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医学本科论文

2024-09-19

应用型医学本科论文(共12篇)

应用型医学本科论文 篇1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思路、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办学机制的大胆创新,在争议中历经数十年的成长、发展,目前其可持续发展后劲备受争议。其中学院文化建设欠缺特色己成为独立学院发展的软肋。学院文化是一种培养和塑造现代大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所需的极为重要的育人环境和氛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文化土壤和精神支撑,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需的软环境支持。医科独立学院培育一种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学院文化”,突出医学应用型特色,并贯穿于创新教育全过程,对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本科人才及其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独立学院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的环境支持现状

医科独立学院以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医学本科创新人才为目标。这是一种纵向的办学定位,也是大学的奋斗目标或努力方向。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因素,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便是缺乏强有力的环境支持[1]。主要涉及软环境,表现为学生、学校及家长、社会等方面在创新和实践方面存在认知和扶持软肋。导致医科独立学院虽然办学定位准确,培养目标明确,但培养的应用型医学创新人才特色难显。软环境的制约主要体现于以下三方面。

1.1 学生生源特殊性影响学院文化底蕴的形成

医科独立学院招收第三批本科生,相当数量的学生喜欢医学实践性课程,有较强表现欲,但存在眼高手低现象,原因主要是学习基础不够扎实;兴趣爱好广泛,但多喜欢娱乐性、简单化的文体活动,却对社会性、思想性、知识性、专业性活动敬而远之;有些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认为考上大学就是为取得大学毕业证,疏于勤奋,懒于刻苦,欠缺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被动,文化成绩较差。这些特点造成医学生在生活、学习、实践中,一方面表现为防卫式的“自我”优越感,自我意识非常强,心理较敏感。另一方面却因接触医学新领域,无医学文化奠基,所以考试成绩差,表现出一定的自卑,在学习中急功近利,学风较为浮躁。所以表现出学生主体上欠缺营造深厚的文化根基,无追求“大医精诚”文化的厚重精神凝聚,这样形成的“学风”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医学院校园文化提升。

1.2 “母体”影响导致校风、教风雷同

大多医科独立学院目前硬件和规模建设均有很大完善,但由于依托“母校”,故在师资、教育教学模式、就业等软环境方面仍未能形成自身完整的实践教学与就业观。从教师层面来说,对独立学院特色缺乏深层次探索,把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医学创新人才看成抽象而遥不可及的目标,故对培养特色人才的定位亦变得渺茫、迷失;由于学院缺乏师资培养投资及评价激励机制,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用医科大学母校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实践中使用同样教材;在评价学生成绩中,考试形式仍注重书本医学知识的考察等,并一味地鼓励学生考研究生。最终导致医科独立学院培养目标与母校“同质化”,因而独立学院与“母校”的医学毕业生如出一辙,应用型医学人才特色难显,在就业竞争中与第二批医学本科毕业生相比处于劣势[2]。这种“校风和教风”,与医科独立学院培养目标呈现非同步性,缺乏对医学生应用能力、创造力的培养,缺乏对与医学专业相关实践活动的足够重视,缺乏营造有利于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环境支持。

1.3 家庭及社会态度成为学院文化环境的“负催化剂”

学生家长往往掺杂功利化的教育理念,认为医学是高回报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视自己为高等医学教育的投资者和消费者,不能真正理解应用型医学人才内涵,没有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扬长避短,去进行鼓励、支持,却经常把自己子女与母体医学院校的学生进行比较,并把他们作为追赶的目标。其结果往往是导致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生活压力及心理压力陡然增大;或者家长以富人姿态鼓吹有能力不如有钱有权谬论,导致学生形成“读书无用论”;在医学就业方面,社会上仍存在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对医科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戴上了有色眼镜。这一系列因素必然形成一种负反馈,成为医学院文化环境的“负催化剂”,影响学生对医学实践创新能力的追求。

上述与应用型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不和谐的环境因素,是制约医科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环境支持的瓶颈。这就迫切需要着眼于构建一种突出医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院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启发创新意识,这是对传统大学教育中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培养模式的矫正[3]。

2 以创新精神为中心,培育“创新文化”

大学创新文化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沃土,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根本性、关键性和基础性作用。文化的本质是“化人”,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青年学生可塑性强,其思想性格、道德情操、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在形成过程之中。文化的介入和渗透、孕育和滋养,对他们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4]。医学院创新文化的培育可从以下四个环节着手。

勤奋是创新人才的基石。挣脱了高考“镣铐”后考入大学的三本大学生,出现大面积“厌学现象”,认为学习是为了完成任务,创造力后劲不足。勤学、苦练完全是受外力逼迫,为了应付考试,取得学分。然而,无论何时,无论国内、国外,无论何种类型大学的学生,勤奋都是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基石。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基础差,更需要付出百倍勤奋。医学更是要求真才实学,因此,必须引导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毫不气馁,发扬超越自我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人生价值[5]。

宽松的环境创新。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无形“自卑感”,创造宽松的环境和创新的医学文化氛围,是培养医学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这种沃土最大的育才功能就是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多参与与医学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及时发现学生各自不同的优势,创造各种表现机会,给予学生发挥的舞台,取得成绩给予及时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最终改变自己,不再浮躁和急功近利。只有获得自信,才能无拘无束,发挥超越自我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评价标准的创新。积极推进评价方式多元化。以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改革医学考试内容和形式,除组织传统笔试外,加强医学实践技能考评手段,重点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应用医学知识的能力,全面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创建“以彰显个性、适应市场需求为特色”的综合素质质量评价内容。

3 以培养医学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实践文化”

3.1 以大学就业文化为导航,营造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就业文化

独立学院通过各种渠道,使教师、学生及家长充分了解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范围,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和就业价值观,构建和谐健康的医科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文化。学院及社会通过多方宣传,促使社会形成正确的就业及用人观,营造有利于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的社会文化氛围。使大学生们在医学探索中合理设计自己的生涯,尽快把握机遇、融入社会、适应岗位,释放个人的潜能,迸发自身的创造动力和激情,实现自身价值[6]。

3.2 重视医学实验、实习实践,夯实基本功是实践文化的支撑点

医科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强调基本操作规范、娴熟,临床实践能力突出。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教学过程。医科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医学本科人才,实验、实践教学尤其重要。因此,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进行了多项改革:如针灸推拿专业根据教学需要及时进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见习大纲及毕业实习大纲的修订工作,在教学计划中实习、实验课占总学时的52%;专门开设针灸技能室和推拿技能室,以保证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保证实习质量,在临床实习基地,遴选带教意识强、带教效果好、学术水平高的教师到带教第一线,在实习中积极推行PBL教学、病案教学法,力求学生更好地掌握为病人服务的技能。根据社会及市场需求,认为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脑血管疾病、工伤、交通事故造成大量急需康复治疗的病人,加之医疗保险的全面推广使得我国医疗康复人才逐需增加,及时申报并获批了针灸推拿学(康复医学专业方向),建立康复实验室,为培养国家急需的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人才和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更牢固的基础。在学院中传递一切围绕提高实践技能的文化信息。

3.3 社交实践文化教育不可或缺

丰富的社交实践文化教育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学会人际交往的方法、方式与技能;还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从而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及时调节心理疾病、心理障碍。医学生面对的对象是人,所以和谐的社交实践是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现代医学院完善的学院文化要求,是对医学生必须培养的素质之一。

3.4 坚持服务社会的原则,面向社区、农村基层

我国城市社区和农村迫切需要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医学人才。医科独立学院培养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向学生宣传服务社会的义务和人生价值,发挥自身优势面向社区、农村基层。使学生勇于实践,善于实践,愿服务社会,奉献地方。那么,自己独特的学院文化价值可以得到实现和升华,在服务空间和地域上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这就是一流的医学院。

透析我国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构建以“创新文化”和“实践文化”为主题的应用型医学特色“学院文化”,丰富学院文化内涵,赋予学院文化时代性、可行性、具体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医科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银生,刘亚婷.当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5):40-41.

[2]廖前进,周钰娟,罗筑华,等.独立学院医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0(6):45-54.

[3]何秋芳,俞婷婷.创新:独立学院的杨合校园文化[J].中国西部科技,2008(1):81-83.

[4]王兵.大学创新文化视野中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15.

[5]樊翠英,赵建英,成晓曼.独立学院文化内涵建设方略[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1):78-81.

[6]郑纯.大学就业文化建设对大学创新教育的作用[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5(2):86-88.

应用型医学本科论文 篇2

一急诊医学实习的目标及特点

1.良好心理素质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急诊病人往往是急、危、重症病人,且病种和病情较为复杂,也存在各种疑难杂症,就医时患者及其家属心情均比较急切和焦虑,有时候可能会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比如可能会要求医生第一时间诊断出病症或者使用特效药。这就需要医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沟通能力,而实习生因经验不足,在此方面非常薄弱。因此,这就需要带教老师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让他们敢于主动接触病人,告诉他们老师就在旁边,有不当之处老师可以立刻修正,不让他们有后顾之忧。并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病种或者病情以及特殊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以便让患者和患者家属了解病情,稳定他们的情绪,从而配合医生的工作,以利于患者的康复。

2.急救技能的熟练掌握

急救知识和急救操作技术是急诊医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急诊中,我们常常要先救命再治病,为病人以后的诊治赢得时间。因此,急救知识及技能对于一名急诊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抢救不当或者技术不熟练、不规范,患者的生命将会受到很大威胁,处理不当患者就会失去进一步治疗的机会。一个简单的急救操作技术往往能使病人转危为安。比如遇到一位室颤患者,如果我们身边缺少除颤设备,可以试用胸部捶击法。但在实践中常发现实习生的捶击力度和部位均不标准,往往轻轻地随意捶一下,起不到复律的效果。我们通过现场示范及理论讲授急救知识以增强实习生现场抢救以及对危重病人处理的能力。

3.急诊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急诊病人的特点是就诊者较少被明确诊断,大多数是各种急性症状或者危及生命的状态由救护车或者家人甚至路人送至医院,这就要求急诊医生在较短时间和简单检查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迅速给出治疗或者抢救措施。而实习医生在以往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是以病种为章节,学习某一疾病的有关知识,而缺乏横向的知识梳理和联系。而急诊病人需要通过某一症状或伴随症状来逆向诊断,这就需要有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较全面且扎实的医学知识。如一位出现恶心呕吐的病人来就诊,若为青年女性首先要想到早孕反应的可能;若为老年病人应要考虑冠心病的可能,其他除了内科疾病还要考虑到有无外科疾病等问题,这就需要有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

二影响学生实习效果的因素

1.医患保护意识的增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鉴于医患关系的现状,病人的维权意识增强,带教老师由于担心患者不配合或学生处理不当引发医疗纠纷,宁愿自己操作也不敢给实习生太多实际治疗病人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大多数病人也不太情愿配合实习生完成带有创伤性的诊疗操作。

2.就业压力和读研备考的影响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忙于准备推荐材料和奔波于各种面试等,甚至放弃

实习的机会全力考研。许多学生一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就开始做考研的准备,复习考试科目,报名参加各种考研辅导班,正常工作时间也是看书,看各种复习资料,很少接触病人,也不太关心带教老师的病情分析。因此,他们无法在实习这个难得的机会中提高自己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3.实习生的自信心不足

鉴于我国目前医患关系的特殊情况,医患之间信任度下降,低年资医师尚得不到患者的信任,部分学生会因此产生自信心不足,面对病人特别是急诊病人畏首畏尾,不敢询问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甚至连门诊病历也不能书写,只能旁观。

4.对实习生的管理松懈及实习考核缺乏客观标准

因实习生的各种就业面试及考研备考,均可能影响其未来发展,带教老师也不好拒绝,只好听之任之。而实习考评的形式化,对学生也形成不了很好的约束和激励。

三提高实习生实习质量的措施

1.使学生认识到临床实习的重要性

临床实习有老师带教指导,实习生要抓住提高自己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机会。临床医学专业不是学会了书本知识就能做一个合格的医生的,临床病情复杂、变化多样,这些都需要长时间临床经验的积累。它是一门经验科学和实践科学,如果过早分散精力,摆不正实习态度,如果一些基本的技能也没能掌握,以后在独自工作中就会感觉很吃力。使学生认识到实习不仅可以提高实践能力,也可以使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拓展,让他们从内心重视临床实习,使实习与考研可以相互兼顾和促进。

2.加强实习生的自信心

实习期是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转变的重要时期,作为实习生,应把自己当作一名临床医生,以一个临床医生的标准要求自己,这样才能更有责任心,才能更努力学习、更有自信,才能独立思考,有问题才能多想多问。利用自己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实习生在与病人交流时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完全可以应对,要敢于细致、大胆地询问病史和查体。在病人面前自信、大方,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病人的病情给予解释,给病人以指导,就会得到病人的信任,从而病人也会乐于交流。

3.对急诊带教教师进行全面培训

培训带教老师正确的带教方法,提高他们的带教水平。我们急救医学教研室经常集体备课、讨论教学方法,高年资教师对低年资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意见及建议,介绍自己的带教经验,以利于各级教师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并要求每位教师认真撰写教案、准备课件。实行导师负责制,实习生具体分配到人,实习生出科考试评比,以及实习生对带教老师的评价,从多方面促进整个教研室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加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临床技能特别是临床工作能力的关键,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方法:(1)有目的地开展教学查房。开展疑难危重病讨论和典型病例讨论,每周进行一次教学查房,让学生准确掌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并讲授国内外此领域的最新进展动态。进行疑难危重病例和典型病例的病情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巩固他们的知识,加深他们的印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启发学生去看书、钻研。(2)提高查房质量。床边查房时指导学生是培养他们临床思维能力的方法之一,查房时指导学生询问病史,进行全面正确的体检,提问学生如何对该病人的病情进行分析,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并讲授相关知识。(3)要求学生参与诊疗活动。在现有的医疗机制和各种政策法规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临床诊疗活动,参与科室病例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负责一定数量的床位,独立接收病人,完成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学生先提出自己的诊疗意见,书写病历,老师再进行分析及点评,并修改他们的病历,指导学生书写各种医疗文件。(4)培训学生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气道开放术、电除颤及各种急诊穿刺术、洗胃术等。使学生学会使用各种抢救器材,如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心电图机等。

5.严格管理和考核

临床实习期间,书面考试较少,临床实习时间弹性较大,部分学生因为考研而放弃实习,有些学生认为实习成绩与就业无关,或者带教老师要求不严,学生产生懈怠心理,自我要求降低,责任心下降,对临床实习的安排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应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及出科考试制度,对实习生进行理论和操作技能考试,以检验实习生学习的效果,对考试不合格者限期补考或延长实习时间或补实习,延期毕业,使他们必须认真对待实习,重视实习,切实提高临床实习质量。

应用型医学本科论文 篇3

【摘要】 目的:观察和比较教学中应用PACS系统与应用传统教学法本科医学影像学实习生病例诊断的准确高效性,探讨PACS提高教学质量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昆明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同一级本科实习生100名,随机分为A组(50人),B组(50人)共两组。A组采用传统教学法,B组采用PACS可视化教学法,比较A、B两组实习生第一次对同一病例定位、定性诊断的准确性;实习期最后1周比较采用传统教学法和PACS系统教学法对同一病例定位、定性诊断时间的长短,并对A、B两组实习生填写教学满意度调查。 结果:B组实习生第一次病例定位定性诊断的准确率高于A组,(P<0.05);实习期最后1周B组实习生的病例定位定性诊断时间短于A组(P<0.05);无记名问卷调查B组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高于A组。结论:在教学中应用PACS对提高本科医学影像学实习生病例诊断准确高效性有可行性。

[关键词] PACS;医学影像学;诊断准确高效性;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TP311.52;R-4

PACS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即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它是应用在医院影像科室的系统,主要任务就是把日常产生的各种医学影像(包括核磁,CT,超声,各种X光机,各种红外仪、显微仪等设备产生的图像)通过各种接口(模拟,DICOM,网络)以数字化的方式海量保存起来,在一定的授权下能够很快的调回使用,同时增加一些辅助诊断管理功能,在各种影像设备间传输数据和组织存储数据具有重要作用。在病例诊断中,PACS系统具有操作过程较传统教学更加准确,直观、便捷的优点,本研究对本科医学影像学实习生使用PACS系统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病例诊断准确高效性比较,评估PACS系统教学法应用于病例诊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可行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同一级本科医学影像学实习生共100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0人,B组50人,A组为传统教学组,B组为PACS系统教学组。

1.2教学方法

A、B两组在病例诊断前统一介绍同一病例基本信息,要求运用临床、影像、检验等信息资料给出定位定性诊断。其中A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提供纸质病例本,其内包括所有本次入院信息资料;B组采用PACS系统教学法提供病例登记号,输入此系统进行资料浏览,包括本次入院信息资料及影像学检查动态图像及3D图像。

1.3观察项目

选择同一病例,比较两组实习生第一次应用不同方法诊断同一病例定位定性的准确性,实习最后1周比较两组实习生对同一病例诊断定位定性时间的长短,并以无记名问卷调查方式比较两组实习生对所在组教学的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软件17.0进行分析,正态分析连续变量以(X±S)表示,应用t 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实习生第一次诊断同一病例定位定性的准确性比较:A组50人,诊断准确人数42人,诊断错误8人;B组50人,诊断准确人数48人,诊断错误2人。对A、B两组定位定性的准确性用X2检验,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B组的准确性相对A组较高。

2.2实习最后1周对同一病例定位定性诊断时间的长短比较:A组50人,平均诊断时间为16.75±1.10分钟;B组50人,平均诊断时间为14.75±1.10分钟;对A、B两组实习生诊断同一病例定位定性所需时间进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t值为2.82,p值为0.00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所需时间较A组短。

2.3两组实习生对教学方法满意度比较:A组50人,满意度为82.08%;B组50人,满意度为95.60%。对A、B两组的满意度进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满意度较A组高。

3.讨论

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与临床信息系统(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 CIS)、放射学信息系统(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 RIS)、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 LIS)同屬医院信息系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机构的诊疗工作越来越多依赖医学影像的检查(X线、CT、MR、超声、窥镜、血管造影等)。传统的医学影像管理方法(胶片、图片、资料)诸此大量日积月累、给查找和调阅带来诸多困难,丢失影片和资料时有发生,已无法适应现代医院中对如此大量和大范围医学影像的管理要求,采用数字化影像管理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已经得到公认。

病例诊断的准确高效性是临床及影像的工作核心,随着PACS系统日趋发展,提高诊断准确性及缩短诊断时间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本研究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同一级本科医学影像学实习生传统教学方法是采用收集病例资料,根据病史及相关检查资料作出诊断,通过对病种熟悉程度提升诊断所需时间。这种教学方法由于教师和实习生不能同时看到病变部位的解剖图像,不能动态观察到病变部位整体进展情况,不能看到3D技术处理后的立体图像,实习生对病种及解剖部位的认识不够形象具体,不便于进行准确指导及纠错,同时实习生认识病种感觉抽象,仅能从临床症状上记忆,不能透彻的理解。PACS系统兼并了临床、检验、影像等多方面的资料,还存储了病例整个诊治过程每一次的资料,同时可以动态观察影像图像上的解剖结构,可以借助3D技术多方位,多角度观察病变及周围脏器毗邻关系。带教老师采用示范操作,只需输入病例登记号,便捷快速即可查询出相关信息,实习生在带教老师指导下熟识并记忆病变部位解剖结构,明确病变准确范围,诊断更加精确、快速,从而提升了诊断时间。在本研究中B组实习生第一次采用PACS系统定位定性诊断病例准确率相对A组提高,原因可能为学生能更多更全面纵观所有资料,更直观看到病变部位,借助3D技术多角度,多方位观察病变范围,从而提升诊断准确率。虽然采用PACS系统诊断也有出错,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学生对PACS应用系统不熟练,不能快速找到看全信息资料,解剖基础不好不能认清病变部位。观察实习生最后1周对同一病例定位定性的诊断时间,实习期间两组学生对两套流程已熟悉,减少客观影响因素。B组应用PACS系统较A组传统法时间缩短,原因可能为PACS兼容性大,包括了临床、检验、影像等多方面信息资料,只需输入登记号,步骤简单便捷,可节约时间。本研究中B组学生对PACS系统教学的满意度较高,主要反馈意见为PACS系统可视化教学更直观、便捷,避免了传统教学的抽象,更有利于实习生学习诊断病例。PACS系统最终目的是为临床提供更为快捷准确的诊断依据,未来PACS系统与医院多个不同管理系统对接可能是教学及诊断新方向,综合各系统优势将对临床诊断及教学提供便捷。

综上所述,PACS系统带教的可视化教学法应用于病例诊断能提高教学效果,相比于传统教学法教师学生满意度更高,值得在本科实习生带教中推广学习应用。

[参考文献]

[1].郑磊,张雄,等.医院PACS系统的解析[J].中华现代医学管理杂志,2016,6(8):1-2.

[2].仇建云,姜山,等.PACS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1,8(9):30-31.

[3].李然,张伟国,等.探讨PACS系统在影像见习教学中的优势[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4):110-112.

[4].李拔森个,邓明,等.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其优势[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0,27(2):77-79.

[5].黄爱明.医学影像DICOM格式与通用格式之间的相互转换[D].成都:四川大学,2006.

[6].李永毅.医学影像挂屏协议的相关技术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科技大学,2008.

[7].蒋蕾.关于提高映雪影像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0):1232-1233.

[8].梁新强,周洋洋,等.浅谈PACS在影像教学中的几点优势[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0,(10):54-55.

[9].Michael[tm]Smith,W3C.HTML:The Markup Langues(an HTML Language Reference)http://www.w3.org/TR/2012/WD-html-markup-2012-10-11.1012-10-12.

应用型医学本科论文 篇4

关键词:应用型医学本科,影像专业建设,建设基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 出现了一大批以新建本科院校为主体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近期, 吉林省计划将20所高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 通过调整招生计划、增列专业学位授权点、实施差异化拨款等政策, 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或专业转型, 支持高校深化校企合作、吸引行业企业深入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适应形势的发展, 结合影像专业教学实际, 就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影像专业建设做如下探讨。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和特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 就是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高等学校, 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 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并适应其需求, 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普通本科和应用本科是本科教育的两种类型, 其关系应是平行发展的。应用本科同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在培养规格上, 应用本科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 在培养模式上, 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应用本科则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并担负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以及职业学校的师资等任务。应用型本科的教学与科研都是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 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 要以教学为主, 科研要辅助教学。应用型本科的教学更要突出教学的实践性, 强化实践性的教育价值, 应用型本科的科研理应追求实践性的教育价值, 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追求应用型本科科研的实践教育价值, 真正把科研当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手段。

二、影像专业建设背景和基础

1. 社会和行业背景。医学影像学专业是一门发展前景广阔、就业率较高的临床医学分支学科, 在放射诊断学的基础上伴随现代科学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兴专业。随着医学影像学设备和技术的飞速发展, 尤其是CT ( computed tomography) 、MRI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设备在国内大量的引进、使用以及介入放射学技术的广泛应用, 为了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进一步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 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2. 影像专业建设基础。我校的医学影像学专业有着光荣的传统以及较为深厚的底蕴 ( 可以上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部队办学时期) , 是国内较早开设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校之一, 为部队和地方培养了大量的医学影像学人才。依托附属医院影像科室齐全、人才密集和设备先进的优势, 依据社会需求, 紧跟学科发展, 以学科建设为基础, 以专业建设为重点,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深化教育改革为措施, 以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基础宽厚、临床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着力整合优化课程体系, 加强师资队伍、课程、教材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建设。

三、影像专业学科建设

吉林医药学院影像学学科包括附属医院放射科 ( 医学影像学教研室) 、超声心电科 ( 超声心电教研室) 、介入科和校部医学影像实验室, 并形成了以影像诊断和超声诊断为重点的特色学科。学科设备条件优越。医学影像学学科具有一支政治思想素质好, 学科力量雄厚, 学术造诣较深, 结构合理的集教学、科研与医疗为一体的专业队伍。正副教授或主任医师5人;博士1人, 硕士10人。积极支持、资助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医学影像学专业各教研室全体教师在完成大量医疗、科研工作的同时, 积极承担了各专业本、专科生各专业多层次专业教学, 目前承担了“放射诊断学”“介入放射学”“CT诊断学”“MRI诊断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放射治疗学”“超声诊断学”和“影像核医学”等课程, 每学年完成教学时数在1000学时以上。编写了《医学影像学指导与习题集》, “医学影像诊断学”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 附属医院放射科、超声心电科被评为吉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四、影像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1. 指导思想。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运用现代教育理念, 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培养医学基础宽厚、临床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医学影像学人才。

2. 基本思路。医学影像学专业建设计划对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的调整和优化。打通公共基础, 建立通识教育基础平台; 拓宽学科基础课, 增加基础学科选修课; 加强临床实践环节; 前期趋同, 宽口径专业培养, 后期分流灵活专业方向, 实现教学向教育、传授向学习的转变。改变教育教学理念, 突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传授专业理论基础与新技术、新进展和前沿知识相结合, 理论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科研能力的培养与临床、教学实践相结合, 特别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 即学生基本技能、临床思维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

五、影像专业建设目标和内容

( 一) 总体目标

计划将我校医学影像学专业建设成为在吉林省以及东北地区拥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 并具有一定特色的应用型特色学科。

( 二) 具体目标

1. 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目标:

( 1) 努力将医学影像学建设成为品牌专业, 深化专业教学改革, 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2) 加强课程建设, 建立融知识、能力与素质于一体的新型课程体系, 整和课程资源, 加强项目化教学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 计划将《医学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介入放射学》等课程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争取建设1 ~ 2门省级精品课程 ( 重点建设《影像检查技术学》) ; ( 3) 根据学科与专业特点, 深化专业基础课及专业主干课的理论教学内容改革, 拓展实践教学内容, 课程要采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法, 不断完善教学体系。

2. 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建设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学历职称高、教学效果好及科研能力强, 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师资队伍; 形成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 以学术带头人为主体, 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支撑, 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术梯队。医学影像学的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更加合理 ( 金字塔形) ,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明显提高。

3. 教材建设目标。医学影像学专业一直使用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以及卫生部规划教材, 力争出版一批能反映本专业特色、配合我院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课题的辅助教材或专著, 能够反映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特点。

4. 实践教学及教学条件建设目标。继续完善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室的教学资料积累, 建立起各系统常见病的X线、CT、MRI片资料室, 补充影像设备学及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实验室的实验器材, 并伴随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适当扩建实验教学场地。并争取在各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引进新的医学影像设备。

六、主要措施

1. 强化对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改善与加强学科建设的组织领导。将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把主要精力用于学科建设, 不断创新思路, 研究、解决学科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协调管理, 在学科方向的调整、学科队伍的建设、重大课题的申报与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加强学术梯队建设, 打造高水平的学术团队。进一步增强“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 把科研队伍作为学科科研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来培育, 继续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 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 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整体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使师资质量满足学科建设与科研发展要求。通过资源整合, 结构优化, 不断提升学术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制定各专业科研工作规划, 在此基础上形成跨学科科研创新团队和主攻科研方向。

3. 构筑学术平台, 加强学术交流, 扩大学术影响。根据“请进来、走出去”的学术交流思路, 加大学术交流力度。鼓励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走出去”参加国内外的重要学术活动, 鼓励主办或承办重要学术和科研会议, 加强与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系, 借助外部资源, 促进科研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将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引进来”, 通过学术研讨, 相互学习, 不断提升学科的整体研究实力, 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加强联系, 促进科研学术与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交流。

4. 努力争取更多高水平科研项目。采取相关措施进一步构建和谐互助、奋发向上的学术氛围, 鼓励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各类科研项目, 努力突破国家级高水平科研项目。

5. 强化办学特色,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社会环境和人才需求的变化, 按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优化知识结构、强化能力结构和内化素质结构”的总体要求, 坚持“科学、先进、创新、特色”的原则, 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和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体系; 拓展专业基础, 调整课程体系, 优化以职业生涯目标为导向的知识结构; 更新课堂观念, 加强实践教学, 强化以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结构; 搭建培养平台, 促进全面发展, 内化以专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结构。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 积极倡导“案例式”“探究式”教学方式, 促进教风和学风的根本好转。开展教学质量、学风检查等活动; 探索和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教学改革质量工程建设力度, 进一步加大校级精品课程以及品牌专业的建设力度。

6. 建立激励机制, 促进科研成果上层次。建立科研奖励与成果公示制度, 鼓励和督促教师重视科研, 促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大奖励力度, 对国家级课题、权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等给予奖励, 充分调动教师出高水平应用型科研成果的积极性。

医学本科英文简历 篇5

yjbys

性别: 女

民族: 汉族 年龄: 保密

婚姻状况: 未婚 专业名称: 临床医学(美容专业)

主修专业: 医药类 政治面貌: 团员

毕业院校: 长治医学院 毕业时间: 7月

最高学历: 本科 电脑水平: 一般

工作经验: 一年以内

身高: 157cm 体重:45公斤

现所在地: 长汀县 户籍: 长汀县

求职意向

期望从事职业: 外科医生,皮肤科,烧伤整形科 期望薪水: 2000-3000

期望工作地区: 新罗区长汀县福建厦门市 期望工作性质: 全职

最快到岗时间: 随时到岗 需提供住房: 不需要

教育/培训

教育背景:

学校名称: 长治医学院(9月-至今)

专业名称: 临床医学(美容方向) 学历: 本科

所在地: 山西 证书:

专业描述: 2011级临床医学(医学美容方向)专业是长治医学院申请招收的第三届本科五年制医学美容方向,也是最后一届。我们学科,是包含了临床专业知识和医学美容方向知识。

大学期间除了学习临床医学专业课外,还学习了多门医学美容专业课并顺利通过了学院相应课程的专业考试,有医学美学,美容心理学,化妆品化学,中医美容学,医学美容技术,美容整形外科学,美容皮肤科学等。

培训经历:

培训机构: 长治医学院(209月-至今)

课程名称: 国家英语四级 证书: 国家英语四级证书

培训机构: 长治医学院(2011年9月-至今)

课程名称: 临床本科五年知识 证书:

课程描述: 包含内科外科妇产和儿科。生理生化病理等一系列本科医学相关知识。

工作经验

公司名称: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2月-至今)

所属行业: 医卫·保健·美容 公司性质: 国有企业

公司规模: 1000人以上 工作地点:

职位名称: 实习生

工作描述: 同时课余时间积极去学校附属医院的见习,尤其是皮肤科,掌握了对常见病的诊断与处理方法。尤其是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的实习,对于急诊、烧伤外伤的处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操作。在实习的科室里,对于常见的外伤、糖尿病足等疾病都可以做到简单的处理,对于一些整形手术,如双眼皮和隆鼻以及注射美容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和学习,在实习过程中参与大大小小的手术过程。拆线换药等处理。并且在见习和实习的过程中得到老师们的肯定。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 我是一个五年制的本科毕业生,经过4年的书本学习,以及一年的实习,掌握了基本的医学操作技能。同时课余时间积极去学校附属医院的见习,尤其是皮肤科,掌握了对常见病的诊断与处理方法。尤其是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的实习,对于急诊、烧伤外伤的处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操作。在实习的科室里,对于常见的外伤、糖尿病足等疾病都可以做到简单的处理,对于一些整形手术,如双眼皮和隆鼻以及注射美容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和学习,在实习过程中参与大大小小的手术过程。并且在见习和实习的过程中得到老师们的肯定。我的个性比较外向,开朗,积极向上,工作勤奋,认真负责。在寒暑假期间以及在学校里我经常做各类兼职工作,体会了各种工作的`不同运作程序和处事方式,同时也曾任担任过一些组织的负责人:如社团的负责人以及社会上的团体负责人。在兼职和生活实践里不仅锻炼了口才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并且提高了我的吃苦耐劳的品质能承受医院的高强度工作。吃苦耐劳,是对工作的态度,认真踏实是我对学习的态度。善于思考,所以会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不一样的生活态度。

语言能力

语种名称 掌握程度

英语 良好

应用型医学本科论文 篇6

【摘要】目的:研究应用循证医学思维对高校优秀口腔医学本科人才进行培养的措施及效果。方法:以40位学习口腔修复学的大四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20位)、观察组(21位)分别给予传统教学方法和循证医学思维教学法。结果:观察组学生的临床技能和理论知识考核成绩、病案分析、病历书写、教师和学生的满意度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口腔医学的临床教学活动中合理地引入循证医学思维可有效促进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及技术能力。

【关键词】循证医学;医学教育;临床教学

【中图分类号】R7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80-02

基金项目:徐州医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Xjk201210);江苏省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省2013号SJK259)

循证医学(EBM)的核心主业体现为准确、慎重、明智地应用现有具有高度客观性的相关研究结果作为主要证据,充分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及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对患者的个人意愿及价值进行充分考虑,将这三者进行完美结合后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1]。将循证医学思维合理的应用于口腔医学本科的教学中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本次研究将循证医学思维应用于口腔医学本科教学中后取得良好效果,现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徐州医学院2011级41位学习口腔修复学的大四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性别:男23位,女18位;年龄:20-24岁,平均(21.8±3.1)岁。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口腔医学本科大四学生。学生所学课程为口腔修复学。2组学生的大小课比例、总课时、见习课教师等均相同。随机将41位学生分为观察组、对照组,2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入学成绩等疾病信息的比较上差异未存在显著性,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应用传统教学方式对对照组学生进行教學,具体为教学活动以具体疾病或教师作为中心,教师主要凭借自身临床经验对学生的临床思维及临床诊断进行指导。观察组的教学以学生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教授。进行内科学、诊断学教授时充分利用病案库相关资料、病例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各种资料。循证医学教学方法具体表现如下:①进行循证医学知识培训:由专家对循证医学的概念、网络医学相关技术的实际应用、相关文献的具体查阅方法等进行讲授。②循证医学思维示教:带教教师逐一对临床中常见循证医学实际操作进行演示、分析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③具体实施:教师以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作为根本依据,将临床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引入教学活动中,并制定出相应的讨论大纲,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同时,学校教研室提供相应的检检索系统,让学生能利用课余时间可对相关临床问题通过对文献进行查阅,查询和收集相关临床研究的证据和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各小组派一个代表对问题的研究、临床操作、临床应用的重要性进行具体评价,小组间成员进开展讨论,并让各学生写出学习心得。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主要扮演的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对学习进行总结和归纳,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难题。

1.3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书面理论考试及临床技能操作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理论知识测试的内容主要包含选择题、问答题等。临床技能操作考核主要包含中英文资料的查询和阅读能力、病历书写能力、病例分析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等。应用过不记名问卷调的方式对学生对循证医学思维教学法的评价进行调查。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学生理论知识及方面能力掌握情况

学生期末理论知识测试总分为100分,观察组学生期末理论知识测试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存在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学生病历书写、病史采集、病例特点分析及归纳、辅助检查结果分析、鉴别诊断等各种能力进行考核,考核总分为40分,观察组的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传统临床医学教育模式主要强调的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授,教学活动强调以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缺乏实践机会。在临床工作中,医学学生会面临各种疾病的检查、诊断、治疗等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来源与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授和教科书上的知识。这种被动的学习往往对学生能力的发展产生制约作用,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而循证医学思维教学法的应用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进行知识学习,高度强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临床实际问题的解决[2]。

在循证医学思维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其遵循的教学步骤主要为:首先,教师提出临床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收集证据,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证据进行严格评价,并引导学生教学针对性讨论。再次,教师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提高学生临床操作能力。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循证医学思维教学法可以做到,在教学活动进行之前,先让学习自行进行相关资料查阅,使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在课堂上,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地进行讨论,充分激发学生主动能力性和创新思维。该种教学方式可有效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其思维拓展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归纳总结能力,增强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口腔医学本科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思维教学法,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综上所述,将循证医学思维引入口腔医学本科教学中,可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得到明显提高,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邓可刚.DENGKe-gang在长学制医学生中开设循证医学证据检索课程的初步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4(33):418-419.

[2]黄学武,陈壮忠.循证医学教学法在临床教学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3(03):538-539.

应用型医学本科论文 篇7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学科为基础,以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重点是“应用性”。本科应用型人才是指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能够顺利完成理论的应用转化的人才。其本质特征,决定了必须构建以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英语教学亦应服务于该目标。英语作为全球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和实用英语,可以直接了解国外前沿的科技进展、管理经验和思想理念,并有助于国家间的文化交流。

二、课程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制约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根据2009年蔡基刚课题组对国内高校学生和教师抽样调查结果,总结起来,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英语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脱节,不能学以致用。2.课程设置不合理,费时低效,教学内容重复。3.教学手段效率不高。4.应试教育明显,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有限。因此,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三、课程体系改革

1.基础英语课程模块。整合语言知识课程和语言技能课程。在语言教学的同时,摆脱传统的知识型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同时,重点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即听说能力。同时,适当压缩通用英语必修课的学时,使学生能够有时间选修学术英语,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的。

2.科技学术英语课程模块。学生完成基础英语阶段的学习后,直接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会有一定困难。科技英语和学术英语不同于专业英语,但在文体、句法结构、构词法等方面和专业英语有很多相同点。所以在实施专业英语阶段教学之前,所以我们将科技英语和学术英语(医学方向)设为必选课模块,开设两个学期,作为基础英语阶段向专业英语阶段的过渡和衔接课程。

3.医学专业英语课程模块。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作为高等教育的大学英语教育,工具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专业英语教学为学生将来在专业领域的工作、科研、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增强学生择业的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作为医学院校,以往专业英语只在第五学期开设,但随着扩招和英语教师医学专业知识的不足,开设的学校越来越少。本次课程体系改革,在学生第五、六学期开设84学时的医学专业英语课程。采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英语》(临床篇)教材,并配以医学英语视听说材料进行教学。

4.通识英语课程模块。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该模块主要以拓展学生文化及商务方面知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与艺术鉴赏力,为将来参加国际交流与跨文化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跨文化交际、演讲的艺术、英文电影欣赏和商务英语等课程。

四、实践效果

1.本次课程改革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根据我院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在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时聘任医学专业,又有留学背景或有给外国留学生教学经历的教师承担课程,由于每名医学专业教师承担课时较少,一般1-2个单元,因此讲授起来即精又好,很受学生欢迎。也有部分英语教师学习过基本的医学专业知识,掌握一些专业英语词汇,他们经过培训,完全能够胜任和专业教师共同承担的医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同时,英语教师与医学专业教师同时备课,英语教师的医学专业知识也得到了提高。

2.课程体系的多元化提高了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学生普遍能够主动与外籍人员交流,且在交谈过程中表现的自然、放松。对于文化价值观等话题,他们也能够积极参与,顺利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医学专业英语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医学英语》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医学英语词汇基本的构词法、读音和相关的专业术语,并能够初步阅读本专业的文献。

摘要:创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学以致用,培养本科医学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医学本科论文 篇8

在教学中发现, 很多医学生对教师的教案、课件很感兴趣, 认为教案和课件涵盖了章节中的所有知识点与考点。这种无意识的被动学习, 往往遏制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使医学生始终无法摆脱输入性和应试性学习的学习习惯。为了帮助医学生摆脱这种被动状况, 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教法并查阅了一些相关的文献。研究中发现, 适用于初高中的学案式教学法经过加工和改良完全可以应用于医学专业本科教学过程。

1 学案与学案式教学

教案通常是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选用教材, 进行分析、整理及总结之后编写的实际授课方案, 侧重点在于讲授内容和具体的讲授方式。而学案即导学方案,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准、学习方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1]。通过学案要体现出医学生们对阅读思考、问题探究、知识整理、案例分析能力的动态培养过程。因此, 学案既能反映学习结果, 也能体现学习过程。

2 学案的设计

2.1 酌情选案 目标明确

学案的选择上要仔细斟酌, 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和章节都适合进行统一格式的学案。有些课程或者章节理论性很强, 知识扩展空间相对小;有些则是近年来新兴科学或者前沿领域, 知识更新速度快、拓展空间大。根据不同的情况, 我们大可不必去拘泥于固定的、规范的学案格式, 应该设计和选择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个性化学案。 在学案设计中要注意, 不要把教学目标当成学习目标。一个好的学案, 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在于: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及各部分知识的掌握层次。学案一定要区别于教案, 教案重在体现如何“教”教材, 而学案一定要突出如何“用”教材;学案一定要区分于预习表, 预习表重在“读”教材, 而学案要体现“思”教材。学案的设计应该经过教研室教师共同研究, 根据学案的设计和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所产生的经验进行总结完成。

2.2 以案导学 依案自学

学案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适宜以两学时的学习内容来设计学习活动和提供学习资料。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 教师要始终时刻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 学案的内容不宜过多和过于繁杂, 也不能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学案的编写要本着探索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梯度化原则和创新性原则[2], 设置的问题要符合逻辑性和启发性, 符合认知规律, 选择的信息和材料准确有意义, 能够引领学生更好地去阅读教材和相关书籍, 带领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思考问题, 感受规律, 有助于学生对概念、规律、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学生的学习能力彼此间是有差异的, 即使相同的年龄、相同的专业, 学生们对于抽象的医学专业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也会不同。因此学案在编写的过程中要兼顾学生的“共同特征”, 也要应适应学生的“个别需求”, 让其帮助学生从掌握基本知识—分析综合、归纳整理—知识体系完善、独立处理问题, 最终达到学会学习的目标。

2.3 协作互研 串讲点拨

由于大学课堂的容量比较大, 医学生的基础教学中更是如此, 通常一个教室会有100~200人。教师不可能有精力去一一关注每个学生的学案, 如果没有对学案完成情况的及时反馈, 学生完成学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降低。因此, 可以采用学习小组形式完成学案的研讨和初评, 将10人左右定为一个学习小组, 要保证每个小组中有1~2名学习能力强且对该学科知识掌握扎实的同学作领头羊, 以保证小组的实效性。

经过了协作互研的过程, 学习中产生的问题便会更加集中, 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案完成情况对教案进行调整, 重新审视自己的教法。讲授中更加突出重点与难点, 适度进行串讲和点拨, 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病例的分析, 使挖掘学习潜能, 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教学中亦可以为学生们留下某一节, 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 给学生们一个真正的做导演的机会。在学生中聆听并给与点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意识。

3 关于学案的思考

3.1 学案产生后教案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避免将学案和教案合二为一。有时候有些教师和同学会对学案产生一种误解, 以为学案就是教案, 而课堂上学生的任务就是完成学案。事实上, 学生的学案应该在教师充分备课形成的教案的基础上上衍生出, 学案不能否定教案、不能代替教案。教师可以根据学案的具体执行情况进行教学反思, 进一步调整教案中的教法和教学安排。叶澜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会成为名师。”只有有反思的教案才能成为好的教案, 而学案恰好是我们写出好教案的敲门砖。

3.2 授课教师如何关注每个学生的学案

由于课堂容量大, 学生人数多。每个人每两个学时一份的学案, 授课教师每堂课需要翻阅一本“厚书”, 这样不但不能提高教学质量, 连基本的教学任务也保障不了。那么, 同学们在这一堂课钱前花费心思整理的学案, 并没有在课上得到教师的及时认可, 就会降低其积极性, 认为做好做坏一个样。因此, 一节课的结束不能就此意味着学案的任务就此完成, 以后的工作中应该注意统一检查和抽查几次, 发现学生的问题以后要及时的指出。也可以让学生把每一科的学案整理成一个书夹, 教师定期收发, 学生小组研讨后的涉及问题用红笔标出, 教师检查是侧重查看这部分内容。

3.3 医学生学案设计的特殊性

医学, 是处理人健康定义中人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 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医学生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要求的严要求, 也决定了对医学生授课质量的高标准。在对医学生的授课中, 学案的设计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 学案设计上要着力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学案要有长期保存的打算, 以便以后翻看查阅。课上可以设置“大问题”, 为学生展开讨论提供大方向。

教学过程中, 学生个人的自发性学习, 才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 教师应始终将自己定位于引导者角色。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构建有效的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导学机制, 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素质, 真正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17

应用型医学本科论文 篇9

关键词:医学教育,项目驱动,教学方法

医学本科生课程繁重,绝大多数基础知识和前人的医学经验都需要记忆,而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医科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分在理科班主攻数理化,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在纯记忆背诵方面相对稍差,对记忆性知识学习的自觉性也较差。面对大量记忆性知识点,特别是对于临床各学科的学习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更苦恼于如何将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多数学生在进入临床后,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进入角色。在他们面对脾性、经历各异,素质差异巨大的各色患者和家属时,不知道如何获得信任并让患者正确理解疾病特点及治疗意图。为此,笔者以“自我康复及手法推拿防治颈椎病的社区保健应用”课题为基础,尝试在医学本科生能力教学中应用项目驱动教学法。

1 项目驱动教学法简介

项目驱动式教学是德国职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推行的一种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方式。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项目设计(包括模拟项目)、履行和管理,完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作全面培养[1]。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学生在亲自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并实践,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搜索和主动运用,在自主探索和互相协作学习的同时完成项目,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并将相关知识点融会贯通,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项目驱动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课堂从封闭系统走向开放系统[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讨论、答辩、评价等多个环节,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调动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变被灌输为主动去寻找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4],在做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应用中体验知识的实用性,并找到学习的方向感。此教学法强调自我教育,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局部知识点的同时提高动手的能力,并发现自己的不足及努力方向,推动其获得较完整的知识架构和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适合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是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他们走向社会、快速融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理论上,项目驱动教学法非常适合于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医学专业教学和医学生临床交流能力的培养。

2 颈椎病自我康复项目驱动设计

2.1 项目内容

笔者设计实施“自我康复及手法推拿防治颈椎病的社区保健应用”项目是基于:现代生活中颈椎病已成为成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国内报道该病发病率为17.3%[5],且发病率不断上升,发病年龄不断提前。而颈椎病患者中大部分是早期轻症患者,通过身体姿态练习方法、自我康复运动训练方法和推拿按摩手法可以达到预防和延缓症状发展的目的。在我国现有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广大患者也渴望简单、经济、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预防和治疗。

其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居民中,以展板、播放录象、专题讲座、发放宣传册、视频光盘等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居民了解颈椎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相关知识;掌握简单的身体姿态练习方法,动静结合自我康复运动训练方法,辅以简单的推拿按摩手法缓解颈部肌肉疲劳,防治颈椎病。同时培养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居民进行指导的能力。然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群众的满意度和认可度,评价居民对此技术的掌握情况和卫生单位服务能力的提升情况。

2.2 项目驱动内容设计

以“自我康复及手法推拿防治颈椎病的社区保健应用”课题为基础,应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并引入分组竞争激励机制,采取积分奖励,积分到一定数量给以适当物质奖励。让在校学生参与到“自我康复及手法推拿防治颈椎病的社区保健应用”课题中,利用业余时间,掌握颈椎病相关知识和常见症状的基本处理方法,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知识和农村重点人群保健等内容,达到使学生就业后卫生服务的“零适应期”。通过检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掌握满意度,探讨项目驱动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应用的效果,以拓宽临床医学教学思路。具体步骤如下。

2.2.1 选取学员

采取自愿和老师推荐结合的形式,以学有余力,不影响正常学习任务为标准,选取桂林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及预防医学本科在校学生纳入到本项目中并分组。

2.2.2 定义任务及策略

集中学生介绍颈椎病基础知识及“自我康复及手法推拿防治颈椎病的社区保健应用”项目的目的和主要内容。然后布置任务:通过图书馆和网络分组查阅颈椎病解剖结构、病理变化、病理生理过程、影像学表现、临床症状体征、自我康复和手法推拿防治颈椎病的相关知识;分组拟定项目实施计划,写出卫生宣教内容纲要和宣传册草稿。老师根据计划和草稿予以评分。

2.2.3 搜索获取知识

向学生演示防治颈椎病的身体姿态练习方法,动静结合自我康复运动训练方法和简单的推拿按摩手法,同时录像制作音像光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期限练习上述方法,并在期限内完成前面布置的任务。查询知识的同时准备问题和答案。按问题数量累积加分。

2.2.4 整合知识

学生模医患进行角色扮演并互换角色。一组人扮演医生,一组人扮演患者,互相提问回答及演示身体姿态练习方法,自我康复运动训练方法和推拿按摩手法。能提出对方答不出的问题也予以加分。记录不能回答的问题,返回图书馆查阅资料解答问题,老师予以辅导订正。然后进行一次理论考核(开卷笔试)和实验考核(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正确的运用相关锻炼、康复方法)。学生考核后根据所掌握的资料设计一份以本课题研究内容为主的社会调查表。

2.2.5运用知识

参加社区宣传,发放宣传册和演示光盘,直接面对患者咨询,演示自我康复及手法推拿防治颈椎病。同时完成社区调查问卷。根据咨询人数和回收问卷情况评分。

2.2.6评估成绩

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梳理,再进行查阅参考书学习理论,每位学生撰写学习心得、调查报告及论文。老师整理相关数据及资料,最后形成分析报告进行总结陈述。

3 效果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大部分同学的态度都非常认真,同学们能够做到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大为提高,体会到有学必能有所用,明确学习医学知识是为了解决患者的疾苦。查阅资料让学生在掌握文献检索办法的同时,阅读了大量专业杂志和书籍,深入理解知识点并扩大了知识面。大部分同学除了在图书馆和网上查阅颈椎病的资料以外,还主动向亲戚朋友询问有无相关疾病和症状,了解居民对相关病症的描述和看法。练习锻炼、康复方法增强了动手能力。在后期进行社区宣教活动的时候,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帮助患者,解答患者的疑惑,做到学以致用,体验了医者为患者服务的的满足感。在应用中加深知识的牢固度,学习质量不仅得到提高,还大大缩短了学生实习和就业上岗的适应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参加过项目驱动法的同学的学习目的性和与病患及其家属的交流沟通能力明显优于其他同学,获得较高的自我满意度。另外,参加项目驱动的同学同时掌握了常用的卫生宣教方法,调查问卷的基本设计和使用方法,熟悉了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和实施步骤,撰写论文常规注意事项。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满意,达到预期目的。

4 总结

医学教学需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授人以鱼更应该授人以渔。除了要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外,更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驱动教学法完全不同于目前以老师讲授为中心的医学知识教学模式,将学习时的“动眼看、动耳听”变为“动脑想、动手做”。应用于医学生临床能力辅助教学,既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又能解放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都有独到之处。

驱动教学法为临床医学能力教学提供了新思路。选择与临床联系紧密的项目,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设置具体的任务和步骤,提供一定的模板或例子让学生“照葫芦画瓢”,配合适当的竞争激励机制,或将教学活动与各类比赛活动相结合[6],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创新型高级医学人才提供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钟增胜,许江.项目驱动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26(5):159-160.

[2]张新香.基于项目驱动法的高校学生信息素质培养[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10):113-115.

[3]林春梅.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30(7):74-76.

[4]廖世蓉,王扬才,雍涛.高职软件专业模块化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12(11):29-31.

[5]施杞.要重视对颈椎病的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1999,7(1):1-3.

应用型医学本科论文 篇10

一、综合开放性实验教学方案的准备

首先, 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 各学院、教研室精心设计一批新的实验室开放项目, 核实后, 教务处拨发一定的实验经费。最关键的是, 授课教师队伍由高年资、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 (主要是病理生理学专业) 组成, 授课前先集体备课, 安排教学计划, 明确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 确定培养模式, 制定考核模式。

二、综合开放性实验教学方案的实施

温州医科大学2013年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作为本次综合开放性实验教学方案的实施对象, 先按性别将150人分组, 再将男女学生根据随机性原则分配到A、B两个实验组, A组为综合开放性实验组 (75人) , B组为验证性实验组, 实验组按照老师预先设定的实验方法及步骤完成实验 (75人) 。A组学生在实验带教老师的指导下, 先了解实验相关的背景及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情况, 学习必要的相关理论知识, 学生须自己来正确设计实验 (选择恰当的实验方法、要求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仪器和试剂等) , 并自己积极查阅有关文献、参考资料、手册、工具书及其他信息源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 当实验不能顺利进行时, 老师首先应该提醒他们认真查看自己的实验方案是否存在不妥之处, 并和他们一起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可能的原因, 寻找解决办法, 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该怎么做。在带教老师指导下, 由学生自己完成从实验相关试剂的配制、仪器调试到实验各项操作的全过程。A组学生要求以科研小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报告, 篇幅大小一般在3000~4000字即可, 重点是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作者署名、单位、邮编、摘要、关键词等要齐全;前言简单阐述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较为全面地提出本课题的基本思路;实验步骤, 包括实验动物、重要仪器、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应提供原始数据、照片、曲线等;查阅文献, 尽可能应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指导老师根据论文撰写的质量、平时实验参与的态度、动手能力高低、分析问题恰当与否、解决问题能力的强弱等评定最后的实验成绩。B组学生按普通学生实验报告格式撰写实验报告。在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同时注意抓好每堂实验课的教学质量:课前由学生们介绍自己的实验设计、注意事项和预期结果;实验过程中, 在完成规定实验的同时, 鼓励他们大胆设计、探索新的实验方法;课后学生自己分析讨论实验结果, 若实验失败则寻找失败的原因。这种教学改革实现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的转变, 是综合开放性实验教学最大的亮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加强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 同时培养学生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百折不挠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综合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实验项目数量和难度都远远超过传统的实验教学, 并配以多个开放时间段供学生自选, 从时间和内容上充分提供了选择的余地。

三、综合开放性实验教学培养方案的评价

1.学生评价。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学习之后, 学生对上述实验教学改革进行评价。评价要求做到客观、全面, 既指出其优点, 也指出其不足。评价方式则采取口头或书面形式。参加综合开放性实验教学培训的75位学生中除3人外, 其余72人对开展综合开放性实验教学均做出了肯定, 认为:“学习该课程使自己对科学实验有了全新的认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初步体会团队合作的快乐”、“在轻松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科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对我们将来开展科研活动起到了启蒙教育”等。

2.教师评价。综合开放性实验指导教师普遍反映, 经过综合开放性实验教学培训的学生“科研兴趣提高”, “积极主动性增强”, “动手能力更强”, “实验报告撰写内容更加丰富、规范”等。在传统的分组式实验教学中, 部分学生由于平时训练较少, 往往导致较大的实验误差, 实验结果也很不理想;分组式实验教学学生数一般4~6人一组, 学生动手的机会相对较少;综合开放性实验教学给这些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较好地迎合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当今, 大学生科研的开展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如火如荼的态势, 这种综合开放性实验教学对科研兴趣浓厚以及实验能力强的学生来说, 也恰好能给他们提供一个深入发挥科研兴趣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开展综合开放性实验的主要目标之一, 为此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进行必要的预习, 实验中力争每个操作正确到位, 实验后严格按照科研小论文格式写出严谨的实验报告, 将数据记录和处理、误差分析等作为重点。调动学生在实验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教师不再过度强调细节, 而是狠抓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的预见性, 强化学生修炼内功, 利于他们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开展综合开放性实验的另一重要目标, 逐渐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学期结束时可以以设计性实验考查他们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发展情况, 这种教学模式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将来成长为开拓型、创造型人才。学生参与开放性实验在时间上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安排, 如果一次不能顺利完成, 可分开多次实施, 这样有利于学生反复实践, 不断深化探索, 提高和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展综合开放性实验教学存在的困难

综合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开展, 由于要求条件较高, 实施起来相对难度较大。在综合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具体开展过程中, 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带教老师首先要认真备课,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一般来讲, 大部分学生在带教老师的耐心指导下, 都能以比较高的热情、充裕的时间投入到花费大量资源的研究项目中, 也往往能取得一些较好的科研成果, 但在少数学生和个别指导教师身上也存在着一些相对普遍的问题。总的来讲, 面对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缺乏足够充分的思想认识。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把实验课仅仅当作理论课的补充和附属, 没有充分认识到实验课本身的深刻意义, 实验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偏小, 学生普遍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 往往普遍存在对理论课高度重视, 对实验课马虎应付的现象;二是对综合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意义认识不够深刻, 对实验室开放的内涵认识模糊。②适当的管理模式。开放性综合实验属于开放式教学[3], 学生的自主性大大提高, 往往难以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因为学生参与开放性实验在时间上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安排, 为保证实验顺利地开展, 带教老师常常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大胆地操作, 又要充分重视操作安全性及实验成功的一定比例, 因此, 与开放性综合实验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就成了实验室必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与开放性综合实验相适应的管理模式才能保证实验顺利有序地开展, 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研综合能力, 为今后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③基础支持条件较为薄弱。基础支持条件在技术层面包括实验平台的开放预约系统, 实验平台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稳定的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及考核机制。否则会经常导致实验难以顺利开展, 直接影响实验平台开放的深入程度和难以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④高水平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的开放性实验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往往比较高, 参与指导学生的教师自己必须拥有宽广的知识面, 很强的动手能力, 而且熟悉实验室的各种仪器及操作要领。而现实情况是, 高水平的教师往往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省市级科研任务, 很难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学生, 这就导致参与开放性综合实验的师资力量往往不够强大。同时, 在开放性综合实验教学过程中, 由于多数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进行相对的独立思考, 很有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相关问题, 有些问题可能老师也没听说过, 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快的反应速度, 有能力诱导学生积极打开思维, 及时纠正不恰当的错误设想, 最终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由于以上诸多条件的限制, 使部分原本带着美好愿望和满腔热情参加科学实践活动的学生可能会对科学研究失去信心, 这可能会影响他们今后在科学研究方面的顺利发展。解决上述问题, 还有待于提高目前高校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系统性培养。

摘要:针对温州医科大学医学本科生开展综合开放性实验教学的现状, 应用已制定的医学本科生综合开放性实验教学方案, 初步总结了改革方案的实施成果。

关键词:综合开放性实验教学,本科生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万铁, 宋张娟, 汪洋, 等.“研究性教学法”在医学本科生病生理教学中的建立及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8) :72-73.

[2]苏可, 王雪鹏, 范彪, 等.浅谈医学本科生如何参加科研实验[J].医学教育探索, 2007, 6 (9) :795-796.

应用型医学本科论文 篇11

[关键词]地方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模式

[作者简介]王丹(1975- ),女,安徽涡阳人,桂林医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广西桂林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JGA176)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181-01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培养高级人才非常重要的载体,科研项目是培养和造就一流人才的有效平台,让地方医学院校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对其实施科研训练计划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地方医学院校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一、地方医学院校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1.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正处在从低端产品出口型经济向高新技术创新为主的经济转型期,这就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为解决因经济发展带来的新的医学难题和医疗实际问题,培养出更多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地方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不仅可以促进本科生科研素质的提高,而且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的保障。

2.国内外教育改革形式的需要。为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都普遍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重点是加强大学生基本的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适应国际教育改革的大形势,我国高等教育也将改革重点放在构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上,本科生参与科研则是这一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地方医学院校,科研训练计划仍只是在研究生教育的层面上实施,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机会很少。为顺应国内外教育改革形式,提高本科生的初步科研能力,地方医学院校应该对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给予足够重视。

3.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随着新世纪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不断出现,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可以让本科生通过参与科学项目,了解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初步掌握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培养研究素质、提高研究能力,促进知识应用能力及综合创新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二、国内外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现状

本科生科研训练国外起步较早,特别是美国。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简称MIT)负责本科教学的院长马戈立特创设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简称UROP),资助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开创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先河。20世纪80年代,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也开始系统地支持本科生科研。斯坦福、加州伯克利大学分别于1994、1997年成立专门办公室,组织本科生科研训练并提供服务,尤其是伯克利在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方式上有独特的创新,形成了著名的“伯克利模式”。

国内较早出现的具有一定系统性和规模化的科研训练是1996年清华大学实施的SRT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浙江大学从1998年开始开展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近几年,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设立了专项学生科研基金,让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参与到教师科学研究工作中,使其科研能力得到训练。但从总体上看,对于大学生科研训练的作用和地位,国内大多数高校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还有很多尚未开展这项活动。因此,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对医学教育进行改革,构建适合地方医学生科研训练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三、建构地方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

1.教育理念的重构。所谓的教育理念的重构既包括对教育教学目标的重新确定,也包括对教师和学生以及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问题。多年来,我国高校的教育理念是通过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来培养高等人才。然而,现如今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则是科学精神、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品德的培养。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只是传授科学知识,还包括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在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和角色定位都将发生了改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学生也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和学生是一起探寻科学奥秘的同行者;此外,教师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还担任着引路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2.课程设置的调整。在当今知识更替日新月异的时代,具有获得最新信息的方法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医学生在具有获取最新信息的技能的情况下,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获取大量的新知识、新技能和科学证据,提高能力。因此,在本科初级阶段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医学情报学、医学信息学、中文工具书及数据库的使用、论文写作技巧等选修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中,应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和更多跨学科的课程、增加一些介绍科研创新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内教学和课外科研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研究探索精神。

3.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作为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引导者,教师独立从事专业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是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根本保障。参与科研训练的教师需要早一步学生获取系统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本学科前沿动态,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和素质。为保障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顺利开展,地方医学院校应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到外地进行学习和进修等师资培训方式,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参加学术交流等活动来促进教师与外界的交流,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4.科学精神和学术品德的培养。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学术品德。本科学习阶段是学生今后工作和深造的基础阶段,有必要在此阶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术品德。科学精神和学术品德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课程、教师、学生群体以及校园活动等共同营造的一种校园文化的氛围。参与科研训练的教师不仅要在科研工作中做到自律,而且要在科研训练的过程中注重营造诚信的科学研究氛围,培养学生科研诚信,养成科研诚信行为习惯,让学术诚信深深根植于科研人员的头脑,内化为精神追求。

5.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是对学生的激励机制。地方医学院校需要掌握的知识较多,虽然学生主观上愿意参加科研训练,但现实中因为课程繁重,时间安排不匀,导致参与科研训练的人数不多,因此,学校应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如对参与科研训练并取得成果的学生给予科研学分或薪酬补助,并颁发奖状、证书,以科研成绩作为保送研究生的一个重要条件等奖励方法,激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培养其创新能力。二是对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对于一般地方医学院校的教师,因学校本身科研条件并不优越,从事科研工作比从事教学工作的难度要大,因此对参与科研训练的指导教师应给予奖励,如给予适量的教学或科研工作量补贴,一定的物质奖励,在职称的晋升,津贴、教学奖项的评定等方面应考虑将教师在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工作列为较重要的评估指标。

地方医学院校应从发展角度,注重本科生的培养和教育质量,探索和实践具有地方医学院校特色的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

[参与文献]

[1]彭惠民,胡先明,徐晨,等.基础医学研究创新性实验的组织管理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9(12).

[2]崔林开,胡艳红.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的初步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9).

[3]白淑英.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学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应用型医学本科论文 篇12

1 加强课程建设,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理论基础知识扎实,也应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必须同时“学”、“术”并重。据此我们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着重对选修课程进行调整,提出模块式教学方案。一、二年级学生与其他大学学生一样,均需要学习专业基础(包含医学与心理学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夯实专业基础,养成良好的心理学实验习惯。进入三、四年级后,学生除继续学习专业必修课外,根据其兴趣爱好,自己选择选修课程模块进行学习,对此督导教师可提供建议。目前我系开设了28学时的专业选修课,有三个选修课程模块:临床心理(心理辅导)方向;社会心理方向和心理学研究方向(对有志于深造的学生开设)(见图1)。每个选修课程模块不仅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心理诊断、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学调查与研究等实践能力。

2 注重目标管理,细化实践教学目标

医学院校的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需要达到的基本技能是能胜任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保健等岗位的经验和能力,主要表现为心理测量、心理诊断、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能力。因此,实践教学体系需围绕这个目标设定。为此我们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实验室建设,目前已设有基础心理实验室、心理测评室、ERP脑电实验室、眼动实验室、生物反馈实验室、心理咨询室、音乐治疗室、沙盘治疗室等,并据此建构了阶段式的三级实践教学模式。

2.1 一级实践教学模式

主要针对一、二学年学生进行。通过心理学主干课程,如《基础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统计与SPSS软件运用》等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对心理学专业的求知欲和兴趣。本阶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规范的心理学实验,使学生获得基本心理实验的能力和心理研究方法的训练。养成严谨、细致的研究作风和习惯。

2.2 二级实践教学体系

主要在二、三年级学生中进行,此阶段开始引导学生进入专业领域,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达到此目的。

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见习。二、三年级学生的专业课程增多,主要有《认知心理学》、《毕生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课程,几乎每门课程均安排实验或见习。如教授《变态心理学》的教师会带学生去精神病院专业见习3-4次。

设立专业导师制。讲师职级以上的教师均可作为导师,与学生深度交流,在学习和生活上提供指导。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学习实验和调查的方法,了解研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申请学校各类实验项目。学校有多项实验项目,如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等实验项目,主要是教师申请,学生参与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或调查,并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写出研究报告,学生除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调查能力外,实验项目结束时还可以拿到学分。

2.3 三级实践教学体系

多在三、四年级学生中进行,主要是通过各类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设立咨询督导制、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达到能独立进行应用性实验(实践)的目的。

开设各种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学校开设的有关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必修课程有《心理咨询与治疗导论》(6学时)、《心理咨询与治疗实务》(5学时)、《心理危机干预》(2学时),还设有《家庭心理治疗》、《团体心理辅导》和《音乐治疗》等选修课程,学生反映学习兴趣高,效果良好。

设立咨询督导制,自三年级起,学生不仅接受课程学习,而且对心理咨询有兴趣的学生每周均接受一次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和辅导中心教师的培训。培训合格后,开始在辅导中心值班,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朋辈心理辅导。学生反映这种方式能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实践能力。

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学生通常在三年级末选定好感兴趣的毕业课题,并随之选定对此毕业课题有一定经验的论文指导教师,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选择专业实习地点,并着手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

3 提倡多元的、自主的(实验)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

改变传统式的、只注重学生知识点熟练程度的教师说教式课程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理念,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1 角色扮演法

在《精神病学》、《心理诊断学》等课程中,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教师扮演病人,学生扮演医生进行询问,其他学生则作为临床督导,事后对扮演医生角色的同学的问询方式和方法进行评价,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

3.2 小组讨论报告法

在《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课程中,学生分成5-6小组分组课后查找资料,讨论,并自作PPT在课堂上进行报告。学生课后反映这种方式使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有意识地主动学习,学习效果更好。

3.3 课程内见习

学生到精神病院等地见习时,医院均会准备几个案例。学生对病人进行询问,然后综合自己所看、所问、所学、所思获得的信息了解病人病因、临床表现,并对治疗方案进行讨论。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高涨,其思维主动性也增强。

3.4 朋辈心理辅导

心理学系高年级学生经选拔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作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参与心理咨询活动,主要采用个人和团体心理辅导方式解决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困扰。这种方式不仅由于朋辈辅导员相近的年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比较容易得到来访大学生的认同,有助于咨访双方自我成长和自我认识,也有效地调动了朋辈辅导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

4 注重实践基地建设

从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开办以来,我们非常重视实践(实习)基地建设,除利用学校附属医院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作为固定的实践(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基本的实践(实习)条件外,还根据本专业培养计划,结合学科建设规划,大力开拓不同实践内容的实践基地。目前已经开拓了一些医院、中小学、少年管教所、企业等单位作为实践(实习)基地。拟采用轮转方式,使学生能在2个以上实践基地锻炼学习。

综上所述,通过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模式建设、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以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仅提高了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也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结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同时也通过社会的反馈意见,可进一步调整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从而真正达到“学”、“术”并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铤,杜文东.医学院校设立心理学专业的思考与建议[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42-44.

[2]冯辉.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医学信息,2010,23(10):3733.

[3]王玉花,赵阿勐.医学院校心理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22):2812-2813.

上一篇:灯盏细辛下一篇:网络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