入最多, 创新活动最富活力的国家, 创新是国家领先于世界的原动力。大学是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中心, 是科学技术的重要发源地, 大学生则是今后重要的创新主体。建设创新型国家, 促进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就需要对大学生加强创业教育, 以培养更多更好的具有国际化意识且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国际化课程体系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推行国际化课程体系, 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具体而言, 我们把物理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东北财经大学的赵彦志曾细致地对国际化实用性人才的基本素质进行总结:应具备较强的英语沟通能力、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意识、快速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3]能熟练运用外语是国际化人才的基本能力, 在此基础上还需保持宽广的视野, 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同时, 创新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面对激烈的竞争, 国际化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开发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
2、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人文素养是人综合能力的精神核心, 拥有扎实人文素养的国际化人才就较易具备国际化的意识, 能以全球性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文化差异, 积极关注全人类共同关心生态、能源、教育、医疗等问题, 懂得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 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具有传承优秀文化的能力。教育家杨德广教授曾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出过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概括国际化人才的特征时指出, 国际化人才需具有国际观念、国际意识, 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 树立为全球服务, 向全球开放的观点;尊重外国的风俗和宗教信仰, 维护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法律权威等。[4]在全球化浪潮下, 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涌入我国, 所以, 越是国际化教育就越是要加强爱国主义熏陶, 国际化人才应该既懂得中华民族的价值规范体系, 又能很好地融入世界优秀文化, 具有传承优秀文化的能力。
三、国际化课程体系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在国际化课程体系下, 我们开展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综合性创业教育, 强调开发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及创业意识的加强, 着力培养学生沟通能力, 开拓国际视野, 为使学生成为高素质国际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奠定基础。
(一) 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有专家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应有内容和重要环节, 中国大学应重视创业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学生应成为中国大学的主要目标之一。[5]苏州大学作为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我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力求创新精神培养与创业教育的融合,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素养为核心,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密切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以达到学以致用的培养目的。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 明确教育定位, 重点抓住三个方面:一是全员全程, 即在新生入学开始就注意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并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加强,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二是关注个体, 即通过双向选择组成学习小组, 根据学生个体特点分组实施创新能力培养方案。三是顺时而为, 即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顺应知识经济国际化的时代特点, 以科技创业为导向, 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核心, 培养具有开拓意识、勇于挑战、善于吐故纳新、实践能力突出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二) 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不仅需要经费及基础设施的物质投入, 还需要鼓励创新、自由包容的学术氛围。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建设一般需要学校整体规划建设, 且较为容易实现, 而创新创业的文化和氛围属于软环境, 则需要通过管理和教育, 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这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也更为重要。首先, 创新创业的软环境要有积极的校园文化。其次, 创新创业的软环境建设还需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第三, 创新创业的软环境建设需要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力量。在师资队伍建设上, 物理学 (国际班) 的专业师资坚持国际化的标准, 从一批海归特聘教授中遴选产生, 他们专业知识扎实、海外留学背景深厚、科研创新意识强、创新创业教学能力突出, 与学生的深入沟通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三) 搭建多元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体系
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 我们学部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学术竞赛、社会实践等内容, 构建具备层次性、开放性、实践性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体系。
1、创新训练类实践平台
充分利用与专业建设相配套的校内外实习基地, 依托校内外创新创业导师, 构建校内专业实验中心、教授创新实验团队、校外实习基地三位一体的创新实践平台。在实践平台构建中除了常规建设和管理外, 还需注重实践平台国际化的发展, 如教授创新实验团队中注重发挥海外研究生国际视野引领作用, 以及校外见习实习基地中外商独资、中外合资等企业的积极对接并达成合作。通过多元化、开放性、国际化的创新实践平台建设, 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长期化、阵营化发展。
2、学科竞赛类实践平台
学科竞赛类实践平台是指为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学科竞赛提供实践环境和必要条件。创新竞赛的开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和竞争意识, 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以创新竞赛为载体, 营造创新氛围, 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切实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我们建立三步创新竞赛机制。以大学生物理及实验科技作品竞赛为例, 第一步是全员动员, 广泛参与, 在班级内进行定期轮流课程学习汇报, 锻炼学生学术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学科兴趣。第二步在专业导师指导下分组选题, 利用课余时间系统培训, 强化专业知识, 并对各小组进行阶段性评比。第三步利用暑假时间进行强化训练, 模拟竞赛,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具备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给予深入的专业化、个性化指导。
3、创新体验类实践平台
创新体验平台主要是指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 通过让学生进入到相应的创新创业企业参观见习, 观摩体验企业产品研发、设计、策划、营销等过程, 让大学生了解企业的创立和运营等, 使其梳理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 养成坚定不屈、勇往直前的创新信念。此外还可以开展公益科普类活动, 让学生参加科技作品公益社区巡展, 通过展示创新理念和小型创新作品让学生切身体验创新活动所带来的成就感, 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潜力。
总之, 苏大物理与光电能源学部在国际化课程体系下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以生动具体的实践丰富和注释了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摘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 本文深刻认识国际化课程体系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意义, 明确提出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结合实践探索经验丰富了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关键词:国际化,创新型,平台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树人.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书育人, 2001 (6) .
[2]吴晓波.浙江省创新型经济蓝皮书, 2006-2007[R],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3]赵彦志.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国际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文教资料, 2010 (1) :55-56.
[4]杨德广.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贵在落实[J].大学教育科学, 2011 (6) ;21-23.
【国际化大学教育】推荐阅读: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文化规划策略08-09
山东大学国际教育项目05-27
北京大学汉语国际教育01-04
2023武汉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考研经验12-28
重庆大学2014汉语国际教育复试真题(绝对完整哦)10-15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复试经验11-14
北京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经验交流会08-08
会计国际化教育11-04
教育的国际化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