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学生(共12篇)
民族地区学生 篇1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民族稳定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目前, 我国贫富差距非常严重, 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比较落后。为了国家稳定和持续发展, 国家大力支持边远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5月在天津考察时曾勉励大学生,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转变择业观念, 坚持从实际出发, 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 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 善于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李克强总理2013年8月在兰州大学考察时再次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就业和创业, 继而成为当地发展的“种子”, 为当地经济带来效益。
多年来, 国家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 帮扶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 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就业。期待措施逐步落实, 能让少数民族地区真正富起来。
全国帮扶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业多重优惠鼓励学生投身边远地区
2012年11月, 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教学[2012]11号) 。该文要求各地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省级工作部门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出台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 进一步拓宽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鼓励毕业生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领域和岗位就业, 大力开发农牧业技术、医疗卫生、治安管理以及双语教师、幼儿园教师等公共服务岗位。要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适时调整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要根据少数民族毕业生特点, 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就业技能培训。
2013年, 中央发布国办发[2013]35号文要求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给予必要的帮扶与指导, 鼓励他们自主创业。承担对口支援西藏、青海、新疆任务的地区要组织本地用人单位积极面向受援地高校毕业生开展各类招聘活动, 并将到本地求职的受援地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扶持政策范围。承担对口支援西藏、青海、新疆任务的中央企业要结合援助项目建设, 积极吸纳当地高校毕业生就业。
在帮扶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业同时,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毕业生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就业的政策文件, 如中组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于2009年联合发布的《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 (人社部发[2009]42号) , 国务院于2011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国发[2011]16号) , 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公务员局2014年9月印发的《关于做好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的意见》 (人社部发[2014]61号) 。近年来, 中央开展了三支一扶、西部计划、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多个基层项目, 上述文件的出台, 为学生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就业提供了更完善、更多重的制度保障。
目前, 学生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就业可享以下多方面优惠:
(1) 公务员招录优惠。国家每年拿出公务员考录计划的一定比例, 专门用于定向招录服务期满且考核称职 (合格) 的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国家适当降低了基层公务员招录门槛, 如适当降低招考职位学历要求, 最低可到高中、中专;放宽招考专业限制, 乡镇机关可不限专业;适当调整报考职位年龄条件;不限制工作年限和经历;合理确定开考比例, 报考人数较少的可降低开考比例;此外, 对艰苦边远地区基层职位可以单独划定笔试合格分数线。
(2) 事业单位招聘优惠。从2009年起, 到乡镇事业单位服务的高校毕业生服务满1年后, 在现岗位空缺情况下, 经考核合格, 即可与所在单位签订不少于3年的聘用合同。同时, 各省 (区、市) 县及县以上相关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 应拿出不低于40%的比例, 聘用各专门项目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
(3) 考学升学优惠。服务期满后三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高职 (高专) 学生可免试入读成人本科。
(4) 国家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政策。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 服务期在3年以上 (含3年) 的, 其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由国家实行代偿。每位毕业生每学年国家代偿金额最高不超过6000元。
(5) 高定工资或放宽职称要求。对到艰苦边远地区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业的高校毕业生, 在机关工作的, 试用期工资可直接按试用期满后工资确定, 试用期满后级别工资高定1至2档;在事业单位工作的, 可提前转正定级, 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1至2级。高校毕业生在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申报相应职称时, 可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或放宽外语成绩要求。
国家要发展, 民族要强盛, 都离不开知识, 离不开人才。一直以来, 党和国家将更多资金、技术和人才向少数民族地区投入, 为的就是让少数民族群众过上幸福, 最终实现民族共繁荣共发展的宏伟目标。为了这一共同目标, 各地也推出了众多优惠政策。
湖北少数民族学生可直接落户创业将获扶持资金
湖北省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录取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 入学时可不迁移户口;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毕业后在湖北省内就业创业的, 凭毕业证、就业创业相关手续和住所证明, 直接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校毕业生毕业超过两年的, 经教育部认证的本科以上学历或者学士以上学位留学回国人员, 符合就业创业地落户基本条件的, 可申请在当地落户。
此外, 湖北划拨专门资金用于促进大学生在湖北创业发展, 特别是将少数民族地区在校大学生纳入了重点扶持范围。
湖北省规定, 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家庭大学生在湖北省内自主创办企业、个体经营或从事农业合作社, 并依法登记注册、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的创业项目。根据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学技术含量、市场前景以及吸纳就业能力等因素, 分别给予2万元至20万元无偿资金扶持。
广东到农村从教可退学费
为吸引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 提高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广东自2008年起实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满1年后可享受退还学费的政策。退费的标准按每人每年6000元计算。本科及以上学历 (学位) 高校毕业生上岗退费以4年为限, 从上岗满1年后逐年退费, 连续退费4年;大专学历高校毕业生上岗退费以3年为限, 从上岗满1年后逐年退费, 连续退费3年。
2012年, 广东发布了《关于将欠发达地区农村幼儿园纳入上岗退费实施范围的通知》 (粤教师函[2012]50号) , 决定将在广东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的“上岗退费”适用学校类型范围扩大为:乡镇 (不含县城所在镇) 及乡镇以下的中小学、幼儿园和中等职业学校。
黑龙江到边远地区就业, 户口可保留原籍
黑龙江省自2006年陆续出台优惠政策, 鼓励毕业生到边远地区就业。高校毕业生到县及以下单位、农垦和森工下属的农场、林业局、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 户口可保留在原籍或迁往就业地区, 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提供免费人事代理服务;工作3年以上的, 流动到省内其他单位不受户籍限制, 有关部门给予办理相关手续。
到艰苦边远地区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工作的高校毕业生, 录用到机关的, 可直接享受试用期满后定级工资, 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 在一、二类艰苦边远地区或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 可高定一个级别工资档次, 在三类艰苦边远地区的, 可高定二个级别工资档次;聘用到事业单位的, 可提前转正定级, 转正定级时, 在一、二类艰苦边远地区或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 可高定一级薪级工资, 在三类艰苦边远地区的, 可高定二级薪级工资。
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艰苦边远地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 其工作业绩应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定专业技术职务, 并可免于外语、计算机考试。志愿在基层、艰苦边远地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3年以上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工作满1年即可分别直接申报中级、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到西部去, 到基层去,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多年以来, 党和国家一直呼吁大学生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以自身能力和才干帮扶当地经济发展。事实是, 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就业也是缓解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之一, 毕业生因此能避开就业结构性矛盾较为集中地区和行业去发展。诚然, 相比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 西部地区的吸引力还不够。但随着国家帮扶政策逐步落实, 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逐渐腾飞, 大学生将从中发现适合自身发展土壤, “种子”继而渐渐发芽, 成长为撑天的大树。
民族地区学生 篇2
民族地区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自主学习障碍分析
伴随教育体制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采用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成了大势所趋.那么对于民族地区高校,英语自主学习模式是否可行?本文通过对我校及广西师院部分学生所作的问卷调查及访谈,得出结论:在民族地区非英语专业学生中推广英语自主学习模式是可行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障碍.我们在这一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克服障碍、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以期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学有所启发,并探索出自己特色的自主学习模式.
作 者:彭晓兰 彭霞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湖南,吉首,416000刊 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年,卷(期):9(12)分类号:H319.3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 英语自主学习现状调查 障碍分析
民族地区学生 篇3
我们所教的学生有百分之八十五都是少数民族。这里有积极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各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劳动过程中保存许多古朴、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山区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日常交往所运用的母语不是汉语,加上受地域环境的限制见识有限,以及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能力总是不太尽人意。然而作为老师,我们几乎忽略了这是一片创作的沃土,在学生的作文里几乎看不到最美、最纯、最富民族特色、最具乡土气息语言。因此,我们迫切的希望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作文能渗透民族文化的元素,凸显民族文化的内涵。我们也想借助课题研究这个平台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创作出有民族特色的,有乡土气息,表达爱民族、爱家乡的优秀作文。
我们以《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作文渗透民族文化的实践与研究》为课题研究,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三个学期。从第一学期的申请立项、确定方案、构想策划、理论学习、前期调查,到第二学期的贯彻实施,具体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一次次学习、实践、研讨、交流、改进、调整等实实在在的工作中,我们真实地听到了自己成长的脚步声。
本学期我们进入了课题研究的实施和总结阶段,如何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以更好的方式深入地进行课题研究,从多方面具体地体现和展示本课题的实验情况和效果,是我们这个学期课题研究的工作重点。我们工作虽紧张,可却感觉很充实,虽然很忙碌,可我们却在不断成长,成功的喜悦与研究的困惑并存着。下面是我们课题组在实施中的活动情况和体会。
1.理论是实践的航标。进行理论学习是我们课题组一定要坚持执行的工作重点之一。由于前期做好了专门充分的理论学习,因此,本学期我们将理论学习渗透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培养课题组成员做研究型教师的思想意识。课题组长带头并要求和督促组员每月必须至少写一篇随笔或研究叙事。
2.凭借一线教师的有利条件,我们以民族文化为平台,以课堂为实验基地,通过调查问卷,带领组员深入民族村寨进行采风,帮助学生整理自己民族档案,在校内开展民族趣味活动。如民族手工、唱山歌、民族服饰秀、民族美食制作、《我是 族,我骄傲》演讲比赛民族图片展等。通过这些活动,我们感受到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更重要的是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
3.有付出就有收获。两年下来,我们积累了各种研究资料和教学经验,向领导们、同行们、家长们、学生们展示了各自的教学风采。学生拍摄的优秀图片展,教师作文教学竞赛,优秀案例,学生限时作文竞赛,学生优秀作文展,优秀作文集,教师的优秀论文集,研究报告等。受到同行们的欣赏和家长、学生的喜爱。所上的研讨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得到了领导的赞扬,课题组的老师们撰写的教案或论文还获得了各种级别的奖励。
民族地区学生 篇4
信息素养是大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 适用于所有学科、所有学习环境、所有教育层次。因此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参考国内外信息素养研究的文献, 我们设计了针对民族地区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问卷, 旨在通过对我校部分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调查, 摸清我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真实状况, 为下一步的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素材, 为专业和课程建设、为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一些依据。
一、信息素养
1.信息素养定义。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与信息道德四个方面的基本素养。美国图书馆协会将其定义为: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 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 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2.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有信息素养的人是指那些不仅懂得如何学习, 而且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习惯、 能力的人。信息素养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信息素养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学业成绩和职业成就。信息素养培养是一个终生学习的过程, 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全方位学习是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任务。信息素养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 是信息时代每个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将大大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进而提高整个社会和国家的竞争力。
3.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有关, 但对个人、教育系统和社会的影响更大。一个具备信息技术技能的人可以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数据库来完成学习、工作或其他个人目标, 着重点在技术。 而信息素养侧重于内容、交流、分析、信息检索与评估, 是通过有效的调查方法、敏锐的洞察力和推理来认识、发现、评估和使用信息。信息素养借助信息技术发起、支撑和拓展了终生学习的理念, 但从根本上和信息技术又是独立的。
4.信息素养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中心使命是培养终生学习者。通过培养学生具备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培养他们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提升事业、如何扮演好信息公民和社区成员的角色。信息素养培养贯穿于大学的课程体系中, 贯穿于大学的日常管理和服务中, 它要求大学各位教师、员工的密切合作。大学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实验环节、课程设计、作业时有很大的责任来增强学生对专业学科知识和信息的兴趣。 大学老师应鼓励学生探索未知, 为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提供指导。
二、信息素养调查分析与结论
我们在认真研读国内外信息素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 设计了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表。调查表主要涵盖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四个方面 (调查表包括30道题, 其中信息意识9道、信息知识8道、信息能力10道、信息道德3道) 。
信息意识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 体现在对信息价值的自觉认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分析力上。信息知识指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中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信息能力指个体对信息系统的使用以及获取、分析、加工、评价信息并创造新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信息伦理道德指个体在获取、利用、加工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 不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其中, 信息意识是前提, 信息知识是基础, 信息能力是核心, 信息伦理道德把握个体信息素养的方向。
我们对我校六个学院、近千名学生进行了信息素养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对象是青海民族大学大一到大四的部分在校学生, 涵盖了我校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政治学院的16个专业、28个班级。
各学院学生信息素养分项平均得分和男女生信息素养分项平均得分如图1和图2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 理工科院系 (物电院、化生院) 学生信息素养各项指标平均得分略高于文科院系, 信息意识最高分59.2, 最低分42.7;信息知识最高分51.8, 最低分29.4;信息能力最高分47.4, 最低分37.2;信息道德最高分73.8, 最低分40.0。由图2可以看出大多数学院女生平均得分高于男生, 各院系平均得分相差不大 (介于37~52之间) 。
从图3可以看出, 大学生信息素养分项得分总体呈现随年级升高而增加的趋势。从图4可以看出理工科院系学生信息素养分项得分总体高于文科院系。总体来说, 高年级学生信息素养各项指标平均得分基本高于低年级学生, 女学生各项指标平均得分基本高于男学生, 理工科学生高于文科生。我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平均得分不高, 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结合我校学生实际, 我们的建议如下:
1.全面普及信息素养类课程。将信息素养课程作为大学新生的必修课程, 不仅可以加强新生对信息素养的认识, 提高他们的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 树立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 而且对他们以后的专业课学习、 更好地发展专业技能也大有益处。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培训课程, 课程应包括信息论基础、信息技术导论、信息组织查询与检索基础、网络基础、信息道德伦理基础等内容。使学生对信息的概念、信息的基本特征、社会作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的关系, 以及信息的获取、检索、分析、处理、整合、 组织、开发、利用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基本能力, 为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2.培训学生准确、迅速查找校园内信息。包括图书馆图书资料、电子书、电子文献库, 各种招生就业信息, 各种教务、考试信息, 各种学生工作信息, 各种院系活动信息, 各种学校、社团、社会活动信息。在此基础上, 构建全校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 将各种信息及时向学生以网站、电子邮件、微信、短信等方式进行通知确认。
3.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素养培养环境, 加强信息道德宣传力度。一方面, 校图书馆、网络中心、校广播电视台和各相关职能部门应相互协调、优化资源,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环境。另一方面, 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提高信息伦理道德水平, 使他们具有网络安全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约束网上行为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4.教师应担负起信息素养教育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各种专业信息 (包括学科、专业发展前沿状况;学术文献及研发现状;专业教材与专业实验设备信息;就业信息等) , 指导学生认识信息资源的价值, 满足其对信息的需求。
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相信, 通过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协作, 通过老师有意识地灌输和教育, 学生能够意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能够积极主动利用现有各种信息资源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能够相互交流、分享信息并形成良好互动, 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一定会有实质性的提高。
四、结论
本调查研究表明, 目前我校高年级学生信息素养各项指标平均得分基本高于低年级学生, 女学生各项指标平均得分基本高于男学生, 理工科学生高于文科生。我校大学生能有效利用图书馆、网络获取各种信息, 但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有待提高, 特别是对信息进行分析、评价、综合利用和创新的能力还有明显不足, 部分学生信息素养得分较低, 少数同学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的意识较淡薄。我校学生信息素养总体水平仍有待提高。
民族地区学生 篇5
锦屏县偶里民族小学:龙章贤
摘要:近年来,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通过调查发现就黔东南州锦屏县偶里乡各级各类类学校,各科之间虽有不同,语文科总的问题仍很严重。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思想认识上的不足 ;普通话语音基础差;推广普通话的措施不力。由此提供的对策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教师对推广使用普通话的认识;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建立健全教师推广使用普通话的各项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监督机制。
关键词:提高 农村 语文教师 语言素质调研报告
二、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活动,我们对偶里乡属中小学98名学生在小学期间所接触到的语文教师的语言使用情况做了调查,98名学员在小学期间接触到的语文教师共有26名,其中,在课堂上讲课能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的有18人,占总人数的69%,在课堂上使用不标准普通话的有6人,占总人数的23%,不用普通话的有2人,占总人数的8%。小学语文教师竟然有8%在课堂上不讲普通话,这一调查结果让笔者大大出乎意料。小学教师,多毕业于中等师范学校,据笔者所知,黔东南州在普通话口语教学培训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尤其是这几年,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中师毕业生训练十分刻苦,普通话水平合格率普遍提高,民办、代课教师也在参加各级各类普通话口语教学培训,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原来在学校能够讲普通话的小学教师,在农村方言土语的包围中却逐渐放弃了使用普通话,而采用方言教学,即使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达到了合格要求,领取了合格证,但在教学中有一些教师仍不能坚持使用普通话教学。在一个人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即12岁以前,很多农村学生却不能接受规范、标准的语言学习,使他们错过了学习语言的大好时机,以至于进入高等院校仍有相当数量学员的普通话极不标准,一部分的学员普通话讲的比较差,大部分的学员的普通话带有一定的方言色彩。
三、原因探析
造成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不能积极按上级要求使用普通话的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思想认识上的不足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推广使用普通话有以下错误认识:一是本地的教师教本地的学生,又不是听不懂,用不用普通话无所谓,关键是讲课精彩,学生愿听,考试成绩好就行。二是苗侗族方言属于南方方言区,和普通话差距大,在交际中会造成语言障碍,学普通话没必要。三是以为讲普通话是“撇”(这占极少数而且主要是那些使用方言多年的的老教师)。他们说:“把课讲好、能多考出去几个学生是真本事,什么普通话不普通话的,那些撇声怪气的调,我听了就别扭。”
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教师只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注重课堂语言的生动性、知识性、趣味性,想千方百计把课讲好,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升学率。他们还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还不能把推广使用普通话提到提高全民素质的高度来认识。
2、教师思想认识上的不足
我国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相对城市来说,经济文化生活比较闭塞,语言观念也比较保守。农村中小学教师,生活在方言环境中,受方言习俗的影响,大部分不敢、不会、不习惯说普通话。一位教师说:“说普通话家乡人耻笑你,何必找那麻烦?”有些青年教师在毕业分配之前,由于师范院校的培养和训练,已基本上掌握了普通话,但工作后,由于环境的影响,也随波逐流不再用普通话教学。
3、普通话语音基础差
普通话语音基础差也是阻碍农村中小学教师使用普通话教学的重要原因。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中老年教师和年轻的民办教师都没有受过专门的普通话训练,没有掌握起码的普通话语音知识,更谈不上熟练运用了。青年教师大多数是师范院校毕业,在学校里虽然受到过系统的普通话训练,可是由于语言习惯及训练方法等方面的原因,一部分人讲普通话不十分熟练、标准,这些人觉得使用方言教学比使用普通话教学要轻松自在得多,所以逐渐放松自己,不使用普通话教学了。
4、推广普通话的措施不力
由于普通话水平的高低、使用不使用普通话与学生的升学、教师的晋级筹关系不大,学校领导从指导思想上没有真正重视推普通话的工作.大部分学校只局限于一般号召而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他们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推广普通话的制度,没有必要的管理监督机制,没有把使用普通话教学作为衡量和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项内容,这是造成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不使用普通话教学的关键所在。
四、几点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教师对推广使用普通话的认识
加大推广普通话的宣传力度,使广大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说不说标准的普通话不是个人小事,而是造福子孙后代、关系到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大事。一是教师工作的需要.教师是使用语言最多的岗位,教师的语言规范与否对学生影响很大.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过,“在教师来说,口头语言是一种教学手段,如果恰巧又是教语言的,那么教师的语言又是一 种直观教具。教其它学科的教师,他的语言也有向学生起着语言教育的作用。”教师如果能讲一口优美、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必然会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普通话。二是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生活各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各行各业、人与人之间都需要沟通、交流。而方言却 往往造成语言不通、语意误解,给人们的交际活动带来很大的困难。三是信息时时代的迫切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话、电传打字机已被广泛应用,人机对话的电脑已问世,而如果发音不规范,电脑输出的将是错 别字.而且由于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比较简单——只有400多个音节、4种声调,因此人们预言21世纪汉语将成为世界第一语言。可以说,推广普通话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2、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在方言环境里掌握和使用普通话是困难的,所以我们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农村的方言大环境,目前我们还无力全部改变,但我们可以把校园作为“坚强阵地”,在校园内实行普通话“单语制”,要求从学生、教师到学校领导,人人、时时、处处都讲普通话,创造一种讲普通话的氛围,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校园语言。在这种特定的语言环境里,教师不但容易消除使用普通话的心理障
碍,而且会逐渐感受到运用普通话得体、庄 重和高雅,从而激发起学习、使用普通话的热情。
3、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
首先,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举行朗诵会、演讲会、故事会、普通话教学观摩及比赛等,使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由普及走向深入.其次,各地应组织专人进行方言调查,找出方言和普通话在 声、韵、调及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对应规律,为广大教师学习和教学普通话提供一条捷径。第三,各地的中师学校可以利用假期举办普通话培训班,为农村中小学培训推广普通话的骨干。培训应在时间、教材、师资上给 予保障,坚决杜绝那种形式上轰轰烈烈而收效甚微的走过场式的培训。第四,要大力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营造氛围,切实使“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4、建立健全教师推广使用普通话的各项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监督机制。
浅谈培养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6
关键词:民族地区;学习兴趣;语言
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夯实基础,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少数民族的整体素质,是摆在每一位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突破语言关,使他们由“怕学”变为“想学”,培养其兴趣
当学生对某种学科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但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讲,进入学校后,他们要由本民族语言过渡到汉语,困难很大,不少学生“金口难开,一言不发”,有的学生心里想说,但面对教师和同学,又怕自己表达结巴,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取笑,不敢说,只好保持沉默。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是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突破语言关,鼓励他们大胆说,错了也不要紧;其次是多给他们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多锻炼自己;再次是多给予他们鼓励和表扬,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只有在因学习获得成功时,才会激发学习兴趣。比如作文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讲是一大难题,每次作文,我都让他们先说再写,这样持之以恒,他们就有话可说,又有内容可写了,既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有一位学生,刚来我班时,沉默寡言,闷闷不乐,从不敢用汉语正面与人交谈,后来,我找他谈话,才知他因父亲去世,很伤心。于是,我叫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心里话说出来,他边哭边诉说了父亲对他的爱,后来我又鼓励他用作文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结果,他以“伟大的父爱”为题,,写出了一篇生动感人的作文,还在作文后附上了这样几句话:“老师,我是一个彝族学生,以前我最怕写作文,每次写作文,我就装病请假。来到这个班,在您的帮助指导下,我不害怕写作文了,并对作文产生了兴趣。”
二、要善于变换学习形式,使他们“乐学”
儿童心理学表明: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学生兴奋和兴趣,当一个新鲜事物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会引起他们足够的注意力,迅速激起他们去研究、了解这个新鲜事物的欲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长期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话,将会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减。因此,教师要从教材内容出发,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改变教法,变换学习形式,才能使他们乐于学习。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提前让学生以小组或个人形式,亲自去调查自己的家乡是怎样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的,又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建设生态环境的,学生兴趣盎然,积累了很多材料,有的收集了水源、矿产资源遭破坏的资料;有的收集了森林资源被破坏的资料;有的收集了白色垃圾对人的危害;有的收集了大气资源被破坏的资料;有的收集了家乡退耕还林的资料……后来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为什么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作为一个小学生怎样来保护地球?并自己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语。通过讨论汇报,学生不仅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用事实教育了学生,让他们懂得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增强了环保意识,激发了环保热情,激励学生用科学的方法保护地球,使地球造福于人類,造福于子孙后代。
三、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会学”
在现代教育中,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实现全面发展和发展个性特长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通过活动,不仅促使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发展,为学生完整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还可以使学生走出课堂狭小的空间,把视野扩大到课堂以外,让他们吸收大量的自身发展所必需的“知识信息”,为素质教育拓宽了活动空间,促进了他们学会学习,丰富知识。利用班队会、课外兴趣小组,开展讲故事、小制作、朗读比赛、参观访问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周让学生坚持办手抄报,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利用小小新闻发布会,每天早读,让学生把自己在电视上、报刊杂志上、校园里看到的自己有感想的事讲给同学听,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去学习。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有趣,成绩才会显著提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民族地区大学生幸福观调查 篇7
关键词:民族地区大学生,幸福观,调查
幸福观作为人生观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民族地区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地区宝贵的人才资源, 他们的幸福观代表了未来民族地区幸福思想发展的基本趋势。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追求科学的幸福目标和采取正确的方式获取幸福, 对于民族地区大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 以及对整个民族地区未来的发展和进步都有重大意义。因此, 采取科学方法系统研究民族地区大学生幸福观的特点, 引导民族地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实属必要。
一、调查方法及调查过程
(一)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 选取了广西河池地区的两所高等院校 (河池学院、河池职业技术学院) 的在校大学生共850人进行测试, 收回有效问卷796份, 有效率为93.6%。其中男生387人 (占48.6%) , 女生409人 (占51.4%) ;汉族学生451人 (占56.7%) , 少数民族学生345人 (占43.3%) ;自我认知为弱势群体的大学生317人 (占39.8%) , 而弱势群体中属于家庭经济贫困的人数为203人 (占25.6%) 。
(二) 问卷内容及其测试过程
1. 问卷内容。
调查问卷采用自制“广西大学生幸福观调查”。调查表最初由22个项目组成, 在河池学院选取了65名学生进行了初次测试后, 我及课题组成员修正了部分问卷内容, 最终确定了16个项目。问卷内容包括: (1) 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比如:性别、民族、家庭所在地等。 (2) 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幸福观影响因素与获取幸福的方式。 (3) 两个特殊内容。民族地区大学生对自身是否属于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或贫困生作出自我界定。
2. 调查过程。
首先按系部整群抽样, 之后在统一的时间内 (15—20分钟) 由问卷调查人员统一指导填写, 当场收回并核查。此外, 调查人员在被测对象中选取部分学生进行个别交谈。谈论的内容涉及:“你认为你们同学中存在弱势群体或贫困生吗?”“你认为哪些因素对你的幸福产生了影响?”“你认为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二者有联系吗?为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增强自身的幸福感?”“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会影响你的幸福观吗为什么?”
二、调查对象的幸福观现状分析
(一) 积极健康的幸福目标取向占主流
“幸福, 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 由于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1]“幸福观”是人生观系统中有关人生幸福问题的部分, 是人们关于幸福目标、幸福动机、幸福手段、幸福标准、幸福效果等问题所持态度的观念系统。[2]调查结果显示, 民族地区大学生幸福观主流是积极健康的, 是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有73.6%的学生对“自己大学生活的总体评价”给出了肯定回答。在有关幸福的看法的8个小项目中, 认为“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才是最大的幸福”占70.29%。这说明多数大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幸福与社会幸福联系在一起。
(二) 能正视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关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加之西方价值观的大量涌入, 民族地区大学生对“追求什么样的幸福”的认识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调查发现, 对“有钱就是幸福”、“幸福就是吃、喝、玩、乐”、“越多的物质享乐就越幸福”持肯定态度的分别占11.32%、5.81%、9.63%, 持否定态度的分别占57.91%、71.16%、73.3%。这说明虽然大多数人并不认为物质幸福高于一切, 但是民族地区大学生中的确有少部分人将幸福来源归结于物质上获得满足。对“越多的精神享受就越幸福”持肯定态度的占56.12%, 持否定态度的占23.4%。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真正的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结合。”[3]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是幸福生活的基础, 但是, 人若缺少精神幸福, 则必将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因此, 民族地区大学生对精神幸福的高度关注, 也从侧面进一步反映出民族地区大学生能正视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关系。
三、大学生中两个特殊群体的幸福观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除了解普通大学生幸福观的特点外, 更特意调查了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和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幸福观问题。在850名受测对象中 (其中有效问卷796份) , 有317人 (占39.8%) , 自我认知为大学生弱势群体, 而当中选择“家庭经济条件差——家庭经济弱势”的有203人。这一数据表明民族地区大学生当中的弱势群体 (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学生) 所占比例明显偏高。在317名弱势群体当中, 多数人认为自己存在多种弱势。对“你认为自己属于哪 (几) 种弱势群体的选择中, 很多学生同时选择了“家庭经济条件差——家庭经济弱势”、“心理抑郁、烦躁、焦虑——心理弱势”、“学习效率低, 学习成绩差——学习弱势”、“面对激烈的就业形势, 自认为就业竞争能力差——就业竞争弱势”。更有少部分同学将问卷所列 (7种弱势即家庭经济弱势、心理弱势、生理弱势、人际交往弱势、学习弱势、学校环境弱势、就业竞争弱势) 全选。当然, 各种弱势群体之间本来就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比如, 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 往往心理负担也要比其他学生大。所以, 同一个学生认为自己存在多种弱势也是正常的。
对这部分自认为是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同学的幸福观进行进一步分析, 我们发现, 这部分大学生的幸福观主体还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对“你会克服这些弱势去追求积极健康的属于自己的幸福吗?”持肯定态度的有277人 (占87.2%) 。对“有钱就是幸福”持否定态度的有214人 (占67.5%) , 持肯定态度的有42人 (占13.2%) ;对“幸福就是吃、喝、玩、乐”持否定态度的有223人 (占70.3%) , 持否定态度的有36人 (占11.4%) 。这说明弱势群体大学生虽然较其他同学面临更多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但他们当中绝大多数能够正确认识金钱的作用, 并能够正确处理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 在317名自我认知为弱势群体的大学生中, 有203人自我选择了“家庭经济条件差——家庭经济弱势”。仔细分析我们发现, 在这203名学生中, 他们对“你的家庭成员年平均收入”一项的回答, 有106人选择了家庭成员年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 有86人选择了家庭收入在3000—5000元。对“你每月生活费”一项的回答, 选择“低于200元”的占到117人, 选择“200—300元”元之间的有79人, 选择“300—400元”的仅有7人。而从这些数据当中, 我们不难发现, 民族地区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明显高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尽管如此, 这部分学生的幸福观主体仍然是积极、健康的。对“有钱就是幸福”持否定态度的有139人, 对“幸福就是吃、喝、玩、乐”持否定态度的有143人。
参考文献
[1]高兆明.道德生活论[M].河海大学出版社, 1993:264.
[2]黄希庭, 张进辅, 李红.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4:435.
民族地区学生 篇8
一、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英语表达现状和成因
(一) 教学环境
少数民族地区没有理想的英语学习环境, 主要以方言为主来进行学习的, 在很多地方英语老师紧缺, 很多学校不能正常的开设英语课程, 这导致学生在进行英语衔接的时候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因为学生的基础也是参差不齐的, 那么在听、说、读、写的很多方面都出现问题, 那么我们能够在课堂上进行英语表达练习几乎为零。
(二) 教学模式
在进行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的时候, 只是对注重于英语的单词、语法的记忆, 这样就会致使学生不会用英语来进行写作表达, 还有就是单一的教学方式也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让他们进行书面表达就会感到很不适应。
(三) 心理障碍
很多少数民族的地区的学生受到汉语表达的影响, 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 特别是很多还会受到方言的影响, 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时候, 在心理上都很胆怯;还有就是自尊心都比较强, 在进行书面表达的时候害怕出错不敢动笔。这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民族地区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策略
(一) 转变教学理念
我们最终要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改变, 让学生由被学变成主动去学, 要培养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进行仿读。因为语言的学习更多是要用模仿, 在进行模仿的过程中, 就能够让学生对语言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比如, 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去进行范读, 找一些优秀的文章来进行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的对知识进行反复是研究以及对选段进行背诵, 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当学生对一段文章能够进行熟练的背诵的时候学生就能够进行灵活的应用。比如《Hold to Your Dreams》Everyonehas his dreams, but not all these dreams can come true.Peoplegive up their dreams for this or that reason.Those whose dreamsbecome true have at least one thing in common, that is, theyalways hold fast to their dreams.学生最好要跟随原文件进行模仿练习, 因为原文的语言和语调都是很标准的, 而且很多少数民族的老师在发音上也不是很标准, 所以很容易对学生进行误导。因为少数民族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发音不是很规范, 如果用记忆的方法来进行强制学习, 能够在很到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二) 加强英语语言意识
英语和汉语可以说是承载着不同的文化, 在不同的文化生活中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有着很大的差别, 我们在进行英语写作训练的时候, 要不断的对学生英语思维以及汉语思维进行训练, 最好要通过英汉互译的方式来加强英语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最好找一些幽默的短故事, 这样可以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Let him go A simple-minded manhasn’t got any job ever since he lived with his parents.But he isnot discouraged at all since he is confident of his own tough build.The other day, he went to apply for a job as a prison guard.Thewarden said, “Now these guys here are really tough.Do youthink you can handle it?”“No problem!”the man replied, “If anyone has the nerve not to behave, I will kick his ass andlet him go.”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也对汉语的语言进行了表达训练。因为汉语表达的不顺畅导致英语表达的问题。
在进行英汉互译的时候, 要对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知识进行了解, 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跨文化的语言交际障碍, 老师最好要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进行英语和汉语语言文化讲解的课程, 让学生多对文化的内容进行了解。
结语
总而言之, 想要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是任重而道远的, 老师们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 思想上重视,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不断的探索, 寻求适合少数民族英语书面表达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以及途径, 让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加全面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窦海英.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J].民族教育研究.2010 (S1) :3-5.
[2]马伟俊.如何分阶段提高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J].英语广场.2014 (07) :10-11.
民族地区学生 篇9
生活压力是影响个体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 许多疾病与压力存在一定的相关, 可以说压力与人的健康有着重要的直接联系。美国生活压力与躯体疾病会议正式确认了生活压力对疾病的影响性。有研究表明, 应对方式作为压力和健康的中介机制, 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 具有积极健康的应对方式在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方法与程序
1. 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广西少数民族聚集区的河池市内抽取高级中学中的河池市高中、宜州一中、都安瑶族自治县高中、都安瑶族中学和初级中学中的宜州民中、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实验中学等6所中学, 每个学校三个年级, 一个年级一个班, 共900人。共发放问卷900份, 共收回有效问卷623份 (男生247, 女生376) 。
2. 调查工具。
采用自编的《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调查问卷》作为研究工具, 共35题。评分标准:如被试未经历该事件则不计分, 在统计分析时以0分替代;如有经历, 则采用自评式5点量表计分, “没有影响”记0分, “轻度影响”记1分, “中等影响”记2分, “重度影响”记3分, “极度影响”记4分。被试得分越高, 表明其承受的压力越大。
3. 施测。
从样本所在学校由各班主任负责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 使用统一的指导语 (“问卷施测注意事项”) , 时间为2007年3月。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检查, 剔除无效问卷, 对剩余的623份有效问卷采用SPSS13.0For Windows200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三、结果与讨论
1. 广西民族地区中学生生活压力状况总体情况。
对623份有效问卷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在问卷的35项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中, 事件影响发生率在50%以上的项目有18个, 说明该问卷比较符合民族地区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其中学习压力因素占8项, 自我身心压力和与家长交往压力因素各占3项, 与老师交往压力因素占2项, 共占16项, 表明这四个因素是中学生经历最多的压力事件;其余是生活环境压力和亲友变故压力因素各占1项, 而恋爱压力和生活环境压力事件因素普遍偏低。35项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中事件影响发生率最高的5项分别是学习成绩不稳定 (90%) 、学习成绩差 (88.4%) 、没有好的学习方法 (88.4%) 、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 (80.9%) 、偏科 (78.2%) , 均属于学习压力事件因素, 说明学习压力是目前民族地区中学生最大的压力源。
学习压力是中学生最大的压力源, 主要原因可能来自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的压力。首先是由学生内部心理压力引起。一是对失败的恐惧, 大多数中学生都害怕失败, 失败将会被教师和家长批评、责怪;二是失去自信。部分中学生总觉得自己不比别人聪明, 不相信自己, 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 为一次次的失败而担忧、焦虑;三是神经过敏性焦虑。一些中学生遇到某次学习挫折后, 自信受损严重, 诱发出紧张恐惧心理, 无法正常学习。其次是由外部压力引起。一是升学压力所致。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 过分强调分数, 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考试成绩、升学档次成了衡量学校和学生的惟一标准, 学生也就将考试、升学的挫折看成是人生最大的挫折和失败。二是家长方面的因素。家长期望值过高是导致学生学习压力的最主要的间接原因。三是社会方面的因素。邻居、亲戚时时的议论和比较增加了社会对学生的压力, 使学生长期处于无形的监控下, 生怕被人嘲笑。
问卷的35项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中, 对中学生影响最大的5个事件分别是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 (Mean2.08) 、没有好的学习方法 (Mean2.00) 、学习成绩不稳定 (Mean1.94) 、学业负担过重 (Mean1.77) 、偏科 (Mean1.73) , 均来自学习的事件, 证明当前减轻中学生学业负担和加快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从7个因素的总平均值和标准差大小来看, 大小排序为学习压力因素 (14.24±5.768) 、自我身心压力因素 (5.61±4.137) 、与老师交往压力因素 (4.68±4.012) 、亲友变故压力因素 (3.91±3.599) 、与家长交往压力因素 (3.62±3.676) 、生活环境压力因素 (2.24±2.644) 、恋爱压力因素 (1.71±2.731) 。从事件影响强度大小可以看出, 当前中学生主要压力源还是学习压力, 其次压力大小次序为自我身心压力和与老师交往压力、亲友变故压力、与家长交往压力、生活环境压力, 而恋爱压力对中学生没有构成较重的影响, 这也是正常的, 可能是民族地区中学生对恋爱问题还不是特别关注或涉入, 民族地区的社会开放程度致使对少年男女的交往在社会理解和学校家庭管教上都相对比较严格, 把学生恋爱视为是不良道德行为或不良学生行为。
2. 广西民族地区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存在性别差异。
广西民族地区中学生的生活压力是否存在性别的差异, 本研究以性别 (女生、男生) 为自变量, 以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总分和各个因素得分为因变量作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显示:女生 (n=376) 的各项得分为:学习 (15.00±5.703) 、与家长交往 (3.87±3.861) 、恋爱 (1.56±2.587) 、与老师交往 (4.93±3.949) 、自我身心 (6.28±4.222) 、生活环境2.43±2.657) 、亲友变故 (4.27±3.625) 、总体 (38.33±17.481) ;男生 (n=247) 的各项得分为:学习 (13.09±5.688) 、与家长交往 (3.24±3.348) 、恋爱 (1.94±2.927) 、与老师交往 (4.30±4.085) 、自我身心 (4.59±3.791) 、生活环境 (1.95±2.603) 、亲友变故 (3.36±3.496) 、总体 (32.47±17.723) ;女生和男生承受的生活压力关系在总体上 (T=4.072, sig=.000) 、学习压力 (T=4.090, sig=.000) 、自我身心压力 (T=5.211, sig=.000) 、亲友变故压力 (T=3.093, sig=.002) 、生活环境压力 (T=2.196, sig=.028) 和与家长交往压力 (T=2.154, sig=.032) 等因素上都显著高于男生。这些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学时期的学习课程较多, 而且理科内容也逐渐增多, 从思维的性别差异上看, 更利于男生的学习, 致使女生的学习及其他能力方面表现略差于男生, 使女生承受的压力大于男生;同时, 由于民族地区在女性地位上还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 对女性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约束较多, 导致女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存在性格发展的不足, 女生性格的特征决定了女生对自我及周边事件较为敏感, 所以女生在自我身心压力、亲友变故压力、生活环境压力和与家长交往压力上高于男生。至于具体由于哪些更重要的原因引起这种差异还需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
3. 广西民族地区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的学校类型差异调查分析。
广西民族地区中学生的生活压力是否存在学校类型的差异, 本研究以学校类型 (初中、高中) 为自变量, 以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总分和各个因素得分为因变量作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显示:初中 (N=268) 的各项得分为:学习 (12.84±6.200) 、与家长交往 (3.84±3.964) 、恋爱 (1.11±2.059) 、与老师交往 (4.82±4.226) 、自我身心 (5.52±4.405) 、生活环境 (2.34±2.876) 、亲友变故 (4.30±3.975) 、总体 (34.76±19.641) ;高中 (N=355) 的各项得分为:学习 (15.30±5.339) 、与家长交往 (3.45±3.439) 、恋爱 (2.17±3.070) 、与老师交往 (4.57±3.846) 、自我身心 (5.68±3.928) 、生活环境 (2.16±2.457) 、亲友变故 (3.61±3.261) 、总体 (36.95±16.230) ;初中生和高中生的生活压力在总体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但在学习压力 (T=-5.311, sig=.000) 、恋爱压力 (T=-5.154, sig=.000) 、亲友变故压力 (T=-1.477, sig=.020) 这几个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和恋爱压力高于初中生, 初中生对亲友变故压力高于高中生, 其他因素均没有显著性差异。高中生的学习压力高于初中生是正常的, 原因可能是高中生学习任务更重、课程更多, 以高考为主要目标更加明确和紧迫。高中生的恋爱压力高于初中生, 原因可能是高中生由于随着年龄的增大, 生理趋向成熟, 对异性渴求的欲望更加强烈, 但又由于学习的压力, 容易产生一种想探秘又害怕的两难境界;而初中生由于心理和生理的发育尚未成熟, 同时受老师父母管教较严格, 对恋爱问题还未涉足, 所以产生无所谓的态度。而初中在亲友变故压力上高于高中生, 原因可能是由于初中生刚刚离开家到学校独立生活或还在家中与父母一起生活, 由于刚刚走向独立生活的道路, 他们对家人或亲友的依赖性还是比较强的, 所以对亲友变故较为敏感, 表现的压力更大;而高中生有年龄增大和独立生活时间相对较长, 对亲友变故基本有了较为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认为这是自然规律所至, 所以在压力表现上较轻。
4. 广西民族地区中学生生活压力的年级差异调查分析。
广西民族地区中学生的生活压力是否存在年级差异, 本研究以年级为自变量, 以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总分和各个因素得分为因变量作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初一 (N=99) 的各项得分为:学习 (10.84±6.223) 、与家长交往 (3.97±4.400) 、恋爱 (1.21±1.848) 、与老师交往 (4.78±4.883) 、自我身心 (4.81±4.508) 、生活环境 (2.23±2.702) 、亲友变故 (4.83±4.481) 、总体 (32.67±20.508) ;初二 (N=92) 的各项得分为:学习 (14.29±5.864) 、与家长交往 (3.97±3.772) 、恋爱 (0.87±1.672) 、与老师交往 (5.08±4.069) 、自我身心 (6.13±4.371) 、生活环境 (2.33±2.936) 、亲友变故 (4.16±3.786) 、总体 (36.83±18.399) ;初三 (N=77) 的各项得分为:学习 (13.66±5.268) 、与家长交往 (3.53±3.615) 、恋爱 (1.26±2.653) 、与老师交往 (4.57±3.466) 、自我身心 (5.70±4.237) 、生活环境 (2.48±3.046) 、亲友变故3.79±3.435) 、总体 (35.00±19.917) ;高一 (N=124) 的各项得分为:学习 (16.36±4.880) 、与家长交往 (4.06±3.407) 、恋爱 (1.96±2.806) 、与老师交往 (4.73±3.583) 、自我身心 (5.74±3.905) 、生活环境 (2.19±2.517) 、亲友变故 (3.90±3.420) 、总体 (38.95±15.028) ;高二 (N=114) 的各项得分为:学习 (14.39±5.743) 、与家长交往 (3.37±3.345) 、恋爱 (2.12±3.103) 、与老师交往 (4.53±4.016) 、自我身心 (5.60±4.072) 、生活环境 (2.25±2.371) 、亲友变故 (3.38±3.130) 、总体 (35.62±17.248) ;高三 (N=117) 的各项得分为:学习 (15.07±5.247) 、与家长交往 (32.87±3.485) 、恋爱 (2.44±3.302) 、与老师交往 (4.45±3.973) 、自我身心 (5.71±3.842) 、生活环境 (2.05±2.491) 、亲友变故 (3.52±3.218) 、总体 (36.11±16.367) 。学习压力 (F=11.848, sig=.000) 和恋爱压力 (F=5.383, sig=.000) 两个维度上存在差异性显著, 其他维度差异不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 (1) 初一学生比其他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都低, 原因可能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中学校园, 对中学的学习目的还没有明确及学习任务相对较轻等; (2) 初二、初三、高二、高三学生学习压力低于高一, 高三学生的学习压力并不是最大的, 而高一学生的学习压力是最大的。原因一可能是由于高一刚进入高中, 面对高中陌生的环境, 课程的增多、学习方法的差异和考试竞争加大等, 使他们感到学习压力备增, 所以他们的学习压力最大也是合理的;而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适应高中学习和生活, 能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至于高三本应是学习压力最大的, 但研究结果显示并不是这样。原因二可能是目前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和就业形式多样化, 高三学生对高考的认识大大改变, 升不了大学可以进入高职院校和职业中专等, 因此, 对高考的压力相应也有所下降。原因三可能是由于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长期以来在朴实的老百姓心目中本想通过送孩子读书来改变命运, 但由于近几年大学生就业较为困难, 有部分农村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又找不到工作而回到村里, 导致部分家长和农村高中生对高考的追求并不像以前那么强烈, 所以这个研究结果也是合理的和可以解释的。 (3) 高中学生的恋爱压力普遍高于初中生, 压力最大是高三学生, 其次是高二、高一学生。原因可能是高中生由于随着年龄的增大, 生理趋向成熟, 对异性渴求的欲望更加强烈, 但又由于学习和家长老师的限制, 容易处于一种两难境界, 导致压力增大;而初中生由于心理和生理的发育尚未成熟, 同时受老师父母管教较严格, 对恋爱问题还未涉足, 所以产生无所谓的态度。
5. 广西民族地区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的城乡差异调查分析。
广西民族地区中学生的生活压力是否存在城乡差异, 本研究以城乡 (城市、农村) 为自变量, 以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总分和各个因素得分为因变量作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城市 (N=188) 的各项得分为:学习 (13.72±5.722) 、与家长交往 (4.11±3.961) 、恋爱 (1.79±2.774) 、与老师交往 (4.48±4.488) 、自我身心 (5.17±4.266) 、生活环境 (1.03±1.590) 、亲友变故 (3.55±3.933) 、总体 (33.86±17.681) ;农村 (N=435) 的各项得分为:学习 (14.46±5.781) 、与家长交往 (14.46±5.781) 、恋爱 (1.68±2.715) 、与老师交往 (4.76±3.791) 、自我身心 (5.80±4.071) 、生活环境 (2.76±2.832) 、亲友变故 (4.06±3.438) 、总体 (36.94±17.785) 。
农村中学生和城市中学生在总体压力 (T=-1.984, sig=.048) 、生活环境压力 (T=-9.712, sig=.000) 及与家长交往压力 (T=2.210, sig=.027) 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农村中学生在总体压力、生活环境压力上高于城市中学生, 在与家长交往压力上低于城市中学生。特别是在生活环境压力这个维度上农村中学生明显高于城市中学生, 原因可能是由于民族地区的农村生活环境长期以来相对较为落后, 生存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缓慢以及社会文化相对落后, 从小到大都一直承受着改变生活环境的压力, 所以他们对承受生活环境的压力更大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城市中学生目前基本都是独生子女, 大多数中学生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中, 没有体验到农村的生活艰辛和环境的恶劣, 所以对生活环境压力的敏感性就相对较低了。城市中学生在与家长交往压力高于农村中学生, 原因可能是由于城市中学生目前大多数为独生子女, 从小到大都被家人视为宝贝, 对父母及亲人的态度较为敏感和关注, 与父母及亲人交往也较为密切, 所以对与家长的交往更加积极;而农村中学生, 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中学生大多数不是独生子女, 他们对父母及亲人的依赖性不是较强, 甚至有大多数小孩从小开始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从小就开始学会自己自理生活和学习, 他们对与父母及亲人的交往不那么敏感, 所以这种压力对他们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1]江光荣, 靳岳滨.中国青少年生活事件检查表编制报告.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0, 8 (1) .
[2]狄敏.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问卷的初步编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4.
[3]胡海燕.高中生生活压力、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安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5.
民族地区学生 篇10
一、跟学生交朋友,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少数民族地区初级中学,学生来源比较复杂,回流学生和留守学生较多,他们生活缺照料,心理缺依靠,学习缺辅导,安全缺保障,因此,需要教师更多的关爱。另外,仍有相当多的初中生认为读书是为了家长、为了教师,所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教师只有成为他们的朋友,他们才会对该教师所教的科目特别认真。因此农村学校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住校的有利条件,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跟学生一起活动、聊天,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把教师当成良师益友。聊天时,有意引导学生思考一些实际问题,然后用科学知识向学生解释学生感到谜惑的问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可教师,进而喜欢学习和探究。
二、学习新课程理念,搭建适合学生探究的平台
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普遍存在班生数额多,学生知识面狭窄,能力参差不齐等现象。因此课外探究实验活动,应着眼于低起点、迈小步。确定探究目标,从单个要素的部分探究逐渐过渡到内容较为完整的探究,从简易性、指导性探究逐渐过渡到学生的自主探究。探究实验的过程不宜过于复杂,重在兴趣的培养、方法的渗透。例如: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在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发声体(如琴弦、锣鼓、芦笙等)的发声情况时。先让学生感受发声的过程,再利用电喇叭和纸屑进行发声体振动的实验,这样做,学生很容易就能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探究对学生能力要求较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容易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而且,这一探究中所需的实验器材来自生活,取材容易,效果显著,只要布置任务,学生就可以进行课外探究。
三、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挖掘课外探究实验题材
知识本来就起源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归纳总结,形成相关的知识概念规律。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同样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大量的科学现象,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善于发现,课外探究实验资源还是可以发现的。
1.引导学生利用丰富的生活经验进行科学探究
民族地区,学生的生活贴近自然,贴近农业生产,能够观察到很多城市学生观察不到的现象。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农村生活、农业生产中的现象,探究其中的科学道理。如,学习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农户家里都有锄头、铁锨、撬棒等农业生产工具,可以请学生在课堂上给大家讲锄头、铁锨、撬棒等农业生产工具的使用方法,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并画出动力臂、阻力臂,判断它们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这样的教学就很有说服力,学生感到很亲切。既能让学生认可自己的生活经验,也能教育学生重视实践活动。再如,将农村沼气的应用,秋收后农民都将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等问题,引入到“能源与社会”等章节的教学里,引导学生把它当作课题来探究,让学生从中懂得合理利用能源、自觉减少污染的道理。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丰富的,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与探究。
2.充分开发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实验资源,并进行探究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虽然条件落后,但同时有着特殊的课程资源,如民族器具,木材、竹子、秸秆、树叶等,其中很多可以用来做课外探究实验。如在学习了“金属的活动性”后,苗族学生的家中都有苗族的银饰品,学生可根据金属的活动性原理做了《苗银的银含量的探究》实验;在学习了“细菌和真菌”后,学生可利用自家产的生茶油进行《探究生茶油对细菌繁殖是否有抑制作用》的实验;《食盐的含量对酸鱼腌制成熟时间的影响探究》;在学习了“二氧化碳的用途”后,学生可进行《龙脊绿茶的保存方法探究实验》;在《乐音与噪声》的教学中,要区分音调高低和响度大小,这时,可以把一捆稻草带到教室,每人弄一根长稻秆,将其前端捏扁一些,让学生放在嘴中吹响,吹响后,用剪刀剪短一些,又用同样大的力吹一声,比较前后两次声音的不同,说明声音的高低(音调)不同,再让学生多剪几刀,多试几次;保持稻杆的长度不变,让学生轻轻吹和稍用力吹,比较前后两次声音的不同,说明声音的大小(即响度)不同。这样,学生对音调和响度就有了较深理解。
四、重视低成本实验,促进农村中学课外探究实验活动的开展
初中科学实验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所需的器材比较简单、易得,民族地区学校完全可以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广泛开展课外探究实验活动,这不仅符合新课改理念,也弥补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实验仪器的不足,而且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既巩固了知识,又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升华。让学生尽情体验“从生活走向科学”的乐趣。
低成本实验取材简单,日常用品可取代实验室专用器材。如废旧易拉罐、矿泉水瓶、空饮料、瓶注射器、输液管等,在课外学习中都可以派上大用场。例如,气体的发生装置;家用简易净水器;自制潜水艇等。还可以通过用力使瓶子变形,以研究力改变物体的形状;通过抛出物体落地,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通过这些低成本小实验,可有效弥补农村学校实验器材的不足,并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拉近学生与科学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更加浓厚。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性地设计小实验,让学生完成,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做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缺少溢水杯,可以组织学生用一次性杯子,在杯底插入一根吸管,吸管口低于杯口便可制成一个简易的溢水杯;用盛水玻璃杯代替三棱镜,观察太阳光的色散;透过小水滴观察电视荧光屏上的三基色;用收集到废钢锯条,做振动发声、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实验。由于教具自己制作,往往在构思、取材或在局部结构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在制作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自己解决,会给学生以创造的启示,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而当实验成功时就有了极大的成就感。
民族地区学生 篇11
关键词:民族地区;大学生;幸福认知
幸福认知是指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对幸福的内涵、构成和目标等的理解和认识,它是人的幸福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幸福认知对确立科学的人生幸福观,形成健康理想人格,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有机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广西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其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的幸福认知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的幸福、涉及千家万户,而且也关系到广西未来的发展和长治久安。加强对民族地区大学生幸福认知的实证研究,探索大学生幸福认知的基本特点,是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前提,也是加强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
实证调查是进行大学生幸福认知研究的最基本的科学方法。笔者于2008年下半年对广西部分高校大学生幸福认知、幸福追求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限于篇幅,关于民族地区大学生幸福追求的调查分析,将另文探讨。
调查主要采用发放问卷、个别访谈和会议座谈等方式。抽样调查所选高校,既有高职高专院校,也有普通本科院校,包括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大学等。调查对象包括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经济条件的男女大学生。
本调查共发放问卷420份,收回有效问卷412份,有效率为98.1%。其中,男生220人,女生192人。
一、大学生幸福认知的问卷调查
二、大学生幸福认知现状描述与分析
1.大学生对幸福的认识总体来说是积极向上的
从“表4”可看出,绝大多数学生认同“为一种高尚的理想去奋斗是最大的幸福”(86.89%),并且认为“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在全社会实现平等、自由和共富,使全体人民得到幸福”(71.36%),“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是最幸福的”(69.91%),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70.38%)多数也表示了赞同。对上述4项持不同意见的人分别占3.40%、7.77%、3.88%和3.40%。持“无所谓”态度的分别占6.80%、18.93%、23.79%、25.73%。统计数据表明,多数学生能认识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个人幸福的联系,体现了大学生幸福观的社会价值取向。少数学生缺乏远大理想,相当一部分存在模糊認识。因此,幸福理想教育和引导有待加强。调查发现,对“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是最幸福的”持“无所谓”和“不同意”态度的比率,女生(33.34%)比男生(22.73%)高出10.61个百分点,女大学生的社会幸福理想教育尤为迫切。
2.对物质幸福的态度
大多数学生对“物质幸福高于一切”持否定态度(72.81%),而同意者仅占9.71%。对“财富和收入越多,人越幸福”和“幸福就是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玩得好”持否定态度的分别占52.43%、和65.53%,赞同者分别为17.48%和13.6%,而持“无所谓”态度的分别占14.56%和17.96%。统计数据表明,民族地区大学生虽然比较看重物质生活对幸福的重要作用,但大多数人并不认为物质幸福高于一切。
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财富和收入越多,人越幸福”,“幸福就是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玩得好”,反映了这部分人对物质享受的渴望,和对人的精神生活的忽视,是机械唯物主义幸福观在大学生思想中的反映,其认识带有很大的片面性,走向极端会陷入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泥潭。
从表4可知,对待金钱,大学生高度认同“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88.83%)。这反映了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比较正确地认识金钱与幸福的关系,重视金钱对幸福的作用,但不唯金钱至上。对“有钱能使鬼推磨”,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持否定态度(62.62%),反映了大学生对市场交换原则泛化现象的忧虑、排斥和批判,代表进步的趋势;也有相当一部分认同者(17.96%),这是社会上“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在大学生思想中的反映;持“无所谓”态度者也占有较大比率(17.48%),反映了这部分学生认识上的模糊。对待金钱,部分大学生在认识上存在模糊、混乱和矛盾,这是现实生活中矛盾和问题在大学生身上的反映。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加强正确引导。
3.对精神幸福的态度
大学生对“精神幸福高于一切”的认同学占59.22%,持否定态度的占21.36%。两者相比,前者高出后者37.86个百分点。大学生对“精神幸福高于一切”的认同(59.22%)大大高于对“物质幸福高于一切”的认同(9.71%)(见表4)。虽然精神幸福不是幸福的全部,但从大学生对精神幸福的日益关注,可以推断,当代民族地区大学生对物质主义泛滥的现实,带有某种反叛意识,是一种理性的复归。这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关。大学生对人际幸福和政治幸福的认识将在下面“幸福目标取向”中阐述。
4.德性、智慧与幸福
从“表4”可以发现:大学生认识到德性、智慧与幸福有密切关系,对“德性和智慧是人生的真幸福”大多数持肯定态度(73.79%)。有73.78%的学生赞成“人的本性是设法使自己幸福”,反映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普遍增强。对“幸福是人的功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持肯定态度的占60.2%,高出持否定意见(15.53%)者44.67个百分点,说明“发挥潜能,实现发展”得到大学生较高的认同。有64.08%的人赞同“知足常乐,祸莫大于不知足”,反映了中国传统幸福观对大学生仍有较大影响。多数学生(69.9%)反对“今朝有酒今朝醉”,主流积极向上;而认识迷茫者(18.93%)和赞同者(9.22%)合并占28.15%,说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有消极颓废倾向。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虽然有过半数的大学生持否定态度(51.94%),但认同率(27.67%)和认识模糊者所占比率(18.93%)两项合计高达46.6%,加上“趋乐避苦是人的天性”得到大学生较高认同(54.86%),这反映了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幸福观在大学生中仍有较大的市场,应引起高度重视。
另外,大多数学生(73.3%)对“快乐就是幸福”持赞成态度,7.77%的人认识不清,17.47%的人持否定态度。赞成者与认识模糊者合计占81.07%,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快乐与幸福的区别没有真正搞清楚。幸福肯定是快乐的,但并非所有的快乐都是幸福。幸福是持续的、长久的或巨大的快乐。幸福与快乐对人生的意义是不同的,幸福必定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快乐未必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因为快乐有正常、健康与反常、病态之分。例如,酗酒、吸毒的快乐是不利于生存和发展的。
对“幸福纯粹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持赞成态度者(46.11%)与认识模糊者(16.50%)合计占62.61%,只有32.53%的人持否定态度。这说明多数大学生对幸福构成要素与幸福结构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孙英博士在其《幸福论》一书中就幸福的构成元素和幸福结构做了积极探索,她认为,幸福是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人生达到生存和发展的某种完满的快乐的心理体验。构成幸福的元素有两个:一个是主观元素,即快乐的心理体验;另一个是客观元素,即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之实现和生存发展之完满。因此,“幸福纯粹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的观点是片面的,它忽视了构成幸福的客观元素。
5.幸福目标取向
幸福目标取向是幸福认知的关键,是幸福观的核心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由于人们对幸福的认识和理解不同,其幸福目标取向必然存在差异。调查统计显示,大学生在回答“您认为一个人一生中,以下哪些选项对人生幸福是最重要的(任选三项)?”这一问题时,“前五项内容依次是(1)健康(67.96%)、(2)家庭(39.81%)、(3)友谊(36.89%)、(4)知识和能力(21.84%)、(5)理想信念(19.42%)与自我实现(19.42%)并列。
可见,健康对大学生幸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方面反映了民族地区大学生认识到“身心健康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西部民族地区因生活条件所限,一些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亟待改善的现实。调查发现,虽然72.8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身体健康,但仍有23.3%的人认为自己身体一般或较差(见表3)。经济困难、营养不良是影响学生健康的重要因素。平均每月生活费在200元以下的学生占26.7%,201—300元的占34.47%。一些学生的生活费偏低,主要是因为多数学生(66.02%)来自农村家庭,而大学生目前的主要经济来源靠父母供给(67.96%),与东部发达地区农村相比广西农村发展相对滞后(见表2和表1)。贫困学生的健康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家庭对大学生幸福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是传统的家庭和睦幸福思想在大学生身上的体现,而且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生活中,对家庭在物质上的依赖和在情感上的依恋。在现代社会,幸福的家庭仍然是人生温馨的港湾。
大学生还比较看重友谊,说明人际幸福在大学生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方面体现了大学生对人间真情、人际和谐的重视与期望,也反映了在多民族地区团结和谐、友好相处具有特殊价值。调查发现,壮族学生占48.54%,汉族学生占36.89%,瑶族学生占8.25%,苗、侗、仫佬、水、京、蒙古、满等民族学生占4.38%(见表1)。
另外,大学生认为,知识能力、理想信念与自我实现对人生幸福至关重要。说明他们比较看重为理想而奋斗和“事业有成”,追求事业成功就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幸福目标取向,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三、大学生幸福认知的特点
根据对民族地区大学生幸福认知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当代民族地区大学生幸福认知存在以下主要特點:
1.主流健康,理性增强
“主流健康,理性增强”是民族地区大学生幸福认知的显著特点。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进步、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与个人幸福的密切关系,愿意为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创造幸福生活。把个人幸福与社会整体幸福相结合,把享福与创福相结合,在追求物质幸福的同时,更加重视精神幸福和人际幸福,把劳动与创造作为幸福的源泉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主流。
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把道德、理想信仰、理性、节制、社会公平、艰苦奋斗等与幸福联系起来,把个人与他人、社会联系起来,把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这说明大学生对待幸福,已摈弃了狂热、盲从、迷信、消极和偏执,代之以冷静、自主、思考、进取和辨证。大学生理性的增强是我国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重视精神文明和素质教育的反映。当然,部分学生缺乏理论思考,凭经验和感觉行事,选择判断能力不足也是事实,需要加以教育和引导。
2.多元多变,渐趋整合
大学生幸福认知呈现多元性特征,有进取型和知足型之分,也有物质型、政治型、精神型、审美型和社会型之别,还有享受型和创造型之差等等。大学生幸福认知的多变性是指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幸福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缺乏成人幸福观那种较强的稳定性,容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波动和变化。大学生幸福认知的多变性,决定其幸福观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这是进行幸福观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尽管当代大学生幸福认知表现出多元多彩的特征,但随着大学生理性的增强,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两极思维模式已逐渐被全面、协调的辨证思维方式所取代,各种类型的幸福观,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在相互碰撞、吸收和融合中,彼此取长补短,逐渐走向整合,形成一种新的主流幸福观。这种主流幸福观强调幸福因素的全面和协调,即强调幸福的物质、精神、人际等构成因素的全面性和有机统一性;突出幸福主体的和谐与共生,即突出个人、集体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发展;重视幸福途径和手段的先进性、科学性与合道德性。
3.矛盾性
民族地区大学生幸福认知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幸福认知中的自相矛盾:如有的学生信奉“人性自私”论,赞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以自我为中心”,但又抱怨别人不够关心自己。有的学生认同“钱不是万能的”,但同时又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这都反映了认识上的模糊、困惑和矛盾。(2)幸福理想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人人都有自己的幸福理想,但理想的实现不能脱离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一些大学生的幸福要求往往与现实条件不能满足其要求之间发生矛盾。因此,幸福理想必须切合实际。(3)幸福目标与自身素质的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只有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交往素质等多方面素质才能为实现幸福目标提供有利的主观条件。然而,一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影响了幸福目标的实现。(4)幸福目标与幸福手段的矛盾:这一矛盾,一方面体现在有幸福目标而缺乏实现幸福的手段,如想过上好日子,但又害怕吃苦、不愿劳动。另一方面,体现在幸福目标的合道德性与幸福手段的非道德性的矛盾,如有的大学生为了找个好工作而制作假简历,为了取得好成绩而作弊。(5)幸福观念与自身行为的矛盾。这一矛盾主要表现在行为滞后于观念。如一些大学生在观念上认同“义利统一,个人幸福要与他人幸福、社会幸福相协调”,对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利欲熏心的行为深恶痛绝。可一旦涉及到切身利益时,又常常表现出强烈的功利意识,行为上往往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大学生幸福认知的矛盾性表明,幸福认知能力、幸福判断能力、幸福感受能力和幸福品质等应成为民族地区大学生幸福教育的重要内容。
4.从众模仿
大学生在幸福目标、幸福手段和幸福评价等方面普遍存在从众倾向。民族地区大学生尽管主体意识增强,崇尚个性独立,但他们的幸福认知,往往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选择。他们常常跟随周围和社会“流行”的观念与行为,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选择的价值判断标准。如出现在大学校园中的各种“热”(考证热、考研热、恋爱热、经商热、打工热等),实际上很多时候都是一种从众模仿现象。
5.自调节性
大学生幸福认知的自调节性是指大学生根据社会的变迁和要求,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对自己的幸福理想和目标、幸福途径和手段等,自觉作出调整的本性。幸福认知的自调节性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幸福问题上的体现。大学生幸福认知的自调节性有两种基本趋向:保守性趋向——被动适应环境,侧重生存价值;进取性趋向——主动适应和改变环境,突出创造性,既求生存更谋发展,侧重进化价值。
参考文献:
[1]Mike Rudin.The science of happiness[DB/OL].The Happiness Formula,
2006-04-30,http://news.bbc.co.uk/2/hi/programmes
happiness_formula/4783836.stm.
[2] Victoria S.Wike.Kant on Happiness in Ethics[M].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4.
[3] 孙英.幸福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 William J.Cromie.Scientists pursue happiness[EB/OL].Cambridge:
民族地区学生 篇12
1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近年来, 我校学生在医学学习中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1) 缺乏学习的动力。近年来, 国家支持中等职业教育, 打通了中专毕业生考试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的渠道, 这本是好事, 但由于我校医学生进校时文化基础较差, 中专毕业后能力水平还是较差, 不能直接通过高考考入高职院校, 所以我校积极联系了武威职业学院对我校学生进行单独招考。但我校护理专业的中专毕业生能考进武威职业学院高级护理班的人寥寥无几, 只有少数学生考上了康复技术、卫生信息管理这两个还算与医学有关的专业, 其余想上高职的学生就只能进计算机、酒店管理、土木建筑这些与医学毫无关系的专业。学生参加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的招考, 因为与众多大学生一同竞争, 招收名额又有限, 考上的还是不多。找私营医疗机构, 因甘南州与医学有关的私营单位本就不多, 因此我校毕业生想找个与医学有关的工作确实有一定困难。这样的就业前景, 自然影响到了在校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而影响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我校医学生基础较差, 加上有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就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 在学习中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 没有养成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课堂学习效率低, 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大, 学习兴趣低下[1]。我校的有些中职生, 上课不做课堂笔记、抄作业、打瞌睡是常见现象。
(3) 缺乏完善的学习管理机制。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同学习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 这些中职生基础较差, 而教师在教学中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致使课堂秩序不良, 学生之间相互影响, 学习效率低下;另一方面, 医学教学中理论课程和实际操作缺乏直接联系, 学习管理中没有严格的奖惩机制, 学得好得不到及时鼓励, 学得不好也“照样混”, 这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重要的切入点在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做好职业规划, 增强学习欲望。
2.1教育学生树立“学习是客观需要”的观念,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教育学生:社会职业是按教育程度分等的, 相信自己成功的障碍是缺乏教育[2]。学习是每个人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 并不是家长强加的, 也不是教师强加的, 要在现代社会中有个好职业, 学习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之一。医学生只有通过树立“以医为业、立足社会”的目标, 才能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2教育学生应正确认识自身发展的不足, 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
民族地区中职生基础较差, 因此更应该主动学习医学基础知识。课前预习;课堂上积极参与, 记笔记;课后边整理笔记边复习, 并观看相关医学视频、书籍, 时间一长, 就可以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
2.3教育学生应把握中职学校的特点, 立足卫校、放眼未来
尽管目前中职生在升学、就业上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难, 但应当看到, 甘南州的中职生比外地的中职生在这方面还是有着更有利的条件的。前面提到的武威职业学院对我校医学生的单独招生、甘南州允许中职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等多种公开招考就是有利条件之一, 并且随着中央第六次藏区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相信我校中职医学生的升学、就业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好。看到这些美好前景, 就能使我校医学生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动力, 从而使他们进一步增强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
3以教师为主体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是中职医学教育中的关键环节, 只有良好的教学质量才能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加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因此, 以教师为主体,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3.1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我校中职医学生学习基础差、学生年龄偏小且大多数来自藏区、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等特点,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提高其学习兴趣。首先, 要化难为易。教师应先充分吃透教学内容, 然后把复杂的教学内容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教学, 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其次, 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实践性强, 将理论知识融入实际操作中, 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还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再次, 要合理采用多媒体教学[2], 将有些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图画、声音、文字等多种手段直观地展现出来, 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既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又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2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参与性
课堂教学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方法,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首先, 采取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如在基础课程学习和临床教学达到一定程度后, 适时适量引进当地一些典型的临床病例, 先让学生结合书上所讲的内容自己进行探索, 完成书面作业, 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综合讲授, 讲优点指缺点, 针对性强, 且融入了对学生的肯定, 使学生印象深刻。其次, 采用开放型教学方法。如我校根据学生的反映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适当增加了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检验、生化检验技术等专业课的教学时数, 相应减少了人际沟通、职业规划等公共课的教学时数,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理解, 缓解了学生学习的压力, 很受学生欢迎, 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最后, 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中职医学教学中要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3]。根据我校医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所学内容提出一些能抓住重点且有吸引力的问题, 就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从而使他们有了探究的兴趣。
4以学校为主体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培养学习兴趣
学校要以医学教育为主体, 充分建立健全教学体系、学生学习监管体系, 从而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4.1提高学校招生就业工作的质量
一方面, 如果学生进校时文化基础不是太差, 大体上能学习、会学习, 那么进校后学习兴趣就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另一方面, 如果学生从中职学校毕业后有了继续升学的意愿, 那么在校生的学习动力自然也就有了。所以学校一是要严把招生关。现在国家支持中职教育, 卫校的生源比以前多了, 学校要本着对全体在校生负责也为学生本人负责的态度, 尽量不要把纯粹无基础也不愿意学习的学生招进来;二是要努力把更多的学生送进高职院校。现在国家对藏区有许多优惠政策, 像武威职业学院对我校学生的单独招生, 学校就可以争取对民族生的加分照顾政策, 同时还可以争取更多的高职院校来我校单独招生。
4.2建立教学监督制度
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先要强化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办学还缺乏一定规范性的民族地区卫校尤其需要建立健全教学监督制度, 要由教学态度严谨、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业务能力强、深受学生喜欢的教师组成督导小组, 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有效监督和指导, 使每位教师的教学都能最大限度地适合民族地区卫校学生的特点, 使每一位学生都不掉队。教学监督制度的形成有利于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 确保教师的教学方式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和学习基础, 从而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4]。
4.3建立健全考试及学生奖惩制度
考试既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办法,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督促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我校这些年存在着补考流于形式和对优秀生不奖励的现象, 这样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劲头及兴趣。建立健全考试及学生奖惩制度, 增加平时成绩在学期总分中的比例, 通过评选优秀学生、发放奖学金等给予优秀学生适当奖励;同时, 进一步完善考试及升留级制度, 在严格督促个别落后者的同时, 也是对其他学生的一种鞭策, 这样就会在整体上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武胜昔, 王亚云, 王茜.构建“精彩课堂”提高医学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4) :60-66.
[2]陈琦, 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伊正君, 付玉荣, 吴晓燕.医学教育认证下提高医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 2014 (1) :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