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校研究生培养(精选11篇)
中医院校研究生培养 篇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要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鼓励高校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同时指出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 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 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也提到:大力推进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 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 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由此可见, 我国非常重视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方式, 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尽管我们知道创新型研究人才培养和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 但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和国外的相比, 最大的问题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我们希望从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入手, 分析国外研究生的培养过程, 结合中医院校的特点, 发现我国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以改善我国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种过程, 包括以下几个要素:研究生招生入学、培养目标内容、课程教学、导师指导、评价指标等方面。
一、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
美国具有多元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主要分为“专业式”和“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1]。不仅设有哲学研究生学位, 还设有专业研究生学位, 且美国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企业之间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使研究生培养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要求, 有效地解决了研究生工作和社会需要的矛盾。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美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很相似, 但是主要为“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 而“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仅存在于少数知名高校。所谓“协作式”培养模式即“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 利用高校和社会企业和部门的合作, 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1]。中医院校的研究生培养专业以我校为例分为研究生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专业, 这两种培养专业都包括中药学这一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如果中药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能够借鉴“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 产学研相结合, 研究生学习阶段即可以进入国内各大药厂进行药物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充分利用学校和药厂的资源, 尤其对一些中成药的开发利用会远远超过学生们只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利用老鼠或细胞的产出。
二、国内外研究生的质量比较
1. 研究生生源问题。
研究生的生源即研究生的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 随着研究生扩招, 研究生数量增加的同时, 研究生的质量堪忧。在研究生座谈中发现, 很多应届毕业生尤其是医学院校的应届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的目的很明确也很简单, 即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些学生中绝大多数不是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考研究生, 而是把研究生作为找工作的一个中间过渡阶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创新的能源, 即研究生的兴趣是我们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那如何把好研究生生源这一重要的环节呢?和国外相比, 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是研究生质量的重要考核指标, 只要过了分数线, 就可以进入面试程序和调剂程序。美国的研究生的入学要求为:大学的学习成绩单、指导教师的推荐信、GRE成绩, 此外注重工作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2]。美国的研究生在入学前多数都经过工作阶段, 在工作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那个领域感兴趣就会申请该专业的研究生, 在兴趣的基础上, 容易进行创新性能力的培养。基于目前我国研究生生源问题, 中医院校应该从本科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和领域的兴趣, 这样在他们选择继续进行研究生阶段学习的时候, 就会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兴趣。我校作为中医院校在激发本科生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发面采取了较多的措施, 其中大学生科研和创业课题的设立, 使很多学生在大学阶段就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 我校在研究生入学后, 即开展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并设立了奖励机制和研究生自主课题, 鼓励研究生自主设立课题, 独立完成课题。
2. 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
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是制约其培养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4]。目前, 不管是国内高校还是国外高校, 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出现心理学问题, 据统计, 医学研究生与国内正常人群相比有较突出的心理学问题, 同时生源以及生活经历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研究生心理差异[4]。国外高校较早意识到研究生心理健康的问题, 而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的问题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很多心理评价标准需要借鉴国外的标准。尽管目前有些中医院校研究生入学面试阶段会进行心理测试, 但是在培养过程中还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 尤其现在多数高校研究生的奖学金和学生的考试成绩相挂钩, 这样反而在无形中增加了研究生的应试能力而减弱了实践和创新能力。
3. 研究生课程和教学问题。
与美国研究生课程设计相比, 国内研究生课程设计较为固定, 主要包括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 交叉学科的课程涉及得较少, 如目前进行科学研究离不开生物信息学的知识, 可以开些这样的课程, 按照学生的兴趣选修。美国在研究生选课方面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 可以自由选修, 且这些学分不会因为转换学校或专业而无效。中医院校针对研究生课程的设计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 就是实验课较理论课相比较少, 研究生阶段应该以实践为主, 培养其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从事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发现, 大多数研究生对实验操作很有兴趣, 但是鉴于研究生课程经费及任课教师等问题, 很多中医院校不喜欢开设实验课程。而美国的研究生培养很注重实践经验, 研究生的学习是在实验室做实验和选课同时进行的, 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解决, 这种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 相辅相成, 可有效地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并做到学以致用。此外, 在研究生教学方面中医院校一般会给研究生指定教材, 教材的内容有些过于滞后或重复。在美国研究生教学中, 教授一门课程的老师会由这个领域的多名教授组成, 每个教授都会讲解自己领域中的研究基础、研究进展及正在进行的研究, 并打印出相关的文献在课前发给每个学生, 学生在学习最新进展的时候, 发现基础知识不足之处会根据这些文献学习。既学到了基础知识又学到了前沿进展, 这对开阔科研思路以及培养创新性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生导师情况和研究生培养评价指标
1. 研究生导师情况。
美国研究生培养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 导师在招生和培养方面具有绝对的权利, 研究生培养年限也因导师、学生、课题不同而不同[1]。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不是一对一的导师和学生的互动, 而是导师团队指导, 研究生导师可以是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 只要具有科研能力和科研课题即可以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1,3]。目前, 国内大多数中医院校的研究生导师都要经过严格的遴选过程, 包括职称、课题和文章, 而且都是一个导师带几个学生, 很少有导师团队的指导。导师团队在研究生创新培养上具有很大的优势, 研究生可以从不同导师身上学习到不同的科研思维, 有利于科研交流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研究生培养年限一般规定为硕士三年, 博士三年, 而在美国研究生培养年限是由导师、学生、课题决定的, 如果学生在科研方面做得比较好, 可以提前毕业, 这会有效地改善学生的科研心态, 提高科研积极性。
2. 研究生培养评价指标。
目前, 国内对研究生培养评价的指标主要是毕业论文、SCI文章数量和影响因子、学术委员会的答辩意见等。而很多导师为了多出文章进而可以评职称, 对研究生施加过大的压力, 导致研究生为了文章而作科研, 形成科研风气浮躁, 更有甚者出现学术道德问题。没有很好的学术环境, 如何谈得上开发学生的科研潜力和创新能力呢?导师和导师团队要给研究生提供科研空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正确的科研指导, 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样才可能进行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
四、结语
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情况, 发现在中医院校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虽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但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 很多问题开始解决。目前, 我们认为基本的解决办法是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 鼓励和调动研究生参与课题的积极性, 变被动为主动, 改善研究生导师制度, 修正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方式, 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文章通过分析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 结合我国中医院校研究生培养的特点, 从研究生质量问题、研究生课程和教学以及研究生导师情况等方面为切入点来解决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问题, 改善我国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中医药院校,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向军.浅析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与借鉴[J].法制与社会, 2010, 1 (下) :216-217.
[2]晏云.美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15.
[3]刘丽娜.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研究生导师制度比较研究[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14, 16 (62) :23-26.
[4]李金, 李巍, 王宏.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健康[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0, (3) :207-208, 215.
中医院校研究生培养 篇2
培养目标 明确
比较明确 不太明确 不明确课程设置 符合自身需求 比较符合 不太符合 不符合
临床实习时间(年) <1 1~2 >2
实习效果3 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不满意科研能力 较好 一般 较差
13(25.00)
16(30.77)14(26.92)9(17.31)12(23.08)13(25.00)20(38.46)7(13.46)40(76.92)10(19.23)2(3.85)6(26.08)5(21.74)2(8.70) 10(43.48)12(23.08)28(53.84)12(23.08)
选择人数(%)项目
导师指导频率 灵活 每周1次 半月1次 ≥1月1次与导师关系 融洽 一般就业方向 临床护理 护理教育 护理管理 社区护理 非护理专业前景 好 一般 不好近期目标 考博 找到理想工作 出国学习或工作 其他
选择人数(%)
29(55.77)
5(9.61)9(17.31)9(17.31)46(88.46)6(11.54)15(28.85)27(51.92)7(13.46)1(1.92)2(3.84)18(34.61)25(48.08)9(17.31)3(5.77)27(51.92)6(11.54)16(30.77)
注:3仅研二、研三学生参与实习。
3 讨论
中医院校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经过短短5年的发展,在培养模式、培养规模、课程设置等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仍需借鉴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3.1 改进培养模式
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从事科
?70?
()
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级护理人才[1]。表1显示,44.23%中医护理硕士研3.1.3 制定个性化的临床实习方案 护理学是一门究生不太明确或不明确培养目标,51.92%认为课程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实践是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设置不太符合或不符合自身需求,43.48%对临床实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9]。国际习效果不满意,23.08%评价自己科研能力较差。笔护理界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培养方向是面向临床,培养
各种专科的临床高级护理人才,即临床护理专家者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改进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ClinicalNursingSpecialist)[10211]。由于考研复习与3.1.1 确定学科定位和专业设置 按照国务院学位
本科临床毕业实习相冲突,导致许多学生的毕业临床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批准的
实习效果不理想,所以研究生期间的.临床实习更应受“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
到高度重视。护理硕士研究生不仅要进一步学习临录”对学科门类的规定,护理学同内、外、妇、儿等临床
床技能,更要注重临床科研能力、带教能力、管理能力学科一样,属于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223]。为解决医
的培养。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制定实习计划时,可根据学学位类型比较单一的问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其研究方向、今后的就业倾向和近期目标有侧重地合下达了“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
,使临床实习同课程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规定医学研究生被分为“医学
(科研型)和(临床型)两种科学学位”“医学专业学位”学习、,做到统筹规划、有[4]
类型。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科定位问题,才有可能本次调查中,76.92%解决培养方向、培养方案和学位等问题[5]。1,比较符合其认为最佳的临床发展迅速,,3.1.4 加强科研能力培养 护理学是医学领域中一科,下设二级学科,、门独立的学科,专业性强,护理工作需要在充分的理护理学历史、。世界许多国家的护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因此护理学需要通过大量的研理学与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均为一级学科。护理学究工作来促进发展,完善自我系统的理论体系[12]。属于应用型学科,不少专家建议学位类型应为侧重从护理研究生作为护理教育的高学历人员,应该发展为事某一特定职业的实际能力,即临床型。目前中医院学科带头人,因此科研能力的培养应成为研究生教育校有护理学和中医护理学2个专业,虽然有科研型和中最重要的环节。本次调查发现,研三学生的科研能临床型两种培养类型,但是绝大多数学生为科研型。力较强,其次为研二、研一学生,这可能由于研三学生从我国护理专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中医护理、中西医经过了开题、毕业论文的准备、毕业答辩、课题申报等结合护理临床发展缓慢,甚至有停滞不前的趋势,中科研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具备了较强的科研素质。依医院校应重点培养临床型硕士研究生。据这种现象,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可以采取3.1.2 完善课程设置 本次调查发现各学校的课程“一帮一”模式,即导师根据学生的科研能力将学生分设置差异较大。应加快护理教材建设,组织国内外专成小组,每组分别由研三、研二、研一的学生组成,让
[6]
家编写统一的护理研究生专业教材。目前我国中她们共同完成一个课题或项目,从而形成一个互帮互医院校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体现了护理特色,如开设了助的学习集体,让研一学生尽早参与科研活动,并且中西医结合护理学、中西医临床进展、护理理论及研每学期定期举行小组间的学习交流,通过学习他人分究进展等课程。但学生认为中医基础理论课的学时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通过这种数较多,应适当调整,建议增加护理专业课如护理研形式不仅有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科研氛围,还究、护理教育、护理专业英语、护理前沿信息等课程的有助于快速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设置和学时数。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来实现,进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行课程改革是当今各国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教育改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革的重点和难点。美国护理研究生课程设置自成体3.2.1 导师队伍 好的老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系,根据专业方向不同而有所不同,如临床专科护士本。在加拿大,申请担任研究型大学教师的条件之一的硕士教育,其课程设置有公共必修课、临床课和选是先在一所知名的研究机构完成博士后研究[13]。我修课三大类;临床课根据不同专科有所差别,如专业国目前护理研究生导师接受过研究生教育者甚少,学方向为“危重病护理”的硕士课程为:危重护理原理、历结构参差不齐,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够完善,许危重护理中的临床判断、危重患者管理、社区医院和多导师是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边学边指导,在实践中
学会当导师的[5]。本次调查显示,中医院校护理硕士亚急救护理场所的患者管理等;选修课可根据个人的
研究生导师带教学生最多13人,最少1人,差距较情况选择完成一定学分[728]。中医院校是培养护理硕
士研究生的新生力量,在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借鉴国内大;而17.31%学生仅得到导师≥1个月1次的指导。外先进经验,进一步将最新的医学、护理科学成就与如此势必影响护理研究生教育效果。因此,我国应加
护理学杂志5月第25卷第9期(综合版)
?71?
展。
(本课题承蒙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南京中
快导师队伍建设:一是严格导师遴选标准,包括学历、
职称和专业资质等;二是加强导师培训,可以通过举办全国性的继续教育培训班等形式对导师进行专门的培训,使之熟悉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和指导方法与内容,加强课题申报能力,提高独立指导研究生的能力;三是采用联合培养的办法,由校内高素质的导师组成“导师组”,同时聘请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教授、专家作为指导老师,共同商讨研究生的培养策略,促进导师队伍的成熟。3.2.2 临床带教老师 调查发现,临床带教老师大多为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其临床科研能力欠缺,不能满足研究生的需求。学生参与临床实习的目的不仅为了提高临床技能,也为了科研的需要,同时还要培养临床管理能力。在加快导师队伍建设的同时,也应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临床技能过硬、科研能力较强的临床带教老师。建议采取培养在职护理研究生、鼓励护士参加继续教育、短期培训等方式,,,让大批理论知识丰富、一线,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一批理论、科研、临床能力都较强的护理老师、研究生导师的后备军,同时也可以带动整个临床护理科研的快速发展。3.3 调整就业观念 表1显示,仅34.61%学生看好护理研究生的前景,究其原因可能与学生对护理研究生的定位和其就业倾向有关。近年来,考研学生的学历逐年提高,大部分学生为护理本科生,她们读研的目的大多是为了摆脱临床护理工作,有的学生甚至想脱离护理专业。针对这种现象,各高校和导师都应帮助学生认清形势,明确定位,树立科学合理的择业目标。护理研究生的培养无论是科研型还是临床型都不应脱离临床,科研、教学、管理能力的培养都要紧密围绕临床护理实践。我国应加快临床护理专家队伍建设,一方面可以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护理的前沿阵地―――临床护理实践的快速发
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
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护理学院.护理系老师和研究生的帮助和支持,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1] 姜安丽.护理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6227.[2] 沈勤,马小琴.对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
模式的思考[J].中医教育,2006,25(6):64266.[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教育部研究生工作
办公室.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文件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7021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调整医学学位
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EB/OL].[2009210225www.cn/edoas/website18/65/],.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
[J].护理学杂志,2006,21(11):642
66.
[6] 程青虹,王子迎.对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与对策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9):11213.[7] 袁长蓉,王志红,陈国良.美国护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
状与发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5):42244.
[8] CookK,BeckerH,WeizelM.Integrationintoprofes2
sionalnursingbygraduatesofaninnovativeentry2levelMSNprogram[J].JProfNurs,,12(3):1662175.[9] 王玉玲,秦力君.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初探
[J].中华护理杂志,,37(11):8482849.
[10]姜安丽.护理学研究生教育实践与发展思考[J].护
理研究,2007,21(3):7332735.
[11]姜安丽,王建荣,朱京慈,等.护理学科的发展和展望[J].
解放军护理杂志,,22(9):124.
[12]肖顺贞.护理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
2.
[13]安力彬.加拿大护理研究生教育体制及特点[J].中国高
等医学教育,(2):224.
(本文编辑 宋春燕)
介入导丝的包装方法
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必须使用专用包装材料。在包装介入治疗使用的一些导丝时,由于导丝硬度有限,且不能打折,必
须根据导丝长度裁截包装袋。用宽包装袋浪费材料及空间,用窄长纸塑包装袋难以装入。鉴此,我科采用钢丝导入法,使包装过程顺利快速。
方法:将细不锈钢丝一端做成与钢丝垂直的直径0.5cm的环形,钢丝比导丝长15cm。根据导丝长度裁截包装袋(包装袋比导丝长6cm),一端用封口机封口。将清洁干燥的导丝尾端穿过钢丝环,钢丝环卡住导丝头部送入包装袋至封口处,一手轻扶导丝头部,一手轻轻退出钢丝;装入专用化学试纸,用封口机封口,贴专用标签,标明名称、科室、消毒日期、有效期、包装者、核对者,送入低温灭菌器灭菌。
优点:取材方便,制作简单;包装迅速,省时省力;不会伤及导丝及包装袋;节省包装袋且美观;灭菌和储存时均节省空间。
(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湖北十堰44,高英,刘玉兰,丰桂萍,郑化芝)
中医院校研究生培养 篇3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 医学生 信息素养 培养对策
1.信息素养简介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的,他认为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1]。简言之,信息素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人们所具备的信息处理所需的实际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方面[2]。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已经来临,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各行业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是人们终生学习的基础[3]。
2.培养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信息素养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有生力量,其信息素养是国民信息素养的重要体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4]。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医务人员必备的素养,是评价医药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对于医学生来说,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医学生今后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条件和必备素质,信息素养的培养是医学生保持毕生学习的基础。
提高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中医药院校不容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培养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信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展教学实践,可以使中医药院校的医学生逐渐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具备进行信息处理所需的实际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具体包括:信息意识的建立,信息知识的积累,信息能力的提高,信息道德的养成。
3.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步骤
目前,在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方面,国内有一些高校已经进行了相关尝试,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比较典型的问题是虽然中医药院校面向在校医学生基本上都开设了两个学期的信息技术类课程,第一个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第二个学期开设程序设计基础类课程,但是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普遍不高,主要原因是中医药院校现行的信息素养教育还是单一的、非系统的,信息素养教学单元常常和学科课程分离,没有与学校的整个教学过程融为一体;对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还处在不成熟的研究探索阶段,远远尚未形成理论体系。
上述问题在目前中醫药院校信息素养教育中普遍存在,因此,对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针对调查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并应用到教学实践过程中,提高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项十分有必要的研究工作。笔者分四个步骤论述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3.1对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调查
要培养、提高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先了解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了解现状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进行问卷调查,因此首先要设计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问卷。
在设计调查问卷时,要设计出完善合理的问卷,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调查了解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并了解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进行问卷的具体设计时,要尽量保证问卷问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并兼顾低冗余性,使得问卷能更好地、更有效地收集到需要的信息。
问卷设计好之后就需要实施调查,在实施阶段,要采取有效而便捷的方式进行问卷发布、回收和统计分析。可以通过电话进行问卷调查,也可以通过发布纸质问卷开始调查,更便捷的方式是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开展调查,利用很多免费的网络问卷调查平台开展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会由调查平台自动给出,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时间和精力。
3.2对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分析
对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得到统计结果之后,需要对调查结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以全面发掘医学生信息素养现状所反映的各种问题。在分析过程中,要确保提出的现状问题是可溯源的、有代表性的,即从统计结果中发掘出来的问题应该是典型的、有数据支持的核心问题,而不是主观臆断出来的假问题。只有先抓住核心问题,才有可能研究出具有而有效的对策。
3.3针对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研究对策
在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对策研究方面,要基于调查结果分析中医药院校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设计、课外实践环节设置和医学生信息素养自我提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而有效的对策,以期确实解决问题。
3.4开展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教学实践
基于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在进行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之后,需要将得出的对策具体地应用于教学实践,采用有效的、可操作的、可评估的方式使相关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充分地参与到实践过程中,以发现相关对策存在的不足,进而修改完善。
4.结语
培养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需要从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入手,开展调查分析、研究对策并应用教学实践。笔者将在后续工作中更深入地开展相关的对策研究和教学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Zurkowski,Paul G.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Priorities.Washington D.C.: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1974:6.
[2]晏峻峰,李曼.医药信息技术基础(第2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16-17.
[3]陈燕玲,陈海宁,等.以核心能力为导向,循证医学为载体,终身学习为目的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之三——医学生信息素养现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7):763-767.
[4]霸桂芳.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07(2):15-16.
中医院校研究生培养 篇4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述
研究性学习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的,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自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通过查阅、上互联网等收集并分析资料, 充分开展调查研究, 在自己的知识基础上, 扩展应用和理论范围, 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 完善并巩固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学习和掌握相应的科学研究方法,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主要为布鲁纳的“探究-发现”学习观, 马斯洛·罗杰斯等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近二十年来兴起的建构主义理论等。研究性学习一般具有主动性、探究性、过程性、整体性、交互性、实践性等基本特征。
1.主动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 在学习的内容、方式、进度、地点、成果展示的方法等, 学生具有较高的自主性, 教师仅仅是指导者和帮助者, 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好奇心和兴趣等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动力。
2.探究性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强调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技能的充分应用, 旨在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过程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 教师仅是指导者和帮助者, 从设计解决方案到最终成果的呈现, 都强调学生自己主动通过自己的探究过程来解决问题, 培养个人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4.整体性
人作为世界组成的一部分, 其个性的发展具有整体性, 是对已经掌握和拓展的新知识的综合运用, 在已构建的现有能力和素质条件下探究世界与实现自我来
达成个性的发展。通过研究性学习就是对人整体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发挥, 个性发展的一个积极的过程。
5.交互性
人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在研究性学习中, 积极倡导课堂与生活的相互渗透, 科研与教学的相互渗透, 学生与外界环境 (包括信息资源、教学环境等) 的相互影响, 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影响,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等。
6.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从实际的生活、科研中开发课程资源, 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不是从课程中已经存在的, 可通过书本知识能解决的问题, 开展形式多以实践为主, 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考察、实验、探究、分析、体验等一系列活动, 参与整个学习的学习过程中去, 用自己眼光发现问题, 并用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式解决问题, 获得新知识的同时,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是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过程, 从而促进自己个性的整体发展。
二、在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 出现知识经济的爆炸, 在知识经济时代, 要在国防、经济、科技力量上取得竞争实力, 参与国际上各国之间激烈的竞争, 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后续中坚力量, 这就需要在我们的教学中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尤其作为中医院校, 可从教师的各项科研, 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 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而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 教师注重于对课本知识的传授, 更多学生偏重于单纯的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 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 一旦遇到需要自己解决的问题, 更是无从下手, 一脸茫然。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 引导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 逐步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 积极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
德国洪堡 (W.Humboldt) 倡导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思想, 为世界科技与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也为当今的研究性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研究性学习, 就是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 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充分体现了他们创造性的表现。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仅仅起了组织、指导和帮助作用, 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的整个阶段, 可培养学生充分和恰当地运用所掌握和理解的有关知识和原理的能力, 学习如何有效地获取和利用各种科学信息, 并用确切的科学语言加以完整和系统的表述, 以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 存在复杂的交互性, 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处理, 学会如何开展有效的合作讨论, 取得进展, 亲自体验认识合作的重要性, 学会沟通和合作。
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今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在现行的中医院校学科教学中, 引入研究性学习, 可以提高教学水平, 积极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杨翔, 张丽梅.“研究性学习”的历史沿革概述[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21:217, 219.
中医院校研究生培养 篇5
上海中医大学针灸推拿学院(210032)
(接上期)
2.2.5课程建设:
2.2.5.1教学大纲:在确定高等中医推拿学人才培养的课程后,我们相应制定出教学大纲。在大纲编写中,既要求保证大纲的明确目的性、前沿性、思想性、启发性和教学适应性,也力求突出本门课程的特色,并通过教学实践和教材表现。
2.2.5.2教材建设:根据推拿学专业课程的特点和水平,先后编写了“推拿功法学”、“推拿手法学”、“推拿文献学”、“推拿实验学”、“推拿学研究进展”、“骨伤推拿治疗学”、“小儿推拿治疗学”、“内妇推拿治疗学”等课程讲义,出版了《中医推拿学》、《推拿功法学》、《推拿手法图谱》、《推拿大成》等教学参考书。15年来,这些讲义、教学经过教学实践,反复修订,目前已基本完成教材定稿,计划在“十五”期间出版,填补高等中医教育的空白。
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我们注意纵横两条编写工作路线协调进行。如《推拿手法学》,纵向通过教材(讲义)→讲稿→教学参考→教材(讲义)的编写循环流程展开。横向上,为本科生学习推拿手法,编写了以下一系列配套教材:《推拿手法图谱》、《推拿问答》、《推拿手法学》、《推拿基本手法10周自习计划》和《中华推拿》(录象带)等,为学生学习提供内容丰富、全方位的教学材料。
2.2.5.3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手段改革包括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技术、考试方法三部分,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点。
2.2.5.3.1我们认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不在对具体方法程序的改变,而是教学思想的转变。现代教学理论重视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学生智力、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以学生的充分、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在师生观上,强调师生合作,课堂民主。我们提倡“因材施教”、“因课施教”、“因人施教”,在继承发扬讲授法、演示法、提问法、练习实验法等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努力探寻本门课程的教学法规律。
例如:“推拿实验学”的假设———探究式教学法。在实验课上,改变了过去一言堂式的教师灌输实验法,以提问展开教学,学生假设各种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而后在教师辅助指导下,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结果与假设的相关性,由此从实验的设计、实施和数据分析各环节进行探究。这种假设———探究式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专研,着眼于思维能力、创造性培养的课堂教学方式,它遵循着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仿照科学家探究未知领域知识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技能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造精神和团队精神。
此外,“推拿手法学”以推拿手法技能形成、发展为线索,在传统教学法基础上,于实践中形成的周期教学法、递增教学训练法、示范———模仿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推拿文献学”形成了古为今用的教学法。目前,推拿专业课程已经基本形成了不同风格、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方式。
2.2.5.3.2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技术。
至1996年底12门推拿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基本采用了投影、幻灯等电化教学技术,现在“骨伤推拿治疗学”、“推拿文献学”、“推拿实验学”等课程已经制作了CAI课件,并在课堂实践中进行运用。
我们探索了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尝试进行CAI辅助教学后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使用功能除了在课堂上发挥作用,还可以使学生通过人机对话,按顺序或随机地完成指定或自选的学习内容,这种区别对待的个体教学效果是班级教学难以企及的。目前,有条件的课程正在积极进行此项工作研究。
2.2.5.3.3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摸索适合推拿学专业课程的考试方法。在吸收了最新的一些推拿科研成果后,一些课程正在努力设计自身的考核方法。“推拿手法学”在保留传统的手法外形评分和书面考试外,自1989年起,开始以第一代推拿手法测定仪进行手法力学特征的评定。1996年后,在成功地开发第二代推拿手法测定仪后,又开展了手法动力学的考核。这样不仅增加手法考核的客观化和透明度,而且激发了学生学练技能的积极性。“推拿功法学”在第一阶段考核时,采用了最大摄氧量等耐力指标和情绪量值来综合评价功效。“推拿文献学”以学生完成自选题目的推拿小论文作为考核方法。“骨伤推拿治疗学”等临床课程以常见病的诊疗技术综合评定作为考核方法等。
长期的努力,使我们在教学手段的改革中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在学校4届中青年课堂教学竞赛中,推拿专业课程教师共获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获奖人数、等级在全校各教研室名列前茅。
2.2.6教学管理方法:教学管理方法科学化是推动高等中医推拿学人才培养改革实践落实的重要保障。
2.2.6.1管理措施:经过实践我们探索了系统目标化教学管理措施。将教学改革实验方案中各个环节的目标化管理与院(系)、教研室二级教学管理相结合,及时双向信息反馈,形成了动态目标教学管理,实行推拿系、岳阳医院、推拿研究所的一体化教学管理机制。畅通的目标管理流程保证了教学改革实践的顺利开展。实行制度化教学管理,建立了必要的学习和研究制度。
2.2.6.2教学评估:教学评估作为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保证教学质量上有着重要作用。我们将教学评估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调控阀,将教学评估主动介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临床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生学力测量等方面,保证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2.2.6.3教师队伍:建设基础与临床复合型的教师队伍。专业教学的教师,基础和临床相结合,每年抽一部分临床教师,到学校与基础教师一起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基础教师定期临床实践。我们鼓励教师在开展专业科学研究的同时,积极钻研教学科研,使两者相辅相成,努力成为一名具有较高教育理论素养,掌握一定教学研究方法的高校教师。
高等中医推拿学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它自身的内容必须配套进行,包括课程体系目标、课程建设和管理方法的配套;另一方面,它作为高等院校整体改革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还必须同教育的整体改革配套进行。只有将此两个方面、多种因素综合进行,才能产生联动效果,保证改革实践的效应表达。
3高等院校中医推拿学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效应
3.1人才输出从1985年起,我们共开展了13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培养了407名推拿学专业毕业生。这些向社会提供的学生在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发展与提高,是评价高等推拿学人才培养改革实践效应的基本标准。
中医院校研究生培养 篇6
1 传统教学模式与PBL教学模式比较
传统教学模式更倾向于教师系统、全面地讲授知识。这种模式以教材、课堂和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讲授中又侧重把现成的知识和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过程代替学生学的过程。其优点在于能够在短时间内系统传授知识,便于学生记忆。但往往过分讲究完整, 重结果,轻过程,而且由于学生被动听讲, 互动较少,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理解不够深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式学习”,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Barrows教授创立的一种自主学习模式, Barrows倡导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情境中,让学习者通过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1]。PBL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具体问题出发,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网络检索、和他人讨论等途径来解决问题,在完成相关内容学习的同时,对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有较好的理解,增强了主动分析、提出问题、分工协作、全面考虑和查找相关信息的能力。PBL教学法在西方的医学教育中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是西方主流教学模式之一。PBL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教师,除了自身对所讲授内容的精准把握外,还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前设计具有关键性和逻辑性较强的教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组织、指导,并参与学生互动过程。同时要求学生拥有较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主动探索、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并且在课程实施前针对教学问题进行资料查询等准备工作。
2 采用PBL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研究生对于接受PBL 教学模式有较为充分的基础知识准备。PBL 教学法要求以问题为核心, 围绕问题的解决来展开整个学习过程。知识是学习的最终目标,也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PBL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相关知识作为学习基础。研究生已经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形成了较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有利于对问题的整体把握,在强化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思维,更好的实现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原有知识的改组、重构。
从学习阶段上,研究生更适应PBL教学模式。作为高等教育中最高层次的群体,研究生已具有一定的主动探索、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更好地把握学习方向,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更易适应和接受PBL教学模式。研究生群体年龄普遍偏大,一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对知识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层面上,“教师-学生”的单向知识流动方式不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在PBL模式下, 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知识的流动是多源性、交织性的,教师以协助者、引导者的角色出现,平等、互动、多向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易进入角色,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现有研究生教学条件有利于PBL教学模式的实施。PBL教学模式对师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互联网等资源有较高要求。而研究生培养规模相对较小,现有条件基本能够满足需求,易于实施。
3 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医院校本科课程设置的原因,分子生物学理论与实验在教学中的比例偏低,特别是实验部分,由于前期投入巨大,维持成本偏高,开设分子生物学课程的院校较少,使得许多刚入学的中医院校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对分子生物学领域还相当陌生。而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许多研究生毕业课题中均涉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研究生们希望能尽快掌握与自己课题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而分子生物技术操作步骤多,影响因素多,对实验条件与实验操作要求严格,选择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的研究生普遍认为该课程难度较大。如何让学生尽快掌握必要的理论与实验操作技能,顺利完成毕业课题,进而达到融会贯通,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熟练而准确地应用相关技术,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培养涉及多方面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整合,而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使得研究生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专门用于分子生物学理论与实验技能及相关领域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选修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学生绝大多数在自己的毕业课题中涉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他们不仅要掌握实验操作、仪器使用、结果判读等基本实验技能,而且要能够根据科研需要,独立建立或改进实验方法,完成指标测定。为保证教学质量,我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一直采用小班教学模式。
4 传统教学结合PBL教学模式的实施
结合我校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实验课中用约10%的课时课堂讲授与实验课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力求在较短时间内为学生建立一个较全面的知识体系。如在“核酸的提取鉴定与酶切”实验之前,不仅讲授核酸的结构与功能、核酸的理化性质、限制性内切酶、质粒等与实验直接相关的知识,而且讲授基因结构、基因工程及各实验技术在实际科研工作中的应用等相关知识,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于即将进行的实验有较全面的认识。
课程讲授结束后,提出具体问题,如即将进行的实验关键环节、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预期的实验结果等,让学生通过阅读参考书、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进行学习, 发现问题, 下次课带着问题进行实验, 在实验中寻找答案。实验课中,在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实验的同时, 强调团队间的合作, 这种合作表现在课前的小组准备工作、课中的小组间讨论以及实验中的用具、药品的协调等等。学生的目的往往很单一, 就是做出实验结果, 而我们降低了对实验结果的重视而更加关注实验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是重要的。为此,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条件,由同一组的不同学生来完成,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通过对不同条件下实验结果的比较,使学生对实验的原理和影响因素有更深入的认识。课程结束前,教师除点评学生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之外, 重点还要放在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讨论和解释,同时表扬实验中出现的一些好的现象上,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力求学生在实验课结束后能够独立完成从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到结果判定的全过程,并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了解。
在研究生毕业课题完成过程中,强调独立操作技能的培养,包括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试剂耗材的选购、成本预算与实验设计优化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注重课题组成员之间以及不同课题组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工作,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培养其科研设计和组织管理能力。针对学生的毕业课题,帮助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解决实验中的具体细节问题,如最佳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条件的优化、结果的判读和解释等。其目的并不仅仅是完成毕业课题,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独立承担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5 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强调学生在接受现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创造能力,要求其在科研工作中逐渐养成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PBL教学法正是适应这一要求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然而,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全面实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结合中国国情进行PBL教学,仍值得广大教学工作者进行探索和思考。我们在开展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培养工作中将传统教学与PBL教学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此过程中,意识到PBL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是关键。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增强改革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PBL教学法将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我国现代医学教育的质量,让学生在研究生阶段锻炼成真正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以适应时代和未来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亚玲,刘亚玲,彭义香,等.中国学生应用PBL学习方法可行性论证[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3-4.
中医院校研究生培养 篇7
一、培养留学生中医思维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原有的思维方式阻碍中医思维的确立
任何思维方式的产生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思维主体在先前的实践和认识基础上,按照自身特定的知识、观念、语言、情感与意志、个性倾向等,运用思维工具去接受、反映、理解、加工客体对象或者客体信息的思维活动的样式或模式。[1]一个民族,或者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模式或思维惯性,这种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就是该历史时期人们相对稳定的思维格局或思维定势,影响和引导着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医思维模式是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中医医疗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和整体思维为主导,并有机地结合抽象思维方式,以表象和观念为加工内容,以表意性文字和古汉语为表述工具,采用形象思维为主导的形象比较、倒果求因、类比推理等思维方法,是从整体、宏观上归纳事物特征和发展规律,强调了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和表里上下的统一的一种思维方式。[2]可是对于很多留学生来说,长期在本国所形成的还原分析思维,几乎与中医理论的直观整体思维没有同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再加上语言方面的问题,使他们都觉得那些抽象的、陌生的中医术语和理论很难理解,甚至不可想象。同时,固守本文化的“惰性心理”,也阻碍了他们对中医思维方式的接纳。如果此时只是单纯地灌输给他们一些中医的基本知识,很难让他们真正的理解中医学的知识内涵,形成学习传统医学知识的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
(二)不同的学习动机影响中医思维的接受
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它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其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来我国学习中医的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留学生的性别、所在的文化群体、来华时间、汉语水平、来华前的目的以及期望都不尽相同,有着不同的学习动机。有的学生来中国只是出于对中医的好奇,对他们来说,中医带给他们的只是一种神秘感,学习中医也只是一个探秘的过程,至于何为中医思维,他们不会去深究,更不会轻易的接受这种思维方式;有的学生是受政府或单位的委托来到中国学习中医,这些留学生通常都已经具有一定的西医知识,习惯了明确的概念、恰当的判断、严密的推理等思维路数,对于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模糊、歧异判断,甚至直觉的推理难以理解。至于那些单纯借留学之名来中国旅游或者只是想要换个环境才来中国的留学生来说,他们连接受基本的课堂教学都无法保证,更别说主动的去培养自己的中医思维。
(三)短期的进修培训无法真正确立中医思维
国家留学生基金委统计,目前在华留学生最多的10个学科中,中医药专业的留学生总数位居第二,仅次于汉语言专业。而在来华接受自然科学教育的留学生中,中医药专业留学生人数则稳居第一位。虽然,其中攻读中医学位的学历生在不断增加,但短期进修生仍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群体,这种短期独立成班的学生来我国学习的时间往往不会超过一年,所以课程安排特别紧凑,无法像普通的学历生那样安排系统的医古文或文化类课程,加上学生语言水平差异大,学习目标多样,学习态度千差万别,给教学带来很多困难,常常是基础好的学生觉得课程太简单而不愿上课,而基础差的学生又因为听不懂干脆放弃课程。而那些坚持上课的学生,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接受系统的中医文化教育,面对快速的知识灌输,不但无法很好的确立中医思维方式,反而容易产生排斥心理,甚至形成对中医的诸多误解,不但不能很好地去传播中医药文化,反而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二、培养留学生中医思维的几点建议
(一)增强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是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交际行为。2007年,国家为了提高汉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颁布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首次对汉语教师提出了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要求。要求教师应了解中外文化的主要异同,理解汉语与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概念,以及文化、跨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并能够将相关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在各类对外汉语教师的资质考试中,也都将跨文化教学理论作为其中一个主干课程。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其实,针对留学生的中医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特别是对经典的一些解读,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文化的教学,留学生在学习中医的同时,也在接受一种跨文化教育。
今天,我们已经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留学生中医思维培养中的重要性,很多学校也都确立了“以文化解读中医”的教学理念,开设了大量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而且,负责讲授医古文或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师,大都具有中文或中医的专业背景,有着扎实的语言功力和文化基础,可是对于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却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了教师自身跨文化教学相关理论的培训,只是一味的注重单向文化的输出,不能准确把握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忽略了对象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因此必然导致中医教育过程中,因各种不同语言和文化直接面对而出现相互撞击,相互摩擦的状况。不但不能促进他们学习中医学,反而会使学生对中医产生抵触情绪。
此外,医古文等通识教育课程大多在低年级的学生中开设,而这一时期的学生无论从情感上还是知识上,对中医都充满了好奇和向往,能否让他们正确的认识中医,体悟中医,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新思维正在建立,旧思维还存在的思维状态关键期,这就需要老师具备较强的中医原创思维和西方分析还原思维能力,拥有尊重双方文化的意识,而且要讲究一定的交际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使其跨文化的教学活动顺利地进行下去,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中医思维模式。
(二)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培养留学生的中医思维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一目标决定了留学生教学的课程体系中不仅需要专业的学科课程,还应该包括文化、语言等非学科课程,不仅有学校的课程,还要有社会的参与,以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促进文化交流,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由于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的时间周期不同,在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在保证专业课程体系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基础上,应利用学校的专业优势,针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理解能力和兴趣特点,为学生增设各类语言、哲学和文化类的选修课程,增加选课的自由度,从而满足留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留学生的跨文化因素,突出课程的教育性和实用性。对文化的讲述也不应都是泛泛的概述、简史、通论,那样只会造成课程内容的大量重复和教学资源的浪费,结果也只能是浅尝辄止。而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素养,按照各类因素之间的隶属关系把课程排成从高到低的若干层次,建立不同层次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优化课程间的内容衔接,制定有针对性的、多层次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点,选择适合的课程,从而一步步了解中国文化,确立中医思维。
摘要:随着近年来国际上不断兴起的“中医热”,来华学习中医的留学生越来越多。如何让留学生掌握中医思维方法,已成为摆在中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在培养留学生中医思维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寻找培养留学生中医思维的途径。
关键词:中医思维,留学生,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邢玉瑞,主编.中医思维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 篇8
1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么样培养人才”两方面[1]。我国很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同的阐述,例如人才模式是在一定办学条件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或构思的教育教学样式[2];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3]。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责,更是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高校培养出的创新人才相比国外高水平大学还存在很多不足。从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来看,主要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突出智育、1990年代强调全面发展以及1990年代后强调自由个性发展的阶段[4],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道路也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转变。
一是高校独立培养的1.0阶段。高校按照理论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内容及方式等,高校与企业之间实现单向的人才培养及人才就业合作。主要体现在我国恢复高考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各行各业亟需人才。该阶段的人才培养输出数量处于极度不足的状况,市场抢着拉拢高校毕业人才,高校毕业证书具有较强的信号价值,企业愿意承担对新就业人才的培养成本。
二是高校开展多主体合作培养的2.0阶段。高校与企业之间实现双向合作,高校发挥主导作用,高校在产学研项目合作中了解企业需求并锻炼相应的人才。主要体现在1990年代以来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兴起,我国对科技创新的要求逐渐提升,企业间的竞争在区域内日趋激烈,市场变化迅速、产品更新换代快以及企业用工成本提高,企业创新需求逐渐提高了对人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该阶段的人才培养整体数量较多。当前市场对高校毕业人才有选择的挑选,更多要求有项目合作经验等实践能力。
三是高校开展协同订单式培养的3.0阶段。高校按照企业的需求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改变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育方式等。主要体现在新世纪以来“2011计划”协同创新的酝酿和实施,企业间的竞争在全球范围内日趋激烈,企业的转型升级非常迫切,企业间的技术创新竞争激烈,跨组织合作、跨学科发展等要求日趋明显,市场对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提高。
2 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不断进步,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改变,人们的消费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且健康和时尚正成为人们关注和消费的重点。随着工作生活的节奏和压力不断增大,以及世界范围内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传播,人们对健康方面的消费倾向也逐渐增大。这些均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机遇并提出较高的要求。我国已经将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有相关院士也提出从国家战略高度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5]。国务院文件《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健康服务业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药器械、健康产品等支撑产业[6],这为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
一是在培养目标方面,要基于健康服务业市场发展的角度培养和输送符合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依然是以人才输出者———高校的角度出发,没有更好地从人才需求者———市场的角度考虑,从而导致“人才就业率低”和“人才供给不足”的双重矛盾。中医药人才队伍目前还不能完全适应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需要[7]。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将促进未来大量的从业人员的需求和涌现,包括护士、养老护理员、药剂师、营养师、育婴师、按摩师、康复治疗师以及健康管理师等。不仅需要培养临床和护理人才、药品及医疗器械生产研发人员等人才,还需要培养养生保健康复人才、各类医药相关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
二是培养内容方面,要丰富和完善健康服务业发展人才队伍的培养内容。健康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中医药院校相应地加强和完善专业设置,不仅需要发展包括中医临床、护理以及药学等学科,还需要积极发展养生、心理学、经营管理、销售贸易、保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专业,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形成健康管理、心理咨询、医药贸易、健康保险、医药信息管理以及医药软件开发等培训内容或技能。
三是培养结构方面,要培养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业人才队伍。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还需要掌握养生和中医药基础知识的一线操作专业人员,也需要善于经营管理,将医药与工程、计算机、管理、销售、保险等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四是培养方式方面,要多主体联合培养健康服务业人才队伍。健康服务业人才的培养是高校的重要职责,但离不开医院、健康服务企业、相关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政府部门等的共同参与。只有实现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协同培养,才能更好对接人才培养需求和人才培养供给,人才和产业相互支撑和相互促进,实现各方的共赢。高校独立培养的1.0 模式亟待突破,2.0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而3.0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
3 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
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学者们认为,当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人才培养认识不到位、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8],多学科交叉、培养中医药复合型人才是未来的发展思路[9],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医学模式转变和卫生政策调整的要求为基础,更好体现出人文科学与科学教育、中医教育与现代医学教育、院校教育与毕业后继续教育及中山教育等相互融合的时代特征[10],面向健康产业的发展,坚持产学相结合、以健康为导向进行专业(方向)设计、以职业能力发展进行合理课程设置、突出应用型和针对性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方式[11],加快构建中医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专科、应用型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培养途径[12]。
在实践探索方面,山西中医学院启动了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工作,紧紧围绕“按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办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大、中医特色鲜明的高层次人才”为中心,统筹把握“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构建模块化知识体系、合理优化教学方案设计、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的“四个步骤”,稳步推进,步步落实,已取得了显著的基础性阶段性成果[13];辽宁中医药大学率先提出了“重文化经典、重临床应用、重传承创新,道德、素养、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对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创新中医人才分类型培养模式,构建了适合中医学发展趋势与社会多元化对中医人才需求的应用型、师承型、创新型与外向型这四种不同类型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体系[14];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通过探索转变教学观念,调整专业内部结构,使培养的人才多样化、特色化,能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围绕“能中医,会西医;能预防,会保健;能治病,会养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中医专业传统班学习经典、博士名师进教室以及订单培养班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等,多举措形成具有职业特点和中医药特色的“宽基础、大平台、活模块、多接口”的校企合作、院校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15];广州中医药大学近年来通过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有很多探索,例如与固生堂成立固生堂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医馆,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与东莞共建东莞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推动中医药博士后高端人才校地联合培养模式创新,牵头成立了华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探索校、院、企、政府等多主体联合培养以及订单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4 结论
中医院校研究生培养 篇9
1 康复治疗专业青年教师现状
优点:青年教师受过正规化、专业化、系统化全日制康复医学教育,具备扎实的康复医学专业知识,且富有激情、朝气,有创新思维,可接受新思想、新理念,思维敏锐。不足:目前中医学院校的教学工作大多数由其附属医院的康复医师和少数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承担,这些青年教师为医学院校毕业的非师范生,没有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学科学习,欠缺教学方法及课堂驾驭能力,教学经验不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2]。
2 康复治疗专业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措施
2.1 康复治疗专业青年教师自身素质提高
2.1.1 教学试讲
为加强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实行青年教师试讲规范化培训[3]。青年教师承担康复治疗学系本科教学理论课讲授任务前,先要认真备课、搜集相关资料并融入教学、书写教案,然后试讲,年资高的教师对青年教师的讲课质量进行现场打分,以评促教,试讲合格后才可正式讲授理论课程。
2.1.2 知识结构融合和互补
中医药院校应培养既熟练掌握现代康复理论知识,又能熟练运用中医康复技术手段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康复专业教师需进行中医基础理论普及,重点加强传统中医康复治疗技术的学习和实践,建设传统康复技术与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的师资队伍[4]。
2.1.3 勤于学习,善于反思
康复专业青年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学习中逐渐形成专业化素养,领悟康复教育的真谛。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不断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要养成在康复教学工作中记录教学过程、教学反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定期归纳、分析和总结。
2.2 康复治疗专业青年教师培养体制建设
2.2.1 教师岗前培训
青年教师入职后均参加学校举办的教师岗前培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及爱岗敬业精神,并鼓励其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需具备教学工作所必须的法律法规、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熟悉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教学规律[5,6];针对康复岗位进行专业的教学能力培训,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岗位,并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2.2“传帮带”观摩有丰富康复治疗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教学,并做听课记录,记录典型、优秀的康复教育方法和理念。
采用新老结合的方法,以富有教学经验的高年资教师授课为主,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康复治疗本科教学理论课授课为辅,专业理论教学以高年资老师为主体,实践课教学以青年教师为主体;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并将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7]。
2.2.3 加强师资培训
为扩大视野、增进学术交流,可陆续选派青年教师外出学习,每年参加国内举办的康复专业学术会议,追踪学科发展前沿,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举办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互助小组,让青年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帮助。
2.2.4 加强青年教师继续培养工作
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鼓励青年教师进一步深造学习,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满足教学需要;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博士。
2.2.5 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的激励机制
积极组织与选派青年老师参加各种教学活动,教研室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等,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及其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推动信息化康复治疗教育向高层次发展。
3 小结
康复治疗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康复治疗教育要求培养具有扎实康复理论知识及熟练实践操作技能的康复人才[8,9],因此教师的综合素质与其教学水平对康复治疗毕业生的专业化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年教师综合能力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研究及完善,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康复教师培养模式。
摘要:根据中医院校的特点及康复医学现状,中医院校培养较高综合素质的康复治疗专业青年教师需要提高青年教师自身素质及建设相关体制。
关键词:康复治疗专业,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措施,现状
参考文献
[1]潘翠环,于瑞,李胜活,等.康复治台疗专业化培养及教学基地建设与发展探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11):98.
[2]肖灵君,薛晶晶,燕铁斌.康复治台疗专业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初探[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11):74.
[3]蒋小云,李易娟,杜敏联,等.提高儿科青年医师教学学术水平的措施和成效[[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10):142-143.
[4]郭永明,闫丽娟,张健,等.康复医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思路探讨[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2):101-102.
[5]郭民,李玉成.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9):170-173.
[6]唐亚厉.谈适应教师专业化趋势的高校师资培训[J].继续教育研究,2009,(3):43-45.
[7]潘翠环,于瑞,李胜活,等.康复治疗专业教师专业化培养及教学基地建设与发展探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11):99.
[8]张凤仁,李洪霞,崔泓.国内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6):599-600.
中医院校研究生培养 篇10
摘要:文章从学生医德培养、专业素质提高和创造能力等方面阐述了中医药院校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意义,从馆藏、人才和网站等方面论述图书馆在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中具有的优势,并从传统文化讲座、开列传统文化书目、举办主题性传统文化展览和制作电子资料等方面提出图书馆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几种途径。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5-0058-02
1 传统文化对中医药院校学生的重要性
中医药诞生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其产生和发展都和传统文化休戚相关,只有充分弘扬传统文化,重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才能真正培养出品德高尚、医术高超、自信自强、富于创造力的中医药人才,才能传承振兴中医药事业。
1.1 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医德培养的重要性
医者,仁术,中医药事业的从业者直接面对人的生命,必然要求从事中医药行业的人员对患者和社会有高度的责任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人的道德品质,以人为本,坚持正道的精神是传统道德观的核心。医德向来是传统文化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又有曰“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历代著名中医药人都非常重视医德,身体力行并言传身教,才铸就了中医药的辉煌历史。神农“尝百草、制九针”,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孙思邈“精勤不倦,大医精诚”,及至近现代施今墨一丝不苟地无私奉献[1]。明代名医龚信在《古今医鉴·明医箴》中指出:“今之明医,心存仁义……不炫虚名,惟期博济,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药施一例,起死回生,恩同天地。”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大多直接或间接从事中医药行业,治病先做人,在现在这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医德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校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要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医德。
1.2 对中医药院校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意义重大
作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者,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这是毋庸质疑的。中医药产生于传统文化的土壤,融会了传统文化中哲学、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生物学、人体学、语言学等各学科知识,“传统文化是中医药的根”[2]。要深刻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药,要在中医药领域取得成就,没有相当的传统文化素养是不可能的。古往今来的名中医都是知识渊博、博览群书、传统文化素养很高的。《图解难经》中说:“徒通乎医者,庸医也;兼通乎儒者,明医也。”
1.3 能提高中医药院校学生创造能力
继承并发展中医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是这个时代给中医药人提出的最重要的课题,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决不是用西医理论验证改造中医药,中医药的本色是传统,只有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创新,才谈得上真正的创新,因此只有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中医药现代化要求的创新性人才。
2 传统文化对提高学生素养方面的优势
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古籍,是学校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也是人们终身学习的主要场所[3]。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在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1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资源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积累了相当可观的藏书,典藏了大量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其中不乏珍本、善本古籍。比如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现有馆藏中外文图书、期刊合订本及线装古籍50万册。入藏民国期间图书以及中医古籍线装书3000多种4万多册,珍本、善本古籍300种3000多册。还配置了大量古今大型丛书、类书,如《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四部丛刊》、《民国丛书》、《中国地方志集成》、《道藏》、《佛藏辑要》、《大藏经索引》、《古今图书集成》等。传统文化藏书的完整性和延续性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是公共图书馆和其他院校图书馆不可比拟的。
2.2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拥有人才优势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拥有大量多学科背景的工作人员。例如:江西中医学院图书馆工作人员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7人,博士生导师1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2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这些拥有丰富各学科知识和丰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人才不仅能为全校师生提供很好的信息和文献检索服务,也能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渠道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2.3 各种先进的设备和专门的图书馆网站
经过这些年的图书馆现代化建设,许多中医药院校图书馆通过改、扩建扩大了馆舍,增加了各种现代化设施,建立了电子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系统,实现了图书馆信息化和现代化。不仅满足了师生文献检索和信息处理方面的需要,也使通过网络借阅图书馆馆藏古籍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成为可能。
3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对提高学生传统素养的途径
3.1 有系统、有针对性地举办传统文化讲座
介于大多数中医药院校没有开设专门传统文化课程的情况,举办文化学术讲座无疑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和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的行之有效方式。在对古籍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针对中医药的学科特点,邀请传统文化底蕴丰厚的图书馆工作人员、著名老中医、研究传统文化的知名学者有系统地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在学期初将本学期的讲座公布于校园网上,让学生既可根据各人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又能系统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3.2 开列传统文化书目,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
在十几年的中小学教育当中,学生普遍接受了以科学为核心的西方化的基础教育,传统文化底子比较薄弱。大多数学生没有阅读过《易经》、《老子》等对中医药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经典书籍,许多学生虽一心想补上这一课,却往往茫然不知从何做起,遇到疑问和困难也不知道去哪里寻求指导和帮助。图书馆可以组织教授、学者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列传统文化书目并在阅读过程中加以指导,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信心。
3.3 在图书馆内举办主题性传统文化展览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大多藏有珍贵的传统文化的实物、图片、影像资料等,定期或不定期地在图书馆内举办主题展览,让学生置身传统文化的海洋,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既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又增长学生的知识,这也不失为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方法。
3.4 利用网络设备优势,制作电子资料
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成熟,电子多媒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图书馆电子资源丰富,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资源,将书籍、讲座、展览等制作成电子资料,放在图书馆网站上,使学生能随时随地很方便地阅读经典书籍,观看优秀讲座和展览,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和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综上所述,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应尽可能满足学生传统文化方面的需要,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中医药事业的继承者,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曹正逵.中医医德的内涵与精髓[J].解放军健康,2007,(1).
[2] 吉文.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留住中医药学的根[J].中华养生保健,2004,(10).
中医院校研究生培养 篇11
关键词:信息素养,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进入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 对于高校的文献检索课 (以下简称文检课) 来讲, 教学目标已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 而应该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对信息处理、应用和评价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目前, 国内中医院校受自身条件和资源限制, 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相对较低, 要改变这种现状, 急需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整合并开发教学资源, 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1 文检课课程体系的改革
文检课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合理, 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较好地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中医院校的文检课应注重实用性和专业性, 针对目前文献检索已进入网络时代的特点, 应注重网络数据库尤其是外文数据库的相关内容, 同时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 使学生能够多渠道地获取最新的专业知识信息。但目前理想化的中医古籍数据库尚不多见, 古代中医药文献检索的知识板块还应保留, 比如利用古籍联合目录查找古籍版本及了解传本系统;了解类书、史书、政书、方志等传统工具书及如何从中查找中医药专题资料等。此外, 中医院校文检课一般在高年级开设, 学生此时已具备一定的医药知识和外语水平, 他们希望能够获取更多的新知识、新信息, 了解和跟踪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及研究动态等[1], 因此文检课还应增加与毕业设计及课题设计相关的知识内容。
2 文检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中医院校文检课应重视讲授检索临床专业题目或科研课题方面的内容。现在大多数中医院校文检课都已采用课堂讲授加上机练习的方式, 学生通过上机实际操作, 能够熟悉各种数据库的检索方法, 深刻理解教师在课堂讲授的内容。然而我们发现, 这种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效果还不够理想, 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实际检索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较差。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中医院校文检课教学时数较少, 教师课堂教学多偏向于介绍数据库检索方法, 较少涉及实际科研课题及专业学术题目的检索。另外, 上机练习题目多是为熟悉数据库而设的, 学生较少能亲身体验以查全、查准或查新为目标的课题检索, 因而无法准确全面地了解专业学术动态, 导致课堂教学与临床、科研脱节。因此, 我们建议在文检课教学过程中, 始终以培养学生树立一整套从了解专业研究进展到科研选题, 再到确立课题内容设计的思维理念为目标, 使文检课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为学生将来的毕业设计和学术研究打下基础。二是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般是以播放幻灯片的方式讲授教材内容, 学生没有电脑进行现场操作, 课后很容易忘记课堂上的所学内容, 而且多数中医院校文检课教研室没有自己专门的检索实习场所, 学生检索实习主要在图书馆进行, 电脑数量往往不够。由于这些客观条件的限制, 学生在文检课学习当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要改变这种现状, 必须改变教学模式,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而且是带着问题去学习。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在保证学生上机练习时间的前提下, 增加了学生授课 (教师把关) 、检索练习评价、学术热点课堂讨论以及论文设计与演讲 (学生提前准备) 等内容, 促使学生在课后主动学习教材内容, 带着问题进行课题检索, 及时了解学术前沿, 并以严谨的态度进行模拟毕业设计, 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 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在中医院校中, 影响学生信息素养提高的另一因素是教学资源的匮乏,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多数中医院校图书馆资金有限, 无法购买更多更好的数据库资源, 且学生多、电脑少, 这一直是文检课教学的短板。就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 常年购买的中文数据库有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CBM) 、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 (VIP) 和中国知网 (CNKI) , 但CBM数据库只能满足100位用户同时使用, CNKI还不时有因购买资金不到位而出现延迟购买的现象, 外文数据库仅有免费的Pubmed可供使用, 像一些比较重要的外文数据库如Web of Science、Sci Finder、Science Direct、Ovid等都没有购买, 这给文检课教学及学生获取中外文献带来极大的困难。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认为将有限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是比较有效的办法, 具体做法是将电子教材、教案、课件 (包括本校未购买的重要数据库) 、练习题目及各种免费网络信息资源及门户等整合到文检课的教学网络平台上, 使学生能够自学课程内容。在课堂教学中, 讲授内容以数据库信息资源为主, 网络信息资源为辅, 尽可能多地向学生介绍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及获取渠道, 从而提高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 以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比如在有些文献无法获取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学术搜索引擎 (如读秀学术搜索、珠三角数字图书馆联盟) 进行文献传递, 一些外文文献我们还可以通过OA (Open Access, 开放存取) 期刊等获取全文。
4 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也是决定文检课是否成功以及能否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文献检索的方式和内容有了很大变化, 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自身知识, 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进行课堂教学以及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目前, 中医院校部分文检课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手段仍旧停留在过去的手动或光盘检索时代, 对网络数据库及网络信息资源掌握不是很全面, 对一些新的技术内容和技术手段掌握起来有困难, 跟不上现代文检课的发展。随着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 学生对外文医药文献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 如果教师自己连一些基本的专业医学英语词汇都看不懂, 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 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势在必行, 具体做法有:尝试加强集体备课, 请院外专家定期举办讲座对教师进行培训, 使教师能够了解最新的信息资源 (如网摘、学术搜索引擎、OA期刊和门户及数字图书馆) 和技术手段 (如Blog、RSS、Wiki) [2], 积极安排教师参加学校开办的各种英语培训班, 提高英语授课能力, 培训教师掌握外文数据库的检索方法及技巧等。
5 结语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中医院校的文检课课程体系应进行合理调整, 在保留传统检索工具板块的同时, 增加符合信息技术发展要求的教学内容, 如网络信息资源的应用。在教学中重视与临床、毕业设计及科研课题相关内容的检索, 使教学内容更加实用和专业, 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整合现有教学资源, 积极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改变教学模式, 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从而激发其研究专业学术课题的热情, 提高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兰.网络时代高校文献检索课的现状与改革创新[J].甘肃科技, 2010, 26 (17) :205-207.
【中医院校研究生培养】推荐阅读:
中医院校大学语文06-05
中医药院校01-03
中医药院校学生06-10
中医院校大学生08-12
中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08-30
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11-10
中医药院校医学心理学05-17
中医院校大学生社交行为分析05-09
西医院校留学生中医教育分析论文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