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保健之道

2024-09-21

中医养生保健之道(精选11篇)

中医养生保健之道 篇1

摘要:养生,就是保健生命,养生之道就是保养生命的理论和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中医养生学以研究中国传统的寿养天命、强健体质、预防各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为宗旨,有效达到强身健体、防病防衰、延年益寿的自然实用学科。

关键词:养生,保健,理论方法

一、中医养生之道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变化规律,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养生保健的关键环节是要顺应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有智慧的养生学家在养生实践中,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适寒暑,岁喜怒而安居处,适阴阳而寒热,避除邪气,颐养天年。中医特色养生要掌握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规律,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去探究生命的奥秘,追求人类的健康长寿。

(二)形神共养,动静结合

中医认为形体是外在的表现,精神是内在的体现。形神共养的体现就是既要考虑外在形体的保养,又要注重内在精神的修养,如此才能使形体强健,精神充沛,活力四射。二者相互统一,互根互用,从而使身体和精神平衡统一,动态发展。古代养生学家孙思邈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神,“生命在于运动”是古往今来永恒不变的保健格言,养生保健必须动静兼修,动静适度,才能形与神俱,健康长寿。

(三)协调平衡,阴平阳秘

中医理论五行学说指出,万物都是由五种基本物质木、火、土、金、水组成,并且这五种基本物质有规律的运动变化,它们彼此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互制化的动态协调关系,进而维持着自然界的动态平衡和人体生理机能的协调平衡。

中医认为健康的标志就是阴平阳秘,脏腑协调。而当人体在外感六淫、疫戾时毒、七情所伤等病因影响下,就会气血紊乱、阴阳失调、内外环境突变,从而导致生理功能低下,呈现过早衰老、百病滋生的状态。所以,延年益寿的秘诀在于气顺血行脏腑和调,阴阳和调身体强健,长命百岁健康长寿。

(四)固养正气,益寿延年

正气,乃人体之根本。固养正气,就是保养人体的精气血津液。从人体生理功能特点来看,精、气、神乃人体“三宝”,注重保养人体精华的根本在于固护脾肾。养生保健注重固护先天,调养后天,先天补后天,后天养先天,脾肾强健,百病不生。

(五)综合调摄,颐养天年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完整的统一体,无论哪一个生理环节出现障碍,都会影响生命的正常进行。所以,养生保健必须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到每个环节,全面考虑,综合调养。综合调摄主张动静结合,劳逸结合,补泻结合,形神共养,从而颐养天年。

二、中医养生的具体方则

(一)精神调养,立志养德

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精神调养就是通过怡养心境、清静养神等方法,达到心理健康。健康的精神调养,必须有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只有对生活充满信心,有目标、有追求的人,才会拥有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养,才有利于身心健康。古往今来的中医养生保健学说认为:善良、忠诚、爱心、友好、仁慈、乐于助人是做人的美德。只有拥有这些美德的人,才会享受生活无尽的快乐,更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长命高寿。

(二)合理饮食,益寿抗衰

饮食养生,是按照中医理论调整饮食,注意饮食宜忌,合理摄取食物,是健康长寿、青春永驻的养生方法。合理安排饮食,保证机体营养充胜,可使气顺血足,五脏六腑功能旺盛。中医养生实践根据事物的气、味及人体阴阳盛衰的情况,予以适宜的饮食营养,或以养精,或以补形,既可补充营养,保证机体健康,也是防病的重要措施。合理饮食,保健生命,抗衰驻颜。

(三)运动养生,增强体魄

中医将精、气、神称为“三宝”,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运动养生强调以气养形,以形运气,运动锻炼,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安神,畅通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从而增进机体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四)娱乐养生,陶冶情操

心情舒畅,有利怡情移性,舒畅情志。在生活中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娱乐活动达到,如琴棋书画养花养鸟,观光旅游,艺术鉴赏。这些娱乐形式,可以使人心情愉快,增长见识,舒畅情怀,又可活动筋骨,锻炼体魄,增加体质,运用养生于娱乐之中,从而养神健形,健康长寿。

(五)起居有常,祛病强身

中医理论认为:规律有节的生活起居也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关键环节。正常的生理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有节奏的物质运动形式,因此,我们要遵循自然的变化规律和人体本身的生理特点,考虑到年龄、体质、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因人制宜,制定合理的生活环节,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安排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劳作宜忌、房事宜忌、睡眠宜忌,达到祛病强身,强健体魄的效果。

现代社会中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保持良好的心态,充满自信心,修炼高尚的道德情操;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休闲娱乐,怡情怡性;饮食平衡,戒烟忌酒;睡眠充足,心情愉悦。倡导健康生活,健康养生,健康长寿。在纷繁多变的现代社会中,弘扬中医学养生之精华,珍爱生命,保健长寿。

参考文献

[1]郭英德.浅谈饮食对人体的滋养作用[J].中国健康大视野,2009(07).

[2]邢玉瑞.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中医养生保健之道 篇2

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

合理地安排饮食,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给,可以使气血充足,五脏六腑功能旺盛。因而,新陈代谢功能活跃,生命力强,适应自然界变化的应变能力大,抵御致病因素的力量就强。

中医认为:精生于先天,而养于后天

,精藏于肾而养于五脏,精气足则胃气盛,肾气充则体健神旺,这是益寿、抗衰的关键。因此,在进食时应选用具有补精益气、滋肾强身作用的食品。同时,注意饮食的调配及保养,对防老抗衰是十分有意义的。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充分发挥饮食的防老抗衰作用尤其重要。很多食物都具有防老抗衰作用,例如:芝麻、何首乌、茯苓、葡萄籽、核桃、枸杞子、龙眼肉、蜂皇浆、山药、人乳、牛奶、甲鱼等,都含有抗衰老物质成分,都有一定的抗衰延寿作用。经常选择适当食品服用,有利于健康、长寿。

饮食有节,就是饮食要有节制,即进食要定量、定时。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之说。所谓早饭宜好,是指早餐的质量,营养价值宜高一些,精一些,便于机体吸收,提供充足的能量。尤以稀、干搭配进食为佳,不仅摄取了营养,也感觉舒适。午饭要吃饱,所谓“饱”是指要保证一定的饮食量。当然,不宜过饱,过饱则胃肠负担过重,也影响机体的正常活动和健康。晚饭进食要少一些。也不可食后即睡,宜小有活动之后入寝。

此外,进食宜缓是指吃饭时应该从容缓和,细嚼慢咽。

如何正确选择中医养生之道 篇3

养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吕氏春秋》,历代医家均十分重视养生之道,这与中医素来崇尚“治未病”有关。

《黄帝内经》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中医防重于治;金、元四大家之首的朱丹溪更明确提出把养生的地位置于治疗之上,防病于未然。

尤其近年来,慢性疾病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近四分之三的人群受到亚健康的困扰,人们的健康观念和医疗保健需求正在发生变化,中医养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看体质

全国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委员会施仁潮教授介绍:“中医养生首先辨清体质,再对症施治。”

在当今社会,大部分人营养过剩,压力过大,睡眠不足,致神不守内扰乱脏腑,耗血伤精,或招致疾病,或使人早衰,正是中医所讲气阴两虚、阴虚火旺。如肺病、冠心病、肾病、慢性肝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慢性胃病、手术后及癌症患者等多为阴虚型,亚健康人群多为气虚型,其表现为手足心热,口干舌燥、咽喉干涩、鼻腔偏干、大便干燥、小便短而不畅,舌苔偏少、面色潮红、眼睛干涩、睡眠质量差等。

夏季的炎热天气还会加重气阴两虚、阴虚火旺症状,所谓“暑伤气,热伤阴”,所以一般认为夏天不宜进补的观念是不正确的,夏季不但需补气滋阴,而且是除病祛邪的最佳时机,但要施补得当。

二选方法

中医认为气虚、阴虚型选择“清补养生”最为适宜,即先清除体内毒素、油腻,全身通畅之后再滋阴补气,补五脏虚劳。尤其根据现代人的体质,清补更是平衡调补的首选。

现代人为什么应该遵循清补养生的理念呢?一方面是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隐患所致,平时吃的东西或许存在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等问题,长此以往会使体内毒素堆积;另一方面是个人生活习惯所致,常大鱼大肉,大量饮酒、吸烟等伤及阴液及正气所造成。此外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容易心情郁结,诱发疾病,特别是40岁左右的中青年人群。

朱丹溪认为,“阴虚难治,阳虚易补”。中医将气、血、精、津液归为阴,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全靠脏腑经络功能的正常活动,而脏腑经络功能的正常活动又依赖于气、血、精、津液,但人体内血、精、津液最易耗损,久而久之阴虚,导致脏腑无法正常工作,百病滋生;凡年长体弱、重病久病者,必归为阴虚或气阴两虚;所以滋阴补气乃治病强身之根本。

三挑补品

市场上以“清补养生”为主导理念的产品不多,品质道地的更少,目前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最受欢迎的清补养生产品是“寿仙谷铁皮枫斗灵芝浸膏”。

专家认为,寿仙谷铁皮枫斗灵芝浸膏首先是配方科学合理。该产品由数十位专家破译唐朝御医叶法善养生秘方,以滋阴圣药铁皮枫斗为君药,以扶正固本、补气安神之上品灵芝破壁孢子粉为臣药科学配伍研制而成,具有先清后补,补而不腻,清而不伤胃,滋阴补气的特点,被誉为清补养生极品。

铁皮石斛早在1987年就被国务院将列为珍稀野生药用植物加以重点保护,我国历代医药学著作对它的奇特功效均有明确记载,《神农本草经》:“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赢瘦,强阴,久服厚肠胃”;《道藏》更是将其列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本草纲目》:“强阴益精,厚肠胃,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益智除惊,轻身延年”,朱丹溪更将铁皮石斛称为“滋阴圣品”。

灵芝在《道藏》中也被列为“中华九大仙草”之一,是扶正固本、补气安神之上品。中医认为,灵芝可入五脏,补益全身。而孢子粉是灵芝的种子也是其精华,现代药理及临床实践证实灵芝破壁孢子粉的功效大大超过灵芝。

其二是选用仿野生有机栽培的“药材道地”,安全有效。武义寿仙谷当地百姓自古好采食山中珍贵仙草——铁皮石斛和灵芝用于防病治病、益寿延年。唐代御医叶法善常年深居寿仙谷,喜采当地两大仙草“铁皮石斛”与“灵芝”用于为唐高宗、唐玄宗等五位皇帝配制养生秘方。

现在,寿仙谷药业独创了“仿野生有机栽培铁皮石斛和灵芝等道地药材”,从源头确保了铁皮枫斗灵芝浸膏的高品质。其拥有国内唯一通过有机及GAP双认证的铁皮石斛、原木赤灵芝仿野生栽培基地2800亩,在种植及加工过程中不使用任何的农药、化肥、激素、防腐剂及添加剂等人工合成物质,从而确保了铁皮枫斗灵芝浸膏安全有效。经权威机构检测,寿仙谷铁皮石斛及灵芝破壁孢子粉有效成分含量高,药用价值好,其主要有效成分——铁皮石斛多糖含量高达47.1%,而一般铁皮石斛的多糖含量在15%-25%之间;寿仙谷灵芝破壁孢子粉主要有效成份一一粗多糖含量高达17.2%,总三萜含量高达13.5%,比常规的灵芝破壁孢子粉高20倍以上。

其三是科技含量高,口碑好。寿仙谷药业是铁皮枫斗国家质量标准制定单位,“灵芝破壁孢子粉”获全国科技创新成果奖,其铁皮枫斗灵芝浸膏是国内唯一获批准的浸膏类保健品。上海市劳模、雷允上药城执业药师吴宇雯介绍说:“寿仙谷铁皮枫斗灵芝浸膏是我们重点引进的高档清补养生产品,特别适合现代人体质,对生活不规律、烟酒过度、劳累过度、应酬过多、夜生活过多、用眼用脑过度及声音嘶哑等亚健康及慢性疲劳综合征有较明显改善作用,对肺病、冠心病、慢性肝病、肾病、慢性胃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癌症及手术后康复也有较好的调理和保健效果,顾客也反馈效果不错,购买者以回头客居多,服用也很方便,早晚用温开水冲服。”

读《黄帝内经》,悟中医养生之道 篇4

关键词:黄帝内经,阴阳平衡,养生

《黄帝内经》以“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为指导,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养生学体系, 通过顺应自然界四时气候及地理环境的变化, 主动地调养饮食与情志, 全面地调摄形与神, 以实现人人健康长寿、提升生命质量[1]。故认真学习《黄帝内经》, 究其理论, 悟中医养生之道。

1 顺四时以养生

中医养生学起源《内经》, 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中医养生学体系, 是研究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 延年益, 终其天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说。《素问》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节制房事”、“劳逸适度”、“保精宁神”等理论是中医养生立论之准绳。

人始于自然, 从于自然, 终于自然, 本为自然。中医学强调人与天的不可分割性, 整体性, 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 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发生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也, 神明之府也”,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 皆说明人是整体的、人与自然是不能分割的。

凡天地间上下四方的万物都和天气是相通的。《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天地之间, 六合之内, 其气九州, 九窍, 五脏, 十二节, 皆通乎天气”。是说, 人与自然息息相通, 阴阳二气相互消长转化运动的结果, 不仅影响着自然界, 同时通过自然界的变化影响着人体。《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 若天与日,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素问·四时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病疾不起, 是谓得道。”, 强调“善养生者必于藏”、“顺四时而适寒暑”, 要“服天气, 而通神明”。这是说人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按照四时的法则而生长的, 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 若天与日,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 告诫人们, 四时阴阳是万物生长的根本, 养生要顺应四时, 适应自然, 外避邪气, 要了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及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自然规律, 才能从根本上应天养生。

2 调摄情志以养生

保持乐观的情怀是保持健康实现长寿的重要条件之一。《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内无思想之患, 以恬愉为务, 以自得为功, 形体不蔽, 精神不散, 亦可以百数”, “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说明乐观能使人体气血调顺, 五脏安和, 精神内守, 从而保持身心安健, 要活到百岁的长寿也就不难了;调摄精神情志, 保持思想清静, 神志安宁, 知足而少欲望, 是养生的重要秘笈。古人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真气在体内正常运行与人体精神因素的密切关联, 对外, 要顺应自然界变化和避免邪气的侵袭;对内, 生活淡泊质朴, 心境平和宁静, “积精全神”、“精神内守”, 从而使思想清净, 情志畅达, 内心宁静, 神志安宁;切忌悲忧伤感, 即使遇到伤感的事, 也应主动排解, 收敛神气, 以避肃杀之气, 适应容平之气;同时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 有利于气机的通泄, 保持人体形神合一的生理状态。另外, 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关系, 亦有其一定规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有四时五行, 以生长收藏, 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 《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故要正确看待世间的人和事, 真正做到《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志闲而少欲, 心安而不惧, 形劳而不倦, 气从以顺, 各从其欲, 皆得所愿”。只有这样, 才能摒弃不利于人体的悲恐忧怒等不良的精神情志, 从而保持心境愉悦, 神气和畅, 形体健壮而享尽天年。

3 调摄起居以养生

3.1 起居有常

中医学认为, 自然界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乃至一日之内, 均存在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 人无时不受这种变化规律的影响, 也形成了人体自身阴阳变化的规律, 人们的起居作息必须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相适应, 不断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方可使人体的生理功能保持在稳定平衡的良好状态, 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冬季, 是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 人体的阳气也随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 养生则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 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 含而不露, 避免烦扰, 以敛阴护阳为根本, 使体内的阳气得以潜藏。在精神调养上力求其静, 控制情志活动, 起居调养强调了在寒冷的冬季, 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 有利于阳气潜藏, 阴精蓄积。

3.2 四时调神

天人相应论丛生了顺时养生的理论。《灵枢·本神篇》说:“智者之养生也, 必须四时而适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处, 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 长生久视”。“春三月, 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 万物以荣。夜卧早起, 广步于庭, 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 予而勿夺, 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 养生之道也。”, “夏三月, 此谓蕃秀, 天地气交, 万物华实。夜卧早起, 无厌于日, 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 使气得泄, 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 养长之道也。”, “秋三月, 谓之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肺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肪气清。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 “冬三月, 此谓闭藏, 水冰地诉, 无扰乎阳, 早卧晚起, 必等日光。使志若伏若匿, 若有私意, 若以有得, 去寒就温, 无泄皮肤, 使气亟夺。此冬季之应, 养藏之道也。逆则伤肾, 春为痿厥, 奉生者少。”说明顺时养生要求起居也要适应气候变化, 来预防疾病, 延年益寿, 并掌握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3.3 劳逸结合

劳逸结合, 不妄作劳是养生的关键。劳逸之间又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是人体的生理需要。养生应当正确处理劳逸之间的关系, 做到劳逸结合, 动静结合, 动以养形, 静以养神, 形神共养, 过度劳作, 有损健康;过度安逸, 同样也违背养生之道。《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云:“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要求人们有劳有逸, 以“形劳而不倦”为标准, 如“是以志闲而少欲, 心安而不惧, 形劳而不倦, 气从以顺, 各从其欲, 皆得所愿。故美其食, 任其服, 乐其俗, 高下不相慕, 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 淫邪不能惑其心, 智愚贤不肖不惧于物, 故合于道。”所云。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 保养神气, 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 以平为期”, 说明人体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阴阳状况, 使“内在运动”, 即脏腑、气血、精气的生理运动, 与“外在运动”, 如脑力、体力和体育运动和谐一致, 保持平衡。

3.4 节欲保精

历代医家无不强调节欲惜精。肾精是是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全身阴阳之根本, 人体的精华, 决定人体生、长、壮、老、已的整个过程;《素问·上古天论》云:“女子七岁, 肾气盛, 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 任脉通, 太冲脉盛, 月事以时下, 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 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 发长极, 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 面始焦, 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 面皆焦, 发始白;七七任脉虚, 太冲脉衰少, 天癸竭, 地道不通, 故形坏而无子也。”而肾中精气多欲则伤精, 必致亏虚, 故须节欲以安精神, 慎房事, 以维先天自能尽终其天年, 因此在养生中要特别注意调解情欲, 保养肾精。

4 饮食调养以养生

《素问·六节藏象论》有“天食人以五气, 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 藏于心肺, 上使五色修明, 音声能彰。五味入口, 藏于肠胃, 味有所藏, 以养五脏气。气和而生, 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的观点, 是说人必须要依赖天地阴阳二气的运动和滋养才能生存。

4.1 辨饮食之宜忌

《金匮要略》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 食之有妨, 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 害则成疾, 以此致危。”故饮食调养要遵循“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的原则, 使阴平阳秘。

4.2 平衡膳食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说“毒药攻邪, 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 以补益精气。”《素问·骨空论》曰:“调其阴阳, 不足则补, 有余则泻”。如益气、养血、滋阴、助阳、填精、生津为补虚;解表、清热、利水、泻下、祛寒、去风、燥湿等方面则可视为泻实。《素问·藏气法时论》亦说:“肝主春, ……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 ……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用辛补之, 酸泻之”;“肺主秋……肺收敛, 急食酸以收之, 用酸补之, 辛泻之”。可见秋季燥气当令, 易伤津 (下转143页) (上接156页) 液, 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心主夏, 心苦缓, 急食酸以收之”, “心欲耎, 急食咸以耎之, 用咸补之, 甘泻之”。均说合理饮食营养, 可使人体的五脏功能旺盛、气血充实。

4.3 节制饮食

《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 是说饮食调养要有节制, 做到“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饮食有节”, 应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调节饮食, 根据食物的性质和作用合理调配, 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因病之不同的辨证用膳, 避免机体早衰, 保证机体正气旺盛;若饮食无节, 暴饮暴食, 致后天之本不固, 则气血来源乏竭, 终成痼疾。

5 固养精气以养生

自古有“天有三宝日、月、星, 人有三宝精、气、神”之说, “故生之来, 谓之精, 两精相搏谓之神”, 需依后天水谷之气濡养, 而精和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正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 身之本也。”。《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中指出:“是以精中生气, 气中生神, 神能御其形也, 由是精为神气之本。形体之充固, 则众邪难伤。”即道出了形体充固之重要, 又注重了“神能御形”的功能。因此有“精全则气全, 气全则神全”之说。

6 结束语

《黄帝内经》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 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 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较全面的阐述, 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中医养生学视阴阳为生命之源, 人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 必须要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 把适应四时阴阳看作是一切生物维持生存的重要条件。所谓“适者生存”, 仍是生物界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 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其养生思想的重要性体现在:“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和“未病养生, 防病于先”。

参考文献

[1]张景明, 陈震霖.亚健康的防治与《内经》治未病理论[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8 (6) :144-145.

[2]《黄帝内经素问》, 王冰注本[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6月第一版 (1995重印) .

[3]《黄帝内经素问校释》,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中医学院校校释,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2月版) .

养生之道:日常健身养生八大法宝 篇5

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不落牙

叩齿,就是指用上下牙有节奏地反复相互叩击的一种自我保健法,民间俗称“叩天钟”。事实证明经常叩齿,不仅能强肾固精,平衡阴阳疏通、局部气血运动和局部经络畅通,从而增强整个机体健康,还可促进口腔、整个牙体及周围组织的健康,增强牙齿的全面抗病能力,使牙齿变得更加坚硬稳固、整齐洁白、润丰光泽,充满精健之象。其具体做法可概括为:精神放松,口唇微闭;心神合一,默念叩击;先叩臼牙,再叩门牙;轻重交替,节奏有致。终结时,再辅以“赤龙(舌头)搅海,漱津匀吞”,效果更佳。

头为精明之府,日梳五百保平安

勤梳头是一项积极的最简单、最经济的保健方法。为此,有人主张“日梳五百不嫌多”,要求最好“晨梳2~5回,下午再梳一回”,“一回以两分钟梳一百次”为宜。

因为梳子齿与头发频繁接触产生的电感应,会疏通经脉,促进血液循环,使气血流畅,调节大脑多路神经功能,增强脑细胞的新陈代谢,延缓脑细胞的衰老,增益脑力,聪耳明目,以及消除劳累。

脚为第二心脏,常搓涌泉保健康

人体健康与否,在于脚健。健脚益体,当首推热搓涌泉穴(即脚心中央凹陷处)。涌泉属足少阴肾经,“肾出于涌泉”。意思是说,肾经之经气犹如水井中的井源泉水一样,将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涌出,长久不断。经常温浴后搓此穴,可温补肾经,益精填髓,舒筋活络,平衡阴阳,调理五脏六腑;还能治疗头顶痛、癫气、肾炎、性功能衰退、小儿惊风、失眠、高血压、冠心病、心悸、咽喉肿痛、脚裂以及老年性四肢麻木等几十种恶疾。因此,涌泉穴又有“健身之穴”之誉称。

日咽唾液三百口,使你活到九十九

中医理论认为,唾液在体内化生为精气,为生命须臾不可缺少的物质,具有强肾益脑等作用。现代医学证实:唾液除具有灭杀微生物、健齿助消化等功能外,还发现唾液含有能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和皮肤表皮细胞生长的神经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唾液能消除从氧气和食物中产生的对人体十分有害的自由基;唾液还有很强的防癌效果。因此,如果每口饭咀嚼30次,就可以清除大部分有害物,有益健康。正因为如此,古今

中外的养生学者才把它誉为“金浆、金津、玉液、天然抗癌剂“等美称。所以听从”日咽唾液三百口“的忠告是很明智的。

日撮谷道一百遍,治病消疾又延年

撮谷道,就是做收缩肛门的小动作。其具体做法概括归纳为,“吸、舔、撮、闭”四字诀。即“放松全身,将臀部及大腿用力夹紧,配合收气,舌舔上腭,向上收提肛门,稍闭气,然后慢呼,全身放松”。每天坚持收(提)缩一百,每次1~2分钟,若大便后应延长至2~3分钟,可以促进肛周血液循环,防治静脉瘀血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内痔、外痔、肛瘘、肛裂、脱肛、肛门湿疹、便秘、慢性肠炎等;同时对治疗和预防冠心病、高血压、下肢静脉曲张、肛周炎症、肛周皮肤损伤等慢性疾病有显著效果。

随手揉腹一百遍,通和气血裨神元

揉腹,即用手来回擦或搓介于胸和骨盆之间,包括腹壁、腹腔及其内脏的一种养生保健法。中医理论认为:腹为人体“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认为脾胃居中,负责主运化水谷精微和统摄精血神液来充养敷布全身,令五脏六腑常壮无恙。通过揉腹,可以收到调理脾胃,通和气血,培补神元等功效。现代医学证实:揉腹有强幢脾、胃、肠和腹壁肌,提高消化系统功能和减肥作用。还有治疗中老年性便秘、胃肠溃肠、周期性失眠、遗精、心血管病等疾患的功效。揉腹方法,最好遵从《延年九转法》进行:“先用右手大鱼际在胃腔部按顺时针方向揉摸120次,然后下移至肚脐周围揉摸120次,再用全手掌揉摸全腹120次,最后逆向重复一遍,”至于揉腹次数可因人而异,但饱食或空腹或腹部患有炎症、肿瘤等则不宜施行。

人之肾气通于耳,扯拉搓揉健身体

古人强调肾耳合一,互为作用。耳为肾唯一之上外窍,耳健则肾通;肾气充足,肾精盈满,则听觉灵敏,针坠地也能闻其声。其做法为,以右手从头上引左耳14下(即用右手绕过头顶向上拉左耳)。再用左手从头上引右耳14下(即用左手绕过头顶向上拉右耳),现代医学认为:耳朵上的49个穴位和各部位与体内的五脏六腑以及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联系密切。采用扯、拉、按、摩、搓、揉、点、捏等手法,对双耳进行物理刺激和针炙治疗,效果更好。另外,对肝、胆疾患有辅助治疗作用。

消疲健美助血运,勤伸懒腰最为高

所谓伸懒腰,就是指伸直颈部、举抬双臂、呼吸扩胸、伸展腰部、活动关节、放散脊柱的自我锻炼。这样能使颈部血管舒畅地把血液输送到脑子里。大脑得到充足的营养,疲劳消除,从而精神振奋;能使全身神经肌肉得以舒展,促进机体平衡;能增加吸氧量,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促进机体新陈代谢;能消除腰肌过度紧张,并防止腰肌劳损,而且能及时纠正脊柱过度向前弯曲,保持健美体型。上述八诀能否成为真正的养生之年的“千古之术”。

名中医干祖望养生之道 篇6

童心一为纯洁无邪:因为无邪则心田宽畅开朗而没有烦恼。无邪之心,更没有损人、欺人、捉弄人、打击人的邪念。“敬人者人恒敬之”,身边有这么多的温暖感情,心情也更加舒畅、轻松而愉快。二为简单:不会穷思瞎想而绞尽脑汁,使脑子好好休息而可用在事业上。善于助人,其乐无穷;算计他人则自寻烦恼。三为乐观:儿童都是无忧无虑的旁观者,少为七情所伤,长期在“泰上忘情”的境界中,则真是“形全精复,与天为一”而长生了。

蚁食一为不挑食:像蚂蚁一样什么都能吃,只要无害身心的食物,不需要过分求冷、热、精、细、美味。卫生当然要讲,但也不必苛求。二为吃得少:像蚂蚁一样吃得少。因狼吞虎咽恣食饱餐而患病的,不胜枚举。梁章钜《退庵随笔·摄生》的“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是食多与食少的利与弊的最好总结。

龟欲龟被视为长寿的象征,更具“与世无争”“一无奢望”的习性。一者,不意气用事,遇事以退为务,以柔克刚。孔子强调“戒之在斗”,是有深远意义的。但另一方面必须指出,我们的“龟缩”,是针对名、利、富、贵而言。凡涉及大是大非,则应挺身而出,否则这样的养生是“苟活”!二者,龟无欲望,一贯不争不闹。大至狮虎、小至蚁蝼都有角斗,而自古以来也没有见到乌龟打架。儒家的“知足常乐”“不如意事常八九,能得成全无二三”。索性像龟一样“寡欲”,则心境舒畅怡然。

猴行猴子反应敏捷,活泼轻快,是终日无片刻之息的具有朝气与活力的动物。要做到这一点,一言以蔽之,曰“勤劳不懒”。猴子的长处有两点:

其一,多动。多动不一定就指跑步、打拳。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少用车子、电梯,以自己行走为主,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另一层意思是多动脑筋,尤其是在自己的事业上多动脑,而不是动歪脑筋。脑子多动,脑细胞更发达。

其二,戒惰。多动与戒惰好像是一回事,但多动是偏重于机体(身),而戒惰是偏重于思想(心)。干祖望的戒惰,是平常少坐多立,乐于坐硬板凳,正襟危坐,可保持英姿焕发、精神饱满。

小链接

养生保健之大敌

(一)烟:它的害处大有罄竹难书之多,早已众所周知,不再细述。

(二)酒:尚有些有益之处。但对“一日不可无此君”者言,也是于健康极为不利。《顾松圆医镜》:“烟为辛热之魁,酒为湿热之最……极能伤阴,断不可用。”

居家养生:衣食之道 篇7

春天阳气渐生, 阳寒未尽, 温差幅度较大, 因此, 着装既要宽松舒展, 又要柔软保暖, 还应注意随气温变化而增减, 切忌减衣过速。由于寒多自下而起, 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 青年女性尤需注意, 着衣不可过于单薄, 否则会导致关节炎与多种妇科病。春天适当捂一捂, 可减少疾病, 尤其是常见的呼吸系统传染病的发生。

俗话说“春捂秋冻”。“春捂秋冻”是一个古老的生活谚语。它告诉人们, 春天, 气候刚刚转暖, 不要急急忙忙把棉衣脱掉, 免得遇上刮风下雨, 身体突然着凉;秋天, 天刚一冷, 也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 捂得太严。春天转暖再捂一段, 秋天变冷再冻一段。

我们知道, 人的体温总是保持在37℃左右, 要保持体温恒定, 一是要靠身体自身调节, 二是要靠增减衣服来帮忙。所以, 正确运用“春捂秋冻”这句谚语, 对老人和小孩子防病保健大有益处。

春季是我国气候中冷暖交替、气候多变的季节。今天是春风荡漾, 明天则会寒风袭人;白天是气候宜人, 早晚却会寒冷异常。故春天的穿衣有其特殊性, 宜早晚增衣, 中午减衣。衣着的实用性表现为保暖御寒, 增减随意, 美观得体, 松紧适宜。春季穿衣应从衣料、款式、色彩等方面来考虑。

1. 衣料的选择

春天的气候忽冷忽热, 所以在选择衣料时首先要选择具有一定的保暖性而又要柔软透气吸汗的衣料, 如纯棉、纯丝绸的料子最适宜做内衣内裤, 对皮肤有保养作用, 不会引起皮肤瘙痒症;全毛薄花呢、女衣呢是春天套装的上好选料;全棉细帆布、磨绒斜纹布、灯芯绒等也是上佳的春季服装面料, 可以做成各类休闲茄克、衬衫及长裤。总之, 春天衣料要选择既能防风保暖而又透气导汗的衣料。在色泽的选择上可根据年龄和肤色来进行挑选, 红、橙、黄是暖色, 符合春天的热烈、明快, 适合于青少年;绿、蓝、紫为冷色, 色调清新、素雅, 适合中、老年人在春天穿着。

2. 款式的选择

(1) 风衣:造型线条流畅, 衣领可敞可紧, 腰可束可放, 能抵御寒意, 增添自如, 适合在初春的早晚穿着, 或在春雨绵绵的日子里穿着。

(2) 茄克衫:其款式特点主要是腰腹部紧束, 对襟用链连接。敞开能透气散热, 拉上能防风保暖。初春时节的茄克衫可选用全棉细帆布、灯芯绒等作面料, 春末可选用真丝来作面料。

(3) 西装:薄型挺刮的西装是男士在春季最好的选择;西装套装与套裙也是女士们在春天必备的服装。

(4) 休闲运动装: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 穿上休闲的运动装, 远足、打球、钓鱼, 行动方便, 与大自然和谐, 使人身心彻底放松。同时各种质地轻柔、色彩鲜艳、品种款式众多的薄型羊毛衫也是年轻人较佳的选择。

3. 鞋袜的选择

随着春天的到来, 人们的活动增加, 常常远足郊游或举家外出进行空气浴、日光浴以吐故纳新, 故春季鞋袜的选择也很有讲究。春天皮肤易过敏, 袜子最好选择纯棉的。春天鞋子最好选择宽松些的, 郊游远足时选择皮革面料的运动鞋;家居时可选择皮拖鞋, 即保暖又透气;上班时可选择软牛皮面料皮鞋。总之春季的鞋袜既要能保暖防寒, 又要能透气防湿, 还要穿着舒适。

食之道

春天万物复苏, 生机勃勃, 可吃些葱、姜、蒜、韭菜, 祛阴寒且助阳气升发, 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 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中医认为, 肝禀风木, 外含于春, 故春天人体肝气易亢, 肝旺则可伤脾, 因此, 唐代药王孙思邈曾讲:“春日宜省酸增甘, 以养脾气。”可适量吃些大枣、蜂蜜之类滋补脾胃的食物, 少吃过酸或油腻、糯米团饼等不易消化的食品。还要多吃蔬菜, 如芹菜、菠菜、白菜、油菜、莴笋、绿豆芽等, 补充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晚春气温日渐升高, 饮食应注意清淡, 不宜进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锅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热之品, 以防体内积热, 邪热化火, 导致疮痛疖肿等疾病。

中医认为, 春天是肝旺之时。粥不仅营养丰富, 还有清洗机体脏器的功能, 一碗粥下肚, 会觉得通体舒畅。尤其目前正值春季, 适宜采取喝粥等比较温和的滋补方式, 以免补过头导致肝火过旺。因此, 根据个人经验, 介绍了一些融合药材的猪肝粥、枸杞粥、梅花粥给大家。

●猪肝粥

新鲜猪肝100克, 绿豆60克, 大米100克, 食盐、味精各适量。将绿豆、大米洗净同煮, 大火煮沸后改小火慢熬, 至八成熟后, 将切成片或条状的猪肝放入锅中, 熟后调味。此粥补肝养血、清热明目、美容润肤, 特别适合面色蜡黄、视力减退、视物模糊的体弱者。

●枸杞粥

枸杞子30克, 大米60克。先将大米煮成半熟, 然后加入枸杞子煮熟即可。特别适合头晕目涩、耳鸣遗精、腰膝酸软等症者。肝炎患者服用, 则有保肝护肝、促使肝细胞再生的良效。

●梅花粥

动静之道话养生 篇8

关键词:养生,运动,静养

运动和静养究竟在养生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如果仅作单方面的思考而不辩证地审视这个问题, 就会陷入片面的认识和无谓的争论, 难以探寻到深刻而正确的养生精髓。《庄子·知北游》云:“人之生, 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 散则为死。”这就指出生命活动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物质“气”聚散离合运动的结果, 生命离不开物质运动。而阴阳又是生命之根源, 万物皆负阴而抱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阴阳互根互用, 生命在物质与功能、静止与运动中生生不息地演绎发展, 因此呵护生命, 动养和静养不可偏废。

一、动养生命, 焕发活力

从古至今, 不乏以“动”为主的养生流派, 他们主张运动能养生, 坚持得长寿, 如《吕氏春秋·尽数篇》曰:“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形气亦然, 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强调重视运动锻炼。华佗亦谓:“人体欲得劳动, 但不当使极身。动摇则谷得消, 血脉流通, 病不得生, 当譬犹户枢, 终不朽也。”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提出“生命在于运动”的格言, 更是一语道破运动对于养生的重要性。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运动能够有力地促进体内代谢过程, 使生命焕发活力。新陈代谢的进行, 需要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运动使呼吸功能增强, 心肌舒缩有力, 每分钟从心脏泵出更充足的血液, 将更多氧气运往全身各器官、组织;运动促进消化吸收功能, 提高消化酶的活性, 使食物营养素更充分消化吸收, 向各器官组织提供更充分的养料, 延缓细胞衰老;运动能使骨骼、关节、肌肉保持良好功能;运动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对预防各种疾病以至癌症都有重要作用。可见, 生命在于运动, 使生命之树常青。

二、静养生命, 康寿绵绵

通过静养得长寿者也不在少数。很多以静为主的职业, 如作家、书法家、画家和科学家等, 活到八九十岁者却不乏其人, 自古以来, 禅师、道士大多健康长寿, 这与他们经常坐禅入静不无关系。在动物界, 被视为长寿象征的龟与鹤, 也是好静而不爱动的动物。由此可见, 静养与长寿关系密切。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力倡养生贵养神, 主张以“静”为主的养生法, 认为静能养神, 可致长寿。道家养生注重自然恬淡、少私寡欲的生活情趣, 通过精神修炼, 摒去利欲, 收心习静, 做到处物而心不染, 以合于健康大道。庄子提出的“恬淡虚无”、“任其自然”, 老子提出的“清净无为”、“返朴归真”的静养理念, 既是一种长生方法又是一种人生境界。他们在养生实践中提倡“导引”、“吐呐”、“养静”、“至虚极, 守静笃”等精神内守、顺乎自然的养生方法。生命在于静养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静, 是指无身体活动性, 物质上的静止。像庄子的静坐功, 要求静坐, 调息入静, 暂时关闭一切的信息通道, 将呼吸调节为纳唯绵绵, 吐唯细细, 使自己达到宁静的境界。二是养, 休养心性, 也是指心理上的平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定、从容。静养重在“养心”, 《内经》要求人们“是以志闲而少欲, 心安而不惧, 形劳而不倦”, 显然也提倡养生重在养心, “精神内守, 病安何来。”其意也是强调养心。现代心理学中心理神经免疫学已经认识到, 一个人如果能常常使自己保持宁静祥和的精神状态, 就能够影响自己的免疫系统, 提高其功能, 从而起到治疗疾病和健身的作用, 因此积极培养这种心理状态, 就能使身体处于健康的状态。

三、动静适度, 道法自然

运动和静养都是养生之道, 我们需要全面审视、中庸平衡、掌握法度、善加利用, 防止偏颇的观点所导致的弊端。静与动皆不宜太过, 所谓物极必反, 过久必有所伤, 过强必有所害。劳与逸, 静与动, 一定要适度而有节。孙思邈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 但莫大疲及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 户枢不蠢, 以其运动故也。”“养性之道, 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盖以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 久立伤骨, 久坐伤肉, 久行伤筋也。”可以明显看到他重视运动的度, 指出劳作行动过度则有伤身体。同样, 静养也需有度, 若一味地练静功, 不与适当的运动相结合, 也会引起机体功能的衰退, 甚至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和骨质疏松。孔子也主张动静结合、劳逸结合的养生法, 《孔子家语·五仪解》云:“若夫智士仁人, 将身有节, 动静以义, 喜怒以时, 无害其性, 虽得寿焉, 不亦可乎?”宇宙间万物的存在都是运动和静止的对立统一。生命在于运动, 也在于静养。动静的把握还应遵循自然之道, 如春夏二季气候温和, 万物生机勃勃, 最宜伸展形体, 以动养阳。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春三月, 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 万物以荣;夜卧早起, 广步于庭, 被发缓形, 以使志生……”。秋冬二季气候开始变冷, 万物开始凋零, 则应宁心静身, 以静养阴。经曰:“冬三月, 此为闭藏。水冰地坼, 勿扰乎阳, 早卧晚起, 必待日光, 使志若伏若匿……此冬气之应, 养藏之道也……”

四、时代意义, 身心兼养

运动和静养对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应当有相应的调整和取向。青年人应当七分运动、三分静养, 而中老年人则应当三分运动, 七分静养。因为动养能促进生长发育, 青年人正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提高新陈代谢率, 促进自身的生长, 符合生理规律和自然规律;中老年身体状况不如青年, 各项机能逐渐处于衰退期, 静养能降低体内的新陈代谢率抑制衰老, 利于中老年的养生。动静适度的养生之道对身处经济时代的现代人尤其有特殊的指导意义。身为现代人, 不得不应对各种压力, 紧张忙碌的工作、节奏急速的生活、不断更新的知识和信息、繁复琐屑的人际关系都紧紧束缚着人们的身心。因此现代人相对而言更需静养功夫, 以宁静致远的气度化解身体的疲惫和心灵的浮躁。不知静养, 则耗散生命本真之气。中国古代四百多位皇帝的平均寿命只有四十多岁, 短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七情六欲太过, 各种干扰太多, 生命一直处于躁动和物质耗损的状态下, 导致气机紊乱, 精血亏虚。反观老中医看病把脉要调整呼吸, 书画家写字作画要全神贯注, 精神内守, 其实就是静养生命的具体体现。故老中医多得健康长寿, 历史上有记载的四百多名中医, 平均寿命在八十岁以上。

总之, 养生保健的“静”与“动”既对立又统一, 不可把两者截然分开, 所谓“心神以静为宜, 躯体以动为主”。适度的运动和心神的静养, 此二者相互为用, 只有懂得协调这二者的关系, 动静结合, 身体才能更健康, 生命质量才能够更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王淑美, 林丽珠, 张文亮.中医文化与健康励志教育[J].高校教育研究, 2009, 17 (9) .

[3]卢梅生.生命力医疗有疗效自然有魅力[M].广东: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 2009.

庄子养生之道探微 篇9

关键词:庄子,养生

庄子 (约前369—前286) , 全名庄周, 战国时期宋国人, 其推崇和发展了老子道家学说, 成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养生学说的影响至为深远, 构成了自我独有的养生之道, 其倡导通过领悟自然客观规律洞察秋毫现实社会, 遵循自然生存法则游刃有余现实人生, 应对自然发展变化安时处顺现实生活。

一、洞察秋毫:领悟自然客观规律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 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 其将“道”视为事物的本原和变化的依据, 信奉“重人贵生”, 认为“先天地生”的“道”也是生命的本原, 表现出生命本身的肯定。在养生方法上, 道家主张“致虚极, 守静笃”, 并由此而演化发展出了道家的以静为主的养生体系。按照道家的学说, 养生的至高境界是回归到“赤子状态”, 尽量不要受到外界社会的随意干扰, 最佳的状态是“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对于养生之道, 庄子在多篇论述中都已经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认为养生是一门大学问, 是“至道”, 他强调“形体保神, 各有仪则”, 倡导“道之真以治身”, 只要坚持恪守中和的思维观念, “守其一以处其和”, 通过“报魂守一”的方式, 使“气”与“道”紧密结合, 就可以做到身躯不朽, 长生不老[1]56。换句话说, 在庄子看来, 如果一个人善于采用已有的智慧去开发原先没有过的养生知识, 并且能够使用这种养生知识去护养生命的话, 那么他就不但能使个人生活得以尽享天年, 而且可以使个人智慧发挥到极致状态。

因此, 以道家哲学观为基础,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遵循自然客观规律, 忘却个人情感, 不为外物所滞, 指出养生之道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 即秉承事物中虚的本来之道, 顺应自然的客观发展与变化。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 庄子在《内篇·养生主》中曰:“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 殆已!”意思是说,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而知识是无限的, 所以没有必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 以免使个人感到身心疲惫, 辛劳不堪, 最终丧失生活本质上应有的无穷快乐。庄子采用人有限的生命与社会无限的知识之间的鲜明对比, 目的在于讲述一个深刻的养生之道:人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 而人类社会是非常复杂的, 生活在如此一个相对复杂的社会当中, 就应当遵循自然客观的发展规律, 也就是顺应自然的发展之道, 并将其作为为人处世和个人发展的惯常做法。在此基础上, 庄子进一步在该篇文章中曰:“为善无近名, 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 可以保身, 可以全生, 可以养亲, 可以尽年”, 昭示人们不要为善去刻意追求功名, 也不要为恶而无奈遭受刑辱, 而应当保持一颗恒定自然之心, 善于避开一切是非矛盾, 在复杂人类社会产生的激烈矛盾与是非空隙中苟全性命, 安享一生, 这样才能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和“尽年”的至极状态。庄周如此的养生之道, 实际上是从老子“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的道家思想引申发展而来, 反映了其强调领悟自然客观规律, 追求自然长久、独善其身的深邃人生历程[2]99。

二、游刃有余:遵循自然生存法则

为了倡导和推崇自己的养生哲学, 庄子善于通过形象的寓言故事和生动的语言表达来阐述个人关于养生之道的体会心得。比如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是大家最为耳熟能详的一个精彩故事, 在这个故事当中, 庄子的本意并非是为了宣讲如何杀牛, 其用意在于借此来充分表达个人所具有的深邃精深的养生观念。“庖丁解牛”这个典故出自于庄子的名篇《养生主》。在这则故事中, 庖丁向梁惠王详细介绍了他宰杀牛的过程, 谓之“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 批大郤, 导大窾, 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 而况大軱乎!”以至于梁惠王听后拍掌大呼曰:“善哉, 吾闻庖丁之言, 得养生焉。”由此, “养生”一词纵贯古今, 成为中华体育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3]7。在这篇故事中, 庄子试图为人们首先提出这样一个疑问:对于体格肌理纷繁复杂的壮牛, 庖丁为什么不仅能够巧妙下刀, 而且还可以做到刀刀到位, 很快找到关键所在, 神情显得轻松简单, 这其中到底包含怎样的哲理?对此庄子解释说, 这是由于庖丁完全掌握了牛的肌肉与骨骼基本结构, 尽管不同的牛之间存在一些略微差异, 但无论是什么样的牛, 其骨肉肌理大概都是一致的, 因为庖丁熟悉和掌握了牛的机理, 自然就懂得从何处下刀, 而且刀刀到位, 游刃有余。推而广之, 庄子认为, 人类的养生之道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主张效法“庖丁解牛”, 提倡“因其固然”、“依乎天理”, 认为做事不仅要善于掌握基本规律, 而且还要始终保持一种谨慎小心的生活态度, 遵循自然生存的法则, 适当收敛毕露的锋芒, 并且在懂得利用自然客观规律的同时, 更要着力于反复进行必要实践, 如同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 只要带着思考的意识去不断地反复探索, 就一定能够领悟出事物发展的真理所在。究其缘由, 这是因为人类的生活也如同牛的骨肉肌理一样存在着客观的内在规律, 如果人类对于生活当中的基本规律理解透彻、真心领悟, 并且谨慎做事、善于藏锋, 那么就能够如同庖丁一样, 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 也就可以做到化繁为简, 避开矛盾, 真正获得身心上的特别轻松, 最后达到“得养生焉”的状态。

三、安时处顺:应对未来发展变化

庄子认为, 人处世间应秉承事物中虚之道, “顺天道而从之”, 并以此构成其养生观念的核心思想。在庄子心中, 所谓养生之道, 一方面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 一方面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 他倡导以顺其自然的养生方式, 力求体现人生的哲学思考和生活乐趣。由此, 在《内篇·养生主》中, 庄子提出“安时而处顺, 哀乐不能入也, 古者谓是帝之县解”的说法, 又提出“脂穷于为薪, 火传也, 不知其尽也”的观点, 主张无需追求人类肉体的永生, 这是由于人的生命如同火一样总有一天是要熄灭的。那么, 面对人生未来的发展变化, 庄子的应对策略又是什么呢?他主张“出入六合, 游乎九州, 独往独来, 是谓独有。独有之人, 是谓至贵”;“死生存亡, 穷达贫富, 贤与不肖, 毁誉, 饥渴寒暑, 事之变, 命之行也”, 特别强调听凭天命, 顺应自然, 以安时处顺的生活态度来应对未来的发展变化。

庄子提出的“安时而处顺”的养生思想, 意欲表达的是一种颠扑不破的人生真理, 那就是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事态时, 一定要尽量采取顺其自然的个性心态, 特别是在面对全新的发展变化、意识到个人的渺小和无助时, 更要带有一种“认命”的态度。许多人据此认为, 庄子的上述养生思想带有相当消沉被动的成分, 但是当其真正踏入复杂凶险的社会之后, 当其真正被险恶社会撞得头破血流之时, 他们就能够真正领悟出庄子秉持这种养生之道的深刻含义[4]5。因为, 考虑到庄子生活的时代背景, 以庄子观察问题的独特视角, 在当时纷繁杂乱的世界当中, 庄子已经深刻地意识到一个本事再大的人, 他也绝对不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 也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的。对于那些过度关注于追求名望, 或者那些通过歪门邪道获得额外收益的人来说, 都只能会产生一个结果, 那就是“灰飞烟灭”!因此, 庄子认为, 人们应该“安时而处顺”, 将世间的一切事物看成是相互对应的东西, 特别是对于功名、生死、寿夭和祸福, 应以平常自然的心态来进行应对, 安然处之。庄子提出的养生之道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比如宋代诗人赵师侠曾作过一首《踏莎行》, 词云:“万事随缘, 一身须正。功名富贵皆前定。多图广计要争强, 如何人力将天胜。枉费机谋, 徒劳奔竞。到头毕竟由他命。安时处顺得心闲, 饥餐困寝亏贤甚。”这可以算是对庄子一贯倡导的“安时而处顺”养生之道的较佳注解。

参考文献

[1]谭华.体育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6) .

[2]仰和芝.庄子养生之道浅析[J].池州师专学报, 2002 (1) .

[3]段建海, 董小龙.性命双修, 人与天一[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6) .

邵逸夫的养生之道 篇10

邵先生健康长寿得益于一生中在四个方面的坚持。

一、坚持工作不懈怠。邵先生一生创建了如此大的事业,和他勤谨工作是分不开的。在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邵先生坚持每天晚上只睡5个小时,中午小睡1个小时,其余时间都在工作。他坐的车里,酒吧被改装成小型办公桌,连途中的时间都不浪费。直到90岁前,邵先生还坚持每天上班。100岁时,还出席每两周一次的无线高层会议。邵先生说过:工作可以让人始终充满斗志,精力充沛,从精神层面为肌体永葆青春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宽容乐观不急躁。邵先生说,笑是宽容,宽容是一个人的修养和善良的结晶,是生活幸福的一剂良药。邵逸夫的容人之量是让下属最佩服的地方,他自己每天9时一定到片场,开会、试片等,其他人员偶有迟到也不深究。值得一提的是,邵氏的“金牌导演”李翰祥1963年在事业高峰期离开邵氏到台湾另谋发展,几乎动摇了邵氏根基。但邵逸夫爱才如命,上世纪70年代允诺他重返邵氏,丝毫不计前嫌。值得一提的是,邵先生闲暇之余还很喜欢看以搞笑闻名的《憨豆先生》。多年来,邵先生一直保持着开朗的心境,而乐观的情绪和开朗的性格,是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

三、善良仁厚有爱心。多年来,邵先生一共向内地捐助了34亿港元,兴建了5229个教育和医疗项目。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多所高校都有邵逸夫捐资修建的“逸夫楼”。他还模仿诺贝尔奖,创立了“邵逸夫奖”,其基金高达50亿港元。1990年,中国政府把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旧金山市把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以此来表彰邵逸夫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古人云:仁者寿。这是因为仁爱之人的心和山一样平静和稳定,他们以爱待人,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

养生之道 冬季养生 篇11

推荐食疗

当归枸杞炖羊肉

用料:当归15克,桂圆10克,枸杞15克,羊肉500克。

制法:羊肉切块,加生姜用开水稍煮,水漂沥干,加入各药、上汤,隔水炖熟,饮汤吃肉。

功用说明:羊肉温热,含蛋白质、脂肪、糖、钙、磷、铁、维生素(A、B)等,有补阴壮阳、补虚劳益气血的作用,桂圆补益心脾,可去羊肉膻味,当归补血养血、活血化瘀,共食可补阴壮阳,补益心脾。

“三九寒天”,就在小寒节气内,是进补的大好时节,自古就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人们在经过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脏腑的阴阳气血会有所偏衰,合理进补既可及时补充气血津液,抵御严寒侵袭,又能使来年少生疾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养生目的。

冬季气候干燥寒冷,应以补气润燥为主,进补时应食补、药补相结合,以温补为宜。平常食品应以高热量、含维生素食物为主,除谷类制品外,还应选用红心甘薯、黃豆、芝麻、花生、核桃等。

民间自古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之说。人们常在此节气应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以补充肾气。因为肾气充足,能抵御寒邪,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达到健体防病的作用。其间阴历十二月初八的“腊八节”,人们爱吃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栗子、红枣、莲子等熬成的香甜美味的腊八粥。

上一篇:营养膳食护理下一篇: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