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勾股定理文化背景及其对现代教学的影响

2024-05-09

1 勾股定理文化背景及其对现代教学的影响(精选3篇)

1 勾股定理文化背景及其对现代教学的影响 篇1

勾股定理文化背景及其对现代教学的影响

勾股定理是中国几何的根源。中华数学的精髓,诸如开方术、方程术、天元术等技艺的诞生与发展,寻根探源,都与勾股定理有着密切关系。勾股形与比率算法相结合,经推演变化已构成各种各样的测量法(如刘徽的“重差术”)。古代数学家常以勾股形代替一般三角形进行研究,从而可以避开角的性质的研讨和不触及平行的烦琐理论,使几何体系简洁明了,问题的解法更加精致。从中国勾股定理的诞生与发展来看,中国古代数学文化传统明显有重视应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数形结合,以算为主、善于把问题分门别类建立一套套算法体系的特征。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经世致用”,思维方式具有“重实际而黜玄想”的务实精神,以及述而不作的研究方法,使得勾股定理从诞生开始一直没有超越直观经验和具体运算,而发展成一套完整的演绎推理,它始终作为一种技艺在传播与应用,走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式化发展道路。这种技艺应用的价值取向至今仍影响着我们对数学的认识,影响着我们的数学教学。

在西方,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了“与有理数不可通约的无理数”开始,勾股定理作为欧氏空间的度量标尺,经过演绎推理,为几何公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写下了新的篇章。欧几里得在证明勾股定理同时,结合图形分析,以演绎推理的方法获得了一系列的定理和推论。此后,西方数学家从数的角度将勾股定理推广到求不定方程的正整数解,引出了著名的费马猜想、鲍恩猜想、埃斯柯特猜想;从形的角度又把它推广到平面图形面积关系、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关系的探讨。如此无穷延伸,在追求严谨的逻辑体系和数学美的过程中推动了现代数学的发展.这种崇尚理性、注重演绎推理的数学传统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来看,它认为上帝是按数学来构造世界。这一观点足以表明数学教育在西方文化中的宗教和哲学价值取向的理性地位,这对我们今天学习数学,理解现代数学体系结构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现代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中、西方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诞生的勾股定理及其发展道路,给我们的启发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必须改变传统数学价值观,才能学好西方数学公理化体系,走上数学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为此,我们必须设计出符合自身文化传统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勾股定理教学为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设计。

2.1 从文化传统习惯入手,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数学实验

请学生自己画出几个直角三角形,利用直尺测量三条边长,并记录数据,计算边长的平方值,分析它们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勾股定理。测量和计算是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特长,是古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常用的思路,也是我们学生很熟悉的学习方法。从几个学生构造的特殊例子出发,利用测量工具进行估算,寻找规律,提出猜想,符合我们的文化传统习惯,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规律,容易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设计任一直角三角形,自动测量三边边长,验证学生的发现与猜想(图1)。

几何画板软件就其本身设计来说,是一种模式化的算法体系,用它来精确测量三角形的边长,展示直角三角形的任意性,是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明的新结合。它不仅是一种测量工具的改善,更是一个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平台。此例所展示的直角三角形的任意性,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一个梦想。而几何画板软件可以让学生操作计算机来构造数学对象,在观察动态的图形变化中,直观体验了任意性的含义,深人理解任意性在数学中所起的作用。同时计算机提供快速反馈测量结果,进行验证猜想的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于更高层次的数学思维活动。这一典型实例足以表明计算机技术可以为文化传统与数学教育现代化的结合提供了好的教学平台。

2.2 比较赵爽证法和欧几里得证法,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勾股定理的证明有着丰富无比的文化内涵,可以给学生许多启发,其中赵爽的弦图证法和欧几里得证法最为典型。赵爽弦图证法极富创意,他在《勾股圆方图注》中用几何方法严格证明了勾股定理,可以反映出我国几何研究不仅在应用方面有过辉煌成就,而且在理论方面也曾有一席之地。

赵爽的弦图证法:如图2(见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几何》第二册第106页第4题),其中每个直角三角形称为“朱实”,中间的一个正方形叫“中黄实”,以弦为边的正方形ABEF叫“弦实”。四个朱实加上一个黄实就等于一个弦实,即,化简后得。

他充分运用了直角三角形易于移补的特点,给出了简洁、直观的证法,其相应的几何思想是图形经移、补、凑、合而面积不变,这种思想后来发展为李冶的“演段术”,不仅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直观、实用的倾向,而且其展示的割补原理和数形结合的思想让我们看到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我们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手进行拼、凑、补等实践活动,深人理解割补原理,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寓理于算的风格。

而欧几里得证法给我们展示的是西方数学文化传统的另一侧面,即严谨的逻辑和理性的推理。具体的欧几里得证法如下:

在直角三角形ABC各边上向外作正方形(图3),结连CD、FB。

因为AC=AF, AB=AD,∠FAB=∠CAD,所以。

作CL‖ AD。

因为,所以 .

同理可证 .

所以,即 .

比较赵爽证法和欧几里得证法可知,赵爽证法是建立在一种不证自明、形象直观的原理上,即“出人相补”原理。他的证明过程可以借助实物进行操作,使现实问题数学化,最终达到对数学定理的意义建构。而欧几里得证法则完全脱离实物的支撑,给我们展示的是对数学美和数学理性的追求。它在更高层次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对这种证法的介绍,可以采用数学“再创造”原理,分析它的探索过程,使证明思路逐渐显露出来,最终完成对公理化演绎体系结构的深刻理解。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文化传统习惯人手,使用现代教育手段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

1 勾股定理文化背景及其对现代教学的影响 篇2

关键词:昆明市,成年男性,健身项目选择,影响因素

1前言

昆明市是云南省省会城市,亦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工业和商业贸易中心,全市辖六区八县,常住人口630万(2012年统计),男性人口317.58万[1]。随着近十年来城市化快速发展,全市人口密度日趋加剧,对于处于社会中低层的群体来讲由于就业压力和工作压力加大,加之可用于锻炼的时间有限、锻炼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等一系列因素, 造成该城市的居民尤其是处于社会中坚力量和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的男性群体体质健康状况整体下降[6]。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力资源供求不均衡,特别是高素质人力资源相对欠缺的情况下,成年男性身体健康状况的优劣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可谓关系重大, 需要引起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昆明市内五华、盘龙、西山、官渡、东川、呈贡和昆明市周边经济发展情况较好的安宁、晋宁、宜良、石林10个行政区(市)、县符合本次调查条件的成年男性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文献,内容涉及训练学、统计学、逻辑学、运动医学、心理学等一些基础学科,并查阅2012版云南省年鉴和近年在中国期刊网上收集到的健身与保健方面的调查报告和相关论文。

2.2.2问卷调查法

2.2.2.1问卷设计:围绕健身锻炼各方面因素,从昆明市成年男性参与健身锻炼的基本情况、健身锻炼场所和项目选择、影响健身锻炼的内在因素和影响健身项目选择的外在因素等4个方面,共设计了14个大项,近53个小项供调查对象进行选择。

2.2.2.2问卷发放与回收:问卷由专人到调研现场进行发放和回收,采用当面填写,完成后立刻收回方式进行。问卷发放分两批进行,共随机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76份,回收率97.6%,有效问卷951份,有效率97.43%。

2.2.2.3问卷的效度和信度检验:问卷终稿经5位专家(参与问卷修订专家除外),对问卷的效度进行评分,有较高的效度;采用二次问卷填表方式进行测试,40个问卷者间隔3个月,进行相同内容的问卷测试,测试信度为:R=0.87, P<0.01。说明可靠性显著,两次调查存在高度相关,问卷信度符合要求。

2.2.3数理统计法

回收的问卷经过筛选整理,将有效问卷作为原始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2.4逻辑分析法

在数据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和一些相关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比较与分析,得出相应的结果。

3结果与分析

3.1昆明市成年男性参与健身的基本情况

3.1.1昆明市成年男性参与健身的年龄分布

经调查,昆明市成年男性参与健身锻炼的年龄分布情况为:22-29岁有145人,占15.2%;30-37岁有131人,占13.8%;38-45岁有314人,占33%;46-53岁有200人,占21%;54-61岁有100人,占10.5%;62岁以上的61人,占6.5%。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年男性所占比例最高,而青年与老年男性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咎其原因,中年男性经过近十几年的奋斗和奔波,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有了相当基础,对身体锻炼较为重视,而青年男性因参加工作时间不长, 经济和社会地位还处于发展阶段,加之自恃年轻身体健康, 故而参与身体锻炼积极性不高(更多只是处于一种爱好), 老年男性则多因身体有这样或那样慢性疾病,再有部分老年人家负担过重(帮子女照顾孩子、操持家务),相对能常年坚持参与健身锻炼的人也少些。

3.1.2昆明市成年男性参与健身锻炼群体的文化程度分布

通过问卷调查,昆明市成年男性参与健身锻炼群体的文化程度大致为:大学以上学历有531人,占55.8%(其中大学专科、本科有447人,占47%、硕士研究生有58人,占6.1%、博士研究生有26人,占2.7%);中专及高中学历有302人,占31.8%;初中以下学历118人,占12.4%。从上述数据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成年男性参与体育健身群体的文化程度相比较来说还是比较高的,正因为现代城市人群受教育程度较高,他们对身体健康的认知度理解也相对较高,深知愉快健康地工作和幸福安逸地生活离不开身体健康作保证,为此自觉有目的地参与健身锻炼的积极性相对较高[8]。 另外,也基于上述原因,城市广大健身爱好者参与健身锻炼对国家进一步在城乡推广、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也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3.1.3昆明市成年男性参与健身锻炼群体的职业分布

本文所调查的对象是昆明市和省属的国家机关公务员、 企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包括教师、一般干部、工人)、退休人员和部分私营从业人员成年男性四大群体中参与体育健身的情况。从实际调查和统计情况看,国家机关公务员和企事业公职人员都属于有固定职业、收入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而且最主要的是他们工作、休息时间相对稳定,故这部分群体参与体育健身的积极性也较高;部分私营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和职业稳定性变化较大,这部分人尽管有参与健身锻炼的愿望,但受上述因素影响,参与健身锻炼的人数群体相对偏低;退休人员属无职业者,他们的收入水平虽不算高, 但多数人也处在中游水平,而且可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由于年龄关系这部分人群很注重身体保养和健身锻炼[7]。统计结果是:国家机关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公职人员群体占调查人数比例的56%,人数有533人;退休群体占36.4%,人数有346人;私营从业人员群体占7.6%,人数只有72人。

3.1.4昆明市成年男性参与健身锻炼群体的月收入情况

经问卷调查,昆明市成年男性中参与健身锻炼的这一群体月收入情况普遍不高,月收入在1200-1600元的有32人, 占3.4%;月收入在1600-2400元的有53人,占5.6%;月收入在2400-3000元的有153人,占16.1%;月收入在3000-3400元的有269人,占28.3%;月收入在3400-4000元的有319人,占33.5%;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有125人,占13.1%。从以上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被调查的男性群体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包含了月收入在1200-2400元以内,这一层次的人多为社会低收入或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收入有限,多数时间都用在了为生活为前途打拼上,因此参与健身锻炼的时间较少或者说没时间锻炼;第二层次包含了月收入在2400-4000元左右这一群体,尽管他们的收入不算高,但相对已较为稳定,加之年龄多半已到30-35岁阶段,故有着较强参与健身锻炼的愿望;第三层次主要包含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这一群体,该群体人员多为担任一定领导职务或正处在上有老下有小阶段,工作压力和生活负担都很重,除部分退休人员外,尽管有着强烈的健身锻炼愿望,但由于受工作、生活所累,参与锻炼相对较第二层次要低许多,而这部分群体恰恰又多为社会中坚力量,因此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心和重视。

3.2昆明市成年男性对健身场所与健身项目的选择

3.2.1昆明市成年男性对健身锻炼场所的选择情况

调查显示,选择在社区、公园或城市公共广场锻炼的人最多,排在第一位,占36%;选择在马路边和公用空地锻炼的排在第二位,占25.2%;选择在收费体育场馆和各类度假村场馆锻炼的排在第三位,占22.8%;选择在周边学校或免费体育场锻炼的排在第四位,占11%;选择在家中锻炼的排在最后一位,只占5%。从上述统计数字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社区、公园、城市广场是多数健身者首选的锻炼场所,免费的体育场馆竟然排在收费场馆之后确实有些预料之外。通过进一步调查分析,这一现象也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提供的免费体育场馆少,分布不均衡,致使锻炼者无从选择,其次在当前全民健身大政策的倡导下, 虽然部分社区、住宅集中区周边学校体育场馆大都向市民开放,但为了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这样的开放基本都是限时有条件的开放,而且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质量也较差,这也是众多锻炼者较少选择前往锻炼的主要原因;二是随着近些年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可用于支付消费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加之收费体育场馆无论从服务内容还是服务质量都有很大选择余地,锻炼环境也远远好于免费体育场馆,故而人们宁愿花钱来选择自己喜爱的场所和项目进行健身消费。

3.2.2昆明市成年男性对健身锻炼项目的选择情况

从表1的调查结果显示,昆明市成年男性在健身项目的选择上,跑步、健身走排在第一位,其原因主要是受场地限制小,既可以在专门场地进行锻炼,也可以在小区周边和住宅附近公园亦或马路人行道上进行,且几乎不用投入费用, 故而参加此类锻炼的人数最多;排在第二位是羽毛球,羽毛球这一项目总体来说投入资金不算高,男女老少都可以参与,且技巧和娱乐性较强,作为竞技项目既有很高的观赏性和吸引力,作为大众健身又有广泛的参与特性,再有昆明市近年羽毛球开展普及非常好,场地设施相对完善,每年都会举办不同层次的业余比赛,

这些因素都是吸引广大爱好者加入到羽毛球锻炼中来的有利条件;排在三、四、五、六位的是器械健身健美、游泳、篮球、足球、乒乓球,这几个项目比较适合中青年男性特点,这些项目既有较强的竞技性和运动刺激性外,它对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缓解工作压力、强身健体塑造良好的气质形象都是最佳选择。也正是基于以上特点,所以这几个项目最能吸引青年和中年男性参与;排在第七、八位的是交谊舞和健身舞(操)、太极拳和其他武术项目,由于性别和项目特点原因,选择人数不是很多,但因锻炼的便捷和开销不大主要多为中老年男性参与居多;网球排在第九位,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加之国际国内赛事活动推广,尽管该项目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大,但因为项目时尚、充满激情和乐趣,同时又是一个很好的社交场所,所以还是能吸引相当一部分中青年甚至老年人参加到这一项目中来;排在第十位是登山,云南省本身就是一个多山的地理省份,昆明市周边乃至各区县都有数量众多的森林公园和名胜古迹, 林木覆盖率高、空气清新,加之近年来随着城市周边农家乐旅游业的兴起,使得久居闹市倍受混浊空气侵害的城里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利用节假日、周末携家人、朋友到周边森林公园和远郊踏青登山,既呼吸了新鲜空气又锻炼了身体,同时还能品尝到口味鲜美的农家小吃,所以近年来选择登山锻炼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另外,排在最后三位的是门球、保龄球、 高尔夫球,由于受年龄和经济收入因素影响,参加锻炼的人数相对较少,特别是高尔夫项目需要资金投入很大,场地稀少,故而参与人数就更为少有,排名最后也在情理之中。

3.2.3昆明市成年男性对健身锻炼时间的选择

表2调查显示,昆明市成年男性在健身锻炼时间的选择上有36.51%的锻炼者选择周末或节假日进行锻炼,这一群体所占比例最大排在第一位。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平时工作太忙压力大,无暇安排进行锻炼,二是由于近十余年来随着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很多家庭都搬到了远离市区的商品住宅区居住,每天来回奔波于住家和工作单位之间,再加上忙于照顾孩子家人,这一切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基于这些原因很大一部分人只能把锻炼安排在周末或节假日进行;排在第二位是早锻炼,选择在这一时间锻炼的人,多半是常年养成了锻炼习惯,而且上班地点就近,上班时间相对固定的群体;排在第三位是晚上或下午下班以后,这部分群体年轻人居多,由于现在很多单位和公司采用缩短中午休息时间或弹性工作制,一般下午4-5点即可下班,很多年轻人由于没有更多家庭负担,加之又处于社交活动较为频繁年龄段,为工作、为健康、当然也为了今后有更好发展,同时也为了舒缓一天的工作压力,很多年轻人便选择这一时段健身或结伴锻炼娱乐[2]。也有很多单位和公司为了凝聚人气,营造和谐人际环境和工作氛围, 也常常利用这一时间组织一些职工的体育锻炼活动。实践证明,这样的体育锻炼活动很受欢迎,尤其能吸引年轻人参与, 其作用和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3.3影响昆明市成年男性参与健身锻炼的内在因素

3.3.1参与健身锻炼的目的

表3的调查统计显示,参与锻炼的目的不同,自然会反映出锻炼者参与锻炼的态度和群体面的多寡。在这一调查中,强身健体排在第一位,说明众多锻炼者参与锻炼的主要目的还是强健体魄,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其余依次是体现自身价值、消遣娱乐、社会交往、缓解压力、自立自强、祛病康复。从以上排序中可以清楚看出,现代社会随着经济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在追求物质条件的同时,对精神生活追求、对自身价值体现的愿望也日渐高涨,体育已不再仅仅是增强体质与祛病康复的一种手段,而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对自身价值的自我认知和被社会、被他人的认可,同时也是一种丰富生活,消遣娱乐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方式。所以说体育的普及与推广程度也体现了这个社会的文明与开放程度,这也是为什么在本文的调查中,自强自立和祛病康复不再被广大锻炼者列为主要锻炼目的的原因。

3.3.2参与健身的成年男性获取体育信息的情况

评价一个社会的文明与开放程度,民众对于各种信息的知晓程度和获取情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调查显示,有44.36%的男性通过各类书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 互联网可以方便地获取各类体育信息,39.63%的男性获取信息的方式要少些,另外16.01%的男性几乎很少获得体育信息(这部分人群主要集中在老年男性和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中)。从这一项调查结果得知,这些年随着政府和体育主管部门大力推广、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全民健身工程,再加上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以及国内民运会、残运会和城市运动会先后不断举办,各种层次各个方面有关体育、有关健康的宣传报道可谓铺天盖地层出不穷,在这一方面政府体育主管部门、新闻媒体做了大量工作,也为广大老百姓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健身锻炼的环境。但也应当看到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体(多为老年人和文化程度较低者),他们获得锻炼和活动的信息相对较少,政府和体育主管部门要想办法在宣传的形式和手段上还要进一步加强力度和广度,尽可能减小宣传上的死角,让更多人能方便地获取各类体育信息,进而得到更为便捷的健康锻炼指导。另外,这一群体的男性也要主动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充分利用身边的现代化手段以及报刊书籍来获取体育的各类信息,并针对自己的情况和条件,制定出合理的为自己所用的健身方案。在这一方面就这一群体来说, 如何主动适应社会,充分利用现代社会各类便捷的工具为自己服务,为健身锻炼服务,这种观念和意识亟待加强。

3.3.3参与健身的成年男性获取体育信息的渠道

从表4的调查可以看出,昆明市成年男性对体育信息的获取方式主要还是有线电视,现在电视频道数量众多,体育类、健康类节目播出时间大大增加,可以说针对各年龄各文化层次的节目在有线电视网络上都能找到,这就极大地丰富了体育健身者的选择;排在第二位的是互联网络,这一现象看似偶然,其实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现代社会高品质生活已进入到普通家庭,加之宽带网络极大普及和使用费用逐渐降低,电脑和手机互联网普及,人们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所以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是最为便捷的途径;利用体育报刊、从同事或朋友以及广播中获取体育信息的人数相对要少些,分列三到五位;排在最后一位是选择阅读体育书籍来获取体育信息的男性最少,只占4.34%, 这说明随着现代视听传媒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更乐于接受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方便快捷的方式获取他们想要的信息, 而对用传统阅读方式从专业体育书籍中获取信息已被越来越多人的人摒弃,但对于年纪偏大的男性群体来说,由于受观念或条件限制,他们中多数人还是习惯于从相关的体育保健类书籍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3.3.4参与健身锻炼的成年男性获取体育信息的目的

表5调查显示,学习掌握保健和康复知识排在第一位, 占调查人数的51.36%,这说明超过一半多一点的成年男性对体育健身的认识比较理性,放在突出位置;娱乐休闲、丰富生活排在第二位,这与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有更多的闲钱愿意花更多的时间用来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它所体现出的是人们幸福指数的提高;提高个人修养、提升生活层次排在最后两位,这主要是与当今成年男性群体中所受教育的文化程度以及工作环境有很大的关联,尤其是排在最后一位的提升生活层次,这一群体多为政府部门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中下层人士,他们中有那么一部分人获取体育信息或参与锻炼除了是为了满足前面三项需要外,也不排出想通过掌握更多的体育信息和运动技能以便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与各级领导接触的环境中来,以赢得领导认同和好感,为自己今后的晋升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处于现实考虑,这也是一种取巧的选择。

3.4影响昆明市成年男性对健身项目选择的外在因素

3.4.1参与健身的成年男性在健身方面的月支出情况

本次调查的男性群体在城市中基本属于中等和中等偏低收入群体,他们多半属于政府机关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87.34%均属于工薪阶层,其余为私营公司职员和个体个体工商户,只有极少数为合资或外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表6显示由于所调查群体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行业,收入水平有较大差异,因此他们用于体育健身消费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收入在中高水平的一般都属于城市白领阶层,他们不但收入相对较高,而且工作相对稳定,健身的要求自然也较高。这部分群体每月用于体育健身方面的支出约在150至300元之间;收入在中等或中等偏下的这部分群体人数最多,这部分群体中青年人占据比例又最大,他们中多半基本无生活负担,即便结了婚也大多还没有小孩,加之正处于精力、活力较为充沛年龄段,他们追求的是自由、时尚、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因此这一群体除了在其他方面花钱较为大方外,每月用在体育健身上的支出也占据不小比例,约在50至150元之间;月支出在50元以下这一群体相对前两类要少些,约占总比例19.86%;月支出在300元以上的人数最少,只占4.07%;还有17.18%的男性从来没有在健身上投入过资金,他们选择的项目多为跑步、健身走、健身操、太极拳等。

3.4.2参与健身的成年男性在健身方面的消费情况

表7统计显示,参与健身的成年男性尤以中青年占多数,这部分群体注重生活品质,注重社交圈的交往,他们常把工资收入的4.8%至5.3%用在体育健身消费上,这其中购买运动服、鞋帽用品所用开销最大,排在体育健身锻炼第一位;其次购买体育锻炼用器材和到各类经营性健身场所锻炼较为接近分列二、三位;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倡导下,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后,受我国竞技体育水平成绩提高以及大量体育赛事宣传的影响,再加上国家投入加大使得各地体育锻炼设施得到大大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体育锻炼,关注生活质量,健康的身体和快乐的生活已实实在在深入人心,为此人们(特别是成年男性)平时观看体育赛事和参与体育培训的积极性也较过去有很大改变,故而用于赛事观看和体育培训费用排在第四和第五位;排在最后两位的是购买体育健身书刊、报纸和上网查阅体育信息。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现在传播渠道和信息来源种类众多,人们可以从各种渠道(如互联网、有线电视体育健康频道、各类视频资料等)获取所需要知识;二是参与健身锻炼的成年男性有相当一部分中老年群体,这部分人更乐意通过与人交流或培训方式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当然还有一小部分群体,他们从来没有在体育健身方面投入过资金,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一般较为随意随性,也没有太刻意的目标追求,锻炼多选择免费的锻炼项目作为自己的健身方式进行。

3.4.3参与健身的成年男性接受社区或是街道组织的健身培训情况

社区或街道办事处组织健身培训应该是推广全民健身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场所和组织形式。但就我国目前社区和街道办事处组织构架和工作开展情况来看还存在很多缺陷, 众多琐碎繁杂问题难以协调,这其中重视程度、经费和专业指导人员都存在严重不足,再加上参与体育健身的成年男性绝大多数是在职在岗职工,而且中青年居多,这部分群体多半只参加单位组织的锻炼活动或是根据各自喜好自由组成锻炼群体。这部分人占锻炼总人数比例约为63.84%,他们接受培训也多半是单位选聘的专业人员或是各类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专职教练员。而在社区和街道办接受培训的人员多数是已经退休或年龄偏大人员。由于社区和街道办开展的锻炼活动比较单一,锻炼条件相对简陋,在社区或是街道办接受培训和参与锻炼的人数大约只占11.54%,其余的人则从不参加培训,或者是所在社区和街道办本身就从不组织任何形式的培训锻炼活动。

4结论

4.1昆明市成年男性参与健身锻炼的群体,以中青年居多, 因工作和经济压力较大,实际用在健身锻炼上的时间并不多,而且他们中的多数人锻炼缺乏连续性。

4.2在健身场所的选择上,多以社区、公园、周边学校以及免费体育场地进行活动锻炼。在健身项目的选择以投资少、 方便参与且又有实效、较为舒缓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

4.3调查的在职人员,在体育信息、相关知识地获取上既可通过互联网络、有线电视以及体育类书刊报纸上获取,同时还可以通过一起参与锻炼的练友相互交流中获得。

4.4调查群体的年龄、爱好和经济条件不同每人每月在体育锻炼方面的消费支出相差也较大。年轻人对体育运动较为酷爱且有一定的基础,在体育锻炼上舍得投入,而且多半还是到条件较好的经营性运动场所去锻炼消费;一小部分中老年锻炼者,选择的是高档体育锻炼场所;年纪偏大的锻炼者用在健身上的资金是很有限的,主要花费还是用在购买运动服装、鞋帽以及简单的体育器材上,很少接受专门的健身指导。

5建议

5.1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全力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等文件提出的相关要求和措施制度,对政府体育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的体育场馆划分出收费时段和非收费时段,对收费时段尽可能降低收费标准,对室外免费体育场所尽量延长开放时间。其次现有的体育场馆在开放时段和付费标准上有多种选择,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不同层次锻炼者的需求;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场所为锻炼者提供锻炼场地。对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体育场馆,可以参照经营性体育场所收费标准开展有偿出租服务。

5.2建议社区和街道办结合各自的优势有利条件,多组织开展一些有益的健身培训和健身竞赛活动,以便为广大健身锻炼者提供一些科学实用的运动保健知识和健身实践指导,使其健身锻炼活动更为科学合理,安全高效。

1 勾股定理文化背景及其对现代教学的影响 篇3

【关键词】后现代;大众文化;中国大学生;积极影响

一、理论基础

早期的大众文化主要指Mass Culture而言,译为大量的、多数的、群众的、聚成一体的文化,含有无知、庸俗、偏见等含义,是正处于上升期的西方资产阶级对下层工人阶级粗俗文化状态的贬称。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研究正是基于这一认知基础。霍克海默(Horkheimer)和阿多诺(Adorno)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认为大众文化是“文化工业”的产物,是欺骗群众的统治工具,目的就是制造大众的虚假需求,剥夺工人阶级的政治和反抗意识,使其盲目追求快感,甘心忍受资本主义的奴役。20世纪50年代以后,英國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开始涉足大众文化研究,其代表人物威廉姆斯(Williams)在《【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中不赞同将工人阶级的文化与上层社会的文化对立起来,开始用“Popular Culture”代替“Mass Culture”。

20世纪6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思潮迅速兴起,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之后随着电视,尤其是网络等媒体的出现与广泛使用,大众文化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大众文化研究也出现了不同的流派,对大众文化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以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为代表的思想家开始给后现代大众文化赋予了一种肯定的色彩,这在大众文化研究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在《理解大众文化》一书中公开宣称,大众文化不是文化工业生产的,而是人民创造的。他不同意法兰克福学派把矛头完全指向文化工业对大众意识的控制的观点,不同意把大众只看做被动受控的客体,而认为大众文化中隐含着一种积极能动的自主性。他提出重新理解大众文化,重新审视大众传媒,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大众文化的启蒙性和独创性。他认为,民间文化是从下面长出来的,是人们自发的土生土长的表达,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大众文化是地地道道的人民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表明大众文化可以制造积极的快乐。

二、中国后现代主义思潮下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的市场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信息传媒技术的全球同步传递,后现代主义思潮不失时机地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后现代大众文化也随之在中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笔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大众文化研究,本文则主要着眼于中国后现代大众文化的发展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影响。笔者最近阅读了多篇中国当代研究学者所著相关文章,诸如刘建佳的《论当代青年大学生文化的现状与重塑》,徐景一、王迎春的《浅谈流行文化和世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刘红林的《论当前高校大学生时尚风潮的文化表征和引导策略》及肖尚君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及其塑造》等,发现中国学者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大多基于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对中国大众文化或流行文化的影响给予消极的批判,认为其模式化、平面性、世俗性等特点极大地抑制了大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削弱了大学生对于道德、价值以及信仰的追求,使他们精神匮乏、信仰迷茫、追求享受,甚至走上消沉与堕落的道路。对此问题笔者认同约翰·费斯克的观点,认为后现代背景下大众文化的受众,尤其是当代中国大学生不只是被动受控的客体,他们在接受大众文化的过程中具有积极能动性及判断力。因此我们要看到后现代背景下中国大众文化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影响。

三、中国大众文化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有着彰显自我、张扬个性、追求自身价值的需求,后现代中国大众文化为其提供了宽松的文化环境。

在后现代思潮的推动下,大众文化中交互性成分被无限放大,进入一个大众参与表演的时代。进入21世纪之后的短短10余年间,由于电视这一流行文化的核心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选秀活动,受到了大学生群体前所未有的关注。究其原因,正是因为选秀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表演的舞台。他们可以报名成为比赛选手,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艺,尽情地展现压抑在心中的张扬自我的愿望。他们也可以以观众的身份参与演出,因为观众同样可以成为场内及场外的大众评审,场内大众评审手中有决定哪位选手继续留在场上的权力,场外观众也可以用发短信或网上投票的方式参与到活动中。无论是选手还是观众实际上都成为了活动的参与者与表现者,感受到自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另外一个吸引大学生眼球的大众文化形式就是流行音乐与卡拉OK。流行音乐的主要受众是青年一代的大学生,他们在享受流行音乐给他们带来的美的享受的同时,同样也想要像他们心目中的流行偶像一样一展自己的歌喉,并展现自己对于音乐的独特理解,卡拉OK的盛行便满足了大学生的这种表现自我的欲望。此外,对于休闲运动的选择,如瑜伽、跆拳道、街舞、户外旅游也受到大学生的偏爱,成为他们张扬个性和释放压力的主要方式。

(二)后现代中国大众文化有利于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挫折感及辨析力,引导其塑造健康人格。

“超女”、“快男”等选秀节目在选拔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环节“PK”。选手们在每一轮的晋级中都有可能被淘汰。虽然每一位参赛选手都希望自己能走到最后成为冠军,但一旦被淘汰,他们没有抱怨、没有叹息,用微笑鼓励继续留在舞台上的同伴。面对这样的挫折,他们表现出了超出实际年龄的心理承受力。同样,许多备受大学生喜爱的偶像剧中的主人公往往都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窘迫。但他们拥有美丽的心灵和超强的意志力,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绝不低头,一步步朝着自己的理想奋斗。他们这种承受挫折和失败的勇气正是年轻一代大学生所缺失的,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素质。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大众文化表现形式从正面培养大学生的挫折感,磨练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坚强意志。同时我们也看到,选秀活动是不少大学生误认为进入娱乐圈是一条成功的捷径,使许多人的成才观、价值观、爱情观或多或少刻上了明星的印记。因此我们要利用选秀等活动从反面培养大学生的辨析力,引导他们在五花八门的大众文化潮流中去除盲从、虚荣的形式主义和享乐主义。

(三)网络媒体与网络文化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文本形态,为大学生提供了了一个公共、公平的表达与交流的平台。

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大学生网络逐步普及开来。例如在人人网或校园BBS的论坛中,往往只有一个话题,每个注册的大学生都可以针对此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交流心得。他们可以简单的赞成、反对,也可以进行专业的评论或分析,对于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甚至频频抡起“板砖”或“斧头”。跟帖也同样地被阅读或评论,大学生往往能够从这些充满生命活力和个性色彩的表达中找到共鸣。这样,大众的文化感受不再是私人性的,而是使大学生获得了公共、公平的表达和交流的途径。

(四)大众文化走进大学校园为大学生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文化通道,有利于大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熟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对即将面临的社会压力有太多的恐惧和陌生。

大学生生活在相对单纯的校园中,往往有些自命清高、唯美、浪漫的情怀,对当下的社会生活或多或少地存在情感上、认识上和行为上的隔膜。而带有浓重的市场化、商业化气息的大众文化进入大学校园,使种种新鲜而又复杂的社会现象进入校园,从而为相对单纯的校园增添了新的社会元素,是大学生在不经意间产生了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习得了一定的社会观念与行为模式。不难发现,大学生“愤青”的数量在逐渐减少,自我期望与评价也趋于客观。虽然他们不乏对社会不公和就业压力有所抱怨,但总的来看他们的心态还比较务实和理性,对即将步入的社会具有了更加包容的心态和平和的意识。

四、结语

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涌入中国,各种后现代大众文化形式随之铺天盖地地进入大学校园,值得肯定的是它们对当代青年大学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同时我们又要居安思危,有意识地避免其消极因素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不良诱导。我们应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方面入手,引导大学生清楚自己该去追求什么,坚持什么,倡导什么,认清自己的努力方向,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干,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高素质带动未来社会的發展和时代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霍克海默,阿多诺. 启蒙辩证法[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2]费斯克. 理解大众文化[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姜华. 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威廉姆斯. 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 北京:三联书店,2005.

[5]陆扬,王毅. 大众文化研究[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6]黄群英,张春芳.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文化品位提升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2),95-97

[7]刘红林. 论当前高校大学生时尚风潮的文化表征和引导策略[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3),136-140

[8]刘建佳. 论当代青年大学生文化的现状与重塑[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1),29-31

[9]肖尚君.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及其塑造[J]. 辽宁教育研究,2008(7),120-122

[10]徐景一,王迎春. 浅谈流行文化和世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 法制与社会,2008(8),356

上一篇:感恩的故事作文500字下一篇:丹麦女孩_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