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2024-06-12

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共8篇)

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篇1

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核心提示】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融入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递进关系。现代学徒制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模式。

传统学徒制到现代学徒制的演变

“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能传授形式,通俗地说即“手把手”教。一般认为制度化的学徒制出现在中世纪,“学徒制”一词始于13世纪前后。在此之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出现了学徒制这一技能传授模式。

工业革命对学徒制造成了致命冲击。机器部分代替了人的劳动,原有学徒制所培养的人才满足不了机器大工业生产对人才的需求,职业学校的兴起取代了原有的学徒制。“二战”后,随着企业对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各国也在汲取德国“双元制”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纷纷实施“学徒制”,并对学徒制进行改革和创新。目前,各国普遍将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这个阶段的学徒制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习方式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革。如在英国,现代学徒制把培养目标划分为学徒制、高级学徒制和高等学徒制三个层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建立多样的课程体系和国家职业资格课程;在学习方式方面,实施工作和学习交替进行的学习方式。学徒制的性质仍具国家性质,国家对学徒制各个方面进行规范。

学徒制从萌芽到现代学徒制,其内涵和意义已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性”赋予现代学徒制新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融入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递进关系。

作为高等教育类型之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其本质和特征是“跨界的教育”,这是基于对高职教育功能定位的深刻认识和对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深刻理解。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主要体现在“高等性”与“职业性”两个属性上。学徒制以职业实践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凸显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较好地实现了教育的外在价值。但高等职业教育不应是“应职教育”。近些年,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过多强调社会需求,过分强调职业岗位对人的需求,而忽视了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求;较多关注了教育的外在价值,忽视了教育的内在价值,一定程度上造成职业教育的畸形发展。所以,在实现高职教育“职业性”的同时,我们必须关注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应在凸显高职教育“职业性”而实现教育外在价值的同时不失其“高等性”,从而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因此,必须赋予现代学徒制新的内涵,核心思想是回归教育本质,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兼顾社会需求和人的自我发展的需求,这是高职教育的内在价值所在。

现代学徒制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其内在的逻辑体系和运作流程蕴含着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这种“工”与“学”的交替、将工作与学习相融合的教育模式的建构和发展,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本质特征赋予现代学徒制的新内涵。

支撑现代学徒制的要素分析

1.学生、学校、企业的自觉约定——构建校企合作平台。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和学校教育制度的重新组合,其主要特征是学生和学徒身份相互交替。表现为:一是招工即招生,首先解决学生的员工身份问题。二是校企共同负责培养,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从而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施现代学徒制,需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突破体制与机制上的瓶颈,使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2.课程体系的重构、课程内容的重组——重建学习载体。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课程进校外“基地”及“基地”兼职教师承担课程教学应是一种常态的教学安排,但这是目前高职院校都面临的难题,也是高职教育实现“高等性”和“职业性”有机融合的瓶颈。究其根源在于,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尚未完全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仍是以知识的系统性作为教学内容的逻辑主线,岗位工作任务不能有机地融入课程内容,这虽然强调了“高等性”,却又弱化了“职业性”。此外,按照岗位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基于岗位工作流程组织教学,缺乏以能力培养为逻辑主线的系统学习和训练,这显然也是强调了“职业性”却弱化了“高等性”。这均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现代学徒制要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各专业必须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培养目标,制订专业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和确定课程标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真正形成融合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其中包含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递进式的系统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工”与“学”的交替——变革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现行学校教学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工学交替。由于教学空间延伸由校内到校外,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在教学管理运行中,要求做到工学衔接合理,在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以他方为中心和一切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讲,就是要依据培养过程中学生发展的共性和个性需求选择教学组织方式,实行校企共同参与的“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校企共同实施课程管理、共同评价课程实施效果和评估高技能人才培养绩效,为现代学徒制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管理上的支撑。

4.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协作和互补——集聚教学团队的目标。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教学团队的特殊性。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任务,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水平也是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

专任专业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双师素质。“工”与“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使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发生了质的改变,高职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熟悉专业所对应的主要职业领域的工作过程知识,具备本专业领域内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

兼职教师是现代学徒制中“师傅”这一角色的主体,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和教育教学方法及综合执教能力的培训,使其具备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兼职教师的执教能力。对于专兼教学团队的管理,可通过结对子的方式,让专兼教师互相帮扶、取长补短,使专兼教师在专业建设、科研合作、课程实施等方面实现共同提高,促进专兼教师协同工作,整体提升专业教学团队的水平,实现团队目标的集聚效应,使团队效能最大化。

5.针对性与发展性相协同的学习评价——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在现代学徒制的制度框架下,学生对于产业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领悟能力,对职业规范的理解,对职业风范的把握,以及创新创业意识的激发,都将有其独特优势。建立以目标考核和发展性评价为核心的学习评价机制,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有三个原因:一是实施过程考核,按照培养方案的设计,结合“工”与“学”特定的课程教学目标,定期对学生的课业学习状况进行考核,适时进行反馈、沟通,保证学习过程的质量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创设学生学习和创作成果展示及各项评优活动平台,如通过开展优秀学徒、优秀技能手、优秀设计师等的评比,组织各类技能竞赛,展示学生学习创作作品和先进事迹,发挥榜样激励对学生成长的促动。三是实施面向学生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的发展性学习评价,突出对学生人文素养、沟通能力、职业素养、文化自觉等方面的评价,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学习品质的评价。这些评价应贯通校企,全面体现于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各个学习和实践环节。

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篇2

项目制是在学校对企业高技能人才进行技能鉴定时, 由企业人员自行结合生产中存在的工装改进、夹具制作、工具改造、质量攻关等生产或质量瓶颈作为攻关课题并进行申报。在企业初步评审后, 再由学校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论证, 评审通过后, 参与培训的学员组成团队, 制定计划、合理分工, 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 有计划地实现课题攻克的技能人才培养和鉴定模式。这种考核方式突出“工作业绩”, 注重“操作技能”, 拓展“复合知识”, 实现技能人才培养从单一的专业知识技能向“宽基础、跨专业、复合技能”方向转变。

二、项目制实施方法

(一) 项目申报与评审

为保证项目制得到有效实施, 在项目制实施前, 要求各企业成立相应的评价鉴定机构。机构成员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主管、考评专家、分厂厂长、工段长等成员组成, 考评组成员不得少于5人, 其中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要达到60%以上。

员工报名后, 考评办公室对报名人员进行工作业绩评审, 包括解决本岗位关键技术难题, 取得相应的成果;在学习推广、消化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方面, 或在企业产品升级换代过程中解决重大技术难题, 为企业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以及在传授技艺、团结协作等方面是否具有业绩支撑。另外, 考评小组根据本单位参加高技能人才取证培训人数, 按3~5人一个项目的原则, 组织申报本单位学员攻关项目;考评小组还要识别出报名人员申报的生产现场急需解决的生产、质量等问题针对岗位的重要度, 项目是否围绕本企业生产效率或产品质量的提高, 降低成本及消耗, 改进工艺流程和工夹量具等方面提出, 如××工装的改进等, 以及根据本单位参培学员的技术水平, 评价项目的难易程度和可操作性, 同时甄选出企业专家并推荐为本单位对应项目企业辅导老师。

在项目申报后, 首先, 所在的分厂要认可, 企业考评办公室再组织专家组进行项目审核, 确认项目难度等级。为确保项目选择的可靠性, 我们组织校内外熟悉生产现场及理论知识过硬的专家、老师到各企业现场进行项目确认评审, 针对每一个项目, 提出了修改建议, 并给出了项目选择的原则。

(二) 项目攻关

项目攻关要求以个人或团队形式进行, 项目攻关自任务正式下达之日启动, 各团队根据给定项目攻关时间确定项目攻关详细实施计划, 计划经专家团队评审修订, 辅导导师签字确认后, 申报企业确认, 然后按计划进行项目攻关。

项目辅导以三种形式进行, 专业理论知识每周按计划在学校实施, 包括复合专业知识;项目实施过程企业日常辅导由学员所在企业辅导老师进行现场辅导;学校按项目实施辅导计划, 聘请企业专家、技校骨干教师以及社会专家利用周末时间进行项目技术性辅导。

在项目攻关过程中, 为确保项目实施的有效性, 安排专人进行项目调度跟踪, 有时同辅导老师单独沟通, 有时组织项目辅导专家, 针对项目内容及实施可行性进行研讨, 以防项目实施过程中迷失方向。

(三) 项目鉴定

项目实施效果如何, 是项目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为能够彻底检查项目实施成效, 我们对项目鉴定进行了创新。同传统技能鉴定相比, 理论考核增加了职业英语、复合专业知识考核内容;技能考核增加了CAD制图以及拓展复合技能鉴定;论文答辩摒弃只有书面论文的问答形式, 采用PPT形式, 结合项目图片、实施过程录像、企业评价证明材料等。技师项目鉴定增加现场抽查验证以及企业评价证明资料等;高级技师鉴定增加了项目评审模块, 项目评审以现场实物验证、方案评审和企业评价等三种形式进行。其中, 实物验证以现场查看实物及使用效果 (或产品质量) 、查看项目攻关过程图片或视频、周边评价 (分厂厂长、工段长、班组长、非团队工友等评价) 、项目攻关过程汇报等方式进行, 审核其实物制作质量和设计制作过程资料, 考核学员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方案评审从项目方案的创新性、实用性、经济性、完整性和项目诚信等方面进行, 考核学员分析与解决问题、信息搜集与整理、复合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等能力;企业评价主要从项目成果对生产质量与效率的提升、产生的经济价值、学员沟通与团队协作等职业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四) 项目成果评审及应用

根据鉴定专家针对项目评价及企业评价结果, 将项目成果进行分类, 优秀的项目结合集团公司各项评比, 进行项目的应用激励;合格的项目在高级技校展示并将项目成果纳入项目教学;不合格的项目取消学员鉴定资格。

三、“项目制”实施过程中的不足

首先, 项目制实施过程策划还不够完善, 特别是前期项目调研不充分, 项目评审及实施过程中又不断地进行修正, 导致项目完成时间相对滞后。

其次, 项目制实施所需要的资源没有相关体系制度保障, 导致学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无法正常进行, 需要多方协调才得以有效开展。

第三, 项目制实施的师资资源受到限制, 外聘的师资资源项目辅导时间不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内部教师对产品的熟悉程度不够, 在项目辅导时受到制约。

参考文献

[1]黎荷芳, 查吉德.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三要素[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9) .

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篇3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实施环境;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4-070-02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如何建立高质量、快节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我们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但在传统的学科型教育模式为主导的职业教育体系下,我国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机制等方面均未能形成特色化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导致出现了“技工荒”和“就业难”等现象。因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7.4号文件》中提出了“推广现代学徒制度”的解决方法。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点分析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新型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将现代学校教育思想与传统的学徒培训相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职业教育新范式。“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前提是校企合作,双方以“互惠共赢”为目的,通过理念融合和方式整合,促进技术、人才、就业等层次的合作。学徒制源自于生产实践,其核心内涵是学校,企业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育人,通过产教融合及工学交替,实现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

高等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是经济领域和区域发展,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及应用型人才。因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按技术领域,工程对象和社会需求建立培养体系,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其显著特点为:专业设置的社会适应性、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课程设置与从事职业的匹配性、师资队伍的双重性以及与行业企业联系的紧密性。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相续开展了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借鉴这些先进经验,我国高职教育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有部分地方和部门还没有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措施不够有力,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能力和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政府的政策及法律机制不够健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还不强,社会认知观念滞后。同时也受到传统的学科型教育模式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难免有失偏颇,校企合作机制残缺不全。固守于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出现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如此种种,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教育以及“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健康发展。

企业所推崇的“零距离上岗"和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理念不谋而合,“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但为什么没有更多的学校尝试这样的方式呢?校企合作出现“冷热现象”,原因在于:

1.来自政府法律制度方面的问题

职业技术教育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它属于公共产品,国家和社会是最终受益者。因此国家必须要承担职业教育的主体责任,通过制定详细可操作的相关政策法规,來保证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但我国对职业教育的相关国家或地方性的法律法规尚存在不明晰之处,这就给“现代学徒制”的具体操作留下了真空地带,严重影响了“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效果。譬如法律规范比较笼统,总体上仍然比较宏观,具体如何操作,如经费来源问题、校企之间的资源分配问题等,法律并没有给予明确规定。又如法律权责关系不明,一些重要的法律关系没有澄清,如企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中学生的法律身份问题如何界定等等。

2.来自企业行业方面的问题

目前,“现代学徒制”处于低水平发展的阶段,较多企业意识不到“现代学徒制”能带来的生产附加值,企业参与积极性较低。作为职业教育技能培养的主体单位,绝大多数企业考虑到人才培养成本,并不支持高职学生进来培训。而希望通过职业教育获取“零距离”人才,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责任心和义务感不强,在校企合作的态度上自然就显得较为被动,现实中常表现出校企合作“冷热现象"。其次,缺乏行业的沟通和协调,校企合作层次相对较低。“现代学徒制”的主要特点是产教结合或校企合作。在发达国家,在行业协调和组织管理下,校企能够实现深度的合作,并形成一套完整的“产学研"的链条,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但我国大多数企业由于宏观政策的导向不明,企业规模小,任务量大,责任大,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外界的援助,没有参与“现代学徒制”的能力,校企合作尚处于浅层次的参与,企业在具体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够明确。

3.来自社会认知方面的问题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公众对“现代学徒制”的社会认可度普遍较低。传统“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根深蒂固。重普教、轻职教和重理论、轻应用的思想占主流地位。价值观念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中各种事物的接受和容纳程度。同时教育水平对“现代学徒制”在合作水平、合作标准和合作途径上也有着很大影响,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会相差很大。长远来看,社会认可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存在各种外部环境的最深层次,常常通过对其它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间接地促进或阻碍“现代学徒制”,甚至整个职业教育未来的走向和发展。传统的价值观

作者简介:胡俊(1979-),男,浙江东阳人,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程师 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高职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立项课题(编号:R2014R013)。

念所产生的社会歧视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职学生在就业上的劣势。

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外环境保障策略的构建

高职教育是以市场本位和能力本位为标准,着眼于社会发展和个人就业的教育形式,其内外环境的建设对“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趋势、质量标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政府要制定扶持性政策和明确的法律条例,加大对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在校企合作上,而校企之间合作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只有确立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才能保证校企合作的责任和义务。政府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的主体,有责任也有义务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宏观调控政策为保障,对校企合作进行严格监管,强化企业的社会参与意识。同时,也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倾斜力度,通过建立“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的专项基金,形成资金投入的市场化运作,构建多元化办学格局。

其次,企业应拓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思路,形成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和树立正确人才储备的观念。目前,我国企业不愿意配合“现代学徒制”的原因主要在于:企业在面临高投资风险的过程中,受社会资源整合,现实利益和技能需求等驱动力的影响,目光不够长远,只关注短期效益,缺乏人力资源投资意识。由此,拓展企业用人思路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完善现代企业教育制度,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对人力资源开发建设的需求,通过构建产业教育集团,增强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内驱力,确立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人翁”地位,实现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制,搭建高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信息渠道。

再有,社会要建立沟通利益相关者的的交流机制,加强行业资格认证的管理和机制的创新。行业组织作为体现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共同意愿的中介机构,承担组织、协调、服务和监管的作用。通过承担相关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通过新型行业协会,搭建政府和企业之间沟通交流的便捷渠道。同时也通过职业资格认证和管理,形成有效的职业资格监督体系。

最后,社会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艺徒”文化,加大对“现代学徒制”的宣传力度,并倡导高职教育终身化的理念。教育总存在特殊环境中,存在特定的文化传统下,并影响着人们的职业教育选择。“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和推广,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次接纳,也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变革和创新。只有做到人文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均衡发展,形成“学习-工作-学习-再学习-再工作”的多循环教育发展模式,优化和提升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才能被社会接受和认可。

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前所未有。分析国内外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典型模式,借鉴其先进经验,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上可做如下创新:

(一)以市场为导向,行业为核心,开设专业及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应表现出明显的市场性,围绕经济需求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特点,适应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需求。通过对市场人才供给状况的调研和规划,保证专业设置的经济导向性,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同时对于教学内容的确定,也应以行业为核心,根据行业技术岗位的规范及特征来设定。强调行业需求及实用性,强调行业的参与性,立足行业的技术领域或岗位群,确定职业能力项目,制定教学内容。

(二)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

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是职业教育的特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主要以学历教育为主,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则强调职业岗位的上岗从业要求,突出了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及考核。高职院校推进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开放性,符合高技能人才向“知识化”、“智能化”、“高智力技能化”的发展要求。

(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可以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以职业功能为模块的项目式教学、参与性-反馈式技能教学、综合实践训练以及仿真技术、虚拟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围绕职业功能,注重职业岗位衔接,以学生为本位,因材施教,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强化职业技能培养。

(四)注重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职业技能培训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我国由于多方面原因,教师队伍仍以学术性、科研型教师为主,社会实践面窄,不具备动手能力,影响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应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引进行业一线优秀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健全高职院校师资培养培训制度,通过下企业等校企合作方式,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五)注重多方联合,评估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除了需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机制,还需要引导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介入,通过双向交流和合作,寻求双方合作的“结合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构建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市场之间相互合作和监督的良好机制体系,更大限度的发挥监管职责,强化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重视对教师理论教学能力、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监控的同时,也以职业和岗位能力为标准,形成行业的职业资格体系,通过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把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

五、小结

高职教育是一种“外适性教育”,与市场和社会需求联系密切。其成熟的培养模式的构建是需要多方面的条件,需要从政府到企业和市场行业以及社会的多方支持与高度配合。所以,注重“现代学徒制”实施环境的建设,倡导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社会各方主体的力量,对有效的实施人才培养及构建可行的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参考文献:

[1]关晶,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

[2]芮小兰.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比较研究[J].消费导刊,2008(2).

[3]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3).

[4]王洪斌,鲁婉玉.“现代学徒制”: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新出路[J].职业教育,2010(11).

[5]鲁婉玉.高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篇4

摘 要:现代学徒制是当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本文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为切入点,在分析国内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找出了当前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双主体;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当今世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模式,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近年来,现代学徒制开始在国内许多职业院校试点。根据欧盟发布的题为《就业及社会状况评论2012》报告,27个欧盟成员国中,在中等教育阶段开展了严格意义现代学徒制的国家有24个,14个国家在高等教育层面开展了广泛意义现代学徒制。世界其他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也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实践。我国十分重视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提出: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开展学校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化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2014年8月25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标志着我国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进入了实质推进的阶段。

1.现代学徒制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0世纪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并有明确的法律、政策和制度上的支持与保障。现代学徒制研究与实践一直处于不断地增长与创新之中,在不同的国家体制与背景下,其实现形式也不同,并形成了各自的特点。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西方各国纷纷开展了新的学徒制改革,相关的立法、政策和项目层出不穷。根据培养形式和学徒学习方式的不同,产生了德国“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澳大利亚“新学徒制”模式、瑞士的“三元制”和美国“合作教育”模式等。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学徒制研究与实践也有着共同的基本特征:国家战略层面具有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形成了多元参与的利益相关者机制,形成了校企联合为主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徒具有合法的双重身份,教育培训具有统一规范的标准,形成了广泛性、综合性和开放性教育性质。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共同发展趋势:学徒的对象不断扩大,并从传统行业向广泛的职业领域扩张;学徒制项目层次呈现的阶梯化和模块化;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基础理论与行业通用技能的培养;学徒制与正规教育系统走向融合;出现相对成熟的第三方培训与中介机构。

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一直在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经历了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种实现形式,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技能型实用人才,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产业的调整与升级,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行业企业对岗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其根本原因是人才培养过程没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21世纪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国内对“现代学徒制”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与实践。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现在实行的“现代学徒制”多是对西方“学徒制”的引鉴,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还是停留在学校本位的教育模式上,尽管高职教育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调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开展顶岗实习、实施订单式培养等,但所有这一切,基本上都是学校组织,企业参与。这种培 养的人才是否学以致用,是否满足企业需要,是否真正具有岗位职业能力,还值得探讨。

2.构建校企“双主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1)依托职教集团,搭建“政校企行”协作的现代学徒制实施平台。发挥职教集团优势,选择部分知名企业或者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面对面”、“点对点”,在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方面搭建紧密合作的校企共建、衔接培养平台。完善学徒培养管理机制,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分工,推进校企紧密合作、协同育人。构建由政府引导、行业引领、校企联合招生、分段育人、多方参与评价的“双主体”育人机制。探索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统筹利用好校内实训场所、公共实训基地和企业实习岗位等教学资源,形成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

(2)分段培养、协同育人,构建校企“双主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总体思路,实行分段式,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基于校企“双主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学期每学期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专业所需的各项基本技能,同时到签约企业见习或实习1-2周进行专业文化或基本职业技能训练;第三、四学期每学期到企业进行2-4周的专项技能训练;第五学期在签约企业进行主要岗位轮岗实训;第六学期到签约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制为三年的专业,学徒总的学习时间(含顶岗实习)原则上不超过一年。实施企业班组管理模式的班级,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1个师傅可以带2-5个徒弟,分组学习,确保学生熟练掌握每个轮训岗位所需要的技能。

(3)校企共建,构建适合现代学徒制的“课岗融通、能力递进”课程体系。以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以学校德育与企业管理为切入点,将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以制图与电气CAD、电工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为职业基础课程,以电力系统分析、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装置、工厂供配电技术、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高电压技术等课程为职业能力课程,以新能源发电技术、电力市场营销、电力法规为职业拓展课程,以校企共同开发的专业选修课为职业方向,融合维修电工(高级)、进网作业电工等职业资格标准,借助国际化平台,引进国际专业认证,专业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构建了“课岗融通”为特征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在专业技能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方面强化专业技能、协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构建了以专业认知、电工实训、电子实训、电机与拖动实训等基础能力培养;变电运行仿真实训、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实训、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训等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以进网作业电工实训、顶岗实习等全面能力提升的“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面向专业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微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做到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相互平行、课程流程相互平行;课程知识内容与技术、技能培养相互融合;专业核心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交叉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专业技能培养不断线,始终贯穿。

(4)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采取“多元参与”的考核评价方式。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鼓励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全天候开放实验实训室、图书阅览室、自习室、微机房等场所,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由校企共同参与考评,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通过各种形式的学生访谈了解教师课堂组织的真实情况,将教学质量管理部门的评价与学生评教意见进行比较分析,尽量做到教学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通过企业跟踪调查、第三方机构评估等“多元参与”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行持续评价。

(5)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校企搭建一体化教学“云课堂”体系。针对教师、学生、企业人员、社会学习者等四类用户的不同需求,校企共建共享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数字化资源与信息化平台,实现辅教辅学、技能鉴定、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融入慕课建设思路,开发在线课程,制作微课资源包、实验实训项目包等,同时要考虑到专业学生到企业进行实际操作的难度,校企共同研发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虚拟仿真实训项目,达到提升技能训练效率,实现真实项目的虚拟化,校企搭建一体化教学“云课堂”体系,建设与国际接轨、国内领先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

(6)实施“双元育人”、“交互训教”机制,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完善“双带头人”、“双导师”、“双向挂职”等“双元育人”机制,建立健全双方教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实施现代学徒制导师的岗前培养制度和达标上岗制度,学校和企业导师通过“交互训教”授课的方式培养学徒,实现学生与学徒、教育与培训、考试与考核的“双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评选并奖励优秀的企业导师,形成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激励机制,建设一支由行业专家、教学名师、企业技术大师、专业骨干教师、企业技术能手等组成的“明师德、会教学、能科研、懂行业、精市场”,具有国际视野、国内一流的“教练型”师资团队。

(7)健全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保障机制,促进现代学徒制有效运行。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全面加强和完善现代学徒制实施管理工作,制订学分制管理办法和弹性学制管理办法。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协议”明确双方责任与义务,搭建校办企业和学校组成的联合、一体化育人。制订学徒管理办法,科学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保证学徒合法权益。完善“过程共管”的实训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学校和企业对学生实习实训的过程共管。建立“责任共担”的运行约束制度,校企双方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就业质量等共同负责。建立“多元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制订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标准,将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师傅评价、企业和中介机构评价结合,定期检查、反馈,及时吸纳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政府部门及媒体等的信息反馈,不断提高校企合作育人的质量。参考文献:

[1]鲁昕.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度,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Z].2014.[2]曾照香等.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分阶段、协同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3).[3]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J].高等职业教育,2014(7).[4]赵有升等.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11).[5]杨黎明.关于现代学徒制--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13(5).[6]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

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篇5

1 概述

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办于1994年,院级重点建设专业,共计培养学生余人。计算机应用专业与联想(北京)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签订了“联想IT专业共建—联想特色班”项目,招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订单班”,主要面向联想集团及附属企业培養IT技术服务工程师。通过合作教学、服务站岗位实践、集团文化养成、职业资格认证、集团顶岗实习和就业等系列举措,实现了合作育人、订单培养、合作发展、互惠互利,为探索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2 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实现专业与企业建设目标

2.1 建立“六双五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建立六双(双主体、双身份、双导师、双带头人、双证融通、双向考核)五同(共同组织招生招工、共同制定教学文件、共同组织教学实施、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共同实施技术服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和培养成本分担机制。

2.2 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

专业招生、企业招工、三方协议签订同步推进,每个试点班预计30人左右,明确各方权益及学徒岗位、教学内容、权益保障等事项,合作企业就业率占学徒总数的80%以上,年度就业率达95%以上,校企生三方满意度在90%以上。

2.3 健全系列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技术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共建共享优质特色教学资源,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联想班”实施“3学段4循环3轮岗”双元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开发岗位技术标准、课程资源、特色教材和培训包。

2.4 建设校企互聘共用师资队伍

建立兼职教师信息库;合作开展教科研立项、实用技术和新产品研发;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企业专家进校培训和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

3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试点任务

3.1 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为确保现代学徒制试点顺利进行,学院与企业共同成立现代学徒制试点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试点工作重要事项,领导小组下设试点工作管理办公室和学徒制试点项目组,校企共同制订招生与招工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和技术服务。

3.2 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

探索招生与招工同步推进形式,学院与企业合作,在高考报志愿前进行招生招工统一宣传,并充分利用“高职单招”的有利政策,让学生了解企业岗位、薪资、福利、发展前景等,了解学校的办学实力、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企业双向选择,企业进行面试,单独招生考试和面试合格的学生同时具备学徒(准员工)身份,实现专业招生、企业招工、三方协议签订同步推进,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定班即定岗,毕业即就业”。

3.3 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

广泛调研,科学制定“双元主体、分段培育、交替递进”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兼顾学生个性化培养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校企共同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修订。

4 制定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

4.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熟练掌握联想服务规范、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联想IT技术服务能力和职业素养,胜任联想系列PC机、笔记本电脑及相关办公设备的维修维护岗位工作,具有联想IT服务工程师职业资格,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养、宽技术、精维护、会沟通、善服务”技术技能人才。

4.2 “3学段4循环3轮岗”双元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遵循“学徒适应期-学徒成长期-学徒成熟期”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规律,校企双方共同探索基于“3学段4循环3轮岗”双元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图1)。3学段是以教学周为单位的三个教学进程划分:校内学习阶段、企业学徒阶段、生产实习阶段;4循环为四个学期的学生、学徒身份交替学习的循环过程;3轮岗为学徒顶岗期(第五、六学期),学生可自主选择轮换三个实习岗位(LCSE联想服务工程师、LCRE联想远程工程师、LCPE联想项目工程师),在不同岗位上实践不同的企业任务。

4.3 “SRP”交互递进式课程体系

围绕联想集团三大工程师岗位能力培养需要,综合考虑IT行业服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岗位职责、前沿技术和职业资格任职要求,借鉴瑞士现代学徒制特点引入跨企业课程,重构了“SRP”交互递进式课程体系,即围绕联想集团三大技术岗位,基于校内专业教室、校内联想服务中心、区域内联想服务中心3个工学交替育人场所,设置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和跨企业课程3类课程,顺利完成由“学徒适应期”、“学徒成长期”到“学徒成熟期”的过渡。

5 “现代学徒制”配套政策实施

5.1 建立高效的工作机制

牵头院校与合作企业高度重视,成立由学院和企业负责人组成的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相关保障制度,及时研究和解决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形成协调有力、快速高效的工作机制。

5.2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企业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用于企业学徒培养,为学生购买实习保险,支付学徒津贴;争取省级财政奖补资金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和设备投入;学院利用奖、助、贷等政策对学生进行资助,充分利用生均拨款和奖补资金,用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确保完成试点任务。

5.3 建立互聘共用机制

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和专业建设的力度。合作企业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师傅,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纳入考核,并享受带徒津贴。学院明确将指导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晋升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

5.4 建立招生与就业保障机制

充分利用学院享有的单独招生政策,校企双主体实施招生,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组建试点班,实现招生与招工合一,为项目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生源保障,为合作企业精准培养人才,为试点班学员提供优质的就业保障。

6 结束语

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班项目的实施,引领带动全院其他专业探索校企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双主体育人取得更好成效,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影响力不断攀升;为合作企业精准培养“零适应、素质高、技能强”的优秀员工;使学生更早植入企业文化、熟悉岗位工作,实现精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 邹贤芳.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4):15-18.

[2] 李祥杰.现代学徒制下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与实践[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6):35-37.

[3] 柴方艳.基于现代学徒制下人才培育模式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应用,2016(36):98-99.

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篇6

随着19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大规模的班级授课制逐渐取代了传统学徒制,但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割裂了知识与能力、知识内容与生产情境,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因此,有学者呼吁对传统学徒制进行改造,建立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消除学校教育的弊端,英国和澳大利亚就在传统学徒制基础上分别发展了带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和“新学徒制”。如何将传统的师徒制进行改造,融入高职教育培养体系,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进行探讨。

一、高职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默会知识难以习得

职业教育更注重技术知识的习得,而技术知识除了系统性、逻辑性、确定性的显性知识外,还包括大量的默会知识。默会知识具有实践性、情境性、层次性、不可言传性、不确定性、非逻辑性等特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工作经验、操作技艺等都属于默会知识的范畴,采用常规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获得,默会知识的掌握一定要由两个关键因子促成:一是“师傅”及其示范和样本式的手把手传递;二是“徒弟”一步步的模仿,用心的体悟及身历其境的“历练”,两者缺一不可。目前,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但由于班容量过大、师资力量不足、实训基地所限、课程体系缺乏弹性、教学组织缺乏灵活性等因素影响,致使学生动手训练依然严重不足,默会知识难以习得。

(二)顶岗实践能力缺乏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得不到国家任何优惠政策,也不能给企业带来明显利润,企业接收顶岗实习的主要动力是招聘实用人才,解决企业用工之急,因此,实习学生的顶岗工作能力就成为顶岗实习环节能否做实的关键。在当前建筑一线人才培养中,由于前5学期学生主要在校内偏重理论学习,接触工程实际较少,专项基础技能训练不足,综合实践技能训练缺乏,大多数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能力不强,导致有的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有的学生即使找到了实习单位但由于不适应而被淘汰,最后使顶岗实习流于形式。

(三)企业资源利用不足

在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聘任的大量能工巧匠大多只会做不会讲,更难以胜任理实一体化教学,同时他们本人还有工程建设工作,无法抽出大块时间离开施工现场到学校;另外,由于企业师傅不能有效参与到教学中去,导致师傅所在的建筑工地也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这些珍贵的企业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建构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建筑行业施工员及相关职业岗位群,培养牢固掌握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理论和职业技能,适应建筑施工生产一线需要,从事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与管理人才。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基于建筑施工过程的分析调研,校企共同确定施工员及相关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构建基于施工过程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平台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和师徒制实训项目三部分组成。平台课程主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以校内专职教师授课为主,主要集中于第一学期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充分体现工程项目载体、工学结合特点,主要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建筑基本理论和技术,建立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框架,该部分以双师素质教师和专业理论扎实与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师傅共同授课为主,主要集中于第2~4学期实施;师徒制实训项目包括专项基础技能实训(建筑识图,CAD制图,建筑测量放线,钢筋工、模板工、砌筑工、架子工等工种实训,材料进场检测与验收)、综合实务技能实训和顶岗技能实训三个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该部分教学以实践能力强的师傅指导为主。

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重点教学环节

(一)专项基础能力实训环节

该实训环节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实施,也可以直接到师傅所在的建筑工地实施,采用“技能项目式、项目师徒制、师徒双向选择”形式进行,即由企业的能工巧匠开出技能项目,学生根据开出的项目书申请选择师傅,师傅根据学生的申请以每6~18人为一班,以口传身授为主要教学形式,利用每天2~4学时的时间进行为期5~10周的边干边学,逐一培养学生的专项基础能力,学生在专项技能基础训练阶段至少3项技能合格才能进人综合实务技能训练阶段。该实训环节主要集中于第1~2学期。

(二)综合实务技能训练环节

该实践环节主要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由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当师傅,每3~8名学生为一组,全程跟踪一个建筑工程项目,学生上午在学校上课,下午到施工现场跟着师傅实践。学生通过边看边学,同时配合“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工程施工测量”等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全面巩固和熟练掌握各种典型建筑结构类型及其建筑施工技术、工艺流程、质量验收要点和施工组织设计方法、建筑工程造价编制等。学生每组每周要填写施工周记,记载施工技术要点、工艺流程、学习心得等,学习结束后还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陈述和答辩,答辩通过才能进人顶岗实习环节,此过程学生还能充分体验企业文化,为顶岗实训奠定坚实基础。该实训环节主要集中于第3~4学期。

(三)顶岗技能训练环节

通过举办实习供需见面会、跟岗实践单位留用、家长推荐和学生自找等方式,为学生落实顶岗实习单位,下达顶岗实习任务书。学校要求实习单位提供师傅人选,明确师傅的工作要求;要求学生边干边学,虚心向师傅请教,并按要求认真填写《师徒学习手册》,至少完成20篇顶岗实习周记,每篇实习周记300字以上,实习周记须有企业师傅的签字;学生还要撰写3000字以上的实习总结报告并答辩,集中实习的学生由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答辩,分散实习的学生回学校集中答辩。顶岗实习考核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顶岗实习成绩合格及其以上等次的学生由学校和企业一起颁发“企业工作经历证书”,成绩不合格的学生责成重修。该实训环节主要集中于第5~6学期。

四、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条件保障

(一)专业建设必须扎根区域经济专业建设

只有扎根区域经济才有丰富的师傅资源,才能保证在跟岗综合实训阶段有足够的实训基地。学校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因为所在的孝感市是“建筑之乡”,建筑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每年有50万建筑大军,市区每年有200多个在建工程项目。

(二)必须发挥学校主导作用

学校要切实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职业素质,以培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有后劲的毕业生求得企业支持;加强与企业沟通,及时解决实施现代学徒制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精心研制现代学徒制各实践环节的考核标准,强化重点环节的.考核和管理,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始终发挥设计、组织、协调、监控的核心作用。

(三)必须注重师傅的选拔

培养师傅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主体,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数量庞大的师傅队伍,要通过行业主管部门引导、学校公开招聘、企业推荐、实习生推荐等各种形式,将那些吃苦耐劳、敬业爱岗、作风正派的能工巧匠、业务骨干、技术负责人纳入师傅资源库;要根据师傅个人特长和工作特点使其顺利参与到现代学徒制教学中;要制定师傅的考核管理办法,激励师傅努力工作;要加强师傅之间、师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及时总结推广现代学徒制实施中的成功经验;要加强与师傅所在企业的沟通,使带徒工作成为企业工作的一部分,为师傅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同时要加强对师傅的培训和指导,使其尽快成为一名德艺双馨的双师型教师。

(四)必须建立广泛的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主阵地,学校必须把实训基地的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工程。校内必须建立一定数量的实训基地,以保证专项基础技能得以充分训练;校外必须建立足够的不同功能的实训基地,既要有跟岗实训基地,也要有顶岗实训基地;既要有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实训基地,也要有钢结构、砌体结构等各种典型结构类型的工程实训基地。

五、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成效

(一)促进了默会知识的习得

一线的技术人员、工程师和技术专家是默会技术知识的重要载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师傅给学生呈现了知识被建构的真实背景,有效地传递了默会知识,使徒弟从真实的工作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掌握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主动性。同时,师徒制教学是小范围内的个别化教学,学生可以反复训练,师生、生生之间交流方便,师傅能够快速了解每个徒弟的学习状况,易于进行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二)做实了顶岗实习现代学徒制

不仅在实践环节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教学形式,而且从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构建开始,就已经有师傅深度参与,师傅可以参与课程设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主讲一门课程,使得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同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还特别突出了学生技能培养,并形成了专项基础技能、综合实务技能和顶岗技能的梯级技能训练体系,在不同阶段灵活采用不同的师徒形式训练,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落到了实处。

(三)盘活了社会资源

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篇7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发展职业教育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保障,对于发展当地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西南地区拥有30多个少数民族,从古至今具有悠久而丰富的民族文化,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自然资源。民族工艺品制作方兴未艾,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制历史悠久,有广阔的整合资源空间,发展现代产业的趋势逐渐上升。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中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1)较好的社会基础和经验积累。学徒制在我国大致始于13世纪,在一些手工制作行业,师傅带徒弟传承行业运用较广,其历史悠久,学徒制拥有足够发展的空间。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像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其民族工艺品制作、手工制作业历史悠久,并且还在不断地兴起,其范围也越来越广。因此,传统学徒制积累的丰富经验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校企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资源整合空间大、政策导向好。推行现代学徒制的过程是整合社会各种资源的过程,因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离不开政府、企业、行业、社会、学校、学生的共同参与,政府给企业、行业及学校提供政策支持、资金保障,而行业、企业拥有大量的人力、物力、信息资源,学校则具有丰富的师资、管理、实习实训场所等条件,为推行现代学徒制提供了广阔的资源空间。目前,云南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和创新的亮点,虽还没形成固定模式推行应用,但已得到社会各行业、企业的重视和认可,将在很长时期内获得国家政策的支持。因此,在云南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行现代学徒制符合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方向,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

2.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劣势。

近年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校企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上已有突破性进展。但比较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校企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上还有许多不足。

(1)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目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许多新兴的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与地区经济不断发展是分不开的,但大部分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较滞后,随意性很大,学校需要什么就设置什么,根本不考虑企业和市场的需求,长期以来,学校设定了一套固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缺乏灵活性和弹性,毕业生胜任不了企业的工作岗位,这样,从根本上也就束缚了学校和企业的深度融合,同时制约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层次及内涵有待加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一直以职业学校为主体,而企业往往被作为学生阶段性实习、实训的场所,所以往往导致“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企业不愿主动和学校合作,缺乏主动性和热情,双方合作的目标也不一致,对学徒制没有较深刻的理解。校企双方的合作仅仅停留在浅层表面,所以谈不上内涵式合作,更谈不上和企业深层次融合,当然就更不会有内涵建设了。

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对策

1.不断加大宣传的力度,学习职业教育先进理念,继承和发扬师徒文化。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息息相关。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校企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其次,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让企业、学校皆知劳动光荣、技能宝贵,营造一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要让地区的企业、学校充分认识到现代学徒制对于当地经济和行业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三、不断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我们要倡导职业教育的终身化,做到人文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均衡发展,形成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发展模式,才能被当地企业、学校教师,乃至社会广泛地接受和认可。

2.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评价机制。

校企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空间要扩大,要从以前单一的学校为主体,向企业、各行业不断延伸,教学主体也应从学校,扩大到行业和企业等社会多元范围。在教学管理运行中,要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要改变学校为主和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逐步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条件。

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篇8

关键词: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技工荒”,给企业的正常生产造成很大影响。然而这几年,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摇篮”的高职院校的招生却连年增长,为何在高职院校不缺生源的情况下出现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现象呢?有人认为这是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出了问题。[1]针对此问题,很多学者想了很多解决办法,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这样那样的修改,但总是不尽如人意。其实,上述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高职教育校企不能实现合作育人,笔者认为在我国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共同育人,可以很好地解决此问题。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相对于“传统”学徒制提出来的。由于大工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规模化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作坊式的生产,社会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这样,传统的学徒制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培训效率及教育的规范性方面受到很大挑战。因此学校职业教育模式就占据了主要地位,但学校职业教育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现代学徒制”就应用而生了。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充分继承了古代学徒制师傅带徒弟的优点,既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同时又与学校相结合,是一种深度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形式。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企业主要以实践和学生态度培养为主。学校和企业既是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部门又是质量的监管和评价部门。学校和企业以课程为纽带而相互联系,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大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可以说,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深度结合的结果,也是半工半读的最佳形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既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又可以减轻学校的物力成本,为企业提供合格人力资本,这是一种实现校企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条件

1.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是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徒制实施情况来看,它们都有强大的政策为现代学徒制的发展保驾护航。如德国的联邦法律《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等,这些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企业必须参与职业教育,政府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创造条件等,各个州政府也根据本地经济社会需求制定具有本国本地区特色的有关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英国政府在1890年就通过《地方政府税收法》规定了职业教育的资金来源,1974年,又通过制定《工业训练法》确定教育者、受教育者、组织管理、教育费用等细节。

2.企业的参与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企业的参与,然而企业的实力又是成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效果优劣的重要基础。学生在企业既要有稳定的实习岗位,并且企业还需要支付学生一定的工资,所以在现代学徒制中,和学校合作的企业实力就显得的非常重要,他们能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另外,企业的参与意识也显得非常重要,如果企业充分认识到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那么企业很可能主动地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3.学校灵活的管理机制

在现代学徒制中,实行企业和学校结合交替式培养模式,约2/3-1/2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约1/3-1/2的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2]那么,实施现代学徒制需要职业院校有灵活的、富有柔性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弹性学制和选修课为基础的学分制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年限等方面有较多的选择余地,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就业需要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自主选择课程,也可以在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的环境中交替学习。

三、我国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挑战

1.企业积极性不高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就我国目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来看,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尚处于浅层阶段。[3]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实力不足,目前,我国企业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实力不强,发展很不稳定;二是企业缺乏合作意识,企业认为人才培养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并没有认识到培养人才是学校和企业双方面的事情;三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缺乏利益保障,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给学生(学徒)提供一些实习场所,给他们发一定的工资,而企业的这些投入又不能立即得到回报,并且又没有政策上的优惠和保障,所以对于一个以创造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企业来说,自然缺少合作热情。

2.政策的支持不够

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现代学徒制的顺利进行,都需要政府的政策的支持。现代学徒制在发达国家中都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如在德国的“双元制”中,企业与学校的紧密结合是基于政府的协调与立法的约束,如《职业教育法》、《手工业条例》等。美国政府分别于1982年和1990年制定了《职业训练合作法》和《帕金斯职业教育法》,积极推动社区学院和当地企业的“合作教育”等等。在我国,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做出了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决定,提出一系列鼓励高职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政策,但是现有政策还存在许多亟待完善之处。其主要问题是这些政策太宏观、不具体、不明确,缺乏强制性和可操作性,大多停留在“鼓励”或“倡导”企业参与高职的“一般性号召”的要求上。

3.学校办学机制不灵活

nlc202309021129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灵活的培养机制,要求学生能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地方进行自由地学习,但事实上高职院校自身办学机制不灵活,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还不灵活,以必修课为基础的学年制,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学习年限中学完规定的课程,从而限制了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和学习时间等方面的选择,这不利于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环境中自由穿梭。其次,由于高职僵化的招聘制度、职称评聘制度和工资待遇制度等原因,企业很多师傅都不愿到学校任职,因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最后,在教学管理方面,教学主要由教务处管理,而就业由招生就业处管理,二者由于缺少沟通的机制而形成“各自为政”的管理局面,学生的就业问题只是在将近毕业的时候才由学生处或就业指导中心加以指导,而平时由于教学部门不关心、不了解就业形势,无法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改革和调整,就无法保证学生的整个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与毕业后的就业紧密相连,也就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三、我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策略

1.完善政策是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从国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来看,一些发达国家是很重视法律法规和政策来推动学徒制的发展。我国应尽快出台《现代学徒制工作条例》,明确现代学徒制中政府主导、学校主办、企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办学资金来源、支出规定、生均经费,明确学业与就业的要求和保障等。

另外,政府应加快职业资格证书的建立和推广,严格就业准入制度。严格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所提出的“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中优先录用”的规定。规范职业资格证书的建立和推广,实行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既可以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又能有效规范劳动力市场,更重要的是能促使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

2.政府提供资金支持是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

政府除了刚性的政策约束外,还需要加强资金投入,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使企业乐意为之。我国的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且正处于发展转型阶段,实力不是很强,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亟需政府资金方面的支持。政府可以对校企合作的效果进行评估,对校企合作效果优秀的企业在资金上给予倾斜,或减免税收或进行财政补贴等,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对于职业院校来说,由于职业院校在联系单位、企业师傅津贴等方面需要一定开销,所以政府也应给学校一定的补贴,减轻学校的运转负担。对学生(徒)来说,政府应免除学生(徒)的学费,在企业实习期间,并且还要要求企业付学生一定的工资,以提高学徒的积极性。

3.学校灵活的办学机制是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条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的,所以必然要求学校有灵活的管理机制。学校应该与企业合作,共同商量实施的专业范围和领域,要对具体专业进行分析,充分认识所要达到的目标,分析所具备的条件,从而确定需要培养的具体内容,并做好学徒制教学的专业教学计划;在师资方面,学校要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在岗工作,并和企业的师傅进行交流,把得到的经验带回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学校应及时淘汰一些过时的专业,增加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新兴专业;在学制方面,学校应积极改革,以学分制为主,实行弹性学制,以适应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学习的需要。在对学生(学徒工)的管理方面,学校应加强过程管理,学生(徒)在企业学习期间也要跟进管理,要有专门老师带队、及时调整学生(徒)的就业心态,避免学徒工流动性太快,尽量减少企业的用工损失。

4.校企合作开展培训是构建我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起点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企业的参与,但目前我国还缺乏能够激励和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制度设计(如税收减免、津贴补助等),企业普遍对职业教育缺乏热情和主动性,并且由于目前就业准人门槛较低,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要求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特别是职前教育的可能性不是很大。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国不能实行现代学徒制了呢?当然不是,我们可以从校企合作开展培训开始。目前,我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技工荒”,为应对“技工荒”,稳定企业用工,校企可共同招生,合作培训,培训后进行考试,对于成绩合格的学员,向其颁授国家认可的学历证书及行业技能证书,同时企业可与其签订用工合同,培训费用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另外,学校还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在企业设立“厂中校”,在企业招收学生,为企业培训员工,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企业派师傅进行实践指导,学校为学员进行理论课程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现代职业教育所要求的“学员求学不离岗,工学结合,生产工作中学习,边干边学。”

参考文献:

[1]王洪斌,鲁婉玉.现代学徒制—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新出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0,(10).

[2]芮小兰.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比较研究[J].消费导刊,2008,(2).

[3]陈宏图.我国高职校企合作制度化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1,(10).

上一篇:跳短绳主题健身活动方案下一篇:教师节促销活动的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