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

2025-01-03

中医药院校(精选12篇)

中医药院校 篇1

1 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意义

1.1 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

信息时代宣传体育文化可以借助校园网、部门网页、群信息等形式加强宣传力度。深挖校代表队取得优异成绩背后学生的体育精神并通过校园网、广播站、校报等媒体在教职工和学生广泛宣传。引导教师、家长及社会提高对学校体育的认识, 重视和关心学生体质健康, 支持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 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形成人人关心, 支持学校体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1.2 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

沉淀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诱导在校学生主动参与各层次各类别的体育活动和比赛中来, 喜欢这项活动并享受其中, 体会体育运动带来的运动快感和独有的精神魔力。享受体育并长期坚持使学生喜欢上体育各种组织类型的活动, 并能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运动项目, 形成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体育活动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提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欣赏精彩的体育表演和体育赛事能够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领悟其价值和乐趣, 为学生终身锻炼意识打下基础。

1.3 塑造健全的人格

学生在参与校园体育活动中, 体育活动起源于游戏, 体育比赛必须遵守游戏规则, 规则意识和团队意识教育培养了学生任劳任怨、团结互助、勇于拼搏、热心奉献的精神, 同时在竞赛比赛中要诚信守信, 公平公正、遵守法则的优秀道德情操, 校园体育文化就是体育活动和比赛中展示出绝佳的精神面貌和崇高的道德情操, 内化于心, 外化于形。

1.4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体育兴则国兴, 体育强则国强, 体育运动展现出国人的“精、气、神”。体育运动与精神文明建设也是息息相关的, 体育运动提倡“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 以及“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人的素质, 提振社会风气,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物[2]。

1.5 创建和谐校园

校园阳光体育系列活动的开展, 使广大师生切身体会到“一个人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拥有一切, 自己热忠于锻炼就是热爱生命的体现”, 进一步培养了师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和树立了全民参与体育运动, 天天锻炼一小时的信念。有力地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实效性, 提升了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性, 为构建和谐校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蓬勃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与强化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提高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 促进和谐校园等紧密结合, 让全体学生走向操场, 走进大自然, 走到太阳底下, 培养学生公平竞争, 热爱和平, 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体育锻炼习惯, 确保在校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活动时间和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

2 中医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2.1 传统保健养生理念的形成

中医理论基础的阴阳是宇宙万物变化的总规律, 阴阳学说是古人用于认识宇宙万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阴阳平衡是传统保健的指导思想和采用保健手段、方法的理念基础, 调和阴阳是传统保健体育保健法的重要法则。传统保健体育把人的生命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复杂事物和现象, 按五行的特征用分析、归类、推演络绎的方法进行分类。根据观察分析, 中医和传统保健体育不仅把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自然界季节、气候、方位、味道、颜色以及生物的生死变化等现象归属于五行, 而且把人体脏腑、五官、形体、情态、声音行也分别属于五行[3]。中医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中医养生的理念知识, 结合传统保健体育的学习, 更加巩固了养生理念的形成。

2.2 现代体育与传统保健体育相融合

现代体育更多的体现出竞争和激励, 无伦是中国女排获得“五连冠”的伟大创举, 还是李那澳网、法网大满贯的突出表现, 都激励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 学校篮球、排球、足球比赛时场上队员的拼搏精神会打动周围观战的学生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品质。而传统保健体育更多体现在养生和人文价值, 通过适度的传统保健体育课的锻炼有助于调节学生的心理, 减轻学习压力, 释放不良情绪, 舒缓紧张的神经, 使人心情愉快, 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也铸就学生的文化品格, 展现强健的体魄, 良好的心态和文明的言行[4]。

3 中医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策略

3.1 提升教学质量, 优化选项课门类

体育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 同时课程设置体育出时代性和娱乐性, 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理特点, 并保证一定的运动强度, 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指导学生科学锻炼, 增强体育教学的吸引力、特色性和实效性。优化选项课门类, 在开展各类选项课的同时, 优化出几门有中医文化特色的体育选项课, 如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等, 学习结束前可组织班级比赛, 并成为历年的传统项目。长此以往的实践传承与文化沉淀, 凝练出中医药校独特的传统保健体育文化特色。

3.2 丰富课外体育活动, 扩大体育社团

在学生课外活动中, 以学院武术代表队为引领, 发挥学生体育社团作用和学生体育俱乐部, 将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 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如班级晨练太极拳、导引保健功, 傍晚练习长拳、双节棍等。学校体育代表队在校园体育文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中医院校的武术代表队、象棋围棋代表队, 这些传统特色的运动队可以起到凝聚人心, 提高学校对外的知名度, 提倡文明举止和道德风尚的重要作用。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文学修养

要采取多种措施手段、通过培养和培训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人员, 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学位学历层次、专业素质、文化素养, 并加强师德师风教育, 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发挥体育的育人作用。文化水平和道德品质高的体育教师其行为举止、谈吐优雅, 在体育教学中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 使学生精神振奋, 情绪高涨, 做到愉快地学习。提高教师文化素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多种途径, 提升教师文化素养[5]。

3.4 体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

中医院校体育建筑设施、体育雕塑等可结合中医的养生理念来建设, 如道家的太极图、汉代的五禽戏、马王堆的导引术等图像或雕塑。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反映了一所学校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底蕴, 也反映出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体育的健身理念, 是体育精神文化的载体, 体现出人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文化需求, 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通过中医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 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身心健康发展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是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条件, 深刻理解学校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3.5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宣传

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橱窗、广播、校园网、校报等媒体, 加大对将要举行的国际国内赛事的宣传和报导, 同时普及体育科学知识, 宣传介绍体育锻炼的好处、方法和原则。在重大赛事期间结合学校校园体育项目设置比赛内容, 如足球世界杯期间可举办学生的“十一人制”或“五人制”比赛, 通过各种方式抛起一阵阵校园体育锻炼的浪潮。

摘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体育课程的延伸和补充, 其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特征。与其他院校相比, 中医院校的学生具备中医养生的理念知识, 并结合传统保健体育的学习, 巩固了养生理念的形成, 融合丰富的现代选项课教学, 形成了以传统保健体育为主, 选项体育课为补充的教学模式。通过提升教学质量, 加强体育社团建设, 提高师资队伍的文化修养, 扩大体育文化宣传等手段, 构建出中医药院校独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终身锻炼、健全人格起到了促进作用, 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中医药院校,构建

参考文献

[1]候晓艳.安塞腰鼓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刍议[J].太原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0 (5) :28-36.

[2]评论.体育运动与精神文明建设[EB/OL].江苏文明网, 2013.

[3]《中医药院校体育与健康教程》编委会.中医药院校体育与健康教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3.

[4]程一辉, 庄志勇, 苏振南.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价值取向与建设性对策[J].体育与科学, 2007 (3) :91-93.

[5]刘少英.论体育人的文化修养[J].体育文化导刊, 2003 (4) :60-63.

[6]韩明.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J].四川体育科学, 2002 (2) :73-75.

[7]丁艺, 杨玉伟.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与功能[J].沈阳大学学报, 2004 (8) :30-36.

[8]林学斌.论体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2 (9) :30-37.

[9]单培勇.马克思主义人学中的人的素质思想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5) :10-19.

[10]敖敦其乐木格.浅论英语教师文化素养的培养[J].内蒙古民族大学报, 2009 (5) :15-22.

中医药院校 篇2

目前,国内中医药院校开设的数学课程主要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尽管也有《医药高等数学》等医学数学教材,但在内容、体例上与其他理、工、农等专业门类并无太大区别,特别是缺乏中医药方面的实例,不仅难以体现中医药院校的特色,也导致学校无法根据专业特点、培养方向及中医药发展需要进行因材施教,奠定学生的数学基础,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也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1.2教学重点不突出

对于医学专业而言,学习数学知识最主要的作用还是推动实践的应用。当前,中医药院校数学教学的重点主要还是停留在基本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上,至于在结合中医药专业特点、探索如何推进中医药研发、生产、应用等方面还做得很不够。而事实上,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最主要的还是要体现在中医临床及中医药的研发、生产、应用等方面,这些方面才是重点,也应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方向。

1.3数学方法、数学模型等的运用欠广泛

中医药院校 篇3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    医学生    信息素养    培养对策

1.信息素养简介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的,他认为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1]。简言之,信息素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人们所具备的信息处理所需的实际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方面[2]。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已经来临,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各行业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是人们终生学习的基础[3]。

2.培养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信息素养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有生力量,其信息素养是国民信息素养的重要体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4]。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医务人员必备的素养,是评价医药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对于医学生来说,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医学生今后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条件和必备素质,信息素养的培养是医学生保持毕生学习的基础。

提高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中医药院校不容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培养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信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展教学实践,可以使中医药院校的医学生逐渐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具备进行信息处理所需的实际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具体包括:信息意识的建立,信息知识的积累,信息能力的提高,信息道德的养成。

3.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步骤

目前,在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方面,国内有一些高校已经进行了相关尝试,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比较典型的问题是虽然中医药院校面向在校医学生基本上都开设了两个学期的信息技术类课程,第一个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第二个学期开设程序设计基础类课程,但是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普遍不高,主要原因是中医药院校现行的信息素养教育还是单一的、非系统的,信息素养教学单元常常和学科课程分离,没有与学校的整个教学过程融为一体;对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还处在不成熟的研究探索阶段,远远尚未形成理论体系。

上述问题在目前中醫药院校信息素养教育中普遍存在,因此,对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针对调查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并应用到教学实践过程中,提高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项十分有必要的研究工作。笔者分四个步骤论述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3.1对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调查

要培养、提高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先了解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了解现状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进行问卷调查,因此首先要设计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问卷。

在设计调查问卷时,要设计出完善合理的问卷,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调查了解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并了解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进行问卷的具体设计时,要尽量保证问卷问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并兼顾低冗余性,使得问卷能更好地、更有效地收集到需要的信息。

问卷设计好之后就需要实施调查,在实施阶段,要采取有效而便捷的方式进行问卷发布、回收和统计分析。可以通过电话进行问卷调查,也可以通过发布纸质问卷开始调查,更便捷的方式是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开展调查,利用很多免费的网络问卷调查平台开展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会由调查平台自动给出,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时间和精力。

3.2对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分析

对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得到统计结果之后,需要对调查结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以全面发掘医学生信息素养现状所反映的各种问题。在分析过程中,要确保提出的现状问题是可溯源的、有代表性的,即从统计结果中发掘出来的问题应该是典型的、有数据支持的核心问题,而不是主观臆断出来的假问题。只有先抓住核心问题,才有可能研究出具有而有效的对策。

3.3针对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研究对策

在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对策研究方面,要基于调查结果分析中医药院校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设计、课外实践环节设置和医学生信息素养自我提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而有效的对策,以期确实解决问题。

3.4开展中医药院校医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教学实践

基于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在进行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之后,需要将得出的对策具体地应用于教学实践,采用有效的、可操作的、可评估的方式使相关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充分地参与到实践过程中,以发现相关对策存在的不足,进而修改完善。

4.结语

培养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需要从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入手,开展调查分析、研究对策并应用教学实践。笔者将在后续工作中更深入地开展相关的对策研究和教学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Zurkowski,Paul G.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Priorities.Washington D.C.: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1974:6.

[2]晏峻峰,李曼.医药信息技术基础(第2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16-17.

[3]陈燕玲,陈海宁,等.以核心能力为导向,循证医学为载体,终身学习为目的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之三——医学生信息素养现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7):763-767.

[4]霸桂芳.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07(2):15-16.

中医药院校 篇4

随着现代医药的快速发展, 我国中医药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同时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 服务领域趋于萎缩, 主要体现在:许多中医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中医药发展受限, 人才匮乏等。这都要求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重要场所的高职中医药院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体现中医院校的基本特征, 巩固以中医药为主的发展方向, 更好地保持、发挥高职中医药院校在中医药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 正确认识高职中医药院校在中医药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医药学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理论体系, 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 是中医药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与根基。长期以来, 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 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 这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1]。中医药在临床治疗、预防疾病等方面具有独特、灵活、价廉的特点, 特别是随着现代医药的快速发展, 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优势。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高职中医药院校要从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高度, 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 充分认识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意义。

1.1 中医药文化是高职中医药院校的立校之本

中医药文化的建设情况决定着高职中医药院校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是树立品牌的基础, 也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2]。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在中医药院校的校园管理、教育科研、师生规范等各个方面树立起鲜明的中医药文化特征, 特别是把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融入到高职中医药院校的各项建设中, 融入到高职中医药院校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管理工作中, 这有利于师生树立文化自信, 坚定师生对中医事业发展的信心、修德敬业的恒心和奉献事业的决心;有利于形成师生文化自觉, 主动在教学中探索中医药发展规律, 积极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有利于提高师生文化素养, 以人为本, 弘扬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 进而通过中医药院校教育使中医药整体思维、辨证论治的精髓和特色诊疗技术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应用, 使中医药服务范围得到更大的拓展, 使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这是高职中医药院校以中医药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1.2 传承中医药文化是高职中医药院校的责任

中医药院校的办学性质和办学条件, 决定了其在中医药文化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有利于提升中医药院校的教育内涵和水平, 满足广大学生对中医院校的要求[3]。广大学生在学好中医药知识的同时, 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药的悠久历史、文化内涵、科学价值、防病治病知识, 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更广泛地为社会各界认同和喜爱, 不断扩大中医药发展的群众基础, 有利于营造全社会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2 中医药院校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建议

各级部门对中医药的高度重视, 为其健康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同时也对中医药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医药文化建设中我校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为中医药院校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做出了示范[4]。笔者结合我校的实践, 认为中医药院校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应做好以下工作。

2.1 强化以中医药文化为内涵的教育教学核心价值观念

在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 是中医药院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关键, 要积极发挥学校优势, 在教育教学中研究、探讨中医药文化。要以中医药学的发展史、思维方式、价值理念、文化功能、人文精神等为主要内容, 探讨其科学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教育教学中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 并融合时代特征加以发扬光大, 认清中医药院校自身的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 在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如师生精神、学校宗旨、教育理念、教学方针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如我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虽然学校升格时间不长, 教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的规律性和特点把握不足, 但我校以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为基础, 以人才培养评估建设为契机, 完善各专业的培养计划, 加强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特色专业的建设, 努力提升办学内涵, 提高办学质量。在新形势下, 适应中医药教育自身发展需求的办学模式是振兴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关系着中医药院校的生存与发展, 甚至关系着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教育教学中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全面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教育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进程, 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基础性工作。要通过培训、教育, 大力倡导中医药文化价值观念, 使师生形成共识, 并转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始终注重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创新, 紧密围绕教学中心工作, 努力探索中医药文化建设发展的新途径;开拓多种渠道, 为中医药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同时, 注重软环境建设, 完善各项制度, 为中医药文化建设“保驾护航”。进一步以探究中医药学的内在规律为基点、以中医药特色自主实验与科创实践为平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遵循学习认知规律, 开展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手段、评价方法的改革;以临床问题为导向, 改革中医技能与思维训练方案, 强化中医服务和传承能力;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 实施富有中医传统人文特色的职业素养教育计划;倡导学生参与教学管理, 开展自治性组织和有效沟通平台建设;以一线服务教师为重心, 建立开放的中医药教育体系, 强化学生的中医药学价值取向, 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主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的能力。

2.2 完善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建设

要学习历代医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人格精神和中医医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并将之作为加强学生德育工作、师生行为规范的重要切入点。在中医药文化精神的指导下充分体现中医药院校宗旨, 体现中医药教育的行业要求, 在完善中医药院校师生行为规范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 是中医药院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一是要建章立制。二是要强化管理, 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 形成富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教育教学文化和管理文化, 进行目标管理, 制订考核指标, 明确奖惩办法, 落实考核结果。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中不断巩固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 不断加深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底蕴, 不断提高师生的中医药文化修养, 促进学校的整体行为和师生的个体行为始终坚持、遵循和体现中医药文化。如我校坚持“滇西边境教育中心”、“滇西边境医疗中心”战略, “规模适度, 特点突出, 立足保山, 面向全省, 辐射东南亚邻近国家, 以培养面向市场需要的中医药高级实用型人才为主, 集教学、科研、诊疗、生产为一体的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定位, 严格规范师生行为, 在行为规范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 努力发挥滇西中成药和中药产业的龙头作用, 为中医药在世界的传播和发展做出贡献。

2.3 积极开展校园中医药文化活动

要结合“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推广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为主题的“中医中药中国行”科普周活动, 组织师生采取群众看得懂、听得懂、喜闻乐见的形式, 积极开展中医药校园文化活动、中医药服务群众活动, 组织师生走进农村、社区, 进行中医专家健康咨询服务、举办中医药知识讲座、开展中医健身方法演示等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或者利用学生见习、实习的机会, 开展医疗义诊、养生保健知识宣传等社会实践活动。要继续开展好师生野外实践, 采集、制作好标本, 促进中医药文化建设。

总之, 中医药文化建设要有一个长期规划, 中医药院校的文化建设中应植入中医药文化, 通过中医药相关文化的建设可以弘扬传统文化精髓, 丰富院校人文教育;树立“大医精诚”风范, 培养合格医学人才;构建良好医患关系, 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这对新时期中医药院校学生综合知识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马科, 张丽, 唐利龙.中医药文化在医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0, 27 (5) :56~58.

[2]陈川.用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构建校园文化精神[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4, 7 (4) :142~144.

[3]于铁成.关于中医药文化建设[EB/OL].www.enorth.com.cn, 2009-07-01.

中医药院校 篇5

现方式

论中医药院校思政课有效教学的实现方式

贾敏,张雪玲

(陕西中医学院社会科学部,陕西咸阳712046)

摘要:中医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教学与其他高校同样是指教学活动能够满足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特征是这种有效性主要通过教师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执行来完成。中医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方式表现为三个方面:选择传授知识之法、整合教学内容之法、鼓励教学热情之法。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有效;教学

基金项目:此文系陕西中医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项目: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及评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贾敏(1984-),女,陕西西安人,单位:陕西中医学院,所在科室:社会科学部,职务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张雪玲(1962-),女,陕西西安人,单位:陕西中医学院,所在科室:社会科学部,职务职称: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大学教学特别是以育人为直接目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应忽视教学的有效性。中医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样要重视教学的有效性,本文试图借用基础教育改革中“有效教学”的概念来表达,通过对这一借用的概念称谓进行符合中医药院校自身教学规律的重新注解,从宏观上疏理和阐释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方

式,以期对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实现方式提供一种方向性引导。

一、当前中医药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研究现状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几经改革创新已有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中医药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同样如此。比如:教育者的理论知识的把握还流于形式,不能活化运用理论知识,断章取义。此外在教学方式上,中医药院校思政理论的有效教学方式,要求教育者本身有灵活的课堂组织和应对、调控能力。并且要结合时政现实阐述理论所包含的意义,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节奏,适时适度进行引导,主动适应、选择和改造教育环境,抓住机遇结合实际进行有力的教育。而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经常缺乏这方面的实施。最后,教育者本身应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以便面对不同专业体现不同的上课风格,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专业性。

为此要想获得在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的预期成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刻板枯燥的局面。

为了探讨中医药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有效之法,众学者各抒己见,如滕松艳的文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探析》(《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2月),认为教育主体综合素养的提升、教育客体的关注、现代教育介体的利用、教育环体的整体优化成为提升思想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必然选择。林海的文章《以合乎中医专业特点的方式立德树人》发表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12月第4期,认为中医药思政课程立德树人的教学使命具有其他高校无法比拟的特殊路径:结合相关中医学专业知识来丰富、透析思想政治理论课诸课程的相关基本观点和原理。尝试对这一目前鲜有人涉略的问题之必要性和实施路径进行探讨,企望开辟一条借鉴吸收中医学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文化资源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

有效教学的路径,为从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视野和角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可见众学者在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方式方面,均认为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教学中占主导地位。为了实现中医药院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教学,整个教学环节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二、中医药院校探索有效教学之法的宗旨是多元灵活,实事求是

科技的进步丰富了课堂的表现形式,目前教学手段和方法变得多元,这客观上活跃了课堂,使得教学展示能够色彩斑斓,有利于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更生动表现。能使课堂表现更为丰富多彩和教学讲授相得益彰,要实现主动服务学生与学生自我服务相结合,实现强迫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也要求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和完善,以更好地为表达教学内容服务,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

1.利用中医药院校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形式,理所当然地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方式的一剂良方。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又回到新的实践的曲折复杂而又不断发展的过程。比如,要让学生切实理解和深切感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以充分利用本校附属医院的资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实地参观考察,结合课堂学习中的理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更好地把知与行结合与统一起来。既增强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又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理论的感悟及理论思维的能力,使思想理论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在素质。

2.多媒体教学技术辅助理论讲授。多媒体教学具有速度快、信息传输量大、交互性强等特点。灵活运用媒体技术手段,不仅突破了文本信息的局限性,而

且使许多知识和内容更具形象性、生动性和直观性,比如在幻灯片上放映一些中医学传统典籍知识来辅助解释思政理论,以及一些中医药学研究现状,这也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性和科学性。在多媒体教学运用中,力求把握现代手段与传统中医药文化有效结合的时机。

3.通讯设施的普及和网络的应用。随着手机的普及,上网功能的普遍运用,大学生网络生存的时空限制进一步减少。这既使得大学生学习途径拓宽,但也在客观上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课堂教学,学生可能由于上网而忽略了教师的讲授。为此教师要有力地组织课堂秩序,同时利用好互联网络,在课堂上将网络热点作为案例来解释理论。此外探索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网络,通过校园网、教师博客或建立专门QQ群等方式,主动收集学生思想动向,探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得以在网络上无形延伸,构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精神家园,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进网络工作。

三、中医药院校思政教师应让教学贴近现实,体现中医药院校特色

思想政治理论课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作为中医院校的学生对社会生活并未有深刻的认识,对他们来说思政课程的理论讲授只是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并无多大关联,甚至对思政课程的重要性也很茫然。欲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教学,要求教师灵活掌握理论,并将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现实事件中感悟知识,进而运用知识指导实践。

深刻理解理论,并与时俱进结合实际讲授。教师对思政课程的理论知识了然于心之后,就可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教学,无论遇到怎样的课堂问答,教师应用丰富的知识让讨论回归课堂。为此在两方面对教师提出要求,一是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二是注重实践知识的积累,用于维持课堂秩序,应对突发状况。

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完全按照科学知识学习的逻辑来组织内容、安排程序和选择教法,其学习方法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例如医学生由于专业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也表现出专业化的特征,思政课程教师在讲述人生价值时可提及医学生社会价值的实现,为此引导学生在学业中勤恳谦虚,在生活中冷静宽容,在工作中竭尽全力。即便是最为聪慧的医学生他对医学技能的掌握也是来源于实践且回归到实践中,即临床治疗观察中,这也能很好地解释哲学知识中的真理来自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此思政教师要关注、分析学生的群体特征,了解他们的所需和兴致所在,还有他们普遍面对的困惑,从而在教学中能对症下药,组织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内容,最主要的是用这些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述,让学生切身体会思政课程在人生道路上的指导作用,体会到思政课程理论知识是能让掌握他的人睿智并且

强大的精神力量。

可以说教师在中医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有效教学中是军中主帅,是掌舵之人。他能完成将书本知识向学生智慧、技能的转化,实现教育的目标,提升社会、国家中人口因素的质量,进而完成理论教学的目的所在,审视社会,指导人生。

四、中医药院校思政教学与学生专业相结合

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针对医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设计符合他们需求的教学案例和教学环节。比如中医药院校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育的方式应有在教学中加入学生专业领域内的例证,使得学生专业课和公共课相互联系、相互衔接。中医专业相当一部分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部分内容存在着融合交叉的紧密关系,例如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以及传统哲学中体现的中医药思想。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贴近学生中医专业

学习实际便成为高等中医药院校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独特路径。

五、小结

作为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之法最高境界当属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中医药院校思政教师能在潜移默化下,将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输送到医学生心中,为医学生认识世界、感悟生活提供思想基础和方法论。中医药院校思政教学的有效之方还在于褪去政治说教,改为潜在影响,甚至升华为医学生心灵的需求,这都在实践中要求教师教授、表达水平的提升。总之,中医药院校思政课程的有效教学应是一种教与学的自然融入状态,应改变学生为了考试才去学习的态度,使得学生在分析现实和案例的过程中感悟领会理论知识。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最高境界应当是润物细无声。隐去政治性,将现实性、知识性、文化性渗入医学生个人素养之中。

参考文献:

[1]滕松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2)。

[2]林海。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特征[J].科学社会主义,2009,(5)。

[3]杨旭晖,任鹏。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多维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8)。

中医药院校 篇6

关键词:中医药;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128-02

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经济社会方面的原因、高校方面的原因,也有中医药毕业生自己的原因。推进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高校、毕业生等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一、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长期以来,医生作为一种相对稳定而又理想的职业,与教师、公务员一样被看成是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稳定的一个群体。因此,与其它专业的毕业生相比,中医药学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一直较好。近几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高等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中医药院校扩大招生规模,毕业生的规模也急剧扩大,中医药专业性强,就业面相对狭窄,再加上国家不断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推行“精简高效”政策,很多中医药院校毕业生进不了医院,只能做医药代表,或者干脆离开医药行业,使得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二、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1.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社会原因

(1)地区差别。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对毕业生的需求反而越小。这些地区的医疗事业起步早,发展比较成熟、稳定,特别是公立医院人才基本上已经饱和,每年新进的人才很少。一些基层、边疆地区,极度缺乏中医药专业人才,而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却不愿意去。毕业生想去的单位人满为患,急需人才的地方却无人问津。

(2)单位吸纳中医药院校毕业生能力降低。医药类大学生的毕业量远远超过以前,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都面临着找工作难的问题,无论是中医院还是西医院,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都非常有限。加之用工模式的灵活化打破了终身就业的格局,聘任制、合同制等多种方式造成了毕业生就业的不稳定性。

2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学校原因

(1)中医药院校扩招的影响。由于招生规模扩展过快,教学基地建设和教学经费投入相对滞后,而中医药学是一门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学科,上述局面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毕业生就业形成冲击。

(2)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中医药院校的专业名称大而全,不像西医院校那样有针对性,与分工越来越精细的岗位需求不能直接挂钩,导致毕业生就业处于劣势。同时,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改革,素质教育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课、西医课程比例过大,占用了学生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时间和精力,导致毕业生实际水平与培养目标有差距,难以适应就业市场需要。

3.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自身原因

(1)期望过高。相对于非医学类院校而言,中医药院校学生学费更高,学制更长,学业更紧张,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更多,这些都让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希望获得比非医学类院校毕业生更高的社会回报,因此对就业具有更高的社会期望值,在激烈的就业中更容易陷入低实现的困境,因为心理失衡而影响就业质量。

(2)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受传统文化和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普遍存在自主就业意识不强、独立创业意识缺乏等问题,不善于利用国家政策积极开拓就业渠道,实现有效就业。

三、解决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指导对策

1.社会方面

(1)加强政府宏观引导与政策支持。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促进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坚持面向企业生产一线、面向城乡基层服务一线、面向西部边远地区建设一线,同时根据新需要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拓展就业领域;完善鼓励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企业、到边远地区就业的各项政策;还要从政策法规、教育制度上、教育制度上认真贯彻落实“中西医并重”精神,制定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

(2)政府还应对现有的中医执业资格考试制度做一些改革。在学生毕业的同时,由学校负责组织考核中医专业毕业生的中医理论水平和医疗实践技能的实际能力,经考核合格者发给中医师执业资格证书。这样,即使他们毕业后在医院或其它医疗机构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亦可根据自己专业特长,申办中医诊所或从事有益于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社会工作。

2.学校方面

(1)维持适度的规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招生和就业成为中医药院校发展的两个瓶颈。高校为谋求发展努力扩招,虽然扩招促进了学校发展,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学生数量增加了,而原有的教学资源却不能同步增长,师资力量有限,教室、实验设备、网络设施、后勤保障等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中医药院校的大量招生,导致培养的学生质量下降、实践能力不强。因此,应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办学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适应市场需要,优化课程设置,培养现代医药学理念。要改变现行高等中医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陈旧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在保证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对中医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使其人才培养与现代社会需求相适应。

3.中医药院校毕业生自身

(1)转变就业观念。中医药院校生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自身素质欠佳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解决就业难问题,就必须使他们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2)处理好考研、实习和就业的关系。中医药是一门应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临床实习是中医药学生培养过程的关键阶段,应把实习放在第一位,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正确认识实习的重要性和当前社会对中医学人才需求的趋势,端正择业观念,把精力放在实习上,为今后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要摆正临床实习与考研的关系,全面系统的临床实习是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对于中医药院校学生来说,只有掌握坚实的中医药学知识和良好的操作能力才能更好地工作。同时在考研方面,要以科学、客观的态度,摆正心态,提升个人素质和专业水平,真正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中医药院校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 篇7

1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的创新

新媒体是相对于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它以移动技术、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现代科技为依托而发展起来。新媒体信息服务的优点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它集图片、文字、音频、视频于一体,提供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具有传播速度快捷、传播成本低廉、提高读者阅读积极性等优点。高校图书馆只有正视读者新媒体阅读现状,为读者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对读者加以正确引导,才能不断提高读者新媒体阅读水平。

新媒体时代,图书馆提供更多“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发生了很多转变,移动图书馆、真人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等创新服务方式不断产生[2]。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是图书馆数字信息服务的进一步拓展,移动图书馆服务在很多高校普及开来。目前,图书馆学界普遍认为移动图书馆存在着短信、WAP网站与客户端应用等三种模式[3]。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整合馆内外中外文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视频等各类文献,方便读者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访问的文献资源。微信服务平台,主要介绍各种会议通知,数据库推介,各种学校活动安排。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微信服务平台提供新书推介;专家名师荐书;讲座活动通知等内容。总之,新媒体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读者咨询和培训更加人性化。

2 高校特色数据库的研究现状

“地域文化”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人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我国幅员辽阔,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高校特色数据库就是依托不同地域文化,馆藏特色建起的一系列特色鲜明、应用价值广泛的数字资源。

天津大学图书馆将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进行数字化开发,建成“中国建筑特色数据库”,包括天津特色建筑、天津地方文献等内容。对保护传统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4]。广西中医药大学研制了“民族医药数据库”,包括壮医、苗医、瑶医等少数民族医学内容。分为临床数据库、药物数据库、文献数据库等几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该数据库为整理和挖掘民族医药资源做出了贡献[5]。沈阳药科大学建有“中药标本数据库”,并建有中药标本信息检索系统。该研究方便读者查询、使用,更好地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6]。福建高校图书馆建有福建建筑文化数据库、中草药图谱数据库,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与台湾地区的交往,促进了两岸文化的交流[7]。总之,高校图书馆应重视地域文化建设,加强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建设特色数据库,开展更多文化交流,实现数字资源共享。

3 中医药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英国文化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那么在学校系统中,校园文化乃是学校生活方式不断积蓄的人文精神。有研究认为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环境文化、传统文化、教学文化等多种要素,可见校园文化是一个复杂体,它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提高校园的文化氛围,才可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凝聚力。所以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科学精神唯有接受人文精神的引导,才能冲破功利主义的影响,为社会带来福祉。自古以来,那些伟大的医学家、药学家所具有的顽强的求真精神、不懈的探索精神和仁爱的救助精神,正是源于他们崇高的人生理想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恰恰是这种强烈的人文精神鼓舞着他们在探求自然和医学奥秘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从而为后人所敬仰。扁鹊、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杰出的医学家便是突出的例证。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中医药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对认识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

特色数据库有助于及时、准确、高效地获取专业信息,特色数据库对于我国高校专业信息资源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8]。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特藏室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结合校园文化特点,建有“大医之路”名医数据库和“龙江医派”名医数据库。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大医之路”文化园建成于2002年10月,辟地1500平方米,按我国春秋至明清时期历史演进雕塑出21尊在中医药学历史上具有杰出贡献的医药学家雕像,展示出中医药学发展的伟大历程和成就。“大医之路”文化园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大医之路”名医数据库的研究,丰富了校园文化研究内容,方便了读者了解校园文化特色。“大医之路”名医数据库重点介绍21位名医的医学思想。包括名医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特色诊疗方法等内容。数据库内容既符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又要体现中医药研究成果特色。本课题系统介绍名医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思想,为今后规范地开发中医药信息资源奠定基础,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大医之路”名医数据库全方位呈现学校文化园的全貌,成为读者普及中医药知识,弘扬爱国主义情怀的一项特色鲜明的数字教育资源。本课题通过构建相应的资源库为今后打造中医药数字化精品主题数据库奠定基础。

黑龙江地处祖国北疆边陲,白山黑水之畔,具有独特地域地理气候特点及历史文化底蕴。通过一代代中医药人的不懈努力,在龙江大地上逐渐形成以高仲山、马骥、韩百灵、张琪四大名医为首的黑龙江名中医群体,形成风格独特的“龙江医派”,蕴育了北寒地区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优势与特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新崛起的医学流派。

名老中医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独特的诊疗方法,而且具有深厚的理论造诣、高尚的医德修养。要想全面传承研究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就必须从实践技术、理论知识、道德修养、认知方式等多个方面展开,从名老中医的医术、医理等不同层次进行研究。“龙江医派”名医数据库选取四位名医的医学思想进行研究。研究内容有名医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名医医案、地方常见病研究、名医养生思想等内容。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数据库集图片、文字、数据于一体。在全面采集名老中医诊疗、成才、养生等综合信息的基础上,从医术、医理、医道等多个层面,研究其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挖掘个性特点,总结共性规律,提炼学术观点,进而为开展临床应用研究、理论创新奠定基础。

5 结论

新媒体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图书馆必须顺应变化,为读者提供丰富、优质的阅读资源和数据库资源,不断提高读者的人文素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医药资源数据库建设,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充满创新的新经济时代,必须不断提高信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层次,为推广中医药信息数字资源做出贡献。

摘要:新媒体时代图书馆应顺应时代发展,提供创新信息服务模式和特色数据库,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开展的数据库研究具有地域特点和学科特色。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成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

参考文献

[1]李秋红.校园中医药文化数据库的研究[J].黑龙江医药,2014,27(1):144-145.

[2].朱海涛.浅析新技术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创新[J].图书情报导刊,2016,1(3):30-33.

[3]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现状与未来[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5:129-130.

[4]曹铁娃,刘家新.高校地域文化资源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5):69-73.

[5]刘强,林江,唐晓年,等.民族医药创新信息服务体系数据库的研究与应用[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5(3):124-126.

[6]尹戎,杨错.药学院校特色馆藏资源“中药标本数据库”的开发与建设[J].现代情报,2012,32(1):70-72.

[7]陈虹.试论福建高校图书馆在地域特色文化建设中的策略[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23(6):34-39.

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 篇8

1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么样培养人才”两方面[1]。我国很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同的阐述,例如人才模式是在一定办学条件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或构思的教育教学样式[2];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3]。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责,更是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高校培养出的创新人才相比国外高水平大学还存在很多不足。从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来看,主要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突出智育、1990年代强调全面发展以及1990年代后强调自由个性发展的阶段[4],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道路也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转变。

一是高校独立培养的1.0阶段。高校按照理论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内容及方式等,高校与企业之间实现单向的人才培养及人才就业合作。主要体现在我国恢复高考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各行各业亟需人才。该阶段的人才培养输出数量处于极度不足的状况,市场抢着拉拢高校毕业人才,高校毕业证书具有较强的信号价值,企业愿意承担对新就业人才的培养成本。

二是高校开展多主体合作培养的2.0阶段。高校与企业之间实现双向合作,高校发挥主导作用,高校在产学研项目合作中了解企业需求并锻炼相应的人才。主要体现在1990年代以来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兴起,我国对科技创新的要求逐渐提升,企业间的竞争在区域内日趋激烈,市场变化迅速、产品更新换代快以及企业用工成本提高,企业创新需求逐渐提高了对人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该阶段的人才培养整体数量较多。当前市场对高校毕业人才有选择的挑选,更多要求有项目合作经验等实践能力。

三是高校开展协同订单式培养的3.0阶段。高校按照企业的需求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改变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育方式等。主要体现在新世纪以来“2011计划”协同创新的酝酿和实施,企业间的竞争在全球范围内日趋激烈,企业的转型升级非常迫切,企业间的技术创新竞争激烈,跨组织合作、跨学科发展等要求日趋明显,市场对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提高。

2 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不断进步,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改变,人们的消费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且健康和时尚正成为人们关注和消费的重点。随着工作生活的节奏和压力不断增大,以及世界范围内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传播,人们对健康方面的消费倾向也逐渐增大。这些均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机遇并提出较高的要求。我国已经将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有相关院士也提出从国家战略高度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5]。国务院文件《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健康服务业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药器械、健康产品等支撑产业[6],这为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

一是在培养目标方面,要基于健康服务业市场发展的角度培养和输送符合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依然是以人才输出者———高校的角度出发,没有更好地从人才需求者———市场的角度考虑,从而导致“人才就业率低”和“人才供给不足”的双重矛盾。中医药人才队伍目前还不能完全适应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需要[7]。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将促进未来大量的从业人员的需求和涌现,包括护士、养老护理员、药剂师、营养师、育婴师、按摩师、康复治疗师以及健康管理师等。不仅需要培养临床和护理人才、药品及医疗器械生产研发人员等人才,还需要培养养生保健康复人才、各类医药相关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

二是培养内容方面,要丰富和完善健康服务业发展人才队伍的培养内容。健康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中医药院校相应地加强和完善专业设置,不仅需要发展包括中医临床、护理以及药学等学科,还需要积极发展养生、心理学、经营管理、销售贸易、保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专业,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形成健康管理、心理咨询、医药贸易、健康保险、医药信息管理以及医药软件开发等培训内容或技能。

三是培养结构方面,要培养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业人才队伍。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还需要掌握养生和中医药基础知识的一线操作专业人员,也需要善于经营管理,将医药与工程、计算机、管理、销售、保险等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四是培养方式方面,要多主体联合培养健康服务业人才队伍。健康服务业人才的培养是高校的重要职责,但离不开医院、健康服务企业、相关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政府部门等的共同参与。只有实现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协同培养,才能更好对接人才培养需求和人才培养供给,人才和产业相互支撑和相互促进,实现各方的共赢。高校独立培养的1.0 模式亟待突破,2.0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而3.0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

3 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

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学者们认为,当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人才培养认识不到位、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8],多学科交叉、培养中医药复合型人才是未来的发展思路[9],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医学模式转变和卫生政策调整的要求为基础,更好体现出人文科学与科学教育、中医教育与现代医学教育、院校教育与毕业后继续教育及中山教育等相互融合的时代特征[10],面向健康产业的发展,坚持产学相结合、以健康为导向进行专业(方向)设计、以职业能力发展进行合理课程设置、突出应用型和针对性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方式[11],加快构建中医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专科、应用型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培养途径[12]。

在实践探索方面,山西中医学院启动了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工作,紧紧围绕“按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办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大、中医特色鲜明的高层次人才”为中心,统筹把握“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构建模块化知识体系、合理优化教学方案设计、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的“四个步骤”,稳步推进,步步落实,已取得了显著的基础性阶段性成果[13];辽宁中医药大学率先提出了“重文化经典、重临床应用、重传承创新,道德、素养、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对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创新中医人才分类型培养模式,构建了适合中医学发展趋势与社会多元化对中医人才需求的应用型、师承型、创新型与外向型这四种不同类型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体系[14];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通过探索转变教学观念,调整专业内部结构,使培养的人才多样化、特色化,能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围绕“能中医,会西医;能预防,会保健;能治病,会养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中医专业传统班学习经典、博士名师进教室以及订单培养班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等,多举措形成具有职业特点和中医药特色的“宽基础、大平台、活模块、多接口”的校企合作、院校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15];广州中医药大学近年来通过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有很多探索,例如与固生堂成立固生堂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医馆,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与东莞共建东莞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推动中医药博士后高端人才校地联合培养模式创新,牵头成立了华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探索校、院、企、政府等多主体联合培养以及订单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4 结论

中医药院校 篇9

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师队伍不断扩充, 2010年统计显示: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15.66万人, 比上年增加4.51万人, 其中专任教师134.31万人, 比上年增加4.79万人[1]。高校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于一体的多重任务,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 其职业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由此可见, 作为高校教师职业素养的一个方面, 职业能力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全国中医药类大学管理学科的逐步发展完善, 与综合性大学的管理学科相比这一学科在中医药类大学的地位特殊, 相关教师职业能力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科的健康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可见, 研究中医药类大学管理学科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极具现实意义。

二、资料来源与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浙江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山西中医学院四所中医药大学的管理学院共57名教师作为样本, 共回收问卷57份, 回收率为100%, 采用Epidata软件录入问卷, 采用stata11.0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一) 被调查样本人口学特征

在中医药院校的管理学院的57个样本中, 男女频数分别为14和43, 男女比例为0.326;从年龄分布来看管理学院教师年龄集中在30~40岁和40~50岁两个年龄段, 50岁以上教师人数仅为1人, 这也和中医药院校管理学院学科年轻化的现状相吻合;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和5~10年的频次较高, 占到调查样本人数的63.16, 工作年限在20年以上仅占到14.04%;调查的样本职称集中在中级职称, 27人, 占到47.37%, 职称分布呈现为较合理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在57个调查样本中42.11%的教师兼任了行政职务。

(二) 职业能力总体分析

本文主要研究中医药院校管理学院教师的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中所设置的问题有:您对近年来的教学质量很满意, 您的教学质量评估很好;科研能力方面的问项有:您经常主持各种课题, 您经常发表学术论文, 您了解本学科领域学术方面的最新热点与方法答案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 1分为“完全不同意”, 2分为“不同意”, 3分为“不确定”, 4分为“比较同意”, 5分为“完全同意”。

通过表1可以看出教育能力均数最大, 总体水平较高, 得到较高比例的肯定程度的回答。

科研能力总体水平较差, 均数为3.215, 这与我国目前整体教师专业化水平低有关系, 另外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从全国来看, 管理类学科在中医药类大学中普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大多在发展完善的阶段中。

(三) 教学科研情况分析

从表2和表3中可以发现, 中医药类大学管理学院教师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只有1人, 占样本调查人数的1.75%, 省部级有4人, 占7.02%, 校级有9人, 占15.79%;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的有2人, 占3.51%, 省部级有6人, 占10.53%, 校级8人, 占14.03%。从绝对数量上来看, 全国中医药类院校的管理学科科研能力薄弱。

(四) 职业能力影响因素模型

注:*P<0.05

从研究结果来看, 采用最大似然估计对模型的拟合度进行检验, 结果显示各项模型评价指标均具有良好的拟合性, CR为结果方程模型的参数值, 路径系数显示:人力因素对中医药院校管理类教师职业能力发展影响最大, 其中人力因素对教育能力的路径系数为0.68, 对科研能力的路径系数为0.75;个性特征对教师职业能力营销较大, 对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71和0.23, 其中个性特征对教师教育能力的影响要远大于对科研能力的影响特征。职业认知对于教育能力的影响较大, 对科研能力影响较小, 但是CR值为2.03, 大于2说明这个结论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组织环境对于教师职业能力的影响较大, 对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61和0.66。

四、讨论

中医药类院校管理学科教师职业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我国中医药类院校学科的不断发展完善, 给管理学科教师搭建了很好的教学与科研平台, 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目前缺乏高学历以及高能力的教师。

教师职业能力发展不够均衡。从统计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 教学能力明显优于科研能力, 这与本学科在中医药院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有关,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自身没有发挥足够的积极能动性。这样来看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学校领导者与组织者要高度重视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 为教师的职业生涯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应当积极鼓励学术团队的发展, 针对学术团队发展的不同阶段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另外加强同类高校同类学科间的学术交流, 使得教师有机会掌握本学科的研究热点、新方法和新理论。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形成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积极参与配合, 将自身职业发展目标与学科发展目标相融合。从微观上, 搭建学术平台, 鼓励教师进行交叉学科的教学研究与科研合作。

王邦佐等研究认为, 教师职业能力是通过学习与实践形成的, 平均大学前形成21.95%, 大学期间形成12.74%, 职后形成65.31%[2]所以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应当积极进行角色定位, 调整心态, 提高能力。在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教师职业发展方面存在较大的一个问题是教师自身定位不够准确, 自我意识淡薄, 认为管理学科不能融入学校大环境, 处于尴尬的边缘地位, 这样容易造成职业懈怠, 所以提升职业能力的前提要调整好心态, 认同自己的职业和工作内容, 寻找满足感和成就感, 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积极放松压力, 面对被考核的教学与科研任务, 调整心态, 不焦虑, 积极投身到工作中并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

教师职业能力的研究能够为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的制定提供有力的证据, 为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测评量表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证参考。

摘要:本文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量表调查的方式对山西中医学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共57名管理学科教师职业能力进行调查研究, 衡量了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教师职业能力, 结果显示在中医药类高校管理学科教师职业能力不均衡, 教育能力得分较高, 科研能力得分偏低。

关键词:教师职业能力,中医药院校,管理学

参考文献

[1]James D.Klein, 著.教师能力标准[M].顾小清,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8) .

中医药院校 篇10

1 中医药院校中医医德教育现状分析

医德作为中医医术的一部分, 不仅代表医生的道德水准, 也是衡量其专业水平的重要依据。但医德教育在中医药院校未得到足够重视, 中医医德教育更鲜有涉及。

1.1 医德教育学时偏少

河南中医药大学2011 年5—8 月对河南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与天津中医药大学5 所中医院校医德教育的调查表明, 医德教育课时为18~36 课时, 没有专门的中医医德课程[1], 继续教育阶段也没有医德教育要求。

1.2 医德实践教育匮乏

长期以来, 医德教育重规范、轻情感, 重灌输、轻训练, 忽视道德选择和价值澄清能力培养, 忽视德育过程由知到行的转化, 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医德教育内容往往是预设的、静态的、抽象的, 多是以条条框框的知识逻辑体系呈现出来, 抽离于其所产生的丰富的、有意义的经验背景[2]。学生只是被动听课、考试, 没有在医学实践中体会、理解, 随着课程的结束, 医德教育也就结束了。

1.3 教育理念缺乏针对性, 教育内容缺乏专门性

被调查的5 所中医药院校医德教育均使用现代医学伦理学教材, 没有中医医德专门教材。74.7%的学生认为所在院校医德教育没有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医学伦理学》教材第一章是“医学的道德传统”, 也仅在第一节讲解中国医学的道德传统[3]。从笔者查阅的几本医学伦理学教材来看, 涉及我国传统医德的内容都比较少, 大多是介绍我国传统医德的概念、发展和形成过程, 归纳总结优秀医德传统等, 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1.4 医德教育手段与考核方法有待完善

医德教育手段单一、落后。河南中医药大学的调查显示, 学生对医德教育模式的满意度:29.2%的学生不满意, 60.5%的学生认为“一般, 可以接受”[3]。

医德教育考核方法一般为课堂考试, 学生把重点背下来就行了, 没有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查, 学生对医德与其职业生涯关系的认识还停留在课本、考试层面。

2 德术并重是中医的本质

医德是医务人员在执业活动中应具备的医学品德和应遵守的医学道德规范。中医医德就是在中医这种独特的医学模式背景下, 医务人员所应持有的观念、态度、行为准则和规范[3]。

中医“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医学的科学价值与道德价值应相统一, 即医德高尚与医术高超是不可分割的。崇高的医德存在于对疾病的精心诊治之中, 对医学活动的科学评价本身就包含着道德评价, 对医学活动的道德评价也包含着科学评价, 而且对医德的认知先于医术, 即“先知儒理, 然后知医理”。故加强中医医德教育是深入掌握中医医术的重要手段, 也是提升中医院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3 中西医结合开展中医药院校中医医德教育

3.1 在现代医学背景下开展中医医德教育

古代医学技术的传授基本上以“师带徒”形式完成, 医生之间的经济利益并不存在密切联系, 同行竞争也不明显, 所以不需要制定医生共同遵守的道德伦理准则, 而是强调医生对自己的约束, 即“慎独”。中医传统医德规范与医术的传授杂糅在一起。《黄帝内经》中关于医德的论述是蕴藏在医术当中的, 所以德术无法明确分离, 追求医术的精湛必然有医德的精进, 所以医德多体现为医者自律, 医德规范的内容散见于医学经典的各个章节, 不够系统, 也不够独立[4]。

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突破了传统医学模式的局限性, 使中医教育由“师带徒”转变为院校教育, 医生主要通过在校集中学习培养。医德教育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 教育形式演变为现代教育背景下的独立课堂讲授、社会实践、考试等, 中医医德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被赋予新的内涵。

3.2 西方国家医德教育的启示

英美等国医学教育界非常注重医德教育, 认为医德教育不仅是一门课程, 更是一种态度、一种方式、一种终身追求。美国医学院医德教育强调职业风格和从医行为, 即培养有教养的医生, 认为医学生不仅应接受严格的学术训练, 还应接受广泛的包括医德教育在内的通识教育[5]。以美国哈佛医学院为例, 其在医德教育实施方面的经验可为我们借鉴。

3.2.1 贯穿始终的医德教育 (1) 在校期间的医德教育。哈佛医学院设立医德教研室, 专门进行医德课程研究, 相关课程一直持续到学习结束, 如医患关系课程从第二学年开始一直贯穿4个学年。

(2) 医德继续教育机制。完成在校基础医学教育后, 大部分毕业生将到医疗机构完成毕业教育, 继续接受专门的医学教育, 并延续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

3.2.2 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医德教育课程美国医学院医德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无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 都十分注意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使人才培养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医德教育课程包括医学伦理以及反映有历史渊源和重大意义的行为、同生物伦理学原则相一致的行为、基于当代社会规范和法律的行为、社区实践等。

学校医德教育只是美国医德教育的一小部分, 更多的医德教育是在校外完成的。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促使学生参加校内外教学实践。为达到教学目的, 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 包括学术研讨、课外阅读、论文写作甚至参与教学等。

3.2.3 医学专家组成的师资队伍哈佛医学院医德教育每门课均有3~7 名教师参加, 教师一般具有博士学位。有些教师不仅是医德教育专家而且是医学专家, 他们均在不同学科领域有所成就。由于教师本身就是临床医生, 所以其授课能够针对临床实际问题, 有的放矢,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结合教师专业背景开设部分由自然和行为科学部门联合负责的医德教育课程, 这些课程通常由科学—社会跨学科合作项目支持与赞助。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完成跨学科项目, 既锻炼了科研能力, 又促进了医德及人文素养的提高[6]。

3.2.4 教育评价及奖励机制美国医德教育评价机制是把学校、社会、家庭有机结合起来。就评价方式而言, 除了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外, 还有家长评价和社会评价。

为奖励那些对医学道德发展做出贡献的学生, 提高医德教育的权威性, 美国医学院把医学生道德素养与奖学金评选挂钩, 于1998 年由美国医院协会成立了亨利·比车从医道德奖学金。美国医学院学会还设立了医学人文教育奖, 奖励在医学教育中关心学生的导师, 在临床工作中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生以及讲授伦理学、移情作用和为之提供服务的人[7]。

3.3 讨论

德术并重是中医的本质。由于传统中医医德产生的文化背景与今天的社会环境不同, 中医医德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除西方医德教育与我国传统医德教育理念的共通之处, 如强调实践性、贯穿始终的医德教育、医学与人文并重外, 现代医学的发展也应体现在中医医德中。因此, 对现代医德教育的研究与借鉴也成为中医医德教育在现代医学教育环境下发展的一部分[8]。

结合我国中医院校实际情况, 中医医德教育可以尝试现代医学教育模式, 将医德教育贯穿入学、实习以及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医医德教育的开展不应局限于课堂, 还应增加相应的实践环节。医德教育的方式应该多样化, 课堂教学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师生互动、讨论等形式, 提高学生参与度。尝试由医学专家讲授中医医德课程, 建立适合中医医德的评价及奖励机制。

在现代医学背景下, 一方面要研究现代医学的最新进展, 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中医医德教育的理论根源, 提出具有中医文化特色的具体措施, 全面系统地开展医学生医德教育。

4 结语

借鉴西方医德教育经验, 发展中医医德教育, 赋予传统医德以新生命, 使其在现代医学背景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并在培养现代中医药人才、缓解医患关系、促进高校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以及传承中医药文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韦妍.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郑州: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2.

[2]刘兴来, 吴秀玲, 王坤.古代中医医德思想对现代医德教育的意义[J].生物技术世界, 2012, 54 (5) :122-123.

[3]侯艳.基于中医院校中国传统医德教育现状构建连续性大医德教育模式的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

[4]周晓菲.中医医德伦理思想根源及其内涵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5]王昕, 黄蕾蕾.英美医德教育模式对我国医德教育的启示[J].教育科学, 2014, 30 (1) :84-88.

[6]贺加, Diane Heestand.美国医学院临床前期课程改革现状及趋势[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2, 2 (6) :39-41.

[7]滕黎.英美两国医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医药卫生, 2012, 28 (15) :2381-2385.

中医药院校 篇11

关键词 中医药专业 预防医学 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使人们日益重视预防医学的作用。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一名合格的医生除了可以治愈疾病以外,还能够从社会医学及心理学的角度告诉患者如何预防疾病及保护健康。预防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中医药院校本科教学中,预防医学课程目前已成非预防专业的基础必须课程。尽管如此,但在重视程度上还远远不够,学时数也极为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要尽量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根据中医药院校的自身特点,积极探索适应中医药院校的教学模式。本文结合近年的教学实践情况,拟从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三个方面浅谈对该课程教学的认识。

一、明确中医药院校中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1.预防医学教育是现代医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医学按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三个核心部分。其中的预防医学是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研究对象,以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为目的一门应用学科。因此,预防医学教育在整个医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在现代医学模式下,一名合格的医生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卫生保健提倡者、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卫生领导者和卫生服务管理者。而上述能力的形成,要求学生或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除了具备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外,预防医学相关知识也是每一位从业者所必须掌握的。而未来的中医医生,除了要对临床个体开展中医诊断活动外,更需要其应用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从群体角度去观察、分析并解决中医问题,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适应社会发展的中醫人才。3.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医的预防医学思想通过预防医学的教学,可使中医中的预防医学思想得到传承和发展。“治未病”中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理念和预防医学中的三级预防思想有很多共同之处。因此,对于中医类专业学生来说,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中医的“治未病”理论;同时,掌握预防医学中的三级预防策略和措施也可以对中医的“治未病”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

二、在中医药类院校中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1.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兴趣不高中医药类专业学生普遍对预防医学课程不够重视,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产生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原因是预防医学课程为非主干课程,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作用和认识不足,很多学生认为医生能治病、治好病即可,而疾病的预防与医生无关。2.教学内容与中医、中药专业脱节中医药类院校预防医学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卫生学、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三部分,此类内容与中医或中药专业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与中医、中药专业之间往往是脱节的。其原因:一是预防医学教材内容与中医、中药的联系很少;二是中医药院校的预防医学教师绝大多数是毕业于西医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对中医、中药不甚了解,没有系统的学过中医、中药,如果进入中医药院校后不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不关心中医、中药的发展,教学活动自然与中医、中药内容脱节。3.理论与实际不能紧密联系预防医学本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如果没有实践教学,很多内容就会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而我校预防医学教研室目前还没有自己的实验室,而是借用其它教研室的实验室,因而不能有效、系统的开展相关实验课,只能开展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活动,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而不能主动参与,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解决的对策与方法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举出一些实例强调预防医学学科在整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如2003年曾经威胁全球的“非典”,如果没有预防医学的防控措施,就有可能成演变为人类历史上的灾难性事件,从使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学科重视起来。此外,要强调社会医学的实用性,使学生充分认识预防医学是一门涉及面相当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在就业方面,除了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外,农村基层医疗单位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急需大量预防医学专业人才。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2.寻找预防医学课程和中医药专业结合的切入点在讲到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时,可以引入中医“人与日月相应,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等理论。另外,针对当前很多年轻人晚睡晚起的不良生活习惯,可以引用《黄帝内经》中“亥时养生,三焦通则百病不生”的观点,说明不良的生活习惯是不顺应自然规律的表现,应该遵守“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自然规律。预防医学理论和中医学思想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充分体现预防医学思想的精髓。3.提高案例问题式教学和实践式教学的比重当前社会,由于法制观念落后,消费保护者自我意识较差等因素,使各种公共卫生问题层出不穷,如三聚氰胺事件、地沟油事件、大头娃娃事件、毒酱油事件以及频发的各类食物中毒事件等,我们可以从网络、报刊和杂志上选取一些生动的图片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同时,提出相关的专业问题,从而引入预防医学课程中相关的知识点。此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让教师制定教学内容,学生首先以小组形式进行资料收集,课件制作,然后随机抽取学生代表,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这种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投入更高的热情和积极性。4.增加专业知识讲座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现实生活中职业危害的认识,可以尝试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吉林省职业病防治院的教授给学生开展职业病的讲座,从而使专业知识讲座成为书本知识的有益补充。综上所述,中医药类院校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意义重大。但目前中医药类院校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所以,必须根据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具体特点及要求,对中医药类预防医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最终达到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董菊,陈全良.中医院校预防医学教学现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78-79.

中医药院校药理学双语教学之探索 篇12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药理学,双语教学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社会对于通晓专业英语的国际化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基地, 肩负着培养双语型国际化人才的重任, 这使得高等院校实施双语教学成为当务之急。2001年8月, 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 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药理学是药学和医学、基础和临床的桥梁学科, 在医药学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中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因此对大学生开展药理学双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学生和西医药院校的学生相比, 普遍具有学业更繁重、西医药专业知识薄弱、英语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低等自身特点, 因此在中医药院校开展药理学双语教学有很多特殊的要求和独到之处。在此, 结合我们自身的教学实践, 对在中医药院校开展药理学双语教学作一初步的探索。

一、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基石。国际上权威的药理学教材是《Goodman&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和《Bertram G.Katzung’s Basic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目前, 国内高等院校的药理学英汉双语教材只有一本, 即是针对国内西医药院校学生的由周宏灏院士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Textbook of Pharmacology》[1], 但是适合中医药院校的药理学英汉双语教材却是空白。教材的缺乏给学生学习和老师讲授造成巨大的困难和障碍。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以《Textbook of Pharmacology》为主、辅以自己编写的讲义, 并参考这两本国际教材给学生实施双语教学,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尽管如此, 由于中医药院校药理学教学相对西医药院校具有学时较少、教学要求较低、教学深度较浅等自身特点, 所以编写适合中医药院校的药理学英汉双语教材仍是中医药院校开展药理学双语教学的第一要务。

二、增强师资教学技能

教师是教学的脊柱, 在教学中起着关键的主导作用。教师双语教学技能的高低影响着学生获取知识的程度。双语教学技能包括中文教学能力和医药专业英语水平两方面。前者属于普通的教学技能范畴, 在此不作讨论。而后者是制约英汉双语教学的重要因素。由于各种原因, 使得中医药院校教师的医药专业英语水平普遍较低, 为了增强师资水平, 我们采取以下措施。首先, 加强双语教学教师医药专业英语的学习, 要求教师熟读《Goodman&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和《Bertram G.Katzung’s Basic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两本国际教材, 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英语水平, 尤其是医药专业英语的说、写能力。其次, 鼓励教师进修, 资助双语教学教师到国外高等院校学习药理学, 到四川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观摩药理学英汉双语教学。最后, 中医药院校积极引进国外大学毕业的药理学专业博士、博士后, 直接让回国人才开展双语教学, 以解燃眉之急。当然, 由于国内中医药院校在引进国外人才的机制、体制、措施、条件、待遇等方面与国内西医药院校差距很大, “引才”工作较为艰巨。

三、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学生英语水平尤其是医药专业英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由于多种原因, 使得中医药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医学英语、药学英语等专业英语水平较西医药院校的学生普遍偏低, 这就导致在药理学双语教学时学生如听天书 (加之老师发音不准) , 吸收知识困难。因此, 建议中医药院校首先在七年制、特招班等英语基础较好的本科学生中开展双语教学。其次, 在开授药理学双语课前, 学生应选修医学英语、药学英语等专业英语课程。另外, 在每节药理学双语课前, 学生应预习相关知识, 尤其是牢记某些重要的专业单词和短语, 以助学生上课时理解老师讲授内容。

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是影响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 药理学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是在45分钟的课堂上, 先用英文讲授25分钟, 再用中文讲授药理学20分钟。对于比较难懂的章节, 比如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强心苷) 、抗高血压药等, 可以采用先用中文讲授再用英文讲授的方法。另外, 药理学双语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全部采用英文幻灯片, 对于出现的个别比较难懂的单词, 可以在课堂黑板上板书说明。

目前, 比较先进的药理学教学模式有“问题导向”式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2,3]和“病案导向”式 (Case-Based Study, CBS) [4,5]等教学模式, 它们以“情境创设—老师提问—分组讨论—学生发言—老师点评”为主线,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使学生不断复习巩固以前所学的旧知识, 预习还未讲授的新知识, 融会贯通各章节的内容, 系统地掌握好药理学这门课程的知识。但是, 我们在运用这些教学模式进行药理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中, 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 那就是中医药院校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较低, 学生在讨论、发言时用英语讲说困难。所以, 在实际的教学中, 对于某些外语较差的班级学生, 我们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先用中文讲授30分钟, 再用英文简要地讲授重点内容15分钟。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 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 由于受中医药院校药理学学时的限制, 我们只能对某些重点章节进行英汉双语教学, 而对少数非重点章节仍然采用普通单语教学。

五、丰富考核方式

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是用一次期末考试决定学生整门课的成绩。由于它强调死记硬背, 且影响笔试的偶然因素较多, 这种考试方式不易检测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水平和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 丰富考试方式、增设平时考查成为全面考核学生水平的有益补充。例如, 我们在药理学双语教学中, 增设课堂英语答问、英语讨论病案、课外书写英语小论文等环节, 这些措施在丰富考核方式的同时, 全面检测了学生对药理学这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并强增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六、实施教学反馈

教学反馈是一个师生互动的环节, 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对教学的意见与建议, 以便教师改进教学。我们通过对学生的匿名问卷调查了解到, 92%学生喜爱药理学双语教学, 71%学生认为自己较差的专业英语是双语教学的最大障碍, 85%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同时, 学生们还提出了很多有益于双语教学的建议。这些反馈都非常有助于药理学双语教学的改进和推广。

如今, 由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既要学习中医药、又要学习西医药, 所以他们相对于西医药院校学生的学业更繁重。同时, 中医药院校学生的西医药知识薄弱。另外, 入学生源欠佳导致中医药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 这些都使得中医药院校开展包括药理学在内的双语教学具有比西医药院校更大的困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因此, 尽管中医药院校开展药理学双语教学面临的挑战巨大, 我们中医药院校教师也应肩负起迎难而上、探索进取的重任。

参考文献

[1]苏丹, 成建华, 陈浩宏.开展有特色的药理学双语教学实践及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 2013, 15 (8) :793-796.

[2]俞颖, 李晓, 黄丽丽, 黄荷凤.浅谈PBL教学模式下教师的重要性[J].西北医学教育, 2012, 20 (1) :116-118, 126.

[3]鲁艺, 畅洪生, 唐民科, 钟相根, 邓秀兰, 王青青, 张硕峰, 孙建宁.《药理学》双语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与拓展运用[J].西北医学教育, 2014, 22 (4) :761-762.

[4]王玲, 孙平, 杜智敏, 李厚伟, 杨宝峰.药理学教学中以病例为中心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 26 (5) :56-57.

上一篇:城乡发展失衡下一篇: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