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精选12篇)
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篇1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 中国休闲经济和休闲产业的发展, 为中国带来新的休闲理念和休闲生活方式。浙江省作为长江三角洲主要省份之一, 地理环境和人文资源均有很大的优势, 发展休闲旅游经济, 顺应时代潮流, 符合浙江实际。而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于2012年首次招生, 依托餐旅服务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建设的大背景, 通过项目教学模块设计, 推进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培养, 为休闲行业输送高技能技术型人才。
一、农家乐休闲产业人才需求分析
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制定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本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广泛的专业调查, 本次调查选择绍兴、杭州、湖州、嘉兴、丽水五个城市一些信誉较好的旅行社的经理、导游人员为典型调查对象。其中, 调查了1, 246份问卷, 调查对象男性比例占33%, 女性占67%, 调查对象学历初中占2.1%, 高中占19.6%, 中专占23.9%, 大专占45.7%, 本科占8.7%。
调查结果显示, 旅行社对于导游学历要求如下:高中学历, 占12.1%;大专学历, 占74%;本科学历, 占11.7%;研究生学历, 占2.2%, 调查显示, 在浙江省乃至我国从事旅游服务行业大专学历占主流;对导游知识面的调查结果显示:旅游学知识, 占23.6%;客源国知识, 占8.7%;旅游市场营销知识, 占15.2%, 旅行社经营管理知识, 占14.3%;乡村休闲旅游知识, 占38.2%。无论怎样作为导游应该涉猎面要广泛, 但随着休闲旅游的发展, 旅行社对导游乡村休闲旅游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毕业生自身素质要求调查结果:企业调研发现, 旅行社最看重毕业生自身素质。调查结果显示, 身高占0.0%, 容貌占6.5%, 气质占23.1%, 吃苦耐劳占31.4%, 责任心强的占39%。由此看来, 用人单位要的毕业生并不是看中容貌, 主要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较强的适应能力。根据近几年毕业生的情况, 提出最希望学院解决的问题:根据调查, 做好办学定位, 向旅行社输送懂乡村休闲旅游知识、茶知识的导游人员的占60.8%。从市场调研的结果显示, 乡村休闲旅游已成为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 懂乡村旅游知识和茶知识的高职高技能人才已成为市场需求的主流。
二、农家乐休闲产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为顺应休闲产业发展的趋势, 高职院校农家乐休闲高技能人才培养也要加快跟进, 以有效解决农家乐休闲高技能人才稀缺问题。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强调应用性、针对性, 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基础理论方面要做到扎实, 够用为度。技能方面要做到熟练强化。在应用能力上要专一门特长, 同时还应具备从事其他应用性工作的能力, 为浙江省农家乐休闲产业培养高技能人才。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是一所农业类院校, 依托餐旅服务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培养农家乐休闲产业高技能人才, 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理论教学与省级示范实训基地的仿真实训相结合, 然后经过课题修正及顶岗实习, 培养出符合农家乐休闲行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一) 培养目标。
选择占休闲旅游导服工作80%以上的最需新人、最能砺人的旅行社、景区景点等岗位设置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 懂乡村休闲旅游基本知识, 能从事休闲旅游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导游人员。
(二) 专业核心能力要求。
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按照企业岗位调研→确定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景→教学实施的路径推进, 将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培养方案中。 (表1)
(三) 专业课程设置。
依托餐旅服务省级示范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符合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 课程的设置应是开放的、面向市场的。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我们组织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 行业企业专家和院校教师共同构建开放的课程方案, 课程充分体现了农家乐休闲产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要求, 也整体考虑了所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水平等, 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
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公选课五大类组成, 依托餐旅服务省级示范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比例超过了50%。其中, 专业基础课开设了服务礼仪、旅游心理学、导游业务、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旅游政策法规等课程, 专业课开设了茶与茶文化、茶艺与茶道、农家乐经营实务、园林鉴赏等相关农家乐休闲课程。
(四) 培养途径
1、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高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
高技能人才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高技能人才诸多能力中本质的能力, 也是最基本的特征。农家乐休闲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到休闲理论与农家乐行业实践的紧密结合, 以“打好基础、强化实践、突出创新”的原则, 构建出一个科学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体现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在构建高职农家乐休闲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时, 充分考虑社会发展需要、行业背景, 同时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应建立以就业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以能力本位为主导的课程体系;以职业标准为尺度的课程体系;以必需、够用为导向注重开发的课程体系;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弹性化的课程体系。
2、依托省级示范实训基地,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演讲式教学方式必将被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所替代。后者对于实践应用型特点突出的农家乐休闲产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而言, 更适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动手能力。当然, 这种互动式教学模式必须建立在学校具有完备的实验教学设施, 具有稳定的实习基地和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实践指导能力的师资的基础上, 依托餐旅省级示范实训基地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采取模拟演练、案例分析、课堂实验、实证分析、现场操作等方法, 较快地掌握知识。
3、建立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现代高等职业教学的要求, 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单纯的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均不再适合担当专业课的授课任务, 培养既懂理论又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是培养农家乐高技能人才的前提条件。依托省级示范实训基地, 加强和提高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建立一支专业、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 具有较强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一流团队。
4、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一线与工作现场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 高职教育要获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不仅要注重内部资源的重组和优化, 更要着眼于开辟和利用外部的企业和社会资源, 走依托行业, 校企合作的道路。我院是地方农家乐休闲旅游促进会成员单位, 现已与多家农家乐进行校企合作, 通过农家乐休闲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的研究, 进一步开辟稳定的实习基地。
5、开展休闲教育培训, 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通过培训等形式, 面向社会大众开展休闲教育, 教育对象是休闲的体验者、消费者。社会休闲教育以陶冶性情和培养人的兴趣爱好为目的, 是人们学习休闲的过程, 通过学习, 引导休闲向更积极、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一是通过社会休闲教育, 树立正确的休闲理念。有的人思想观念陈旧, 休闲观念庸俗化, 休闲方式懒散化, 以为休闲只是吃喝玩乐, 没有将休闲同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联系起来, 更看不到休闲可以充实精神和提高人们的基本素养。因此, 必须通过休闲教育来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休闲理念, 提高人们对休闲的认识程度;二是通过社会休闲教育, 推广健康、文明的休闲方式。现实社会中, 大众对闲暇时间的利用与分配仍存在不健康、不科学、不合理, 甚至是腐朽文化, 如封建迷信、旧俗陋习、黄色书刊等现象。它们无处不在, 有时是潜移默化, 有时是明目张胆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这些不健康、腐朽的方式, 不利于社会的发展。通过休闲教育, 推广健康、文明的休闲方式, 有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篇2
一、概述
1.学习内容:《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读本》第二辑。
2.所需课时为10课时,每课时40分钟。
3.《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读本》第二辑,详细记述了十位知识型、创新型、专家型的新时代工人代表:“创新楷模”王洪军、“工人发明家”代旭升、“蓝领专家”孔祥瑞、“专家型技术工人”窦铁成、“机电大王”杨杰、“车工多面手”张全民、“高空养路人”赵大坪、“航标灯王”郑启湘、“航天数控英才”苗俭、“纺机维修专家”刘生友。通过认真学习楷模事迹,激发学生爱岗敬业、岗位成才和技能成才的热情和信心。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中,通过讨论、分析、认知等,掌握高技能人才成长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技能、勤学苦练的职业意识,激发学生职业情感、爱岗敬业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2010级电子商务高技(2)班的学生。学生通过一年的专业学习,已经接触到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比较强,小组合作意识也很强,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基本了解岗位成才、技能成才的重要性,但对具体的途径和方法认识很模糊,缺乏深入的了解,有的学生还没有完全确定职业发展的目标,行动计划和措施不具体,比较空洞,缺乏行动力。因此,教学活动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引导学生向楷模学习,确立具体可行的行动方案。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设计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配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快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职业情感,激发学生爱岗敬业、岗位成才、技能成才的热情,引导学生结合本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
2.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通过榜样的教育,激发的职业情感,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
(2)多媒体教学:展示本节教学所需的教学辅助资料;
(3)课堂讨论:师生、生生之间就教学内容进行真诚地沟通,在合作讨论的氛围中帮助学生找到个人与榜样、现实与理想职业的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并制定出完善自我的具体措施;
(4)行为引导教学法: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任务驱动式教学:创设任务情景,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本节课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实施的;
2.《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读本》第二辑;
3.专门为本课设计、制作的网络资源课件;
4.《自我完善措施表》; 5.《小组学习反馈表》; 6.《校内外实践计划表》。
六、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将围绕着主题“学习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树立远大职业理想”进行,设计两个情景任务:一个是“学榜样,找差距”,另一个是“学榜样,树理想”,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学榜样,找差距
(二)学榜样,树理想
七、总结与评价
教学总结和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具体有《自我完善措施表》、《小组学习反馈表》、《学习高技能人才楷模倡议书》等。
(一)自我完善措施表:详细记录学生的个人认知情况,自己与榜样之间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距,通过阅读楷模成才事迹,制定自我完善的具体计划。
自我完善措施表
班级:姓名:
学号:专业:
(二)小组学习反馈表:用于记录学生参与小组学习的情况,考核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能力。反馈表由小组成员讨论,并结合教师的课堂观察,进行综合评定。
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篇3
一、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范围内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要提高企业和产品竞争力,最终是要提高制造者的技能水平。无论是在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中,还是在新兴产业中技术含量高的职业岗位上,都需要一大批能够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工艺和高超技能的人才。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水平,更需要加快培养一大批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因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加强职业培训。
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需要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我国在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为我国企业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企业职工队伍素质的竞争。实践证明,再好的技术发明也要靠技术工人制造成产品,再先进的机器设备也要靠人来操作。先进的科技成果只有通过技术工人的劳动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所以我们既需要高科技人才,也更需要大批高技能的劳动者。在我国的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的人数很少,这种状况如不改变,我们的企业怎么能与国际一流企业竞争?我们只有加强职业培训,加快培养一大批技术精湛,手艺高超的技能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技能、高层次的技术工人队伍,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得主动。
三、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要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而制造业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正面临“青黄不接”的严重局面,高级技术工人数量稀少、年龄偏大;中年技术工人数量不多,青年技术工人尚不成熟。不少企业只有高薪聘用已退休的技术工人来维持企业的日常生产。要在全球一体化中提高企业竞争力,不仅要有一流的工艺装备和现代化的制造技术,更要有一支过硬的技术工人队伍。全国人大代表、沈飞公司总经理李方勇说:“我们可以引进外资,也可以引进先进技术,甚至可以移植先进的管理模式,但我们不能引入大批的技术工人,中国的技术工人队伍还得靠我们自己培养”。中国要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必须加快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劳动者和掌握现代制造技术的高技能人才。
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
发展经济关键在人,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的宝贵资源和无形资产。站在时代的最高点,看当今世界各国,对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要求已经由标准型、质量型取向模式之后,正在塑造复合型取向模式。提高企业职工素质特别是技能水平已刻不容缓,这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过去传统和僵化的体制下,存在一种带倾向性的弊端,人才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一业终身制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社会现象。这种单一的人才模式和社会从业模式,显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很不相适应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要发展经济就必须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五、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保证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劳动者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创新能力不仅仅是科学家、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而且也是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要解决好劳动者素质和创新能力不高的问题,一是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和企业的作用,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经验,把职工培训工作纳入企业经营者考核内容,推动企业重视和加强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形成群众性的在职培训,岗位练兵技能比赛和技术攻关、创新、创效等活动。二是指导企业依法建立职业培训制度,健全培训机构,制定培训规划,按规定足额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三是建立健全企业激励机制,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和走企校联合办学的典型经验,引导大中型企业探索建立和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全面落实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规定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享受的待遇,调动起企业职工钻研技术岗位成才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
六、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人力资源战略的选择
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有两条,一是企业的培养,但数量有限;二是学校集中培养(主要由职业技术学院承担)。由于不少职业技术学院正陷入办学经费不足——办学条件不充分——无法吸引高水平师资——缺乏办学特色——生源日益匮乏的困境,导致我国企业中高技能人才奇缺。此外,高技能人才在企业中待遇低,而使他们缺乏学习技术和钻研技术的积极性。一些企业只是把工人作为工具,没有考虑他们的学习问题,在人才培训方面不舍得花钱,怕培训后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损失。这种用人制度的不规范,对初、中、高级技工界限不明确,简单地实行同工同酬,高级工的价值体现不出来,积极性也很难调动起来,造成了企业即使拥有高级工但他们的才智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高技能人才是人力资源的骨干力量,企业要根据岗位需求合理配置技能人才,并在培训上创造条件,使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长,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下功夫,一份投入可以换回几十倍的效益。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职业培训工作,动员全社会的教育培训力量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的职业培训体系。激发广大技能人才学技术,比技能的积极性,鼓励技能人才立足本职、岗位成才。
七、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优化政策,加大投入
1、更新思想观念,形成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氛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要坚决摒弃旧的、狭隘的人才观,树立新的、科学的人才观。明确地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坚持重能力,重创造,谁能够出成果、出效益、做贡献,谁就是人才。
2、加强政策导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职业培训和高技能人才保障机制。推行“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加速建立职工凭职业资格原则使用提升、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使用待遇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技能人才薪酬制度、福利制度,实现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与相应专业技术人员在工资福利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对有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要给予奖励。
3、加大企业培训力度,加快培养速度。实施“3年50万新技师培养计划”的主体是企业,在企业普遍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行业、企业集团应建立高技能人才业务培训和进修制度,开展技能提升和岗位培训,完善师傅带徒弟的措施,为高技能人才搭建发挥作用的舞台。要发挥老技师的传、帮、带作用,发挥高级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院等培训基地作用,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效果。
4、改进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加快建立以职业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要突破比例、年龄、资历和身份界限,促进高技能人才更快更好地成长。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高技能人才地待遇,为各类人才创造良好地社会环境。
5、积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发挥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建立培训、考核、使用和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为企业和社会高技能人才成长提供服务。完善技能人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企业单位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推进技师考评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用的高技能人才认定制度。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为技能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
职业教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关键的问题是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企业领导者要积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把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企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领导要增强服务意识,帮助职业培训机构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企业上下要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密切配合,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推动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发展,通过培训使大批优秀的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结合企业的实际和特点,有的放矢,循序渐进。企业和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事情来做,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领会文件精神,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中,使企业职业培训工作真正起到为企业培养人才、为企业服务的作用。
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篇4
高等职业院校在社会中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 现在俨然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方向主要是培养技术型的人才, 培养就业, 因此, 高等职业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实践教学。但是按照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 大多数的职业院校往往重理论轻实践, 这是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 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如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不断地完善与发展教学方案, 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化人才。
电气自动化专业主要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可以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设计、调控、维修与管理等等, 并且可以参与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的高技术型人才, 其就业方向也是电气自动化系统与设备的研发、调试、操控、维修等等, 这些岗位对专业化技术都有着很高的要求, 所以对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不仅仅是在理论中就可以完成的。在电气自动化专业中的高技术人才的培养方案是当前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应该重点研究的课题。
1 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要达到怎样的一个水平, 要实现什么样的结果, 必须要确立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 只有有了目标才能做出措施和手段, 而确立目标的同时也要根据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准确的定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对人才的需求是能够适应当前的电气自动化系统与设备的设计、维护维修、运行操作与调试安装等。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推动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变革, 当前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逐渐走向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等, 老一辈的电子技术专业人员已经无法适应变革后的电气自动化, 因此急需能够适应当前以科学技术为基准的自动化技术的专业人才, 当前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 电气自动化技术也被广泛的应用, 所以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因此高等院校培养大量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人才是责无旁贷的, 为满足当前电子自动化对人才的需求, 高等职业院校就要确立培养专业的适应当前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并且满足专业技术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不仅仅要掌握电气自动化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还要熟练掌握电子计算机的全面型、应用型的技术人才。
2 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
当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应用型的, 也就是重点在于实践, 但按照当前大多数学校的培养方案, 都把理论知识放在了前面, 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学校都只是封闭式的教育, 只重视了课堂教学而忽视了学生接触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此基础上, 培养专业技术化的人才就要先从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比进行重新划分。
(1) 专业课程的重新整合在教学的过程中, 虽然应该注重实践, 但不能表明就可以轻视理论知识的培养, 优秀的实践能力是以扎实的理论知识做基底的, 因此学校对人才的培养要理论与实践两手抓。专业的基础课程可以安排在第一学年来完成, 必须让学生充分的消化, 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打好理论基础, 而后在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强化。
(2) 专业课程的删减与扩展删减掉一些难度较大的课程, 将一些研究的过深的课程可以放到选修中来满足有继续学习深造的意向的学生的学习, 增加一些当代科学技术等实践性与实用性比较强但是难度不高额课程, 扩大学生的知识体系。
(3) 顶岗实习要想满足当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必须要让学生深入的了解岗位内容, 了解电气自动化专业在现实岗位中的工作方式以及技术需求, 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的技术与现实需要的技术之间的差距, 更好的完善自己的技术体系, 同时也为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3 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 培养实用性的专业技术人才
学校与企业建立起合作, 共同为培养专业人才作出努力, 学校与企业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 一方面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和职业培训的机会, 使工学结合进行, 在工作的过程中学习, 可以使学生学习到在课堂中学习不到的知识和技术, 更加适应岗位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可以获得专业人才, 增强人力资源的储备。
校企合作是满足学生专业技术的实践强化, 同时企业与学校也可以建立“校中厂”来满足学生的时间需求, 学校提供场地, 由企业投资提供设备与师资技术等, 学生可以在校内就完成实践教学。同时还要加强对指导教师的专业培训, 教师是传授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 所以教师的专业技术与个人素质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 因此学校在师资力量方面也要加大投入, 必要时可以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 聘请具有高级专业技术水平的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培养, 但是仍然要重视对兼职教师的培训与管理。加强对教师管理制度, 组织不定期的演讲和讲座等, 增加教师的阅历和专业技能, 使教师可以带给学生更专业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指导。
4 针对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调整培养方案
电气自动化专业与科学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等紧密的挂钩, 当前时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 因此, 学校在对学生的教学培养方案中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及时的调整培养方案。在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中也要紧跟时代的要求, 不断的完善与发展, 培养出可以适应时代进步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5 总结
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的培养方面要不断的完善与发展, 跟随时代的脚步, 不断的创新与探究,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实践性的、专业的高技术型人才。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主要任务是培养技术性的人才, 保证学生就业,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已经成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 因此,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 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的重任, 以此本文重点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向进行研究, 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与现状, 对人才培养提出一些方案, 希望能够为高职院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做一些参考。
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篇5
为了积极参与和贯彻深圳市人才强市战略,有效破解我市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短缺的难题,加快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落实好我市高技能振兴计划重点项目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申请机构概况:
广东省首脑美容美发职业培训学院是由深圳市首脑美容美发艺
术有限公司创办,公司创建于1991年,至今已有25年历史,有十年办学经验。企业现有员工2500名,拥有的直营机构包括105家五星级专业美发沙龙、10家高端专业美容会所、一家专业美容整形医院、一个专业管理机构、一所省级美容美发化妆职业培训学院及下辖的四所深圳市美容美发化妆职业培训学校,成为在全国美容美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大型连锁企业。
广东省首脑美容美发职业培训学院包括学院本部及下辖的深圳市罗湖区首脑美容美发化妆职业培训学校、南山区首脑美容美发培训学校、龙华新区首脑美容美发化妆职业培训学校和宝安区首脑美容美发化妆职业培训学校四所职业培训学校,是经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在深圳设立的第一所高层次的美容美发化妆专业培训学院,培训工种涵盖美容师、美发师、化妆师、美甲师、形象设计师等,培训层次达到技师级。
创办近一年来,在省厅及深圳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及支持下,学院在机构建设、规章制度建立与执行、教学质量、招生规模和技能鉴定量以及内部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及良好的发展。尤其是学院的招生规模逆市上扬,在行业招生不断萎缩的情况下学院招生培训数量明显领跑于深圳培训行业前列。2013年本院及其实际所辖首脑其他校区(南山校区、龙华校区、罗湖校区等)招生学员共4500人,2014年截至9月份本院招生总数已逾3000人。
同时,通过评审考核,首脑学院还被批准为全省唯一一个粤港合作“一试三证”美容师、美发师鉴定考核点,并已累计完成了对90人的“一试三证”美容师和美发师的鉴定考核。
今年7月1日至5日,首脑学院与广东职业技能鉴定南海中心合作,在国内首次举办了为期5天的“一试三证”师资及考评员培训班,来自全国的23名专业老师参加了本期培训班的学习,对加快在我市及全国推广“一试三证”培训和鉴定考核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
二、我院申报深圳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所具备的条件:
㈠、管理能力:
为了筹备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我院建立了一套完整、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包括培训管理制度、教学管理规范、理论教学及实操教学工作标准、各职位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及绩效考核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等。学院各职能机构设置完善合理,工作流程清晰明确,工作效率效能较高,具有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学院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办学,守法经营,从未发生任何违规违法事件,连续多年被评为深圳市A级办学机构和深圳市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先进办学单位,被评定为粤港“一试三证”鉴定考核基地、深圳大学“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实训基地、深圳市再就业培训基地、中国美容美发名校、中国美容教育示范基地、中国扶助金项目培训基地等称号。
㈡、硬件条件:
学院现分别在罗湖区、南山区、宝安区及龙华新区设有四个校区,培训场地、教室及教学设备设施等均符合国家建设和安全标准。学院共有5000多平米的培训场地,能满足1500人~3000人/年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培训规模,学院理论教室及实操教室全部配备电脑、投影仪、显示器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所有任课教师及所有课程均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方法。开设有美容师、美发师等符合我市经济发展急需、高技能人才短缺特色工种专业,相关的实训装备和仪器设备配备齐全,能充分满足对高技能人才培训教学的需要。
㈢、服务能力:
学院的职业技能培训规模及服务能力名列全市行业之首,年培训规模在5000人以上,其中高级工以上的超过60%,具备较强的为高技能继续教育提供服务的能力。学院信息化管理手段完善、先进,开发并使用了学校管理及教学管理软件,有较强的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反馈和信息利用的综合能力,具备较强的信息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有一支符合任教资格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保障高技能人才的培训质量和培训水平。
㈣、合作能力:
学院建立了广泛、稳定和良好的基地(学院)与企业、学院与院校深度合作关系。为了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研究确定培养目标、人才标准,制定培养计划、设置培训课程及培训模式,共建培训合作基地,共享师资资源。
首先,学院与首脑公司建立了稳定和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首脑公司下属105家直营的五星级专业美发沙龙、10家高端专业美容会所、一家专业美容整形医院都成为我院的合作对象,根据公司的用人需求和岗位专业技能需求开发课程,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学院与公司师资资源共享,学院抽出优秀教师到公司各店进行高层次的专业技能培训,公司安排管理高层和一线技术骨干到学院为学员讲课,传授技艺。
同时,学院还与深圳400多家优秀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包括、天长地久婚纱摄影、钟爱一生婚纱摄影、米兰新娘婚纱摄影、奈瑞儿塑身美颜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一生美SPA美容会所、佩霖国际自然养生会所、卡顿女性发型顾问连锁、畅想连锁美发沙龙、尼奥沙龙美发连锁、尚艺美容美发连锁等。
㈤、研发能力:
我院是按照高标准、高规格、高水平、高能力、高素质的原则选拔和配备各专业工种的任课教师和建设教师团队的,全院教师中有超过30%为高级技师资质,超过40%为技师资质。
学院有一套完整可行的研发机制和激励机制,经常开展教研教改和专业研讨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教研教改和专业开发成果,学院具备较强的开发职业标准、培训课程、培训教材、培训模式以及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研发能力和教学能力。
学院根据市场需求或合作企业的岗位需求,不断研发新的专业课程,譬如“美容中医养生保健课程”、“美容芳香精油课程”、“美容纹绣课程”、“美发沙宣ABC课程”、“美发沙宣当代剪裁课程”、“美发吹风造型课程”等。
三、基地建设目标与任务:
㈠、总体目标:
通过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设立和运营,进一步推动我校资源结构调整及优化升级,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学校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实训装备、能力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并逐步积累高技能人才培训的经验,同时深化学校与企业(院校)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合作,培养和造就更多具有精湛技艺、高超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我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顺利完成我市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贡献力量。
㈡、培训计划与任务:
1、2015年,学院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数量目标为1000人,分四期进行,每个季度培训一期,第一期398人,第二期202人、第三期200人,第四期200人。其中,职业技能高级工培训550人,高技能人才继续教育培训450人,占培训总数的45%。
2、“基地和企业”(院校和企业)合作规模目标为:第2015年再增加30家,2016年再增加40家。
3、开发高技能人才专业工种新课程:6个。
四、具体措施:
㈠、成立首脑学院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工作机构:
为保障首脑学院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工作的顺利启动和各项目标任务的如期完成,成立首脑学院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办公室,负责学院高技能人才各项工作的整体组织、指挥、协调以及具体工作方案的组织实施。
学院院长高颖人办公室主任,执行院长苟韪韪任办公室执行主任,学院教学部、教务部、市场部、行政部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㈡、制定首脑学院高技能人才培训具体实施计划与工作执行方案:
根据学院高技能人才培训计划和市、区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安排及要求,制定具体、详细和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与执行方案,将总目标和总任务层层分解,量化落实,明确责任人,定出时间表,保障工作计划按步骤、高效率的实施与完成。
㈢、制定首脑学院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相关工作制度和管理规范:
为保障学院高技能人才培训计划顺利实施和高质量完成,制定和实施必要的管理制度及工作规范,制定和实行工作标准和绩效考核,制定项目经费使用及管理制度,并严格遵循专项经费专项预算、专项使用、专项管理的原则,做好费用的使用与审查,学院保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各项费用开支的合理性与充足性,支持和保障各项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的顺利完成。
㈣、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和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效率及质量:
随着学院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各项工作的开展,要不断总结工作,找出成绩、分析不足,在工作进行中及时强化成功,纠正不足,完善缺陷,提升效能,为全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积累和提供有价值的实践经验。
广东省首脑美容美发职业培训学院
浅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篇6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科学;有效
近年来,社会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级技能人才已经成为我国人才队伍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各大高职院校在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也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做出教育改革调整,以培养高级技能人才为己任。我校正是响应这一号召,积极推行教育革新,努力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于第一线的全面发展型高技能人才。
一、提高师资水平,建设实验培训基地
教师是教育环节中最为关键的主导因素,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想要传承下去,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改革都需要老师从中协调。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程度的好坏。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势在必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普通教育是以学习课本知识为
主,升学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而职业教育则是以教授学生学习职业技能技术,以后就业工作为主要目的的教育。职业教育的这些特殊性就要求职教的老师要有过硬的职业技能技术和扎实的实际理论基础。对现有教师,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定期进行师资培训和能力考核。
二、推动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
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上,必须深化学校教育改革,建
立以职业技能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要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制度,实现所学专业与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密切注意合作企业在技术要求上的调整与变动,清楚哪些技术人才是企业现在所急需的,以此来有针对性地配以学生,使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东西能够在以后的就业发展中增强职业的竞争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培养高技能人才
教师要明确知道专业技能对学生的培养目的,清楚专业理论对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技能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根据所教授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前的备课任务,对于重点知识环节要进行反复强调,对于不同学科上的内容要有讲解上的侧重点,掌握好实际操作培训和职业技能培养,如,对于建筑专业的就要侧重让学生去进行实地考察与测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倡导“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育模式
多组织职业技术交流比赛,如,交流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等,用比赛的方式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全方位人
才,更好地总结我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积累的经验,提高广大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科研素养。学生在比赛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开阔自己的视野,与其他的选手进行技术交流,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历练,对自己以后的工作学习都是一份很好的锻炼机会。通过职业技能比赛,学校学风上得到进一步提高,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术水平,这些都是学生在以后就业工作中很宝贵的一笔实力财富。
五、树立高技能人才典型,创新学校管理
创新改革学校的教学管理体系。职业教学中管理教学模式采用理论实践课加文化课的教学模式,在学校的不断壮大和教学分类上增多,这种老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理念要求,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体系。对我校的所有课程实行全方位的教学模式改革,要从原有的纯理论教学转变为实践与理论相搭配,多采用案例分析教学,规划方案教学等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这样有利于学校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利于学校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社会上对于高级技能人才的评定是指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并能熟练操作现代科技设备,具有高素质的,全方位技术型人才。通过对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深化教企制度改革,壮大师资队伍,使职业教育标准与企业岗位需求形成零对接。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王鐵军,汪政.超越与创新:学校教育现代化的理念与动作.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建设部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文件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李金初.一个校长的教育创新思考:北京十一学校改革发展20年:1987-2007.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如何培养物流高技能人才 篇7
现代物流业作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在我国已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 到2010年, 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0万人, 在职人员培训需求达到100多万人。而国内物流教育起步较晚, 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
物流人才的培养是物流发展的基础, 美国奥尔良州立大学主持了一项物流职业类型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物流从业人员中大约92%的被调查者有学士学位, 41%的人用于硕士学位, 22%人拥有职业资格证书, 这方面中国的物流人才差距太大了。
随着全球化的步伐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物流方式, 如原料供应和产品营销已经发生改变, 物流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外资企业把生产基地转移到我国以及加强对国内市场的布局, 逐步加强物流环节的控制以降低供应链的成本;国有生产和流通企业正经历企业改制、业务重组, 物流外包需求逐渐加大;传统仓储、运输企业正在向综合物流企业转变;各地各级政府为提高竞争力, 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进行产业规划, 税收优惠加大。这些都是我国物流快速发展的表现, 物流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然而相对物流市场需求, 物流高技能人才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因此, 在教育方面, 我国应尽快的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才能有效地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所以培养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
2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相对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 我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物流的概念八十年代才被引入我国, 物流各行业也是最近随着我国加入WTO快速发展起来的。因此, 长期以来物流领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在学历教育方面, 目前许多高校开办物流专业, 开设物流类课程, 以培养高级物流人才。截至2009年底, 国内共有340余所高校开办了物流专业, 每年可为社会培养近万名物流人才。但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刚建立不久, 很多高校也是最近几年才开设的物流专业, 很多学校专业设置不完善, 层次比较低, 大多是专科和本科。
在非学历教育方面, 为适应市场对大量物流人才的急需, 近年来积极推进职业培训工作。目前国内物流人才培训大约有四种类型。一是认证培训, 就是在培训机构开设物流从业资格鉴定培训班学习取得物流从业资格证书;二是结业培训, 就是在职人员接受职业技能专门培训, 合格以后结业的有效证明;三是研讨培训, 就是由一些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从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和大学邀请资深专家就一些物流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四是行业培训, 就是由社会行业内各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自行组织物流方面的培训。
3高技能物流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迅速发展, 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求, 物流人才缺乏成了制约我国物流大规模发展的瓶颈。人才缺乏的状况也促使了物流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 但是由于起步较晚, 在无论是高校物流还是职业培训教育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 使得物流专业的培养出现一哄而起、不讲求质量的现象, 整个物流人才教育都尚未形成满足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体系, 很难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系统性、综合性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目前我国物流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3.1 缺乏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的专业教师
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 物流管理专业在高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物流管理郊野正处于探索阶段, 高校从事物流教育的多是从管理、经济、计算机等专业转行而来, 物流知识不系统、不全面、不扎实, 这样会影响学生对物流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同时他们大多没有真正从事企业生产, 无实际操作经验, 远不能解决企业实际物流问题, 他们欠缺物流实践经验。
3.2 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清晰的定位
物流人才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职务、不同的岗位对于物流人才的要求也不一样, 然而, 目前高校纷纷开设物流专业, 各种培训班和培训机构进行的物流培训, 并没有针对不同的需求对物流人才进行划分培养。高技能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当根据区域特点和市场需求, 进行明确的定位。培养目标宽泛, 对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技能, 将来能够从事何种物流岗位没有认真研究、分析和论证。
3.3 教学内容与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相差较大
由于我国物流教育起步晚, 物流学科的研究和物流课程体系还比较落后, 现有的物流理论知识还不能和实际的物流相结合。物流专业的特点是环节多、系统性强、科技含量高、实践操作性强, 而目前学校的物流教育多数片面注重物流理论的传授, 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差, 忽视了对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3.4 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物流专业是一门实务性非常强的学科, 对实践教学环节要求更多, 需要新建实验室用相应的仿真软件模拟企业实际的操作过程, 还需要面向企业, 建立更多的实习教学基地, 这必然需要大量的经费。但目前大多高校不是设立不久, 就是将投资用于规模扩张, 难以在物流教育方面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 所以造成学校通常注重理论教学, 使教学过程显得枯燥乏味, 课堂教学也脱离了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
3.5 对高技能人才培养重视不够
相对于学历教育而言, 对物流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相对于多数国家都把再就业培训作为政府行为并给予大力支持而言, 我们的重视程度还不高, 支持力度还不够大。尽管在行动目标上提出要加快培养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高技能的物流人才, 但在实际落实上尚未形成整套的、具有合力的、互相衔接的行动计划和政策措施。
4高技能物流人才培养的策略
4.1 加强“双师型”物流教师的培养
高技能人才不但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还要有技能人才所具有的较强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 必须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作为高技能物流人才培养的骨干力量。在招聘物流专业教师时, 要求既具有物流管理理论知识, 又要具有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生产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等方面实际工作经验的的教师。“双师型”师资的另一个培养途径是让物流理论知识体系较高的在校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顶岗实习, 以掌握本专业一些应用技能, 完善实践知识。同时, 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4.2 规范办学方向, 确定培养目标
物流人才培养以市场为导向, 深化教学改革, 紧密结合企业技能岗位的要求, 对照国家职业标准, 确定和调整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实训方案, 校企联合制等多种方式实施培养。学校在专业设置上, 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市场需求为目标, 注意专业设置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优化专业结构, 重点发展几个有优势有特色的专业, 把这些专业建成名牌专业。
4.3 合理构建专业课程
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市场和物流行业发展的需求进行合理设置。根据物流行业类型和市场需要, 科学设置高校物流专业课程, 鼓励和允许各高校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和职业类型需要, 开办和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同时要引进物流行业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 并结合实际情况充实新的课程, 吸收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信息, 完善物流课程设计。
4.4 加强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
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既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关键措施。校内实训基地是基础, 其设备的配置要与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 以通用、实用为原则, 为学生提供实际动手训练机会。校内实训室主要是建立现代化的物流模拟实训室, 配备自动分拣机、条码识别机、手持终端等设备模拟企业仓储配送, 用于实践性教学。企业是打造高技能人才的熔炉, 校外实训基地是产学结合、实习就业结合的最好场所, 两种基地的建设应该同时并举。
4.5 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方式
校企合作能学校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合作开发、专题研究、课程设计的咨询、资源共享等合作形式, 共享合作成果。“订单式”培养, 就是以企业提出用人需求, 教育方组织人才培养工作。根据“需要什么学习什么”的原则, 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体现产学互动, 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等教学内容主要放在学校完成, 将职业技术训练和岗位技能培养放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去实施。
4.6 加大对高技能物流人才培养的投入
高校除了需要理论教学所需要的基本办学条件外, 还需要建设与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实验、实训实施, 设备投入、实训耗材等。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机构不能只靠追求经济效益维持低成本运作, 应该在教学设备和实训基建上增加费用投入。企业应该重视鼓励员工在职培训, 使物流从业人员保持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企业应从物质上与精神上重视鼓励员工, 多方面为员工创造条件, 对积极上进分子给予培训补贴。在现阶段, 高技能人才培养要引入市场投资机制, 多渠道、多方式筹措资金, 应该加强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
4.7 政府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政府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明确高技能物流人才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使企业、行业及社会组织合理确定和适时调整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 确保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加强对高技能物流人才培养的政策引导。一是财政支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源向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倾斜, 支持高技能物流人才紧缺人才培养。对高技能物流招聘引进和师资培训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二是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办学规模较大、质量较高的, 可减免企业应缴纳费用, 社会举办培训机构可适当减免所得税。三是收入分配政策。应充分考虑技能劳动者的技能等级和业绩贡献等因素, 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技能人才薪酬制度, 引导和督促企业对高技能物流人才在聘任、薪酬、培训等方面制定鼓励办法。
积极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搭建平台。一是建立公共物流实训平台。对于现代物流培训方面, 在企业和学校无力承担的下, 由政府出面, 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体, 建设公共实训平台, 面向社会和企业开展公共性高技能人才培养服务。二是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在高校、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之间建立起沟通机制, 将职业需求、工种、人才求职信息等信息平台发布, 引导高技能物流人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三是建立物流技能竞赛交流平台。通过岗位练兵、竞赛大比武和先进操作方法演示等多种形式, 建立竞赛、表彰、奖励的长效机制, 使高技能物流人才脱颖而出。
5结束语
物流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 物流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过程, 它需要学校、政府、社会和企业为其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只有不断探寻与完善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才能够创造为社会适用的、实践能力强、懂管理知识和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物流人才, 进而形成具有我国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 以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本文只是从某些方面作了简单的阐述, 物流教育的完善还有待继续探究。
摘要:我国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 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 但懂得现代物流管理知识的高技能物流人才比较缺乏, 高技能物流人才培养成为当务之急。文中首先分析了我国物流教育现状, 从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经费投入等方面, 指出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对策。
关键词:物流人才,教育现状,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恩涛, 邵清东.现代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能力要求[J].物流技术, 2003, (10) :27-28.
[2]谢鹏, 严惠敏.浅析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 2008, (6) :45-46.
[3]季靖.我国物流人才培训的形状与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 2005, (5) :48-50.
[4]张新华, 董彩凤.针对市场需求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J].中国市场, 2008, (23) :156-157.
[5]谢晶, 唐立新.浅谈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物流工程与管理[J], 2009, (5) :151-152.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篇8
1 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走集约化培养之路
目前, 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大致有三种:第一种, 企业自己培养, 按部就班晋升方式。以机电类工种为例, 无规定学历者, 由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按部就班晋升到高级技师, 按国家正常晋升时间测算, 需用时28年。这期间, 有相当长时间属于传统式的师傅带徒弟进行技能传授, 徒弟的技能高低往往取决于师傅的技能。徒弟学到的技能往往是师傅单一的技能。第二种, 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方式。一个员工在企业实践若干年之后, 按国家职业标准要求进行社会培训, 其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须经考核鉴定双合格后, 才能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由于时间紧, 任务重, 对长期从事单一的专业 (工种) 岗位或因生产需要而转岗的工人来说, 突击学习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困难比较大。因此, 这种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途径受到学员、设备、场地、师资、教材、时间和技能鉴定手段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 特别是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的系统性较弱, 后劲不足, 不能适应市场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数量与质量两方面的需求。第三种, 由职业院校进行集约化培养方式。对大中专学生或初、高中毕业生经过2-6年时间的专业培训, 达到国家相应高级职业资格的要求。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既然是教育, 那么就必须遵循其教育规律和特点。如同人们的认知水平积累一样, 技能的培养与教育也需要有一定的时间的积累。为此, 职业院校要为学生构建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文化理论知识、思维能力和基本素质。同时, 职业教育又是以就业为目的的, 所以专业设置、专业教学层、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要遵循市场规律的内在要求来办事。职业教育本身具有强烈的职业属性, 所以, 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面对市场, 根据职业岗位所必须的技能, 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技能、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只有将教育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很好地结合起来,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才能在把握质量的前提下, 提高培养效率。
2 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第一价值取向)
职业院校具有鲜明的办学方向和特色, 都是将“职”或“技”写在自己的招牌上。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造就一大批服务于生产、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所谓“一线”、“应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都是强调就业能力这一个核心。从培养目标出发, 职业院校必须致力于专业与企业岗位需求的紧密结合, 必须致力于专业 (工种) 职业技能的基本性和专业性的结合, 必须致力于把握今后几年市场 (企业) 对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和发展趋势, 必须致力于研发市场 (企业) 所要求的专业 (工种) 群, 必须致力于高、新技术的引入和掌握, 必须致力于“高技”、“绝技”传承与创新。职业院校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最明显的特征, 在于侧重职业技能教育, 强调理论教学为应用服务, 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比较好解决就业问题, 就必须加快职业教育的建设和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院校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这一历史重任。
就业能力培养是职业院校实施职业教育的功利所在。以就业为导向 (第一价值取向) , 就是要始终坚持以职业教学活动为主线, 根据就业的需要设置专业 (工种) , 制订和实施教学计划, 组织教学, 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总之, 培养就业能力是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责乃至首要任务。衡量一所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不仅仅在于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设施和设备, 还在于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市场的认可的高质量学生。为此, 职业院校毕业生质量的高低, 最有发言权的是用人单位, 是市场。因为市场 (企业) 标准既简单又残酷, 不受欢迎的“产品”, 即使“质量”再好, 也可能是“废品、次品”。所以说, 就业是职业院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
3 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坚持面向社会需求开门办学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办学宗旨, 职业院校培养适应社会 (企业) 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必须建立起较为广阔的校企合作平台, 与企业合作办专业, 合作办班, 为企业“订单培养”。在这一点上我院根据自身实际条件, 走出了一条“两头在外” (技能提高在外、就业在外) , “一头在内” (基本理论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在内) 的成功办学之路, 受到社会、家长、学生三方面的肯定。学院与众多企业签订协议, 合作办学, 实行“订单培养”。校企合作有利于拓展多层次、多专业 (工种) 的空间, 以企业需求为目标, 设置专业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有利于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 有利于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相协调, 有利于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
4 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复合型技能与综合职业素质相结合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向综合职业素质发展, 精一门专业技能, 会几门相关技能, 走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之路。在强调共性技能达标的同时, 也要创造条件使个人绝技得到创新和发展。为此, 对职业资格鉴定也应由单一工种逐步向复合工种转变, 由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快速发展, 在用人上既越来越细化, 又越来越强调综合能力了。职业资格鉴定必须以产业界的需要、生产和技术实际设置考核目标。过去, 传统产业都具有鲜明的行业特性, 技能考核都有代表性的典型零件, 从易到难, 考核等级也依次上升, 行业之间相互独立的多, 相互联系的较少。以车、铣、磨、刨、钳工种为例, 都有完整的考核系列, 这些规范性考核虽能以标准来考核个人的单一操作水平, 却往往很难考核出一个人的基础素质和综合能力, 经常发生数控车床操作工专业和车工专业的毕业生不会磨车刀, 钳工专业的毕业生不会磨麻花钻等问题, 学生在校学到的单一技能往往与产业界要求和需要相距较远, 或根本不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所以, 我们要非常注重能力的培养:一是突出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紧密结合;二是注重专业经验与专业智能的紧密结合;三是强调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职业标准紧密结合;四是传承技能技巧与推广先进技术应用紧密结合;五是检查知识的运用和技能技巧的掌握水平紧密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说,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着眼于人的后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面向社会, 贴近市场, 贴近生产, 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技术装备教育“今天”的学生, 为“未来”服务。
总之, 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首先, 教育思想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和更新, 要认真落实职业教育发展观。要使高技能人才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需要做的工作很多, 要对专业建设和发展科学定位和高标准、高起点谋划, 形成以专业建设为龙头, 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 以教育质量为生命线, 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发展思路, 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高技能人才。
摘要:通过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紧迫性、走集约化培养之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需求开门办学、复合型技能与综合职业素质相结合等几个方面的阐述, 探索了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所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责任。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案例教学与高技能人才培养 篇9
一、高职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一) 培养目标不明确。
培养目标不明确一直是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 不能把目标正确定位在高技能人才上, 不能树立“教育应注重能力本位”的思想, 以学历求生存, 认为学历越高越有用, 普遍存在“白领情结”, 都想当干部、搞管理、搞科研, 不想当工人。
(二) 采用传统课程模式。
目前, 高职院校课程多采用以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必修课为主的传统课程模式。传统的课程模式比较符合教学规律及师生习惯, 教师的任务是讲, 学生的任务是听, 固然可以使学生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 但这种模式“重理论、轻能力”, “重讲授、轻实践”, 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 不注重教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因此, 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注重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 注重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但在高职院校中, 有过企业工作经历的老师还为数不多。高职院校的师资建设主要瞄准各类高等院校的教师, 或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他们往往会将本科院校的教学方法应用于高职院校, 不能适应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要解决这个问题, 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在上岗前接受相关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专门培训, 以便适应教学需要。
二、案例教学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作用
高技能人才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并能够解决生产实际操作难题;有创新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而案例教学法可以将书本知识与典型的真实情景相联系,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积极思考, 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是一种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 案例教学的这种理念和方式, 决定了案例教学能适用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一) 案例教学的角色定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 课堂上除了粉笔、黑板以外, 只有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这类视听媒体, 这类媒体尽管也能做到图、文、声并茂, 但缺乏交互性, 只能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 教师主宰课堂, 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学生是被动学习。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 是案例的“设计者”和“主持人”, 学生则作为一个绝对的主角参与进来, 这种角色的转变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 案例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 案例教学法通过采用真实的、典型的、学生感兴趣的案例, 让学生置身于案例的情景中, 产生强烈的现实感, 进而将理论、原则和方法的讲解寓于实际案例的分析、讨论中, 使学生能切实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其次, 案例解决方案的多样性, 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意识, 在民主和谐的讨论气氛中, 学生大胆交流, 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 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 学习者尽管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 但这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性思维的认识和收获, 是一种单一的、静止的、孤立的抽象认识。案例教学能使理论走向实践, 是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 使学生从根本上掌握知识。
(三)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实践教学法的着眼点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做。而案例教学法则是这两种方法最好的结合, 注重综合能力培养。案例教学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 让学生去摸索、学习处理各种实际问题, 从而增强学生对现实问题做出科学决策的能力。在专题研究过程中, 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 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收集和分析资料, 调查研究, 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 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现代企业的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精诚团结的团队, 每一个企业员工都要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不仅有老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交流, 而且还有老师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的交流, 整个课堂一直处于动态的过程之中。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智慧和长处, 但每个人又都不是完人。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合作、思维相互撞击, 这不仅使群体潜力得到开发, 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运用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已经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普遍使用。但是, 我们对案例教学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肤浅性和片面性, 在运用时, 常常陷入一些误区。因此, 要让案例教学法更好地应用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必须清楚案例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一) 案例教学不能忽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在教师的指导下, 运用所学理论知识, 对事先编写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论证, 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 案例教学实施的前提是学生要掌握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 没有理论知识的储备, 案例教学等于无本之木, 空中楼阁。在理论知识普及方面, 理论讲授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它能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但是, 要充分发挥理论讲授的优势, 必须克服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本着案例教学的理念, 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渴求。只有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 案例教学才能真正成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才能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
(二) 案例教学不是放任教学。
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起辅助和引导的作用, 但案例教学不是放任教学, 可以分两点来理解:
1、教师不能放任。
有些教师误认为案例教学是轻松教学, 因为教师不需要站在讲台上辛苦地讲授, 在课堂上只把案例呈现给学生, 教师不引导、不总结。其实, 案例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负担的减轻, 而是教师的工作性质和重心发生了变化。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更高, 教师的任务更重。首先, 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并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 这需要教师长期地学习和提高;其次, 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案例教学的教与学是互动的过程, 通过师生相互交流,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职业素质;最后, 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教学组织能力, 能发动学生广泛参与讨论, 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理论提升, 鼓励学生在讨论和探索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使学生对案例中所包含的问题进行透彻地思考和理解,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学生不能放任。
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 有些学生由于习惯了传统的被动学习模式, 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不知如何下手, 缺乏主动性, 不肯动脑筋, 发言不积极;有些学生积极性很高, 但相互间不配合, 敷衍了事, 把案例课堂当作轻松课堂、趣味课堂。这是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两种极端表现。因此, 教师自如地驾驭和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只是某一课程的讲授者与实施者, 还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三) 案例教学需要高素质的案例教学讲师。
在案例教学体系中, 教师作为基本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的引入者、组织者, 统领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当前, 案例教学讲师总体素质不高是制约我国案例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师本身对企业经验和案例教学准备的轻视和投入不足;对案例教学理念理解的偏颇和教学经验不足。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 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沟通能力、课堂控制力和细节的把握能力同样是一个案例教学讲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四、正确实施案例教学, 培养合格高技能人才
案例教学在实施中大致可分成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三个基本环节。要想在课堂上成功地使用案例教学法, 教师必须把握好案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一) 案例引入。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 从自己收集的案例中筛选出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材料, 然后对案例进行精加工, 并通过合适的方式将精心选择的案例展示出来, 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案例的展现力求引起学生的兴趣, 唤起学生的共鸣, 将学生引入一个身临其境的情景和多向思维的空间, 为案例讨论奠定基础。
(二) 案例讨论。
教师努力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 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 并注意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向, 引导学生剥去案例非本质的细节, 揭示其内部特征以及案例与教育理论之间的必然联系。案例分析总体上应该做到实事求是、全面客观、以案论理, 切忌就事论事、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三) 概括总结。
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各小组结论的共性和差异性, 分析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并以积极的态度对学生的各种结论加以点评。最后, 教师再结合教学内容对案例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讲解、释疑, 梳理思维, 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 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
五、结语
总之, 将案例教学应用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但是,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能完全依赖于案例教学, 如何将传统教学法、项目驱动、产学结合、工程实践等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 如何把多媒体技术及其他先进的教学手段融入案例教学, 以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郑金州.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7.
[2]陶潜毅.在创业教育中如何强化实践性案例教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2.
[3]周德魁.案例教学的误区探究[J].管理科学文摘, 2008.
企业应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篇10
一、对高技能型人才的理解
高技能人才是指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难题,具有技师和高级技师及相应职级的人员。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技术创新的实践者和推动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之一。高技能人才一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特别重视新加工制造技术的发展,目前的趋势是加强制造过程的技术改造,向高技术转化。他们认为,21世纪竞争优势主要来自新的加工技术,而不是新产品技术。在高技术加工制造方面领先,对几乎所有产业都至关重要。美国国家生产率委员会调查表明,在企业的生产率构成中,制造技术的作用占65%,要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必须依靠制造技术的进步。他们预测,今后15年内制造技术的发展速度,要超过以往75年。反观我国,目前企业高级技工严重不足,开发新产品缺乏能工巧匠冲锋陷阵,批量生产关键部位缺少能工巧匠把关,产品达不到设计要求为数不少,有的企业想创优,花钱引进技术或购买国内新产品技术,虽然技术图纸齐全,但产品质次价高,不少企业科技人员数以百计,人才济济,成果累累,设计图纸无可挑剔,但拿出的产品却加工粗糙、可靠性低,达不到设计要求,形不成产品优势。必须清醒认识到,先进的技术、先进的工艺、先进的设备可以引进,但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难以引进。没有自己的高技能人才,企业就难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高技能人才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的,企业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也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其一,企业的生产实践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决定作用。高技能人才与企业生产实践密不可分,一个真正的技师必须在企业生产实践中才能培养成才。其二,企业需求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果的最终评价标准。各种渠道、方式培养的技能人才,都需要经过企业实践的检验。其三,企业是高技能人才发挥作用的重要舞台。高技能人才离不开企业的培养,企业也是高技能人才的主要服务对象,只有在企业的沃土上才能真正展现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加快发展的需要,能使高技能人才自觉成为企业生产的战略性资源。同时通过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能极大地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速发展的不断深入,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铁路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我们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但另一方面我们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
1. 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重视不够。
企业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是一项成本高,周期长,专业性强的培养,由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和效果的潜在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重视不够。有的领导即使从安全管理需要出发,抓职工教育培训,抓高技能人才培养,也往往是追求“现得利”,缺乏长远规划,措施不够得力,工作得不到落实,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受到影响。
2. 忽视和漠视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价值。
虽然也有个别企业高技能人才享受了较高的待遇,但是就整体来说,高技能人才在劳动报酬、福利待遇、提职提级等方面远不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术价值受到冷遇。这种现象导致的后果是技术工人被人看不起,很多人不愿意当技术工人,即使当了技术工人,对工作也不能尽职,缺乏主动学习钻研技术业务的精神。
3. 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制度不健全。不少企业还没有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缺乏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政策不匹配,高技能人才待遇相对较低。有关制度不完善,缺乏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硬性措施要求,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没有必要的制度保证。
三、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途径
1. 要营造尊重劳动、
崇尚技能的社会大环境。高技能人才在企业生产科技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技能人才是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人力资源。企业必须大力营造尊重高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良好氛围能鼓励和引导工人学习技术,钻研业务,使技术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应充分发挥舆论的宣传和导向作用,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展现他们的技术价值,尊重他们的人格价值,要抛弃重学历轻技能、重管理轻一线、重干部轻工人的传统观念,从而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大环境。
2. 建立高技能人才使用和奖励制度。
企业应当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使高技能人才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得到应有的回报。对高技能人才实行特殊奖励津贴,对为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要实行重奖,对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在省(部)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取得认可名次或取得局级技术状元称号的,可破格晋升技师或高级技师,同时给予奖励。
3. 强化培训职能,重视高技能人才的教育。
要从实际出发,围绕大量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技术创新,以对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目标,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找准培训切入点,确立培训思路,强化培训职能,拓宽培训渠道,注重培训效果。另外,还要抓好对既有的高技能人才的继续学习提高。注重对这些人的再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师带徒是教育培训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师带徒的作用,按照企业需要和职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计划,明确高技能人才传帮带的责任,把带徒作为技师、高级技师的考核内容之一,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把技师、高级技师的绝活变为企业的共同财富,促进职工岗位成才。
4. 完善培训设施,规范培训体系。
规范培训体系,建立高技能人才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真正提高高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依靠单一的培训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凡是适应企业特点,能够源
源不断地为企业提供技术动力支持的培训模式就是合适的。比如岗位练兵、技能大赛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培训模式之一,它既为高技能人才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价值的平台,推动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又可以锻炼技术工人的心里素质,帮助他们完善自我。所以,制度化的岗位练兵、技能大赛为技术工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提高技能水平渠道。
5. 搭建培训平台,实现动态管理。
企业应为高技能人才搭建成长平台,通过建立相关工种的专业委员会,让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参与一些新项目的研发、技术革新和改造、疑难技术课题和技术攻关等,推动他们向知识性、研究型、创新型转变。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动态管理,推动高技能人才不断进取。要使高技能人才有一种危机感。今天是高技能人才,不能说明永远是高技能人才。因此要通过建立高技能人才库,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管理,让高技能人才时时感到有压力,也让非高技能人才有动力,有奔头。通过经常化、制度化的动态管理,使企业拥有一支具有旺盛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最重要的舞台是企业,企业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要有主体意识,为技能人才操作技能的提高、实践经验的积累创造条件。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解决数量更应重视质量,需要全方位的统筹考虑。解决好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难点问题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四、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创新培训模式
一是设置高技能岗位序列,从人才定位和薪酬上体现技能人才的价值。高级技师、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对照相应的经营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提高其薪酬待遇水平。二是建立了技术工种带头人和技术能手评选表彰制度,对获得者给予奖励。既展现了高技能人才的社会价值,又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创新热情。三是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四是加强高技能人才的深度培训。促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学习和运用,使技能人才的知识层次不断提高,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结合岗位开展培养工作,继续探索“名师带徒”及每日一题、每周一课、每月一考、每季一赛的“四个一”活动等方式进行培训和岗位练兵。
校企合作 培养石油高技能人才 篇11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技能人才
山东胜利职业学院隶属胜利油田,其前身胜利石油学校是胜利油田为培养石油技术人才于1973年建立的,建校以来先后为油田培养石油技能人才5万多人,他们已成为胜利铁军之脊梁,学校也因此而誉为胜利铁军之脊的摇篮。
一、企业办学,服务企业
学院坚持根据油田生产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目前,共开设油气开采技术、石油钻井技术等高职专业22个;学院坚持校企双方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专业设置和人才规格与企业需求相符合;学院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仅2009年就为胜利油田培训职工2万多人次。
二、校企合作,办学实力不断加强
(一)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学院改善办学条件、彰显高职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学院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合作共建了三大校内实训中心和56个校内实训室以及58个校外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职业技能训练中心。该中心是集学生实训、职工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竞赛四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基地,占地66亩,设备总值5000多万元。年均实训学生、培训职工3000人次。实习工厂。该厂集学生实训、生产经营和科技服务于一体,有各种设备60台套,价值280多万元。每年可完成2000余名学生的实训任务,同时创收500余万元。汽车驾驶与维修训练中心。该中心拥有教练车52部,红外线倒桩仪、无纸化考试室和综合训练考核场地。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保障学院学生校外实训落到实处,胜利油田下文要求其下属企业必须接收、指导我院学生实习实训任务,并作为年终考核条件。至今,学院已建立东辛采油厂、钻井五公司等58个校外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把学校与企业、教学与生产、教室与车间(井场)、讲授与训练、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了真实的职业岗位工作环境。
(二)合作共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校企互动,实现师资双向交流。学院近几年安排120多名专任教师到生产一线挂职锻炼。与此同时,学院从油田科研院所、厂矿企业中聘请了包括胜利油田资深首席专家、科学院院士顾心怿在内兼职教师78名,主要担任实习指导任务,他们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广博的真知灼见拓展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学水平。
(三)合作编写特色教材
學院聘请油田技术专家与教师组成教材编写小组,发挥教师把握编写教材的规范要求以及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熟知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优势,使合作编写的教材更贴近工程实际,更有针对性,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参加编写公开出版教材59本,企业培训教材108本。
三、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合作共建突出石油特色专业
学院与油田人力资源部门组成联合调研小组,深入油田人才需求调研,校企双方通过对职业岗位(群)分析、论证,确定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例如把石油工程专业按职业岗位群改为石油钻井、油气开采、井下作业三个方向。通过几年发展,学院逐步形成了以石油专业为特色,门类相对齐全、服务油田生产建设的专业结构,较好地满足了石油行业发展要求。
(二)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离不开企业的合作与参与,关键是把握好企业生产与学校教学需要的平衡点,处理好工、学时间比例和内容的衔接。如:油气开采的“讲练训考一体化”,把课堂和实训室、技能训练、生产现场结合起来,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油气储运专业的“实习-务工-就业”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保证了毕业生技能鉴定合格率均在98%以上,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接轨。
(三)合作强化课程建设
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篇12
近年来, 我国铁路物流行业企业不断开拓进取, 积极开展现代物流服务, 成绩显著。但随着现代物流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凸显地要求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把运输、仓储、包装、配送、信息服务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满足综合服务的需求。这在客观上要求我国铁路物流行业企业和有关院校需规模性或批量性地培养出符合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的新型化的铁路物流人才, 尤其是高技能 (高技术) 型的铁路物流人才。换句话说, 为了满足我国铁路现代物流的发展, 为了有效地推动我国铁路现代物流的发展, 我国铁路物流行业企业和有关的院校必须积极实施铁路物流人才培养战略, 必须积极运用多种手段, 加强物流知识培训, 普及现代铁路物流知识, 使铁路物流职工特别是骨干和领导掌握铁路现代物流知识, 拥有现代铁路物流的实践技能, 尤其是要高度重视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我们知道, 铁路物流方面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既要解决数量更应重视质量, 需要全方位统筹考虑。事实上, 我国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与确定是我国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难点与关键点之一, 而很好的或较好地完成我国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的选择与确定这一关键性的工作, 无疑将有利于我国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所谓铁路现代物流是指以铁路为依托, 整合点线能力, 连接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 利用铁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货物从供应地向接受地实体流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所谓高技能人才, 简约地讲, 是指从事相关专业 (工种) 工作的技能高的, 且已经取得本专业 (工种) 国家《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高技能人才通常是从事具体作业线、具体单机、设备的技术操作的人员, 他们不仅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知识、理论知识 (技术原理、工作原理和专门知识) , 还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长期以来, 我国铁路物流人才缺乏, 尤其是高技能铁路物流人才 (含指高技术型的高端人才) 严重缺乏。我国铁路物流人才的缺乏一直是阻碍我国铁路现代物流发展的最大瓶颈。要破除这一瓶颈, 就必须搞好我国铁路物流人才的培养工作, 尤其是要搞好我国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的选择与创新工作。
2 我国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重要性
若按运输方式对物流进行分类, 公路物流、铁路物流、航空物流、海运物流、内河物流、管道物流等是物流行业的基本类型。由于铁路运输具有其他交通工具无法超越的优点, 在物流行业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长期以来, 我国铁路物流人才缺乏, 尤其是高技能铁路物流人才 (含指技术型的高端铁路人才) 严重缺乏。要搞好我国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就我国铁路物流企业来讲, 就是要搞好“两改”工作;就开办铁路物流专业的我国高职院校来讲, 就是要搞好“两创”工作。换句话说, 努力搞好“两改”和“两创”工作是我国现代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工作要务。所谓“两改”工作:一是改“死水”为“活水”, 二是改“单一培养”为“复合培养”。改“死水”为“活水”是指改变传统的挖掘和使用高技能人才的观念, 积极向外部高技能人才敞开铁路物流企业大门。众所周知, 铁路物流要发展、要壮大, 有足够的满足实际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是关键点之一。目前, 我国绝大多数铁路物流企业缺乏高技能人才, 尤其是缺乏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对这部分人才需要的满足, 传统的做法是以内部培养和挖掘为主。采用内部挖掘与选拔方式, 或采用内部短期培训与派内部人员外出学习等形式来满足对这部分人才的需要, 固然是必要的, 且有其优点。但同时更要看到, 这种内部化的“死水”方式也有着其天然的不足之处, 有时难以达到所需效果, 另外还易产生“近亲繁殖”现象或效应。实际上, 变“死水”为“活水”现已是大势所趋。所谓“活水”是指通过对外公开招聘、中介机构推荐等多种形式招聘或招纳本企业以外的铁路物流方面的高技能人才的做法。不难理解, 满足我国铁路物流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活水”做法是非常有利于我国各院校铁路物流专业的办学的, 是利好于外来的高技能人才就业的。改“单一培养”为“复合培养”是指铁路物流企业和开办铁路物流专业的院校要改单一化的培养为多方面化的培养。我们知道, 现代铁路物流企业既需要具有单一技术或技能的高技术人才或骨干, 更需要高技术型的高端人才。整体素质高是高技术型的高端人才的基本特征, 现代铁路物流企业的发展与壮大非常需要这种人才来领军。高技术型的高端人才是复合型的高端人才中非常重要一种类型, 所谓复合型高端人才是指有着多种技术技能的高层次人才。
所谓“两创”工作:一是办学理念创新, 二是办学模式创新。新常态下, 我国铁路物流企业更加急需高技能人才, 尤其是综合能力强的高技术型的高端人才。所谓综合能力强是指综合处理各方面的业务和各种信息的能力强, 即强调一个人的知识和技术技能的覆盖面广且高, 并有着高水平的处理各方面的业务和各种信息的技术技能或能力。基于这种情况, 我国高职院校铁路物流专业在办学方面上要进行办学理念的创新, 要努力打破陈旧过时的办学模式。我国高职院校现今的铁路物流人才培养工作要紧紧贴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要用切合实际的教育理念指导我国高职院校铁路物流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要特别注重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多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要走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新形式的教学道路, 并在此基础上积极优化我国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
3 我国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典型路径分析
众所周知, 人才培养路径通常是多种多样、多条多化的, 对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来讲显然也是如此的。但鉴于, 初、中层次的技能人才通常是高技术人才的基础与支撑, 因此在对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进行创新与确定时, 把铁路物流初、中层技能人才培养路径也纳入其中进行通盘考虑一般来讲是一种比较优化的做法。基于这种思想理念, 本文提出了颇有典型意义的逐层递进的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所谓逐层递进是指, 从底层向高层地逐层地进行, 即从铁路物流初级技术人才到中级技术人才再到高技能人才递次地进行。逐层递进的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典型路径见图1。
图1中的“工程”表示要完成的任务或要进行的事务, 一项“工程”就是一个节点;图1中的数字则表述逐层递进的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典型路径的三段路径和其方向;图1的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 (工作) 路径上一共有四个节点, 即“基础工程”、“历练工程”、“深化工程”和“卓越工程”。
这里, 把“基础工程”、“历练工程”、“深化工程”和“卓越工程”称为四个基本节点。“历练工程”中的“历练”特指:参加实际工作, 通过实际工作获得积累与升华。四个基本节点中的“基础工程”指进行初、中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历练工程”指入职并进行工作;“深化工程”指进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历练;“卓越工程”指进行高技能型高端人才培养和历练。下面对几条基于逐层递进化的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进行明示与分析。
4 逐层递进化的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的确立
针对图1中的逐层递进的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典型路径, 根据主要培养者的身份 (单位) 来源, 至少可把逐层递进的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典型路径细化为基于院校培养的逐层递进化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基于企业培养的逐层递进化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和基于多方协同的逐层递进化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这三种子类型。顾名思义, 基于院校培养的逐层递进化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中的主要培养者 (单位) 是院校;基于企业培养的逐层递进化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中的主要培养者 (单位) 是企业;基于多方协同的逐层递进化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中的主要培养者 (单位) 则是多方多元的, 基于多方协同的逐层递进化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进行与完成常常是由院校、企业和社会力量等共化担当的, 或是接力棒式担当的。
基于院校培养的逐层递进化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主要好处是:路径单一, 不会存在路径节点衔接不好等脱节方面的问题;主要的不好点在于:社会力量办学和企业等方面的铁路物流教育资源没有被利用和融合, 易产生脱离铁路物流实际情况和针对性差等方面的问题。以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物流专业为例, 若采取基于院校培养的逐层递进化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不仅有“闭门造车”的缺点, 也会丢失强大的铁路行业背景的支撑和铁路物流企业巨大的办学资源。此外, 当步入“深化工程”和“卓越工程”阶段 (节点) 时很可能出现“力不从心”和无法良好地开展等问题, 尤其是在实践方面上更是如此。
基于企业培养的逐层递进化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主要好处是:企业资源丰富, 贴合现实需要, 路径单一, 不存在对外需要衔接等的问题;主要的不好点在于:社会力量办学和院校等方面的铁路物流教育资源没有被利用和融合, 易产生培养工作连续差、力不从心、近亲繁殖、体系性不好和规模不大等方面的问题。此外, 当步入“深化工程”和“卓越工程”阶段 (节点) 时会出现开展不力的问题, 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教育资源较差的企业根本就不能开展。
不难看出, 以上谈及的两条路径均不是理想的培养路径。图2给出了一条基于多方协同逐层递进的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这是一条较为理想的路径。一般来讲, 基于多方协同逐层递进的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中的“基础工程”这一节点处的人才培养工作可由高职院校 (尤其是具有铁路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 或社会办学力量来完成, 且可规模性地完成, 当然也不排除部分有实力的中职学校来完成“基础工程”方面的培养工作, 形式最好是校企合作样式的;“历练工程”这一节点处的人才培养工作既可在校办铁物流企业中完成, 也可校外铁物流企业中完成, 或两者结合起来来完成;“深化工程” (“深化工程”指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历练) 这一节点处的人才培养工作可采用“高职院校+企业”的方式来完成, 这里的高职院校指本科层次的高职院校, 最好是由高职本科院校或实力较强且具有铁路背景的高职院校和铁路物流企业等 (含指社会办学力量) 共同来完成;“卓越工程”这一节点处的人才培养工作只能由具有铁路背景的高职本科院校和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准的铁路物流企业等共同来完成, 政府部门最好也应参与进来。
图2中的数字的含义同图1中的数字的含义;图2中的数字是节点任务承担者入节点的方向编号。显然, 图2中的基于多方协同逐层递进的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是在图1中的逐层递进的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典型路径基础上演进出来的一条把教育界力量和非教育界力量协同起来的新路径。这一新路径的主要优点在于:第一, 多方协同, 扬长避短, 互补性好;第二, 合作性办学, 优势凸显, 校企合作效果好、效率高;第三, 各阶段 (节点) 可以顺利通过, 且效果佳;第四, 当步入“深化工程”和“卓越工程”阶段 (节点) 时, 这两个阶段 (节点) 不仅可以顺利通过、效果佳, 且规模可以很大。由于基于院校培养的逐层递进化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和基于企业培养的逐层递进化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由于自身缺陷致使其无法大批大量地完成高质量的高技能人才和高技能型高端人才的培养, 因此第四点显得尤为重要。
5 结束语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 在我国现代物流体系中起着独有的重要作用。事实上, 采取什么样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是关系着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 (这里的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含指铁路物流高技能型高端人才) 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效果的大事情。由于通常情况下, 初、中层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的选择与确定的好与坏不仅是关系着初、中层次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开展得顺利不顺利、效果好不好等方面的举足轻重的影响方面, 也是关系着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开展得顺利不顺利、效果好不好等重要的因素方面以及由于传统的单一承担者方式的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有着明显的不足性和缺陷性, 因此要切实搞好我国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 (高技术型的高端人才) 的培养, 我国铁路物流企业和铁路物流人才培养院校等实体单位就必须加强合作, 必须积极探寻新路径, 必须设计出合理可行的高质高效的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路径,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我国现代铁路物流对高技能人才迫切需求。
本文以我国铁路物流为例探研了我国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问题。这一探研工作的开展意在为我国铁路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明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以及为我国其他行业的物流高技能培养路径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启发。
参考文献
[1]刘晓玲, 庄西真.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J].职教论坛, 2016 (01) :62-66.
[2]赵海宽, 王涛, 宋锴.加快铁路货场物流化改造提升铁路物流能力和质量[J].中国铁路, 2014 (9) :1-5.
【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推荐阅读:
高技能职业人才07-19
高技能外贸人才10-23
高职高技能人才12-04
高技能人才短缺09-29
高技能人才及其培养05-31
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11-01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略12-20
高技能人才申报条件09-27
学校需引进高技能人才10-24
高技能人才调查报告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