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

2024-05-31

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共11篇)

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 篇1

经过五十余年的努力,我国已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在医疗、教学、科研、产业、管理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传承中医药知识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但也存在诸多弊端,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更为凸显。

1 当前中医人才培养面临的困难

伴随着扩招,中医教育所延用的统一化、同一规格层次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巨大冲击与挑战,使得扩招以来的人才培养质量滑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1]。当前,我国中医人才培养正面临着诸多困难。

1.1 经典教学薄弱,中医特色缺失

纵观当前中医高等院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普遍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医经典教学薄弱,中医特色不明显。从课程设置来看,《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最著名的四大经典课程均为必修课,但其他的中医著作如《温病条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医宗金鉴》等很少涉及;从课时数上来看,4门经典课程各开设一个学期,目前课时仅为54~72学时;从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来看,经典课教学中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己背诵、阅读、理解引导不够,结合实践能力较弱。这就导致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不全面、中医基本理论掌握不牢固,中医特色明显缺失。

1.2 西化较严重

中西医学由于其科学范式的差异,在没有完成其范式融合和“基因”重组前,二者的本质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近代来的中医教育从办学宗旨到课程设置都明显烙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印迹,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沿袭并强化了这一倾向[2],这就导致中医院校在开设中医专业的实践当中,明显受到西医的影响。历经中学阶段现代科学学习的学生更容易接受西医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传统文化底蕴的缺失使得中医思维难以建立,加之医疗市场利益驱动,导致强势文化的西医逐渐盖住了中医,学生更注重西医课程的学习,呈现了严重的西医化。

1.3 临床实践水平不高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门类,尤其是中医学,从产生之日起,就把跟随师傅门诊、积累临床实践经验、培养临床实践能力作为中医教育的关键,“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已成为中医培养的共识。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中医专业学生成倍增长,师资、实验实训中心、见习实习基地等各类教育资源却没有同步增加,受这些条件的限制,学生跟师学习、积累临床经验的实践动手操作机会大大减少;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课程选择与组织不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而对知识的实践性重视不够,加之管理未理顺等因素,导致培养的学生临床实践水平不高、不会看病,人才培养质量滑坡。

1.4 科技创新能力不高

中医学科本身的特色,如中医注重经验积累,其望闻问切、中医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方法都不是机器、西医药所能替代的,这是中医的特点和优势。但是,正是这些特点和优势,也是导致中医在现代社会科技创新能力不高的致命弱点。而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医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吸纳了现代人文科技、西医课程体系,注重中医人的现代思维与科技技术的培养,但是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欠准确,教育模式过于传统,教学理念与知识更新不及时,导致中医人才培养的科技创新能力不高,难以与时俱进。

2 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考

扩招后,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但多数中医院校的教育观念仍停留在精英教育时代,其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大众化时期主要应该培养的是应用型而不是精英型的人才[3]。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面前,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思想都要尽快转型,才能实现真正的大众化教育。结合实际,笔者做如下探讨:

2.1 分类人才培养,明确培养目标[4]

中医药院校大部分都是地方性本科高等院校,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对学生实行分层分类培养,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及培养模式,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使学生既有将理论转化为临床技能的能力,又有应用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临床技能,也要有一定的管理、专业研究与创新等方面知识及能力;还要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不仅具有胜任医学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应用现代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二次开发发展中医的能力[5,6]。

2.2 强化经典著作学习,增加经典与临床相结合的实践课

强化经典著作学习,增加经典与临床相结合的实践课。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渊源。回顾历代名医的成才之路,中医经典著作的深入学习是绝大部分名医成才之本。所以应强化经典著作的诵读,相应增加课时。同时在经典与临床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强调中医经典著作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增加经典的临床实践课,要求学生将二者结合起来运用经典指导临床,继而通过临床实践去体悟中医经典著作的精髓。同时加强教师临证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上临床,建立教师临床机制;加强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2.3 增加人文选修课程,夯实传统文化功底

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秀才学医,笼里捉鸡”,这虽是一句俗语,但却反映了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中医学是建立在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国古代主流哲学的宇宙论、辩证思维一脉相承。只有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才可能建立起很好的中医思维。另外中医典籍多为生涩的古文,只有具有良好的古文功底,才能读懂领会中医典籍的含义,继而运用于临床。因此古代无缘跨上仕途的穷秀才们为了谋生转而学医,很快就能够入门,成为不错的医生。今天现代中医的培育也必须增加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积淀。

2.4 优化中西课程设置,强化中医诊疗思维

对学习中医的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西医学基础理论、临床技能知识也是必须的。但是,在课程设置上,中医学专业必须以中医课程为主,应遵循“先中后西、中西结合”原则,突出中医特色,“先中后西”以利于建立中西医诊疗思维为原则;“中西结合”以加强临床实践能力为重点。大学新生历经中学现代知识体系训练,易于接受西医观念,形成一种西式认知思维范式,建立了先入为主的西式思维,便难以认同和理解中医药独有的学术思想与思维方式,因而很难学习、领悟中医学的知识精髓,更不可能运用中医药的学术语言进行知识创新和临床实践。因此在中西医课程设置上坚持“先中后西”的原则,恰当处理好中西医课程比例,以强化中医思维的建立。

2.5 加强临床能力培养,提高临床实践水平

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疗效,疗效是判断中医科学性的关键,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学存在的底线,也是中医药能够发展的根本所在[7]。只要有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能够发挥中医药临床疗效的中医,中医才可以持续传承。可以说,临床实践是中医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临床能力培养。一是要增加临床实践课程比例,增加学时,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二是改革临床教学模式,后期教学、临床课程教学要与临床医院形成良性互动;三加强对临床课程教师的培训考核,提高教师的临床带教能力;四是加强对中医见习、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建立新的见习、实习基地,加强对实习基地的管理,缓解当前见习、实习基地紧张的状况。

2.6 注重现代技术运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医要与时俱进的发展的关键是重点培养学生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中医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要及时注入现代科学技术新思维、新认识、新技术。通过学习运用新知识,舍弃中医理论中过于直观、猜测的东西,增加科学的、实证性的新内涵。为了培养适应现代要求的中医人才,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设置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基础课,全面培养学生的科技文化素质;(2)注重科学思维和方法论的教育,增加科学思维方式、科技与学术发展史、科研思路与方法等课程,提高科研与创新意识;(3)增设现代技术选修课,优化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的研究,增大经费投入,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扶持大学生参与挑战杯等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

2.7 深化中医教材改革,丰富教学手段

加强教材建设,深入研究,改变中医“中医理论难懂,中医书难读”的困境,开展直观教学研究,根据中医学学科规律,适时合理地配用直观教学模具及辅助手段,展现出传统教材、传统课堂上难以实现的阳性体征、特征和语言上难以表述清楚的抽象理论和感觉,运用直观教学强化了中医辨证思维,打破中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困境,提高了教学效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提高中医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中医事业接班人,需要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进一步明确中医人才培养目标,实行分类人才培养;强化经典著作学习,增加经典与临床相结合的实践课;增加人文选修课程,夯实传统文化功底;优化中西课程设置,强化中医诊疗思维;加强临床能力培养,提高临床实践水平;注重运用现代技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同时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深化中医教材改革,丰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办法[8],提升中医人才培养质量。高质量中医人才的培养是满足卫生市场需求和大众化教育社会需求,促进中医药事业进步与发展的真正希望所在。

摘要:中医学是世界上唯一从古到今没有中断过的一门学科,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中医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也日益凸显。本文试对大众化教育视野下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医,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贾谦.中医式微与教育失误[J].医药世界,2006,(7):4-5.

[2]卢传坚,朱旭红.浅谈中医精英人才的培养模式[J].中医教育探索,2010,(3):10-12.

[3]叶祝弟.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反思和展望-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访谈[J].探索与争鸣,2009,(2):4-6.

[4]黄政德,熊辉,李江山,等.多层次中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5):14-16.

[5]张兄武,徐宗宁,付保川.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策略探究[J].教育评论,2011,(2):50-51.

[6]刘志鹏,杨祥,陈小虎.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34-36.

[7]李艳红,毕立雄,张顺贞.对现代中医教育模式的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0,33(3):60-61.

[8]谢雪姣,熊辉,黄政德,等.加强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2):9-10.

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 篇2

卢丽珠,黎 丽娴

(1.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广州南沙区中医医院,广东 广州 511462)摘 要: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医护理需求的日益增长,对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素 质、技能、科研、心理等方面探索创新型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新型;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420

文献标识码:A

护理学作为一级学科的定位为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带来

文章编号:1671—1246(2013)23-0085-02

护理人员被世人赞颂为白衣天使,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护 理人员因为忙碌而繁琐的工作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临床工作 的开展。因此,增强中医护理人员对于护理行业的深入认识十 分必了新的机遇。而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学越来越受到社会 的重视,特别是中医护理学越来越受欢迎【”,因此,加强中医护

理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医护理人才 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中医护理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中医护理 实践的规范化建设。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是探索人 性,寻

要,这也是一项寻求 自身价值的探索历程。护理工作是一 项崇高而神圣的职业,提升热爱护理事业的道德情操是素质培 养的第一步。护理人员每天要与患者接触,其一言一行,一举一 动都在求真理的过程,本文将从素质、技能、科研、心理等方面探 索创新型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影响着患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一本书、一 句训言就能完成的,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沉淀,意识形态的逐 渐完善,需要护理人员自身的觉悟。1提高自身素质是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基石 素质始终是培养模式创新的前提,作为临床一线的中医护

理人员,肩负着临床工作中最基础的部分,自身素质的辐射能 使患者感到温暖、愉快、振奋、欣慰,缩短了护患距离四,并能导 致护患关系中的心理相容与情绪共鸣,使每位患者在最佳心理 状态下接受治疗。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1.2 正确 Il德观念的树立

从医德医风方面来讲,以人为本也是以护理人员自身为 本,我国医圣张仲景的《大医精诚》时刻在鞭策着医护人员形成 正确的医德观。只有树立正确的护理观,方能正确认识护理工 作的性质、目的。要做到干护理爱护理,立足护理的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的成绩,胸怀坦荡,团结同事,视患者为亲人。

1.1 寻书自身价值曲素质培养

理,2009,9(1):9-11.

2053.

【23】王静,宋雁宾,周体.对实习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的探讨田.中国医药 导报,2010,7(8):149—150.

【24]刘思秀,于小明.模块式培训法在护理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田.当代护 士,1995(5):20-21.

【25】杨淑盈,单岩.浅谈护理理论的应用及发展对策叨.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1):l17一I19.

【29]戴惠玲.中职护理教育的发展与社会需求啊.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3):139—140.

【30]李新.刍议新医学模式下中等护理教育的发展叨.广西中医学院学 报,2006,9(2):120—121.

【31]周琦.中职护理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教育教学论坛,2011(15):158—159.

【26]胡翠环,黄桥,颜巧元,等.一级学科背景下的高等护理教育改革探

析【J】.护理学杂志,2012,27(14):72-74.

【271杨佩琴.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概况叨.中国基层医药,2005,12(5):

【32]陈运英.论加强中等护理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 培养m.广西医学,2009。31(1):124—126.

【33121生部医政司.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 630-631.

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s】.2010.A 【22游细玉.中职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0,8(8):

85—

技能水平提升是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核心 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护理人才的创新能力。例如气管插管 固定2 .1 中医护理曲授心在寸辨证施护

[41,以前一直采用胶布蝶形固定,但随着患者出汗、呕吐物 浸以人为本,也是以患者为中心。中医认为人和自然界是相 互湿,胶布很易松开,影响气管插管的牢固性;现在用胶布固定

制约、统一的整体,中医护理的特色在于“辨证施护”,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针对患者不同年龄、不同体质和发病的不同季 节以及所处的环境,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故要求护理人员主 动掌握气候变化规律 做好防范工作,并提倡“春夏养阳,秋冬 养阴,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此,中医关于整体观护理论与 现 代护理所提倡的对患者做系统、整体、全身心的护理是完全 致的。中医护理在祖国医学整体观、辩证观理论指导下,强调

“三分治,七分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圣人不治已病治 未病”。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强调人是一个以脏腑、经络、气血为 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强调人体与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进行 辨证施护。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获取病情、个体状况、心 理、社会环境等信息,应用中医八纲辨证的方法加以分析、归 纳,确立患者的证型及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 题,提出因时、因 地、因人而异的护理措施以及健康指导。2.2 中医护理人才技术水平的提高源于实践 中医临床护理通过 几十年的实践,总结出一套从理论到临

床的辨证施护方法和具有中医特色的操作技术。除药物、针灸 疗法外,还有放血疗法、拔罐疗法、刮痧疗法、熏洗疗法、敷药 法、贴药法、推拿疗法等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熟能生巧同 样适用于中医护理,技术水平的提高依靠课本知识的传授,但 中医护理技术同时也是随着社会进步而变化的,因此,加强中 医护理临床实践是中医护理人才技术水平提高的关键131。在实 践中突出中医护理特色,传承中医技术操作,加强中西医护理 技术的有机结合,跟上护理科学的发展。同时定期组织开展护 理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讲座、专题讨论会、专题讲习班、专题调 研和考察、疑难病例护理讨论会、技术操作示教、短期或长期培 训。选拔一批能力强的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将国家级、市 级专家请到医院授课,参加中医护理学术会议,互相切磋,共同

学习,提高中医护理技术水平。基于医护结合的科研方法是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重点 护理在 临床中并非孤立存在,中医护理的发展离不开医生 的指导与配合。以人为本也是以医护人员为本,医生与护士的

配合是促进医学发展的关键。强调科学的发展观同样适用于医 学临床,医学要发展离不开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3.1 医护的有机结合为科研奠定基础

所有疾病都是“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中医临床疗效离不开 中医护理的功劳。护理人员并非是单纯执行医嘱,而是要有深 邃的洞察力,能够透过迷雾,认识真实的本质。这就需要与医生 有机结合,在护理工作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科研奠定坚

实基础。

3.2 医护结合利用科研方法提高临床疗故 陶行知语,“人人是创造之人”,即人人都能创新。中医护理 好后,再用 3M透明贴膜将胶布末端牢牢固定在患者面部,避免

气管插管脱出。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模式的转变促使护理人 员不再按部就班、毫无创新地工作I51,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在临床 实践中探索与发展,寻求最恰当、最完美的护理方法减轻患者 痛苦,提高工作效率。科研源于临床,科研不是属于某一人 或某 职业,而是属于全人类,细微的工作中也有科研的存在。提离心理抗压能力是中医护理人员培养的关键 目前的医疗环 境让人忧心忡忡,医生被砍的消息屡见报

道,这使得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剧增。同时还有来源 于病患的要求,领导的要求,家人的要求及 自身的要求等的压 力。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关键。

4.1 t观法律意识的培养

随着各项法律法规的落实与完善161,人们的法律意识越来 越强,在就医过程中逐渐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各项权 益。新时代的护理人员不仅要懂法、知法还要会用法,在护理工

作中时刻注意依法行使各项权利,履行各项义务。因此,应适时 增设《护士条例》《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课程,培养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心理的强大来源于丰富法律知识的支撑。

4.2加强中医护理人才段技能的培养 抗压能力的提高并非通过 开设娱乐课程就能达到目的。张

建梅等嘴 护理软技能定义为:护理人员的智能,情商,人文素 养,人际沟通、观察、判断、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决 策的才能,做到机敏、果断、迅速。二是组织才能,要求具备相当 的组织能力,能进行思想组织、行政组织、护理实践组织等。三 是

86一

应变才能。临床护理工作多是难以预料的,一旦出现突发事 件,要能以变对变

、以变制变,始终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总之,中医护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

论体系和操作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如何发挥 其特色和优势,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人才培养是关键。坚持以 人为本,即以“护理人员、病患、医护结合”为本,从素质、技能、科研、心理等方面优化中医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 素质,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中医内涵的中医护理人 才,为人民群众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促进中 医护理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刘伟.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榧架构想及内涵解析ljJ.中国中医药现

代远程教育,2011,9(17):78.

程红,路兰,张迎红.新医改时期培养护理人才‘的探索【jj.护理实践与

研究,2012,9(16):106—107.

【3】迟延辉.以护士核心能力为导向培养技能型护理人才田.卫生职业教

育,2011,29(22):85—87.

I4瞅凤护理创新提升优质护理服务【J1.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4):

44.I51刘思文,马继红,郭云萍,等.重视护理细节管理落实患者安全目标

【.r】.临床误诊误治,2009,22(10):88.

【6】李杨.新医改下护理发展对策【』】.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17(2):

中医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篇3

【关键词】中医英语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设置

一、引言

2011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将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现急需大批既通晓一门专业,又能应用一门外语直接参与信息和知识流通,在多学科领域里创新性地独立从事国际交流、合作与竟争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 、应用型 、通用型外语人才。在这种形势下,中医英语专业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存在,必须有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本文在对中原经济区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的基础之上,分析适应河南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中医英语人才需求情况,以期为现有的中医英语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提供可靠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适应河南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中医英语人才需求调查

本研究采取调查问卷的方法,目标在于调查用人单位对中医英语专业方向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评价,以及用人单位对中医英语人才的认识、期望和需求情况。调查问卷的对象主要针对河南中医学院中医英语专业方向在校生的实习单位和毕业生的就业单位,这些单位多集中在中原地区从事中医药领域的外企、国企和民企。此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83份。该调查取得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结果:

1.用人单位对中医英语方向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在用人单位对中医英语方向学生总体满意度的问卷选项中,绝大多数用人单位选择了“很满意” (41%)或者“满意”(52%)。这说明我们现在培养的中医英语人才还是能总体达到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

在对中医英语方向学生专业水平评价的问卷选项中,“既具备英语语言技能又有中医专业知识”、“英语写作能力强” 分别占到了62%和54%。在学生急需提高或改进的的能力中“中医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中医理论知识”和“英汉互译水平”居前三,分别占到了78%、53%和51%。以上数据说明:一方面学生凭借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和中医专业知识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但另一方面也表明用人单位对中医英语方向学生有更高的要求,学生需要不断提高中医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中医基础理论水平。

在对中医英语方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问卷选项中,“工作积极主动” 、“工作认真负责”、“具有团体意识”分别以80%、54%和49%居前几位,这说明我们对中医英语方向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比较成功的,也就是我们“应用型”中医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实现。但是“具有创新精神”(15% )的学生很少,而超过69%的受访者认为“具有创新精神”正是现代企业精英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综合素质之一。

2.用人单位对中医英语人才的认识、期望。关于何种中医英语人才最受欢迎,大部分用人单位(79%)认为是英语语言技能与中医知识技能相结合的人才(92%)。这一点应该继续作为我们中医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即拥有扎实熟练的英语语言技能以及过硬的中医知识和熟练的中医技能相结合的人才。

关于中医英语课程模式问卷中,相当一部分用人单位(42%)表示中医英语课程(如中医英语阅读、中医英语词汇学、中医英语翻译等)模式更能有效地培养中医英语人才。将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29%)认为“英语基础课程+英语∕汉语中医理论课程”的模式更有效。总的来说,用人单位都希望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技能,同时也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实践知识,达到语言与中医理论实践的融会贯通。但从目前来看,高校培养的中医英语方向学生在中医知识和技能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

关于用人单位最希望中医英语人才所应具备的语言技能问项中,英语听说能力、英汉互译能力以及英语写作能力居前三,分别占89%、44%和37%。

关于用人单位最希望中医英语人才所应具备的中医技能问项中,中医药营销能力、中医药推广能力以及中医理论实践操作技能分别以65%、56%和41%居前三。

3.用人单位对中医英语人才的需求情况。调查问卷结果统计显示,中原经济区的用人单位对中医英语人才需求量并不大,约73%的用人单位每年只招聘 1—2人,而52%的单位认为高水平的中医英语人才仍十分缺乏。具有熟练的英语语言技能又有扎实的中医知识技能的高素质中医英语人才依然是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和空间。这一点对我们办好中医英语方向提供了必要的信心保证。

三、中医英语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建议

从调查结果看,为了培养拥有扎实熟练的英语语言技能以及过硬的中医知识和熟练的中医技能相结合的人才,其培养模式应包括以下几个模块:英语语言模块、中医医学知识模块、中医英语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通过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对中医英语人才的需求。

具体而言,英语语言类课程一方面应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还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开设文学和语言学方面的课程以扩大知识面,拓宽思维,提高语言文学鉴赏能力。开设课程应包括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视听、英语写作等英语技能课程,和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英美概况、英美文化等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在总课程中所占比例约为60%;中医医学知识类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医学基础概论等课程,所占比例约为10%;中医英语类课程包括中医英语翻译、中医术语、医学英语写作、医学英语阅读等,所占比例约为20%,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并且学会用英语表达阐述这些知识,使学生的中医知识和中医技能训练更加全面、系统,充分体现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特点;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岗位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所占比例约为10%。学生可以通过实践锻炼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对工作的认识。学校应当为学生多创造中医英语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尽早学会将知识转换为能力,并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实践教学,拓宽视野。

这里提出的课程设置加大了中医和英语结合的相关课程的比重,就是为了强化学生中医英语水平和知识运用能力,使其在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有自己的优势。

通过对中原经济区中医英语人才需求的调查,我们得到了以下启示:中医英语人才的培養目标应该是深厚的英语语言功底,扎实的中医医学知识,融会贯通的中医英语技能和全面的实践能力。其课程体系应为“英语语言课程”+“中医医学知识课程”+“中医英语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的融合;促进教学改革。一方面,开展教材建设,提高教材编写质量;另一方面,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技能;另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复合型的教师队伍,把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语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对中原经济区中医英语人才进行需求分析反映出社会对高层次中医英语人才的期望,它给我们的人才培养带来了反馈,为我们培养适应21世纪中医药国际化趋势的、能开展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翻译、商贸、教学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范延妮.中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7).

[2]刘纯献.互动共赢:中原经济区与河南高等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

[3]王晓辉.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研究—基于中原经济区开发战略[J].海外英语,2013(1).

[4]王雪敏,刘春艳.中医英语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邢台学院学报,2012(3).

[5]吴瑾.中医院校中医英语教学现状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4).

论现代中医人才培养 篇4

关键词:中医教育,人才培养,师承教育,中西医

2009年国家首次授予30多位多年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者为“国医大师”, 平均年龄85岁, 仅有19位亲临颁奖现场, 其余均因体弱多病而缺席。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储备不足, 陷入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近年来, 中医人才质量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 国家正在不断进行中医教育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需求。通过继承和发扬古代中医人才教育培养的“闪光点”, “投石过河”摸索现代中医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是发展我国现代中医药事业的重要课题, 现分析如下。

1 古代医家的成才之路

1.1 师承教育

“古之学者必有师”, 历数古代著名医家诸如战国名医扁鹊受师于长桑君;西汉名医淳于意就学于公孙光及公乘阳庆等[1]。通过师承授受弟子可潜移默化先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 随时记录整理点滴心得体会, 集涓流而成大河, 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 出现历史上中医学术的争鸣和名医纷涌;重要的是能使名家可传、名方可使、名药可用, 以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1.2 世医家传

“医不三世, 不服其药”, 世医子弟从小耳濡目染, 知识经验均有一定的储备。再加“医者生存”大量祖传秘方或传男不传女等, 使集几代医学精华于一身的大家辈出, 但也一定程度限制阻碍传统医学的发展。南朝通释、道、儒教的陶弘景出生于世医之家, 对中国文化历史、哲学思想等均颇有造诣。他别具慧眼, 从人文哲学的高度和自然科学的总体视野来研究思索中医;其撰写的《本草经集注》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中国本草学。其他代表人物有明代医家薛己、张景岳、李时珍等。

1.3 自学成才

凭借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勤奋努力成为医学大家。一类为“儒医”, 其学识丰富, 颇有文史功底和良好的自身修养, 具备学习的条件和环境, 其中不乏有家人和本人有疾之苦。代表人物北宋丹溪“自幼好学, 日记千言” (徐春甫) , 文章词赋, 一挥即成。因母病有志于从医;后因理学之师疾弃儒业医, 是一位先医后理再医的儒医。丹溪的理学经历, 对其医学思想的形成, 产生深刻影响。代表人物还有晋代皇甫谧、清代吴瑭等。还有出于个人兴趣或是抱着“不为良相, 当为良医”的志向, 如唐代孙思邈、明清时期王清任等。

《黄帝内经》道“非其人勿教, 非其真勿授”、“得其人乃传, 非其人勿言。”历代名医慎重择徒, 不仅传授知识, 注重学生智能、临床思维能力培养, 还对其自身素质方面有严格要求。张仲景强调医学“玄冥幽微, 变化难极”, “自非才高识妙, 岂能探其理致哉”;阳泉曰 “非聪明理达, 不可任也”。“医者,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医乃仁之术也”, 可见合格的医学人才首先要有济世救人的高尚医德, 又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大道内化, 大医方能精成。得道不止于知道或闻道;最重要是将道内化其身, 才可在行医与生活处于自然状态。古今名医大家无不医术精湛、疗效显著、医德高尚、具有较高的声望与知名度。

2 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

中、西医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模式在从不同的文化土壤和社会环境中形成与发展。目前, 中医大学生从小接受现代科学文化教育的培养模式, 其知识结构、教育方式与传统中医相比较, 不仅存在着传统与现代的时代差异, 而且也存在着东方与西方类型的不同。改革开放以来, 现代高等中医教育遵循继承与创新并举的原则, 以期遵循中医学学科特点, 不断推进高等院校教育结构调整, 完善教育体制。

2.1 师承教育

由政府出面组织“一对一”拜师学艺开始, 产生如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等一系列现代高层次师承教育模式, 其培养目标是选择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通过理论和临床实践、跟师学习等方式, 整理、总结、继承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和临床诊疗技能, 从而成长为中医药理论扎实、临床诊疗技术精湛、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临床人才[2]。许多中医药院校也改革教学回归传统, 将师承教育纳入院校教育培养模式。开展师承 (导师制) 式人才培养模式试点项目, 即在总结师承教育、老中医工作室、“少年班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工作基础上, 用师承方式进行中医药传统特色知识与技术的教育, 以积极探索出适用于现代中医院校教育的师承 (导师制) 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新途径。

2.2 中医本专科院校基础教育

中医本、专科院校教育是目前我国中医教育培养模式的主体部分, 其任务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3]。其标准化的培养方案、系统的理论教学内容、丰富的师资力量、规范化的教学管理制度, 很好地适应了规模化、规范化培养中医人才的社会需求。经过本专科院校基础教育的中医人才由于基础文化素质较高、易于接受中医基础理论而成长较快, 较好地满足了社会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事业的需要。由于中医学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 经过50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医人才特殊的成才特点决定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不能照搬西医的教育模式。

2.3 中医毕业后教育

目前我国中医临床人才毕业后教育是针对住院医师进行的专业培训。主要临床科室轮转与专科相结合方式对职业道德、临床实践和专业理论进行系统培训, 是以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的初级中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主治中医师水平为主要目标的一种规范化培训, 一般在高等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及其他医疗、科研和带教水平较高的综合性医院进行[4]。在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造就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扎实专业知识、全面临床能力的临床医师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中医继续教育

中医继续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医教育的继续和延伸, 对提高卫生队伍素质和卫生服务水平, 推动中医药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 具有重要作用[5]。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 已初步形成了医学研究生教育、在职进修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函授等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办学体系。根据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学历提高类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性质继续教育。

(1) 学历提高类继续教育主要指中医学研究生教育, 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 是建立在中医学本科教育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教育, 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中医专门人才和发展中医学学科的双重任务。它包括攻读硕士学位和攻读博士学位两个阶段。鉴于临床中医学专业具有实践性强、操作技能要求高等特点和发达国家医学人才培养经验, 中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规格分成两类:一类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为主, 注重理论教学和科研训练;一类以培养临床实际工作技能为主, 注重临床思维和技能的训练。两者在培养目标、要求和知识能力结构上都各有侧重。

(2) 非学历性质继续教育是建立开放的继续医学教育体系, 实现层次多样化、学习对象广泛化, 管理体制向着增强弹性、宽松化、灵活化的方向发展, 以完善中医在职人员知识结构、提升临床诊疗技能为目的。教育方式多采用进修教育、各类培训班以及学术交流会等。

3 对现代培养中医人才的启示

通过对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回顾和现状比较, 结合中医自身的特点, 历览名医大家的成才之路, 虽有不同, 但还是有很多的共性。中医人才的素质水平是个体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环境 (主要包含家庭、学校教育环境、政府及其他社会因素) 赋予时代特征, 处于动态调整中;而最关键却是个体自身的勤奋努力, 包括较高的理论素养、丰富的临床实践, 以及兴趣、动机、意志、社会适应力等非智力性心理因素, 对素质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给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提供许多启示。

3.1 研读经典

中医经典《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是中医学的根, 正是其根正, 赋予中医学两千多年不竭的生命力”[6]。中医经典医著中蕴含大量原汁原味的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方法。只有反复学习经典医著, 不断感悟、领会, 才能逐渐建立起中医临床思维模式, 树立中医的坚定信念。张仲景在《内经》制方理论的指导下, 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著成被誉之为“方书之祖”、“群方之冠”的《伤寒杂病论》。近代在中医领域有成就的医家无不重视四大经典的学习, 读熟、背熟, 还注重理论研究, 灵活运用。深刻领会和重点掌握相应的经典课程, 乃至在以后的临床实践及理论发展创新都将获益。邓铁涛等老一辈中医学家殷切呼唤 “大温课、重读典”, 这是根治中医学术滑坡的一剂良药。同时端正学风, 教学相长, 倡导感悟经典, 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密切结合[7]。

3.2 早临床、多实践

虽然中医理论抽象和临证灵活, 中医学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经验的获得或理论的升华均建立于临床实践基础之上。临床实践中注重动手能力培养, 不断总结间接和直接经验。学生初步学习基础课程, 尽早进入临床, 并在临床见习、随师临证时增加临床课程。通过广泛接触病人, 加深疾病的认识和对各门课程的渗透理解, 激发其学习热情, 建立中医思维模式, 提高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进行辨证施治的能力。

3.3 中西医结合 融会新知

中医要发展, 创新是主题。中医学许多理论与观点包含着现代科学的前沿研究内容。将中医理论与现代科技及医学先进技术相结合, 在继承中求创新发展, 敢想前人之未想。西医重基础, 中医重临床。遇到疾病应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 分期与分型相结合, 中医病因病机与西医病理变化相结合, 药物传统效用与现代实验研究相结合。在四诊合参的基础上, 借鉴现代医学各种检验, 从宏观到微观地认识疾病。分清中西医各自的内涵和特点, 正确认识二者理论体系不同, 方法各异。中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西医所不能为的地方发挥作用, 努力使中医理念与发展变化的生活方式、医学模式相适应, 这样才能“大有作为”。

3.4治学严谨淡泊名利

严谨治学和正确科学思维是新时期高级中医人才治学做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厚积薄发、厚今薄古为治学常理。勤学求训、推陈出新, 即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 在具有厚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基础上, 批判性地吸收, 去伪存真, 综合判断。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 “医乃仁之术”是中国的传统医德修养标准, 也是现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医生本着为病人着想的思想, 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审证明辨, 掌握要领, 药到病除。大多数名医成名不仅医术好还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因此, 以人为本、患者至上、以德为先, 树立“一切从病人出发”的观点, 才能提高中医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4结语

勿庸置疑, 现代教育为中医人才培养创造了一个十分有利的平台, 大批中医人才充实到中医药事业的各个领域, 极大地促进了中医事业的弘扬和发展。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至善至美, 尤其在其发展过程中, 必然存在不少问题。广大中医工作者应该充分吸收古代医家的思想, 注重自身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客观认识自我, 借助多元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外部条件, 充分发挥自我能动性, 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人才, 为中医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赵红蕾.从中医师承教育看教育体制创新的另一种可能[J].理论界, 2010 (9) :169-170.

[2]王国强.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关于西医学习中医重要批示发表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29 (1) :8-10.

[3]苏博, 刘鉴汶.高等医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142-278.

[4]严世云.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5.

[5]方华, 宋咏堂.继续医学教育对人才素质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0, 20 (20) :3199-3200.

[6]董正华, 赵天才, 杨轶.强化经典课程教学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1) :9-11.

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 篇5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 市场营销 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提升,这就为中医药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助力,同时中医药专业的市场营销人才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现在大部分中医药院校都建有营销专业,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怎样加强中医药院校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就成了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中医药院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中医药市场也得到快速的发展。中医药产业是朝阳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中药的发展更是具有特有的优势,因此对于中医药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型销售人才。就现状来看,限制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因素就是具有中医药专业背景的营销人才的匮乏。据调查,从2007开始,具有专业技术背景的专业型人才是企业最为紧缺的人才,特别是中医药行业具有的特殊性,在进行营销专员招聘时,看重点逐渐由营销知识转变为中医药专业知识,由此可以看出,中医药市场专业背景营销人才的紧需。而中医药院校在进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时,在专业中医药师资、专业中医药文献以及学校特有的品牌效益都具有丰厚的优势,对于中医药型销售人才的培养更具有优势,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医药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中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起步晚,体系不成熟

就目前我国中医药院校开设营销专业现状来看,只有五成左右,而且因为中医藥院校一般规模都比较小,再加上营销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很多院校都是采取了“边讲、边改、边完善”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安排不合理,很多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来复的讲,但是有的知识点却是漏讲。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听讲是会出现知识点混乱的现象,不能形成自己的完整知识构架。医学院校以为营销专业起步比较晚,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应用上还不完善,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2.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人才培养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样中医药院校在进行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时,才可以有目的的实施教育,努力将学生培养到人才的规格。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界的分工也日益细化,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中医药院校培养的具有中医药背景营销专业人才就是为了更好的适应中医药行业发展的需要,为了可以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但是,现在中医药院校在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中,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目标规划,对于人才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对于中医药院校营销专业与综合性大学、财经类大学的营销专业有什么区别?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明确。

3.理论与实践脱节

中医药营销是一种对实践具有很高要求的活动,要求学生不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需要学生可以将中医药知识与营销要求完美的结合,进而表现在实践行动里面。但是现在我国中医药院校在进行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时,还是停留在注重理论知识的阶段,对学生进行大量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并不能适应中医药市场发展对实践型中医药营销人才的要求。

三、中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策略

1.根据市场要求进行课程制定

因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进行课程制定时,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制定,要以培养学生营销专业技能,增强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学校要按照中医药市场的需求规律对专业课进行调整,避免出现重讲、漏讲现象,在专业课制定时要以营销技巧为重点,比如开设《营销策略》、《营销技巧》等。

2.确定中医药市场营销人才发展目标

中医药院校在进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时,应该区别于综合类、财经类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根据市场的要求创建自己的特色,全面培养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营销人才。因此,中医药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策略时应该根据国家政策方针以及中医药实诚经济发展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以及就业方向、人才质量等方面为目标,致力于使学生可以更好的适应中医药经济的发展。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医药院校在进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时具有一定的师资优势,但是却缺乏一定既具备教学理论功底又具备时间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市场营销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业务水平也是提升人才培养效率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针对这一点,中医药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以项目带动的方式,为教师参与实践项目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各种营销企划的设定,使教师与营销市场可以有更紧密的联系,进而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培养学生营销能力。

结语: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中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中医药型营销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怎样使中医药院校在营销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具效率,这就需要学校根据市场的需求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制定更能培养学生中医药专业知识与营销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课程,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的适应中医药市场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凌志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探讨[J].江苏高教.2009(3):95-96

[2] 吕继洲.中中医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医教育.2009.11(03):7-9

[3] 徐亚洲.21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渝州大学学报.2009.18(02):106-107

[4] 朱丽叶.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8(22)

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 篇6

1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么样培养人才”两方面[1]。我国很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同的阐述,例如人才模式是在一定办学条件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或构思的教育教学样式[2];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3]。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责,更是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高校培养出的创新人才相比国外高水平大学还存在很多不足。从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来看,主要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突出智育、1990年代强调全面发展以及1990年代后强调自由个性发展的阶段[4],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道路也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转变。

一是高校独立培养的1.0阶段。高校按照理论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内容及方式等,高校与企业之间实现单向的人才培养及人才就业合作。主要体现在我国恢复高考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各行各业亟需人才。该阶段的人才培养输出数量处于极度不足的状况,市场抢着拉拢高校毕业人才,高校毕业证书具有较强的信号价值,企业愿意承担对新就业人才的培养成本。

二是高校开展多主体合作培养的2.0阶段。高校与企业之间实现双向合作,高校发挥主导作用,高校在产学研项目合作中了解企业需求并锻炼相应的人才。主要体现在1990年代以来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兴起,我国对科技创新的要求逐渐提升,企业间的竞争在区域内日趋激烈,市场变化迅速、产品更新换代快以及企业用工成本提高,企业创新需求逐渐提高了对人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该阶段的人才培养整体数量较多。当前市场对高校毕业人才有选择的挑选,更多要求有项目合作经验等实践能力。

三是高校开展协同订单式培养的3.0阶段。高校按照企业的需求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改变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育方式等。主要体现在新世纪以来“2011计划”协同创新的酝酿和实施,企业间的竞争在全球范围内日趋激烈,企业的转型升级非常迫切,企业间的技术创新竞争激烈,跨组织合作、跨学科发展等要求日趋明显,市场对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提高。

2 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不断进步,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改变,人们的消费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且健康和时尚正成为人们关注和消费的重点。随着工作生活的节奏和压力不断增大,以及世界范围内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传播,人们对健康方面的消费倾向也逐渐增大。这些均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机遇并提出较高的要求。我国已经将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有相关院士也提出从国家战略高度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5]。国务院文件《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健康服务业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药器械、健康产品等支撑产业[6],这为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

一是在培养目标方面,要基于健康服务业市场发展的角度培养和输送符合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依然是以人才输出者———高校的角度出发,没有更好地从人才需求者———市场的角度考虑,从而导致“人才就业率低”和“人才供给不足”的双重矛盾。中医药人才队伍目前还不能完全适应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需要[7]。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将促进未来大量的从业人员的需求和涌现,包括护士、养老护理员、药剂师、营养师、育婴师、按摩师、康复治疗师以及健康管理师等。不仅需要培养临床和护理人才、药品及医疗器械生产研发人员等人才,还需要培养养生保健康复人才、各类医药相关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

二是培养内容方面,要丰富和完善健康服务业发展人才队伍的培养内容。健康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中医药院校相应地加强和完善专业设置,不仅需要发展包括中医临床、护理以及药学等学科,还需要积极发展养生、心理学、经营管理、销售贸易、保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专业,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形成健康管理、心理咨询、医药贸易、健康保险、医药信息管理以及医药软件开发等培训内容或技能。

三是培养结构方面,要培养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业人才队伍。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还需要掌握养生和中医药基础知识的一线操作专业人员,也需要善于经营管理,将医药与工程、计算机、管理、销售、保险等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四是培养方式方面,要多主体联合培养健康服务业人才队伍。健康服务业人才的培养是高校的重要职责,但离不开医院、健康服务企业、相关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政府部门等的共同参与。只有实现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协同培养,才能更好对接人才培养需求和人才培养供给,人才和产业相互支撑和相互促进,实现各方的共赢。高校独立培养的1.0 模式亟待突破,2.0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而3.0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

3 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

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学者们认为,当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人才培养认识不到位、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8],多学科交叉、培养中医药复合型人才是未来的发展思路[9],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医学模式转变和卫生政策调整的要求为基础,更好体现出人文科学与科学教育、中医教育与现代医学教育、院校教育与毕业后继续教育及中山教育等相互融合的时代特征[10],面向健康产业的发展,坚持产学相结合、以健康为导向进行专业(方向)设计、以职业能力发展进行合理课程设置、突出应用型和针对性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方式[11],加快构建中医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专科、应用型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培养途径[12]。

在实践探索方面,山西中医学院启动了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工作,紧紧围绕“按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办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大、中医特色鲜明的高层次人才”为中心,统筹把握“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构建模块化知识体系、合理优化教学方案设计、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的“四个步骤”,稳步推进,步步落实,已取得了显著的基础性阶段性成果[13];辽宁中医药大学率先提出了“重文化经典、重临床应用、重传承创新,道德、素养、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对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创新中医人才分类型培养模式,构建了适合中医学发展趋势与社会多元化对中医人才需求的应用型、师承型、创新型与外向型这四种不同类型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体系[14];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通过探索转变教学观念,调整专业内部结构,使培养的人才多样化、特色化,能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围绕“能中医,会西医;能预防,会保健;能治病,会养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中医专业传统班学习经典、博士名师进教室以及订单培养班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等,多举措形成具有职业特点和中医药特色的“宽基础、大平台、活模块、多接口”的校企合作、院校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15];广州中医药大学近年来通过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有很多探索,例如与固生堂成立固生堂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医馆,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与东莞共建东莞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推动中医药博士后高端人才校地联合培养模式创新,牵头成立了华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探索校、院、企、政府等多主体联合培养以及订单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4 结论

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 篇7

22001111年年1100月月,,国国务务院院出台了《关于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将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现急需大批既通晓一门专业,又能应用一门外语直接参与信息和知识流通,在多学科领域里创新性地独立从事国际交流、合作与竟争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 、通用型外语人才。在这种形势下,中医英语专业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存在,必须有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本文在对中原经济区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的基础之上,分析适应河南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中医英语人才需求情况,以期为现有的中医英语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提供可靠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适应河南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中医英语人才需求调查

本研究采取调查问卷的方法,目标在于调查用人单位对中医英语专业方向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评价,以及用人单位对中医英语人才的认识、期望和需求情况。调查问卷的对象主要针对河南中医学院中医英语专业方向在校生的实习单位和毕业生的就业单位,这些单位多集中在中原地区从事中医药领域的外企、国企和民企。此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83份。该调查取得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结果:

1.用人单位对中医英语方向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在用人单位对中医英语方向学生总体满意度的问卷选项中,绝大多数用人单位选择了“很满意” (41%)或者“满意”(52%)。这说明我们现在培养的中医英语人才还是能总体达到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

在对中医英语方向学生专业水平评价的问卷选项中, “既具备英语语言技能又有中医专业知识”、“英语写作能力强”分别占到了62%和54%。在学生急需提高或改进的的能力中“中医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中医理论知识”和“英汉互译水平”居前三,分别占到了78%、53%和51%。以上数据说明:一方面学生凭借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和中医专业知识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但另一方面也表明用人单位对中医英语方向学生有更高的要求,学生需要不断提高中医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中医基础理论水平。

在对中医英语方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问卷选项中, “工作积极主动”、“工作认真负责”、“具有团体意识”分别以80%、54%和49%居前几位,这说明我们对中医英语方向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比较成功的,也就是我们“应用型”中医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实现。但是“具有创新精神”(15% )的学生很少,而超过69%的受访者认为“具有创新精神”正是现代企业精英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综合素质之一。

2.用人单位对中医英语人才的认识、期望。关于何种中医英语人才最受欢迎,大部分用人单位(79%)认为是英语语言技能与中医知识技能相结合的人才(92%)。这一点应该继续作为我们中医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即拥有扎实熟练的英语语言技能以及过硬的中医知识和熟练的中医技能相结合的人才。

关于中医英语课程模式问卷中,相当一部分用人单位 (42%)表示中医英语课程(如中医英语阅读、中医英语词汇学、中医英语翻译等)模式更能有效地培养中医英语人才。将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29%)认为“英语基础课程+英语∕汉语中医理论课程”的模式更有效。总的来说,用人单位都希望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技能,同时也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实践知识,达到语言与中医理论实践的融会贯通。但从目前来看,高校培养的中医英语方向学生在中医知识和技能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

关于用人单位最希望中医英语人才所应具备的语言技能问项中,英语听说能力、英汉互译能力以及英语写作能力居前三,分别占89%、44%和37%。

关于用人单位最希望中医英语人才所应具备的中医技能问项中,中医药营销能力、中医药推广能力以及中医理论实践操作技能分别以65%、56%和41%居前三。

3.用人单位对中医英语人才的需求情况。调查问卷结果统计显示,中原经济区的用人单位对中医英语人才需求量并不大,约73%的用人单位每年只招聘1—2人,而52%的单位认为高水平的中医英语人才仍十分缺乏。具有熟练的英语语言技能又有扎实的中医知识技能的高素质中医英语人才依然是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和空间。这一点对我们办好中医英语 方向提供了必要的信心保证。

三、中医英语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建议

从调查结果看,为了培养拥有扎实熟练的英语语言技能以及过硬的中医知识和熟练的中医技能相结合的人才,其培养模式应包括以下几个模块:英语语言模块、中医医学知识模块、中医英语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通过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对中医英语人才的需求。

具体而言,英语语言类课程一方面应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还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开设文学和语言学方面的课程以扩大知识面,拓宽思维,提高语言文学鉴赏能力。开设课程应包括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视听、英语写作等英语技能课程,和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英美概况、英美文化等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在总课程中所占比例约为60%;中医医学知识类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医学基础概论等课程,所占比例约为10%;中医英语类课程包括中医英语翻译、中医术语、医学英语写作、医学英语阅读等,所占比例约为20%,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 并且学会用英语表达阐述这些知识,使学生的中医知识和中医技能训练更加全面、系统,充分体现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特点;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岗位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所占比例约为10%。学生可以通过实践锻炼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对工作的认识。学校应当为学生多创造中医英语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尽早学会将知识转换为能力,并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实践教学,拓宽视野。

这里提出的课程设置加大了中医和英语结合的相关课程的比重,就是为了强化学生中医英语水平和知识运用能力, 使其在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有自己的优势。

通过对中原经济区中医英语人才需求的调查,我们得到了以下启示:中医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深厚的英语语言功底,扎实的中医医学知识,融会贯通的中医英语技能和全面的实践能力。其课程体系应为“英语语言课程”+“中医医学知识课程”+“中医英语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的融合;促进教学改革。一方面,开展教材建设,提高教材编写质量;另一方面,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技能;另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复合型的教师队伍,把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语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对中原经济区中医英语人才进行需求分析反映出社会对高层次中医英语人才的期望,它给我们的人才培养带来了反馈,为我们培养适应21世纪中医药国际化趋势的、能开展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翻译、商贸、教学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可靠依据。

摘要:中医英语专业方向肩负着培养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人才的历史使命。本文通过对中原经济区中医英语人才需求分析的调查研究,探讨社会对中医英语人才的需求现状,拟在建立一个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中医英语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原经济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 篇8

“师徒制”是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之一, 是我国最早的医学人才成长途径, 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 “师徒制”也是培养中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能高效地为社会培养具有稳定专业思想及扎实中医理论知识、较强实践技能的医学生。本文以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医类专业为例, 探讨如何在五年制高职在校生中实施“师徒制”培养模式, 达到培养高素质中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1 实施“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分析

“师徒制”中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出发, 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要求, 是五年制高职“4.5+0.5”学制下中医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 借助情景教学达到“做中教、做中学”的目的, 以改变高职学生厌学现状, 探索切实可行、合理有效的中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1 政策背景

(1) 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让学生学会技能和本领, 从而能够就业、能够生存、能够为社会服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实现德性与技能的统一、行动与知晓的统一、经验与反思的统一、竞争与合作的统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要求创新发展职业教育, 支持行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将毕业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考核职业院校工作的主要指标。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技能标准和岗位规范, 形成理论实训一体化课程体系, 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衔接贯通。

高职中医教育要体现专业特点, 彰显中医特色,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重视实践技能训练, 增强基层医疗卫生岗位适应能力, 培养适应当前形势、能为农村和基层社区提供优质医疗保健服务的人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介绍, 传统中医药于民间传承延续的“师带徒”模式, 近十年间逐渐被官方纳入政府医疗体系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2002年至今, 全国中医药系统先后聘请582名老中医药专家, 遴选942名中青年中医、中药师为“继承人”, 采用“师带徒”方式进行临床指导。据了解, 未来5年, 中医药继续教育将突出农村和城市社区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拟开展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 在全国培训40 000名特色乡镇中医、村医;在城市社区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的全科医生, 普及中医类培训和临床服务。

(2) 学制调整的需要。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我省率先推进学制改革, 全面推行五年制高职“4.5+0.5”学制创新, 用半年时间集中进行实习实训, 实现在校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无缝对接。

1.2 现实背景

(1)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迫切要求。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八大报告还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医学院校, 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同时, 还应为人民的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 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 完善国民健康政策,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2) 院校内涵发展的内在要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职业教育与开发区创新发展对话”会议上, 进一步明确加强国家重点示范职业院校建设管理的思路, 指出国家重点示范职业院校办得怎么样, 由行业、企业与社会组成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说了算。他还指出目前一些院校存在重硬件投入、轻内涵发展等问题, 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拿不出有效措施, 在校企合作方面不能建立和创新出切合实际的合作机制。“师徒制”模式能有效解决“双师”结构问题, 让行业发挥最大效能, 使岗位与专业相结合, 真正做到行业引领。

(3) 中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全国政协委员、《中医刮痧师》教材主编杨金生博士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中医人才队伍应当分层发展, 按照从业范围、职责划分为5级, 即全科中医、专科中医、坐堂医、一技之长传承人员、中医技师。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大致有5种方式:世家传承、师徒教育、学校教育、讲学论辩、自学成才。目前我国中医培养模式大部分是“院校式”, 使得刚迈出校门的年轻中医理论掌握较多, 临床能力却成为短板。

目前, “师徒制”中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较少, 各院校重视程度不够、组织不力, 制度建设仍是空白, 缺乏科学合理、统一规范、责任明确的制度保障, 监管不力, 理论实训一体化课程体系尚不健全。

1.3 问题背景

(1) 职校生现状分析:随着职业学校不断扩招, 生源质量逐年下降, 职校生厌学情绪较为严重, 普遍存在专业思想不稳定、就业前景不乐观现象, 对未来职业生涯缺少合理规划。社会对职校生普遍不认同, 使职校生生存面临边缘化, “职校无用论”舆论氛围使职校生承受着痛苦, 对未来失去希望。

(2) 颠覆教学生态, 突破资源边缘化。必须彻底颠覆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生态, 基于每个职校生实际、兴趣爱好, 谋求个体化发展、重点发展、个性发展。教育应把学生由普遍厌学变为普遍好学, 放大学生兴趣爱好, 张扬学生个性特长。

现有的“院校式”人才培养模式属于批量生产, 分层教学无法实现, 不注重因材施教, 不能体现“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对于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关注不够, 不能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造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社会不用。教师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关注不够, 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教学方式没能发挥实效。课程是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简单叠加, 一味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与评价流于形式。就业后随访不够, 针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的社会调查甚少。

2 实施“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能迅速增长学生的生产经验及劳动技能, 从而加快人才培养进度, 提高成才效度。因此, “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颠覆教学生态, 解决职校生边缘化问题。有效解决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提高教师、学生积极性,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提升学生技能素质, 使其毕业后能够较好就业创业。

2.1 提升高职院校内涵的内在要求

提升高职院校内涵重在抓好高职院校质量管理, 需要抓好3个环节:一是重点抓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设施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各种硬件设施) 的质量管理、测评和改进;二是要把住生源“进口”、教师“进口”和教材及教学设备仪器“进口”;三是要建立能力素质、道德素质、专业水平及体能心理素质测评的量化操作指标。

目前, 国家已着力推进中医药人才接续, 传统中医“师带徒”方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师徒制”中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道德、专业思想的养成, 将专业素养纳入人才评价体系, 将社会评价纳入院校工作评价体系。引入由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服务对象等组成的多方立体评估体系, 将毕业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考核职业院校工作的主要指标。

2.2 促进“双师型”教师成长的需要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注重不断加强教师道德教育, 强化专业技能培训, “师徒制”中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双师型”人才最方便、有效、经济的途径。作为职业学校教师, 必须相信教育的力量, 用爱心使学生从心理边缘走出来。教师应主动承担实践教学活动, 不断加强与专业技术人员的交流, 提升“双师”素质。

2.3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师徒制”中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分层教学、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学生拜名师、名师选学生等活动, 在校内外开展“师带徒”。关注学生特点及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发展学生优势潜能, 加强学生专业思想, 提高专业水平,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自由发展空间, 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

“师徒制”中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是在行业指导下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 有效推进了产教结合与校企一体办学, 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有效推进了专业课程新体系构建, 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有效深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老中医师带徒”行动, 旨在培养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著名中医专家颜德馨教授曾呼吁:中医西化现象急需改变, 只有通过大师带徒才能抢救中医。“师徒制”中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使资深老中医的真本领及宝贵经验真正得到传承, 培养出能带领中医学科向前发展的领军人才, 彻底扭转中医西化倾向。

对于中医教育而言, “师带徒”和“院校式”教育孰优孰劣没有定论。从历史来看, “师带徒”培养模式在中医教育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为中医人才培养、学科存留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师徒传授和家族相传的医学教育模式存在诸多弊端, 如学术交流局限、培养人数有限、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等。另外, 家传与师承模式下的中医知识和技能, 没有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 质量难以控制, 医学水平整体提高受到限制。

“院校式”教育标准化、针对性地培养出了大批拥有系统理论与专业知识、统一操作技术的中医人才, 保证了中医的传承和发展, 社会对中医人才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但在人才准入、选拔、教学等多个方面尚存在问题。长远看来, 中医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传承、弘扬、发展有断代危险, 应尽快改变这种窘境。

“师徒制”中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吸取两种培养模式优势, 寻求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中医人才。

3“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法

3.1 实施时间

“师徒制”中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时间应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第一学期熟悉专业, 了解导师, 为“师徒制”建立做准备。具体可利用学生课余及周末、临床见习或实习 (寒暑假) 、毕业实习 (6个月) 时间进行安排。

具体过程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见习, 学生跟着教师接待病人, 学生只要在旁听、看、记即可, 其目的是熟悉岗位职责、了解看病过程与技巧;第二阶段是在教师指导下实习, 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简单实践操作;第三阶段为顶岗实习阶段, 即学生独立完成临床实践操作, 逐渐适应临床工作, 教师对学生业务完成结果进行评价。

3.2 实施方式

采用校内、校外结合方式, 有学生自选导师、导师自选学生、学校指派3种形式。我校曾先后开设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以及中医康复保健等相关中医类专业, 教学资源丰富, 师资力量雄厚, 教学设备先进, 拥有一家附属医院和一个具有中医特色的门诊部, 校外有长期协作的二十余家县、市级中医院及多个社区康复、保健机构作为实训基地, 确保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 为“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搭建平台。学生可在不同学期和校内专任教师、校门诊部、校附属医院、县内中医院专科医生结对, 建立师徒关系。

3.3 评价体系

“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包括导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社会评价3部分, 学校组织相关部门人员进行考核、督察。导师评价是导师对所带学生进行客观评价, 每学期至少完成一次。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要求学生对每一次实践学习作出客观评价, 形成书面材料。社会评价由服务对象和用人单位共同完成。“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按学期进行, 将导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社会评价三者结合, 使学生参与评价过程, 以保证评价客观、公正。对学生反馈评价结果, 促使其及时发现不足并改进, 提高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进步应及时发现并给予肯定, 激励学生继续发展, 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 “师徒制”中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教师指导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 突出“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 达到“做中教、做中学”。“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能使学生掌握各种中医技能学习技巧, 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提高学习能力。

摘要:以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医类专业为例, 对“师徒制”中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背景、意义、方法等进行探索, 通过“师徒制”中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提高实践技能, 增强基层医疗卫生岗位适应能力。

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 篇9

1.1 调研背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制定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中提出:到2015年, 力争100%的地市建有地市级中医医院, 70%的县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 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的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科、中药房, 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每万人口中医床位数力争达到4.78张, 每万人口卫生机构中医执业 (助理) 医师数力争达到2.4人。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3]提出大力发展医疗服务, 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 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 提升中医人员健康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 力争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

目前全国医疗机构、相关企业对中医专业人才需求量大, 但中医专业人才队伍还不能满足其需要, 高层次中医专业人才不足, 基层中医专业人才严重短缺, 且中医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4]中强调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范围没有统一标准, 课程设置不规范, 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技能不能完全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等。为了积极响应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十个衔接”, 为了切实落实中医专业的科学发展, 特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进行调研。

1.2 调研对象

学校:全国11所开设中医专业的学校。

医院:在全国范围内, 兼顾东、西部选择三级医院5家、二级医院14家、社区医院10家、康复机构8家。由学校向教学医院或实习医院发放调查问卷, 由院长、中医科主任或医务科科长填写。

学生:在所选学校的基础上, 向其在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最终参与调研的学生有1 300名。

1.3 调研方式、方法

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和座谈、文献研究等形式进行。中医专业学校2009届至2013届中职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中职学校中医专业现行教学计划实施情况调查表、中职学校中医专业校内实验实训设备调查表共发放10份, 回收有效问卷10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100.0%。中职中医专业教学标准调查表A (调查对象为中医专业学生) 共发放1 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 282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8.6%。中职中医专业教学标准调查表B (调查对象为实习生) 共发放1 1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 047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5.2%。中职学校中医专业教学标准调查表C (调查对象为保健、康复机构) 共发放8份, 回收有效问卷8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100.0%。中职中医专业教学标准调查表D (调查对象为医疗机构) 共发放29份, 回收有效问卷29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100.0%。

1.4 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设计了中医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征询表、中医专业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建设现状调研征询表和中医专业在校学生课程需求调研征询表3类调查表, 分别针对医院、企业、学校和学生进行调研。

2 调研结果

2.1 医疗机构

本次调查29家医院, 其中3家为三级甲等医院、2家为三级乙等医院, 6家为二级甲等医院、8家为二级乙等医院、10家为一级 (社区) 医院。

2.1.1 中医科室建设情况

29家医院中, 有19家医院具有独立的中医科, 其余10家医院由针灸科、推拿科或者理疗科开展中医业务。科室床位10张到80张不等, 治疗面积最小160平方米, 最大1 500平方米。被调查医院中, 中医医师均有执业医师资格证, 其中80%为中医执业医师, 其余为助理执业医师。

2.1.2 医院对中医人才的学历要求

调查显示, 2009—2013年平均每年需要的中医人才中, 本科学历者占78%, 专科学历者占22%, 对研究生也有一定需求;三级医院只接收本科以上学历的中医人才, 二级医院接收本科及少量专科学历的中医人才, 一级医院接收专科以上学历及少量中专学历的中医人才。

2.1.3 知识结构及能力要求 (见表1~2)

2.2 学校

本次调研了5所高职院校、6所中职院校, 11所学校均开设有中医专业。

2.2.1 现行中医专业教学计划执行情况 (见表3)

各学校中医专业教学计划均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了部分调整, 课程及教材内容基本符合专业设置需求。

2.2.2 各学校课程结构比例情况

公共基础课:19.3%~23.4%;专业基础课:24.8%~39.1%;专业技能课:49.2%~61.3%。

2.3 培养模式

本次调研发现, 中职中医专业的总学时平均为3 256学时, 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之比为1:1, 临床见习平均为1 200学时, 临床实习时间平均为40周。

3 分析

3.1 医院对中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 但对中职学历中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小

从调研的结果可以发现, 目前大多数医院存在中医岗位缺编严重的问题, 存在各种原因造成的中医专业人才流失现象, 这些都说明临床一线对中医专业人才有很大的需求量。但中职学历中医专业人才在各医院所占的比例较小, 这提示中职学校应该为中医专业学生提供升高职的条件, 鼓励学生继续求学, 以拓宽就业途径。

3.2 乡镇卫生院对中职中医专业人才需求量增大

中职中医专业人才在乡镇卫生院、康复机构等的就业率呈增加趋势, 这就要求中职中医专业毕业生必须改变就业观念, 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中去。因此, 中职中医专业要取得发展, 就必须进行改革和调整, 制订新的教学指导方案, 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3.3 社区对中医适宜技术有一定的需求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 中医适宜技术在人民群众中有较高的知晓率, 中医适宜技术在我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这为中医在社区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极开展刮痧、拔罐、穴位按摩等形式多样的中医适宜服务, 使社区居民最终能够形成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意识。

3.4 注重中医实践技能的培养

从调研结果可以发现, 各中职学校已越来越注重中医实践技能的培养。参与调研的学校多选择二级以上医院作为临床实习基地, 使学生能够接受更加规范、严格的实习训练。大多数学校临床实习能够完全由临床一线医生带教, 部分学校选择由临床一线医生和学校教师结合的方式带教。由此可见, 各中职学校注重学校学习与临床真实环境的结合。

在调研中发现, 学生在医院实习的过程中, 内科病房、外科病房、针灸科病房、推拿科病房和儿科病房的实习时间较长, 平均为6周;妇产科病房、老年科病房平均实习时间为4周, 所有学校都未安排社区实习。

4 结语

以能力、素质培养为本位, 充分利用学校、医院合作共建的教学平台, 在行业专家指导下, 全面实施“工学结合、行业融入、学做练一体化”的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中医专业课的教学内容, 控制专业课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不低于1∶0.4;构建实验室训练、岗前培训、技能大赛为一体的实训体系;进行综合性课程改革, 修订教学大纲, 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辐射作用;实现“学科课程打基础、综合课程强能力、隐性课程育素质”的新课程设置模式, 满足学生需求,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进一步促进专业带头人、“双师型”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建设一支思想素质过硬, 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 教学效果好及科研能力强, 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师资队伍。

摘要:目前全国医疗机构、相关企业对中医专业人才需求量大, 但中医专业人才队伍还不能满足其需要, 高层次中医专业人才不足, 基层中医专业人才严重短缺。通过调研我们发现, 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对中职中医专业人才需求量明显增大, 因此我们要改革中医专业课程体系,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构建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中等职业,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报告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S].国发[2012]57号.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S].国中医药规财发[2011]49号.

[3]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S].国发[2013]40号.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篇10

摘 要: 现代学徒制人在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试点,并取得一定成绩,但总体成效不够显著,存在各方面的困难和许多的问题。要在借鉴国外学徒制的基础上,探索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理清政府、学校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职責,互利合作,成功形成一种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一、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一)形式多于内容。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同于教学模式,不能与理念相混淆,也不能改变改革的力度,单一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说是建立一个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模式”是一种理论,是直观的,但它的过程是可行的、可操作的。高等职业教育现有的培养模式,既可以解决“标本与治”的问题,又可以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市场导向不明。

人才培养模式是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培养人”的问题的,那么首先应该明确到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不考虑市场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相当于闭门造车,不以问题为导向,一味地强调如何培养,考究模式,即使有所创新,培养出来的也与社会和市场不和谐,不能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要。如此不仅会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会阻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三)忽视职业素养培养。

纵观我国现行的各种高职教育模式,无论是“能力本位”,还是“学科本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复合式人才职业修养、综合素质、职业道德和思想教育等内在精神的培养与关注问题,人才培养不能矫枉过正,更不能偏离教育的基本宗旨。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如果没有关于职业素养的体现,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种缺憾[1]。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一)多方签订合同,明确责权利。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校生、合作企业和培养学校三方都要签订合同,共同完成教育培训的相关任务。合同内容应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目标,还应包括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三方的各自责、权、利,必须明确在人才培养及合作过程中,三方必须遵守的约定,履行规定的职责,行使合理的权利,享受相应的利益[2]。

(二)建立师徒关系,创新育人方式。

通过师傅的“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技能和理论知识,让他们掌握和运用最新科学技术。但这远远不够,也不是要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育人”。学生应该知道如何把握原则、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这些都不是书本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是需要有多年的经验的大师告诉自己和周围的一些真实案例启发“学徒”,并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学徒们”设置生动的例子,相信这比任何言语都更有说服力。将素质教育纳入职业培训,培养具有显著特征的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立体式”技能人才是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

(三)政府大力支持,校企深度合作。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从培训计划的制订,到开展教学过程,最终完成教育评价,充分合作,实现双方满意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素质和质量。在其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现代学徒模式以“合作教育、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步伐可以走得更快一些[3][1]。

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据悉,众多欧美国家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现代学徒制培训机制,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可以在借鉴他们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探索出适合国内发展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要紧密联系国内实际情况,突破现实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以示范院校探索为基础,依赖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摸索和寻找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遵循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结构,并贯彻现代学徒制模式的主要思想和教育特色,考虑将劳动制度与教育制度有机结合,并在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四个平台的支持和合作上构建起来。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理论基础,参考国外现代学徒制模式和国内职业教育其他人才培养模式的形式,尝试构建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图如下:

从图可见,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由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质量评价四个基本部分组成,其中每个部分又涵盖一些实践体系。体系将培养目标和精神理念灌输到培养内容之中,通过企业和学校作为载体将其教授和传授给主体(学生或学徒),然后学生作为主要的教育和培训结果接受综合评价,获得三种类别的证书,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培养内容。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内容主要通过课程体系和文化熏陶实现,其中课程体系的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显得比较突出。实际上,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互结合,交叉进行,其中实践课程技能训练占据重要地位。通常来说,实践实习课程应该占总课程的一半以上,才能保证学员有足够的时间听从师父的指导,在“做”中学得到更多技能,培养专业化的职业素养。文化熏陶主要是依赖企业的现实管理、文化渗透、制度保障等方面完成和实现的[4]。

(三)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培养目标。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里有几点需要注意:“必要理论知识”、“较强实践技能”、“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从这几个关键词可以体会到,高职教育的现代学徒制培养过程中,理论基础够用原则,专业技能必须强,能满足现代行业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中,必须体现高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为制造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四、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育人本质的回归。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除了以上具體问题需要解决之外,还要直面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现状,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该体现理念的回归与重构。对于高职教育来说,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注重的是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关注的是学生(学员)的专业技能,追求的是学员的综合素质。以学生的发展和自我实现为教育宗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被赋予活的灵魂,其改革与运行才具有真正的现实意义。职业教育固然有社会性、生产性、职业性、适应性、中介性和产业性,但最根本的还是“育人性”。脱离这样的灵魂精髓和中心思想,任何先进的模式都无法实现,也没有实现的价值[5][1]。

(二)政府扶持的保障。

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我国,随着用人单位与学校之间的通力合作,政府仍然是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相关政策的出台。不管是基于教育制度探讨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还是基于劳动制度的基础上分析培训和学徒制度,都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因为任何一个方面的改革,都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保护,更不要说二者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合作单位的支持。

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特别重视企业培训模块,并在观念上作为主导因素。如果学员没有接受训练,或是肤浅的,那么这个模式本身就失去意义。从模型的基本框架可以看出,在雇主的立场非常重要。所以高职院校可以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资源共享,协助学员的培训和资格考试,和企业建立成人教育合作,或者是咨询类服务,或者进行产品技术研发,等等。这样,企业在合作中获得利益,自然会建立长期合作,并全力支持合作。

五、结语

我国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试点与探索工作才刚刚起步,为实现现代学徒制的全面展开,政府部门应该尽快制定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帮扶政策,高职院校必须努力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企业应当主动承担起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最终实现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共同努力,明确责任,履行权力,享受利益,才能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鲁婉玉.高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辽宁:大连大学,2011.

[2]王川.论学徒制职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职教史话,2008,5(9):60-64.

[3]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3):97-103.

[4]刘涛.“学徒制”的现代价值及其实现之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5]王婷婷.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困境及对策探析[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113-116.

基金项目:

来华留学生中医思维培养模式探索 篇11

关键词:中医学,留学生,文化,中医思维

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了未来十五年我国中医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是新时期推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扩大中医药国际贸易”。近年来国际上持续升温的“中医热”也在证明,中医药正逐步走向世界,大批量的留学生选择到中医院校学习。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挖掘着古老的东方文明,同时,他们学成归国后,又将所学到的中医药知识造福当地人类健康,促进了国内外中医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尽早确立中医思维,做到真正理解中医,接受中医药文化,是提高中医学专业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的基石,也是中医国际化传播的关键。因此,树立“以文化解读中医”的教学理念,加强对留学生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在留学生中医教育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1 中医学专业来华留学生学习特点

1.1 年龄差异大,生源构成复杂

由于留学生自身的特殊性,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年龄差距较大。以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2015级43名留学生本科生为例(见表1),这些学生入学前身份各异,从学籍表个人简历一栏可以看出,其中有应届毕业生、医学爱好者、养生保健爱好者、自己或家庭成员为境外中医学院校负责人等等。他们出于对中医及中国文化的渴望与热爱,选择进入我国中医院校学习中医学。

1.2 知识结构不同,素质差异大

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地区,知识结构不同,素质差异较大。有的学生综合素质较高(特别是华裔),理论水平和临床能力都比较强;有的学生掌握了一些中医理论知识,但缺乏临床经验;还有一些学生在进入中医药专业学习之后,不太能听懂中医学专业教师讲授的内容,跟不上授课进度。课后阅读中医教材很吃力;还有一些中医学爱好者,面对中医经典书籍难以吃透理解,临床实践更是无从谈起。知识结构和个人素质迥异,给教学环节带来很多困难。

1.3 思维活跃,中医文化底蕴匮乏

留学生思维活跃,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他们对具有丰富人文营养元素、承载了深厚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医文化难以理解。他们即便通过一到两年的汉语言学习,对于古朴抽象、义理深邃的中医理论还是感觉学习困难。

1.4 学习动机各异

不同的生源地、不同学习背景与不同个人素质的留学生导致了对中医学习的不同需求。如应届毕业生,他们把中医学作为今后从业的方向,希望在中国本土充分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提高临床诊疗能力;部分甚至想考取中国中医师职业资格证;部分为养生爱好者,希望深入学习中医养生理念及方法,并根据境外的需求及其工作体验加以完善,再向境外推广;还有部分留学生因为家族成员或自身疾患,在求诊过程中探寻中医的理论根源,希望能更好地为家人和自己提供保健方法等等。

2 培养来华留学生中医思维面临的问题

2.1 中医文化理解障碍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医古文措辞古奥,理论精深。而留学生在正式进入中医药专业学习之前,却只有北京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少数院校开设了专门的中医预科课程。也就是说,众多中医药高等院校的留学生们没有通过预科阶段的学习,汉语水平达不到进入中医药专业的要求。

以我校10名2009级外国本科留学生为例,虽然在综合性院校湖南师范大学学习了一年的汉语课程,这些学生的普通汉语经过一年的系统学习,均通过了国家汉语水平考试HSK四级,面对后期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学习,仍举步维艰,光靠死记硬背难以领悟中医药知识精髓。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理论受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认为自然、社会和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而很多留学生,从小生活在重视理性、逻辑和实证思维的文化环境中,这种思维与中医理论的直观整体思维有着巨大差异。因此当他们看到“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内容时,会感觉很迷茫,中医学在治疗疾病时的“整体观念”在他们看来根本无法理解[1]。

2.2 原有思维方式阻碍中医思维的建立

留学生文化基础总体上与我们存在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决定了其思维方式与中国本土学生存在一定差异。受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分为意象概念、直觉判断和类比推理[2]。可是留学生长期处于本国的文化环境着重分析还原思维,笛卡尔明确提出“主客二分法”作为哲学的主导原则,这也恰恰是分析还原思维的集中体现。留学生们对于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和整体把握缺乏想象的空间。此外,汉语语言障碍也加剧了中医理论理解障碍。固守本土文化的“惰性心理”,也阻碍了他们接纳中医思维方式,进而导致留学生中医理论理解上的偏差和中医临床实践技能功底不扎实[3]。

2.3 课程设置不合理,传统文化被忽视

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医药高校设置的课程体系中人文类课程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课程数量明显不足甚至欠缺;普通汉语课与专业课教学内容衔接不紧密,课程设置仅仅为“汉语”和“中医”的简单相加,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理解中医药经典理论。实际上很多留学生之所以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中医药是希望能在中国本土接触到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学习到原汁原味的中医药学。显然,高校留学生教育中人文类课程的欠缺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悖于大多数学生留学深造的初衷。对中医学经典著作留学生普遍反映较深奥难懂,课程设置中须挑选些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切实指导临床实践的文献。

2.4 优秀涉外中医教育人才匮乏

拥有一批人文素养和中医学专业过硬且临床经验丰富的师资,是中医药对外教育顺利开展的坚实保障。但师资队伍大多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就是优秀涉外中医教育人才极其匮乏。涉外中医授课教师既要求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又要求掌握一门或一门以上的外语;既要求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又要求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医学中有大量富含哲理,寓意深刻的精炼论述,在中医教育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因各种不同语言和文化碰撞产生的文化冲突,将这些知识用中医的整体思维以及合适的交际策略使留学生理解并领悟中医精髓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 提高中医学专业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对策

3.1 确立全新教学理念,以“整体观念”指导中医学专业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

确立“以文化解读中医,用中医诠释文化”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文化的传授,培养留学生从传统文化学习开始,认识、理解中医药,最终达到以医学来阐释文化的目的。

“整体观念”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发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万物同源异构和普遍联系的观念,强调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并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辩证、养生、防治等各个方面[4]。为了循序渐进地培养来华留学生“中医文化———中医药理论———中医思维”渗透理解学习能力,“整体观念”应衍生到中医学专业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中。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问题的统一性与联系性,通过研究问题的整体形式、结构、整体与个体的联系或差别等方面,设计出全面合理的教学方案。

对于中医学专业留学生而言,需要通过汉语学习感知中医药的专业语汇及简易文本,为今后较顺利地进行以汉语为授课语言的中医药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他们的汉语教学应该包括普通汉语和中医专业知识两部分内容,并分别开设相应的课程,选用既能打好汉语基础又能较好地介绍中医药文化和专业词汇的教材。授课的教师除了具备综合院校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外,中医药方面的专业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材的编写与使用、师资力量这几个方面应视为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要避免培养过程中“汉语”和“中医”的简单相加,做到有机结合,全盘考虑,整体设计。

3.2 优化与合理设置留学生的课程体系,强化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培养留学生的中医思维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中医体系,所以中医药院校应大力开展课程改革,优化留学生课程体系。留学生课程体系中还应该包括文化、语言等人文类课程,不仅要有学校的课程,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不可或缺的。

由于留学生来华学习层次不同,动机各异,在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该有别于国内学生且符合留学生特点,应组织专家对课程体系中的各门课程进行反复论证,优化课程间的内容衔接,制定有针对性、多维度的课程体系,让留学生依据个人质素、学习目的及兴趣爱好等选择相应的课程,从而一步步了解中医文化,掌握中医思维。

同时,课程体系中应加入一些颇具中华特色的文化体验课,如太极、导引、中医养生、药膳等,形成“语言与文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体系,加强对中医文化的认同感。此外,还要让留学生“早临床、多实践”,掌握临床诊治和技术操作方法,树立牢固的中医思维。

3.3 加强师生互动交流,营造中医文化的学习氛围

笔者面向本校国际教育学院一、二、三年级的中医学本科留学生作了有关“进入中医专业后的学习困难”的问卷调查,发现对大部分留学生来说,与语言关、应对学业要求等相比,价值观和人际交往是他们跨文化适应的最大难关。因而,在培养过程中应加强留学生与内地师生的互动交流,树立结对学习的理念。

我校国际教育学院对此建立了“本科生TUTOR计划”———自留学生入校起就和一名经过大学选拔的同性别本科生TUTOR结对学习,这名结对的同性别本科生TUTOR应该具备较好的外语能力,有学习留学生输出国语言的愿望。在生活中,他(她)给留学生提供语言上的支持,尽可能多的帮助留学生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了解当地的习惯,一学年内提供不低于60小时帮助;在专业知识学习中,本科生TUTOR充当桥梁作用,帮助留学生学习和理解教师的讲课内容。

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学生作为被动接受者,师生间沟通交流存在局限,教师不能及时知悉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针对此不足,我校国际教育学院通过组建留学生微信群,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通过微信平台进行语音、文字交流,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方便快捷。此外,教师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发布与其讲授中医药课程相关的知识或者任何学生感兴趣的文化知识,方便留学生随时浏览学习,不仅丰富了留学生的专业知识,也扩大了视野,促进留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教学及教学管理带来方便,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被动局面。

在课业学习之余,学校应充分考虑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创新活动形式,营造中医文化的学习氛围,定期为中医学专业留学生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5],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领略其独特魅力。如:我校定期为留学生举办湖湘中医药文化特色之旅,留学生进社区义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中华传统文化讲座,药膳大比拼等等。这些活动使留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浓厚的中华文化气息,在直观感受中亲身体验中国传统医学,增强了中医学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3.4 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涉外中医教育人才队伍

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涉外中医教育人才队伍是搞好来华留学生中医学教学的关键。从事留学生中医教学的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中医药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有较强的语言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能与学生无障碍地沟通和交流。要使留学生中医教学获得可持续发展,学校应建立长期统一连贯的培训机制,包括“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旨在将有海外背景的中医药人才借助“海外名师”、“引智计划”等平台,邀请至学校授课。“走出去”旨在鼓励中医学专业教师和科研人员走出国门培训、交流、参会等,扩宽视野,使师资队伍整体结构优化[6]。同时,应加强留学生管理人员对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动态、世界各国关于中医药的法规政策等方面的培训,培养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管理人才队伍。

4 结语

将中医文化教育作为中医学专业来华留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是提升中医药对外教育质量、推动中医药国际传播的关键所在。今后我们将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措施,探索一条来华留学生中医思维培养的新路。

参考文献

[1]薄彤,聂静怡.PBL教学模式与留学生中医文化教学[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115-116.

[2]周鸿艳,宋诚挚.中医学思维模式简论[J].中医药学报,2006(6):6-7.

[3]杨莉,于海兵,耿冬梅,等.对中医院校留学生中医思维培养的认识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2):150-151.

[4]孙广仁,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8.

[5]李欣.高等中医院校留学生课程现状分析与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22):227.

上一篇:电器设备故障下一篇:林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