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医学职业教育

2024-09-29

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精选11篇)

中等医学职业教育 篇1

随着社会的变革与经济的发展, 教育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和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全面展开, 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相对滞后, 特别是中等医学职业教育, 在教育观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进入新世纪的医学职业教育, 伴随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的形成, 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终端教育”。中等医学职业教育要不要进行课程改革、怎样进行课程改革, 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目前, 我国现行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课程体系, 文化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 专业基础课为专业临床课服务。这种体系的优点是:知识实践技能安排先后有序, 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顺序和认知规律, 便于教师教学, 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种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的固有缺陷以及其与现代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的不适应性也逐渐显现, 存在的弊端和表现如下。

(1) 教材内容多, 难度大。

由于理论课程以学科为中心, 导致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 追求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忽略了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医疗卫生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 理论知识内容过多, 难度较大, 教师难教, 学生难学。同时又削弱了对临床实践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往往造成学生理论知识没掌握, 实践操作技能做不好的尴尬局面。

(2) 文化课要求模糊。

目前对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文化课要求达到的标准有多种提法:“相当于普通高中”、“为专业课服务”、“为就业服务”、“管用、够用、适用”等, 但都存在以下问题:要求不明确, 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 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素质发展所需的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 培养出来的人才发展不够全面、心理素质较低、缺乏自信、难以进行自我教育与提高, 这使学生以后职业生涯的继续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

(3) 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脱节。

主要表现为:其一, 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临床课没有形成有机整体, 内容重复, 衔接不紧密, 没有为后续课程起到桥梁作用。其二, 课程内容陈旧, 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医疗卫生的需求,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三, 目前中等医学职业教材, 特别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临床课的教材在体制上与高等医学教材没有多大区别, 教材内容仅是高等医学教材的“压缩饼干”, 学科之间泾渭分明, 内容自成体系, 缺乏综合性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 使课程内容脱离职业实践, 脱离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思想观念的更新, 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正在由岗位 (专业) 定向“终端”教育向素质教育与综合能力的教育转变, 因而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必须进行改革。根据国内外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 从社会医疗卫生需求的实际出发, 笔者认为中等医学职业教育课程的类型可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大模块, 以下课程结构值得参考和借鉴。

(1) “宽基础, 活模块”。

“宽基础, 活模块”的课程结构是以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以岗位技能训练为特色, 既强调医疗卫生行业通用的知识和技能, 也重视选择某个特定医疗卫生专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宽基础, 活模块”的思路是:建立必备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平台, 适度增添哲学、法律、思想品德、伦理、心理、医学法规、社会学、美学等方面的课程内容, 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职业需求、学生能力、后续学习需要之间的联系, 使它们有机地融合起来。

(2) “课程模块化”。

“课程模块化”就是在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的基础上, 以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为主线构建课程, 也就是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开发课程。其主要特征是将以前专业基础课、专业临床课的某些理论课程进行适当的合并, 设置综合课程, 分成若干模块, 在几个学期中连续开设。如专业基础课中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合并成正常人体学基础;病理学、病原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等合并成疾病学基础。参照国外近年来的医学教育模式, 也可以采用“以问题 (疾病) 为中心”的模式进行教育尝试, 打破原有的三段式课程结构, 实现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同步的螺旋式上升。

综上所述, 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综合执业能力为主线, 改革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 以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和国家卫生执业资格认证标准为依托, 对课程采取科学合理的精简、融合、重组等多种形式, 优化课程结构, 更新教学内容, 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认真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 现代内容和传统内容,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 认真研究各类课程之间的结构、比例和权重,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教育基础, 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 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蒉

中等医学职业教育 篇2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医学检验专业新旧教学计划的比较

医学检验专业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建设的`基本专业之一,也是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重新修订的专业.本文对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20版教学计划)和(以下简称20版教学计划)颁布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计划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讨年版教学计划的优、缺点,以便更好地实施新教学计划.

作 者:王治西 孙彦坪 作者单位:定西市卫生学校,甘肃,定西,743000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年,卷(期):27(5)分类号:G423.1关键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 医学检验专业 教学计划

中等医学职业教育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创新型;实训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实用型人才,伴随科技的进步、医疗机构的发展壮大,医疗事业的发展将会实现网络化,计算机实训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起关键作用。

一、中等职业学校创新型计算机实训教学的基本理念

1.以学生的具体特点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以为教学行动指明具体方向,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任务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的人才,通过计算机实训教学,教师应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而归纳、总结创新型计算机实训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依据专业发展趋势,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制订教学策略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教师应转变教学方法。以往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教师应以兴趣为切入点,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和探索式教学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实训改革的基本方法

1.调整和优化计算机课程结构

(1)教学方式多样化。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教师应调整和优化计算机结构,不断强化专业课、发展活动课、改进和完善选修课,应重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操作,减少理论课程的学时,增加实践课程的学时,以培养计算机教学的专业性和技能性。在稳固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设置部分活动课,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此为基础,可以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计算机比赛,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此外,依据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安排部分选修课程,以突出计算机教学的实用性。

(2)以课程体系为基础,实现计算机课程的全面发展。计算机课程包括很多方面,如计算机基础、信息办公化、信息技术等。为促进医学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全面了解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使其能够更好地衔接在一起,进而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2.建立健全教学体系

(1)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对学校提出的新指示,进而统一学生思想,进一步提高认识,并且在每一章节结束之后,计算机教师应深入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进行反省与总结。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书籍、视频等,教师可以搜集一些计算机实训教学理论,逐渐渗透给自己的学生,以使教师能够认识到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重要性。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在完善教学方法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

(2)依据实际建立教学模式。在构建教学模式时,教师应依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全面分析各种因素,如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方法、取得的教学效果等,以此为基础,通过理论研究、总结实践、调查分析相结合,建立健全创新型计算机实训教学模式。此外,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机制应与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而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授课方式,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并找到解决对策,进而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3.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能够衡量教学效果,创新型实训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教学系统进行及时评价,全面分析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往的教学评价,重视教师评价,却忽视学生的主体评价;重视知识评价,却忽视学生的能力;重视考试成绩,却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的评价方式缺少全面性、灵活性和准确性,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应改进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在评价体系中,评价的目的应以激励性为主,评价的结果应具有公正性,评价的形式应当多样化,评价的内容应全面、具体化,以不断完善评价机制。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计算机创新型实训教学对医学专业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限制实训教学的广泛应用。因此,现阶段,教师应建立健全计算机实训教学体系,依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以促进计算机实训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符秀华,刘建.从护理岗位需求调查看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0,18(3):259-261.

[2]孙德松,程方平.“5S”活动融入配管及阀门技术模块化课程的教学改革[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12,20(5):12-14.

[3]刘勤,李清华.问卷调查数据质量策略在院校研究中的应用[J].复旦教育论坛,2011,10(8):158-159.

中等医学职业教育 篇4

1 传统实验教学面临的问题

1.1 实验室建设费用高昂

传统的实验室主要依赖高性能的实验设备, 存在投入大、维护费用高, 实验过程受时间、地点、人力、物力、财力等限制问题。

1.2 教师指导难以到位有限的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细致地指导大批的学生, 教学目标难以达到。设计性和探究性试验更是难以开展。

1.3 教学目标难以落实培养动手能力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目标。目前学生主要根据实验指导书进行验证性实验, 实验操作训练时间不足, 动手能力难以提升。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技术研究所虚拟实验技术研究室在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下,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开发出配合教学并在网上开展的基于B/S架构的虚拟实验教学系统。

2 虚拟实验教学系统

2.1 虚拟实验平台虚拟实验教学系统是一种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实验的计算机教学软件。它采用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上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环境, 提供可操作的虚拟实验仪器, 使学生在互联网上通过接近真实的人机交互界面完成实验。虚拟实验教学系统支持用户开展远程实验和本地实验, 其原理就是利用远程网络, 将本地或异地的不同实验用户与虚拟实验室连结起来, 共享一个虚拟的实验空间, 所有用户通过网络对相同或不同的实验科目进行实际操作, 从而实现实验教学和管理的目的。虚拟实验平台与真实实验台一样, 能供学生自己动手配置、连接、调节和使用实验仪器设备进行实验。通过该平台, 教师既可搭建典型实验或调取实验案例, 方便地向学生布置实验任务, 还可在实验结束后查看学生的实验结果, 给出实验成绩和评价。平台为自由搭建任意合理的实验模型提供了可能, 能满足教师对各层次实验教学的需求。学生既可通过该平台动手操作, 又可自主设计实验, 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实验答疑与交流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论坛进行互动交流, 学生可将实验中的经验、教训、收获和问题在论坛上发布, 教师可将实验中的不足提出来, 师生共同探讨。教师从中可以得到及时的实验教学反馈信息, 以便调整实验教学的进度和深度。学生也可从中吸收别人的经验, 快速提高自己的能力。 (1) 学生学习管理:个人身份认证、选择实验、开展实验、接受实验指导、在线提交实验报告、保存和提交实验结果、查询实验成绩和评语。教师教学管理:典型实验、新建实验、发布实验、布置实验、批改实验报告、给出实验评价 (评语) 、统计并发布学生的实验成绩。 (2) 实验管理员管理:系统账号与分组管理、权限管理, 对实验课程进行添加, 并对参与实验的学生班级进行设置。实验管理员可查看参与实验教学的教师和学生班级, 也可进行修改或删除。在实践教学中有益完全可以解决生理、病历、药理等专业教学中相关的实验问题, 完善现有实验教学体系。

3 虚拟实验教学系统内容

3.1 系统内容丰富, 包含实验室常见仪器设备, 手术器械、包含对各种手术器械 (不少于25种手术器械的介绍) 的三维动画实验常用药品及实验动物图文并茂地介绍, 起到辅助教师教学的效果系统。采样网络结构, 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软件, 服务器上存放仿真实验素材, 便于教师管理与日后的内容添加, 系统升级, 维护等。

3.2 仿真大约20多个机能学实验, 使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动物实验的整个操作步骤, 包括:动物的麻醉, 手术及信号的记录系统包含基础知识库, 实验准备室, 动物房 (不少于8种动物的介绍的详细介绍) , 生理实验仿真, 药理实验仿真, 病理生理实验仿真, 机能实验网络考试等。

3.3 每个实验的操作仿真, 充分应用多媒体丰富直观的表达形式, 将仿真动画, 实验录像以及操作说明有机结合起来, 既表达整体, 也表达细节, 便于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充分理解和掌握。不低于30种常见和最新的生理、药理仪器设备原理、适用范围、操作介绍, 基本的仪器包括生物机能实验系统、Langendorff心脏灌流系统、血管环张力系统, 足趾容积仪、热刺痛仪等常用仪器的介绍。

3.4 实验结果的模拟, 对于机体在各种不同实验条件下产生的各种波形进行实时仿真, 对于一些学生平时难于完成的实验起到示范的作用。

3.5系统具有开放性, 用户可以将自己的实验图片, 实验录像, 实验原理和操作的文字加入到系统中, 从而扩展、充实系统的实用性。学生技能考核, 通过内置的考试系统, 对学生进行技能掌握情况的考核。具有无纸化的网络考试功能:可以考查学生实验技能等基础知识进行答卷式考核, 自动评分。

3.6 包含不低于45个各种机能学实验的全面介绍, 针对于每个仿真试验, 按需要包含有简介、原理、实验操作录像, 操作过程仿真以及波型模拟等几个部分内容, 包含以下仿真实验: (1) 生理学:刺激强度与反应的关系、刺激频率与反应的关系、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神经干传导速度的测定、神经干不应期的测定、兔大脑皮层诱发电位、离体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兔减压神经放电、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心电图的描记、兔动脉血压调节、离体蛙心灌流、呼吸运动调节、影响尿生成的因素、ABO血型鉴定、离体肠肌运动等。 (2) 药理学:药物考核可以通过对未知药物对动物机体造成的反应让学生对药物进行识别, 对于已知药物则可进行用量考核, 比如不同麻醉药品的剂量、药物对动物学习记忆的影响 (避暗法) 、药物的镇静作用实验、药物的抗焦虑作用实验、药物的抗抑郁作用实验、药物的镇痛作用实验 (热板法、光热刺痛法) 、地塞米松对实验大鼠足趾肿胀的影响、抗疲劳实验 (转棒法、跑步机测试法) 、药物的抗高血压实验、Langendorff心脏灌流实验、离体大鼠主动脉环实验、药物的急性毒性实验进行各种药理学参数的计算, 比如PA2, LD50, 半衰期等, 使学生在进行药理学实验的同时理解各种药理学参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帮助学生建立科研的思维能力。 (3) 病生学:急性高钾血症、急性左/右心衰竭、急性失血性休克及微循环变化等实验项目。 (4) 其他:综合性实验:主要包括尼克刹米对抗度冷丁抑制呼吸作用、磺胺半衰期测定等实验项目。人体实验:主要包括人体指脉信号的测定、人体全导联心电信号的测量等实验项目。包含至少六个药代动力学实验。

4 结束语

过建立虚拟实验教学系统可将校内的优良教育资源充分整合起来, 也可统一引进国内优秀高校的教育资源, 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虚拟实验教学系统既可以为校内开设课程, 供校内学生选修, 又能将校内的名师名课传遍校园,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师资短缺, 教学场地不足等问题[3]。

参考文献

[1]王芬芳, 张保华, 贺漫古.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与任务[J].教育与现代化, 2000 (3) :52-55.

[2]刘国良.远程网络教学交互性探讨[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3 (4) :19-22.

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篇5

蒋易静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09应化2Z09331208)

【摘要:近几年,全球刮起了金融风暴。然而,在这场风暴中有两个影响较小国家——中国与德国。他们的经济发展让人羡慕,可是经济背后的职业教育,两国却相去甚远。本论文中,将主要讨论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和其经济发展的关系,最后根据全文的论述,进行比较总结。】

【关键词:职业教育 经济发展 中国 德国】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而中国也自加入WTO以后,贸易经济也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自此,各企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职业性人才。所以就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由此产生。

一、职业教育概论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如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以及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等都属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人自身发展的产物,而且是发展到某个特殊时期的产物。职业教育受益于社会,社会也可受益于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和神圣职责。他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具有自身的教育特点。

二、职业教育现状

(一)中国职业教育

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中央和各地的关注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率再上新台阶,驶上了发展“快车道”。据统计,2005年全国仅有中等职业学校11611所,当年招生537.29万人,在校学生1324.74万人。经过3年发展,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4767所,招生规模达810万人,在校生达205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已大体相当。“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成了我国职业学校,尤其是中职学校毕业生高就业率的秘诀。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职业教育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一定的份额,但是从整体发展来看,我们的职业教育还不稳固,发展缺乏一定的支持力量,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系列中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2、缺乏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等制度的支撑和规范;

3、职业教育社会导向或氛围欠缺;

4、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在实践中许多还游离于企业之外,还没有形成与企业的良好互动,职业教育进行的场所大部分还是学校或实训室,完成的地点也还是学校,而非工厂、企业,缺乏实践性;

5、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

6、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我国职业教育的教材和课程建设与实践脱节严重;

7、教学方式陈旧;

8、职业资格准入部分形同虚设。

可以说,就目前来看,中国的职业教育与普通学校的教育差别仍然不明显,除了比普通学校多配备了一些实验实习的设施之外,并没有增加更多的实践课程。就国内来看,以分数衡量一切的大潮流也在职业教育中体现着。往往毕业考试的优异成绩,就基本上承认了某一个人已经是位“优秀的技术人员”。而实习成绩,也只不过是一个参考,与毕业考试比起来微不足道。而至于这个“优秀的技术人员”是否能熟练的操纵先进的工业设备,校方完全留给了企业自己去解决。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技术人员到企业以后,不能马上地形成生产力,还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适应过程。

(二)德国职业教育现状

德国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正如其职业教育对经济的推动力一样,举世瞩目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果说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是德国“双元制”①职业教育,那么制造这些秘密武器的是德国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而促进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理论基础——职业教育学的发展、改革与创新的,则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

目前,德国约有30%的适龄青年人上大学,那些不能或不愿上大学的年轻人绝大多数(80~90%)则去接受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其中又以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为主(约占70%),也就是说“双元制”培养的人员是德国技术工人的主要来源。正因为如此,“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被外界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所谓“双元制”,是一套企业与职业学校密切配合,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体制,是教育真正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而“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学生在培训结束后可以立即投入生产,无需再经过一段实践的适应,满足了产业部门的需求。也可以说,“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一种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职教思想结合的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职教模式,企业为“一元”,学校为另“一元”。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在企业获得一个培训岗位的同时,在职业学校取得一个理论学习资格。

三、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中国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职业教育的意义体现在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适应上,经济发展到任何程度,都代表着特定的生产技术水平,要求特定质量的人力资源与之相适应。目前,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地球。虽然中国有政府的支持,避免了像欧洲一些国家的破产危机。但是,金融隐患仍然或隐或现地影响着中国的经济。为未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行人才储备,职业教育大有可为!2009年6月26日,国务委员刘延东在考察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时指出:“要把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突破口,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站在一个高起点上谋划职业教育的发展”。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越来越联系紧密。

在中国,以珠三角、长三角为经济发展中心。在这些地方,又以中小企业为主。对于中

小企业来说,科研人员是大脑,而技术人员则是整个企业的脊髓。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优秀技术人员的任务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我国的职业教育密切配合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起来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力资源状况及生产能力是一个国家取舍各种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得出的结论是:有技能的人的最有是一切最有中最为重要的最有,人力资本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收益。目前我国的高技能人才仍存在大的缺口,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与在职培训,对我国经济起飞、大工业的兴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我国的工业升级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一,它搭起了学校与工业界的桥梁;

第二,建立了我国与海外人才的桥梁,海外学人回来,凡与它研究项目有关的,都清工业

研究所取联系,判断最适宜他们专长的工作加以介绍;

第三,引进技术后转移到民间。

随着我国经济朝着多元化法相发展,台湾产业结构也不断加以调整,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将朝着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全面发展。

(二)德国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经济危机已经3年多了,但仍然侵蚀着地球的每个角落。而欧洲债务危机也让全球经济再次低迷。随着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等国家的破产,使得欧洲的上空笼罩着灰蒙蒙的阴霾。然而就在如此恶劣的大环境下,德国的经济基本保持完好,甚至在2011年就业人口增加,财政赤字下降。联邦统计局的报告称,德国经济去年有两大亮点:一是失业率降至5.7%,为1991年来的最低点,就业人口达到4150万,为历史最高点;二是去年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1%,而2010年这一比重为4.3%,按照欧盟稳定条约的规定,新借债务不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这样的成绩绝离不了德国健全的职业教育制度。正因为,职业院校将大批量优秀的技术人员提供给各个企业,才让企业有良好的运营。

即使如此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德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事农业和林业、以及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例进一步萎缩,总共减少的劳动岗位绝对数为160万。

因此,德国职业教育体制(双元制)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专业工人的数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双元制”的制度等等方面都将发生一场改革风暴。职业教育只有跟上社会经济的脚步,才能更好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企业提供优质人才。

四、探讨两国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千禧年后,中国经济进入了快速腾飞的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GDP成较快增长,同比也较快。中国经济俨然已经登上了国际舞台,现在中国经济渐渐影响着全球的大环境。而德国作为高度发达的工业国,经济总量居欧洲首位、世界第四。德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920亿欧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0340欧元。受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影响,德国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下滑5%。2010年德国经济强劲复苏,增长率达3.6%。

然而中德两国经济大国的职业教育制度却有天壤之别。德国以“双元制”为主的职业教育制度在全球职业教育体系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其“双元制”也有百年的历史了,而在“双

元制”制度下受教育的优秀的技术人员都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中国则是一个职业教育发展较为晚的国家。其体系也不太完备,制度也有相当的欠缺。在中国,职业教育是不被重视的。反之,普通教育则是全民教育的中心点,这个可以从每年的高考可以看出中国是何等的重视普通教育。对于接受教育的学生群体则被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些所谓的“坏学生”也渐渐的不再认真学习专业知识。除此以外,中国的职业教育还缺少实践。在中国,职业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区别不大。最为职业教育的“动手”特色并没有很好的发挥。

在经济上,中国与德国的差距在逐渐减小,可是在职业教育方面,中德两国的距离可以用“鸿沟”来形容了。虽然,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慢慢完善,可是离德国的职业体系相差甚远。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化,德国职业教育也在经历着改革。但是,对于中国的职业教育来说,我们可以跟随着德国职业教育的步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完善我们自身的教育体系。具体有以下几点:

1、根据市场经济实际的发展和需求来设置专业课程,将教育与就业相互衔接;

2、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双发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制体系和“双师型”②教师队伍,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

展。

职业教育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后备力量,他是人才储备的摇篮。拥有一个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的命脉。或许在短时间内,我们看不出其中的差距,可是经过时间的洗礼,两者的关系将越发密切。而最为职业教育的新型国家——我国,应当谦虚向先进的德国学习其优秀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是由于我国与德国的历史传统与现实状况有很大的差异,因而在借鉴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而应汲取“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精髓,不断改革与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我国的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注释】

①孟庆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8.P102

②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20年回眸——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1985~2005).科学出版社.P348

参考文献:

高原.对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现状的一点认识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 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163-02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初中阶段后进行的,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这类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专业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学习。因此,怎样才能为国家培养素质全方位的技能型人才,怎样才能达到家长、社会对中等职业职类学校的期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1.改变教师教育观念:中职类学校招生的对象基本上是中考中成绩不太理想的初中毕业生,这部分学生分数低,素质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行为。同时,学生之间原有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差异很大,致使老师上课的难度加大,不能与普通中学教育相比,从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能很好的适应。从而降低了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放任自流。面对这样的现状,要求教师能尊重了解并发展不同的学生的个性特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给学生创造一切可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改变过去“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改变教育方法:中职类学校中相当一部分学校在教学方法、内容上,比较偏重理论,重视书本教学,有些专业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感觉接受比较困难,听不懂、没兴趣,主要原因是理论与实践严重的脱节造成的。每所学校、每个教师都要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把课上的风趣幽默、生动活泼,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减少纯理论的枯燥的学习,尽量多的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真正的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3.对老师的培养:首先,教师的自我培养。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学生具有向师性,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只满足于自身现有知识水平及教学能力,要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主动进行知识的更新。其次,学校对教师的培养。教材、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和更新,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学校应尽可能的提供给每位教师更多的进修以及去观摩学习优秀老师示范课和要求教师开设公开课等机会,促进教师的提高。再次,职教类学校的很多教师实践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学校要重视双师型老师的培养,打造一支善于理论联系实践来讲解、分析和组织课堂教学,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把枯燥的文字形象化的师资队伍。

二、重视学生心理教育

1.社会对学生心理的影响。首先,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想中有这样的一种观念,中职教育是次等教育,中职学校只有成绩差的人才去读,去读的都是差生,好学生进去也会变坏的,读了中职学校就不要想有什么前途可言了,所以造成中职学生的家长放弃了自己的孩子,学生本人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抱着混混的态度,失去了努力的动力和人生的目标。其次,社会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的层出不穷,娱乐功能越来越强,网络游戏的暴力与诱惑,电视媒体的报道,让学生年轻纯洁的心,过早的接触到了一些社会上的不健康,负面的东西。这些对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影响巨大,使学生失去了判断的标准,迷失了自我。一些不积极、不上进、不健康的思想冲突着学生的大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遭受了挫折,就选择了逃避,沉迷于虚幻的世界,在那里去追求成功与满足感和自信心,进而影响正常的心理发展。

2.家庭对学生心理的影响。首先,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学生很多特质养成,主要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目前中职业类学生单亲家庭的比例逐年增加,有的班级甚至达到60%以上,这就给中职类学校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其次,家庭的教育存在在许多问题,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没有原则的溺爱;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就对孩子过于严苛;有的家长忙于工作,根本无瑕照顾学生;有的的家庭生活困难,使学生形成自卑、内向的性格。从而导致他们面对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等诸多问题时,表现的比较冷漠,不肯与家长、老师交流沟通。长期下来,有的学生就会走偏人生的方向,严重的还会出现行为障碍。因此,父母必须时时重视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及思想动态。

育人难,难在对学生的说服和诱导上。人的心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作为教师光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能力,不能及时的洞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的疏导,很难教育好学生。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教育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难题,值得每一个教育者去研究。现在教育部门、学校和老师自己都非常重视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培训,从而忽略了心理方面的研究。如果一个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又怎么可能去期待他在各个方面有好的表现呢?我认为先解决职业类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当务之急。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对教师在学生心理方面研究的培训,这更有利于我们的教育,做好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视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始终是围绕着师、生来进行的。那么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进行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说了算,学生要绝对的服从。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消除师生之间对立的消极面。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成为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我认为,首先,教师要有一个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有耐心、有爱心,通过自身去感染学生。其次,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对学习好的同学不能偏袒,要帮助学生找出不足之处,帮助他们规划自己的人生,建立正确而远大的人生目标;中等成绩或表现的学生往往是教师最不关注的群体,也最容易被忽视掉的。其实这部分学生中有很多是有发展潜力的,可能就是因为他(她)被关注的不够。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无意的聊天,一次顺口的表扬,就能激发他们的潜能,改变他们的一生;对后进生更要坚持不歧视、不放弃,帮助他们寻找原因,让教师的爱和关心成为他们努力追赶的动力。教师应该学会尊重学生,真心的去关心帮助学生,想学生所想,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解惑,设法消除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在一种平等、友好的环境中进行“传道、授业、解惑”,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强意识

独立自强是立志成材的必要条件。首先:现在的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好,学生大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每个月的生活费高达千元。有的学生却连班级的值日生工作都做不好,更有甚者经常逃做值日生工作。学生从来没有吃过苦,更不知道工作赚钱的艰辛。要改善这种现状,首先:学校和家长要有意识的给学生灌输吃苦耐劳,不能不劳而获的观念。家长要适当的让学生有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参与家庭的事务管理。学校要增加有关劳动方面的活动,增强学生劳动意识。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实践,体会劳动的乐趣和工作赚钱的辛苦。现在有些小学在双休天组织学生去卖报纸,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课外活动课,值得借鉴及推广。其次,要让学生了解社会就业现状,认识就业压力,懂得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是生存之道。同时还要组织学生多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更多的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让他们亲身体验,一个人缺乏知识和专业技能,其就业的艰难,生存的艰辛。懂得现在的学习生活就是为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做铺垫。

中等医学职业教育 篇7

1 教学对象和教改方法

1.1 预防医学课程开设情况

我校将预防医学课程列为中专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共42学时, 其中理论课30学时, 实验课12学时, 所使用的教材为沈志谦主编的《预防医学》 (第三版) ,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理论课的章节主要包括:绪论、环境卫生与健康、饮食与健康、食物中毒预防与控制、社会环境与健康、生产环境与健康、医学统计学介绍、疾病的发生要素、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营养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等;实验内容有:正常成人的食谱编制、食物中毒的案例讨论、儿童铅中毒的案例讨论和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等。

1.2 研究对象

以我校护理中专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共两个合班, 每个合班含4个小班, 一合班人数为128人, 二合班人数为103人。

1.3 教学改革方法

依据近年的教学经验和中专学生的考试成绩, 结合中专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学习规律进行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 以一合班为教改组, 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方法改革和探索;二合班为对照组, 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方法。

1.3.1采用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法

根据章节内容, 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和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讲解。

1.3.2采用多媒体教学法

授课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在课件中穿插大量图片和视频。

1.3.3 在讲课中加强教学互动和课堂提问

讲课中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采用提问以及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一方面, 了解学生对于公共卫生领域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 对于一些学生容易理解错误的知识点进行深入讲解。遇到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课堂提问, 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1.3.4 改革实验课教学内容

在预防医学实验课程教学中采用小班教学, 大约30人一个班, 请长期从事预防医学教学的教师进行实验课小班教学辅导, 同时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1.4 课程考核方法

预防医学课程考核包含两个方面:理论课考核:在教学结束后两周进行闭卷考试, 总分100分, 复习时不划重点, 加大理论考试监考力度, 杜绝考试作弊;实验课考核:以平时实验课的学生作业为主,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按照评分规则进行评分, 共4次实验课, 以每次实验10分计, 总分40分。最后的总成绩= (理论课成绩×70%) + (实验课成绩×75%) 。

1.5 资料的统计分析

所有资料使用Excel录入, 以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对照组和教改组比较指标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中专护理学生预防医学实验课成绩

食谱编制和儿童铅中毒案例讨论两次实验课成绩, 教改组学生平均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 (P<0.01) ;食物中毒案例讨论和计量资料描述两次实验课成绩, 两组学生的平均得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实验课总分教改组学生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 具体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2 中专护理学生预防医学理论考试成绩

在预防医学理论考试中, 名词解释和问答题教改组学生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或P<0.05) ;填空题、选择题和判断题两组学生得分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理论考试总分教改组学生高于对照组 (P<0.05) , 具体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

2.3 中专护理学生预防医学成绩总评

通过本次针对我校护理中专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方面的改革探索, 结合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和实验课成绩进行综合考评, 教改组学生总成绩高于对照组 (P<0.05) , 不及格率教改组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在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2010—2012年) 》的通知中,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中提出要改革教学模式, 积极采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 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中等职业护理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预防医学的学科要求, 积极采取一系列教学改革方法, 以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实效。

在本次中专护理学生的预防医学实验课教学中, 食谱编制实验课内容较难, 在本次实验中, 学生需要学习查阅食物营养成分表, 同时还要学会计算三餐能量以及优质蛋白占蛋白摄入的百分比等, 且本实验设置内容较多, 计算繁琐, 注重培养学生对营养知识的运用能力, 因此本次实验的得分在4次实验中较低;食物中毒和儿童铅中毒实验是以案例讨论为主, 只要理论课相关知识掌握较好, 再结合实验课教师的辅导就容易操作, 两次实验课内容均较简单;在计量资料统计描述实验中, 由于需要计算频数分布以及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 学生在计算时认真细致, 相互核对计算结果, 因此本次实验课的出错率较低, 在4次实验课中得分最高。从实验课教学中体现出一些预防医学知识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运用, 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但是, 不排除有些学生不认真对待实验报告、相互抄袭的现象。因此, 应该加强预防医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和管理, 一方面, 对以往以医学统计学为主的实验课进行改革, 增加一些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的实际运用, 提高中专学生对预防医学的学习兴趣, 同时加强其对理论课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 要加强对中专学生实验报告的监督和管理, 尽量避免学生相互抄袭, 同时带教教师应该坚守岗位, 积极为学生辅导, 使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在预防医学实验课中学到有用的技能和知识。

在理论课考试中, 教改组学生名词解释得分、问答题得分以及总分均较对照组高 (P<0.05或P<0.01) , 说明此次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 从选择题和判断题这些客观题来看, 此次教学改革的成效还不明显, 例如, 判断题的得分甚至出现了对照组较教改组高的现象。通过查阅试卷我们发现, 一些中专护理学生由于没有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在进行客观题考试时, 胡乱答题, 存在侥幸心理。同样属于客观题的填空题, 教改组学生得分与对照组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可能因为有些学生答题不认真以及有些学生对题干的把握不准确, 以致有些填空题的回答完全偏离题干。从总评成绩来看, 教改组学生的总成绩和及格率均较对照组高 (P<0.05) , 说明本次改革是有一定成效的。

中专学生处在相当于高中教育的阶段, 此年龄段的学生有以下共同特点: (1) 可塑性强; (2) 自我控制能力差, 易受到诱惑; (3) 有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 但又乐意成群结队[3]。因此, 在教学时, 应该充分考虑到他们的这些特点, 进行符合他们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改革, 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现就本次预防医学教学改革进行以下思考。

(1)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 (1) 案例式教学:在讲课过程中对于一些难以理解或者枯燥的知识点采用案例式教学, 将生活中学生常遇到的一些事情作为例子, 或者请一些学生发表意见与大家讨论, 也可以将PBL教学法融入部分章节的教学中[4,5]。例如, 在讲到涉及补钙的知识时, 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亦可以提出一些补钙的误区请学生讨论, 最后给学生正确的答案,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当然, 也要结合教学中的实际, 对难以采用案例讲解的知识也可采用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6]。 (2) 创设情境的启发式教学:要实施启发式教学, 关键在于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需要非常熟悉教材, 还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认知结构, 这样才可以创设情境[7]。例如在讲基础营养学中脂类的生理作用时, 可以举生活中脂类饮食的例子来启发学生学习该内容。

(2) 教学中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相关内容的兴趣, 又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了解预防医学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一些社会问题。例如, 在讲授职业病预防和控制时, 可以给学生播放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的视频, 让他们感受矽肺给广大劳动者带来的痛苦;讲到减肥时, 给学生播放由学生自己制作的“健康教育创意大赛”中的获奖作品“健康减肥”, 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 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师爱岗敬业, 严格要求学生。一些中专学生由于自控力差, 上课讲话、看小说、听歌、上网聊天、玩游戏等, 很多教师在上课时对上述现象视而不见, 对学生的行为听之任之, 助长了学生不认真听课的风气, 也使其干扰了其他学生, 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 建议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不能对学生有偏见, 应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 同时给学生强调医学知识的重要性、严谨性, 以图文并茂的课件、生动的案例、互动式教学、幽默风趣的语言甚至是肢体表演来感染每一位学生。

在中等职业护理预防医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 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多管齐下, 以全面提高预防医学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青萍, 周敏, 李勇.成人护理专科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6, 21 (5) :484-485.

[2]王永红.高职高专护理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2, 3 (9) :155-156.

[3]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4]杨晓宏.PBL教学法在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8, 23 (5) :536-538.

[5]胡明月, 黄陈平.PBL教学模式在预防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1) :5-6.

[6]赵铁牛, 王泓午, 步怀恩, 等.案例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10) :13-14.

中等医学职业教育 篇8

1 医学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特点分析

1.1 理论基础特点

1.1.1“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

近年来, 国家一直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使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亮点。医学中等职业教育也从中受益, 规模不断扩大, 质量不断提高。“以服务为宗旨”要求职业学校管理者及各类教师要以身作则, 在管理及教学工作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的服务意识, 这使医学中专毕业生在服务质量上更有保障。“以就业为导向”要求学校要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充分联系临床实际需求, 使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培养方法更加具体, 保证医学中专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与被选择上途径更多, 把握更大。

1.1.2“零距离接触临床”是医学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

各类医学中等职业学校改变了理论与实践脱轨的状况, 更多更好地利用医院实习, 锻炼学生临床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处事能力, 使培养的学生实用性更强。部分学校甚至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建设接近临床的高标准实验室, 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医院环境, 体会医院气氛, 培养学生事事严肃认真、处处细心负责的工作态度, 使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更加深刻。

1.2 管理模式特点

主要包括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两部分。

1.2.1 教学管理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 以及专业、学科、课程、实验室、教学队伍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在日常管理中, 医学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管理结构以逐层分级、分工管理为主, 管理过程以“管制”为主。对于教学计划、教学运行等常规管理基本都能正常进行和完成, 但在一些专业设置和教学质量评估上存在不足。例如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发展, 在专业设置上定位于专科标准, 出现了强行设置专业甚至拼凑专业的现象, 不能保证该专业的实用性和培养质量;另外, 医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评估标准普遍较低, 考试科目与考查科目评估标准差别较大, 学生仍存在60分万岁的思想。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使管理效果受限, 一些管理方法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 不能迎合当代学生的心理及兴趣特点。1.2.2学生管理主要以班主任责任制为主。医学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基本以教学班为单位, 责任到人, 建立独立的班集体, 接近于普通中学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 班主任的职责、影响等都非常重要, 不同管理方式、不同经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 管理效果也不尽相同, 使学生在思想上、行为上、能力上都表现出明显差异, 这对于医学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公平性、广泛性、均衡性都有影响。

1.3 师资结构特点

1.3.1 教师年龄及职称结构特点。

医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40岁以下教师的比例为70%左右, 其中31~40岁教师所占比例最大, 约占50%, 这表明医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年龄普遍年轻化。因年龄等因素, 医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级职称人数所占比例也较多, 约占45%, 高级以上职称约占20%, 其他约占35%。教师年龄年轻化, 高资历教师比例偏少, 使医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先进性和权威性受到限制。

1.3.2 教师学历结构特点。

医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从教师类型来看, 专业课教师学历层次高于文化课教师, 文化课教师高于实习指导教师, 而专任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的学历层次最高。本科毕业教师所占比例是75%左右, 专科毕业教师约占20%, 其他5%。医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以本科学历为主,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高知识层次教师相对缺乏, 这使学校在面对知识更新的过程中反应偏慢、效率偏低。

1.4 教学方法特点

目前医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谈话法、参观法等。而一般学校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核心, 以教师为中心。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按顺序进行讲解, 单学科知识连贯性较强, 但不同学科之间由于沟通和联系相对较少, 存在着知识脱节现象, 使部分知识讲授重复, 部分知识讲授遗漏, 浪费了教学资源。

2 改进方法探讨

2.1 坚实理论基础, 更新教育理念

医学中等职业学校, 从领导到一线教师均需要继续深入落实“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针, 坚持培养素质型人才,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做到育人“先成人, 再成才”, 充分锻炼学生的服务意识, 把用人单位满意不满意、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家庭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职业教育的金标准。充分研究市场、接近市场、了解市场, 把学生放进市场需求中去, 进一步明确医学中等职业学校的定位和方向, 要坚持面向市场需求的办学思想, 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和网络, 建立长期、稳固的实习就业医疗单位合作关系。抓骨干教师培养的同时要抓普通教师的提高、抓理论教学的同时要抓实践技能培养, 做到处处贴近临床、处处联系临床, 充分与临床接轨。

2.2 调整管理模式, 规范管理制度

医学中等职业学校, 除了传统的管理模式还要增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使管理更科学化、人性化, 做到管理责任到人、制度明确合理, 执行有标准、落实有依据, 一切服务均以人为中心、一切条件为人创造, 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教师管理过程简单、易行, 学生生活学习氛围轻松、和谐。管理过程中建立更多的师生交流平台, 比如师生交流信箱、网络交流空间等, 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条件下与老师交流, 达到互信、互帮、互进的效果。

2.3 优化师资队伍, 稳固师资结构

医学中等职业学校, 重点是发挥优秀教师、模范教师的带头影响作用, 使先进的教学方法、手段、经验等能广泛传播, 做到技术不保密、经验不保留, 使个人依靠集体前进、集体依靠人人发展。特别是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和“双师型”人才的培养, 使各学科专业知识优势明显, 带动能力强, 培养目标明确, 传授知识重点鲜明、通俗易懂。

2.4 改进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手段

当今医学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不同于以往, 学生的思想观念不同、基本素质不同, 传统以讲述为主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效果有限, 换位法教学、多媒体互动教学等方法能够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能在保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迎合当代中专学生的心理特点,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具体选择方法上教师应该更多地接触和了解学生, 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对象、不同知识层面的学生灵活调整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内容, 保证教有所学、学有所用。

总之, 对于医学中等职业学校, 一切方法应该从培养学生成人、成才出发, 增强学生服务意识,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 才能保证医学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的选择理论[J].职教论坛, 2003, (3) :16-20.

[2]王水玉, 蒋恩世.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现实必然性探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1999, (5) :14.

[3]汤生玲.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调研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8) :6.

中等医学职业教育 篇9

1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发展需要实施分层教学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每个学生受到不同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使个人的发展存在客观差异。其差异主要是:基础性差异、动力性差异、操作性差异和方向性差异等。充分重视中职生之间的差异, 实施分层教学, 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分层教学的含义

分层教学是指在共同的教学目标下根据个体差异, 提出不同要求,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在教师的培养下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分层教学要求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条件、学习类型、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等实际情况出发, 通过教学形式的变化, 创设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环境。分层教学在教学目标上致力于促进全班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交替运用分组和个别教学法, 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 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 促进学生发展[1]。

3 临床医学概要分层教学的实施

3.1 素质分层

在教学前, 通过查阅学生的学习档案、开课时的测验, 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 分析学生在学习临床医学概要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预计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上可能出现的差异。在备课时, 做好充分准备。一方面, 帮助学生弥补基础知识的不足;另一方面, 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 使每个学生都能听懂教师所讲内容, 掌握必备技能, 达到教学目标。如在肺炎球菌肺炎的教学中强调“实变征”是其特征性体征, 即呼吸音减弱、触觉语颤增强, 听觉语音增强, 是各层次学生都必须熟知的, 但实变为何引起这些变化呢?什么原因引起肺部的实变?实变征的变异等, 则是高层次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

3.2 目标分层

设计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清楚自己将要学习的课程与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之间的关系, 明白现在学习的基本知识、技能所起的作用。让学生知道临床医学概要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相关医学专业的主干课, 对帮助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至关重要。

3.3 程度分层

结合学生现状, 调整课程内容, 本着实用性原则, 降低原有课程的理论深度, 弱化课程的学科体系性, 以毕业够用、现在可用、将来能用为出发点, 设置涵盖新理论和新技术、具有前瞻性、符合时代要求、能够学以致用的教学内容。如每个疾病的概念、明确的病因、临床特征、确诊依据、防治要点都是各层次学生要学会的, 应简明扼要地讲解, 从而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有趣, 教学内容更易掌握。在教学中可用口诀、歌谣的形式进行理论教学, 用角色扮演进行技能教学, 用病例视频进行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设疑,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让学生讨论抢救急性肺水肿患者时为何要采取半卧位?

3.4 考试分层

3.4.1 理论考试

理论考试试卷包括: (1) 必做题:为100分, 考评各层次学生会用、能用、够用知识掌握情况, 如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填空题、简答题等。 (2) 选做题:为20分, 考评高层次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 如论述题。理论考试满分100分, 总评分120分, 对获得高分的学生可采用激励措施, 如与学分挂钩, 该门课程修到规定学分时可以免试等。

3.4.2 技能考核

(1) 随机考核。医学中职生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能用、会用、够用是其学习的宗旨, 为此, 考核不只限于实验课, 也可在理论教学中进行。如采用模拟教学法随机对学生进行考核。例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角色模拟评分:能把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咳、痰、喘、炎”特点全部表现出来计100分, 少一项扣25分, 生动表现出来加10分, 有创新表现加10分。按此种方法评价, 大多数学生能获得优良成绩。

(2) 阶段性技能考核。每学期应进行2次, 让学生以抽签形式选取试题, 体现随机和公平原则, 考核效果较好。

如“高血压患者血压测量技能考核测评方案”可以这样设计:

(1) 测量时患者体位选定:可取坐位或仰卧位。

(评分:正确选位16分;仅选一种8分;不能完成, 0分。)

(2) 手臂位置选定:脱下衣袖露出上臂, 如果衣袖宽大, 不影响血流, 向上卷至腋窝亦可, 应与患者心脏在同一水平位置。

(评分:正确定位, 16分;定位准确, 但衣袖暴露不充分, 影响血流, 8分;不能完成, 0分。)

(3) 血压计的水银槽位置选定:打开血压计, 放在被测肢体近旁的平稳处。应与患者心脏在同一水平位置。

(评分:血压计的水银槽位置正确定位, 16分;定位不准确, 相差大于5厘米, 8分;不能完成, 0分。)

(4) 袖带的缠绕:将血压计袖带里的空气挤出后, 平展无褶地缠在右上臂下端近肘关节处。松紧适宜, 以能插入2指为准。

(评分:袖带缠绕符合要求, 16分;袖带缠绕过紧或过松, 8分;不能完成, 0分。)

(5) 听诊器体件的放置:用手指摸到肘关节的肱动脉搏动后, 戴好听诊器, 将听诊器的体件放在动脉上, 不要加压, 亦不要塞于袖带之下。

(评分:听诊器体件放置符合要求, 16分;听诊器体件放置加压过紧、过松或塞于袖带之下, 8分;不能完成, 0分。)

(6) 测量血压的过程:关紧打气球上的螺旋帽, 打气, 使水银柱上升到180mm左右, 然后慢慢旋松螺旋帽, 使水银柱逐渐下降, 同时仔细听诊。两眼平视水银柱的刻度, 当听到第一声搏动音时, 水银柱顶端所指刻度为收缩压;将袖带内空气继续放出, 当动脉跳动的声音突然变弱或消失时, 水银柱顶端所指刻度为舒张压。

(评分:测量血压过程符合要求, 20分;测量血压过程能完成, 但报血压数值错误, 相差在15mmHg以上, 10分;不能完成测量血压过程, 0分。)

3.4.3 成绩评定

学生成绩评定, 理论考试占总分的50%~60%, 技能考核占总分的40%~50%, 这种评定方式更有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4 体会

在临床医学概要实施分层教学后, 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能力均有明显提高。

在班级教学中, 传统教学法主要照顾全体, 没有强调个体, 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虽然也是班级教学, 但要求教师在每一个层面上做到因材施教, 体现出对学生进行的个性化教育, 因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而提高了临床医学概要教学效果。

实施分层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 实施分层教学, 教师需要在时间、精力、课前教学准备等方面付出更多, 要求教师有充足的思想准备。 (2) 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情绪常出现反复, 要经常与他们进行交流, 做好其思想工作。 (3) 需做好课后分层辅导和技能操作练习。

关键词:分层教学,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临床医学概要

参考文献

中等医学职业教育 篇10

关键词:解剖学,精品课,教学改革

探讨示范校建设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深化教育模式改革, 推进教育机制创新, 着力提高育人效益, 突出学校办学特色是目前改革的首要任务。解剖学作为农医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 在教学内容上是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 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的原则进行重组, 删除陈旧、重复内容, 扩充新知识、新技术, 密切联系农医工作的基本技能。如结合肌肉的特点和血管、神经的分布情况, 掌握肌肉注射的部位和错误注射可能会导致的后果等, 使学生基础理论学习和技术应用能力均得以提高。下面就我校在探讨示范校农医专业解剖学精品课创建中的体会, 与同行共享。

1 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创建农医专业解剖学精品课的前提

没有一流的教师, 就没有一流的教学质量。南昌市卫生学校解剖生理教研室现有教学人员11人, 包括5位高级讲师、3位硕士研究生, 师资力量雄厚。我教研室在学校的支持下, 坚持以人为本的精品战略, 为留住人才、留好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 加大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 采取请进来讲习、派出去学习等措施, 使学术梯队日趋合理、不断完善, 师资力量得到巩固和加强[1]。对于初上岗的解剖学教师, 指定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他们进行一对一辅导, 要求他们先听一轮老教师的课, 并在课余时间去医院见习1~2个月, 通过“传、帮、带”的形式, 迅速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以人为本人才战略的实施, 为创建农医专业解剖学精品课创造了基本条件。

2 更新教育观念, 改变教学模式是创建农医专业解剖学精品课的先决条件

我校解剖学教师大多数从医学院校一毕业就分配到学校教书, 理论能力较强, 而实践技能略显不足, 在教学模式和内容上常常照本宣科, 有些内容相对农医专业的学生来说偏多、偏深、不实用, 加上现有中职生的理解、自学能力差, 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所以, 为进一步提高农医专业教学和科研水平, 解剖学教师应适应现代农村医学的发展趋势, 深入农村医疗第一线, 以实现解剖学与临床农医专业的“联姻”, 使解剖学教师了解农村临床医学工作中最需要的解剖学知识是什么, 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 优化课程组合, 增设与农村临床医学关系密切的应用解剖学内容。例如, 在农村医疗工作中, 由于缺乏大中型检查设备, 对医生的手工操作技能要求比较高, 故在讲授肝的体表投影时, 将其与肝的触诊结合起来, 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又使学生学到了一定的操作技能, 更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 教学改革是创建农医专业解剖学精品课的基础

3.1 加强解剖学科与农医学科间的协作

解剖学教学要体现农医专业的特点, 删减一些所谓的“高、精、尖”内容, 增加一部分护理解剖学的内容。解剖学教师大多只在大医院工作和学习过, 对农医专业的改革、发展和前沿知识相对缺乏。故我教研室制订了农医专业的“解剖学调查表”, 涉及临床课教师、学生、医护人员等, 调查走访五百余人, 历时半年, 最后将统计结果归纳汇总到教材建设及教学改革当中去。

3.2 加强教材建设是创建农医专业解剖学精品课的关键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 一部质量高、水平高的教材是医学生的良师益友, 我校解剖生理学教研室一直以教材建设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 自始至终抓住教材建设不放松。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 我教研室教师主编、参编出版的国家级、省市级、校级的教材和辅助教材有二十多本, 如教师罗明近两年连续参加了科学出版社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副主编) 教材以及人民卫生出版社中职助产专业《解剖学基础》 (副主编) 教材和学习指导的编写, 2014年9月通过教研室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 农医专业《正常人体结构》校本教材已由江西科技出版社顺利出版。通过编写教材, 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 培养了新人, 我校解剖学教材建设正向着更新、更精、更实用的精品战略目标阔步前进。

4 规范教学质量监控是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4.1 坚持集体备课, 力求教学统一

坚持每周二的集体备课制度, 统一授课计划, 突出基本内容的讲解、基本概念的了解、基本技能的掌握、基本数据的记忆。熟练掌握教材后, 对照大纲, 在教研室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级和筛选[2], 明确每一章节、每次课的重点和难点, 精心设计好教案。

4.2 坚持听课制度是创建解剖学精品课的主要环节

为了解教师的授课情况, 南昌市卫生学校坚持听课制度80多年, 这一点不仅能体现出我们重视教学质量, 也使学校能充分了解每名教师的业务知识、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水平, 做到心中有数, 以便分类指导。每学期由督导室牵头召集各教研室主任及专家教师组成督导组, 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听课, 听课对象随机决定, 每位教师都至少会被听到一次, 这样就会给教师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 促使教师自觉备好课、上好课。听完课后督导组再召集教研室全体教师, 大家提意见、评水平, 从教师风范、举止作风、语言组织、时间安排、重难点、总结指导等方面进行讨论, 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

4.3 学生反馈与公开教学

我校督导室在每学期期中考试后, 都会组织学生代表对授课教师进行评教打分, 并将学生的反馈信息传递给相关教师, 作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参考[3]。另外, 每学期放假前由校领导牵头, 组织教师进行公开教学, 由基础部、临床部、文化部各出一名教师上台讲课, 全体教师来观摩。同时邀请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当评委, 最后由督导室主任公开讲评, 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5 精品课的内容需要不断维护、完善和更新

授课内容的精、新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中除对重点内容精讲、难点内容讲清外, 要注意知识更新, 及时补充新的学科动态和前沿知识, 开阔学生的视野。精品课更是同行学习的样本, 必须进行动态管理,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去伪存真、精益求精, 使之真正成为教育精品。尽管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但我们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南昌市卫生学校示范校农医专业解剖学精品课的创建一定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柏树令, 王军.人体解剖学国家精品课的创建与运作[J].解剖学杂志, 2005 (2) :241-243.

[2]黄争春, 章祖宝, 李剑.浅谈人体解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J].科技信息, 2007 (29) :221.

中等医学职业教育 篇11

1 基本框架

旧版大纲包括课程性质和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时间分配、实验教学要求5部分。新版大纲则由课程任务、课程目标、教学时间分配、教学内容和要求、大纲说明5部分构成。可以看出, 新版大纲最大的变化是删除了实验教学要求, 增加了教学大纲说明。教学大纲说明是新版教学大纲的一个亮点, 由适用对象与参考学时、教学要求、教学建议3部分组成。教学大纲说明明确指出适用对象为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影像技术专业, 参考总学时为108学时, 其中理论74学时、实践34学时。并对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加以具体解释和说明, 尤其是教学建议部分, 针对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提出了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切合实际的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 指导教师运用合理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

2 课程性质与任务

新、旧2版大纲将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性质均定位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旧版大纲的课程任务为使学生获得电工和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为学习专业知识、从事实际工作, 以及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奠定必要的基础。新版大纲的课程任务为使学生在原有物理学知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掌握电工与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 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 课程目标

旧版大纲将课程目标分为基本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目标, 教学目标要求多以行动词描述。新版大纲改变了旧版大纲教学目标要求层次不分明的状况, 将理论教学要求由掌握、理解、了解3个层次改为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 并明确对应知识点数及所占比例, 见表1;将实践部分的教学要求由学会、初步学会2个层次改为熟练掌握、学会2个层次, 在15个实验内容中, 明确要求12个实验需熟练掌握, 占80.0%;外此, 将职业素质和态度目标要求分为学习、具有2个层次。

4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

4.1 教学内容章节编排变动

旧版大纲中课程内容分为12章, 共133学时, 其中2学时为机动学时。新版大纲对教学内容的章节编排作了调整, 缩减为9章:将原第二章和第三章合并为现第二章正弦交流电路, 将原第六章和第七章合并为现第五章交流放大电路, 将原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合并为现第九章数字电路基础, 共108学时。另外, 将原第十章第一节中晶体管的开关作用调至现第四章第三节, 原第六章第三节多级放大电路调至现第五章第二节, 原第六章第四、五节调至现第五章第三节, 原第九章第四节晶闸管的保护调至现第八章第二节, 原计数器部分的数制和编码内容调制数字电路的最开始讲授。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对应情况见表2。

以上这些变动使得教学内容进度衔接更加合理, 也更加符合学生对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的认识规律。例如将数制和编码内容前移至数字电路的开始, 一方面可避免学生由于没有掌握这2个概念造成的学习障碍;另一方面还可使学生将学过的计算机知识与之融会贯通。

4.2 教学内容增减变动

新版大纲本着基本理论知识适度、注重培养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不断发展与创新的原则, 在吸收旧版大纲经验的基础上, 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了调整和更新, 力求少而精。

(1) 增加内容。理论教学增加叠加原理、节约用电、磁场与磁铁性材料、电信号转换电路4部分内容;实践教学增加万用表的使用内容。

叠加原理:是分析、计算线性电路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可开拓学生思路, 帮助其采用更加灵活的方法分析电路。

节约用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能源消耗的需求日益突出, 能源消耗对环境污染和影响也越来越大。为了人类可持续的和谐发展, 必须培养学生的节能和环保意识, 使其学会如何节能、节电, 养成节能、节电的良好习惯。

磁场与磁铁性材料:这一部分内容的相关概念和原理是紧随其后的变压器内容的知识铺垫, 虽然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经在初中物理中学习过, 但是进行适当重复、归纳、总结对后续内容的理解可起到重要作用。

电信号转换电路:这一部分内容加入运算放大器一章, 可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理论知识。电信号转换电路作为一种运算放大器的常见应用原理, 实现了电压与电流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实际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中不同电信号之间相互转换的原理, 使其能够学以致用。

万用表的使用:万用表作为一种可以测量多种电量的多量程便携式仪表, 广泛应用于电器维修和测试中。本课程的多数实验都需要使用万用表, 将其作为一次实验内容, 对学生顺利进行后续实验具有重要意义。

(2) 删减内容。新版大纲突出简单、实用原则, 对学习难度大、实用性不强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删减内容为原理论教学的倍压整流电路、场效应管基本放大电路、脉冲信号、触发器逻辑功能的转换、加减法运算电路。

4.3 教学内容和要求的细节变化

在教学内容与要求一表中, 对于教学要求这一项, 变旧版均采用直接列出形式, 使每项教学内容的要求更加一目了然;增加了教学活动参考及参考学时2个项目, 对应每一项教学内容给出了如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示教、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活动, 以供教师参考。

5 结论

5.1 新版大纲具有的特点

(1) 体现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适用性、规范性,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教学特色。

(2) 课程任务更加务实。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职业办学新理念。根据本课程性质及卫生行业就业市场需求, 将课程任务定位在使学生在旧版大纲物理学知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掌握电工与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 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上。

(3) 课程目标改革力度大, 教学要求目标的层次更加分明。与原有知识目标相比, 掌握所占比例有所提升, 了解所占比例大为减少, 这符合客观实际的需要。通过知识目标比例的调整, 改变了过去教学内容繁多、主次不清、面面俱到、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的状况, 力求做到重点突出、贴近岗位需要,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践目标侧重于对熟练掌握内容的要求,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为今后成为技能型劳动者做好准备。

(4) 教学内容体现了必需、够用原则, 突破了原来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要求, 注重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更加适合中等职业教育水平。课堂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以培育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来确定教学内容。

(5) 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一方面在旧版大纲的基础上, 基本保持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连贯性, 另一方面又体现了新的教学改革思想, 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6) 新版大纲结构更加合理, 内容更加详尽、具体。

5.2 新版大纲存在的不足

(1) 新版大纲课程总学时数减少了25学时, 理论学时数减少了7学时, 而实践学时数减少了16学时, 对实践课没有明显倾斜, 没有突出体现教学计划中的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强化专业能力训练。具体情况见表3。

(2) 2007年5月由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第1版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汇编———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 第7页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大纲第3部分教学时间分配表, 与其配套教学的即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电工与电子技术》第254页所刊教学大纲教学时间分配不一致。蒉

上一篇:通信需求下一篇:医学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