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养生(精选12篇)
中医药养生 篇1
摘要:阐述中医养生哲学是食疗养生的理论基础, 探讨中医养生哲学指导下的食疗原则、传统中医食疗养生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中医,养生哲学,食疗养生
与中医养生思想相适应, 中医食疗养生的历史久远, 早在《汤液经》里就主张通过食物烹饪的方法来达到特定的疾病治疗效果。至汉唐时期, 食疗养生的发展更为鼎盛, 形成了那一时期特有的食疗理论系统。如《黄帝内经》中就曾对各种食物的药用价值进行过一一阐述, 将食疗养生的思想广泛传播。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更是对某些植物的药用功效进行了系统性分析, 进一步凸显了“以食为养”的食疗理念, 并推动中医食疗体系更加完善。
进入当代社会, 中医养生食疗也日益成为人们青睐的养生保健手段。如在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就提出了“用之对症, 病自渐愈”的食疗主张。实践表明, 以中医养生哲学为理论基础, 培育人们科学合理的食疗养生习惯, 不仅能够实现饮食的均衡搭配, 对于抗老延衰、延年益寿等都有着积极的促进功效[1,2]。而且遵循四时阴阳变化的养生食疗, 也能从人体基本生理调节的角度提高人体机能的免疫力与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
1 中医养生哲学是食疗养生的理论基础
1.1 未老养生的预防思想
《黄帝内经》提出“不治已病, 治未病”的观点, 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 适时做到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淮南子》云:“良医者, 常治无病之病, 故无病;圣人者, 常治无患之患, 故无患也”。这种预防为主的养生思想告诉人们, 必须自幼注意养生、平时注意养生, 尤其在生命的转折关头, 尤应高度注意养生, 正所谓“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安不忘危, 存不忘亡”。
1.2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中医养生学主张“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 可以长久”, 明确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强调人既是自然界的人, 又是社会的人;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 既有生物因素, 又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因素。由此, 中医养生要求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理解和认识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重视自然环境和心理因素的作用, 如强调养生要“顺四时而适寒暑”等。
1.3 阴阳对称的平衡观
中医养生学认为阴阳分别代表人体内相互对应的双方, 在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 应该保持阴阳的相对平衡。反之, 如果出现一方偏衰, 或一方偏亢, 就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 出现病理状态。因此人体养生, 无论是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自我锻炼或药物作用, 都离不开协调平衡阴阳的宗旨。人的衰老, 或为阴虚, 或为阳虚, 或阴阳俱虚。阴虚则阳亢, 阳虚则阴盛, 阴盛则阳病, 阳盛则阴病。故防治衰老, 贵在调和阴阳, 保持相互平衡。
1.4 动静结合的恒动观
中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 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全部过程, 始终贯穿一系列的内部矛盾运动, 这种运动的突出表现就是升降出入, 一旦人体的升降出入运动发生障碍就是患病。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指导防病治病。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是生命存在的特征, 人体的每一个细胞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 只有保持经常运动, 才能增进健康, 预防疾病, 以求延年益寿。同时强调“静”不是绝对的静止, 而是“动”的另一种呈现形式。唯有动静结合, 相辅相成, 方能养生保健。
1.5 养生方法中的辩证观
中医养生强调因时、因地、因人而宜, 强调养生保健要根据时令、地域和个人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 制定相应的方法。尤其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与自然界有着密切联系, 只有尊重自然、认识自然、顺应自然、适应自然, 同时根据个体的阴阳盛衰情况进行调摄, 才能实现健康长寿。
2 中医养生哲学指导下的食疗原则
我国素有讲究平衡膳食的优良传统, 要求遵从良好的饮食原则。如日常生活中要保持食物的原本, 即多样性。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人造食物涌现出来, 这类通过加工的食品, 可能味道比较诱人, 普遍受到人们的赞赏, 但其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并非有利。同时按照上述中医养生哲学思想, 某种食疗方法对某一类人有效, 却未必适合其他人群。因此, 食疗养生需要根据作用对象的身体状况、年龄、疾病等来作出具体选择。换言之, 只有遵循基本的养生原则, 选择科学的食疗方法, 才能达到治病防病等养生功效。
2.1 阴阳平衡的原则
阴阳平衡也是中医食疗中需要注意的基本原则。阴阳盛衰失调必然会影响到养生食疗的药用效果, 其对机体平衡也极为不利。中医养生食疗崇尚“补其不足、损其有余”的食疗理念, 重视人体的阴阳平衡, 如鹿角胶粥、二冬膏等均能起到很好的滋阴补阳效果。在阴阳平衡的机体状态下, 方能促进食材药用疗效的发挥。
2.2 五脏协调的原则
协调五脏是中医养生食疗中最为基本的养生原则。这主要是由于人体五脏中任何一处病变都将严重制约人体机能的发挥, 影响人体健康。五脏以脾胃为重, 运气濡血均需通过脾脏运行, 这也是食疗养生的根本场所。古语云“虚不受补”, 只有在保障脾胃功能的基本前提下, 才能更好地体现食材的药用疗效。
2.3 三因制宜的原则
所谓三因制宜原则, 主要是指中医养生食疗过程中应坚决做到因时配膳、因人配膳以及因地配膳。因时配膳应以四时变化为基础, 顺应气候变化的规律来选择食材;因人配膳则需从个体的身体素质出发, 重视临床症状与食材疗效的相互对应;至于因地配膳则是立足于不同地域特征的药膳特点, 注重从生理与环境的双重角度来体现中医养生食疗的效果。
2.4 辨证施膳的原则
辨证施膳是一种药膳养生整体观的体现, 同一种临床症状可能表现为多种病症特征, 这就需要中医食疗过程需要时刻与实际病症相对应, 切忌出现食材胡乱、随意搭配的现象。一些气候变化、地域特征或是个体素质差异等, 都有可能造成不同的食疗效果, 需要仔细辨别、妥善对待, 积极寻找科学合理的施膳途径。
3 传统中医食疗养生的具体要求
3.1 粗细粮合理搭配
粗细粮搭配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要适当多吃一些传统的粗粮, 即相对于大米、面粉这些细粮以外的谷类及杂豆, 包括小米、高粱、玉米、荞麦、燕麦、薏米、红小豆、绿豆、芸豆等;二是针对目前谷类消费的主体是加工精度高的精米白面, 需要适当增加一些加工精度低的米面。研究表明, 不同种类的粮食及其加工的合理搭配, 可以提高营养价值。如谷类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低, 是其限制性氨基酸;豆类蛋白质中蕴含丰富的赖氨酸, 但蛋氨酸含量低, 也是其限制性氨基酸。若将谷类和豆类食物合用, 它们各自的限制性氨基酸正好互补, 从而提高了其蛋白的生理功效。
3.2 主副食品合理搭配
主食是指含碳水化合物为主的粮食作物食品;副食主要为动、植物性食物, 它们在营养价值及感官性状上各有特点。主食可以提供主要的热能及蛋白质, 副食可以补充优质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等。所以如果进行适当的副食搭配, 如增加鱼、肉、蛋类和豆类等, 可使主食的营养价值获得较大的提高。当然如果通过适当的烹调加工来改善、提升风味的话, 其营养价值和人体吸收利用率也会有很明显的提升。
3.3 荤素食品合理搭配
荤食是指肉、鱼、蛋、奶及其制品, 它们富含蛋白质、脂肪和多种无机盐。特别是动物肝脏中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丰富, 适量食用可改善相关居民维生素A、维生素B2等营养欠佳状况。素食主要是指各种蔬菜、水果和豆类。蔬菜中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含量丰富;水果则含有丰富的糖类、柠檬酸、苹果酸、果胶等物质, 其中的糖类主要是葡萄糖、果糖、蔗糖, 这些糖多是多糖, 可以直接为人体吸收, 因此水果中的碳水化合物容易被人体吸收;豆类中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钙、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等。因此两者搭配烹调制成成品, 味美口香, 不仅富于营养, 又能增强食欲, 有利于消化吸收。
3.4 酸碱搭配
我国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 留下了很丰富的饮食文化, 有待于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去发掘、提高。如南方有些地区讲究把鳝鱼与藕合吃。原来鳝鱼含有粘蛋白和粘多糖, 能促进蛋白质吸收和利用, 同时其又含有比较丰富的完全蛋白质, 属酸性食物;藕则含有丰富的天冬酰胺和酪氨酸等特殊氨基酸, 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 属碱性食物。这一酸一碱, 加之两者所含营养素的互补, 对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起着很好的作用。实际上, 我国人民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烹调习惯, 有很多是属于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搭配的。总的看来, 动物性食物属酸性, 而绿叶菜等植物性食物属碱性, 这两类食物的搭配对人体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也是中医食疗养生强调荤素搭配的优点所在。
4 小结
食疗养生是指人们通过饮食促进人体生命活力, 全面提升生活质量的养生方式。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 对于食疗养生的基本类型, 已经可以分为传统食疗养生和现代食疗养生两大类。传统食疗养生以中医食疗养生为代表;现代食疗养生, 则是指以营养有机食品为核心的养生方式。由此, 食疗养生的理论支柱, 也当包括传统和现代两方面。但无论传统理论, 还是现代理论, 都讲究饮食的多样化及合理搭配, 就此而言, 二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且, 本文所探讨的中医食疗养生理论, 仅是传统食疗养生理论中极小的一部分, 其科学性尚待进一步论证。用中医养生哲学指导食疗养生实践, 不仅因为其理论晦涩难懂, 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与专业技能, 而且往往带有相当的局限性。同时还会因为中医理论的模糊性, 势必夹杂或隐含一定的欺骗性。对此实际应用过程中, 忽视现代食疗养生基本理论, 或者过分夸大传统中医养生理论, 都是极其片面的。
还应该看到, 不尊重科学饮食之道, 仅把希望寄托在中医理论、中医秘方和饮食偏方等方面, 是伪养生泛滥, 进而使人们受骗上当的重要诱因。因此, 比较恰当的做法是把传统与现代食疗养生观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既可弥补传统食疗养生观之不足, 也可促进现代食疗养生方式的多样化发展[2,3,4,5], 使二者共同为人类健康服务。总之, 中医养生哲学思想指导下的传统食疗养生需要扬弃, 要与现代饮食科学相融合, 最终实现科学饮食、合理膳食, 不断提升食疗养生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里特.中华传统食品的科学与价值[J].食品科技, 2004 (1) :17.
[2]李斌.中国食疗发展史探讨[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0 (3) :215.
[3]项平.中医食疗药膳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药膳食疗》, 2002 (11) :56.
[4]海城.食疗药膳基础知识 (一) [J].家庭医学 (新健康) , 2007 (2) :1.
[5]叶锦先.中医康复食疗药膳特色和展望[J].药膳食疗研究, 2001 (1) :30.
中医药养生 篇2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硕人》(选自《诗经》)
翻阅古代诗词,我们会发现古人对美人的描写往往不只局限于五官脸孔,例如从《诗经》的这一选段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硕人》对美人的描述有双手白嫩,肤质细腻,脖颈粉白,牙齿雪白齐整,额头方正,蛾眉幼细,笑靥如花,眼送秋波„„美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这也会让我们不进好奇古人是如何追求美的呢?古代会有哪些美容方法呢?我想这一切一定离不开中医药美容。
在我看来,人的美不止于身体发肤的美丽,更是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是由内而发的美丽,这便是养生之美。养生之美不急躁,不冒进,即使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中,也不断寻求生活之美,食物之美,追求“慢生活”。
谈到养生,在中医药美容中,我认为我们不能忽视的便是食物对于身体的各种益处,这在多朝代的史书上或各种古代医学书籍上都有较多的记载。以下是几个我常吃或喜爱的食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常食荔枝,补脑健身……”,《随身居饮食谱》也有记载:“荔枝甘温而香,通神益智,填精充液,辟臭止痛,滋心营,养肝血,果中美品,鲜者尤佳。”现代医学认为,荔枝含多种维生素以及果胶、游离氨基酸、蛋白质,铁、磷、钙等多种元素。并研究证明,荔枝有补肾、改善肝功能、加速毒素排除、促进细胞生成、使皮肤细嫩等作用,达到排毒养颜的效果。对于蜂蜜《神农本草经》记载:“久服强志轻身,不老延年。” 蜂蜜味甘,性平,近代医学研究证明,蜂蜜中的主要成分葡萄糖和果糖,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常吃蜂蜜能达到排出毒素、美容养颜的效果,对防治心血管疾病和神经衰弱等症也很有好处。《本草纲目》中说苦瓜“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日”。苦瓜富含蛋白质、糖类、粗纤维、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胡萝卜素、钙、铁等成分,中医认为,苦瓜有解毒排毒、养颜美容的功效。《本草纲目》指出:“珍珠,除黑干”,珍珠粉中所含的大量微量元素可以有效遏止过氧化脂的增加,有美白祛斑的功效。《本草纲目》谓薏仁 “ 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养颜 驻容、轻身延年 ”,现代医学也证明:薏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油脂、维生素、矿物质和糖类。有美白、除斑功能,对下半身水肿的人尤具疗效。(记载与成分摘自百度百科)
不过疗效再好,我们也要记住适度的原则,以免过犹不及,例如薏仁会使身体冷虚,因此虚寒体制的人不适宜长期服用,怀孕的人及正值经期的妇女也应该避免食用。各种食物都有其不同的特性,所以在食用或烹煮之前我认为还是要充分了解它的特性,也要了解自身的寒热体质,结合食物或中药的寒热药性,这样才能真正吃的对身体好,达到美容的目的。我认为养生是细致的,在乎食物及生活习惯的细节,但却也并不苛刻,是把那些思想融入生活当中,无处不在但却也不因此而束缚自己。
除了如今日常可见的食物,中医药美容,顾名思义,有着不同功效的药材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慈禧喜欢吃茯苓饼,据《神农本草经》载称:“茯苓性平,味甘淡,久服安魂养神,宁心补脑,健脾和胃,润肤悦颜。”清《桓园录》有述,慈禧命御厨“用七成白粳米,三成白糯米,再加三成茯苓、莲子肉、桂圆肉、芡实米、山药来拌匀,蒸熟后,切成饼片。慈禧还常命御膳房做茯苓饼,在逢年过节时赏赐群臣。武则天时期编纂的《新修本草》,唐代的《外台秘要》将其题名为“则天大圣皇后炼益母草留颜方”。其方为五月五日采益母草全草,晒干,捣碎为末,用面粉加水和成团,如鸡蛋大,晒干后又放入炉中烧炼„„倒入瓷钵中研成极细的粉末,每次取益母草灰十两,加滑石一两,胭脂一钱,研匀用以揩洗面部,《本草拾遗》称其“入面药,令人光泽红润”,(成分与出处摘自百度百科“中药美容”,有删减),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些较易购买的中药材结合食物来养生,例如在煮老鸭汤时可加入枸杞,党参,当归一起炖煮,对身体可起到滋补调理的作用,忍冬(又称金银花)晒干后泡茶喝,有清热解毒的功能,夏天喝十分适合,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我们或许是从老一辈那里听到的,不解原理但早已融入生活习惯之中,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实养生,中医药美容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
中医药美容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萌芽,逐渐发展到今天,已经趋于成熟,而其没有随着时间而湮灭的原因正是在于中医药美容与国外的化学美容产品有着本质的区别。就如同中药与西药的差别一般,大多数护肤品是通过化学合成物质来解决皮肤的具体问题,而中医药美容讲究的是由内在综合调理皮肤。这让人们在化学美容外有了更适合国人,更健康的美容方法。
为什么说更适合,因为中医美容有历史悠久,时间丰富,对生活美容的介入,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更有多种美容方法,例如:食膳美容,针灸美容,推拿按摩美容,气功美容等方法,足见中医美容的多样性。这就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毕竟,只有让美容与生活相融合,才能追求更长久的美丽。
结合自身来说,正处在青春期的我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美容方面的烦恼。比如青春痘,以前的治疗方法就是尝试各式各样的祛痘产品,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也不怎么好,或者开始用的几天又改善,后来又复发了,最后还把自己折腾成了敏感皮。在接受了各种各样的失望与教训以后我开始放弃了原本的错误方法,尝试从身体开始调理,去看中医吃中药,并且在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调理,如今总算告别了青春痘的烦恼。在这段经历中我学习到皮肤的健康不仅是停留在表面的,那些瓶瓶罐罐如果我无法吸收,或者我是因自身体热或怎样的原因而有各种各样的皮肤问题,护肤品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在食物、心理等方面也要调整好状态,远离垃圾食物,保持心情的愉悦,多吃蔬菜水果,不要多吃煎炸食物,每天补充足够的水分,保持机体的平衡,平时多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排除体内毒素。注重养生在不同的季节根据不同的需求摄入适当所需的营养,例如夏天去火喝绿豆汤,美白加入薏仁,冬日暖身喝红糖水还可加入生姜,每天起床先一杯温水,隔一会再一杯蜂蜜柠檬水。我不会每天吃一大堆维生素片或各种药丸把自己当药罐子,而是从食物中摄取自己需要的养分,并且尽量食用当季的水果蔬菜。美不仅是外在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健康。不少人为了外在的美而伤害到自己,这真的是得不偿失的,又是甚至无法挽回。学会养生,不仅是为了美丽,更是发自内心的喜爱,以后也会继续不断学习养生知识。
还有必须强调的一点就是无论养生抑或中医药美容,都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修养身心,享受不同食物,不同药材的功效,所以只有学会享受这个过程,不急于求成,不幻想什么三天来个“大变身”,才是真的学到了中医药美容以及养生的真谛。同时,你才会从中得到乐趣,而乐趣正是继续下去的动力。
总而言之,学习了中医美容,不仅让我对中医的一些基础理论有了初步了解,还掌握了许多美学和美容学的知识。这不仅对今后的生活有帮助,也开拓了对美的认识。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中医美容更是一门要求技术精湛的学科,在这短短的半学期学习到的虽不深,但是已经激起了我加深学习的兴趣,我会继续努力,让自己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中医“三理”养生说 篇3
第一层是生理养生。古人养生,注重四道:一是动养之道,就是适度锻炼,可活动筋骨,疏通气血;二是静养之道,就是适当休息,可减少消耗,怡神健体;三是食养之道,就是均衡营养,可使饮食有节,二便通畅;四是居养之道,就是起居有常,可使精神愉快、情绪安定。
守此四者,如能“不妄作劳”、慎房事、节情欲、避外邪、重内调,辅以必要的自我保健和药物治疗,则可以“健康长寿,度百岁乃去”。今天看来,这种单纯生理养生,可说是浅层次的保健养生。
第二层是心理养生。一是调摄情志,二要修养德行。因为人的情志活动和道德修养,对人的身心健康关系极大。
所谓“情志”,就是中医所说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精神因素,是人受外在环境各种刺激所引起的反映。既是生理反映,也是心理反映。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疾病,但过于激烈或持久,或自身过于敏感,都会导致疾病。如喜伤心、思伤脾,怒伤肝,悲忧伤肺,惊恐伤肾,所以要重视调摄情志。而调摄情志,最重要的是“情贵中和”,“莫大忧愁,莫大哀思”,保持心境平和。内则七情无扰,真气内存,五脏六腑气血调和流通;外则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无机可乘,邪不可干,使身体内外调和,从而达到百病不生。这是保健养生的内在因素。
所谓“德行”,就是道德行为。孔子说“仁者寿”,“有大德必得其寿”;荀子说:“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唐代大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道:“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所以说,调摄情志,修养德行是保健养生统摄全局的第一大法。这种心理养生可以说是深层次的保健养生。
第三层是哲理养生。所谓“哲理”养生,主要是要掌握对立统一规律和一分为二的观点。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的“六然”、“四看”保健养生观就是符合这一观点的。
所谓“六然”就是“自处超然”,超凡脱俗,超然达观;“处人蔼然”,与人为善,和蔼相亲;“无事澄然”,澄然明志,宁静致远;“处事断然”,不优柔寡断;“得意淡然”,不居功自傲,忘其所以;“失意泰然”,不灰心丧志,轻装奋进。
所谓“四看”,就是“大事难事看担当”,能担当得起;“逆境顺境看襟怀”,能承受得了;“临喜临怒看涵养”,能宠辱不惊;“群行群止看识见”,能去留无意。这样才能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耻”,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王夫之一生是在艰难困苦、颠沛流离中生活的,他能够活到74岁,这与他安贫乐学、著作等身、保持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清白的政治操守,以及他晚年重视哲理养生,而得到精神慰藉是分不开的。他这种哲理养生,可说是达到了高层次的保健养生境界。
上述“三理”养生,其重点、方法会有生理、心理、哲理和浅、深、高三个层次的不同,但其基本方法并不矛盾,而其效应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强自身健康,延年益寿,故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
中医五脏养生 篇4
宠辱不惊肝木自宁
人的一生中, 会遇到高兴的事与不高兴的事, 被人赞扬的事或被人批评的事。被人宠着的时候, 不要太兴奋, 否则会忘乎所以;被人贬低的时候, 不要太气馁, 否则会没有了志气。特别是不可怒发冲冠, 怒会耗散肝血, 助发肝阳上亢。肝阳上亢就会出现头晕、目眩、失眠等, 甚至会诱发脑卒中。如果能宠辱不惊, 肝气就会舒条有序, 神志就可安宁无恙。
动静以敬心火自定
动以养形, 静以养心。养形与养心是互惠的, 只有形体康健, 心情才能舒畅;而心情舒畅, 亦有利于形体的健美。动静结合, 身心才能自如。如果动静失于常态, 或者形体劳累, 就会伤及心血;而劳心过度, 血脉不能通畅, 形体也会感到疲乏。所以说, 血脉的流通, 要有“动”以养形;精神的安定, 要有“静”以养心。动静有序, 才能使心神、心血、心脉三者正常有序地工作。
饮食有节脾土安和
胃主纳谷, 脾主运化, 饮食有节, 饥饱适宜, 五谷才能化为气血充养五脏六腑;反之, 饮食无节制, 太饱则伤肺, 太饥则伤气, 太酸则伤筋, 太咸则伤骨, 太甜则伤血。特别是暴饮暴食, 烟酒无度, 必然伤及脾胃, 脾胃伤了, 气血津液自然会减少许多, 何谈健康?所以, 要使脾胃 (包括肝、胆、大小肠) 安康, 节制饮食是第一要素。
调息寡言, 肺金自全
“肺如钟, 撞则鸣。风寒入, 外撞鸣, 虚劳损, 内撞鸣。”这是清代中医名家陈修园对肺系疾病因素的总结。调息不当, 外卫不固, 风寒湿热经常侵犯皮毛, 肺的呼吸功能受到阻碍, 就会发生气管炎、哮喘等疾患。中医学认为, 肺为发声之腑, 说话过多, 会伤及肺气与肺阴, 出现喑哑、咽痛等病痛。所以说, 保护肺腑, 寡言少语与调息适度一样重要, 两者均不可偏废。
恬淡少欲, 肾水自足
了解中医 了解中医养生 篇5
自制山楂酸奶。北京中医养生上我们可以多吃一些含有了山楂和酸奶的食物,因为这样的食物之中都含有了大量的维生素C,能和身体之中的脂类融合在一起,保证身体之中的新陈代谢正常,促进排出胆固醇,软化血管。山楂含解脂酶,有利于脂肪的消化,其含有的膳食纤维,还可改善排便状况。取2-3颗山楂洗净、去核,与适量冰糖一起加水煮20分钟,捞出山楂,待其凉至温热后,切成小块,倒入约100克酸奶,搅拌后饮用即可。胃酸较多的人不宜多吃。
喝杂豆粥。豆类营养丰富,含有优质蛋白、多种维生素及膳食纤维,能促进胆固醇代谢,加速排泄,还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浓度。研究发现,每天吃半碗豆类食物,能使坏胆固醇浓度降低20%。豆子种类要多些,如红豆、黑豆、黄豆等,再放些薏米、鸡头米、黑米等,一同下锅煮粥即可。可在每天午饭时,先喝一碗杂豆粥,也可在晚饭时把杂豆粥当主食吃。
按摩腰腹。老人还可通过按摩腰腹部来调控血脂水平。用适度力量按摩腰腹部,能促进该处血液循环,使腹腔脏器供血充足,调整内脏功能,加快脂肪代谢,还能增强此处肌肉强度,减少脂肪堆积,有效控制血脂。
坚持锻炼。锻炼身体能促进机体代谢,提高脂蛋白酶活性,加速脂质在体内的运转、分解和排泄,以控制血脂。若达不到长期有规律地锻炼则不利于降血脂,还可能加重血脂异常。建议中老年人每周锻炼至少3天,每天锻炼45分钟左右,可慢跑、打太极拳、游泳、爬山等。
中医睡眠养生法 篇6
中医睡眠机制是:阴气盛则寐(入眠),阳气盛则寤(醒来)。所以夜晚应该在子时(21-23点)以前上床,在子时进入最佳睡眠状态。因为按照《黄帝内经》睡眠理论,夜半子时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称为“合阴”,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阴主静,所以夜半应长眠。
首先,应提倡睡子午觉。“子、午”时是人体经气“合阴”及“合阳”的时候,有利于养阴及养阳。晚上11点以前入睡,效果最好。因为这个时候休息,最能养阴,睡眠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午觉只需在午时(11点-13点)休息30分钟即可,因为这时是“合阳”时间,阳气盛,所以工作效率最好。
第二,睡前应注意减慢呼吸节奏。睡前可以适当静坐、散步、看慢节奏的电视、听低缓的音乐等,使身体逐渐入静,静则生阴,阴盛则寐,最好能躺在床上做几分钟静气功,做到精神内守。
第三,睡前可吃一点养心阴的东西,如冰糖百合莲子羹、小米红枣粥、藕粉或桂圆肉水……因为人睡觉后,心脏仍在辛苦地工作,在五脏中,心脏最辛苦,所以适当地补益心阴将有助于健康。
中医药养生 篇7
1电视中医药养生节目的传播现象解读
1.1文化背景
从文化背景方面来看,社会对养生文化的需求促使电视中医药养生类节目兴起。在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中, 中医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渐提升,并越来越认同传统文化,中医养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同样受到广泛的认同,由此促使养生节目的兴趣与传播。文化知识并非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之后获得的,而在众多的文化传递载体中, 电视媒体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由此,电视成为中医文化传播的载体,并促使人们逐渐的了解中医文化,并产生喜爱之情,最终实现中医药养生节目的传播。
1.2媒介背景
媒体在传播时,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近年来, 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 在这个过程中,媒介就承担着传播的责任,而中医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媒介同样承担着传播的责任[1]。 媒体发展中,除了公益性的特征外,更为突出的一个特征是经营性,目前电视节目内容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受众的影响,当前社会中,对养生的需求越来越大, 而电视正是看中这一商机,依据观众需求制作养生节目, 并得到良好的传播。
1.3受众背景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致使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多,再加上生活的无规律性,使得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大部分人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中。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身体健康。同时,看病贵、看病难是当前社会医疗领域中突出的问题,这也促使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基于这2个方面的因素,促进了养生节目的兴起。
2电视养生节目传播时存在的问题
2.1媒介审查效果差、监管时效低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媒体自身的利益与承担的社会责任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冲突,如果媒体过分追求利益, 必然会无法履行承担的社会责任。媒介发展的过程中, 媒介内容对其传播与发行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如果媒介内容的受众关注度比较小,那么媒介的利益及发展将无法得到有效地保证。由此一来,媒介在审查传播内容时, 会存在主观纵容或捏造事实的问题,从而导致养生节目传播时存在问题。针对媒介播出的养生栏目的监管,山东省有专门的广告监管部门,监管渠道的信息来源大致分为2部分:一部分来自电话投诉,一部分来自广告监测人员的后期节目数据监测,其中以广告监测人员的监测数据为主要来源,这2种监管形式都是先播出后监管, 这就出现了节目监管的滞后性。
2.2过度追求商业利益
媒介传播的目的在于获得高度视听率,并吸引广告商的注意,以此保证媒介正常的运转,并获得较多的经济利益。电视台之所以会制作中医药养生节目,主要是看中了养生节目的商机,然而在制作节目内容的过程中存在过分注重媒介自身的商业利益、夸大宣传、嘉宾不具备执业资质等问题;有的采取植入产品功能介绍、宣传产品或现场观众作证等方式,直接间接为药品、保健食品、等做广告。这些不仅误导了消费者更严重影响了电视媒体形象。
2.3养生资源过度娱乐化
娱乐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养生节目利用养生资源时,也应该适当的顺应时代潮流,提升节目的娱乐化,然而,养生节目在实际传播的过程,过度娱乐化的想象比较严重[2]。实际上,养生知识属于一种“冷”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实施“热”传播的方法, 热传播中要求媒体责任与娱乐化之间保持平衡,但实际操作中,并未良好的保持这种平衡,从而出现过度与娱乐化,传播中医知识时,随意性过大,从而出现误导的问题。
2.4受众将中医过度神秘化
传统的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普通人并无法了解,而对于中医的基本常识,受众也并未掌握,从而导致盲目得听信养生节目中的言论,当言论存在一定的漏洞时, 就会导致养生存在问题,甚至影响自身的身体健康。
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并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对于同一种疾病,可能每个中医使用的药材在种类及剂量上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正是因为如此,人们过分的将中医神秘化。
3电视中医药养生节目的监管对策
3.1加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
各个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同时,还需要应对竞争对手,由此一来,媒体充分的践行社会责任具有非常大的难度。但环境并非是媒体摆脱社会责任的借口,媒体要想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应该注重社会责任的履行。媒体在经营的过程中,要将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坚持在节目中宣传正确的言论,从而成为舆论的引导者, 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风气[3]。《养生堂》为北京卫视的知名养生节目,伍立为该节目的制片人,2009年,张悟本的经纪人曾请求让张悟本上该节目,但经过了解之后,伍立拒绝其请求,伍立的行为恰是证明了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同等重要的结论。电视媒体在审核养生节目的内容时,应加大审核的力度,不为利益所诱惑,坚持正确的引导养生,帮助受众养成正确的养生观念及方法。
3.2完善监管制度
在监管电视中医药养生节目时,仅仅依靠媒体自身是不足够的,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以制度来规范养生节目的制作及传播。首先,建立完善的相关法规, 在当前的中医养生市场上,养生书籍也是非常畅销,新闻出版总署为了保证书籍中内容的质量,下发了相关的书籍管理通知,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以此来保证书籍中养生内容的正确性,而这给国家广播电视总结以借鉴,应该建立完善的法规制度,规范电视养生节目的发展,从法规的角度加强监管,对正在媒体上播出的养生栏目要定期进行节目监听监看,对违规栏目及时停播整改,以确保受众能观看到合格受用的养生栏目。
在监管中医药养生节目时,还应加强对受众的引导, 提高受众对中医常识的辨别能力,避免受众出现盲目跟风的行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之所如此重视养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提高了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并希望通过食疗来改善。中医药养生节目在传播养生观念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对受众的引导,促使受众掌握更多的正确的医学常识,真正的实现养生。
4结论
在电视中医药养生节目广受追捧的背景下,相关部门、媒体及受众都应该加强对节目的监管,从而保证节目传播正确的养生观念,发挥节目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朝晖.养生类电视节目新媒体延伸传播现象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5(6):96-97.
中医养生保健初探 篇8
中医是我国几千年来先人不断积累的财富, 不仅能够治疗疾病, 同时中医理论也能达到强身健体的保健作用。中医养生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 根据人类的生命规律、衰老机理等原则, 来达到生命养护与保健的知识体系。中医养生从两千年前就植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 蕴藏了我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基础理论, 体现了我国中医文化的精髓, 是我国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块瑰宝。中医养生保健文化发展至今, 它的日常应用价值日渐凸显, 现代人类越来越注重通过中医养生保健, 来达到疾病的预防、健康长寿的目的。《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饮食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具,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现代社会的中医养生保健应汲取古代养生理论的精华, 通过日常起居、饮食及药物的配合, 保持健康平和的心态, 充分调动自身体内的生命力, 达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二、中医养生保健的实践应用
《黄帝内经》记载:“不治已病治未病,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正气是生命之根, 养生保健即通过扶正祛邪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对后世养生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中医养生讲究根据自然规律变化, 动静结合、形神兼备, 因为动者属阳、静者属阴, 动以养形、静以养阴, 只有阴阳协调了才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 现代社会中医养生要注重阴阳平衡的理论, 根据以上观点, 对现代社会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分析如下。
(一) 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态, 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可使大脑建立相对稳定的条件反射, 从而能够促进人体生理活动有规律地健康发展, 而且提高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记载:“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苛疾不起”。因此, 在中医养生保健中, 应根据四季不同安排顺应自然的作息规律, 做到适时起居、练形调神。在日常生活中, 可以根据身体状况, 做适当的“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等保健项目。“天人相应”, 避免外界对人体的不良刺激, 才能保持健康, 延年益寿。
(二) 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
现代科学与中医理论认为, 合理应用具有调补作用的药物或食物, 是一种养生保健的有效方式。根据人身体质的不同, 养生保健中摄入的食物也不尽相同。阴虚体质的人应多吃绿豆、冬瓜等甘凉滋补的食物, 少吃羊肉、韭菜、辣椒等温燥烈的食物;阳虚体质的人应多吃牛肉、羊肉等温补的食物, 少吃梨、西瓜等凉性食物;气滞体虚的人应多吃黄豆、白扁豆、鸡肉等益气健脾的食物, 少吃空心菜、生萝卜等性滑的食物;湿热体质的人应多吃冬瓜、绿豆、薏米等具有清热利水功效的食物。另外, 不要听信电视、报纸等媒体对保健品的夸大宣传, 保健品虽有一定作用, 但是不能当药吃, 保健还要从日常的饮食做起。
(三) 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
21世纪是一个“情绪负重的时代”, 人们的压力无处释放, 情绪无法宣泄, 身体就会产生各种疾病。中医认为, 七情和五脏具有紧密的关系:肺主悲、忧, 过悲过忧则伤肺;心主喜, 过喜则伤心;肝主怒, 过怒则伤肝;脾主思, 过虑则伤脾;肾主惊, 受惊伤肾。最新的科学研究证实, 心态与健康两者有十分紧密的关联, 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会使人长寿并且增强身体抵抗力, 如果情绪常年压抑、沮丧则会升高胆固醇和放大人的疼痛感。因此, 心态决定了一段时期的健康状态, 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 从容面对生活, 疾病会远离我们的生活。
(四) 劳逸结合, 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是现代都市人工作之余缓解疲劳的重要方式, 慢走、散步都是非常有效的有氧运动。孙思邈说:“养生之道, 常于小劳, 但莫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古人养生之道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不仅可以让你的心情变好, 还可以缓解压力。现代研究认为, 适量运动能够调节气血, 活络筋骨, 增强抵抗力, 对心血管、内分泌、神经和肌肉等有强化作用。因此, 适量运动, 做到劳逸结合, 动静搭配, 对日常中医养生保健是十分有利的。
三、结束语
总之, 现代人们受到内在及外界因素的影响, 整体健康状况堪忧。传承古人留给我们的中医养生保健经验, 形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 搭配健康合理的饮食, 保持健康向上的乐观心情, 平时做适量运动来缓解压力, 从根本上远离疾病, 这样才能生活愉快, 家庭幸福, 享受天伦之乐。
参考文献
[1]王玉川.中医养生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2:10.
[2]黄民杰.中医养生学的特色与局限性[J].福建中医药, 1999, 30 (2) :20-21.
中医药养生 篇9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我校本科非中医专业300名医学生, 其中男生126名, 女生174名, 年龄19~23岁。
1.2 方法
采用无记名现场问卷方式, 以班级为单位, 独立完成。共发出问卷320份, 收回有效问卷300份, 有效回收率93.75%。问卷内容包括非中医专业医学生对中医养生与药膳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需求及学习态度等。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方法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秩和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非中医专业医学生养生保健与药膳知识掌握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在非中医专业医学生对养生保健与药膳知识的掌握情况中, 理论知识掌握、实际动手能力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3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1) 。
2.2 学习欲望和需求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在非中医专业医学生对养生保健与药膳知识的学习欲望中, 非常渴望、一般了解和不需要3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2) 。在男生对养生保健与药膳知识学习内容的需求中, 学习理论知识和有动手机会两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见表3) 。
2.3 学习态度及对学习意义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 在非中医专业医学生对养生保健与药膳知识的学习态度中, 非常认真、比较认真和不认真3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4) 。他们认为学习养生保健与药膳知识对学习生活有很大帮助、有一定帮助和无帮助3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5) 。
3 现状与措施
3.1 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数非中医专业医学生对中医养生保健与药膳知识了解不足, 动手能力欠佳, 男生甚于女生;对该知识的学习欲望均较强, 超过50%的学生非常渴望学习相关知识, 女生强于男生;对该知识的学习均有较高期望值, 态度非常认真或比较认真, 男女生均超过70%;大多数学生认为中医养生保健和药膳知识对学习、生活有较大帮助或一定帮助。现今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生活经验不足, 养生保健与药膳知识更加缺乏, 日常饮食、起居混乱, 所以非常渴望能够进行系统学习, 并希望有机会进行实际性操作,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 急需学校领导和相关学科教师给予关注与指导。
3.2 措施
(1) 加强中医养生与药膳课程建设, 服务学生。我教研室从2004年开始为全校学生开设中医养生与药膳选修课程, 完成该课程PPT制作及教学大纲、教材编写, 授课教师多次进行集体备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报名踊跃, 到课率高, 学习认真, 效果极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 深入浅出, 举例生动, 联系生活与临床, 便于学生掌握。课后作业以论文方式布置, 不拘形式和内容, 重点在于学生对感兴趣或有明显困惑的方面进行论述, 拓宽学生知识面。对有实际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如女生月经失调和痛经现象与学习及就业压力有关, 教师通过心理、饮食指导, 使她们恢复正常, 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另外, 学生失眠、便秘、痤疮、抑郁等现象较多, 教师根据学生自身情况, 结合中医理论, 给予生活或心理指导, 使学生受益。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仅有理论远远不够, 实际应用更为重要。在授课过程中加强案例讨论与分析, 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带领学生进社区、企业, 帮助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或企业健康办公室对亚健康者制作健康档案、指导其四季生活起居、饮食营养、运动等, 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各类药膳制作比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中医智能养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篇10
1.1研究开发中医智能养生系统的意义
21世纪, 健康市场的需求已经从治疗疾病发展到预防疾病。随着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以及亚健康人群比例逐年增加, 各大医疗机构资源缺乏, 很难为人群提供满意的就医服务, 就医难成为困扰人群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医养生具有鲜明特色, 设计中医智能养生系统的目的是服务于亚健康人群和常态人群, 为其智能制定个性化养生方案、建立动态电子健康档案及健康数据服务, 充当大众健康管家, 有效地缓解社会医疗压力。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 国内的多数养生系统仅仅局限于辨识用户的体质, 并将其收录体质档案中, 但是并未将其与疾病预防和中医养生相结合, 更没有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养生方案。另外, 国内外动态监测人群健康数据的养生系统较少, 且数据存储量较小, 从而数据统计调研难度大, 对人群健康数据、膳食意愿偏好、效果反馈等数据分析甚少, 无法为社会公共卫生及临床医学研究提供服务。
2系统概述
2.1系统功能简介
中医智能养生系统是以中华中医药协会颁布的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和中医药出版社的教材《中医药膳与食疗》为依据, 面向常态和亚健康人群, 通过计算机智能化判定, 自动生成体质报告;跟踪记录个人健康数据, 建立动态电子健康档案;采用实名注册的形式, 实现海量数据存储, 为科研院校及公共卫生领域服务。
系统三大主要功能如下:
(1) 为常态人群和亚健康人群推荐养生方案和膳食干预方案, 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目的。
1智能化体质判定:从个人的常见表现、心理特征、形体特征、发病倾向、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生活起居等方面进行体质测试, 通过计算机算法实现智能化体质判定。
2私人定制养生:系统根据体质特征, 并结合各中医名家的建议, 为用户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养生方案。同时也提供专业、权威、贴切的养生资讯, 让用户第一时间了解实时的养生资讯。
3膳食干预:用户根据自身的症状表现, 在系统中找出对应的亚健康症状, 系统再根据用户选择的症状给出相应的膳食干预方案。
(2) 建立动态电子健康档案。系统跟踪记录个人身体健康状况, 方便人们对自身健康进行管理, 并建立动态电子健康档案。
(3) 通过动态电子健康档案构建大数据, 提供卫生决策管理、临床医学等领域的数据需要, 为循证医学的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2.2系统结构
系统通过科学的辨识方法, 分析常态及亚健康人群身体状况并给予膳食推荐, 进行健康干预。系统从两方面实现健康干预:一方面是常态人群通过中医体质判别得到体质类型, 然后由系统为用户定制个性化的养生方案;另一方面是亚健康人群经过筛选排查, 系统自动辨别身体问题并推荐相应膳食保健方案, 解决当前主要身体问题。系统不仅能够记录用户的健康状况并定期进行健康提醒, 而且还具有统计分析功能。系统在建立动态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极大地丰富“个性化”养生方案的同时, 构建大数据, 提供循证医学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卫生决策管理、临床医学等领域的数据需要。系统结构图如图一所示。
2.3系统特点
(1) 系统中体质判定采用了递归算法实现, 按照HL7的规范构建电子健康档案, 使用XML支持健康档案的内码, 从而实现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医疗保健领域, 建立社会公益服务系统, 减缓社会医疗压力。
(2) 选取合理的设计方案, 将中医学、中医养生和计算机科学多学科交叉, 通过科学的辨识方法分析常态及亚健康人群身体状况并给予膳食推荐, 进行健康干预。利用大数据存储, 记录用户的健康状况并定期进行健康提醒, 建立动态电子健康档案。
3设计与实现
系统采用MVC架构, 从而便于软件工程化管理, 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同时采用MD5、DES等多层算法对用户数据进行加密:一者是增强用户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二者是提高数据在网络层传输时的安全性, 可防劫持。另外, 系统通过Java Script脚本语言对html5的canvas标签与用户进行图形交互, 从而更加简单和直观。
3.1数据安全传输
用户数据在网络层传输时, 为了防止数据被劫持以及数据包丢失等情况, 系统通过采用MD5、 DES算法对数据加密并对用户的身份进行验证, 从而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如图二所示。
实现过程如下:
第一步:获取明文数据 (Text Data) 的特征码 (Property String) 。通过MD5算法对明文数据 (Text- Data) 进行单向加密, 得到它的特征码 (Property S- tring) 。
第二步:对称加密数据 (Client String) 。使用DES算法对明文数据 (Text Data) 和特征码 (Property S- tring) 进行对称加密, 得到的数据 (Client String) 即可发送到服务器端。
第三步:解密数据 (Client String) 。服务器端对客户端发送的数据 (Client String) 解密, 得到明文数据 (Server Text Data) 和特征码 (Server Property String) 。
第四步:验证明文数据 (Server Text Data) 。对明文数据 (Server Text Data) 进行MD5加密得到特征码 (Server Property String2) , 对比特征码 (Server Proper- ty String) , 如果一样则没有被篡改。
3.2 HTML5定制交互图形
系统通过Java Script脚本语言对html5的can- vas标签为用户定制更加简单、生动、直观、可交互的可视化图表, 并且可以流畅运行在PC和移动设备等平台上, 兼容当前绝大部分浏览器 (IE, chrome, firefox, Safari等) 。创新的拖拽重计算、数据视图、值域漫游等特性大大增强了用户体验。
3.3数据库优化
在系统数据库优化方面, 一是采用触发器来生成数据库表主键, 以减少后台数据库服务器的压力及网络流量, 从而增加数据传输的带宽。二是采用存储过程实现前端与后台数据的交互, 从而防止SQL注入式的攻击。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 将计算机技术与中医养生相结合, 构建并实现了智能化的中医养生系统。该系统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实时养生资讯, 还实现了中医体质智能化判定, 为用户量身定制个性化养生方案;系统跟踪记录人群健康状况, 建立动态电子健康档案, 为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数据等提供服务, 有效地缓解社会医疗压力, 并为循证医学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卫生决策管理、临床医学等领域的数据需要提供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ZYYXH/T157-2009) [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4) :303-304.
[2]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3]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智能养生系统的研制与应用[EB/OL].http://www.tiaozhanbei.net/project/17031/.
[4]桑海, 李建宝.加密算法MD5的研究与应用[J].华南金融电脑, 2006, 14 (04) :74-77.
[5]Wang X Y, Yu H B.How to break MD5 and other hash functions[A].Eurocrypt’05, LNCS 3621[C].Berlin:Springer Verlag, 2005.
[6]孟宪会, 张慧妍.ASP.NET 2.0应用开发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7]张庆华, 等.ASP.NET 2.0完全自学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中医养生的良方 篇11
头为精明之府,人体之重要12经脉和40多处大位,以及十多个特殊刺激区均会聚于头部。用木梳或骨梳替代小银针,对这些穴位和经脉进行所谓针灸性按摩或刺激,可去病健身。勤于梳头的确是一项积极保养人体精、气、神的简便易行的长寿保健对策。
脚底为第二心脏,常搓涌泉益健康
中医学认为脚上的60多个穴位与五脏六腑的12条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布满了相关全身各器官的反射区。但由于脚底部离心脏甚远,抵抗力低下,是人体的先天薄弱环节,客观上为寒湿邪气的侵袭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说脚部的保健比其他部位显得尤为重要。经常温浴后搓涌泉穴,可去病延年。
日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
唾液是人体精华,贮于丹田,再化津还丹,遂成精气,起到和脾健胃、濡润孔窍、润泽四肢五脏、强肾补元、滑利关节、补益脑髓的作用。所以,常咽唾液是有一定的道理。
日撮谷道一百遍,治病疗疾又延年
谷道,又称肛门。撮,即上提收缩也。通俗地讲,就是做收缩肛门的动作。孙思邈在《枕中方》中规劝世人“谷道宜常撮”,认为肛门周围的肌肉应时常处于运动状态,才能养生健体,尤其对防治痔疮有特别疗效。
人之肾气通于耳,扯拉搓揉健身体
中医认为,耳为肾之上外窍,双耳灵健则肾经通。肾气充足,肾精盈满,则听觉灵敏。扯拉、按摩、搓揉、点捏耳朵,实际上就是对双耳进行各种形式的物理刺激。
消疲健美伸懒腰,血运畅通最为高
所谓伸懒腰,就是指伸直颈部、举抬双臂、呼吸扩胸、伸展腰部、活动关节、松弛脊柱的自我锻炼。
安心静坐延年寿,调身调息加调神
医学研究表明,情绪与健康二者紧密相连。凡情绪乐观开朗之人,可使其内脏功能健康运转,增强对外来病邪的抵抗。同时,在平静的情绪状态下,方可从事持续的智力活动。因此,古人的摄生之道之一,便是安心养神。
提高睡眠四大宝
提倡睡子午觉。子午时候是人体经气“合阴”及“合阳”的时候,有利于养阴及养阳。晚上11点以前入睡,效果最好。因为这个时候休息,最能养阴,睡眠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午觉只需在午时(11点—13点)休息30分钟即可,因为这时是“合阳”时间,阳气盛,所以工作效率最好。
睡前减慢呼吸节奏。睡前可以适当静坐、散步、看慢节奏的电视、听低缓的音乐等,使身体逐渐入静,静则生阴,阴盛则寐,最好能躺在床上做几分钟静气功,做到精神内守。
睡前可吃一点养心阴的东西,如冰糖百合莲子羹、小米红枣粥、藕粉或桂圆肉水……因为人睡觉后,心脏仍在辛苦地工作,在五脏中,心脏最辛苦,所以适当地补益心阴将有助于健康。
失眠的病人别忘了睡前用温水泡脚,可以促进心肾相交。心肾相交意味着水火相济,对阴阳相合有促进作用。阴阳合抱,睡眠当然达到最佳境界。
中医养生学教学方法初探 篇12
1 中医养生学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
“养生”是一个具有浓厚中国文化色彩的词语, 又称摄生、道生、养性等。中医养生学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 汇集道、儒、佛、医、武术的思想精华, 秉承了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系统、简单到多样的发展规律, 并融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修炼方法于一体, 不仅具有健身延年的实用价值, 而且映射出中华民族文化品格、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的特色[1]。
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医学的组成部分, 它贯穿了中医学良好的医学思想和观点, 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未病先防、三因制宜等;并运用了中医学一切独特的理论, 如阴阳、五行、脏象、气血、精气神、情志等;还使用了中医学独具风格的治疗方法, 如针灸、气功按摩、食疗等, 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同时中医养生学还不断的吸收传统文化的知识营养, 比如, 它兼容了我国道家的“效法自然, 清静无为, 形神兼养, 众术合修”的养生思想, 并广泛的吸收道家、道教的养生功法;同时它还非常重视儒家关于伦理道德规范和心性修养的的养生思想, 并吸收其“心斋”、“坐忘”等具体养生方法。教师宜将上述养生思想和观点融会贯通, 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用和阐述, 以激发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加强其对中医养生思想的理解。
2 注重传统与现代多学科兼容
中医养生学内容丰富, 广涉百家。讲授中医养生学时, 教师要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 树立整体观念, 全面掌握, 不可偏废。采用中医和西医相结合, 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相结合, 自然疗法和现代医疗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多学科兼容, 多种手段介入。例如, 讲授“养生的预测和预防”时, 应立足于对疾病过程高度认识的基础之上, 通过传统中医学整体的宏观观察、循证医学提供的临床证据并与基因蛋白质水平的微观观察相结合, 及时发现疾病征兆, 对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的疾病趋向进行准确的预测, 对患病人群进行准确的诊断。另外由于社会和谐、饮食均衡、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对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养生的概念将进一步外延到社会、生存环境等许多领域, 体现海纳百川的核心思想。
3 理论联系实际, 开展养生实践课的教学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着眼点在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 提高健康水平。对于养生基本技能的讲授, 不仅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其养生机理、适用范围、注意事项, 还必须结合临床实习, 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 有必要增加学生实习、实践的时间, 在掌握动作要领和技能的同时, 一方面要运用中医养生理论来理解、分析和解决养生上的实际问题, 另一方面要以临床实践来检验认识的正确性, 从而加深理解和巩固已学到的理论知识, 这样经过反复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从而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入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4 采用直观教学法
中医养生学在教授具体方法时, 可选择直观教学法。通过直观教学,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而且印象特别深刻, 比如心理健康、常见病的防治等题材, 可通过观看一些具体的健康教育知识的影片、幻灯等多媒体, 将本来枯燥、抽象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具有娱乐性和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还可以分析一些养生的个体化案例, 这样对大家平时常见的健康问题不仅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而且还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及对不同健康问题的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世忠.中医养生学概论 (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 [J].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9,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