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国际化

2024-06-19

医学教育国际化(共12篇)

医学教育国际化 篇1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人口、货物、信息及服务的国际流动越发频繁, 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受到深刻的影响, 教育也不例外[1,2]。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 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是当今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焦点[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我国将在更深的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 因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加强其国际化进程[3]。

开展学生国际交流项目是实现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策略之一。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 了解我校医学教育国际化现状, 并分析国际交流项目对学生在国际化意识、英语水平等国际化素质方面是否存在明显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我校2003级临床医学专业 (七年制) 所有参加国际交流的20位学生 (交流组) , 以及随机抽取的我校2003级临床医学专业未参加国际交流的70位学生 (非交流组) 。

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为了使问卷能比较全面地涵盖医学生国际交流的内容, 课题组首先对国内外评价国际医学教育的文献进行检索分析, 制定问卷。然后请3位参加国际交流的学生, 3位未参加国际交流的学生进行预调查, 并根据他们的反馈意见对问卷进行了修改。

数据收集:数据收集后, 运用SPSS13.0 (SPSS.Inc, 2004) 进行 Chi-Square test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问卷回收率:交流组85% (17/20) , 非交流组90% (63/70) , 见表1。

全球化意识:从表2可以看出交流组更多学生有今后到国外工作、学习的打算 (P<0.05) , 也更倾向于认为学校应开设国际医疗课程 (P<0.05) 、国际事务课程 (P<0.05) , 认为医学教育需要国际化 (P<0.05) 。对医学教育国际化持肯定态度的学生, 认为医学教育国际化可以“保持与国际接轨”、“提高学生国际竞争力, 培养优秀人才”、 “进行国际医疗服务”、“吸引外国学生到我校学习”等。

国际竞争力:在关于国际竞争力方面, 课题组设计了几个开放式问题。在被问及“什么样的医学生是具有国际竞争力”时, 较多的学生认为是“好的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创新思维”以及“把握学术动向”。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要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学人才, 自己目前最大的阻碍是”语言问题。少部分学生认为“国内外医学培养模式不同”、“不了解学术前沿”、“缺乏创造力”等是自己最大的阻碍。

语言问题:语言问题是被调查学生关注的焦点, 涉及到语言的相关问题及调查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交流组学生英语等级水平高于非交流组 (P<0.05) , 在使用英语进行沟通上也较非交流组自如和自信 (P<0.05) , 每天接触英语的时间也较非交流组长, 但在接触英文的方式上, 两组 (交流组、非交流组) 排在前三位的均依次为:英文电影 (65%, 57%) 、准备英语考试 (53%, 43%) 、阅读英文文献 (53%, 40%) 。交流组学生也更支持开设双语课程以及使用英文教材。但在对双语教程的评价上, 两组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目前的双语课程流于形式, 学生收获较少, 仅仅是增加了英语词汇。

除英语外, 交流组学生47%学习过德语、法语或日语等第二外语, 而非交流组仅24%学习过第二外语 (P<0.05) 。

学生国际交流:交流组94% (16/17) 认为学生国际交流项目“很有意义”, 6% (1/17) 认为“无所谓”, 非交流组60% (38/63) 认为“很有意义”, 38% (24/63) 认为“无所谓”, 2% (1/63) 认为“没有意义”, 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在“国际交流项目最需要改进的方面”, 交流组35% (6/17) 认为“交流机会不够多”, 59% (10/17) 认为“学生承担的费用太多”, 6% (1/17) 认为“与本校学习有一定冲突”;而非交流组依次为43% (27/63) , 37% (23/63) , 21% (13/63) 。

学术动向、文献检索:交流组在学术动向把握以及文献查阅方面优于非交流组 (P<0.05) , 见表4。

3 讨论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不可扭转的趋势, 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大力发展自身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国家和地区应根据自己的地域特点, 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 能体现自我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道路。

本研究发现交流组和非交流组相比, 在国际化意识、英语水平、学术动向把握以及文献检索方面都优于非交流组[4]。但由于学校在选拔参加国际交流学生时, 采取自愿报名原则, 且通常都挑选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较好的学生, 因此这种差异的存在可能是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由国际交流导致[4,5]。要明确国际交流对学生英语、学术及职业生涯等方面的影响, 最好是能在学生国际交流的前后分别进行相关调查, 通过前后自身比较[4], 明确国际交流对以上方面的影响及其程度。由于课题组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 因此很多选项是学生自身主观的自我评价, 如能引入客观指标进行评价, 将更有说服力。

此外, 语言问题, 似乎仍然是制约大多数学生发展的关键问题。虽然各医学院校也开设了一定比例的双语专业课程, 但学生从中的收获有限。因此, 如何加强医学生日常英语及医学英语教育, 仍是今后医学教育国际化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总体来说, 我校在医学教育国际化的各项工作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无论是否参加过学生国际交流项目, 半数以上的学生都认识到了医学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并且也对开展国际医疗课程、双语专业课程持赞同态度。大多数同学英语水平都达到了六级, 对文献检索、学术动向的把握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

参考文献

[1]Paul K.Drain, Aron Primack, Dan Hunt, et al.Global health inmedical education:A call for more training and opportunities[J].Global Health, 2007, 82:226-230.

[2]汪青.从全球视角看国际医学教育及其未来方向[J].复旦教育论坛, 2007 (5) :89-92.

[3]张萌, 孙福川.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医学生素质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6, 19:59-60.

[4]Ala H.Ramsey, Cynthia Haq, Craig L.Gjerde, et al.Careerinfluence of an international health experience during medicalschool[J].Fam Med, 2004, 36 (6) :412-416.

[5]AndrewW.Bazemore, Maurice Henein, Linda M.Goldenhar, et al.The effect of offering international health training oppor-tunities on family medicine residency recruiting[J].Fam Med, 2007, 39 (4) :255-260.

[6]Anu R.Gupta, Carolyn K.Wells, Ralph I.Horwitz, et al.The international health program:the fifteen-year experiencewith Yale University internal medicine residency program[J].Am J.Trop Med.Hyg, 1999, 61 (6) :1019-1023.

医学教育国际化 篇2

……记中福会托儿所第一届论坛

2006年4月14日,中福会托儿所召开了第一届的教育论坛,定名为“走近国际班”。在论坛中,国际部的四位教师用生动直观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国际教育的芳华,让我们了解到,在这片我们都曾经非常陌生的异域土壤中,鲜艳的花朵如何吐露芬芳。

董峰老师,现任国际大班班主任,是一位和蔼可亲、深受孩子喜爱的、有着18年丰富工作经验的高级教师。她为我们带来的是《尊重孩子的自然发展,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她的报告让我们感受到国际教育中教师与幼儿的完全平等、完全信任的关系,让我们实实在在地体味到了外籍教师对孩子充分、完全的尊重与信任。

董峰老师将自己在国际班两年的感受与我们共同分享!

第二位登台的是我们国际班里最年轻的一位……张懿老师,作为第一个入主国际班的保育员,张老师接受了很多的挑战与考验,今天,她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为我们介绍她在国际班中看到、听到、感受到点点滴滴,为我们带来了许多形式丰富的国际班主题活动花絮,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异域教学所呈现出的别样的光华。

张懿老师向我们展示国际班主题活动的花絮与材料

国际中班的钱兰华老师与朱耀梅老师与我们共同分享了外教老师“寓教育于生活中”的教育点滴。“生活即教育”,这句名言曾经如雷灌耳,根植于我们每一位教育者的心中。但是说说容易,真的要全面实行可真不简单。钱老师和朱老师的这四个小故事让我们找到了一些启示,引发了一些思索,也准备着进行一点实践,尝试一些突破。

钱老师与朱老师携手合作,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有趣的教学活动录像 最后,陈磊所长为我们做了大会总结,对论坛寄予了深切的期望,也对论坛的成功表示祝贺。国际部的两位外籍老师Mr.Reid 和Miss York也上台为我们发言,他们对这两年与中国教师和睦融洽的合作表示欣慰,全体参加会议的中国教师大声地对她们说:“We all love you!”,使老外感动不已。

陈磊所长和外籍教师对论坛的成功表示祝贺

慎言教育国际化 篇3

中国的教育向何处去?在21世纪初期,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就是教育国际化的问题。

我们的教育迫切需要面向世界,但我个人觉得要慎言“教育国际化”。所谓慎言,我觉得有这样三层意思:第一,使用这些概念的时候要做出合理的诠释;第二,当使用这些概念容易产生歧义的时候,不要滥用;第三,在他人对这些概念做出不合理诠释的时候,不盲从。进入新世纪,我们的任务是使13亿人民动员起来,在党的领导下,按照面向现代化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众的现代化教育而努力。

当前“教育国际化”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因此,对于教育国际化这个命题进行深入讨论是非常必要的。迄今为止,国家的法律法规,政府的方针政策性文件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中,尚未出现过教育国际化的提法。十七大报告当中,提出了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在这段话里面出现了“国际化”,但没有提“教育国际化”。这段话的前提,还是讲经济形势。在这“五个化”里面,强调的是深刻把握我国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而且最后落到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天地。所以,这段话主要还是着眼于经济,没有谈教育国际化。但是在学术讨论当中,在网络上,“教育国际化”已经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热门词汇。

教育是一项培养和化育人的事业,从古代的私塾到现代的学校,教育都是很本土、很民族、很国家的事业,如今却要求它要很国际;“国际化”在许多地方、许多人那里,无论是在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等等各方面,都缺乏准备。究竟什么叫“教育国际化”?国际化一词在汉语中意义比较复杂,化者,使某种事物发生变化之谓也,而且是指发生彻底的变化。所以,教育国际化要按汉语的意思去解释,那就有很多意思了,可以是教育的非本土化、非本国化、非民族化、跨国家化、超国家化,这些词语在报刊杂志上都已经出现了,包括非国家化。如果对教育国际化做出意味着淡化或否定本土文化,淡化或否定民族传统,淡化或否定国家特色的诠释,那恐怕是绝大多数中国人都难以接受的。

文化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文化是教育的内核,没有文化的教育是不可想象的。文化的多元化是世界文化存在与发展的条件,企图用某一种文化取代多元文化,从理论上讲是霸权主义,从实践上讲是注定行不通的。教育国际化、教育全球化的口号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一些发达国家提出,并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等推动起来的。我们应当认识到,当今世界仍然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所谓国际化,所谓全球化,都是强势国家制定的规则。其实,所谓全球化,就是这些强势国家为掩饰其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榨取发展中国家的财富,而且将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将种种灾难性后果转嫁到欠发达国家而打出的幌子。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前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做了中肯的分析。安南在第二届全球化论坛致辞的时候讲:“纵观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趋势像全球化那样让人们争论不休,让人们浮想联翩,经济全球化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经济加快增长,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以更快的速度为个体和国家带来新的机会。然而全球化也开始产生反作用力,因为它所带来的益处,只集中在少数国家里,而在这少数国家里,这些益处也不是平均分配的。华盛顿、布拉格和世界其他地方的群众游行就是人们反对全球化的典型例子。全球化让人们在不可知的力量面前变得更加脆弱,这些未知的力量可以造成经济动荡和社会失调;此外,人们担心民族文化和国家主权可能会受到威胁。”这是安南2002年的讲话,而且,2002年以后的这些年已经证明安南是正确的。据统计,从全球化竞争当中获益的发展中国家不到20个,更多的国家陷入了更为穷困的境地,最富有人口收入是最贫穷人口收入的74倍,而在上世纪60年代这一数据是30倍,随着全球化的进展,这一数据扩大了几十倍。目前,世界上日消费不足1美元者达到了十几亿人,世界上200名最富有者的财产占据了世界人口总收入的41%,世界上三大富豪拥有的财富超过了48个国家6亿人口的国民生产总值,这是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现状。美国的一头牛日消费3美元,而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一个人一天的消费是1美元甚至是1美元以下。由此可见,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穷富两极分化的趋势占主流。与经济全球化相应的是西方国家同时鼓吹政治全球化。美国的布鲁金斯学会有一个刊物叫《布鲁金斯评论》,曾经发表过两位美国的高级研究员的文章,他们说,在新的时代,美国的外交将由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绝对实力和世界政治的广泛全球化来决定,美国必须运用其无与伦比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来营造符合美国利益和价值观的国际大环境。这种政见也不是只存在于一两个人的言论中。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曾经讲过:“我们的父辈、祖父辈所经历过的壁垒、障碍和边界正在被打破。在美国眼里,哪一个国家不向美国和西方开放市场,同时接纳美国的信息、思想、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哪一些国家就会被时代所抛弃。”基于这样一种理念,美国有些人动辄以人权、自由、民主为借口,到处干涉其他国家。由此可知,我们了解一下所谓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以及教育国际化等由西方国家主导制定的游戏规则及其出台的国际背景还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我们保持清醒的、理性的头脑,制定正确的策略,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争取有利于我们深层发展的空间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国际化这个口号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的,是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这些规则规定,其他国家加入世贸组织必须将教育作为服务贸易向世界开放,也就是向发达国家开放。世贸组织的这种要求也遭到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反对,发展中国家认为,教育和文化应该是本土化和民族化的,如果教育市场对外开放就会影响国家的主权。我国入世的时候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尤其是在与美国谈判入世条件的时候,美国强烈要求中方必须要把教育市场向世界各国开放。那个时侯,世界上大约有143个国家参加了世贸组织,在这143个国家当中仅有40个左右承诺了教育市场的开放,中国就是其中一个,多数国家并未承诺开放教育市场,美国自身就是未承诺教育市场对外开放的国家。当然,我们的教育市场对外开放也是有所保留的,我们在两个方面没有做承诺:第一,义务教育不做承诺;第二,关系国家安全和军事方面的教育不做承诺。而且,我们对已作出承诺开放的方面也作出了一些限定,比如高等教育在对外开放以后,必须由国家来做出定价,以限制其消极作用,就是市场化。我们已经切实地感受到了,教育的市场化已经给我们带来了种种消极作用。然后,在谈中外合作办学的时候,我们强调了校长应当由具有中国国籍的人士担任等。

所谓教育国际化的问题,一开始就存在着激烈的争议,对教育国际化提出尖锐批评的首先是印度的学者,他们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教育的国际化就是教育的西方化、美国化,尽管西方世界用种种手段对此加以掩饰,但我们还是应当保持必要的警惕。在这场讨论当中,我国教育界有的人主张把教育国际化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目的,强调与国际接轨,强调接受普世价值,强调培养人类的所谓共同意识,把教育对象的国际化作为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强调培养所谓的超国家的国际人才。这些同志忘记了,当今世界仍然是一个国家利益至上的时代,甚至忘记了美国三任总统,尼克松、克林顿、布什,在访问中国的时候都宣称他们是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来的。这些同志置教育全球化、国际化所带来的教育市场冲击于不顾,置教育全球化、国际化所带来的殖民化倾向于不顾,置这种思潮对国家地理疆界和民族文化传统的侵蚀于不顾,置这种思潮对消解公民身份认同的负面影响于不顾,置这种思潮对国家主权的侵蚀于不顾,我认为,这是很值得商榷的,也是很值得忧虑的。为什么很值得忧虑?因为口号一旦喊响,便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在这场讨论当中,多数人赞成把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定位于我国教育改革与教育开放政策的一个方面,定位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方针的一个组成部分,主张从理念上把教育国际化的含义确定为学习借鉴世界上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吸纳其优秀成果,用世界眼光从人类实践发展的高度来审视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从而使自己成为世界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逐步培养和提高我们通过教育与世界平等对话的能力和实力,并在改变一直由西方垄断的教育和学术的话语权方面作出贡献。

上述表述是我综合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的观点概括出来的。从操作层面讲,多数人赞成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一些务实的工作:第一,积极地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第二,互派留学生,互派教师;第三,加强外语教学;第四,实现一定程度的教育资源共享;第五,开展合作办学;第六,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我对于多数人所持的这种观点是很赞成的。这些年来,我们正是在上述这些方面做了许多扎扎实实的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重要的成效。其中第三点,加强外语教学,对于我们来讲当然是十分迫切的,因为毕竟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们掌握了外语这门国际交往当中不可缺少的语言工具的人还是太少,所以要加强外语教学方面的工作。但现在的倾向不是不重视外语,而是在很多地方不重视母语。其实学好母语是学好外语的重要基础。只强调学好外语,而且越早越好,现在甚至在幼儿园就开始要搞全外语的学习生活环境,这些做法我觉得如果发展下去,会对母语教学产生极大的冲击,应当引起注意。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为让世界了解中国教育,为让中国教育走向世界,为我国大中小学师生“走出去、请进来”与世界各国交流,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搭建国际交流的平台,为开发建立中外多个互利共赢的国际项目,已经或正在作出重要的贡献。

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所从事的工作、事业是十分重要的。其实,交流是人类的一种需要,没有交流,人类也就很难出现了,社会也就很难形成了。社会能够形成就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建立交流关系,并形成各种交流规则,所以,交流是人的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大诗人李白在《花下独酌》诗中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孤独的时候,他与月亮和影子也要交流。交流是一种情感的需要,一种深层的需要,一种发展的需要。所以从人际关系来讲,必须有交流,交流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交流的双方或者多方,他们是自觉的、自愿的,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

教育的本土化、民族化与教育的国际化,无疑是存在冲突的,解决这一冲突的办法是将这两者融入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当中,即把教育的本土性和教育的国际性融汇到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来,用教育现代化去把教育本土化和所谓教育国际化融合起来。这应该是一个正确而且切实可行的选择。

前不久我到无锡,看到一所小学的宣传展板,在他们的宣传栏里,总的标题是“在民族化中拥抱世界”,课程栏里是“校园气息、世界眼光”,他们对老师的要求是“本土情怀,国际视野”,他们对学生的要求是“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他们提倡的育人理念是“思想上要注重继承民族文化传统,行动上要着眼于当今世界的发展模式”。一所小学对当前的教育发展能够做出这样的概括是很了不起的。他们的这一提法从总体上讲是恰当的也是辩证的。教育之树常青是因为她的根深深地扎在本土文化、民族文化、母语文化的沃土之中。没有本土文化、民族文化和母语文化的滋养,教育之树是不可能常青的,是要枯萎的。

但是,在当今的发展形势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的教育除了要追求本土化、民族化以外,还应当注重自身在全球化当中的国家地位。因此,拓宽视野,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国际意识,了解国际法,熟悉国际经济、贸易、科技和法律等方面的游戏规则,具有国际交往、国际合作能力这样的人才,应当,而且必须提上我们的议事日程。其实,真正要想置身于国际社会,主要的不是喊口号,教育国际化的口号可以喊,但是光喊口号并不能解决问题,也不会提高国际地位。什么是国际化?国际化是以自己的实力为基础的、自主的国际参与,而不是全盘西化的国际依赖。国际依赖的结果是殖民地化,而不是国际化。许多经验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发达国家不是在各个方面都在对我们进行围追堵截吗?我们能够进入国际太空俱乐部,靠的是我们自身的实力;欧洲要利用我们的火箭发射卫星,美国还在抗议,就是怕他们的技术被我们学到手。现在,之所以人家不得不承认我们在太空领域的国际地位,不就是因为我们有了太空火箭,我们发射了载人飞船,我们发射了绕月卫星嫦娥一号吗?因为你有了这些东西,所以你在这些方面能够立足,而且正因为有了这些,你才能在这些方面自主参与,才有你的发言权,你可以平等地参与这些国际活动。另外,看看我们的体育,我们的乒乓球,团体金牌、男子女子单打金牌、混合双打金牌都拿了,一届拿了,多届都拿了,如果世界级的乒乓球比赛中国不参加那还有什么国际性可言。所以,依靠自己的实力就能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一个很不成功的例子是足球,足球连亚洲都冲不出,怎么走向世界,还有什么国际地位?所以,我们在讲教育国际化的时候,应该把工夫花在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上,扎扎实实地发展我们自己的实力。正如鲁迅先生讲的那样,外国的好的东西我们都不拒绝,都把它拿过来,然后经过吸收消化,变成为自己的组成部分,增强自己的实力,这个时候你才能够在国际社会中拥有一席之地。

作者系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

医学教育国际化 篇4

关键词:高等教育,医学,国际化

0 引言

21世纪是中国大力发展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实力与地位的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融合程度的加深,医学及医学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多深入人心,也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现有的高等医学教育,经历了改革与发展,已取得巨大的进步和丰硕的成果,但是我们仍应看到与发达国际及世界先进医学及医学教育的差距,仍需我们大步前进,仍需我们不断的学习和发展。

1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

我国的医学现状,为中、西医及其结合的局面,使得高等医学的教育,也包括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方向。传统医学中医学,在医学领域中,越来越多的与西医相结合,高等医学教育,也不断的在中医和西医的领域中更新。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高等医学教育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平台,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生物技术逐渐成为主导技术的变革等,是高等医学教育也面临着新的形式和挑战。

1.1 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成果方便还有很多的差别。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生源的素质及教师的理念,教学水平,较前期有相当大的进步,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1.2 医学模式的转变所带来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传统的“治病救人”型医学模式,逐渐向着“预防保健”“健康、治疗”为一体的模式。非典、甲流的入侵,也使我们医学工作者和医学教育者更清醒的认识到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认识到中医学中所说的,医疗最高的境界是“防之未病”。这些理念和模式,是对高等医学教育、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甚至价值观念都发生的改变,是对传统模式的强烈冲击,需要传统的模式积极改进,适应时代需求。

1.3 教育终身化理念对高等医学教育的挑战

中国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现在已经随着时代和科技的飞速发展,被更加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医学的进步日新月异,新型病种的出现和新知识的更换一样频繁,只有不断丰富自己,才能更好的面对时刻变化的环境。这也使高等医学教育要求医务工作者及医学生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无限的提高自身修养。

1.4 科技及经济的发展对高等医学教育的挑战

21世纪是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强大力量及互联网的应用,新兴科学、综合科学、边缘科学的兴起,要求医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对医学保健有了更多的认识和要求,也需要国内医学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优秀的高等医学人才。

2 以沟通为桥梁,吸取国际先进高等医学教育的方法

大力提倡“以国际化为抓手”,充分利用世界融合、共同进步的便利条件,将教育与国际接轨,提高国内高等医学教育的水平。

2.1 教育面向国际化,紧跟时代步伐

教育国际化的理念,早在上世纪,就被认识并实行。邓小平同志1983年曾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高等医学教育而言,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才能更好地面向现代化,才能更好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学素质,才能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是强有力的发展手段,而发展高等医学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长远方向,是一个伴随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现代化而同步的进程。

2.2 完善教育体制与机制,改善管理

完善教育体制与监督体制,健全评价制度,提高实践技能的培养,将单一学科与综合学科向结合,文、理、医成一体,与外校及国外进行合作项目,保持联系与沟通,及时更新知识技能,提高效率。

2.3 完善医学教育终身教育的体系,与时俱进

让医学生和医学工作者从主观上认识到医学教育必须实行终身制,才能在社会竞争中独立,才能更好的掌握医疗知识技能,为社会服务。

2.4 进一步大力推行高等医学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2.4.1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着国际高等医学教育的挑战,我

们要一手保持自我的特色,一手紧跟世界步伐,尽量缩小与发达国家医学教育水平的差距。(1)扩大高等医学教育的合作与交流,聘请外教,或增加派遣教师、学生留学的数量,双语教学,增加实践时间,引进原版教材。(2)加强医学教育在科研方面的开发,科技强医,继续树立精英教育理念,高进严出。(3)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的建设,增加在教育方面的投资。

2.4.2 另外,学习国际先进医科大学的措施,悉尼医科大学是国

际上最著名的医科学校之一,曾与1995年针对学业负担与不完善的整合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有这样的内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1)加强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2)医患关系及沟通技能的学习;(3)个人和职业发展的学习;(4)社区医学及循证医学的学习。

经过如上一系列的内容,我们更深刻体会到,融会贯通,中西结合,以国际化为抓手,大力提高国内高等医学教育水平,将教育国际化的理念深入人心,将是长期坚持和发展的道路。我们坚信,以我们现有的国力和努力,一定能取得不断地进步和成功。

参考文献

[1]向焱彬,陈俊国,王云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重庆:现代医药卫生,2004,20卷第1期,73-74.

医学教育国际化 篇5

3.1设立培养国际化医学生的目标。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国际化教育的目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其达到世界医学教育的标准与基本要求(GMER),通过接触临床学科世界级知识的创新点,以便及时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及国际前沿进展。临床实践教学中,通过开设全英文病历书写及英文教学查房,提高五年制医学生的医学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使我校培养出的五年制医学生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能够积极的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中来,真正成为能够与国际医学接轨的临床医学人才。

3.2临床医学的教师队伍的国际化。

通过国内外互派教师访学或讲学、项目研究、国际学术交流等方式,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围绕学院教学改革目标,对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帮助和引导,培养出一批教学理念先进,结构合理、具有国际化教学水平的优秀师资队伍,使临床医学的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国际化。

3.3设置国际化的课程内容。

3.3.1组织各学科专家讨论:遴选部分国外原版优秀临床医学教材,指定国外出版的参考专著等,整理编写英文的讲义及大纲,开设专门的国际化课程,作为已有课程内容的补充或作为选修科目。3.3.2关注临床课程的国际趋势及动向:介绍最新医学科研成果及国际前沿进展,开设部分高端课程。3.3.3加强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及校际之间的网络式交流:如邀请发达国家医学院教师来院讲学或开设主题性的系列学术活动,作为国际化课程体系的重要补充。3.3.4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共享国际化的教育资源,与国外医学院合作,开展远程教育,进行教师双向交流互访等,共享国际化的教育资源。这一系列的措施改变了既往临床课程的封闭性,顺应世界高校改革潮流,推进了五年制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自从我院实施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实施以来,五年制医学生与往届学生相比,在医学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临床理论知识考核,临床实践能力评价,学科前沿知识掌握,科研能力等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提高,这也为我们继续推动实施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注入的强大的动力。总之,在全球化这一的背景下,对医学教育的进行国际化改革已经成为必然,我们只有培养出具备核心能力、具有全球职业视野的临床医生,并通过日后不断的努力学习,才能为本地区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为人类的健康与和平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顾丽群,吴平,朱海,等.全球化背景下的医学教育国际化探析.中华医学教育杂志,,30(2):164-166.

医学教育国际化 篇6

【关键词】国际化教育 大学英语 教育转型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2013《四川省南充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的立项课题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NC2013B 051。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12-02

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全球化已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主要是指在科学保留本国教育特性的基础之上实现与国际教育的接轨,实现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综合性人才。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之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与危机,需要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加以改善协调。

一、大学英语教育和教育的国际化

为了有效实现国际化的交流,扎实地掌握英语是我们必备的素养。在世界文明进行碰撞交流的国际化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熟练地掌握英语参与国际化大潮。一方面中国等非英语国家普遍将英语作为日常课程参与学习;另一方面全球每年有数以万计的留学生接受英语作为授课语言。国外的知名高校甚至将课程分享到互联网上,有效地促进了教育国际化进程,也巩固了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地位。

教育的国际化主要是指实现师资、学生、课程、教学方式和操作手段的国际化。通过调查分析,国际教育的开展主要在具有良好学术素养和职业教育水平较高的高等教育领域。在高等教育中作为重点课程开设的大学英语,注定在教育国际化课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二、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与转型困境

20世纪末,随着中美建交,两国间的关系得到改善,英语教学得到官方的肯定并且全面普及开来。在高等教育方面,随着大学扩招,大学英语教学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资源支持,国内高校普遍开设英语专业,对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几乎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专业名词。

但是,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受到了社会的质疑与批评,主要表现在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并不具备良好的英文素养,熟练的英语口语表达成为短板,教学资源投入的广泛性与教学质量之间存在巨大落差。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转型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但在教学转型的过程中依旧面临着诸多困境与障碍,一方面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转型将直接影响到高校英语教职员工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高校的英语教学转型缺乏高素质教学专业人才,在之前大学英语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英语教师和教授专业英语的专业课教师分别对专业知识和基础英语有着强烈的隔行如隔山的无助感,而大学扩招对教育质量的稀释加剧了这种无助。

三、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转型的发展阶段

大学英语教育转型是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教育国际化进程的背景下进行的,是中国高等教育教育国际化的内在需求,也是提升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在即将到来的新一轮教育体制改革中,其进程大概分为三个阶段:

(一)转型初期阶段

主要表现为现有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比例下降,通识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比例上升。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突出与强调英语语言表达基本能力的知识权重下降,以语言为依托的同时素质教育功能得到极大的彰显。这一进程已经在全国各大高校展开,并且表现为国内高等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普遍特征。

(二)转型的中间阶段

在第一阶段转型过程中,原有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得到改变,专业英语教学的目标得到落实。在新一轮的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随着院校合并,专业削减,大部分院校的英语专业不复存在,仅有少部分的外语教学院校以及综合性的大学开设英语课程。在新一轮教学改革存货下来的院校,将逐步开展以双语教学为特征的改革建设,以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背景,提升自身的专业竞争力。

(三)转型完成阶段

随着中间转型阶段的成熟与完善,双语教学得到大力的发展,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转型将上升为以专业英语教学为核心。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学校将会在教学领域脱颖而出,开设大量国际化课程,采用全英文教学,逐步奠定在国际高等教学领域的地位,成为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校。这一阶段,也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地位的根本性提升。

四、结束语

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大学英语教育转型已呈箭在弦上之势。在将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大学英语教育转型的顺利完成,将成为国内大学英语教育的升级和国内高校融入教育国际化进程、提升国际地位的关键因素。因此,英语教师应该树立危机意识,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英语教学模式,走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道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1]李四清.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师发展探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2,3(144) : 26 -30.

[2]蔡基刚.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研究[J].外国语,2012,1(1) : 69 -76.

[3]束定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目标与方向[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

[4]许竹君,张艳,徐玲. 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学团队教师发展走向[J].高教探索,2012,(3) : 91 -95.

作者简介:

医学教育国际化 篇7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高等医学教育,核心要素

0 引言

人类已经迈入21世纪十个年头了,回顾以往,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科学技术进步都在以飞快的速度向前推进,处在急剧变革时代的高等教育无疑应当把握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的需要,实现自身的革命性变革,从而推动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正在成为世界关注的必然趋势,国际化正成为办学办校不可缺少的重要战略,面对国内外高等教育,特别是医学教育的大变革,清醒认识发展的大趋势,牢固把握发展的大方向,迎着教育国际化的大潮,顺势而上,成为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的自觉追求。目前,国内一流医科院校在教育国际化的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对于教育国际化的定义,特别是其核心要素的深刻理解与把握,是实施教育国际化策略和举措的前提和基础。

1 教育国际化的定义

教育国际化是一个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深入进行着的实践活动,不同的学者和组织从不同的角度给予的解释各不相同,但也有重要的共识存在。比如著名学者Jane Knight认为“教育国际化是将国际化的观念整合到高等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服务功能中的过程。(The process of integrating an international,intercultural or global dimension into the purpose,function delivery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1]这是目前在世界上得到广泛认可的一个界定。国内有樊代明把教育国际化概况为“用国际视野和理念来把握和发展教育”。[2]两者在表述上非常接近。

2 教育国际化的核心要素

把教育国际化理解为一个过程,即必须通过各个方面的国际化活动来最终实现学校整体的国际化,而学校整体的国际化必须依赖于一些核心要素的国际化,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要素。

2.1 办学理念国际化

办学理念是大学的灵魂,理念从根本上指引着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教育国际化首先是办学理念的国际化,没有观念的创新,一所大学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19世纪的德国大学敢于创新,开创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建立了现代第一所研究型大学———柏林洪堡大学。1876年,美国创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启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序幕。二战后,美国研究型大学逐渐壮大和成熟,世界各国以不同方式地学习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在绝大多数美国大学的办学宗旨中可以看到“国际化”和“国际教育”的字眼。

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七所大学都是世界大学中的佼佼者,都是著名的研究型大学,长期位居世界大学排名前十位,它们都非常重视本科教育。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Lawrence H.Summers)说:“哈佛和一些类似的机构有时作为‘研究型大学’而出名,但在这所大学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教育更重要。”[3]而国内一些院校把国际一流片面理解为追求SCI论文数量,追求科研项目资助额度等科研指标,萨默斯的话无疑是最好的警醒。

2.2 课程教学体系国际化

课程与教学是大学的核心工作与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国际合作精神应融入课程设置和整个教学过程”,[4]可见课程与教学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核心部分。

一所大学的课程能力主要取决与两个方面:一是大学历史传统与现实发展所形成的学科专业结构,二是在这种专业结构下形成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这两个方面与国际接轨是课程国际化的关键。传统上,我国的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是在学习借鉴前苏联的医学教育模式基础上建立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为中心,而当今国际先进医学教育基本上实现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我们要想实现课程国际化,必须认真寻找与世界一流大学存在的差距,从而实施改革之道。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过程,教学国际化也是课程国际化的必然要求,教学国际化包括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语言和课程实施教师三个方面的国际化问题。医学教育界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的毕业生拿着学历证书不能直接申请发达国家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课程内容没有和国际接轨,没有被人家所承认。课程实施语言包括了双语教学和外文教材等方面的问题。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国际化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的载体,是实现课程教学国际化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目前国内医学教育的师资还存在很大差距。不少院校在双语教学和引进外文教材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结果收效并不显著,原因就在于对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教师两个关键环节没有重视。

2.3 人员国际化

这个问题包括了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国际交流。教师的国际交流是教育国际化的核心部分之一,是课程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促进课程教学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和内容。目前,教师的国际交流主要体现为教育教学、科研课题、项目合作等方面的联系和往来。[5]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可以直接推动教学、科研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6]国内医学院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一方面邀请国际专家来讲学或者指导临床工作,另一方面,定期选派教师出国学习。推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学生的国际交流一方面对于培养国际视野具有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借助认识其他文化,学生可以对本国文化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少数具备条件的国内医学院校已经开始定期选派从本科到博士各个层次的学生,到国外参加从假期专题研讨到1年的定点培养。

2.4 科学研究国际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国际合作是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工作性质和效果所不可缺少的条件”。[7]目前医学科研国际交流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通过国际组织进行合作研究,如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中华医学教育基金(CMB)等。二是校际合作,如北京大学医学部和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合作的“转化医学与临床研究联合研究所,浙江大学和UCLA合作的八年制本科项目,三是研究人员的交流,如邀请国外专家讲学、交流,选派学者出国留学、访问等。

2.5 教学资源国际化

从物资资源来讲,通过一些国际组织的协调和帮助,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申请资金、技术的支持,如研究经费和留学生助学金等。从信息资源来讲,互联网、电子图书馆、虚拟大学使世界上各个地方的学生、学者有了联系在一起的可能,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接触到世界一流医学院校的课堂、实验室和图书馆。

虽然“要获得一个为所有人所接受的教育国际化的定义是十分困难的”,[8]但对于其核心要素我们应当有明确的认识,这对于把握教育国际化的实施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Jane Knight and Hans de Wit.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in Asian Pacific Countries.Amsterdam.EAIE,1997.

[2]樊代明.教育国际化[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9,10.

[3]HarvardUniversity.TheTeachingFellowsHandbook,2005~2006.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2005:1.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Z].

[5]程斌,程宜康.2000年以来中国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综述[J].学术论坛,2007(2):196-199.

[6]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4.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Z].

医学教育国际化 篇8

作为我国唯一的航空航天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理应担负起这一历史责任, 大力推行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同时, 结合我校“建设国际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的奋斗目标和教育国际化理念, 加快进行航空航天医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改革, 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和要素, 培养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航空航天医学高素质人才, 对于建设国际一流大学具有重要意义[1,2]。

近年来, 作者及其团队开展了航空航天医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探索, 通过调整研究生培养制度, 改革研究生教学体系, 更新研究生教学内容, 向航空航天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实施迈出了第一步。开展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目的, 就是要让航空航天医学专业的导师和研究生树立教育国际化的理念, 初步建立航空航天医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培养制度及教学体系, 培养新世纪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航空航天医学人才。

1 研究生教育理念国际化

近年来, 作者及其团队利用理论学习、世界著名大学展播、全球教育现状介绍及“精解名校”、“精研名科”等多种形式, 逐步使航空航天医学专业导师和研究生树立起了国际化的教育观念, 并注重在思想上培养师生的国际意识, 加强国际理解教育, 深刻理解多元文化, 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 树立为全球服务, 向全球开放的观点, 能够从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广阔视野出发判断事物。

在树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观念的同时, 也注意避免文化的单一化和民族性减弱的倾向。除此之外, 还要注意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在学习国外先进文化的同时, 自觉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

2 研究生培养制度国际化

首先, 对于航空航天医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不同层次培养对象, 作者及其团队采用了不同培养制度以达到教育国际化的目的, 先后与相关国际名校建立了合作办学机制, 形成了若干国际化研究生教育基地。例如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法国里昂第一大学、法国昂热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 约定在航天医学方面加强交流合作, 进行技术互补, 开展人员互访, 拓宽研究领域, 建立了研究生参与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和学术交流的机制, 形成一种浓郁的国际化氛围。先后在法国和中国成功开展了3次航天医学合作实验研究, 双方互派研究生参与合作项目, 积累了丰富的合作经验。其次, 还尝试学位授予单位根据人才需求状况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促进学科、学位制度的国际化。此外, 推行研究生学位与学历的国际认可制, 呼吁相关管理部门积极推进政府间相互承认学位证书协议和公约的履行, 不断借鉴国际上好的做法来深化改革。

3 研究生师资队伍国际化

师资队伍的国际流动是实现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策略。一大批具有国际科研合作、学术交流能力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础, 也是快速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动力之一。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可以直接推动教学、科研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因此, 作者及其团队积极探索研究生师资队伍国际化的途径与方法, 如加强国际师资的引进和招聘, 面向世界邀请国外学者、教授前来讲学, 选派研究人员互访和交流, 为教师创造国外培训进修和访问考察的机会, 使得教师始终站在学术前沿。近年来, 先后邀请法国、美国、俄罗斯、比利时、加拿大等国7名知名航天医学专家来校进行访问交流, 聘请了3名教授为本学科客座教授, 中方1名教授也被聘为法国昂热大学客座教授, 并为双方研究生授课, 派出8名青年教师到国外实验室做访问学者或高级研究学者, 加强双方的合作与交流, 合作发表论文4篇。同时, 注重把暂未具备留学背景的年轻优秀教师尽快推上国际交流的平台, 提高其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能力, 逐步实现研究生导师群体的国际化。通过这些措施, 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一定学术造诣和声誉, 掌握一门或一门以上外语, 有一定的参与国际活动能力和经验的骨干, 或直接面向世界招聘教师和学者, 从而提高航空航天医学专业研究生导师队伍国际化的水平。

4 研究生教学内容国际化

教学内容的国际化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难点,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过程。国际教学要在内容上具有国际定位, 在目标上着眼于培养研究生在国际和多国背景下的职业和社交能力, 在培养对象上既有本国学生又有外国学生。为此, 作者及其团队提出在研究生教学阶段, 可与世界一流研究生院共同开设教育、研究课程, 借此取得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时代变革的思路。同时, 积极推广双语教学, 选用英文原版教材, 营造国际化的研究生培养环境, 以培养更多国际化的航空航天医学人才。此外, 还开设博士研究生公共课程讲座, 介绍国内外航空航天医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 编写出版了《重力生理学理论与实践》、《空间医学与生物学研究》两部研究生教材, 其中《空间医学与生物学研究》被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并获得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图书) 提名奖。在学位论文写作方面, 坚持鼓励研究生阅读国际学科研究前沿的英文资料, 要求研究生用英文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按照学校对博士研究生毕业的规定,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在国外SCI收录期刊发表1篇影响因子>1的学术论文才能获得博士学位。

5 研究生培养国际化

积极探索培养对象国际化的思路和方法。首先, 在研究生教育阶段, 重视留学生教育, 不断创造条件, 在解决军队体制所存在的局限性后, 建立健全留学生政策、规定, 通过实施积极的海外留学政策, 通过合作培养、交换研究生计划、设立资助基金、解决好留学生的食宿问题等来吸引世界各地优秀的学生来我校攻读航空航天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这样不仅能较快促进学校、地区甚至国家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而且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 建立比较平衡的中外文化观, 既能培养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人才, 又能将人才留在国内, 从而减少人才流失。其次, 在吸引留学生的同时, 还可通过多种渠道积极选派学生出国留学、到国外访问或接受国外短期培训等。近年来, 作者及其团队先后承担了3批外国留学生的航空航天医学授课任务, 并积极呼吁将留学生教育与研究生学位教育相结合;派出3名研究生到国外实验室学习并开展合作研究。

总之, 通过开展航空航天医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探索, 逐步树立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理念, 尝试建立航空航天医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培养制度及教学体系, 提高了航空航天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有力促进了航空航天医学学科的发展。

摘要:探索了航空航天医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模式与方法, 通过树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理念, 调整研究生培养制度, 改革研究生教学体系, 更新研究生教学内容, 以提高航空航天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促进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航空航天医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孙喜庆.探索新时期研究生培养之路[J].军队医学教育, 2008 (4) :123-124.

医学教育国际化 篇9

一以我校医学留学生教育为范本, 透析全国医学教育改革的现状

我校大规模招生始于2004年, 经过八年的艰苦创业, 我校留学生规模已实现较大突破, 长期学历学位留学生数量位居医学高等院校前列。截止到2011年底, 我校在校长期学历学位留学生已接近1400人, 国别数达到82个, 博士生、硕士生比例逐年上升, 留学生规模、层次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生源国实现多元化, 打破了印、巴、尼等南亚国家为主的格局, 开始向非洲、欧洲等其他大洲辐射;教育层次中高层次学历留学生比例明显增加;实现了本科教育专业的拓展, 为实现我校医学留学生教育的有规模、高水平、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年来, 我校医学留学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为医学留学生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校积极响应医学教育改革的号召, 通过不断创新, 着重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各方面大胆尝试、不断改革, 以适应国际医学留学生的需求。近十年来, 全国医学留学生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多所院校都在留学生教育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部分院校积极尝试改进现有的英文授课模式, 逐步实现单一授课模式向多种授课模式的转变, 医学教育改革已见雏形。

二按照国际化办学要求, 我国医学留学生教育目前存在的不足

随着我国医学来华留学生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我国医学来华留学生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在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与手段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未能达到国际化办学的要求。

1. 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大多数学生缺乏国际化视野

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留学生教育质量的高低。目前, 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仍不能摆脱因循守旧的思想, 按照中国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培养留学生。培养出的学生大多缺乏国际化视野, 有悖于培养国际化医学人才的目标。因此, 我们有必要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 以全新的国际化教学理念, 培养更多的国际化医学人才。

2. 医学教育培养模式单一, 仍需进一步创新

教学模式是医学来华留学生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目前, 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仍以单一的英文授课或汉语授课模式为主, 仅能满足部分医学留学生的需求。留学生培养模式仍沿用我国传统的本科、硕士、博士的培养方式, 不能与国际接轨, 采用弹性培养方式。因此, 我们有必要改革现有的医学留学生教育培养模式, 逐步与国际接轨, 培养国际化医学人才。

3. 课程设置陈旧, 有待进一步实现国际化

目前, 国内大多数高校在留学生的课程设置上, 一直沿用与中国学生相同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即基础课程、临床课程、临床实习三个阶段。各阶段缺乏紧密的联系, 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之间不能更好地融会贯通。课堂教学仍以授课教师讲授为主的形式, 缺乏小组讨论式启发性教学, 无法与国际接轨。因此, 我们有必要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 引入国际化课程, 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医学人才。

4. 培养目标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未达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

医学留学生的培养应以国际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 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而目前, 我国大多数高校仍沿用培养中国学生的教学目标与手段, 不能满足留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培养出的学生很难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留学生的教育质量更未达到相应的标准。因此, 我们有必要改革现有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手段, 以国际化的标准, 重新设置留学生的培养目标, 更新教学手段, 不断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 为国际市场培育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三提升我国医学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对策

为培养国际化、高质量的医学人才, 必须以国际化的医学教育理念, 全面改革现有的教学培养模式, 深刻认识教育质量的保证是留学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纳入与国际接轨的教学、管理理念和方式, 使留学生的教学管理走向国际化。

现就我国医学留学生教育存在的不足, 提出以下提升我国医学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对策。

1. 以国际化医学教育理念为核心, 全面推进医学来华留学生教育改革

以国际化医学教育理念和医学精英教育的理念为核心, 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应用到医学来华留学生教育中, 全面提升医学留学生教育质量, 为推进我国医学来华留学生教育改革奠定基础, 也为全面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医学人才提供保障。

2. 实施多元医学教育培养模式, 促进国际化教学模式的形成

为推进医学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改革, 我们应改变以往单

人力资源专业应届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研究

唐素珊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摘要】人力资源专业近几年受到了社会与用人单位的青睐, 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高等院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培养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专业人才, 但这些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显现出职业的不适应性, 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经过调查分析发现, 影响到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因素主要有:是否制订了职业规划、专业知识的扎实程度、外语掌握水平以及工作经验与工作能力四个方面。本文就这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降低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职业不适应性的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应届毕业生职业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 (2013) 16-0030-0221世纪被称为是“人才大战世纪”, 而负责企业人才的

运用与管理, 并实现人才与企业双方利益同时最优化的工作人员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伴随着人才市场化的出现,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受到了社会的重视与追捧, 众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这一专业并培养出了一大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近几年, 人力资源专业应届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 然而, 这些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显现出职业的不适应性, 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 甚至出现了转行的现象。笔者从就业指导的角度, 深入分析了影响人力资源专业应届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因素, 并探讨了如何避免这些因素对应届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产生影响。

一人力资源专业应届毕业生职业适应性影响因素分析

1.职业规划影响因素

职业规划是个人将自身职业愿景与外在环境相结合, 对自己的事业发展甚至一生的职业成长制订的计划。职业规划可以作为一个人事业发展的目标与参考, 一个人尤其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最好是通过职业规划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通

一的授课模式, 形成以英文授课为主, 汉语、双语授课为辅的多元教学模式, 以满足不同语言层次留学生的求学需要。同时, 应深入改革和创新医学留学生教育培养模式, 实施留学生预科教育、双学位 (双专业学位、双校学位) 、本硕连读 (临床硕士、住院医师) 、硕博连读 (针对优秀硕士生) 等多元化教育培养模式, 促进国际化教学模式的形成, 推动我国医学来华留学生教育改革的发展。

3. 实施与国际接轨的留学生课程设置体系, 促进课程的国际化

在深入研究医学留学生课程设置体系的基础上, 积极吸纳国外医学的教育优势, 通过建立网络平台等各种方式寻找真正适合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同时应积极引入医学教育国际标准, 参照生源国医学教育培养要求, 修订留学生培养方案, 制订适合于留学中国学生的教学计划, 全面修订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使来华留学教育更加符合国际医学生培养要求, 推进医学教育体制改革, 为培养国际化、高质量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 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

留学生教学方法与手段关系到留学生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 我们有必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不断培养和过调查显示, 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如果制订了职业规划, 不但会有比较明确的事业发展目标, 而且可以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当前所从事的工作, 可以产生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高涨的工作积极性、更加强大的克服困难的勇气, 因为他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每一分努力都是为了下一个目标的实现而付出的。如此一来, 具有职业规划的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就相对较高, 并且能够顺利地度过初入职时的低薪、低职期。没有制订职业规划的毕业生, 其工作的开始是对自己没有完全的认识, 对工作发展盲目乐观, 没有做好应对入职低谷期的心理准备, 当工作不顺心、工作任务难以完成时, 就会产生厌烦心理, 对工作的满意度低、对薪资不满、对职位不满、盲目跳槽, 最终影响了其职业的发展。

2.专业知识影响因素

人力资源专业主要开设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招聘与录用、人力资源规划等二十几门课程, 这些课程是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从事工作的理论基础。人力资源专业对理论与实践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积极性。通过建立网络教室, 利用国际院校网络教育资源和网上教学平台,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改进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应深入地学习研究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 对留学生因材施教, 改善目前教学方法呆板、课堂气氛不活跃、师生沟通欠佳的局面, 鼓励教师尝试以问题为中心 (PBL) 的教学方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动手实践能力及与他人合作的协作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 医学教育具有实践性强、周期长、成本高的特点。医学教育改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医学教育的改革必然会推动医学教育质量的提升, 反之, 医学教育质量的提升也极大地促进了医学教育的改革。在现阶段, 我们应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为指导, 全面推行医学来华留学生教育改革, 以国际化教学理念为核心, 创新医学教育模式, 设置与国际接轨的课程, 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更好地推进医学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改革, 探索我国医学留学生教育的新思路, 促进我国医学留学生教育有规模、高水平、可持续地发展, 培养更多国际化的高质量、高层次医学人才。

教育国际化:机遇还是挑战? 篇10

全球化是一个事实, 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 它都在或明或暗地影响着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汹涌而来的教育国际化浪潮中, 基础教育何去何从,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同时, 也催生出很多疑问, 诸如国际化“是什么”, “是不是向英美、西欧教育看齐”、“国际化要去中国化吗”“国际化仅仅是发达地区和名优学校的特权吗”……这些问题不考虑清楚, 基础教育国际化就永远只能是“低头走路”。本期我们一起关注教育国际化, 与专家学者共同解读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机遇和挑战。

面对国际化音乐教育 篇11

音乐艺术与教育艺术的学习、培训、讲座也开始蓬勃发展。专家们需要丰富教学经验和教育知识,同时也需要在双语的教学岗位上摸索并积累经验。在我音乐学院毕业之后,原本打算去美国读研究生的我,最后选择了去国际学校工作,在那里一边积累经验一边开展工作,因为在我看来,及时学习再多时间,最终知识是要为所从事的实际工作服务的。在英国制的国际学校工作三年后,我又换了一份民办学校的工作,因为这个岗位需要一位双语音乐老师。

工作到现在,我对教育事业也积累了一点经验和浅薄的体会,想记录下来,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师,应具备爱德品格,需要热爱音乐、热爱教育、喜爱孩子。特别应具备一种爱,就是爱音乐。教师没有对音乐执着的热爱,音乐应该是音乐教师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不热爱音乐,将无法激起学生对音乐的喜爱。教师对音乐的热爱,将深深地影响、感染着每一个学生。有时候在课间,在学生踏入教室之时,我还在陶醉在自己的弹琴中,当学生听到并且踏入教室时自然会很小声,并且试图走入我的音乐中。这样潜移默化的传递就是一种最好的表达和激发。

音乐教师真正热爱音乐时,自然会产生让学生也拥有如此美好感受的欲望,并希望把这种对音乐的热爱和情感通过音乐语言表达出来。从身心发展、文化继承、个性培养、创造力的开发等诸多方面考虑,将自己的音乐对学生的全部的爱,通过各种方式与手段全部地倾注给教育的“客体”,将他们培养成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自我、有创造、有音乐文化素养的新型公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相信,教师对学生的郑真的爱,是一种强烈的不可抑制的愿望,这是一种你认为是自己身上最好的东西献给学生(不是献给某个人,而是献给集体)的愿望。”哪里有这种爱,哪里的教师本人就是吸引集体和每个学生的巨大力量。在整个人类社会中,爱德力量是伟大的,它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尽管爱的属性不同、表达方式不一,但是音乐有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最近本的要求。有了这种力量,才能对自己所从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发展成功教育的方向,许多教师都敏感地意识到,若不加强学习,定有落伍的危险,若不在实践中力求发展,定将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所以在这股潮流中,我们能做的就是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以一杯水与一桶水的比喻来比较衡量师生之间的知识结构的不同。这在以往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也许是对的,但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就远远不够了。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渠道,已从原来意义上的主导单一型,转向社会、家庭、网络等多向型。随着传播媒体与传播手段的增加,学生的知识来源渠道与知识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充电。随时获取新的信息,扩宽自己的知识视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若有如喷涌的泉水,源源不断清冽甘甜,便能随时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也可以加固学生,在社会生活成长过程中因为应试教育所缺乏的另一面进行补充。建立争取的学生观。

自从我国近代教育兴起以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模式一直沿用至今。早在我国近代教育兴起之时,一些有志之士就提出学习西洋教育应该有三大方针:第一,教育是自动而非被动的,是启发而非灌输的。他指出意大利蒙的索利Moria Montessori的自动启发教授法已轰动世界, 我们任守着被灌输的成就想法是不对的。第二,教育是世俗的而非神圣,是直观的而非幻想。指出欧美各国教育都注重职业,所交功课无非是日常生活的知识技能,是社会的。而我们教育所中的是神圣无用的幻想,做大学者、大书箱、大圣贤、大豪杰等等,是个人的。第三,教育是全身的而非单独脑部的。中国教育大部分中在后脑的记忆,小部分中在前脑的思索,不讲就全身教育。陈独秀归纳了心就教育特点:

旧教育——主观的 教育主义——个人的

教育方法——教训的

新教育——客观的 教育主义——社会的

教授方法——启发的

讲到我们音乐教师教育的基本技能有很多,总的教学技能包括两个部分:教学能力;音乐能力。歌唱教学技能是普通学校音乐教学的主线。特别是小学阶段,音乐教师必须掌握自然流畅、富有音乐表现力的演唱技能,最好能够延长一般的中外歌曲,做适当范唱。并能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选择适当的发声练习和歌唱曲目教学。对学生在歌唱中出现的音准、节奏、发声、咬字、情绪表达等问题,能及时发现并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法,帮助学生大方、热情、自然、富有表现欲望的歌唱,在歌唱中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习惯与方法。钢琴弹奏技能是首选辅助乐器的伴奏技能,条件不足的地方也可以使用电子琴或电钢琴甚至手风琴做代替。音乐教师应具有正确的基本弹奏手法与基础的伴奏能力,能够根据各区旋律、调式风格与情绪要求,正确选择和弦和伴奏织体,学会使用踏板,适当掌握音区的变化。教师还应具备即兴伴奏能力,为学生创造性音乐活动及体态律动教育服务。

简单乐器教学技能,这是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发挥着良好的效果。通过不断选择淘汰,目前普遍使用的教学乐器有竖笛、风琴、口琴、电子琴等。一些地方新的课程标准都对教学均有明确规定。合唱指挥技能,这是一种常见形式,从课外活动到扩展课或班级教学都能涉及到。随着音乐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受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一直用人单位聘请教师是第一问题往往是会不会排练、指挥合唱队。音乐教师需了解各年级段学生的声音特点,掌握多声部教学的基本常识、排练方法以及简单合唱曲目的编配知识。并具有一定分析作品、处理作品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滴理解音乐。

音乐欣赏能力,让孩子熟悉作品并有能力去分析、理解作品的内容。熟悉教学内所涉及的音乐作品并有独特的见解,能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理解音乐。

医学教育国际化 篇12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文化安全,文化软实力,外语教育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中, 高等教育迈入了国际化的进程, 担当起了共有、共用和共享的新文明传播者角色。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种包含有多种多样具体活动的多元化而非一元化的发展趋势, 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正融于全球意识环境中的教育体验。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程中的国际内容;二是与培训和研究有关的学者、学生的国际流动;三是国际的技术援助与合作计划。由此可见, 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 ( 赵中建, 2001) 。这种跨文化交际可以拓宽参与者对待自己国家的视角, 加深对异国文化的理解。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如果对本国和他国的文化背景了解、理解得不够, 在沟通时遇到障碍, 那么, 弱势国家的文化将会面临安全问题。

一、维护文化安全的外语教育政策

国家文化安全指一个主权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 特别是指主流文化价值体系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意识形态、社会基本政治制度、价值观念、语言符号系统、知识传统、宗教信仰等主要文化要素免于内部或外部敌对力量的侵蚀、破坏和颠覆, 从而确保主权国家享有充分完整的文化主权, 具备同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协调一致、良性互动与不断创新的文化系统, 并在人民群众中间保持一种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 ( 石中英, 2004)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

在国际化的局势下, 我国高等教育作为新文明传播者必须担当起中国文化安全的维护者和发扬者的角色。而高等教育层面的外语教育更要站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立场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外语教育在全球化过程中起着桥梁的作用, 不同的国家的文化通过这座桥进行往来交流。但是, 一座被合理充分利用的桥梁必定是“双向”的, 不只是为舶来文化开设的。因而, 这座桥梁更重要的作用是维护发扬自身民族文化。要使外语教育在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方向标下顺利进行, 就要制定积极、明确的外语教育政策。

横向比较各国的外语教育政策, 我们会发现不同国家外语教育政策在维护各自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安全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力。美国的外语教育政策经历了一个从不被重视到被高度重视的过程。在美国的外语教育体系中, 并没有将个别外语放在极其突出的地位, 而是做到百花齐放。美国的宪法规定:要获得美国国籍的移民, 必须具有一定的英语能力。由此可以看出, 维护母语的地位在外语教育的制定中发挥着前提作用。澳大利亚的教育政策非常重视外语课程的地位、语种的选择、师资的培训以及资金的投入, 在这种多元的外语教育政策下的外语教育稳步发展。澳大利亚把外语作为一种人力资本, 注重外语的经济价值, 强调外语的经济效用, 在加大外语教育的经济投资的同时重视外语教育的长远规划。澳大利亚在保证外语学习多样化的同时也重视母语的地位。《澳大利亚语言规划简述》和《国家语言政策》明确地记在澳大利亚的国语和官方语言为英语;法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 其外语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而得到重视的; 法国一贯主张“文化多元化”,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外语教育多元化”逐渐被纳入这一体系。为鼓励多元化, 法国采取了政策干预的策略。法国外语教育在保证语种的多元化、保障教学有效性的指导思想下要求所有年轻人都掌握至少两门外语, 同时要向其他的文化开放, 发觉国内方言宝库; 德国外语教育政策的核心目标是为了学习者更好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 从而获得个人的终身发展。德国外语教育政策特别指出外语教学应促进学习者的独立成长, 增加跨文化伊始和加强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德国外语教学提倡多文化教育的理念。语言对于德意志民族的意义是延续民族及国家文化的命脉, 祖先语言之重要性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德国一直积极争取德语在欧盟的地位, 并且为外来移民提供学习德语的机会, 把德国社会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作为教育的一种财富;东亚各个国家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 因而被迫放弃闭门锁国国策的历史。东亚各个国家总体来说经历了一种从保守到慢慢适应时代发展的过程, 从而谋求国家和教育的现代转型。东亚各国确立的外语教育政策是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 逐步转为向西方国家学习, 谋求强国之路。

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外语教育政策的认识起步较晚, 在制定过程中走过许多弯路。纵向看我国外语教育发展史,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俄语教学一枝独秀的政策到60年代外语教育的低谷阶段, 再到70年代后确立以英语为第一外语多语种全面协调的发展政策, 每个阶段的外语教育都与当时的国家政治经济紧密相关。但是, 不同于美国等国家, 我国外语教育政策并没有以法律形式对语言教育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而是以以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的文件形式出现。同时, 长远的整体的外语教育规划也处缺失状态。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在不同时期对于外语教育都有政策性的指示和部署, 对于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一直没有相关的部门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长期的规划, 唯一较长期的规划是1964年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的《外语教育七年规划》 ( 胡文仲, 2009) 。现有的外语教育政策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 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地位的不断提升, 有必要根据国家软实力和外语教育的需要, 制定长期的规划和策略。

二、面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我国外语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外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外语教育中, 文化安全的内涵体现在在传播外国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能沟通保护和发扬我国的语言文化, 从而捍卫我国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利益, 强化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意识。然而, 我们的外语教育实践在维护和提升国家文化安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 长期以来, 大学外语教学强调实现跨文化交际为目的, 培养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技能。但是, 高等教育外语教学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和“证书教育”, 因而文化素质教育仍得不到实现。特别是, 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外语教学中被忽视。即使在一些高校中已设置了中国传统文化或中西文化对比的课程, 但是, 在实际的外语教育中并没有将中西文化很好的融会贯通, 做到知己知彼, 师夷长技。当前, 高校学生缺乏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缺乏对外来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念的抵制力。外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的导入业已成为教学界的共识。但在跨文化交际中, 中国传统文化输出的“失语”现象却暴露出我国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内容的缺失。实际上, 外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因素在实现外语教学的宏观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方面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 只有在外语教学中树立知己知彼的文化观, 才能使外语教学真正成为传承中外优秀文化、沟通中国和世界的桥梁和纽带。就此, 国内不少学者撰文提出, 我国外语教学不能仅局限于对“目的语文化”的重视。一旦母语文化“失语”, 中外文化交流中就会出现“投之以木桃”却无以“报之以琼瑶”的尴尬局面。实际上, 在与英美国家的人士进行的跨文化交际中, 对方不仅需要我们理解英美文化, 而且更希望了解中国文化。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国家来说, 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 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面对外部世界、反思民族传统, 从而实现个人素质的综合提高。而人的素质的综合提高则是促进经济现代化的深层动力。在教育部2003年“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曾明确指出, 外语教学的目标不仅仅只是学会一门“工具”, 还是“传承中外优秀文化, 增加人文和科学知识, 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母语文化”在培养外语学习者“综合素养”方面应与“目的语文化”处于同等的地位。

第二, 在全球化、国际化的环境下,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很多国人的母语意识不强, 在语言态度上表现为重外文轻母语。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过早过度强化外语教学, 一些学校每周开设的外语课的时间超出教学大纲的规定, 与汉语课平分秋色。到了高等教育阶段, 学生在校的外语学习时间要远远超过汉语学习。从而导致学生怠慢了母语的学习, 对母语文化的精髓浅尝辄止。事实上, 母语教育的忽视已经严重影响了外语水平和能力, 其中最突出的反映就是翻译能力的低下 ( 佟晓梅, 2010) 。因而, 在培养外语专业人才或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各领域人才过程中, 母语语言、文化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 外语教学中语种单一化, 过于重注英语, 忽视了其他语种。在我国高等院校中, 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外语教学主要是英语, 而俄语、日语、德语、法语等语种的教学只针对专业外语学生。面对其他专业学生的此类语种教学在不断萎缩的状态。比起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国等外语教育多元化的国家, 我国的这种外语教育政策不利于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第四, 紧缺具有了解中外历史、文化、文学素养的高水平专业外语人才。目前也没有相关培养这方面人才的规划。我国目前培养的外语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已经有相当的数量, 博士生层次主要培养高校师资和研究人才, 但是, 国家领导人的翻译、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国际组织的工作人员、经典著作和文学名著的翻译等高水平的外语人才仍然紧缺。这类人才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外语, 同时还必须有中外历史、文化、文学的深厚学养, 具备科技、经济、金融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这方面的需要将更加急迫。

三、建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外教教育规划与策略

我国正处于国际化进程中, 一方面, 需要将我国的民族文化介绍给世界;另一方面, 需要吸纳国外先进文化的营养。另外, 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地位的不断提升, 我国在教育文化、外交事务、经济交流中承担的责任也不断加大。这对我国的教育水平, 外语人才, 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 国家相关部门需要做好外语教育政策规划工作, 立足于本国国情, 全面评估我国外语教育的资源、教育环境、人才需求、教育传统可能对教育的目标带来的影响。在规划教育目标时, 要充分考虑国家教育战略发展的需要, 注重短期目标与长期发展的平衡性, 为国家教育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实现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 学科建设等全面发展。在规划过程中, 需要集中学者专家和研究工作者, 运用科学的方法, 确保制定具有全局性、可行性、战略性的规划。外语教育政策制定者应该懂得语言学, 应该了解不同的语言学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对外语教育的意义、内容、过程和结果的启示。 ( 程晓堂, 2012)

其次, 在外语教育内容上, 特别是文化导入过程中需要增加传统文化点, 提高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地位。多元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互相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习世界文化, 培养多元化的文化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多元文化“和而不同”的态度。外语教育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导入中华文化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传播中华文化的意识注重在外语教学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责任意识。

再次, 外语教师教学的过程, 不仅传授外语知识, 而且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文化修养传递。因此, 外语教师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外语教育的工作中, 教师素质的培养也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划。

最后, 外语教育的目标是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对规划的评估监测中, 可以采取考试、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了解不同类型院校、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反馈意见, 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动态的调整, 以适应提升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四、结语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 以经济全球化为主导的全球化趋势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它极大地带动了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但“文化全球化”并非“文化一体化”, 而是一种多元文化并立存在、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动态平衡。正如国学大师张岱年指出的:“经济趋于全球化, 但是各个民族必然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文化的丰富多彩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景”。2004国际大学协会 ( IAU) 等四个机构共同起草了《分享优质的跨国界高等教育》其中关注4个方面, 之一就是在高等教育中保持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在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政治趋于多极化的背景下,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题, 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应充分发掘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代表的“软实力”。因此,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 外语教学不但要树立“知彼”的文化观, 更要培养“知己”的文化意识。只有这样, 我国外语教学才能够真正成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沟通中国和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语言学理论对制定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2, (2) :298-307.

[2]胡文仲.新中国六十年外语教育的成就与缺失[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9, (3) .

[3]郭丽君.全球化下的跨国高等教育——视点、问题与中国的应对.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4]石中英.论国家文化安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4, (3) .

[5]佟晓梅.全球化下的外语教育政策[N].光明日报, 2010-05-12.

上一篇:氨磺必利片下一篇:焊缝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