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人才培养

2024-05-31

高技术人才培养(精选12篇)

高技术人才培养 篇1

2006年,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2013年,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21世纪, 无论是科技还是教育, 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而应对这种挑战的关键是人才, 特别是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要实施创新教育。近年来, 笔者在教育创新、教学创新、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并以“卓越软件高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为例, 总结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所遇到的问题, 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路径与尝试方法。

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的两个问题

创新型人才培养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传统教育中重知识、重书本、重应试、重结果、重标准等思想与观念的影响,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上都形成了标准化的思维模式。这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最大的两块绊脚石, 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的两个实际问题。

第一, 标准化的思维模式, 就是指学生的思维方向、思维方法都变成规范化、公式化、标准化了。在我国, 这种标准化思维的形成可能有历史、民族、文化、教育制度、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原因, 并已经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大障碍。这种障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维功能固着, 学生的思维缺乏灵活性, 见解没有独创性, 相信答案唯一性;二是太过迷信权威, 学生完全没有批判意识, 绝对相信书本知识, 迷信盲从权威的言论;三是形成惰性思维, 在学生中表现得最突出的就是考试考的就学, 不考的就不学, 学生不愿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更不善于对所学内容作深层次思考。

第二, 毫无活力的知识结构, 就是指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都是僵化、封闭、落后的, 基本上不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被“填鸭式”地填进去的, 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运用、检验、重新组合更是无从谈起。学生所学并不能致用, 而是严重的学用脱离。

毫无活力的、僵化封闭落后的、不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的知识对创新思维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导致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二是不能学以致用而导致思维的惰性。知识的活力在于实际运用, 运用越多的知识才是最有活力的知识。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大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学会积极、有效、全面地运用学过的知识, 以大幅度增加自己活化知识的比例, 大幅度减少非活化知识比例, 从而彻底改变个人的知识活化结构 (见图1) 。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分析

对于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 最紧迫的任务是更快地突破他们固有的标准化思维模式, 更有效地让他们无活力的知识结构变成有活力的知识结构, 成为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笔者主要从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智慧三个方向展开论述与分析 (见图2) 。

(一) 创新思维培养的突破路径

创新思维是一种不受常规思维束缚、寻求全新独特的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是高素质人才最为重要的一种基本素质, 现在最缺乏的就是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创新思维最根本、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新”, 是新的创意、新的点子、新的思路、新的考量方式。其突破路径关键是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想象思维与联想思维、直觉思维与灵感思维等的培养与突破。

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都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求同思维的方向是由四面八方指向问题中心, 主要目的是要搜集各种想法与方案的精华, 通过对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综合考察, 对众多的想法与方案进行梳理、筛选、综合、统一, 从而找到一种最好的解决办法或者最佳的解决方案。求异思维的方向是由问题中心指向四面八方, 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地放开, 在没有规则、没有限制、没有定向的基础上, 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沿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搜索, 把各种不同的可能、不同的答案都尽量设想到。总之, 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交互发展, 构成了一个人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

想象思维与联想思维

想象思维和联想思维可以说都是创新思维的一对孪生兄弟, 在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联想思维主要在人们大脑已储存的记忆系统的表象之间进行, 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封闭、有限的时空范围内不能产生新的表象, 并且联想思维必然是在一定诱因的刺激下才能进行。想象思维则可以超出人们大脑已储存的系统表象范围, 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开放、无限的时空范围内创造全新的表象。更为特别的是, 想象思维还可以不要任何诱因的刺激也可以进行。一个人的联想思维与想象思维越广阔、越丰富, 那么他的创新能力就越强。

直觉思维与灵感思维

直觉思维又叫直观思维, 是人们不经过逐步分析而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顿悟的一种跃进式思维方式。灵感思维是在一种积极的爆发式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思维的过程, 是人们对某个问题进行艰苦思考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某种因素的激发, 突如其来地使问题得到解决———一下子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的顿悟过程。灵感和直觉都具有不受任何逻辑思维规则羁绊与约束而直接洞察、领悟、甚至抓住事物本质的特点。

(二) 创新人格培养的突破路径

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普西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 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则将创新型人才的非智力人格特征概括为十个方面: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敢于冒风险;具有好奇心;有理想抱负;不轻信他人意见;易于被复杂奇怪的事物所吸引;具有艺术上的审美观;富有幽默感;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研究表明, 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创新能力开发的过程, 而且是创新特质培养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创新特质, 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强烈的好奇心、必胜的自信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坚忍不拔的毅力、富于社会责任感等人格品质。

强烈的好奇心

强烈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都是从事创造活动的强大驱动力, 不但可以让人们获得非常广泛的知识、具备非凡敏锐的观察力, 而且还可以充分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形成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以及深刻睿智的思维力。一个人只要拥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就会自觉主动地克服各种困难, 排除外界的种种干扰, 专心致志地钻研, 不知疲倦地工作。这一切积极因素都是创新的推动器, 更是成功的催化剂。

必胜的自信心

自信心不但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功的一种心理状态, 而且是自己在不断超越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源于内心深处的强大力量。满怀自信的人, 不管在何时何地, 都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并能取得骄人的成绩。自信心不但是一切潜能的激活器, 而且是各种能力的催化剂, 人在自信心的驱动下可以一直保持“最佳状态”, 甚至出现“超水平”发挥。所以, 自信心不但是创新行为的内在动力, 而且是创新思维的不竭源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就是不断培养学生自信与充分挖掘、激活学生潜能的过程。

敏锐的观察力

敏锐的观察力不但是一切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创新型人才捕捉机遇、获取成功的重要条件和素质。创新不但需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更需要大胆猜测与小心验证。只有拥有了这种能力, 才能拥有更多的创新机会, 才能对生活中一些平凡、细琐的事进行深入持久的思索, 从而更好地发现蕴含其中的创新机遇。

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力就是人们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 在大脑中创造出一个新画面、新形象、新念头或新思想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不但是创新的重要素质, 而且是创新的重要源泉。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 人类就不会有各种各样的创造发明, 更不会有新思想、新发明的出现, 当然更不可能有任何的进步与发展。想象力是创新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一种智慧和特质。

笔者认为, 创新型人才的创新特质除了以上四个方面之外, 还应包括坚忍不拔的毅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高的审美情趣和幽默感等。

(三) 创新智慧培养的提升路径

在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两个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 一个人智慧的高与低将决定创新的成与败, 创新智慧培养将成为当今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所谓智慧, 就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 就是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就是人生经验的高度概括与总结, 就是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不但是为人处事的最高境界, 更是创造创新的最高境界。这里所提到的创新智慧, 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大道至简、天人合一、有无相生、人和取胜、大智若愚、恪守中庸、兼容并包、灵活变通、双赢全胜等方面的重要智慧。

大道至简的智慧

这是第一个至为重要的创新智慧。因为无数成功的创新案例证明, 所有的创新往往都是那些最简单、最朴实、最不起眼的点子。创新的点子是非常简单的, 简单到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明白。凡是臻于完美的东西往往都是最简单的。大道至简的智慧告诉人们, 最简单的往往是最具有真理性的。

天人合一的智慧

中国古人认为“天-地-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智慧。在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主导下, 人们在创新时就会考虑如何做到主客合一、内外合一、形神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 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天人整体认知水平, 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天人整体认知视域, 把人文、自然、生态融入创新。这不但是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在创新活动中的要求, 而且是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中庸智慧观的要求。

有无相生的智慧

所有事物的生成与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这种有无相生的智慧不但包含着“有中生无”和“无中生有”的生成思想, 而且包含着“有转化成无”和“无转化成有”的转化智慧。只要把握好“有无相生”的智慧, 把握好“有无相生”的变化性、发展性、动态性与创生性等特点, 那么所有的创新活动就可以做到效法天道, 适应自然, 遵循规律, 进退自如。

人和取胜的智慧

所有创新的成功最终都一定依靠人和取胜, “人和”是创新成功非常重要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 再好的创新理念、再好的创新产品往往都将陷入“孤芳自赏”的困局。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 85%靠人际沟通。”创新的过程不但是激烈的智力活动过程, 而且是强烈的情感活动过程。

另外, 在创新中还应该懂得以下的一些重要智慧, 如大智若愚的智慧可以让你在创新中看到问题的本质;恪守中庸的智慧可以让创新的行为不至于太过极端;兼容并包的智慧可以让人们领悟海纳百川的大气;灵活变通的智慧可以让你明白灵活性与原则性有机统一;双赢全胜的智慧可以让你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扩大效益;实用主义的智慧可以让你掌握合理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统一, 等等。

(四) 创新能力三维结构与关系

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智慧这三个方面并不是平等并列的结构与关系, 而是层次渐进的“金字塔”形的结构与关系, 如图4所示。创新思维这个因素位于“金字塔”的最底层, 创新人格这个因素位于“金字塔”的中间层, 创新智慧这个因素则位于“金字塔”的最顶层。

西方的一些学者研究发现, 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 比思维因素更重要的还有人格以及其他因素。所以,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 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智慧。可以说, 没有创新智慧的指引, 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失去了正确的航向;没有创新智慧的引领,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缺少了理论的依托。这智慧的因素是中国学者与西方学者都容易忽略的重要因素。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法

笔者以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下文简称“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系的“卓越软件高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下文简称“卓越方案”) 为例讨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法。“卓越方案”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突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操作能力, 该方案在激励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 更注重的是要求教师到企业去拿项目、拿课题, 同时带领学生直接参与企业项目与技术研发, 并在这些真实项目的基础上完成项目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 让学生最深刻地感受到企业前沿的岗位与职业要求, 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一) 激励学生有计划地自主学习

没有学生的自我管理, 就没有学生的独立自主;没有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 就没有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德国著名哲学家、柏林大学校长费希特认为:“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 而不是要培养人去适应传统的世界, 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 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 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 以便能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 自己作出有意义的选择。”

所以, 在高职信息类专业学生中推行自我管理的理念, 激励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自主学习, 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就成了“卓越软件高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如果学生学会了自我管理, 那就意味着学生的自主性强、积极性高、拥有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培养和形成的重要素质。

(二) 带领学生直接参与企业项目和技术研发

“卓越方案”的实施主要是以学院电子信息研究所为依托, 教师不但拿到了项目与课题, 而且拿到了资助的经费, 更重要的是可以带领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 让教师与学生都可以在项目开发与技术研发过程中迅速成长。

到目前为止, 电子信息研究所已完成一系列的研究课题和企业项目, 如深圳掌上宝WAP社区平台项目开发, 广州市总工会帮扶中心特困职工医疗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广州一呼百应公司的基于HTTP双向同步传输协议的跨平台即时通讯课题攻关项目并取得技术突破, 深圳市东恒塑胶模具有限公司网站建设, 迪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网站建设, 荣盛无纺布有限公司ERP项目开发,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管理专业委员会基金项目“基于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的微机实验室应用研究”, 广州市科普项目“北部山区电子商务知识普及”移动图书子课题建设, 佛山市禅城区产学研专项建设项目“一呼百应B2B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一呼百应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升级改造”, 广州市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项目“基于云库存的北部山区农产品网络分销平台建设与应用”;从化市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电子商务营销应用技术培训”等。目前, 电子信息研究所已获相应的经费资助40多万元。

后续的课题拓展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目前正在开展与广州航星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的“云呼叫中心”项目, 广州市一呼百应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二期项目, 佛山一呼百应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的二期项目, 从化市电子商务协会的前期项目, 以及广州市科协、广州市科信局、从化市科信局、从化市科协的项目, 并与当地两大工业园区 (太平开发区、明珠工业园区) 建立产学研基地。这些, 都为“卓越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项目基础, 也为教师带领学生直接参与企业项目和技术研发提供了最充分的实践条件。

(三) 基于真实项目的课程内容体系设计

在教师完成项目与课题的基础上形成典型的教学案例, 由教师按照企业的岗位要求与职业要求, 设计基于真实项目任务的行动过程与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这种“项目课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按真实项目任务的行动过程即工作逻辑来组织课程, 其最大优势不但可以保证学生接触到市场的最前沿信息, 学生掌握最具实际意义的应用技术, 而且还可以完全按照企业的岗位要求与职业要求, 把课程进行多学科、多元化的整合或重组。

为了教学实施更加方便, 教师可以把每个真实项目分解成若干个不同且连贯的子项目, 每个子项目的内容基本上包括了工作任务、核心知识、交叉知识、岗位要求、职业素养实施过程、实施要点、全真练习和注意事项等方面。在教师把各子项目的核心知识详细讲述后, 接着就要把子项目的衔接关系以及所要用到的交叉学科知识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讲解。每个真实项目 (包含子项目) 在结构上都是以工作任务为起点, 在内容选择上以核心知识为重点, 以实践能力为焦点, 以交叉知识为辅助, 以拓展知识为延伸。这样, 就非常好地解决了项目课程中理论和实践整合的问题。

总之, 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而创造能力是每一个正常人都具有的潜能。对于这个问题, 陶行知早就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这份报告中指出;“教育具有培养创新精神和压制创新精神的双重力量。”所以,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任务。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和耶鲁大学前校长施密德特都曾经强调:这两所大学之所以能成为世人所景仰的知识宝库, 是因为每年新生的入学给学校带来了自己的学识和不同的经验, 而毕业生除了一颗富于创新的心, 却什么也没有带走。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这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审视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 2003 (3) :13-16.

[2]王养冲.西方近代社会学思想的演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3]王伟民, 段安平.创造思维学[M].西安:西安出版社, 2010:64-71.

[4]周延波, 王正洪.高校创新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37-67.

[5]袁勇, 杨毅.论现代管理理念与提高教学质量[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375-377.

[6]张振刚, 李雪梅.从英美大学看创新教育和文化[J].高教探索, 2001 (4) :44-46.

高技术人才培养 篇2

钟 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对高技能数控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本文提出了独特的看法,概括、总结了高技能数控应用技术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培养高技能数控应用技术人才的有效教学方法。关键词:高技能;数控技术;结构;教学法;二次开发。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不管是东部大开发,还是西部大开发,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而制造业的核心主要是数控制造技术,它是体现一国综合实力是否强大的重要标志。我国大规模使用数控制造是近几年的事情,相关资料表明2001年中国数控机床消费为9899台。(产量为17521台),居世界第四,到2003年,全国数控机床产量达36 813台,同比增长47.73%。我国年产数控机床第一个一万台用了约30年,第二个一万台用了3年,第三个一万台不到2年。2003年又比2002年增长1.2万台。世界机床生产基地正加速向中国转移, 根据教育部等部门调查研究和分析预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调查表明,我国要成为“世界工厂”,需要培训和造就数十万数 控技术应用领域的人才。可想而知,数控应用技术人才是我国紧缺人才。我们作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责无旁贷地完成这光荣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培养高技能数控应用技术人才。

一.高技能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

首先,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适应人才市场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目前我们国家内地的有些大型企业,出现这样的现象,大概两百多万的数控设备,竟然要配置一名操作工,一名编程人员,一名翻译,一名电工,一名机械维修工,其中操作工和编程人员缺一不可,这样的企业成本不言而喻。从我们的实践证明,这些工作都可以集于一身,才能适应全球知识经济的挑战。其二,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明确新时期的人才观、质量观 和教育观。明确数控专业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教学质量,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以适应市场要求。

其三,通过调研明确数控应用专业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的工作内容,企业对高职人才的业务水平和质量要求,归纳出数控应用技术专业的岗位能力要求、知识要求、素质要求,形成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人文科学知识,机电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计算机、软件和网络知识,管理理论知识等。培养综合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高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示意图

人文科学知识

机电基础知识

知识专业理论知识

计算机基础及网络知识

管理理论知识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基本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

机电工程基础应用能力

能力产品设计能力

数控机床编程操作能力

岗位核心能力软件应用能力

数控设备维护修理能力

工程技术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能力自主创业能力

学习、适应、创新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

社会交际、交流、攻关能力

思想品德素质

素质文化素质

业务素质

身心素质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方法、手段和途径

在以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前提下,采用企业行为教学法,使校园文化融于企业文化中,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用历届毕业生和专家、学者的成功经历和切身体会,去教育和影响在校的每一位学生,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生的是如何成为各种职业技术人员,而公司企业教学生的是如何做职业技能师或工程师。企业文化也是一种职业文化,这种职业文化的熏陶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不仅会影响他们的职业观念和劳动观念,而且还会对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好企业、好公司其实就是一所好职业学校,使我们的教育行为更加接近企业文化,我们的目标——创造一流的教育,培养一流的学生服务社会,奉献他人。更加坚定,学生也不再对所学过的知识、技能是否有用而引起怀疑。

通过工程实践增强学生的技能。考工培训是一个学生职业技能的起点,这里主要是掌握基本的常规的操作技能;而生产加工则是另一个较高的层次,在这个层次要使生产与经济挂钩,作废了产品就要有一定的经济赔偿,这样就使学生的责任心有所增强,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生产技能;参加数控大赛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培养,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通过参加全国性的大赛,能检查出自己培养的学生是“马”是“驴”,因为这样的大赛要求的知识面更宽,技能更高更全面,同样检查出教育质量的水平,通过交流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可以很好地提高和普及我国数控应用技术的发展水平

随着近年来数控机床的迅猛发展,数控操作人员也会日益趋向饱和,但是设备的猛增,另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数控设备的维护维修,而这方面的人才稀缺,几乎空白。我国现有的维修状况和水平,与国外进口设备的设计与制造技术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造成差距的原因在于:人员素质较差,缺乏数字测试分析手段,数域和数域与频域综合方面的测试分析技术等有待提高等等。再说数控维修人员不是短期能培养出来的,并且数控设备的故障不是经常有出现,如果这样的话,也许有久病变良医之说,而数控设备的故障是比较复杂的,比如GS980T数控车床在加工过程中开冷却液,突然会出现自动关机现象,经检查是交流接触器跳闸,把它合上反复几次都一样,初步怀疑是接触器问题,更换新的原器件问题同样存在,再把热继电器调大也无济于事,是属于电流过载保护,掀开冷却泵电机看,发现电机轴被油污沾死不能动,把油污处理掉,电机轴转动灵活后,机床运转恢复正常,这是一起非常典型的由机械原因引起电器件的电流过载,而造成机床断电保护的故障,这里面就牵涉到机械知识和电的知识。

三.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

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突出特色优势,即可概括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精”。比如说编一个数控车床的程序,如果你懂得应用数控车床的话,你会觉得很容易,其实不那么简单,就拿加工一医院手术用的聚光灯罩的模具的例子来说,聚光灯罩是一个回转体,它的母线是由多段公式曲线组成,无法用手工编程实现,原来的模具都是由国外进口的,我们先用三坐标测量仪把母线将近一千个点的各点坐标测出,然后生成Spline线,在利用CAD/CAM编程软件自动生成G代码程序,程序很长(25000多个字节),占用的空间很大,而数控车床通常不带有DNC在线加工功能,并且机床的存储空间只有4000多字节,这意味着要把一根Spline线分成六段,才能够存储加工,但是这一分,六段曲线之间相连的点必然有接刀痕迹,这就必然大大地加大操作的复杂程度,质量难保证。通过分析,我们采取二次开发利用机床的存储空间,把可以FANUC0—TD系统存储空间由原来的4000多字节扩充到30000多字节,这样就可以一次通过RS232接口将程序传入机床,进行加工,避免上述问题。能够二次开发利用数控机床的存储空间这牵涉到知识产权的范筹就充分显示出所谓的优势。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数控机床维护维修方面的知识不可缺少。举个例子说,不懂得开车的人,是不懂得修车的。同样道理,一个不懂得使用数控机床的人,同样不懂得修数控机床,维修必须从平时的维护保养做起,首先了解各种数控机床的结构原理,掌握各种数控机床内部参数的设置,以及各连接模块的输入输出的正常数据,通过人为设置各种故障专门训炼学生诊断故障、处理故障的能力。掌握诊断方法包括:1.常规检查法(1)目测 目测故障板,仔细检查有无保险丝烧断,元器件烧焦,烟熏,开裂现象,有无异物断路现象。以此可判断板内有无过流,过压,短路等问题。(2)手摸 用手摸并轻摇元器件,尤其是阻容,半导体器件有无松动之感,以此可检查出一些断脚,虚焊等问题。(3)通电 首先用万用表检查各种电源之间有无断路,如无即可接入相应的电源,目测有无冒烟,打火等现象,手摸元器件有无异常发热,以此可发现一些较为明显的故障,而缩小检修范围。2.仪器测量法 当系统发生故障后,采用故障诊断仪器,按系统电路图及机床电路图对故障部分的电压、电源、脉冲信号、波形图、元件等进行实测判断故障所在。3.元部件替换法 用好的元部件替换诊断出坏的线路板或驱动模块。4.T形图检查法 用可编程控制器进行PLC中T形图断状态分析诊断故障原因。5.接口信号检查 用可编程序控制器检查机床控制系统的接口信号,并与接口手册的正确信号相对比,查出相应的故障点。6.系统的自诊断功能判断 现代数控系统尤其是全功能数控具有很强的自诊断能力,通过实施时监控系统各部分的工作,及时判断故障,给出报警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动作,避免事故发生。

掌握故障排除方法包括: 1.初始化复位法 一般情况下,由于瞬时故障引起的系统报警或死机,可用硬件复位或开关系统电源依次来清除故障。2.参数修复法 系统参数是确定系统功能的依据,参数设定错误就可能造成系统的故障或某功能无效。3.元部件替换法 换上好的元部件,损坏模块送去维修,这样不耽误设备的使用。4.改善电源质量法 在电源中加稳压器,打好机床地线,防止外部干扰和雷击数控系统。5.维修信息跟踪法 根据维修记录档案为故障排除的依据。经过不断的积累经验,以求达到一个质的飞跃。数控机床通常归纳为六大类系统故障维修,包括数控系统、伺服驱动系统、机械系统、液压系统、压缩空气系统和其它系统的故障维修。必须建立相应的实验、实训室,以模块化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经过多年产学研一体化的努力实践证明,我院数控应用技术专业获得广西数控应用技术教改试点专业,国家数控应用技术教改试点专业,广西模具专业教改试点专业、国家高技能人才机电项目类培训基地,国家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广西中职数控、模具专业师资培训基地,广西下岗就业培训基地。在首届全国数控大赛中,广西代表队共18人,我院占6人,我们的学生在广西的著名国有企业中,如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桂林机床股份公司起到了骨干的作用,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另外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服务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和长江三角洲一带,深得中外公司企业的好评,实现了定单式的培养,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多年来一直排在广西各高校的前列。这些成果的取得都与我们采用的培养方法和手段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周济.教育部部长《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在2004年2月第三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2] 陈循介.北京机床研究所.《目前世界机床的生产形势和市场需求》中国数控在线网

高技能人才培养初探 篇3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 实施途径 存在的问题 对策与建议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施途径

(一)构建一个培养操作技能与思维技能相结合的学习体系

技能通常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特征的社会生产形态中,强调精湛的动手技能。在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特征的社会生产状态中,心智技能更有价值。现代的高技能人才除了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能外,更要有心智技能。因此,培养高技能人才就要构建一个培养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相结合的学习体系。

(二)构建基于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

我们国家先后引进德国的双元制课程模式、美国的MES课程模式、北美的CBE课程模式等非学科课程模式。由于国情不同,这些模式在我国都很难推广实施。近几年来,我国开发了几种本土化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其中最有认同力的是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近几年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推动下实施的一体化教学改革也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三)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

高技能人才培养要将传统的通过10-20年靠实践经验累积成才过程缩短为学校的三年成才过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唯一途径。

二、目前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师资力量薄弱

职业学校的教师目前还是以正规大专院校毕业为主,这样的教师在理论水平可以达到要求,但实际的技能水平存在很大的不足。另外教师缺少实际的生产实践经验造成所教的知识与技能与企业实际相脱节。

(二)技能训练设备、设施达不到要求

由于受学校的定位、规模以及资金的缺乏,学校只能采购社会上已有的设备进行教学,有时还做不到教学设备与社会的发展同步,更谈不上超前,甚至引导社会的发展。另外,学校课程没有开展的专业,学校就更不会去拿有限的资金去添加设备。一所技工院校是不可能包罗万象,承担所有工种的培训工作。

(三)忽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近些年,多数职业院校只强调技术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如价值观、职业道德、意志品格、心理情感等。以致学生知识面狭窄,过于彰显个性,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职业素养不高,普遍缺乏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后劲。

(四)企业对人才培训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企业毕竟是一个经济单位,只有当它看到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能使企业获得更大的产出时,它才会有真正的积极性。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一般存在三个问题:第一、培训员工需要资金的投入;第二、培训员工还会影响生产;第三、培训后的员工容易外流。这三个因素中,培训费用可以打入成本,培训时间可以安排在生产淡季,但员工学成之后,翅膀硬了就容易往外飞,这是最为挫伤企业培训员工积极性的一个因素,也是令企业产生“与其花钱培训,不如花钱‘挖人’的想法”与做法的关键原因。

(五)员工自身因素与激励不足

企业受训职工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个人学习性不强,影响了培训的积极性。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在工资分配、福利待遇、医疗保险上缺少充分体现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价值的措施。这极大影响了企业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六)高技能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结构性矛盾突出

现有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产业比重、行业分布、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及技术等级构成很不合理,劳动力整体队伍技能结构重心较低,技能人才的存量和结构都远远不能适应需要。

(七)职业资格和职业标准有待完善

由于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较晚,制度本身还有许多方面急需完善。现有纳入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统一的职业中,生产亟需的技术性专业少。

三、完善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合理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对技工教育的投入力度

从经济学角度讲,技工教育投资也有一个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技工教育的直接受益者有三:受教育者个人;接受教育毕业生的企业和社会。其中社会应是最大的受益者。因此,我们应该实行学生受益学生缴费,企业受益企业出资,社会受益最大政府应成为技工教育的主要投资者的政策。政府可以切实做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舆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多种新闻媒体和宣传途径,广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切实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舆论环境

(二)提高企业培训工作者的素质

一方面通过开展各种专业性考察、培训活动,给企业员工培训工作者提供广阔的思路和增长见识的机会,为企业员工培训工作者充电,使他们了解并掌握先进的培训理论和培训方法。另一方面,规范企业员工培训工作者队伍。主要是制定企业员工培训工作者标准规范,如劳动保障部颁发的企业培训师国家职业标准,对于规范和稳定企业培训工作者队伍,提高其素质,使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朝着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三)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

虽然国家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的政策但是落实到企业,却没有得到实现。政府部门应该鼓励引导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改革完善工资发放办法,建立健全“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激励机制,建立以绩效工资为主、岗位技能工资为辅的薪资体系,提高高技能人才的薪酬待遇水平。同时企业要建立名师带徒奖励机制,促进企业高技能才培养。政府对开展培训、职工取得各等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企业,由政府财政给予经费补贴,就大大提高企业的积极性,降低了企业培养人才的成本。政府部门还可出台政策,对高技能人才在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等方面给予激励。企业对学有所成的高技能人才也可以采用待遇留人,情感留人,制度留人。

(四)组织开展技术比武、技能竞赛和技能大奖活动

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技术技能交流,通过组织各层次的竞賽活动,通过评选表彰优秀技能人才,营造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五)探索建立公共实训基地和公共培训资源开发体系,弥补市场机制固有的缺陷

发挥政府公共财政职能,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依托行业和骨干企业组织开展培训教材,实施区域性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工程。

(六)建立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构

高技术人才培养 篇4

一、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素质

培养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更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

1. 重视继续教育。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局限于专科层次,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普遍不足,因而通过继续教育是最现实、最为可行的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高职院校要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科学制订学习计划,通过选派年轻教师、专业骨干到一流大学进行对口培训和进修学习,提高在职教师专业素质。同时,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在校教师提高学历。近几年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院内培训和校外培训,进工厂(企业)与进名校相结合培训方式,对青年及骨干教师进行培训。据统计,近年来,学院共选派185人次参加各类名校学习和培训;45人获得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通过各类培训和进修,大大提高了在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学院“双师”型教师比率大幅提升,学生好评率逐年提高。

2. 狠抓师德建设。

高职院校生源总体质量偏低,政治素养更是参差不齐。要培养出“适销对路”而又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要从抓好教师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建设入手。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要通过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及师德建设,引导广大学生健康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组织教师学习十八届三、四、五中全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坚定信念,增强职业担当。同时,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内容,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意识,提高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精神。此外,建立学生评价、教师互评的师德考评制度,把师德考核结果与岗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和评优评先挂钩,健全师德保障制度。

二、调整专业结构,增强办学活力

能否培养出与市场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设置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课程设置要与岗位技能相对接。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随着湖南省生源的逐年减少,学院的发展的压力显得尤为突出。为使学院又好又快健康发展,学院按照“科学规划、重点建设、优化资源、培育特色、注重创新、提升水平”的方针,主动适应永州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构建了具有永州地方特色的专业建设模式:

1. 调整专业层次。

一是与应用型本科院校“校校联盟”,构筑互通平台,建立“2+2”互通模式,即在高职院校读两年,学习成绩优异的直接升入相对应专业的本科院校学习,再读两年,成绩合格的获得本科文凭;二是建立了与相关中职学校进行中高职一体化衔接教育模式,即“2+3”模式,即在中职学校读两年后,直接进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三年制高职相应专业学习,成绩合格取得专科文凭;三是准备启动四年制教育教学,力争在医药卫生和农林牧渔专业类中,选择2—3个专业进入国家四年制高职本科招生与办学。

2. 优化专业结构。

学院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面向市场的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建立了面向市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具有区域示范和引领作用的专业体系,即以医药卫生、农林牧渔、制造类专业为核心,财经、土建、旅游类专业并举的发展格局。具体通过“撤销、拓展、整合”的方针加以实施:一是学院先后撤销了物流管理等办学成本高、招生情况不佳的专业。二是利用现有专业基础,拓展新专业。学院依医学类专业群及学院附属医院的专业优势,成功申报了口腔医学技术、眼视光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等热门专业,增加了生源。三是整合资源,推陈出新。利用已经撤销的艺术设计类教师的原班人马及新进的建筑类人才新增了建筑室内设计专业,该专业目前招生状况良好。

3. 拓宽生源渠道。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招生的生源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三校生(中职、技校、中专)为辅,生源结构较为单一。为了破解高职的招生难题,促进学院发展,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十分重视生源开拓工作,优化生源结构。除了普高生、三校生外,还开设了乡村医学班,招收已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工人,想换工作的职业人士、农民、社会待业青年和转业军人等,招生形式有单独招生、中高职一体化、五年一贯制等。

三、内涵与外延发展相结合,提升办学水平

开放性是高等职业教育最为突出的特征,高职教育直接为市场服务,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这个特征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社会提供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育必须坚持走内涵与外延结合发展的办学路子。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院校联合、校企联合等创新办学模式取得了成功经验,提升了办学水平。

1.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按照教学实践、生产实训、顶岗实习的总体目标及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了一批集技能教学、专业培训、技能鉴定、生产经营、科技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校内实训基地。学院先后投资建成了附属医院、实习农场、畅通驾校、附属小学等4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高标准装备了30个实训室、242间实验室,校内实训工位数达2 905,其中,4个国家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1个省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既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的场所,又为学院产生了实际经济效益,还为学院提供了科技推广的平台。

2. 重视校企联合办学。

近年来,学院从三条途径入手,进行了有效探索。一是学院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高职专业专指委,出台了《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新增与撤销专业管理规定》等政策,并聘请政府、用人单位、行业等利益共同体共同参与专及课程设置。二是与杨凌本香集团、湖南烟村集团、湖南熙可公司等知名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顶岗实习、订单培养、项目研发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三是加大订单培养力度,开办了“三一班”“恒惠班”“桂杏霖春班”“养天和班”和“益丰班”。

3. 创新育人模式。

近年来,学院通过项目合作、项目研发等创新模式,提升学院办学质量。如与湖南省林科院横向合作进行蓖麻品种改良,推广种植蓖麻2 000多亩;大力推广自主研发的湘研系列辣椒种植技术,年产种苗1 400万株等。上述项目从立项、制定方案到具体实施,由教师带领学生全程参与。在这种方式下,学生不仅得到了充分的实践机会,而且还参与到了项目的设计及管理,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同时也实现了实训基地、办学场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互为利用。

参考文献

[1]钟世潋.基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应用技术文化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6,(5).

[2]刘辉.让“技术文化”走进职业技术教育[J].职教论坛,2015,(5).

[3]鱼江.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研究——以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为例[J].高教论坛,2015,(36).

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定稿) 篇5

世界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大批具有较高技术理论的研究型、设计型的科技人才,而且更加需要大量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勤奋敬业、技艺高超的高技能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已成为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一、准确定位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高技能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范畴,其与知识型、学科型、研发型、创新型人才有本质区别,也与一般技艺型人才有明显不同。高技能人才是指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征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具有明确的高层次性;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简单地劳动,而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性行为。

二、课程实施策略强调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教学模式

职业院校着力探索教学做合一的情境教学模式。将岗前培养、岗上训练、岗后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技术教育与人文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完整的职

业能力训练体系,积极探索“做中教、做中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在教学策略上,突破过去理论课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积极采用多向的交互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突破过去实践课教学中的单一解说式、参观体验式的教学方式,积极采用多种与提高实践能力有关的教学方式方法,包括现场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诊断式教学、操作指导式教学、演练式教学等。在教学手段上,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实训教学、模拟环境教学、情景再现教学等,突出对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与考核力度,达到实践教学内涵深层化、内容特色化、过程个性化和体系规范化。

三、教学团队建设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核心,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与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要根据实际情况,内外结合,坚持“请进来,送出去,传帮带”的方针,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优化教师队伍,将激励与制约相结合,健全管理机制,致力于建设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

“请进来”指与行业研究机构和企业广泛合作,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推进专业和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一是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作客座教授,对现场技术、技能水平要求较高和理论水平较深的课程内容,进行讲学和现场解答,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

力;二是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和管理人员承担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和企业文化课程的教学与指导任务;三是请进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送出去”指将职业院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送到科研机构或高等学府进修,提高学术水平,或送到企业一线进行生产锻炼,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实践经验。

“传帮带”就是要薪火相传、以老帮新、以强带弱。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并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导师,指导中青年教师,定期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实习、实训、课程建设、学术等方面的培训,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要加强对新引进年轻教师特别是刚毕业教师的培养。通过实行导师制度,使每位年轻教师都有一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他们负责指导年轻教师学习、听课、辅导、准备与指导学生实验、参加课题研究等工作。对于教学能力较强的年轻教师,要及时安排教学任务,并引导他们多参加辅导答疑和实验室建设。

四、实训基地建设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

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完成岗位技能的训练,实现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级,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

和职业操守的规范。如此,把人才培养模式从课堂上和书本中解放出来,使之回归到真实工作场景中的职业培养与技能训练,从而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践、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的有机结合。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遵循“生产性”的原则,为学生在校内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的“学”与“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尽可能和生产实际相一致,如仿真、模拟、生产工艺模型等;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通常通过各种关系或者是科技服务,唤起企业的合作热情,使他们成为长期的合作伙伴,让企业得到应有的利益,同时让合作企业优先录用优秀学生,使学校和企业形成一种稳定的互惠互利机制。

考虑到职业教育的定位,建议改革职业院校教师评聘条件。参照普通高校的评聘办法,把教师的企业经历和对企业科研服务能力作为评聘的主要考评内容,并在政策上加以积极的引导。

高技能人才培养及其模式研究 篇6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校企一体化企业办学

一、前言

社会的进步,经济及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态势越发激烈,在现今的竞争格局中,包括科技和技术的人才竞争是一国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然而我国长期存在“技工荒”这个难题,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缺乏,严重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发展。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具体是指具有高级职业资格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包括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1]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高技能人才普遍存在数量短缺、结构失衡及年龄老化等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我国长期存在重学历教育轻技能教育的思想,人们对技能教育一直存在误解,认为职业院校的档次比不上高等学府;其次,我国大多数企业只将其定位为高技能人才的索取者,认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其无关,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没有发挥主体作用;再者,虽然近年来我国已认识到高技能人才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技术革新及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但对高技能人才在培养、激励、评价上的机制仍处于探索和改革阶段,系统完善的机制体系并未形成。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企业内训和院校培养两种途径。企业内训主要是通过高级培训机构或“以师带徒”的方式对新进的或在职的员工在学历和技能方面进行有效提升。院校培养是指通过高职院校、技师学院及高级技工学校(高级技校)等为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我国传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和院校的联系并不紧密,随着近年来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制”、德国的“双元制”等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引入,我国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也创造性地实现了变革。

1、以就业和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模式

院校培养是高技能人才来源的主要途径之一,高职院校、技师学院及高级技校都着力于为企业输送具有专业技术操作水平的高技能人才,其培养目标一致,但由于高职学历在教育层次上属于国民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师资要求、专业设置上受高校的普通教育影响较大,相比技师学院及高级技校而言偏重于理论,实践性不强。而技师学院及高级技校虽然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及专业技能,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相比职业院校而言更加紧密,但由于长期不受重视,这两类院校办学条件比较薄弱,资金、师资、占地面积等资源严重不足。

传统的院校培养这种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由于缺乏国家重视,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不到位,其教育方法和体系存在严重不足,同时在传统的院校培养模式中企业的参与度极低,只是坐等用人,由于缺乏与技能院校的沟通联系,导致招募的员工不能适应企业生产实践的需要。为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得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但只依靠单一的技能院校教育改革显然不能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紧迫问题,国内外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校企合作才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形式多样,但主要是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校企合作模式着重强调企业的参与度,企业不仅要投入资金、专业师资、技术、设备、场地等资源,更要与学校合作进行培养计划、专业设置、考核标准等制订工作,学校可以为企业选拔招聘的学生进行订单教育培训,也可以为企业员工进行短期集中培训或专业人才的定向委培,抑或是由学校负责招生,学员考核通过后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学生拥有坚实的技能技术,就业需求就能得到有力保障。

校企合作这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学校发展完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提高办学质量、节约办学成本,更可以为企业在相对较短的时间获取适应企业生产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不仅提高了员工的职业素质,更可以为企业降低员工培训及技能提升等方面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2、创新的“企业办学”模式

企业办学是介于“企业内训”和“院校培养”之间又不同于校企合作的一种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我国举办技能教育初期的主要形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日益完善,这种模式在经历“国企改制”废止后在当今的技能教育中重新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企业办学和校企合作这两种模式之间既有共通之处同时也存在区别。首先,这两种模式都介于企业内训及院校培养之间,校企合作强调学校和企业间的紧密合作,互利共赢,而企业办学则是校企的绝对融合,校企之间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因此,企业办学相比校企合作而言企业参与度更高,企业更加关注资源投入及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但脱根于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紧密程度的思想,这两种模式在本质上区别不大,都着力于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着重保证“双师型”教师资源,强调设备、实训基地、资金的调拨投入,在制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保证师资水平上强调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

企业办学的初衷是培养自己的技术工人,现今这种培养模式不仅为满足企业内部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延展为对投资民办职业教育、树立企业文化品牌形象等的需要。依靠深厚的行业背景和经济实力,企业不仅可以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上提供很好的参考意见,还可以提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人才及实训设备。但创办企业学校除要求企业具备合法的办学资质外,更要求企业拥有一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充足的资金保障、成熟的企业生命周期和内部培训机制。由于这种模式对企业在实力、行业特点、规模、资金、成熟度上要求甚高,因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用较少,创办企业学校这种模式更适合大中型规模的企业。

三、小结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全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骨干。自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高技能人才”这个概念以来,高技能人才的建设及改革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在传统的企业内训和院校培养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实现了“校企合作”和“企业办学”的发展。与此同时,今年5月教育部发表高等教育改革声明,我国将对1200多所本科高校进行革命性调整,占高校总数50%的600多所大学本科院校将转型为职业教育,实现从大专到大本,甚至研究生、博士生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随着职业教育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将形成各层次、各类型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毕结礼.高技能人才开发探索与实践[C].企业管理出版社,北京:2005,7.

[2]卢仁华.高技能人才培养比较研究[J].职业,2006,(10):142-145.

[3]石勇,石固欧,路宗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之模式研究及问题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22):268-269.

[4]艾于兰.企业自主办学培养高技能人才运作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3):20-22.

高技术人才培养 篇7

高等职业院校在社会中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 现在俨然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方向主要是培养技术型的人才, 培养就业, 因此, 高等职业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实践教学。但是按照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 大多数的职业院校往往重理论轻实践, 这是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 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如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不断地完善与发展教学方案, 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化人才。

电气自动化专业主要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可以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设计、调控、维修与管理等等, 并且可以参与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的高技术型人才, 其就业方向也是电气自动化系统与设备的研发、调试、操控、维修等等, 这些岗位对专业化技术都有着很高的要求, 所以对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不仅仅是在理论中就可以完成的。在电气自动化专业中的高技术人才的培养方案是当前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应该重点研究的课题。

1 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要达到怎样的一个水平, 要实现什么样的结果, 必须要确立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 只有有了目标才能做出措施和手段, 而确立目标的同时也要根据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准确的定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对人才的需求是能够适应当前的电气自动化系统与设备的设计、维护维修、运行操作与调试安装等。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推动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变革, 当前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逐渐走向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等, 老一辈的电子技术专业人员已经无法适应变革后的电气自动化, 因此急需能够适应当前以科学技术为基准的自动化技术的专业人才, 当前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 电气自动化技术也被广泛的应用, 所以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因此高等院校培养大量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人才是责无旁贷的, 为满足当前电子自动化对人才的需求, 高等职业院校就要确立培养专业的适应当前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并且满足专业技术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不仅仅要掌握电气自动化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还要熟练掌握电子计算机的全面型、应用型的技术人才。

2 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

当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应用型的, 也就是重点在于实践, 但按照当前大多数学校的培养方案, 都把理论知识放在了前面, 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学校都只是封闭式的教育, 只重视了课堂教学而忽视了学生接触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此基础上, 培养专业技术化的人才就要先从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比进行重新划分。

(1) 专业课程的重新整合在教学的过程中, 虽然应该注重实践, 但不能表明就可以轻视理论知识的培养, 优秀的实践能力是以扎实的理论知识做基底的, 因此学校对人才的培养要理论与实践两手抓。专业的基础课程可以安排在第一学年来完成, 必须让学生充分的消化, 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打好理论基础, 而后在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强化。

(2) 专业课程的删减与扩展删减掉一些难度较大的课程, 将一些研究的过深的课程可以放到选修中来满足有继续学习深造的意向的学生的学习, 增加一些当代科学技术等实践性与实用性比较强但是难度不高额课程, 扩大学生的知识体系。

(3) 顶岗实习要想满足当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必须要让学生深入的了解岗位内容, 了解电气自动化专业在现实岗位中的工作方式以及技术需求, 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的技术与现实需要的技术之间的差距, 更好的完善自己的技术体系, 同时也为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3 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 培养实用性的专业技术人才

学校与企业建立起合作, 共同为培养专业人才作出努力, 学校与企业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 一方面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和职业培训的机会, 使工学结合进行, 在工作的过程中学习, 可以使学生学习到在课堂中学习不到的知识和技术, 更加适应岗位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可以获得专业人才, 增强人力资源的储备。

校企合作是满足学生专业技术的实践强化, 同时企业与学校也可以建立“校中厂”来满足学生的时间需求, 学校提供场地, 由企业投资提供设备与师资技术等, 学生可以在校内就完成实践教学。同时还要加强对指导教师的专业培训, 教师是传授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 所以教师的专业技术与个人素质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 因此学校在师资力量方面也要加大投入, 必要时可以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 聘请具有高级专业技术水平的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培养, 但是仍然要重视对兼职教师的培训与管理。加强对教师管理制度, 组织不定期的演讲和讲座等, 增加教师的阅历和专业技能, 使教师可以带给学生更专业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指导。

4 针对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调整培养方案

电气自动化专业与科学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等紧密的挂钩, 当前时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 因此, 学校在对学生的教学培养方案中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及时的调整培养方案。在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中也要紧跟时代的要求, 不断的完善与发展, 培养出可以适应时代进步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5 总结

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的培养方面要不断的完善与发展, 跟随时代的脚步, 不断的创新与探究,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实践性的、专业的高技术型人才。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主要任务是培养技术性的人才, 保证学生就业,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已经成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 因此,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 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的重任, 以此本文重点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向进行研究, 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与现状, 对人才培养提出一些方案, 希望能够为高职院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做一些参考。

高技术人才培养 篇8

一、条码技术人才需求分析

据调查数据显示,随着条码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各类企业和条码技术公司的人才需求估计在300万人以上。而现有条码技术从业人员中众多为计算机技术专业、信息管理专业、物流专业或其他经过简单培训上岗的工作人员。对条码技术认识不全面,操作不熟练;兼顾技术和管理复合型的高级人才更是严重不足。本文基于高职高专应用人才培养层次,探讨设计条码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各高校和培训机构开设条码技术专业或者条码技术培训提供参考。

二、条码技术人才应具备知识能力结构分析

根据条码技术人才的岗位分析,岗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如下:

条码的编码、设计、生成、检测、识别等知识;

ANCC系统应用知识与能力;

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能力;

POS系统开发设计、应用与维护能力;

数据采集应用能力;

RFID技术应用能力。

三、条码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

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组建课程结构,改革教育方法,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育体系,突出“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方向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条码技术R F ID技术等、具有扎实的条码技术专业基础理论和熟练的应用能力、能在条码信息管理从事高级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按照岗位不同可以确定人才培养方向: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人才、系统管理应用人才、系统工程人才等各类高级信息化人才。

2. 教学内容

按照逆向构建理论,教学内容可以围绕以下模块进行:条码基础理论、系统开发模块、POS条码系统应用、条码系统工程、物流信息处理、职业道德。

3. 课程设置

对课程的整合、开发和创新,重建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高职高专学制普遍较短,课时安排紧张。专业课程必须精选、实用。我们可考虑专业课程如下:

基础理论:条码技术基础、RFID技术基础。

系统开发: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VC高级开发语言。

系统应用:POS系统应用与维护、条码系统案例分析。

系统工程:电工电子、条码系统工程。

信息处理:仓储物流管理、管理信息系统。

4. 职业应用能力培养指导思想

(1)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按“必须、够用”的原则整合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内容。

(2)必须形成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

(3)注意学生的综合素质(自我学习、信息处理、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创新应用)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4)职业导向明晰。应注重产业服务与教学开发相结合,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办学导向。

(5)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实现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6)应用能力培养始终与行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保持一致。

四、条码技术人才培养途径

1. 理论教学体系和教学环节

理论课程满足该专业学生的需要,突出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的完整性。其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增加实践教学课时。

(1)基础理论课程针对条码技术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专业技能的训练、转岗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较宽厚的专业基础学科的知识。

(2)专业理论课。理论课的设置应以“适度、适应”为标尺。

(3)专业技能课。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目标,包括专业理论课的课内实验、专业技能课。

理论教学中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利用。如:多媒体技术、借助校园宽带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设施,进行辅助教学。

2. 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内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综合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时应达到总学时的40%以上。在实验中应注意减少演示性、验证性简单实验,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设计性、应用性、综合性内容。

3. 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具备“软件”条件,还需相应的“硬件”条件,建设经济实用的实验室和产学研结合的校外实训基地。条码技术实验室也可与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等进行融合,以优化资源配置。

4. 校企合作共同培养

借鉴德国“双元制”的办学体系和教学模式,采取半工半读模式,可大大降低培养成本,缩短培养周期,真正实现学校、企业优势互补。

5. 师资和师资培养

坚持专职与兼职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并重、学历提高与专业培训并重的基本原则拓宽职业教育师资来源,创建和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张淑丽,谭雪清.快速发展的危机——中国自动识别产业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调查[J].自动识别技术与应用,2006,(1):45-47.

高技术人才培养 篇9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部半湿润、半干旱、干旱过渡地带, 气候变化大, 过渡性特征十分明显。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 孕育了种类繁多的道地中药材品种。目前全区中药材品种有1500种之多, 资源蕴藏量在1.1万吨以上。在全国重点普查的363种常用中药材中, 宁夏就有157种, 占普查品种的43.3%。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很高的盛誉。宁夏由此被国内中药界公认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色的天然药库, 具备发展中药产业的资源基础和优越条件。同时涌现出了以启元国药、伊正回药等为代表的中药企业, 以宁夏红枸杞产业集团、沃福百瑞等为代表的以中药为基源的营养保健品企业, 以国老富民农业产业股份公司、隆德县西北药材公司等为代表的从事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及外销的农工贸一体化企业。探索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 初步形成了涉及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到中医药服务业的产业链。中药产业被列为宁夏区域的支柱产业。宁夏中药现代化产业开发科研成果已逐年增多,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效益亦不断提高。产业的发展对中药专业人才的培养及专业的发展要求越来越迫切。目前中药科研的学科带头人固然缺乏, 但懂技术、会操作的高素质管理人员、生产技术工人也是严重不足。在此背景下, 2010年我院根据产业需求适时开设了宁夏地区第一个高职院校的中药技术专业。依托国家百所示范院校专业群建设, 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初具特色,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中药生产技术”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 为把本专业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创建了“工学结合、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课程改革并已初见成效, 教师队伍建设已具一定规模, 建成了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着不足及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为: (1) 为了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 “工学结合、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需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2) 为了促使校内实验实训条件与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环境更加贴近, 与企业、研究中心实现资源共享, 真正实现校企合作, 应及时调整本专业基本技能实训基地的设置及功能。

二、借助“宁夏中药材开发与利用工程技术中心”的科研优势, 探索“教研产、多主体”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宁夏中药材开发与利用工程技术中心”是宁夏科技厅于2011年批准的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宁科计字[2011]28号文) 。“中心”围绕宁夏重点道地中药材资源的持续开发和利用, 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为主体, 以项目为纽带, 以构建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平台为核心, 以中药饮片的炮制加工、特色中成药、中药兽药和中药保健品研究开发技术和工艺为目标, 产业化关键技术熟化配套和集成为突破口, 以人才培养为基础, 实行产学研结合, 培育产业创新联盟, 力争为宁夏中药种植, 加工企业引进, 消化、吸收新技术、新工艺, 提高企业的核心竟争力;力争培养造就一批产业急需的产品研发、技术服务和企业技能型人才;力争研究开发出一批特色中药原料药、中药制剂、中药兽药、中药保健品及高效饲料等, 引领带动宁夏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的发展。“中心”是迄今为止全区唯一以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的工程中心。十二五期间, 宁夏中药产业将以高端化、规模化、集成化的模式, 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大发展。围绕着这一目标, 新的技术、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将逐渐应用到中药行业的发展中, 因此中药行业的从业人员除中药科研的学科带头人外, 生产技术工人的素质要求是既懂中成药成型工艺、中药制剂机械、中药炮制等知识, 又熟悉新技术、新剂型在中成药的应用, 在实践能力上偏向于综合型和创新型, 从而能对现代化的中药生产应付自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即在先进的生产线上既能负责工艺技术, 又能对现代化设备进行维修和保养, 并具有一定的技术改造能力的人才。针对宁夏中药行业这一支柱产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借助“宁夏中药材开发与利用工程技术中心”的人才优势、科研创新环境的优势, 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 通过与企业行业合作模式的创新, 改革我院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教研产、多主体”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即“教”:在校内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 融“教、学、做”于一体, 使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素质拓展等课程的学习, 训练和培养其操作技能及职业素质。“研”:在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同时, 以科研助手的角色参与“中心”项目的研发, 提高创新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产”:学生通过在校专业理论、技能的学习, 以及在“中心”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 并通过企业顶岗实习, 进一步提升职场素质。“多主体”:教研产相结合, 形成以学校、科研中心、企业及行业多主体参与人才培养一批中成药制造业、中药种植、中药销售、中药物流等领域的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 提高宁夏中药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从而带动中药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建立集“教学、研发、生产、服务和就业”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

针对中药专业办学活力不足, 教学、科研、就业结合度不够, 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探索建立集“教学、研发、生产、服务和就业”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 才能实现“教研产、多主体”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实现现有资源的合理配置, 实现教学、科研、生产成果的多丰收, 实现学校、工程中心、企业行业的多赢。校内实训基地是通过仿真、真实的实训场所, 为学生实训教学服务;通过与企业相一致的仪器设备, 为工程中心提供研究成果的中试研究。工程技术中心除为宁夏中药产业提供技术研究外, 通过科研课题的实施, 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让学生充当助手, 为学生提供提高创新能力的场所, 通过技术成果的转化, 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从而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企业 (校外) 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教学环境及准就业环境;是工程中心科研成果转化的受体。学校、工程中心、企业三者功能相互交融, 成果相互享用, 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

通过创新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不仅为宁夏乃至周边地区的中药行业培养适合产业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同时也能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实现真正意义的“产学研”结合, 提升中药专业服务中药行业的能力。

高技术人才培养 篇10

一、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要求

经过大量IT行业的调研和计算机人才需求类型的分析, 地方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不能固定到已经划分的某个培养模式, 应该以计算机就业市场为导向进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其具体的目标是以培养从事计算机系统设计与集成的应用技术人才为主, 注重提高学生软件系统的开发能力, 强调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能够理解计算机系统所面对的多个行业进行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为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能根据用户需求, 完成计算机系统的分析、设计、系统配置和产品选型、实现、测试和维护等, 构建开放性的、先进的、适用性强的计算机系统。

培养合格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 要强调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配套性, 同时提高对教育目标的适应性, 能够面向社会的需求, 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适应性, 提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在本科教育中要强调基础, 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强调学生的长远发展。在本科生的应用能力要求中最为基本的是学生应该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作为应用技术型专业培养,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是根本, 学生要能够在编程、数据结构、算法三个方面具有很好的专业技能, 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新, 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 独立提出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新的见解, 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当前的计算机系统开发是复杂的、大型的系统工程, 要强调学生团队能力, 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协同工作。争取让学生经过4年的专业培养, 具备能够独立承担小规模工程项目的开发和参加大中型项目的开发的能力。

二、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

通过4年本科系统的课程学习, 学生能够掌握比较系统的计算机知识体系, 为工作中所需要的基本理论打下基础;在实践体系的指导下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出符合应用能力要求的编程技术和技能。这些都需要制定出完备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来保障目标的完成。

按照培养目标, 形成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各个知识点和一般了解的知识点, 合理划分覆盖知识点的各个课程模块。其课程模块之间的衔接要合理, 消除各个课程知识的重复, 强调前导后续课程的配合, 提高学生知识的系统性。根据国家对本科生的培养的要求, 以课程模块为基础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和外语公共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硬件、软件核心课程、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等6个课程群。对于每个课程群的教学安排是要按计算机知识体系的要求进行课程研究, 根据知识点掌握程度, 形成每个课程群的必修课和选修课, 必修课是专业学习的基础, 同时要留给学生较大选择选修课的自由度, 给学生一个发展自我的空间。

要制定出合理的、开放的教学大纲, 规定每个课程应该覆盖的知识点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授课内容要根据计算机发展情况适时调整。参考教材要根据信息社会和快速发展社会的需求, 结合应用技术型的培养目标进行合理选择。大纲中理论教学要和实践环节有效配合, 把实验课的规划及内容也划入课程的教学大纲, 设定学生通过实验应达到的编程能力和设计目标, 规范学生撰写实验报告, 提高学生数据分析、模型建立的能力。实践环节应包括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 训练学生应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撰写各种技术报告能力, 培养学生掌握阅读计算机技术和研究类书籍和文献的方法, 指导、培养和训练学生撰写科技论文。

三、教学实施

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需要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推进教学目标实现的手段和方法, 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当前是大众化的专业教育, 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变化, 好的坏的情况不一。如何以技术为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育能够达到应用型和技术型, 必须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考核方式、实践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地方高等学校的教学设备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升级, 几乎能保证多媒体教学的需求。采用多媒体手段仅仅是教学手段变革的物质基础, 应该结合计算机理论知识传授的特点, 采用多媒体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采用动画、视频的形式描绘出计算机的基本规律。在丰富教学方式的同时, 要积极进行教学过程的改革, 增加互动式教学、参与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新颖的教学方式的比重,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教学过程要活跃, 加强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自己要结合自己科研项目和掌握的先进专业知识, 丰富教学内容,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要以课程群小组、教研室、院系形成的立体化层次进行教学研究, 开展多种教学研究活动, 对教学论文、课程建设、优秀课程等进行奖励, 提高教学质量。

闭卷考试虽然是计算机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的主要测试形式, 但是考试题目和形式要注重考察学生对核心问题的理解, 考核其分析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根本。对于偏重于编程和实践操作的课程要采用多种的考核方式, 侧重能力的测试, 比如科技论文、科技报告、实验考核、上机编程操作和口试等。

当前学生的自学能力比较差, 对学生进行开放式的专业学习非常有必要, 也是课堂教学的有益的补充, 各个课程要进行基于Web的建设, 把知识系统化、超链接化、结构化, 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 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课程之外的师生交流方式, 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当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 需要加大多个层面对学生指导的指导, 增设专业岗位, 为学生提供定期的专业和心理咨询服务。班主任要深入学习, 积极收集各个方面的数据, 掌握学生的动态, 配合学院加强学生的管理工作。要积极推行导师制, 学生和指导教师定期会面, 学生应该及时得到课程选修和职业发展方面的合理建议, 为学生科研项目和实验室的各项活动提供机会。除了参加各类学术和非学术的学生社团, 培养自己的专业素质外, 要以学校和院系为单位有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提升学生整体能力的竞赛, 如挑战杯、TopCode、高校杯、ACM、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

四、教学服务机制

在信息社会里, 有限的时间掌握大量的知识, 必须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保证有足够的资源可以使用, 特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须拥有足够的计算资源、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以及其他的电子检索资源。保证师生高效地使用这些资源, 为提高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提供支持。

学校和学院要为学科的发展提供充分的资源, 汇集各种渠道, 为学科建设提供科研经费和足够的计算机软件与硬件设备, 进一步改善教学环境。只有学科得到了发展, 才能给应用技术型的专业学习提供保证。学校要购买学科建设和学生学习与研究的各种电子图书、电子期刊、IEEE检索系统等, 保证教师的备课和科研需求, 也能为学生的学习不同阶段的实践和创新活动打下物质基础。

在保证正常的教学活动的基本条件下, 要为学生设立各种奖学金, 激励学生学习和创作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积极创业或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为了更加联系实际, 学生不仅要参加学校的正常实习活动, 而且要为学生联系假期实习的机会, 要学生走到企业、走向市场, 真正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要培养学生成为应用技术型的人才, 实验室的建设是离不开的。当今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大大增加了学校对计算机各类实验室设备的投入, 计算机机房拥有足够数量的机器, 提供不同实验环境, 满足上机实验的不同需求。加强课程建设和实验环节, 有效提高实验开出率。要保证实验设备的完备, 为各类课程提供实验实践环节的保证, 使学生的教学实验活动有效得开展。要有足够数量的实验技术人员, 熟练地管理、配置、维护实验设备、计算机设备, 保证实验环境的有效利用。实验技术人员不仅要具有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 而且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这也是教学改革的必要环节。实验室要采用开放式的管理, 不仅要满足教学管理, 同时要满足学生第二课堂学习和各种实践活动的需求,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帮助。为了保证开放实验室的有效使用,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 为学生配备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指导教师。各个实验室的都要连接到计算机网络中, 在学校的控制策略下可以使用学校的数字资源和互联网访问, 满足学生学习和交流的需求。

五、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保证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要有一个职称、年龄、学位专业搭配、学术结构合理的队伍, 支撑专业的发展。地方高等院系的教师不仅要进行教育教学, 也要进行教研和科研的活动。在安排教师的工作量时要限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保证教师正常教学以外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工作, 以个人的专业增强与教学活动相互促进, 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

地方高等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多数都是新办专业, 老的教师是从其他院系抽调过来的, 很多都是新进的年轻教师, 为此要有计划地对青年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和在职继续教育, 加快理工科院校毕业生到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为此对于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可以由学院指派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导师, 对青年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指导。年轻教师要站稳讲台为根本目标, 保持活跃的、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争取在教研和科研中投入更多的时间, 保持自己知识的先进性。师资队伍以学科发展需要进行建设的, 在具体的发展要依靠各个教研室, 关键是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建设。

对于新进职员的要求应该根据当前的就业市场进行调整, 应届毕业生的新教师都应该在38岁以下, 具有博士学位;引进教师应该是50岁以下同时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和研究生以上学历;实验技术人员应该硕士毕业生。授课教师在其学习经历中至少有一个阶段是计算机专业的学历, 以保证对计算机学科本质的深刻理解并将其传授给学生, 不能再招收通信工程、电子电气化、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教师队伍的专业方向要分布合理, 能够与课程群的教学团队有机配合, 开设出符合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的课程。课程群的教学团队都要有自己的定位, 其教师要具备与自己所讲授的课程相匹配的技术能力, 其中包括新设备、新系统的操作能力、系统编程能力和科研项目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结束语

根据地方高校的定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要进行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为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毕业生。本文论述的是人才培养的核心, 同时也需要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完善教学保障机制, 深化基于课程群的教学改革以及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等等。各个地方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特点进一步细化人才培养方案, 以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

摘要:地方高等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服务, 按照发展环境的需要培养应用技术型的人才。本文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教学服务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结合学生就业市场需求对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 按照课程群模式进行专业建设, 为培养出有竞争力的毕业生打下基础。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群

参考文献

[1]、王浩;胡学钢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J].计算机教育, 2007, (22) :73-76.

[2]、王育坚;鲍泓等.应用性本科计算机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的改革[J].计算机教育, 2008, (10) :134-136.

上海: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篇11

《通知》指出上海市将关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点产业领域,包括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领域,依托大型企业集团探索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上海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建设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将结合实际,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优化环境、聚焦政策,充分发挥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主体作用,在符合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具备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条件的控股(集团)公司、大型企业等组织机构中试点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引导他们以与主导产业相关的培养项目为抓手,在技能培养、考核评价、使用激励等方面开展创新探索和改革试点,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推进高技能人才评价改革、完善高技能人才使用激励机制 带动相关产业技能劳动者整体素质提升。

上海市明确培训对象以企业技能岗位从业人员为主,并将在岗农民工纳入其中。有条件的培养基地可以与区县合作,共同培养与企业产业链相配套的上下游企业技能岗位从业人员。

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上海不仅聚焦了各类鼓励政策,还加大了扶持力度,推动行业、企业积极培养符合自身岗位要求的技能劳动者。培养基地组织技能岗位从业人员参加培训并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费补贴等级由中级以上扩大到所有等级,补贴范围从通用工种扩大到特有工种。培养基地自主开发培养项目将获得一定的开发经费支持,标准是每个培养项目2—5万元。对建立首席技师制度的培养基地,以每名首席技师l万元的标准给予培养基地工作经费资助。

上海市要求培养基地在对本企业技能岗位从业人员实施培养的同时,还要向与其产业链相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的技能劳动者开放资源,提供针对性的培训服务,使相关产业技能劳动者队伍建设水平得到整体提高。一般来说大型企业集团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才培养条件和资金保障.那么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就相对缺乏这样的先天优势,于是往往陷入“培养不如挖人”的困境.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自身发展。因此,在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同时,新政策兼顾更广大的中小企业技能岗位从业人员的培训需求。从长远来讲,整个行业的产业链也能得到完善和提高。

动漫技术人才培养研究 篇12

动漫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被很多发达国家称为“无烟”重工业。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鼓励数字内容产业发展, 包括动漫在内的数字内容产业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我国动漫产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 产业规模迅速膨胀, 并向国家大力倡导的动画“原创”作品的创意策划和生产制作大国的目标大步迈进。

任何一个新兴的产业在成长过程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动漫产业也同样问题多多, 如产业规划不成熟、资金吸引力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产业链不完整、原创产品稀缺、企业急功近利、人才结构不完整等问题一直存在, 但在业内大家还是共识到真正制约我国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创意型动漫人才严重不足!此类人才的严重匮乏, 已经成为动漫产业发展的瓶颈, 直接抑制了动漫游戏行业从“制造”转为“创造”战略步骤的实施。谈到人才问题, 也就自然离不开教育问题。

2 现阶段人才培养的问题

动漫技术人才的培养主要由学校系统全面的承担, 还包括企业的就业培训。现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学校的教育和企业的需求不能接轨, 而企业的短期功利式培训又很难培养创造性的高端人才。这种矛盾发展的后果可能会使整个行业只能停留在加工制造业, 而不能真正成为创意型产业。

2.1 高校人才培养的缺失

当动漫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同时, 我国上千所大学也相继开办了动画、漫画、游戏等相关专业, 旨在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培养动漫人才, 填补市场需求空白。无可否认, 高等学校的这一举动的出发点是值得赞赏的, 然而, 由于传统高等教育自身的育人体制问题产生了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的局限。过度注重理论知识, 或脱离企业实际需求而偏重于软件应用的培养, 忽略了实际开发与工作创新的培养问题, 导致高校与企业严重脱节。这其中不乏一些缺乏师资力量, 没有明确的培养计划, 认为只要买几台电脑交几种软件就可以招生的“误人子弟”学校。所以, 尽管每年有数万名毕业生投入到社会中来, 但符合企业需求的创意创新型人才却凤毛麟角。

2.2 企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无奈

不少企业为了公司本身发展不得不担任起人才培养这一角色, 花时间对新进员工进行企业岗位要求的相关培训, 新进员工不但不能给公司带来效益, 相反的, 还得让公司花人力、财力去培训。可见, 企业的培训只是权宜之计。毕业生如何迈过“经验”这道槛顺利进入企业中?毕业生如何最快为企业带来效益?选择具有实力的职业教育机构也是一种选择, 尤其是选择具备研发和生产能力的综合型职业培训机构。因为, 企业模式化的职业培训一般培训周期比较适中, 内容更新跟得上先进技术的变化, 针对性较强, 实战性也较强, 所以, 职业教育机构所培训出来的学生更符合企业实际所需, 也能更快带动企业的发展。然而, 职业教育机构也有自身的不足, 如在基础知识教育方面、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等都不可与高等院校相比, 发展成为高端人才的几率不大。

3 建立科学长效的培养体系

3.1 明确培养体系的目标定位

高校在建立培养计划时, 往往看到著名学校是怎么做的我就怎么做。动漫技术人才包括剧作、编导、创作人才、制作方面的人才和管理、策划方面的人才, 以及中国动漫研究领域的研究人才等。每所高校应认清自己的优势去培养相关的人才, 比如说有的学校计算机比较好, 你不一定要拼创作人才和导演, 培养动漫软件开发人才也是很好的思路。

3.2 重视基础课

针对动漫技术人才的培养, 特别是美术专业的学生, 一定要重视绘画基础课。动画的前期设计到原动画各个环节, 无不要求扎实的造型能力。对于人体结构的理解和线条的绘制功底, 需要经过长期刻苦的锻炼。

速写课程应作为重点课程加以设计。在数分钟内, 速写人体动态和外貌特征。要求学生对所画人物的人体结构、人体动态准确。迅速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 加以漫画式的线条表现。还可组织学生到公园写生各种不同人物的动态。

对于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要贯穿整个培养计划, “会画画”的人才会在以后的就业选择上有更大的空间。

3.3 高年级细分专业方向

以四年制的学制为例, 到三年级时科学的细分专业方向对培养专业人才有很大的帮助。这样才能为培养高端的创意性人才提供可能。动画的技术种类很多, 有二维、三维、影视后期等不同方向, 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 每个学生虽然学到了更多的技能, 但是学时有限, 学到的皮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3.4 培养模式的探索

综合分析我国各种教育模式的优劣势, 就目前来说, 最佳的解决办法是将项目化教学真正融合到大学教育的后期阶段。在动漫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院校更加强调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并结合自身特色开设了大量实践课程。某职业技术学院动漫系主任介绍了他们学校“工作室”的特色教学方式———选拔比较优秀的学生, 采用导师指导的方式, 进行虚拟项目锻炼和学校实际项目的应用, “以任务为导向, 以项目作驱动”, 所有学生分成小组, 自己进行调研、设计方案, 动手制作。

将人才培养真正融合到产业链中, 根据企业需求, 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与企业需求结合起来, 建立校企教育联盟, 促进人才教育与企业结合、与市场结合, 进行人力资源企业化实践是目前国内针对大学生与社会接轨更有效的方法。通过整合高校教育及职业教育双方的优势, 制定专科教育“2+1模式”、本科教育“3+1模式”, 将大学最后一年定位于基于企业人才需求的教育模式, 实行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思路, 顺应创意产业、动漫产业的时代发展趋势, 真正意义上让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企业资源结合在一起, 让大学生们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符合动漫游戏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3.5 软实力的培养

软实力, 即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的精神。这点需要加入到培养的系统中。

培养的方法可以在项目化教学中对学生分工分组完成小短片, 让学生体味成功的喜悦, 也可组织学生野外拓展训练。总之, 软实力的培养不应被忽略, 应贯穿才人学习和职业生涯。

4 动漫技术人才的评价标准

动漫行业作为创意产业的一部分, 也应建立相应的人才的评价标准。人才也是一个较难准确界定的概念, 它的评价标准不可能是一个。

评价的标准首先必须制定全国权威的《动漫人才技术等级证书》, 可分为初中高级。该证书由文化主管部门发行, 从各方面全面规定从业者的技术水平。

学生可以参加各级各类动漫比赛。获得奖项说明了该人才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潜力。

企业也可以制定某项技术岗位相关的评价标准。

结束语

2006年中国动漫游戏产业的总规模是6.3亿美元, 占世界总规模的8%左右。在这个惊人的数字的背后, 却是称职的行业人才的匮乏。

“动漫游戏行业是一个需要冒险的行业, 所以我们需要像海盗一样的人才。”国内知名的游戏服务商盛大的副总谭群钊在论坛一开始就指出, 动漫游戏行业人才需要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也要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和冒险精神。比如美术师除了通晓艺术外, 还需要知道市场上的需求是什么;而技术师除了制作之外, 需要对美术有一定的判断力。通过系统专业的培养是必由之路。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是可行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刘庆昌.教育知识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8.

上一篇:晚粳稻谷下一篇:水上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