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体会

2024-10-28

中医养生体会(精选12篇)

中医养生体会 篇1

眩晕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综合征, 指以目眩与头晕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状。目眩是指眼花、视物模糊, 头晕则是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晃动、旋转, 二者同时出现, 称为眩晕。导致眩晕发作的病因很多, 涉及多个临床科室, 而且本病多反复发作, 因此给诊断和治疗造成一定的困难。概括眩晕发病的病因主要包括风、火、痰、瘀、虚等几个方面, 实证眩晕往往表现病程短, 病情急, 是其标;虚证表现机体精气已夺, 是病根所在, 是其本。因此, 脏腑之虚为眩晕之本, 风、火、痰之实为眩晕之标, 在临床上以本虚标实为常见。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不足是产生风、火、痰、瘀的内在因素, 因此治疗眩晕时, 在祛邪的同时要时刻注意对正气的保护, 在眩晕缓解期更要以培护人体正气为主, 所以对本虚的治疗应该贯穿于治疗的始终, 正是体现出“以虚为本”的治疗原则。

1 眩晕证治以虚为本的理解

眩晕证治以虚为本一方面是指脏腑功能失调, 阴阳气血亏虚是产生风、火、痰、瘀等邪气的病理基础, 另一方面由于实邪阻滞, 清阳不升, 精气不能濡养脑窍, 造成所谓上虚, 从而导致眩晕的发生。其中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不足主要表现为:肝肾阴虚、脾胃气虚、气血亏虚等几个方面。

1.1肝肾阴虚《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作为著名的病机十九条的第一条, 历来是治疗眩晕的指导原则, 奠定了眩晕从肝风论治的基础。肝肾同源于下焦肾水, 肾气赖肾水以化生, 肝木赖肾水以滋荣, 肝肾不足, 实乃肾水阴精匮乏。肝肾亏虚, 水不涵木, 木枯风动, 肝风化火, 上扰清窍, 发为本病。正如何书田所云“精液有亏, 肝阴不足, 血燥生热, 则风阳上升, 窍络阻塞, 头目不清, 眩晕跌仆”, 因此在治疗上应注意在熄风化痰, 清利头目的同时, 配合使用滋补肝肾的药物, 正如叶天士所言“阳化内风、非发散可解, 非沉寒可清, 滋阴熄风, 诸症力解”。由此可见, 滋阴潜阳, 平肝熄风是治疗此类眩晕的关键, 其中肝肾阴精不足是病机要点, 发病根本, 在治疗中应有充分的体现。

1.2脾胃气虚脾胃为后天之本, 主运化升清, 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亏虚, 气血生化无源, 气虚血少, 清阳不升, 脑窍失养, 则可见眩晕时作, 动则加重, 神疲乏力诸症。正如李东垣《脾胃论》中所说:“上气不足, 脑为之不满, 耳为之苦鸣, 头为之苦倾, 目为之瞑, 皆由脾胃先虚, 而气不上行之所致也”。若脾运化水液功能失常, 水液停滞体内, 化湿成痰, 即“脾为生痰之源”, 痰浊中阻, 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蒙闭清窍, 造成眩晕发作, 朱丹溪“无痰不作眩”此之谓也。因此, 治疗应注意固守中州, 健脾和胃, 使气血得生, 痰湿可化, 清窍得养而诸症自消。

1.3气血亏虚久病迁延耗伤气血, 或失血过多, 气随血耗造成气血亏虚, 气虚则清阳不振, 血虚则肝失所养, 虚风内动, 从而发生眩晕。王绍隆《医灯续焰》指出:“清阳出上窍, 而目在其中。清阳者, 气也。气不足则不能上达, 以致头目空虚, 而眩晕时作矣。”中医学认为, “气血同源”, 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血生成依赖于气, 其运行靠气来推动, 气的推动功能又靠血的濡养, 互为依存, 缺一不可。上气不足, 则血无以推动, 故出现“髓海不足”“脑为之不满”, 髓海空虚, 脑失濡养, 眩晕也随之发生。虚气留滞, 气虚是产生瘀血痰浊的重要原因, 痰瘀阻滞经脉, 脑窍失养加重眩晕的症状, 同时也是造成眩晕反复发作, 迁延难愈的主要因素。

2 临床治疗体会

眩晕产生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 涉及多个脏腑及气血津液的病变, 但归结到发病的最终原因, 可以认为本病是头目清窍失养所造成的一种症状。风、痰、瘀血诸般邪气阻滞经脉, 清阳不能濡养脑窍, 是眩晕实证的主要病机。“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本病各种邪气的产生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不足造成, 是眩晕发病的根本原因。所以, 笔者认为“本虚”是眩晕产生的根本原因。“治病必求于本”, 眩晕治疗一定要始终注意对正气扶助, 急性期实邪为主要祛邪而不伤正气, 衰其大半即止, 切不可攻伐太过, 或可采用扶正祛邪的方式, 辨明脏腑气血之虚, 适当补助。病势缓解当尽快补其不足, 养阴益气补血是主要的方法。

临床治疗眩晕应以辨证论治为主, 发作的急性期多有实邪, 当以祛邪为主, 综合症状及舌脉分清风、火、痰、瘀诸邪的主次及有无, 分别投以消解之药, 化痰以半夏天麻白术汤, 祛风以天麻钩藤饮, 活血化瘀则通窍活血汤加减化裁。

神经科的眩晕患者多为中老年发病, 病程长, 反复发作, 急性期症状基本可以上述治疗方式得到缓解, 但头晕的感觉则很长时间存在, 而且遇有情绪波动或劳倦疲乏等诱因则会反复。在治疗过程中, 一味使用活血化瘀、祛风化痰的方法病情鲜有控制者, 而配合使用益气养阴健脾等方法则效果比较明显。临床治疗宜辨明虚损恰当予以治疗。肝肾阴虚者可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 壮水之主以治阳光;脾胃气虚则用归脾汤健脾化湿, 升清降浊;气血亏虚则生脉散、八珍汤之类益气生血。然则, 补虚非一日之功, 不可太过, 要注意防止留邪之弊, 应坚持长期治疗, 以缓图之。所谓“王道无近功, 多用自有益”。

3 典型病例

例1林某, 男性, 30岁, 头晕3个月来诊。患者3个月来持续头晕, 时有眩晕发作, 曾多处求诊, 给予静脉滴注舒血宁、灯盏花素, 口服氟桂利嗪、倍他司汀、银杏叶等药物治疗, 疗效不明显。患者神疲乏力, 失眠, 口干, 动则汗出, 心悸, 舌质淡暗, 苔薄白腻, 脉细弦。考虑患者工作繁忙, 气血暗耗, 气虚血少, 清窍失养而致眩晕发作, 治疗当以补养气血为主, 口服中药治疗。处方以当归补血汤和四君子加减, 药用当归、太子参、黄芪、茯苓、白术、甘草、葛根、钩藤、夜交藤、泽泻、白芍等, 治疗1周, 头晕好转, 乏力、心悸减轻, 睡眠改善, 继用前方, 治疗2周后病症明显改善, 头晕、心悸基本消失, 睡眠改善, 仍感乏力, 改用口服生脉饮、天王补心丸善后, 1个月后诸症消失。

例2马某, 女性, 61岁, 眩晕间断发作9小时来诊。入院时症见:眩晕, 视物旋转, 伴有恶心、呕吐, 口干, 汗出, 睡眠欠佳, 舌质红, 苔黄腻, 脉细弦。当时治疗予以静脉滴注桂哌齐特、天麻素、血塞通、羟乙基淀粉等药物, 诸症未减, 呕吐尤重, 饮入即吐, 汤水难进, 动则晕甚。复诊其脉, 细弦无力, 考虑正气不足, 痰浊内生, 痰浊阻滞中焦, 胃气不降, 上逆则呕吐频频, 阻遏清阳, 而致头晕。治疗仅以驱邪为务, 正气不足, 难以达邪外出, 是涂以其表, 未故根本, 故改以扶正祛邪之法, 患者口服中药困难, 以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顾护正气, 补气滋阴, 治疗2天后诸症大减, 眩晕减轻, 少进饮食, 进汤剂以四君子汤和天麻钩藤饮加减, 1周后眩晕消失, 病愈出院。

讨论眩晕病机虽然复杂, 但总不过虚实两端, 临证洞悉虚实之辨, 勿犯虚虚实实之误。本病多为虚实夹杂, 本虚标实, 治疗时补虚泻实是根本的法则, 然泻实宜控制症状为主, 不可久恃, 补虚则贯穿治疗始终, 因此“以虚为本”是本病的主要治疗原则。

中医养生体会 篇2

养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由我们的祖辈专研,学习,积累总结得来的,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不同的调养护理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通过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及人的一些生理、病理现象,并揭示出人类应当如何在阴阳不停变换的四季中,恰当地调养自己的身体的阴阳,以顺应四季变化,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畅通,从而达到中医体质养生的最终目的,能够健康长寿。

中医体质养生之道的特点,是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保生等。摄生即摄纳生命,是说自己的寿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注意养生,便可长寿,“度百岁而去,终其天年”。如果不注意养生,就会“半百而衰,夭折而去”。人的寿命是有极限的,这是自然规律。中医体质养生顺应规律,追求长寿但不追求长生不老。我觉得在中医体质养生中随其自然便好,强求过多反而适得其反,甚至一味的追求长生不老反而会伤了自己的性命,这不是中医体质养生所推崇的。

中医体质养生需要一个漫长的阶段,它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够做到做好的。通过学习,我总结了一些关于 中医体质养生的具体方法。 首先,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人的情志即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是中医体质养生遵循的原则之一。“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人们应善于自我心理调摄,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心态。

再者,“形劳而不倦”的锻炼身体方法体的,锻炼可使气血流畅,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壮。以“动”及“静”,即通过形体锻炼来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体的身心健康。运动量要适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要超强度锻炼。

然后,防止外邪侵害。所谓外邪,是指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及其他外伤因素等。驱除外邪,防止外邪侵犯是养生的目的,这一观点将始终贯穿于养生的整个过程中。

最后,气功是一种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气功在保健方面有独特的功效。它是建立在整体生命观理论基础上,通过主动的内向性运用意识活动的锻炼,改造、完美、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变为自觉智能的实践。故气功的锻炼,对我们在养生保健中能够起很大很有益的效果,我们在养生之时,也可以加强对气功的学习锻炼。 同时,在向老师学习养生知识后,我也为我今后的养生制作了一份安排。在今后,我会注重食疗,顺时养生,顺应四时气候,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等方面进行综合调养的养生。秉承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宗旨,同时,避免垃圾食品,提倡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养生绿色食品。我在今后也会加强体育锻炼,加强气功等运动的练习和学习,以此来炼形、炼意、炼气,使身体“形与神俱”,达到养生健康长寿的效果。

面瘫的中医护理体会 篇3

面瘫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颜面脉络空虚,邪气乘虚而侵入面部脉络,闭阻气机,筋脉失养所致。临床上较为常见,以面肌麻木、纵缓不收,伴面部表情板滞,额纹消失,口角下垂,露睛,流泪,病侧不能皱眉、闭目,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牙齿和颊间隙内为临床表现。西医治疗没有特效药,两年来笔者以中医通畅脉络为法,配合有效的中医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endprint

面瘫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颜面脉络空虚,邪气乘虚而侵入面部脉络,闭阻气机,筋脉失养所致。临床上较为常见,以面肌麻木、纵缓不收,伴面部表情板滞,额纹消失,口角下垂,露睛,流泪,病侧不能皱眉、闭目,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牙齿和颊间隙内为临床表现。西医治疗没有特效药,两年来笔者以中医通畅脉络为法,配合有效的中医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endprint

面瘫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颜面脉络空虚,邪气乘虚而侵入面部脉络,闭阻气机,筋脉失养所致。临床上较为常见,以面肌麻木、纵缓不收,伴面部表情板滞,额纹消失,口角下垂,露睛,流泪,病侧不能皱眉、闭目,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牙齿和颊间隙内为临床表现。西医治疗没有特效药,两年来笔者以中医通畅脉络为法,配合有效的中医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endprint

中医养生体会 篇4

一开展本课题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健康意识和理念不断增强, 广大人民群众信中医、用中药, 对中医药知识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 培养具备中医素质的护理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具有中医适宜技术的护理毕业生定会发挥其作用, 为社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目前, 中医适宜技术的广泛应用, 其易学、易用、见效快、成本低的优势已被社会广泛认可。但其培训往往针对在职卫生服务人员, 在中职院校鲜有对在校生进行中医适宜技术的教学、培训。本课题从实际需求出发, 依照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结合我校中职在校生及师资的实际情况, 摸索出在中职卫生学校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的教学模式, 以培养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人才。

二如何筛选适合在校生学习的中医适宜技术

笔者本次教学改革以护理专业在校生的中医护理课程为载体, 中医适宜技术的相关内容作为学生新增加的教学内容, 如何在这有限的学时内培养出学生中医思维能力、进入工作岗位后中医技术的再学习能力是值得授课教师思考的课题。为此笔者请教了临床专家、临床带教老师, 以及通过问卷调查确定了实习学生、毕业生在进行临床中医护理特色技术操作中面临的困惑。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计划安排以下教学内容:

1. 耳穴教学内容的确定

围绕着中医适宜技术新加的教学内容——耳穴的教学设计, 中医教研组多次召开会议, 探讨耳穴教学的知识点、教学学时、理论与实践课的开展等问题。根据我校护理在校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知识点, 既能激发学生学习中医适宜技术的兴趣, 又能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学以致用, 让学生体会耳穴的神奇疗效和规范标准的操作流程, 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 林莺等认为学生组成团队练习、实践、合作与交流, 收效较好。在此次教学中, 安排学生以寝室为单位组成学习团队, 方便上课时、下课后学习交流。王磊等提出通过听、看、画、记教学法, 强化学生对耳穴分布及定位的记忆, 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推拿教学内容的确定

中医护理教材中有对推拿的介绍, 但并不是很全面和系统, 此次中医适宜技术——推拿教学内容以课本为基础, 根据学生的情况, 对推拿基础知识进行删减, 另增加两个具体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规范, 即高氏揉捏法治疗小儿伤食泄、三部推拿法治疗失眠。

3.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教学内容的确定

冬病夏治是中医特色护理, 是常用的中医适宜技术之一, 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经反复实践证明, 在炎热夏季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发作或容易发作的疾病疗效显著。穴位贴敷安全价廉, 男女老少皆宜且患者无痛苦, 越来越受到广大医院和患者的肯定与欢迎。经过课题组成员及中医教研组教师的研究, 一致认为, 在教学中适当引入冬病夏治的基本理论及穴位贴敷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操作流程。穴位贴敷用法简单, 在教学中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作为首选教学内容。

4. 具体病症治疗——老年性高血压教学内容的确定

文献显示, 中医适宜技术的综合使用在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中发挥了很好的疗效。这样可以依托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专题讲座时间有限, 选择常见疾病的治疗作为案例, 学生学完后可以及时操作, 巩固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查阅文献, 根据我国国情, 课题组成员及中医教研组教师召开数次教学会议, 研究教学内容, 一致认为选取老年性高血压的中医适宜技术治疗作为本课题的教学内容。

5. 其他教学内容的确定

中医适宜技术内涵丰富, 有音乐疗法、药浴疗法、传统功法 (八段锦、五禽戏、健身操) 等。在本课题的研究中, 仅仅选用了很少的一部分引入中医护理的课堂, 比如音乐疗法、药浴疗法、传统功法 (八段锦、五禽戏、健身操) 等作为此次教学内容的辅助内容。简单介绍, 让学生通过聆听、欣赏四季养生音乐, 观看五禽戏、八段锦等传统功法视频,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医适宜技术的多样性, 体会中医传统疗法的神奇疗效。

三教学改革面临的难题与解决方法

1. 师资问题

本次研究中授课教师主要为中医基础知识扎实的中医教研组教师, 通过自学、网络学习、参加学术会议等形式拓展中医适宜技术的相关内容。此次较好地完成了相关授课任务。中医适宜技术在临床中使用广泛, 在随后的一系列相关教学中应逐步完善中医教学团队的建设, 聘请临床专家进行阶段性授课, 将临床中使用最为广泛、效果最为独特、操作流程规范、病人乐于接受、主动配合的中医适宜技术融入授课中, 使学生受益。共同开发教学讲义, 形成独具特色、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校本教材。

2. 教学场地问题

本此课题研究的教学主要在校内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中医实训室等场地完成。第一课堂为理论课堂, 在教室进行中医适宜技术理论知识的授课;第二课堂为理论课堂的拓展, 利用网路资源, 介绍一些中医网站, 拓展学生获取相关中医知识, 利用按摩师培训班的上课时间, 介绍中医适宜技术的相关知识。

3. 教学方法问题

在实际过程, 课题组成员根据学生的反馈, 积极调整, 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专题讲座式教学法, 学生反映良好。

4. 学时有限的问题

中医教研组教师多次研究, 一致认为可采用以下方法增加学生学习的时间。开拓第二课堂, 利用自习课、晚自习、周末等进行中医适宜技术教学;利用网络资源,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介绍中医网站等。确保在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同时, 保证新开展教学内容能保质保量完成。

5. 教案设计的问题

有关中医适宜技术的教学内容, 目前没有统一的教材, 教案设计应遵循科学性、规范性、趣味性的原则。中医适宜技术操作性强, 应注重实训课的教学设计。

四本次教学改革的不足之处

第一, 笔者在本课题的教学研究中发现中医护理教学的深度不够, 有待在随后的教学改革中解决。第二, 在拓展第二课堂时, 采用自愿的原则, 并非所有学生都参加, 不敢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相关教学知识;其自学能力因人而异, 自学能力强的人, 学到的东西就多, 自学能力弱、依赖性强的学生学习效果可能不理想。第三, 中医适宜技术内容极为丰富, 既有优秀的中医养生文化, 又有操作性强的技术规范, 此次教学研究集中在部分中医适宜技术上, 对优秀的中医文化未深入涉及, 不够全面, 有待后续的教学研究。第四, 教学场地问题, 仍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实训场所。让学生深入临床, 顶岗实习。第五, 师资培训, 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 没有充足的时间参与临床, 参与学术会议, 不能把最新的技术有机融入教学中, 使得教学内容不够充实。

五展望

经过近一年的中医护理教学探索和实践, 探讨了中医适宜技术在学校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初步摸索出一套与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通过在中医护理教学中的引入, 收到较好的效果。

探索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 核心之一就是培养掌握中医适宜技术的人才。课题组成员在教学研究中, 把该如何引入教学, 如何使护理毕业生具备良好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能力作为研究重点。为了促进中医适宜技术的合理应用, 发挥其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优势, 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情况, 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中医适宜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筛选、引入、评价、创新等指标体系。这种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

摘要:本课题从实际需求出发, 依照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结合我校中职在校生及师资的实际情况, 摸索在中职卫生学校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的教学模式, 以培养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人才。

关键词:中医适宜技术,中医护理,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林莺、纪峰.耳针实践教学的探索[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

[2]瞿真、李晓蓉、王育红等.冬病夏治穴位敷贴在“治未病”中的应用及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10)

[3]余信国、周育瑾、赵鹏等.中医适宜技术社区应用模式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5)

中医养生学体会 篇5

10级七年3班 陈小姣 1001096

通过上中医养生学我收获了很多,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说了,我主要说说我对养神养生和四季养生的体会。

先来说说养身养生吧,所谓养神就是养精神,精神养生是在养生学基本观念和法则指导下,通过主动地调摄、保护和增强人的精神健康,力求达到形神高度统一的养生方法。养神养生有四要素,分别是:

善良: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

宽容: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

乐观: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

淡泊: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竞争意识日趋强烈,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往往与人们结伴而行,万事如意不可能,心理矛盾、心理打击在所难免。一旦思想认识不当,死钻牛角尖,就会造成心理不平衡,进而导致心理性疾病。此外,由于工业,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发展,空气、水源的污染日趋严重,人们的脑细胞及神经细胞不断地受到化学物质的侵害,神经的应急能力下降,神经的生理功能受到障碍,进而导致“心理疾病”。所以保持心理卫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养神。

养神的方法很多,广而言之,即是指一切能使神健康的方法,都可以叫做养神。“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这是《黄帝内经》里的一句话,即神宜静,而不宜躁的意思。静神是《黄帝内经》第一次从医学的角度提出了静神防病的思想,如在其《素问》里说:“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修德怡神的方法:思想清静、少私寡欲、精神乐观、意志坚强、心和寿长。

思想清静。清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因神气清净而无杂念,可使真气内存,达到心神平安的目的。从养生学角度而言,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凝神敛思是保持思想清静的良方,此外,保持思想清静还可以抑目静耳,多练静功。少私寡欲。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要求。

精神乐观。如何做到精神乐观也是一门学问,我们可以通过陶冶性情、善于解脱、近喜远恶、乐观常笑这几放慢来保持精神乐观。例如,我们可以欣赏中国书画来陶冶情操,使我们的心态一直处于轻松乐观状态。美国的生理学威廉·博士说:“笑是一种原地踏步的运动,能使人延年益寿。” 所以我们应该多笑笑,俗话说的好,笑一笑,十年少。

意志坚强。意志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且和生活锻炼等密切相关,意志坚强者,从主观上能够控制自己,能够经受磨练,对外界不良刺激耐受性强,即就是在险恶的环境中也能战胜困难,保持心态稳定,气血流畅,抗病能力较强,能将外环境对人体的刺激所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反之意志薄弱者,稍遇刺激,精神颓废,脏腑气血功能受损,易遭邪侵。心和寿长。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想得开、看得开、丢得开; 寡欲养精、寡言养气、寡思养神;珍惜自己、开发自己、看得起自己;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除此之外,还要避免孤独,注意交往;学会幽默;培养好的性格。

总之一句话,要想养神养生必须做到:和喜怒、去悲忧、节思虑、防惊恐。再来说说四季养生,即春夏秋冬我们应如何养生。

四季养生首先要考虑的是四季不同的气候,从中医的理论认为,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这些在人体身上都有不同的作用。考虑好了四季的特点,之后即 可选择合适的食

物,调节身体机能。

春季,其特点成为春温、春生,科学的饮食调养对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很有帮助。辛甘之品能助春阳,稍微有一些辛味的东西,如葱、生姜、韭菜、蒜苗等都是养春 气的食物。饮食清淡能消春火,春季气温上升,人易上火,出现舌苔发黄、口苦咽干等,因此 饮食宜清淡,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春季常常阴雨绵绵,湿气令人生“春困”,人身体疲乏,精神 不振,应多吃红黄色和深绿色的蔬菜,如胡萝卜、南瓜、番茄、青椒、芹菜等。另 外用一些祛湿品煲汤如芡实、苡仁、淮山、扁豆等,对恢复精力,消除春困很有好处。

夏季一般是全年最热的时候,是阳气最盛的时候,具体来说,夏季饮食营养方面分别应注意以下几个 方面: 养心安神之品不可少。夏天的养心安神食品主要有茯苓、麦冬、小枣、莲子、百合、竹叶、柏子仁等。夏天要善于养心阳。夏天不宜多出汗。夏天属阳,阳主外泄,所以汗多,心阳虚的 人出汗多就会加重病情。夏天要养心阴。夏天阳亢,心阴最易被耗,所以要注意养心阴。食用一些凉性蔬菜。我们常吃的黄瓜、西红柿、芹菜、藕、绿豆芽、空心菜、大 白菜、白萝卜、冬瓜、丝瓜、苦瓜、茄子、菠菜、小白菜、油菜、莴笋、苋菜、茭 白、紫菜等都属于这一类偏寒凉的蔬菜。

秋季,具有秋凉和秋收的特点,是由热转寒,阳消阴长,当以润燥益气为中心,以健脾 补肝清肺为内容,寒凉调配为要领。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饮食,以防秋燥伤阴。要“少辛增酸”。少吃辛味,是以防肺气太盛;“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气之侵入。从 而秋季应遵循着几点: 一忌贪凉,在饮食方面,立秋后人们不宜多吃寒凉 食物或生冷不洁的瓜果。二忌过燥:饮食上,人们可以多吃一些如生梨、甘蔗、荸荠、柚子、枇杷等具有很好润燥功效的水果,或者乌骨鸡、猪肺、龟肉、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薏米、花生、鸭蛋、菠菜等食品,还可以自制诸如百合莲 子粥、银耳冰糖粥、雪梨川贝冰糖羹这样的饮品,同样可以达到滋阴润肺、止咳化 痰的效果。三总体上应以清淡的食物为主。

冬季,具有冬寒和冬藏的特点,但根据冬季属肾,主藏精的特点,又为四季中补养的最佳季节。冬季养生应该做到“无扰乎阳”,也 就是不要损害人体的阳气。在饮食调摄方面,应注意四项要点。“保阴潜阳”。冬季饮食的基本原则是保阴潜阳。蛋白质的摄取量可保持在平的需要水平,热量增加部分应提 高糖类和脂肪的摄取量来保证。鳖、龟、藕、白木耳、芝麻、核桃等物都是有益的 食物。“和血行气,壮神御寒”。忌食生冷和粘硬食物,以防损伤脾胃。因人制宜,可适量饮酒以御寒,但切忌过量。早上可煨生姜服少许,以驱风御寒。提倡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冬天进补,开春打虎”“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药补不如食补”。即以食物之性,补机体之虚,纠阴阳之偏。如牛肉味甘,专补 脾土;羊肉味甘性热,能益气补虚,温中暖下;鸡肉甘而微温,可温中、益气、补 精、添髓,凡虚劳赢瘦者皆可用之;白鸭肉味甘微凉,可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故素体阴虚偏重者可食之。

通过四季的饮食调节,人体的身体机能能够更好的适应四季变化的气候,从而很好的做 到了治未病的防治原则。总体上饮食对人体的作用主要是补充营养,人体精气神的物质基础,预防疾病,治疗疾病,抗老防衰。如果人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这些,不仅可以保证自身 健康,还可以提高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是人延年益寿。

中医院感染管理体会 篇6

中医院在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的工作过程中,是有着它不同于其他西医医院的特点,这取决于中医,有着几千年历史的祖国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很多独到的治病救人的医疗方法,比如中医特有的“小针刀”、“水针”、“针灸”、“中医手法按摩”等等。临床治疗过程中,有很多不同于西医,甚至优于西医的且更易于被广大患者所接受的特色治疗。要求我们中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在根据《办法》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防止传染病原体、耐药菌、条件致病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的传播的同时,还要根据中医院的特色建立一些独特的预防和控制的方法。

在日常的工作中既要对医院的各科室及部位(处置室、换药室、检验科、手术室、供应室等)的无菌设备的操作,各种消毒灭菌剂和设备的使用,进行规范化管理,根据《办法》的要求,制订相关的规章制度,来指导临床的医务人员遵照其执行,同时也要根据中医院的特色制订一些如《“小针刀”、“水针”消毒管理要求》、《中药熏蒸治室消毒隔离要求》、《中药油纱条的消毒灭菌标准》等等特殊的管理方法和要求,来指导中医院开展特定方法治疗的医疗过程。

另外,还要根据中医院不同的手法治疗方法和治疗过程,建立不同的消毒洗手方法,规范不同的洗手原则。如:对患者进行无创手法保健、治疗按摩,患者间隔时可以采用卫生手的消毒方法;开展深入患者深部组织的有创治疗时就应该采用无菌手的消毒方法,同时要求医务人员治疗操作过程中,戴无菌手套。

中医治疗中一个最具特色的方法,是中药饮片的治疗,在此项工作中开感染管理,是完全不同于西医医院的,必须从实际出发,按照中药饮片的投药、煎制、發放患者床头服用,对药品草药调剂,煎药过程,以及中药煎制中的容器、包装物,制订相应的消毒隔离方法和规定,来支持这一治疗过程。从而大大降低医院医源性交叉感染的发生。

医院感染管理另一个重要的环节是监测,在医院的范围内进行全面综合性监测、目标性监测、靶位监测(特殊部位监测、特殊部门的监测、轮转监测、暴发监测)。不同的监测方法有不同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监测条件,根据中医院特有的祖国医学的独到的治疗特点,开展相应不同的无菌监测;如开展“针灸针”、“小针刀”、“水针”无菌监测,接触患者正常皮肤表面的拔火罐消毒监测,各种中药导入治疗、手法按摩、牵引等在具体治疗操作过程中的消毒监测。

中医中药治疗采取的方法和治疗给药途径的不同,而采不同的监测方法,如中药油纱的监测,中药静脉注射剂型的无菌和热源监测。

中医治疗过程特殊环境的监测,如中药熏蒸治疗室的监测。

中医养生体会 篇7

1 领导重视, 组织周密, 是做好“三进”工作的关键

我院历任领导对中医药工作都非常重视, 这是近年来能使中医院得到迅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也是带动与推进本地区农村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 做好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工作, 必须要领导重视, 并且还要进行周密的组织。自2008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以后, 我院领导认真组织学习了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精神, 充分认识到中医药“三进”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高度重视中医药“三进”工作。结合本地区实际, 深刻分析了本地区农村中医药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存在的问题, 就本地区农村中医药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 我院制订了《医院中医药技术服务“三进”工程实施方案》, 成立了“三进”工作领导机构, 由分管中医工作的领导重点抓“三进”工作, 做到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也确立了近3年“三进”工作的目标以及每年的实施计划, 对整个工程进行了周密、系统的部署, 有计划, 分步骤的推进“三进”工作的实施, 推动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真正做到整个工程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有管理, 确保“三进”方案各项工作的实施。同时, 也建立了中医药“三进”实施方案的考核细则, 每年要对“三进”方案中每项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估, 对出现成效的进行表彰, 对出现问题的要查找原因, 提出改进措施, 纠正偏差, 确保了“三进”工作的实效性。

2 广泛宣传, 让老百姓认识中医药, 并对中医药产生兴趣

自上世纪以来, 西医学的发展是非常迅速, 无论是在检测手段上, 还是在治疗方法上都得到了迅猛发展, 这给中医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撞击[1]。相比之下, 中医方面无论是在挖掘, 还是在新技术的开发上都逊色于西医[2], 发展速度也明显滞后[3]。由此, 造成社会对中医药的重视程度有所影响, 尤其是年轻一代, 对中医药的重视程度与认识程度远不如老一辈。这就要求我们扎扎实实地做好推进中医药“三进”工程的实施, 广泛宣传中医药知识, 让广大老百姓重视中医药、认识中医药。我们采用的方法是:根据老百姓日常生活与健康的需要, 深入乡镇、村、社区举办健康知识讲座以及如何使用中医药的预防与治疗。利用余杭区主流媒体进行宣传, 如与余杭丽人广播电台合作, 共同推出了“杏林漫话”专题, 我院派中医专家与主持人一起为广大听众解读中医、漫话中医、感悟中医, 介绍祖国国粹中医的源渊, 余杭中医文化的深厚底蕴等, 此节目在丽人广播中收听名列前茅。同时, 我们深入农村自然村、社区进行中医中药知识的宣传, 包括发放宣资料、中医药保健处方、中医特色专病专科介绍、名中医与中医专家的介绍等。我们还制作了一些中医药方面的宣传图版到农村、社区进行巡回展示。我院还将一些中医优势非常突出的科室制作成宣传片, 在余杭电视台黄金时间滚动播出。通过广泛的宣传, 使老百姓对中医药的认识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使他们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借助各种载体开展活动, 让老百姓认可中医药, 实践中医药

每年我们设计一些“主题”开展一些活动, 特别是利用一些纪念日、节日等开展一些主题活动, 借助这些活动载体, 既达到了宣传的目的, 又促使老百姓对中医药的认可, 从而使他们在生活中实践中医药。例如, 我们与余杭广播电台合作举办了“全民健康 中医护佑”为主题的大型活动, 与老百姓进行互动。活动中我们选派了有丰富经验的中药师与主持人同台主持节目, 为老百姓讲解一些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如:虫草、铁皮石斛等名贵中药材的鉴别常识、浸泡中药材应该用冷水还是用热水、煎中药的时间是多长最为合适等等, 老百姓接触以后, 都感到这些中医药知识非常实用。同时, 准备了许多中医药知识有奖问答、社区群众与医务人员同台表演与中医药相关的节目等, 这样的活动老百姓积极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涨, 大大增强了老百姓对中医药的兴趣与认可程度。又如, 我们深入农村与社区举办中医药咨询与义诊活动, 为老百姓把脉、诊断疾病、体检、健康问答、中医保健等, 也向老百姓推广一些中医药技术, 为老百姓提供各种方式的中医药技术服务。这种形式的咨询与义诊活动, 2009年一共举办了16次, 使农村与社区老百姓对中医药的认可度不断增强, 基本上做到小病不出村, 不出社区。特别是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在老百姓的认识上有了深刻的转变, 老百姓重视健康, 重视中医药保健以及采用中医药预防疾病等方面也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同, 区中医院以及农村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药使用率有了明显提高, 特别是2009年冬季中医保健门诊创下了我院历史新高。

4 培养农村中医药人才, 普及中医药知识

推进中医药“三进”工程, 只依靠中医院的医务人员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需要在大力培养农村、基层中医药技术人才的同时, 还要实行中医药知识的普及。我们的做法是, 选派有经验中医药人员与专家深入卫生院、卫生室、中医诊所等, 为乡村医生进行中医药技术和知识的指导与培训, 也全面接收乡村医生到我院学习进修中医药技术;与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实行点对点中医药技术服务支持, 这样既提高了农村医疗队伍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的中医药技术服务能力, 也壮大了中医药的技术队伍。

为普及中医药知识, 我们选派医务人员深入农村、社区、家庭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2009年以普及中医“治未病”理念及中医药知识为重点, 开展了点对点与点对面的健康教育与中医药知识培训, 进农村、社区举办中医药健康课堂达25场。同时, 我们还在余杭区唯一的报刊——《城乡导报》上, 开设了“跟我学中医”栏目, 每周一期, 由我院杭州市、区级名中医及中医专家进行主讲, 向老百姓传播中医药知识、健康养生知识以及辩证施治等一些中医基础理论, 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向老百姓传授中医药知识。此栏目开设以后, 关注的读者非常多, 有通过城乡导报热线, 也有打电话到我院, 询问中医药相关的知识与问题。甚至, 也有读者将每一期“跟我学中医”栏目剪下来装订成册, 进行系统的学习, 正如读者所说的:这些中医药知识对我们太有用了。可见, “跟我学中医”栏目的开办, 对于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锦善.中医儿科学术发展现状的反思与前瞻[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 2009, 1 (1) :3-5.

[2]安娜, 王笑妍.中医医院营销战略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9, 17 (2) :114-116.

浅谈《中医基础学》教学体会 篇8

一、抓住根本, 加强基本功训练。

《中医基础学》的教学方法与其他课程的教法不同。它有它独特的内涵。《中医基础学》是初学中医学的一个起步课程, 也是必修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以便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备课前应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查阅相关资料。尤其是涉及到中医各家有争议的经文等方面的内容时要详细地进行研究, 尽量把繁杂的知识简单化、通俗易懂, 便于接受。同时告诫同学们, 学习中医必须加强基本功训练, 全面继承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只有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才能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这就要求学生大量的背诵。但不是死记硬背, 而是理解性地背诵, 反对机械性记忆。为此要经常地采取提问、小考等方式强化训练, 不断加深记忆, 把重点的中医基础理论牢牢把握。

二、多学多看,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常言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里说的就是教学不能死板。应多学习、多观摩、多研究, 积极引入新的现代研究成果纳入授课内容中, 及时把教育改革的新方法、新理念以及学科最新发展引入教学, 继承与发展相结合, 扩大学生的视野。尤其是教学方法, 不能每节课都千篇一律、满堂灌。中医学的一大特点就是辨证论治, 中医教学也一样要辨证论治, 可依据不同内容, 随机应变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常用的比较与归纳式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归纳总结, 提高学生综合整理能力。比如在讲八纲辩证时, 对虚证、实证;表虚证、表实证;虚寒、实寒证以及虚实真假、寒热真假等内容, 通过症候、病机、舌苔、脉象等几方面列表归纳比较, 这样就清晰明了了。

还有多方面联系式教学方法。依据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地把知识前后贯通、灵活运用、学活学透, 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在讲授阴阳学说时联系五行学说, 讲授经络时联系脏腑, 讲治则联系病因病机。尤其在讲授辨证时更要多方联系, 运用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学说对证候进行分析, 如临床上口舌糜烂用清心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 这是因为心开窍于舌, 心与小肠经脉相互络属, 有表里相合的关系。使同学进一步明确了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特点。在讲授新知识的同时, 把以前所学的知识也进行了巩固, 加深了理解, 达到融汇贯通的效果。

三、辅助教学, 寓教于乐。

学习的最佳动力就是学习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学生心理, 结合教学实际, 有意识地选用辅助教学设备激发学生兴趣。首先, 在传统教学方法上与现代教学技术、方法、手段相结合, 通过讲授理论、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 来加深对枯燥乏味的中医理论的理解。如在讲授五行学说时, 对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理解, 可用示意图加动漫效果来进行。再有就是充分利用挂图、标本、模型等资源, 有时可以使繁杂的理论简单明了化。让每节课都有新鲜感, 都有新创意。还有就是最直接的方式----板书。板书力求工整、少而精, 在备课时就应当胸有成竹, 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 都要缜密思考, 举一反三。关键词句, 前后联系点、重点难点都要充分体现, 避免重复, 写了又擦、擦了又写。一节课结束后, 让同学们通过板书对本节内容一目了然。

四、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医学博大精深, 古籍浩如烟海, 要学好学精, 必须参考古代文献、医家论著。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自学。所以在授课过程中,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综合创造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使之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学方法, 养成自学习惯, 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每节课上课之前, 要把本节课内容的课堂目标、重点、难点给同学们交待清楚, 同时布置自学思考题, 让同学们有一个心理准备, 在授课过程中要给同学们留点时间去探讨思考题, 以此提高主动获得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 让同学们感觉到课堂上教师不是唯一的主宰, 也有他们的积极参与。在此期间, 可依据课程安排情况, 对重点问题可采用分组讨论、辩论等形式来进行。课余时间还可以举办知识竞赛, 设立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等形式, 既复习了知识, 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五、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

科学是严谨的, 在授课过程中语言一定要精确, 对个别的概念的阐述必须做到准确无误, 不可使用模棱两可的词语, 给同学造成认知上的错误, 可适当运用形象的比喻, 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为了增强学生记忆, 还可以把一些理论知识编成歌谣或顺口溜, 通俗易懂。比如在讲解经络中十二经脉的循环路线时, 可记住如下两句话:肺大胃脾心小肠, 膀肾包焦胆肝详。这样十二条正经的循环路线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在每节的最后都有一个小结环节, 这里更要做到语言精辟、言简意赅。使同学再一次了解本节的重难点。这样, 在一节课中, 对重点内容经过几次巩固后, 在同学的大脑中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教学内容得到升华。

中医辩证治疗功血症临床体会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功血患者, 均来自妇科门诊, 年龄14~53岁, 14~25岁17例, 24~45岁10例, 45岁以上5例;其中未婚20例。病例按《实用妇科学》功血诊断标准选择。

1.2 治疗方法

①脾气虚型:常见症状为, 自汗气短、浮肿、面色熬白、腹胀便溏、出血量多不断, 以漏为主。此型可选用理中丸或补中益气汤加减如党参、白术、甘草、陈皮、生龙骨、生牡蛎、炮姜炭、棕榈炭等;②肾阳虚型:常见症状为小腹寒冷, 腰背酸痛、怕冷、出血持续不断、色淡或暗等。可选用右归丸治疗。如熟地、山茱萸、山药、杜仲、菟丝子、枸杞子、鹿角胶、血余炭、乌贼骨等;③心脾两虚型:症见面色萎黄、心悸、头晕、出血量多而色淡。可用归脾丸治疗。方剂中有党参、白术、当归、白芍、茯神、枣仁、乌梅炭、藕节、莲房炭等;④肾阴虚者:症见耳鸣、腰痛、足跟痛、月经量多而红、舌红、脉虚数;可选用左归丸加减。如熟地、山萸肉、山药、枸杞子、菟丝子、龟板、鳖甲、覆盆子、女贞子、旱莲草等。

随症加减:行经期加泽兰、丹参、香附, 连服3~5剂。经后期:阳虚加紫河车、仙灵脾、仙茅;阴虚加女贞子、旱连草、制首乌;兼血瘀加路路通、丝瓜络、皂角刺;出血量多加茜草根、乌贼骨、旱莲草;淋漓不断加桑叶、大小蓟;心烦失眠加五味子、酸枣仁、柏子仁, 连服7~8剂。经间期:加丹参、赤芍、桃仁、红花, 连服3~4剂。经前期:偏阳虚加寄生、川断、仙灵脾、仙茅;偏阴虚加女贞子、旱莲草、制首乌, 连服7~8剂。出血期, 辨证止血治标, 均去牛膝;血止后, 辨证调经治本。1剂/d, 240 ml, 分3次温服。每周期为1疗程, 连治3个疗程。

2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愈:月经周期经量色质正常, 基础体温及激素水平恢复正常。好转:月经周期基本正常, 经量色质稍有异常, 基础体温及激素水平部分恢复。无效:月经周期经量质严重紊乱, 基础体温及激素水平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

治愈22例, 好转10例, 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

3典型病例

患者, 女, 17岁, 学生, 因不规则阴道出血2个月于2004年1月13日就诊, 经B超排除器质性病变, 基础体温单相。烦热, 口干, 乏力, 头晕, 舌红苔薄少, 脉弦细数而无力。中医诊断崩漏 (阴虚火旺, 冲任不固) ;处方:生地30 g, 山药15 g, 枸杞子15 g, 山萸肉30 g, 菟丝子15 g, 龟版15 g, 女贞子30 g, 旱莲草60 g, 茜草根20 g, 制首乌15 g, 乌贼骨30 g, 桑叶15 g, 小蓟30 g, 服4剂血止。后按周期调理3个月, 月经正常。

4讨论

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称之为“崩漏”。临床上“崩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经血暴下称之为“崩”症。另一种是淋漓不止称之为“漏症”。“崩漏”有虚有实, 崩症多为实症、漏症多为虚症。现代医学认为神经内分泌失调所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称为功能性子宫出血, 为非器质性疾病, 多发生于青春期及绝经期前后, 可分为无排卵型和排卵型两大类, 以前者多见, 占功血80%~90%。无排卵型功血相当于中医学的崩漏范畴, 笔者选的32例功血均属此型。

糖尿病中医辨证治疗体会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2012年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男性31例, 女性19例, 年龄42~75岁, 平均 (52.6±10.3) 岁, 病程2~12年, 体重48~74kg;研究组男性33例, 女性17例, 年龄45~76岁, 平均 (54.8±10.8) 岁, 病程1~15年, 体重47~75kg。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 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片口服治疗, 早晚饭后20min口服0.25g。患者如果病程较长, 可在口服基础上注射胰岛素。

(2) 研究组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 采用不同方药进行治疗。

肺热津伤型:患者烦渴喜饮, 口燥咽干, 尿频并且量多, 舌尖边红, 苔薄黄, 脉洪数。治法:清热润肺, 生津止渴。方用:消渴方加减, 天花粉12g, 葛根12g, 麦冬10g, 生地黄10g, 黄连12g, 黄芩10g, 知母12g。

胃热炽盛型:患者多食易饥饿, 口烦渴, 尿多, 形体瘦弱, 大便干燥, 苔黄, 脉滑实。治法:清胃泻火, 增液养阴。方用:玉女煎加减, 生石膏10g, 知母12g, 黄连10g, 栀子10g, 生地黄10g, 麦冬12g, 川牛膝10g。

气阴亏虚型:患者口渴喜饮, 多食便溏, 或食少乏力, 舌质淡, 苔白干, 脉弱。治法:补气健脾, 生津止渴。方用:七味白术散加减, 黄芪15g, 党参12g, 白术12g, 茯苓10g, 山药10g, 甘草10g, 藿香10g, 葛根10g, 麦冬12g。

肾阴亏虚型:患者尿频量多, 混浊如脂膏, 或是尿甜, 腰膝酸软, 头晕耳鸣, 口感舌燥, 皮肤干燥瘙痒, 舌红苔少, 脉细数。治法:滋阴固肾。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熟地黄15g, 山萸肉15g, 枸杞15g, 五味子15g, 山药15g, 茯苓10g, 泽泻10g, 丹皮10g。

阴阳两虚型:尿频, 混浊如膏, 腰膝酸软, 四肢厥冷, 畏寒, 阳痿或月经不调, 舌苔淡白干, 脉沉细无力。治法:滋阴温阳, 补肾固涩。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熟地黄15g, 山萸肉15g, 枸杞15g, 五味子15g, 茯苓15g, 附子10g, 肉桂10g。

上方均为每日1剂口服。所有患者均控制饮食, 治疗3个月, 并且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情况以及血糖水平。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证候积分减少大于70%;有效:临床症状好转, 证候积分减少大于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证候积分减少小于30%。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3个月后,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0%,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0%, 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随访3个月, 患者空服血糖和餐后2h血糖情况, 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n)

(±s, mmol/L)

3 讨论

在我国, 糖尿病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 其病程较长, 需要对饮食等进行控制, 对于控制能力较差的患者并发症较多, 如心血管病变、肾脏病变等。对糖尿病的治疗需要长期进行, 西医主要是进行血糖控制, 但对很多患者效果并不理想。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祖国医学在很早前就已经开始对消渴病进行研究, 其主要由素体阴虚、肾精亏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多种因素所致。根据中医辨证分型, 消渴病可分为很多种证型, 据统计中医有30多种分型。在《内经》中分为上、中、下消, 都是以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 在治疗上需要标本兼治, 并且需要进行饮食控制、调节情志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本组研究中分为5个证型, 为临床较为常见证型, 上消肺热津伤, 中消胃热炽盛、气阴亏虚, 下消肾阴亏虚、阴阳两虚。肺热津伤方中天花粉、葛根、麦冬养阴生津, 润肺解渴除烦, 黄连、黄芩、知母清热泻火。胃热炽盛选方玉女煎, 方中生石膏、知母解热除烦渴, 麦冬、生地养阴, 黄连、栀子清热泻胃火。气阴两虚选方气味白术散加减, 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益气健脾, 葛根、麦冬生津止渴。肾阴亏虚, 选方六味地黄丸加减, 补益肝肾养阴。阴阳两虚选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方中附子、肉桂补助肾阳, 地黄滋阴补肾, 五味子补肾固涩。

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患者治疗后以及随访中研究组血糖控制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效果更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蒋素玲, 谢金长.糖尿病的辨证分期治疗[J].中国医药临床杂志, 2005, 17 (1) :70.

[2]陈刚, 杨卫平, 段淑香, 等.辨证治疗糖尿病的临床体会[J].四川中医, 2008, 26 (10) :77.

中风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 篇11

关键词 中风;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轻者不经昏仆,仅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此病多发于中年以上,好发于冬春季节,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危重病。选取2010年3月-12月,我院收治的中风患者22例,总结临床中医药方辨证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3月-12月,我院收治的中风患者22例,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最小者30岁,年龄最大者65岁,患者平均年龄55岁,患者临床表现符合下列标准,见恶寒 、发热 、肢体拘急 、关节酸痛等症,舌强 语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

1.2方法 辨证论治:(1)中经络①经脉空虚,风邪入中,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恶寒 、发热 、肢体拘急 、关节酸痛等症。苔薄白,脉浮数。病机:脉络空虚,风邪入中,治法:祛风养血,行血通络,主方:大秦艽汤加减处方举例:秦艽l0 g,羌活l0 g,防风l0 g,白芷l0 g,细辛3 g,生地 l0 g,当归l0 g,川芎l0 g,赤芍l0 g,白术12 g,茯苓15 g,白附子l0 g,全蝎6 g。②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治法 :育阴潜阳,镇肝 息风[1] ,主方:镇肝熄风汤加减,处方举例:白芍12 g,玄参1 2 g,天冬15 g,煅龙骨30 g,煅牡蛎30 g,龟板10 g(先煎),代赭石l5 g,川牛膝l0 g,天麻l0 g,钩藤15 g,菊花l0 g。 (2)中脏腑,1)闭证 治法:辛凉开窍,清肝息风 主方:首先灌服或鼻饲至宝丹,或 安宫牛黄丸,以辛凉开窍。并用羚羊角汤 加减以清肝息风。处方举例:羚羊角处3g( 磨汁冲服 ),菊花10 g,夏枯草l5 g,蝉衣6 g,龟板处l5 g(磨汁冲服),白芍12 g,石决明l5 g,丹皮12 g,生地12 g。②阴闭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病机:风夹痰湿,上壅清空 治法:辛溫开窍,豁痰息风 主方:先用苏合香丸以辛温开窍。再用涤痰汤加减以豁痰息风。处方举例:半夏12 g,橘红10 g,茯苓10 g,竹茹10 g,菖蒲10 g,胆南星l0 g,枳实10 g,天麻10 g,钩藤10 g。 (3)后遗症 1)半身不遂 ①气虚血瘀,脉络痹阻 主症:半身不遂,肢软无力,患侧手足浮肿,语言蹇涩,口眼歪斜,面色萎黄,或暗淡无华。苔薄白,舌淡紫,或舌体不正,脉细涩无力等[2]。病机: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治法:益气活血,通经活络 主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处方举例:黄芪15 g,桃仁l0 g,红花l0 g,当归12 g,赤芍l0 g,地龙l0 g,全蝎5 g,乌梢蛇l0 g,川牛膝l0 g,桑枝l0 g,土鳖虫l0 g,川断l0 g。②肝阳上亢,脉络痹阻治法:平肝 潜阳,息风通络 处方举例:怀牛膝30 g,代赭石30 g,生龙骨l5 g,煅牡蛎l5 g,煅龟板15 g,白芍15 g,玄参l0 g,天冬15 g,川楝子l0 g,甘草6 g,地龙l0 g,僵蚕l0 g,桑枝l0 g,络石藤l5 g。

1.3 统计分析 利用spss19.0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临床所有计量资料均用t检验,数据资料用均值与标准差方式表示,对比分析数据,结果显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经中医治疗后22例患者显效18例,有效3例,无效1例。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患者关节酸痛、肢体强痉症状评估,评估原则采用我院自行拟定的评估计划进行,评估分采用50分,治疗前患者关节酸痛症状评估为38-4.75,治疗后患者关节酸痛症状评估分为28.55-3.25,治疗后关节酸痛症状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患者肢体强痉症状评估为38-4.75,治疗后患者肢体强痉症状评估分为28.55-3.25,治疗后肢体强痉症状明显低于治疗前,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3讨论 《 素问·脉要精微论 》说 :“ 头者,精明之府 ”。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 》中亦指出脑为“ 元神之府 ”。“ 精明 ”、“ 元神 ”均指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功能而言,因此可认为神明为心脑所主。中风的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 、火 、痰 、气 、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3]。发病之初,邪气鸱张,风阳痰火炽盛,气血上菀,故以标实为主;如病情剧变,在病邪的猛烈攻击下,正气急速溃败,可以正虚为主,甚则出现正气虚脱。而后期因正气未复而邪气独留,可后遗难症。

本文通过中医辨证论治从各个方面的病症引起的不同病症针对性用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通过本组22例患者的病例研究显示,经中医治疗后22例患者显效18例,有效3例,无效1例。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患者关节酸痛、肢体强痉症状评估,治疗后关节酸痛症状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肢体强痉症状明显低于治疗前,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说明临床中医从经脉空虚,风邪入中、气虚血瘀,脉络痹阻、肝阳上亢,脉络痹阻、肝肾阴虚,风阳上扰等方面的病症引起的症状综合用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林明璋 .30例中风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 . 医学信息 .2014,12: 166-167.

[2] 郭繁华 .中医辨证治疗中风的临床观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4,30: 279-279.

晚期癌症患者的中医护理体会 篇12

1临床资料

本组48例, 男38例, 女10例, 年龄53~72岁, 平均65岁。其中肺癌23例, 肝癌5例, 胃癌11例, 食道癌6例, 胆囊癌3例。全部采用支持对症治疗。

2护理措施

2.1 为患者做好基础护理

晚期癌症患者全身衰竭, 各脏器功能相继减退, 大多数患者丧失自理能力。应加强各项基础护理, 注意患者皮肤、口腔、泌尿生殖道、呼吸道的管理, 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此时护士应尽量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无痛苦的环境, 从而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对形体变化很严重的患者, 可协助梳洗、着装、修面、翻身、擦浴、 换床单等, 穿自己喜爱的衣服, 帮助患者恢复“从前的自己”, 使其感到舒适以维持其良好的自我形象。

2.2 情志护理

晚期癌症患者一般都了解自己的病情, 如部位、性质、程度、是否转移等。由于长期的病痛折磨及多次的治疗失败, 使患者失去了信心和最后的生活勇气, 整日处于惶惶不安、忧心忡忡之中。 根据我们的观察, 此类患者均不同程度地出现悲观, 易怒, 烦躁, 忧思, 惊恐, 甚或悲伤, 绝望, 厌世, 性情乖戻。对此, 我们注意从下述几个方面实施护理。

2.2.1 医护人员

尤其是护理人员, 要以严格的医疗道德标准规范自己, 应充分理解患者的心情, 以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及爱心与患者密切接触, 耐心倾听患者主诉, 给予耐心解释以纠正他们对疾病治疗的错误观念, 树立起战胜病痛的信心。做好耐心细致地解劝工作, 解释清楚情志的异常变化对疾病的影响, 以期医患、医护、护患之间取得共识, 密切配合。

2.2.2 借助他人的心理支持

患者住在同一病室是病友, 虽然有着不同的病情但却有着相同的经历。护士应在病房创建一种积极气氛, 给予每位病员正性影响, 鼓励他们相互帮助、相互支持以增加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2.2.3 家庭亲属

及时与患者家庭及亲属沟通, 互通信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让家庭成员及亲属多予关心、看望, 从而使患者从心理上感受到温暖, 认识到并非是在孤军作战。同时也可以安排家属、同事在床旁和患者讨论家事、工作状况, 征询其意见, 使患者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没有改变, 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家庭成员间有矛盾的, 尽可能争取得到较好的解决, 即使不能短期解决, 亦力争不使患者在心理上受到伤害。

2.2.4 社会因素

在可能的情况下邀请已康复或康复较好的患者来为他们现身说法介绍康复经验。我们主要组织经心理、情志护理收效较好的患者进行座谈, 现身说法, 使患者从事实中看到希望, 有榜样可学。

2.3 疼痛护理

疼痛是晚期癌症的最常见症状, 是患者最主要的 痛苦之一。持续、频繁、剧烈发生的疼痛, 每使患者痛不欲生。我们在采取一般止痛措施的基础上, 配合患部按摩、针刺、艾灸、刮痧、拔罐、穴贴等中医措施, 每收到减轻痛苦、与药物治疗相得益彰的效果。对于部分由精神因素所致的疼痛, 我们配合旁移、暗示、安慰剂等措施, 同样也收到一定效果。如让患者听音乐, 静坐行节律性深呼吸, 增加娱乐活动, 分散其注意力, 这些都有助于使患者产生若干积极的生理变化, 增强止痛效果。

2.4 饮食护理

饮食在保证营养、易消化、讲卫生的原则下, 根据各自口味不予过分干涉。目的在提高患者自信心、自由度和精神生活质量。尊重患者原有的饮食生活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固有的饮食生活习惯, 有宗教、民族的习俗, 也有个人平时的饮食爱好。对患者的饮食要求, 除强调营养均衡外, 也可跟据个人爱好, 适当允许辛辣食物或增加甜食, 甚至某些地方风味小吃。同时要特别注意患者原有的饮食忌讳, 制定饮食计划, 应与患者本人充分协商, 结合营养师的建议给予合理搭配。也可适当配合增强食欲的药物治疗。根据医嘱配合药物增强食欲, 使患者从心理上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5 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

癌症不仅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而且其治疗费用极其昂贵, 因此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也是极其重要的。

2.5.1 稳定家属情绪, 鼓励患者接受治疗

嘱咐家属不要在患者面前流露刺激性语言和动作以免影响患者情绪。要鼓励患者接受各种治疗, 争取一线生的希望。

2.5.2 指导家属合理安排体力精力照顾患者

患者家属由于长期照顾患者, 精神和体力上难以承受。此时护士应指导其如何保持自身健康和保存体力, 尽可能减少无谓的体力和精力的消耗。

3护理结果

全部48例患者无论在住院期间或出院以后, 均达到减轻痛苦, 延缓病期, 延长寿命, 生活质量改善, 患者及家庭满意的结果。

4体会

上一篇:煤矿贯通测量下一篇:共青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