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养技术

2024-10-19

混养技术(共12篇)

混养技术 篇1

一、鱼鳖混养的好处

1、提高饲料效率和经济效益:

鳖的配合饲料一般含蛋白质40%~50%, 营养价值很高, 也是杂食性鱼类的好食物, 鳖丢弃的残饵正是喂养鲤鱼、鲫鱼、罗非鱼的好饵料。因此, 鱼鳖混养可减少饵料的浪费, 提高饲料效率和经济效益。

2、鳖粪的利用和清洁水质:

鳖粪如果长期沉积于水底, 细菌分解后会产生硫化氢、甲烷、氨气等有害气体污染水质。虽然粪肥分解后可以被水中浮游生物利用, 但浮游生物繁殖高峰期过后就会出现衰亡期, 同样会腐烂, 放出有害气体污染水质。鳖池混养肥水鱼 (鲢鱼、鳙鱼) , 肥水鱼以吃浮游生物为主, 可以控制浮游生物的生物量, 稳定水质而变害为利。

3、养鳖有利于底肥分解:

鳖在池底爬行或钻泥, 破坏底泥表面的一层氧化膜, 可以防止土壤板结, 增加土壤通透性, 促进土壤肥料分解, 有利于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长繁殖。鳖的上下活动也是一种增氧的过程, 可以增加水中溶解氧, 有益于鱼的生长。

4、有利于防治鱼病:

一般来说, 在鳖池养的草鱼很少得病, 成活率达70%以上, 比不养鳖的池高1倍。这主要是一些游动缓慢的病鱼被鳖连鱼带病原都吃掉了, 减少了鱼病的传染。目前, 未见有草鱼三大病的病原感染鳖的报道。

二、可以与鳖混养的鱼类

混养的鱼类以鲢鱼、鳙鱼为主, 适当混养草鱼、鲤鱼、鲫鱼和罗非鱼。后三种是杂食性鱼类, 鳖的残饵它们都爱吃, 特别是罗非鱼, 能吃掉别的鱼类难以消化的鱼腥藻、微囊藻, 有“水体清道夫”的美称。它在水体的存在, 能改善水质。但它的繁殖力很强, 应只放养单性 (雄性) 罗非鱼, 以维持水体生态相对稳定, 利于鳖及其它混养鱼的生长, 提高经济价值。亲鳖越冬池不能混养罗非鱼和鲤鱼, 因为它们翻底会干扰亲鳖冬眠。

三、放养时间及放养量

当11月份 (南方) 水温降到18℃以前 (鳖钻泥冬眠之前) , 鱼、鳖同时一次放足。让鳖适应新环境后再钻泥冬眠。

1、鳖的放养规格及密度:

鳖每只重100克以上, 每平方米放养2~3只;每只重250克左右, 每平方米放养1只。

2、鱼类的规格及放养比例:

白鲢长14~20厘米的, 放养比例占60%;鳙鱼长14~20厘米的, 占20%;草鱼长10~14厘米的, 占10%;鲤鱼或罗非鱼长5~7厘米的, 占10%。鱼类每667平方米混养量一般为150~200尾 (主养鳖) , 最高可达800~1 000尾 (主养鱼) , 一般宜少不宜多。

四、放养方法及步骤:

1、修整鱼池, 清塘消毒:

放养鱼和鳖前15天, 清除池内过多的淤泥, 每667平方米泼撒生石灰150千克, 深翻底泥, 经太阳暴晒, 彻底消灭病害。维修各项设施, 施足基肥 (腐熟农家肥) 。

2、进水:放养10天前进水, 用密网箱过滤, 防止敌害重新进入。

3、放养:秋天先放鳖后放鱼, 春天可先放鱼后放鳖, 其余时间可同时放。放养前要进行鱼、鳖体表常规消毒。

五、养殖管理

1、投喂:

低水温时节 (4月中旬以前) , 可将鱼、鳖的饲料直接放在池边的阳坡水里, 让鱼、鳖同吃。随着水温升高, 应各设食台。鳖的食台仍在原地, 鱼的食台另设一处。投喂量为主养种类 (鳖或鱼) 重的6%~8%, 以每天傍晚不剩残饵为准。

2、夏季水温较高, 是鱼和鳖生长的黄金季节, 但也是疾病容易发生和鱼类缺氧泛塘的季节。

要加强水质管理, 常加注新水, 排除池内底部的污水。其他防病措施与单养鳖的措施一样。

混养技术 篇2

1、温度:温度要保持在20℃以上,如果气温达30℃时,要注意采取降温措施。若气温低于15℃时要进行加温。

2、光照:蜗牛和蚯蚓都是喜阴动物,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养殖时要注意光照量,以暗室中每10平方米配3瓦灯泡的光照度为宜。

3、湿度:蜗牛和蚯蚓都喜欢潮湿的环境。室内空气湿度要保持在60%~70%。蜗牛孵化基质的湿度要保持在30%~40%,而蚯蚓饵料的湿度要保持在60%~66%。蜗牛饵料要浸湿后投喂。

4、空气:蜗牛和蚯蚓进行高密度养殖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因此,要注意经常通风换气,保持有充足的氧气。同时,蚯蚓在生活过程中,会不断将粪便排在饵料表面,因此要经常清理蚓粪,以利透气。

5、分级和采收

①蜗牛的分级:蜗牛有大吃小的习性,所以月龄不同的大、中、小蜗牛不能一起混养。采取不同网孔的网床进行养殖,让蜗牛自动筛选分级,即不同大小的蜗牛会在受惊的情况下(如强光、振动)缩头而翻落下层。当每一级的蜗牛长到一上级的月龄时,则需要人工选择。同时,上面的成螺可全部采收。

青蛤、对虾池塘混养技术 篇3

中国对虾俗称东方虾,是举世闻名的海产珍品,因其个体大,味道好,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青睐,一直以来作为海水养殖的重要品种而倍受重视。多年来,养虾业已成为我县沿海渔业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但自90年代初流行性对虾病毒病发生以来,产量大减,养虾业陷入低谷,虾农多采用大大降低放苗密度,改精养为粗养。

如何既能提高池塘综合养殖经济效益,又能避免粗放的资源浪费已成为现代对虾养殖业的新课题,选择新型高效的养殖模式已成为发展的必然。随着滩涂贝类池塘养殖取得成功,近几年通过不断的考察学习,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我们利用养虾池塘进行贝虾混养(以贝为主)的立体生态养殖模式获得成功,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贝类和对虾的不同生活习性特点,使其在同一水体中形成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可使水质得到改良,减少化肥及药物的使用,提供生态无公害水产品。

1养殖池塘的选择

选择水源充足且不受工农业排污的影响,进排水方便,交通便利,底质为泥沙质或细沙质的虾池。池塘大小3.33~5.33 hm2,形状为长方形,池深2 m,堤坝不漏水。紧邻贝虾混养池的两侧或一侧,配备饵料培养池。

2青蛤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2.1池塘修整

在冬季前将池塘水排干后晒池、翻耕,池底外圈修整出一条宽2~3 m环沟,深50 cm;池底内部修整出呈“十”字带沟,池底整理出若干块青蛤养殖区域。然后耙平,使底质松软,晾晒至春季放水前。

2.2消毒、纳水

放养前必须清除敌害生物(蟹类、螺类等)以及有害微生物,消毒处理在3月底进行,用生石灰900 kg/hm2,将大块粉碎,水溶后全池泼洒。3~5 d后纳水,纳水口安装60目网滤水,注意闸口封闭完好,避免敌害生物从闸门缝隙进入池内,初次纳水深20 cm左右。

2.3肥水

肥水在4月初进行,施肥尽量不使用无机化肥,最好用已发酵好的鸡粪750 kg/hm2施肥,施肥量及次数根据池水肥瘦情况调整,使水色保持黄绿色或浅褐绿色为宜。后逐渐蓄水至投苗前水深30 cm左右。

2.4饵料培养池

根据养殖区条件选取在紧邻贝虾混养池的两侧或一侧修建饵料培养池,大小0.67~1.33 hm2。饵料培养池的准备工作同上,只是无需修整环沟、带沟,饵料生物培养可与放苗同时进行,待养殖池透明度高时,为养殖池提供备用饵料。在青蛤摄食旺盛季节,刮取无污染自然海区滩涂上的表层浮泥,经处理后投入饵料培养池内,增加基础饵料生物数量,根据水色逐渐蓄水至1.5~2 m。

3青蛤苗种的选择和运输

养殖所需青蛤苗种从自然海区人工采捕,规格200~300粒/kg左右。在购进苗种时要严把质量关,要求颗粒均匀、色泽鲜艳、活动力强、无错壳破损,保证青蛤苗的新鲜度。采用小麻袋包装,便于搬卸,在装卸时防止蛤苗破损。运输最好在夜间,在清晨投放,避免苗种淋雨、干露时间过长。

4苗种投放

4.1青蛤苗的投放

在4月上旬投放青蛤苗种,青蛤养殖区水深度保持30 cm左右,水温16 ℃左右,pH值7.5~8.5。苗种投放前用0.5 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5 min,用人工进行播撒在青蛤养殖滩面上,投放的密度200~300粒/m2左右。投放苗种时要注意撒播均匀,避免蛤苗叠堆过重。2 d后把未潜入蛤苗用人工拣出,否则死蛤很容易传染造成水质败坏。而后根据水色每天从饵料培养池往青蛤养殖池中注入富含饵料海水,至放虾苗前青蛤滩面水深80 cm左右。

4.2对虾苗的投放

5月中旬投放中国对虾苗种,选择晴天上午进行,水温20 ℃左右,pH值7.5~8.5。投放虾苗前用20 mg/L的聚维酮碘溶液浸泡3~5 min。放苗密度45 000~75 000尾/hm2。注意避免温差造成影响,可将苗袋放在池中浸泡2~3 min,使袋内水温与池中水温接近,然后将虾苗缓缓倒入池中。

5养殖管理

5.1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各巡池一次,特别注意闸口、池坝是否漏水,池水水质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具体包括:察看池水透明度及水质变化情况,记录水温、盐度、pH值等数据。同时定期测量青蛤、对虾的壳(体)长和体重,掌握其生长情况。

5.2水质管理

养殖池塘水质清新、水体饵料充足是养殖青蛤成败的关键,所以要根据水质情况及时调控进排水。放苗后至5月底水温上升较为缓慢,青蛤摄食的单细胞藻类繁殖较慢,必须要适时从饵料培养池中补充富含饵料的营养水,此时应以“多进水少排水”为原则;6-9月水温上升较快,水中饵料生物生长繁殖较快,是青蛤高速生长增重时期,应严格注意这段时间的水质管理,此时要以“勤换水”为原则,并使池水深度保持在高位水深。夏季正是北方的多雨季节,要注意防止雨水过多而造成池水盐度大幅度下降,水体透明度较高,特别容易造成丝藻、浒苔等大型藻类繁殖生长,而造成青蛤大量死亡;10月下旬,进入后期管理阶段,随着气温逐渐下降,应以“多进水少排水”为原则,逐步把池中水位加大,在冬季结冰前要把水保持在100 cm左右,进入青蛤越冬管理。

6越冬管理

在冬季,因水温较低,青蛤代谢缓慢,不摄食,不需换水,可安全过冬。但池内水深应在100 cm为宜。池水太深、太浅都会影响青蛤越冬,雪天时要注意清雪。

7常见病害的防治

虾池养殖青蛤的常见病害主要有:弧菌感染、有害藻类;敌害鱼类主要虾虎鱼。病害防治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尽量不使用药物治疗,树立健康养殖观念。切实做好池塘养殖青蛤的病害防治工作,是确保养殖成功,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之一。

nlc202309040921

7.1弧菌感染

由弧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疾病,是青蛤发病率最高、危害也最严重的疾病,往往会造成青蛤大面积死亡。疾病症状表现为:青蛤在滩面上大量“开口”死亡,有的双壳半开半闭,极易剥开,软体为橙红色,胃内无饵料,体液粘稠腥臭味,斧足边缘呈锯齿状缺口。对该病的防治:改善青蛤的生活环境,增强青蛤体质提高抗病力,改良虾池底质和水质而防止感染;青蛤一旦感染弧菌疾病,初期应增加换水次数,大排大灌,治疗药物可用有效浓度为0.3 g/m3的二溴海因进行全池泼洒。

7.2有害藻类

养殖池常见的有害藻类有丝状蓝藻和大型绿藻。有害藻类的产生,是因为虾池水体瘦,浮游植物太少造成的。大量有害藻类繁殖,致使养殖池内青蛤缺氧而死亡。主要应采用网拖拉的办法加以清除或将青蛤滩面池水排干人工拣除;药物可采用络合铜0.7 g/m3或青苔净0.3 g/m3溶液全池泼洒杀除。

7.3敌害鱼类

青蛤、对虾的重要敌害鱼类主要有虾虎鱼、鲈鱼等,敌害鱼类能咬食青蛤的水管、斧足等器官,造成青蛤感染而死亡;同时敌害鱼类还会容易摄食活动力弱的对虾。要防止敌害鱼类入池,应在进水时使用过滤网,网目规格应根据不同时期而调整。可采取圈网、垂钓的人工捕捞方法,中后期尽量不用药物除治。

8收获

对虾收获在10月中旬;青蛤收获时间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和青蛤的生长状况来确定,待春节前后市场行情较好时,也可破冰用大耙采补。

9讨论

9.1混养品种不宜过多

虾池养殖青蛤时,尽量不过多混养其他品种(如海参、海蜇等)。虾池多品种混养理论上提高利用率,生物之间互利互惠,有利于提高效益。但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青蛤在虾池养殖过程中,肯定会发生不同种类的病害,往往在防治时会顾及对其他品种的影响,造成防治不及时或者其他品种死亡时造成的二次毒害。

9.2饵料培养池配备

青蛤养殖的成败,主要在于管理,而管理的关键是调控养殖水体的饵料密度。养殖过程中,由于青蛤养殖密度较大,到青蛤高速生长和增重时期,所摄食的饵料生物量很大,又或因换水不及时,这就特别容易造成养殖池水体过瘦,青蛤摄食不足,而抗病能力低下,极易感染疾病死亡。因此配备饵料培养池,增加饵料生物量,保证青蛤充足摄食,是养殖的关键。

池塘鱼鳖混养技术 篇4

1 池塘条件

鱼鳖混养池面积 (10~15) ×667 m2, 水深2.5 m, 坡比1∶2, 有进排水口, 池塘四周设有高40 cm简易防逃墙。

2 鱼种、幼鳖放养

1龄鱼种为本地自产, 2龄草鱼种养殖户自己留塘。幼鳖为养殖户自己用大棚培育或周边养殖户培育, 鱼种下塘前用4%食盐水浸泡15 min, 幼鳖用高锰酸钾20 mg/L消毒15 min。具体放养情况见表1。

3 饲养管理

3.1 投饵管理

鱼鳖混养池塘, 鱼的投饵管理与常规养殖相同, 采用颗粒饲料投饵机, 定时定点投喂, 选择鲫鱼专用饲料, 辅以适量的水草。鳖有专门的食台, 用芦席等编制, 每 (3~5) ×667 m2设置1个, 每个1~2 m2, 鳖的饲料一般选用新鲜的野杂鱼, 剁碎后投喂, 投喂量为鳖体重的3%~10%, 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投喂量, 具体投喂量视吃食情况定, 以2 h吃完为度, 每天下午投喂1次。

3.2 水质管理

该模式是以鲫鱼为主的养殖模式, 池塘水质不宜过肥, 鳖也不宜水色过浓。所以在养殖过程中基本不施肥, 只在冬天鱼种放养前施适量的有机肥作基肥。养殖过程中一般不追肥, 经常换水, 7-9月高温季节, 每周换水1次, 每次换水30 cm, 保持水质清新, 透明度30 cm以上。晴天中午每天开增氧机2~3 h, 保证水体有充足的溶氧。

3.3 病害防治

鱼鳖混养池塘的防病措施和单纯养鱼池塘相似, 每年干塘后用生石灰清塘, 鱼、鳖种下塘前进行消毒, 3-11月每月用生石灰或氯制剂消毒1次, 杀虫药根据需要使用。鱼鳖混养, 鳖易患腐皮病和穿孔病, 生石灰和二氧化氯对该病都有疗效, 只要做到正常防病, 一般发病率不高。

3.4 巡塘

每天坚持早、中、晚巡塘, 观察鱼、鳖的活动情况, 吃食情况, 及时调整投饵量。是否发生病害, 及时进行防治。检查进排水口, 防逃墙是否存在隐患,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检查产卵场, 是否有鳖产卵等。

4 鳖卵收集

在池塘四周, 选择坡度平坦, 光照好的地方设置产卵场。产卵场面积1 m2左右, 用黄砂铺成, 厚度过10~15 cm, 湿度以用手抓不沾手, 不成团为准, 产卵场个数视成 (亲) 鳖数量和池塘面积而定。一般当年放养的幼鳖很少产卵, 只有上年留塘的成鳖产卵, 10×667 m2~15×667 m2的塘设2~3个产卵场即可。

鳖是在夜晚上岸产卵, 第2天早晨巡塘时注意观察, 将产卵点插上标志, 隔日将卵收集起来, 进行人工孵化。

5 收获

由上表可知, 在此模式下可收获商品鱼1 130kg/667 m2, 商品鳖25 kg, 产值10 500元。平均667 m2鱼种成本为1 000元/667 m2, 鳖种1 500元, 鱼饲料3 200元, 鳖饲料300元, 肥料50元, 药物100元, 动力200元, 塘租500元, 折旧100元, 杂支50元, 计7 000元, 纯效益3 500元/667m2。

6 小结

近年来, 由于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和保健意识的加强, 对工厂化养殖的鳖消费越来越少, 而野生鳖资源匮乏, 所以池塘养殖 (“半野生状态”) 的鳖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市场需求量大增, 2007年最高售价150元/kg, 比2006年80元/kg翻了近一番, 养殖效益大提高。

鱼鳖混养受幼鳖供应的影响较大, 要改变这种现状, 首先要推广鳖种养殖技术, 改变靠养殖池塘自然增殖的方式, 在鱼鳖混养池塘增加优质亲鳖的留塘量, 产卵季节收集鳖卵进行人工孵化, 用大棚增温的方法养殖稚鳖, 增加稚鳖成活率, 提高幼鳖放规格, 缩短养殖周期。

淡水鲨鱼与花白鲢混养试验总结 篇5

淡水鲨鱼与花白鲢混养试验总结

淡水鲨鱼学名苏氏圆腹(鱼芒)(Pangasius sutchi Fowier).隶属于鲶形目,(鱼芒)科,(鱼芒)属,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一带,是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的优良淡水养殖鱼类.该鱼体表光滑无鳞,鱼体呈长形,头圆锥形,吻短,口亚下位,前后鼻孔距离较远,鳃膜与颊下部不相连,两颌具板带状小齿,梨骨牙带分离,腭骨牙连在一起.须2对,颏须、口须各一对.背部明显隆起,背鳍具一粗壮硬棘,具脂鳍.腹部圆,无腹棱.腹鳍小,后延可及肛门.胸鳍正位,外缘具一极发达硬棘,硬棘内缘呈锯齿状.体表光滑无鳞,具粘液,自鳃盖后缘至尾鳍基部有一平直侧线,新鲜个体,体背灰黑色,腹部银白色,幼体体侧有3~4条纵向蓝色条纹,成鱼条纹消失.

作 者:陈国强 段彦波 作者单位:河南省许昌市水产技术推广站,461100刊 名:河南水产英文刊名:HENAN SHUICHAN年,卷(期):“”(1)分类号:S9关键词:

小型水库鱼鸭混养技术 篇6

一、水库条件

一般选面积在6.7~33.3公顷(100~500亩)、水质良好无污染、光照充足的小型水库。要求水库有浅滩,库边有可供建鸭舍的平地。

二、鸭舍建造

鸭舍建在地势略高而又平坦的库埂上,要求坐北朝南,冬暖夏凉,光照充分,不漏水。鸭舍面积按每平方米5只鸭建造。在鸭舍前面浅水处,按每只鸭占水面1平方米的标准用网或树枝围起高0.5米的栅栏,作为鸭的活动场所。

三、鱼种、鸭放养

小型水库精养,一般放养13厘米以上的大规格鱼种,方能取得较高的商品率和回捕率。水质不能过肥,鲢、鳙鱼的放养量应与"吃食鱼"的放养量并重,控制水质透明度在25~35厘米范围内。一般鲢、鳙鱼占45%,草、鲂鱼占5%,鲤、鲫、罗非鱼占50%。放养密度要适宜,一般视水域条件、施肥投饵数量采取相应的放养量。每667平方米(1亩)产量为200~350公斤时,667平方米放鱼种500~1000尾,平均每667平方米水面放鸭200只左右。鱼种放养前,要用4%食盐水和10毫克/升漂白粉溶液浸泡10分钟。鸭舍、鸭场用20毫克/升漂白粉溶液泼洒消毒。

四、日常管理

1.调节水质养殖过程中,通过鸭的活动或必要时开增氧机,保持水体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透明度30~35厘米,pH值7~9。

2.饲料投喂要坚持"四定"投饵原则,每天观察鱼的摄食情况,随时调整。鸭料每天120克/只,分3次投喂。

3.鸭粪入库每天定时清扫鸭粪,并堆积发酵,视水质肥瘦投入水库。每月泼洒2次,每次每667平方米300~500公斤。

4.疾病防治隔15天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25克化水全池泼洒1次,鸭舍、鸭场每平方米旱地每15天用20克漂白粉溶液消毒1次。发现鱼病应及时治疗,平时以防为主。

虾蟹生态混养技术 篇7

1 放养前准备

1.1 池塘条件

试验池为新开池, 面积4×667 m2, 水深1.2~1.5m, 水源充足, 水体良好且取水方便, 符合淡水养殖用水标准。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 四周设有护坡围拦, 配备微孔增氧设备。池塘经冻晒20 d左右, 注入“腊水”, 每667 m2用生石灰150 kg化浆全池泼洒进行消毒, 清塘以后进水要用60目筛绢网进行过滤, 防止野杂鱼等进入池塘。在苗种放养前做好肥水工作。

1.2 种草投螺

有条件的一般养蟹池塘栽种2~3种水草, 在2月中下旬移栽伊乐藻, 采用分段扦插的方法, 种好后进水至浸没水草为宜, 防止水草冰冻死亡。在清明前后, 池塘水位20~30 cm种植苦草和轮叶黑藻, 苦草籽在种植前浸泡1~2 d后要搓揉, 尽量让草籽散落出来, 然后用细泥拌匀。轮叶黑藻可采取切茎分段扦插或芽孢播撒的方法, 水草面积应控制在水面的40%左右。清明前每667 m2投放活螺蛳300kg, 让其自然繁殖, 供虾蟹栖息、摄食, 还可改良底质, 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2 苗种放养

在冬春水温低时进行。2月28日, 放养上年未达上市规格的“太湖1号”幼虾, 每667 m2放养量为10 kg, 规格为1 600尾/kg。3月21日, 放养外购本地扣蟹, 放养量为6.5 kg/667 m2, 规格为120只/kg。8月8日, 放养“太湖1号”青虾苗种, 放养量为3kg/667 m2, 规格为1万尾/kg。在苗种放养过程中要选择规格整齐, 体质健壮, 附肢完整的苗种, 并做好消毒工作。

3 饲料投喂

放养前期由于天气寒冷一般不投饲, 根据气温、水质情况适当施肥, 保持水质有一定的浓度, 以培育天然饵料, 供虾蟹自行觅食。当水温回升到10℃以上开始投喂, 采取“荤素搭配, 中间粗两头精”的原则, 3—5月中旬, 全部投喂优质颗料饲料, 5月下旬到6月上旬, 适当投喂一些浸泡的小车菜饼, 一方面可作为青虾的部分饲料, 另一方面主要使水体保持一定的肥度, 繁育大量的枝角类、桡足类等天然活饵料, 供青虾摄食以满足快速生长的需求。7—8月高温天气, 在投喂颗粒饲料的同时增加玉米、小麦的投喂量, 尽量不投冰冻鲜鱼, 以防止虾蟹过早性成熟和肠炎病的发生。9—11月增加冰冻鲜鱼等的投喂量, 使动物性饲料占总投喂量的60%左右, 满足青虾快速生长和河蟹后期育肥所需。总之, 投喂的饲料要求新鲜不变质、不浪费, 每天要检查吃食情况来增减投喂量。

4 水质管理

整个养殖过程始终保持水质清新, 溶氧丰富, 保持适当的透明度, 前期偏肥、后期偏瘦。3—5月池塘水深0.4~0.6 m, 6月份以后逐步加深水位, 到高温季节池塘水深保持在1.2~1.5 m。当池塘水质不良时, 应及时换水或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改善水质, 经常使用生石灰来调节水质, 使池水保持微碱性, 同时增加水体中钙离子的含量, 促进虾蟹蜕壳生长, 一般667 m2用5~10 kg左右, 化水后全池均匀泼洒, 注意在高温季节减量或不用。经常施用复合生物制剂 (如EM菌、芽孢杆菌等) 改善池塘水质, 分解水中的有机物, 降低亚硝酸盐、氨氮等有毒物质的含量, 保持水质良好, 特别在换水不方便或高温季节效果更加明显。根据天气、水草、水质情况适时开增氧机, 经常保持水体处于高溶氧状态。

5 水草管理

虾蟹池中的水草在高温季节应占水面的50%~60%, 前期如4—5月伊乐藻生长过旺应进行刈割, 7—8月是河蟹摄食水草的高峰期, 要密切注意水草的存塘量, 不够时要采取措施补足, 但切忌捞入太多, 水草腐烂后易引起水质恶化, 诱发河蟹疾病。水草过多, 尤其是单一品种 (伊乐藻) 过多, 极易引起底层水体不流动, 造成底层水恶化, 要及时清除过多的水草, 疏通出水体通道, 保持水体流动。同时要根据水草的生长情况, 适时追施生物肥料, 经常使水草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6 病害防治

在虾蟹生态养殖中, 疾病的防治要坚持“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 防重于治”的原则, 在不同生长阶段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在4—6月和9—10月是纤毛虫的高发期, 要定期用纤虫净和硫酸锌等杀虫药。在高温季节是细菌性疾病的高发期, 应定期使用聚维酮碘、二氧化氯等杀菌药, 为避免抗药性, 药物应交替使用, 为预防虾蟹肠炎病的发生, 应定期拌服EM菌等生物制剂来改善肠道功能和增强虾蟹的抵抗力。

7 养殖效益

7.1 产量

春虾从6月10起采用地笼开始捕大留小, 到7月8日全部捕获, 共109 kg。秋虾从10月1日开始上市, 到11月22日已上市56.8 kg, 估计存塘量为40 kg, 共96.8 kg, 总计青虾产量为205.8 kg。

河蟹总产量234.65 kg, 均产量为58.7 kg/667m2, 其中175 g/只以上的占45%, 150~175 g/只的占25%, 125~150 g/只的占25%, 125 g/只以下的占5%。

7.2 效益

总产值为35 641元。其中:春虾6 465元, 已卖秋虾5 773元, 河蟹23 400元。

成本24 320元。其中:承包费3 200元, 池塘清整费1 400元, 苗种费4 920元, 饲料费10 000元, 生物制剂、药物1 200元, 水电费400元, 人工费2 000元, 其他1 200元。

总利润11 321元, 加上存塘的青虾40 kg折4 000元, 总计15 321元, 利润3 830.25元/667 m2。

8 小结与体会

青虾与河蟹混养, 充分利用水体空间, 通过彻底清塘、适时追肥、营造环境、控制密度、科学投喂等生态养殖模式, 增加了青虾产量, 提高了河蟹品质, 且适当放稀扣蟹的放养密度后, 商品蟹的规格提高了, 尤其是大规格河蟹的比例占45%, 市场竞争优势显著。

虾蟹混养生态高效技术 篇8

1 池塘条件

1.1 池塘选择

池塘靠近水源, 注排水方便, 水源充足、无污染, 且配套设施齐全。池塘面积5×667 m2~10×667m2, 坡比1∶3以上, 池深1.8~2.0 m为宜, 底质平坦, 淤泥不超过10 cm。

1.2 进排水及增氧设施

池塘配备完善的进排水系统, 进、排水分流。取水口周围用网围拦, 进水口外端用密网布封口, 防止野杂鱼等进入;出水口用密网布以防青虾外逃。全池安装微孔增氧, 每5×667 m2配套1台叶轮式增氧机。

2 池塘准备

2.1 清塘消毒

1月底进行清塘, 清除底层多余的淤泥, 晒塘10 d后加水至20 cm, 清塘药物生石灰、漂白粉隔年交替使用, 杀灭野杂鱼等敌害生物和病原体。3 d后抽干再晒塘, 20 d后, 放水至30~40 cm深。

2.2 水草种植和养护

上完水后进行伊乐藻移栽, 间隔种植, 间距60cm, 条状分布, 使水草覆盖面积达到净水面的60%。高温天注意水草的养护, 过多应及时刈割, 过少要及时补种。同时, 应及时捞除腐烂的水草, 以免败坏水质, 滋生病菌。

2.3 培育水质

2月底进行施肥, 添水至50 cm深, 使用腐熟有机肥, 40 kg/667 m2, 以培育轮虫、枝角类等浮游生物作苗种适口饵料。3月份到出梅前逐步加水至60~70 cm, 夏季逐渐加水至1.2~1.5 m。

3 苗种放养

3.1 苗种选择

虾苗与扣蟹要求健康无病、无缺损、体质健壮、规格均匀整齐。

3.2 苗种放养

虾苗入塘时均匀分布, 并使其自然游散, 不积压。放蟹种时用碘进行消毒, 并在放种水面附近泼洒VC类抗应激药物, 具体放养情况见表1。

4 饲养管理

4.1 饵料投喂

饲料要求新鲜、适口、无腐败变质、无污染。以鲜活无污染的螺蛳、小杂鱼为主, 辅以颗粒饲料、玉米等其他动植物性饲料。清明前投放螺蛳500 kg/667 m2作为河蟹的活饵料来源并可净化水质。养殖前期按饲料比例1∶4投喂蛋白含量36%以上颗粒饲料和小杂鱼, 适当增投玉米。养殖中期, 气温升高, 减少动物性饲料, 按饲料比例1∶1投喂蛋白含量32%的颗粒饲料和玉米。养殖后期增加动物蛋白投喂量, 按饲料比例2∶5投喂蛋白含量32%的颗粒饲料和小杂鱼。日投饵量控制在虾蟹体重的3%~5%, 每天投喂2次, 9:00—10:00, 占日投喂量的30%, 17:00—18:00 (高温天推迟到18:00—20:00) , 占日投喂量的70%, 并根据季节、天气、水质变化及摄食情况适时适量灵活调整。

4.2 水质调节

5月份之前水色较浓, 经常带水泼洒氨基酸溶液, 5月份之后水色适当清一些。生物制剂半个月使用1次, 7、8月份每10 d使用1次微生物制剂进行调水。高温季节保持水位在1.2 m (日最高温度达到37.5℃, 连续超3 d, 水位应及时提高到1.5 m以上) , 适时开启增氧机, 每日增氧机从半夜开到天亮, 下午从1:00开到3:00, 保持水中溶氧大于5mg/L, 防止缺氧。

4.3 日常巡塘

勤巡塘、勤记录。坚持早晚各巡塘1次, 一查水质变化情况, 二查虾蟹摄食活动情况, 三查病敌害侵袭情况。巡塘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必要措施避免和减少损失。

5 病害防治

主要防治纤毛虫, 3月中下旬进行1次杀虫消毒, 4月底再使用1次。用纤虫净250 g/667 m2, 全池泼洒预防纤毛虫, 隔天使用碘溶液消毒。

6 捕捞上市

青虾采用常年捕捞上市的方式, 从4月份开始用地笼网捕大留小分批上市。河蟹从9月份中旬开始捕捞上市, 到年底对虾蟹进行集中干池捕捞上市。

7 产量与效益

青虾与河蟹生态混养技术要点 篇9

1 环境条件

1.1 养殖池塘

养殖池塘应该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通风向阳、环境安静的场地,并符合GB 18407.4《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品产地环境要求》的规定。池塘面积在5×667 m2~15×667 m2,水深0.8~1.2 m,坡比1∶2.5左右,不渗不漏,淤泥在15 cm左右,为了防止河蟹外逃,进、排水口要设置防逃设施,塘埂面上要用白铁皮、塑料板或尼龙薄膜等做好围栏设施。

1.2 水质要求

水源要符合NY 505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规定,水体溶氧丰富,pH值在7.5~8.2。

2 养殖前的准备

2.1 池塘清整

每年12月份,抓住冬季时机、抽干塘水,彻底清塘,注水30 cm左右,使用生石灰100 kg/667 m2化浆后全塘泼洒,并曝晒10~20 d,以清除塘内野杂鱼及消灭病菌,改良土质,5~7 d后将水排干,再加水深至30~40 cm,进水口用60~80目的尼龙绢网袋过滤进水。

2.2 池塘肥水

池塘清整后,使用腐熟的有机肥300~450 kg/667 m2进行肥水,培育虾蟹早期适口饵料,但要禁用氨水、碳酸氢铵等有害的化肥。

2.3 水草种植

河蟹和青虾都需要水草,2月底3月初,可在距池塘埂10 m处开始,每隔10 m种植伊乐藻,株距1.0~1.2 m,每穴30~50株,伊乐藻之间撒播黄丝草、轮叶黑藻,苦草等。池塘四周浅水带于4月初播种苦草籽1.0~1.2 kg/667 m2,水草移入池塘前,需用1mg/L漂白液净洗5~8 min。

2.4 螺丝投放

4月初,投放螺蛳150~200 kg/667 m2,可为河蟹提供优质、丰富的蛋白来源,同时螺蛳对水质还有很强自净作用。

3 苗种放养

蟹种放养提倡放养100只/500 g左右性腺未成熟的扣蟹蟹种,放养量为800~1 000只/667 m2。放养时应选择2—3月,晴天,无寒风天气。蟹种放养前应将蟹种在塘水中浸泡5 min,离水10 min后,再沿向阳避风一面的塘边均匀放入塘内。

虾苗种放养有二种方式,一种是开春后放养青虾种5~10 kg/667 m2,第二种是6月下旬至7中旬放养2 cm规格的虾苗2万~3万尾/667 m2。

4 养殖管理

4.1 水草管理

虾、蟹混养池塘中水草可以起到遮挡阳光、降低水温、净化水质的作用,同时也是虾、蟹的重要饵料之一。5月份后,因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促使水草生长旺盛,而一些不耐高温的水草(如伊乐藻等)特别容易腐烂,引起水质恶化和细菌大量繁殖。因此当水草生长过于茂盛时应及时割去,以降低养殖池塘中水草的生物量,池塘中水草面积应控制在40%左右最佳。

4.2 水质管理

蟹、虾混养池塘的水质要求肥、活、嫩、爽、溶氧充足,呈微碱性。可使用生物肥等调节养殖水体肥度。3—5月份,透明度控制在25~30 cm, 6月后透明度以35~40 cm为佳。5—10月份,每隔15 d施用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5~8 kg/667 m2。7—9月份,每月使用生石灰8~10 kg/667 m2。微生物制剂与生石灰使用间隔控制在6~7 d。虾、蟹混养池塘,3—5月份水位保持40~60 cm, 6月份起水位保持80~120cm,进、换水要根据季节、气温的变化灵活掌握。

4.3 增氧

虾、蟹混养池塘必须配备增氧机,当天气闷热时及时开启增氧机,使底层耗氧的有机质得到充分的氧化,以改善养殖池塘溶氧状况。如遇阴雨天,则必须全天连续增氧,防止虾、蟹缺氧死亡。除此之外,在虾、蟹混养过程中还应配备适量的化学增氧剂,以防止意外缺氧事故的发生。

4.4 投饵管理

饲料投喂应按照“两头精、中间粗、荤素搭配、精粗结合”的原则科学投喂。饲养前期(3—6月),以投喂颗粒饲料和小杂鱼为主。中期(7—8月),特别是高温天气,应减少动物性饲料投喂数量,增加水草、大、小麦等植物性饲料的投喂量,防止河蟹过早性成熟和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后期(8月下旬—11月),以动物性饲料和颗粒饲料为主,以满足河蟹的生长和育肥,并适当搭配少量的植物性饲料。一般日投喂2次,上午投总量的30%,晚上投总量的70%。前期饲料投喂量占存塘虾、蟹体重的5%~8%,中期为5%~7%,后期为7%~8%,饲料以2 h吃完为佳。同时根据天气、水质变化和池塘虾蟹的吃食情况酌情增减。

5 病害防治

虾、蟹生态混养模式为健康养殖技术,以生态防病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只要实行严格的清塘消毒、放养健康的蟹虾种、保持池塘良好的水质、投喂新鲜优质的饲料等技术措施,一般可预防病害的发生。目前虾、蟹混养主要疾病以寄生虫和细菌性疾病为主。

寄生虫主要以聚缩虫、钟形虫较为常见。可使用硫酸锌0.2~0.6 mg/L全池泼洒,连续2~3次,也可使用硫酸铜0.5 mg/L全池泼洒。

细菌性疾病可用二氧化氯或三氯异氰尿酸0.3~0.5 mg/L全池泼洒,连续使用2~3次。同时将大蒜素以0.5~1.0 g/kg伴饲料投喂,连续使用一星期。

6 适时捕捞

池塘鱼鳖混养模式与管理技术 篇10

为进一步发展高效水产养殖, 提高池塘单位面积养殖综合效益。2010年, 金湖县以江苏省高效设施渔业《金湖县涂沟镇夹荡特种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项目为依托, 在项目实施区推广了池塘鱼鳖混养技术, 将养殖模式和管理技术规范化, 取得了实效。现将主要技术归纳如下, 供参考。

1 池塘条件

1.1 池塘选择

项目实施区位于高邮湖畔 (涂沟镇夹荡水产养殖区) , 周边无工厂, 养殖区内无居民居住生活区, 环境安静, 无污染源, 交通便利, 养殖面积宽广, 原有塘口设计较为规范, 适合鱼鳖混养项目试验、示范和推广, 规模化发展潜力较大。

1.2 水源水质

养殖水源来自高邮湖水系, 水深面阔, 水量充足, 饵源充足, 无污染, 水质清新, 符合GB11607的规定。

1.3 塘口建设 (改造)

池塘面积以5×667 m2~10×667 m2为宜, 东西向, 长宽比为4∶1, 阳光充足, 日照时间长、受风面积大, 操作管理方便;池坡用150 cm长, 70 cm宽, 5 cm厚的水泥板做护坡, 坡比为1∶3;土质为黏土, 水深为2 m左右, 进排水方便。池塘北侧中部设置露出水面的沙滩, 或在池中用竹筏设置晒台, 以便鳖上岸晒背。为解决鳖、鱼分灶吃饭的问题, 在水陆交界的池坡上搭设供鳖摄食的食台 (马鞍形) , 一般1×667 m2~2×667 m2水面设置一个。这种食台用于投喂鳖用饲料, 鱼无法上食台摄食, 还可兼作鳖的晒台。

1.4 防逃设施

在池塘四周建防逃设施, 四角呈圆弧形。使用的材料有砖、水泥板、钙塑板等, 通常以砖墙结构为主, 高出塘埂40 cm, 墙顶向池内出檐15 cm, 内壁用水泥抹光, 墙上增设50 cm的内倾式塑料网, 进排水口的围栏设施应完善、牢固, 以防鳖的逃离。

2 放养前准备

塘口在冬季要干塘, 清除过多的底质淤泥, 淤泥深度以20 cm左右为宜, 经冬天风冻或曝晒后, 用100~200 kg/667 m2生石灰彻底消毒。放养前注水0.8~1.0 m, 放入经过发酵的人、畜、禽粪等有机肥, 调肥水质, 新开挖的塘口施肥量500 kg/667 m2左右, 老塘口施肥量为250~350 kg/667 m2。施肥15d后投放螺蛳, 投放量为80~100 kg/667 m2。

3 苗种放养

3.1 苗种来源

鱼种要求来自鱼种专用池培育的鱼种和在成鱼池套养的鱼种, 对外来鱼种必须产自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幼鳖产地必须明确, 不要选择来路不明的幼鳖。本示范区的鱼种由涂沟水产养殖场提供, 幼鳖由金湖县鱼种场提供。

3.2 苗种质量

鱼种要求品种优良, 规格适中, 体型正常, 体表光滑, 跳动激烈, 溯水性强, 无伤无病。

幼鳖为中华鳖, 要求规格整齐, 体质健壮, 反应敏捷, 行动迅速, 裙边和背甲宽厚, 无损伤, 无病害, 体色鲜亮有光泽, 腹甲以及四肢基部以黄色为好。

3.3 苗种消毒

苗种放养前要进行消毒处理。鱼种均用4%~5%食盐水消毒10~20 min, 幼鳖用20×10-6高锰酸钾浸洗5~10 min。

3.4 放养模式

以养鳖为主的池塘, 鳖的放养密度500~550只/667 m2, 放养规格为250 g/只左右。池内套放鱼类夏花密度为4 500尾/667 m2左右, 平均规格为5 cm/尾。放养时间为6月中上旬。

以养鱼为主的池塘, 鱼种以冬季放养为佳, 最迟要在2月底前结束 (若套养鱼类夏花, 则在3月底前结束) 。放养花白鲢等肥水性鱼类, 密度为45kg/667 m2、平均规格20尾/kg;放养鳊、鲫、草等摄食性鱼类, 密度为60 kg/667 m2、平均规格20尾/kg。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在鱼鳖混养池内不宜套养青鱼, 因为青鱼与鳖均吞食螺蛳, 它们将会与鳖争食饵料。幼鳖放养密度为120只/667 m2左右。规格以150~250 g/只为宜, 放养时间为3~5月。

4 饲养管理

4.1 饵料投喂

池塘鱼鳖混养技术是运用生态渔业的科学理念, 提高池塘水体的利用率和水产养殖的综合效益。由于幼鳖放养量不大, 因而可以充分利用池塘中的天然饵料, 适当增投部分人工饲料, 主要有螺蛳、鲜杂鱼以及少量配合饲料, 鳖饲料投喂在专用食台上, 每天9:00左右投喂。投喂量为幼鳖总量的5%~10%。养鱼饲料为颗粒料和人工种植的苏丹草等为主, 投喂方法与常规鱼养殖相同。

4.2 水质调控

水位、水质的调控应根据鱼鳖的生长情况和季节、天气变化情况科学掌控。通常情况下, 每7 d注水1次, 每次注水20~30 cm;夏秋高温季节每3~5d注水1次, 每次注水20 cm左右。每20~30 d用生石灰10~15 kg/667 m2加水调配成溶液后全池泼洒一次, 既起到消毒防病的作用, 又能补充鳖生长所需的钙质。有条件的塘口, 要适时开启增氧设备, 增加水体溶氧。

4.3 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要遵循“无病先防, 有病早治”的原则, 将防病治病贯穿于整个养殖过程的各个环节。6月起每隔30 d用生石灰10~15 kg/667 m2加水调配成溶液后全池泼洒1次, 进行消毒、杀菌和调水。每10 d清洗食台1次, 同时清除池边杂草, 保持池塘内水环境及周边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在饲料中加入中草药、光合细菌、免疫多糖、维生素等药物, 制成药饵投喂, 增强鱼鳖体质, 减少疾病发生率。

4.4 日常管理

俗话说:“三分养、七分管”, 应坚持每日巡塘检查三次。一查水质状况, 二查鱼鳖摄食情况, 三查防逃设施是否完好无损, 四查有无病害, 并及时做好放养、投喂、用药、起捕、销售等记录, 并整理归档。

5 起捕

池塘淡水白鲳与鳊鱼混养技术要点 篇11

一、池塘条件

养殖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源、排灌方便、池底平坦、淤泥较少,面积以10~20亩为宜,水深2米左右。

二、清塘消毒

冬天抽干池水,冻晒数日,清除过多淤泥,然后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为150千克/亩,以杀死病原菌和其他敌害生物。

三、池塘注水

根据苗种放养时间适时向池塘内注水,水深控制在0.8~1.0米,以利提高水温。注水时用40目网袋过滤,防止野杂鱼进入池内。

四、苗种放养

1. 苗种质量。选择体格健壮、无病无伤、无寄生虫、无畸形的苗种。

2. 淡水白鲳鱼种放养。鱼种规格为10~12尾/千克,放养密度为800尾/亩,放养时间在5月初。

3. 鳊鱼鱼种放养。鱼种规格为20~30尾/千克,放养密度为1000~1200尾/亩,放养时间在1月份。

4. 搭配鱼种放养。为了充分利用水体空间,提高养殖产量,可搭配放养少量鲢、鳙鱼。鲢、鳙鱼规格为6~10尾/千克,放养密度分别为40尾/亩和60尾/亩,放养时间在1月份。

5. 鱼种消毒。鱼种放养前用3%~5%食盐溶液浸浴消毒5~10分钟,以杀灭病原体和寄生虫。

五、饲喂管理

选择优质颗粒饲料投喂,开始投喂粒径为1.5毫米的饲料,之后根据鱼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饲料的粒径,颗粒饲料蛋白含量应在30%以上,具体投喂量应根据水质、水温和鱼的生长情况灵活掌控。一般可将饲养期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3个阶段,前期和后期的日投喂量为存塘鱼体重的5%;中期气温较高,鱼摄食旺盛,日投喂量为存塘鱼体重的5%~10%。前、后期日投喂2次,上、下午各投喂1次;中期日投喂4次,上、下午各投喂2次。上午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40%,下午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60%。

六、水质管理

每15天注入新水1次,每次注水15~20厘米深;每月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为30%;每月对水体消毒1次,交替使用生石灰和漂白粉,预防鱼病发生。定期用微生物制剂调节养殖水体水质,适时用增氧设备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为鱼类创造优良的生长环境。

七、鱼病防治

鱼病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定期有针对性地预防鱼病,发现鱼病后及时诊断,对症用药。

八、加强巡塘

每天坚持早、中、晚巡塘,注意观察天气、水质和鱼的活动、吃食情况变化,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此外,要认真填写塘口管理记录表。

九、注意事项

1. 淡水白鲳生长速度快,选择在7月底前将其起捕销售,这样做有两大好处:一是此时市场行情好,销售价格高,可增加养殖效益;二是淡水白鲳起捕后,降低了池塘内鱼类密度,为鳊鱼后期生长提供了舒适的水体空间。

2. 捕捞淡水白鲳时一定要选用大眼网,以免鳊鱼受伤。

3. 要加强鳊鱼出血病的防控,以免造成损失。

混养技术 篇12

近些年, 淡水珍珠市场价格较低, 相比之前的暴利时代已形成巨大反差, 淡水珍珠养殖已进入微利甚至亏损的境地, 全国多地养殖面积萎缩严重。就江苏地区而言, 淡水珍珠养殖已逐步到了“边缘化产业”态势。为应对市场低迷对淡水珍珠行业的冲击, 江苏省珍珠协会与苏州市静安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联合进行了“蚌-鱼-虾-蟹”立体高效混养试验, 以期开拓淡水珍珠蚌多种养殖模式, 增加单产效益, 带动带活淡水珍珠产业。试验取得了初步成功, 现将该模式的各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 池塘准备

养殖池塘约50×667 m2。养蚌由于周期较长, 一般在3年以上, 套养鱼类以滤食性的白鲢、花鲢为主, 青虾1年作两茬养殖, 第1茬为1—7月, 第2茬为7—12月。

试验池塘挂养插片蚌与放养鱼、虾、蟹种之前充分干塘曝晒15 d以上, 每667 m2均匀撒放75 kg生石灰灭杀野杂鱼及致病菌, 防止混入野杂鱼争食青虾与河蟹饵料。池塘边沿具有一定的浅水坡面, 以适宜青虾栖息生长, 池塘四周建立河蟹防逃设施。所选池塘位置要进排水方便, 水域无污染, 电力、道路等配套设施齐全, 进水管口采用60~80目的尼龙绢网过滤进水, 提前培养水质至一定的肥度, 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2 插片蚌、鱼种、虾种及蟹种的放养

2.1 插片蚌的挂养

50×667 m2的试验塘, 按照每667 m2挂养800只插片珍珠蚌, 共挂养40 000只。岸边打桩拉绳, 用空瓶作浮标, 初始采用网箱 (规格40 cm×40 cm×12cm) 挂养, 每个网箱挂养20只左右, 10~12个月后采用网夹挂养插片蚌, 开口朝上, 每网夹挂养2~3只。

2.2 鱼种的放养

放养鱼种以滤食性的白鲢、花鲢为主, 每667m2放养白鲢50尾, 平均规格250 g/尾;花鲢30尾, 平均规格250 g/尾, 鱼种的放养时间在4月中旬为宜。5—6月份在池塘中放养一定数量的鳜鱼, 体长5 cm以上规格的鳜鱼苗按5~10尾/667 m2套养。鳜鱼作为肉食性凶猛鱼类, 可有效控制混入池塘中的野杂鱼, 增加养殖效益。

2.3 虾种的放养

青虾可实现1年套养两茬的高产模式。第1茬青虾养殖从1月至7月, 第2茬从7月至12月。第1茬虾种放养在1月份, 规格为500~600尾/500 g, 每667 m2放养16~18 kg。待第1茬青虾收获后, 7月份放养第2茬虾种, 规格为7 000~8 000尾/500g, 每667 m2放养3~4 kg。

选购的虾种应要求品种纯正、规格整齐、附肢齐全、活力旺盛。虾种过秤、计数须带水操作, 不能曝晒, 否则影响成活率。操作过程中, 虾种不能堆压, 离水时间不能超过5 min, 同一池塘中放养的虾种应规格一致, 一次放足。出塘时间一般选择在阴天或晴天的早晨、傍晚进行, 操作要细心, 动作要轻, 切勿使虾体受伤。经过运输的虾种须暂养1 d, 剔除死虾和带伤虾体后才能放入池塘。

2.4 蟹种的放养

蟹种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成蟹养殖的规格及产量, 因此选购的蟹种应规格整齐、附肢齐全、爬行敏捷、指节无损伤、无附着物、体表鲜亮。蟹种放养在每年2—4月进行, 规格以60~100只/kg为宜, 放养密度一般控制在80~100只/667 m2。

蟹种放养宜选择天气晴暖、水温较高时进行, 一般气温不低于0℃且不高于10℃为宜, 切忌在冰冷天气放养, 以防冻伤冻残蟹种。下塘前用0.3%~0.4%的食盐水消毒5 min, 防止将致病菌一同带入, 同一批选购的蟹种要放入同一养殖池塘中。

3 饲养管理

3.1 养蚌池塘须定期投放肥料肥水

肥料以有机肥为主, 且投放前充分发酵, 防止致病菌混入池塘。有机肥的投放以堆积在池塘四角为佳, 用密网围住防止四处漂散, 春夏季每隔2周投放1次, 秋冬季每隔4周投放1次或略减。

3.2 定期向池塘泼洒生石灰水

充足的钙质是珍珠及虾蟹类生长必需的物质, 也是改善水质的通用调水剂, 可有效中和由于饵料及粪便腐败变质导致的水质弱酸性。通常春夏高温季节, 每隔2周全池均匀泼洒生石灰水, 每667 m2用生石灰20~25 kg, 秋冬季少施或不施。

3.3 青虾投喂

1月份放养虾种之后, 待水温逐渐升高后至10℃以上时选用粗蛋白含量35%~40%的配合颗粒饲料投喂青虾, 此时放养的青虾养殖以颗粒沉性饲料投喂为主, 可有效提高成活率, 之后可用其他饲料如酒糟、豆腐渣、豆饼、蚕蛹、蚌肉、麦粉、鱼肉粉、大米饭、螺蛳等也可以。池塘底部底栖小型无脊椎动物、水生动物的尸体、固着藻类、多种丝状藻类、有机碎屑、植物碎片等也能成为青虾摄食的对象。青虾的消化道直而短, 因而常常不停地进食, 在极度饥饿时, 还会出现同类相残食的情况。

7月份, 待第1茬青虾收获完毕, 放第2茬青虾种之后, 每日每667 m2泼洒黄豆浆1.0~1.5 kg, 具体投喂量还要根据池塘水质、天气变化和青虾的摄食情况, 灵活掌握。青虾幼体变态结束, 随着虾体的成长, 可逐渐改投颗粒饲料, 终止豆浆泼洒。9月份, 长成的青虾又会抱卵孵化, 使池塘增加大量幼虾。这些幼虾当年难以达到上市规格, 致使年底起捕青虾时规格极不整齐。为防止当年幼虾过量地无效增殖, 可采用提前挑选抱卵母虾, 提前孵苗。

3.4 河蟹投喂

河蟹的投喂基本与青虾一致, 以配合颗粒饲料为主。螺蛳是河蟹最喜食的鲜活动物性饵料之一。每年4月初, 向池塘内投放一定量优质螺蛳, 不仅能为河蟹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 有利于降低饲料成本, 提高河蟹品质。螺蛳因为能够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 对防止水质过肥及净化水质有一定作用, 因此对于主养珍珠蚌的肥水池塘投放螺蛳不能过多, 可按30~40 kg/667 m2一次性投入, 也可以分次投入, 4月初按10~20 kg/667 m2投放, 5—8月每月再按5 kg/667 m2投放。螺蛳价格低廉, 来源广泛, 营养丰富, 螺蛳的投放是仅次于水草对促进河蟹生长极为有利的另一关键条件。

3.5 每日坚持早晚巡塘

巡塘主要是观察池中蚌、鱼、虾及蟹的活动情况, 水质变化情况, 敌害侵袭情况等, 巡塘要做好记录,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如发现死蚌要及时捞出并深埋处理。

池塘安装2台叶轮式增氧机, 遇闷热天气及时加开增氧机, 防止蚌、鱼、虾缺氧。对于青虾养殖而言, 池水溶氧量是关键。青虾不耐低氧环境, 其耗氧率和窒息点都比一般养殖种类高, 当池塘缺氧时, 青虾会最先浮头, 最先死亡, 夏季高温期间, 要适当增加增氧的时间, 尤其是凌晨要长时间持续增氧, 遇雷雨闷热天气时更要提高警惕。

4 收获

上一篇:形态构成原理空间设计下一篇:多语言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