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技术院校培养新型技术人才的措施

2024-06-18

浅谈技术院校培养新型技术人才的措施(共9篇)

浅谈技术院校培养新型技术人才的措施 篇1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型技术人才培养之我见

作者:于晓红

来源:《职业·中旬》2010年第05期

技术院校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技术人才,就要打破传统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采取新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一、教学体系创新,提高基本素质

现在技术院校的教学体系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够重视实践教学,学生动手能力差,毕业后不能尽快“顶岗”;二是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一些新技术、新工艺不能及时融入到教学中,教学内容老化。

技术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人才,因此应突出技能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针对大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的“入门容易,提高难”的问题,可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即结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的应知应会,将本专业技能分解为若干模块,规定每一模块的学习时间,学完后进行测验。理论教学应着重突出专业知识的应用性与针对性,按照“实用为先、够用为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相关专业知识合理分配到技能模块中,实现“技能理论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二、教学方法创新,培养创新精神

目前技术院校的课堂大多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粉笔、黑板是主要的教学工具,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单一落后的教学手段,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方法创新,首先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要变“教”为“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次采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课堂作业项目化,引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通过走访调查、咨询专家、个案分析等,锻炼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直观性和形象性;利用网络技术,跨越时空限制,共享技术资源和优秀师资,提高学生兴趣。

三、教学模式创新,发展创新能力

目前大多技术院校学生的实习仍在校内完成,只是在毕业前,才安排一次到企业的校外实习,导致学生对企业的情况不够了解,不能尽快适应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技术院校要培养适应社会化、市场化需求的新型技术人才,就应当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首先,工学结合使学生将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顺利跨越学用界限,突出学生顶岗能力的培养,实现 “零距离”上岗。

其次,开展工学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就业,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还有利于缓解学校实习条件不足的困难。

第三,开展工学结合促使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向流动,形成优势互补。教师“走出去”,有利于提高自身能力,还可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企业技术人员“请进来”,可弥补学校教师缺乏经验技术的不足。

四、教学体制创新,提高创新能力

目前,大部分技术院校仍秉承传统教学体制,同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长短完全一样,学习的课程完全相同。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体制,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学体制创新,一要实行学分制,结合“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体系,学生在修满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可通过选择选修模块、辅修专业来修满(或超过)规定的总学分;二要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要与学分制相结合,在修满规定的总学分的基础上,学校可放宽学习年限,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延长修业年限。

技术院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新型技术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技术院校保持活力的需要。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技师学院)

浅谈技术院校培养新型技术人才的措施 篇2

作为面向企业培养中高级技术工人的职业院校, 应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指引, 顺应需求, 使培养出的学生不仅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还应具备思维拓展的能力、独立承担工作的能力、革新发明创造的能力。这也就是说不仅要有较高水平的动作技能, 还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心智技能。

一、优质工作的“两只手”——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

技能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大类。所谓动作技能, 是指以躯体为活动主体的一系列动作过程。在活动中, 身体活动起主导作用, 而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居于次要。通过讲授、示范等使学生从感官上清楚“做什么”、“怎样做”。;而心智技能则是指以思维为主体的思维能力、独立承担工作的能力、革新和发明创造的能力。它是人类通过大脑内部借助语言、动作等表达方式对事物印象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 心智技能的培养内容主要是独立完成实训任务、在独立完成中的发明与改进、技巧应用的灵活性与合理性等方面。总而言之就是培养一个在观察、分析、判断、决策等方面能力卓越的调节者。

二、勤学多看、手脑并用——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

1、理论教师对理论知识及要求做基本讲解。

通过讲解使学生知道工作的具体内容, 了解工作的实际意义, 知道如何去正确、高效的工作, 使学生对工作项目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从而达到了然于胸。教师组织学生复习在工作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与操作要求, 并分析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我们希望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会去分析研究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实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基本工作, 在此基础之上还可

以设置一些简单的事故或应用案例来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实训教师应培养和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这就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作为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于学生出现的不合理, 甚至错误的地方要及时给予指正, 对能够在研究课题中有所创新的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当然,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一点就是安全, 无论怎样创新, 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让学生自己多去思考,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逐渐让学生自己成为工作的主体。教师少参与多放手, 只是提一些建议和注意的问题就够了。

3、智力活动高于书本知识, 将死板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

成多种多样的实际工作方法, 从而达到吸收、完善、发扬的效果。达到这一阶段后, 学生不需要用书面和口头言语将分析研究时思维活动的每一步都一一写出, 只要针对问题, 能够找出根源, 提出一种或几种高效简洁的处理方法就可以。一旦达到这一要求, 我们就可以说学生在心智技能方面具备了基本要求。

4、竞赛与比武是提升技能的捷径。在竞赛与比武中, 学

生独立完成待考项目甚至是组织实施工作, 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考验, 因此它是一种极好的锻炼机会。组织竞赛与比武对学生思维与操作等能力的快速提升是非常有效的。

5、走出去、请进来, 校企联合办工办学。

让学生认识企业、走进企业, 让企业支持学校, 特别是在一些知名企业参观学习, 既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又能使学生感受到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模式。通过参观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思路。

三、“小、巧、多、精”——构建多姿多彩的实训场

什么是“实训场”?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实习场所, 它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综合实验训练环境。是我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是我们的学生成人成才的摇篮。

1、构建一个适合学生心智技能发展的小而全的实训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并能够大大的节省教育成本。

例如在学校中的一些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让学生通过组装收音机来了解电子器件的内部结构与工作原理;室内配线实习可以让学生掌握铺设日常的照明控制线路;电机检修实习可以使我们的同学熟悉电机的基本结构, 进行异步机的检修。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训项目使我们同学的动手能力与理论知识水平同步提高。

2、根据学生心智技能发展的特点设置实训环境, 成为同

学们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有力连接点, 在实训的过程中帮助同学们找到自信。要想实现, 那么我们就需要转变职能:不要只是去寻找适合的学生去提升他们的理论知识, 而是去创造适合的环境, 在实践中发掘他们的长处。在学习中去发现学生的优势, 而不是去突显他们的弱点, 要利用一切资源最大限度的去激发他们的自尊、自信, 从而全面提升, 找到他们的价值所在。

3、适合学生心智技能发展的实训环境, 可以促进学生们自觉的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 对于我们曾经亲身经历过的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直觉学习是一种经历学习, 也是一种深刻的学习, 我们建构的“实训场”就是一个“不会忘记”的学习环境。通过我们“实训场”的培训学习, 使我们的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职业教育培养的对象是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 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因此我们要加强心智技能的培养, 使学生的技能全面发展, 成为智能型技术人才, 具备技术革新的能力、发明创造的本领, 成为企业的行家里手、技术尖子。

摘要:现代科技的发展催生高自动化设备的快速衍进与发展, 对于技术工人的工作能力已不只是单纯的熟练操作, 其中心智技能已开始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并有成为主导的趋势。作为职业院校, 对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就需要从单纯的操作技能传授改变为心智技能 (又称智力技能) 的培养, 在此要求之下去构建适合学生心智技能发展的实验实训环境, 也就是“实训场”的建设。

关键词:心智技能,智能型人才,“实训场”建设

参考文献

[1]冯忠良:《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戴维:《美国<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7.1。

浅谈技术院校培养新型技术人才的措施 篇3

一、创新教学体系,提高基本素质

现行技术院校的教学体系,在原则上是根据专业要求来设置的,但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动手能力差,毕业后不能尽快“顶岗”;二是理论教学过分强调使用统编教材,一些已经应用于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不能及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导致教学内容老化甚至过时。

技术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人才,因此应突出技能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在突出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的同时,针对大多数技术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入门容易,提高难”问题,笔者建议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即结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的“应知、应会”,将本专业要传授的技能分解为若干个模块,如焊工操作技能可分为“平焊模块”、“横焊模块”、“立焊模块”、“仰焊模块”等,规定每一模块的学习时间为一个月,学完之后进行总结测验,合格者进入下一模块的学习。操作技能训练要采用现场教学,教师应先将动作要领、注意事项演示、讲解清楚,再由学生动手练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巡回指导,针对每位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地指正,保证学生做到“知其然”。为了避免单一枯燥的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在练习过程中穿插一些简单工件的生产加工,让学生感到所学技能有用武之地,产生满足感与成就感,从而激发出更强烈的学习欲望;还可以在几个基本技能模块之间插入一个复合技能模块,将前面所学技能有机结合在一起,既可以起到巩固复习之效,又可以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技术院校的培养目标,理论教学应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来设置课程和精选教学内容,要打破传统的“各学科知识必须系统、完整”观念的束缚,着重突出专业知识的应用性与针对性,按照“实用为先、够用为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重新取舍教学内容,将相关专业知识合理分配到各技能模块中,实现“技能理论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同时,还要提倡和鼓励教师随时编写反映行业最新技术的补充教材,充实教学内容。总之,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是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

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目前,技术院校的课堂基本上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粉笔、黑板也仍是主要的教学工具。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单一、落后的教学手段,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形成。

教学方法创新,首先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要变灌输为诱导,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克制“自我中心意识”,对学生的主动意识热情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成功。其次,课堂上要恰当采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法、探究法、讨论法、尝试法等新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勤学善思、大胆提问、敢于质疑;教育学生不盲从课本,不迷信权威,敢于“标新立异”,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脑分析、提出问题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课堂作业项目化,引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通过走访调查、上网搜索、咨询有关专家、个案分析等,锻炼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信息高科技工具,采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直观性和形象性,加大课内信息量;利用网络技术,跨越时空限制,共享技术资源和优秀师资,进行知识交流和技能模拟训练,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轻松学习。

具有创新因素的教学方法,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获取者,启迪学生心智,激发创新思维。

三、创新教学模式,发展创新能力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现如今许多技术院校学生的实习大多仍是在校内完成,只是在毕业之前,全部课程学完之后才安排一次真正进入企业的校外实习,导致学生对企业的基本情况不够了解,就业后不能尽快适应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技术院校要培养适应社会化、市场化需求的新型技术人才,就应当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首先,工学结合模式遵循技术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使学生将学校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顺利跨越学用界限,边学边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顶岗能力的培养,实现“零距离”上岗。其次,技术院校开展工学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就业,更有利于学生克服厌学情绪或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甚至是缓解学校实习条件不足的困难。第三,技术院校开展工学结合,必然促使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向流动,形成优势互补。教师走出校门到对口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在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可为企业提供理论技术服务,参与企业科研及科技项目研发和推广工作,在科技研发推广和技术服务中丰富和发展基础理论,提高业务能力;而企业技术人员也可被聘请到学校任兼职实习指导教师,以弥补学校教师缺乏经验技术的不足。学校的理论技术和企业的经验技术相互渗透,必然会带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学生也必然会参与到以企业创新为主线,以人才培养、科学成果转化、合作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为重点的教、科研工作中来,培养创新能力。

四、创新教学体制,提高创新能力

目前,大部分技术院校仍秉承传统教学体制,即同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长短完全一样,学习的课程完全相同。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体制,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学体制创新,一要实行学分制,结合“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体系,学生在修满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可通过自主选择选修模块、辅修专业来修满(或超过)规定的总学分;二要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要与学分制相结合,在修满规定的总学分的基础上,学校可放宽学习年限限制,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延长修业年限。

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能有效拓宽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与优势,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技术院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技术院校保持活力的需要。

浅谈技术院校培养新型技术人才的措施 篇4

工 作 简 报

第 15期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迎评工作办公室

2016年1月10日

 目录

 评估整改新闻

 2015年“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人才培养论坛在我院隆重举行

 群贤毕至献良策

转型升级创未来

----学院举办“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

 系部动态

 文化创意系环艺专业荣获江苏省第十届室内装饰设计大赛一等奖  评估整改之窗

 评估整改工作进程检查通报

----评估整改阶段性成果汇集

 评估整改新闻 2015年“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人才培养论坛在我院

隆重举行

12月23日,2015年“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人才培养论坛”在我院东南东文化创意产业园报告厅隆重举行。

近年来,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形成了两岸全方位的交往格局。《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实施,为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昆山作为两岸经贸交流最紧密的地区,在对台合作的广度、深度上具有独特优势和显著特点。在此背景下,本次论坛紧紧围绕“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两岸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题进行了交流与研讨。

出席论坛的领导专家有“昆山市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陆宗元、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台服办主任王晓东、昆山市教育局职社科科长倪素红、昆山市科协主席王海燕、昆山市科协学会部部长曹小芳、昆山百亨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昆山市台商协会常务副会长林国铨以及苏州昆山市高校代表、昆山部分台商企业代表、昆山电视台等相关单位和媒体。我院出席的领导有院长刘泽南、党委书记顾定红、副院长祁丛林、副院长陆开道、院长助理朱亮以及各部门负责人,学院师生3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由学院党委书记顾定红主持。

论坛上,顾定红书记首先对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和嘉宾的光临表示欢迎。顾书记指出,昆山市委、市政府在指导我院制订十三五规划时,明确要求要“立足昆山、立足台企”,要在教育规模、培养模式、人才层次、专业设置、产教融合等方面全面对接昆山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面服务台企的转型升级,这为昆山的高等职业教育明确了方向,也为包括我院在内的昆山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发展平台。此次论坛是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人才培养的首次专题论坛,又有政府领导、台企企业家和高校专家共同参与,共商“创 2 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两岸产业转型升级”大计,相信一定会引起两岸企业界、教育界对两岸产业合作及其人才培养的关注和研究,其意义和作用是积极的,影响也将是深远的。

昆山市科协王海燕主席致开幕词时说,昆山积极落实第二次部省际联席会议精神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改革创新的意见》,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六年行动计划”,制定出台“科技人才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科技创新券、科技创业天使计划”等制度文件,建成了昆山两岸青年创业园、启迪众创工社等一批众创空间。她希望本次论坛,能够帮助昆山搭建起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模式,加快推进昆山两岸合作进程,为昆山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

花桥经济开发区台服办王晓东主任在论坛致辞中说,随着两岸产业合作加深,相关人才需求不断提升,昆山和花桥为此搭建了各类人才平台,为创业人才提供各类辅导和服务。今天各位专家学者在此聚会,一起探讨在昆山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如何转型升级以适应“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经济的转型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使高校人才培养更加紧密契合昆山企业的需要,结合高校各自特点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十三五规划。

接着,“昆山市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陆宗元作了题为“‘昆山市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概况及人才需求”的主题报告。陆主任在报告中以详实的数据阐述了试验区两年多来所取得成绩,并提出了试验区对人才需求。他希望我院要紧贴昆山产业发展趋势,设置对口专业,培养更高层次的高技能职业技术人才,为昆山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类人才。

昆山百亨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昆山市台商协会常务副会长林国铨作了题为“通过两岸深度合作,共同为产业转型升级培养人才”的主题报告。林会长指出,不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发展都离不开人才,企业要长久 3 发展,要想立足于不断发展的市场变化,要想抓住机遇,我们必须以人才战略为基本战略,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战斗力,促进企业取得更好的发展。他希望通过政府、企业和各高校的通力合作,昆山两岸产业可以顺利转型和升级,促进昆山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学院院长刘泽南也作了题为“产教融合 企校双赢——论工业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相互依存与促进”的主题报告,报告阐述了古代工业与技能传承的伴生关系、近代工业与职业教育的相互依存以及现代工业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相互促进作用。刘院长热诚欢迎政府领导、企业高管、工程技术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授!竭诚欢迎企业界朋友与学院商谈企校合作相关事项!

与会师生还进行了现场提问,与领导专家学者零距离沟通,探讨两岸深化合作对地方经济发展作用、研讨应用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及就业前景等内容。

本次论坛为两岸企业和地方高职院校搭建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平台,为企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带来新的机遇,也为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群贤毕至献良策

转型升级创未来

--学院举办“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

12月30日下午,我院召开“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受邀参加论证会的有省、市相关领导以及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孙福良教授和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张仲年教授应邀出席论证会。学院董事长史宝凤博士、院领导以及全体中层干部参加了论证会。学院党委书记顾定红主持论证会。

会前,省市领导和专家组一行在史宝凤董事长、刘泽南院长等院领导的陪同下,参观考察了我院部分教学、实训设施和校企合作基地,并重点考察了我院“产学研创基地”——东南东创意产业园,详细考察和了解了产业园的基本情况以及学生在产业园实习实训的情况。论证会上,史宝凤董事长代表董事会和领导班子对上级领导和专家学者莅临指导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我院的基本概况和办学理念,表达了董事会办好硅湖的决心和信心。刘泽南院长从“十二五”取得的主要成绩、“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保证措施等方面向与会领导和专家作了汇报。

昆山市领导和苏州教育局领导分别代表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硅湖学院服务地方经济情况作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对我院“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事业发展目标表示全力支持。

会上,苏沪两地的高等教育专家先后发言,结合实地考察以及我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对我院“十三五”期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办学定位、校园建设、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针对性强、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指导意见。

最后,省教育厅有关领导作了重要讲话,他对苏州市和昆山市各级领导和政府主管部门长期以来对硅湖职业技术学院发展与改革给予的一贯支持和帮助,对梁顺才先生和史宝凤董事长对民办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以及本次论证会上各位上海、江苏高教专家对硅湖“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真知灼见表示感谢。并以一组翔实数据,说明学院自1998年办学以来,凭借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和不断进取的执着精神,以及苏州、昆山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优势,各项教育事业取得了可喜成绩。认为,硅湖“十三五”规划方案提出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措施比较清晰。他指出,学院董事会必须认真分析和慎重考虑“十三五”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复杂环境,在此基础上做出战略决策,并坚定信心,扎实推进,以确保“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的实现,对学院的专业建设、校园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他们衷心希望硅湖有一个美好的明天,愿意看到硅湖发展得越来越好。

史宝凤董事长在最后的表态发言中表示,上级领导和专家提出的指导意见和建议符合学院实际,非常深刻、中肯,对学院“十三五”乃至今后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会后,学院将会按照各位领导、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十三五”规划方案,并在省厅、市政府的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帮助下,自加压力,采取有效措施抓好规划的落实,争取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实现学院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系部动态

文化创意系环艺专业荣获江苏省第十届室内装饰设计大赛一等奖

由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江苏省总工会、江苏省室内装饰协会联合主办的“江苏省第十届室内装饰设计大赛”再传捷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冯宪伟、张继辉两位老师共同指导的马响、陈周同学作品《兰亭阁休闲中心方案设计》获得一等奖,共同指导的张星至、张钥华同学作品《某创想售楼处室内设计》获得三等奖;张毛毛、张星至同学作品《某商业邻里中心空间设计》获得优秀奖;冯宪伟、张继辉老师共同作品《恒茂某办公空间设计》获得专业组二等奖;冯宪伟老师荣获优秀指导老师奖。

通过参加本届设计大赛,使我院师生在大赛中获得宝贵机会与专业设计师及省内众多院校同台竞技、相互学习,有力地调动了师生对专业的发展及成果培养探索的积极性,拓宽专业发展未来的新视野。在比赛中我们赛出了勇气,同时也宣传了硅湖,在大赛中得到的经验和思考必将对我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极大的促动与提高,推动专业教学迈进新的台阶。

本次设计大赛是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牵头、省级多部门联合主办的专业性强、规格高、影响力大的传统赛事。我院师生能够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殊为不易,这体现出文创系在狠抓体验式教学的同时,也积极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和科研水平! 评估整改之窗

评估整改工作进程检查通报

------评估整改阶段性成果汇集

为了全面了解各部门评估整改工作的进展情况,更好地完成评估整改任务,使评估整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按时间节点完成,评估办对照评估整改计划对有关部门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涉及:教学管理制度的修订、校企合作拓展的情况、体验式教学优秀设计方案(案例)汇编、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架构等内容,并将检查情况进行了通报。会议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在2016年1月上旬需完成诸如: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修订;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修订、十三五专业调研报告和专业建设规划修订、校园建设十三五规划修订等12项评估整改的阶段性成果的资料收集工作。通过这次全面的检查,明确评估整改工作的时间节点和要求,要求有关部门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将评估整改工作按时按质予以完成,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目的。

报:

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 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 江苏省教育评估院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

迎评工作办公室

2015年1月10日印

浅谈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篇5

年11月16日在《求是》杂志上有一篇文章:创新型人才匮乏制约中国国际竞争力。其中谈到,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4200万人,但高层次创新人才仅1万人左右,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中国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具有自主品牌出口不到1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0%来自外资企业。可见,我国正处于一个创新型人才极度匮乏的时期,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将因此受到严重制约。

人类经历了5000多年的农业经济,又经历了大约300年的工业经济,现在正进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里,科技研究与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信息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第三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经济的支柱,而人力资源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故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具有现实的紧迫性,是我国综合国力得以发展的保证,也是保持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筹码。

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执行副所长、研究员张玉臣认为:人才培养,至少有5个环节非常重要。第一是个人天赋,第二是家庭教育,第三是学校教育,第四是社会使用,第五是社会文化。除天赋外,其他四个方面和培养模式密切相关。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往往不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使得孩子从小不爱自己去学会解决问题,父母对孩子的想法往往批判多过鼓励。其次是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往往是基于功利,忽视兴趣,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重考试而忽略实践和启发式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在人才的应用上,我们现在缺乏人尽其用的应用机制,其根源在于缺乏公平的竞争机制。而对于中国,社会文化主要受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文化的影响,对人才培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近年来日益增长的国家公务员报考人数充分表明了大家认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好”,而为官者也多不唯实,学术行政化是导致创新型人才培养无法完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学术标签化,学术功利化也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影响人才培养的社会文化背景。

“想别人没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说过的话”,这是钱学森曾对创造性人才的定义。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特征要求包括:可贵的创新品质,坚韧的创新意志,超前的创新思维,敏锐的创新观察,丰富的创新思维,科学的创新实践。要做到这些,结合现今创新型人才匮乏的原因分析,我们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个人意识、学校教育模式、社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几个方面着手。淡化功用心态,强调人文环境建设,使得“追求科学,崇尚真理”的观念深入人心;构筑有利于创造的知识结构,在基础教育阶段,抛弃为考试而教的积弊,由关注不同科目在升学考试中所占的分值转向关注这些科目的教育价值,在高等教育阶段,增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汇通,构筑起有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知识基础;企业应当规范奖惩制度,鼓励创新,保证竞争的公平性。

创新型人才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与探索中不断去改进与完善。

浅谈技术院校培养新型技术人才的措施 篇6

关键词:创新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0引言

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团中央七部门今天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 各高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 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提出:“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 对信息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而长期以来, 计算机产业一直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计算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 随着近几年中国对外软件外包和服务的长足发展, 对软件开发与信息技术等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专业教育的特征和作用进行分析, 指明“创新”才是信息技术专业的根本, 探讨如何培养适应信息技术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这一信息技术专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1信息技术工程人才现状

信息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可谓日新月异, 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发现尽管最近受欧美金融和债务危机的影响, 但是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作为新兴行业, 其供需关系依然是卖方市场, 供不应求。但是, 由高就业率掩盖下信息技术专业中就业结构性矛盾却十分突出, 主要表现为毕业生的个人能力与信息技术产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矛盾突出。为此, 我们归纳为以下几条:

1.1部分高校本身定位和其设定的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缺陷, 需要信息产业和高校自身定位的实际需求调整培养方向。相当多的高校的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办学思路、市场定位等方面定位模糊, 一般都是先从国外或者其他国内知名高校相同或相近专业引进, 从而失去了自有办学特色, 从而脱离自有高校定位, 脱离产业实际需求。

1.2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相对发展更新速度跟不上信息技术产业高速发展, 课程内容陈旧, 或者几年, 甚至十年不更新, 无法适应产业需求。目前多数高校雷同的专业培养模式, 强调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的定位, 关注与学院型研究人才的培养, 缺失与信息技术产业界的沟通, 从而忽视创新工程师方面的人才培养也相对不可避免, 从而结构性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就出现了。

1.3学生本身作为学习的主体, 对未来职业规划的缺失, 学习过程中也不关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学校缺乏必要的实习实践能力的锻炼, 一旦毕业独自面对实际项目的开发和设计时就会出现无所适从的问题。这样企业会因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对学生展开入职培训和工程实践培训。

信息技术专业教育从其发展特征来看本书兼顾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的属性, 而信息技术人才是信息技术产业中最宝贵的财富, 新兴专业和新兴行业的特征要求信息技术人才必须坚持“创新”, 不断学习, 才能使得企业和自身得到发展, 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

2培养创新型信息技术工程人才的探索和实践

针对信息技术产业人才中出现的结构性供需矛盾和学校在人才培养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技术专业教研室在信息技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改革探讨, 如何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 同时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 能在信息技术领域中从事研究、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这也是一个以普通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机遇和挑战。这里就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信息技术工程师人才, 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的人才保障, 给出我们在信息技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方面开展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2.1针对信息技术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特色和我校在信息技术专业工程应用的定位, 重新修订创新性信息技术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提出“基础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两头齐抓, 素质教育打基础, 专业教学树人才”的办学理念, 建设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同时兼顾教学统一, 以达到“兼容并收”的效果。教学方案在设计之初, 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 强调学科基础课程的牢固掌握, 保证教学基础的稳定性, 形成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能够有牢固的专业技能。同时, 也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 形成本科生导师制度, 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调节和分类指导, 让学生有个人特色, 保证培养方案的弹性和活力。这样, 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就能够实现根据产业需求进行快速调整, 同时, 适应学生个性多样化的特征, 促进学生成材。

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湖北省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合作联盟”的重要组成成员, 我们充分利用合作联盟内非高校成员的师资, 利用其在信息技术产业界的影响, 聘请各类公司和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和工程师作为我们学生的校外指导教师, 融合进入我们学生学习指导环节, 参与信息技术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让学生在学校也能够接触产业界对人才的需求理念, 把握好个人的未来职业规划, 从而更好地实习毕业即融入社会工作, 达到学生和单位共同满意的效果。

2.2逐步改革并完善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调整相对封闭和陈旧的课程内容, 同时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 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产业发展动态与技术, 开拓学生学科视野, 提高其创新能力,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项目开发能力。在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 我们将理论课程按照学科基础课程进行分类, 将专业主干课程分类为内容高度集成化, 专业选修课程分为多途径的实践性教学课程, 同时辅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这样, 即有相对基础的学科基础课程和大学生基础课程, 也有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专业课程, 能让学生在集成性和实践性的工程教育体系环境下, 多途径多方位地接触学院和产业新技术动态, 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培养目标, 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专业方面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能够与信息技术产业的企业实际需求进行对接, 提前完成毕业前的岗位实践。通过这几年的实践, 我们发现紧跟产业发展, 能够更快地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通过跟踪产业变化, 动态地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能够极大地改善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就业率, 特别是就业质量。

2.3我国一般的教学模式由于主要是引进前苏联模式, 强调理论基础, 轻视实践教学, 为此, 我们改革了针对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方式, 提出“理论为基石, 实践解问题”的新型课程教学模式。强调信息技术中问题的重要性, 以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强调软件项目的实战型, 教学全程围绕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展开。通过“实践类专题研究型”课程的学习获取科学知识、培养创造能力, 最终达到与传统教学模式机能互补, 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为此, 我们在学生学习专业选修课的时候进行改革, 不同的课程辅以不同的上课方式, 部分专业课程以专题研究的方式, 通过学科交叉综合性科研小课题的设计、实施与完成来组织课程教学, 将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从事课题研究的基本能力和创新思维。而另外部分课程特别强调企业实训, 通过合作联盟的内部机制, 直接聘用外部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为学生进行课程辅导, 引入产业最前沿的知识, 让学生紧跟产业节奏, 课程甚至可以是开放式的, 学生的实践性课程可以直接深入企业。例如, 我校很早就推出了毕业设计宜化模式, 让学生的毕业设计直接深入企业, 在企业完成其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并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 这部分学生的就业率达到了100%。

2.4针对大学传统的灌输式教育, 我们对理论教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部分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 教学以例题, 问题为核心, 引导学生上课多讨论, 强调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新问题, 启发主动思维、创造性思维。同时, 我们也发现项目驱动也是信息技术专业的一个特色, 为此在课堂上, 我们让教师在理论课程中也实现“项目驱动教学”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进入课堂就进入软件项目实战, 教学全程都会围绕如何进行项目开发而展开, 同时要求学生的作品具有实用价值, 这对课程的项目要求就非常高, 要求其必须来源于实际应用。

2.5信息技术专业的实践实验教学课程改革则从实践技能, 综合提高, 科技科研这三个层次进行展开, 我们将实验分为基础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等四个类型, 强调实验必须分层次, 分阶段, 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课堂内外结合, 并鼓励学生积极申请武汉工程大学大学生校长创新基金, 自主立项,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供工程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开设一批综合性、设计性的创新型实验, 为学生提供申请创新基金的前期积累, 并调动教师指导积极性, 让学生能够尽早进入教师自有的科研项目, 参与研究工作, 学习和研究互促进,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产业研究开发技能。同时, 在学生的综合设计和各类实习实训等高强度的实践性教学课程中, 我们引入产业界直接参与的模式, 同时也附带本专业的教师多方位指导, 通过与合作联盟的产业界人员的合作, 先给学生进行相关技能培训, 附带相应的企业实际项目, 逐步提高其创新和工程技术能力。以09级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为例, 我们和多家企业合作, 开展了关于ios项目研发, Android项目研发, J2EE项目研发, C#项目研发, SAP项目研发和职业规划等多项企业项目实战实践性实验, 极大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 多名学生在教研室教师的指导下, 获得了多项武汉工程大学的校长创新基金, 并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多篇科研论文, 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

3结束语

通过上述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专业教研室建立了紧跟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 形成了自己特色, 完整的, 弹性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依托“湖北省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合作联盟”和武汉工程大学在武汉地区的地域优势, 在校内展开多层次的教学实验, 多方位的教学实践, 在校外则联合企业建立面向产业发展, 结合工程实践和前沿技术实践教学基地, 培养专业基础扎实, 有良好的研究素养, 具备创新能力的多层次, 个性化的信息技术工程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工程性技术人才将是我国新生产力的重要创造者。特别是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期间的中国需要深化改革, 从生产走向创造。要完成这一过程中国也需要大量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这里将这些经验总结归纳, 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经济转型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N].北京:人民日报, 2012.1.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N].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6.1.4.

浅谈技术院校培养新型技术人才的措施 篇7

一、课程设置

为了做到既保持自身的特色,又充分考虑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在设置具体专业前,就要以就业为导向,先做大量市场调研,以确定专业方向。然后根据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设置实用性强的课程。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体系,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则根据社会职业需求设置专业化教学模块,建立一个宽广、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知识平台,以满足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结构的优化调整、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越来越高,教师“一言堂”、按同一标准、同一模式组织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的培养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为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质,构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理想平台,培养突出的技术人才,分层次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

什么是“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是在现有的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在某一学科的学习程度以及学习能力,因材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尊重学生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是要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适合个体的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

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实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法,即在坚持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依据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与兴趣的不同,进行不同群体的组合,实施不同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受到优质教育,得到正常发展。

分层次教学的具体实施:

1.在课程设置上,开设选修课

在满足学生专业需求的基础上开设选修课,由各教研组推荐有专长的教师开设选修课,开设的课程涵盖文化基础及专业技能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修课程,这样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达到分层分流。

2.在专业的基础上分方向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坚持“宽基础、活模块”这一教学理念,推行在专业的基础上分方向的做法。如针对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各种资源和设备的基础上,在学好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对专业主干课程分方向,这样一来,既有效地利用了学校有限的资源,又能因材施教,按照学生的个性去发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将来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加强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

为打造技术院校实用型的人才名牌,就要求有较高基本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

一是在对原来专业理论教师进行技能培训。针对原学历的中青年专业教师,可通过对其下放到大型企业、专训院校等进行技能再教育,以达到双师型教师的目标。

二是在原来专业实训教师的基础上,可把他们送出去到院校学习专门的理论课程,以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三是对专业较强、技术程度要求较高的专业,可将大型企业中的高技能人才请进来,对教师进行指导、培训。

四、严格各项考核制度,打造技能人才名牌

为打造技能人才名牌,学院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要严格各种考核制度,以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真正掌握相应的理论、操作技能,把真正合格的技术型人才输送到社会,对不合格的学生不予颁发证书。

二要合理安排学生的理论教学及实训教学的时间分配,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

三要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为激励学生更好地、主动地学习,学院除设立奖学金外,可设立优秀毕业生进行优先推荐就业的鼓励机制。

浅谈技术院校培养新型技术人才的措施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焊接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4-0032-01

在我国的现代制造业当中,焊接技术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焊接是经济建设当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技术。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焊接行业的进步,社会和企业对焊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对焊接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强对高职焊接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极为必要的。

一、我国焊接人才的需求现状

依据我国产业的类别,焊接被应用在多个领域当中,如压力容器、锅炉、核电设施、管道、铁路、造船、发电设备、石油化工、汽车、航空航天、水利设施、工程机械、医疗器械及精密仪器,等等。在我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当中,上述领域涉及面极为广泛,且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其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依据有关统计表明,我国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已经高于2亿人,其中制造业登记注册的人数已经有3300万人。我国的钢产量在46894.36万吨,相关数据显示:全球钢铁产量中50%~60%利用焊接工艺来实现从原材料到成品的转变,如金属构架、航空航天、压力容器及桥梁,等等。可以推断,当前我国从事焊接行业的人员已经远远高于1000万人。由此可见,我国对焊接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极大,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对焊接人才的需求也将逐年增加。

二、高职院校焊接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策略

通过上述对我国焊接人才需求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进一步加强对高职院校焊接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极为必要的。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要想有效提升焊接专业学生的焊接技术与素质,必须对焊接专业教师进行培养,加大投入,建设一支具备较高专业水平与素质的教师队伍,其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是一项极为关键的工作。

(1)组织一些专业教师参加“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训或进修。[1]一般而言,组织骨干教师进修的具体途径有两个:①组织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一般专业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较好,但实践水平有待提高,因而可充分运用校企合作的方式,组织焊接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实际生产,进行有效的脱产进修,最大限度地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②组织专业教师到对口高校深造。高职院校可选择一些思维活跃、业务水平比较高的专业教师到对口高校学习,有效运用对口高校的资源,掌握先进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有效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水平。

(2)组织教师到有关单位或企业进行定岗实践。高职院校应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有效培养,并且强化“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的带动作用,应当有针对性、有计划性、有目的性地选择青年教师到企业或单位开展顶岗实践。在实践过程当中,青年教师可以带着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去企业,向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咨询与讨论,然后把自身所学习到的知识、技术再传授给高职生,达到教学和实践有机融合的最终目的。此外,教师还能在企业中宣传自身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对企业中的技术研发与生产进行科学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

(3)在校内营造“双师”培养的机会。高职院校在不断扩展校外双师培养途径的过程当中,也不能对校内的双师培养工作掉以轻心,可自主开展培训活动,亦或通过校办工厂对教师进行有效培养。

2.优化教学方式。我国的高职教育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讲究方式方法,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对高职焊接专业而言,要想培养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就应当坚持“实用”、“实践”、“实际”的基本原则,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高职院校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实践教学法等三种,在不同的情况下可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2]一般而言,在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采取案例教学法展开教学,结合教学的内容与特点,选取适合的案例,利用通俗易懂、生动幽默的语言,为学生讲解、分析有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加入教学活动当中,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强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通常采取项目教学法,教师可以将学生已经掌握的焊接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程项目当中,促使学生在学习中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且对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在高职焊接专业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结合专业教学的内容与特点,选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且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联系,方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专业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方能有效提升高职生的学习水平与实践操作水平。

3.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高职院校应充分运用各种社会资源,且在互赢互利的前提条件下,构建大量的、相对稳定的、与专业对口的校外实训基地,同时进行科学、有效地安排,将其作用充分展现出来,为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做贡献。高职院校应当依据企业生产的具体状况,对焊接专业的课程与教学安排进行科学调整,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的优质资源。一方面,校外实训基地可无条件或以优惠的方式,给学校提供实训的基本设施与材料,有效解决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缺少资金的问题;企业无条件地为高职院校提供实训场地与兼职教师,使兼职教师与学校专业教师一同参与实践教学当中,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进行有效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校内实训教学安排的巨大压力;[3]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教育的关键作用,且已经将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当做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下去的一个关键性标志。企业与学校合作之后,高职生完成学业就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降低企业在人员培训上的开支,为企业带来极大的经济利益。另外,高职院校还能充分展示自身在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主动地和企业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承接企业的一些任务,如在职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及技术服务,等等。

综上,焊接专业技术人才不但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必须熟练掌握该领域当中的操作技术。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优化教学方式,时刻关注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培养更多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焊接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涛.浅谈焊接专业实训教学中的模块化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6).

[2]康建文.高职焊接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探究[J].成功(教育版),2013,(6).

[3]陈坚.浅谈技工院校焊接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策略[J].科教导刊,2010,(31).

浅谈技术院校培养新型技术人才的措施 篇9

近几年,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招生规模越来越少, 教学质量和就业率也随之下滑。2010年以后, 生物技术专业每年只招收10多名学生, 严重影响到学院的教学发展。为响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号召, 培养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解决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发展瓶颈问题, 在组织生物技术专业相关专家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研究和论证商讨工作基础上, 分析了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培养高素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对策, 旨在培养生物学应用型人才。

1 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师资力量薄弱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 教师福利待遇不高, 每年招聘教师时, 专业相符的教师并不多, 多数是专业相近或有关联的。2006~2011年,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共聘用教师23人, 其中师范类毕业生只有3人, 非师范类毕业生20人。非师范类毕业的教师没有经过系统教育教学的学习, 缺乏教学经验, 对教学环节不熟悉, 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不明确。学校只是在每个学期前抽出一定时间对新教师进行短期快速培训, 因此, 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于职业院校或对于职业教育来讲, 双师型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目前,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教师绝大多数不属于双师型。其教师组成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 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但没有企业工作经历;二是来自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 一线工作经验丰富, 但是没有教学经验;三是应届毕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 既没有企业一线工作实践经验又没有教学经验。2006~2011年,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招聘到的双师型教师人数为0, 来自企业的2人, 来自高校的21人。可见, 双师型教师严重缺失, 亟待培养和提高。

1.2 教学方法不当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现代社会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很多教师的观念和想法与学生截然不同, 特别是一些中老年教师表现更为突出, 因为对学生的认识和研究不够, 从而对学生的行为不认同, 很难与学生打成一片, 所以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 一些年轻的教师或非师范毕业的教师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 对学生的心理活动研究不够, 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准确认识, 并表现出对教学和学生工作没有耐心, 教学效果也并不理想。

此外, 课堂讲授方面, 大多数教师主要还是采用传统板书讲授方式, 简单机械地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 缺少对学生的吸引力, 忽视学生认知情况及教学内容难度, 填鸭式教学, 其效果并不理想。

1.3 实践和技能教学重视不够

1.3.1 重理论轻技能

很多教师对职业教育理解不透, 对技能教育重视不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认为学生掌握好理论, 即可解决一切问题, 实践教学要求较高, 耗费精力和财力, 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使学生掌握教学技能, 因此不注重实践技能的教授。

为了教学方便或因使用设备场地不便一些教师随意安排实践教学存在未授理论课程便进行实践教学的现象, 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不到重点。有些课程虽然采取边授课边实践或理论授课后进行技能学习, 但是由于课程安排不科学, 或者没有实践后的总结, 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例如微生物发酵、酶制剂生产和组织培养等生物技术都是过程复杂、关联性较强且标准较高的技术, 如果课程安排不合理、次数和时间不够或技能教学重视不足, 都会使学生是很难真正熟练掌握。

1.3.2 缺乏实训基地

某些专业和方向相关课程的技能学习需要完善的校内实训场所和特定的校外实习单位才能顺利完成。例如, 由于没有炼苗室和试验基地, 黑龙江农业技术职业学院生物技术方向的学生在学习组培技能时, 很难领会温度、水、气是炼苗成功的关键因素, 难以真正掌握相关技术;食用菌方向的学生也只能在实验室完成食用菌拌料、装袋和消毒的过程, 而学不到后期的管理和深加工等环节;酶制剂生产方向的学生在学习酶制剂生产相关技能时, 由于没有专用的场地和设备, 只能到其它专业或系部发酵实训基地观看相关设备, 不能动手操作。到目前为止, 生物技术专业所有方向的课程技能学习都没有真正的实习单位或企业。

1.4 培养方案不完善

1.4.1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的形式, 是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因此,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相适应[3]。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实用型生物类复合人才, 这不仅是企业用人的标准和原则, 也是生物技术专业适应市场和社会的要求。然而, 由于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现有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 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主动性不强等原因,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导致现阶段所设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1.4.2 课程体系有待于改革

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塑造实用性、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前提。然而,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目前实施的课程体系与这一目标相差甚远, 主要表现为课程多、针对性不强、特点不突出, 两学年共休30多门课程, 且几乎没有能体现地方经济发展特色的课程;课程体系不科学, 不同课程知识重复多, 例如相关微生物知识在酶制剂生产、组织培养和发酵等课程都作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述;难度大, 多数教材是压缩版的本科教材, 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逻辑性不强, 课程顺序不合理, 例如微生物、细胞和生物化学相关基础课程开设在第2学年;实践课程欠缺, 如酶制剂生产专业没有生产设备和校外实习基地, 教师难以真正实现实践技能教学。

1.5 资金和设备投入不足

以就业为导向, 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将技能培训放在突出位置。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地方, 技能教育离不开实训条件, 没有良好的实训实习条件, 就难以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4]。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由于开设专业较多, 资金投入以及生源存在分布不均等现象, 造成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设备和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 学院存在资金投入不科学的问题, 学生多的专业投资多。生物技术专业是国家重点专业, 但由于招生数量不够多, 在资金和设备投入方面与其它专业相比稍显不足, 如酶制剂生产专业没有规模生产设备及蛋白质分离纯化相关仪器和设备, 食用菌栽培缺少菌种保藏所需的冰箱和大型灭菌设备。

2 培养高素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对策

2.1 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在课程开设上, 一定要根据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数量和比例, 避免授课内容的重叠和混乱。在顺序上要讲究逻辑性和科学性;在内容上要讲究实用和适用性, 基础知识面要宽广, 专业技能要实用先进, 难度要降低;在课时分配上要体现全面加强学生技能提高以及学生要有充分的自由时间自行进行个人全面素质提高的特点;其次, 学校应经常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了解企业的性质和要求, 明白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与此同时, 邀请企业行业的技术人员或专家参与制定教学培养方案, 从而使制定出的培养方案更有针对性及实用性。

2.2 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一定要摈弃陈旧生硬的教学方法, 做到与时俱进,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 以技能化为主, 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双主”原则。根据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及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 分类分层次教学推进。把学生分为不同等级水平的班级, 教师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做适当的调整, 最终确保每个学生都听懂授课内容, 掌握实践技能。

2.3 强化实践教学

为了保证教学正常进行, 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定要根据行业企业的标准要求和国家相关文件的规定, 建立校内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配备相关设备, 且保证设备设施的高效合理使用。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酶制剂生产要建立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发酵生产线和基地, 特别要购买高效实用的蛋白质分离纯化设备;食用菌生产方向必须购买大型灭菌设备和建立食用菌栽培基地, 使学生体验真正的生产环境, 真正掌握相关生产技能。

同时, 依托校内现有的实训实习基地, 将校内实训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使学生不出校门便可接受实训, 尽量缩短毕业后尚不能独立工作的缓冲时间[4]。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特点和现有教学条件, 进行实践实训, 例如第1学期先到相关行业了解大体生产情况、生产流程及基本要求;第2学期回到学校学习理论和实训;第3学期再到企业工作实践;第4学期回校巩固加强, 把实践知识归纳总结上升到系统理论。或者边学习边实践, 或者在实践的过程学习, 最终回校复习巩固, 或者先集中学习理论, 最后集中实践。总之, 采取灵活的方法, 力争达到良好的技能教学的目的。

2.4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特别是一只高素质的“双师型”的教师团队。培养双师型的教师团队主要有4种途径:一是有计划。有顺序安排教师到相关企业工作, 积累实践经验, 丰富教学内容[5];二是重视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积极选派相关教师参加学术会议或到高等院校深造, 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汲取教学经验;三是聘请一些业务熟练且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 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 从而做到与企业互通有无;四是招聘对口行业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 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 使教师的个体专业知识和企业经历得到增加, 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只有如此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才有希望。

2.5 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高职院校应该培养高素质、多技能、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较强竞争力的人才。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方面, 都要以学生的就业前景为导向, 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拓宽学生就业范围。实习前后或毕业前要组织学生进行集中的就业指导培训;学院、系部和就业指导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寻找就业岗位和渠道;尽力增加订单培养, 积极为学生和企业牵线搭桥, 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省外或国外的劳动输出。

另一方面, 对学生的创业指导和培训也非常重要, 创业是积极的就业, 是就业的发展和延伸。积极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尝试性经营活动、科技创新和专利发明。为了提高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降低创业难度和提高成功率, 学院和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创业知识培训和指导;师生结合或学生结合成团队进行实业发展或其它经营活动;院校要积极为学生申请国家提供创业的基金或每年从经费中抽出适当的部分作为学生创业基金或贷款;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保障和鼓励学生创业, 为学生创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帮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刘春霞, 曹俊伟, 吴凯峰, 等.生物技术专业动物生物技术课程建设与改革[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 :326-327.

[2]韩雅莉.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 2003 (2) :90-93.

[3]卢雅红, 陈启元.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建构[EB/OL]. (2011-05-26) .http://www.docin.com/p-209793169.html.

[4]康东生.关于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职教论坛, 2011 (2) :76-77.

上一篇:早期阅读幸福培训心得下一篇:治四病强作风会议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