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2024-11-25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精选12篇)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篇1

上世纪80年代初期, 我国开始提倡发展职业教育并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 政府针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布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例如, 1983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改革农村中等教育结构, 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是振兴农村经济, 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措施。”这是笔者能够查阅到的最早的倡导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文献。随后, 针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研究拉开了序幕。三十多年来, 该研究领域有着丰硕的学术科研成果。然而, 通过研读该领域的众多文献, 笔者发现学界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理解和定义不甚相同。例如, 有学者将其界定为在农村地区举办的中职教育, 也有学者将其理解成以农村户籍的人为培养对象的中职教育, 还有学者认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农业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中职教育。“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概念的模糊不清将阻碍有关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理论的发展, 也会对其理论研究的顺利推进造成负面影响, 甚至会阻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的落实。因此, 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这一概念进行辨析, 并对此概念进行界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办学地域需含城市地区, 不限于农村地区

许多学者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这一概念中的“农村”理解为办学地域。例如, 谢革新在研究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时, 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理解为在农村地区进行的中等职业教育。再如学者赵艳红把“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界定为在农村地区举办的中等职业教育, 指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县、镇、乡、村等地区农村中职学校提供的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此外, 还有一些以“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为主题的文章疏忽于对该概念进行界定, 但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在文中间接地表达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指农村地区举办的中等职业教育。如孙连勇在研究河北省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基本现状时, 指出目前河北省农村 (含县和县以下) 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有279所。可见, 他将河北省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定义为河北省农村 (含县和县以下) 中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

然而, 当读到研究者薛路花所著的题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办学模式改革研究———以邢台市农业学校为例》的文章时, 笔者感到十分困惑。因为邢台是一个地级市, 下辖4区、15县、代管2县级市, 这说明这篇文章研究城市地区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而这一论点与前文中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指农村 (含县以及县以下) 地区举办的观点产生矛盾。这一矛盾产生的起因就是按办学地域的方式来界定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涵义。同时, 如果“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农村”理解为地域概念, 那么其外延将难以包含城市中实际存在的涉农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村学生所接受的发生在城市的中等职业教育。而通过研究可以发现,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外延必然包含城市中涉农专业的中职教育和农村学生在城市接受的中职教育。原因主要有如下两点:一是很多中职学校是创办于市级城市之中, 而且这些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大量来自农村;二是市级城市中的中职学校有一部分是招收涉农专业学生的。以上两点之所以可以成立的缘由是: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决定了我国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既要培养来自农村的学生, 又要培养涉农专业的人才。

因此, 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农村”理解为办学地域是不妥的, 而理解为培养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才是正解。在城市和农村地区都存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因此, 不能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狭义地解释为在农村地区举办的中职教育, 而应明确“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举办是没有地域限制的。在这里, 先要探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农村的寓意 (对于培养服务于“农民”、“农业”人才的部分将在后文概念辨析过程中逐一说明) 。首先, 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指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 (农民) 聚居地。然而, 在理解“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农村”时, 需要将“农村”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农村。由于不同时期的农村呈现出不同形态, 因此“农村”的内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其次, 传统农村没有乡镇企业、没有农村休闲产业等二、三产业。但是, 未来农村更多发展的是乡镇企业、各类休闲产业以及农业产业等。因此, 在探析“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服务于农村的人才时, 必须将“农村”理解为动态的农村, 着眼于未来的农村发展, 才能真正培养出服务于农村的人才。

培养对象需含新型职业农民, 不限于农村户籍的人

有研究者把“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间接地界定为培养对象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农民工或者传统农民的中职教育。例如, 学者董天鹅把所有东、中、西部农村户籍的学生在中等职业院校中接受的教育划归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换句话说,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被认为是针对乡村学生的中等职业教育。只要学生是农村户籍, 他们接受的中等职业教育就属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又如, 黎瑛指出江西省是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例较大, 解决好农村适龄青年的发展问题需要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可见, 研究者们惯于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理解为拥有农村户籍的人。

虽然上述两位学者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都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 但是他们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理解却有比较一致的地方, 即认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拥有农村户籍的人。此种认识其实对概念内涵把握不够严密, 因而缩小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外延。理由如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确实培养服务于农业的人才, 并通过资助涉农专业来达到这一目的, 但农村中职学校涉农专业的学生并不一定都是农村户籍, 有一部分很可能是城镇户籍, 而这些城镇户籍涉农专业的毕业生最可能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此处的新型职业农民是相对传统农民来讲的, 主要指从事大、中、小型现代农业的从业者。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传统农民了, 而是各类大、中、小型现代农业的从业者。因此,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涉农方面的人才, 就不该根据是农村户籍还是城市户籍来确定培养对象, 否则将导致概念的外延被缩小。

所以, 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理解为培养“农村户籍的人”的中职教育不免有点牵强, 而理解为培养服务于“三农”人才的中职教育将会更加合理。理由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事实上必然包括新型职业农民, 而这些新型职业农民并不一定都来自农村, 通常也有部分来自城市, 他们往往因为热爱从事现代农业而投身于农村工作。首先, 随着农村的主体农民的老龄化以及大量“80后”、“90后”的农村青年外出务工, 农村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 尤其是农业发展。为此, 为了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培养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传统及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其次, 从宏观的国家政策层面看, 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并逐步实行免费”。接着, 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免学费政策。其中, 免费对象是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 (含农村与城镇户籍学生) 。可见, 在国家政策文件中,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强调加强对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城镇户籍的涉农专业学生的培养, 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一批未来服务于“现代农业”的人才。因此, 无论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农村户籍的人, 还是城镇户籍的人, 只要有利于农村地区的发展, 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升, 都应该得到认可。为此,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农村户籍的传统农民 (包含其子女) , 且要培养城镇户籍中那些能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型职业农民, 从而实现为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目的。

教学内容需含经营管理等非农业技术, 不限于农业技术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 有研究指出,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进行的并且教学内容中农业技术占主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此定义相当于把“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直接理解为“农业中职教育”。无独有偶, 皮江红认为农村职业教育 (包含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要把普及性培训作为主要方式, 以农业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 以农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等。可见,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被界定为以农业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中职教育。

显然, 以上两种定义都认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该以农业技术为主, 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虽然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 并且长期缺乏农业技术人才, 为此提倡通过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来培养紧缺的农业技术人才有其内在道理。然而, 绝不能因为农业方面紧缺人才这一原因, 就认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以农业技术为主。农村之所以发展缓慢, 并不是简单地因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的薄弱, 还由于农村的经营管理等非农业技术方面人才的稀缺。此外, 现代农业的发展也急需懂得经营管理技术的人才, 并且农业产业化同样依赖营销方面、食品加工方面的技术人才。

为此,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能否理解为教学内容以农业技术为主的中职教育有待商榷。首先, 从价值层面分析,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具有服务于农业的功能毋庸置疑, 但是, 也必须看到其同时服务于“农村、农民”。其次, 现代农业的发展仅依赖于农业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换句话说, 发展现代农业不仅需要农业技术人员, 更需要管理、经济、财会、信息技术等多个专业的人才。所以说,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需要包含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非农业技术, 而不能局限于农业技术。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义

综上所述, 理论界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概念的理解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农村”被理解为办学地域, 导致难以解释城市地区也存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其次,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被限定为服务于农村户籍的人, 导致概念的外延被缩小;再次,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被误认为主要是农业技术, 从而忽视了同样重要的非农业技术。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尝试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定义为:培养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的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该定义主要包含以下寓意:服务于动态发展的农村、服务于传统及新型职业农民、服务于现代农业。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服务于“三农”的各类人才, 从而实现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技能的提升、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最终推进农村城镇化。

参考文献

[1]谢革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3 (20) :1-2.

[2]赵艳红.邯郸市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2.

[3]孙连勇, 刘冬, 王云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作用以及存在的困难和应对措施——河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调查研究报告[J].社会科学论坛, 2010 (21) :178.

[4]薛路花.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办学模式改革研究——以邢台市农业学校为例[J].职教论坛, 2013 (19) :42.

[5]董天鹅.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中各级政府责任分工的建议[J].教育导刊, 2011 (6) :27.

[6]黎瑛, 邓娟.对江西面向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职教论坛, 2013 (8) :59.

[7]陈胜祥, 刘雅晶.阐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谨防若干偏见[J].职教论坛, 2014 (1) :56.

[8]顾明远, 梁忠义.世界教育大系——职业教育卷[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0:479, 507.

[9]皮江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定位[J].高等农业教育, 2013 (8) :108.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篇2

——武汉市新洲高级职业中学职业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武汉市新洲高级职业中学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湖北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湖北省、武汉市两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武汉市农科教学研究中心。学校占地面积160亩,现有教职工282人,在校学生5,862人,开设有农科、工科和服务业等9个专业,举办有10多个专业门类齐全的短期培训班。学校坚持“走特色兴校之路,务科技兴农之实,育创业兴乡之人”的办学理念,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实用技术人才;先后被评为“全国成人教育先进单位”、“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先进单位”,集体荣获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状。办学实绩先后23次被《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新闻媒体专题报道。

在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今天,学校正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打造支点,坚持内涵发展,倾力服务“三农”,朝着全国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奋力迈进。

一、以夯实专业建设为基点,构筑人才超市

第一,以优质的办学条件为基础。经过21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校园面积扩大了5倍,建筑面积扩大了10倍;拥有800余台电脑的信息化教学中心,80个工位的农学专业实训室,100多个工位的电子电器实训室,40多个工位的汽车与拖拉机运用技术实训车间和100多个工位的电算会计实训室,建有装配了60余台套先进机床的数控、机械加工实训基地,建设了集园林绿化、特种养殖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园,教学实训设备总价值近6000万元。2009年,投入1200多万元,建成了面积4000平方米的图书馆和面积5000平方米的第二栋实训大楼;目前,造价近600万元的高标准的运动场正在建设之中。良好的办学条件,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以优化的专业结构为突破。“围绕产业办专业,结合专业-1-

联企业,联好企业促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学校园艺、机电专业发展为省级重点专业;畜牧兽医、淡水养殖等传统农学专业有力支撑了产业的发展,两个专业的毕业生占了新洲养殖、经营大户的80%以上,直接推动了新洲畜禽生产的产业化、淡水养殖的规模化。在全面建设“工业新洲”、“生态新洲”、“和谐新洲”的今天,进一步服务新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服务阳逻开发区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服务现代服务业体系的建立,学校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使农学专业向“高”、“新”发展,机电专业形成品牌,服务类专业争创特色,今天,一座满足新洲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超市”已见雏形。

第三,以优选的培养方式为支撑。学校坚持走教产结合的道路,鼓励学生“边学边干边致富,毕业当个个体户”。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分组承包饲养学校特禽养殖场,水产专业的学生分年级进行网箱喂养、立体喂养,园艺专业的学生承包经营农学基地花草培育温棚、二十亩面积的林木苗圃,育人与创收兼顾。学校与阳逻开发区的多家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为就读工科的学生提供实习工厂和岗位菜单,学生自选,适时到工厂见习和实习;与武汉“重冶”、武汉“一冶”合作举办了 “企业冠名班”,真正实现了“产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学校实现了培养方式中的“四个转变”,即:课堂由学训分开转变为学训一体,新的实训基地有可供操作的工位,也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车间教室融为一体,工学结合更加紧密;教师由单一人事部门任命转变为多种方式聘用,学校今年到企业聘用了60名技术骨干担任专职教师,组建了由企业经理、工程师、技工和我校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听讲为主转变为以操作为主;学制由统一型转变为灵活型,通过“学校学分+岗位考核”的方式,使大批学生完成学业、实现了优质就业。

二、以加强转移培训为重点,打造致富平台

新洲区24万富余劳动力中,有11.7万劳动力因缺少专业技能不能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去。急地方经济发展之所急,新洲职高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探索“外输增收,减少农民;

内转兴业,富裕农民”的工作思路,搭建了农民脱贫致富的平台。学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得到了国务院六部委的高度评价,作为湖北省中职学校的唯一代表,出席了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验交流会。学校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优质培养对接优质岗位,提升转移输出增收功效

为了让农民得到转移培训的最大实惠,学校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同时,开展了“走进百强企业找订单”行动,签订了803人的培养合同。学校今年输送到广州锻造一厂、日本电产科宝有限公司等企业的168名农民工,月薪都在1500元以上,无一人返回。短训班学员程艳华,在宜昌正大有限公司就业,历任销售部内勤、售药经销部保管员、采购员、猪小龙内勤,2005年起担任总监办副科长、总监办科长、总监办副经理,负责采购及猪小龙相关事宜,年薪15万元。学员李明贵,目前就职于世界500强企业美国艾钜上海公司,年薪10万元。近两年,学校已培训转移3532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年打工收入近5000万元,真正做到了“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

第二、“上挂横联下辐射”,培养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上挂农科院所,横联街镇成人学校,学校积极向广大农户辐射实用技术。为促进“楚天四大精品”等现代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学校和街镇成人学校联动,学校出技术、出师资,成校搞组织、联基地,联合培养农民。近几年来,学校所在地汪集街来我校接受过培训的2400名农民中,361人成为养殖专业户,186人从事高效生态农业,56人经营运输业,245人从事农产品加工和餐饮服务业,他们的年纯收入都在两万元以上,学校被社会和媒体称赞为“个体户的摇篮”;学校畜牧专业的技术优势,带动了汪集街良种鸡养殖产业的发展,直接推动了“汪集汤”成为省内著名品牌,年创产值3亿元。孔埠农民程杰华,在学校畜牧专业毕业后2000元资金起家,从事蛋鸡饲养和种鸡孵化,后成立了集种鸡孵化、蛋鸡饲养、饲料兽药经销于一体的“杰华公司”,现拥有现代化孵化设备62台套,资产总值800多万元,年纯收入60多万元,成为鄂东北地区最大的种鸡供应商。

三、以加强两个合作为支点,拓展办学空间

学校把合作办学作为学校发展的助推器,使学校在合作中不断发展,在合作中不断壮大。一是实施“校校合作”战略。早在上世纪90年代,学校为了破解规模发展的难题,与武汉市二轻工业学校联合开办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开办了“应用生物”大专自学助考班,学校办学规模在合作中不断扩大。最近,为了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争创国家示范学校,学校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合作开办了“计算机”、“数控”专业成人教育大专班,与武汉纺织大学合作开办了“会计”、“财务管理”专业成人教育大专班,积极探索全新的校校合作办学模式,同时加强了与长江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的校际联系,力求在教师素质提高、转岗培训,学生学历提高教育等方面开拓出切实可行的路径,目前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二是实施“校企合作”战略。近几年来,武汉市阳逻开发区积极招商引资,外向型经济迅速崛起,成为全区的主导经济。学校紧紧瞄准我区产业发展的的新形势,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在“联”字上做文章,在“外”字上求发展,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按照校企合作、互惠双赢的原则,学校与武汉市宏兴机械化施工有限公司合作,联合创办了武汉市工程机械驾驶培训学校;与民间投资者合作,联合开办了电机缝纫培训学校;与武汉市第四汽运公司合作,联合开办了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与武汉英才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租赁土地420亩,创办了新洲第一家有机蔬菜生产企业;与武汉天添食用菌生产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与新州区旅游局合作,为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培训了首批导游;与张家界山水置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了“山水导游班”。最近,学校与北京雅艺博美容美发中心合作,双方共同完善教学设施、配备专业师资,合作开办“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学校不断探索,构建了政府牵头、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实施、多方受益、互惠多赢的平台,探索总结出了利用校办产业——生态农业园和机械、数控中心开展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与区委组织部合作,形成了面向全区村级组织的“农村经管干部培训”的“委

培”模式,对口徐古镇新兴产业的“金沃肉牛养殖”的“订单培养”模式,以及“广州锻造”、“武汉光谷”、“海尔”、“武汉一冶”、“武汉重冶”等“企业冠名班”等模式。这些,校企合作鲜明的“联”字特色,已经成为展现学校开放办学、促进学生优质就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蓬勃开展,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学校学生有100多人次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奖。在2009年湖北省中职学校车工技能大赛中吴超、曾敏同学分别荣获一等奖、二等奖;在全国第四届“极品飞手”计算机大赛中汪松、邱恭伟等同学分别荣获全国二等奖、三等奖;今年年5月,在第九届微软核心技能国际大赛国赛区比赛中,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荣获团体二等奖,其中张勇获个人二等奖,陈星获个人三等奖。

成熟的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的高端化:黄国元,学校水产专业毕业生,在海南省旅游公司打工,成为海南省旅游公司经理,后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现为海南华图彩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童建明,学校畜牧专业毕业生,创办了武汉达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先后承接了国家大剧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国际会展中心等数千项工程的安防平台、监控系统、楼宇自动控制系统等等,在行业内享有盛誉。汪飞,园艺专业毕业生,在沿海城市闯荡两年后,创办了武汉中知商标事务代理公司,目前在武广、中商等租用多处写字楼,员工30多人。沈建学,农学专业毕业生,创办了武汉卓越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拥有员工80多人,其中不乏名牌大学的MBA和大学生。

各位领导,在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我们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 “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就要抓职业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职业教育,武汉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离不开职业教育,大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学有所教”,离不开职业教育。目前,社会中还存在着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不良风气,呈请上

级政府部门进一步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科教兴区的战略重点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和健全职业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定期研究和及时解决发展职业教育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加快武汉市人力资源开发、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步伐、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及加大为“三农”服务力度,提供有力保障。

(二)支持学校发展,营造中职教育事业良好的社会氛围

1998年前,我校为县属副局级单位,新洲撤县设区后,学校机构设置一直未予明确。近年来,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机构级别与我校作为国家级重点学校所发挥的作用明显不相适应,学校在开展对外社会活动、对外宣传联络、校企合作、校际交流、职业培训等工作时,受到了较大制约,影响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为了顺利创建全国示范性职业学校,促进职业教育更快更好发展,请求上级领导考虑我校的行政级别问题,将我校明确为区属副处级单位。

(三)加强统筹,进一步加大对学校的智力投入

长期以来,学校农科专业师资力量较强,工科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由于我区工科专业师资来源不足,导致工科专业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目前学校工科专业师资力量薄弱问题已成为学校建设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进一步发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的“瓶颈”。为了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更好地服务工业新洲建设,建议上级领导统筹安排,增加农村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的工科专业教师编制,引进从事专业实践教学的工科专业教师,解决学校专业实践教学之需,更好地服务新洲经济开发和武汉市现代制造业的发展。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篇3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政府拨款建校舍、购设备,中职实行免学费教育,在校生还能享受国家助学金,可以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但目前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现状仍不容乐观。普高挤破门,中职受冷落的现象在农村很多地方依然存在。有的学生即使招得来也留不住,流失现象相当严重。特别在当前高校招生火热,中职、高职生就业质量普遍不如一本、二本学生的形势下,初中学生并没有把升中职作为他升学的第一目标,当升普高的目标达不到以后,进入中职学校成了他无奈的选择。每到招生季节,有的学校全体教师出动,登门家访动员,费了很大力,仍然难以完成招生任务。怎样才能打破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瓶颈?以下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提高教学质量,是扭转招生困局的关键。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如果教学质量差,学生学不到真正的、赖以生存的技能,学生不愿到中职学校来学习,学校谈何发展?在我国有很多办得很火的民办职业学校,他们的学生走入社会即可就业、创业,有的甚至是高薪职业,这就是吸引学生入学的关键所在。为保证教学质量,要加大对专业课教师队伍的培养投入。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必须是真正的“师傅”才能胜任。学校要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派年轻教师到企业学习,到生产一线聘请师傅型教师,借助企业、厂场、工作室等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地。让学生毕业离校时,不仅有一张文凭,而且有一手熟练的赖以谋生的技能。

2.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提高学校管理在社会、家长心目中的认可程度。现在很多地方实现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学生中考成绩不再是升学门槛,但现实是高分学生都选择了普高,剩下的录取中职。这些学生中有的是学困生,有的是有不良行为习惯学生。他们到学校后纪律松懈,学习困难,这就加大了学校管理的难度。我们必须要在教育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阳光的人生观,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让这些学生进得来、留得住、有变化、学得好。消除中职招生在社会、家长及学生心目中是“差生聚集地”的负面影响。学校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对学生的纪律、学习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树立品牌形象,扩大招生规模才能实现。

3.专业及课程设置要符合市场需求。中职学校开办的专业及开设的课程必须要符合市场需求,适合本地经济发展,学生才能找到就业门路。所开设的课程不求太多,但求学一样会一样。把该学的、能学的学好就行。课程要求不要太深,深奥的课程学生学不了。这就要求我们本着适度、适用的原则制订教学计划和选定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感到太难,有兴趣,他们才愿意到职校来学习。同时在专业设置上不仅要结合市场需求,还要根据学校师资条件、教学设施来确定开办专业。有的学校开办专业时,不考虑自己有没有教学设备和师资条件,从专业目录上选取就开办,保证不了教学质量,这对学校办学声誉造成负面影响,更加重了招生的困难程度。在学校硬件具备的条件下只有开办符合市场需求又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专业和课程,学生才安心学习,否则学生面对深奥、听不懂、没兴趣的学习生活感到无味,流失将不可避免。

4.为学生开辟升学、就业双通道,让学生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在国家对中职学生提供免学费及助学金的形势下,为什么普高招生依然那么火爆而中职还受冷落呢?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升学通道的不同造成的。普高升学通道宽广,他的上一级学校有全国众多大学及广泛的专业供学生选择。无论学校的地域、学校的层次、学校的专业都给普高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余地。而中职学生只有直接在较低层次就业或不多的职业院校去选择,上升通道受限。每年中职向高职院校推优的学生中有部分学生都不愿到学校报到便是证明。由于上升通道不理想,学生感到读中职前途暗淡,不愿到这样升学通道狭窄的学校来读书。我们应该在大学与中等职业学校之间为学生建立一个广泛的、多层次的升学通道,让学生毕业后既能创业或直接进入企业就业,也可以升入学生理想中的高一级学校深造,这样使学生对进入中职学习充满信心,中职招生规模才能的到提高。

中等职业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篇4

现阶段的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导向包括三大制度, 一是为现代农业服务, 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农民或“新农民”, 以新的生产力水平保障农业生产的新发展, 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二是为农村劳动力或新生劳动服务, 培养农村社会所需要的实用人才, 适应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城镇化发展, 以满足农村各行各业的发展为目标, 促进农民就地转岗或就地转移;三是为“农民工”服务。农民工是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的载体, 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农民工的素质高既为农村城镇化提供了直接动力, 又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发挥了带动作用。

中等职业教育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在全面贯彻科教兴农战略, 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具有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比差距还很大, 尤其是近年来受内外环境的影响, 部分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境地, 有的已经名存实亡。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在于90年代初期以后,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对文凭资格要求的不断提高, 中等职业教育文凭在改革初期占据的就业领域受到正规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文凭的排挤, 其优势地位开始下降。持有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种文凭的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机会减少, 进入中高级白领阶层的机会很少, 只能从事蓝领工作。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的划分, 蓝领工作者大量集中的产业工人阶层在十大阶层中仅高于农业劳动者阶层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这其中包括高级技工。农村学生持有职业教育文凭资格者, 虽然可在不同的地域流动, 但对身份地位的改变能力不大。在当今, 职业直接体现着人们的社会阶层位置, 。职业教育的现状以及其在改变人们社会阶层结构上的局限性决定了我国职业教育时下不会有人们期望的那样大的发展。从劳动力市场传回的消息深刻地影响着农民 (包括其子女) 的职业教育选择, 中等职业教育遭到受教育者的冷遇实属“情理之中”。

那么如何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及如何扩大中等职业教育以推进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呢?

一、尊重农民及其子女个人利益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由于巨大文化惯性的影响, 人们对技能人才仍持有偏见, 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一种能力至上的氛围, 我国技能型人才的劳动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反映在政策上的突出问题是待遇过低, 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来看, 与普通高中相比较, 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升入大学和获得具有较高社会声望职业的机会明显较少。在当代中国, 职业教育对提升阶层地位的作用已大大减弱, 其最主要的功能应该是保障就业和减少失业。在一个和谐社会里, 每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每一种劳动都应受到尊重, 被尊重程度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和劳动成果的不同上, 而不是表现在不同的工种上。政策决策者要放下居高临下的理论优越感, 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 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 在明确农民对职业教育主要诉求的基础上, 改善外部环境, 增强制度设计的人性化, 同时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 让农民切身感受到子女接受职业教育的利益所在。

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障碍在于被扭曲了的价值观和人才观, 偏离了国家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人才观。要使这种偏向得到纠正, 单单靠职业教育自身不能完全解决, 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营造一种尊重技术人才、崇尚动手能力的氛围。

二、以就业为导向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的发展策略

“教育要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 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这是进行学校教育所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理, 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人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能否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挑战?能否为每一位学生实现其生命价值打造坚实的基础?这是对中职学校实际教育效果的考验。中职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根据本身的教育背景、家庭影响、个人需求、机会以及社会环境, 选择与自身人格类型匹配的职业因素和职业类型, 以决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根据所学专业, 除了学习文化课程之外, 更主要的是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 学会专业技能技巧, 毕业之后, 一部分升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 其余大部分学生直接进入社会就业。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 主体是学生。以职业为导向, 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 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中等职业教育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 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与时俱进, 进行开放性办学, 中等职业教育的扩大要突显“以人为本”的思想, 实行开放性办学, 使中等职业教育充满生机、创造力走出传统教育的困境, 走出普通高中的栓桔, “回归到生活世界中”, 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经济发展的脉搏, 从有“围墙”变成没有“围墙”, 从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变成全方位、开放性的社会教育, 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的需要, 满足职业技能学习的社会化、终身化、个性化、多层化的发展需要。

摘要: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近13亿人口中9亿多的人生活在农村。因此,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问题。改革和发展教育, 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既是农民自身的要求, 也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乃至整个社会奔小康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职业教育,农村,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苏扬.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若干敏感问题刍议[J].中国发展观察, 2006 (8) :4-8.

[2]刘精明.教育与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 (2) :21-25.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篇5

发展座谈会举行

鲁昕出席并讲话

2009-11-26

11月25至26日,“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现场会暨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座谈会”在辽宁沈阳召开。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参加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她指出,为进一步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实效,推进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在新的形势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组织召开了这次会议,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系列活动之一。

鲁昕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由重扩大规模向全面提高质量转变。她说,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发展和建设,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显著增强。具备了三个基本能力。一是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数以亿计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能力,成为造就国家新生劳动力大军的重要力量;二是具备了承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能力,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三是具备了服务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基本能力,成为国

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是职教战线全体同志们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的结果。对于这一点,必须予以充分的肯定。

鲁昕强调,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分析制约科学发展的各种问题,进一步理清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尽管成就巨大,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盼相比,与发达国家同类教育水平相比,职业教育还存在着社会各界共识的诸多问题,还有一定的差距。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工作中最薄弱的方面。要把职业教育做“强”,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改善民生做出应有的贡献。要以着力解决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积极实践、探索、创新。总的思路是稳定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要通过继续统筹高中阶段教育,合理布局、东西合作实现规模的稳定;通过人才需求预测、学校和专业布局的优化,实现结构的调整;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基础制度建设实现科学管理;通过专业和职业岗位的对接、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产教结合、校企一体和基础能力建设,实现质量的提高。

鲁昕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中实现科学发展。一是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新思路,增强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必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服务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进程,服务国家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服务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服务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换代,服务民族文化和民间技艺的传承,服务改善民生和社会稳定。二是要树立育人新理念,提高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正确处理学生全面发展与一技之长的关系,处理好学生全体与个体的关系,处理好学生阶段性学历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不仅培养学生具有就业创业能力,而且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继续学习能力。三是要落实改革新举措,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水平有特色职业学校。要改革四个模式,即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要创新六个关键环节,即教学环境、专业设置、教材应用、教学方式、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要创新五个机制,即以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为理顺体制关系的载体,建立各级政府职责明确、各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新体制;以经常性对话协商机制为载体,建立教育部门与行业企业教产合作新机制;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和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为载体,建立保障职业教育科学决策新机制;以加强重大课题科研为载体,建立企业家、教育工作者、各领域专家共同参与和推进改革创新的新机制;以学校与企业一体化建设为载体,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新机制。要通过改革创新,切实提高毕业生能力和学校贡献水平。努力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使得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促进毕业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努力推动职业院校为国家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做出更大贡献,使得职业院校成为我国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提供者,成为人民群众提升就业技能和生活质量优先选择的教育机构。

关于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鲁昕强调,要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为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奠定坚实基础。要充分认识推进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对于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当前要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三是加快培养适应教育信息化要求的师资队伍,四是积极探索和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要通过努力,逐步建立健全

教学资源信息化网络体系,显著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构建信息化环境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加强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一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二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三要突出重点,重在应用。四要完善制度,精心组织。

在谈到农村职业教育时,鲁昕指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力度。一是继续完善和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二是制定振兴农业中等职业教育计划,扩大农林类专业招生规模;三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四是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强化面向全体城乡劳动者开展职业培训的功能;五是实行“三教”统筹,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增强职业教育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意识与能力。

会议组织参观考察了辽宁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和标准化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的成果。辽宁、上海、江苏、湖南等省市介绍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和经验。会议就进一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以及推动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政策措施等进行了讨论。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篇6

一、政治老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具备创新精神。

1.思想政治课把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论素质,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作为重要任务,培养合格的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有技能的劳动者为最终目标。它有别于其他学科,特点在于它有极强的理论性,实用性。从教学内容上看,思想政治必经紧密围绕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方向和时代要求 ,市场需要不断调整,更新,充实。早在20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艺术。”职业学校的政治老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求实,求真 ,求新。政治老师有很高的综合素质,老师要精通教材,熟知学生,熟悉要求 ,指引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中职政治老师不再是上不了主科的“搭头肉”,而是既通政治理论又通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是真正的“双师”型老师。

2.中职政治老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学高为师”,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学生思想的“三维化”,要求老师不断改进教育观和教学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个性,发现学生特长,坚持“论平等,重启发,巧激励,促进步”的教学主张。师者,传道授业也。面对渴求进步个性张扬的学生,面对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面对企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老师要改变旧观点,吸纳新鲜知识,要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掌握新知识和信息,随时掌握国内外高端的企业走向,了解知名企业的用人方向,做市场经济的领队人。

3.中职政治老师要善于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激发学生就业渴望,点燃学生创业热情。早在三千年前,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就大声疾呼,“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发现学生特长,培养学生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因材施教,在活动和实践中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开启心智,点化心灵,培植个性,拓展潜力。教师善于激励,勇于质疑,善于讨论,捕捉信息,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正反讨论,互相点评 ,互相评价。老师要为学生铺设实践平台,点燃创业欲望,培养合格技能人才。

二、精心选择思想政治课教材,注重教材的实用性。

1.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就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因此,职高生源质量普遍偏低,他们基础较差,学习动机缺失,有逃课退学现象。中职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普遍存在课堂教学难,教育实效不显著等现象,原有的中职思想政治课国家规划教材主要有:《法律基础》、《政治经济常识》、《哲学基础》、《职业道德和就业指导》等。教材相对陈旧,不符合学生实际,普遍存在理论知识多、说教多,不能理论联系实际,更不能与未来的就业联系起来,学生感觉索然无味,难以达到育人的目的,造成学生学习困难重重。

2.如何走出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困境?施教者要精心选择教材,结合实际、因材施教、注重教材实用性。2009年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指出:中职教育德育课将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必修课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选修课除《心理健康》外,其他课程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申请选用。而实际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入学教育教程》、《创造与创业》、《中职生礼仪》等新教材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法律课程,在教学时可以略讲,重点讲一讲劳动者的维权的相关内容,同时,增加一些知名企业的厂纪厂规的内容,使学生成为思想政治课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想学、乐学,学有所用,才能在就业和人生创业中受用无穷。

三、进行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1.学校与企业虽然是两个不同的组织,却因相同人的纽带关系紧密相联。学校的产品是高素质的劳动者,企业的最大需求是适应性人才。学校必须依据企业的需要来培养人,学校要提高育人质量,满足企业需求,企業相得到适应性强,素质高,服从管理,为企业服务的理想人才。然而,当学生以准企业员工进入企业上岗的时候就会出现不遵守厂规,随意旷工,不遵守操作流程,生活散漫,甚至集体罢工或搞坏机器的恶劣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大多因为不适应企业管理,不适应生活工作环境,适应能力不强造成的。学校与企业的差异,书本与现实的差异,老师的谆谆教育与企业严厉管理的差异,致使学生因失重而脱轨。

2.要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适应能力强的人才,必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相互对接是职业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由之路,通过校企对接,职业学校才能了解企业对人才规格、素质的要求,才能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出切实可靠的育人方案。才能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共同发展、和谐发展。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素质,是决定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教师队伍必须转型。老师队伍的构成,要打破单一的学校教师主导的局面,聘请企业的老总、人事主管到学校讲学,提前了解企业的要求和管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职校学生与企业员工实现生活接轨,管理搭桥。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与企业联合,实行工学结合、落实2+1模式,走校企合作、共赢发展之路,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四、拓展政治课教学内容,加强学生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发展。

1.中职学校要通过环境育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达到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同步实施、职业技术与素质同步培养,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发展。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惟有两样东西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培养中职学生以德立业的创业思想是加强学生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发展的基础,也是德育教育的目标。

2.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当好演员,做企业家,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家的苦与乐,从中得到教育,能力得到提升。创业是一种人生的观念,创业是一种生命挑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创业应有闯劲、冲劲,但绝对不应该拍脑袋蛮干。创业需要广泛而细致的调查,严谨而准确的论证,周密而可行计划。这样,才能知己知彼知行情,发现商机抓住机遇,才能准确判断市场走势而确定创业项目,才能因事制宜策划创业方案,启动创业计划。充分、扎实的创业准备,是走向创业成功之旅的开始。通过创业准备演练,使学生冲破束缚,有创业理想和激情,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不断加强,为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越来越多,职业教育将会不断扩大和发展,职业学校是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人才的主阵地,政治思想教育是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主要手段,只要政治老师改变教育观念,勇于探索,就一定能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政治课的适用性思考》 2007林霞.《浅谈中职思想政治课创新教学策略》中国校外教育 2001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篇7

一、苏北地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意义。

(一) “校企合作”可以更新领导和教师的教育理念, 有力促进苏北地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特色的培育与形成。

如何科学合理地改变“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这一现状, 迎头赶上苏南名校, 是当前摆在苏北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决策者们面前的当务之急。只有大力推进“校企合作”, 才能增强人才培养规格品种的适应性、适用性, 进而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和生产实际, 培育并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二) “校企合作”可以改变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落后的现状, 积极改善苏北地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条件。

学校通过“校企合作”, 引进先进的设备和生产线, 可以使学生提前适应企业、行业和社会的需要, 极大地缩短员工与企业的磨合期, 既有效地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又科学地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 为企业的发展储备大批优秀的可用之才, 进而有力地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 “校企合作”可以从师资队伍、课程设置、专业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促进学校的内涵建设与提升。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以课程设置与专业建设为根本、以学生管理与成才为目的是苏北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实现跨越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有效途径。只有走“校企合作”之路, 才能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不落俗套, 实现学校内涵的提升。

二、苏北地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相比较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校企合作”, 我国的“校企合作”起步较晚, 并且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比较明显。就江苏省而言, 苏南地区的学校, 尤其是高校, 受地域经济和社会环境影响, 较早地开始了“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已经形成校企共设“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联合举办专业、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校企联合进行技术攻关、校企合作开展“定单式”教育等模式。从总体上看, 苏北地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尚处于模式探索阶段, 推进苏北地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目前存在的最大障碍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问题, 主要原因是企业在合作中获得与付出不成正比, 未能实现“共赢”。

三、关于苏北地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建议。

(一) 改革办学体制。

1. 借鉴苏南发达地区办学经验, 对学校的所有制进行尝试性改革。

在苏北地区农村稍微有一定规模的中等职业学校几乎均是政府办学, 几乎没有任何企业背景。学校可在地方政府同意的前提下, 尝试与和学校品牌、优势专业相关联的地方企业或者跨地域企业通过投资办学、联合办厂、资助实训设备、建设实训基地等方式联合办学, 彻底改变学校企业背景缺乏的局面, 最大限度地实现“校企合作”, 达到“产学结合”的目的, 开创校企双赢的场面。

2. 加强管理体制改革。

学校要切实加强“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设, 把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建设当作“校企合作”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不仅仅要使专业指导委员会成为学校各专业办学的咨询机构, 还要进一步使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到学校各专业办学的决策和全过程中, 参与学校办学重要事项的决策甚至学校管理。要让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不仅仅有参与权, 还有决策权, 使其通过不同层次的参与, 促使企业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办学中, 促进学校和企业的“一体化”进程。

3. 研究并实行学制改革。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育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需要, 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 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 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创造条件。”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机械、机电等专业可安排前两学期学习理论知识, 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第三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 第四学期返校加强理论学习, 第三学年到企业全面顶岗, 实现“工学交替”、“产学结合”;养殖与种植等农学类专业可直接把实践时间安排在每个学期中, 以周为单位进行。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尽早进入社会, 提前完成学生和社会工作者身份的转变, 进一步使他们了解行业、职业和岗位对专业学习的不同要求,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

(二) 改善运行机制

1. 政府要充分运用行政手段, 通过疏导与调控, 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产学结合”;

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产学结合”的企业可以给予一定的优惠;要积极引导学校与企业探索能够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 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 为企业提供产业和行业发展信息动态, 为学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 做好“校企合作”的媒人;不仅要“扶上马, 送一程”, 而且要使“校企合作”这匹马跑快、跑好。

2. 学校要深入研究并建立起适应“校企合作, 产学结合”需要的运行机制。

要根据“校企合作”情况, 结合自身实际, 抽调部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行业背景的教师, 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明确职责, 给予权利, 全面负责学校“校企合作”的规划, 加深“校企合作”的研究、细化“校企合作”的开发、促进“校企合作”的推进、督导“校企合作”的实施、加强“校企合作”的管理;学校要定期制定相关“校企合作”的实施意见, 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建立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工作制度;还要建立起在“校企合作”形式与背景下的对教师、学生的新评价与考核体系等。

(三) 创新合作模式。

合作模式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要根据不同的专业, 采用不同的合作模式, 不能一拥而上, 全盘通同化。比如:服装、机械等专业可以采用“把车间建到学校”, 在学校中建立企业生产中心的模式;汽车、建筑等专业就可以采用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训的模式, 毕竟在苏北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一个汽车生产线是不太现实的;此外, 还可以采用“专业办学与企业结合”的模式, 形成专业与企业同风雨、共进退的“联合体”。但是, “校企合作”的模式不能盲目创新, 学校要密切关注企业的需求, 找准与企业的合作点, 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 这样才能与合作企业形成“战略一致、供需衔接、互相支持、共同发展、互惠互利”的合作局面, 推动校企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取得长久的实效。

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为苏北地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提供了极其便利的历史机遇, 学校唯有抓住机遇, 借鉴苏南等地区的先进经验, 迎头赶上, 积极探索具有苏北特色, 具有农村基础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建立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校企合作”新机制, 才能更好地开创和拥有苏北中等职业教育的一片新天地。

摘要:做好“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的心声, 然而, 审视我国当前的“校企合作”, 特别是苏北农村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 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学校一头热”、“合作内容单一”、“合作层次较浅”等问题。文章作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区“校企合作”实际, 就加强苏北地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 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苏北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国家教育部网站.2010.4.26.

[2]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2010-2012) (征求意见稿) .2010.3.12.

[3]李高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成人教育, 2009, 09 (总第272期) .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篇8

农村职业教育指农村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以及农村劳动力培训等非学历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主要有两个任务, 一是让更多农村学生通过职业教育, 掌握就业技能, 实现转移就业。二是涉农专业教育, 为农村发展服务。在这个背景下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和城市职业教育适应一体化的要求, 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求学需求,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层次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

一、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多数, 农村职业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1989年~1995年大多数省份建立了县级职业教育中心, 实行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 极大地推进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2002年提出“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并得到全面贯彻, 为农村社会转移劳动力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 受到社会高度重视。在城乡一体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 农村职业教育不断创新, 出现了崭新的发展局面。

㈠政府加大了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 扩大了办学规模

近年来, 政府财政性经费投入大量增加, 基础能力逐渐增强, 办学规模明显扩大。学校教学、生活条件, 特别是校内实验实训条件逐步改善, 无论是实验实训室个数, 还是实习实训设备价值与前几年相比都数倍增长。为强化学生的技能学习, 各省农村中等职业学校陆续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实训基地, 各省财政近三年支持农村职业学校建设省级以上实训基地约3000个。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 各级政府加快了普及农村高等职业教育, 重点加强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速度, 健全了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到2010年, 我国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增至860万人, 并逐步实行了免费。现在国家给予一名中职学生每年1500元的补贴, 贫困家庭学生与涉农专业学生一年还可以免除学费2000元。这对于调动学生入学积极性, 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

㈡教师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城乡职业教育互动的机制初步形成

成各级教育部门切实加强了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教师培养培训的力度, 通过组织农村职校教师进修或参加专业培训, 重点培养一批学科专业带头人、职业教育专家和职业教育名师。通过采取各种措施, 加强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2006年以来已培训骨干教师近两万余名, 实施了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以规章制度形式保障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如劳动人事、财政、编制部门相继出台扶持政策, 积极支持职业院校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到边远山区的农村教师队伍等。

随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断加深, 城乡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也在加快, 各种统筹发展城乡职业教育的具体政策也制定出台, 如城市职业学校通过与农村联合招生等方式, 面向农村地区招生, 共同培养适应城市化的高素质人才。城市职业学校教师通过支教等渠道, 加强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 提高教学水平, 促进农村支教的发展。一些省份的送教下乡活动就是把城市涉农类职业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 提高农民的专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合格的新型农民, 受到农民普遍欢迎。

㈢农村中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得到扭转

近年来高等院校就业难促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选择读职业中学, 加上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以及东南沿海等地的近三年连续“用工荒”与农村职业技能人才缺乏的矛盾, 也让职业教育越发受到各方重视。特别是农村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 解决了农民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还带来了可观的效益, 也为农民进城务工打下了基础, 许多省份职业中学招生前景看好。目前, 河北省农村就出现了农民为了科技致富而踊跃报考中等职校的热潮。2010年, 全省中职招生40多万人, 其中农民学生占10万人, 农民学生竟占中职生比例近25%。

㈣农村成人教育培训规模不断扩大

非学历教育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也不断扩大。2003年~2007年, 教育部门组织实施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紧密结合建设新农村的需求, 重点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以及实用技术培训, 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普遍提高。教育与劳动保障等部门密切配合, 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 县级职教中心都发挥着农村成人教育培训体系的龙头作用, 完成每年县域内农村实用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各种培训以及新技术新知识推广和示范的主要任务。全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人数逐年增长1500万人以上, 到2007年, 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人数达到1亿人次, 农村劳动力年培训率达到35%以上。如邢台市巨鹿县职教中心立足农村, 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服务, 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中职毕业生异地就业平均每年达两万余人。这些措施对于促进农村新增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稳定就业,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促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㈠农村职业学校“离农”趋势比较明显

很多农村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定位存在偏差, 为了满足学校毕业能在城市就业, 他们把培养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 从“主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基本上转为城市输送劳动力的就业教育, 农村职业学校的涉农专业纷纷停办, 改办面向城市用工的机械、电子、旅游等专业。为城市输送劳动力成了农村职业学校办学的主要目标。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 一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压力过大;二是由于我国农业提升和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的工业化和专业化进程较慢, 一个较大规模的农产品加工和农业服务体系还未形成, 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和消化的需求和容量还不大。因此, 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服务”功能普遍萎缩。事实上, 农村职业教育必须要承担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和新农村建设者这两个战略任务。转移劳动力是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方向, 但不是唯一的方向。当前农村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思路, 变以向大城市转移劳动力为主动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㈡农村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与实际需要相比仍然不足

由于多年来社会对农村中等职业重视不够, 地方财政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不足, 造成职业学校办学困难, 甚至无法满足学校设备更新、实习实训基地的需要。多数农村职业学校教学设施设备老化, 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落后, 这一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县级职业学校的发展。有关研究表明, 职业教育培养成本是同级普通教育的2.6倍, 主要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技能训练。但是, 县 (市) 级财政对于高中阶段教育投入仅限于人头费的保证, 学杂费成为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 偏低的学费收入直接导致了职业学校办学经费的紧张, 造成职校办学能力不强, 实验实习实训的设施设备严重不足。

㈢教师队伍实践能力不高, 技能培养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职业技能的培养需要高水平的教师。

职业学校真正来自企业一线的技师型老师少, 绝大部分是普教老师转成职业院校老师。据在一些职业学校的调查显示, 导致这种现象有三方面原因。首先由于体制、编制等限制, 企业一线的技术工人没有教师资格证, 根本无法进入职业院校教师队伍, 也评不上职称。其次, 职业中学的老师都是从师范院校毕业后直接任教, 对生产与技术生疏, 相当一部分专业老师只能“纸上谈兵”, 导致很多毕业生到企业后必须进行二次培训。再次, 由于农村职业学校经费紧张, 很难聘请到急需的专业教师。过死的管理体制, 一方面造成了专业教师匮乏、进不来, 另一方面较多的文化课教师闲置、出不去现象。

另外, 在课程设置方面, 不少学校由于实训基地和技能教师不足, 只好用文化课来补充, 造成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比重失衡, 还有的学校从认识上过分注重文化课的学习, 强调理论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导致实践课程地位低下, 成为理论课的补充, 甚至许多学校将实践课当做理论课来上, 最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严重脱离了现实的需要。还有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不能针对劳动力市场需求, 不能前瞻性地进行专业调整, 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设置不健全、教学方法单一, 造成就业市场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脱节。

三、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

㈠统筹农村职教和普教的发展, 拓宽农村职业学校的投资渠道

对于当前农村中职教育, 应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保障机制。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 应统筹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的发展, 切实加大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力度, 并做到中职教育财政投入逐年增加, 尤其加大对涉农专业的扶持力度。中职学校生均经费应不低于普通高中学校, 并且这笔钱用到职业教育的刀刃上, 如实习设备、实训基地, 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通过调研, 很多教师和学校都认为对中职学生个人的补贴不如改为对学校改善教学的资助或对学生技能学习的奖励和创业资金。

要拓宽职业教育的投资渠道, 积极制定各种鼓励政策, 并通过市场方式, 进一步拓宽农村职业学校经费来源。积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学校, 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以此进一步加强农村中职学校实训基础设施建设、专业教师培训和校企合作的开展。要打破学校游离于社会之外的状况, 主动寻求行业企业的支持, 给企业优先选择毕业生的待遇等。校企合作方式应为多方面的, 既可以是人力资源培养与使用方面的合作, 学校为企业提供实习学生, 企业为学生提供教育教学实训环境;也可以是学校依托企业培训教师, 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 企业也可以将自己的技师派往学校提供教学服务。

㈡统筹城乡职业教育, 促进城乡职业学校合作办学

目前, 我国已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局面, 应该加大城市对农村职教的支持力度。城市和乡村是一个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整体, 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力求实现城乡全方位合作。城市职教与农村职教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 城市职教对口支持农村职教, 提供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 帮助对口学校改善办学条件;选派高素质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口支援, 帮助提高受援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到城市职业学校进行短期交流学习和工作, 接受农村职业学校学生到城市职业学校实训基地进行技术训练。城市职教也可考虑在农村设立分校或办学点, 把优质教育送到农民家门口。这些合作在河北省保定、石家庄、邢台等已经开展了几年, 事实证明它加快了农村职教发展, 但有的学校的对口援助并没有落到实处, 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其中积极做好促进和协调工作。

㈢设立新型农业专业, 创新涉农专业培养模式

农村职教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的非农技能培训, 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 拓宽就业致富途径。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涉农专业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推动作用更为直接有效。

随着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的快速推进, 现代农业技术复杂程度越来越高, 所需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种发展趋势需要有更多的通过涉农专业培养的技术性人才投身现代农业。这就要求农村职业教育, 必须充分考虑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 建立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富有时代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新型农业专业。政府部门要对农村职业学校开办涉农专业的, 财政予以一定比例的补助;对涉农专业的学生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学金, 对到农村创业、从事农业产业的毕业生, 在土地、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支持。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对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培养新型农民的需要, 应创新培养模式。可以深化“送教下乡”的培养模式, 招收在乡的青年农民和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入学, 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和学分制的教学制度, 为农村职业教育注入活力, 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促进了农村职教的健康发展。

摘要: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有着自身特点, 不是单纯满足城市化或农村建设的需要, 还要为城乡共同发展服务。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都有很大提升, 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在于资金投入不足、目标定位有偏差和技能型师资缺乏。应做到统筹农村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发展, 拓宽农村职业学校的投资渠道、统筹城乡职业教育, 促进合作办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统筹农村职教中非涉农专业和涉农专业等。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篇9

1 教学目标明确

当今, 计算机及计算机应用正飞速朝着网络化、多元化、行业化方向发展。从就业、创业市场来看, 办公自动化处理、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广告设计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操作等中级计算机技术人才十分匮乏。因此,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 在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多方面培养人才。教学目标可确定以下几个培养方向:

⑴办公自动化:培养办公自动化管理和操作方向的技术人员。

⑵网页制作:设置以Dreamweaver、Flash、Vb Script、Sql等为主的课程, 培养能从事网页设计的专业技术人才。

⑶计算机网络:以学习网络操作系统为主, 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

⑷多媒体技术:培养能从事计算机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电影电视等多媒体制作的人才。

⑸平面图像处理:设置以学习Photoshop、AI等培为主的处理软件, 培养能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广告的设计的人才。

⑹计算机辅助设计:开设置以CAD、pro/E等为主的课程, 培养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 和计算机辅助制造 (CAM) 方面的中高级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

2 教学计划合理

新的教学计划应以学生动手能力、技能培养为主。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以培养“一技之长”为主导思想, 求“专”而不求“广”, 使学生通过三年的中职学习, 学有所成, 学有所长, 学有所用, 但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以三年制为例, 在前两学年, 每学期用4至5周时间在机房进行某个发展方向的专门化训练 (带项目实训) , 最后一个学期根据学生特长及爱好, 分方向进行专长提高强化训练。具体安排为:第一学期, 进行中英文打字的强化训练, 打字速度达到每分钟80字以上。第二学期, 进行办公软件Office的加强提高, 使其能适应各种办公自动化的需求。第三学期, 进行网页制作、计算机铺助设计的重点突破, 使其设计能力能满足用户要求。第四学期, 用2周时间进行计算机平面图像设计训练, 使其能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 广告的创意和设计。再用2周时间进行网络的安装和维护, 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 使其能掌握Internet网的接入技术及局域网的安装和维护。最后用4周的时间, 根据学生特长将学生分为若干组进行提高训练, 最终使每个学生一技之长。最后一学年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

3 教学课程设置实用

我国目前缺乏具有工程化意识的实用型产业工人。企业中的基础性技术人才, 学历一般不需要高, 如在印度"软件蓝领"大多是初中或者高中毕业生。他们从事基础性的、重复性的工作;需要掌握的知识一般也只局限于相关领域中某个小的范畴, 并不需要全面掌握计算机软件各个方面的知识。由此可见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课程体系改革要实现的目标。

长期以来, 包括计算机专业在内的中等职业学校所有专业课程执行传统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 采用统编教材, 随着社会对中职生、尤其是计算机等专业的中职生的培养要求越来越讲求实用和应用, 必须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应大胆舍弃《汇编语言》《数据结构》《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理论》等“重理论、深分析”的纯理论型课程。开设《网页设计》、《Photoshop》、《多媒体制作》、《Flash动画设计》、《CAD》等面向市场、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实战型课程以适应社会。

4 教学模式灵活

陈旧的赶鸭子上架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对象。

⑴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社会的进步, 时代的发展, 要求农村中职业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必须进行改革。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强调“学”重于“教”, 目的在于体现“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需求”, 体现“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教师要充分鼓励和促进学生主体性和创新性的发挥, 充分发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子。在教学中应起到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 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让他们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⑵建立以多媒体教室为教学环境、计算机房实验实习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计算机课程实践操作性强, 适于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沿用“教室+黑板+粉笔”的一室一板一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 而应采用以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交互式的教学环境,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形成学习动机。由于现在的计算机软件, 特别是Windows下的各种软件, 均以图形化界面和鼠标操作为主, 其教学讲求直观、便捷, 这些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因此, 多媒体教学加实验实训是每个计算机教师必须灵活运用的教学手段。

⑶建立以网络为教学系统的教学模式。应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充分发挥虚拟教室、远程教学、分布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作用。如开设网上选修课, 进行网上考试, 等等。开设网上选修课, 扩大选修课的覆盖面, 学生不但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需要进行选修, 且不受时间限制。这种教学的组织形式, 不受选修人数的限制, 学校可以集中优秀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或对网上辅导作补充等等。学生每修完一科, 可在指定时间到网上参加考试, 如获通过则取得相应的学分。

5 考核机制完善有效

⑴推行操作技能考核, 强化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教学实践表明, 计算机专业操作技能考试应采取实事求事, 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 不同的课程, 内容侧重点不同, 因此实践考核与理论考核应采用不同的比例, 不能一概而论。可以采用上机随机抽取任务进行考试、“大项目”合作考试、计算机操作无纸化考核等方法。

⑵在实践中学习, 在实践中考核, 突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方面的考核, 也就是说,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 在任务中去实践, 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从而得到培养新型技能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爱冬, 张涛,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J) , 教学与管理, 2005.

[2]施伯乐.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参考书 (M) 2002 (7) .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篇10

关键词:解剖学,精品课,教学改革

探讨示范校建设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深化教育模式改革, 推进教育机制创新, 着力提高育人效益, 突出学校办学特色是目前改革的首要任务。解剖学作为农医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 在教学内容上是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 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的原则进行重组, 删除陈旧、重复内容, 扩充新知识、新技术, 密切联系农医工作的基本技能。如结合肌肉的特点和血管、神经的分布情况, 掌握肌肉注射的部位和错误注射可能会导致的后果等, 使学生基础理论学习和技术应用能力均得以提高。下面就我校在探讨示范校农医专业解剖学精品课创建中的体会, 与同行共享。

1 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创建农医专业解剖学精品课的前提

没有一流的教师, 就没有一流的教学质量。南昌市卫生学校解剖生理教研室现有教学人员11人, 包括5位高级讲师、3位硕士研究生, 师资力量雄厚。我教研室在学校的支持下, 坚持以人为本的精品战略, 为留住人才、留好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 加大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 采取请进来讲习、派出去学习等措施, 使学术梯队日趋合理、不断完善, 师资力量得到巩固和加强[1]。对于初上岗的解剖学教师, 指定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他们进行一对一辅导, 要求他们先听一轮老教师的课, 并在课余时间去医院见习1~2个月, 通过“传、帮、带”的形式, 迅速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以人为本人才战略的实施, 为创建农医专业解剖学精品课创造了基本条件。

2 更新教育观念, 改变教学模式是创建农医专业解剖学精品课的先决条件

我校解剖学教师大多数从医学院校一毕业就分配到学校教书, 理论能力较强, 而实践技能略显不足, 在教学模式和内容上常常照本宣科, 有些内容相对农医专业的学生来说偏多、偏深、不实用, 加上现有中职生的理解、自学能力差, 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所以, 为进一步提高农医专业教学和科研水平, 解剖学教师应适应现代农村医学的发展趋势, 深入农村医疗第一线, 以实现解剖学与临床农医专业的“联姻”, 使解剖学教师了解农村临床医学工作中最需要的解剖学知识是什么, 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 优化课程组合, 增设与农村临床医学关系密切的应用解剖学内容。例如, 在农村医疗工作中, 由于缺乏大中型检查设备, 对医生的手工操作技能要求比较高, 故在讲授肝的体表投影时, 将其与肝的触诊结合起来, 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又使学生学到了一定的操作技能, 更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 教学改革是创建农医专业解剖学精品课的基础

3.1 加强解剖学科与农医学科间的协作

解剖学教学要体现农医专业的特点, 删减一些所谓的“高、精、尖”内容, 增加一部分护理解剖学的内容。解剖学教师大多只在大医院工作和学习过, 对农医专业的改革、发展和前沿知识相对缺乏。故我教研室制订了农医专业的“解剖学调查表”, 涉及临床课教师、学生、医护人员等, 调查走访五百余人, 历时半年, 最后将统计结果归纳汇总到教材建设及教学改革当中去。

3.2 加强教材建设是创建农医专业解剖学精品课的关键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 一部质量高、水平高的教材是医学生的良师益友, 我校解剖生理学教研室一直以教材建设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 自始至终抓住教材建设不放松。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 我教研室教师主编、参编出版的国家级、省市级、校级的教材和辅助教材有二十多本, 如教师罗明近两年连续参加了科学出版社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副主编) 教材以及人民卫生出版社中职助产专业《解剖学基础》 (副主编) 教材和学习指导的编写, 2014年9月通过教研室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 农医专业《正常人体结构》校本教材已由江西科技出版社顺利出版。通过编写教材, 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 培养了新人, 我校解剖学教材建设正向着更新、更精、更实用的精品战略目标阔步前进。

4 规范教学质量监控是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4.1 坚持集体备课, 力求教学统一

坚持每周二的集体备课制度, 统一授课计划, 突出基本内容的讲解、基本概念的了解、基本技能的掌握、基本数据的记忆。熟练掌握教材后, 对照大纲, 在教研室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级和筛选[2], 明确每一章节、每次课的重点和难点, 精心设计好教案。

4.2 坚持听课制度是创建解剖学精品课的主要环节

为了解教师的授课情况, 南昌市卫生学校坚持听课制度80多年, 这一点不仅能体现出我们重视教学质量, 也使学校能充分了解每名教师的业务知识、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水平, 做到心中有数, 以便分类指导。每学期由督导室牵头召集各教研室主任及专家教师组成督导组, 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听课, 听课对象随机决定, 每位教师都至少会被听到一次, 这样就会给教师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 促使教师自觉备好课、上好课。听完课后督导组再召集教研室全体教师, 大家提意见、评水平, 从教师风范、举止作风、语言组织、时间安排、重难点、总结指导等方面进行讨论, 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

4.3 学生反馈与公开教学

我校督导室在每学期期中考试后, 都会组织学生代表对授课教师进行评教打分, 并将学生的反馈信息传递给相关教师, 作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参考[3]。另外, 每学期放假前由校领导牵头, 组织教师进行公开教学, 由基础部、临床部、文化部各出一名教师上台讲课, 全体教师来观摩。同时邀请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当评委, 最后由督导室主任公开讲评, 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5 精品课的内容需要不断维护、完善和更新

授课内容的精、新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中除对重点内容精讲、难点内容讲清外, 要注意知识更新, 及时补充新的学科动态和前沿知识, 开阔学生的视野。精品课更是同行学习的样本, 必须进行动态管理,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去伪存真、精益求精, 使之真正成为教育精品。尽管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但我们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南昌市卫生学校示范校农医专业解剖学精品课的创建一定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柏树令, 王军.人体解剖学国家精品课的创建与运作[J].解剖学杂志, 2005 (2) :241-243.

[2]黄争春, 章祖宝, 李剑.浅谈人体解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J].科技信息, 2007 (29) :221.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篇11

关键词 校内实训 顶岗实习 工学交替 教学方式 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09-02

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了培养实用型人才,在发展中抢占先机,我校顺应市场需求,在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探索下,提出了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校内实训相结合的实训教学方式,帮助学校克服了实训设备不足,将校内实训和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校内的理论指导优势和校外的实践资源优势,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职业学校校内实训教学探索

校内实训是学生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之后,在学校实训室内进行的实训教学,主要是对汽车发动机、底盘和电气设备等进行拆装、检验、修理和调试,从而掌握其结构、原理、拆装工艺、调整和检修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校内实训阶段是汽修实习课教学的基础阶段。发挥教师的示范、优秀学生帮带作用,在实训教学中,学生对刚接触的新实训项目会感到较难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先培养2到4个班级骨干学生,来帮助自己进行教学指导。且在上课中,教师先讲完操作步骤、实习要领之后,必须让班级骨干学生先做好示范操作,或者自己做好示范操作。同时要强调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提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汽车维护》的灯光手势时,让骨干学生先示范,教师再示范,再让学生学习,逐一指导,纠正不对的姿势,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并且学生参与度高。教师在进行指导时必须做到眼勤、脑勤、耳勤、口勤、手勤和腿勤,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准确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耐心地帮助学生加以改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做到因材施教。

二、顶岗实习促进教与学的交融

学校毕竟不同于企业,设备老旧短缺无法避免,为了避免实践教学与社会的需求脱节,就必须进行“顶岗实习、工学交替”。

在顶岗实习中,实习指导教师跟班到企业指导学生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之后,在校外汽修企业进行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主要是对汽车进行故障分析、判断和修理,一些常见的故障检测维修设备的使用方法,缩短学生和社会的距离,从而使学生掌握对汽车故障点的判定方法和维修技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顶岗实习阶段是汽修实训教学的提高阶段,它需要依托汽修厂才能完成,对于汽修实训中的汽车故障分析和排除训练,在校内一般都是教师人为设置故障进行演练,基本上处于操作演练的模拟状态。汽车维修企业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汽修厂的车型比较多,车辆故障也不尽相同,而且几乎每天都有更新,这是给学生讲授如何分析、判断和排除汽车故障的良好场所。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动性,这是提高实践技能的可靠途径。此外,将教学延伸到企业,能及时掌握汽修行业的一些新技术,可以使学生尽早适应企业的要求,按照企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缩短了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要求的差距。

三、工学交替使学生学习实践相结合

我们结合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的实际情况,学校选派教师到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东南汽车公司、福建汽车美容装饰协会等,与区域内汽车维修行业协会、交通运输管理局等行业,共同开展调研和座谈,了解毕业生在企业的工作情况,在充分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借助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福建东南汽车公司、福建汽车美容装饰协会及地方汽车维修行业,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把职业活动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培养各环节中。根据培养目标,按照企业的需求,打破原有的学习时间界限,实行每个学期末,学生参加“工学交替”的学习,到企业学习完成后回到学校继续学习,学生通过校内外两个阶段的学习,实现以校内一体化项目课程教学和校外岗位体验,凸显顶岗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保证真正意义上的工学交替,完成由“普通学生”到“技术工人”的转变。达到有:提高学生的岗位对接能力,完成了学校教师队伍团队的打造的深化两个目的。使教师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高水平的维修技能。 2014、2015年,汽车专业参加州技能大赛都取得“空调维护一等奖”“汽车修理基础二等奖”“汽车维护一等奖”的好成绩。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要及时地调整专业及其方向来适应新的需求。对此,这里提出的“顶岗实习、工学交替”能让学生尽快地认知未来岗位的基本状况,对专业需求有一个全面的分析认识。这样一来学生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就会有切实、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思想定位。进而,也就会加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学习质量。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篇12

謹鼸_撥臁氣編鼸·謂画鼸——澄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抢占人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等省领导在县委书记杨思涛的陪同下到学校考察调研, 并赠送教师节慰问金。海南省原常务副省长、中改院监事会主席吴昌元, 中国 (海南) 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县委书记杨思涛、县长吉兆民等领导的陪同下到学校调研。海南省澄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集中等学历教育、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于一体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澄迈县职教中心、澄迈县就业再就业培训基地, 学校担负着澄迈县在职人员的在职培训、新上岗人员的岗前培训、就业培训及技能培训和鉴定等教学任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学校发展, 追加投入2亿多元对学校进行了二期扩建。学校现有在校生2158人, 教职工151人。开设有计算机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服装设计与工艺、财会电算化、美发与形象设计、中餐烹饪、民族音乐与舞蹈等专业, 其中烹饪、汽车驾驶与维修、计算机应用、美容美发专业为学校重点专业。学校与西南科技大学、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实行联合办学, 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升入大学就读, 免试入学。同时, 学校还与联合办学院校共同创办网络教育、自学考试“中接专”助学班, 学生可一边读中职一边读大专课程, 毕业后同时拿双证。近年来,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年年达到98%以上, 就业对口率达到75%以上。学生第三年的顶岗实习和毕业生就业分布主要在上海、广州、深圳、海口、三亚、澄迈县城等地。学校将逐渐加大招生力度, 力争在2018年在校生达到5000人, 努力实现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目标要求。:念r��^烹饪技能比赛现场汽修技能比赛现场漏4美发比赛项目现场SMJi翩校园景观鸟瞰图学校军乐队参加老城开发区主办的迎春文艺晚会学校与海南海警训练基地联合举办文艺联欢晚会

上一篇: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下一篇:切实做好司法行政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