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理解教育

2024-10-13

国际理解教育(精选12篇)

国际理解教育 篇1

德国复兴 的思想之 父卡尔·雅斯贝尔斯 (Karl Jaspers) 认为 :教育是人与人精神契合, 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因此, 理解是人类和谐相处的前提和基础。历史和文化的不理解可能会导致暴力、种族歧视、仇外情绪、寻衅 的民族主义、文化排斥、恐怖主义等现象, 直接影响人们的国家意识﹑教育﹑教学﹑学习以及孩子们学习了解他人的方法等。二战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国际理解教育”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的概念, 来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关系, 用以减少和消除国家间的冲突。

国际理解教育以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结构分析和社会改革为基石, 将“学会共同生活”的价值观运用到教育、培训和教学方法的过程中, 旨在增进民族、国家、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 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培养儿童认同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 初步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 探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1994年10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 确立了新时期国际理解教育及相应的“和平文化”的基本内涵, 通过大会《宣言》及相应的《为和平、人权和民主 的教育综合行动纲领》。

21世纪是全球化时代, 机遇与挑战并存, 教育国际化成为每个国家发展都面临的重大课题, 国际理解教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2000年, 亚太国际理解教育研究院在韩国成立, 首次提出了“共生发展”的理念。2009年, 上海市成立“浦东新区国际理解教育研究中心”。“十一五”期间, 无锡新区教育局率先提出了创建教育国际化先导区的目标, 以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外向型经济区域国际教育生活社区建设的研究》为平台, 有创造性地区域推进国际理解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充分体现了全球化时代多元主义文化教育价值的基本精神, 要求学校 :“加强国际理解教育, 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党的十八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言简意赅的表述, 不只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理论创新, 更体现了民族自信心, 反映了胸怀世界的一种开放心态。

从本质上分析, 促进国际理解的“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旨在教育领域实现国际意识与民族精神的内在统一。它对课程 的具体要求是 :

必须设置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 教育首先是人学, 这种教育理念不能局限于专门的科目与知识, 而应成为整个教育体系的灵魂。

课程改革应该强调认识、理解和尊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 并应将全球相互依存的理念同地方行动联系起来。

应该强调课程开发方面的国际合作, 鼓励引进别国教材, 鼓励在教材编写方面展开有成效的国际合作。

教科书应该就某个主题提供不同的视角, 并使这些视角的民族与文化背景清晰明了, 而教科书的内容则应以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

提升对外语学科的认识, 学习外语不只是为了掌握一种语言工具, 更主要的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和体认其他文化, 为建立社区之间和国家之间更深刻的理解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各种形式的行动以及学校的政策方针, 必须使和平、人权和民主既成为一种日常实践, 又是一项学习内容。

应该促进不同国家或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大中小学生、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直接接触和定期交流。

德国复兴的思想之父卡尔·雅 斯贝尔斯 (Karl Jaspers) 认为 : 教育是人与人精神契合, 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

必须尊重少数民族或种族、宗教和语言上处于少数地位的人士以及土著居民的教育权, 并落实在课程和方法以及教育的组织形式方面。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梦”宏伟理想的引领下, 无锡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积极吸纳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 坚持“三个面向”, 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教育创新, 深化课程改革, 关注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 开展双语教育实验, 十分重视国际理解教育及其校本课程开发, 运用世界经合组织PISA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缩写) 教育评价的国际比较。为“世界的中国”培养能参与国际交往、竞争、创新的世界公民而努力。其中, 地处长三角国际生活社区的新区教育, 总结反思双语教育实验经验, 为实现“美丽中国”的无锡画卷, 研究国际理解教育, 结合教育研究项目和课程体系建设积极实验之, 有效地加快了新区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

1. 开发有根课程, 弘扬民族精神和吴文化。

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和基石。国际理解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无锡新区是 三千年至德名邦的核心首善之区, 新区教育局发掘利用的得天独厚的吴文化教育资源, 开发区域性的《吴文化》课程, 江苏省梅村高中和无锡新区实验小学也开展了有效的教育实验。后宅中学和后宅幼儿园分别出版了 《乡贤与美德》和《最炫民族风》纸艺课程丛书。旺庄实验小学编写《我的新区, 我的家》双语校本教材, 泰伯、善德两家幼儿园先后开展“吴文化”和“和文化”课程研究, 提升学习者对于乡土人文的认知。

2. 共享教育资源, 拓展全球的胸怀与视野。

全球的胸怀与视野, 是指以开阔、理性的全球视野、人类视野来认识、对待我国和世界的历史与现实的思维方式。主要内 涵大致有三个各具独立性、又具内在联系的层面 :①知识视野层面 ;②认识能力层面 ;③思想品质层面。新区教育局每年选送优秀的学科教师和校长赴海外考察研修, 与辖区内的国际学校开展教育交流和合作, 比较研究课程与教学论。“百草园讲坛”举办《诺奖文学赏析》系列讲座、《海外归来 :聊谈中英基础教育差异》等专家论坛等。新区实验小学的棒球运动课程走出国门, 在国际赛事中屡获大奖。为实现区域教育的创新发展, 新区本地学校和国际学校开展有效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整体提高区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如新安中学、新安小学与伊顿国际学校, 旺庄实小和韩国人学校, 坊前小学与新区国际学校结成教学共同体, 通过教师流动、学生访问、学校交流等方式, 开展课程为本的互动交流。旺庄实小创立“学习多元文化, 分享国际课堂”活动, 提高本校中外学生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旺庄实小与英国教师合作开发《飞越大洋》双语课程, 连续七年举办双语文化艺术节活动, 引领小学生超越教科书的国际理解, 体验异国风情, 拓宽知识视野。

人与人的交往、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因此, 理解是人类和谐相处的前提和基础。

3. 加强交流合作, 理解对和平、公正、开发、环境等重大国际问题的观点与态度。

只有站在全球发展的制高点, 了解、认识和把握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才能清醒地把握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和动向, 从而有信心、有毅力, 自觉努力学习掌握一切代表未来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方向的新事物。新区教育局设立专项基金, 吸纳国际优质教育资源, 聘请外国专家参与教学或培训。新城中学、旺庄实小、坊前实小等9所学校取得聘外资格, 拓展了教学和教研的国际视野。硕放中心幼儿园率先将环保教育引入学前课堂, 开展“城市化进程中幼儿环境教育”课题研究与实践。坊前中心小学关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行知合一, 开发了《绿色·生命·行动》系列校本课程。旺庄中心幼儿园开展《世界日和国际日》和基于“关键经验”的儿童语言教学的课题研究, 南风小学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及其综合实践活动。

4.树立多元意识, 提升国际沟通与交往的实践能力。

未来的世界公民应着重具备和提高适应国际交往和竞争需要的能力素质。①外语应用能力。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 外语逐渐成为东部发达地域日常工作生活中真正需要的基本工具, 人们不仅要学好外语, 更要用好外语, 努力提高外语的听、说、读、写、译的实用能力 ;②跨文化沟通能力 ;③信息处理能力 ;④创新能力 ;⑤良好的心理素质, 等等。新安实小和金佳幼儿园开展国际视野下的“礼仪文明”课题研究。新区每年开展暑期学 生修学游活动, 新安小学民乐队、春星小学书法队先后赴韩国开展交流活动, 新城中学和旺庄实小分别接待韩国和日本学生的修游学生活。选派优秀的骨干教师赴欧美国家培训学习或 执教海外“孔子课堂”。2013年, 美国35位校长专家团访问新区, 大大提升了新区教育的国际知名度和专业影响力。

国际理解教育 篇2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的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将事实的相互依赖变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第 44 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中指出,在青少年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是为了使青少年在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了解别国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的产生、发展和现状;学习与其他国家人们交往的技能、行 为规范和建立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观;学习正确分析和预见别国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对本国发展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竞争与合作、生态环境、多元文化共存、和平与发展等方面的国际问题;培养善良、无私、公正、民主、聪颖、热爱和平、关心人类的共同发展的情操,担负起“全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无疑,国际理解的理念是全新的,它适应了国际形势的需要,适应了国际小公民的教育需要。

我主教的是《品德与社会》学科。在学习了基本理论后,我结合我的学科有了如下思考:

1、不要妄自菲薄,认识到我国光辉的过去

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会涉及到一些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这些题材主要是一些我国历史上的成就。经过学习后,我的认识有了提升:客观公正地对待本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历史,尽可能客观地描述本国的历史和其他国家的历史,重视不同的观点和解释。不美化本国历史,同时也不丑化别国历史,客观公正地再现历史。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了解我国光辉灿烂的过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深他们对自文化的认同。同时了解我国当前相对贫穷落后的根源,增强其为祖国努力奋斗的信心。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文化差异从古至今一直存在,文化无好坏之分,应客观对待文化差异,学习他文化的优秀之处,补充自文化的落后之处,共同发展进步。

2、不要妄自尊大,世界上还有其他国家的存在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也会涉及到一些文化题材的教育内容。这些文化题材涉及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风俗等。经过培训,我认识到应该避免学生出现

妄自尊大的错误,应该避免发生我国古代皇帝出过的笑话——不知道世界上有其他国家存在,以为中国就是中间之国、中心之国。我国只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 分,不可或缺,但是同时又是依赖于其他国家而存在与发展的。“天朝上国”在当今根本不存在。

多语种课程与国际理解教育 篇3

一、开发“复语”特色课程

目前,北外附校共有学生3200余人,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和国际课程项目。北外附校作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创办的基础教育学校,在外语教学特别是开设多种外语课程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为此,学校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双复型”外语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所谓“双复型”人才是指掌握多种外语并有其他专长的“复合型”人才,北外附校的办学目标就是为使学生成为“双复型”人才作预备教育。

“复语”是指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外语,学生除学习英语外,还要掌握另外一种非通用外语。除英语课程外,北外附校还开设了德语、西班牙语、法语、日语、韩语等外语课程。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学校就开设了“复语班”,部分学生开始学习两门外语(其中一门为英语)。

为了推进“复语”外语课程,北外附校构建了课程研发、管理、评价等方面的校本化课程实施机制。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下开发学校的“复语”课程,在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课程空间内对其他课程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改编和再开发:一方面不能削弱其他学科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不能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此基础上,学校积极研制将“复语”外语课程融入整个课程体系的全面方案。

北外附校将现有课程分为四大板块:基本课程、强化课程、微型课程和自学课程。基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中的基本或核心部分,是教育行政部门所规定的必修课程和限定选修课程;强化课程是对学生某项素质发展加以强化而形成的课程,如“复语”外语课程;微型课程即容量小、持续学习时间短的课程,是一种非常灵活的课程类型;自由学习可视为一种“准课程”或另一种类型的“虚有课程”。

按此思路,学校成功地开设了多种外语课程,并将学生学习“复语”纳入整体课程和毕业学分的要求框架内。由于北外附校的整体课程方案得到了上级行政部门的认可和肯定,此项目被列入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统一管理的国家级特色办学试验项目。

二、积极推进国际理解教育

北外附校在开设“复语”外语课程的同时,认真探索国际理解教育模式。学校在积极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和不断完善外国语学校办学特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加强“复语”外语课程教学,解决沟通、交往中的语言问题

国际理解教育是面向21世纪的推进世界和平的重要教育内容。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就国际理解教育达成的主要观点是通过教育来促进和平与民主,重申了“和平文化”的思想。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育学生的“国际感觉”,并让学生逐步拥有“国际视野”。

毋庸置疑,所谓“国际视野”和“国际感觉”,其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就是解决和外国人在沟通、交往中遇到的语言问题。如果没有基本的外语表达,就无法进行沟通;如果没有娴熟的应用外语的能力,就不可能真正做到相互理解;如果没有掌握外语背后的文化背景,就无法实现相互尊重对方文化基础上的高层次、跨文化的交往。

按照我国著名外语教育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陈琳等专家的要求,将“懂得外国、理解异国文化是今后北外附校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素养”作为我校应当努力完成的教育任务之一。外语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语言的语法、词汇、一般智力技能或在交际中所行使的人际功能,更要关注学生在现实交际情景中的交际需要;外语教学目标不是用期望学习者发生的行为变化的术语来描述,而是要用“非语言的形式(如要讨论的话题、要完成的任务、要解决的问题等)来描述”。学校倡导以语言使用为基础,创设能够适应学生语言能力自然发展环境的外语课堂教学。

“复语”外语课程是一门严肃的课程,关乎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关乎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在规范“复语”外语课程上下大功夫。北外附校采取“复语”外语课程的“双向延伸”策略:一是向上、向外延伸,即向北京外国语大学及相关语言国家延伸,寻找教材选择、课程标准、课程评价的支撑;二是向内、向下延伸,建立健全校本化的“复语”外语课程选择、课程决策、课程开发、课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程序,包括学校的课程决策与规划程序、课程开发与实施程序、课程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业成就监控程序等,对非通用语种教师的教学提出具体要求,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长效培训并不断提高非通用语种教师的整体水平。

(二)整合课程资源,构建融入国际意识的课程模式

北外附校将国际意识的有关元素植入学校课程并融合可操作的课程模式,主要有专题活动模式、学科整合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和主题讨论模式。

1.专题活动模式

北外附校每学期必须举行的国际理解教育的专题活动有:国际日活动、姊妹校互访主题活动、各国文化嘉年华活动、英语戏剧表演、模拟联合国大会、英语辩论赛、外事活动接待主题安排等。例如,在每学期一次的外语节国际嘉年华化妆游行活动上,每个班级代表一个国家,各班学生在了解、探究对象国文化的基础上,设计出独特的展示方式,全班同学参与展示游行,并举办游园会、公益拍卖会等活动,各个班级以自己代表的国家最突出的文化表征为主题,设立丰富多彩的小游戏,在学习探究、娱乐活动、表演展示、鉴赏评比等体验中增长见识、学习知识。

专题活动模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国际经验,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由于主题活动模式通常是零碎的、片段的学习,为了避免国际理解教育局限于外语教学,学校需要对主题活动进行整体规划,例如,为学生提供参与国际交流或学习的机会等。endprint

2.学科整合模式

学科整合模式是在不改变现有的课程总体结构与组织的情况下,将国际理解教育的元素整合到学校现有的学科课程之中。比如,在语文课程中增添或补充相关文学作品,或是在社会课程、政治课程中添加当前发生的国际时事等内容。

国际理解教育整合到学校学科课程时,依据学习领域的多寡,可以分为单一学习领域和多学习领域。例如,政治课属于单一学习领域,经常被认为是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领域;社会、政治、历史、语文、艺术或综合活动等属于多学习领域。所有学习领域,都有正式课程或非正式课程中的学习。学科整合模式的实施需要教师具有全球意识,有计划地将有关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整合到所授课程之中。

北外附校学科整合模式的国际理解教育主要内容有:艺术课的英语皮影戏表演、语文课的外国戏剧研究、日语课的日本国礼仪常规、政治课的国际时事与国际理解专题研讨活动等。我校小学科技教研组将DI比赛①专题训练活动引入常态课程,通过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科整合模式中要防止出现“过度整合”,避免因学习领域内容的膨胀而增加师生的负担或排挤原有学科课程内容,这样容易引发学生的疑虑或抗拒。

学科整合模式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教师知识面窄以及与此相匹配的教师全球意识的薄弱。为此,我校利用自身作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附属学校的优势,借力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课程和人力资源,在课程内容的研发和教师的培训上建立机制,将国际理解教育的总体任务分解到所有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中。

3.研究性学习模式

有关国际理解的研究学习活动,主要采用课题招标、过程指导和结果汇集的管理方式,由“具备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学校管理人员和具有跨文化研究能力的教师及北京外国语大学专家组成的指导团队,提出一系列研究课题,由学生自愿参与并邀聘指导教师,提供研究方案及结题时间表,并开放学校图书馆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相关资源。

例如,“英德复语班”的学生与德国科隆姊妹校的伙伴共同开展“四世同堂——北京印象”研究性课题项目联合研修活动。此次研修活动,由我校学生与德国学生共同提出课题、设计研究路径、协同探究知识。“复语班”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德国文化的影响,他们十分敬佩德国人缜密的思维和严谨的探索精神。通过活动,学生们不仅提高了德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还被德国中学传统教育中的科研文化所感染,这为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理想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模式,既不会使课程内容膨胀,又可以让学生有系统地学习。研究性学习模式对学校课程研发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学校计划成立由“具备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领导和“具备全球议题与问题的相关概念与知识、跨文化经验以及国际理解教育的教学能力”的教师组成的研究团队,来进行相应的课题攻关。

4.主题讨论模式

主题讨论模式相对于研究性学习模式,其研究内容的涵盖面更宽、观点分歧更大、价值取向更多元化,其主题涉及包括由文化差异引发的显性的国际争端。该模式的内涵十分丰富,对学生的日常意识、行为、人生观等都会有新的触动,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作为世界公民应当具有的民主、人文等素养,教会学生通过符合伦理、负责任的行动正确处理合作与冲突、理解与尊重、个性与共性等方面的关系。

例如,上一年度学校“高中模拟联合国社团”举行“朝鲜半岛核危机”国际大会,会议依照联合国的罗伯特议事法则②召开,由成员国点名、开启发言名单、有主持辩论、无主持辩论等环节组成。在长达两小时的会议中,代表们共提出17个动议,有10个顺利通过。整个活动由学生自主分派任务、安排代表国成员、确定研究主题。

主题讨论模式可采取活动本位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性学习方式,这主要是基于经验的学习或行动。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从个人反思到群体或小组讨论,然后再展示成果。在具有挑战性与激励性的行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参与全球社会事务的技能;拓展学习的范围;帮助学生建构与强化民主的、人文的与平等的全球公民气质;培养学生从事合作性的、能够解决冲突的行动等。

(三)研究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提高国际理解教育的质量

北外附校国际理解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了解多元文化、全球问题等国际背景知识,在探究和体验的基础上,有应用国际交流语言的基本能力,具备跨文化交际技能,形成和平、民主、发展的全球视野和胸怀,尊重他人,理解世界的多元性,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具有国际责任感和全球意识,能够从全人类发展和全球进步的角度思考问题。

学校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六大中心概念”和“五大学习领域”。

“六大中心概念”包括:相互依存性,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没有国际协作是难以克服的;文化多元性,立足全球的视野和地域的角度,认识和了解价值观、信念、习惯、传统、言语、技术、制度等的不同特质;社会公正性,普及公平、人权等方面的知识,树立为了世界的公正应该尊重所有人的权利的意识;纠纷性,从国家地域的角度了解本国与邻国之间应该解决的各种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变化性,变化是所有生命体和事物的普遍现象,是国际理解教育不可回避的概念;稀少性,了解地球资源的稀少和奇缺,增强珍惜资源、保护资源的意识和观念。

“五大学习领”域包括:民族文化理解,认同本民族文化,形成民族平等意识和民族团结合作精神等;异文化理解,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是有差异的,以宽容、开放的视野去尊重、理解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人权教育,探索尊重人类尊严的行为法则,认识到个人尊严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和平教育,和平氛围的创造是以对人的尊重以及对主权国家的理解、团结和宽容为前提的,全人类要有追求和平的理性;环境教育,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着眼点,实现人—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

北外附校在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与行动中,开拓了一系列校本化的教育内容,例如,“了解和宽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我校留学生相处之道”“和合文化:外教礼仪教育的主题”“出国交流或接待国外交流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效途径”“各国风情展示:为更好地理解提供信息”“模拟联合国大会:处理冲突的观点表达、真理追索、妥协策略和规则达成”,等等。

三、教师是开展多语种

和国际理解教育的关键因素

正如斯腾豪斯所说的:“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北外附校要彰显在共有的中小学教育基础之上的多语种与国际理解教育的办学特色,关键要看教师的素质。作为外国语学校的教师,除了代表具体的学科教师外,还应该成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因此,教师必须要具有国际理解态度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具有全球视野,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要欣赏和接纳多元文化。

“学贯中西,大爱育人”是学校对教师总体素质的要求。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是构建“和平文化”,促进人权、自由与平等。北外附校对教师提出了“尊重学生的权利,在学校中建立平等,给学生开辟更多自主发展的道路”的工作目标,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形成多层次的知识结构,还要学习世界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以及国际知识和史实,善于挖掘所教课程中的国际理解教育资源,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加学生国际理解的知识、提升学生国际理解的能力。因此,在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路程中,北外附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释:

①DI比赛:Destination Imagination,即头脑创新思维竞赛,是一项国际性的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活动。

②罗伯特议事法则:美国将领享利·马丁·罗伯特于1876年出版了一本名为《罗伯特议事法则》的手册,该手册搜集并改编美国国会的议事程序使之普及于美国民间组织,目前是美国最广为使用的议事规定。

还是要“理解国际教育” 篇4

这些年, 有两个互为“悖论”的现象, 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一方面, 教育“里边”的人越来越以“中国的基础教育是世界最好的”为自豪。尤其是去年PISA测试, 上海拿了第一, 似乎又印证了这个结论。另一方面, 教育“外边”的人又在另辟蹊径。留学的“低龄化”趋势, 似乎也在印证他们的选择。如果再往深处研究, 就会发现深层矛盾。前者说的“最好”, 的确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今拿的“第一”, 充其量也是属于上海的“第一”。如果由此推论咱们中国就“第一”了, 大概也未必合适。至于上海是否由此就感到自己已经是世界“第一”了, 大概也未必如此。后者说的留学, 当然有国家政策, “来去自由”谁也干涉不着。但是, 能下决心并不那么简单。年轻的家长们已不再是轻信“忽悠”的一代, 孩子的“成功率”早就和留学的“性价比”绑在一起, 何况一个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他们需要的“成功”, 生怕国内保不了。因为, 在现实中他们理想中的“成功”, 确实少之又少。其实, 两个“悖论”的焦点就在咱们这里。社会和时代最需要的素质, 在咱们自豪的“最好”之中, 并没有看到足够的重视和开发;在咱们争得的“第一”里面, 也没有得到全面的体现和突出。至于矛盾的根源, 教育规划纲要也做了分析:“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的判断, 可谓一语中的。仅就基础教育而言, “教育观念相对落后, 内容方法比较陈旧,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已经人所尽知。“最好”和“第一”的教育, 显然必须“适应”。而要真的“适应”, 又必须下一番工夫去“理解国际教育”, 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创新出更加适合咱们自己的方法和模式, 乃至体制和机制。

澳大利亚这个接受“低龄化”留学比较集中的国家, 就很值得进行深入的“理解”。就拿综合评价来说, 大家一直非常困惑, 特别是对高利害的学科成绩如何进行综合评价, 好像由“纠结”变成了“死结”。可在他们那里, 似乎简单到如同水到渠成。小学的“宽松”环境自不必说, 初中的合理设计就让人感悟到了教育的活力, 感受到了学生的后劲。

在那里, 无论哪个学科的综合评价都非常综合。要说和咱们一样, 是每个学科都记学期成绩。要说和咱们不同, 是学期成绩一般由三块构成:一是“小考” (单元考试) , 占30%;二是“大考” (期末考试) , 占30%;三是“大作业”, 占40%。应该说, 无论小考还是大考, 对每个学生来说同样是大事。但是, 即使是大事, 学生也没有多大的心理压力。因为, 每个学期开学, 学生首先会拿到各科的教学“大纲”。这个“大纲”上面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 本学期学什么, 考什么。用咱们的话说, 这就是“标准”。为了达到“标准”, 学校不怕学生早做准备, 更希望他们早做准备。这样, 教和学的劲儿使在一块儿, 不是更好吗?为了达到“标准”, 学校不会随意“拔高儿”, 让你摸不着大门;也不会变着法儿“排队”, 让你抬不起头来。这样, 学生的心态放平了, 态度认真了。所以, 一个学期下来成绩还是不错的, 而且是大面积不错。用他们老师的话说, “尽管比你们的水平低些, 但都是他们以后常用的”。于是, 教学的良性循环形成了。老师教得高兴, 学生学得愉快。你要是问学生“考试紧张吗?”, 他们还真不明白问的是什么事儿。因为, 在他们那里根本没这类事儿。

与考试相比, 占总成绩四成的“大作业”却不那么容易完成了。尽管每个学科只有一个“大作业”, 尽管有的选题还允许几人共同完成。当然, “大纲”会告知每项“大作业”的选题目录和评价标准, 甚至包括完成时限。但是, 无论是谁也不敢“糊弄”, 也不能“就和”。原因是“大作业”没有现成的答案, 也不是唯一的答案。课本上你抄不到, 网上也“Down”不着。所以, 学生从接到“大纲”时起就开始忙活, 一般都要两个多月才能交上去。其间, 课上学习很重要, 因为“大作业”要求覆盖课上学过的若干概念;课后学习也很重要, 因为“大作业”不准“照葫芦画瓢”, 要的就是和别人“不同”。于是, 学生就要查阅资料、走访专家、动手实验、研讨交流……如果把“大作业”比作一个“项目”, 还真有点儿像, 而且还是个综合“项目”。

一所学校的8年级技术学科“大纲”规定的“大作业”里, 就有这样一个选题:制作一部动漫短片, 片长5分钟, 可两人完成。这样的“大作业”对于刚刚14岁的孩子来说, 是难度极大的事情。可是, 居然有人选了它。老师说, “因为他们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不会也能学会;兴趣是最大的动力, 再难也会克服”。与其说这是教师对自己学生的信任, 不如说这是教师对这种机制的信心。两个学生组成团队, 一起编剧本、分镜头、找道具、画布景、配音乐、录对话……一部题为《追捕》的故事, 虽然仅用了三个玩具人、两部玩具车, 可是两个孩子愣是干了三个月。有时, 为了一个片段的效果, 他们用数码照相机要拍上百遍, 在笔记本电脑上拼几十次。据说, 在“评审会”上放映以后引起全班轰动, 他俩也一时之间成了“大腕儿”。老师向他们颁发了奖状———一张印着“第一名”的彩色打印纸。据说, 获得了“第一名”, 他俩还是懊悔不已———晚交3天, 没得满分。老师说, “‘处罚’也是‘大纲’的规定”。还是这个年级, 英语学科 (相当于咱们的语文) “大纲”的“大作业”部分, 就有这么一个选题:写一篇26段的文章, 每段都要用不同的字母“打头儿”, 还要按它们的顺序排列。乍一看, 这不是“游戏”吗?细一想, 敢情这是难度。就是这样的难题, 居然有人选了, 还爆了大冷门儿。他是以介绍莎士比亚为线索作文, 在“H”那段讲了《哈姆雷特》, 在“L”那段谈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据说, 他在介绍剧情的同时, 还进行了评论, 抒发了感想。他在享受写作成功的同时, 经历怎样的阅读、构思、练笔、推敲, 是可想而知的。也是这个年级, 一个华裔学生做的社会学科“大作业”, 竟然是历史“论文”《明朝》。据说, 这是经过老师同意, 爸爸帮他定的选题。因为, 他很喜欢读中国历史。谁都知道用英文讲中国的故事, 而且是中国明朝的故事, 只有华裔背景是远远不够的。但是, 他完成了, 尽管情节并不那么生动, 语言并不那么形象, 毕竟他把明朝故事呈现出来, 让大家开了眼界、有了收获。他爸爸说:“这是《明朝那些事儿》的‘儿童版’”。其实, 前面要是加上“英文”两个字, 大概更能领略这个孩子跨文化的学习才华。

如果用“不看不知道, 一看吓一跳”来评价他们的综合评价, 真不算过分。咱们的确不太知道人家究竟是怎么想的。有人可能会说, 他们不也在考试吗?“大作业”不就是“研究性学习”吗?有人很可能还会因此而不屑一“问”, 甚至不屑一顾。同样是考试, 咱们是为的什么?能这样“和谐”吗?“大作业”就算是“研究性学习”, 咱们能让每个学生都出成果吗?而且出原创性成果?如果再追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干, 那真是更要“吓一跳”了。“培养创新一代, 参与国际竞争”是校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而且, 十多年前就已经听到过这样的话了。“创新”被定位为国际公认的“国家核心竞争力”大概已经20多年了。为了这个定位, 他们肯定经历了多年的改革。这种综合评价, 也肯定是在对国际教育进行研究、比对、筛选、整合以后形成的。当然, 他们的社会观念助推了他们的教育改革;其实, 他们的教育改革也引领了他们的社会观念。应该说, 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而且, 这个成功是建筑在全体学生获得成功的基础之上的。成功的关键之处是突出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不“玄虚”, 实践能力在于分析和解决问题, 创新能力强调勇于探索。其实, 咱们又何尝没有这样想过呢?看来, 不只是行动没能及时跟进, 更多的是观念没能及时转变。

国际理解教育校园文化节活动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

为更好推进国际理解教育,使学生了解并热爱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初步使学生学会尊重、理解、合作,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尊重差异,快乐学习,培养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人。经学校研究决定,将在11月份举办镇江市港大中心小学第四届国际理解教育校园文化节活动。

二、活动主题:

“国际理解教育”为主题,从世界名胜、各国节日、中外饮食、国际礼仪、艺术欣赏、宗教信仰或时事政治等六个内容,通过诗歌朗诵、歌曲演唱、创作绘画、手抄报制作以及世界名胜图片展等活动,教给孩子国际知识,培养孩子关注的意识、研判的意识和实践的意识。

三、文化节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xx

四、活动时间:

20xx年11月3日至11月30日

五、活动内容:

一、二年级:走进朝鲜

三年级:走进埃及

四年级:走进德国

五年级:走进美国

六年级:走进澳大利亚

六、活动要求:

1.积极准备,认真组织。各年级段要认真组织全体师生参与,让教师和更多的学生了解国际知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展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

2.精心安排,分工协作。各项活动的负责人要明确活动的目标和任务,制订各自活动方案,抓好落实。全体老师要同心协力,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活动。

3.加强领导,提供保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活动的领导,抓好组织、安排、检查、落实等工作,做好各活动组、各部门的协调服务工作,确保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七、具体安排:

1.知识介绍(1—6年级)

三—六年级各班利用周一、周三、周五中午12:30~13:00的时间,一—二年级利用周三、周五中午12:30—13:00的时间,各班语文、数学、英语任课教师为学生介绍相关的国家(朝鲜、埃及、德国、美国、澳大利亚),了解国家的国旗、人口、国歌、艺术、风俗等相关知识。每人两课时,11月28日上交两份知识介绍资料(文字或图片)。各班由班主任统筹安排本班教师介绍的.内容(不要重复),教师提前做好课件,图文并茂,增加趣味性。

(一年级德育处 二年级办公室 三年级教务处 四年级教科室 五年级总务处 六年级副校长室 负责)

2.外国图片展。(1-6年级)

各班广泛收集(朝鲜、埃及、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名胜、名画、名人、名言、名建筑等图片,图文并茂先在班级黑板报开辟一栏展示(创建文明城市内容不能撤),然后选出4张有特色的精美图片参加学校的图片展览。(11月10日)

(一二年级德育处 三四年级教科室 五六年级教务处 负责)

3.手抄报评比(3—6年级)

各班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主题,结合本活动内容,标题为“走进朝鲜、埃及、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制作一份手抄报参加学校的评比(学校统一稿纸),到时学校将组织教师认真评选,望各班主任发挥集体的智慧,出好手抄报让学生受到国际理解教育文化的熏陶。(11月20日)

(教务处 负责)

4.外国诗歌朗诵、歌曲评比(1-6年级)

班主任教会学生演唱一首外国歌曲、朗诵一首外国诗歌(或民谣、童谣),全班学生参与,参加学校评比,活动地点在学校操场大课间活动时间,从11月24日从一年级依次开始。评比时先全班朗诵诗歌,然后演唱歌曲。(11月24日起)

(德育处 负责)

5.绘画比赛

发动学生了解朝鲜、埃及、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的文化内涵,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画一画各国的民族服装、名胜等。各班在学生绘画的基础上,选择2幅参加校级比赛。(11月28日)

(综合组 负责)

(注:以上活动方案请负责的部门和教师制定具体的活动细则,认真组织评比或展览活动,并做好资料的收集,资料汇总后交教科室。预祝我校第四届“国际理解教育”校园文化节活动圆满成功!)

国际理解教育 篇6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高中英语;教材

高中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最主要的一种学习资源就是教材,所以,教师怎样应用英语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尽管英语课程标准中没有涉及国际理解教育,但始终贯穿了国际理解教育中的教学理念,所以,将国际理解教育有效融入英语学科中具有非常大的可能性以及可行性。《牛津高中教材》属于国际理解教育相关知识的一种重要载体,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别的国家及其民族文化,具有非常高的引导价值。英语教师合理开发以及应用教材,可以实现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国际知识,同时形成一种好的国际理解态度以及世界意识,可以在跨文化沟通中准确应用英语。

一、国际理解教育具体价值取向以及内容

1.国际理解教育具体价值取向

从国际理解教育具体知识角度上看,现阶段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应该是通过后民族主义来解读国际理解教育具体价值的,就是它是以文化差异性以及文化辩证统一为基础的,主要是培养国家公民以及世界公民。从国际教育具体情感态度角度上看,我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普高》)明确提到,学生应该乐于接触以及深入了解异国文化,此外,也应该全面了解我国文化。感情态度八级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应该具备在交流中通过英语介绍具体祖国文化的能力,同时了解以及尊重异国文化,将国际合作精神充分体现出来。从国际教育具体能力角度上看,《普高》中有明确规定,英语教师应该实施任务型教学,依据学生自身兴趣以及生活经验来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使设计出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想象力、创新精神以及审美情趣的发展非常有利。而另一种提倡的具体探究式学习活动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除此之外,英语教师应该具备合理处理语言以及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尽量让学生在英语教学中进一步了解外国文化,同时加深对国家民族文化的具体了解。

因此,以英语课程标准为教学背景,《牛津高中教材》中融入的国际理解教育具体价值取向是共生的,其主要是让民族主义取向以及全球价值取向能够保持平衡,同时有机统一文化差异性以及文化统一性。

2.国际理解教育具体内容

国际理解教育,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跨文化交际知识以及世界基本问题相关主题知识等。以英语课程标准为教学背景,《牛津高中教材》中融入的国际理解教育具体价值取向必须具有共生性,统一了文化差异性以及统一性。所谓文化差异性,就是将各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充分体现出来的那些问题,文化统一性是指将各种文化共同人类文明以及人类创造和全球人们共同关心的利益体现出来的问题。依据文化差异性,可以将国际理解教育具体内容主要分成两种:(1)自文化理解教育;(2)跨文化理解教育。依据文化统一性,可以将国际理解教育具体内容划分为两种:

(1)与世界知识相关的教育;(2)与世界问题相关的教育。

二、国际理解教育视角下的《牛津高中教材》

1.国际理解教育视角下的《牛津高中教材》价值理念

对国际理解教育来说,其价值理念辩证统一文化所具有的差异性以及统一性,突出了我国民族价值取向以及全球价值取向的一种平衡,主要就是一种共生价值理念。可是《牛津高中教材》中每个教学模块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相关内容单元数量比较多,占总数比例非常高,同时不同学年段的单元数量也比较接近。表明国际理解教育已经贯穿在教材中,同时也贯穿在高中三年学习中。依据文化差异性以及文化统一性具体单元数量比例,文化差异性具体单元数量比文化统一性具体单元数量多,特别是对于高一年级,高二年级与高三年级单元数量比较接近。该比例变化是比较科学的。之所以给高一年级安排的文化差异性相关话题比较多,是由于大部分高一年级的学生心理以及生理状况不够稳定,是形成个人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时期,因此安排比较多的文化差异性相关话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的态度,提高其文化理解能力,给高中以后学习中培养国际视野以及全球意识奠定基础。同时给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慢慢增加一些文化统一性相关内容安排,这与学生实际心智发展相符。而安排文化差异性相关话题内容主要是增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给学生学习文化统一性相关话题奠定基础。

2.国际理解教育视角下的《牛津高中教材》内容

英语课程标准里面语言知识相关内容标准中有指出,英语语言知识主要涉及语音、话题、词汇以及功能和语法。传统英语教材组织英语语言内容的时候,是将语法当作纲,将功能意念当作纲要,现代《牛津高中教材》组织英语语言内容的时候,是将话题当作主线,利用话题来对语言学习任务进行组织,包含功能、语音以及词汇和语法的学习。另外,英语课程标准中与文化意识相关的内容标准表明,学生必须了解英语语言国家生活习惯、历史地理以及风俗和风土人情等,同时应该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文化知识和理解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

文化意識内容标准和国际理解教育具体目标内容存在共同之处,所以,在《牛津高中教材》中融入相应的国际理解教育的时候,不仅能在语法知识、语音以及词汇教学中融入国际理解教育相关内容,同时也能从英语教材具体话题知识中找出国际理解教育相关内容。

《牛津高中教材》中,和国际理解教育中的文化差异性相关的内容,大部分存在于英语语言知识学习以及学习和对比实际各种文化知识中。对教材中的文化差异性相关内容进行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理解意识以及语言能力,从而加深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理解,构建友好关系,共同合作,一起解决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

《牛津高中教材》中,和国际理解教育中的文化统一性相关的内容,大部分存在于学习世界知识以及世界问题,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所具有的问题解决能力、全球意识以及相互合作能力。所谓世界知识,就是没有民族或者是国家特色的知识,属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共同行为和结果,是所有国家、民族以及地区正在经历或者是即将发生的。世界问题关键点是问题,是全球人类共同面临的困境话题,主要有:人权、生态环境、全球疾病控制、和平与发展以及发展不平衡等相关问题。

三、具体建议

《牛津高中教材》中尽管涉及了国际理解教育相关内容,但是组织比较分散,未形成体系,本质上是由于当前教育背景导致的结果。我国英语教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一线城市,比如,北京以及上海部分学校已经开始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相关教学活动。该教学活动主要是依据校本课程或者是地方课程方式进行的,课程組织形式存在差异性,没有统一指导方针。所以,相关教育部门必须按照联合国提出的精神要求,同时借鉴国外比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国具体国情,建立和我国实际相符的国际理解教育具体方针对策。另外,国际理解教育必须有效结合国家课程标准相关内容,通过合适的方式有效结合教材内容,将国际理解教育融入不同学科中。比如,在英语课程标准和文化意识相关的内容标准中明确提出国际理解具体概念,让跨文化教育摆脱多种文化进行比较的教学框架,使学生从了解文化到理解文化,然后从理解文化向行动方面发展。除此之外,教育部门也应该支持国际理解教育的进一步推广,让更多的中小城市可以充分认识国际理解教育具体理念,给各城市中学普及国际理解教育相关知识,尤其是对教师进行培训。树立有这方面教学经验的学校以及地方为榜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高中英语教材编写人员对教材内容进行组织以及编写话题时,一定要注重不同文化元素所占的比例,增加对各国文化的相关介绍内容。此外,所编写的话题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如果教材仅仅从旁观者角度介绍异国文化,没有和异国文化进行交往,就会使学生学习该知识的时候不能获得文化冲撞感,所以很难加深印象。同时目前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话题知识大部分都只是描述具体客观文化,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模式等介绍比较少。因此,教材编写人员一定要加深话题深度,同时设计相应的文化冲突,这样学生就可以获得文化体验以及深刻的经验。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国际理解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有效融入国际理解教育,并且对英语教材中存在的和国际理解教育相冲突的问题进行改进,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英语教师应该掌握英语课程标准以及国际理解教育具体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有效渗透国际理解教学相关内容,有意识地从英语教材中提炼出能够用于国际理解教育的相关学习素材。这样才可以在确保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国际理解教育。

参考文献:

[1]荆洪光.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分析我国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思维训练设计[J].科技信息,2011,4(10):120-123.

[2]杨云瑶.利用高中英语教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5,11(3):21-22.

[3]武瑞.探讨高中英语教育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的渗入[J].地球,2015,12(5):441.

[4]祝凌宇.在国际理解教育中拓宽英语教师的国际视野[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7(16):10-12.

[5]凌娜.试探高中英语教育中的国际理解教育[J].学园,2013,2(14):97.

[6]唐敏芳.以人为本,师生同益:浅谈理解教育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J].基础教育论坛:综合版,2014,6(12):51-53.

在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篇7

国际理解教育是指学校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的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在全球社会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将事实的相互依赖变成有意识的团结互助,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不能仅局限于一两门学科,事实上,在每一门学科中都有着丰富的国际理解教育资源。我校努力挖掘学科中的国际理解教育资源,力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思想。

我校强调通过将国际交往知识、技能渗透于教学中,营造潜移默化的国际理解教育环境,各学科形成合力,使国际意识植根于学生心灵深处。例如,政治课教师安排学生讨论社会制度、国际组织、法律等问题,以加强学生对规范、权利义务以及各种政治经济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国际交流和合作能力;历史教师让学生讨论不同时代的不同观点,研究不同地区的文化风俗,重视促进各国人民间的深入接触和理解;地理教师让学生考察空间、环境的变化,理解民族的多样性,让学生正视差异,了解他人,培养其正确的国际态度。

二、在主题教育活动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我校充分利用中国民族传统节日、国家法定重要节日、国内外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的纪念日等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外文征文活动、外语演讲比赛、古典诗词吟诵比赛、书画展览、中学生时事论坛等。

1. 在主题升旗仪式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主题升旗仪式是我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广阔平台,我校紧紧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精心策划,认真组织每一次主题升旗仪式。在主题升旗仪式上,我们尽可能多地挖掘广泛的教育资源,积极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2.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国际理解教育

我校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生活实际,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并在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机融入了国际理解教育。例如,我校每年组织的预备班新生“欢乐双外语夏令营”,以其丰富的外语特色和异国民俗文化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如,我校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组织学生学习电脑、将棋、美术,外籍专家对学生英语、日语、德语进行口语训练等,这些活动无不融入国际理解教育。

3. 在学生社团活动中加深国际理解教育

学生社团活动的蓬勃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并逐渐懂得国际理解教育内涵中各民族、各国文化互相融合的意义。

我校的学生社团丰富多彩,如日式插花社、跆拳道俱乐部、空手道协会等,都有着浓厚的日本文化特色。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加深了对日本文化的了解,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日语的兴趣。又如,我校的学生舞蹈社团把富有民族色彩的中国舞蹈带到了日本,这不仅是一次中日两国民间艺术和文化的交流,它更是两国人民友谊的传播。

4.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践行国际理解教育

历史教学莫忘“国际理解教育” 篇8

由彼及己, 笔者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一次讲授历史必修Ⅰ第21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内容时, 笔者投影显示了日军杀害中国人的很多图片, 播放了《南京大屠杀》视频选段, 整个过程学生积极认真听课, 并不时有学生愤恨地说“杀到日本去”。但笔者也注意到一位平时成绩很好的女生一直趴着, 难道她身体不舒服?后来才从同学那儿了解到, 她是中日混血儿 (父亲是日本人) 。真是愧疚!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男生离开教室”和“女生趴着”的尴尬局面呢?除了教师没认真“备学生”, 没了解学生具体情况, 一个重要原因是:日常历史教学中没有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是指以各国普遍关注的“人权、和平和民主”为宗旨, 以促进国际理解为目标, 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措施, 培养具有国际理解品行和能力的人, 促进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 相互理解, 共同发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家和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宽容,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国发展历史很短, 但它愈来愈受到重视, 因为随着全球多极化和多元文化并存趋势的加强,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 中国需要以全球的眼光来看待各种文明。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 将来肯定会有更多的外国学生进入普通学校上课, 渗透国际理解教育迫在眉睫。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在这方面占有特殊优势, 无疑要承担重任。实际上西方很多国家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美国的《全国标准 (历史) 》强调:“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 现在的学生更需要对世界史和创造不同于美国的思想、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其他许多文明国家进行全面了解。通过一部选材平衡和范围广泛的世界历史, 学生们可以了解世界的多种文化以及所有文化中共有的人类情感和存在的共同问题。学生们会由此养成通过别人的眼光评价事物的习惯, 并且逐渐认识到, 通过研究其他国家, 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尤其重要的是, 对世界多种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培育彼此宽容、相互尊重的内涵和文明精神。日益多元的美国社会和日益彼此依存的世界要求我们具备这种品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我国也日益重视这个问题。《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明确规定: (让学生) “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 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怎样在日常历史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观呢?

一、全面客观地叙述历史, 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真相

中日关系史一个敏感的话题是日本侵华, 教师应告诉学生包括南京大屠杀在内的历史事实, 让学生警醒, 不要忘记历史,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珍惜中日友谊来之不易。但也应该全面地告诉学生日本侵华历史, 置于特定背景下看待历史, 以免学生“仇日”变为仇恨所有日本人。如日本侵华的历史背景, 对日本文化颇有了解的戴季陶在《日本论》一书中指出, 日本地理位置有利弊, 一方面, 它很难创造一个“世界特殊的文明”, 因而不断地向他国学习, 体现了“向上心”;另一方面, 它的贪得无厌, 咄咄逼人, 又体现了“岛国的狭隘性”。在幕府末期, 压迫日本的外国势力有两个, 一个是来自北方的俄国, 一个是来自南方的英美诸国。为了摆脱困境, 它采取了“大陆进取政策”和“海洋进取政策”。加上清政府腐败无能, 不断向西方列强割地赔款, “缺乏自信力”, 这无不加剧日本侵华的步伐。很显然, 当日本民族的生存受到威胁时, 便将自己的痛苦转嫁于他国身上, 给他国带来伤害。肯尼斯·韩歇尔在《日本小史》一书中讲述了天皇神祗的故事——男神伊壮诺尊和女神伊壮冉尊及诸神。随着国家的建立, 这些神祗故事被统治阶级利用, 以确保地位合法化。于是, 天皇是神的化身, 是天照大神的直接后裔, 由此推出, 尊重他、服侍他是理所当然的事, 不是责任, 也不是权威。二战期间, 天皇掌握有限的权利, 是国家“天人合一”的象征, 而政权真正掌握在政阀军阀手中。所以说, 日本侵华战争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法西斯军政统治者, 而广大民众只是怀着对天皇的“自然表现”做了他们该做的事, 成了政治家的玩偶。因此, 看待这场战争, 应持“国际理解教育”观念, 区别对待不同人的立场, 不能“一棒子打死一群人”。

二、承认各种文明的差异性, 积极学习先进文明

如讲到17世纪前期以后和18世纪中西文化发展的不同途径时, 可以把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资产阶级政治思想, 特别是法国的启蒙思想与中国清朝文化, 特别是乾嘉考据学加以比较, 这种对比和联系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近代落伍的根源。它既是对西方近代思想文化传统中精华的肯定, 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清后期闭关自守和文化禁锢政策的批判。这是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是把“爱国主义”情感建立在更开阔的“国际理解”基础上的。

三、辩证看待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

孙中山在评价义和团运动时说“它是对西方新文化的否定”, 这里肯定了西方国家文化的优点。如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 对殖民地而言, 是一场灾难, 但他们又不自觉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他们在这些地区传播新思想和新生产方式, 带来先进的制度, 他们开始了全球范围内人类交往的新时代, 并把世界联成一个整体, 这应肯定。又如在分析鸦片战争的背景时, 我们就要联系世界史内容, 回忆同一时代英国的发展情况, 与这一时期的中国进行对比, 从中发现两国的巨大差异, 让学生明白即将发生的这场战争就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之间的一次碰撞, 是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一次征服活动。而战争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中, 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这无疑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走向解体、艰难迈向近代文明的开始。这也吻合马克思的“双重使命”论。他说资本主义对亚洲的侵略“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 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 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殖民主义的侵略必然在殖民地“造成社会革命”, “造就新的生产力”, “播下新的社会因素”。尽管这不是侵略者的主观愿望, 但先进文明在这里依然发挥了其不可抵抗的作用。

概括说, 要使学生具备“国际理解教育”观念, 在历史教材的编写上, 要尽量做到客观, 符合史实, 避免使用含政治色彩的词语、产生“潘多拉效应”, 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自己对历史事件作出判断和思考;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和教学技能, 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如教师可以采用道德体谅模式, 对换角色, 培养学生的辨别和思考能力;历史教师要学会把握自己的情感, 依据历史知识素材, 自我地调控情感, 当柔则柔, 应刚则刚, 教师若情感表达过分偏激, 对外国侵略咬牙切齿, 对中国败局痛哭流涕, 这种不恰当的表达, 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判断;作为政府还要创造条件, 保证国家或地区间教师与教师、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跨国对话。

关于国际理解教育之我见 篇9

一.了解世界现状

对于初次接受“国际理解教育”的人, 首先就要让他们对人类共同生存的世界现状有所了解, 因为地球上的人、物、文化、信息等无时无刻都在互相交流、相互影响并相互依存, 要知道生活在地球上不同区域的人们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哪个种族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

具体的教育实践环节可以是这样的:比如研究研究或打听打听身边的文化现象或物件是哪个国家或地区的;今天晚饭时吃的对虾是从哪里进口的;多和身边的外国人交流, 了解相互间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 如外国的小朋友也跳橡皮筋吗等等。

二.加深理解, 消除偏见, 和谐共生

世界上的民族、文化、宗教、价值观等种类繁多, 千差万别, 每一种存在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有着其不可替代的唯一性, 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要有与世界人民共生共存的意识, 只有这样, 人类才能生生不息;认定自己国家的价值观是唯一正确的, 继而强加给其他国家的做法是偏激的、是危险的, 亦或成为战争或争端的导火索。

具体的教育实践环节可以是这样的:多听听留洋的中国人的心声, 多听听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的心声, 你会发现其实每个国家都有许多外国人长期地居住着, 他们正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在为所在国的建设做贡献;我们总会听到“谁谁的老婆是日本人, 真想尝尝她做的日本料理”或总能看到所在社区专为居住在本社区的外国人开办的“汉语补习班”等, 说明大到国家小到家庭, 多种文化和谐共生已成趋势。

三.树立“地球市民”意识, 从自身做起

人类有哪些难题或遇到了怎样的危机, 世界各国人民为了解决难题或消除危机又在做着怎样的努力, 这些都需要了解, 更需要学习, 然后用实际行动参与其中;要培养“我是地球市民”的意识, 知道自己的选择或行动不仅会影响到自己周边的小世界, 也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地球大世界, 作为“地球市民”的一员, 所有的选择或行动都既要对自己负责, 又要对全人类负责;要学习或了解关于开发、和平、人权等方面的知识, 明白其中的道理, 然后才有可能知道什么不能做, 什么需要做, 又具体该怎么做, 每一个“地球市民”都从自身做起, 才有可能化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种种难题或危机。

具体的教育实践环节可以是这样的:多听听在本国或在海外的致力于国际交流、国际协作的人们的讲座或谈话, 从中得到启发, 思考自己应该做的、能做的、怎么做, 然后就去做, 比如把铅笔或本子送给缺乏文具的小孩子们;加入志愿者的行列参与各种慈善活动;或者有了问题, 大家讨论, 不固执己见, 集思广益, 在这个过程中会意识到自己需要了解或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同时认识到让别人认同自己的想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等等。

四.结语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生活的世界是和平的、公正的, 然而诸如战争、贫困、开发、差别、环境等不遂人愿的问题却时有发生, “国际理解教育”其实就是针对地球人面临的这些问题, 通过“了解世界现状;意识到问题所在, 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尽自己所能, 参与问题的解决”这样一个过程来实现教育的目的, 这其中需要的不光是见识、知识, 更需要思考力、行动力、为他人着想和理解他人的品德。

参考文献

[1]徐辉王静.国际理解教育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3 (6)

为国际理解教育搭建课程资源平台 篇10

国际理解教育的展开与推进实际上是时代的召唤, 也是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理所当然的必然选择。地球村时代的到来, 使得世界各大城市的国际社区都在壮大发展, 这种国际社区既是有形的, 也是无形的, 哪怕你成天躲在家里当“宅男宅女”, 只要用一个鼠标一上网络, 那么你面对的同样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 适时顺势在中小学进行国际理解教育, 给我们的孩子奠定面对国际风云的基本价值判断和开阔的国际视野, 是一种未雨绸缪、实实在在的教育国际化举措。国际理解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拓展型专题教育, 它是一种立意更高的地球村民价值观教育。正如许多专家所说, 它将帮助我们的学生面向未来, 以维护地球生态文明的宽广胸怀, 主动认识世界、关爱生命、学会合作, 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演绎年轻一代中国公民博大、宽容、健康、充满活力的天下情怀。

从2008年起, 我们与浦东新区社发局一起, 邀请了与国际理解教育相关学科的各路专家, 精心组织策划编写出版了《世纪名片——国际理解教育系列读本》, 成功地迈出了区域开展并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第一步。在上海市教委、浦东新区领导和各位专家的关心和支持下, 我们愿意为这门能够体现上海国际大都市风范和内涵的新课程做好服务, 为浦东新区乃至全市全国的广大师生提供国际理解教育的优质教材, 搭建国际理解教师能力发展与课程资源平台。

我们将在服务中提升发展内涵, 打造品牌, 与更多的朋友增进理解。

国际理解教育 篇11

一、日本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经验

1综合学习时间是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效方式

相对于现在普遍采用的分科教学,综合学习时间是一种新的课程形式。它打破了学科、科目、单元的界限,是为综合地学习知识、技能或思维方式、学习方法而设计的综合学习活动。它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形式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进行国际理解教育时,一种是跨学科型“综合学习”。跨学科综合学习是指从多学科、多学问的角度从事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的主要特点是不受其他课程的限制,教师可以先设定一个总的标题,然后从多个科目的角度进行探讨,例如,先设定一个标题为“今日中国”,通过对社会科里设立的“中国现代史”或“中国社会”,国语里的“中国汉字”和“中国文学”,美术里的“现代中国艺术”等内容进行整合,这样就可以系统地对中国进行深入的探索,使学生对中国有更全面的了解。另一种形式是以某一主题为核心,邀请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共同参与,或者由老师就这一问题在其他国家的状况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通过与日本的对比,使学生增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另外,学校还经常邀请学者举办讲座,邀请在日留学生,在日朝鲜人等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了解,从小就培养他们的国际理解视野。

2国际理解教育与教育的民族化并重

日本认为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在国际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因而日本在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同时。非常重视教育的民族化。通过加强对国语教育、语言教育、历史教育、艺术教育、德育等的传授,培养作为一个坚定的日本人的文化素养和能力。德育是日本进行的民族教育的主要手段。1958年。保守派力排众议。把道德教育从学科教育中独立出来,增设道德教育时间。1966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的咨询报告《所期望的人》指出,首先要做世界通用的日本人,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做忘却了日本的世界人,唯有真正好的日本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世界人。也就是说,学生在放眼世界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其爱国主义和优良的民族性。1987年,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了“国际化时代的日本历史像”的课题,在理解世界各民族的异文化的同时。育成重视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之心。这对形成日本人素质和爱国之心是很有必要的。对传统文化的强调,对爱国心的培养,对道德教育的重视,是近年来日本官方主导的21世纪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课题。1999年,日本国会又以多数通过了《国歌国旗法》,文部省也名正言顺地指导各学校加强国歌、国旗的教育。2002年,日本政府建议以爱国程度来评定学生成绩等级的方针,“培养爱国情感”被添加为六年级社会学的课程目标。这个非强制的方针建议把爱国主义作为教学目标,以鼓励孩子为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而自豪,文部省的官员阪下谕一说:“该方针旨在使孩子理解并热爱他们的国家、历史和传统。”随着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要求学生首先要学会做日本人,对日本历史、传统、文化、社会具有广泛而深刻的认识,然后学做能生存于世界的日本人,具有站在国际和全人类的角度考虑事物的知识和能力,能沟通异国文化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国际礼节、国际知识和教养。

3民间教育团体在国际理解教育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战以后,日本的民间教育团体蓬勃发展起来。1946年4月19日,民主主义教育研究会(简称民教会)成立。它的宗旨就是要使日本教育真正民主化,建立正确的,人民的教育。1947年6月8日日教组成立,它是教师的一个自发组织,它所追求的是教育的民主和独立,希望教育可以担负起建设新民主秩序和创造新日本文化的使命。日教组在教育改革中最根本的态度就是维护战后建立的体现民主和平等精神的教育制度,反对任何企图加强中央集权的教育改革政策。这种立场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战前军国主义的泛滥所造成的战争灾难。教师们亲身经历了将学生送上战场的深重的罪恶感,增强了教师捍卫和平的责任感。因此,战后新成立的日教组提出了“不要再把学生送往战场”的口号。他们认为政府的任何一项加强课程、教科书、教师培训和学校行政管理方面中央控制的措施都是“退回到战前的军国主义”。尽管被排除于权力圈之外,日教组在一些根本问题上却坚决不让步,如反对特设道德科和政府对道德教育内容的控制等等,并以罢工等自己独有的方式进行抵制。随后,核心课程联盟、社会科问题研究会等民间组织相继成立。这些组织大都是站在反思和批判的角度来思考政府的教育决策和改革的,追求真正民主、科学的教育。例如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屡次篡改历史教科书的行径遭到日本有识之士的强烈抗议。“日本孩子与教科书全国网络21世纪”等爱好和平、反对篡改历史的日本民间团体在东京举行集会并发表声明,抗议新版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战争、否认南京大屠杀、不进行深刻反省,认为文部科学省批准这样的教科书是日本政府公然违背国际承诺之举。日本民间教育工作者并不追随官方权力机构指示的教育,而是努力探索并追求符合人民大众要求的教育,追求符合日本国情的真正的自由、民主、科学的教育。正是有了这些民间组织成员等有识之士的支持。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才得以进一步开展下去。

二、日本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不足之处

日本中小学的国际理解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模式,但是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亟待改进。

1国际理解教育的出发点过于重视外部因素

国际理解教育的出发点过于重视经济、政治等外部因素,在国家主义和市场至上的前提下,国际理解教育成为经济和政治竞争的一种工具。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在“赶超型现代化”国家经济至上的影响下,教育演变为经济建设的工具;自民党执政以来,在教育改革政策上最基本的态度就是国家主义,因此,国家主义已经成为影响日本基础教育改革政策最持久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中曾根内阁上台后,提出“文化立国”的口号,旨在通过文化教育的国际化来达到建立政治大国的目的,它的这种观点通过临时教育审议会的几次咨询报告得以表达,以异文化理解为主的国际理解教育受到重视。日本的国际

化说穿了是为日本的经济利益服务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强大的巩固的国际地位,为日本的经济保驾护航,是维护日本海外庞大的既得经济利益,进一步促进日本海内外的经济发展,确立其与经济实力相应的国际地位。仅仅把国际化的理由归结为日本建立经济大国、政治大国的需要,着眼点在于清除日本在国际市场上经济活动的障碍,这种视野太过于狭隘,违背了教育自由和独立的原则。国际理解教育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尊重、宽容、民主、正义、仁义与和平的基本理念与准则的和平文化是千百年来人类宣扬的不为现代社会动荡和商业化侵害的价值观和态度,是为了使各个民族更好地共存于这个世界上。

2极端民族主义阻碍国际理解教育的进行

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本,但如果对民族主义引导不当的话,非常有可能走上极端民族主义的道路。日本以右翼势力为代表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完全用本民族的文化标准来判断其他文化,将本民族的生存观和价值观强加于其他民族,进而使本民族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敌视合法化。不仅如此,他们把本民族的利益置于其他民族利益之上,并试图将其纳入本民族的利益范围。日本的极端民族主义者通过各种措施,极力地阻碍国际理解教育的进行,他们大肆宣扬种族优良论,认为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而对周边的民族,如朝鲜族、汉族等充满歧视,甚至敌视。1986年,日本国际评论家长谷川太郎在《再见了,亚洲》一书中,大肆贬低亚洲各国,说亚洲是个垃圾场,日本是建筑在垃圾厂上的“高楼大厦”。1996年,部分右翼分子无视周边国家人民的感情。提出把“期望实现正式参拜靖国神社”写进某政党的竞争纲领中。2005年,以扶桑出版社出版物为代表的历史教科书,极力否认日本在战争中的残暴罪行,美化日本的侵略史。以右翼势力为代表的极端民族主义者。通过篡改教科书等方式,掩盖历史真相,大肆宣扬军国主义和民族优良论,他们这些文化不自觉的行为,严重地阻碍了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进行,给日本的青少年带来了非常消极的影响。强调自己国家文化的特殊性、优越性,提倡爱国心,是每个国家的自由,并无不可之处,但是日本的极端民族主义者为了圆自己的世界大国梦,主动向其他国家进行挑衅,伤害了别国人民的感情,故意激怒对方,就不得不让人警惕了。

3存在着“欧美中心主义”倾向

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是在经济、政治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的。日本受欧美文化影响深远,而对自己周围的亚洲文化,向来都是非常不重视,甚至有些歧视,这明显地表现在日本对待在日朝鲜人的态度上。在许多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的眼里。具有丰富生活底蕴的“边缘文化”不过是贫穷与落后的代名词。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与长处,也有其文化上的缺陷与不足。从历史上看,日本有向先进国家学习,并与世界上占支配力量的国家结盟的倾向性。二战后,日本一直与世界的超级大国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结盟。作为教育内容的教科书存在着明显的“欧美中心主义”倾向,对日本教科书的分析结果表明,全部教科书中所“登场”的公元1700年以后的“人物”中三分之二为欧美人。通过学习这样的教科书,使学生接收到这样一个信息,在过去的三百多年的历史里,最有成就,最值得学习的是欧美国家。其结果是在传统文化和地理位置上属于东亚国家的日本,青少年关心的热点在欧美国家,却对自己的周边邻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对亚洲各国而言,日本成为一个“既近又远的国家”,地理上的近与文化上的远,使得日本这个没有“邻居”亲和力的国家,成了一个“非亚非欧”的文化孤独者。日本制定的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是在冷战的思维框架下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强权特征。如果日本在21世纪的发展战略上,仍不能摆脱冷战时期东西方的敌对思维框架,那么它就会变成一个真正的“文化孤岛”。

日本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民主、和平精神的人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最近所发生的篡改教科书事件,使得人们开始警惕日本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复苏,国际理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虽然右翼势力的猖獗说明了国际理解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但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否定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而是应该发现它所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更好地发挥其国际理解教育的作用。

三、对我国中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启示

文化自觉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的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有没有文化自觉对一个民族尤为重要。要培养文化自觉意识,进行国际理解教育是比较有效的方式。我国中小学的国际理解教育方兴未艾,通过对日本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介绍,给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客观认识本民族的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必须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仅要认识到中华文明曾经有过辉煌,也要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在与其他文明交往中,尤其应该注意这些方面。争取消除这些不足,使得我们的民族更好地完善自己,更好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其次,充分理解异文化,树立文化安全意识。当今世界,以各自文化为载体的民族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上的焦点问题。了解一个民族就要了解他们的文化。在与各个民族的交往中,在努力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的同时,要主动积极地去了解其他民族文化的特点,以便在交流和对话中,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所启发,以弥补自己民族文化的不足,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再次,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育者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的思想。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要适当地进行一些国际理解教育的学习,以避免教学中出现一些文化不自觉的现象,影响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以及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定位。

国际理解教育 篇12

所谓的国际理解教育, 是指随着不同国家、民族与文化间的交流日益加深而出现的理解他国与让他国理解本国的一种教育形式, 它是高中英语教育的重要内容。高中阶段是学生树立个人价值观与形成世界观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阶段学生基本具备了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与思考能力, 并开始对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做出价值判断, 但由于这一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 他们的判断往往具有片面性和非理性, 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高中英语教育中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国际理解精神和态度, 挣脱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束缚, 从国际视野去思考问题, 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形成国际责任感, 提高国际意识。国际理解教育在高中英语教育中有重要的体现, 就高中英语教材的选材而言, 它从不同侧面去体现了英语国家的价值观, 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 理解异国文化, 增强民族意识。

二高中英语教育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现状分析

1. 高中英语教育中国际理解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现目前, 我国的高中英语教育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并未受到高度重视, 高中英语教育中过分重视英语语言知识的灌输, 还是以高考为指标, 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识淡薄。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英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掌握, 教学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学生取得好成绩而进行一系列知识点讲解和大量的习题设计, 从而忽视了学生跨文化意识、国际意识的培养, 也忽视了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交际体验,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然而国际理解能力与态度需要在跨文化交际体验中才能形成, 导致了学生国际理解能力水平较差。此外, 在我国高中英语教育中忽视了英语的表达, 对英语国家的民族文化理解较为片面。

2. 高中英语教育中国际理解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首先, 我国的高中英语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颇深, 英语教育以高考为主要目标, 高中英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顺利进入大学, 因此英语也就被当做一种工具;其次, 在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学中, 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 因此在英语学习时潜意识运用汉语的思维进行理解与表达, 而没有形成真正的英语思维, 受思维方式的局限, 使得国际理解教育的认识较为片面, 没有摆脱自身文化的束缚;此外高中英语教育中老师片面依赖于教材和课堂, 老师的国际视野缺失, 学生多元文化体验就受到限制;最后高中英语教育中缺乏国际理解教育的语言环境, 缺乏多层次的信息与情感交流, 学生的英语交流仅限于课堂, 使学生缺乏对国际理解的能力与态度。

三加强高中英语教育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对策

1. 拓宽学生的交流途径

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与交往能力, 因此,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加强英语交流, 拓宽学生的交流途径。在英语教学中, 应充分利用互联网, 为国际理解教育服务, 运用录音、录像资料及各种网络资源, 拓宽学生进行国际理解与交流的渠道, 或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听课与交流, 深化学生在国际理解教育中的人际交流关系。

2. 英语教师要注重国际意识的培养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英语教师首先要树立全球意识, 将国际理解教育的思想渗透在学习中。不仅仅传授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 同时要在课堂上加强英语交流, 让学生进行体验, 在交流中体验异国文化, 形成国际理解能力。

3. 革新高中英语教学的评价方式

改革传统的以语音、语法、词汇为主的英语考查方式, 适当减少英语客观语法知识题, 增加英语语境应用的试题, 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 同时要增加英语活动考察, 学校组织民族文化讨论与评价, 或进行异民族风情演讲, 在活动中让学生感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 提高国际理解能力。

4. 引进外籍教师, 创设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

在英语教学中, 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引进外籍教师资源, 加强学生与外籍教师的交流, 培养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以及国际意识, 同时能正确引导学生对异国文化进行认识, 加强学生对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社交规则等的直观印象, 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 提高他们的国际理解能力。

摘要:国际理解教育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已逐渐成为国际教育的发展潮流, 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国际理解教育可以让各国人民互相理解、彼此尊重, 这是全球化时代人们迫切需要的价值观。英语教育是实现国际理解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高中阶段又是学生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也是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关键时期, 因此, 在高中英语教育中加强国际理解教育责任重大。本文以高中英语教育为基础, 分析了我国当前高中英语教育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现状, 并提出了加强高中英语教育中国际理解教育的途径, 以促进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育,国际理解教育,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李箭.国际理解教育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育的整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12) :13~15

上一篇:应变变化下一篇:农机维修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