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

2024-09-27

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精选8篇)

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 篇1

性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是与生俱来的。在人的一生中, 性对人有着重要的影响。学习并正确处理好与性有关的问题, 对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有重要意义。

1999年高校扩招前后,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兴起了一股“升格热”, 不少中等卫生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或者被并入其他高职院校, 但仍有不少学校顶住了压力, 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其中有不少位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卫生学校。这些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多数在当地就业, 进入了各级医院或计生指导部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 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中等卫生学校的性教育质量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不仅将影响这些地区医生看待和处理性问题、宣传性知识的能力, 而且将影响该地区群众关于性问题的态度和处理能力, 并最终影响该地区性文化的进步。

1 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中等卫生学校性教育存在的不足及其成因

在性教育学研究领域里, 性是指男女性别和性行为, 其中男女性别指男女的性差别, 包括男女两性在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差别;性行为指男性或女性的性别行为[1], 人的性行为是在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复杂行为。所以, 性教育就是向受教育者传授与性有关的生理、心理、道德、法律、文化知识, 引导受教育者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掌握性的属性, 使他们学会在道德和法律许可范围内正确表达性需要, 并自觉履行性道德和性责任, 达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根据以上界定, 配合教学观察, 笔者了解到目前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中等卫生学校在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传授与性有关的心理、道德、法律、文化方面的知识,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与异性交往的行为方面还重视不够。这种现状的形成主要有以下3方面原因。

1.1 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阶段的性教育不到位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今天, 性在中国仍然是一个只能在私密性程度较高的环境中谈论的话题。受此影响, 我国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几乎没有开展专门的性教育工作, 在面对学生的早熟等问题时, 侧重于从强调早恋的不良后果、从限制和禁止的角度开展教育活动, 对学生如何正确地认识性、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与异性同学的关系则缺乏有效的积极引导。

在具体教学方面, 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不仅缺乏专门从事性教育或心理辅导的教师, 也缺乏性教育的专门教材, 与性教育相关的内容被分解到思想道德和生物学中讲授 (有的教师只要求学生自学) , 学科知识间缺乏系统、严密的组织与协调, 呈现给学生的是割裂的、不全面的理论条块。并且这些内容通常以“说教者”的口吻写成, 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也没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地区文化背景, 缺乏针对性。

受以上因素影响, 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初中毕业生缺乏对与自己年龄层次相适应的性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他们接受性教育的途径主要是社会生活中不完整 (甚至包含错误) 的耳濡目染式的隐性教育或同龄人间的“同辈叙事”, 其性知识水平和相关的心理、行为修养也不高。而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初中毕业后就跨入了中等卫生学校的大门。

1.2 家庭在性教育活动中缺位

在学校缺乏有效的性教育的同时, 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生在家庭中受到的性教育也是极少的。对于女生来说, 由于其进入青春期后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第二性征, 母亲往往将自己总结的对待相关问题的人生经验告诉她们。但在传授这些经验时往往要受社会习俗的影响, 并且这些经验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母亲通过个人摸索和小范围内的“同辈叙事”交流学习得来的, 难免缺乏科学性, 而且这些经验多局限于应对青春期生理卫生方面。相对而言, 男生进入青春期后的性教育则缺乏相应的关注, 家长很少与他们进行交流, 并很少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

1.3 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中等卫生学校对性教育存在误区

2001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三条中规定的“学校应当在学生中, 以符合受教育者特征的适当方式, 有计划地开展生理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或者性健康教育”和2004年7月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要求学校在一年级阶段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性心理现象, 帮助学生学会调控情绪, 正确对待异性交往”等提法就以法规的形式对中等卫生学校开展性教育的部分内容做了规定。

但一直以来, 不少中等卫生学校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而把关于生殖医学知识教学等同于性健康教育, 把性健康教育又等同于性教育, 从而不知不觉地将性教育与生殖医学知识教学相等同, 并错误地认为生殖医学知识学得扎实的学生在性心理、性道德、性行为方面也是符合社会规范的, 中等卫生学校的学生不需要专门开展性教育。这就导致中等卫生学校的性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盲点, 学生掌握了作为医务人员必需的生理和生殖健康知识, 但对作为正常社会人所应掌握的关于性的精神层面、社会伦理道德、社会责任则知之甚少。这种现象在教学观念、师资、教学资源等都十分缺乏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更加明显。

2 提高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中等卫生学校性教育水平的途径

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中等卫生学校毕业生中的大多数一般都会到农牧区基层医疗单位工作, 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使他们能获得农牧民群众的信任, 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和传达的与性有关的知识、道德、伦理、责任等, 可以极大地影响生活在他们周围的农牧民群众, 并最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性文化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 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提高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中等卫生学校性教育工作的质量。

2.1 提高对开展性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正确的认识是开展好工作的前提, 只有认识到性教育内容的特殊性、性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社会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和正确的性教育对人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中等卫生学校教师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性教育的内涵, 才能在抓好医学卫生知识教育的同时, 结合地区、学校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性教育, 从而在促进学生健康生活、社会和谐发展中发挥中等卫生学校应有的作用, 更好地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

2.2 建立有效的性教育机制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 建立有效的性教育机制是性教育取得实效的保证。这就要求中等卫生学校要加强对教师 (特别是班主任或辅导员) 开展性教育工作的能力, 同时, 可通过2条途径来开展对学生的性教育:一是在有组织的德育、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活动中进行系统的教育, 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二是在团组织活动、学生会活动、班集体活动中有选择性地开展主题活动, 提高学生按社会规范正确与异性交往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性道德观、责任观、法制观。

2.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社会的变革、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 也使学生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中等卫生学校中有不少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厌学情绪比较严重, 因此他们对学习之外的诱惑的抵御能力很差。与性有关的生理知识的教育如同一把“双刃剑”, 有有利的一面, 也有不利的一面, 对于这些处于青春期的学生, 学校应用制度去规范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养成良好的性道德, 从而有效控制自己的言行, 真正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一个医德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张明.性教育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 篇2

课题研究情况简介

自2014年以来,学校围绕国家示范校建设任务,先后开展了校级课题、国家级、自治区及通辽市级课题,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了教师教科研能力,发挥了科研引领的作用,丰富了国家示范校建设成果。其中12个校级课题全部结题;语文出版社“西部职教”项目课题,已经完成中期检查阶段;2个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规划课题完成开题,进入实施阶段;6个通辽市级课题上交申报资料,等待立项批复。课题研究总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校级课题情况:

2014年3月—6月,学校教务处与教科研室共同开展了校级科研课题,学校12个教研组以组为单位,申报12个课题全部立项,立项号为Zz1401—Zz1412,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全部顺利结题。经学校科研领导小组评审,数学组课题获一等奖;机电一体化、汽修专业课题获二等奖;计算机组等获三等奖,学校为课题组颁发了结题证书及获奖证书。本次课题参与教师为72人。

二、教育部语文出版社“西部职教”项目课题研究情况:

2014年6月,学校教务处主任张亚生主持并承担了语文教育出版社“西部职教”项目课题。所申报的课题《少数民族地区中职学校“立德树人”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于2014年7月顺利立项,立项编号为:XBZJ044,为一般课题。2014年11月,张亚生去重庆参加了“西部职教”项目组召开的课题立项会议;12月8日,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召开了开题会议;2015年7月,课题组参加了“中期汇报”会议。目前、课题组全体成员按照研究计划有序推进研究,预计2015年11月结题。课题组成员包括2名副校长、3名主任,共计11人。

三、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规划课题进展情况: 2014年12月,机电一体化、汽修专业申报了2个内蒙古教育厅“十二五“规划课题,2015年6月两项课题全部立项。尚杰申报的《中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课题为一般课题,立项号为:2015JGH020;郑彦文申报的《三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应用与研究 》为一般课题,立项号为2015JGH021。6月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召开开题会议,目前课题以进入实施阶段。两项课题包括专业带头人、合作企业负责人、实习实训教师等。

四、通辽市2015科研课题申报情况:

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 篇3

当前正值经济的转型期, 新技术日新月异, 传统生产方式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低碳环保、循环可再生概念渗入到各行各业, 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从以往的培养专业技术人转化为培养一知多能的多岗位复合型人才。项目教学将替代理论实践分离的传统教学, 产学研的职能和分工更加模糊, 课堂教学环节的减少和做中学的增加必将带来一系列教与学的改变。

一、项目教学的概念及C.D.I.O的引入

项目教学, 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1]。项目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项目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实施课程教学, 要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学会知识, 掌握技能。教师要学会找项目、改造项目, 项目“源”于企业, “高”于企业, 由浅入深。选择的项目要有典型性、实用性、覆盖性、趣味性、挑战性, 要能实现能力迁移。项目可大可小, 但要注意与单项职业能力的区别。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 (也可理解为项目生产) 中不仅知道如何做, 还要能够实际操作;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完成该项目进行教学设计。这里要明确的是, 项目是一个过程, 而非单纯的执行, 一个完整的项目, 应该具有如下的结构:

我们可以看到,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传统的教学和企业里的项目执行很相似了, 但是, 作为学校的教学, 教师和学生的操作又要转化为下一个项目的建立指导, 因此, 这是一个循环而非单线性的过程, 如果再引入C.D.I.O的概念, 我们就可以得到如下的一个项目过程:

Conceive (构思) 、Design (设计) 、Implement (实施) 、Oper-ate (操作) 。

事实上, 在教学上C→D→I→O的过程应该改为O→C→D→I→O, 从操作开始, 又从操作结束项目, 才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2]。

二、基于C.D.I.O的项目教学构建

云南省位于祖国边陲地区, 少数民族聚集, 教育资源稀缺, 教育观念落后, 生源基础较差, 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仅仅是作为义务教育的补充而存在, 越是边远贫的地区, 这种现象越是突出, 职业教育不能为企业培养合格工人, 又无法和普通教育一样培养研究型人才, 根本无法达到来源于社会, 服务于社会的目标[3]。面对社会需求、生源素质、师资力量、教材建设的短缺和落后, 职业教育必须积极主动地市场化社会化, 改变以往的招生模式, 教学模式, 师资培养等一系列的旧有模式, 才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一) 招生方式

以往一拥而上, 和本科、专科相同的招生方式, 只会导致没有特色 (只招所谓的热门专业) , 生源质量不断下降 (不断扩招后基本上是本专科选过的, 或是无心向学的学生) , 学生就业困难 (市场不需要过多专业重叠、层次不够的学生) 。要改变这一系列的不利局面, 只有从源头出发, 从招生模式的彻底改变入手, 才会使职业教育有较大的转机和改变。

职业教育是培养直接服务于企业、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的教育, 这里强调了两点:首先, 生源要满足于将来的企业和生产工作的需要, 其次, 学生毕业后要具有相应的职业技能, 有较强的动手能力[4]。为满足这两个要求, 就要求学校招生和教学人员, 在制定招生计划和教学计划的时候, 充分听取专业人员的意见, 而不是传统本专科那样按学科专业来招生, 这样, 才能做到“源”于企业, 服务于企业的根本目的。

(二) 教学体系

教学模式在整个职业教育中所占比例最大, 也和传统的普通教学模式有较大的区别。具体有教学规划, 教学计划, 授课计划, 教材建设, 产学研一体化构成[5]。

1.在学科专业的规划上, 不能仅有教学方面的专家, 更要有企业里有相当实践经验的专家, 对企业需求进行细致调研, 制定相应专业的教学大纲, 既不盲目跟风, 也不特立独行, 既要立足当下, 更要放眼未来。

2.在做好专业规划后, 详细的做好课程设置, 也就是教学计划的制订, 对专业所需课程的轻重选取区别于过去主要由教研室制定的方式, 由企业里有相当工作经验的工程师甚至高级工程师以及学校相关专业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定, 在教学计划中, 应突出实习实训为主、专业课基础课为辅的原则, 尽量保证学生能浅入精出, 学以致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用4231的比例进行设计, 即直接在企业里的工作实习占总学时40%, 在学校的基础实习占总学时20%, 专业课的学习占总学时30%, 基础课时占总学时10%。

3.授课计划是每门课包括基础课、专业课、实习实训、企业实习在内的所有参与教学的人员对自己要传授的知识 (或技能) 进行认真可行的反复研究制定。这里强调的是, 授课计划并不能仅仅停留在“计划”上, 必须要有切实可行性, 必须要把握好课时安排。如一门课一学期64课时 (17周教学周, 周课时4) 就不能上满17周, 必须要留下一到两周进行课程设计或课程实验 (完成一个有实际意义与本门课程相关的实验) , 并以此作为重要的考核依据, 而不像过去那样仅以考试为衡量标尺。

4.教材的建设相对复杂又常常容易被忽视。比如语数英在许多职业院校要么基本被剪得所剩无几, 无法支持后续专业课的学习, 要么是授课教师照本宣科, 一概而论, 无法区分各专业的需求和差异;而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 专业可能很冷僻, 导致专业课的教师又很难找到合适的教材, 有时甚至用的是几十年前的老教材, 学生根本无法和时下日新月异前沿技术接触。针对这一状况, 就必须改变旧有体系中的教材模式, 首先应让教师选用适合学生层次的教材, 其次是自行编写讲义, 最后是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协同编写的教材, 这样才能教师不为了教学而胡乱选取不适合的教材。

5.师资培养模式。以往的教学体系中, 教师都是从学校中走出, 又直接走回学校进行教学活动, 根本没有扎实的实践过程, 和社会脱节, 理论学了一大堆, 却根本没有实际操作过, 三五年之后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这就使得教学之间严重脱节, 弄得学生只会背书考试, 完全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了。要改变这种情况, 就要改变师资培养的模式, 比如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里学习, 或是聘请企业里的工程师授课, 积极推行“双师型”教师制度, 而不要盲目跟从本专科院校的学历学位至上制。

6.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其实产学研这一过程贯穿在整个项目教学体系中, 也就是说, 研究是为了学习出发, 学习是为了生产做准备, 而最终生产又要返回来指导研究, 螺旋反复的过程才能使项目教学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项目从生产中获得, 指导整个教学过程, 从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研究的目标, 转化为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进行社会化的生产,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项目教学过程, 它既改变了传统教学陈旧脱节的弊端, 又很好的和企业社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从学生招生开始, 就是为了就业而出发, 最终实现了“招生为了就业, 就业指导招生, 就业贯穿教学”的职业教育理念。

7.评价模式。毋庸置疑, 就业是评价职业教育是否成功的唯一指标, 也是整个项目教育最终的归宿, 所有的规划、设计、教学、操作都是为了就业服务, 如果学生难以就业, 就说明社会并不承认这个过程, 好比生产过程中出现了次品一样, 只能是一个失败的结果。

三、实施项目教学

2008年, 我校与云南文山铝业有限公司签订协议, 并委托我校职业教育学院代为培养该企业所需的机电一体化, 冶金技术, 工业分析与检验三个专业共400名学生, 需要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 到云南文山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工作。签订协议后, 学院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根据企业生产需要、以企业为主制定了相关三个专业的教学计划, 随后, 甲方 (文山铝业) 面向社会进行招生, 乙方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组织命题与考试, 报名人数2 600人, 根据考分从高到低原则以及专业岗位中男女比例设置, 最终招生400人。

2008年9月, 学生按时报到入学, 进行了一学期的课堂教学。在此期间, 乙方按最初制订教学计划, 专业课主要由甲方有经验的工程师按生产需要进行授课, 乙方派相关教师进行辅助教学, 并在此期间完成了相关专业学生的上岗取证工作。2009年3月, 根据甲方要求, 将三个专业的学生按岗位要求, 一一签订实习协议, 以企业条例管理, 分别到广西平铝、文山斗南锰矿、驰宏锌锗、建水锰矿等地进行岗前实习, 为期六个月。2009年10月, 实习期满, 经甲方实习协议考核, 实际录取394人, 到甲方文山新厂址进行生产工作。

这是我校中等职业专业 (订单) 教学领域的一个实际案例, 经过一个周期 (一年制) 的试用, 取得明显效果, 达到预期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 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反响, 尤其学生就业情况更为理想, 取得了经济效益和学校成绩的双丰收, 从就业这个硬标尺证明了项目教学的有效性以及C.D.I.O模式的可行性[6~10]。

四、小结

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 尤其是在我们这个边疆落后地区, 如何从生源、师资、教学的根本上进行积极探索改进, 校校联合, 校企合作, 做中学, 企业制管理等方式都是我们每一个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值得深入探索研究并为之实践的。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鼓励中等职业教育的背景下, 我们更应该立足社会、服务社会, 立足企业, 服务企业, 为改变边疆地区的经济教育落后局面, 尽责尽力。

摘要:在教育资金、基础设施、师资条件、生源状况、实验实训均极为匮乏, 并且普通教育 (义务教育及普通高等教育) 和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 极为不平衡的边疆民族地区, 如何可持续发展地进行可行有效的项目教学, 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也是必要必须的。论证用CDIO体系对项目教学进行建设的切实可行性。

关键词:职业教育,边疆地区,可持续发展,项目教学

参考文献

[1]项目教学法的一些问题[EB/OL].http://www.jtyx.net/xkzx.

[2]査建中.工程教育改革整体战略及C.D.I.O模式[Z], 2009-04-01.

[3]苗素莲.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假设定位研究[EB/OL].http://www.lunwennet.com/thesis/2010/22214.html.

[4]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EB/OL].http://www.51edu.com/lunwen/jylw/zyjy/1605148.html.

[5]何明友.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设计与实施[D].宁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2009.

[6]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08]8号.

[7]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劳动保障部.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 (2005—2010年) [Z].

[8]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在2009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暨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Z], 2009-03-12.

[9]聂红建.澳大利亚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探析[EB/OL].http://www.lunwennet.com/thesis/2009/21847.html.

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 篇4

一、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民族音乐教育体系

1.建立健全民族音乐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我国具有五千多年文明的发展历程,传统文化积淀丰厚,民族民间音乐源远流长。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思想观念、民族习俗、宗教信仰和价值观等都可以从本民族音乐文化体现出来。因此,广泛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活动,建立健全民族音乐教育体系,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和地方习俗,建立并不断完善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结构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时刻明确自己的重任,与时俱进,重视并热爱民族音乐的传承和教导,精选各民族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音乐、民族山歌作为音乐课堂授课的重要内容。通过不断学习和感染,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传统民族音乐、会唱更多的民族山歌,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如壮族民歌《相思环》,完美的塑造了瓦氏夫人不单是一个女英雄,更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优秀将领。它歌颂了瓦氏夫人抗击倭寇的故事,其英勇的民族气节和宁死不屈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学生。

2.传承民族文化培养民族音乐审美价值

传统民族音乐的内容包括民歌、小调、说唱、戏曲、曲艺、民族器乐等。它们经过长期积淀和传承,各自形成不同的结构体裁和表现形式,并形成了数千年来华夏民族传统的审美思想和审美价值观念。千百年来,旋律美便是我国民族音乐表现的核心,常以美妙的旋律塑造乐曲的情感,表现民族音乐作品在内部与外部的协和统一,唤起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以及卓越的思维力。传统的审美观念中特别注重民族音乐的韵味及其特色。从音乐的角度来分析,无论哪个民族的音乐都具备其地域和民族内部的文化内涵,它与外界隔绝而完全属于这个地域和本民族。它就像是一个民族的方言,永远属于自我,属于这个民族的“音乐母语”。加强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让学生会唱自己本民族的歌,用本民族独有的“音乐母语”和思维方式,对音乐进行创作、演译、审美等。因此,全面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是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学生民族音乐审美价值观和文化内涵行之有效的途径。

3.传承民族文化推动民族音乐发展

民族音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象之一,是无形的宝贵财富,要传承和保护并将它发扬光大。传承就是创新发展的最基本体现,是文化载体的延续,要保持创新发展首先要做好传承的基础,将民族音乐之精华传遍世界,四季常青,鲜艳夺目。我国民族音乐品种纷繁,风格独特,无论是在演唱技巧、演奏技术、旋律韵味以及和声色彩等方面都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民族音乐,而且这些技术技法是任何国家民族音乐所没有的。然而,港台音乐的流入、流行音乐的风靡,使得我国对传统民族音乐教育和普及被忽视,民族音乐课堂教学严重失衡。更由于受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民族音乐极少受重视,港台和流行歌曲占据很大比例,青年学生对它更是崇拜得五体投地。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对于民族音乐的教育极不重视,学生对民族音乐和知识很缺乏,音乐鉴赏能力较低。因此,全面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民族音乐教育,让学生广泛了解其种类、体裁、风格、特色和文化内涵,广泛地了解世界各国的民族音乐特征,超越地域跨文化吸收民族音乐的韵味,以民族母语为基础繁荣创作,为全社会提供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

二、全面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措施

1.完善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师队伍的配备

全面实施中职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体系,必须有一支理论水平高、技术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然而,目前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低,而且配备不均衡。一所3千多学生的学校,才配备有两名音乐教师,同时还要兼任班主任,许多学校为压缩编制,减少财政开支,根本就不配备音乐教师,而是由非专业教师代课,严重的影响音乐艺术教学质量。由于教师素质基本功较差,任课教师是非专业的,很难按照教学要求实施,也就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更谈不上开展民族音乐教育了。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音乐教师严重配备不齐的今天,首先学校领导要在思想上认真地重视,要把它当成重要的事情来抓并落实。其次是稳定好现有的音乐教师,想办法给他们创造教学条件和科研环境,提高和改善生活待遇,为他们提供外出进修、培训等学习机会,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现代理论知识;再次是创造条件引进优秀的音乐教师,全面了解地方戏曲、民族音乐及其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能安心为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作贡献。之外,教师要热爱音乐教育、热爱民族音乐,无论是在范唱和范奏或是讲解民族音乐理论都是激情飞扬、情感真挚、内涵丰富,焕发出热情洋溢的情怀,以启发和感染学生,引起学生产生共鸣和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建立民族情感,构建民族音乐教育体系,推进发展与创新。

2.完善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材与设备的建设

学科教学的最根本就是教材。目前,全国各省市区的中职学校音乐艺术课所使用的教材千差万别、五花八门。就我区而言各中职校都不尽统一,有的以鉴赏为主,有的以基础理论和音乐常识为主,有的以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为主等。从中职学校学生年龄特性看,应以音乐基本常识和鉴赏为主,特别是民族民间音乐、地方戏曲等尤为重要。我区为少数民族地区,应尽量从地域特色、民族风格等挖掘,组织编写适合中职学校学生年龄特征的校本教材,把具有本民族特色和自己家乡的歌作为教材。

教学设备主要指音响、键盘乐器及多媒体等教具。许多中职学校这些高档的设备看来比较难指望。但是,教学用的钢琴、手风琴、电子琴,一般的音响和多媒体还是可以逐年添配。教师演奏能力问题不大,能演奏主旋律配上简易和声就可以。但是,许多中职学校连最起码的这些乐器都没有。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乐器多种多样,大量挖掘和运用这些乐器为课堂教学提高服务,各地各校音乐教师不断组织与发挥资源优势,使中职学校音乐课堂更加具有独特的色彩。

3.健全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唱、死记硬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方法等, 使学生处于学习和探究知识的被动状态, 音乐课堂上教师总是掌握着主动权, 学生能独立思考和创建机会极少, 学生之间的沟通或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很缺乏。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教育改革与发展, 要求对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方式方法更具创新性, 适应时代发展和青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建立民族民间音乐教育体系, 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情感内涵, 体会民族音乐真谛, 从听、看、唱、演 (奏) 等全面综合。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创造能力、表现能力、鉴赏能力和传授继承能力。提高学生对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体验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内涵, 丰富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通过排练和表演活动, 使学生身临其境, 置身于民族音乐的海洋之中, 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鞭策和鼓励学生敢于表现自我的想法和情感, 使中职专业学校的民族音乐教育教学体系更具创新性和兴趣性。

参考文献

[1].史振丽《音乐素质教育在推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与发展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6.

[2].冯先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3.1.

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 篇5

四川省教育厅近日透露, 2010年四川省将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攻坚, 加快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四川省在继续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等项目基础上, 将尽快启动彝族地区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 扩大彝族地区中职学校招生规模。从而提高全省中职教育发展水平, 改变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落后的面貌。

此外, 为了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 今年四川省将在有条件地区率先实施省级骨干教师培训, 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校。在加强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建设的同时, 还将对中职学校75万一二年级农村学生和城市贫困生提供资助, 扩大中职免费政策实施范围。

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 篇6

民族中等学校办公室在学校管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 它是联系学校领导与各民族师生的桥梁与纽带, 在知识日新月异、信息化高速发展的21世纪, 要更好地发挥民族中等职业学校办公室的重要作用, 履行好办公室职责, 办公室人员就要具备较高素质, 以适应民族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一、民族中等职业学校办公室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办公室是学校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综合性办事机构, 是确保民族中等职业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中心枢纽, 在学校的日常管理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联系内外、沟通左右的作用。做好民族中等职业学校办公室工作, 对深化学校内部体制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民族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 转变思想观念, 做好服务工作。

大力扶持和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 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推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全国民族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深入过程中, 民族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在稳步推进, 作为学校中枢, 办公室工作不仅要围绕学校中心开展, 而且要更新观念, 紧密结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紧密结合国家民族工作大局, 紧密结合民族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 把培养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协助领导做出全局性的、科学合理的安排和部署。在新形势下的办公室工作中还需要提高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 进一步加强管理, 改进工作方式, 提高工作效率, 并不断学习和努力掌握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 在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真正发挥好参谋、协调、管理和服务的多重作用[7]。

(二) 实现各族师生全面发展, 增强服务意识。

民族中等职业学校中协调上下、服务左右的办公室, 主要服务于各族师生, 而各族师生是民族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受益者。他们自身有别于社会大众, 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各族师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个人特点, 其工作、学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自主性, 因而也就表现出不同的精神需要。这些决定了办公室工作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 在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增长的基础上, 不断满足师生的需求, 服务于师生的发展, 并通过各族师生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开发, 创造更多的财富, 在更高水平上满足师生的需求, 使办公室为领导服务、为各部门服务和为各族师生服务的职能得到有机的结合, 实现各族师生及民族中等职业学校的全面发展。

(三) 掌握办公室工作的规律性, 形成工作重点。

办公室工作纷繁复杂、事无巨细, 而且情况经常变化, 不确定因素较多。民族中等职业学校办公室工作就是要善于从纷繁的工作中抓住主要矛盾, 形成工作重点, 围绕学校发展的大局, 服从和服务于学校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学校的决策决定的重点, 也就是学校的工作中心, 抓住了重点就掌握了参谋服务的主线, 掌握了落实决策的主动。在集中力量协调好重点工作, 以重点问题的解决带动全面工作的推进的同时, 还必须统筹兼顾, 带动基础性工作的开展, 这样, 才能掌握办公室工作的规律, 做好服务工作, 充分发挥办公室的职能和作用。

二、民族中等职业学校办公室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随着民族中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其办学宗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要适应这一变化, 最大限度发挥职能作用, 除调整工作思路、转换运行机制外, 更重要的是提高办公室人员素质。办公室人员要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更新观念, 不断学习, 才能紧跟时代步伐, 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 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适应民族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一) 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

民族中等职业学校办公室要在学校党委、行政的直接领导下, 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结合学校实际, 协助校领导制定学校的改革发展规划, 协调职能部门的有关工作[2]。这就要求办公室工作人员明确政治方向, 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 掌握并灵活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深入透彻地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民族政策的内在精神实质, 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知识, 了解民族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使自身的理论功底、战略思维、党性修养和工作能力等方面有明显提高。只有这样, 才能把领导的决策意图深刻理解, 把工作落到实处。

(二) 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

办公室的工作, 无论是文稿起草、信息调研、督查催办等政务工作, 还是档案管理、文书处理、会议安排、机要保密、后勤服务等事务工作, 都是围绕“服务”这一中心运转的。在民族中等职业学校中, 除了上述工作外, 还有许多关于民族团结、民族特点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这就要求办公室工作人员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驾驭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

(三)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 是民族工作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也是提升办公室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办公室工作应不断尝试改进工作方法、借鉴经验, 在工作中紧密结合实际, 正确把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工作特点和规律,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树立创新发展观念, 把创新作为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和前进动力, 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各项部署。

(四) 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

学习是工作之基, 能力之本, 水平之源[3]。随着新形势的发展, 办公室工作迫切要求工作人员进一步强化学习意识, 不断更新知识的层次和结构, 不断拓宽知识面, 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分析、文字表达和组织协调能力, 尤其是不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 还要努力学习经济知识、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和民族知识等, 做到想领导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 做领导的好助手、教师的好帮手。

(五) 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

办公室是学校首脑机关的“网络中心”, 为保证学校工作节奏高效率地运转, 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在工作中要做到快速敏捷、严谨细致。在处理每一件事、签收每一份文件、起草每一份文件时要尽量做到主动、沉着、冷静、及时, 不误时误事[4]。要充分掌握好各项工作的轻重缓急, 合理地把握好工作节奏, 提高工作效率。

(六)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办公室人员的心理素质是指办公室人员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经常性的、本质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心理特征既有稳定性、经常性, 又有可变的、可塑性[5]。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办公室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民族中等职业学校办公室人员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更多的是学校领导、民族师生。由于不同人员的知识结构、工作方法和生活习惯、气质、修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 因而他们的需求和对人对事的看法也有很大的差别, 办公室人员需要懂得心理学, 既要礼貌待人, 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有高尚、健全、完善的个性品质, 又有豁达开朗的气质和大方自然的风度。

在民族中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深入的今天, 民族中等职业学校办公室工作人员不能停留在原有的工作模式中, 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 不断完善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才能做好新时期民族中等职业学校办公室工作, 以适应新时期民族中等职业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为民族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曾明等.新时期民族高校办公室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 (7) :334.

[2]苗慧珠等.新时期高校办公室工作争议[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5) :23.

[3]牛跃群.新形势下综合大学校长办公室工作的思考[J].高教研究与实践, 2011, (1) :60.

[4]卢存.关于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办公室工作的思考[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4) :54.

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 篇7

一、苏北地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意义。

(一) “校企合作”可以更新领导和教师的教育理念, 有力促进苏北地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特色的培育与形成。

如何科学合理地改变“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这一现状, 迎头赶上苏南名校, 是当前摆在苏北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决策者们面前的当务之急。只有大力推进“校企合作”, 才能增强人才培养规格品种的适应性、适用性, 进而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和生产实际, 培育并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二) “校企合作”可以改变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落后的现状, 积极改善苏北地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条件。

学校通过“校企合作”, 引进先进的设备和生产线, 可以使学生提前适应企业、行业和社会的需要, 极大地缩短员工与企业的磨合期, 既有效地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又科学地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 为企业的发展储备大批优秀的可用之才, 进而有力地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 “校企合作”可以从师资队伍、课程设置、专业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促进学校的内涵建设与提升。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以课程设置与专业建设为根本、以学生管理与成才为目的是苏北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实现跨越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有效途径。只有走“校企合作”之路, 才能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不落俗套, 实现学校内涵的提升。

二、苏北地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相比较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校企合作”, 我国的“校企合作”起步较晚, 并且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比较明显。就江苏省而言, 苏南地区的学校, 尤其是高校, 受地域经济和社会环境影响, 较早地开始了“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已经形成校企共设“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联合举办专业、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校企联合进行技术攻关、校企合作开展“定单式”教育等模式。从总体上看, 苏北地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尚处于模式探索阶段, 推进苏北地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目前存在的最大障碍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问题, 主要原因是企业在合作中获得与付出不成正比, 未能实现“共赢”。

三、关于苏北地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建议。

(一) 改革办学体制。

1. 借鉴苏南发达地区办学经验, 对学校的所有制进行尝试性改革。

在苏北地区农村稍微有一定规模的中等职业学校几乎均是政府办学, 几乎没有任何企业背景。学校可在地方政府同意的前提下, 尝试与和学校品牌、优势专业相关联的地方企业或者跨地域企业通过投资办学、联合办厂、资助实训设备、建设实训基地等方式联合办学, 彻底改变学校企业背景缺乏的局面, 最大限度地实现“校企合作”, 达到“产学结合”的目的, 开创校企双赢的场面。

2. 加强管理体制改革。

学校要切实加强“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设, 把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建设当作“校企合作”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不仅仅要使专业指导委员会成为学校各专业办学的咨询机构, 还要进一步使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到学校各专业办学的决策和全过程中, 参与学校办学重要事项的决策甚至学校管理。要让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不仅仅有参与权, 还有决策权, 使其通过不同层次的参与, 促使企业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办学中, 促进学校和企业的“一体化”进程。

3. 研究并实行学制改革。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育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需要, 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 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 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创造条件。”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机械、机电等专业可安排前两学期学习理论知识, 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第三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 第四学期返校加强理论学习, 第三学年到企业全面顶岗, 实现“工学交替”、“产学结合”;养殖与种植等农学类专业可直接把实践时间安排在每个学期中, 以周为单位进行。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尽早进入社会, 提前完成学生和社会工作者身份的转变, 进一步使他们了解行业、职业和岗位对专业学习的不同要求,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

(二) 改善运行机制

1. 政府要充分运用行政手段, 通过疏导与调控, 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产学结合”;

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产学结合”的企业可以给予一定的优惠;要积极引导学校与企业探索能够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 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 为企业提供产业和行业发展信息动态, 为学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 做好“校企合作”的媒人;不仅要“扶上马, 送一程”, 而且要使“校企合作”这匹马跑快、跑好。

2. 学校要深入研究并建立起适应“校企合作, 产学结合”需要的运行机制。

要根据“校企合作”情况, 结合自身实际, 抽调部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行业背景的教师, 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明确职责, 给予权利, 全面负责学校“校企合作”的规划, 加深“校企合作”的研究、细化“校企合作”的开发、促进“校企合作”的推进、督导“校企合作”的实施、加强“校企合作”的管理;学校要定期制定相关“校企合作”的实施意见, 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建立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工作制度;还要建立起在“校企合作”形式与背景下的对教师、学生的新评价与考核体系等。

(三) 创新合作模式。

合作模式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要根据不同的专业, 采用不同的合作模式, 不能一拥而上, 全盘通同化。比如:服装、机械等专业可以采用“把车间建到学校”, 在学校中建立企业生产中心的模式;汽车、建筑等专业就可以采用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训的模式, 毕竟在苏北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一个汽车生产线是不太现实的;此外, 还可以采用“专业办学与企业结合”的模式, 形成专业与企业同风雨、共进退的“联合体”。但是, “校企合作”的模式不能盲目创新, 学校要密切关注企业的需求, 找准与企业的合作点, 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 这样才能与合作企业形成“战略一致、供需衔接、互相支持、共同发展、互惠互利”的合作局面, 推动校企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取得长久的实效。

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为苏北地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提供了极其便利的历史机遇, 学校唯有抓住机遇, 借鉴苏南等地区的先进经验, 迎头赶上, 积极探索具有苏北特色, 具有农村基础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建立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校企合作”新机制, 才能更好地开创和拥有苏北中等职业教育的一片新天地。

摘要:做好“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的心声, 然而, 审视我国当前的“校企合作”, 特别是苏北农村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 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学校一头热”、“合作内容单一”、“合作层次较浅”等问题。文章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区“校企合作”实际, 就加强苏北地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 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苏北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国家教育部网站.2010.4.26.

[2]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2010-2012) (征求意见稿) .2010.3.12.

[3]李高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成人教育, 2009, 09 (总第272期) .

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 篇8

1 民族地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

大力推进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是新时期壮大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但是, 我国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经济欠发展、教育欠重视的现实窘境。于是, 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进一步建立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有着极为显著的现实背景。

1) 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有限, 招生规模相对较小。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短缺问题比较突出, 在高中招生规模相对较小的现实面前, 进一步拓展职业教育成为民族地区均衡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洲, 由于地理、自然、经济和历史等因素的制约, 高中教育发展水平总体落后, 优质资源断区、教育结构失衡、断层。对此, 在这一教育资源现状面前,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优化已有的教育结构, 是临夏州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2) 职校中心办学能力及水平有限, 相应的教育功能难以充分体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的现实,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校中心办学的能力及水平, 无论是资金的投入, 还是人才的引进, 显然滞后于职校办学发展的现实需求。对此, 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 既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内部需求, 也是提高职校办学能力的重要举措。新时期下的民族地区, 应优先教育事业的发展, 依托优质的、均衡的教育事资源, 推动民族区域经济的发展, 这样的发展模式才契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形态;

3)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质量差, 削弱了职业教育的价值。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缺乏良好的师资、经费、设备, 以及实践基地。于是, 不少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质量堪忧,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习得有用的东西。此外, 职业教育价值的日渐确实, 让社会对职业教育缺乏信心, 家长选择让学生辍学打工, 也不让学生去职业院校虚度几年时光。所以,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遇到“冷待”, 日渐弱化的职业教育价值, 让职业教育发展面临重大的阻碍。

基于上述的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但更多地是存在不足。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结构失衡的民族地区, 进一步构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既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面向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也是强化职业教育价值, 重获“信心”的重要举措。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要发展, 发展的立足于面在于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并完善。

2 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近年几来, 国家大力扶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 从实际而言, 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体系缺乏开放性;二是理念存在误区;三是资金投入不足;四是缺乏可持续发展空间。这些问题的存在,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 不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并完善。

1) 职业教育体系缺乏开放性, 教育教学与实际需求相脱节。从甘肃、宁夏来看, 民族区域职业学校系统相对比较封闭, 教育教学呈现出单向发展的现状。职业教育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也就是说, 职业教育应面向社会、对接产业发展, 着力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而教育的“面向”与“对接”依托于开放型的职业教育体系。具体而言, 民族地区民族职业教育体系开放性的缺乏,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以职业学校为主线, 缺乏对企业、行业的吸纳; (2) 中高职业教育存在断层或脱节的教育现状, 导致职业教育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削弱了职业教育的有效性;

2) 教育资源投入不足, 民族特色在职业教育中鲜有体现。当前,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仍受教育资源的限制, 在很大程度上对教育经费有着迫切的需求。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现实背景下, 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缺乏协调性, 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此外, 民族特色是发展民族职业教育的重要着力点, 但是, 民族区域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进程中, 过于强调其他区域职业教育成功模式的借鉴, 进而忽视民族特色在职业教育中的彰显, 缺乏构建“民族—市场”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形态。这样一来, 民族区域职业教育缺乏与民族特色的结合, 僵化的教育体系难以支撑现代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 职业教育缺乏可持续发展空间, 职业教育发展日趋“疲惫”。近年来, 我国大力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着力构建均衡发展下高等教育的良好发展。但是, 这也对职业教育, 尤其是民族区域职业教育带来较大的生存压力。首先, 现行政策将职业教育纳入专科教育, 缺乏配套政策的有力政策。于是, 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 社会对职业教育抱有偏见;其次, 随着本、专科教育的不断扩大, 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日益狭窄, 加之职业教育缺乏准入制度, 造成职业教育呈现出一定混乱的情形, 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所以, 民族区域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仍存在诸多的现实阻碍与问题。无论是职业教育自身体系的不足, 还是外部环境的影响, 都强调完善民族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当前, 民族区域职业教育体系的问题, 主要在于民族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狭隘性, 缺乏构建开放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且, 民族区域职业教育与民族特色缺乏结合, 导致职业教育存在短板, 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比较狭窄。

3 建立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大力推进民族区域发展是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当前, 民族区域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职业教育内容缺乏民族特色的兼容, 导致民族区域职业教育狭窄的发展空间。所以, 在新的历史时期, 建立完善的民族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有着十分显著的现实必要性。具体而言,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构建一体化的初职中职教育, 提高职业教育的有效性。近年来, 民族区域狠抓初职中职教育的发展, 但实际的成效甚微。究其缘由, 在于初职中职教育缺乏一体化, 职业教育的作用难以充分体现。例如, 在甘肃甘南自治州, 就大力构建初职中职教育的一体化, 扩大职业教育的面向, 即使是初中辍学生, 也可以有效地分流到县职教中心。这样一来, 不仅确保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 而且为职业教育提供了稳定的生源, 提高了职业教育的有效性。所以, 进一步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形成初职中职教育的一体化发展, 是民族区域职业教育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应坚定不移的推进;

2)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 但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依托于完备的教育体系, 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无疑是促进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立先打职业教育体系, 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 紧紧依托职业教育的力量, 形成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动力。此外, 大力推动民族区域职业教育, 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专业型的技能人才, 有助于区域经济发展;

3) 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区域职业教育, 是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形式。当前, 民族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 也注重民族特色的渗透, 逐步形成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形态。而建立并完善民族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是进一步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力保障。当前, 民族区域文化保护的紧迫性日益突出, 并且民族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在壮大职业教育的同时, 兼顾好民族文化的渗透与发展, 是新时期民族区域职业教育实现“双赢”的有力保障。

4 民族地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措施

民族区域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依赖于完备的教育体系, 但如何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关键在于立足于民族区域特色、调整职业教育资源、抓好职业教育改革试点, 多元化、多层次地发展民族区域职业教育事业。具体而言, 主要务实以下几方面工作:

1) 立足民族地区特色, 发展多元化、多层次的职业教育。民族区域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显著的民族特色, 在职业教育中更好地彰显民族区域特色, 是强化民族区域职业教育活力的重要举措。例如, 民族区域的传统手工艺、服饰、种植等, 都可以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 民族区域建立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 首先需要立足于区域特色, 在形成自我办学特色的基础上, 逐步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职业教育。甘肃传统民间手工艺品种类繁多, 手工艺技术独树一帜。甘南自治州就充分认识到这点, 将传统的手工艺术纳入到职业教育之中, 开设了雕塑、民族服饰等民族特色浓厚的职业课程。这样一来, 不仅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内容, 促进了职业教育更好地“接地气“, 而且对传统的民族文化起到了良好的继承作用, 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民族区域文化的有效保护;

2) 调整职业教育资源的结构布局, 促进中职高职教育的衔接。调整职业教育资源的结构布局, 是民族区域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也是实现中、高职教育优化发展的有力保障。但是, 如何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结构布局的优化, 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 强调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 以及各方工作的狠抓落实。甘肃甘南州近年来就大力壮大中职高职教育: (1) 甘南州先后对成就突出、具备条件的民办职业教育升格为高职学校; (2) 在整合中职教育的过程中, 针对全州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分散、集约性差的特点, 制定了甘南州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评价标准。这样一来, 不仅实现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评估, 而且实现了中等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扩大了中等职业教育的资源。例如, 新筹建的甘南州中等职业学校整合甘南师范、甘南藏族综合专业学校、甘南畜牧学校、甘南州卫生学校四所中专院校教师资源, 依托甘南州畜牧学校建设第一校区, 规划占地170多亩, 在甘南州卫生学校改扩建第二校区, 规划占地120多亩。规划总建筑面积12万多m2, 规划新建总建筑面积近10万m2, 计划投资2.9亿元, 进一步整合中等教育资源, 实现更大规模的中职教育;

3) 切实抓好职业教育改革试点项目, 建立民族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改革无疑是民族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也是构建民族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具体而言, 主要在于: (1) 进一步改革职业招生考试制度, 实现民族区域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并采用了“技能+知识“的考核办法, 实现了对职业招生考试制度的有效改革; (2) 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僵化的职业教育模式无意于民族区域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反而阻碍了民族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在近年来, 临夏州民族职业学校, 就大力引进企业资源入校, 仅仅依托市场需求, 实现对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化与调整, 以更好的市场为导向, 发展好职业教育; (3) 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例如, 在临夏自治州, 支大力推进省内外职业学校建立健全联合办学机制, 采取校校联合、校企合作等办学模式, 通过“1+2”、“2+1”、“1+1+1”等办学形式, 每年向省内外示范性中职学校选送一大批初中毕业生和“两后生”接受中职教育。

4) 抢抓国家高度重视,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机遇。近年来, 民族区域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春天, 抓好政策机遇是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点。首先, 帮助临夏州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职业学校。到2017年, 建成1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 1个省级综合性、开放式、共享型实训基地;其次, 拓宽升学渠道, 对成绩优秀且希望继续升造的中职毕业生, 每年按30%左右的比例对口升入高职院校。从2014年起, 在“三职生”考试和中高职“2+2+1” (中职2年、高职2年、企业1年) 、高职本科“2+2+1” (高职2年、本科2年、企业1年) 和硕士研究生“4+2+1” (本科4年、硕士2年、企业1年) 等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中, 对临夏州籍学生予以政策倾斜。

摘要:民族区域的特色性, 强调了民族区域职业教育特殊性, 如何进一步建设民族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成为发展民族区域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分析了民族区域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 阐述了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之上, 论述了落实民族地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措施。旨在强化对民族区域职业教育现状的认识, 并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推动民族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峰.新加坡“立交桥”式职业教育体系给我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22 (5) :25-27.

[2]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来自瑞士的创新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18 (4) :103-105.

[3]马树超.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各地努力程度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11, 29 (5) :147-149.

[4]教育部.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 2010-1-16.

[5]周建松.关于全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等研究, 2013, 18 (7) :56-58.

上一篇:上海双年展下一篇:长城开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