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

2024-09-25

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共12篇)

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 篇1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老年人人口数量也居世界首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些老人自己或子女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和异地养老消费能力, 加上各地养老机构规模、服务水平及设施都有了显著提高, 旅游养老已然成为一种时尚。以前不少封闭式养老机构“一张床、三顿饭、除了睡觉没事干”的重复枯燥的节奏, 无法顾及老人内心。与传统的“关门养老”模式相比, 旅游养老更注意精神养老, 重视老年人的精神诉求。而中医药旅游与养生养老完美合体, 这一新模式的创新主要在于将养生养老元素加入到中医药旅游, 利用中医药的养生作用, 通过中医药旅游的形式, 实现中医药养生养老的目的, 它是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结合, 是求新、求知、求乐的综合体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文化, 感受到中医药带来的益处, 并且享受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的过程。探讨养老模式的开发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模式的优势

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模式优势是相当显著的, 第一, 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言之有理, 施之有法, 行之有效的方法。容易被人们理解、掌握和运用, 尤其是老年人对中医药的可接受性强, 信任度高。第二, 中医药在传统理论上也具有优势, 老年人个体差异大, 心理情绪变化快, 中医的辨证论治注重个体特别重视“三因制宜”, 中医药养生的整体观念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予以体现, 既注重老年人生理病理的特点, 又重视自然与人体, 阴阳五行的关系。第三, 在预防与康复疾病方面有, 中医治未病的说法早在2000年前的《素问》中强调过“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老年人精气虚衰, 运动迟缓, 传统的五禽戏、气功、八段锦等可以促进气息运行, 延缓衰老。第四, 技术操作的优势, 中医护理技术具有简、便、验、效的特点, 不需要复杂的仪器和设备, 只需要一些简单的中药器材和中药原材料即可。中医药养生中的饮食护理对老年人慢性病及机体防御机能低下等也具有独特的调理作用。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一方面延长老年人自然寿命;另一方面提高了老年人的身体质量。

二、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模式的政策支持

目前, 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在国家的关注与政策的支持下逐渐升温, 2016年2月14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在确定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发展措施方面, 特别强调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最新《中医药健康服务规划 (2015-2020) 》也定位在中医药养生和养老服务两个方面, 《规划》提出, 到2020年, 基本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 并就总体目标提出了7方面的重点工作, 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产业, 被明确纳入其中。与之对应的是, 规划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传统中医诊所, 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中医医院;发展中医特色突出的医疗机构, 并开展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试点。此规划将中医药融入养老、旅游等产业, 并促进了三大产业的有机结合, 这对当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升中医药发展内涵, 具有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在政府政策支持的大背景下, 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中医药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有望进一步提高。

三、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的现状

目前, 在政府的支持下, 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开辟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新路径。2016年9月北京东城区、西城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通州区、大兴区作为试点地区将逐步启动实施中医健康养老社区示范工程。预期到“十三五”末, 使北京的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人群逐步享受到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敦煌已有企业投资8亿元, 修建了占地1000亩的中医生态园, 开展沙疗、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按摩等服务;安徽省5年内将建设400个中医馆并与养老旅游产业相结合;西安脑病医院院长宋虎杰表示, 作为民营医院, 由于机制灵活, 在开展中医药养老方面, 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比如可以更灵活地与康复机构、社区、养老院开展中医药旅游合作项目。中国各地正在为中医药养老旅游做出进一步的计划并开展实施, 为更好的解决养老问题, 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特色的中医药养老服务做出努力。

四、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面临的困境

1. 中医药旅游宣传不到位, 中医药旅游观念不够深入人心

中医药旅游模式热度虽然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 但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医药旅游宣传力度不够, 中医药生养老模式观念没有为人熟知, 缺乏合理的宣传方式。

2. 中医药旅游形式过于单一, 服务内容雷同, 特点不够鲜明

现在的中医药旅游主要以保健、购物、参观、游玩等形式在进行, 不能够让游客参与进来, 大多是以参展的方式了解中医药文化, 理论传输观念, 缺乏实践操作经历, 内容大多相似, 没有凸显中医药特色, 难以深入人心。

3. 缺乏中医药旅游与养老护理复合型人才

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由于其针对群众的特殊性, 中医药养老旅游必须具备服务性与护理性专业复合型人才, 缺乏中医药服务性专业人才和养老护理专业人才, 过往许多标榜中医药健康的项目缺乏实质性, 各种中医药资源和养老设施都不能合理的利用, 无法充分发挥中医药养老旅游的魅力。

4. 中医药养老旅游市场准入太低, 缺乏养老旅游的管理部门

目前中医药旅游市场鱼龙混杂, 准入太低, 没有规范的机构来整治, 不少不法分子在景区利用中医药问诊欺诈游客, 尤其是老年人思维反应较慢, 旅途中时常出现各种事故。导致中医药名誉受损, 中医药旅游也不尽如人意。

五、对策

1. 需要政府出力协助中医药养老旅游宣传

政府政策对中医药养老旅游的支持很大, 但还是希望当地政府可以贯彻落实该政策, 做好中医药养老宣传工作, 养老问题不仅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问题, 也是政府的问题, 希望政府部门能重视中医药养老旅游, 可以从政府公关方面出力介绍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使之深入人心。

2. 积极鼓励创建新的中医药养老旅游形式

由养老旅游产业出资招募社会上热爱中医文化的创业策划人士为旅游企业策划新型的中医药养老形式, 如以“学以致用”为目的创建品牌形象, 在景区内设立中医经络识别或中药材识别教学, 药膳裸烹展示, 老年人中医俱乐部等形式。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旅游内容, 更加提高了养老旅游的质量, 同时满足了老年人的求知需求。

3. 重视中医药养老复合型人才培养, 从源头抓起。

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需具备中医药专业知识又必须有一定的养老旅游服务技巧和知识, 还要有一定的心理咨询能力, 只有具备这三方面的能力才能在讲解中医药文化的同时兼顾到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 并且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养老旅游。中医传承方式有两种师承教育和学校教育, 政府教育机构可在进行学校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对养老旅游有兴趣的人才, 从源头开始, 节省培训所耗时间和精力, 同时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4. 建立专业的中医药养老旅游法律机构, 系统化规范管理

针对中医药养老旅游设立一个专门的、公平的、公正的、公开的法律机构, 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 特别是老年人的健康权益应该保护起来, 给予特殊关怀。对于景区内的产品与服务应该加强管制, 行医人员必须经过正规考核准入才能问诊, 杜绝假冒伪劣欺诈消费者等行为。给中医药养老旅游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氛围。

总之, 中医特色的高端养老旅游, 以“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 走出一条集养老、保健、康复、医疗为一体的特色养老服务之路, 将中医文化渗透到老年人群的健康教育、康复指导、疾病防治及家庭养护等各个方面, 让老年人“老有所养, 老有所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医药养老旅游真正的实现养生享老, 在养老的同时养生, 在养生的同时将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 源远流长, 中医药+养老旅游的模式新开启不久, 必将引起一翻浪潮并持续前进。

摘要: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是将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三大产业有机融合, 更好地符合现代社会人追求高质量养生养老的旅游模式的要求, 让养老产业搭载中医药旅游驶向快车道。但是目前中医药养生养老在实际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对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的现状以及遇到的阻碍进行分析, 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医药旅游,养生养老,发展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徐天馥.传统中医养生保健与养老产业相结合的研究[J].PIONEERING WI, TH SCIENCE&TECHNOLOGY MONTHLY 2015 (04) :35.

[2]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 (2015-2020)

[3]六区试点中医药养老.北京晨报, 2016-9-8.

[4]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健康旅游产业.中医中药秘方网, 2015-05-14.

[5]张群, 张玉华.在养生中体验旅游——中医药旅游开发探讨[J].商业经济文萃, 2006 (04) :64.

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 篇2

【摘要】中医药学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预防医学思想及有效的防治原则。《黄帝黄帝内经》中先民们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养生防病谋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逐步进入小康。人们对养生保健的意识及需求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中医药以其先进朴素的中医系统理论及丰富易得无毒无害纯天然的各种中药资源,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和追捧。

【关键词】中医药 预防保健

养生保健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中医对保健的研究积累了很多经验,两千多年前的《黄帝黄帝内经》开创了中医养生保健的先河,历朝历代的众多医、佛、道家亦对养生之道作过深刻而详细的发掘与论述,现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医养生理论。再结合丰富的中药资源,使中医养生保健更显得朴素而神秘。养生一词,最初出自《管子》,表达的是保养生命以达长寿的意思。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健康及长寿是人们一贯追求和向往的美好愿望,故此养生保健文化才得到了持续不断的丰富与发展,养生的理念遍布全世界[1]。中医药养生荟萃了我国人民经年积累的多种防病健身的方法,综合了儒、道、佛与诸子百家的精华,堪称我国之瑰宝。中医药养生学倡导: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愈后防复,这一思想也是符合现代养生的潮流趋势、体显了绿色保健的养生理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各种因个体因素、环境因素而滋生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亚健康疾病的发病率呈大幅上升之势。成为危害广大民众健康的主要杀手[2]。同时,医疗费用的恶性膨胀亦引起了严重的医疗危机,看病贵、看病难已成为我国最为热点的社会问题。这些因素导致了人们对养生保健充满空前的热情。我们对中医药养生保健理念作如下的总结:

1 治未病养生保健理念

在《黄帝内经》里最先提出“治未病”的应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其中有这样的描述:“圣人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不治已病而治未病,是治病方法中最为高剂的一种境界,也是中医养生理论精华之所在。治未病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其中未病先防更接近于养生的真正目的所在。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对后世养生学的形成产生及其深远的影响。《黄帝内经》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初步创建了中医养生的理论雏形,后经众多医家的发展及补充,逐渐走向完善。这和21世纪我国医学目的调整方向是一致的,治未病成为了最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且具成本效应的医疗发展方式。我国的医改政策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明确地提出了要积极推广治未病中医体系的建设[3]。

2 气血精*的调理养生保健理念

《黄帝内经》认为:气血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五脏六腑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气,为不断运动着的对人体行使充养功能的精微物质,是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动力,《灵枢?决气》中有:“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血是来自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人体的五脏六腑、皮毛、经骨等一切组织,若没有血的滋养,所有的生理功能将不能正常进行[4]。《灵枢?本神》中有:“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这说明了人体的本源是起始于精;液为人体所有正常水液之总称,人体所有生命活动的.维持皆与其有关,它分遍布于脏腑组织中,出入于经脉,环流于全身,与血液一起承担这濡养人体所有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因此,中医养生,强调气血精*的充盈和正常疏布,其中一种物质出现虚实不平衡都将影响整个机体的正常运转[5]。

3 整体养生保健理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有机而统一的整体,养生即是对人体的一种整体干预,人们应顺应自然四季的变化,是形体和精神的关系统一调和,使人体各部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成为适应环境变化的统一体,使人体形成天人合一、内外一致的最佳状态。中医整体养生理念主要表现在:①天人合一观:强调人要顺应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相处。天人合一养生方法具体内容有:春夏季以养阳为主,秋冬季节以养阴为主、根据自身特点适当调整阴阳平衡,顺时起居,夏秋晚睡早起,冬春早睡晚起等[6]。②形神整体观:中医认为形和神是人体物质和功能的基础。形神共养是中医形神整体养生观的主要方法,具体阐述有调畅情志、形神共养、保养真气等。③人身整体观:人体的所有生命活动是围绕五脏六腑的功能进行的。在脏腑功能活动过程中,十二脏腑还通过经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协调脏腑功能是养生的中药内容。

4 辩证养生保健理念

中医辨证养生的理念主要体现在形神共养、正要制邪。动则养形,静则养神。中医认为精气神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要素,形和神互相依存,不能独活,因此中医养生强调形神共养。正气为人体之根本,可以外避邪气入侵。中医认为人体的正气状况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外邪入侵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医养生强调正要制邪,疾病即无法发声。《灵枢?剌法论》中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些思想都体现了正邪关系在养生中的应用。辨证养生原则总体上是体现厉害关系相互转变的思想。

5 小结

养生保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中医药正是一门典型的实践科学。其实践基础是先民们经过长达几千年的生活、生产积累总结出的养生经验。值得我们更进一步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533.

[2] 董永刚.浅谈中医治未病是新世纪的健康模式[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4(1):32.

[3]王前.李约瑟对中国传统科学思维方式研究的贡献[J].自然辩证法通讯,,(18):52~58.

[4]邢玉瑞.黄帝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l~194.

[5]邢玉瑞.黄帝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9l―194.

冬季中医养生保健 篇3

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工作、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带来了诸多如失眠、内分泌失调、胃口差、顽固性口腔溃疡等亚健康问题。

专家介绍说。亚健康状态是一种整体功能失调表现,区别于西方医学依赖检测的方法,中医根据患者自身的表现做出及时有效的干预,这是解决亚健康状态的重要环节。“亚健康人群的外在病症比较明显,通过体质辨识的方法可以准确诊断出病因,并及时做好干预治疗。”

那么,亚健康群体该怎样做好保健呢?据了解,中医保健的方法包含食疗、体疗、物理疗法等多个方面,临床应用较多的主要有针灸、按摩、拔罐、足疗等体外治疗法,药膳、药粥等膳食治疗法及中草药、中成药的内治法。

“在众多保健方法中,中草药汤剂的内治法比较常用,治疗效果也比较好。”专家介绍说,中医讲究“治病求本”原则,中药汤剂是中医最传统、最能让药材发挥药效的方法,能有效地通过“治本”来解决病症。比如,上班族经常熬夜、饮食没有规律,胃肠道功能紊乱引发了顽固性的口腔溃疡,一般服用2个月左右的中药汤剂对胃肠功能调理后,口腔溃疡自然就好了。

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 篇4

一、背景

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们消费能力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健康理念的增强,健康和旅游已趋成为成为国人生活的主题。传统中医几千年来在防病治病中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中医体质调理在国内健康方面受到大众的推崇,具有重要的养生地位和价值。上世纪70年代,匡调元和王琦等根据国人的健康特点提出了中医体质理论。王琦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中医体质九分法: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瘀血体质、气郁体质和特禀体质,确立中医体质理论标准。调查表明,国内目前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超过7亿,占总人口的60%-70%。亚健康状态是体质偏颇的主要表现。国内不同地区的人群进行调查显示,偏颇体质占75%-94%。因此,在中医体质理论指导下进行养生活动对改善体质、防治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是现代人青睐的一种健康养生方式,在旅游同时兼顾促进健康是大多数人士的愿望,养生旅游在此背景下应运而起,成为时代的新潮流。养生旅游以恢复健康、增强体质为目的,以优美的环境为依托,融合了养生资源与旅游活动,帮助旅游者实现修身养性、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等目标的特定旅游类型,是一种身心结合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

二、中医体质理论在养生旅游中的应用

近年来,养生旅游在国内需求旺盛,但市场上有针对性、个性化、成熟的项目较少,供需出现不对称、不合理、不科学的脱节现象,影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养生旅游中包含诸多传统养生元素,把中医体质和养生旅游有机结合,用中医体质调节方法指导养生旅游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既可较好地实现养生旅游的目的,又可满足旅行者对旅游方式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将有助于国内养生旅游特色化、精细化、功能化的发展之路。

国内关于中医体质或养生旅游的研究已有诸多报道,但从中医体质理论针对不同身体状况人群实施养生旅游活动的研究还未见报道。作者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结合自己多年中医养生和养生旅游的实践,就中医体质人群进行养生旅游的应用思路及方法进行归纳整理,以期对养生旅游的发展和研究提供借鉴。

(一)平和体质人群养生旅游

体质特点:表现为面色红润、精力充沛、体态均匀健壮,性格开朗,对疾病抵抗能力强,平素患病较少。

养生旅游建议:平和体质的人群身体素质和心态较好,在旅游活动中没有过多限制性要求。不过中老年人群应以轻中度有氧运动或者是一些耐力和柔韧性的活动为主,如爬山、垂钓、徒步旅行、海滨游泳等,注意劳逸结合,不可过度耗体,不宜在过热过冷或环境急剧变化下进行。在饮食上无特殊禁忌,注意不暴饮暴食,不偏食,保持膳食平衡和卫生[13]。旅途中要保持节奏适宜,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二)气虚体质人群养生旅游

体质特点:表现为形体消瘦或偏胖,平素怕冷出虚汗,体倦乏力,面色苍白,语声低沉,精神疲惫或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等。

养生旅游建议:此类人群体能偏低,主要因心肺功能不足,稍微劳累就会感到疲劳、出汗甚至气喘。因此,平时不宜参加时间紧、节奏快的旅行活动,旅游中不宜进行强度较高的运动,适合林间健步走、慢跑、健身操、放松性游泳、森林浴等低强度的有氧锻炼方法。旅行过程中要注意天气变化,谨避风寒。

饮食上宜选用性平味甘或甘温,营养丰富、健脾补气、容易消化的食品,如粳米、小米、大麦、山药、红薯、胡萝卜、香菇、豆腐、大枣、苹果、葡萄、花生等;可适当食用有补益作用的肉类,如黄鱼、比目鱼、刀鱼、青鱼、鸡肉、羊肉、鹌鹑等;少吃辛辣、刺激、耗气的食物,如荞麦、生萝卜、柚子、菊花、薄荷等。若在有条件的旅游目的地如广州、香港、杭州等,可适当服用一些具有补益气血的药膳。平素尽量不饮绿茶、慎饮酒、抽烟;保持平和心态,不可过度劳神。

(三)阳虚体质人群养生旅游

体质特点:表现为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无华,平素多手脚发冷、肢体倦怠,稍微活动易咳喘心慌。

养生旅游建议:阳虚质旅行者以振奋、提升阳气的活动为主,旅游时应选气候温和、干爽舒适的地区,如冬天去海南三亚,夏天去东北或内蒙。可选择在负氧离子含量高,地势较为平坦的环境中如海边、水泊、瀑布、林中进行一些诸如快步走、垂钓、采摘、传统健身操(五禽戏、八段锦)、气功、太极拳、日光浴等有氧旅游运动。运动时应坚持规律适量、劳逸结合的原则。阴冷天气或潮湿之处不宜活动,不可大量出汗,以防汗出过多伤阳耗气。在气温较低的季节或地区旅行时应做好保暖防寒准备。

饮食上注意不可贪食寒凉,尽量多吃热性、温补性、补阳气的食物,如羊肉、鸡肉、狗肉、带鱼、虾、核桃、栗子、桂圆等;少食苦寒耗气伤阳的食物,如苦瓜、冬瓜、白萝卜、白菜、绿豆芽、百合、蜂蜜等。旅行期间保持规律作息,保证每天8小时左右睡眠,睡前可坚持用温热水泡脚,有利于消除疲劳及身体阳气恢复。

(四)阴虚体质人群养生旅游

体质特点:表现为体形多消瘦,平素皮肤易干燥、面潮红、口燥咽干,经常大便干结,性情较急躁,容易失眠。

养生旅游建议:此体质的人群应避免或减少在炎热的夏天或闷热的环境中进行旅游活动。旅行中可适合选择中小强度、间断性的身体活动,避免大负荷剧烈运动。可供选择的健身项目如森林浴、游泳、健步走、漂流、滑雪、太极拳、易筋经等,运动中应控制出汗量,及时补充水分。年老体弱或有慢性疾病者,可选择地势平坦、气候适宜的旅游地如桂林、阳朔、大理等欣赏田园风光、小桥流水、泛舟湖泊、骑车环岛、品茗赏月等慢节奏的旅游生活。

饮食上可适当食用性凉或寒、补阴津的食物,如芝麻、黑木耳、绿豆、牛奶、蜂蜜、海参、鲍鱼、螃蟹、牡蛎、豆腐、梨子、火龙果或当地凉茶等。避免煎炸、烧烤食物,菜肴宜清炖、清蒸为宜;忌食辛辣、温热损耗阴津和助火生热之品,如狗肉、羊肉、公鸡等;调料少用姜、葱、蒜、胡椒、辣椒等。住宿应选在尽量远离闹市,比较安静之地,作息保持规律,不可熬夜或做过度兴奋之事。平时少饮酒抽烟,合理控制好自我情绪。

(五)痰湿体质人群养生旅游

体质特点:表现为形体多肥胖,嗜食肥甘,神倦,懒动易出汗,容易困倦喜睡。

养生旅游建议:现代医学发现,痰湿质之人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发生率较高。因此,此类人群应避免或减少在炎热或气温高于30度以上的地方或环境中进行旅游活动。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可适当通过踏青、景区健步走、慢速登山、采摘、游泳嬉戏、传统健身操等轻度有氧活动,运动要适量出汗,可加速机体新陈代谢,有助于体内毒素及废物的排出。坚持科学规律、循序渐进的原则。

饮食以清淡为主,少食肥甘厚味,勿过饱或暴饮暴食。可适量补充具有健脾利湿、祛痰化浊的药食两用食物,如生姜、红小豆、大枣、山药、薏苡仁、茯苓、荷叶、陈皮等[18];少食或不食动物脂肪、内脏、海鲜、酒精饮品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的食物;忌食阴柔粘滞之食品,如生冷瓜果、冷饮、肥肉、砂糖等。有条件时可以运用保健法如泡浴、熏蒸等,利于改善痰湿状态。平时应早睡早起,居处宜清洁干燥,忌阴冷潮湿之地。

(六)湿热体质人群养生旅游

体质特点:表现为体态偏胖,油垢满面,常感口干口苦、心烦易怒、身体困倦沉重、小便发黄、大便黏滞不爽。

养生旅游建议:湿热质的人在旅游活动时应当避开暑热天气或高温环境,宜选择气候凉爽之地。旅游运动以有氧运动为基础,可适当做一些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活动如长途徒步旅行、中长跑、游泳、登山、攀岩、沙滩排球、武术等。若旅游地气温较高、湿度大,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出来活动。若情绪容易急躁之人,可适当安排较为轻松、欢愉的活动如观看景区表演,参与游客互动游戏等。

饮食可多食清热化湿的食物,如绿豆、冬瓜、丝瓜、赤小豆、西瓜、绿茶等。少食甜食、甘甜饮料(如可乐,雪碧等)、辛辣大热食物(如辣椒、八角、葱等)、酒、狗羊牛肉、肥甘厚味(如肥鱼大肉、蜂蜜等)等,可适当饮用凉茶。不宜暴饮暴食、饮酒、抽烟[13]。避免居住低洼潮湿之地,居住环境宜干燥,通风。作息应规律,保持良好睡眠。

(七)瘀血体质人群养生旅游

体质特点:表现为面色及皮肤晦滞,口唇色暗,眼睚暗黑,口唇青紫,身体经常出现疼痛,容易烦躁,健忘。

养生旅游建议:瘀血质的人心血管机能较弱,机体容易缺氧。在旅游过程中,可选择含氧及负氧离子高的生态景区,可提高血氧含量,增强心肺功能。旅游活动易在低海拔景区进行,如日光浴、空气浴、森林浴、短途观光购物、垂钓、采摘、景区骑行、划船等;也可进行一些低负荷有氧耐力项目如游泳、保健按摩、舞蹈、健身操、瑜伽等。严禁强度大、剧烈、惊险的活动,如爬山、长途旅行、滑翔、蹦极、漂流、滑雪等。尽量不要在高温、高寒、高海拔地区旅行。

饮食以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可有选择多食山楂、桃仁、红糖、醋、菇类、黑豆、黄豆、黑木耳、玫瑰花茶等具有活血补血的食物。宜少食多餐,忌暴饮暴食、肥甘厚腻寒凉食物。可少量饮用红葡萄酒、黄酒、米酒等具有活血保健作用的低度酒。平时宜多培养兴趣爱好,多交朋友,保持情绪开朗。不宜熬夜及过于劳累,保持充足规律的睡眠。

(八)气郁体质人群养生旅游

体质特点:表现为平素情志不畅,精神处于抑郁状态,易于激动,或忧郁寡欢,常感胸闷不舒,头痛眩晕。

养生旅游建议:此类人群适合户外活动,宜动不宜静。可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运动量大,易于发泄情志项目,如跑步、登山、游泳、漂流、沙滩排球等;或选择一些舒缓压力的项目,如森林浴、日光浴、温泉浴、林中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八段锦、太极拳、瑜伽等;多参加旅游团队社交活动,多看喜剧、滑稽剧、轻快激越的音乐剧等文艺节目,勿看悲剧、苦剧,这些都有助于鼓动气血,缓解压力,改善心境。

饮食上须建立良好的习惯,做到三餐规律,营养搭配合理。可适当摄入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之食物,如:小麦、燕麦、柑橘、荞麦、萝卜、洋葱、丝瓜、佛手瓜、陈皮、桂圆、莲子肉、鲫鱼等;或中医药膳、药茶,如:橘皮粥、二花理气茶(茉莉花、玫瑰花)等。少食收敛酸涩之物,如乌梅、南瓜、泡菜、石榴、青梅、杨梅、草莓、杨桃、酸枣、李子、柠檬等;不可多食如雪糕、冰激凌、冰冻饮料等冰冷食品。旅行中注意劳逸结合,早睡早起,居室保持安静清洁,光线宜暗。

(九)特禀体质人群养生旅游

体质特点:表现为先天体质不足,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

养生旅游建议:此类人群若对花粉过敏者,在春天或季节交替时尽量减少到户外或花草繁茂之地旅行,户外旅行时要带口罩、眼镜。若对动物过敏者,不宜与狗、猫等宠物有过多接触。若对食物过敏者,应针对性地忌食或少食牛奶、虾、蟹、海鲜、鹅肉、蚕豆、酒、浓茶、咖啡等食物。若对尘螨过敏者在户外时戴口罩,居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干净整洁,被褥衣物经常换洗。作息要规律,积极参加旅游运动锻炼以增强身体素质。

三、小结

中医体质理论作为传统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人体质的改善、疾病的治疗、以及提高生命质量具有良好功效[22]。根据此理论,针对不同个体及人群身体状况提供切实可行的养生指导,是国内养生旅游开发所需的核心和关键环节。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篇5

香菜——理气化湿,醒脾,解郁。

瓜菜类

黄瓜——清热解暑,养阴,润燥生津。入脾胃,小肠。

冬瓜——清肺泄热生津。入肺。

南瓜——补脾益气,充肌。入脾胃。

丝瓜——化痰通络,消肿去湿。入脾肺。

苦瓜——泻火解毒,凉血清暑。入心。

瓠瓜——去湿化痰,宽中理气。入肺胃。

茄子——解毒活血,消痈散结。入肝脾。

番茄——养胃生津,和中消食。入心、胃。

辣椒——通阳散表,发汗去寒,除湿开胃。入心、胃。

茎菜类

豆芽——清热生津,疏利三焦。入三焦。

山药——滋阴润脾,益肾补肺。入肺、脾。

竹笋——清热化痰,升清化浊。入肝、胆。

海带——润燥化痰散结。入肺。

花菜——宣肺通经,化痰散结。入肝、肺。

洋葱——化痰散结,杀虫。入心。

土豆——补脾益气。入脾。

白薯——补脾益胃,润肺生津,消痈解毒。入肺、脾。

芋头——滋阴养脾,解毒散结。入脾胃。

藕——生津养胃,去瘀泄浊,凉血实脾。入肺、脾胃。

胡罗卜——养肝阴,补脾气,健胃消食。入肝、脾胃。

萝卜——生津润肺化痰,凉血,下气消食。入肺。

芥菜头——宣肺利气,化痰和胃。入肺、胃。

豆类

黄豆——补脾益肾,去湿消肿。入脾、肾。

绿豆——清热解毒,解暑生津,利水消肿。入心、肝。

豌豆——益气和中,利湿解毒。入肝、脾胃。

豇豆——健脾行气,消积导滞。入脾、小肠经。

扁豆——健脾去湿,解暑,和中止泻。入脾。

蚕豆——健脾补肾涩精,利湿。入脾、肾。

青豆——和中解毒,养胃润燥。入肝、胃。

刀豆——温脾补肾,降逆下气。入脾胃、肾、大肠。

赤豆——健脾去湿,解毒,消痈。入脾胃、大小肠。

菌类

平菇——渗湿,利肠胃。入脾胃。

香菇——温肾养胃,益元气。入胃、肾。

金针菇——滋养胃液,补中润肠。入胃、肠。

木耳——滋肾养阴,凉血润燥。入胃、肾。

银耳——滋阴润肺,益气生津。入肺、胃。

其它类

豆腐——补脾肾,养胃和中,去湿,益精气。

野菜类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止痢。入肝、大小肠。

荠菜——清热凉血,利湿通淋,平肝疏风。入肝、胃、膀胱。

红薯叶——清热泻火,疏散积滞。入肺、胃。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入肝、胃。

木耳菜——凉血解毒,滋阴润燥。入肺、肝。

(3).水果类

苹果——补脾生津,消食。入脾胃。

梨子——清肺生津,止渴。入肺、胃。

香蕉——润燥通便。入脾、大肠。

西瓜——解暑生津。入心、胃。

梨瓜——清热养阴,生津止渴。入肺、胃。

葡萄——生津止渴,宣中,消食,滋阴柔肝补肾。入胃、肝、肾。

橘子、柑、橙——生津,醒脾,和胃,解酒,润肺化痰。

柚子——顺气宽中,生津化痰。入肺、胃。

木瓜——生津和胃,去湿泄浊,通筋除痹。入肝、胃。

草莓——生津止渴,开胃悦脾,活血消瘀。入心、胃。

杨梅——生津止渴,生清化浊,解酒,宣中。入肝、胃。

石榴——生津止渴,杀虫止痢。入肝、大小肠。

椰子——清热养阴,生津利尿止淋。

枇杷——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和胃降逆。入肺、胃。

菠萝——补脾生津,调中和胃。入脾胃。

李子——生津止渴,活血通络。入肝。

桃子——生津养胃,活血通络散结。入心、肝。

柿子——滋阴润肺,化痰止咳。入肺胃。

芒果——生津开胃,悦脾消食。入脾胃。

龙眼——养营血,补心,安神益智。入心。

荔枝——生津和胃,养心安神,悦肤色。入肝、心。

樱桃——活血消瘀,养颜润色。入心、肝。

甘蔗——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和胃降逆,通淋,通痹。入肺、胃、大小肠。

橄榄——清热生津,解毒,通痹。入肾。

猕猴桃——清热养阴,止渴通淋,通筋骨,除痹。入肝、肾。

荸荠——清热生津,化痰消积。入肺、脾。

(4).水产类

鱼类

鲢鱼——补脾益气,温中暖胃。入脾胃。黑鲢鱼兼入肾,能补肾益精。

草鱼——和中补虚,去风除痹。入脾胃。

鲫鱼——益气温中,扶虚养元,健脾利水。入脾。

乌鱼——养血填精,健脾益气。入脾、肾。

带鱼——补虚劳,益气养血。入脾。

丝丁鱼——滋阴补液,润燥滑肠。入肺、脾胃。

鲶鱼——补虚养脾益胃,利水通乳。入脾、胃。

黄鳝——补虚健脾,强筋骨,通经除痹。入脾胃。

鳗鱼——补虚扶羸,杀虫,养筋骨。入肝、脾。

鲤鱼——健脾利水,补虚养元,下气通乳。入脾胃。

桂鱼——补虚劳,养血,去瘀杀虫。入脾。

黄花鱼——补脾益气。入脾。

泥鳅——清热养脾,利湿解毒。入脾。

银鱼——滋阴润肺,利水。入脾、肺。

贝类

河蚌——清热利尿,消肿。入肺、膀胱。

田螺——清热利湿,消肿散结。入小肠,膀胱。

花蛤——清热利尿,养阴散结。入膀胱。

鲍鱼——清热滋阴,和营润燥,补虚填精。入肝肾、小肠。

干贝——养肝肾,强筋骨,清湿热。入肝肾。

蛏——滋阴泄热,除烦,利湿。入肝、膀胱。

牡蛎——滋阴补血,清热除烦。入肝、小肠。

蜗牛——养血柔筋,消肿散结。入肝、小肠。

甲类

虾——补肝肾,壮阳益气。入肝、肾。

蟹——补肝肾,强筋壮骨,去毒火。入肝、肾、胃。

鳖——滋阴降火,养血,软坚散结。入肝。

龟——养血填精,滋阴潜阳。入肾。

软体类

鱿鱼——补肝胃,收带脉,强筋骨。入肝、胃。

墨鱼——补肝肾,涩精固冲。入肝、肾。

海蛰——补肺润燥,滋阴化痰。入肺、肾。

海参——补肝肾,填精养血润燥。

(5).陆生类

兽类

猪——补虚益气,养血,滋阴,润燥。入胃、肾。

猪心:补心安神。

猪蹄:强筋健骨,通乳。

猪皮:滋阴润燥,养颜润肤。

猪腰子:补肾固精。

猪肚:养胃,补虚,止泻。

猪肝:养肝明目。

猪尾:补肾通督壮阳。

牛——益气养血,强筋,去湿。入肝、胃。

牛髓:补肾填精,滋阴降火。

羊——养血通痹,温养肝肾。入肝肾。

狗——温肝暖肾,去风湿。入肝肾。

驴——补虚劳,益气养血,去风。入肝、脾。

兔——补脾胃,养气血,解热毒。入脾胃、肝。

禽类

鸡——温中益气,补肾益精。入心、肾。

鸭——补脾益气,凉肝泄火。入肝、脾。

鹅——益气补虚,暖胃生津。入脾胃。

鸽——补肾益精,去风解毒。入肾。

麻雀——温肾固精,收涩止遗。入肾。

鹌鹑——补五脏,益气,强筋骨。入肾。

燕窝——补虚劳,养胃阴,润肺和中。入胃、肺。

蛇类——清热解毒,祛风通络。入肝、心。

两栖类

青蛙——清热解毒,滋阴养胃,利尿消肿。入胃、肾、膀胱。

虫类

蛋类

鸡蛋——清热滋阴,熄风安神。入心脾。

鸭蛋——清热滋阴,补脾益胃。入脾胃。

雀蛋、鹌鹑蛋——温肾固精,安神益智。入心、肾。

(6).副食类

饼 类

——健脾燥湿。入脾胃。

干果类

花生——润肺,降气,补脾。入肺、脾。

核桃——补肾,壮骨,益智,养髓。入肾。

瓜子——润肤,清肺,化痰。入肺。

葵花子——滑肠,利水道,润燥。入小肠,膀胱。

松子——补髓,祛风,燥湿。入肝肾。

莲子——健脾,渗湿。入脾。

大枣——养胃,补营血,和中。入胃。

百合——润肺,养心,健脾。入心、脾、肺。

板栗——补脾,固肾,强筋,止血。

杏仁——润肺,降气,化痰,止咳。入心、肺。

山楂——和中,消食,化积,散瘀。入胃、肝。

糖果类

饴糖——养营,缓急,止痛。入脾胃。

奶酪——滋阴,润燥,养营。入胃。

糕点类——补脾益气,养营。入脾胃。

速食面——健脾燥湿。入脾胃。

(7).调料类

盐——养营,补肾,益精。

油——滋阴,养髓,润肤。入胃肠、肾。

醋——行气,活血,止痛。入胃、肝。

酱——宣中,开胃,行滞。入胃。

糖:

白糖——养营益气。入脾胃。

冰糖——清热,养营,和中。入肺、胃。

红糖——补血,活血,益气。入胃。

胡椒——行气,温中,散结,杀虫,止痛。入肝、胃。

花椒——温中,散寒,发汗,燥湿,杀虫。入肝、胃。

桂皮——温经,通阳,散寒,除痹。入心、肾。

姜——发表,散寒,和中,降逆,除滞。入心、胃。

蒜——温中,解毒,杀虫,消食,化积。入心、脾胃。

葱——解表,通阳。入肺。

蜜——养营,缓急,和中,解毒。入脾胃。

(8).饮料类

水:

井水——滋阴降火,止消渴。

长流水——通经,散结。

雨水——润肺,降逆。

露水——养胃,滋阴,泻火。

泉水——滋阴,生津,解毒。

茶——清热泻火,解毒,宣中,升阳,利尿,化浊,消食,散积,祛风。入三焦、胆、胃。

红茶略温,消食较好。

绿茶偏凉,解毒清热较佳。

咖啡——温中,燥湿,活血,通痹。入肝、胃。

牛奶——滋阴和胃,解毒,润燥。酸奶养胃润肠更佳。

酒——温经,通阳,活血,祛风,止痛。白酒偏温热,米酒可和中,啤酒补中益气,升阳,葡萄酒滋阴,养血。

可乐——宣中,除滞,活血。

药补不如食补

(1).是药三分毒

(2).食补的优点:安全,持久,简便,大众化。

(3).食补原则

辨清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4).食补方简介

食品安全

(1).毒行天下:

化肥——生痰,滞气,瘀阻经脉。

农药——损伤肝肾、脾胃,残毒留于体内引起风痰阻滞经脉。

激素——刺激人体机能过早成熟,伤肾,败胃。

包装——影响食物的天然质、味。

防腐剂——伤胃,伤肝,引起血脉郁滞,严重者致癌。

色素——伤肝,损血,不利经络流通。

香精——伤脾胃元气,损肝,燥热伤阴。

甜味剂——滋生痰湿,不利脏腑经脉流通。

工业毒素——伤肝肾,损人精气,严重者致癌变。

环境污染——空气:损肺气,痹阻心脉。水源:伤脾肾,损骨髓,夭寿。

转基因食品——无直接毒性,然久食能令五脏不和,内生风痰。

(2).绿色时尚:

几个概念: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纯天然食品。

解毒食品:白菜,豆腐,绿豆,生姜,米汤,茶叶。

怎样选择地道的食品:

1、色泽自然、明润。

2、质地柔软,易熟易烂。

3、煎煮时泡沫较少。

4、口感滋润,多汁,味道充足。

5、性质不偏,不伤正。

(3).关于忌口:

“发”的概念:指体内脏腑经脉宿有风、痰、湿热等邪气,在某些食物影响下可以加中暴发的情况。

带“发”的食物:雄鸡,鲤鱼(鲢鱼、草鱼、鲫鱼、黄鱼),牛肉,狗肉,猪头肉,黄花菜,虾,韭菜,香菇等。

食品卫生

(1).病从口入

(2).什么样的食物不宜吃

霉变食物(禁)

馊腐食物(禁)

没有检疫的肉食类(禁)

生肉或生鱼(忌)

超过质保期的食物(禁)

看不到原质的深加工食品(慎)

经过不洁净的加工过程或不洁净餐具装盛的食品(忌)

野生动物(忌)

(3).“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饮食之道

(1).三餐有讲究

早餐宜少(清淡,宜消化)

午餐宜饱(为一日之主餐,量须足够)

晚餐宜好(量略少些,但营养宜高)

(2).进食有宜忌

食前:洗手?静心

进食:缓用?细嚼?少言

食后:漱口?慢步?闲娱(品茶、电视、聊天等)

(3).主次莫颠倒

饭宜多,菜宜少

主食多,副食少

蔬菜多,肉食少

三、环境与健康

1.居室环境

(1).材料选择:

木结构——利肝。

砖石结构——利肺。

土结构——利脾胃。

(2).选地原则:清(空气新鲜)、静(无喧杂)、祥(避凶佞)、和(合风水)。

(3).朝向原则:负阴抱阳

(4).五个居住要素:

木:风气流通(避滞)

火:光线明亮(避晦)

土:地气充足(避虚)

金:居高临下(避湿)

水:流水相依(避燥)

(5).居室结构:

五行分布的最佳格局:

南方为大门及空院或阳台

中间为客堂(会客厅)

东、西为左、右厢房(书房或休闲卧室为佳)

北边为厨房、厕所或主卧室

(6).居室布置

阴阳得体:例如书桌宜靠阳台,床宜靠墙角。物件摆放停称,整体色调、布局应和谐。既要风水流通,又须涵神抱气。

宽紧适宜:太紧不利于气机疏畅,太宽则显清寒。

生机培衬:宜栽花种草,或于庭间,或于阳台之上。亦可养鱼、养鸟及猫狗宠物之类,但须注意卫生。

2.自然环境

(1).空气

空气宜清新。

有害的空气:

工业粉尘——毒害肺脏。

陆地灰尘——影响肺功能。

脏浊秽气——影响三焦,及脾胃运化。

烟尘(包括吸烟、燃烧煤、油、炭烟及烹饪油烟)——痹肺生痰。

(2).土壤

土壤宜肥厚。

有缺陷的土质:

土层过薄——作物发育不良,其民肌瘦,脾胃纳差,阴气不足。

土质硬化——作物根系生长受限,气脉运行不通。其人气机不利,经脉不通。

土壤沙化——作物缺乏营养,水分不足。其人体燥,营血不足。

金多土重——作物刚脆缺乏弹性,质硬营养较差。其人肝气躁,筋骨不和,肺气不利。

(3).水质

质宜甘淳。

有缺陷的水质:

水质偏重(重金属含量过高):伤肾,引起牙齿、骨骼发育障碍。

水质偏硬(矿物盐过高):引起钙质等沉积,易致小便不利,经络不通。

水质偏软(矿物元素不足):不利肾气,骨质弱。

水质不洁(微生物过多):不适宜饮用,易致胃肠病。

水质不和(掺入过多人工元素或受工业毒素污染):不利五脏,尤伤肝肾。

水质偏寒(未经煮沸或深层地下水):易致脾胃、三焦虚寒。

(4).气流

气流宜通。

不流通的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气机郁滞

易生湿热

引起积滞

多风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易致中风、痹证等发生

影响皮肤滋润

(5).声音

声宜幽静:静则神涵,动则神乱

噪音的危害:

伤神:引起心志散乱,精力不易集中。重则至神精衰弱,颠、狂病等。

伤肝胆:引起情绪波动,气机不调,肝胆气逆。

有益的声音:

各种自然界的声音(风、雨、鸟鸣、水流、虫吟等):安神

优雅的音乐:定志

平和的语声:平气

(6).干湿度

干湿适度

过湿的环境:

影响脾胃:不利脾胃运化,乏力,泄泻,食欲减退等。

引起关节痹证

易生湿疹、溃疡、脚气等皮肤病

过于干燥的环境:

伤皮肤:引起皲裂、皱缩,缺乏光泽。

伤咽喉、鼻:引起干燥、疼痛。

伤肺:引起咳嗽,气逆。

伤肝:引起情绪躁动。

(7).温度

温度宜适中,但须四季分明。

过热的环境:

易上火

伤元气,伤津,损神

伤阴,折寿

易生毒气

过寒的环境:

伤阳气

伤血脉,经络痹塞

伤筋骨,寒痹曲伸不利

(8).风水原则

向阳不向阴:阳多为贵

抱气不塞气:环抱之形

流气不走气:亦须流通

避煞不冲神:避风口、气头、王庙、碑冢等。

3.时间养生

(1).四季养生:

春季:阴气始消,阳气始生。宜:①保暖,防卒寒。②增加活动,舒展筋骨,外出踏青旅游。③早睡早起,经常散步。④饮食略偏酸、甘,食宜新鲜,少进厚味。⑤多喝茶。

夏季:阳气炽盛,阴气薄弱。宜:①注意通风散热,减少活动,防中暑。②亦须防贪凉太过,感受风寒。③晚睡早起,午间休息。④食不宜多,常食新鲜瓜果,蔬菜,也宜适进辛辣热味。⑤多食姜。

秋季:阴气始生,阳气始减。宜:①穿不宜过暖,适当凉爽而不受寒为宜。②适当活动,增加体能。③晚睡晚起。④增加饮食,多食滋润之品,少进辛热。⑤多食水果。

冬季:阴气大盛,阳气内藏。宜:①厚衣防寒,常戴巾、帽、手套、护膝防冻。②减少户外活动。③早睡晚起,午间少休或不休。④增加营养厚味,适时进补。常食辛热食物。⑤适量饮酒,亦可喝咖啡。

(2).一日四时:

早晨:阳气方生。宜散步,轻松活动,或打太极拳,调气等。不宜过累。饮食宜淡,稀粥为好,不宜过饱。晨起可读诵,亦不可过于伤神。

上午:阳气方长。是工作、活动、消耗的主要时间。

中午:阳气方盛。阳极始阴。适作休憩,不宜连续劳作。饮食宜饱,但味不宜厚。

下午:阳气始衰。作些强度稍次的劳动。此时神气易乏,宜减少脑力劳动,增加体力活动。

日暮:阴气方长。宜休闲,漫步,聊天。食可用饱,稍加厚味。

晚上:阴气始盛。此时阳气入阴,人的精神相对活跃,可适当进行些脑力活动,不宜进行体力消耗。但不应熬夜,以免伤阴。另外,入夜不宜过食,饱食而卧,诸病乃生。

子夜:阴极转阳,在此之前,应按时入眠,以利于保养精气。

凌晨:阴气始衰,阳气方萌。此时阳气内伏,所谓“潜龙勿用”,是人的正常睡眠期间。应保持充足的休眠。

4.辐射

(1).概念:在自然环境中或各种电器件的使用过程种产生的各种波段的电磁波和射线。

(2).种类:

红外线:主要产生热效应,性质属热。对于虚寒的体质,有温通阳气的作用;对于火热体质则不宜。

紫外线:

来源:主要是太阳光,另外一些灯具、视听设备、紫外消毒装置等是其人工来源。

影响:穿透力较短,性质以燥热为主。能助阳热,去阴邪,但过量则导致津液损伤,肌肤干燥,甚则焦灼络脉,引起血络瘀结。

避免过度暴晒,注意皮肤防护。

微波:

来源:各种无线通讯器材,家用电器(如微波炉、电脑、电视等)。高压线路和电视、电台发射塔附近尤其较强。

影响:扰乱人体的经络气血运行,尤其引起头部经脉不调,损人神气。也能引起经脉异变,不过作用较核辐射要弱。

预防:不要与发射源长期近距离接触。家用电器放置不宜过密集。微波加工的食品,味、质均大有损,不宜食。

核辐射:

两个来源:①地源性辐射:来源于地层的矿石中。另外由于各种核装置的应用,它也存在于X光机、核电站、核武器周围。②宇宙射线:宇宙星系中的核反应会释放出射线进入大气层,但由于大气层的阻挡,一般强度极弱。

影响:性质上属“风”,微量的辐射对物种的生长和变异是有益的。但是过量的辐射容易伤阴,损真精,或导致经脉错乱,形成积块。

预防:①居住地区要远离各种核装置区域。②谨慎使用和进行各种射线穿透性检查和治疗。③居室材料不宜过多使用花岗岩等重型石材。

(3).郑重提醒:

①各种辐射对孕妇尤其有明显影响。

②神经脆弱及肾虚体质者应少接触放射源

③建议食用天麻、首乌、枸杞、菊花、海蛤、红枣、山药之类对抗辐射损伤

5.地域

(1).江南水乡

地貌:地势平坦,河流湖泊众多,物产丰盛。

体质影响:气血丰润,精气充实,但湿气较重,易致经脉不通及脾胃病的发生。另南方上焦不足,下焦有余,情致治病易为常见。

调养:经常活动四肢,调畅气机,导引经脉。

(2).山地陵区

地貌:地势起伏不平,土层较薄,多竹林。

体质影响:体瘦,脾胃较薄弱,亦有多冒寒露而筋骨不通者。

调养:注意调补脾胃,疏通筋骨。

(3).北方平原

地貌:地势开阔平坦,土层厚实,多风,冬季寒冷,夏季燥热。

体质影响:体格较壮实,但多寒则气血内沉,易生痰、瘀、食滞内积及寒痹。

调养:注意宣通脏腑,通达气血。

(4).东北林区

地貌:水多土旺,又多林木,夏季短而冬季严寒。

体质影响:体质较强,气血充实,但肝木太旺,易致气逆及内外风证。

调养:常宜平肝降气,调畅气机。

(5).西北戈壁

地貌:沙地戈壁,水干土燥,风多雨少,极寒极热。

体质影响:肌肉皮肤坚实,五脏气血精气相对不足。

调养:调补脏气,发散腠理。

(6).东南沿海

地貌:多沙多石,土少而不实,夏季闷热,四季多风。

体质影响:脾胃不足,湿热内蕴,气机升降不利,肝肾阴虚。

调养:经常调补脾胃,滋养肝肾,防暑去湿。

(7).北方草原

地貌:水草丰盛,多风酷寒,其人多食牛羊乳酪厚味。

体质影响:骨坚肉满,气血充盛,但多寒实内积。

调养:以泻为补,内通外散。

(8).高山雪地

地貌:山高地陡,多沙石而少植被,气候严寒。

体质影响:骨坚而肉薄,肺气不足,阳气不通。

调养:实脾补肺,温通阳气。

四、生活中的养生

1.避邪:

(1).避风寒:

当天气剧烈变化时

当出入空调房间时

沐浴、饮酒、房事之后

不能露天而卧

注意脐腹周围保暖

婴幼儿及新产妇尤须注意

(2).避瘟疫:

瘟疫流行时,不宜空腹、劳累、房室后接触密集人群区

服用避瘟丹、青草药、或贯众、大青叶等中药,多食野菜和大蒜。

烧艾、熏醋,也可烧熏其他芳香解毒的中草药。

居室保持通风,尽量不要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合。

五月初五泡服雄黄酒,并以艾叶熏灸关元、足三里。

瘟疫患者应隔离,死者的尸体应立即焚烧。其居室、用具并宜用石灰、酒精或其他消毒剂消毒。

(3).避寒湿:

不宜冒雾露

淋雨后宜热水温浴

家居潮湿处宜长烧艾叶温熏

衣物、棉被经常晒洗。

沐浴之后要及时擦干。

出汗后要及时换衣。

(4).避虫、毒:

天然樟脑丸可以驱杀大部分爬行虫类。(不宜用人工合成者)

除蚊蝇以天然蚊香为好(没有耐药性,对人体安全)

治蚊虫叮咬可用风油精较好

毒虫蜇伤可用紫金锭,也可破开虫体取其体液涂抹,或用舌下津液涂抹。

毒蛇咬伤应扎缚肢体阻止毒素回流,并用紫金锭、季德胜蛇药等外敷,如无药物也可用冰块外敷减缓症情,内服半边莲、蚤休、白花蛇舌草、垂盆草、扛板归等。无论何种情况须及时送医院处理。如荒野地无医疗条件则宜局部切开伤口吮出毒素为宜。

食物中毒应及时用吐法,可用手指探吐或用盐汤吐。

(5).避秽:

暑天避秽可服用人丹、十滴水。

以风油精微量搽人中及太阳穴、风池。

居室宜常常熏香

注意环境清洁卫生,庭院中或阳台上多养花种树

2.家电:

(1).冰箱

冰箱中仍有细菌

定期宜开箱透气

冷冻后食物性质有变

熟食应用保鲜膜包好后冷藏

新鲜叶类蔬菜有助抗菌

绝大多数食物都不宜久藏

(2).空调

空调温差不宜太大

能不用就不用

房间不宜全天封闭

空调房内要防干燥

不宜正对风向直吹

常出入空调房宜多运动出汗

(3).电风扇

注意电风扇也有电磁辐射,不宜靠近

不宜正面直吹,风向移动为佳

提倡柔和自然模式

大热大汗后切忌暴吹

(4).电视

观看距离宜在3-5米左右

不宜长时间观看

安装防辐射装置

电视各种元器件会放出有害物质,房间要通风。

(5).电脑

属高辐射电器

CRT显示器是最主要的辐射源,建议购买有TCO认证产品,并加罩保护频。

液晶显示器较为安全,但同样存在辐射(微波段)。

机箱宜封闭,防止辐射扩散。

不宜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容易伤肝阴,损目、脑等神经丰富的器官。

电脑及与电脑相联系的打印机、扫描仪、UPS等都属于辐射电器,工作时还会散发各种有毒物质,同样要保证房间的气流畅通。

(6).手机

属辐射产品。以微波辐射为主。

接通电话时须离头部30-50厘米远。

不宜长时间通话。

闲置时不宜贴身存放,宜放入包中。

使用耳机并不能减少辐射。耳机本身产生的电磁波也能对脑神经形成干扰。

(7).饮水机

不能用生水混入饮水机中。

饮水机的加热机芯大多为金属制造,其离子对人体有不良作用。

不提倡所谓“人工矿泉水”,它本质上无法达到天然矿泉水的质地。

定期要清洗。

久置的纯净水不能饮用。

塑料容器不是储水的最佳容器。

(8).电话

注意电话机表面经常擦拭,尤其是话筒附近。

公用电话不宜离口唇太近,为细菌的富藏地。

(9).微波炉

为高辐射装置,一定要关好炉门再开通电源。

运转时保持与人30-50厘米距离。

微波炉加热过的食物质、味都有下降,并且对健康有一定影响。

3.日用品:

(1).洗洁精

性质一般偏燥,容易损伤皮肤。

(2).洗发露

大多数性质偏于燥,对油腻和干燥发质均不宜。

干枯的发质宜用首乌类天然洗发剂。

天然洗发露未必天然。

(3).洗衣粉

洗衣粉较肥皂对皮肤刺激更大,引起皮肤干燥。

某些洗衣粉中含水解酶同样会对皮表细胞产生伤害。

含磷的洗衣粉对环境破坏较大。

洗涤时宜荡涤干净,以免残留物被皮肤吸收。

(4).牙膏

仍以天然药物牙膏效果好。

?所谓“加钙”纯属没有必要。

含氟的牙膏未必对人体有利。

(5).化妆品、护肤品

大多数化妆品对皮肤都有或多或少的刺激。

提倡淡妆。

不要迷信各种所谓“因子”的作用。

选用的原则是品牌+天然活性制剂

(6).杀虫剂

不存在无毒的杀虫剂

大多数人工杀虫剂都存在抗药性的问题。

天然除虫菊制品仍然是首选的安全驱虫剂。

杀虫剂的释放密度不宜太高,适当保持气流通畅。

(7).衣被

经常洗晒,勿留浊气。

?以丝制品对人体最好,棉料亦佳。贴身衣物及被子以上述料质为宜。

化纤料质大多偏燥。

(8).眼镜

假性近视不戴眼镜为好

配眼镜度数应以略低于标准值为宜。

眼镜应选择轻质镜片和框架,避免对鼻骨压重刺激。

不提倡使用隐形眼镜,不利于眼部气血流通。

4.旅行:

(1).晕车、晕船

有晕车晕船的人出门前不宜饱食,或吃过多油腻。

上车船之前服用3片生姜。

用风油精搽内关穴、太阳穴、迎香穴。

闭目养神,不要观看外景。

加强耳前庭功能锻炼。

(2).时差

足够休息,然后适应当地时间。

带上小柴胡冲剂。

(3).乘车

大车气流较通畅,比小车好。

不要开大窗吹大风。

(4).备药

创伤药(创可贴,云南白药,纱布,酒精)

解毒药(紫金锭、片仔癀)

开窍药(风油精,清凉油)

止泻药(藿香正气水)

夏天宜备解暑药(人丹、十滴水)

(5).劳逸结合:勿劳累太过。

(6).融入自然:多游览名山古胜,为天地精气所聚,于身体大有裨益。

五、房中宜忌

1.房事对健康影响

(1).正面影响:调和阴阳(男子泻阳气,女子消阴气),疏通郁滞

(2).负面影响:

①伤肾精,泻骨髓,损五脏

②动血,引发各种血证(中风、冠心病......)

③加快衰老

④虚火内动(失眠、咽痛、心烦、内热等)

⑤经络、血脉不调,腠理不通

⑥引动宿疾

⑦引发下焦病变(前列腺炎、膀胱炎、阴道炎、尿道炎、宫颈糜烂等)

(3).男女有别

①男子影响更严重

②男子伤肾为多,女子伤肝脾为多

③损伤程度与兴奋程度成正比

2.房事原则:不可戒不可不戒

(1).量力而行

房事频率:已婚年轻人一周一次为宜,体壮者最多不宜超过三天一次。中老年人一月一次,最多不宜超过一周一次。男子超过64岁,不宜泻精。

(2).适可而止

不宜过度兴奋。更不宜追求刺激而服用各种兴奋药物。

3.房事宜忌

(1).年龄过早,不宜同房:男子宜过24周岁,女子宜过21周岁

(2).不可忍精不泻,引起前列腺各种问题。

(3).酒后不可同房。

(4).饮食过饱,不可同房:伤脾胃。

(5).妇人来经不可同房:极易致崩漏。

(6).有妇科疾病如带下过多、月经不调者,应及时调治后再同房。男子同理。

(7).大病之后,不可同房,易得阴阳易。

(8).大虚之时,不可同房,精伤难复。

(9).妇人孕期前、后三月,新产百日内,不能同房。哺乳期内,慎用房事。

(10).异常突变气候,不宜同房。

(11).同房之时不可犯地忌。

4.性生活安全

(1).讲究卫生:同房前男女皆须洗浴阴部,否则易导致宫颈及尿道的炎证。

(2).避免疾病:①切忌滥交,极易感染性传播疾病。②提倡使用避孕套。

(3).合理避孕:①月经不调者,不宜使用安全期避孕。②各种避孕方法中,提倡避孕套避孕。药物、植环、结扎等均不利于人体健康。③如有意外怀孕须终止妊娠者,应越早越好,决不能拖延。

5.房事后调补

(1).饮食必须清淡1、2日

(2).宜食鳖、蟹、乌鸡、蒸蛋、猪腰、猪肚等调补

(3).房事后不宜见风淋雨,宜安卧少动。

六、按摩熏灸

1.按摩手法

①推法:包括指推、鱼际推、掌推

功效:行气活血,消瘀。

②抓法:包括指抓法、手抓法

功效:通经,除湿,消除局部麻木、酸痛。

③按法:包括点按、掌按

功效:止痛,解痉,振奋经气。

④摩法:包括掌摩法、指摩法

功效:温经通阳,祛风活血。

⑤揉法:

功效:止痛,活血,缓解肌肉和精神紧张。

⑥点法:

功效:疏风,通络,泄热

⑦滚法:

功效:温经行气活血,疏通腠理

⑧捏法:

功效:解表,解痉,强筋

⑨掐法:

功效:急救

⑩拔法:

功效:疏通关节

⑾搓法:

功效:放松肌肉,活血行气,温经通阳

⑿拍法:

功效:宽胸散结,振奋阳气

⒀抓法:

功效:解表,通络,透邪

⒁砍法:

功效:行气,散结

2.足底按摩

原理:全息原理

3.熏香

作用:①行气 ②避秽③解郁④祛虫⑤消除异味

4.艾灸

作用:①温经通阳 ②祛风寒湿③止痛通痹

操作:①温和灸 ②隔姜灸③直接灸

5.蒸浴

作用:发散腠理,解表解肌,通经络,利三焦

6.常见病按摩熏灸调理

(1).感冒

风寒型:①艾熏风池 ②按风池、太阳③揉风池、风府④捏肩井⑤抓背

风热型:①扣头部经络 ②揉风池、风府③掐合谷④推颈侧至肩中

(2).胃(腹)痛:①点按足三里 ②熏中脘、摩腹部③掐足跟上筋④点按承山穴

(3).泄泻:①膈姜灸肚脐 ②熏天枢③点按上、下巨虚穴

(4).颈椎病:①揉外关 ②摩肩井③拿项侧④点风池、秉风、肩中俞、肩井、天宗等穴位⑤滚肩项,砍法配合⑥拔节摩背⑦拍肌松弛

(5).牙痛:①掐合谷 ②冰敷合谷③按颊车

(6).虚劳:①灸关元、气海 ②灸足三里③推背俞

(7).休克:①掐人中 ②灸气海③灸百会

中医养生要诀——慎医药 篇6

谨慎地对待药物。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因为现在的人失去自我了,也失去自信了。更多需要依靠医生和药物。很多人问我他该吃什么药,找什么大夫治病。其实告诉大家,我作为中医,有一个深刻的体会,人不完全靠指标活着,首先要凭感觉活着。对自己要有足够的信任。因为你是人,不是动物。当你觉得睡不好觉、不舒服、情绪异常变化的时候,口味发生变化的时候,不管大夫是否检查出来,你要找好中医帮你调理。

中医说不平衡就是病,阴阳平衡的时候是健康的人,阴阳决离的时候,生命就结束了。所以当阴阳不能自我调和的时候,这就是疾病。

有疾病要找医生,为什么叫“医生”,不叫二生,不叫三生,中国字同音就同源。我体会“医生”有两个含义,古代的“病”字是一个人靠在一个床上。就是说这个人已经不能自我维持了,得靠医生,所以医生的第一个含义是病人的“依靠”。所以当医生的别怕麻烦,你选择这个行业了,就是病人的椅子,“医”者“依”也。第二,中医整个治病的过程是什么?治来治去的结果,要制造“一”的状态,即阴阳和谐的状态。中国文化中没有零,中国文化中“一”是“点”的延伸,这个“点”就是我们说的太极。治病要达到阴阳和谐的状态,就是“一”的状态,如果治到二的状态,阴阳决离人就死了,医生的责任就没尽到。

勿滥用药物,胃不是锅炉

什么叫药?为什么不叫饭?药有极其深刻的含义,我们用的药和“钥”同音,同音就同源。门打不开了,找大夫配把钥匙。好的大夫配得特别好,捅进去门就开了。如果门开得好好的,天天拿钥匙捅什么?我们现在很多人把药当饭吃。中国的保健品、外国的保健品,只要人家能说出名来的,他有钱就买,其实门好好的,没事瞎捅,把一个很好的门就捅坏了。

现在滥用医药问题严重危害了我们的养生。过去困难时期,家里存点粮食。现在没人存粮食,但药柜里什么都有:维生素、鱼油、降压药等一大把。很多正常人早上一把药、中午一把药、晚上一把药,然后跟我说大夫我胃不舒服,我说您这是胃,不是锅炉。不是说不能吃药,比如春天吃点乌鸡白凤丸,夏天吃点生脉饮,但不要对药物有过分的依赖。现在依赖药物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药源性疾病的问题已严重摆在我们面前了。

是药三分毒

吃后让你不平衡,这就是毒。中医讲,是药三分毒。那么,什么叫毒?中医讲的毒和西医的毒不是一个概念。中医文化中药食同源,生姜、大枣、川椒、桂皮都是药物。平性的就叫食物,比如小麦、大米虽然也有区别,但总体都是平性;麻黄、附子、人参、大黄等都是偏性的,称为药。因为人生病就是发生了偏性,要用药性之偏来平衡。为什么鸭子要烤?因为鸭子偏寒,烤或用盐腌是为阻断其寒性。

任何食物都有自己不同的性质,都可以作为中药使用。比如黄豆芽、绿豆芽、黑豆等都是中药。性平的叫做食物,性偏的叫作药物。

是药都有三分毒,你吃的食物、药物本来是纠正你的不平衡,如果你吃的这些东西使得你不平衡的话,这就是毒。本来你身体挺好的,天天喝人参,喝得鼻子流血,你说是不是毒?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我们现在滥用医药的现象很普遍,不管你是病毒感染、风寒还是风热,一上来就给你用抗生素,认为这就可以解决问题。是这么回事吗?现代医学对抗生素的使用是非常严格的。一得病都去挂点滴,其实感冒两三元就可以解决问题了,非去打抗生素,结果抗生素打进去很快身体就不舒服,烧退下来了,出来三天不吃饭,烧又上去了。所以不要迷信医药,平时很好地调整自己的情志、饮食,顺应四时,真正有病的时候稍微用点药很快就可以调过来。

有些药物可以常服,因为性平。有人说龙胆泻肝丸吃几天就出毛病,因为龙胆泻肝丸是治湿热的。我们说有病病挡之,无病人挡之,如果人病好了,你还接着用药,那不就出问题了吗?中医讲“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是说用毒性大,即偏性强的药治病,好了六分就不要再用了,剩下的交给偏性小的药或平性的食物,“无毒治病,十去其九……食养尽之”。

中医养生保健初探 篇7

中医是我国几千年来先人不断积累的财富, 不仅能够治疗疾病, 同时中医理论也能达到强身健体的保健作用。中医养生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 根据人类的生命规律、衰老机理等原则, 来达到生命养护与保健的知识体系。中医养生从两千年前就植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 蕴藏了我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基础理论, 体现了我国中医文化的精髓, 是我国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块瑰宝。中医养生保健文化发展至今, 它的日常应用价值日渐凸显, 现代人类越来越注重通过中医养生保健, 来达到疾病的预防、健康长寿的目的。《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饮食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具,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现代社会的中医养生保健应汲取古代养生理论的精华, 通过日常起居、饮食及药物的配合, 保持健康平和的心态, 充分调动自身体内的生命力, 达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二、中医养生保健的实践应用

《黄帝内经》记载:“不治已病治未病,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正气是生命之根, 养生保健即通过扶正祛邪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对后世养生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中医养生讲究根据自然规律变化, 动静结合、形神兼备, 因为动者属阳、静者属阴, 动以养形、静以养阴, 只有阴阳协调了才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 现代社会中医养生要注重阴阳平衡的理论, 根据以上观点, 对现代社会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分析如下。

(一) 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态, 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可使大脑建立相对稳定的条件反射, 从而能够促进人体生理活动有规律地健康发展, 而且提高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记载:“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苛疾不起”。因此, 在中医养生保健中, 应根据四季不同安排顺应自然的作息规律, 做到适时起居、练形调神。在日常生活中, 可以根据身体状况, 做适当的“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等保健项目。“天人相应”, 避免外界对人体的不良刺激, 才能保持健康, 延年益寿。

(二) 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

现代科学与中医理论认为, 合理应用具有调补作用的药物或食物, 是一种养生保健的有效方式。根据人身体质的不同, 养生保健中摄入的食物也不尽相同。阴虚体质的人应多吃绿豆、冬瓜等甘凉滋补的食物, 少吃羊肉、韭菜、辣椒等温燥烈的食物;阳虚体质的人应多吃牛肉、羊肉等温补的食物, 少吃梨、西瓜等凉性食物;气滞体虚的人应多吃黄豆、白扁豆、鸡肉等益气健脾的食物, 少吃空心菜、生萝卜等性滑的食物;湿热体质的人应多吃冬瓜、绿豆、薏米等具有清热利水功效的食物。另外, 不要听信电视、报纸等媒体对保健品的夸大宣传, 保健品虽有一定作用, 但是不能当药吃, 保健还要从日常的饮食做起。

(三) 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

21世纪是一个“情绪负重的时代”, 人们的压力无处释放, 情绪无法宣泄, 身体就会产生各种疾病。中医认为, 七情和五脏具有紧密的关系:肺主悲、忧, 过悲过忧则伤肺;心主喜, 过喜则伤心;肝主怒, 过怒则伤肝;脾主思, 过虑则伤脾;肾主惊, 受惊伤肾。最新的科学研究证实, 心态与健康两者有十分紧密的关联, 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会使人长寿并且增强身体抵抗力, 如果情绪常年压抑、沮丧则会升高胆固醇和放大人的疼痛感。因此, 心态决定了一段时期的健康状态, 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 从容面对生活, 疾病会远离我们的生活。

(四) 劳逸结合, 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是现代都市人工作之余缓解疲劳的重要方式, 慢走、散步都是非常有效的有氧运动。孙思邈说:“养生之道, 常于小劳, 但莫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古人养生之道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不仅可以让你的心情变好, 还可以缓解压力。现代研究认为, 适量运动能够调节气血, 活络筋骨, 增强抵抗力, 对心血管、内分泌、神经和肌肉等有强化作用。因此, 适量运动, 做到劳逸结合, 动静搭配, 对日常中医养生保健是十分有利的。

三、结束语

总之, 现代人们受到内在及外界因素的影响, 整体健康状况堪忧。传承古人留给我们的中医养生保健经验, 形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 搭配健康合理的饮食, 保持健康向上的乐观心情, 平时做适量运动来缓解压力, 从根本上远离疾病, 这样才能生活愉快, 家庭幸福, 享受天伦之乐。

参考文献

[1]王玉川.中医养生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2:10.

[2]黄民杰.中医养生学的特色与局限性[J].福建中医药, 1999, 30 (2) :20-21.

浅谈中医养生保健之道 篇8

关键词:养生,保健,理论方法

一、中医养生之道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变化规律,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养生保健的关键环节是要顺应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有智慧的养生学家在养生实践中,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适寒暑,岁喜怒而安居处,适阴阳而寒热,避除邪气,颐养天年。中医特色养生要掌握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规律,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去探究生命的奥秘,追求人类的健康长寿。

(二)形神共养,动静结合

中医认为形体是外在的表现,精神是内在的体现。形神共养的体现就是既要考虑外在形体的保养,又要注重内在精神的修养,如此才能使形体强健,精神充沛,活力四射。二者相互统一,互根互用,从而使身体和精神平衡统一,动态发展。古代养生学家孙思邈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神,“生命在于运动”是古往今来永恒不变的保健格言,养生保健必须动静兼修,动静适度,才能形与神俱,健康长寿。

(三)协调平衡,阴平阳秘

中医理论五行学说指出,万物都是由五种基本物质木、火、土、金、水组成,并且这五种基本物质有规律的运动变化,它们彼此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互制化的动态协调关系,进而维持着自然界的动态平衡和人体生理机能的协调平衡。

中医认为健康的标志就是阴平阳秘,脏腑协调。而当人体在外感六淫、疫戾时毒、七情所伤等病因影响下,就会气血紊乱、阴阳失调、内外环境突变,从而导致生理功能低下,呈现过早衰老、百病滋生的状态。所以,延年益寿的秘诀在于气顺血行脏腑和调,阴阳和调身体强健,长命百岁健康长寿。

(四)固养正气,益寿延年

正气,乃人体之根本。固养正气,就是保养人体的精气血津液。从人体生理功能特点来看,精、气、神乃人体“三宝”,注重保养人体精华的根本在于固护脾肾。养生保健注重固护先天,调养后天,先天补后天,后天养先天,脾肾强健,百病不生。

(五)综合调摄,颐养天年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完整的统一体,无论哪一个生理环节出现障碍,都会影响生命的正常进行。所以,养生保健必须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到每个环节,全面考虑,综合调养。综合调摄主张动静结合,劳逸结合,补泻结合,形神共养,从而颐养天年。

二、中医养生的具体方则

(一)精神调养,立志养德

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精神调养就是通过怡养心境、清静养神等方法,达到心理健康。健康的精神调养,必须有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只有对生活充满信心,有目标、有追求的人,才会拥有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养,才有利于身心健康。古往今来的中医养生保健学说认为:善良、忠诚、爱心、友好、仁慈、乐于助人是做人的美德。只有拥有这些美德的人,才会享受生活无尽的快乐,更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长命高寿。

(二)合理饮食,益寿抗衰

饮食养生,是按照中医理论调整饮食,注意饮食宜忌,合理摄取食物,是健康长寿、青春永驻的养生方法。合理安排饮食,保证机体营养充胜,可使气顺血足,五脏六腑功能旺盛。中医养生实践根据事物的气、味及人体阴阳盛衰的情况,予以适宜的饮食营养,或以养精,或以补形,既可补充营养,保证机体健康,也是防病的重要措施。合理饮食,保健生命,抗衰驻颜。

(三)运动养生,增强体魄

中医将精、气、神称为“三宝”,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运动养生强调以气养形,以形运气,运动锻炼,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安神,畅通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从而增进机体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四)娱乐养生,陶冶情操

心情舒畅,有利怡情移性,舒畅情志。在生活中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娱乐活动达到,如琴棋书画养花养鸟,观光旅游,艺术鉴赏。这些娱乐形式,可以使人心情愉快,增长见识,舒畅情怀,又可活动筋骨,锻炼体魄,增加体质,运用养生于娱乐之中,从而养神健形,健康长寿。

(五)起居有常,祛病强身

中医理论认为:规律有节的生活起居也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关键环节。正常的生理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有节奏的物质运动形式,因此,我们要遵循自然的变化规律和人体本身的生理特点,考虑到年龄、体质、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因人制宜,制定合理的生活环节,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安排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劳作宜忌、房事宜忌、睡眠宜忌,达到祛病强身,强健体魄的效果。

现代社会中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保持良好的心态,充满自信心,修炼高尚的道德情操;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休闲娱乐,怡情怡性;饮食平衡,戒烟忌酒;睡眠充足,心情愉悦。倡导健康生活,健康养生,健康长寿。在纷繁多变的现代社会中,弘扬中医学养生之精华,珍爱生命,保健长寿。

参考文献

[1]郭英德.浅谈饮食对人体的滋养作用[J].中国健康大视野,2009(07).

中医养生哲学与食疗养生 篇9

关键词:中医,养生哲学,食疗养生

与中医养生思想相适应, 中医食疗养生的历史久远, 早在《汤液经》里就主张通过食物烹饪的方法来达到特定的疾病治疗效果。至汉唐时期, 食疗养生的发展更为鼎盛, 形成了那一时期特有的食疗理论系统。如《黄帝内经》中就曾对各种食物的药用价值进行过一一阐述, 将食疗养生的思想广泛传播。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更是对某些植物的药用功效进行了系统性分析, 进一步凸显了“以食为养”的食疗理念, 并推动中医食疗体系更加完善。

进入当代社会, 中医养生食疗也日益成为人们青睐的养生保健手段。如在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就提出了“用之对症, 病自渐愈”的食疗主张。实践表明, 以中医养生哲学为理论基础, 培育人们科学合理的食疗养生习惯, 不仅能够实现饮食的均衡搭配, 对于抗老延衰、延年益寿等都有着积极的促进功效[1,2]。而且遵循四时阴阳变化的养生食疗, 也能从人体基本生理调节的角度提高人体机能的免疫力与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

1 中医养生哲学是食疗养生的理论基础

1.1 未老养生的预防思想

《黄帝内经》提出“不治已病, 治未病”的观点, 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 适时做到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淮南子》云:“良医者, 常治无病之病, 故无病;圣人者, 常治无患之患, 故无患也”。这种预防为主的养生思想告诉人们, 必须自幼注意养生、平时注意养生, 尤其在生命的转折关头, 尤应高度注意养生, 正所谓“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安不忘危, 存不忘亡”。

1.2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中医养生学主张“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 可以长久”, 明确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强调人既是自然界的人, 又是社会的人;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 既有生物因素, 又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因素。由此, 中医养生要求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理解和认识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重视自然环境和心理因素的作用, 如强调养生要“顺四时而适寒暑”等。

1.3 阴阳对称的平衡观

中医养生学认为阴阳分别代表人体内相互对应的双方, 在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 应该保持阴阳的相对平衡。反之, 如果出现一方偏衰, 或一方偏亢, 就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 出现病理状态。因此人体养生, 无论是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自我锻炼或药物作用, 都离不开协调平衡阴阳的宗旨。人的衰老, 或为阴虚, 或为阳虚, 或阴阳俱虚。阴虚则阳亢, 阳虚则阴盛, 阴盛则阳病, 阳盛则阴病。故防治衰老, 贵在调和阴阳, 保持相互平衡。

1.4 动静结合的恒动观

中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 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全部过程, 始终贯穿一系列的内部矛盾运动, 这种运动的突出表现就是升降出入, 一旦人体的升降出入运动发生障碍就是患病。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指导防病治病。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是生命存在的特征, 人体的每一个细胞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 只有保持经常运动, 才能增进健康, 预防疾病, 以求延年益寿。同时强调“静”不是绝对的静止, 而是“动”的另一种呈现形式。唯有动静结合, 相辅相成, 方能养生保健。

1.5 养生方法中的辩证观

中医养生强调因时、因地、因人而宜, 强调养生保健要根据时令、地域和个人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 制定相应的方法。尤其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与自然界有着密切联系, 只有尊重自然、认识自然、顺应自然、适应自然, 同时根据个体的阴阳盛衰情况进行调摄, 才能实现健康长寿。

2 中医养生哲学指导下的食疗原则

我国素有讲究平衡膳食的优良传统, 要求遵从良好的饮食原则。如日常生活中要保持食物的原本, 即多样性。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人造食物涌现出来, 这类通过加工的食品, 可能味道比较诱人, 普遍受到人们的赞赏, 但其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并非有利。同时按照上述中医养生哲学思想, 某种食疗方法对某一类人有效, 却未必适合其他人群。因此, 食疗养生需要根据作用对象的身体状况、年龄、疾病等来作出具体选择。换言之, 只有遵循基本的养生原则, 选择科学的食疗方法, 才能达到治病防病等养生功效。

2.1 阴阳平衡的原则

阴阳平衡也是中医食疗中需要注意的基本原则。阴阳盛衰失调必然会影响到养生食疗的药用效果, 其对机体平衡也极为不利。中医养生食疗崇尚“补其不足、损其有余”的食疗理念, 重视人体的阴阳平衡, 如鹿角胶粥、二冬膏等均能起到很好的滋阴补阳效果。在阴阳平衡的机体状态下, 方能促进食材药用疗效的发挥。

2.2 五脏协调的原则

协调五脏是中医养生食疗中最为基本的养生原则。这主要是由于人体五脏中任何一处病变都将严重制约人体机能的发挥, 影响人体健康。五脏以脾胃为重, 运气濡血均需通过脾脏运行, 这也是食疗养生的根本场所。古语云“虚不受补”, 只有在保障脾胃功能的基本前提下, 才能更好地体现食材的药用疗效。

2.3 三因制宜的原则

所谓三因制宜原则, 主要是指中医养生食疗过程中应坚决做到因时配膳、因人配膳以及因地配膳。因时配膳应以四时变化为基础, 顺应气候变化的规律来选择食材;因人配膳则需从个体的身体素质出发, 重视临床症状与食材疗效的相互对应;至于因地配膳则是立足于不同地域特征的药膳特点, 注重从生理与环境的双重角度来体现中医养生食疗的效果。

2.4 辨证施膳的原则

辨证施膳是一种药膳养生整体观的体现, 同一种临床症状可能表现为多种病症特征, 这就需要中医食疗过程需要时刻与实际病症相对应, 切忌出现食材胡乱、随意搭配的现象。一些气候变化、地域特征或是个体素质差异等, 都有可能造成不同的食疗效果, 需要仔细辨别、妥善对待, 积极寻找科学合理的施膳途径。

3 传统中医食疗养生的具体要求

3.1 粗细粮合理搭配

粗细粮搭配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要适当多吃一些传统的粗粮, 即相对于大米、面粉这些细粮以外的谷类及杂豆, 包括小米、高粱、玉米、荞麦、燕麦、薏米、红小豆、绿豆、芸豆等;二是针对目前谷类消费的主体是加工精度高的精米白面, 需要适当增加一些加工精度低的米面。研究表明, 不同种类的粮食及其加工的合理搭配, 可以提高营养价值。如谷类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低, 是其限制性氨基酸;豆类蛋白质中蕴含丰富的赖氨酸, 但蛋氨酸含量低, 也是其限制性氨基酸。若将谷类和豆类食物合用, 它们各自的限制性氨基酸正好互补, 从而提高了其蛋白的生理功效。

3.2 主副食品合理搭配

主食是指含碳水化合物为主的粮食作物食品;副食主要为动、植物性食物, 它们在营养价值及感官性状上各有特点。主食可以提供主要的热能及蛋白质, 副食可以补充优质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等。所以如果进行适当的副食搭配, 如增加鱼、肉、蛋类和豆类等, 可使主食的营养价值获得较大的提高。当然如果通过适当的烹调加工来改善、提升风味的话, 其营养价值和人体吸收利用率也会有很明显的提升。

3.3 荤素食品合理搭配

荤食是指肉、鱼、蛋、奶及其制品, 它们富含蛋白质、脂肪和多种无机盐。特别是动物肝脏中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丰富, 适量食用可改善相关居民维生素A、维生素B2等营养欠佳状况。素食主要是指各种蔬菜、水果和豆类。蔬菜中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含量丰富;水果则含有丰富的糖类、柠檬酸、苹果酸、果胶等物质, 其中的糖类主要是葡萄糖、果糖、蔗糖, 这些糖多是多糖, 可以直接为人体吸收, 因此水果中的碳水化合物容易被人体吸收;豆类中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钙、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等。因此两者搭配烹调制成成品, 味美口香, 不仅富于营养, 又能增强食欲, 有利于消化吸收。

3.4 酸碱搭配

我国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 留下了很丰富的饮食文化, 有待于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去发掘、提高。如南方有些地区讲究把鳝鱼与藕合吃。原来鳝鱼含有粘蛋白和粘多糖, 能促进蛋白质吸收和利用, 同时其又含有比较丰富的完全蛋白质, 属酸性食物;藕则含有丰富的天冬酰胺和酪氨酸等特殊氨基酸, 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 属碱性食物。这一酸一碱, 加之两者所含营养素的互补, 对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起着很好的作用。实际上, 我国人民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烹调习惯, 有很多是属于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搭配的。总的看来, 动物性食物属酸性, 而绿叶菜等植物性食物属碱性, 这两类食物的搭配对人体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也是中医食疗养生强调荤素搭配的优点所在。

4 小结

食疗养生是指人们通过饮食促进人体生命活力, 全面提升生活质量的养生方式。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 对于食疗养生的基本类型, 已经可以分为传统食疗养生和现代食疗养生两大类。传统食疗养生以中医食疗养生为代表;现代食疗养生, 则是指以营养有机食品为核心的养生方式。由此, 食疗养生的理论支柱, 也当包括传统和现代两方面。但无论传统理论, 还是现代理论, 都讲究饮食的多样化及合理搭配, 就此而言, 二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且, 本文所探讨的中医食疗养生理论, 仅是传统食疗养生理论中极小的一部分, 其科学性尚待进一步论证。用中医养生哲学指导食疗养生实践, 不仅因为其理论晦涩难懂, 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与专业技能, 而且往往带有相当的局限性。同时还会因为中医理论的模糊性, 势必夹杂或隐含一定的欺骗性。对此实际应用过程中, 忽视现代食疗养生基本理论, 或者过分夸大传统中医养生理论, 都是极其片面的。

还应该看到, 不尊重科学饮食之道, 仅把希望寄托在中医理论、中医秘方和饮食偏方等方面, 是伪养生泛滥, 进而使人们受骗上当的重要诱因。因此, 比较恰当的做法是把传统与现代食疗养生观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既可弥补传统食疗养生观之不足, 也可促进现代食疗养生方式的多样化发展[2,3,4,5], 使二者共同为人类健康服务。总之, 中医养生哲学思想指导下的传统食疗养生需要扬弃, 要与现代饮食科学相融合, 最终实现科学饮食、合理膳食, 不断提升食疗养生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里特.中华传统食品的科学与价值[J].食品科技, 2004 (1) :17.

[2]李斌.中国食疗发展史探讨[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0 (3) :215.

[3]项平.中医食疗药膳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药膳食疗》, 2002 (11) :56.

[4]海城.食疗药膳基础知识 (一) [J].家庭医学 (新健康) , 2007 (2) :1.

子宫脱垂的中医养生保健研究进展 篇10

1 中医养生保健原则

1.1 未病先防

子宫脱垂预防重于治疗[1], 子宫脱垂要早防, 关氏等[2]提出预防本病, 从儿童时期就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及体育锻炼习惯, 以增强体质。根据子宫脱垂的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 重视治未病, 概括出以下中医养生保健原则:

1.1.1 起居有常, 劳逸结合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素问·举痛论》曰:“劳则气耗”。因此, 从儿童时就养成起居有常、生活规律, 劳逸结合、不妄作劳的习惯, 增强体质, 强健体魄, 对预防子宫脱垂有重要意义。产后元气损伤, 绝经后精气匮乏, 尤易发生本病, 故在产后、绝经后特别注意劳逸结合, 不可过劳。

1.1.2 饮食全面, 不可偏嗜

《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 以传于肺, 五脏六腑, 皆以受气”。《灵枢·五味》曰:“故谷不入, 半日则气衰, 一日则气少矣”。《素问·脏气法时论》云:“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 气味和而服之, 以补益精气”。饮食为气血精津液之化源, 气血精津液为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若偏食、节食或饮食搭配不合理, 营养常常摄取不足或是不全面, 以致气血化生无源、脏腑功能虚衰。所以, 饮食要全面, 不可偏嗜, 特别要注意身体不可过瘦, 以免发生本病。

(1) 节制房事, 惜精保肾。房事不节、频繁流产, 易于损伤肾精肾气, 进而致胞络损伤, 子宫摄纳无力。因此要惜精保肾, 节制房事, 避免人工流产。

(2) 新法接生, 减少损伤。推广新法接生, 减少奇经损伤、带脉失约, 有损伤者应及时缝合。

(3) 产后避劳, 注意休息。加强产后调养, 注意休息, 避免过早参加体力劳动而耗伤脾气、肾精。

(4) 年老补肾, 强健身体。年老肾精易亏, 肾精亏损, 胞络损伤, 子宫摄纳无力, 易致本病。所以, 可通过药物、食疗药膳等补肾益精, 强健身体。

1.2 病后调养

(1) 安卧休息, 不可过劳。已得病患者要尽量避免重体力劳动和超负荷地使腹压增加的体育运动[1]。

(2) 咳嗽便秘, 积极防治。得病的同时, 若有支气管炎咳嗽和习惯性便秘, 要积极治疗。

2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研究

2.1 生活起居的养生保健

(1) 生活要有规律。清·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曰:“起居有常, 养其神也……能调养其神气, 故能与形俱存, 而尽终其天年”。《内经》告诫人们, 如果“起居无节”, 便将“半百而衰也”。即在日常生活中, 若起居作息毫无规律, 以妄为常, 就会引起早衰以致损伤寿命。晋·葛洪《抱朴子·极言》指出:“定息失时, 伤也”。生活规律破坏, 起居失调, 则精神紊乱, 脏腑功能损坏, 身体各组织器官都可产生疾病。

妇女在生理上有月经期、妊娠期、产褥期、哺乳期、围绝经期, 由于月经期要行血、妊娠期要聚血养胎、产褥期气血有损伤、哺乳期乳汁由气血化生、围绝经期肾精匮乏, 因此在这些特殊的生理期更要注意起居作息规律, 调养神气, 使形神和谐, 正气强健, 少生疾病。当然, 已得病患者也要注意起居作息规律。如冯氏等[2]调查后认为:随着社会经济与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妇女五期保健制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但落实起来仍有不少困难, 尤其对月经期、孕产后期保健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忽视。推论这与目前老年妇女子宫脱垂发病率增高有一定关系。

(2) 要劳逸结合。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云:“养生之道, 常欲小劳, 但莫疲及强所不能堪耳”。适度劳作, 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有利于活动筋骨, 通畅气血, 强健体魄, 增强体质。适当休息, 能够消除疲劳, 恢复体力和精力, 增强体质。《素问·宣明五气篇》记载:“五劳所伤, 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 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 指出过度劳倦与内伤密切相关。久卧、久坐过度安逸, 易致气机阻滞, 脾胃失和;而过多劳累, 又会伤筋伤骨, 耗伤气血。

关氏等[3]提出加强妇女劳动保护, 降低劳动强度, 对女工实行工间操制度。妇女“五期”尤其是产后要特别注意劳逸结合, 不可过劳。《千金要方·求子》指出:“妇人产讫, 五脏虚羸”。因此产后24h必须卧床休息, 以恢复分娩时的疲劳及盆底肌肉的张力, 不宜过早操劳负重, 避免发生子宫脱垂等病。但是静养绝非完全卧床, 除难产或手术产外, 一般顺产可在产后24h起床活动, 并且逐渐增加活动范围, 以促进恶露畅流、子宫复元, 恢复肠蠕动、二便通畅。杨氏提出产后至少要有42天的休息时间, 最好长到60天, 千万不可过早参加重体力劳动或蹲着干活[4]。马氏[5]调查后认为不注意产褥期保健和因家务繁忙、劳动保护制度不完善以及个人重视不够等所致流产后得不到应有的休息, ……与子宫脱垂发病密切相关, 所以人工流产后, 尤其应该休息。

2.2 食疗药膳养生保健研究

(1) 日常饮食。宋·陈直《寿亲养老新书》曰:“主身者神, 养气者精, 益精者气, 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大, 活人之本也”。《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饮食为气血精津液之化源, 气血精津液为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若偏食、节食或饮食搭配不合理, 营养摄取不足或是不全面, 气血化生无源, 脏腑功能易于虚衰。而饮食不节, 肠胃、脾胃又易于损伤。所以, 日常饮食首先要全面, 营养要合理, 以保证人体生命活动与脏腑功能活动的需求, 特别注意不可偏食、节食, 致使身体过瘦, 引起子宫脱垂的发生。其次饮食不可偏嗜, 如过食肥甘厚味、少食蔬菜水果, 易于损伤脾胃, 久之或脏腑虚衰、正气不足, 或六腑不通、大便秘结, 正气不足则无力固摄脏腑, 大便秘结则怒挣使气机下陷, 与子宫脱垂的发生或加重皆有关联。徐氏等[6]认为生殖道脱垂与营养缺乏有关, 其原因是营养缺乏时体力衰弱、肌肉松弛及盆腔内筋膜萎缩。马氏[5]调查子宫脱垂患者36人, 其中消瘦者竟有19人, 占52.8%。另外, 诸多医家[1,2,3]也提出预防子宫脱垂要在产后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便秘。

(2) 食疗药膳。食疗药膳既可防病, 又可治病, 对子宫脱垂有一定作用。如王氏[7]、张氏[8]提出用人参粥 (人参或党参、生姜、粳米, 煮粥) 、黄芪粥 (生黄芪、陈皮、粳米, 煮粥) 补中升提, 以治中气下陷型子宫脱垂;升麻芝麻煲大肠 (猪大肠、黑芝麻、升麻, 煲汤) 、金樱子粥 (金樱子、粳米或糯米, 煮粥) 补肾固脱, 以治肾虚不固型子宫脱垂;糯米绿豆肠 (糯米、绿豆、猪大肠, 煲汤) 补脾固脱、清利湿热, 以治脾虚型兼有湿热的子宫脱垂。房氏等[9]取生猪大肠1段, 将党参灌于肠内, 两端以麻绳扎紧, 入锅内加水炖熟, 大肠连同党参, 早晚分服, 1剂/d, 治疗阴挺30例, 结果Ⅰ度者3~5剂即愈, Ⅱ度者10余剂可愈, Ⅲ度者数10剂便愈, 30例中有效28例、无效2例, 有效率93.3%。另外, 郑氏[10]提出老年妇女多食富含植物雌激素的食品对预防子宫脱垂有一定作用, 如大豆及大豆制品、大麦、小麦、燕麦、大蒜、土豆及红薯等植物雌激素含量最高, 苹果、樱桃及石榴等水果也含有较丰富的植物雌激素, 植物雌激素并非真正的雌激素, 而是具有类似雌激素作用的物质, 能与人体组织内的雌激素受体结合, 产生微弱的雌激素样生理效应, 对维持子宫支持组织的生理功能, 防止其萎缩及功能衰退有一定帮助。

2.3 房室养生保健研究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曰:“房室勿令竭乏, ……不遗形体有衰”。明·张介宾《类经·摄生类》曰:“善养生者, 必保其精, 精盈则气盛, 气盛则神全, 神全则身健, 身健则病少”。房事不节、频繁流产, 易于伤精伤肾, 进而致使胞络损伤, 子宫摄纳无力, 易于发生子宫脱垂。如胡氏[11]总结子宫脱垂的发病指出:“房劳多产, 胞络损伤, 子宫虚冷, 摄纳无力”。因此, 要预防本病需惜精保肾, 节制房事, 减少人流, 同时人流后必须注意休息。

2.4 药物养生保健研究

由于产妇“五脏虚羸” (《千金要方·求子》) , 而绝经期老年人“天癸竭, ……形坏” (《素问·上古天真论》) 。因此对于产妇若有脾虚气衰者可服补中益气汤、绝经期老年人若有肾虚精亏者可服六味地黄丸等调补脾肾, 以预防子宫脱垂。

3 结语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为降低本病的发病率与本病愈后复发率。应该针对本病研究关注的热点和存在的问题, 研究、制订一套防治途径合理、安全有效且易于在行业内推广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案, 以指导临床治疗。

摘要:阐述养生保健在子宫脱垂中的治疗价值, 系统描述中医养生保健方法, 如生活起居养生保健、食疗药膳养生保健、房室养生保健、药物养生保健等, 以期为康复医学、妇科病学和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子宫脱垂,阴挺,养生保健原则,养生保健方法

参考文献

[1]李仁杰.子宫脱垂防重于治[J].药物与人, 2005 (6) :52.

[2]冯持真, 伍洁莹, 覃钰纯.江门市区妇女五期保健现况调查[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8, 11 (1) :91~92.

[3]关立华, 罗雪莹.子宫脱垂的防治[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6, 13 (2) :49-50.

[4]杨晶.产后当心子宫脱垂[J].婚育与健康, 2000 (6) :17.

[5]马士梅.子宫脱垂36例病因的调查分析[J].淮海医药, 2003, 21 (2) :140-141.

[6]徐宏里, 赵跃宏.子宫脱垂的病因及治疗[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5, 2 (4) :196-197.

[7]王廷超.子宫脱垂的食疗药膳[J].食疗药膳, 2004 (9) :28.

[8]张艳.子宫脱垂饮食疗法[J].河北中医, 2006, 28 (1) :43.

[9]房爱民, 王明建, 高大硕.验方治阴挺30例[J].时珍国药研究, 1997, 8 (2) :180.

[10]郑惠方.子宫脱垂应早防[J].老年人, 2006 (5) :54

中医养生理念 篇11

健康没有救世主,不靠神仙皇帝,全靠自己救自己,自己解脱自己,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和前途。神为形之主宰,要定住神,沉住气,意志坚强,心安神定,人定则胜天,欲寡则延年。

心平气和,松静自然,七八分饱,不咸不甜,练养结合,身材匀称。

神要明,心要平,形要松,气要充,腹要空,便要通。静常安,俭常足,慎无忧,忍无辱。

心平气和有几句话:知足者富,吃亏是福,糊涂难得,不嫉不求,不贪为宝,沉默是金,修德是根,宽容为本,容人、容事、容物。关键是一个和字:要保持自我体内和、与家人和、与他人和、与社会和、与自然和(“和”乃协调、和谐、平衡、融洽、适度、混化之意,它存在于天地万物的运化之中)。

中和有节,过犹不及:情志不过激,食不过饱,饮不过多,形不过劳,劳不过疲,眠不过久,息不过度,志(追求)不可满,脑不过用,乐不可极,欲不可纵,冬不极温,夏不极凉,名不可贪,利不可求。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事不可做尽,话不可说尽,势不可用尽,福不可享尽,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凡事要留有余地,适可而止。目无妄视,耳无妄听,口无妄言,心无妄念,身无妄动。神与形合,心安神定,无愁亦无病。静亦定,动亦定,动静相宜,身心健康。

退休后,做自己想要做的事,读书写作,致力于中医养生学的研究和传播,情志畅达,利己、利人、利社会,乐在其中,福在其中。

动功静功皆有益,升降开合保平衡。中和养生,健美身心,幸福美好。

总之,中医养生要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劳作有度,锻炼有术,精神内守,健康长寿。它概涵了心理、生理、社会、自然、伦理道德及人际关系的中和、平衡、协调、发展。其中以心理平衡为核心是健康长寿的决窍。

澳大利亚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展望 篇12

关键词:自然疗法,中医养生,预防医学,澳大利亚

2012年7月1日, 澳大利亚成为第一个确立并实施中医注册法的西方发达国家, 是海外中医的“桥头堡”。以自然疗法为代表的中医养生保健体系已被澳大利亚政府所承认和采纳, 广泛用于临床实践, 澳大利亚自然疗法其所发挥的长处和优势也越来越引起大众的重视。

自然疗法是应用与人类生活有直接关系的物质与方法, 包括食物、空气、水、阳光、体操、睡眠、休息及有益于健康的精神等因素, 如希望、信仰, 保持和恢复健康的一种科学艺术[1]。自然疗法起源于西方替代医学, 该术语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使用[2]。但其哲学指导思想可追溯到我国战国时期中医经典《黄帝内经》, 其中比较系统地论述到人类起源于自然, 发展于自然,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 人与自然统一。2014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 (国中医药办发[2014]15号) 公告 (以下简称《中医素养》) , 进一步奠定了中医养生保健素养的海外民众基础, 使其独具特色、内涵丰富。

1 中医养生保健素养的国内外背景

1.1 夯实国内文化软实力, 传播中医精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已然成为一种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 主要表现为自身的话语体系、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人文科学等方面[3]。中医养生保健, 强调天人整体的思维方式, 建立和谐自然的生活方式, 注重阴阳对称, 循证调摄。中医养生保健“阴阳观”出自“群经之首, 大道之源”, “五行学说”源于“天地之大法”, “精气理论”引自南华真经, 传承中医养生保健素养, 不仅是自然疗法临床经验的汇总, 更是中华传统文化软实力的海外精华。

1.2 提高国外居民健康总水平, 践行大众路线

据不完全统计, 澳大利亚全国中医诊所约9 000所, 中医执业医生超过3 000名。自然疗法是以人体健康为核心, 强调以维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为重点[4]。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指出要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满足公民医疗卫生需求。然而,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环境的变化, 居民的健康素养仍不容乐观, 澳大利亚地广人稀, 全科医生紧缺难题始终未能彻底解决。提高澳大利亚公民中医养生保健健康素养, 是现有澳大利亚医疗资源不足走出困境的契机。《中医素养》可供没有医学医药教育背景的普通人群使用, 其论述基本知识通俗, 基本技能实用, 较为贴近澳大利亚民众, 便于掌握。

2 《中医素养》的概况

2.1 内涵概念

中医养生保健, 是指运用中医养生理论和养生保健方法, 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状况进行辨识、评估、调理、指导, 通过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5]

中医养生保健素养的内涵是指个人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理念和知识、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养生保健内容、养生保健简易方法, 以及对养生保健知识的理解, 并结合运用提高自我健康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因此, 中医养生保健与自然疗法在理念上一脉相承, 重视澳大利亚人民身体的保养, 培养正气, 提高抗邪能力, 预防疾病的发生。

2.2 结构框架

《中医素养》包括了四个部分, 界定了42种基本中医养生保健素养。第一部分是基本理念和知识, 共13条;第二部分是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 共13条;第三部分是常用养生保健内容, 共6条;第四部分是常用养生保健简易方法, 共10条。围绕情志、起居、饮食、运动的中医养生防患于未然, 介绍适宜公民掌握的自然疗法基本知识、理念、技能和方法。

2.3 涉及学科

《中医素养》对中医养生保健理论进行了高度提炼, 依据《国家标准GB/T13745-2009》, 公告涉及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口腔科学、中医老年病学、针灸学、按摩推拿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医护理学、中医食疗学、方剂学等至少13个学科内容, 均是澳大利亚自然疗法的必备常识和专业知识。[6]

3 《中医素养》的重点与难点

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提高澳大利亚公民素养水平需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形成 “知- 信-行”的模式, 如图1所示。

首先澳大利亚国家政策层面的准确把握, 通过公民自身理念的转变, 最终促进健康行为方式的养成。公告第一部分基本理念和知识、第二部分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是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的基础部分, 为公告的重点内容。一般可通过书籍、网络、交流等个体行为实现, 偏重于养生理念, 便于理解。

公告第三部分常用养生保健内容、第四部分保健方法, 是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的提高部分, 是公告的难点内容。一般要通过华人社团的咨询、培训、体验理解等社会机构辅助完成, 偏重保健实践, 便于掌握。

公告第二十八条“饮食养生”、第三十二条“体质养生”, 首先应该明确个人的体质类型;第二十九条“运动养生”太极拳、八段锦套路可自行业余学习;第三十一条“经穴养生”针、灸、推拿、按摩、运动时常需他人协助实施;第三十八条“运目法”、第四十条“提气法”、第四十二条“足心按摩法”尤其要把握具体实施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项等。

4 《中医素养》对自然疗法的启示

4.1 遵循科学证据, 开展素养评估

衡量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 须开展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评估, 掌握基线水平, 统一管理, 分层实施, 同步进行, 定期开展, 鼓励澳大利亚全科医生 (GP团队) 、中医健康管理机构对体育教育、文化卫生、特定环境等进行现状调研, 中医药科研人员应学习和掌握循证医学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从而丰富自然疗法的科学性, 使其有所创新, 有所前进。

4.2 开展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进行素养培训

中医本身是传统医学的学科, 澳大利亚公民阅读经典原著较难理解, 且普通人群一般不具备专业背景, 中澳两国民众的文化层次、健康理念、经济条件存在差异, 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培训须贴近日常生活, 比如建立澳大利亚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培训基地、澳大利亚孔子学院, 提高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质量, 从而使自然疗法在医学界得到公认及最有力的支持。

4.3 规范自然疗法市场, 发展养生行业

未来几年, 澳大利亚政府应进一步规范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业, 规范职业评估“252214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252213 Naturopath”, 引进海外中医人才, 尤其是规范中医、自然疗法的操作流程、技术标准, 简化行政审批, 既要将后者培育成为中医养生保健领域的主力军, 又要同时开展行业内部监管, 邀请一批中、西医学专家团队, 揭露骗局, 净化市场, 规范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服务质量, 倡导文明经营, 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使公众健康回归本源, 降低皮肤癌、肥胖等疾病发生率, 使澳大利亚自然疗法成为中医养生保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璀璨明珠。[7]

参考文献

[1]仇伟欣, 范为字.自然疗法介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0, 7 (2) :87.

[2]张六通.天人合一观与《内经》中的自然疗法[C].首届国际自然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1:115-122.

[3]都培炎.全面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视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 2013 (10) :4-8.

[4]李爱民, 张荣健.试论自然疗法[J].中国疗养医学, 2013 (6) :504-505

[5]史悦.论传统养生气功文化及其现代功用[J].搏击·武术科学, 2013 (8) :95-96.

[6]邹霞.高等中医教育模式下的名中医成才之路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 2012.

上一篇:JS防水涂料下一篇:储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