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应用思考

2024-09-23

医学教育应用思考(通用12篇)

医学教育应用思考 篇1

杂志于本期组织了一期专题盘点电子书包, 我也在无锡市的几所小学进行了电子书包实验。面对着电子书包教学实验的问题, 我不仅仅要思考如何使用电子书包, 更要深入思考电子书包应用的价值, 并由此扩展到, 技术对于教育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什么是教育技术?教师为什么要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技术呢?为了更好地解答以上问题, 我阅读了《科技想要什么》、《技术的本质》、《信息批判》等几本书, 对于有关教育中技术的应用也有了些许自己的思考。

第一, 教育技术是不断创生的。正如《技术的本质》等几本书中所说的, 技术是在前面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生的, 技术自身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教育技术也是一样, 是在教育不断地发展基础上更新的。曾几何时, 我们将幻灯片、投影机称为教育技术, 而如今电脑投影、教学动画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得来的。教育技术不断创生、改变着教育教学现状。

第二, 教育与技术的辩证关系。《科技想要什么》书中的一句话特别让我印象深刻:“人们在享受技术的便利性时又在努力摆脱对于它的依赖。”教育与技术也是如此, 教育享受了技术所带来的便利, 但同时又受到了技术的异化。异化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对于技术的依赖。经常会看见“网瘾”、“念PPT”等技术依赖现象。在教育技术的发展中,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教育与技术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第三, 教师技术采纳问题。技术即使再好, 也需要教师实际采纳和应用才能够真正发挥效力。可能同样的技术, 对于不同的教师来说就会有不同的使用效果。为什么?根据技术采纳模型来看, 教师对技术的采纳受到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两大方面:实用性和易用性。实用就是真的要对于教师有用。运用的技术如果对于教师来说没用, 那么教师肯定不愿意去费力使用它。易用就是技术对于教师来说不难操作, 如果某项技术难以操作, 或者需要教师投入很多精力, 教师自然不愿意费力去准备和使用了。

人们高喊着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革命性影响, 但是如何把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变成现实却需要我们深度地思考、勇敢地行动。理想不仅仅是口号, 更是把愿景变成现实的动力源泉。

医学教育应用思考 篇2

贵州省德江县朱家沟中学党安祥

摘要:农村远程教育自实施,缩小了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使得农村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此项工作在具体开展中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因此,如何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结合农村实际情况不断推进应用,有效解决在农村边远山区学校应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让设备真正用起来,真正出效果,是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远程教育远程教育资源学科教育整合伴随着现代远程教育强大丰富资源的到来,让农村学校的教师和孩子们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是一个推动农村教育信息化,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农村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使质量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为学校及师生提供了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翻开了教育史上新的一页。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于学科教学、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各级教育行政、业务主管部门和所有教育工作老师密切关注的问题。然而,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工作开展以来,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在农村学校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困惑,如何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结合农村实际情况不断推进应用,有效解决在农村边远山区学校应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让设备真正用起来,真正出效果,是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领导要引起高度重视,争取上级资金的投入:

学校校长在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方面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人们经常把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象地比喻为“一把手工程”,可见在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过程中,各级行政主管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基本上“一把手”是起主导作用的。

可是,在学校远程教育工作中领导对此重视不够,上面经费投入不够。由于设备已经过了保修期,设备已经老化,有的需要更新,设备需要维护,开展培训需要人力、物力、财力,导致有的设备已经很久没有启用,有的甚至已经废弃。1

致使远教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有的地方远教工作只是做形式,应付上级的检查。地方课改和教师继续教育没有实质性地考虑远程教育。虽然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但没有履行好相应的指导、评估、督查的职责,对远教工作的关心只是流于形式,特别是农村党员干部一块,完全是一片空白,几乎没有组织开展过,这不能完全是学校的原因,因为教师要上课,要去组织广大农村党员干部集中起来培训,的确是不可能,学校只是提供培训场地和提供培训教师,因此,我建议能否把农村党员干部一块单独脱离出来,由乡政府专门负责农村党员干部一块,学校只是负责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一块,这样可能还要可行一些。因此,要想使此项工作学期正常开展下去,必须领导高度重视,上级资金的投入。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预言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学校领导要把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放在整个教育发展的首要战略地位,把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纳入教育发展整体规划。要高度重视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和推广工作,加强领导,专人负责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推广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展远程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案,对负责远程的教师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评先、晋优、竞争上岗等),这样才能调动负责远程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因为大部分学校都是教师兼职,即一边要承担教学工作,另一边又要承担远程教育工作,因此他们的负担比较沉重。学校要把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作为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把此项工作纳入教师年终考核、评先、晋优的条件之一。

因此,校长在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加大教师的校本培训力度:

农村学校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的认识欠妥当,不能充分的认识和体会远程资源的优越性。在使用方法上、技术的掌握成都上欠熟练,不能较好的体现资源的优越性,在运用上流于形式,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教师如不凭借优越的教育资源加强引导,不利用资源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习效率,就达不到资源利用的辅助作用。也有的教师只是走马观花地浏览和观看远程教育资

源,只是对资源的呈现方式、媒体类型进行简单了解,没有对资源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没有按照科学的备课环节及备课要求去组织电子备课,更有的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上课时,还存在拿过来就用的现象。由于学科教师课前备课不充分,教学设计思路不清晰,教学活动设计不明确,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时,常常会出现“课件这边风景独好,学生不知所云”的现象。上课时,教师的任务就是一下一下地挥动鼠标,把课件的内容机械地放给学生看,该停的地方不停,该问的地方不问,该评价不评价,整个一堂课就如是一节播放电影课。远程教育的交互性和展示性完全没有得到落实,教师落了一身轻松,而学生却未必就学会知识。只有及早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建构教学策略,才能有效的引导和培养学习方式的变革和优化。才是合理运用远程教育开放资源的有效途径。

因此,要改变教学现象,充分体现远程教育资源使用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必须从师资的培养出发,加大教师的远程教育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业务素养是关键。

三、应用在远教资源与学科整合,加快教改步伐:

让远教资源走进课堂、面向学生、用于教学并与学科教育整合,加快教改步伐。①推动广大教师运用远教资源上获取的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应于到课堂教学中去,积极推进多样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与新型教学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主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实现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②利用远教资源举办的各种公开课教学,播放专家对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讨论及从卫星教育平台,教育网站刻录的教研教改、课程改革的信息资源,使广大教师,特别是课程改革实验教师对新课程体系、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教法和学法,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③要整合教研、电教、技术装备等方面的力量,拟定出教改项目和课题,进行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与学的研究。通过观摩教学、专题培训、优质电教课评比、课件制作竞赛等多种形式,推广好的经验与做法。通过学习交流和课题研

究推动学校的信息化进程,扩大远程教育的应用范围,推动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跨越式发展。

四、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大管理力度:

有了好的制度,有了好的管理方法,如果没有监督机制,没有目标达成,一切工作都不可能长久的开展。因此,要加强领导,周密安排,确保远程教育项目的顺利实施,学校在制定工作计划时,把远程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量化考核中,作为年终考核内容之一。这些考核方法和规章制度的实施,保证了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保证了对教师远程教育工作到访监督力度,极大完善远程教育工作的规范性,为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保障。

个人主要简历:

学历:大学本科

职称:中学信息技术一级教师

1998年参加教育教学工作,自2004年以来,除了担任数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外,还一直承担学校的远程教育工作。曾在《黔东教育》、《贵州教育》、《教育与教师》等多家刊物上发表过文章,2009年在全国第七届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课件制作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县级骨干教师。

通联方式:

地址:贵州省德江县朱家沟中学

邮政编码:565200

E-mail:danganxang@126.com

电话:***

实现应用型人才与创新教育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教育;孔子;实用型人才

随着我国飞速的发展,人才的急需也日益上升;一大批一大批的大学生被迅速的“生产”出来,而这样的生产模式却造成了大学生的“质量”下降。成批的大学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一毕业就面临着失业的窘境。这迫切的提醒着我们去思考中国现状的教育模式到底出现了什么样的困境?提醒着我们该抛弃现今模式的不足,去寻求更适合在时下发展体系中能生存的创新教育模式。创新的教育模式应该重视教与学两者关系互动,使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强调学生为主体地位的作用。使之二者达到和谐、互动才能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而其实,这样的一种模式早已经两千多年前的《论语》中淋漓尽致的得到了体现。

一、普遍高校教育模式的现状

1.以教为主,通篇读文。目前的高校教育方法仍然处于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家长式的教育方法。而这样的模式让学生感到乏味无趣,产生不喜欢听课的心理。而教师看到学生都不听课,更是大受打击,应付式的将课文内容按本照宣,草草了事。形成一个死循环,越陷越深。

2.背文成疾,应试教育。通过卷面考试的形式对考察学生是否学有所成。绝大部分的学科通过课本的背诵记忆填写答卷,形成了是在考察学生的背诵记忆力而非学科成就的认识程度。导致一大批学生毕业出去面试对考官技术上的问题感到陌生、茫然失措。

3.课堂传教,生硬死板。缺乏实践性和启发式的教育。长期的在课堂上传教,没能走出课堂,放下课本去亲身的实践和感受所学内容。对所学的内容没能更深、更清楚的了解掌握。重头到尾仅只是文字上的认识而已。缺乏探讨研究,忽视培养学生的分析、发现以及解决事情的能力。

二、创新教育中教的方法

1.注重言传身教。身为一名教师应做到不厌其烦、不辞辛苦地传授给予学生正确的知识,并以自身的正确言行去感染以及激励学生,以身作则。《论语》中孔子就有多次强调了身为教师就必须以身作则、先身为范、正己正人的言传身教的重要意义。通过教师自身的正确行为去影响和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知识道路。在学生的生活当中教师是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对象,而教师的言行深刻的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要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以自身的正能量,自身的经历去领导学生学习。

2.适当因材施教。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大特点就是因材施教,虽然目前的被授课群体基本上以大班级的形式出现。实施全布及的因材施教不大可能实现,但也不能全部抛弃。应当适当的了解以及深入到学生群体当中,去留意和发掘学生群体中个性特点较为突出的对象,进行有分析和针对性教育教学,避免出现视群体为一类的一概而论现象。对于学生群体中个体差异突出的,要正确对待,扬长避短。不要让学生学习环境中的身心成长收到负面性的影响,使其失去学习的兴趣,导致厌学、避学。

3.引导启发式教育。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在研究探讨过程中更深刻的学习到知识,激起学习求知的一个过程。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当中,对某项学习内容先行对学生指定或者是进行提问,先让学生有意识的去阅读和思考课本内容,使得其在脑袋对于学习内容形成一个大概的轮廓,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掌握程度,却又不是特别的清晰明白。而这时教师在对学习内容进行详细的点拨和指导。理清学生头绪,补充自身思考的缺漏,延续自身的思路。这样一步一步的递进,由浅到深,这样使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到提高,学习效果更为突出,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将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得到提升且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思维得到发散,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掌握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4.实践教学培养兴趣。孔子思想中认为在学生对学问的兴趣浓厚时,他们会对学问自觉自发的进行研究,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心理学上人是一类感情动物容易在真实情感中被所打动。在教学中渗透入情感教学能达到培养兴趣的效果。使学生在情感的带动中积聚对学问知识相关的内容感到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的透露自身的热情和对学生的关怀,和学生建议深厚的友谊,使学生达到一种爱戴、喜欢之情。从而形成浓厚的兴趣氛围。

5.走出课堂丰富实践。课堂上的文字和讲述对于学生或许看来较为生硬死板,走出课堂,亲身去实践更能去培养学生认知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之余要多开展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从而去丰富学生的思想见识范畴。

三、创新教学中学的方法

1.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要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就必须得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去勤奋刻苦的钻研学习,这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反复积累漫长的过程。对所学的知识内容要不断地温习重复学习,又在温习的过程中重新提炼获得新的知识。学习学问的道路上是浩瀚无际的,我们无法去全面覆盖的学习,所学的知识一部分。所以在学习的选择范畴内要有一个统领全局的思想和一个明确的目标。当把我们所限的能力范围运用到明确的目的当中,就能最佳的达到学习效果。

2.学思并用,择优从之。学和思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存在,学是思的基础。对思考能力的发展要得到重视,要勤于思考。学思应当达到交修并进,不仅要学还要思。仅思不学,将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仅学不思,将迷失自己。在学思的范畴中去寻找善与优,则优从之。时刻向优良看齐,以学问渊博、道德高善的人为标准;以不学无术、质量低劣的人为镜子,看一看自己是否有同样的缺点。由此可见,不管做学问还是做人,这种通过比较来获得学习榜样的方法,是孔子教学方法的一大特色。

3.提倡不耻下问。有些经历、方法和教训并不是每个人都知晓的,因此,在求知的过程上问是一个重要方法。问既能表现出自己的知礼,更重要是在通过问的过程我们将加以确认自己已知的东,把未知变成已知。从而获取学问、经验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论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 郝慧芳,从《论语》看孔子的教学方法[M],船山学刊,2007

关于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考 篇4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本科教育要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的思想受到普遍重视,一批工程类一般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在认真分析社会需求、科学办学定位的同时,提出了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理念。深入研究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对办好高等工程教育,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一线工程师的本科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本科教育已不完全属于精英教育,而是形成了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并驾齐驱的格局,应当看到这是时代的重大进步,但同时也使我国本科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一是本科生源差异性大大增加,现在的本科生源既包括一批学习成绩优异的高智商尖子生,也包括了一大批智力较高、成绩较好、特点各异的普通学生;二是从事本科教育高校的差异性增大,在从事本科教育高校中,既有办学历史长、积淀深厚、甚至已经走过百年办学历程的研究型大学,也有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本科高校,其中包括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三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本科教育提出多样性人才培养需要,不仅需要一大批科学家、科学研究人员,还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工程师、经济师、农艺师等专门人才。本科教育面临的新情况,要求各本科高校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生源特点和自身优势,认真审视本科教育,认真对待本科人才培养的问题。如果说,即使在精英教育阶段,同一个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都不应该“千校一面”、“千人一面”,那么,在大众化教育阶段,不同类型高校就更不能用同一个培养目标、同一种培养方案、同一种培养模式培养人才,本科教育必须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

工业发展需要不同类型的工程科学技术人才。据统计,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工程高级人才的需求比例结构为:从事工程科学研究的拔尖人员约占5%,从事设计、开发的工程科技人员约占35%,从事生产工艺、运行维护、管理销售等基层一线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约占65%[1]。不同国家由于工业化程度不同,对各类工程人才的需求比例会有差别,但是,对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需求比例却大致相当。面对不同类型的工程科学技术人才需求,我国从事高等工程教育各类高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然存在差异。研究型大学,尤其是入围“985”的研究型大学,坚守本科精英教育,以打造工程科学研究人员、学术精英为人才培养主要目标,对于这类高校,本科教育是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基础的教育,本科教育强调基础;而工程类教学型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担负本科教育大众化重任,以打造工业生产一线工程师、工程技术人员为人才培养主要目标,突出工程应用能力,这种选择不仅符合高等工程教育的社会分工规律,也有利于这类高校在众多高校中错位竞争,形成人才培养特色和办学优势。

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培养一线工程师的本科教育。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一概念,诞生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之中,在工程类一般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认真确立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得到强化,形成了比较清晰的理念。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属于高等工程教育范畴,应当说,高等工程教育本身与“应用”二字密不可分,但是,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一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强调重点,使它具有了特定的含义,就是:相对与工程研究,更加突出工程应用;相对于工程科学,更加突出工程技术;相对于精英教育,更加突出大众化的工程本科教育。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要培养在工业生产基层一线工作、在工程技术应用领域具有特长的工程师和工程技术人员。

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研究型大学存在差异,培养方略也有所不同。研究型大学强调本科教育的基础性,按照培养科学研究人才的目标建立本科教育体系,本科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阶段,将本科教育与后续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相结合,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完整过程;而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本科教育的专业性,将本科阶段作为相对完整的人才培养周期,通过本科教育使受教育者接受一线工程师所需的较为完整的基本教育,使受教育者具有一线工程师应有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这种本科教育是为就业准备的专业教育。当然,讲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一线工程师为主要目标,将本科阶段作为人才培养的完整周期,并不表示其毕业生就不能继续深造、乃至成为工程科学研究领域的拔尖人才,而是明确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任务和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基本要求,这就如同研究型大学毕业的本科生并非都能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也并非都将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但这并不妨碍研究型大学确立的人才培养主要目标和培养方案。

二、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既坚守本科教育共性要求也重视专业教育的高等工程教育

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首先是本科教育,本科教育对公共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素质教育有共性要求,这一要求也是对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要求。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重视基础,重视公共基础课教学,把“加强基础”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高度重视能力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交流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着力提高各种能力;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高度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做人”的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强思想教育,提高人文素养,塑造优秀品格。

本科教育对公共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素质教育的共性要求,实质上是本科人才应当具有的一种共性的素质、素养要求。近年来,很多学者学习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理念,对我国本科教育提出一个重要话题,就是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我国已有部分高校开始将通识教育理念付诸实践。通识教育目前并无统一、一致的定义,总体说来,通识教育主要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普遍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社会科学、数学、自然科学等知识的传授和学生个性品质、公民意识、道德情操的培养,以及学生非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一些实际能力的训练[2]。从知识传授的内容看,通识教育与我国现有本科教育公共基础课教授内容的性质基本一致,但是,两者考虑问题的角度却不相同,国内公共基础课教学的立足点主要是传授知识,而通识教育的立足点是塑造人。通识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普通教育、素质教育或养成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通才,不是为了人力(manpower)形成,而是为了全人(manhood)的发展,为了“明事理,辨是非”,为使学生具有完全的人格[2][4]。推进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要改变高等教育的过度功利倾向,回归教育的本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不仅需要从培养学生“做事”的角度来加强基础,更需要从“做人”的角度,将通识教育理念融入本科教育之中。

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重视专业教育。20世纪90年代,处于精英教育地位的本科教育,经历了一次大的变革,就是改变本科专业划分太细太窄,改变人才培养重专业轻基础、轻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确立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和“淡化专业意识”的本科教育思想。这次变革,对处于精英地位的我国本科教育是一个历史进步,对于改变旧的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有力的推力,促进了对本科教育的深层次认识和思考,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高等工程教育,尤其是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不可能不是专业教育。在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过程中,面对高等工程教育出现与工程实际正在不断拉开距离的现象,众多学者一直疾呼“高等工程教育要向工程回归”[5][6]。美国宾西法利亚大学是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地,笔者2006年在该校与有关学者探讨本科教育时,他们明确答复:对工程类和医学类的本科教育,既重视通识教育,也重视专业教育。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在我国推进本科“质量工程”的指导文件中,已经明确提出本科专业要“积极探索专业评估制度改革,重点推进工程技术和医学等领域的专业认证试点工作,逐步建立适应职业制度需要的专业认证体系”的要求[7],体现了工程教育必须重视专业教育的思想。如果说我国研究型大学有条件也必须坚守本科精英教育理念,将本科教育视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阶段,本科阶段可以淡化专业意识,那么,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本科阶段要完成一线工程师培养的基本要求,必须在重视本科基本素质、素养教育的同时,重视专业教育,重视工程教育,使受教育者既学会“做人”,也学会“做事”。强调专业教育,不“淡化专业意识”,是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与精英教育的重大差别。

三、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当以工程应用能力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更加重视学生能力培养。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在三种能力基础上又增加了“交流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要求。对本科教育提出更加重视能力培养,是对本科教育中已经形成的应试教育思维惯性的纠正,是对本科教育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纠正,使本科教育更加符合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重视能力培养,是本科教育的共性要求,更是对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要求。应当看到,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是能力,不能形成能力,教育教学质量就要大打折扣。对工程师而言,知识是能做事的基础,能力是做成事的关键;没有专业知识,当不了工程师,没有工程能力,则不可能当好工程师。对于一线工程师的培养,五种能力都很重要,其中,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更为重要,因为工程活动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活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是要形成工程应用能力,其内涵就是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当围绕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有计划的训练,需要在四年本科教育过程中系统培养和积累,需要通过现代工业企业认识实习、现代工业生产装备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现代工业企业生产实习、生产工艺流程编制、工业装备或工程的设计训练以及各类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各类技能大赛和技术创新大赛、参与工程科学研究等一系列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训练环节加以保证,需要建立目标明确、设置科学、实施严密、质量保证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体系。通过系统教学和训练,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体系应当成为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体系。

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走产学结合道路,学生必须走进企业,在工程的实际环境中去感受工程、认识工程、理解工程,在工程的实际环境中去实践和学习。西方高等工程教育中,学生必须要有在企业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或实习经历、达到规定时间并评价合格,才有毕业资格,一些发达国家还以法律形式,规范企业、高校和政府对学生实习(工作)承担的义务,保证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获得企业实习(工作)经历,很值得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学习借鉴。目前,尽管我国尚未建立这种法律制度,学生进企业实习遇到的实际困难也很多,但举办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不能简单地以其他方式取消、取代学生企业实践的经历,一定要克服困难,坚持产学结合培养工程人才。

综上所述,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一线工程师的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重视本科人才共性的素质、素养教育,也要重视专业教育,形成工程应用能力是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

参考文献

[1]韩立强,等.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的定位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

[2][3]王定华.走进美国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秦绍德,等.瞄准通识教育[N].光明日报,2008-07-11.

[5]徐建国.企业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期盼[N].中国教育报,2007 -10-19.

[6]李培根.培养大批创新型工程师时不我待[J].中国高等教育, 2007,(5).

医学教育应用思考 篇5

2.当前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是各个研究生培养单位所培养的学生在科研学术水平、适应社会应用需求、推动科技创新以及行业社会发展等方面所能达到的影响程度,同时还要看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程度。应用型研究生教育与教学科研型研究生教育相比更注重科研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当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比如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科研学术风气浮躁,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甚至有人指出存在着“培养方式本科化、导师制虚名化、科研成果指标化、毕业论文形式化”的现象。

这些问题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招有直接的关系。培养单位的有限增长跟不上扩招的速度,这对于应用型研究生教育来说更是一个致命弱点。特别是一些热门专业的导师根本应付不了扩招的学生的需求,导师对学生的研究基础和能力不能做到基本的了解,在科研指导上缺乏针对性。在教学方式上,小班课堂变为大班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明显受制,缺少教学的灵活性、主动性。

教育科研经费不足,实验环境、基础设施等研究条件不适应学科专业发展的要求,有的.没有相应的科研项目或应用实践项目做支撑,限制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

在考核方面,以论文的形式进行,对于没有实际科研项目支撑的专业,通过一些想象的项目来完成研究工作,也使得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

3.加强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对策

在当前阶段,应重点培养应用型研究生,不仅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针对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规划课程体系,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研究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产业实践的能力。

从研究生教育的政策、制度、宏观管理等方面改进工作,使研究生教育的规模适应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科研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内适度控制规模,推动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

在培养过程上,注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制订,重视学科建设、导师培养、教学科研的软硬件环境等方面的工作,充实课程内容,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鼓励学术创新和科学探索的教学科研环境,推动各培养单位培养能力的提高。

从研究生自身而言,要注意发挥研究生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利用培养单位的科研环境和科研学术资源,针对自身所在行业、专业的特点、发展需求,结合科研学术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开展实践应用项目研究,切实提高自己的科研学术能力和解决社会实践发展中面临的急难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宝书.军队院校教育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康翠萍.对学位类型界定的一种重新解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5):50~52

[3]杨颉.国际研究生教育现状与动态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8):48~53

[4]张永泽、岳志伟、余伯阳、于锋.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我国学位类型的关系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5)

医学教育应用思考 篇6

关键词:远程教育;资源;管理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4-0032-02

实施远程教育工程,为解决农村中小学师资不足、设备缺乏等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柱,进一步缩小了城乡教育的差距,更好地推动了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教育教学观念和模式的转变。为确保这一工程的全面有效实施,中央及下属各部门制定了相应的文件,要求各教育行政部门务必把远程教育资源的管理与应用真正落到实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管理上存在脱节,许多学校在远程教育工作上存在不足。作为一名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员,通过对几年来学校远程教育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当前部分农村中小学在远程教育资源的管理和应用上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思考。

一、领导不够重视,管理不够严谨

如今,许多农村中小学忽视了远程教育工程的资源管理和应用。校长作为各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从根本上忽视了远程教育工程的地位和作用,甚至认为远程教育设备可以缓解办公条件落后的面貌,将设备挪作他用。待上级远程教育主管部门检查工作时,把主要责任全部推到站点管理员身上。由于学校领导平时对远程教育工作的监管不到位,使得学校远程教育教学不能落到实处。导致很多远程教育教学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二、站点管理员工作得不到认可的现象在农村中小学较为普遍

自远程教育工程启动以来,很多高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加入到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员的行列,成了学校远程教育站点管理的专、兼职人员。然而,有的学校领导认为,凡是与远程教育有关的项目即是站点管理员的分内工作,如学校远程教育工作计划、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教师课件制作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组织教师观看空中课堂、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学生专题活动、多媒体教学组织等,各项远程教育活动的计划组织全是站点管理员的事情。

作为一名站点管理员,每天都要按资源播出计划及时接收、整理、保存相关资源,进行站点设备的软硬件维护,填写各项远程教育活动的档案记录等常规工作。除此之外,有的管理员还要担任部分信息技术教学任务以及学校办公设备的软硬件维护等。这样的工作,既没有什么报酬,又得不到他人认可,严重打击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而今,很多站点管理员已不再乐意从事远程教育项目的站点管理工作。

三、远程教育骨干教师队伍不稳定,影响远程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为确保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作能扎实有效地开展,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曾多次组织不同形式的远程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为农村中小学培养出优秀的远程教育骨干教师。可是,有的远程教育骨干教师不能长期胜任此项工作,有的骨干教师业务能力较差,不能进行站点的基本操作和维护等,还有部分远程教育骨干教师现在从事的是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而一些半路起家的教师尚未通过专门培训却跨入到远程教育站点管理的行列。这都影响了远程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四、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

资源的有效利用是远程教育工程有效实施的重要体现。可学校存在管理上的脱节,没有把远程教育资源落到真正实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硬件方面

有的学校远程教育专用设备处于闲置状态,或是不用,或是挪作他用,设备损坏不及时维护,设备欠缺不及时增添;有的学校把远程教育多功能教室当作音乐教室,把网络教室当作网吧,把专用教室用来进行非专用的教育教学活动;还有的学校因对远程教育设备的管理疏忽而造成投影机、中央控制器、功放机、影碟机、电脑等昂贵设备被偷盗,使得学校的远程教育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2.软件方面

远程教育IP数据接收系统通过卫星接收的资源极为丰富,很多学校并未将其接收的资源有效的利用到学科教学中。在教研组组织的公开课活动中,一些教师居然说出不会说课、不会评课、不会设计教案、不会制作多媒体课件等这样的话来。这些教师根本不关心远程教育工程,根本不知道远程教育是一个什么概念,更不知道远程教育接收系统能接收什么资源以及这些资源对自身学科有何意义等。所以,很多教师平时的备课、教研活动、多媒体教学和课堂教学等根本没有利用到接收资源,更不能提及资源的整合、重组、优化等。使得远程教育接收资源几乎长期处于存放状态。

五、远程教育设备维护不及时

要确保远程教育活动能正常开展,设备维护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工程刚启动时,有关部门积极制定相关制度,配合远程教育的设备维护工作。可时间长了,设备的保修期过了,相关的制度也就没用了。甚至有的学校,投影机、中央控制系统等设备故障上报上级部门后,却一直无人问津。远程教育设备维护不及时,将会影响远程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六、实现远程教育工程可持续性发展的积极措施

基于以上这些现象,要实现远程教育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

首先,加强远程教育管理制度建设。远程教育管理制度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立和制定从中央到省、市、县、乡镇(学校)的层级管理制度,将有助于农村中小学各项远程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尤其是县、乡镇(学校)等基层部门,制定符合地区实际的制度显得更为重要,有了制度,开展远程教育活动就不会显得盲从。

其次,加强远程教育的督察,实行层级责任追究。这是确保远程教育各项制度实施的关键。 从中央到地方,加强层级督促检查机制,对远程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开展有利的单位或个人实行奖励制度,对不重视远程教育,不能正常组织和开展有关远程教育教学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实行层级责任追究,做到远程教育各项制度贯彻落实到实处。

再次,加强远程教育管理学术交流活动,共享成功的远程教育管理经验。远程教育工程的有效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我们不能停滞在原有的教育教学管理手段和方法上。我们更应该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管理经验并融入到自身的学校管理中。

最后,加强远程教育的思想认识和服务意识,提升学校远程教育管理和服务水平,为教学教学添砖加瓦。笔者认为这是最主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是学校的远程教育工作还是其他方面的工作,我们一定要自身思想认识深刻:要把“上级要我们搞好远程教育工作”变成“我们自身需要搞好远程教育工作” ,把“远程教育和学校”看成是“学生和老师”一样,紧紧抓住远程教育这条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把其资源优势发挥好。

总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一项顺民意、服民心的工程。如何用好远程教育资源,实现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让我们携起手来,一同为祖国明天的远程教育工作尽力吧!

唤醒式德育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应用 篇7

一、传统型德育教学模式回顾

1. 照本宣科, 教条主义。

上课“满堂灌”, 很少理论联系实际, 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多人认为德育课“教与不教一个样”, “教好教坏一个样”。

2. 敷衍了事, 得过且过。

学生厌烦, 有抵触情绪。学生受社会上多元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更加降低了教师自身的威信。

3. 应试教育, 教法单一。

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丧失学习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 表情单一, 感情淡漠。

教师不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感情因素, 课堂气氛沉闷, 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5. 重统一性, 轻多样性。

造成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缺失, 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受到一定影响。

二、唤醒式德育教学模式思考

1. 情感唤醒。

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内在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也就是情感因素, 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等。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大、最直接, 因此德育课教学应合理调节和充分利用情感, 努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提高德育课堂效率。

(1) 创设情境, 增添情趣。

课堂的前15分钟是关键。先用生动形象、情感丰富的教学语言做精彩导入, 引导学生进入所讲章节, 教师抓住章节的“要点”, 以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渲染, 设置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情景, 带领学生入境入情。

如:作者在《经济政治》讲到投资时, 首先, 拿出一只精巧的手提袋, 让学生猜是什么?制造悬念, 人人好奇……全班学习气氛一下子调动起来。接着, 引出一个故事:有一农夫, 得一只鸡蛋, 想着怎样发财, 一只小狗打碎了鸡蛋……导入所探究的知识点, 鸡蛋好比投资, 不管是买股票、债券还是存银行, 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等最后,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学习, 谈谈自己对投资的理解及如何提高预测风险的能力等, 同学们畅所欲言,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了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掌握了新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

(2) 振奋精神, 激情教学。

上课时, 目光炯炯, 神采奕奕, 感情真挚, 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面容和蔼, 语调亲切, 适时投入期待的目光, 给学生如沐春风的喜悦。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首先, 上课要有激情, 不少教师上课表情淡漠, 为完成任务而教学, 这样的课堂波澜不惊, 也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美国理查德·威武说:“好的教师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志向更高、热情奔放的, 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激情的教师。”激情不但要在授课中散发出博学的气质, 举手投足中表现出慷慨激昂, 讲到精彩处甚至掩面、顿足、狂笑、叹息等, 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德育课是需要激情的, 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和无私的奉献, 只有教师自身充满对事业生活的热爱, 才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热爱。

其次, 要营造诗化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善于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讲党风建设问题时, 结合5·12汶川大地震, 给学生朗读一首诗《生命的礼赞》, 其中有一段:“救人!救人!救人!指令从中南海发出, 千军万马向同一个地方进发……”这首诗写出了对生命的尊重, 深深打动着每位学生的心, 学生们沉浸在对遇难同胞的思念中……同时他们也深深体验到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我们的党始终和人民在一起, 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 利为民所谋, 情为民所系, 激发他们爱党、爱祖国的情怀, 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去体验理解知识, 就不枯燥、更加深刻具体。

因此, 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感情因素, 表情运用有的放矢, 就必然能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对学生情感的唤醒,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 艺术唤醒。

高职的学生是从初中分流出来的, 身心都没定型, 没有成人, 可塑性大, 而大部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太强。他们对形象、具体、生动的事情感兴趣, 看问题常常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容易产生排斥、对立的情绪。而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德育课教学的艺术性。

首先, 笔者在德育课教学、德育工作实践过程中, 深深感到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 也就是说, 看你怎样导演这堂课, 而要导演好一堂课, 就需要精心设计课堂的教学过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说明德育课需要我们用艺术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比如在讲我国的对外经济关系时, 以歌曲《春天的故事》为导入, 再以《走进新时代》为结束曲, 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对外改革开放, 正以崭新的姿态迈进新时代……再如讲到台湾问题时, 用歌曲《我的中国心》来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怀, 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收到教学的实效。

其次, 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刺激, 又可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提升教学质量。多媒体的运用, 渲染了气氛, 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让抽象理论更加直观形象。通过图片、漫画, 甚至把跨学科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栩栩如生的效果,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后, 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个体智能, 而在于每个人的智能组合不同, 可以说职业学校的学生个个是人才, 人人能成才。学生本没有聪明不聪明之分, 只是被人为贴上标签而已, 德育课教师要从传统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 从欣赏、赞美的角度出发, 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 用自己的人格、艺术魅力来熏陶和感染学生, 激励学生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付诸行动。

3. 专业唤醒。

过去我们把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 其实德育课与各专业课应该是唇齿相依、互赢互利、互相渗透的关系。要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岗位有针对性地对某些知识加以讲解, 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变化, 从而提高德育课的有效性。

第一, 把德育教育贴近专业教学。所谓贴近专业, 就是在进行德育课的教学过程中, 要多联系专业的要求, 多举专业中的典型案例,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凸显专业特色。如《经济政治》,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对社会热点经济问题做市场调查, 开辟校内跳蚤市场、参与学代会选举、做社区义工、赈灾义演等, 通过这些活动去考查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讲心理课时, 也可以结合消费心理学的知识, 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营销技巧。讲职业生涯规划, 我们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行业、企业等进行分析, 让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再如:从事第三产业的专业, 要注重礼仪、优质服务方面的教育等;这就要求德育老师对所授专业有相当的了解, 否则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第二, 把德育教育融入专业实践。所谓融入专业实践, 就是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要有德育教育, 在注重学生技能提高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 特别要进行“感恩”教育。

三、唤醒式德育教育工作延伸

学校建设的根本在于教育教学质量的真实提高, 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队伍的不断优化与提升, 队伍优化提升的着力点在于校本基础队伍的不断提高与再建设, 校本基础队伍提高的关键在于师德师风的建设与引领, 因为这关乎整体学风、校风的营建, 我们通常会强调教学分工要精细, 但在德育工作上, 不能片面, 不能教条, 德育工作不可能通过几个德育教师的积极作为而取得实质性成效, 德育教师可以通过努力解决点上的不足, 却不能承担面上的重任, 必须营造齐抓共管的良性局面, 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各个层面, 各个环节, 甚至每一堂课。所以, 我们务必强调德育教育工作全方位延伸, 每一位老师都肩负着唤醒育人的基本职责。因为, 我们处于同一个团队, 我们的未来是共同的, 我们面对的是一代人的塑造与培养。我们不但要授之以技能, 更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总之, 德育课教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是实施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 我们要用自己的人格和智慧引导学生从束缚、禁锢、依附定势中走出来, 让思想碰撞、心灵交融、彼此理解, 让德育课既充满活力又富有实效, 让德育渗透无处不在, 不断满足学生的求知、求乐、求美的心理需求, 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进一步强化德育主渠道作用, 增强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鲜活性。笔者愿与大家一起为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摘要: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它兼顾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情感意志的培养、能力和觉悟的提高, 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 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方法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我们要让德育课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成效, 更要让德育工作渗透到各个层面、各个环节, 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医学教育应用思考 篇8

1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我国开展素质教育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所谓情感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以情感为先,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情感也称为感情,是人类态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道德感和价值感两方面的分类。一个人的情感体验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表明一个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情感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情感教育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积极情感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和精神面貌,这样的教学方法正顺应了我国目前在大力开展的素质教育的目标。老师通过在教学中注入情感因素,并且灵活地应用它,教师重视自身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感化作用,并且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情感体验,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愉快的学习氛围,并且受这种的氛围的影响,将迁移到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从而塑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进而促进学生独立健全人格特征的形成。

2高校体育教学中具有进行情感渗透教育的优势条件

2 . 1教学项目的丰富性

与中学相比,高校的体育教学较为宽松,对学生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一般只要学生能够过了国家要求的体能测试的标准就可以了。因此,普遍的高校体育教学形成了一种懒散的学习氛围和状态,学生只在体育课堂上应付一下就可以了,在业余生活里,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地去进行与体育锻炼,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如此普及的时代,互联网的吸引力远远大于体育运动。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开展情感教育就显得十分的必要,而且高校的体育教学完全能够满足情感教学的条件,其中之一的优势条件就是高校体育具备教学项目的丰富性。在高校里,虽然体育课程依旧只占了非常少的比例,但是体育设施非常齐全,体育项目也不再像中学那般单一,学生的课余时间也相对较宽裕。实施情感教学,使学生能够自主地爱上体育活动,使学生参与到众多体育项目当中去,开阔学生体育知识的视野,丰富学生业余活动的内容。反之,丰富的体育活动也能够激发大学生新奇、快乐的情感体验。

2 . 2教学对象的团体性

情感教学不能是孤立的,情感教学想要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那么就少不了让学生在一个集体里进行体育锻炼。而在高校体育教学里,充分地满足了这个条件。高校教学是班级制的教学模式,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班集体。因此,大学里的体育班集体是由一群有着共同爱好的人组成的。这就使得情感教学的教学对象具备了团体性。在这样的集体中,既需要学生们的相互帮助,也有同学之间的相互竞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应用好情感教学,就能够使学生获得相互鼓励、支持与帮助的美好品质,有利于学生之间养成团结友爱的良好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也能够形成一个和谐的关系,为学生进一步的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 . 3教学形式的竞技性

体育活动自身的性质决定了体育教学形式的竞技性,教师充分利用好该教学形式的竞技性,能够激发学生养成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比如说,为了丰富学生的体育活动,激励学生在平常生活里也要坚持体育锻炼,高校常常举办一些体育比赛,最为典型的就是每个学校每学年(或者半学年)举办的体育节,在这一个体育节里,呼吁大家都积极参与到其中去,深化学生对体育有关技能的掌握,鼓励学生顽强拼搏,激发学生在体育比赛中奋斗、进取的良好品德。同时,充分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的同学,他们更能够亲身体会到体育精神的强大内涵,更进一步促使学生热爱体育运动。

2 . 4教学形式的难度性

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开展情感教学,还有一个优势条件是其他学科比较难具备的,那就是教学形式的难度性。高校的体育教学,已经不再是像中学那样简单要求,而是更加严格地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其动作要领,还要有严格的体力要求。而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需要学生不断的练习,不断的摸索,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在这样一个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克服自身心理上与生理上的困难,不断地激励自己坚持和进步,也鼓励周围的同学一起进步。在这样的一种学习氛围中进行情感教学,能够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痛苦、坚持与忍耐等情感体验。这样的情感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顽强心理品质。

3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3 . 1充分利用情感的感染性

教师与学生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整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是决定一个教学环节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教师充分意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日常的经验告诉我们,情感体验是可以“传染”的,如果你长期和一个闷闷不乐的人在一起,那么你也会是一个闷闷不乐的人,反之,你长期和一个快乐且积极的人在一起,那么你也会变得快乐而积极。教师在进行情感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情感的感染性,并善于利用自身的情感因素来影响学生,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保持自身情感在一个积极、向上、乐观的状态之上,从而引发学生们的共鸣,在班集体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状态,在学生群体里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

3 . 2采用灵活多变的情感教学方式

采用情感教学方式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多维度的情感体验,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是一个多维度、多方面的因素,不同的情感体验可以使学生获得不同的学习动机。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是具备了实施的条件的。教师可以根据体育活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不同的课堂体验,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同时,教师也要与学生多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不仅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还能够使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保留其教学过程中优良的环节,改进一些不足的环节,使教师自身的教学效果不断得到提升。

3 . 3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注重引导

在新时代新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大学生,他们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因此,在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情感需求作为情感教学的一个大目标。现今的大学生,在面临社会如此繁多和复杂的诱惑之下,容易误入歧途,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之下,学生容易误判是非,从而做出不可补救的错误选择,甚至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情感教学中,不仅仅要只关注到学生低层次的生理情感需求,还要重视高层次的社会情感需求。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满足自身需求的选择,要充分利用在体育锻炼中磨练出的正视困难、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来克服学生遇到的困难,不能贪图方便或者小便宜而试图走“捷径”。在高校学生即将面临社会的这样一个关键阶段,高校体育教师的情感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结语

医学教育应用思考 篇9

1 依托于教学内容构造游戏故事, 提供虚拟学习空间。

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 故事剧本的设计必须依托于教学目标并且围绕教学内容来设计[1]。只注重游戏设计, 忽略教学内容的游戏故事将变得毫无意义。在此以小学四年级数学游戏故事设计来说明:主人公小拉克从数字森林 (第一章大数的认识) 出发, 通过与森林中怪物的搏斗, 成功进入泥泞沼泽 (第二章角的度量) , 再到天梯层 (第三章三位数乘两位数) , 秘图宫 (第四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 奇货码头 (第五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 海上乐园 (第六章统计) , 秘林小镇 (第七章数学广角) , 最后回到秘林魔堡 (第八章总复习) 。整个故事情节设置完全依托教学内容, 并且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提炼与总结, 形成游戏故事中的剧情。

2 发挥动漫角色的魅力, 通过角色造型增强教育游戏的吸引力。

任何一款成功的教育游戏都有一个引人制胜的故事情节和一些令人着迷的虚拟角色。“教”“娱”平衡的角色设计是教育游戏设计的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2]。动漫游戏中的角色设计就是要在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上, 保证角色的游戏特性, 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被他们所喜爱, 并能使学生在角色的成长中体验到快乐。动漫教育游戏中角色设计, 主要包括学生角色、被大多数教育游戏所忽略的教师形象、以及故事剧本中所涉及到的其他角色。无论哪种角色, 设计者应该首先对其进行宏观上的定位, 确定赋予该角色哪些教育功能, 以及怎样用游戏语言来体现这些功能。在根据宏观定位, 细化具体角色的各项特征, 比如角色基本信息、外貌特征、性格、目标, 角色之间的关系, 成长、语言特点等等, 并将这些特征用文字进行描述。紧接着到技术定位, 为游戏而设计的角色, 就要考虑到要在一定的技术范围内制作这个角色, 另外, 还要考虑到角色的各个转面设计。最后在到美术设计阶段, 此阶段所绘制的草图要与教学及游戏设计人员进行反复商讨改进, 最终确定角色造型。

一个好的角色造型设计的成功与否, 直接而深切的影响着作品的生命力和魅力。角色造型设计[3], 一种思路是可以运用原画演绎, 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角色的素材, 接着对着素材画素描或速写, 在画的过程中注意对比, 找出角色的“第一特征”, 再加上你的想象, 最后整理即可完成。另一种思路是可以运用形象拼接, 比如人的身体+动物或其他生物的头和其他部分, 或者几种动物的特征拼接起来, 然后发挥充分想象力来设计。

3 探索与任务相结合, 提供更加丰富的交互式体验。

“探索”是一个基于问题情境而设计的学习任务, 其独特之处在于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学习活动相结合, 将课程知识的学习与社会责任感的建立以及反思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任务” (mission) , 它更加贴近游戏的故事情节、挑战性, 娱乐性更强。一方面能充分发挥虚拟世界的“仿真”特性来增强儿童的投入程度以及提高学习体验的临场感, 另一方面又能通过现实世界中的活动防止儿童因过度沉迷于虚拟世界造成虚幻感, 通过创设情境点, 使儿童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虚拟现实是一个“虚拟的仿真世界”, 是探究学习问题的虚拟实验室。动漫教育游戏设计可以借鉴大型网络游戏, 特别是角色扮演类和探险类游戏的一贯做法, 通过“探险”和角色扮演的的形式来呈现学习活动[4]。

3D动漫教育游戏中的交互式设计, 是至关重要的。当代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使用常规输入设备 (如键盘、鼠标和触摸屏) 的简单交互, 更加注重利用多个通道以自然、协作的方式进行多角色之间的情感交流。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制作是否能有效发挥其作用, 关键在于交互方式的灵活设计, 而交互式设计不只要在软件程序设计上下功夫, 通过声音与动漫游戏硬件的组合, 来达到共同捕捉学习者交互式体验的设计也是很好的选择。

综上所述, 结合小学课程体系和教学设计, 应用3D动漫的角色、造型、场景、交互设计方法来创作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动漫教学游戏, 使动漫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更大的魅力。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摘要:三维是动漫技术的主流, 为现代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发展的可能。而教育游戏在信息时代教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游戏故事、角色、造型、交互设计的理论, 提出教育游戏设计与3D动漫应用策略, 以期对国内教育游戏研究者有所借鉴与助益。

关键词:3D,动漫,教育游戏,角色,造型,交互设计

参考文献

[1]姚忠礼.动漫剧本创作[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

[2]陈慕如.浅谈动漫角色造型的设计技巧[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

[3]刘新阳, 马池珠.多用户虚拟环境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应用——对Quest Atlantis项目的分析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 2010 (1) .

医学教育应用思考 篇10

1“微教育模式”的特点及其教育意义

1.1“微教育模式”的特点

“微教育模式”最初是源自美国,被我们通常称为小型教育、微型教育等,“微教育模式”注重细节、技能、技术等实践培养,并以控制教学实践为教育理念,是一种实施起来具有明显效果的教育模式。它能帮助学生更有效的掌握和理解知识,并全面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是提高学生知识涵养和深层开展教学模式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微教育模式”的实施缓解了传统教育模式对学生思想的束缚,微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方式,更是适应现代这个信息时代发展的需求,其教育特点具体表现为:第一,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知识层面,根据学生自身差异性实施教学,有效的推动了学生学习的进度,充分的满足了学生接受教育与知识的欲望;第二,使理论与实践合理的结合,通过对实践方面的注重,把理论知识注入到实践之中,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共同的得到提升;第三,学生可以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身临其境的感受相关的知识与内容,为学生深入的掌握学习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1.2中职篮球教学中实施“微教育模式”的意义

中职篮球教学既要求教师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篮球技能的实际操作性,更要注重学生自身篮球运动精神涵养的教育。“微教育模式”在中职篮球教学中全方位的渗透,使学生在篮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之中成为了一种享受的过程,自愿投身到篮球教育活动之中,更便于篮球技能在课程中的培育,使篮球运动深入学生心中。单纯针对篮球理论知识的教育,根本无法引发学生学习篮球运动的积极性,其原因是篮球运动的动作及规则具有多样性,只有在进行篮球运动中体会篮球技能。“微教育模式”在中职篮球教学中的实现,就是符合从实际操作中便于学生充分了解篮球知识和技巧,体会篮球运动的魅力,从而达到高效率的篮球教学效果。所以,“微教育模式”的应用,对中职学生的篮球教育推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符合现代改革要求的教育模式。

2 中职学校篮球教学的现状分析

2.1 依旧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事实上,大多数学生都热爱篮球运动,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篮球课程的兴趣,参加篮球课程只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体育教学的目标、思想和方法,都是通过体育教学模式的形式表现出的,具有一定的设计原理,是一种结构型与功能型相结合的教学活动策略。以教师为主导地位和以机械性锻炼学生为只要目的教学模式就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严重禁锢了学生创新思维与,并用被动的态度接受学习。

2.2 学生单纯的接受性学习方式

教育界一直倡导学生应以探索与研究式的学习方法学习,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依旧是接受性的学习。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缺乏参与篮球教育的主动性,在学习中缺少与教师的沟通,教师也没有意识到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方式对开辟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3 缺乏篮球学习评价的灵活性

体育学习的评价忽视了学生身体的差异性,而只注重体能与成绩的评价,以至于学生和教师只是追求分数的高低。其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现实的分数与自身实际拥有的能力严重不符,更影响了学生全方位能力的提升。因为太过于注重分数,所以阻碍了学生本性的发挥,考试分数过低还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3“微教育模式”在中职篮球教学中应用方法

3.1 建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充分的满足学生对于篮球知识的求知欲望

建立教学目标不应按照教师的思维来确定,而是要依据学生具体对于篮球知识的需求,也并非教师占据教学目标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接受教育为主,确定学生是教学目标的主体。事实证明,“微教育模式”正是符合根据学生差异性进行篮球教学的教育模式,使得教学理念细致化,教学细节统筹化,完全适合学生长远的发展,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修养的共同提高。

3.2 开展切实的教学评价,有效的促进学生全面道德修养的提高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通过切实的教学评价反映出来的,教师通过教学评价更能把握学生学习知识的程度与技能水平,在篮球课程进行过一段时间后,运用教师评价学生或学生评价学生的形式,在教师组织的情况下开展切实的教学评价,以此从学生全方位的篮球学习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教学评价要着重于对学生评价时的鼓舞,充分的发挥教学评价在篮球教学中的作用。

3.3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全面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

“微教育模式”使中职学生设身处地的投入到篮球运动的角色中,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全面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对学生学习篮球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微教育模式”中的“微”的意义就是要注重篮球教学的细节的重要性,教师应从学生学习篮球教育的细节中,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更能发现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性,根据其差异性制定相关学习策略,从而有效推动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同时,篮球运动要求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培养了学生集体荣誉感,使学生间的友谊更进一步,学生与教师间的沟通更频繁。“为模式教育”也能加强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热爱,既锻炼了身体,也学到了篮球运动的体育精神。

4 结语

“微教育模式”是适应这个信息时代社会的发展,更是符合现代的教育理念。其在中职篮球教学中的运用,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相符,并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良好基础,更推动了篮球教学在中职学校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泽承,韩政.“微教育模式”对于乒乓球教学的影响与实践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5):179-184.

[2]刘现民.浅析提高中职篮球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07):194-195.

[3]张冬雨.中职学校篮球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07):28-29.

医学教育应用思考 篇11

地理学的两个最本质、最重要的思维特性就是区域性和综合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在进入工业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地理学作为一门拥有悠久历史和广泛应用前景的学科,日益呈现出交叉化、复杂化和界限模糊化的趋势,不仅地理思维又有了纵向和横向的极大扩展,而且传统的区域性和综合性也被赋予新的内涵。地理科学肩负着协调人地和谐发展的重任,社会发展向地理学和地理教育提出了正确认识人类环境和协调人地关系的要求,而思维教育正是地理教育的一个潜在的教育目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重视思维教育是深化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从教与学的过程而言,思维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和高级层次。除了思维外,学习还有感知、记忆、再认识等活动。但是知识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通过思维实现的。无论是自然地理中各种自然现象的发生变化,还是人文地理中资源的开发利用、工农业生产的布局等地理知识的学习,几乎每个环节都需要积极的思维。任何忽视思维教育的教学过程都是欠缺的。无论是“知识——能力”也好,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实现都离不开思维的推动。因为人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脑半球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右脑半球具有形象思维功能,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与统一,正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全面实现教学任务的重要支撑和必备条件,还是地理教学由应试教育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转变。

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地理教学中开展思维教育的重要内涵。在科学发展史上,杰出的科学家们都有着一套巧妙的科学思维方法,使他们在开辟人类知识新领域的探索中取得成功。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不是以语言思考,而是以形状和形象思考,完成之后,努力将其置换成语言。”这就是典型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而形成的创造性思维。另外还有逆向思维、怀疑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理想化思维、分析综合思维等各种思维方法,在教学中适时地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例如就地理教学而言,领会并能独立运用地理知识,形成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发展学习技巧,掌握探索地理知识的方法;在学生初步具备研究能力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学习新理论新方法,解决未做结论的地理问题,特别是人地关系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从而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与习惯。这些能力的培养,只有以系统化的地理知识的积累为基础,以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为核心,才能得以逐步实现。

把科学的思维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并非易事。对于那些本应由学生去“想”的问题,教学中不是去启迪学生自己思考,而是事先替学生设计了一套方法,按照教师的思路、教学生如何去“做”,这样极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讨论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是很好的分析思维性题型,但有的练习册把所需分析的项目编列成表,把所需回答的知识要点一一列出,学生只要打勾画叉即可。把“思维”降格为“技能”,把学生训练成解题的“机器”。这种“重结论灌输,轻思维方法教育”,“教结论、背要点,学生思维能力不见长进”的倾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把科学的思维方法渗透于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从机械地感受知识,转向勤用脑、多思考,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知识的接受器。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与他的质疑精神、多思多问的学习习惯有密切关系,因而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多留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如采用观察归纳法、探讨法,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自己的独立探索获得结论。或许由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的结论与课本不尽相同,但这是学生自己思考的成果,比按教师的思路得出的结论更有价值,因为它深化了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学生无尽的创造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的思维训练,也正是我们教学的收获。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学习地理。例如培养学生掌握“理想化思维方法”,实质就是把复杂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理想的简单问题来研究和处理。许多地理现象是复杂的,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在一定条件下,不是所有的影响因素都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而是只有一种或少数几种起主要作用,其余的影响甚少。这时就要培养学生从具体事物的分析入手,分清主次因素,抓住主要矛盾,对地理事物进行科学抽象的能力。理想化思维方法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教材上许多地理现象的分析研究,采用的就是理想化分析模式。

医学教育应用思考 篇12

2010年, 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其中强调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抓住教育信息化的机遇, 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必须加强基础教育数字化建设,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等。国家颁布了这一纲要, 不仅表明了教育部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决心和方向, 还为创新和改变我们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大好机遇。面对这样的机遇与挑战, 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当进行深入的反思, 思考如何充分运用信息化, 使幼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要放眼世界, 学习国外

欧美各国都很重视应用信息技术对幼儿进行思维、品格、兴趣的培养, 并且都有非常丰富而且值得借鉴的经验。在美国, 为了培养幼儿的独立精神和探索精神, 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国幼教工作者将幼儿园布置成不同的活动区域, 比如电脑区、图书区、泥塑区、植物区、动物区、积木区、玩沙区、玩水区、烹调区等, 让幼儿自己选择活动区域, 引导不同的兴趣。在英国, 教师在课堂上很少用讲课的方法传授知识, 而是以小组和个别辅导为主。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做点心、玩电脑、学画画或者玩各种游戏, 通过自己的操作和探索得到知识, 培养技能。此外, 教师还让幼儿在电脑上通过游戏认识形状、数量, 还利用下棋、走迷宫等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让他们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可以看出, 国外是将电脑作为幼儿认知的一部分, 并且通过幼儿亲自操作或者教师演示, 认识抽象事物、探索有趣的事物, 培养幼儿的求知欲望。

二、要考虑实际, 合理选材

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幼儿对社会、对集体、对别人、对自己的正确态度;激发幼儿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的强烈愿望;发展幼儿的观察、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幼儿的情操, 发展幼儿的美感等。总体而言, 逻辑思维、抽象价值观教育与引导占很大比例, 这种无形的心理渗透是教育目的, 也是教育的难点。因此, 需要教师借助信息化这种高科技来降低教育的难度, 提高教育的成效。时下, 我国可以利用的常见信息载体主要是启蒙教学软件、视频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等等。因此, 教师应针对教学的内容, 选取合适的信息资源。比如, 将原本枯燥的抽象概念化为实际物品的教学。网上有很多关于数学的教学软件, 尤其开发幼儿数学能力的软件特别多, 如《聪聪儿童乐园》此类软件包含幼儿的启蒙教学, 内容丰富。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模拟故事、视频播放等, 增强古典文学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从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如百家讲坛。教师还可以选择在优酷等中国优秀的视频网站上寻找合适的资源, 普及幼儿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又如, 在学习时代久远而文字抽象的《贝瓦三字经》《中华弟子规》等时, 教师可通过播放动画视频进行解释与教学, 达到朗朗上口, 渗透于心的效果。此外, 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自然知识的教授, 如古生物教学, 可以通过播放动画《冰河世纪》, 让学生认识恐龙、猛犸象等古代生物, 并与此同时教授地球演变、生物进化以及环境保护等生物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枯燥的生物学知识, 形象地展现在幼儿面前, 使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易懂。如进行自然生长过程的模拟———“可爱的小蝌蚪”中喂食这一环节时, 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移动交互, 画面上一排蝌蚪, 一排食物, 幼儿可以根据已知的经验, 一个个移上去喂, 蝌蚪喜欢吃的可以停在那儿不返回, 不喜欢吃的随便怎么喂也会退回原位。这样一来, 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 知道蝌蚪喜欢吃什么, 不喜欢吃什么, 发现平常观察不到的糠、豆渣原来蝌蚪也喜欢吃。这一发现使他们欣喜若狂, 因为这是通过他们的实践、摸索得出的结论。最后, 电脑博士的一番话引起了幼儿的思考:“哎呀, 这个世界真奇妙, 这么一个小小的卵, 变变变, 最后变成了一只小青蛙。在你的生活中, 有没有发现奇妙的事情?让我们一起去发现自然、探索自然, 寻找更加奇妙的东西。”这一番话出自电脑博士之口, 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好奇心, 增强了幼儿探索的欲望, 同时培养了幼儿的创新精神。

三、要正确引导, 循序渐进

信息化教学不仅仅在于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引导幼儿自主利用信息技术来学习、探索、创新。很多家长认为, 幼儿过早接触计算机会使孩子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电影、动画片等等, 耽误孩子的学习。其实, 这是成人世界的一个误区。幼儿应该而且必须学会自己操作计算机, 探寻自己想要的答案。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的正确引导, 循序渐进引导幼儿通过计算机学习、探索未知世界。教师可以通过教授简单的信息技术, 如搜索引擎技术, 让幼儿自己动手解决自己书本上或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同时也把打字教学渗透在了里面。此外, 教师还要通过人机交互学习, 增强幼儿操作计算机进行探索、创新的能力, 即多媒体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幼儿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互教互学, 随时发现问题, 完成知识的意义构建过程, 并真正实现了在“玩中学, 学中玩”。当然, 家长也要注意引导培养幼儿的计算机技术观, 少玩游戏和看电视。有能力的家长可以教给幼儿编程的基础知识等, 使幼儿更早地接触计算机更加重要的用途。

当然, 要推进幼儿教育信息化, 还需要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宣传信息技术的优秀教学经验和重要性, 促使他们在教学中始终践行信息化的理念, 主动实践和创新, 为信息化服务幼儿教育作出更大的努力, 迈出更大的一步。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而对于幼儿教育信息化的应用, 人们往往忽略。笔者认为, 这一现象应该尽快扭转, 否则, 对我国幼儿教育整体进步不利。

上一篇:监测合理用药下一篇:高校毕业生潜人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