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粳稻谷

2024-05-31

晚粳稻谷(精选6篇)

晚粳稻谷 篇1

摘要:分析2012年沈阳市晚粳稻谷品质, 结果表明:辽星1号、辽星10号、麦穗、富禾77、辽星17、沈稻6、沈稻8、优988、圣丰26、吉农大18号、吉粳、杨粳4038、盐粳188、盐粳48、袁氏大穗天龙、天丰518、东方明珠、神稻76、中华利群、佳丰稻王、富粳357和中华瑞丰等品种的品质指标均符合优质晚粳稻谷品质要求, 可在生产上应用。

关键词:晚粳稻谷,品质评价,辽宁沈阳,2012年

沈阳市每年生产晚粳稻谷110万t左右, 约占全省稻谷总产量的25%, 沈阳市的稻谷品质在全省具有代表性[1,2,3,4]。沈阳市晚粳稻谷品种较多, 为了科学评价晚粳稻谷品种的品质, 特开展晚粳稻谷品种试验研究, 以为沈阳市晚粳稻谷的种植提供指导, 从而促进晚粳稻谷的可持续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辽星1号、辽星20号、沈农9816、千重浪2号、辽星10号、麦穗、富禾77、天丰9681、辽星168、辽星17、沈稻6、沈稻8、沈稻9、沈稻18、优988、圣丰26、圣丰90、吉农大18号、吉粳、杨粳4038、盐粳188、盐粳48、盐丰47、袁氏大穗天龙、天丰518、东方明珠、神稻76、福源金冠、中华利群、佳丰稻王、富粳357、中华瑞丰、D09。

供试样品来源于辽宁省新民市三道岗镇、罗家房乡、大红旗镇、法哈牛镇、前当堡镇、兴隆堡镇;辽宁省辽中县刘二堡镇、潘家堡镇、茨于坨镇、老大房镇、朱家房镇;辽宁省康平县山东屯乡、两家子乡;辽宁省法库县三面船镇、依牛堡镇;沈阳市苏家屯区八一镇、林盛镇、红菱镇;沈阳市东陵区汪家街道办事处、古城子街道办事处;沈阳市沈北新区尹家乡、石佛寺乡;沈阳市于洪区光辉街道办事处、马三家街道办事处、大兴街道办事处。

1.2 供试仪器设备

砻谷机、近红外谷物分析仪 (DA7200) 、碾米机、电子天平 (AUY220) 。

1.3 试验方法

根据《稻谷整精米率检验 (GB/T21719-2008) 》《粮油检验稻谷出糙率检验 (GB/T5495-2008) 》《主要粮食质量标准优质稻谷 (GB/T17891-1999) 》《粮油检验大米较稠度的测定 (GB/T22294-2008) 》《谷物储存品质判定规则 (GB T20569-2006) 》中的规定检测稻谷的出糙率、垩白粒率、垩白度、整精米率、食味评分、胶稠度, 直链淀粉含量用近红外分析仪进行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出糙率

出糙率在75.0%~84.6%, 平均为80.9%。表现较好的品种有沈农9816、千重浪2号、天丰9681、辽星17、圣丰90、吉农大18号、吉粳、盐粳48、中华利群等, 出糙率都在82.0%以上。表现较差的有沈稻9、圣丰26、盐丰47等品种, 出糙率均在79.0%以下 (表1) 。

2.2 整精米率

整精米率在59.2%~82.1%, 平均为69.9%。表现较好的品种是吉农大18号、吉粳、杨粳4038、盐粳48、中华利群、富粳357、D09、沈农9816、千重浪2号, 整精米率在73.0%以上。盐丰47、辽星20号的整精米率均在60.0%以下, 表现较差 (表1) 。

2.3 垩白粒率

垩白粒率在1%~24%, 平均为11.4%。表现最好的品种是吉粳、吉农大18号, 垩白粒率为1%;优988和杨粳4038表现较好, 垩白粒率为4%;圣丰26、D09垩白粒率分别为22%、24%, 表现较差 (表1) 。

2.4 垩白度

垩白度在0.4%~10.4%, 平均为4.0%。其中, 吉粳等24个品种的垩白度小于5.0%, D09等9个品种的垩白度超过5.0% (表1) 。

2.5 食味品质

食味品质评分在90~98分, 平均为94.5分, 各品种间相差不大, 其中优988、沈稻9、圣丰90、富粳357等品种表现较好, 表现较差的是天丰518, 评分仅为90分 (表1) 。

2.6 直链淀粉

直链淀粉含量在14.4%~18.9%, 平均为16.7%。直链淀粉较小的品种是沈稻9, 直链淀粉较高的品种是优988和沈稻8 (表1) 。

2.7 胶稠度

胶稠度在82~148 mm, 平均为125.2 mm, 普遍比国家标准要好, 其中吉农大18号、富禾77胶稠度超过140 mm, 表现较好;盐丰47胶稠度为83 mm, 表现较差 (表1) 。

3 结论与讨论

按照《稻谷 (GB1350-2009) 》的粳稻谷指标进行品种品质评价, 只有盐丰47的整精米率、出糙率等指标达到中等以上水平, 其他参试品种粳稻谷品质均较好, 可作为各级储备粮进行应用。

按照《优质稻谷 (GB/T17891-1999) 》的粳稻谷进行评价, 食味评分、出糙率、胶稠度、垩白度、整精米率、直链淀粉等指标均符合优质稻谷标准要求的品种有辽星1号、辽星10号、麦穗、富禾77、辽星17、沈稻6、沈稻8、优988、圣丰26、吉农大18号、吉粳、杨粳4038、盐粳188、盐粳48、袁氏大穗天龙、天丰518、东方明珠、神稻76、中华利群、佳丰稻王、富粳357和中华瑞丰等品种, 建议农民试种上述品种。

参考文献

[1]李万军, 程兴杰, 李雅莲, 等.2009年沈阳市晚粳稻谷品质评价[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3) :42, 45.

[2]张伯平, 闵捷, 章林平, 等.1997—2002年我国籼型杂交稻稻米样品的米质分析与评价[J].杂交水稻, 2004 (2) :65-68.

[3]李辉, 陈国友, 任红波, 等.黑龙江省稻米品质分析与评价[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3 (4) :24-25, 35.

[4]杨洁, 汪莲爱.2006—2008年湖北省水稻区试稻米品质分析与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 2009 (10) :2551-2552.

早熟晚粳稻镇稻18示范试验研究 篇2

1 示范基本情况

1.1 2013年示范基本情况

2013年试验落实在高淳区桠溪镇安乐高产创建方内。参试品种8个, 分别为镇稻14、镇稻15、镇稻18、武运粳23号、常农粳7号、南粳9108以及糯稻品种澄糯218和镇稻19, 以武运粳23号为对照品种, 每品种大区展示种植面积200 m2, 不设重复。

试验田土地平整, 地力中上, 整体肥力较为均匀。试验于5月18日播种, 采用旱育秧方法, 净秧板播量30 kg/667 m2。6月13日移栽, 采取人工手栽方法, 小区内各品种间栽插密度、基本苗等基本一致, 移栽密度为1.537万穴/667 m2。

大田施纯氮23.7 kg/667 m2, 基肥每667 m2施碳铵50 kg、45%复合肥25 kg, 结合化除追尿素10 kg, 追穗肥尿素10 kg、45%复合肥15 kg。

水浆管理掌握前期浅水勤灌促早发, 中期够苗搁田强秆壮根, 后期湿润灌溉活熟到老。

播种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 大田病虫防治根据南京市高淳区植保站的病虫防治要求进行, 大田期共综合防治病虫5次。

1.2 2014年示范基本情况

2014年水稻大区品种展示试验落实在东坝镇和睦涧村高产创建方内, 由东坝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具体实施。大区展示试验参试品种6个, 分别为武运粳30号、苏粳815、南粳49、南粳51、镇稻18, 以武运粳23号为对照品种。各品种大区展示面积1 333.3 m2, 5月20日浸种, 5月23日软盘播种, 5月27日齐苗, 6月13日机插秧, 移栽秧龄21 d。

每667 m2大田移栽基肥史丹利复合肥20 kg、尿素10 kg, 栽后9 d结合化除追施尿素5 kg, 7月29日施用穗肥尿素15 kg、氯化钾10 kg。病虫防治按照区植保站要求进行。

2 示范结果

2.1 产量和产量构成

2013年度试验, 对照武运粳23号实收产量469.8 kg/667 m2, 在8个参试品种中居第7位, 仅高于澄糯218。镇稻18实收产量为543.3 kg/667 m2, 较武运粳23号增产73.5 kg/667 m2 (详见表1) 。

在产量构成要素中, 镇稻18有效穗达到了20.13万/667 m2, 较武运粳23号多1.53万/667 m2。平均每穗总粒数110.9粒, 较武运粳23号略小。千粒重26 g左右, 与武运粳23号相仿。

2014年水稻大区展示试验, 成熟期田间测产理论产量最高的为镇稻18, 其次为南粳51。机打实产最高为南粳51, 实产714 kg/667 m2;镇稻18实产698.5 kg/667 m2, 居第二位;南粳49实产686.5 kg/667 m2, 居第三位;武运粳23号和武运粳30号并列第四位, 实产分别为649 kg/667 m2和649.5 kg/667 m2;产量最低的为苏粳815, 实产为606.5 kg/667 m2 (详见表2) 。

产量构成因子中, 穗数最少的为武运粳30号, 有效穗数为18.06万/667 m2;其次为武运粳23号, 有效穗数为20.19万/667 m2;有效穗数最高的为镇稻18, 达22.74万/667 m2, 较武运粳23号多2.55万/667 m2。

穗型最大的品种为南粳51, 平均每穗总粒140.75粒, 实粒数133.21粒;其次为武运粳30, 平均每穗总粒数137.06粒, 实粒数131.35粒;苏粳815和镇稻18穗型相仿, 平均每穗总粒数分别为132.1粒和130.8粒;武运粳23号和南粳49穗型较小, 平均每穗总粒数分别为127.0粒和127.6粒。

结实率以苏粳815最低, 为91.07%, 其他品种均在94%以上。

千粒重苏粳815、南粳49相仿, 约为25.6 g, 其次是南粳51为27.2 g, 其他品种千粒重均在29 g左右。

2.2 株高和生育期

两年品种展示中, 镇稻18株高和武运粳23号基本相近, 其中2013年试验因受夏季持续高温影响, 田间生长量普遍较小, 株高为80~83 cm。

2013年示范试验, 镇稻18抽穗期较武运粳23号迟2 d, 但后期灌浆速度快, 成熟期和武运粳23号相仿, 均为157 d。2014年镇稻18抽穗期和武运粳23号相仿, 成熟期较武运粳23迟1~2 d, 全生育期151 d。

2.3 抗性和品质测定

据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镇稻18中感穗颈瘟, 中抗白叶枯病, 感纹枯病, 中感条纹叶枯病;两年品种展示田间表现穗颈稻瘟病发病率较低。米质理化指标根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10年检测:整精米率71.9%, 垩白率20%, 垩白度2.2%, 胶稠度83 mm, 直链淀粉含量14.4%, 米质较优, 食味佳。米质主要指标达国标二级米标准。

3 栽培技术要点

根据镇稻18的品种特征特性, 高产栽培上要掌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3.1 适期播种, 培育壮秧

5月中旬播种, 湿润育秧净秧板播量25~30 kg/667 m2, 旱育秧净秧板播量40 kg/667 m2左右。机插秧5月20—25日播种, 用种量3.0 kg/667 m2, 秧龄18~20 d。

3.2 适时移栽, 合理密植

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 秧龄控制在30 d左右, 每667 m2栽插1.8万穴左右, 大田基本苗为6万~8万/667 m2。

3.3 科学管理肥水

一般每667 m2地施纯氮20 kg左右, 肥料运筹掌握“前重、中稳、后补”的原则, 早施分蘖肥, 在中期稳健的基础, 适时施好穗肥。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以6∶4为宜。水浆管理掌握前期浅水勤灌, 当茎蘖数达到20万左右时, 分次适度搁田, 后期湿润灌溉, 成熟后7~10 d断水, 切忌断水过早。

3.4 病虫草害防治

播前用药剂浸种, 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 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灰飞虱、稻蓟马等的防治, 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稻曲病、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特别要注意黑条矮缩病、穗颈瘟的防治。

4 品种利用建议

晚粳稻谷 篇3

关键词:单季杂交晚粳,单季常规晚粳,产量,品质,优势分析,南方稻区

我国杂交籼稻的发展已取得了巨大成就, 然而杂交粳稻的发展却十分缓慢。目前粳稻的种植面积约800万hm2, 以常规粳稻为主, 杂交粳稻所占比例约为3%[1]。相比之下, 杂交粳稻在近期内最有可能取得跨越式发展, 成为对粮食总产贡献率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 将是我国粮食增产新的增长点[2]。本文利用我国南方稻区2011年、2012年单季晚粳组区域试验结果, 对我国南方稻区单季杂交晚粳的育种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 为杂交粳稻育种及推广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单季晚粳组区域试验

2011年参试品种11个, 其中9个杂交组合, 2个常规品种;2012年参试品种11个, 其中6个杂交组合, 5个常规品种。对照组合均为常优1号。试验点11个, 分布在湖北、安徽、浙江、江苏和上海5个省、市, 其中安徽2个、湖北3个、江苏2个、浙江3个、上海1个。区试采用完全随机区组排列, 3次重复, 小区面积13.34 m2, 所有参试品种同期播种、移栽, 耕作栽培措施与当地大田生产相同。观察记载项目与标准按《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范水稻》以及《国家水稻品种试验观察记载项目、方法及标准》《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试及生产试验记载表》等的要求执行。

1.2 测定内容

农艺性状测定:测定性状主要为株高、生育期、分蘖率、成穗率、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实际产量。

品质测定:由湖北宜昌市农科所、江苏常熟市农科所和浙江省诸暨农作物区试站3试点分别单独种植生产提供样品。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负责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农艺性状

从表1可以看出, 单季杂交晚粳组合株高, 2011年、2012年、2年平均分别为112.8、114.6 cm, 变幅分别为105.7~119.0、105.6~126.4 cm, 竞争优势分别为15.0%、17.8%, 优势明显, 说明参试杂交晚粳组合生长量大, 生物产量明显高;生育期, 2年平均结果分别为155.1、152.0 d, 变化幅度分别为148.4~158.1、143.7~157.6 d, 与单季常规品种差异较小, 竞争优势不明显;分蘖率是衡量群体生长势的一个主要指标, 2年的试验结果有明显差异, 2011年竞争优势为-0.8%, 变化幅度为271.0%~316.6%, 2012年竞争优势则为4.9%, 变化幅度为323.1%~359.8%, 不同组合间及年度间差异较大;成穗率, 杂粳组合与常规品种相比, 成穗率略低于常规品种, 2年的竞争优势分别为-2.6%、-5.9%, 变化幅度分别为70.2%~78.8%、68.2%~76.1%, 不同组合间差异明显。

注:竞争优势 (%) = (单季杂交晚粳-单季常规晚粳) /单季常规晚粳×100。下同。

单位面积有效穗数, 杂粳组合显著低于常规品种, 2年竞争优势分别为-12.7%、-15.7%, 这可能是因为杂交粳稻一般以大穗为主, 分蘖率较低, 从而有效穗数也相对偏低;穗实粒数, 2年的试验结果分别为139.5、147.2粒, 变化幅度分别为120.7~205.5、105.3~214.0粒, 竞争优势分别为13.2%、32.1%, 杂粳组合实粒数显著高于常规品种, 说明大穗是杂粳组合的一个典型特征, 但是不同组合间实粒数差异较大, 2年试验中, 杂粳组合每穗实粒数最大值分别是最小值的1.7、2.0倍;结实率, 2年试验结果变化趋于一致, 都表明杂粳组合结实率比常规品种偏低, 2011年、2012年结实率平均值分别为85.3%、83.2%, 变幅分别为77.2%~88.8%、78.0%~89.5%, 竞争优势分别为-6.0%、-7.7%, 这可能是因为杂粳组合的结实率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如恢复系的恢复度、不育系的亲和性以及抽穗扬花时碰到异常高温和低温天气等;千粒重, 2年试验结果表明, 杂粳组合比常规品种要大, 平均千粒重分别为27.1、27.9 g, 变幅分别为25.0~31.4 g、23.2~31.8 g, 竞争优势分别为5.9%、3.3%, 不同组合间差异明显。

2011年、2012年单季杂交晚粳稻平均产量分别为8 689.5、9 507.0 kg/hm2, 变幅分别为8 112.0~9 462.0、8 079.0~10 186.5kg/hm2, 平均产量和最高产量均比常规品种要高, 说明杂交粳稻的产量优势较明显, 竞争优势分别为2.4%、9.5%。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单季杂交晚粳与常规晚粳相比, 在株高、每穗实粒数上有较强竞争优势, 在千粒重和实产上也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而在成穗率、有效穗数和结实率上则呈负优势, 其他性状优势不明显。参试组合平均产量水平较常规品种要高, 说明我国单季杂交晚粳稻育种整体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

2.2 主要品质性状

从表2可以看出, 单季杂交晚粳组合出糙率, 2011年、2012年平均值分别为84.4%、83.7%, 略高于常规品种, 竞争优势分别为0.72%、0.60%;精米率也略高于常规品种, 竞争优势分别为0.80%、0.93%;整精米率是稻米加工品质中的重要的指标, 能够基本衡量稻米的品质特性和种植品质, 因此, 深受稻米加工企业关注, 从2年的试验结果看, 杂粳组合整精米率平均值分别为73.9%、72.0%, 2011年略高于常规品种, 2012年略低于常规品种, 竞争优势分别为3.1%、-2.2%, 这可能是因为影响整精米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稻谷本身的品种质量、水稻栽培条件、产后处理、加工等, 且同一品种, 在不同的影响因素条件下, 其整精米率的结果出入也较大[3];垩白是衡量稻米品质的重要性状之一, 直接影响稻米的外观品质和商品流通, 影响其加工品质。水稻垩白粒率在稻米品质指标中变异度最大, 它不但受品种本身遗传特性的决定, 还极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4]。对垩白粒率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有灌浆期的日平均温度、昼夜温差、日照;不同的栽培措施对垩白粒率也有影响, 如田间群体结构水浆管理及施肥量及氮磷钾配比等[5]。本试验杂粳组合垩白粒率和垩白度, 2011年竞争优势分别为53.9%、42.9%, 优势明显, 这是因为参试的常规品种只有2个, 而其中1个为糯稻, 2012年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竞争优势分别为11.2%、-16.0%, 前者平均值高于常规品种, 后者平均值低于常规品种。

直链淀粉含量, 2011年杂粳组合平均值为16.9%, 常规品种平均值为6.7%, 两者相差较大, 且常规品种变幅较大, 为1.7%~16.8%, 主要原因是参试的常规品种有糯稻;2012年杂粳组合平均值略高于常规品种, 且两者变幅都很大, 分别为14.5%~16.4%、10.0%~16.4%, 这是因为参试的杂粳组合和常规品种中分别有糯稻品种。

前人研究认为直链淀粉含量的高低不是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关键因素, 而胶稠度和碱消值是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最重要因素, 碱消值对稻米蒸煮品质起重要作用, 且与米饭味觉和食味之间相关极显著[6]。而胶稠度是评价稻米食用品质和储藏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7]。一般认为, 胶稠度以长为好, 长则表示米饭较柔软, 短则表示米饭较硬。胶稠度与食味值呈正相关。糊化温度与蒸煮米饭所需的水分和时间密切地相关, 糊化温度高, 则蒸煮时需较多的水和较长的时间。稻米糊化温度通常用碱消值间接测定。碱消值与糊化温度呈高度的负相关。碱消值愈大, 则糊化温度愈低[6]。

注:单季常规晚粳2个参试品种系糯型, 分别用“-”表示垩白粒率和垩白度。

2年试验结果表明, 单季杂交晚粳组合与常规晚粳的的碱消值几乎没有差异, 变化幅度也较小, 这表明杂粳组合与常规品种在蒸煮品质方面差异不大。两者的胶稠度有差异, 且杂粳组合胶稠度年度之间差异较大, 2011年平均长度为67.0 mm, 2012年则为76.6 mm, 胶稠度平均长度短于常规品种, 表明杂粳组合食味品质和储藏品质略差于常规品种, 在今后的杂粳育种过程中应引起重视。

2年参试品种中米质达到国标3级以上的, 杂粳组合4个, 占参试杂粳组合的20%, 常规品种2个, 占参试常规品种的的13.3%, 参试品种总体品质不佳。上述结果表明, 参试的单季杂交晚粳稻组合主要品质性状与常规晚粳稻相比, 在出糙率、精米率、垩白粒率、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都高于常规品种, 而胶稠度却低于常规品种。整精米率和垩白度在2011年试验中两者都高于常规品种, 2012年两者却都低于常规品种, 年度间出现了高低起伏变化。这可能是因为参试品种中无论是常规的还是杂交的都有糯稻品种。试验结果还表明, 杂粳组合在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方面略低于常规品种, 在蒸煮品质方面略高于常规品种, 因此提高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是今后的杂粳育种的一个主要方向。

2.3 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关系

以试点为单位, 对单季晚粳稻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进行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 杂交晚粳组合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和常规晚粳相比, 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且年度之间差异较大。常规晚粳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 2011年都不显著, 2012年与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 与结实率呈极显著负相关。2年试验结果表明, 杂交晚粳组合产量与株高的相关性, 2011年呈不显著负相关, 2012年却呈极显著正相关, 年度之间差异很大, 这表明株高对杂粳组合产量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不同的组合间要求的株高不一样, 必须在一个合适的范围, 才能保证具有较大的生物产量, 降低后期倒伏的机率;与生育期的相关性, 2年都呈正相关, 且2011年呈极显著正相关, 这表明随着生育期的延长, 水稻籽粒产量显著增加[8], 但是如生育期过长, 后期容易碰到低温阴雨天气, 易引起结实率下降, 产量非但不会明显提高, 甚至会下降;与有效穗数的相关性, 2011年呈显著负相关, 2012年呈不显著正相关, 年度之间差异较大;与每穗实粒数相关性, 2年试验结果都达到极显著正相关, 这可能表明在一定范围内, 随着每穗实粒数增加, 产量也呈增加趋势;与结实率相关性, 2011年呈极显著正相关, 2012年呈不显著正相关, 表明提高结实率是将杂交晚粳稻生物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育种中应引起重视;与千粒重的相关性, 2011年呈不显著正相关, 2012年却呈不显著负相关, 表明千粒重的高低并不能反应产量的高低, 然而前人研究表明千粒重与垩白率呈极显著正相关[9], 千粒重过高, 对杂交晚粳稻的外观品质有一定影响。

注:**和*分别表示达到1%和5%的显著水平。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我国南方稻区单季晚粳组区域试验结果分析, 可以检验杂交晚粳稻育种现状。近年来, 我国杂交晚粳稻基本上每年都有组合通过审定, 其中“常优系列”、“甬优系列”、“嘉优系列”、“春优系列”等组合在江、浙、沪、皖、鄂5个省、市已有一定的推广面积, 同时, 随着我国部分地区籼稻改粳稻的现象, 杂交晚粳稻的种植面积有逐年扩大的趋势。本文分析结果表明, 杂交晚粳稻产量优势已获得明显突破, 品质指标也已接近常规品种。杂交晚粳稻在穗粒结构、产量等方面与常规品种相比, 已有较明显的竞争优势, 表现前期分蘖强、后期光合作用强, 总颖花数多, 千粒重高等[10]。2年结果分析表明, 参试的杂交晚粳组合在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方面与常规品种相比稍差, 因此我国南方稻区单季杂交晚粳稻育种应主要在改良稻米的垩白粒率和整精米率等外观品质, 重视稻米食味品质是今后杂交晚粳稻的主要育种方向。

目前, 杂交晚粳稻育种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除存在制种产量和种子纯度等限制杂交粳稻快速推广应用的重要因素外, 本研究还发现杂交晚粳稻与常规晚粳品种相比本身存在一些原因, 其中主要有:杂种优势不强, 目前实际上应用的不到10%[1];品质不高, 杂交晚粳稻尽管有些组合的米质达到国标3级以上, 如常优1号、常优2号、常优3号等, 但是整体水平远不及优质常规粳稻;生育期较长, 由于杂粳组合穗型比常规品种要大, 因此穗粒数较多, 籽粒灌浆时间较长, 一旦后期碰到低温阴雨, 会造成结实率显著下降, 直接影响产量;推广力度不够, 目前生产上对杂交晚粳稻基本还是套用常规粳稻的栽培方式, 缺乏配套的高产栽培理论和技术研究, 限制了杂交粳稻杂种优势的发挥。

针对目前杂交晚粳稻在育种和推广存在的问题, 今后应利用亚种间的杂种优势使杂交晚粳稻在产量上继续保持较强的竞争优势;选育部分柱头外露率或高柱头外露率、早花时的不育系克服亲本花时不遇的障碍, 提高制种产量, 降低制种成本;利用“籼粳架桥”技术, 创造出穗型大, 花时相对较迟、高配合力或特异亲和的恢复系, 解决杂种优势和制种父母本花时不遇的问题;走“双亲双优”策略, 提高杂交晚粳稻的品质;利用分子育种技术, 把有利基因导入杂粳双亲中, 不断更新拓展杂粳亲本种质资源, 防止亲本遗传基础单一而导致杂粳发展滞后;研究杂粳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方法, 建立配套栽培体系, 充分发挥杂粳高产、优质的特性。

参考文献

[1]邓华风, 何强, 舒服, 等.中国杂交粳稻研究现状与对策[J].杂交水稻, 2006, 21 (1) :1-6.

[2]褚庆全, 齐成喜, 杨飞, 等.我国杂交粳稻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作物杂志, 2005 (1) :9-12.

[3]张初阳.稻谷整精米率影响因素浅谈[J].中国稻米, 2005 (3) :40-42.

[4]唐启源, 向远鸿, 卢致远.杂交稻米质性状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分析[J].杂交水稻, 1997, 12 (2) :21-24.

[5]李贤勇, 何永歆, 李顺武, 等.水稻千粒重和垩白粒率的相关性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 2003, 16 (3) :20-23.

[6]吴长明, 孙传清, 付秀林, 等.稻米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及籼粳分化度的相互关系研究[J].作物学报, 2003, 29 (6) :822-828.

[7]俞一夫.优质稻谷胶稠度测定要点及应注意的问题[J].四川粮油科技, 2001, 18 (1) :58-59.

[8]郎有忠, 窦永秀, 王美娥, 等.水稻生育期对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作物学报, 2012, 38 (3) :528-534.

[9]周立军, 江玲, 刘喜, 等.水稻千粒重和垩白粒率的QTL及其互作分析[J].作物学报, 2009, 35 (2) :255-261.

晚粳稻谷 篇4

1 产量表现

嘉58于2011年参加浙江省单季晚粳稻区域试验, 平均产量为9.273t/hm2, 比对照秀水09增产8.5%, 达极显著水平;2012年续试, 平均产量为9.269t/hm2, 比对照秀水09增产6.2%, 达显著水平。2年平均产量为9.272t/hm2, 比对照增产7.3%。

2013年引入我市作单季晚稻种植, 嘉58在平湖市曹桥街道愚桥村百亩示范方平均产量达10.280t/hm2, 远高于全市单季晚稻平均产量8.475t/hm2[2]。2015年在广陈镇龙兴村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开展百亩高产攻关种植, 经测产示范方产量达10.530t/hm2。

2 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

嘉58苗期矮壮, 起发快, 叶色呈淡绿色, 生长清秀, 长势中等, 分蘖强, 株型适中, 穗型中等, 灌浆中等, 结实率高, 着粒密, 成穗率中等, 穗剑叶挺硬, 成熟一致, 谷粒金黄色, 后期叶色淡黄, 米质优, 味道香, 适口性好, 饭软香。嘉58属中熟晚粳类型, 光滑毛刺少, 俗称光身稻, 田间操作、收割及翻晒风扬, 减少了皮肤毛刺过敏伤害。嘉58栽培上作移栽、直播或机插均宜。

2.2 米质

2年省区试检测嘉58直链淀粉含量分别为9.7%和10.2%, 并带有淡淡的清香味, 外观与食味俱佳, 属软香米品种, 食味软糯深受晚粳稻区消费者喜爱。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2011年浙江省区试检测, 平均整精米率72.7%, 长宽比1:7, 垩白粒率30%, 垩白度6.8%, 透明度2级, 胶稠度78mm, 直链淀粉含量9.7%, 适合作为优质米开发。2009~2013年嘉兴市农科院、秀洲区农经局、平湖市农业局、富阳市种子管理站、长兴县农业局、德清清溪种业等单位选用当地多个晚粳品种组织品尝, 嘉58均获得第1名[3]。

2.3 抗性

经省农科院植微所2011~2012年抗性鉴定, 平均叶瘟0级, 穗瘟0.5级, 穗瘟损失率0.3%, 综合指数为0.2;白叶枯病4.0级;褐飞虱8.0级。属抗稻瘟病, 中感自叶枯病, 感褐飞虱。

3 栽培技术

3.1 浸种催芽

浸种前选择晴好天气晒种1~2天。药剂浸种预防恶苗病, 要求准确掌握药量、水量、种子量和浸种时间。种子露白前注意保湿和透气, 一般不宜淋水。露白后适温催根, 保湿催芽。

3.2 适时播种, 培育壮秧

单季稻直播田块以6月上旬播种为宜, 用种量37.5~45.0kg/hm2, 采用短芽播种, 注意用种量不可太大。机插稻以5月25日播种、育秧;6月中旬移栽为宜, 秧龄控制在15~20天, 播种量为80~100g/盘、450盘/hm2。适时移栽, 以3.0叶龄为宜, 机插规格以30cm×16cm, 每穴插2本, 有效穗控制在315万/hm2。

3.3 适氮增钾, 合理施肥

嘉58以施氮化肥折尿素450~525kg/hm2, 钾肥187.5kg/hm2为宜。氮化肥的基、苗、壮秆、穗肥的施用比例以30:30:20:20为好。要慎施壮秆肥, 适期、适量施用穗肥。嘉58作优质米生产时, 提倡中等肥量栽培, 充分提高成熟度和出米率, 适当减少化肥、农药施用。

3.4 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要根据前期浅水灌溉, 促进低位分蘖, 抑制高位分蘖;中期水分管理应足水孕穗, 活水扬花, 湿润灌浆, 后期勤灌跑马水, 不要断水过早的原则。当田问苗数达285~300万苗/hm2时, 应及时分多次轻搁田, 控制无效分蘖。幼穗分化期至灌浆初期, 浅灌、勤灌, 干湿交替, 除防病治虫时灌5cm左右水层外, 一般保持薄水层灌溉, 一次放水后待其自然落干再灌水。灌浆中后期干湿交替, 后期严防断水过早, 以期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从而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3.5 病虫害防治

根据苗情与预测, 本田期应根据植保部门病虫情报做好稻纵卷叶螟、条纹叶枯病、灰飞虱, 褐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嘉58分蘖较强, 前期需选用“满穗”、后期用“爱苗”加强纹枯病防治。由于嘉58易感褐飞虱, 在灌浆乳熟期应注意褐飞虱危害, 确保丰产丰收。

3.6 适时收获

当田间成熟度达到90%~95%时及时收获。晒谷做到匀摊勤翻晒, 晒谷厚薄以13kg/m2左右为宜, 稻谷晒至含水分为14%左右即可。以免稻谷水分干燥过快, 增加裂纹米数量, 降低嘉58稻谷的加工品质。

参考文献

[1]李育, 刘银萍.优质晚粳稻“嘉5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 2014 (4) :51.

[2]王斌, 邵慧, 金玉芳.粳稻嘉58特征特性及其机插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 2014, (5) :642.

晚粳稻谷 篇5

1.1 试验地点

吉水县纬度26.95°白沙镇白沙村廖家村小组,面积1600.8m2。

1.2 试验品种:共22个品种参试

1.2.1 粳稻

杂交晚粳(甬优538、甬优1538、甬优1540、甬优2640,甬优4550、甬优4953、甬优5540、甬优5549、春优84、春优284、花优14)。

常规粳稻(小叶迟熟、粳W328、粳WJ80、粳WJ89、长江17长江25、长江1419、秧池高大、甬秀1)。

1.2.2 籼稻超级晚籼(深两优5814、欣荣优华占)

1.3 田间设计

小区长7m宽3.5m,计24.5m2,横30行,竖22行,667m2/17983蔸,2次重复。共44个小区。

1.4 试验实施

1.4.1 播种期

6月29号,移栽期7月17号,秧龄19d。

1.4.2 手栽基本苗

杂交籼稻每蔸2根苗,3.6万苗/667m2,杂交粳稻每蔸3苗,5.4万苗/667m2,常规粳稻每蔸4根苗,7.2万苗/667m2。竖行22行横30行每小区660蔸,合1.8万蔸/667m2。

1.4.3 实际用肥量

纯氮15.54kg/667m2。基蘖穗肥运筹比例4:3:3,基肥随耕耙田撒施45%复合肥42kg/667m2;蘖肥抛栽后8d结合除草撒施尿素9.0kg/667m2;穗肥:栽后25d结合晒田施48%复合肥20kg/667m2。钾肥未施,以复合肥代替,氮磷钾为1:0.73:0.73。

1.4.4 定量灌溉

浅水移栽,寸水活蔸,浅水灌溉,薄露烤田相结合。但因今年雨水太多,晒田效果不好。

1.4.5 病虫草害防治

封闭除草:移栽后8d,7月24号结合施头道每667m2用(含量2%苄嘧磺隆、45%丁草胺)苄丁抛秧封闭除草剂进行栽后除草。

病虫害防治:

第1次7月24号用干瞪眼3包、稻津3包、福赛3包、氰戊·辛硫磷1瓶,加表水45kg喷施,预防螟虫、叶稻瘟、纹枯病。

第2次8月20号用干瞪眼3包、稻津3包、福赛3包、飞虱灵6包加水45kg喷施,预防预防卷叶虫、叶稻瘟、纹枯病,蜒虫。

第3次9月3号用卷卷清2瓶、敌瘟灵1瓶、噻蚨酰胺6包、吡蚜酮6包加水45kg喷施预防卷叶虫、穗颈瘟、蜒虫、稻曲病。

2 理论与实际测产结果

见表1。

3 小结

3.1 生产力结果

杂交粳稻组排CK前4位品种依次是:甬优4550、甬优4953、甬优5540、甬优538、甬优1540,其中并列第2的是甬优4953、甬优5540。这5个品种的单产水平依次比CK高51.9、30.9、20.7㎏。紧随CK后2位品种依次是甬优2640、甬优1538产量只相差10㎏。

常规粳稻组与CK没有可比性。在常规组中超过500kg只有粳W328、粳WJ89 2个品种,接近500kg是粳WJ80、秧池高大、甬秀1 3个品种。

3.2 光温水结果

连续6a生产力播种期均在6月30日—7月9日之间生产力安全。适当迟播也能安全出穗。进一步表明粳稻耐迟播特性,又为创新双季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3.3 稻曲病防控

品种抗性是基础,气候是诱因,肥水是关键。生产实践表明:相同栽培水平相对于今年参试的11个杂交粳稻品种而言,其中甬优4953、甬优5540、甬优5549 3个品种稻曲病极轻,几乎没有;与去年气候条件相比,今年受秋季连绵低温阴雨灾害天气影响,去年病情较轻的品种或及轻的品种病情比去年重;同一丘相同的施肥栽培管理,只因高处肥料集中流向低处,高处植株表现青秀无病,而低处植株表现贪青病情严重。

3.4 常粳生产适表现

通过6a生产力实践证明,历年的参试常规粳稻品种中没有发现1个品种超过籼稻杂交优势。

4 结论

发展粳稻生产,当地的气象、生产工具及其他生产条件基本具备。

双季晚粳适宜播种期:应以6月中下旬为宜。种价高,种价生产成本远高于优质籼稻。优质优价的优势不明显,略低或与国家常规杂交稻保护价持平。缺乏稳定市场收购保障,表现粳稻卖难。稻曲病关难掌控,己成粳稻推广障碍。

摘要:为探索南方双季晚粳稻高产替力及适应性,筛选适应当地生产资源栽培的晚粳稻高产优质品种积累了大量宝贵数据,为“籼改粳”生产发展提供了不少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2015年项目单位进一步增加了参试品种数量,由去年的14个增加到20个。其中常粳组9个、杂粳组11个、超级籼稻CK组2个。

晚粳稻谷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参试水稻品种共8个, 分别为:嘉粳50-52、嘉粳49-39、嘉33、嘉33-11、丙09-07、秀水09、嘉33-1、丙08-519。其中, 前7个为中熟晚粳类品种, 后1个为特早熟晚粳类品种。嘉粳50-52、嘉粳49-39由嘉兴市秀洲区农科所选育, 其余品种均由嘉兴市农科院选育。以浙江省晚粳主推品种秀水09为对照 (CK) 。选择最高苗、有效穗、产量等12个主要性状为筛选评判内容, 并确定最优性状参考值 (表1) 。

1.2 试验方法

试验由嘉兴市秀洲区农科所、新塍镇来龙桥村、王店镇建设村3个单位实施。试区土壤分属青塥黄斑土、黄心青紫泥, 肥力中等, 前作为大麦、小麦。参试品种于6月1日前后播种, 6月26日前后移栽, 行株距25 cm×13 cm, 栽2万丛/667 m2左右, 每丛插3本左右, 小区面积13.3 m2, 3次重复, 随机排列, 操作均同天完成, 试区内不防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其栽培管理措施同当地大田生产。

1.3 分析方法

综合评判采用郭瑞林等提出的灰色评判方法[1,2]进行。其运算步骤如下。

1.3.1 性状无量纲化处理。

由表1数据可知, 最高苗、有效穗、穗长、每穗总粒、结实率、外观米质和产量等7个性状以大值为好, 采用上限效果测度;成穗率、齐穗期、成熟期、株高、千粒重等5个性状以适中值为好, 采用适中效果测度。

1.3.2 求性状差序列值。

求出各品种性状测度值与最优序列值的差△ik。

计算公式为:△ik=1-rik (3)

1.3.3 求性状两极差序列值

1.3.4 求各品种性状的达标指数。

1.3.5 各性状权重系数确定。

据性状值 (表1) , 按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步骤[3]计算出各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 并据此确定各性状的权重系数Wi:最高苗、有效穗、成穗率、齐穗期、成熟期、株高、穗长、穗总粒、结实率、千粒重、外观米质、产量={0.077、0.076、0.080、0.086、0.086、0.093、0.076、0.082、0.078、0.089、0.060、0.115}。

1.3.6 求各品种的灰色综合评判值。

1.3.7 作出等级评语。

评判值G>0.80, 一级;G为0.78~0.80, 二级;G<0.78, 三级。

2 结果与分析

2.1 品种综评比较

由表1数据, 经公式运算结果见表2。根据灰色综合评判原理, 评判值越大, 品种的综合性状越优良[4,5]。由表2可见, 各品种的灰色综合评判值G大小顺序为:嘉粳50-52>嘉粳49-39>丙09-07>嘉33-11>秀水09>嘉33-1>嘉33>丙08-519。其中, 嘉粳50-52、嘉粳49-39、丙09-07的灰色综合评判值G>0.80, 为一级品种;嘉33-11、秀水09的灰色综合评判值G为0.78~0.80, 为二级品种;嘉33-1、嘉33、丙08-519的灰色综合评判值G<0.78, 为三级品种。结果表明, 品种的灰色综合评判值排序与产量结果的排序差异较大, 采用灰色综合评判, 兼顾了品种的产量、品质、生育特性等众多性状, 能全面评价品种的优劣。

2.2 优选品种评述

2.2.1 嘉粳50-52。

系嘉兴市秀洲区农科所选育的晚粳中熟品种, 综合评判值最高, G=0.825, 等级评语为一级。试验平均产量620.9 kg/667 m2, 居第2位, 比对照品种秀水09[6]增产12.26%, 差异达显著水平。该品种最高苗28.2万根/667 m2, 有效穗数23.3万穗/667 m2, 成穗率82.6%, 9月6日齐穗、11月2日成熟, 株高102.2 cm, 穗长18.3 cm, 每穗总粒数109.8粒, 结实率82.3%, 千粒重31.7 g。表现丰产稳产性好 (C.V=7.03) , 苗色深绿, 株叶挺拔, 植株略高, 茎秆粗壮, 分蘖中等, 穗数较多, 穗型较大, 结实率高, 着粒较稀, 千粒重高, 谷粒长型, 外观米质优, 食味软, 后期熟色特好, 抽穗期适中、成熟期较早。建议继续试验试种。

2.2.2 嘉粳49-39。

系嘉兴市秀洲区农科所选育的中熟晚粳品种, 综合评判值居第2位, G=0.811, 等级评语为一级。试验平均产量558.4 kg/667 m2, 居第5位, 比对照品种秀水09增产0.96%, 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该品种最高苗29.1万根/667 m2, 有效穗数22.9万穗/667 m2, 成穗率78.7%, 9月1日齐穗、10月25日成熟, 株高101.8 cm, 穗长19.7 cm, 每穗总粒数128.0粒, 结实率86.6%, 千粒重27.4 g。表现丰产性中等、稳产性较好 (C.V=4.26) , 株型较紧凑, 植株略高, 茎秆粗壮, 分蘖中等, 穗数较多, 成穗率高, 穗型大, 结实率和千粒重高, 谷粒细长型, 外观米质优、食味佳, 抽穗、成熟期早。建议继续试验试种。

2.2.3 丙09-07。

系嘉兴市农科院育成的中熟晚粳品种, 综合评判值居第3位, G=0.809, 等级评语为一级。试验平均产量587.9 kg/667 m2, 居第4位, 比对照品种秀水09增产6.29%, 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该品种最高苗31.2万根/667 m2, 有效穗数25.4万穗/667 m2, 成穗率81.4%, 9月9日齐穗、11月8日成熟, 株高92.0 cm, 穗长14.9 cm, 每穗总粒数129.4粒, 结实率76.2%, 千粒重24.6 g。表现丰产稳产性较好 (C V=6.14) , 分蘖较强, 株型较紧凑, 植株较矮, 穗数较多, 穗型较大, 着粒较密, 千粒重中等, 后期清秀, 外观米质优, 抽穗、成熟期稍迟。建议继续试验试种。

2.2.4 嘉33-11。

系嘉兴市农科院育成的中熟晚粳品种, 综合评判值居第4位, G=0.789, 等级评语为二级。试验平均产量622.2 kg/667 m2, 居首位, 比对照品种秀水09增产12.49%, 差异达显著水平。该品种最高苗28.7万根/667 m2, 有效穗数24.7万穗/667 m2, 成穗率86.1%, 9月7日齐穗、11月9日成熟, 株高96.4 cm, 穗长15.9 cm, 每穗总粒数122.3粒, 结实率74.8%, 千粒重27.5 g。表现丰产性好, 分蘖较强, 株型较紧凑, 株高适中, 穗数较多, 穗型大, 千粒重较高, 后期清秀, 外观米质优, 抽穗、成熟期稍迟。建议继续试验试种。

3 结论与讨论

【晚粳稻谷】推荐阅读:

粳稻生产08-31

粳稻育种09-06

上一篇:做好未来的指路人下一篇:高技术人才培养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