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024-07-25

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通用8篇)

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篇1

ISSN 1009-8976 CN 22-1322/C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卷第2期J.Chang chun Inst.T ech.(So c.Sci.Edi.,2005,V ol.6,N o.224/26 65-66

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范曙光

(长春工程学院工商管理系,长春130021 摘 要: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

问题的分析,阐述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目标,构建了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G 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976(200502-0065-02 实践教学是高等工程院校育人和综合素质培养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工程类院校育人质量最主要的方面。近年来许多工程类院校在教育改革中都十分重视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改革方面也取得了许多可喜成绩,特别是工商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实践教学占总教学时数的30%以上,各院校

基本建立了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各专业骨干课均开设2—3个专项实验。在实验室建设中既强调硬件建设,也重视软件建设,各院校在理论教学中强化案例教学,并加大案例教学在理论教学中的授课时数,鼓励任课教师参与生产实践并制作典型案例,逐步加大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设计的投入等。通过上述措施和手段,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近年来,各工程院校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动手能力、实践技能、创新能力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

一、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激烈的国际竞争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在教育观念、理论研究及投入等方面与现实要求相比还存在明显不足,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表

收稿日期:2004-08-20 研究课题:长春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 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2(37] 作者简介:范曙光(1964,11-,男(回,成都,教授 主要研究企业投资理论及教学。

现为:从实践教学目标看,还没有真正落实培养学生应用

能力、创新精神的目标,各院校普遍重视理论教学,注重学生的研究能力,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定位偏高,不符合社会对工商管理本科层次的能力需求;从实践教学内容看,实践教学内容更新不够及时,各院校普遍沿用传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与实习和专业基础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等实践模式,设计型、探索型课程设计比例较低,综合型、应用型训练偏少;从实践教学管理系统看,各院校普遍引入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教学模式,重案例轻实践,美国哈佛大学案例均来自教师和学生的生产实践,针对性强、层次高,而我国高校教师实践能力欠缺,案例绝大

多数是借鉴国外的案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全是一种固定化模式,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宽松环境;从实践教学条件看,各院校实验室功能单一,缺少功能完善的现代商务中心;从产学研基地建设看,各院校产学研基地普遍立足研究生层次的培养,结合本科建立的偏少。此外,各院校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普遍不足,制约了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践教学考核目标不够明确,考核措施不够规范,考核力度普遍低于理论教学的考核力度。另外,社会实践与教学实践的有机联系与结合还缺乏理论研究与实践。

为了能够探索出培养新世纪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2002年6月经长春工程学院高教研究室批准立项,我们课题组承担了《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项目研究工作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贯彻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边建设的原则,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应用型本科专业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

本课题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树立全面素质观,新的培养目标观、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的教育观以及教与学统一观;激发和调动教与学的主动性、积极

性和创造性,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创造型人才。因此,树立面向21世纪的新型的育人观和质量观,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在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对育人重要性的基础上,加强理论与实践两大教学体系的有机联系,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同等地位加以重视,二者相辅相成。

以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为龙头,突破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实践教学具有验证、综合、探索和创新四大功能。处理好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的关系、与实践方法的关系,与产学研的关系,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进

行整体优化,使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强化课程实验与设计,并单独设课与考核,结合实践教学方法、现代管理商务中心功能的完善、产学研基地建设,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改革思路,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本课题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结构体系,采用相应的实践教学方法,使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都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改革后的实践教学结构分为:英语和计算机技能实践、主干课程实验设计、工商管理实训、实习四大模块。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新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地安排各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传统的实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让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同时辅以必要的指导;工商管理实训针对一个具体的项目或典型案例,让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以校内仿真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并以校内仿真实习为主,通过能力测试达到实习的目的与要求;毕业实习与设计是学生走向社会前的大练兵,因此选题至关重要,选题要密切与产学研基地相联系,既要考虑题目的新颖性和综合性,又要照顾到学生的能力和有效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选择既能用到已学过的知识,又有创新点可供学生去探索。通过上述改革,能够使实践教学体系整体优化、实施多方位能力培养,提高效益。

四、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根据改革目标及项目的进程,我们先后修订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大纲,制定了实践能力测试标准。

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建立有特色的实训基地。结合专业特点,我们建设了现代管理商务中心,实验设计与典型案例的选取、编写都围绕现代管理商务中心来进行,在一个平台上完成主干课程实验设计、工商管理实训、仿真实习与设计,达到现代

管理商务中心通用、综合、开放、高效的建设目标,为新课程体系的全面落实提供硬件和环境保障,提高现代管理商务中心的投资效益。通过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集中为主的双重实习模式。按照“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原则,建立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诸多能力培养方面由浅入深得到系统的培养与训练,保证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本课题改革在于把实践教学从依附于理论教学中相对独立出来,改变过去的实践教学体系,朝着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加强实习实践环节,实施多方位能力培养的方向发展,变学生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并能运用学到的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这项改革成果比较显著、效益明显,不仅节约实习设计经费,也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论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属性[J].职业技术教育, 2002,(22:29.[2] 李生校.探索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J].中国大 学教学,2003,(11:31.[3] 陈欣,郑海涛.论高职专业的实践性教学[J].职教论坛, 2003,(16:27.Investig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system reform for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urs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F A N Shu-g uang(D ep t.of Business A dminis tr ation,Changchun I nstitute of T echnology,Changchun130021,China

Abstract:T he pur pose o f this study is to ana ly ze pr actice and teaching status quo,as w ell a s pr oblem in ex istence,t o elucida te the necessity of pr actical t eaching sy st em r efor m of business administ rat ion.Objective o f practica l t eaching r efor m fo r applied under g raduate cour se o f business administ ration is br oug ht fo rw ar d,a nd teaching system for applied under g raduate course o f business administr atio n is desig ned in this study.Key words:applied under gr aduate co ur se;practice of teaching;innov ation 66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6(2

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篇2

一、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教育部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改革目标及国内外管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可总结为:培养富于开拓创新精神, 德智体全面发展, 掌握金融、经济、法律基本理论以及现代金融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主要为金融企业同时也为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培养从事管理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 国内有很多应用型高校开办金融学专业, 在一定程度上是在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的简单翻版, 不能适应社会对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而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属教学型本科院校, 应该突出应用型的特色。结合学院招生层次实际情况, 根据市场需要, 学院应将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基础理论扎实, 专业知识实用, 实践能力强, 综合素质高,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能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投资咨询等公司从事金融管理或金融业务工作的技能性应用型应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基本素质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愿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要求学生金融基础理论扎实, 专业知识面宽,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熟练运用外语的能力;二是业务素质要求学生掌握金融学、经济学和现代金融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受到金融机构业务流程处理方法与技巧操作方面的基本训练, 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综合分析和解决金融企业业务技能问题的基本能力, 熟悉我国金融企业的法律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以及国际金融机构业务管理的惯例和规则, 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金融学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根据要求的不同可分成五种:一是金融高层管理人才, 主要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的高层经理, 如董事长、总经理、首席执行官 (CEO) 、副总经理, 他们是高层的职业经理人, 必须拥有较高的、较全面的金融企业管理素质;二是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的高层管理者, 他们需要良好的综合素质, 需要专才与通才教育良好的结合;三是中层管理者, 他们需要有部门管理的专业知识;四是基层管理者和职员, 他们强调业务技能的掌握与运用;五是从事金融教学和金融理论研究者, 他们需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从人才发展的角度, 高层管理人才往往是从基层开始起步的, 因此, 人才培养上不能将培养方案的设置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层次, 而应从人才发展的角度进行综合设计, 培养全面的管理者。而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着重培养第四种类型的人才, 即金融企业的柜台业务人员。

金融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应包括: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和协作能力、语言与文字的表达能力等。

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已成为当今市场经济下用人单位的首选条件。同财经类其他专业相比, 金融学专业主要培养综合能力和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这类专业不仅要掌握市场金融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现代金融企业管理和金融业务创新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等基础理论知识, 而且要掌握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有较强科研、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即动手、动嘴、动笔等实际操作能力。

金融学专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未来发展十分重要, 为强化本专业学生的动手、动笔、动口的能力, 我院在2006年就试行“精专业、重外语、强技能、考双证”的教学改革措施。通过学生对相关专业课程的强化、提升金融外语写作与口语能力、加强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的动手能力、考取金融企业职业资格证书, 实现金融专业的技能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三、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与经验借鉴

(一) 目前国内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1. 课程设置过细。

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 必然造成基础课过窄, 专业课过专, 导致学生知识结构面窄, 不利于拓宽学生视野, 扩大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科技的进步使各科交叉、渗透、综合, 新的应用学科不断涌现。仅仅掌握某种专门知识将无法适应新技术的不断衍生、科学知识不断更新的社会。例如金融衍生在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中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并且成为社会百姓理财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现已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但是这门学科又是在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期货学、经济数学、工程学等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各学科都涉及一部分, 但又说不透。如果不单独设课, 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

2. 课程结构过于僵化。

重视学科的完整性而忽视学科与学科的结合, 学科与学习者的结合, 学科与社会的结合;课程计划刚性过强, 弹性不足, 限制了学生自由选择与发展的空间。一般说来, 金融学课程体系遵循着“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保险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金融监管”主体脉络, 其他各门课程均作为主体脉络的附属课程。几十年来这种体系没有多大的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与学生们的创造思维。

3. 课堂教学时数多。

在专业教育中过多强调对学科内容与知识的记忆和复现, 把教学过程理解为主要是知识的传授和积累过程, 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精确性作为评价的标准, 并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以模仿、操练和背诵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较为忽视, 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一般说来, 许多财经院校的金融学专业的理论教学时数与实践教学时数的比例为6:4, 学生们只会纸上谈兵, 不会实际运用。例如国际金融中的外汇远期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的业务流程不熟悉, 更谈不上实际操作;股票投资是当前社会百姓投资最熟悉的一个投资渠道, 学生们学完后竟然不知道如何到证券公司开户、委托、交易与盘面分析。一些院校校内与校外实训与实习基地基地建设落后, 满足不了金融理论教学的需求, 提升学生业务技能无从谈起。

4. 基础技能性课程比例低。

反映了当前教育对金融经济问题侧重规范研究, 忽视实证研究;侧重定性分析, 忽视定量分析。而对信息化、国际化的21世纪, 要解决各种繁杂的金融经济问题, 必须大量运用实证研究和定时分析手段, 因而必须加大普通基础课的份量并提高其学习的要求。

5. 实践环节的设置层面过低, 课外培养环节不规范。

从目前国内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看, 认识实习、市场调查等巩固学生知识的环节过多, 而学生动手实践或进行策划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综合性实践环节过少。

6. 忽略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看, 课外的一切活动和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而目前各高校都忽视了文化氛围的教育意义, 对课外培养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精心设计, 更为重要的是忽略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工作。例如有的学生对资本市场感兴趣;有的同学多期货感兴趣;也有的同学对外汇交易感兴趣, 这就应该针对同学们的不同兴趣, 实行分类培养, 侧重个性化的金融业务教育。

(二) 国内外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值得借鉴的经验

1. 注重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西南财经大学、上海金融学院等许多高校正在实施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为我校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 通过整合教学主渠道外各种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和工作项目, 从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一项活动。该计划将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和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 以教学、课堂、技能培训、讲座、活动等多种方式展开。该计划在实施中注重三个结合, 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 创造教育在我国已引起一定的重视, 一些学校捷足先登地在不同层次开展了创造教育实验,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 注重培养通才。

日本于1985年提出了培养“四合一人才计划, 即集科技、文化、经贸、外语于一身, 既有科技内涵、又有文学艺术气质的人才, 并在许多大学的教学计划中强调综合科学的重要性, 在课程设置上, 强调文理科的相互渗透和交叉;在教学内容方面, 以学群、学类和专攻领域来组织教学。将课程内容综合化, 是当今培养通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途径。

3. 注重与国际接轨。

这一点在日本的高校中表现比较明显, 因为日本是一个以金融、贸易立国的国家, 由于人们从事的经济活动直接和间接地与金融、外贸有联系, 故而在金融学学科的课程设置中各个院校都十分重视开设国际金融方面的内容, 以强化学生的国际金融、国际投资意识, 适应本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4. 注重学生自主权。

国外学生在学习金融专业课时有广泛的选择自由, 如日本的学生在专业课程中主要是选修课 (因为在专业基础课中已经考虑了学生的专业口径) , 同时还有几十门课程可供学生选择,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拓宽学生专业口径的结果使学生毕业以后的适应面更宽了。

5. 注重实用型课程和量化分析课程的设置。

这样一来, 学生在具有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 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 具有了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国外情况相比, 我国的专业课无论是学分数量还是必修课数量都要多得多, 产生差距的原因是国外的大学教育重视素质教育, 而我国则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具体能力的培养。国外的专业课中选修课多, 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兴趣爱好、社会关系来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另外, 我国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基础课中设有较大一块的数学基础课程, 但在专业课程中却乏有金融理论的量化分析课程, 使学生空有一些数理知识却不知道运用, 分析问题达不到一定的深度。

6. 注重课程的综合化。

现代科技与生产的发展是以综合化为基本特征的, 反映到高等教育中就是课程的综合化。所谓课程的综合化, 就是使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相互渗透、交叉进行,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有解决复杂课题的技能。当今, 高等教育课程的综合化已为许多国家所重视, 许多国家出台政策强化课程综合化, 如1991年, 美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发展高等教育和提高专门人才质量方案》, 认为:“加强专门人才在生产和科技部门独立工作的能力, 是当前高等教育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基本方针。“为此, ”要求在课程改革上, 打破原有的课程界限及框架, 实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创设新型的综合课程。“又如日本筑波大学把综合科学纳入教学计划, 重新组织课程内容, 以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引起高等教育界的很大关注, 日本其他大学也纷纷仿效, 大搞课程综合化的改革。例如开设金融创新课程, 尤其将金融衍生学作为重要课程来开, 不仅金融学专业要学, 会计、财务专业更要开设此类课程。

7. 注重学生的综合测评。

为引导学生重视创新素质的培育, 一些学校推行了突出创新素质的学生综合测评办法。它包括:金融企业组织领导能力、金融业务社交能力、金融业务经营能力、金融业务实践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社会实践, 形成人人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这种综合测评办法的实施, 对金融学专业课程改革起了良好的推动。

四、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一) 课程设计原则

1. 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原则。

适当考虑减少公共基础课程时量, 增加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的课时量, 增加一些人文、自然科学以及文理工交叉的边缘科学等方面的课程, 并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2. 理论课程与实用性课程相结合的原则。

在加强学生全面掌握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贯穿于课程体系设计的各个环节, 加大实用性课程的分量, 提高学生的金融业务实践教学的动手能力。

3、课程结构灵活性原则。

课程结构灵活性体现在:一是使课程设置具有弹性, 适应金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 便于学生在课程体系范围内具有职业迁移能力, 使课程体系具备适应社会需要动态调整的功能;二是使课程设置个性化, 重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和爱好, 为主动学习、独立研究、全面发展留有余地, 从而培养自我构建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4. 前瞻性原则。

课程设置的前瞻性笼统讲就是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对未来的社会需求应具有预测功能, 要有超前的战略眼光, 所设置的课程要能满足21世纪金融企业对金融专业人才的要求。例如社会信用学、金融消费学、金融创新学、社区银行学、中小金融业务与经营、金融工程学等课程均是考虑的重点。

(二) 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根本性指导思想: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应体现“一体化、起点高、立意新”的特点。首先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方针,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其次, 体现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符合国家教育部关于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 遵循“更加注意素质教育, 注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 全面因材施教”的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再次, 人才的培养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体现现代金融教育的世界发展趋势, 与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相符。具体体现在:实行课程一体化设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围绕培养目标与培养未来金融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素质进行的, 从系统性的角度出发, 按照平台加模块的方式对课程进行多维度的整合设计, 综合考虑人才的整体培养目标, 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整个课程体系, 从知识整体的角度来组织, 注重各课程和教学环节在内容上的分工与衔接, 明确每门课程每个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范围, 体现在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互相联系, 避免课程内容上的重复和明显的知识空洞, 使整个课程体系能紧紧围绕培养目标。通过所有课程的整体化设计, 呈现知识、技能体系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能够把握各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间的关系, 对应具备的知识、素质、能力有一个整体认识, 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对真实管理世界的一体化认识与理解, 使学生能从整体、更宽阔的视野看问题, 掌握解决金融问题的基本技术和技能,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 有助于学生专业思想的进一步形成与固化。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上, 体现既符合国家教育部对课程体系改革精神的要求, 又能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的特色的思想。

基于此, 考虑到教学计划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在基础课程保持不变的前提下, 在专业课程方面进行模块化设计。将现有金融课程分成学科专业基础课、学科专业选修课、学科专业核心课、职业能力课。课程设置和教学重点, 前两年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 夯实基础;后两年是加强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突出实践性。在课程的先后设计上, 根据学科的相互联系和难易程度的进展情况, 特别是几门主干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 合理地设计课程教学顺序, 使得学生一边巩固一边学到新的知识。

另外在课程体系改革中, 还要注重处理好以下几点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知识的持续性与变革性的关系。教学内容既保持课程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 同时又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新信息, 使学生对学科发展的前沿有所了解。二是正确处理好职能管理与综合管理的关系。在课程设置既有如金融营销、金融会计学、资本运营、商业银行业务、国际金融、期货、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职能金融管理课程的教学安排, 也有金融监管、中央银行学、金融企业管理专题等协调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综合管理课程的安排, 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应变能力。三是正确处理好文化教学与科学教学内容的关系, 在教学中, 既重视定量分析和计算技术等科学导向的硬性技能训练, 尤其是计算机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也要重视学生的软性技巧培训, 如商务谈判、金融企业业务处理技巧、金融企业文化、金融公关关系等课程的开设与教学, 能使学生的处理金融业务能力得以全面发展。四是正确处理基础理论学习与知识更新的关系, 在教学中既重视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必要的专业知识的掌握, 又注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注重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五是正确处理校内课程教学与校课堂教学的关系, 在非课程安排上, 一方面请进来, 邀请金融家、学者做专题讲座, 使学生尽快进入金融真实世界, 追踪金融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另一方面走出去, 在许多金融企业建立实习基地, 参与实习单位的一些课题研究与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邵宇.以课题体系优化为核心深化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9 (2)

[2]王桂堂.金融学科建设与专业定位若干问题的再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1)

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篇3

【关键词】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本科教学

1.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的现状及培养目标

1.1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1.1校内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础薄弱

校内财务管理实践是通过实验室中模拟财务管理工作程序与方法,使学生对工作环境产生直观的认识,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部分理财实际操作技能,从而满足企业环境中的实践应用。而一般高校对实践教学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只是把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等方面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此外,近几年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增加,这也给高校安排实习单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一些学校干脆不实行集中实习,而是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

1.1.2校外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校外财务管理实践环节是通过在企业实习合作等方式,提供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环境,使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实践运用。目前校外财务管理实践环节薄弱。其主要原因为:一方面,大多数企业并未单独设置财务机构。而是与机构合设,这使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难以找到对口的实习部门。因此,实习学生到了企业也没有相关的专业业务可供实习。另一方面,一些单位常以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接待为借口不接收实习生。而且即使学生找到了实习单位,有的也不积极配合,不给予必要的指导,达不到预期的实习目的。

1.2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我国市场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必然会带来产业的变化,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适应职业转换的能力。应用型本科是培养介于技能应用型和研究型之间的应用型人才,即培养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务应用为主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在培养规格中突出培养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

1.2.1培养职业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注重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多元技能培养。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和鼓励辅修第二专业。有效地培养了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1.2.2培养创新能力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的创新能力包括:自学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进行科研和知识的能力;必要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1.2.3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促使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观察、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从而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专业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1.2.4培养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审美素质等。培养和提高綜合素质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的价值、潜能、个性与力量在学校以及工作岗位上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开发,并能促使自己的地位得到不断的提升。

综上所述,应用型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意识、分析技能和反求能力,所以培养财务管理应用能力应作为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

2.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构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培养出的财务管理人才可以解决企业面临的不同层次上的财务管理问题,这就要求从实践的角度来培养财务管理人才,其中包括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方法环节。

2.1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设置

财务管理是对财务主体的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等一系列资金运动、资本运作的管理,是专业性与技巧性都很强的业务管理活动。而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更侧重管理技能的培养。因此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要兼顾会计学、管、金融学三方面的能力。相应开设的实践课程可以有:会计电算化等财务软件课程、财务分析课程、财务管理及课程设计、公司理财及课程设计、审计案例教学(内部控制)、证券投资分析等。从而在理论上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2应用型财务管理适用的实践教学方法

2.2.1应用型财务管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财务管理教学案例,是在对企业及其相关部门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所编写的,反映财务管理典型业务的实例。案例教学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案例讨论前期准备。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选好案例;学生应根据教师的安排认真阅读案例,对相应的思考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其次,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教师在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中心展开。学生要积极发言及倾听别人的分析与见解,比较自己的观点和思路,不断修正自己的方案。再次。案例讨论后的。教师在案例讨论后作简要总结,要针对讨论的思路、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等指出讨论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最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2.2.2应用型财务管理沙盘模拟对抗

沙盘模拟对抗是一种源自西方军事战争推演的,它将军事上指挥作战时模拟战场情景的沙盘移植到财务管理课程之中。沙盘模拟实验课程采用体验式培训方式,即遵循“体验—分享—提升—应用”的过程进行学习。通过直观的企业沙盘。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状况,可以让学生在沙盘模拟对抗中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及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一般分为以下步骤:(1)准备阶段。将学生随机分组,每组一般为4-5人,组成六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制定企业运营需要遵循的规则,包括市场划分与准入、销售会议与订单争取、厂房生产设备购买、产品生产、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融资贷款等方面的约定。(2)对抗阶段。对抗开始后每一个企业在市场预测的基础上讨论企业战略和业务策略,开展竞争经营,制定重要经营决策,决策的结果会直接体现在企业经营结果中。几个经营年度完成后,将各企业经营状况进行比较,效益优异者获胜。(3)评审阶段。每年的经营结果出来后。各方都要对其进行分析,适时调整企业战略。(4)结束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评审经营效果。

2.2.3其他实验与实习课

实验主要是建立财务管理实验室,通过基础实验、单项实验、综合实验、研究性实验等实验安排,提高学生的机财务管理应用的基本操作能力、对财务管理基本知识的运用能力、对财务管理和会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研究创新能力。除了上述沙盘模拟对抗实验外。学校应该配套开设基础会计模拟实验、财务软件电算化实验、证券投资分析实验等。

2.2.4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

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篇4

来源:

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实践性的课程体系。本文结合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计算机系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探讨了建立实践性的课程体系的思路,并阐述了相关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真题真做;岗位技能需求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社会日益广泛的应用,社会对计算机软、硬件的设计、开发、销售、应用、管理和维护等诸多方面的计算机应用人才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对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应以社会职业岗位技能的需求为导向,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和技术素养,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岗位操作技能。

专业课程体系是落实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计算机系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中,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结合本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在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传统课程体系的不足

教学改革前,我院计算机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很大,主要表现为:在课程结构方面,其课程结构安排基本上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缩简版,呈现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三段式结构。在课程间的联系方面,前导课程注重为后续课程准备基础理论知识。在课程内容方面,注重传授系统的,完整地理论知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乏紧密的联系,实践仅被作为理论的应用和验证而置于次要地位。

这样的课程体系是以学科理论为导向的“知识本位”模式,缺乏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专业化、行业化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专业课程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对计算机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介绍不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实践环节上缺乏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和行之有效的手段,由此导致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方面缺乏力度。

2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2.1分析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科学定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所培养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认真分析其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确定所

培养学生应具有的关键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素质。结合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要求,逆向推求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构成。

在大量的市场调查和行业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社会所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的岗位进行分析,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

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能熟练进行软件开发、测试与维护,从事软件编码、小型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维护等工作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主要服务单位:从事软件开发、维护与销售的企业和需要信息化管理、维护的企事业单位。具体针对的岗位:JSP开发人员、数据库开发人员、数据库管理人员、网页制作人员、网站开发工程师以及软件销售、维护和市场推广人员等。

2.2注重课程体系的实践性,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

教学体系的建设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构建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到专业知识的结构、专业知识的内在规律,还应考虑到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而言,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迅速,因此,需要设计一个既能相对稳定,又能满足当前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就业学习,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必然要以实践教学为途径。那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主导方向,选择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在将来的职业岗位上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门类较多,且发展迅速,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是阶段性的,学生的基础知识及未来发展呈现多样化、广泛性的特征。因此,注重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除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外,还应增加拓展性的教学内容,重视技术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的持续学习打下基础,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以满足学生毕业后自主学习的需要, 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变化。

按照上述思路,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计算机系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根据高职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和岗位群的职业技能需求,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建立了由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结构,并确定了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Java语言程序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设计与实现、Java Web应用开发、J2EE企业级开发、J2EE框架技术。职业技术课程以6门核心课程为主干,主要培养学生从事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技能。职业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直接上岗能力为出发点,注重就业岗位的社会需求,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以往存在一种误区,将实践教学集中于毕业设计阶段,忽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确定性,要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其规定的实践动手能力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因而,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应首先应当注意到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于实践过程的积累,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全过程实践。

我院计算机系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在每学期3周的小学期的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中,其教学内容以核心课程的实际应用和职业素职教育为主。主要内容有:静态网页制作、Java与Java Web综合实训、J2EE企业级开发综合实训、J2EE框架技术综合实训、职业能力训练等实训项目。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实行“真题真做”,设计题目绝大部分来源于公司企业的实际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在设计过程中,公司的开发工程师到校给各课题组成员安排任务、说明要求并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实际开发工作中的要求及设计的内容和步骤,并制定开发计划,使学生获得真实的软件开发工作的体验。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中实行“真题真做”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技术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同时,缩短了实践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距离,完善了实践教学工作,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

2.3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关键的是课程内容选择。课程体系从理论型到应用型的根本性的转变体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应该突出实践教学,尽可能地结合学生将来职业岗位的实际技能需求开展实践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中,理论教学应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根据职业岗位工作技能和职业素质的需要选择适当的专业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的传授渗透到实践技能的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为目标,根据本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选择密切贴近实际工作内容的实例或节选真实的项目作为实践实训的教学内容。

由于贴近实际工作内容的实例涉及到较多方面的知识,是各方面知识点的综合运用。有一些还涉及到其他行业的知识。例如:一个电子商务方面的实例,既涉及到了多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知识,还涉及到了商务、管理、财务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在实例的选材上,在考虑密切贴近实际工作的同时,尽可能的由单一知识的实例逐渐转向复合的实例,由简单的实例逐渐转向实用的实例,由浅入深,使之满足教学规律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以实例为主线组织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把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理论知识以合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成长的次序传授给学生,突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2.4实行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课程体系所体现的教学思想以及期望达到的教学目标要依赖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去实现,为此,需要实行与课程体系相适应,能够加强实践教学,切实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教学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现在,在专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教学活动在专业教室或者在贴近生产实际岗位的实践环境中开展,教师边教、边做,学生边学、边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通过实例的讲解与演练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一个实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边做实例,边讲解完成实例的步骤和有关的理论知识。实例完成,相关理论知识也讲解完毕,最后,运行实例,观察运行结果,回顾前述的步骤和有关的理论知识,讲解其在实例运行中的作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编写实例的过程,学习到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此之后,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加深对有关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实践技能。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的状况,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了教学内容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环境中得到了综合性的技术训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实践技能的掌握。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2.5实施与课程体系相匹配的考核方式

注重培养实践技能的课程体系建立后,必须改变以往依据试卷来确定课程成绩等与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目标不相符的考核方式,建立以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考核中心的考试观念,实施与课程体系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将以往以记忆为主的知识性考核转为以实践为主的能力和素质考核,体现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在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中,采用了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由课程结业考核和过程性考核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加大了过程性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重。过程性考核主要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产生学生的平时成绩,主要依据是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实例的完成情况。课程结业考核可以是开卷、上机的考试,也可以是实例设计,教师根据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最终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结业成绩综合评定。

考核方式的改革促使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将注意力转移到掌握实践技能方面,努力提

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这种考核方式对后续的学生起到的学习导向的作用。

3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不仅涉及到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同时,由于教学内容中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得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联系更为密切,实行相应的教学方法,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课程考核模式至关重要。

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篇5

作者简介:张晓龙,讲师,辽宁大学文学院。

摘要: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与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也愈加凸显。在“双创”教育理念下探索建构的广告学本科“宝塔式”立体开放实践教学体系,以横、纵、深三维立体向度与多维开放向度的“双创”实训交相促进,全盘规划实施包括课程设置、专业师资、教学设施、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体系等全方位的“双创”实践教学,切实培养广告学本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着力实现适应经济社会提速转型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关键词:创新创业;“宝塔式”实践教学体系;三维立体;多维开放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0-0081-02 2015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①,多次出现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居于令人瞩目的关键新词,创新创业与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同为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重大部署,并称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升级发展的“双引擎”。今年两会上,大学生创业也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百姓关注的话题。2015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表示,今年将发布《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资助基金等一系列举措,促使“双创”教育贯穿本科教学全过程,成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相继不断的热点动象表明,历年来逐浪声高的创新创业热潮,已为国家和政府部门倾力倚重,高等教育的“双创”走向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人才破茧”的有效途径势不可挡,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各专业学科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务须直面的迫切问题。

国家和辽宁省的“十二五”规划纲要高瞻远瞩的发展愿景提出广告业要以专业化、集约化、国际化为趋向,健康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决定了广告学本科教学的根本目标必须确立为培养适应现代化广告行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应用型专门人才,然而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难以实现。

面对创新创业教育浪潮的激荡洗礼,针对国内广告专业教学导致毕业生就业瓶颈的知行脱节的关键症结,本课题组②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培养广告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构建与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立体开放的宝塔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教研理论构想,并进行了探索实践。其基本框架和具体内容包括:

一、先导性研究③

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研究

课题组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学生应成为当前本科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这首先需要进行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改革,本课题旨在将创新创业理念导入实践教学体系,并以其作为建构实践教学体系高屋建瓴的教学理念引导,由此展开三维立体、四面开放的一系列教改方略。在此理路框架之下,课题组提炼梳理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挖掘出限制当前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突破发展的制导性问题,确立广告学实践教学的创新创业理念导入与指导地位,突破传统办学模式,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封闭教育向幵放教育转变、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

2.构建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并将其纳入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3.将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创业教育相融合,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基本素质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向导,密切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和融合,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与国际先进的创新创业教学理念相接轨,努力实现我校广告专业实践教学与国际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浪潮趋势无缝对接。

二、宝塔式实践教学体系的立体向度改革 1.纵向改革:四阶全程实践教学体系

本项目组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广告学专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融入实践教学全程。研究大学生身心成长与学习活动的科学发展规律,根据创新创业能力模块需求,按照基础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三层次纵向递进开展实践教学,科学合理地将创新创业活动分配结合到学生大一到大四科学习全程纵向的四大环节,即实习课堂→实验室仿真设计→社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当中,形成学生成才的梯队效应,全面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分为实践教学体系“宝塔”从塔基至塔顶的四大阶次。具体内容见以下说明及图示。

①第一阶次创新奠基创业启蒙

第一阶次是在学生第一个学年内开展创新方法类和创业基础类课程的学习,并配合课内外实践活动,在此阶段主要解决大学生对大学适应性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创新意识、创业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②第二阶次创新深化创业见习

第二阶次是针对经过第一阶段表现优异并愿意继续学习的学生展开,主要分流到四个方向:一是在教师指导下,队员主导策划并实施广告社会实践项目;二是作为骨干力量开展系列的广告模拟实践活动;三是组建项目小组进行探索式学习,由创业导师对实践予以点评;四是对创造能力强,素质高的学生提供深入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机会。本阶段的结业考核为撰写报告或创业计划书。第二阶段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发展及管理能力、团队建设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③第三阶次创新实训创业演练

对通过第二阶次学习的学生,开展以实践为主导的自主学习。在此阶段中学生将进入联合办学的广告公司等创业实习基地、创业型企业等机构进行创业实习。实训或挂职锻炼。同时选拔一定数量表现优异的学生作为协助教师指导低年级学生,在此阶段通过以实践为基础的学习和指导他人的实践,建立为达到预期结果。④第四阶次创新拓展创业实战

第四阶次是面向经过培训并已取得一定成绩,以及有意将创业项目实施的大学生组织起来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等实战。此阶段重点利用真实情景,培养学生应变能力,构建团队能力,机会识别并撰写创业计划书及后续实施所涉及到的综合能力,在整个过程中,着眼于提高学生多视角下运用创新性思维,在现实(或模拟情景)中积极沟通,获取更多信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横向改革:多向互联实践教学体系

本课题组在横向维度上,将宝塔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塔身”内部横向切面概括为四大彼此互导互联的主要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宝塔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横向改革及四面开放示意图 ①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改革

a.项目组把广告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实践教学课程管理体系,从课程设置、学生选课、项目开展、考核评价等方面建立保障制度,并将创新创业教育环节计入课内学分。b.结合广告专业具体特点与需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体系,制订相应的课程标准,规划建设出普适性好、理论水平高、实践特色鲜明并与广告学专业应用密切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如《广告传播与创新创业》、《创意·创新·创业导论》等系列课程。c.根据创新创业活动中中网络广告、微电影广告获奖作品相对弱势的实践反馈,开办《网络广告》、《影视广告创意与制作》等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强的特色课程,侧重培养原创出精品的广告创意制作能力。d.根据大广赛、学院奖、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学科竞赛所反映出的广告行业实际应用需要,明确培养目标,科学优化整合课程设置,对有内在联系的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对相互课程内容进行裁减重组,课程内容变得紧凑,压缩出时间进行广告实务演练。②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改革

a.项目组对广告专业教学改革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实践教学适用教材建设给予充分重视和着力投入。b.项目组教学策划引入由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创新创业核心课程教材以及辽宁省“十二五”规划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材作为指导和补充性教材,开阔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与实务视野。c.组织青年教师、“大创计划”和大广赛国家级和省级获奖指导教师采编案例,总结广告实战经验,编写广告学专业实训系列教材及以创新创业活动带动教学改革创新方面的专著,形成广告理论与实务的结晶。d.项目组成员正努力探索研发,协力打造符合广告学专业特色、自身综合性院校优势的本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立体教材,争取在教材建设方面实现适应经济发展和教材改革趋势突破性进展。③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师资建设改革

a.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b.在“双师制”的制度框架下提升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规模与实力。c.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培训。d.实行指导教师全程负责制,根据教师不同的专业、行业实践经验分别安排负责不同的创业活动,分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集体研究与分析,使教师的创新创业指导等专业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④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改革

a.知能传授方法改革:转变教学观念。b.反馈激励方法改革。c.“导师制”督导方法改革。3.深向改革:以“双赛”等实效抓手作为实践教学的深拓利器

所谓“双赛”是指的全国及辽宁省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等的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这是实践教学宝塔结构实现“理论导入—现场体验—仿真演练—全真实践”深度拓进方面的实效抓手。

三、宝塔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多维开放向度改革 1.面向校内资源的开放式实践教学

a.项目组积极与文学院及学校相关管理部门接洽联络,创造条件,为创新创业活动开放所需的广告设计制作实验室。b.项目组成员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建设我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网络交流平台,促进实践教学内容与资源的广开博收。c.充分调动校内的社团力量,为实践教学活动拓展活力风发、异彩纷呈的第二课堂天地。2.面向院校联盟的开放式实践教学

a.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院校联盟交流。b.通过建设大广赛网站及博客等沟通合作平台,实现与省内同行院校进行教学经验、案例分析、资源共享等交流互动,尝试打破传统“关门教学”的封闭格局,争取教学质量在多元开放的信息和资源格局中葆有持续性的长进。3.面向企业社会的开放式实践教学

a.多渠并拓地扩展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资源。b.借助本专业搭建起的多级社会合作的平台,利用大广赛评审、广告学院活动等交流机会,向学界、业界专家诚恳求教,对实践教学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改进完善。c.以广告主企业选题调整开发课程内容,使创新创业项目能够有效对接企业,并较真实地反映各项教学改革的成效,有力促进学生技能和素质的提高。d.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紧密与社会接轨,实践成果直接服务服务社会,形成实践教学体系面向社会的开放机构。4.面向地区与国际的开放式实践教学

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篇6

摘要:本文分析了现行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和环境建设上存在的认识误区,在此基础上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新构建,即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并重,推荐课程自身的“渐进、动态”实践教学安排,倡导开设“短学期”进行校外实习,希望专业教师联合编写“可分解、可组合”的会计实践教学教材、增加教材内容的灵活度,尽量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5)18-0116-02

计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应用型管理学科,“应用型”是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的最主要特色。会计应用型人才强调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在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发挥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会计专业也不例外。

一、现有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情况

(一)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目前,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普遍采用“课程理论教学+课程实践教学+毕业实习”的教学模式。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通常是将实践教学课程安排在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之后。这种方式较之纯粹的理论教学有了很大的进步,增加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深度。各院校虽然在设置名称和时间上略有不同,但基本如表1所示。

(二)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各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往往根据课程的要求,结合学生的专业水平,选择能够为学生掌握的实践内容与操作技能。同时,实践教学资料倾向于仿真,一般要求模拟企业真实经营,所用的凭证、账簿、表格及其他办公用品也是平常企业会计工作所通用的。不同的课程,实践内容侧重点不同。从普遍开设的会计实践教学内容来看,往往模拟一家工业企业,选择一定时期的几十至上百笔基本经济业务,内容多涉及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基本会计技能的训练。

(三)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会计实践教学环境一般包括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和计算机会计模拟实验室。目前,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投入专项资金完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在仿真的会计环境下参与实践教学过程。另外,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很重视校企合作,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往往拥有较多的校外实训基地,便于将学生分阶段分小组安排到校外企事业、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进行校外实践。

二、现有本科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认识误区

(一)过于侧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混淆实践能力的培养,忽略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有会计实践教学目标认识上的一个误区,是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了凸显自己与研究型本科院校的不同,过分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至于把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作为主要的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的目标被简单化,混淆了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概念,忽略了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碰到问题如何分析、解决的能力,忽略了培养学生对实践内容进行思考、总结,提高对原有理论的理解能力,忽略了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实践内容过于侧重会计核算

现有会计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上的一个误区,是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多围绕会计核算,忽略了其他与会计工作相关的内容。从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实践教学计划可以看到,一般的会计实践教学包括会计学原理手工模拟实训、纳税申报模拟实训、财务会计实训、审计实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和财务管理实务实训等,这些课程实践的核心工作要么是会计核算,要么以会计核算为基础,必须先进行会计核算,才能进行其他内容的实践,这使得会计核算占据了专业实践过多的时间。

(三)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过于倚重仿真度

现有的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上的一个误区,是认为校内实践基地仿真度越高,越能训练学生与企业实际工作对接的能力。其实,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的。原因有二:其一,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实践教学所涉及的内容略有不同。校内实践基地一般只能选取工业企业作为代表,不可能对所有不同行业进行模仿。从成本效率角度来讲,模仿所有行业的经营是不可取的。如此,也只能训练学生某一行业企业实际工作的对接能力。其二,仿真实践基地的建设往往只是模拟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业务资料,没法体现会计在企业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这样学生仍然无法处理好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与企业实际工作对接的能力大打折扣。

三、现有本科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

(一)合理有序地设置会计实践教学课程

1.课程自身的“渐进、动态”的实践教学安排。根据专业课程自身的特点判断能否设置本课程自身的渐进、动态的实践教学。所谓课程自身的渐进、动态的实践教学,即根据本专业课程教学进度、课程教学要求、知识点分布、基本技能掌握要求,分课程专项实践和课程综合实践。以会计学原理为例,该课程前半部分以理论知识为主,后半部分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基本技能。结合后半部分内容的特点,可以在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各部分内容理论授课完毕时,设置该部分内容的专项实践教学。专项实践教学内容应紧扣该部分教学重点及基本技能掌握要求,有利于学生分阶段掌握知识要点和基本技能。整个课程授课完毕后,进行专门的课程综合实践教学,将课程所有内容都涵盖在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前后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2.校外实习充分利用“短学期”。传统的会计实践教学一般随课程安排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即课程安排在哪个学期,课程的实践教学也安排在该学期。所谓“短学期”,即春季学期结束后,在放暑假之前专门安排2周的时间用于实践教学。针对会计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短学期”进行校外实习。“短学期”校外实习学生分小组进行,主要以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认知类的实习为主,根据相关学期课程设置的不同,安排不同内容的校外实习,作为相关课程校内实践教学的辅助实习。

3.利用相关竞赛进行“逆向实习”。会计综合实践教学不能只着眼于课堂上的课程实践和校外的“顶岗实习”,应充分利用各种创业竞赛的机会。例如,挑战杯创业大赛和电子商务竞赛,因为这些是创业型竞赛,计划书的内容一定会涉及财务,包括如何筹资,如何预测收入、费用,如何编制会计报表,如何进行财务指标的分析等,涉及财务管理中筹资、盈利能力分析、可行性分析,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成本会计中成本计算等知识。竞赛计划书的编写,不同于常规实践教学。常规实践教学都提供实践资料,告诉学生经营活动情况,处理已知数据,而编写竞赛计划书,要根据项目情况自己去预测数据(比如从市场销售预测出发,根据销售数据推测产品生产数量,根据产品生产数量推测所需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根据生产情况推测所需机器设备、人工等)。这种实践更能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学生更能学会细致思考,综合考虑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二)优化会计实践教学内容

1.编写“可分解、可组合”的会计实践教学教材。所谓“可分解、可组合”的会计实践教学教材,是指编写的教材应尽可能涉及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如将财务会计、税法、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会计电算化等课程结合起来,编制出一套可以根据各相关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分解为课程教学实践内容,也可以组合为会计综合实践教学内容的资料。教材编写选择同一工业企业为背景的企业会计工作的全过程,不仅涉及企业产、供、销各个阶段的会计业务,还要考虑到涉税业务处理,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流转税,企业所得税和其他各个小税种等,按相关课程分块编写,共同的内容统一编写。这样可以选取其中一块作为课程实践教学资料,又可以全部组合为会计综合实践教学资料。同时,可以利用学生会计综合实践教学的成果作为审计实践教学的资料和财务管理相关指标分析的资料。使用此种实践教学资料,学生可以减少会计核算时间,同时可以更好地融会贯通各专业课程的知识,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2.适度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的灵活度。根据经济业务发生情况,只提供相应的原始凭证,不像以往的实践教材,每笔经济业务都提供提示性的描述,锻炼学生通过原始凭证去推断发生的是什么经济业务,同时反过来锻炼学生思考发生某种经济业务,需要提供哪些原始凭证才符合凭证完整性的要求,让学生真正学会思考,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规定凭证、账簿的种类,账务处理程序的种类,要求学生根据企业具体情况选择凭证、账簿的种类。让学生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去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例如已售产品成本结转的方法,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固定资产折旧的年限等。让学生比较采用不同方法核算有何不同,这些不同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何影响。

(三)完善会计实践环境

1.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在会计实践环境的建设上,不应一味强调仿真性,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强化会计教学实践环节,使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系统化,注重对各专业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加深理解,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会计实务问题的能力。

2.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会计专业的校外实习,由于会计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和财务数据的机密性,一般本科院校所设计的“顶岗实习”往往很难成行。所以,可以扬长避短,校外实习时,不一定需要学生参与企业的会计工作,而是作为旁观者对相关工作进行观察、了解、思考,作为相关课程的辅助实习。例如,让学生看看旧的财务资料、企业的财务制度内容、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的分工和操作,以及会计人员如何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等。X

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篇7

1. 会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模式

随着教学改革的实行, 我国高校虽然已经开始加强实践性教学训练, 但是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大部分学校在应用型会计学教学过程中, 依然重视理论性教学。学生在灌输式教育和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过于重视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 而忽略了会计学的应用性练习。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扎实, 但是不具备操作能力,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进而不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发展之中。

1.2 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在我国高校的应用型会计学教学中, 存在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的问题。首先, 学校教学资料过于陈旧, 由于会计核算方案、政策和财务报表等内容处于时刻更新的状态, 传统的教育内用已经难以满足新时期的教学需求。其次, 教学中缺乏实践性内容, 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时间操作能力。另外, 高校的部分教材是由在校教师编制而成, 缺乏与实践相关的教学内容, 难以符合社会的发展形势。

1.3 实验与实践脱节

会计教学加强实践性练习, 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和社会接轨。但是在高校的实际教学中, 部分高校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并且实验内容过于简单, 缺乏教学意义。目前, 大部分教学实验内容依然处在传统的报账训练方式, 具体包括填制会计凭证和会计成本计算等。通过简单的基础实践训练, 学生虽然可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但是难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

2.1 加强会计基本技能训练

在会计学应用型教育中, 基本技能训练时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是提升学生素养的基本保障。因此, 学校应该设置与课程相符合的基本技能训练内容, 以便为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主要的技能训练包括税收实务训练、成本会计训练、基础会计技能训练、审计模拟训练、财务会计模拟训练、企业资源计划训练以及统计训练等。对于基础技能训练, 学校要系统的将训练与课程分离。理论知识学习可以提升学生实践教学的效率, 而技能实践可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只有将基础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2 加强仿真练习

学校在应用型会计学教育中, 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需要设置仿真性实践训练。仿真训练是学校在完成某一阶段的课程后, 仿真模拟某企业的财务计算进行实践教学。仿真训练需要学校将人员配置到管理制度完善, 使之更加具有系统性。学生通过仿真实践训练, 可以加强学生对工作环境的体验, 进而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会计仿真训练包括Exccl实训、ERP实训和会计电算化实训等。学校在仿真训练中, 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企业初建账目资料和三个月的经济业务, 使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计算企业的财务状况。通过有效的仿真模拟训练, 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2.3 加强实训练习

在应用型会计学教育中, 只有加强学生的实训练习, 才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在实训练习课程设置中, 学校可以加强学生的毕业实习训练和毕业设计训练。在毕业实习方面, 学校可以加强和企业的合作, 使学生可以深入合作企业去了解企业的财务运转过程, 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提升实践能力。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 学生可以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 并且企业可以根据实习情况来选择人才, 是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局面。在加强学生毕业设计训练中, 采用课题研究的方式可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应用型会计教学中, 学校只有加强对学生的实训练习, 才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 进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 学校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学校依然过于重视基础知识教学而忽略了实践操作教学, 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全面素养。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 学校可以转变教育观念, 运用科学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以便使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玫, 古勇.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5, 02 (01) :112-113.

[2]闫永海, 何独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 02 (09) :99-101.

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篇8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体系;企业需求;平台

【中图分类号】F2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148-02

近年来我国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以适应我国物流业迅速发展的现状。但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对物流企业用人情况及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发现一个突出矛盾:一方面物流企业急剧扩张需要大量的高水平物流人才;另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情况不理想。这一矛盾体现了教学与就业的脱节。实践性是物流管理的核心,物流专业的教学要以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为导向。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应用,增强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但目前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导致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无法实现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一、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为课内实训、校内实训、认知及参观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时间短,内容重复单调,与实际脱节,学生操作技能差,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以下三个普遍性问题。

1.实验室建设不完善,实践教学资源匮乏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资源为支撑。在校内实践教学资源方面,物流实验室采购成本较大,笔者所在物流团队曾做过智慧物流实训室预算,若实训室集物流各环节功能于一体、包含主要物流教学设施设备及软件,满足基本实践教学需要,至少需要800万,且后期软硬件维护成本较高。部分院校为满足实践需要,分功能采购实训设备或物流仿真软件,功能单一,不能满足物流本身要求的丰富实践教学资源。而校外实习企业大多提供给学生操作岗位,如仓管员、理货员,主要要求掌握相应操作技能,知识层次低,只需进行针对性培训。现阶段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多以参观实习为主。

2.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

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因此物流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还应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然而,物流管理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教师教龄短,大部分教师直接从学校毕业到学校任教,没有物流企业任职经历,接受专业实践锻炼的时间和经历严重不足。虽然多数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但缺少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岗位的实践技能,学识结构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3.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方法陈旧

许多物流管理课程都包含大量的实践内容,但当前大多数高校物流专业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方法陈旧,专业基础知识脱离物流企业。例如在运输课程中涉及到的“公路整车货物运输作业”,需要学生熟悉整车货物运输的作业流程,清楚各作业内容要点,能进行整车货物运输过程中各岗位的实际操作。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院校仅能以课堂实训项目展开。真实的工作环境要求学生将企业的发展放在整个社会和行业发展的环境中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盈利等方面综合考虑,和书本知识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主要增加学生对物流设施设备的认识,学生对物流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校外实习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对山东省济南市几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学生进行调研发现,仅有不足26%的学生在对口物流企业实习,且满意度较低。物流管理专业必须探寻适合自身专业特点的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制定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计划。

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实践教学经验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主要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校强化实践教学,优化课程教学方法,课程体系设置充分考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并以市场为导向,实施“3+1”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毕业生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性。学校十分重视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环节,延长实践教学时间,且实践环节非常丰富,在安排实践环节时充分考虑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需要。为让学生熟悉工作环境及工作流程,很多高校明确规定,新生入学前要到对口企业实习。应用科技大学的实践教学时间一般占整个教学环节的30%-50%。实习实训可分为基本实习训练和专业实习两大部分。基本实习训练在理论课教学前安排,在学校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教学车间进行,一般为3个月,主要让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实践技能有大概了解。专业实习环节在校外企业进行,通常安排在理论教学后,让学生掌握从事该行业工作必可不少的技能。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普遍采用“3+1”培养模式,即3年学校学习+1年企业实习,引导学生深入企业一线,了解本行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的新要求,积极开展产学联盟,以便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各种能力的培训[1]。

学校实践教学一般都有自己的教材和独立的考核方式。用人单位真实需求会影响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在课程设计上普遍征求企业意见,做到企业紧密联系课程教学。其教学方法也突出“应用性”,教师们更多的是采用情景式、探究式教学,绝不用“填鸭式”、“满堂灌”等方法授课,基于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并由此为出发点设计教学方法。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1.加强资源建设,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实践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校内实验资源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验资源方面,学校应逐步建设完善配备物流仿真软件和物流设施的模拟仿真实验室及综合实验室。模拟仿真实验室主要通过仿真模拟软件,使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物流操作;配备自动化立体仓库、货架、叉车等实体物流设备,强化学生对物流流程的掌握[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若想要学生了解真实的企业经营环境和企业实际需求,必须到物流企业现场。有条件的学校逐步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和代表性企业合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表1所示。

企业类型实习内容制造企业企业内部供应物流与生产物流过程管理商貿批发、零售企业商贸物流服务相关的业务管理连锁企业配送中心配送中心运作及管理、分拣及装卸搬运设备认知物流企业物流服务模式的业务管理国际货代、船代国际物流业务的运作及管理港口、堆场、车站物流设施设备认知、多事联运模式的运作与管理。

2.强化教师管理,优化师资结构

一是鼓励现有教师到物流企业或部门兼职,参与企业实践工作,并为物流教师提供多层次、高水平的在职教育或高等级会议培训,让教师多与社会、企业、专家交流,创新知识层次,提升实践教学技能。二是多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或“双师型”教师。三是筛选经验丰富的校外物流企业专家来校给学生上课,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四是鼓励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申报校企合作科研课题,深入企业,帮助企业解决企业生产运营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还可以将企业真实案例纳入课堂教学,丰富案例库,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3]。

3.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改革教学方法

将实践能力细分为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竞争能力,分析三种能力所需要的实践活动支撑,由此构建三个实践教学平台,如图1所示。科学的校内物流实践课程体系设计,应能够反映企业真实问题,注重真实的和可操作的案例,设计能够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性课程体系,能合理和客观地反映不同情境下企业存在的真实问题和改进方法。另外需改进课程考核标准,建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为主的评估体系,改变传统的单纯以笔试和成绩为标准的考核方式。

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广泛采取真实情景模拟、角色扮演、项目教学和工作过程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避免和克服手段单一的现象。物流项目教学法指要求学生在真实存在的企业经营环境下,完成一个具体的实际项目,设计最优的方案来做出最优决策。工作过程教学法是为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环境中,真实地模拟物流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提高对实际工作环境的认知和理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四、结语

为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竞争性、复合型人才,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将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物流企业的实际问题,以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措施为基点,着重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总之,实践教学对培养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如何设计全面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每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长期关注。

参考文献:

[1]杜才平.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及其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5,3

[2]潘坤友,魏鸿雁.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品牌营销,2014,7

[3]刘丹,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技术,2011,8

作者简介:

上一篇:安全知识竞赛付款申请下一篇:爱护环境日记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