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文化背景

2024-10-19

多语言文化背景(精选3篇)

多语言文化背景 篇1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企业“走出去”的进程逐渐加快, 不可避免地与世界各地不同语种、不同文化的经济体开展交流与合作, 其语言跨度之大, 文化种类之多, 将为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管理、国际商务营销、国际投资管理、国际经济法律和国际商务谈判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在多语言文化环境下, 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方式、扎实国际商务理论基础和国际商务实际操作能力, 并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流与国际商务谈判能力, 通晓国际商务准则和惯例的国际商务人才必将得到企业的高度青睐。与之并不匹配的是, 我国目前国际商务人才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与实际需求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现有商务人才培养体系基本上忽略了现实对多语言环境下国际商务高端人才的需求, 并不能满足全国对外开放的现实需求。目前关于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主要针对的是英语国家, 并且主流采用的是“商科+英语能力”的复合模式, 因此也就难以应对多语言文化的复杂环境。基于此, 本文针对我国对外开放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多语言文化环境, 拟对国际商务人才的能力进行重新定位, 为进一步探索多语言文化背景下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路径奠定理论基础。

一、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现状

(一) “外语+X”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国际商务活动是跨越国界进行企业生产运营活动, 这类模式强调培养以外语为基础的复合型商务人才, 这种复合模式主要包括“外语+商科” (刘彩霞, 2013;付竹, 2011) 、“外语能力+国际商务+国际商法” (彭振, 2012) 两种, 在这两种培养模式中, 其强调的外语能力特指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二) “理论+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国际商务活动实际操作性较强且运营环境复杂, 这类模式更看重国际商务人才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在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这类模式往往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例如在课堂上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和虚拟企业运作的方式巩固国际商务理论知识, 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或企业实习 (于岩熙、隋俊, 2014;肖光恩、陈春, 2012) ;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 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王咏梅, 2012;李虹, 2008) 。

(三) “国际化+国际商务”的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从事企业跨文化经营管理的行为主体, 国际商务人才必然要具有国际眼光或者国际视角, 这种模式着重强调国际商务人才国际化视野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例如不少高校在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海外资源, 学习国际经验, 加大师资资源和专业课程的国际化, 以促进人才国际化的培养 (李陶然等, 2012;刘继伟, 2011) 。

二、多语言文化背景下国际商务人才能力定位

基于我国全方位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全面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需要, 商务部和全国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国际商务人才进行了重新的界定, 强调高素质国际商务人才应当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外语、精通国际经贸知识并具有国际经贸实务操作能力, 通晓国际经贸法律和惯例, 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和国际商务谈判能力。基于此, 我们将多语言文化背景下的国际商务人才界定为:具有多语言文化背景、开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开拓创新和合作能力, 通晓多门国际商务语言、谙熟国际经济法规和商务惯例、掌握相关商务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国际商务营销人才、国际投资管理人才、国际经济法律人才和国际商务谈判人才等方面的以国际化、实践性为突出特征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综合来看, 为适应多语言文化的复杂商务环境, 国际商务人才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如图1所示) 。

(一) 基本能力结构。

多语言文化背景下国际商务人才的基本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具有扎实国际商务理论基础, 熟练掌握国际经贸理论、国际政治法律、跨国企业经营管理、国际投融资决策、国际商务营销、国际物流管理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二是精通一门以上外语, 专业词汇丰富, 具有较高的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 此外还需要通晓多种国际商务语言, 并能以此开展国际商务活动。三是掌握跨文化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谙熟主流国家文化,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具有较强调和文化差异的能力。四是精通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各类惯例、交易规则以及相关的国别法律法规, 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商务沟通、跨文化交际与谈判能力。

(二) 专业能力结构。

多语言文化背景下国际商务人才的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国际经贸实务操作能力。

综合掌握贸易、运输、保险、金融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精通国际贸易的惯例和准则, 熟悉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和国际贸易流程, 具备能全方位开展国际贸易各环节实际操作的能力。

2. 国际市场开拓能力。

掌握系统的、实用的进出口业务的基本知识;能选择合适的方式在国际市场寻找潜在客户;能够基于商品和潜在客户进行商务洽谈并订立完整的合同;能够按照合同履行相应的进出口行为;能够在合同履行之后顺利完成交单结汇过程。

3. 跨国企业管理能力。

熟练掌握跨国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了解国际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惯例, 掌握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和策略、各职能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能够系统分析和解决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与管理过程中通常遇到的主要问题, 包括国际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分析、跨文化管理、国际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营销管理、组织管理、生产管理以及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等主要方面。

4. 国际投融资决策能力。

熟练掌握投融资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熟悉国内外有关投资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具有处理国际金融投融资、国际风险投融资、国际企业投融资、政府投融资等方面的业务技能, 具有较强的国际投融资组织与决策能力。

(三) 综合能力结构。

多语言文化背景下国际商务人才的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国际化视野和思维方式。

国际商务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是指企业跨越国界进行经营的各项事务性活动, 因而作为从事国际商务的行为主体, 国际商务人才必然要具有国际眼光或者国际视角,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具备站在全球或更广阔的角度上观察经济运行, 进行决策的能力。

2. 风险识别与管控能力。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 由于国际市场的变幻莫测, 瞬息万变, 稍有疏忽就往往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然而, 在国际商务实际运作过程中, 风险是难以避免的, 有风险也不一定全是坏事, 因为风险与收益往往是呈正比例的, 及早识别风险并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 有时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机会和收益。因而,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 国际商务人才还必须具有良好的风险识别和管控能力。

3. 异常事故的处理能力。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企业“走出去”的进程逐渐加快, 不可避免地与世界各地不同语种、不同文化的经济体开展交流与合作, 国际商务活动所面临的环境也日趋复杂。由于各国经济制度、文化习俗等因素存在差别, 国际商务活动中突发事故或异常情况时有发生, 要从容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和突如其来的附加任务的执行, 就需要国际商务人才具备较强的异常事故处理能力。

4. 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任何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团队的力量, 在多语言、跨文化背景下从事国际商务活动, 如何发挥多元文化团队的优势就显得异常重要, 如果国际商务人才具有较强的团队管理和协调能力, 能有效整合全球资源, 统一贯彻企业的经营理念, 同仇敌忾, 聚掌成拳, 将会迅速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结语

我国对外开放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去”面对多语言文化的复杂环境对高素质国际商务人才产生了迫切需求, 与之并不匹配的是, 我国目前国际商务人才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与实际需求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此背景下, 我国高等院校应顺应时代发展对商务人才的新需求, 逐步转变培养理念和模式, 以培养多语言文化背景下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为新目标, 并积极探索这类人才的培养新路径, 从而加快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有效促进我国外向型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彩霞.基于郑州航空港建设的河南省高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6:18~20

[2]付竹.外语类院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0:138~140

[3]彭振.国际商务人才的法律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J].市场论坛, 2012, 11:67~68

[4]于岩熙, 隋俊.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对外经贸, 2014, 7:148~149

[5]肖光恩, 陈春.英国知名大学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5:117~122

[6]王咏梅.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制约因素与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 2012, 5:108~111

[7]李虹.高校创新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新思考[J].国际人才交流, 2008, 12:49~51

[8]李陶然, 张家成, 刘晓辉.基于国际化视角的新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思考[J].科教文汇, 2012, 6:43~44

[9]刘继伟.新型国际商务人才素质结构研究[J].科教文汇, 2011, 9:202~204

多语言文化背景 篇2

关键词:多元文化,多语言交叉影响,美洲西班牙语

1. 引言

哥伦布的新大陆发现之旅, 为整片美洲大陆带来了新的语言———西班牙语。随着大批西班牙人扎根这片土地, 行使他们的殖民者权力, 其语言亦逐渐在美洲大陆西属殖民地中占优势地位, 而原有的多样的土著语言逐渐成为小众语言。

2. 西班牙语与土著语言的相互影响与制衡

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占据主导地位, 但是西班牙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从来无法完全取代美洲当地的土著语言。这也是美洲土著居民在保护自己当地语言的抗争中取得的一大胜利。殖民统治期间, 由于大部分土著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低, 无法接受系统的西班牙语教育, 而西班牙殖民者急于在整个美洲大陆上通过传播基督教义实现对这一广袤土地上的居民的统治。恰恰是这些宗教传播活动促使当地土著语言发挥了及时有效的作用而最终得以保留和保存。

经过几个世纪的沉淀和发展, 随着大量西班牙及欧洲其他国家居民移居至此, 西班牙语在拉丁美洲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发扬, 逐渐在这片土地上奠定了稳固的根基。因此, 进入19世纪, 中美洲国家首先吹响独立解放战争的号角时, 他们并未考虑摒弃使用已有几世纪的语言, 相反, 他们还采取各种措施促进西班牙语在拉丁美洲的进一步巩固。到20世纪工业发展加速进行时, 那些生活在偏远、孤立地区的土著居民, 为了能进入主流社会生活工作, 不得不开始接受学习西班牙语。从那时起, 西班牙语逐渐成为社交和工作用语, 而土著语言成为家庭生活用语。

3. 危地马拉西班牙语发展与变化趋势

以危地马拉为例。

在危地马拉, 现存21种玛雅文化土著语言, 还有另外两种使用人口较少的其他语系土著语言———新加语和加里付那语。据官方统计, 使用这些语言的土著居民, 占全国总人口数的一半, 他们主要分布于其国土的中部和西南部。政府规定西班牙语为唯一官方语言, 但在实际生活交流中, 土著居民可以完全使用自己种族的土著语言, 使得大部分居民都成为水平参差不齐的双语者 (除少数只讲西班牙语的单语者) 。通常来讲, 这些双语者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均衡双语者, 即对西班牙语和土著语的掌握程度都相当, 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任意变换两种语言。这些人大多受过中高等教育, 在社会劳动中对自己的工作和业务操作表现得相当娴熟。另一种是工具式双语者, 这类人大多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西班牙语教育, 日常生活中也几乎不使用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个为了偶尔的社会活动准备的一件做工并不精细的工具。这群人中大部分为从事农业劳动的中老年或妇女, 即那些没有接受过小学教育的低文化水平居民。

语言的发展和演变承载的是一个国家、地区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国家哲学。由于西班牙语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渐显著, 许多年轻的双语父母放弃教授自己的子女使用土著语言, 以便其进入学校教育的时候, 更能容易进入西班牙语语言环境。但近几年来, 土著语言的地位又渐渐被正名, 因为它被认为是一项国家文化遗产, 是土著居民文化区别于其他大陆文明独一无二的有力凭证。新世纪, 土著语言又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

人们意识到西班牙语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但是大部分危地马拉居民由于自身或外界因素的限制无法系统学习西班牙语, 主要体现在学龄前的语言环境大部分为土著语言, 而入学后即要接受完全的西班牙语教学。这种入学前和入学后对土著语言的人为切断和西班牙语的强势介入致使他们掌握的西班牙语具有片面性和缺陷性的特点。在此过程中, 很多土著语言中的表达都被借鉴到当地人的西班牙语学习中, 改善了学习的西班牙语中不稳定的因素, 而逐渐发展成为危地马拉西班牙语中的稳定因素, 不可动摇, 不可更改。另外, 由于主流学习方法如此, 导致他们缺乏自我改正的范本, 这使得为数不少的土著语被永久借用到当地的西班牙语中。

不同于伊比利亚半岛, 在这里, 丰富而多样的土著语言在与西班牙语的次次交锋中, 使得西班牙语的发展和演变不可避免地烙上了印记。这些印记几乎囊括语言的方方面面, 如发音、语调和语法。在危地马拉, 西班牙语在形态句法学上的最显著的变化在于性数的不一致, 定冠词及前置词a的省略, 以及宾格代词体系的重新架构。根据所收集的同危地马拉当地居民 (包括各年龄段, 各生活背景的居民) 的五段对话, 我们分析了宾格代词“lo”“la”“los”“las”趋于简单化的发展。在阴阳性方面, 危地马拉的西班牙语趋于统一使用“lo”指代所有名词。在数的一致方面, 也趋于只是用单数来同时表示单数和复数, 但值得说明的是, 这种数的不一致并不如性的不一致明显。如果说上述代词在性数方面的变化主要影响着双语者的话, 那么接下来的变化影响到的几乎是所有危地马拉居民, 不论是西班牙语单语者还是双语者。这一变化在于代词“lo”的时常省略。总之, 宾格代词在危地马拉西班牙语中的变化就是性数均趋于统一, 甚至可以省略。这一系列变化造就了宾格代词在危地马拉西班牙语中的重新架构。

4. 结语

危地马拉西班牙语的这一系列变化揭示了一个事实, 那就是西班牙语在拉丁美洲正在遵循自己独特的轨迹进行发展和演变, 而且这种发展和演变不能以拉丁美洲整体为单位, 而更应该以地区和国家为单位调查和研究。

对于这种变化, 主流观点并不十分看好, 认为这是需要极力避免和遏制的, 因为这种变化必会导致美洲西班牙语和伊比利亚半岛所谓的“标准西班牙语”互相背离, 渐行渐远。笔者认为, 这种变化是一种不可逆转和阻止的趋势, 因为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必然具有其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痕迹, 这是语言发展的必然规律, 作为西班牙语的学习者研究者, 应该尽早正视这个问题, 关注其发展动向, 对区域性西班牙语做更细化的研究。另外, 随着拉丁美洲居民移民西班牙的浪潮, 这种变化也有很大可能“反噬”西班牙本土的西班牙语, 促进其演变和发展。这种互相作用会使两大洲的西班牙语保持一种合适的差异距离, 不远不近, 各自根据需要发展和演变, 但同时, 由于居民的频繁交流和来往, 两大洲的西班牙语言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发展和演变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Abadía de Quant, Inés/Irigoyen, JoséM. (1980) :Interferencia Guaraníen la Morfosintaxis y Léxico del Espaol Subestándar de Resistencia.Resistencia:Universidad Nacional del Noroeste.

[2]Alvar, Manuel (2002) :Espaol en dos mundos, Madrid:Temas de hoy.

[3]García Tesoro, A.I.2006.Contacto de lenguas en Guate mala:cambios en el sistema pronominalátono del espaol por contacto con la lengua maya tzutujil.Tópicos del Seminario 14:11-71.

[4]Gómez Rendón, J.A. (en prensa) :《Borrowing Paraguayan Guaraní》, en Gramatical borrowing in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

[5]Granda, G.1999.Espaol y lenguas indoamericanas en Hispanoamérica.Estructuras, situaciones y transferencias, Valladolid, Universidad.

[6]Haboud, M.and de la Vega, E.2008.Ecuador.In El espaol en América.Contactoslingüísticos en Hispanoamérica, A.Palacios (coord.) , 161-188.Barcelona:Ariel.

多语言文化背景 篇3

构建一个多语言信息检索系统, 是单语言系统的研究的问题域的进一步扩展。多语言信息检索系统允许用户在使用B语言的查询中, 提取仅用A语言记录的文档。一般来说, 用户能够读懂好几门语言而不是仅限于用文档书写特定的语言。然而获取其它语言的有用的文档比使用原语言的文档要困难得多。构建一个多语言检索的结果集涉及到一个非常复杂的设计问题。

多语言系统的检索在有效性方面研究的相对比较多, 但很少有研究能够提出多语言环境下信息有检索的通用接口 (界面) 的设计。多语言界面应提供用户在信息处理所有信息存取任务集成与支持, 并随不同语言进行相应灵活的调整。如查询的形成与再形成, 相关性评估, 文档选择, 概述集的获取等。

研究的目标是在当前应用的研究的基础上, 如何实现多语言工具, 完成真正的多语言检索任务, 真正意义上多语言信息系统能够理解掌握当前的任务。

2.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以用户中心的设计在系统设计的初始阶段就要求用户参与进来。整合用户的技能与知识, 理解用户正在做什么, 如何做, 什么时候, 为什么做。为达到此目的可以应用下面的方法:详细描述知识收集阶段输出, 设计者使用像任务分析或应用场景技术来初步规划第一版的系统。最终的方案用待于用户的测试才能得出。第一版的系统要经过有效的评估, 设计方案的反复修订。最合理的解决方案的形成与实施意味着设计周期的正式结束。这一阶段原型与最终系统应该比较接近, 经过总结性评价的测试后稍做修改即可。

我们建议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周期应包含几下几个步骤:

1、初步需求规范:一般用户和专家需要的非正式初步定义

2、方案与初步设计阶段:以上面的结果为依据, 提出建议方案

3、形成性评估:参照建议方案, 设计用户界面模型。

4、详细需求规范:基于详细信息, 在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任务驱动对用户的直接观察了解。

5、主要设计阶段:针对前面的步骤结果进行综合, 对前面的模型进行必要的修订。

2.1 多语言信息检索系统用户界面设计的建议

最初的界面布局是基于建议的方案, 充分考虑到多数用户的建议, 它由6个不同的面板构成。系统设置面板, 公式与翻译查询面板, 查询结果的概要显示面板, 在结果陈述面板上等级列表, 多文档检验面板, 用于跟踪对内容查询字符串、术语、文档的检索面板。

2.2 领域研究

为了获得用户与任务的第一资料, 我们对数据的质量和数量进行综合方法。研究对收集的信息的建立是基于以下的目的。1、潜在用户:特征, 需求和要求, 建议。2、不同的任务:目标, 工作流程, 现在的方法。3、使用的环境:桌面或远程。领域研究集中于主要是四个用户在多语言信息检索活动事件的数据集。

1、实时用户任务的观测与真实工作环境下的直接的观测。

2、与CLIR系统的交互式"非正式测试"。

3、对收集的大量调查表的定量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

4、终端用户参与的设计会话操作来评估和讨论界面模型与设计选择。

2.3 数据分析方法

所有的收集会话数据根据以下几个因素进行分析:目标 (用户信息检索目标) , 任务 (为达到某一目的的已完成的行动集) , 团体相关 (用户之间的交互等) , 过程 (对某种状况的反应) , 设计含意 (用户提出的改进建议) 和意见 (用户建议与喜好) 。

对真实事件的观察, 形成了基于用户的任务流程, 提供了每一个用户的详细的配置文件、目标和任务性能信息, 环境与系统的需求。下面用户需求的列表是CLIR系统中衍生出来的功能:

1、同一时刻用多语言查询

2、在同一会话中更换查询语言

3、支持多语言查询

4、对复合名字和短语查询的支持

5、使用字典和形态学工具, 如同义词列表等

6、组合布尔和分等级信息检索方法

7、通过语言、类型及数据特征对结果集进行筛选

8、创建用户字典和检索术语表

2.4系统设计的意义

以上列举的用户需求根据对系统不同的模块的影响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部分:a、用户界面b、信息检索系统的通用的原理c、多语言任务规范

用户研究的最大的影响是用户界面。在多语言环境下用户需要的控件数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用户主要关心实际检索的结果输出, 当得到不到满意的结果时, 用户控件就是一个问题。另一个因素是由于等级列表要进行更新设计。用户期望检索的结果能在等级列表中显示出来。因此, 一个结果集的图形界面的概要在初步设计时应不于考虑。在等级列表中每一项的信息显示也是修订的主要内容。

3.结论

与当前的大多数的单语言检索系统相比, 多语言信息检索系统更好的支持用户的其它高级的属性。这种优势使得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用户界面的很多的部件进行重新设计以满足更高层次的要求。新的设计界面的成功实现, 是建立在对设计评估周期中进行更深层次的反复分析和叠代过程。

摘要:本文介绍了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和技术, 提出相应的用户需求, 从而实现多语言信息检索系统的用户界面设计。在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相关的影响因素, 最后讨论基于这些研究结果的用户界面设计的实现。

关键词:多语言信息检索,用户研究,界面设计,需求分析

参考文献

[1].Braschler, M., Peters, C.and Sch?uble, P.Cross language information retrieval (CLIR) track overview.In:Voorhees, E.M.and Harman, D.K. (eds, ) . (TREC-8) .Gaithersburg, MD:National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2000, pp.25-33.

[2].Hackos, J.T.and Redish, J.C., User and task analysis for interface design.Wiley, 1998.

[3].Ogden, W.C.and Davis, M.W.Improving cross-language text retrieval with human interac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Hawaii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HICSS-33, 2000

上一篇:混养技术下一篇:高等数学分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