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继续教育

2024-07-09

医学继续教育(共12篇)

医学继续教育 篇1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人们对医学的认识已由单纯生物学观点, 扩大到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范围, 医学模式正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新的医学模式导致了医学目的转变, 即要求医务工作者把患者不能看作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生物, 而应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结合的服务对象。新型医学目的就是不断完善人类自身及其生存条件, 防治疾病, 恢复、维护和增进健康, 提高生命质量, 舒适并延年益寿以及适应社会发展, 从而追求患者的满足[1]。医学目的的转变使各级在岗医务人员必须适时接受继续医学教育, 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才能与之适应。

1 当今医学目的转变的动因[2]

1.1 医学内动因

来自于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可谓突飞猛进, 日新月异。20世纪40年代, 在以抗生素的开发与应用, 输血、输液的普及, 麻醉的进步为支持下, 外科手术取得惊人进展。60年代由于医学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如心电图、脑电图机、超声诊断等医用电子仪器得到普及。70年代是X线电视、CT、核磁共振等无创性的影像诊断技术的盛行, 同时同位素和酶技术等使微量分析得以利用, 使得医疗检查和诊断更趋向精密化。80年代是治疗技术受益于高科技的发展, 如人工脏器的出现、激光医学的应用、直线加速器治疗等。医疗技术的高科技化, 使艺术型的医疗转变为科学技术型的医疗。由于高科技治疗的出现, 患者的生命质量想必得到显著的改善, 然而临床实践对此表明却不尽相同, 因为实现这样的医疗效果, 除须具有高科技医疗技术外, 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求在医疗中的热心服务, 亦即追求患者的身心满足。

1.2 医学外动因

来自于企业界中时兴的“满足顾客”观念。在当今物质丰富的时代, 作为成熟的市场, 为了企业的生存, 服务已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就像本世纪初引起产业革命那样, 现在是引起了服务革命的时代, “满足顾客”已经成为当今各行各业最大的课题, 这种状况可以说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在医疗部门由于患者需要的多样化、医疗技术的高度发展、药品价格余利的减少以及病床周转率的下降等, 使医疗单位经济状况不景气。在这种情况下, 医疗单位也应和企业一样, 引进“追求顾客的满足”。把患者当作顾客, 为满足顾客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已是迫不及待的。

2 医学继续教育的现代要求

医学目的的转变, 对医疗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目的核心课题之一是生命质量问题。生命质量的特征是指人类在其所处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自我意识。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强调生命质量, 其意义重大。对生命质量考虑无疑会影响是否采取某种治疗, 而治疗的目的也并不仅仅在于延长病人的寿命, 因而提高生命质量是其一项重要的原则。

医学继续教育的对象是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后, 通过规范或非规范的专业培训, 或非高等医学院校毕业, 具有中级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正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医学继续教育使医务工作者跟上医学发展, 在医学目的的前提下, 以问题为基础、为中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一方面医学发展趋势使医学知识、技术在过去70年中呈指数增长, 医务工作者不可能了解所有的知识或掌握已得到发展的技术。这意味着必须对需要学习的知识、理论或掌握的技术、方法精选。同时, 知识更新速度飞快, 迫使医务工作者在职业生涯中必须接受医学继续教育。另一方面, 医务工作者日益感受到知识、理论、技术和方法更新的需要, 必然造成医学继续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并使之制度化。

社会的进步、社会病种的变化、人们卫生观念的转变和医疗消费供求矛盾的突出化以及医学伦理关系的演化, 促进了医学发展, 使医学目的适时调整与完善。目前, 需要进一步充实和扩展医学继续教育。当前, 医学继续教育需要强化医疗技术的选择性和高质量的心理服务两个方面的教育。下面以疼痛治疗为例加以讨论。

其一是医疗技术的选择。根据新型医学目的要求, 在疼痛治疗中应讲究医疗技术的选择, 以及实施这些技术时患者接受治疗的态度。在临床工作中, 必须树立爱护人体任何一处组织的医疗观点, 重视个体的特殊性, 从诸多疗法中选择疗效最佳、最安全、副作用和损伤最小、经济耗费最少的治疗措施。不论采用任何疗法, 一定要根据病情的需要, 以确保患者安全和人格尊严为原则, 能用可逆性方法达到治疗目的时, 尽量不用损毁性、破坏性措施, 以免给患者带来新的知觉、运动障碍以及精神、躯体的痛苦。另外, 凡对机体有破坏性或明显侵袭性操作, 即使能达到止痛目的, 也必须慎重权衡。同时, 在抉择方案的实施中要履行知情同意的伦理义务。

其二是高质量的心理服务。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 往往同时存在躯体疼痛与精神痛苦。心理因素占有重要的位置, 接诊病人在这种情况下的作用尤为突出。作为疼痛治疗医生, 应该树立“病员至上”观点, 痛患者之痛, 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作为天职, 对待每一位患者都应该满腔热情, 用热心、关心和信心感染患者, 使患者感受到安慰、温暖和鼓励。切忌“高技术、低感情”的不良医风。慢性疼痛患者的病史陈述难免冗长或重复, 医生应该耐心倾听, 表示关心。慢性疼痛患者往往伴有多疑、忧虑乃至失去生活信心等心理障碍, 医生应该态度和蔼、解释耐心、仔细诊查并想方设法为其解除痛苦。不可轻率地认为是“心理因素”或“神经官能症”, 要与患者产生共鸣, 使患者增强了战胜痛症的信心。患者经门症医生热情接待后, 尚未治疗即感到疼痛减轻一半的事例并非少见。接诊病人另一高质量服务是能调动患者自身的积极因素, 适应新的医学模式, 要把患者看作是医疗实践中的亲密战友。医患之间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而不是“家长式”、“恩赐”关系。俗语云:“有病三分治、七分养”, 生动地概括了医生“治”和患者“养”两者之间的有机关系, 这充分说明了患者自身在治疗中的重要性。为了调动患者战胜痛症的积极因素, 医生应重视医疗保护性治疗。对不治之症的患者, 可以原谅医生的“无罪的谎言”, 但有些专家主张将病情合盘托出, 帮助患者正确面对现实和积极配合治疗。不论采取任何形式, 都应依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精神类型、对病情的态度、自身修养等心理状态灵活掌握恰当运用。

3 继续医学教育是时代命题[3]

医学继续教育需要与变化的社会医学有必然的统一关系, 实际上就是生命与健康的关系。现阶段医学目的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医学需要, 使医学继续教育成为医学的时代命题。我国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现有的管理水平和医务人员素质不高是不争的事实。因此, 初级卫生保健急需医学继续教育, 进而使众多的基层医务工作者自觉自愿地接受医学继续教育, 加快造就一大批掌握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新型医务工作者已刻不容缓。

作为一种终生性医学教育, 医学继续教育的基本观点就是以问题为中心、为基础进行医学教育, 培养和发展全科及专科医务工作者的医学服务能力。它的主要目的在于, 用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来装备正从事医疗的医务工作者, 并使“四新”得到适当的应用。医学学科的高度专业化、整体化和理论化是现代医学的根本趋势, 医学继续教育与之对应是必然的。医学继续教育活动实行学分制, 拟采取短期培训、长期进修、专题讨论会、学术交流和专修科及自学等形式, 在全科及专科层次大力开发和运作。医学继续教育的有效原则可归纳为:使对象乐于接受医学继续教育并对之感兴趣, 明确医学发展、医学目的与医学继续教育的关系;审查对象的知识、技术、态度及服务输出能力, 帮助其辨证客观地自我评价, 找出不足, 对发展前途心中有数, 产生紧迫感和参与意识;做好各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申报、认可, 医学继续教育计划须与对象合作实现, 同时听取患者的意见;以问题为基础竭力使对象获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 并有效地转变其工作状态:指定医学继续教育档案:发挥潜力促使医学继续教育的巡回性和社区定向规模的不断扩大。医学全才和专才通过医学继续教育应该输出更多的优质服务, 使自己的潜力和个性有突破性开发, 以实现自我改造、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咏堂, 张晋.医疗纠纷导引[J].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16-22.[1]SONG YT, ZHANG J.Preliminary study on medical disputes.wuhan:Hubei P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 16-22.

[2]宋咏堂, 项红兵, 唐洲平.从医学目的转变看疼痛治疗的现代要求.中国民政医学杂志, 2000, 12 (6) :357-358.[2]SONG YT, XIANG HB, TANG ZP.On the modern demands of pain therapy in view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medical goals[J].J Chin Civil Administ Medicine, 2000, 12 (6) :357-358.Chinese

[3]陈九龙.高技术条件下医学科技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医学与哲学, 2000, 21 (7) :60-61[3]CHEN JL.Continuing medial education of medical personnel un-der high-tech conditions[J].Med Philosophy, 2000, 21 (7) :60-61.Chinese

医学继续教育 篇2

作者:贾国葆吴建胜黄智铭

论文关键词:教学技巧 教育质量 “对比式”教学 记忆窍门

论文摘要:结合消化内科学的教学过程与实践,探讨了如何运用“对比式”教学、记忆窍门等医学教学技巧,从而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做法。

作为临床带教教师,提高教育质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改善医学教学技巧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医学教学技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与医学教育质量密切相关。该文结合消化内科学的教学过程,从运用“对比式”教学和记忆窍门等方面来探讨如何改善医学教学技巧,从而提高医学教育质量。

1对比式教学

“对比式”教学是改善医学教学技巧的有效手段。众所周知,医学是一门科学,也符合哲学的规律,包括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因此,医学的探索过程也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过程,而真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权威经典的教科书也有“与时俱进”的过程,新观点、新资料随着医学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因此,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识,我们有必要在教学中运用“对比式”教学。所谓“对比式”教学是教师在多年教学的基础上,对新旧教材进行总结及对比,让学生了解医学的演变和探索过程。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内科学》为例,至今己出版第七版,每一版的内容都有较大差异。而这些内容的差异反映了医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因此,“对比式”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让学生了解了旧版《内科学》的观点,也让学生明白了医学观念演变更新的过程,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探索兴趣。比如:在讲解急性胰腺炎时,第41版、第52版《内科学》的急性胰腺炎的定义是“胰酶消化自身胰腺及其周围组织所引起的化学性炎症”。而第6版、第74版《内科学》的急性胰腺炎的定义是“胰酶消化自身胰腺及其周围组织所引起的胰腺水肿、出血、坏死性炎症”。第4版、第5版强调的化学性炎症是片面的,因为急性胰腺炎病理上可以有水肿、出血、坏死性炎症;而坏死性炎症包括无菌性坏死和感染性坏死。感染性坏死是化学性炎症所不能包括的。因此,第6版、第7版《内科学》对急性胰腺炎的定义更科学。在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上,第4版《内科学》认为,血清淀粉酶超过500苏氏单位有重要诊断价值;第5版《内科学》认为,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的5倍可以确诊;第6版、第7版《内科学》认为,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的3倍可以确诊;由此看出,血清淀粉酶的诊断值从绝对值(500苏氏单位)到相对值(5倍、3倍)的变化反映了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的不断探索过程。第4版《内科学》认为,尿淀粉酶在发病后8-12h开始升高,维持时间较长,连续增高时间可达1-2周,因此适用于就诊较晚的病例,超过300苏氏单位有诊断价值。而第6版、第7版《内科学》则认为,尿淀粉酶对胰腺炎的诊断价值不大,基本上否定了尿淀粉酶的诊断价值。但是,临床上有一个问题尚未完全阐明,就是有一部分急性胰腺炎病人腹痛缓解,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很长一段时间后仍有尿淀粉酶维持在很高的水平。因此,对尿淀粉酶的`认识并不彻底,仍有悬案,尿淀粉酶的诊断价值会不会在新版的教科书中重新再评价呢?我们将拭目以待。

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学生会问,为什么很多权威经典的教科书观点会有出人呢?比如:《内科学》与《实用内科学》观点就不尽相同。众所周知,医学是一门科学,也符合哲学的规律,包括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因此,医学的探索过程也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过程,而真理是相对的,真理不是绝对的。权威经典的教科书也有“与时俱进”的过程。这就是每一版内科书教材的观点都有变化的原因。

2记忆窍门

记忆诀窍也是改善医学教学技巧的有效手段。医学的教学过程也是教师对医学知识化繁为简,帮助学生消化吸收的过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巧记医学知识,从而提高医学教育质量。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贬低记忆作用的偏见,认为当今是要求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时代,不应强调记忆,应该注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实际上是把记忆和思维对立起来了。要知道没有记忆提供的充足材料,思维活动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很难想像一个知识贫乏的人,会有高效率的思维活动。如果光记不思,必然是茫无所得,如果光思不记,结果仍然是没有效果的。总之,不要把记忆等同于死记硬背。相反,科学的记忆就是要反对死记硬背。在医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记忆窍门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在这里,重点介绍4种记忆窍门在医学教学中的运用,即理解记忆法、口诀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联想记忆法。 2.1理解记忆法

理解是良好记忆的基础,通过理解加深记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多学生反映医学中的很多知识点记忆难度很大,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点时只知死记硬背而忽略了记忆材料的本质、相互关联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识记材料,努力弄清它的本义、引申义和内容等。例如: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比较多。其中,激素能诱发白内障,白内障的产生可能与糖皮质激素抑制晶状体上皮Na+一K+泵功能,导致晶体纤维积水和蛋白质凝集有关;激素也可诱发或加剧消化性溃疡;其他副作用如紫纹、高血压、感染、骨坏死(无菌性)、生长迟缓、骨质疏松、糖尿病、肌病、脂肪沉积,少数患者可诱发胰腺炎。如果概括成Cushingodmap就不难记了(C-cataracts白内障;U-ulcer溃疡病;S-purplest即e,大家记住S就行了紫纹;H高血压;;I感染并发症;N骨坏死(无菌性);G-grow生长迟缓;0-oste-骨质疏松;D-diabetes糖尿病;M肌病;A-adioi脂肪沉积;P-Pancrea胰腺炎)。

2.2口诀歌诀记忆法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枯燥的医学知识变成“顺口溜”、歌诀等以简化复杂的识记材料,增强零散、少联系或无联系的知识点的联系来加强记忆效果。比如:肝硬化的十大病因可以概括成一句不易忘记的顺口语:毒酒淤胆血代谢,药物养虫免疫无;慢性胰腺炎五联征:胰腺钙化上腹痛,腹泻囊肿糖尿病;五联征者不多见,常以一种为表现;传染病从发病到出疹的时间分别是:水痘1d,猩红热(仙)2d,天花3d,麻疹(莫)4-5d,斑疹伤寒(悲)Sd,伤寒6d,即:水仙花莫悲伤。

2.3数字记忆法

医学中要记忆的数字很多,我们有必要将毫无意义的数字转化成有意义的事物来帮助学生加深记忆,这就需要运用数字记忆法。比如:用于诊断肝细胞癌的甲胎蛋白(AFP)的标准为:血清AFP动态变化测定,如AFP>500pg/L持续4周,或AFP>500,g/L以上的中等水平持续8周,或AFP由低浓度逐渐升高不降,并且在排除活动性肝炎、妊娠、生殖腺胚胎瘤的基础上可以诊断肝癌。对于上述数值,长期记忆有一定困难,但是运用数字记忆法观察斜体的数字后,可以用“五四青年”、“芳龄二八”等来记忆。这样,长期记忆也就不会有困难了。还有对于肝功能的child评分,长期记忆更加困难,即使是临床的消化专业医师对child评分也是屡记屡忘,childA级为5-8分,childB级为9-11分,childC级为12-15分,大家知道child评分最低分为5分,最高分为15分,只要记忆了childB级的分值,childA级,childC级的分值自然也就记住了。我们观察childB级为"9.11”分,与美国的“9.11事件”是如此的巧合啊。

2.4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是将记忆的材料在头脑中加以联系从而加强记忆的一种学习方法。在第6版《内科学》教材中,为了突出幽门螺旋杆菌及甲胎蛋白的重要性。论述中出现了“两个凡是”,分别为:凡是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无论是初发还是复发,活动还是静止,有并发症还是没有并发症,都应该给予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凡有肝病史的中年患者,尤其是男性患者,如有不明原因的肝区疼痛、消瘦,进行性肝大者,应作甲胎蛋白测定和选择其他检查,争取早期诊断。运用“两个凡是”,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还有,在记忆肝硬化的并发症时,前5版《内科学》肝硬化的并发症共有6个,分别为:肝性脑病(hepaticcoma)、原发性肝癌(hepaticcancer)、上消化道大量出血(bleeding)、感染(infection),肝肾综合征(肾脏的英语为kidney)、电解质紊乱(electrolytedisorders),取斜体的首字母,为ccbike,记忆的诀窍为茜茜(公主)的自行车。而第6版《内科学》肝硬化的并发症共有7个,增加了肝肺综合征(hepato-pulmonarysyndrome),取斜体的字母,为ccpbike,记忆的诀窍为cc牌自行车。这样既实现了双语教学,又避免了学生屡将腹水、脾肿大等作为肝硬化并发症的错误。

作为一名教师,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只有不断在实践中找差距,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就一定能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医学继续教育”答题 篇3

学分证每年办理2 次。读者如需要参加此项学习,可订阅全年期刊,按期答题。请您务必将答题纸于 2015 年 5 月 1 日和 11 月 20 日前寄达编辑部,同时准确填写您的个人信息,并缴纳专家阅卷费25元(阅6期题目)或45元(阅12期题目)。编辑部将于 2015 年 5 月 30 日和 12 月 20 日前向答题合格者发放学分证书。

回函请寄:上海市凤阳路 250 号3楼(邮编:200003)

咨询电话:021-63591150;咨询邮箱:xuefy@shppa.net;联系人:薛老师

答题人信息:

姓名: 单位及科别: 职称:

地址及邮编: 电话:

1 卤代类吸入麻醉药的肝毒性主要与药物的______的特性有关。

A. 血/气分配系数;B. 体内氧化/还原代谢率;C. 影响肝脏氧供需平衡;D. 直接的肝毒性

2 虽然七氟烷在体内能水解产生无机氟离子,但在人中很少见其有肾毒性,这是因为______。

A. 无机氟离子的浓度低于损害阈值、在体内的持续时间短和在肝脏脱氟;B. 无机氟离子的浓度虽高于损害阈值,但在体内的持续时间短,加之在肝脏脱氟;C. 虽然无机氟离子在体内的持续时间长,但其浓度低于损害阈值,加之在肾脏脱氟;D. 无机氟离子的浓度高于损害阈值、在体内的持续时间长和在肾脏脱氟

3 七氟烷会与CO2吸收剂发生反应产生有肾毒性的复合物A,但在人中很少见其有肾毒性,这是因为______。

A. 人富含的β-裂解酶能代谢复合物A;B. 人缺乏β-裂解酶,不能代谢复合物A;C. 复合物A本身有肾毒性;D. 复合物A的β-裂解产物无肾毒性

4 有关卤代类吸入麻醉药的器官毒性和保护作用的叙述,______是错的。

A. 卤代类吸入麻醉药的器官损伤作用一般与其在体内代谢或与CO2吸收剂发生反应所生成的毒性产物有关;B. 卤代类吸入麻醉药的器官保护作用主要通过抗炎或激发一些激酶起作用;C. 损伤与保护是相对的,是对损伤器官的保护和对正常器官的损伤;D. 一旦产生保护或损伤作用,其作用将持续存在、甚至维持终身

5 肌肉松弛药一般采用经静脉间断给药,但______适合经静脉持续输注。

A. 哌库溴铵;B. 罗库溴铵;C. 顺阿曲库铵;D. 米库氯铵

6 ______不是决定肌肉松弛药是从肝脏还是肾脏清除的因素。

A. 分子量;B. 旋光度;C. 蛋白结合率;D. 脂溶性

7 最易发生过敏的肌肉松弛药是______。

A. 筒箭毒碱;B. 泮库溴铵;C. 维库溴铵;D. 顺阿曲库铵

8 最适合用sugammadex拮抗的肌肉松弛药为______。

A. 筒箭毒碱;B. 阿曲库铵;C. 罗库溴铵;D. 顺阿曲库铵

9 最常用作闭环静脉TCI麻醉的效应指标为______。

A. MAP;B. CVP;C. BIS;D. MAC

10 最适合用于闭环静脉TCI麻醉的药物是______。

医学继续教育 篇4

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教育体系,医患矛盾

近年来, 医生受到人身伤害的恶性事件频发, 昭示着医患之间的矛盾已异常尖锐。人们开始反思, 是什么让本是“同盟军”的医生和患者同室操戈?医疗有时是治愈, 经常是帮助, 却总是抚慰。唯有在医学教育中深植人文精神, 手术刀才会闪出温暖的光芒。医学的结构就如“人”字一样, 一边是技术的医学, 一边是人文的医学。目前, 设置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医学院校数量较少, 通晓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医学人才缺乏, 不少医学生对人文社科类课程不重视, 更显示出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迫切性。医学人文教育由此成为医学界和教育界最关注的问题。

1 医学人文教育的内涵

医学的本质是使患者减轻痛苦、增加快乐。医学面对的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人。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医生不仅要治疗患者各种身体上的疾病, 还要关注其精神健康, 减轻其心灵痛苦。医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 能够深入研究社会的需要、个人的要求, 领悟生命的真谛与价值, 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生理与心理、医生与患者等各方面的关系, 在医学实践中更好地尊重患者、理解患者、关心患者、帮助患者, 以此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目标。无论技术如何发展, 人道原则、人本立场、人性光辉永远是医学的价值皈依与职业操守。人文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 其内涵包括3方面: (1) 传授人文科学知识, 包括文、史、哲、艺术等, 起着陶冶情操、培养生活情趣、促进科学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这是形成人文素质的基础。 (2) 加强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责任意识教育[1]。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才能关心世界、关心人类、关心社会, 才能爱国家、民族和人民。 (3) 培养高尚的人格。人文教育是人格养成的基础。高层次人才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 以“实行革命人道主义”为宗旨的医学人才更应如此。医学人文教育是一般人文教育在医学这一特殊领域中的应用。一方面, 它不可能游离于一般人文教育的本质内涵之外而独立存在;另一方面, 由于医学的特殊性, 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领域中的作用比在其他领域更加重要。因此, 我们所理解的医学人文教育就是在一般人文教育的基础上, 在将医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基础上, 将人文精神与医学相结合。其核心是尊重一切与医疗有关的人的价值。

2 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现状

不能否认, 在医学院校和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 医学人文教育在专业建设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从总体上看并不乐观。尤其是从我国医疗行业现状来看, 医学人文教育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医学人文学科薄弱与医疗行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之间的矛盾、医学人文教育发展滞后与社会对医学人才要求之间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两对基本矛盾引发的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缺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2.1 只重视专业教育, 忽视人文教育

有些院校仅以就业为导向, 认为只要把专业知识教好, 学生就可以顺利就业, 而人文教育则是可有可无的。

2.2 医学人文学术研究缺少深度

目前, 医学人文学术研究很少有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 因而难以对医疗行业的发展产生大的影响, 进入操作层面的更少。同样, 医学人文教育更多的是纸上谈兵, 理论脱离实际。在现今使用的教材中, 我们可以发现两种倾向, 一种是只讲大道理、唱高调, 不考虑实际情况, 让人望而生畏;另一种是只谈所谓国际关注的重大医学伦理问题, 忽视了我国基本国情, 脱离实际。

2.3 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研究表明, 与实际需要相比, 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仍然偏少, 且大部分还是选修课。虽然根据有关规定各校都开设了政治理论课程, 但从全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培养满足21世纪需要的医学人才角度来看, 这些课程大多存在如下问题: (1) 主要以政治教育的形式出现, 虽然课时不少, 但属于意识形态的内容较多, 教学效果有限。 (2) 课程缺乏系统性或只考虑学科的系统性而忽视了课程的整体性, 与专业教育缺少必要的联系。 (3) 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式为主, 理论联系实际不够, 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4) 课程设置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只强调政治教育和导向功能, 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 课程设置面过窄, 内容过于单一[2]。 (5) 大多数医学院校对人文社科类课程不够重视, 教学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人文社科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最小等。凡此种种都削弱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也有违医疗卫生事业和医学科学发展的要求。

2.4 医学人文教育脱离临床

一段时间以来, 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与医院临床实际严重脱节。在不少医生和医学生眼中, 医德教育在实际医疗工作中作用不大。于是, 学生不爱学, 教师也不爱教。

3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 医学生接受的是学校教师传授的知识、技术和价值观。学校环境塑造了学生, 强调专业能力与临床技巧而忽视人文素质, 背离了医学的目的。具体表现为:在课堂教学中, 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 忽视人文教育, 致使学生缺少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课程设置中, 人文社科课程门类偏少、学时比重偏低;在教学过程中, 忽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熏陶, 致使学生缺少对医学本质的理解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体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 缺乏良好的人文环境。

3.1 加强人文教育是实现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

人在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中, 不仅要学习、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还应当注重社会人文知识的学习, 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否则, 将不可能全面发展。对于医学生来讲, 要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 实现自己的追求和梦想, 就需要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前提下, 加强人文素质修养, 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感, 以此为将来从事工作与实现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基础。

3.2 加强人文教育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

近年来, 我国发生了多起患者或其家属打砸医院、殴打甚至杀害医务人员的恶性事件。2005年10月1日, 新华社报道称:医患关系紧张主因在医务人员。其中所说的根本措施———解决“看病难, 看病贵”问题属于制度因素, 但是良好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医患之间的沟通是每个医生能够做到而未做到的。提高医务人员人文素质需要从源头上抓起, 从医学生人文教育抓起[3]。医学人文教育就是培养医学生对人性、情谊的感知, 让他们能够以了解人的整体性、尊重人的尊严及追求人的完整性作为基点来解除患者痛苦。唯有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才能使其在将来的医疗实践中主动关注患者的生存质量、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关心患者的生活环境, 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 发自内心地关心、爱护患者, 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3.3 加强人文教育是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

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人才培养由培养只懂医学专业知识的单一型医生向培养掌握治疗、康复、保健等卫生服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转化。要求医学生 (医生) 不仅懂得医学知识, 而且掌握社会、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不仅掌握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 还有对人性的关怀、对他人的同情心等人文情怀;不仅关注疾病, 而且关注有思想感情的患者, 充满爱心和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医学教育必须重视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使其既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又有高尚的医德修养和美的情感, 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 实现医学的最大价值, 满足患者需要。让医学科学充满人文关怀, 这才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医学教育理念。

4 提高医学人文教育水平的策略

4.1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1) 积极探索医学人文教育形式, 构建与专业教育相适应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 加强医学人文社科类课程建设, 建立开放式医学人文教育体系。在课程建设中要注重内涵而不是一味地增加课时, 要借鉴医学专业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 结合自身特点尝试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医学人文课程教学模式, 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要将人文教育的内容与专业课程和各个阶段的实践相结合,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2) 学校应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将人文课程纳入医学教育体系中,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应包括3个层面: (1) 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科类课程, 主要有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心理学等。 (2) 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 主要有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等。 (3) 由多学科融合形成的综合课程, 主要有社区卫生保健、医院管理、人口学、运筹学等。3个层面课程相互联系, 第一层约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50%~60%, 主要是让医学生树立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的正确态度, 树立科学世界观, 培养道德情操和人文品位。第二层约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20%~25%, 使学生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有关的若干问题, 引导其重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第三层约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10%~15%[4], 融人文素质培养于医学实践中, 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要从工具性转向人文性, 课堂应该是体现人格尊严并不断提升人格尊严内涵的地方, 是实现人之自由的场所, 是学生在认知、交往和审美等活动中丰富自己生命意义的地方。

(3) 要根据21世纪对医学人才的高要求,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做到“三结合”, 即师生结合、教学科研结合、课堂与社会实际结合。具体要求是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师生互动,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在教学内容上结合研究成果, 理论联系实际, 同时关注各种与医学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有关的社会问题, 使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既脚踏实地又有前瞻创新性, 既探索研究又解决现实问题, 克服过去医学人文教育内容教条化和意识形态化的弊病。

4.2 积极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研究

要以科学求真的精神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研究。医学人文教育同医学教育一样, 有许多问题要研究, 如教育的形式与效果、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课程如何设置、如何把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等, 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研究以找到其中的规律。

4.3 发挥校园文化的渗透作用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的独特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 具有物质和精神两种形态。具体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学校传统、校风、学风、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主要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 对医学生人文素质产生作用。具体表现在: (1) 校园文化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人文知识不会被束之高阁, 而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生存土壤, 从而得到应用与发展。课堂知识与校园文化相通融合, 两者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 进而达到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 (2) 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直接参与到人文活动中来, 学校举办的艺术活动以及学生社团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 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加深了对人文知识的理解, 特别是一些艺术活动, 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提高审美能力。

4.4 发挥教学医院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医院是医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 临床带教教师的人文素质直接影响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道德水平。因为临床教学不是课堂上的理论的教学, 而是在病床边的具有感性、形象等特征的教学, 临床带教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医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力。近年来, 部分教学医院只重视专业技能培养, 没有把人文教育列入教育计划, 临床带教教师忙于医疗工作, 无暇顾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此外, 医生对检查设备的过度依赖, 淡化了医患接触, 对患者重疾病治疗、轻人文关怀, 从而损害了医生队伍的整体形象, 也对医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5]。在这种情况下, 首先, 教学医院的管理者要真正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不断创新和完善管理规定, 变制度约束为习惯养成, 使制度管理体现高层次人文关怀。其次, 医生作为医院的核心与支柱, 全身心投入工作, 医院管理者应给予其人文关怀。再次, 临床带教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 时刻牢记自己的教师职责, 处处体现对患者、对学生的人文关怀[6]。

参考文献

[1]杨晓煜, 黄燕芳.医学教育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交融[J].医学与社会, 2002 (5) :56-57.

[2]张培林.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改革与发展[J].医学与社会, 1999 (4) :47-50.

[3]张大庆.制约我国医学人文学科发展原因的探究[J].医学与哲学, 2001 (8) :10-13.

[4]吴萍, 王晨, 张欢, 等.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现况调查和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9) :1-3.

[5]郭永松, 吕世亭.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改革研究报告[J].医学与哲学, 2000 (5) :51-54.

医学继续教育 篇5

随着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ol Federaton forMedical Educatoia简称WFME)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 |] 的发布和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hUeeMedicalBoard)国际 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tematimal Institute ofMedicalEduca ton简称IME)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2]的面 世,医学教育标准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凸显。为了进一步提 高我国医学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推动国际医学教育标准 的本土化以适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努力建立我国 高等医学教育规范的标准范围以及推行医学教育专业认证 制度,“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经过广泛的调 研论证形成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这标志着我国 医学教育已经启动了顺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改革建 设过程,为不断提高我国医学教育的质量奠定了基础。

1充分认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重要意义

1.1《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构建了我国医学教育融入 国际医学教育的桥梁我国的现代医学教育已有百年的历史,而且由于现代基金项目:教育部“中国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学制学位改革研 究”立项课题 医学教育起步时和发展早期就是引进的结果,所以我国现 代医学教育一直存在于国际医学教育的整体环境中。但是,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所决定,我国 现代医学教育又与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前沿有着较大的距离,而且自身的发展也不平衡。

《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和《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 求》的推出,为提高国际领域的医学教育质量提供了蓝本, 也为我国现代医学教育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得到国际医 学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更广泛的认可提供了机遇。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充分地汲取 了 《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和《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 的精髓,又特别地结合了我国现代医学教育的现实而研究 制定的。由于《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本身就融入了国际 医学教育标准的内涵,所以以这样的蓝本改革与发展我国 的现代医学教育,也必然会顺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 更快更好地接近国际医学教育的前沿。

1.2《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揭示了我国医学教育改革 与发展的新方向自从2Q世纪9Q年代中期教育部启动了面向新世纪的 教学改革项目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已经经历了 1Q多年 教学方法的改革,都给前进中的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带来了 进步。

但是,由于我国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地域的差别、经济 结构的差别、社会成熟度的差别都使得医药卫生事业的发 展很不平衡,也使得医学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在医学人才 培养的质量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对于我国高等医学 教育来讲,在一定的范围内强调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的标 准的同一性势在必行。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在汲取全球医学教育标准要 求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和特点,提出了医学教育 标准范围。这个标准范围,为所有的举办医学教育的院校 提出了教育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基本要求,也为各级各类医 学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因此,深入理解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正是医学教育改 革与发展的方向。[4]13《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规范了我国医学教育过程 与结果相结合的要求《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是将两个有着不同侧重方面 的国际标准与我国现实情况有机结合的产物。

WFME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注重的是医学教育 过程和条件的建设和运行,以这方面的要求来敦促医学院 校保证培养过程的水平和质量,从而追求培养结果的水平质量标准。IME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则注重了医 学教育的结果标准,即医学院校毕业生的水平和质量,对毕 业生应达到的职业要求的基本要素作出全面的规定,以此 来促进医学院校过程的改革建设和管理。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汲取了以上两个标准的精 华,全面覆盖了培养过程的要求和培养结果的要求,更加符 合我国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这对 我国各级各类医学院校均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中国本科 医学教育标准》的推出,也为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建立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对规范我国医学教育过程和提高医 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准确理解《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主要内涵

2.1《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进一步明确了社会的实际 需求是主导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WFME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在过程管理中明确 提出了社会需求方参与管理的标准要求;;ME的《全球医学 教育最基本要求》在结果管理中也明确提出了依据现实职 业素质需求毕业生应该具有的素质标准要求。这些都很清 楚地体现了当前全球医学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趋势。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把过程与结果要求相结合, 也明确提出了重视社会实际需求作为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 的理念。以需求作为发展导向,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 行的规律,也符合医学教育建设发展的基本规律。它的基 本原则是开放性的,使医学教育面向社会开放,更好地为社 会服务。这个导向体现在结果标准中,就是医学毕业生的 素质要求;这个导向体现在过程标准中,就是医学教育要融 入社会文化环境;当然,这一导向还体现在办学要求中,那 就是专业设置、教育规模、条件建设等基本元素要符合医学 教育的规律和社会实际的要求。 理念,不断地提高医学教育教学水平,保障医学教育教学质量。

2.2《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再一次确定了医学教育的 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正是这些年 来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重点树立的一种理念,在《中国本科 医学教育标准》中再次重申了这一理念的重要意义,而且使 这一理念物化于标准要求的各个重要环节中。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主体理念的原 则,就是要把人才培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过程向以 学习为主的培养过程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学生从被动 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教师从传授输出者转变成为学习引导者。这是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人 才培养的主要过程,使人才培养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 养成为可能,使人才培养中责任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成为 可能,也使终身学习社会的建立成为可能。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在过程要求和结果要求中, 都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更多的空间和更高的要求,体现在 办学要求中、教育教学模式变革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 改革中,以及教学条件的建设中。

2.3《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高度概括了医学教育过程 和结果标准的主要要求WFME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和IME的《全球医 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在分别强调了医学教育过程和结果的 标准要求之外,都特别强调了这一标准必须实现本土化才 能在实际中发挥作用。《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就是本土 化的全球医学教育标准。5]《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本土化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把全球医学教育标准的精髓与我国医学教育的现实 相结合;其二是把医学教育过程标准的要求与结果标准的 要求相结合;其三是把适应我国医学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高 标准与基本要求相结合。这样,本土化的《中国本科医学教 育标准》使得建设一个规范化的医学教育环境成为可能。

当然,要使建设一个规范化的医学教育环境成为现实, 就需要我国的医学教育工作者以实际行动实践《中国本科 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包括毕业生的思想道德、职业素质、 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目标要求,也包括宗旨与目标、教育计 划、学生成绩评定、学生、教师、教育资源、教学评价、科学研 究、行政和管理以及改革与发展等10大领域的办学要求。

3认真实践《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重要原则

3.1确立《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作为学校新一轮教育 教学改革建设思想基础的重要因素为了推动医学教育教学不断向前发展,我校启动了新 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工作。考虑到要有效地推进本轮教 育教学改革建设进程,学校特别确定了新一轮教育教学改 革建设的基本指导文件之一就是《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 准》要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所提出的理念为基 础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要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中所提出的办学标准为基础来改革教育教学模式;要以《中 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所提出的素质要求为基础来推动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指导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研讨会特别聘请了《中国本 科医学教育标准》课题负责人程伯基教授详细地讲解了《中 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内涵,为与会者全面系统理解《中 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学校领导在研 讨会上做了专题报告,认真分析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现 状、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与机遇、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和基本原则;明确提出了本轮教育教学改革要达到的主要 目标。学院、学系和教师代表交流了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认 识体会。全体参会者就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蓝本的医学教育教学改 革建设,使学校的.改革建设过程瞄准了国际医学教育的前 沿,为学校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和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 的基础。

3.2加强对《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学习和宣传,使 “标准”的理念深入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是一个经过科学的调查研究 论证而形成的成果。“标准”比较清楚地反映了我国医学教 育的现实,比较全面、深刻地揭示了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 展的内在规律,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方 向。虽然“标准”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可以说,它已经 是一个比较好的规范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文件。如 果能够在这个文件的基础上,尽快实行医学教育专业认证 制度,将会有效地推动我国医学教育徤康发展的进程。[在本轮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中,学校特别加大了对《中国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宣传学习力度。学校把《中国本科医 学教育标准》印发各学院、学系、教研室和机关部处,明确规 定实施教学改革的前提是要认真学习《中国本科医学教育 标准》,通过学习弄清楚医学教育的前沿要求是什么,要把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理念和要求贯穿到本轮教育教 学改革建设的各个环节。学校改革实践的过程已经证明了 这一宣传学习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3.3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基础,明确以建迎评推 动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的指导思想对于一个标准的实施和实施效果的观察,存在着“改革 建设发展”和“建设效果评价”两个过程。对于学校来说,可 以采取两种方式,即“先建后评,以建迎评”和“先评再建,以 评促建”这两种评建结合的方式,最终都会达到推动医学 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目的。当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状况:前列院校已 经瞄准国际医学教育的前沿,中列院校应该保持自己特色 有序进行改革与以求发展,后列院校必须进行基本规范和 基本建设。[7]所以,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环 境,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践《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各 项要求。

我校采取“先建后评,以建迎评”的模式,其背景是:学 校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学校建设发展的规划思路是清楚的, 学校建设发展的资源是比较充足的,学校中“民心思定民心 思进”改革与发展的动力较强,学校具备了比较好的教育教 学改革建设的起步条件。特别是在本科教育教学水平评估 获得优秀之后,学校对于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认识更加 深入、更加清楚。在此基础上,学校准备用3年的时间,完成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然后,以“标准”的评估 认证来检验改革与发展的结果,为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明 确方向。实现了这一步骤,实际上就又进入了 “以评促建” 的过程。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从开始,学校以《中国本 科医学教育标准》为蓝本,按照“先建后评、以建迎评”的思 路,全面启动了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建设进程。

3.4坚持《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制定完整的教 育教学改革建设系列方案综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各项要求,形成了对 医学院校办学过程、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的整体要求方案。 因此,要完整地实践《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各项要求, 达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所期望的整体效果,医学院 校改革建设过程必须具有比较完善的顶层设计,这一顶层 设计不仅要包括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基础的医学 教育教学的各项改革建设,而且要包括医学院校内部管理 体制改革所要确定的各种政策和措施。

在充分理解《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内涵的基础上, 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我校确定了用3年时间分三步完成新 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的目标和方案。第一年以各专业教 学模式和课程结构体系改革为重点,对照医学教育标准要 求找差距,从重新确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入手,然后根据培 养目标重新论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体系;第二 年以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为重点,着重课程内容 的更新、整合以及部分课程特别是实验课程的重组,同时合 理增加人文社科类和行为科学方面的课程,更加突出医学 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课程的设置既要注重人才培养不同阶 段的特点,又要注重连续性、系统性;第三年以教学方法和改 革为重点,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使教学模式和 课程内容改革具有有效的实施载体。在完成以上改革的同 时,将考核方法的改革贯穿于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 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整个进程中。

为了使实践《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新一轮教育教 学改革建设能够很好地实施,学校在机构设置管理改革、人 力资源管理改革、经济运行管理改革和资产配置管理改革 中都相应地制定了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的政策和措 施,特别是在专业职务岗位聘任和研究生导师遴选中实行 了教学任务由学科全面承接制、教学一票否决制和师德一 票否决制,比较有效地为教育教学改革留下了空间,也为推 动教育教学改革建设注入了动力。同时,为了使教育教学改 革建设稳步推进,学校建立了支持教育教学改革的校长基 金,以立项课题的形式注入资金,形成了比较好的教育教学 改革建设研究课题体系。

医学继续教育 篇6

关键词:中专;医学教育;教学

如今的中专医学生与过去的中专医学生相比,无论是在年龄、特长素质、文化素质还是在学业方面都要差上很多。同时现在的中专医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状况也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得医学教育往往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当前中专医学生的特点、

1 基础知识薄弱

中专医学生初中毕业进入中专,有很多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都没有完全掌握。特别是现在进入中专的学生基本都是初中阶段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这就使得他们的基础更为薄弱,进而使得他们在接受中专医学教育时更加难以掌握这些医学知识。

2 中专医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

因为很多中专医学生在初中时学习成绩不理想、中考时失利,这一连串的打击,让他们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进而将更多的心思花到了其他的地方去,例如吃喝玩乐等等,严重的甚至是会产生厌学情绪。这些中专医学生觉得学习中没有乐趣可言,特别是很多医学知识本身就显得相对乏味,难以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心理问题,例如焦虑、紧张、害怕等等。虽然他们中很多人都急于想要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但是因为基础与方法等反面的原因,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失误,特别是医学知识相对较难,使得他们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形成矛盾冲突,处于忧虑、烦躁不安的情况之中,最后只有通过其他的方式来缓解这种情绪,例如沉迷于上网。

二、提高中专医学教育的措施

1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面对中专医学生的基础较差的情况,要提高教学效果就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中专医学生的基础较差,而且医学知识也比较枯燥乏味,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那么就很难让他们真正的接受这些医学知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当的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与知识结构。坚持传授最基本的有效有用的知识,尽量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听懂,只有真正的懂了,才能够让他们产生出足够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够更加进一步的拓宽知识面。

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上,要充分的利用各种教学设备,例如各种多媒体辅助工具来进行教学。其次是在教学方法上也需要有所改变,要尽可能的改变那种“满堂灌”的局面,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自学指导法”“讨论研究法”“学员试讲法”等等。如自学指导法中就要求教师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去进行自学,对教师与学生的能力都要求较高,讨论研究法则是教师提出或者是学生在学习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研究,这个对教师掌控课堂纪律的能力较强。而学员试讲就要求学生们必须要提前自学,虽然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却能够使学生去主动的学习。

2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学习兴趣

对于中专医学生来说,很多时候第二课堂远远比学校中的课堂教学更加有兴趣,更能够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第二课堂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各专业课程的知识竞赛、专业讲座、义务服务、兴趣小组等。通过相关专业课程的知识竞赛,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并且还能够激发出他们的好胜心,这样能让他们去更加主动的学习,而且也能够更加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让学生受益颇多。还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来组织学生利用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走上街头去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免费服务。让他们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医务工作者为民服务的愉悦,让他们的职业道德能够在实践中升华。而且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会促使学生去更加主动、努力的学习。专题讲座则能够为同学们补充更多的新知识。通过新知识的补充使得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明白学海无涯,体会到自己的未来只有自己主动的、不停止的学习才能够更好的改变。

3 做好差生工作

教育必须要面向所有学生,但是传统的中专教育基本只注重那些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的培养。这样会使得那些差生感受到一种歧视,更加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对中专医学生的教育需要做到有教无类,努力帮助他们改变各种不良心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树立起“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教学方法不当的老师”的信念,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可塑性与学习潜能。对于差生必须要更加有愛心,进行重点辅导,同时还要发动那些表现优秀的学生去主动的帮助他们,最终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够共同提高。

医学继续教育 篇7

医学是一门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学科。随着21世纪疾病谱、死因谱的改变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对医学教育的目标也有了新的认识。

美国的医学教育非常重视与社会需求、社会现状、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实用性和超前性[1]。美国医学院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AAMC)提出了21世纪医生的一系列培养目标:(1)品格方面要求医生富有爱心和同情心,能够尽心尽力为病人服务,帮助他们治愈疾病,减少痛苦,使他们保持身体健康;致力于工作、学习、修养和科学事业,并且更多地为社会服务;注重伦理和道德相结合,具有镇静、谦恭和自知之明的品格。(2)知识方面要求医生学识渊博,在这一方面提出了6条具体培养目标。(3)临床技能方面要求医生技术精湛,对此提了11条具体可操作的培养目标。(4)职业态度方面要求医生秉承利他主义精神,提出7条有关职业道德方面的目标,同时要求医生尽职尽责,并提出6条有关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

德国现行医学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培养富有造福人类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医学人才,关心病人更关心人类健康的社会活动家和掌握扎实自然科学知识又勇于进行医学实践的学者。德国医学教育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理论课程的讲授基本上由教授承担,且注重培养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此外,学校尤其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强调理论联系实际[2]。

1999年6月9日,经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 Medical Board of NewYork,CMB)批准资助,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成立了。该委员会制定了本科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GMER),提出了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7个领域内容,共60条标准。7个领域的主要内容为:(1)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2)医学科学基础知识;(3)沟通技能;(4)临床技能;(5)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6)信息管理;(7)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2008年我国颁布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提出了关爱病人、加强与病人及家属沟通、树立成本观念、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等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具有整体观念的知识目标以及包括表达、沟通、合作、运用信息技术、经济核算等能力在内的技能目标。

医学教育目标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

2 医学本科教育双导师制

围绕国家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各医学院校竞相开展医学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3]。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和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也在联合探索一种新型医学本科教育模式———双导师制。双导师制就是在本科医学生在校期间为其配备两种类型的指导教师。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阶段,以指导学生学习和科研基础训练的学校教师为第一导师,即基础导师;在临床课程学习、见习和实习阶段,以指导学生实践的临床带教教师为第二导师,即临床导师。这种双导师制对实现医学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探索。

双导师制有利于新时期医学教育目标的实现。(1)在实现职业素质目标方面,双导师制有利于医学生深刻领会关爱病人的使命,始终坚持以预防疾病、减轻和驱除病人的病痛为己任,认识到提供临终关怀是医生的职责;有利于医学生意识到与病人及其家属交流的重要性,尽早掌握沟通技巧,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同时掌握与团队成员沟通的能力;有利于医学生直接感受到科研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并逐渐建立起一种有益于医学发展的批判性思维;最终有利于医学生建立终身学习、追求卓越、愿为发展祖国的卫生事业和维护人类身心健康而奋斗终身的强大理想信念。(2)在实现知识目标方面,有利于医学生意识到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社会学、心理学、信息学等知识以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有助于医学生理解诊断学以及各门临床课程的实际意义,建立临床思维。(3)在实现技能目标方面,能为医学生提供早接触临床的机会,使其逐步熟悉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疾病诊疗、抢救流程,让见习、实习更顺利。

此外,要顺利开展双导师制,就要掌握“90后”医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对带教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3“90后”医学生心理特点

“90后”大学生成长环境比较复杂,他们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又受到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某些腐朽没落生活方式的影响。与其他年代的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表现出更为独特的心理特征[4],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行为特点。“90后”大学生在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他们渴望独立,但因缺乏磨炼而具有较强的依赖心理,缺乏独立生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叛逆且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特立独行、个性张扬,缺乏集体感和团队精神。

(2)情感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经历的增多,人们的自我调节能力本应不断增强,但越来越多的“90后”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及情感表达。“90后”大学生情感强烈,外显而又张扬,具有情绪化、隐蔽性差的特点。

(3)认知特点。“90后”大学生在明辨是非、判断善恶美丑时常常逆向而行。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更趋于功利化,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趋利避害。他们的平均智商高,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富有创造性。

聪明的“90后”都希望有一技之长,但有些学生对学习没兴趣。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在带教过程中应该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强、计算机技术熟练等优势,同时注意培养其情绪控制能力、抗挫折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关爱精神。

不同年级医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5]。一年级新生普遍存在对环境、学习和人际交往不适应现象。大多数学生依旧保留中学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此时学校开设的课程多、课时长,加之大一仅仅开设公共基础课,未涉及专业与临床课程,很多学生会感到迷茫,于是产生了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困惑、厌学等不良情绪,导致成绩不理想,进而产生焦虑、自卑心理。到了二、三年级,学生开始深入学习专业课程与临床课程,且课程种类多、课时紧、学习任务重、心理压力大。有些学生还未完全掌握医学学习方法,未能理解各专业课程与临床工作的关系,就要进行英语四、六级及各类证书考试,容易产生疲惫心理,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到了四、五年级,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学生开始进入临床见习与实习阶段,这就要求他们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在临床实习、见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带教教师要求严格、带教教师工作忙碌没时间向学生仔细讲解每个病例、学生未得到病人的信任与尊重等。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会对临床见习、实习产生恐惧、自卑、失望心理。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在此阶段陷入“就业还是考研”的困惑中,导致实习不认真。

因此,针对不同年级医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不同教学方案尤为关键。

4 教师素质要求

如何让学生从大一入校到毕业都能接触临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英教育”,对每一位临床带教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为了让学生在双导师制下实现医学教育目标,医学院校对带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对人文素质的高要求。要求临床带教教师具备心理学、伦理学、美学、哲学知识以及人文精神。(2)对科学精神的高要求。科学精神的要义是尊重客观事实及规律,具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崇尚并坚持真理,积极探索未知世界。医生只有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并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采取正确治疗措施。(3)对职业技能的高要求。临床带教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做到言传身教。(4)对其他职业素养的高要求。带教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具备时刻把工作、病人放在首位的职业操守,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只有具备以上素质,带教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学生。

5 教学内容的改进

为了实现医学教育目标,医学院校可以在双导师制运行机制下,结合现有教学条件,在基础与临床教学工作中进行一些新的尝试。比如,在基础教学阶段,加入管理学、伦理学、法学、信息技术等选修课;在每学期的临床带教中,引导、带领、监督学生完成一定的医患沟通案例,案例数量随年级递增,并进行量化考核;在每学期临床带教结束时,让学生寻找并总结临床病人身上出现的与本学期基础课相关的知识点,并提交小论文;每年安排专家进行职业素养、科研思维培养的讲座[6]。

通过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带教教师素质,改进教学内容,医学本科教育双导师制将会在实现医学教育目标上探索出一条新的、有益的道路。

摘要:医学教育目标的转变带动教学方式的创新,医学本科教育双导师制是实现医学教育目标的一种探索。在实践双导师制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大学生,特别是“90后”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提高带教教师素质,并在教学内容上有所改进。

关键词:教育目标,双导师制,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Irby,David M Wilkerson,Lu Ann.Educational Innovations in Academic Medicine and Environmental Trends[J].J Gen Intern Med,2006,18(5):370-376.

[2]Chenot,Jean-Franois.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in Germany[J].German Medical Science,2009(7):2.

[3]吴云,戴洁,王松灵.国内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4):27-28,35.

[4]尹凯丰,于钦明.“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成长成才规律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8(2):136-137.

[5]孙晓楠.不同学年医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3):46-48.

医学继续教育 篇8

医学类专业认证最早开始于2006年。《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于2004年初步制定,2008年颁布,并于2006年首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进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截至2012年底,有7所高校的临床医学专业通过认证。普遍认为,专业认证很好地促进了现代医学教育观念的传播与更新,促进了内外结合、多元主体参与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模式的构建与完善,促进了医学院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校整体的发展[3,4]。鉴于此,本文对《标准》的有关内涵进行剖析,对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进行探讨。

1 重组教学内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标准》提出,“应积极开展纵向或(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对生物医学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应包括体现这些生物医学内容的整合课程等形式的课程”[5]。

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强调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很少注重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同一系统的不同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学科,教授时间相距较远,前期知识容易遗忘,需要重复讲授的内容较多;教学时数过多,教师、学生负担较重,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很少;前期教学不是以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和解决临床医疗问题为主要目的,学习内容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种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时期医疗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能满足《标准》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优化课程体系。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推荐的课程模式之一。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按照“形态→功能→疾病→药物治疗(药理)”的认知规律,将组织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学科的内容按系统重组为若干个模块,采用模块式教学,如心血管系统模块:心血管系统的正常结构(宏观和微观结构,包括解剖学和组织学)→正常功能(生理)→异常结构(病理)→异常功能的形成(病理生理)→治疗(药理)。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按照系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授课学时,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需要克服的困难是:缺乏合适的优秀教材;需要打破现有以学科划分的教学单元—教研室,增加了教学准备和组织管理的难度;需要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6,7,8,9,10]。

2 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标准》要求,医学毕业生“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5]。

现行五年制临床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周学时为20~30,平均每天4~6学时,再加上学生的业余活动,学生很少有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只需要被动的接受,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居于较次要地位。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力求涵盖书本的全部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的有限学习时间,很少留给学生自学时间。非常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显然,这与当前医疗行业对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与《标准》的要求、与人才国际化的要求都是不适应的。而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前提是要给学生学习时间。因此,必须修改课程计划,减少讲授学习,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可以结合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进行,减少不同学科间重复内容的讲授。修改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主要由教师讲授。当然,自主学习不是教师放任不管,而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设定学习目标和灵活的考核方式,教师做好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启发式教学

《标准》要求,医学院校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于教学方法,鼓励应用引导式、问题式、交互式等启发式教学模式[5]。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有一致的要求。

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从古到今,在各行各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也不例外。然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只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还要有创新思维和自我发展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医生也不只是凭经验、依赖实验室检测结果为患者诊治疾病,还要具有与患者、家属及其他医务人员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以及较强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能够结合临床实际,独立利用图书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良好的医患沟通在患者身心恢复健康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当前,主要的教学改革有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案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资源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和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等[11,12,13]。这些模式各有特点,但共同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各院校、不同学科可根据实际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4 优化基础医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认证的关键在于专业教学是否满足学生毕业后进入该领域从事专业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否符合该专业资格证书或执照的申请条件。《临床专业标准》教育计划要求具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课程计划中明确实践教学环节。对医学基础课的要求是“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适量的生物医学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为学生学习临床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5]。

显然,基础医学主要是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打基础,一方面,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要从事基础医学教学、科研工作。而培养实践能力,满足工作要求的主要办法就是加强实践教学。在基础医学实践教学中,通常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不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应该不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同时要注重基础学科之间以及基础与临床之间内容上的密切联系。因为一个实践问题的解决,往往涉及到多个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课程的知识。近年来,打破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的学科界限,设立机能实验学就是很好的尝试。在教学中,学生能够充分运用这三个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既要合理设置不同类型实验的比例,又要打破学科界限,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5 加强学生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标准》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提倡教师将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及科学精神。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适当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组织科研小组等,积极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活动[5]。这说明,《标准》要求学生多参加各种与医学有关的科研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除在教学实验中安排设计性实验外,还应鼓励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申请有关基础医学的学生科研项目,或参加基础医学教师的科研活动,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思维、方法和道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医学专业人才。但在参加科研活动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关注科研过程,关注科研能力的训练,而不是结果,毕竟学生的精力、基础有限,而且学习重点并不在于此。当然,对于学生的科研也应该有激励机制,否则,学生缺乏兴趣,培养目标难以实验。

总之,专业认证是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经之路。现行基础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吸收国内外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建立新的课程体系,采用启发式教学,优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具有特色鲜明的临床医学教育发展道路,通过常规化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国际化医疗人才[14]。

摘要:高等教育专业认证是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的有效手段。本文阐述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中有关基础医学教育教学要求的内涵和意义,提出重组教学内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启发式教学;优化基础医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科研五个方面的改革思路。以期保证临床医学专业通过认证,培养国际化实用型医学人才。

医学继续教育 篇9

转化医学时代医学研究一个突出的新特点是讲究更有效的“救死扶伤”, 传统意义上的“救死扶伤”即延长寿命 (save life) 、提高生存质量 (save quality of the life) , 同时在达到同样效果时花钱更少 (save medical resources) 和服务更满意 (save satisfaction) , 这四点也是评价医学研究质量的金标准 (通常意义上的4S标准) 。转化医学是指将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和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临床新技术, 同时反馈临床中提出的新问题, 为实验室研究提出新的研究思路的双向过程 (Bench to Bedside and Bedside to Bench, 简称B-to-B模式) [1]。转化医学对医学研究提出的新要求表现为4B模式, 即从Bedside到bench, 再返回到Bedside, 孕育或衍生出更佳的效果 (better outcome) , 后者表现为从实验室回到临床的新4P模式, 即新产品 (new products) , 表现为新药、新仪器、新软件和新设计;新操作技术 (new procedures) ;新方案或指南 (new protocol/guidelines) ;新的临床理念 (new proof of clinical concept/theory) 。新4P模式最终导致医疗服务的远期效果 (long term outcome) 更进一步优化, 达到金标准的终点或中点 (golden end-points vs.middle-points) , 即新4S标准:进一步延长寿命 (save more life) 、进一步提高生存质量 (save high quality of the life) 、节约医疗资源 (save medical resources) 、提高满意度 (save higher satisfaction) 。

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医学研究是转化医学时代的必然要求, 这是由转化医学的本质“Translational Medicine=4B+4P→4S”所决定的。目前认为, 以“新4S标准”为终点的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分组和长期随访的临床研究是转化医学时代最重要的一类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医学研究, 要完成此类转化医学的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迫切需要临床人才的培养。在大型医疗机构, 人才分三类:普通临床医师 (physician) , 占60%~70%, 能做临床科研的医师 (scientist physician) , 占20%~30%, 医师出身的科学家 (physician scientist) , 占10%, 后两类属于卓越医师培育的范畴。转化医学时代卓越医师的培育为目前的继续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也为继续医学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

2 继续医学教育的新内涵

转化医学倡导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由相关研究人员 (包括基础研究工作者) 进行深入研究, 然后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 以提高临床医疗总体水平。转化医学对继续医学教育增添了新的理念和内涵。

2.1 树立从临床现象寻找切入点深入探求机理进而又面向临床实践的理念

通过继续医学教育牢固树立从临床现象寻找切入点深入探求机理, 进而又面向临床实践的理念, 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提高公众健康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以高血压研究为例阐明此理念。高血压是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共同关注的重要健康问题, 随着对高血压机制研究的深入, 研究者发现肾动脉交感神经活性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肾动脉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可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AS系统) , RAAS系统的激活又会促进肾动脉交感神经活性增高, 两者形成类似于正反馈的恶性循环可能是导致高血压的关键环节。因此, 2009年澳大利亚学者KRUM等[2]在THE LANCET (柳叶刀) 杂志上首次报道了用射频消融导管在肾动脉内消融肾动脉交感神经以降低其活性, 从而打破“肾动脉交感神经活性增高与RAAS系统激活”之间的恶性循环来治疗难治性高血压。随后KRUM等采用同样的手术方式进行了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 (the symplicity HTN-2 trial) , 结果与疗效和第一次报道类似, 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术后平均血压可降低30/15 mm Hg。作为介入治疗高血压领域的卓越医师, 就需要对澳大利亚学者提出的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 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1) 消融后是否会面临着远期交感神经纤维再生导致难治性高血压复发的可能?有研究显示肾动脉交感神经系统内既有神经元, 又有神经纤维, 尤其是在肾动脉和腹主动脉交界处有大量神经元细胞存在。如消融不彻底, 则神经元细胞会持续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使损伤后的神经纤维再生。另外, 在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中有心房自主神经节消融术, 然而有研究提示心房自主神经消融后会在远期出现神经纤维再生。此亦提示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后, 交感神经纤维再生的可能。 (2) 消融术后若因交感神经纤维再生导致患者高血压复发, 再生后的神经纤维走行分布可能会发生较大变化, 同样的消融方式是否依然有效?再次消融是否增加血管损伤的风险?基于上述思考, 需要探索可直接影响肾动脉交感神经 (尤其是神经元) 的方法以降低远期神经纤维再生的可能性, 从而对肾动脉交感神经进行更有效、更安全的干预, 以便成为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新策略[3]。

2.2 加强交叉学科之间的相关学术交流与合作

转化医学时代继续医学教育应当在转化医学的理念下, 应重视各学科的整合教育, 包括临床与基础研究、医学与理工技术的结合教育等, 应搭建交叉学科的研究教育。青年医师在接受继续教育时必须与基础科学、理工技术等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才有针对性, 才能最大程度地加强交叉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下面以培养呼吸内科的卓越医师为例阐明加强交叉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空气污染与呼吸道疾病之间的关系早已被人所知。2012年11月底, 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监测数据显示, 2001~2010年, 北京市肺癌发病率增长了56%。全市新发癌症中有五分之一为肺癌, 肺癌死亡率居“众癌之首”。另有专家指出, 我国有一个肺癌发病地图册, 东北、华北地区冬季取暖, 再加上有些地区中重度空气污染, 肺癌发病率相对较高。在引起肺癌的危险因素中, 吸烟、空气污染占到22%, 肺、支气管病变以及职业因素、遗传因素大概占12%~15%;精神因素、年龄因素分别占8%和5%。而在第三届国际肺癌论坛上, 部分专家认为随着各地控烟禁烟等措施加强, 烟草所致肺癌的因素逐渐下降, 但由环境污染而导致的腺癌却持续走高。一些相关研究也证实, 在细颗粒物 (PM2.5) 浓度增加时, 呼吸科、儿童呼吸科门诊人数也相应增加。作为呼吸相关疾病的卓越医师, 就需要同相关基础科学研究者合作, 以利于推动和支持大气污染与呼吸道疾病相关问题的学科交叉和深入研究。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究表明:在控制了时间趋势、气象、季节、一周日效应混杂因素等影响后, 当大气PM2.5浓度上升10微克/立方米时, 总死亡人数上升0.85%, 结论是大气细颗粒物污染具有潜在的急性人群健康危害。目前认为, 大气污染的来源, 在大气中输送和化学转化过程, 其化学组分和物理特性 (光学、吸湿性等) 都非常复杂, 导致气候、生态和健康效应的机制也非常复杂, 因此, 呼吸道疾病的防治必须与大气污染的防治、基础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才有针对性, 才能通过减少污染的多种效应来最大程度地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和提高其治愈率。

2.3 提升卓越医师的转化医学综合素质

卓越医师要既有临床医学技术, 又要懂得公共卫生医学, 这样才能确保卓越医师综合素质的提升。下面以培养心血管内科的卓越医师为例阐明培养其转化医学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中国是心血管疾病的大国、是“重灾区”。来自卫生部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07) 》数据显示, 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已达2亿、血脂异常者2亿;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占国民全部死亡总数40%。高居第一位;目前,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中国人民健康的第一杀手!据世界心脏联盟分析预计, 到2020年, 全球心血管病死亡率还将增加50%, 其中76%将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尽管中国在心血管疾病临床救治领域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甚至走在全球的前列, 但这丝毫没有降低我国因心血管疾病致死人数的增长速度, 我国介入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并未能阻止中国心血管病的攀升,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心血管疾病的患病人数在更为迅猛地增加。有数据显示, 我国2008年心血管疾病患者, 使用支架的数量为18万支, 2009年增长到24万支, 2010年超过30万支。面对这些数据, 很多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医生以此为豪, 证实自己医院的技术水平有多么高超。实际上, 这些数据的增长只是表明, 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控制不了。作为心血管代谢疾病的卓越医师, 真正的使命是尽快探索出如何进行早期干预、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的办法出来, 所以要把疾病预防和生活方式的干预纳入到心血管疾病防控的首要位置上来。芬兰作为上世纪60年代全球冠心病死亡率最高的国家, 到2000年却下降了80%, 这个成绩的取得, 一级早期预防是最重要的防线, 功不可没。卫生部提出的“健康中国2020”的中远期健康计划, 为提升卓越医师的转化医学综合素质开辟了一条路径。另外, 具有“当代美国白求恩”之美誉的狄家诺教授, 以在云南进行的高血压领域临床登记研究的经验和成功发表经历, 给卓越医师的培养带来了如何展开有中国特色临床研究又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MARINCOLA FM.Translational medicine:a two way road[J].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03, 1:1-2.

[2]KRUM H, SCHLAICH M, WHITBOURN R, et al.Catheter-basedrenal sympathetic denervation for resistant hypertension:a multi-centre safety and proof-of-principle cohort study[J].Lancet, 2009, 373 (9671) :1275-1281.

医学继续教育 篇10

20世纪80年代末全科医学引入我国,1993年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学科的诞生。1996年全国20多个省市地区相继开始全科医疗与全科医学教育试点工作,部分省市分别成立全科医学分会。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发[1997]3号,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医学院校要面向农村,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并可以采取走向招生、走向培养等多种形式,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2000年卫生部又印发了《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卫科教发[2000]第34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定了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目标,即到2000年构建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基本框架,到2005年初步建立起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到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以适应卫生改革与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号,以下简称《农村卫生工作决定》)又提出:到2010年,建立基本设施齐全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

《决定》与《意见》均已实施十年,《农村卫生工作决定》也已近十年,但我国全科医师现状令人堪忧,全科医学教育的“不作为”不容忽视。在2009年8月13日召开的“全国社区卫生工作会议”上,由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小组提交的常规监测报告显示,目前全国从事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总数达到46.2万人,比2年前足足增加了20万。但令人遗憾的是,46.2万人中真正注册全科医学专业从业者仅有6321人,占近1.4%,其中还包括部分地区初级或非全科医学专业的中高级技术资格人员。2010年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社会[2010]561号,以下简称《规划通知》)指出: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我国约有6万名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的执业(助理)医师,仅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3.5%,远低于国际上30%—60%的平均水平,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基层,合格的医疗卫生人才更为短缺,仍有部分乡镇卫生院无执业医师。我国有近6亿的城镇人口数,按每5000名居民配备1名全科医师的低限标准计算,至少需要12万名全科医师,但目前已通过人事部和卫生部资格考试的全科主治医师仅有9826人,且多集中在东部地区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 (2) 可见我国乡镇、社区医院卫生队伍的现状与《决定》、《意见》、《农村卫生工作决定》的要求相差甚远,中小城市的乡镇和社区医院全科医师十分匮乏(许多乡镇医院甚至没有全科医师),远远不能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的目标还只是“海市蜃楼”。“新农合”制度已经普及,乡镇和社区医院硬件设施明显改善,但由于没有建立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农村居民和在社区医院看病的城镇居民接受的仍然是低级的医疗卫生服务。初级医疗卫生服务得不到保障,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没有起到“健康看门人”的作用,大量的病人仍然流向城市医院,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仍然没有明显缓解。

二、从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素质看临床医学专科教育的“作为”

从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暑期大学生志愿者七省(市)乡镇卫生院(含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基本情况专项调查统计数据来看(详见下表),江西、重庆、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湖南七省(市)卫生技术人员学历、职称等方面普遍偏低,素质还不能适应基层医卫需求。从第一本科学历占卫技人员的比例看,七省(市)平均为7.00%,而第一中专学历占卫技人员的比例平均为60.10%;从高级职称占卫技人员的比例看,七省(市)平均仅为6.37%,而无职称的卫技人员比例平均高达12.96%;另外从年龄结构看,七省(市)30岁以下卫技人员所占比例平均为34.12%,50岁以上的平均占16.15%。

实际上,我国乡镇、社区医院医生“学历低、职称低、专业水平低”现象较普遍。卫生部2009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在我国村级卫生组织中,中专及以下和没有学历的人员比例高达90%(主要是以前的“赤脚医生”,据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统计,这些医生大约有100万),我国56.7%的乡村医生不具备考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如在湖南省怀化市有一些管辖几万乡村居民的乡镇卫生院仅有1—2名医生具备外科或内科执业助理医生资格,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出台以后,这些不具备考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医生看病就是违法,不看病则没有其他医生看病,又是见死不救,这是他们所面临“两难”的实际问题。国家对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组织这种执业状况没有明确的态度。近年来出台的农村医生培养方案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因这些人基础太差,两年的学习时间短,并且难以保障参加全部的学习,其学习效果是令人怀疑的。(2)我国乡镇医院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不足23%,在全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45.9%的从医人员只有中专学历,本科学历的仅占12%,而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比例不到3.5%。(3)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仅为30%左右,与国外50%—80%的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

从以上七省(市)乡镇卫生院(含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基本情况专项调查及卫生部2009年公布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素质不高,基层医生难以取得城乡居民的信任。而要根本解决这一历史难题,神圣使命唯有落在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作为”上。原因有五:一是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培养的学生不愿到乡镇、社区医院工作;二是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镇、社区医院“缺医少药”问题;三是临床医学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基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级医卫人才;四是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培养的学生在就业观上已经由原来的“苦”去基层转变为“乐”去基层;五是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在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中有不可替代的可塑性和拓展空间。

三、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在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中的“应为”

(一)国家政策要求

2009年2月20日,教育部与卫生部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中指出:医学类专业以修业年限五年制为主体,现阶段适量保留三年制,控制长学制医学教育;根据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逐步提高医学教育办学层次,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并适应中国国情的医学学位体系;高等学校要加强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的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全科医学研究生学位教育,培养学科带头人;鼓励在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中建设为本地区服务的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积极推进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培训补偿机制,在5—10年内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全科医师。

2009年3月17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以下简称《改革意见》)强调: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完善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医学教育,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加大医学教育投入力度,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社区的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采取定向免费培养等多种方式,为贫困地区农村培养实用的医疗卫生人才,造就大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合格医生。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2009年3月18日国务院在印发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以下简称《方案通知》)中提出要重点抓好的五项改革之一,其中提出:制定并实施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招聘执业医师计划,用三年时间,分别为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培训医疗卫生人员36万人次、16万人次和137万人次;三年内中央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建设,三年内实现全国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三年内新建、改造37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三年内培养6万名全科医生,基本实现城市每万名居民有1—2名全科医生,农村每个乡镇卫生院有1名全科医生”,是2010年3月25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在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社会[2010]561号,以下简称《规划通知》)中提出的一项具体目标,同时并强调:要深化面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本专科医学类专业教育要开设全科医学必修课程,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要建设区域性全科医学培训基地,为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培养、培训平台,各高等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加强科学研究和学科带头人培养。

2010年6月2日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在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发改社会[2010]1198号,以下简称《意见通知》)中要求: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免费医学生分5年制本科和3年制专科两种,以5年制本科为主,3年制专科主要面向乡镇卫生院以下的医疗卫生岗位;培养专业主要是临床医学、中医学专业,培养工作主要由举办医学教育的地方高等学校承担;免费医学生按全科发展方向培养,承担培养任务院校要对其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突出临床能力培养。

国家近两年连续出台了《若干意见》、《改革意见》、《方案通知》、《规划通知》、《意见通知》等重大决策和重要政策,充分说明党和国家把医药卫生事业提到“十分重大的民生问题”的高度,凸显了党和国家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高度重视,对老百姓基本医疗健康的殷切关怀,同时也给我们洞察新医改特别是全科医学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从以上有关政策要求可以看出: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在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中的“应为”关键体现在全科医师的人才培养上。

(二)办学实践支撑

从学生就业面向来看,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培养的医学人才主要面向基层乡镇卫生院(含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这与全科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服务面向定位是非常吻合的。《湖南日报》2010年5月4日讯:日前,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举行毕业生招聘会,200多家用人单位到校选材,提供的岗位达3000多个,基层医疗机构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热门选择,麻阳、洪江、通道等13个县市提供的1200个乡镇卫生院岗位,一上午就有600多人前往应聘;近年来,怀化医专针对县、乡等一些医疗机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的实际,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从大学一年级起,就给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教育学生摆正就业心态,鼓励学生到基层工作锻炼;学校与省卫生厅签订协议,每年为农村定向培养一批中医药人才,还与怀化周边五省的县级卫生局和乡镇卫生院建立长期、稳定的毕业生供求市场;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人数由2006年的509人,提高到现在的800人。在日前举行的邵阳市2010届医学类大中专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来自长沙、广州、深圳、上海等地126家用人单位参会,提供岗位3000多个;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613名大中专应届毕业生,1083人当场签约,实现一次性就业41.5%,至此,该校毕业生签约总人数达到2095人,签约率超过80%。 (3)

从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与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来看,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基本雷同,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基本上是以五年制本科教育为模板进行压缩,很难凸显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的培养特色,所培养的学生在思想道德、职业精神、知识技能等方面完全是五年制教育的翻版,唯一明显的区别恐怕只有培养时间。2008年9月16日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参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研究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规定了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育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而且将其作为该专业教育质量监控及教学工作自我评价的主要依据。《标准》指出: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虽然我国没有制定专门的临床医学专科教育标准,但是按照惯例一般都是参照本科教育标准来实施教育的,就如同我国有《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而没有《高等学校专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一样。

从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办学经验来看,长年开办临床医学专科教育的老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完全有优势有能力开办全科医学教育,为基层培养全科医师,而且,事实上已经有一部分专科层次的医学院校已经在临床医学专业下开设了全科医学方向,如山东省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吉林省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另外,个别办学历史悠久的专科层次的医学院校由于遵循高等教育和医学发展规律,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内涵建设为抓手、以提高质量为主题的办学思路,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办学实力显著增强,教学质量有效提高,科研水平不断进步,社会声誉明显提升,目前学校在师资队伍、办学基本条件、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基本达到教育部关于设置医学本科院校的要求,这其中,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就是典型代表。

四、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在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中的“可为”

要将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在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中的“作为”由“应为”蜕变为“可为”,必须找准“创新理念”、“改革学制”、“整合资源”三个着力点,在遵循现代高等教育及现代医学发展规律前提下,以创新全科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不断提升全科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创新理念

开办临床医学专科教育的医学高校要站在“对人人健康极端负责”的高度,树立起“全科医学教育”理念,具体表现为将全科医学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和基本课程之中,加大全科医学多元投入力度,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开展相应的理论教学和社区临床实践,建设一支德艺双馨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编制与之相适应的全科医学培训教材,发挥学校在全科医学知识教育、全科医师继续医学教育、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管理人员培训、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全科医学知识培训等方面的职能和优势,提升全科医学教育质量,使全科医师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护人。

(二)改革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广义上的学制概念。而从狭义上讲,学制是指修业年限。本文所称学制,是针对狭义的定义即修业年限而言的。学制的长度决定了教育计划、教育大纲、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乃至学校规模、师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而学制的质量则关系到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而在此基础上,医学教育学制的选择主要受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需要,医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水平,以及国际医学教育特别是学制改革与发展趋势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据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版《世界医学院校指南》报道,世界各国医学教育学制3年至8年不等,其中主流学制为6—8年的长学制。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存在着3、4、5、6、7、8等多种学制。鉴于我国基层医卫人员特别是全科医师的匮乏,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与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雷同,以及成熟医专在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中积累的宝贵办学经验等原因,我认为在我国专科层次医学院校开办全科医学知识教育,学制应该以4年为主,前2年在学校接受基础课学习,后2年在教学医院进行临床课学习。

(三)整合资源

全科医学是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全社会提供连续、综合的基本卫生服务的新型医学学科。为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师,我国已颁布实施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大纲》等一系列办法和规范,但是对各医学高校在全科医学知识教育方面还没有统一的指导性意见和办法,这就需要开办全科医学知识教育的高校特别是目前仍为专科层次的学校有机整合组织机构、教学资源等,如成立全科医学系(部),构建学校、社区、医院联动网络,构筑学校全科医学知识教育、全科医师继续医学教育、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管理人员培训、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全科医学知识培训的“立交桥”机制等,特别是要整合好校内与校外课程体系,整合好校内与校外师资队伍,整合好校内与校外教学条件。

注释

1[1]本文的“专科教育”仅指“专科层次教育”.

2[2]http://www.yeeju.com/group/coverage/5393.

3[3]http://epaper.voc.com.cn/hnrb/html/2010-05/05/content_203981.htm.

4[4]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114.

法国继续医学教育制度研究概述 篇11

摘 要: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立法将继续教育形成制度化的国家。本文介绍了法国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发展沿革及相关内容,对法国继续医学教育制度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近年来法国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发展情况,以期为我国医学继续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法国;继续医学教育;制度;继续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为保证继续教育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法国十分注重立法对继续教育进行干预,既在重大的教育改革法中涉及继续教育,又颁布专门的继续教育法,严加规范,并具体到每一个环节。

一、法国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发展沿革

法国是终身教育思想的故乡,继续教育不仅在法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为继续教育立法的国家。1971年7月, 法国国民议会讨论通过了《职业训练法》《终身继续教育法》《技术教育法》和《企业主承担初等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经费法》,此四法后来被统称为1971年继续职业教育法。1971年后,继续职业教育法先后进行过两次修订。1978年颁布《培训假补充法令》,强制各企业资助继续教育。1984年颁布《职业继续教育改革法》,重申职工除有权享受教育假外,经费由国家认可的机构负责筹集,并根据参加培训的人数、时间、培训内容、水平等标准拨发,雇主应为职业继续教育提供经费。此外,还确立了国家对继续教育的监督和检查制度。但是在医学界,“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便获得了终身知识的保证”等错误认识却一直阻挠着法国继续医学教育的进一步深化。直至1985年5月23日,法令正式规定了法国医院医师接受医学教育的义务、教育计划、教育假期、教育资金及办学模式, 法国的继续医学教育才在经历了零星的、分散的、以自学为主的发展阶段后, 逐步走向学习目的明确、组织机构健全、统一领导、统一规划、教学方法多样的正常轨道,实现了继续医学教育的制度化。

1998年,法国制订了振兴终身学习政策执行体制的法律,完善了继续教育的执行体制及措施、经费、机构建设等,既保证了法国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保证了教育所需的经费。除国家颁布了继续教育法及继续医学教育法外, 法国医师伦理法规也明确指出“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是每个医生职业道德承担的义务之一”。

为了保证医生的能力保持在合适的水平上,鼓励医生参加继续教育,2002年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了医生必须定期参加继续教育活动,并形成一种制度。2004年又通过了一项与此相平行的法律。规定对医生的专业活动必须定期进行强制性的评估。这两项规定由一个独立机构来实施,并逐步做到将这两个强制性规定合并成一个单一的过程,通过以能力维护为目标的继续教育课程和对专业活动的定期评估,来实现继续教育过程的有效化。按照上述两个法律的要求,专业活动的评估每五年一次。法国通过立法使继续医学教育成为一种强制性的教育。

二、法国继续医学教育制度

(一)组织机构

法国是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有着庞大的中央、学区、省三级教育行政机关,这是运用行政手段宏观管理和控制教育发展的有力保证。法律明确规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均负有责任为成人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并把它确定为政府的职能之一。

法国的继续医学教育由国家继续医学育委员会直接领导, 继续医学教育协会全国联合会统一规划管理,继续医学教育协会具体组织实施。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完善,从根本上保证了法国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实现了继续医学教育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 使法国医务人员能够享有接受终身教育的权力与义务。

法国的大学在继续医学教育中,其主要角色是提供有组织的专科理论知识培训,帮助医师更新知识并且评估继续医学教育质量(偏重于数量评估)。此外,法国的教育学会、医师公会、医务工会等地区与全国性的行业机构,在完成本身任务的同时, 也都积极广泛地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工作。

(二)对象与目标

法国继续医学教育的对象,通常指完成高等医学院校的正规教育,获得医学博士国家文凭或专科医学博士国家文凭,目前正在从事医疗工作的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他们为更新知识,提高诊治水平,主动接受新知识、医疗新技术的培养、进修及自学等活动,是高等医学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是医师毕生经历中经常进行的连续教育。

法国继续医学教育是传统高等医学教育的延续与发展。其主要目的:一是促使医师学习新知识,改变自身行为,以满足人们对卫生保健的需求;二是向全体医师提供均等的培训机会,组织开业医师参加临床训练,提高自身诊治水平;三是加强独立工作的能力,促进医学教育的改革。其具体目标:推动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总结和推广继续医学教育的新方法;解决继续医学教育组织者、参与者的经费问题;促使晋升和晋级与继续医学教育挂钩。

(三)内容与方法

法国大部分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是为开业医师开设,其内容围绕两方面来组织:一是以兴趣为中心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二是以服务为主的继续教育项目。

法国继续医学教育有传统的教授、阅读医学杂志、电视教育等方式;有按照成人教育学理论建立的现代教育方法;有建立在门诊实践基础上的流行病学调查、医疗分析、病例讨论、听课、治疗分析、病例分析等方式;还有新兴的基于网络和循证医学等方式。从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实践方式来看,主要有长、短期进修班,专题讨论会,专题讲习班等多种形式。

(四)经费来源

法国继续医学教育的经费,主要通过以下来源:政府提供、企业资助(制药、医疗设备、保险等企业等)、个人出资、学会会费和雇主提供(根据法律规定, 继续教育经费占国家工资总额的0.5%)。

三、法国继续医学教育制度浅析

(一)注重立法,确保医生继续学习的权利

终身教育思想之所以起源于法国,为国民普遍接受并得以扎根,主要原因就在于法国政府以立法的形式确保了普通民众继续学习的权利。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立法将继续教育形成制度化的国家。1971年通过的继续教育法《终身继续教育法》和1984年颁布的《职业继续教育改革法》,以法律形式将个人的学习意愿作为一项权利固定下来,这是法国在世界终身教育领域所做的伟大创举。法国注重立法对继续教育进行干预,既在重大的教育改革法中涉及继续教育,又颁布专门的继续教育法,严加规范并具体到每一个环节,保证了继续教育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1985年5月23日,法令正式规定了法国医院医师接受医学教育的义务、教育计划、教育假期、教育资金及办学模式后, 在各方面确保了医生继续学习的权利。

(二)“带薪休假”,充分体统“以人为本”的理念

法国政府颁布的一系列相关继续教育政策,始终都将劳动者的权利放在首要位置,尤其是“带薪休假制度”,从教育的程度、年限、渠道、方式等方面给予劳动者最贴切的支持。医生享有“有薪学习假”,这是法国继续教育的最大特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组织完善,保证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

法国的大众教育具有非官方性、自发性的特点,政府几乎不干预它的发展。而对于继续医学教育,法国政府和各界却高度重视。

首先,法国政府和各界对继续医学教育的举措主要通过教育立法、建立机构、组织实施、增加投入等多种途径进行,在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独一无二。

其次,国家对继续医学教育的层层管理不遗余力,从中央设立专门机构到非官方组织,继续医学教育都是法国医疗卫生保健的有机组成部分。法国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机构完善,层次分明,从国家层面制定继续医学教育方针、政策的国家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到负责继续医学教育的统一规划管理工作的继续医学教育协会全国联合会,以及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基层组织继续医学教育协会,包括大学及有关医院等,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医学教育行政部门和参与继续医学教育的各大学、企业组织、基金会、非官方组织等一起,在全社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继续医学教育网,有力地促进了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保证了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

(四)多元投入,保证继续医学教育的持续发展

法国继续医学教育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提供、企业资助、个人出资、学会会费和雇主提供。其中政府提供和企业资助为两个主要来源,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约占国家投入的30%左右,企业所提供的资助远远超过国家法律规定。此外,还有行业部门、社会捐赠的投资,呈现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这样,在有关法律制度约束下,充分保证了继续医学教育的持续发展。

四、法国继续医学教育制度进展

伴随着法国医疗卫生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继续医学教育也在改革与发展。2009年6月24日,法国参众两院先后通过投票,同意废除继续医学教育法,取而代之的是继续职业发展法。近年来,法国的继续医学教育正在转变为继续职业发展教育,这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事实上,法律将继续医学教育和职业实践评估整合成了继续职业发展法,赋予其新的内容。

(一)继续职业发展法的目标

即《职业实践评估、更新知识、完善质量、医疗安全、公共卫生优先、医疗覆盖》,意在提高医疗质量和治疗的安全性。其目的在于评估职业实践、知识的更新、医疗质量及安全、公共卫生优先等。

(二)新成立的继续职业发展管理委员会的职责

确定工作目标,为继续职业发展活动提供资金,审核从事继续职业发展活动的机构和负责继续职业发展计划的制定。

(三)有关继续职业发展活动的一系列法规

明确规定医生每年必须参加继续职业发展计划培训,并明确其相关内容、实施机构和经费使用。

1.培训要求

医生对职业实践以及个人获取与提高知识和能力的分析,这是每个医生必须要做到,并体现在医生的日常工作中。

2.组织模式

省级医生行业协会委员会、国家职业委员会、部门医疗委员会、其他类型的代表公立医院医生的组织、代表自由职业医生的地区职业组织负责继续职业发展计划的制定。该计划把同专业和不同专业整合在一起,医生可以自由参与与之相匹配的计划培训。医生独立科学委员会根据继续职业发展机构的要求,对注册医生的学识进行评估。

3.经费使用

自由职业医生和公立医院医生的培训经费由继续职业发展管理委员会承担,经费额度限制在相关标准之内。大学附属医院至少承担其医生工资报酬0.5%以上的拓展费用,其他公立医院至少承担其医生工资报酬0.7%以上的拓展费用。

(四)医生继续职业发展培训评估

医生完成继续职业发展计划培训后,由继续职业发展机构颁发培训证书,并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发送给医生所属的行业协会地区委员会,证书样本由负责医疗卫生的部长签发。医生行业协会地区委员会至少每五年一次,依据继续职业发展机构发来的证书或者法律条款规定的文凭,确认医生完成年度继续职业拓展计划的情况。如果独立学科委员会对医生作出培训不合格评估,那么医生行业协会地区委员会将要求相关医生说明情况,并根据回复情况,要求其制定针对个人的年度培训计划。如果相关医生不履行相关计划,根据法律条款规定,他将被认为是职业能力不合格。

参考文献

[1]任舒泽.法国继续教育的特色及其借鉴意义[J].法国研究,200.

[2]孟群.附录三国外继续医学教育发展概况,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侯琳.法国终身教育的政策与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外教育研究,2011,(5).

[4]Décret n°2011-2113 du 30 décembre 2011 relatif à lorganisme gestionnaire du développement professionnel continu,JORF n°0001 du 1 janvier 2012 page 24 texte n°15.

[5]Décret n°2011-2116 du 30 décembre 2011 relatif au développement professionnel continu des médecins,JORF n°0001 du 1 janvier 2012 page 33 texte n°18.

[6]杨桂,喻明霞,谢艺,范维,徐陈,婷浩,涂建成.对比法国谈我国医学教育模式[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35).

[7]汤金洲,马晓.国外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10,(5).

[8]王魁英,杨波,谭艳,叶平,郑驰.国内外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J].西南军医,2009,(5).

[9]张敏,匡碧云,赵长伟.继续医学教育与评估[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8,(9).

[10]梁进军,陈焱,肖水源.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J].实用预防医学,2007,(2).

[11]李俊杰.继续医学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广西医学,1998,(6).

把医学人文精神融入医学教育 篇12

1 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现状

各医学院校虽开设了比例不等的人文社科类课程, 但总体来说, 各医学院校大都“重专业、轻人文”, 没有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

1.1 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足

主要体现在医学人文学科建设投入太少, 课时比例小, 且大多为选修课。学生感觉专业课课业负担重, 而选择一些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修得学分, 整个课程结束后, 学生收获甚少。医学院校未能从战略的高度认识人文学科的重要性, 合理安排人文课程体系。

1.2 人文课程师资力量薄弱, 教育教学方法单一, 重形式, 轻实效

医学院校的教学重点始终是专业课, 都较为重视和强调专业教师的重要性, 而忽视对人文学科师资的扶持和培养, 故人文学科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另一方面, 人文社科专业的教师对医学知识的掌握太少, 使他们授课时无法结合使学生感兴趣的医学, 故教师们的教学效果较差。

2 医学人文精神对医学院校的重要性

医学生将来面对的是“患者”, 医学生将来在工作时的工作作风, 医德水平, 与工作对象——患者的良好沟通与和谐相处, 都离不开人文素养。

2.1 医学与人文并重

医学的本源在于解决患者的身心痛苦, 医学知识、技能的提高只能解决医生能否做到治疗某种疾病的问题, 而不能解决医生为了减除患者的身心痛苦需要做什么的问题。医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培养必须与人文紧密结合, 医学的发展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 真正造福社会, 造福人类。

2.2 人文素养是高尚医德的基础

深厚的人文底蕴能够促使医生形成对患者强烈的同情心、责任感和自愿承担社会赋予的使命, 同情心、责任感又是促使医生对医学技术进行刻苦学习、钻研的原动力, 这是医生高尚医德的基础。医学院校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应是培养既有雄厚的专业理论知识、高超的医疗专业技能, 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医德医风的全科医学生。

2.3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需要人文精神

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重视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将近代机械主义还原论的生物医学上升到系统化、整体化和回归人文关怀的现代医学, 意味着对健康与疾病认识哲学思维方式的改变[1]。因此, 医学教育必须包含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和人文素质, 即具备关注人类价值与精神的能力, 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教育[2]。医学里讲人文实际是倡导生命的个体价值, 以患者为中心,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 对生命敬畏才会平等对待生命, 才能做到以人为本, 处处以患者为中心, 从而实现健康公平, 达到医患之间的关系和谐。

3 医学人文精神的重塑

医学院校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人文素质的缺陷导致他们成为医生后缺乏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与患者沟通不畅, 病历书写字迹潦草, 语句不通。对医学生加强人文素养培育, 就是学生在学习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 在社会责任、人格修养、文化自觉等精神层面上实现相应提高, 这些提高对他们将来从事医护工作时的影响是深远的。

3.1 更新观念, 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院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实现医学生的可持续、全面发展为目标, 树立医学与人文并重, 知识能力素质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 明确人文素养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战略的高度完善学校的文化设施, 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将人文素质与医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紧密结合起来。

3.2 加强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

深入贯彻全员育人, 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 加强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 提高人文课程教师的医学专业知识。教师不仅仅是授课者, 更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 只有教师的水平提高了, 学生的能力才能相应地提高。现阶段医学院校医学专业课教师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故在授课时, 不能很好地将人文知识融入到所授医学专业课程中, 而人文专业教师对医学知识的掌握不够, 故在人文课程的讲授时不能将人文精神与医学很好地结合, 故加强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与提高人文课程教师的医学知识迫在眉睫。医学院校可挑选一些能够提高教师相应知识的课程, 鼓励医学专业教师与人文课程教师相互听课, 既交流了授课技巧, 又增长了相应的知识, 从而达到医学与人文的和谐交融, 形成全员育人, 全方位育人的大环境。

3.3 合理设置人文课程, 加大人文课程比重

据调查, 国内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学时占总学时约8%, 西方发达国家, 美、德达20%~25%, 英、日为10%~15%[3]。我国医学院校招收的学生均是高中时期文理分科中的理科生, 人文素质先天不足, 在大学时期更需要加强对人文课程的学习[4]。现在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学时比例偏少, 不能满足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需要, 因此, 各院校要在保证医学专业课程学习的前提下, 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 多开设人文学科课程, 加大人文课程的比重, 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3.4 结合医学专业课程各阶段的特点, 将医学专业课与人文精神融合

医学专业课的学习可分为基础理论学习、专业理论学习及临床实践。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的学习在课堂。学生在课堂学习中, 既可通过人文课程提高人文修养, 又可通过专业课教学中融入的医学人文知识提高人文修养。在专业课教学中贯穿人文素质的精神是使文化素质教育得以持续、深化和提高的重要一环[5]。在专业课程中蕴含有许多潜在而十分宝贵的人文精神内容, 专业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启发, 让学生领悟到他们不是在简单地学习专业知识, 更是在学习如何领悟生命, 与生命对话。教师心灵的流露, 感情的交流, 让学生在以后成为医生后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如何处理各种关系等问题有所思, 有所悟, 从而树立自己的人生准则和价值观。后期的临床见习和实习是医学生正式接触患者的开始, 在这一阶段, 对带教老师 (医生) 而言, 在平时的工作中要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加强对见、实习学生的人文精神渗透, 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诊疗疾患, 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对待患者, 如何将中华民族的“仁心仁术”、“大医至善”的医德医风发扬光大。同时, 见、实习学生要积极参加服务社会的各项实践活动, 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 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调查和义诊等活动, 在活动中提升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 在实践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 将课堂上所学和人文教育活动“内化为”人文精神[6]。

参考文献

[1]秦泗河.医生、医术与人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7.

[2]杨宝峰, 孙福川, 朱慧全.再议医学人文教育[J].医学与哲学, 2005, 26 (4) :32-34.

[3]张国芳, 茅晓延, 胡斯隆, 等.22所医学院校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社科课程设置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999, (2) :1-3.

[4]黄云剑, 王军平, 张静波, 等.人文素质教育在诊断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6) :101.

[5]金家贵, 夏保京, 孙云, 等.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7, 20 (3) :101-102.

上一篇:行为依从性下一篇:农机试验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