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人才培养规划

2024-10-25

中医科人才培养规划(通用10篇)

中医科人才培养规划 篇1

科室人才培养计划

1.为了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大的中医药服务需要,为了更好的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更好地发挥针灸重点专科作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素质良好、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医疗卫生第一线工作的应用性针灸人才。

2.所培养人才必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严谨、务实、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具有从事针灸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具有本专业必备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具有本专业相关理论课、专业技术基础课相关的卫生保健及预防疾病的知识。

3.我们下一步将继续培养更多的针灸科领军人物,确保队伍建设,建立一个人品优秀、团结协作的人才群体,培养年轻的同道要拥有自己擅长的治疗病种,瞄准学科前沿的动态,结合临床实际,要密切联系临床实践,以病人为主体,把临床工作中过硬的手技或病种,用科研课题形式立项。通过严密的观察,得出的科学结论必将指导临床,提高疗效,扩大服务范围,开拓针灸学科的医疗市场。有计划的“请进来、派出去”提高整体学术水平。以达到闯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中医科人才培养规划 篇2

11月27日, 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部门在京联合召开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工作推进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 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副主任刘谦,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王志勇, 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等出席。李斌指出, 必须以全科医生为重点, 医教协同来深化临床人才改革。各级卫生计生和中医药管理部门、医疗卫生机构要坚决贯彻落实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 坚持把医教协同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抓手, 坚持以社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 与教育等部门密切配合, 互助互进, 确保《意见》落到实处。李斌要求, 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要将中医药人才培养纳入卫生人才发展的总体规划, 加大支持力度, 将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纳入区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同步实施;积极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体系, 将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与屮医中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融合;充分发挥国医大师等名老中医药专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积极实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等师承教育项目, 探索建立全面覆盖中医药的师承教育体系。进一步强化医教协同的改革力度。要以临床医学为重点, 探索建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 医学人才培养的供需平衡机制。完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探索举办临床医学儿科方向和精神医学方向的专业。加强紧缺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扩大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数量。争取把医学人才培养制度纳入到基本医疗卫生法、执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中, 推进医学人才培养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进一步推进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建设, 全面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各地卫生计生和中医药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负总责, 不断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内涵建设, 加强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培训工作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加强动态管理, 严格培训考核, 不断提高培训水平。进一步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各省级卫生计生和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将全科和中医 (民族医) 专业纳入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承担培训基地职能的三级综合性医院要设立全科医学科, 牵头协调组织相关临床科室和基层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大中专、职业院校等资源加强乡村医生的培养, 同吋加强统筹管理、整合资源, 推进基层各类在职、在岗人员的培训。进一步完善人才使用和激励政策。加快研究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 合理确定各类医学人才的薪酬水平, 完善基层和急需紧缺专业岗位医学人才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 并向全科等岗位倾斜。会议期间, 上海市人民政府、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北京协和医院等7家单位与部门交流了医教协同推进临床医学人才方面的做法与经验。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中医科人才培养规划 篇3

关键词:英语;中医;网络教学

随着网络教学模式的理论逐渐形成,教学实践也在全国逐步开展,网络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凸显出其独特的优势,大学英语的网络教学也成为高校网络教学改革的重点。在大学英语网络教改的大趋势下,中医类院校因其专业特点,面临更加具体的困难和挑战。怎样针对学科特色和业务要求,制订个性化解决方案和实施有效的教学改革实践成为英语网络教学的难点。通过网络教学如能成功解决英语教学与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的整合,对中医教学的发展和中医文化的传播都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

一、英语网络教学的优势

学习一门语言需要调动多种感官以达到真正掌握这门语言的目的。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限制了感官系统的全面运用,也造成了学生听力、口语等方面普遍薄弱的局面。英语网络教学是指利用网络平台来完成英语教学任务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网络是一种集图像、文本、音频、视频于一体的复合媒体,能多角度地刺激学生的感官,特别是能弥补学生听说方面的不足。语言学家Ellis认为,要快速地提高语言学习应加大语言输入量及学习者话语练习机会,也就是要有“输入——输出”的语言学习过程,并要求有量的保证。“网络”正好可以成为这样一种能够同时进行个体、集体输入和输出的工具,它既保证了交流的单向性和隐私性,同时又是开放的多项交流平台。

网络教学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文字、图像、音频多种载体使授课内容形象、直观,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交流的范围和频率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大。语言类教学需要交流,网络提供的交互性平台,扭转了因班额过大而缺少交流和表达的教学困境,实现了教师与单个学生,教师与多个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叉性交流。这里网络充当了一种变体的媒体,是一种可以进行直接对话与非直接对话的双重交流媒体。另外网络教学信息量大,多媒体网络技术“把世界带进课堂,把学生带进世界”,网络资源的共享不仅可以完成教学的全过程,还可以展示与英语教学的相关内容来辅助教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教学理论的完善和教学制度的建立,英语网络教学因其独特的优势将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的必然方向。

二、中医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与任务

大学英语网络化改革逐渐在全国展开,这对一些学科专业性较强的专科类院校的大外改革提出了挑战,特别是以传统医学为根基的中医院校,改革任务更是任重道远。大学英语作为全国高校必修课程对于中医院校来说具有必选性和非专业性的双重特点,学生必须经过2年的学习而且还要面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而目前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和课程的设置与非医科类院校一样,与中医专业没有关联。这使学生普遍将英语学习作为学位学习任务或等级考试任务,失去了学习语言最重要的兴趣和主动性。大学英语已经程式化和工具化,面临着丧失活力和持续发展的困境。针对这一情况,中医院校也在利用最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如学校提供设备齐全的多媒体语音教室及专门供英语学习的网络平台,开设了试点实验班,在实验班里进行“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要形成中医院校独特而有效的大学英语教学风格,并在教学内容上做出创新性改革将是未来中医院校教学改革的艰巨任务。就此大学英语教学承担着两项重大任务,一是“素质”任务。“素质”的概念原本就同“发展”的概念相关联,现代教育正是关注学生的个人和个性发展,加强个体的主体性和创新性这些方面。大学英语教育要体现语言教育的特殊意义,即通过学习的过程,锻炼学生思维和记忆能力,了解异域文化风俗和意识形态,开拓广博的视野并培养健康的接受心理。而网络赋予英语教学更强大的教育功能,在语言的意义之外,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观察力和鉴别力,使学生可最大程度地发挥能动性,实现能力与知识的双重收获。二是“业务”任务,要求大学英语教学除了语言教学的功能之外,还要兼具辅助专业课学习的双效功能。目前中医正朝不断吸收西方医学的先进理论并融合传统医学之精髓的中西医结合之路发展,学习与传播是“业务”任务的两项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医成为全球医学界的新热点,交流与学习对于未来中医的生存与发展格外重要。要阅读国外的医学文献,一方面要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另一方面必须了解医学英语、词句的基本特点并具备相关的医学背景知识。此外发展中医理论,推广中医临床实践,宣传中医文化是大学英语教育意义最重大的任务。

三、中医院校英语网络教学的可行性规划

要完成“两项任务”,必须充分发挥语言教育的价值,这也是大学英语在信息与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继续作为大学必修课程的基础条件所在。中医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向是利用网络平台完成语言与专业的和谐构建。

1.硬件环境建设。

要全面进行网络教学,必须建设足够数量的语音教室以保证改革的普及性。也要投入人力资金建设网站,组织开发优秀软件,配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支持。语音教室要满足网络教学的要求,耳麦、话筒等交流设备齐全,管理系统要确保网络速度以及局域性的资源共享与交流的畅通。创造良好而科学的网络环境对于网络学习至关重要,网络资源应有选择地开放,平台中要建有条目清晰的内容菜单,并设立英语学习的专用通道。

2.制度理念建设。

要建立网络教学制度,规范教学内容与进度,使范围与程度标准化并明确效果与目标。同时根据网络教学特色,针对性的进行重建,调整原有的教学计划。除了教学制度的规范化,还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以防止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及使用的自由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干扰,让网络变成有效的学习平台。在建立新制度的基础上,还要扭转传统的教学理念,以解决“两项任务”为最终目标,通过语言的学习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并有效地辅助中医专业课,让大学英语教学摆脱僵硬的固定套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活力状态。只有改变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时代环境和社会要求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贯彻执行网络教学制度。

3.师生适应性建设。

将中医专业与语言学习合理、有效地整合的要求对于中医类院校的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中传授者的身份,变换多种角色以适应网络教学的灵活性,在模拟的环境中担任设计者、指导者和监督者。根据学生的兴趣要求设计教学任务,并提供相关的中医知识,使学生进入中医英语学习语境。在学习过程中要排除和解答学生遇到的技术困难和知识疑惑,同时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测试学习效果,引导其进入正确的学习途径。还要对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素养的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处理信息的能力,适应多媒体的迅速便捷和网络资源的巨大容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鉴别能力,有效低利用网络资源,捕获信息,丰富知识理;培养学生运用网络学习得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难题。

4.教学内容建设。

关于教学内容的建设,需要进行长时间探索性的尝试。中医院校大学英语目前还没有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网络教学正弥补了这一缺憾,网络教学的内容应突出中医专业特色,将语言教学与中医知识良好结合,体现出资源优化组合的整体效果。要展开与医学有关的情景化教学,广泛学习与中西医相关的历史、人物、文化及专业知识、专业词汇,接触了解国外的学术理论和先进的临床技术。

网络教学使英语教学充分发挥了语言学习的功能,是中医院校大学英语改革的最佳途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目前正在进行英语网络教学改革并初见成效,但要想走好语言教学与中医专业结合之路,还需要漫长的探索和改革,要投入大量的专业人才,并研究改革的具体措施。网络教学是符合新技术时代要求的一种特色教学,给传统中医的全球化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中医与英语的结合不仅充实了中医教学与临床实践,也向世界传播了中医知识和中医文化,使传统医学融入了多元文化发展的新纪元。

中医科人才培养规划 篇4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为明确“十一五”期间我院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方向和指导思想,确保我院持续、稳定、健康、和谐的发展之路,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根据《宝鸡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凤翔县中医医院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中西医并重,科学发展中医药”的指导方针,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提高中医药科研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以为广大患者提供简便高效的优质医疗服务为目标,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中医院内涵建设,使我院的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快速、健康地发展。

二、目标任务:

合理配置中医药资源,充实加强现有的医院机构建设,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突出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实施“名医、名科、名院”的战略目标,培养新一代中医学科带头人;提高中医药使用率,全面提升中医药的社会效益;积极创建省级示范中医院、中医科室;推进中医药急诊急救能力建设,逐步将我院建成中医特色明显、技术优势互补,社会效益明显,经济效益良好的发展型中医医院。

三、我院中医工作“十一五”规划

(一)、加强中医机构内涵建设,提高医疗质量。

1、要以“医院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建立医疗质量监控体系,完善规范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医疗护理规范、常规,切实提高医护质量。

2、要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目标,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合理调整收费价格和药品价格,加单病种质量管理与费用限制,不断优化诊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控制医疗费用。

3、要“以病人为中心”,改变工作作风,改进服务流程,改善服务态度,加强医患沟通,落实病人回访制度,把工作重心放在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服务意识,开展规范化和标准化服务。

(二)、加强中医特色专科建设

坚持“院有特色,科有重点,人有专长”的发展思路,从2007年起,把提高专科专病建设水平作为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和改善医疗机构现状的切入点,在“十一五”期间申报1-2个省级重点专科,增加建设2-4个中医特色专科,并派2-3名中医专科人员去省上进修学习中医专科建设经验。

(三)、提高中医药使用率

采用专业培训、外出进修学习、自学等方式学习医学经典,提高中医在临床上应用能力和诊疗水平,拓宽中医诊疗思路,并制订相应的考核奖惩机制,鼓励临床工作者学中医、爱中医、用中医,工使我院门诊中医特色专科中药使用率大于80%,病房中药使用率不小于50%。

(四)、加强中医急诊工作

加强急诊科设备配置和人才培养,重新建造急诊楼,改善急诊工作环境,方便急诊病人就医及提高院前急救质量。重点加强工作人员急救能力培训和中医急救知识的学习,提高中医急救水平,发挥我院院前急救反应迅速的优势,定期进行中医急救的实践演练培训。

(五)、加强中医人才培养

实施“名中医”战略,培养新一代名中医。按照省厅安排,“十一五”

期间,在做好第三批全国和第二批全省师承工作的结业考核共处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全国第四、五批和全省第三、四批师承工作,医院计划推荐3-4名热爱中医事业,有较好的临床经验和理论基础,深受群众喜爱的中青年临床骨干。采取名老中医师承教育为主,结合自学中医经典,参加学术交流研讨、接受继续教育、外出进修学习和鼓励报考中医研究生等多种途径进行重点培养,使他们成为各中医药学科的带头人或专科专病人才,造就高层次、高水平、新一代“名中医”带动中医学术水平和诊疗水平的提高。

(六)、继续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

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重点要放在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上,具体要求科室内接受中医学历教育者在保持中医诊疗特色的同时积极学习现代医学知识,参加相应学科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将学习情况与绩效评审挂钩,力争在五年内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的现代医学诊疗护理常规,对于疾病的主要生理、病理、药理等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基本临床操作和急救技能考核达标,接受现代医学学历教育在巩固提高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习中医药学基本常识,力争五年内中成药使用辩证正确率达到60%以上。

加强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工作,在常规使用现代医学诊疗技术的科研基础上,鼓励加强适宜中医药技术的运用,以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治疗周期,减少毒副作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尝试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理论探索性研究工作。

凤 翔 中 医 医 院

2012中医药发展规划(模版) 篇5

永清镇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永清镇2012年农村中医工作发

展规划》的通知

永清镇中心卫生院、各社区、各村卫生站:

为了促进我镇的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保障辖区群众合法健康权益,降低就医成本,推动中医药、中医适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现将《永清镇2012年农村中医工作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永清镇2012年农村中医工作发展规划

二0一二年一月十日

主题词: 印发村卫生站考核实施方案通知 抄送:安岳县人民政府永清镇中心卫生院各村村卫生站永清镇人民政府办公室2012年1月10日印

永清镇2012年农村中医工作

发展规划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中医药工作方针政策,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四川省发展中医条例》及市、县有关部门关于中医药、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的文件精神,巩固我市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成果,结合我镇及辖区中医工作开展实际,特制订本发展规划。

一、基本现状

本辖区内有镇医疗机构一家(永清镇中心卫生院)、医院医药人员56人。2011年门诊103321人次,其中中医药服务人次达41803人次,占全部门诊人次的40.46%,医院内设中医科1个,针炙科1个,中药房1个,中医药人员19人(占全部医药人员的33%),中药饮片367种,中成药201种,辖区下属村卫生室有24家,共有工作人员24人,全部属中西结合专业。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发展中医条例》,继续深化卫生改革,努力振兴中医药事业,继承和弘扬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人民医疗保健事业由所起的作用,加强医疗机构中中医药科室的内涵和质量建设,大力培养中医药专业人员,提高中医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坚持科技进步,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为农村发展、农民健康服务。

三、发展目标

1、机构建设

(1)进一步提高中心卫生院中医管理科的行政管理效能,切实加强中医工作的内涵建设,正确引导全镇的中医药工作键康快速发展。

(2)不断推动中心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的业务建设,拓展科室设置和诊疗范围,全面指导全辖区中医药业务工作。

(3)加强永清镇中心卫生院中医专科专病建设,突出中医榜色,发扬光大祖国传统医学。

2、人员

加快培养和充实中医药专业人员,切实提高中医药人是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要积极推进中医人才梯队的合理化配置,重点培养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加快中医专科特色建设进度。

3、中医治疗参与量

进一步拓展中医诊疗范围,加大中医药防病治病的比重,快速有效提高中医诊疗水平。辖区卫生院争取到2012年12月中医治疗量占全部诊疗人次的45%以上,中药处方量占总处方的35%以上,中医处方、病历合格率达90%以上,中医治愈好转率95%以上。

4、村卫生室、个体诊所

镇中心卫生院全面负责对村卫生室、个体诊所的中医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切实加大辖区内的中医防病治病的宣传力度。保持辖区内每个村卫生室、个体诊所都有1名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乡村医生,80%以上的乡村医生达到中医中专以上学历,能熟练运用中医药防病治病,中医药治疗量达30%以上,同时配备不少于50种中成药。同

时积极推动辖区各村卫生站的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四、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工作。

(1)成立永清镇辖区农村中医工作领导小组,以分管镇长为组长,中心卫生院全面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落实。

(2)制订永清镇辖区中医发展规划,按照规划要求分段进行细化,在具体工作中不断充实和提高。

(3)切实加强各级有关部门的工作力度,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全面具体落实各项工作。

2、严格科学管理,加强培训督查。

(1)制订中医工作的各项制度,完善创建所需的各种软件资料,坚决做到制度完备,资料健全,工作扎实。

(2)加强中医药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和提高,不断提升中医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诊疗水平。

(3)永清镇人民政府将协同有关部门对中心卫生院及辖区村卫生室、个体诊所进行定期督查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整改。

3、增加中医投入,加大宣传力度,改善诊疗环境。

永清镇政府将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创建工作,着重改造中医诊疗保健设施和就医环境,鼓励中医药人才开拓创新,培养中医药拔尖人才。辖区卫生院应按照上级要求不断完善自己的软硬件条件,加大对中医药的投入和扶持,积极营造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踏实具体开展各项

工作。

中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围绕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努力优化服务环境,着力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发展和突出中医特色,努力拓宽中医药的服务领域和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规范执业行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

通过全体医院职工的共同努力,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竞争有序、服务便捷高效、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中医医院,为人民群众提供完善有效、质量优良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其中医务人员素质普遍提高,医院硬件设施能满足医院发展需要,医疗设备比较先进,服务质量有明显改善。

三、重点任务

1.加强基础设施及硬件建设,努力改善办院条件

努力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完善病房住院大楼配套设施建设和门诊大楼建

设,满足医院发展需要,同时积极加大医疗设备的投入,利用5至7年时间逐渐淘汰落后的医疗设备,使医院的医疗设备特别是中医医疗设备能达到同级中医院先进水平。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环境、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院的科学发展。

2.学习现代管理理念,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完善院科两级目标责任制管理体系,搞活用人机制,通过目标责任书,加强对科室的管理,以达到激励科室、促进医院发展的目标;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以医疗质量为核心,以病案质量管理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完善二级质控组织和质量评价体系,实施全员全程全面质量管理;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强化经营理念、市场意识,坚持质中取胜、量中增收的原则。推行全成本核算,进行成本量化管理,切实降低医疗成本。加强医保费用新农合费用管理,积极推行单病种费用控制办法,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降低病人负担。

3.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实施人才素质工程

为提高全院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提高服务技术水平,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的方式创造再学习的条件,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特别是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高学历层次,优化专业设置,合理调整、充实知识构成。计划三年(至2011年)内,招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医疗、药学专业毕业生25到30人,其中中医、中药类专业毕业生15至20名,6年(至2015年)内招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医疗、药学专业毕业生50到60人,其中中医、中药类专业毕业生35至45名,为临床各科贮备足够的中医药人才后备队伍,每年招聘护理人员15至20名,以中医护理专业毕业生或能从事中医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优先,尽量提高护理队伍的中医药人员比例,每年招聘医技专业大中专毕业生5至10名,通知招聘大中专毕业生使全院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水平大专以上要达到85%。大力开展院内技术学习、业务培训和岗位技术练兵,全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积极派员参加州以上的各种专业医学会、医疗单位组织的技术培训、交流、学习研讨等以提高理论技术水平和促进技术

创新的继续教育,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选准学科、分期分批地选调临床业务技术骨干到省以上医疗机构进修深造,到2015年,每年送培不少于5人。另外加强院内西医人员的中医药知识培训力度,争取每年办一期为期1—2周的院内西医人员中医药知识培训班,提高西医人员的中医药水平。努力为我院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中医药专业人才队伍,为提高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和促进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4.严格坚持办院方向、积极发挥中医特色,确保中医药的主导地位

(1)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合理配备卫生技术人员,提高中医药人员在医务人员总数的比例,到2015年,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及中医药技术人员在同类人员的比例要逐步达到70%的要求。

(2)科室建设方面,临床科室设置要充分体现中医特色,做好退休医师,特别是退休老中医的返聘工作,争取每年返聘2至3名老中医到门诊坐诊,做好中医特色门诊的建设工作,到2012年不仅在数量上要完成制定的二级医院要达到6个特色科室的要求,更要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和中医特色的体现形式及优势的发挥。要通过强化管理、规范服务、优化治疗方案,提高诊疗水平、降低医疗费用,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到2015年争取建成2到3个省级特色专科,在周围县市中产生较大影响。要依靠科技进步,发挥中医制剂,坚持中医药继承创新,拓宽服务领域,使其成为各具特色和独到之处的特色门诊。以扩大品牌效应,提高规模效益。

(3)积极发展中医专科(专病)建设作为促进医院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在抓好目前院内现有国家级中医特色专科——骨伤科工作,不断巩固、完善提

高的同时,要集中力量倾其全力,积极创造条件,对康复科进行重点培植,做好针灸科省级重点中医特色专科的申报工作。

(4)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农村中医药工作中的龙头作用,真正成为农村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中心。积极指导农村卫生院工作和培训乡村医生,提高中医药的覆盖率。加强以急诊急就能力建设为重点的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盒优势,使其在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5)加强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和重大疾病预防

适应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和发展要求,加强中医急诊急救能力建设积极加强急诊急救基础设施条件建设盒急诊急救技术培训;提高中医院对感染性疾病的救治能力。鼓励中西医人员相互学习,坚持中西医结合,中医人员应掌握中西医感染医学、急诊医学的基础理论和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于技能。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胃肠肝病、肿瘤等重大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

四、政策与措施

1.深入加强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弘扬“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树立即体现中层医药传统优秀品德又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服务理念,文明行医,诚信服务,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和以患者满意为标准,广泛开展义诊,送医药、献爱心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以创造文明单位、文明行业为目标,以打造学习型医院、开展文化建设为载体,努力构建和谐单位、和谐行业。强化医院管理,整顿服务秩序,规范执业行为,坚决抵制和认真治理医药购销领域的不正当交易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行风建设,行业纪律的政策规定,积极探索建立从源头上纠正和预防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长效机制,以实现行业风气的根本好转,社会和群众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2.积极实施医疗惠民工程,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认真落实国家医疗惠民工程的有关规定盒对贫困群体的减免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医疗收费价格标准,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的原则,实行成本核算与病床使用门诊数量、医疗质量、医德医风等综合考核、评议的办法,使科室收入、医生收入与开单多少及处方量不发生直接关系;全面落实价格公示制度,对住院病人实行“一日清单”对大型医疗设备检查阳性率实施监控考核,认真落实单病种费用控制和检验结果互认;积极开展医疗下乡活动和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努力打造“诚信品牌”。

3.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规划运行和实施、考核,本着查漏补缺、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原则,对其中难度较大的规划任务,要组织力量和努力加大工作力度,狠抓落实,对量化指标在注重完成数量任务的同时,更要注重质量和综合社会效益的提高,对定性指标要努力做到以社会和群众满意度为评价标准,以实现十一五期间,我院的医疗服务环境明显优化,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社会和群众的综合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明显发挥,医院的发展步伐得到加快。

中医科人才培养规划 篇7

临床技能训练是医学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评价医学教育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2001年6月世界医学教育联盟公布“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强调了医学教育应注重学生在临床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1)2001年卫生部、教育部联合发文《关于印发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通知》,提出“改革医学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医学生全面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可见加强对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培训考核,将其培养成技能操作规范娴熟、具有科研创新和人文关怀精神的高级医学人才,是高等医学教育者的共识。

近年来,受到相关行医法规细化以及患者维权意识增强等因素影响,医学生参与临床实践的机会减少,临床能力普遍下滑,仅依靠床边带教等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临床技能培养的需要,临床教学质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探索出新型的临床技能培养模式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975年,英国Dundee大学的Dr.R.M.Harden提出对医学生临床技能进行测评的模式-OSCE(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3)之后,美国国外医学毕业生教育委员会在对国外医学毕业生资格认证考试中也开始使用OSCE,并且在实践中将OSCE的应用范围扩大到美国医师资格临床技能的考试。(4)我国原华西医科大学、九江医学专科学校、浙江医科大学合作于1991年从国外引入OSCE,并积极筹建与之配套的临床技能实训中心,顺利开展了OSCE,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此后,国内各医学院校也研究探索适合本校的发展之路。华中科技大学组建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并加入计算机模拟临床思维训练教学,为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的培养构建了良好的教学平台。(6)第二军医大学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设立临床多站考试中心,同时结合模拟设备进行技能教学和训练,有效促进了医学生实践能力增强。福建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学院等中医院校,也分别结合传统医学的特点和自身的办学特色做了一定的探索。

2 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我校是山东省首批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学科优势明显,校内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一直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并将其作为培养“高素质、强能力”人才的重要环节来抓。近几年学校由于发展的需要,将主体部分迁至长清校区,建设校内实训平台开展基本技能训练;实习前的临床教学依然在经十路校区进行,但由于场地限制,临床技能训练的强度和质量都无法满足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实习教学的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建设基于OSCE架构的临床技能实训平台,能够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利于优质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为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提供坚实的硬件平台基础和保障,意义重大。

3 平台建设规划

我校拟建立的基于OSCE框架的医学生临床技能实训平台在临床问诊、体格检查、中、西医技能操作等方面开展医学生进入实习点前的培训考核,考核的成绩计入综合测评,考试不合格者暂不能进入临床实习。医学生实习前考核和毕业考核均以“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的形式进行。

3.1 平台建设内容

平台采取OSCE站点式的建设模式,分为八大站,每站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下设若干分站。第一站为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主要培养考察医学生的问诊技巧、与患者沟通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此站主要应用标准化病人(SP)对学生进行病史问诊的考核,SP病人能使学生的受伤观念和交流沟通能力得到有效训练,有助于他们面对真实患者;第二、三、四、五站为体格检查、西医技能操作、中医技能操作和护理技能操作,主要强化中西医诊断基本功、常用中药材辨识、外科无菌观念、中西医和护理的操作技能等;第六站为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强化医学生正确判读辅助检查结果的技能;第七站为康复训练,第八站为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此站主要举办法律法规、临床医疗服务、临床管理制度知识和医患沟通能力培养讲座。

3.2 平台特色

各站点的设置在达到医学生临床技能培训目标的基础上也充分彰显了我校实训考核平台的特色。

(1)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康复医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主要是通过训练使病人恢复正常的机能,用训练的方法尽可能地使患者生理和心理康复,达到治疗效果。在临床技能培训中加入康复技能培训,可以使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医技术。

(2)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对人文素质的漠视和人文医学教育研究的滞后使学校培养出的医学生与患者沟通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差。而且近年医患矛盾日益加剧,因此对医学生进行人文医学技能培训势在必行。在临床技能培训中渗入人文技能培训的元素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适应临床医疗服务需要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4 结语

我们拟建立的平台基于OSCE框架,突出中医特色,以医生所需具备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为主线,采取站点式的培训考核方式,着重培养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操作能力、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该平台建立后可以提高医学生的临床能力,确保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该平台不仅可以对本校医学生进行专业系统化的实习前培训考核、毕业前考核,而且可以作为临床实践教学师资培训基地和社区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基地,为提高医务工作者临床技能发挥极其重要作用。

*通讯作者:张宏萌号:2012349

参考文献

①施楚君,许杰州,陈葵,陈晓勤,杨棉华.临床技能中心的建设与临床基本技能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74-75.

②孔维佳,乐建新,陈建军,刘邦华等.耳鼻咽喉科学技能培训基地与医学生临床实习方案[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4.11(4):269-272.

③Barman A.Crit iques on the objective st ructured clinical exam ination[J].Ann Acad Med Singapore.2005,34(8):478-482.

④景汇泉,张训巍,于晓松.影响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因素的分析[J].中国考试,2004.7:22-32.

⑤曾雪萍,赵琛,赵海磊.中医学专业应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的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2):211-213.

中医科人才培养规划 篇8

关键词:中医康复保健;四联五举;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1-0037-02

收稿日期:2014-10-30

作者简介:梅刚(1979-),男,河源市卫生学校讲师,医研室副主任,硕士。研究方向:中医学教育。(广东 河源/517000)

资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欠发达地区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批准号:2012YQJK18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工作节奏的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亚健康状态,养生康复保健日趋重视。近年来,各级各类医院相继开设了康复科,各种养生保健企业也随之增多,康复保健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我校从2009年开设了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和养生保健企业培养的中医康复保健专业。

然而,中医康复保健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才培养思路不够清晰、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等。因此,我校在对本地区该专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积极构建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四联五举”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推行“行政、学校、行业、企业”四方联动,“共定目标、共建专业、共构课程、共育人才、共评质量”五大举措。

一、四方共定人才培养目标

中共河源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卫生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大力扶持市卫生学校发展,通过邀请专家或与医学院校合作的方式,把市卫生学校建设成为全市卫生培训基地……”。学校在深入学习领会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工作实际,迅速制定了《河源市卫生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并以此为重要推手,积极推行“行政、学校、行业、企业”四方联动,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力度。

近年来,学校在市教育局、市卫生局的指导下,在省卫生职教协会、市康复医学会等行业协会专家帮助下,在深入基层医疗单位和养生保健企业调研的前提下,明确了中医康复保健服务项目的要求和中医康复保健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同时,结合本地区该行业的实际情况,经多方论证,在职业技能培养目标方面增加了脑血管意外病人的康复与预防、运动损伤病人的康复与预防、颈椎腰腿痛病人的康复与保健、中医药膳养生等内容。

二、四方共同建设专业

近年来,在行政、行业、企业的指导和参与下,学校着力解决了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提高专业建设针对性。如根据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需求和岗位设置,拓展了老年康复保健、社区康复保健、养生康复保健等专科知识。

二是健全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由于大众休闲体育的蓬勃兴起,体育运动损伤越来越多见,为此,学校增加了体育与健康、运动损伤与急救等课程,拓展了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使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培养的人才与目前康复保健市场的需求零对接。

三是积极拓展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在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与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培养技能型人才招生试点工作,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四方共同构建课程

在卫生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积极成立了由行业、企业(医院)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讨论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等问题。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已初步构建“一专多能、技证两兼”的课程体系,即“一专”指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多能”指毕业生能在卫生、残联、民政系统下属的各级医院的康复部门、老人院、特殊学校、康复器材公司、运动休闲会所等企事业单位工作;“技证两兼”指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应取得相关资格证书,例如中级按摩师、中级公共营养师、康复治疗士等。

目前,教师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的专业课程门数达4门,编写校本教材达6本,开发多媒体课件30学时、教学案例26个,全部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课堂教学。如图1所示。

四、四方共同培育人才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专业课程方案为载体,积极建立“开门办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育人才”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其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推行“订单培养”模式。根据本地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人才需求,与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合作开展订单培养项目;根据养生保健企业的人才要求,与广州扶元堂中医医院有限公司、鱼美人美容有限公司等合作开展订单培养专班。二是实施“杏林能手”执教工程。为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积极聘用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康复保健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并承担专业课总课时百分之二十一的教学任务。

三是创新教学环境。本专业实训室按照医院或企业工作环境标准,实行全仿真建设,并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到医院或企业上课,实现“学堂亦是医院,病房也是课堂”的目标。

四是实施企业文化进校园工程。邀请行业先进人物和专家到校举行文化沙龙讲座,将企业(医院)文化引入校园,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和实习,加大企业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进校园的工作力度。

五、四方共建评价体系

为促进中医康复保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学校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并采取多元化、分项目、扬特长的办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其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实行多元化评价。学校按照基层医疗机构和养生保健企业人才岗位的需求,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成立由学生、教师、家长和一线专家等代表组成的多元评价小组,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学习能力,特别是职业能力进行科学评价。

二是实行分项目评价。学校改变传统的学期末、学年末或实习期满集中多项考核评价的办法,实行职业能力分项目评价,以便发挥评价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导向性。如,学生在校期间,学完“毫针刺法”之后学习“灸法”之前,对学生进行“毫针刺法”项目操作的考核与评价;再如,学生临床实习期间,在某一科室实习结束进入下一科室实习之前,对学生进行出科考核评价。

三是实行扬特长评价。注重发挥学生特长,对在社团竞赛、体育竞技、才艺比赛、技能大赛中获奖的学生给予奖励学分,激励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康复技术人员。

参考文献:

陈钙群.中职卫校中医康复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思路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3(13):26-27.

医院中医药中长期发展规划 篇9

(2013年-2018年)贯彻国家中医药工作及省、市、区卫生计生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拓展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努力提高中医药系统的治理能力,全面推进中医药事业的科学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和中医中药并重的政策,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动员社会参与,推动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我院中医医疗、防病治病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把人人享有基本中医药服务、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

2、坚持中西医并重。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

3、坚持继承与创新。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发展中医药事业。

5、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2013年-2018年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发展完善与人民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完善中医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中医药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中医药科教和文化建设,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促进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

2.主要指标。

(1)中医药医疗资源。2018年,中医床位数达到100张。医院达到三级甲等医院水平。

(2)中医药人力资源。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比重超过10%。(3)中医药服务。服务量每年上升5~7%,到2018年,医院中医药年总 诊疗人次达30万人次,出院总人数达3000人次。

(4)中医药科教。到2018年,中医药继续教育覆盖率达到100%,中医药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果。

(5)中医药优势学科。到2018年,省中医重点(特色)专科达到1个,市级中医重点(特色)专科达到2个。

四、具体措施

(一)积极参与医改,着力发挥中医药在医改中的作用。

积极参与公立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取消药品加成,推行了“先诊疗、后结算”的服务模式。探索建立中医药分级诊疗的新模式。开展中医单病种支付改革试点,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减轻患者负担。召开了“中医药参与医改,探索建立分级诊疗新模式”座谈会,试点开展“治未病、治已病、康复一体化连续诊疗”服务模式工作。执行了中医医疗管理统计报表制度,将执行情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

(二)建立中医药公共卫生补助资金项目绩效考核长效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组织开展绩效评估。对国家和省级中医药公共卫生补助资金项目开展绩效评估,建立中医药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绩效考核长效机制、考核结果与补助资金分配挂钩机制。

(三)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积极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2015年顺利通过全国的评审。完善医院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的创建标准及创建程序。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督导工作。中医药服务每年持续提高。加强了基层中医药项目工作的管理,对项目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四)加强中医内涵建设,着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

按照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并举、重在内涵”的原则,持续改进检查评估工作,有序推进三甲医院的评审工作,提升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实施“名医、名科、名院”战略。推动“治未病”科建设,并进行调查分析。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通过临床科室和重点专科建设、规范诊疗行为、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等,促进中医临床疗效不断提高。推进中医医疗机构应急能力以及中医药防治突发传染病应急体系建设。

(五)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着力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提升中医药管理与服务水平。制定我院中医药信息化建设规划,制定中医药信息化建设规范和标准。建立集中医资源管理、医疗服务监管、远程会诊、诊疗数据挖掘等功能一体化的中医综合管理和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中医方式健康评估、健康监护、疾病管理、健康教育、随访服务等一体化的“治未病-治慢病-康复”平台。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开展系统的学习培训工作。

加强基层人员队伍培训。开展基地医院带教师资培训;组织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师资培训、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师资培训、基层医疗机构中医专科骨干培训班。落实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师资培训项目、成人中医大专学历教育项目、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培训项目、基层中医临床专科技术骨干培训等项目,提高基层中医药人才的专业技能。开展继续教育项目执行情况质量抽查,提升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质量。推进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建立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信息系统,做好学员的招生和管理工作,培养合格临床医师。

(七)注重与临床结合,着力提高中医药科研创新能力。

围绕重点病种优势,积注重与临床结合,极整合资源,促进我院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积极打造基地临床科研一体化平台。以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为目标,扶持重点中医药科研平台的业务建设,引导和鼓励多单位、多学科联合攻关,中西医协同创新,推动全省中医药理论和技术创新,争取了国家、省级中医药科研项目。推进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

(八)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宣传,着力扩大中医药的社会影响力,促进公民中医健康素养的提升。

建立医药文化宣传平台和载体,完善中医药文化宣传长效机制,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月、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巡讲活动月、“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大型义诊周活动,成为每年中医药文化宣传的常态工作。开展中医健康素养调查,了解公民中医保健基础理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认知情况。

中医科人才培养规划 篇10

中医药(含民族医药)强调整体把握健康状态,注重个体化,突出治未病,临床疗效确切,治疗方式灵活,养生保健作用突出,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健康服务资源。中医药健康服务是运用中医药理念、方法、技术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活动,主要包括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服务,涉及健康养老、中医药文化、健康旅游等相关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是全面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全民健康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服务模式,鼓励多元投资,加快市场培育,充分释放中医药健康服务潜力和活力,充分激发并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健康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把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作为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区分基本和非基本中医药健康服务,实现两者协调发展,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强化政府在制度建设、政策引导及行业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加中医药健康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中医为体,弘扬特色。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积极应用现代技术方法,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

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加快科技转化,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模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体制机制。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中医药健康服务加快发展,成为我国健康服务业的重要力量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医药健康服务提供能力大幅提升。中医医疗和养生保健服务网络基本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人员素质明显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基本适应全社会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

——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手段不断创新。以中医药学为主体,融合现代医学及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创新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丰富和发展服务技术。

——中医药健康服务产品种类更加丰富。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产品研发、制造与流通规模不断壮大。中药材种植业绿色发展和相关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明显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医药企业和产品。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环境优化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政策基本健全,行业规范与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机制更加有效,形成全社会积极支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重点任务

(一)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支持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发展。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培育一批技术成熟、信誉良好的知名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集团或连锁机构。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发挥自身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规范发展提供支持。

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加快制定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类规范和标准,推进各类机构根据规范和标准提供服务,形成针对不同健康状态人群的中医健康干预方案或指南(服务包)。建立中医健康状态评估方法,丰富中医健康体检服务。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导引等中医传统运动,开展药膳食疗。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发智能化中医健康服务产品。为居民提供融中医健康监测、咨询评估、养生调理、跟踪管理于一体,高水平、个性化、便捷化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加强中医养生保健宣传引导,积极利用新媒体传播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引导人民群众更全面地认识健康,自觉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加快制定信息共享和交换的相关规范及标准。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中医药养生保健、治未病保险以及各类医疗保险、疾病保险、护理保险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等商业健康保险产品,通过中医健康风险评估、风险干预等方式,提供与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相结合的疾病预防、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等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指导健康体检机构规范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业务。

专栏1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建设项目

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

在中医医院及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设立治未病中心,开展中医健康体检,提供规范的中医健康干预服务。

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合作试点

建立健康管理组织与中医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机制,在社区开展试点,形成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家庭、个人多种形式的协调互动。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建设

加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人员、技术、服务、产品等规范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加快发展中医医疗服务。

鼓励社会力量提供中医医疗服务。建立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共同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突出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通过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规范和推进中医师多点执业等措施,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院、疗养院和中医诊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允许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传统中医诊所。

创新中医医疗机构服务模式。转变中医医院服务模式,推进多种方法综合干预,推动医疗服务从注重疾病治疗转向注重健康维护,发展治未病、康复等服务。支持中医医院输出管理、技术、标准和服务产品,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医疗联合体,鼓励县级中医医院探索开展县乡一体化服务,力争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和中医坐堂医诊所规范建设和连锁发展。

专栏2 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中医专科专病防治体系建设

建立由国家、区域和基层中医专科专病诊疗中心三个层次构成的中医专科专病防治体系。优化诊疗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开展科学研究,发挥技术辐射作用。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中医临床科室集中设置、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的中医药特色诊疗区,规范中医诊疗设备配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非中医类医生、乡村医生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针对部分基层常见病种,推广实施中药验方,规范中药饮片的使用和管理。

非营利性民营中医医院建设

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肛肠、骨伤、妇科、儿科等非营利性中医医院;发展中医特色突出的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

民族医药特色健康服务发展

支持发展民族医特色专科。支持具备条件的县级以上藏、蒙、维、傣、朝、壮、哈萨克等民族自治地方设置本民族医医院。规范发展民族医药健康服务技术,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推广应用。

(三)支持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

促进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机构发展。各地根据康复服务资源配置需求,设立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和疗养院,加强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机构。

拓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能力。促进中医技术与康复医学融合,完善康复服务标准及规范。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康复医疗、训练指导、知识普及、康复护理、辅具服务。建立县级中医医院与社区康复机构双向转诊机制,在社区康复机构推广适宜中医康复技术,提升社区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让群众就近享有规范、便捷、有效的中医特色康复服务。

专栏3 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能力建设

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加强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和中医医院康复科服务能力建设。支持县级中医医院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残疾人康复中心、工伤康复中心、民政康复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等机构,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康复服务。

(四)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

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鼓励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诊室。推动中医医院与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开展合作。

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优先优惠服务。支持养老机构开展融合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的老年人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服务。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开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建立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

专栏4 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试点项目

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试点

开展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试点,探索形成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的主要模式和内容。包括: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新机构,以改建转型和社会资本投入新建为主,设立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探索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延伸提供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创新老年人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研究开发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包,发展养老服务新业态;培育中医药健康养老型人才,依托院校、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建立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加强老年家政护理人员中医药相关技能培训。

(五)培育发展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产业。

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发掘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化中医药文化产业结构。创作科学准确、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产品和文化精品。发展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等新兴文化业态,培育知名品牌和企业,逐步形成中医药文化产业链。依据《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开展健康教育。将中医药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借助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中医孔子学院等平台,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

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利用中医药文化元素突出的中医医疗机构、中药企业、名胜古迹、博物馆、中华老字号名店以及中药材种植基地、药用植物园、药膳食疗馆等资源,开发中医药特色旅游路线。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旅游城镇、度假区、文化街、主题酒店,形成一批与中药科技农业、名贵中药材种植、田园风情生态休闲旅游结合的养生体验和观赏基地。开发中医药特色旅游商品,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支持举办代表性强、发展潜力大、符合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展览和会议。

专栏5 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产业发展项目

中医药文化公共设施建设

加强中医药文化全媒体传播与监管评估。建设一批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教育基地。依托现有公园设施,引入中医药健康理念,推出一批融健康养生知识普及、养生保健体验、健康娱乐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主题园区。

中医药文化大众传播工程

推进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通过中医药科普宣传周、主题文化节、知识技能竞赛、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等多种形式,提高公众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建设中医药文化科普队伍,深入研究、挖掘、创作中医药文化艺术作品,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

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

发挥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区域内医疗机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养生保健产品生产企业等资源,引入社会力量,打造以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为核心,融中药材种植、中医医疗服务、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六)积极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发展。

支持相关健康产品研发、制造和应用。鼓励研制便于操作使用、适于家庭或个人的健康检测、监测产品以及自我保健、功能康复等器械产品。通过对接研发与使用需求,加强产学研医深度协作,提高国际竞争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大力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扩大中药材种植和贸易。促进中药材种植业绿色发展,加快推动中药材优良品种筛选和无公害规范种植,健全中药材行业规范,加强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与保护,建设中药材追溯系统,打造精品中药材。开展中药资源出口贸易状况监测与调查,保护重要中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开展第三方质量和安全检验、检测、认证、评估等服务,培育和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认证、医疗管理服务认证等服务评价模式,建立和完善中医药检验检测体系。发展研发设计服务和成果转化服务。发挥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作用,探索发展中医药电子商务。

专栏6 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重点项目

协同创新能力建设

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服务产品研发创新平台,促进产品的研发及转化。

中医药健康产品开发

加强中医诊疗设备、中医健身产品、中药、保健食品研发,重点研发中医健康识别系统、智能中医体检系统、经络健康辨识仪等中医健康辨识、干预设备;探索发展用于中医诊疗的便携式健康数据采集设备,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融合,发展自动化、智能化的中医药健康信息服务。

第三方平台建设

扶持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评估及相应的咨询服务机构,开展质量检测、服务认证、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支持中医药技术转移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化建设

提供中药资源和中药材市场动态监测信息。

(七)大力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

吸引境外来华消费。鼓励有条件的非公立中医医院成立国际医疗部或外宾服务部,鼓励社会资本提供多样化服务模式,为境外消费者提供高端中医医疗保健服务。全面推进多层次的中医药国际教育合作,吸引更多海外留学生来华接受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和临床实习。整合中医药科研优势资源,为境外机构提供科研外包服务。

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走出去。扶持优秀中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到境外开办中医医院、连锁诊所等中医药服务机构,建立和完善境外营销网络。培育一批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中医药服务企业或企业集团。鼓励中医药院校赴境外办学。鼓励援外项目与中医药健康服务相结合。

专栏7 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项目

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

扶持一批市场优势明显、具有发展前景的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项目,建设一批特色突出、能够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中医药服务贸易骨干企业(机构),创建若干个综合实力强、国际影响力突出的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区域。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科技研发等服务贸易,开发国际市场。

中医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遴选可持续发展项目,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中医药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国际影响力。

民族医药健康产业区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东盟(10+1)、澜沧江—湄公河对话合作机制、大湄公河次区域等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为平台,在边境地区建设民族医药产业区,提升民族医医疗、保健、健康旅游、服务贸易等服务能力,提高民族医药及相关产品研发、制造能力。

三、完善政策

(一)放宽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并不断扩大开放领域;凡是对本地资本开放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都要向外地资本开放。对于社会资本举办仅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传统中医诊所、门诊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不作布局限制。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只提供经核准的传统中医诊疗服务的传统中医诊所。

(二)加强用地保障。各地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统筹考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需要,扩大中医药健康服务用地供给,优先保障非营利性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用地。在城镇化建设中,优先安排土地满足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的发展需求。按相关规定配置中医药健康服务场所和设施。支持利用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原有土地兴办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对连续经营1年以上、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项目,可根据规定划拨土地办理用地手续;对不符合划拨用地条件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三)加大投融资引导力度。政府引导、推动设立由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基金,统筹支持中医药健康服务项目。拓宽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及相关产业发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运营中医药健康服务项目,新增项目优先考虑社会资本。鼓励中医药企业通过在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注册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融资。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扶持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创业投资企业,规范发展股权投资企业。加大对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外汇管理支持力度,促进海关通关便利化。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对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创新型新业态、小微企业开展业务。

(四)完善财税价格政策。符合条件、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可以按规定获得财政补助,其专科建设、设备购置、人员培训可由同级政府给予支持。加大科技支持力度,引导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对参加相关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补贴。企业、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的捐赠,按照税法及相关税收政策的规定在税前扣除。完善中医药价格形成机制,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摆在重要位置,统筹协调,加大投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医药局要发挥牵头作用,制定本规划实施方案,会同各有关部门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要问题,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发展改革、财政、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商务、文化、卫生计生、旅游等部门要各司其职,扎实推动落实本规划。各地区要依据本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细化政策措施,认真抓好落实。

(二)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支持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行业组织,通过行政授权、购买服务等方式,将适宜行业组织行使的职责委托或转移给行业组织,强化服务监管。发挥行业组织在行业咨询、标准制定、行业自律、人才培养和第三方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完善标准和监管。以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为核心,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规范和标准制修订工作。对暂不能实行标准化的领域,制定并落实服务承诺、公约、规范。建立标准网上公告制度,发挥标准在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建立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监管机制,推行属地化管理,重点监管服务质量,严肃查处违法行为。建立不良执业记录制度,将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诚信经营和执业情况纳入统一信用信息平台,引导行业自律。在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引入认证制度,通过发展规范化、专业化的第三方认证,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标准应用,为政府监管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撑。

专栏8 中医药健康服务标准化项目

中医药健康服务标准制定

制定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人员、服务、技术产品标准,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标准体系。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标准国际化进程。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标准公告制度,加强监测信息定期报告、评价和发布。

中医药健康服务标准应用推广

依托中医药机构,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标准应用推广。发挥中医药学术组织、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面向专业技术人员的中医药标准应用推广培训,推动中医药标准的有效实施。

中医药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建设

制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统计方式和统计体系,完善统计信息报送和发布机制。

(四)加快人才培养。推动高校设立健康管理等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专业,拓宽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岗位设置,逐步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相关职业(工种)。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着力培养中医临床紧缺人才和中医养生保健等中医药技术技能人才。规范并加快培养具有中医药知识和技能的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探索培养中医药健康旅游、中医药科普宣传、中医药服务贸易等复合型人才,促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与落实就业创业相关扶持政策紧密衔接。

改革中医药健康服务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认证管理方式,推动行业协会、学会有序承接中医药健康服务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认定具体工作,建立适应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推进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在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

专栏9 中医药健康服务人力资源建设项目

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

依托现有中医药教育资源,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教育培训,培养一批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领域领军(后备)人才、骨干人才和师资。

中医药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体系建设

拓宽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技能型人才岗位设置,制定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培训职业技能标准,加强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培训,推动行业协会、学会有序承接中医药健康服务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认定具体工作。

上一篇:王进的班主任工作总结下一篇:规则之美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