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精选12篇)
中医养生学 篇1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关于人体生命养护的理论、原则及经验、方法的知识体系。它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 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 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从内容上来看, 它涉及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本课程在保持中医养生学理论的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 重视历代养生名家的学术精华, 同时对现代的养生学研究成果及其实践运用经验也注意吸纳在课程内容之中, 这为本课程的讲授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 使学生饶有兴趣地、系统地学习本门课程的知识, 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1 中医养生学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
“养生”是一个具有浓厚中国文化色彩的词语, 又称摄生、道生、养性等。中医养生学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 汇集道、儒、佛、医、武术的思想精华, 秉承了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系统、简单到多样的发展规律, 并融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修炼方法于一体, 不仅具有健身延年的实用价值, 而且映射出中华民族文化品格、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的特色[1]。
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医学的组成部分, 它贯穿了中医学良好的医学思想和观点, 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未病先防、三因制宜等;并运用了中医学一切独特的理论, 如阴阳、五行、脏象、气血、精气神、情志等;还使用了中医学独具风格的治疗方法, 如针灸、气功按摩、食疗等, 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同时中医养生学还不断的吸收传统文化的知识营养, 比如, 它兼容了我国道家的“效法自然, 清静无为, 形神兼养, 众术合修”的养生思想, 并广泛的吸收道家、道教的养生功法;同时它还非常重视儒家关于伦理道德规范和心性修养的的养生思想, 并吸收其“心斋”、“坐忘”等具体养生方法。教师宜将上述养生思想和观点融会贯通, 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用和阐述, 以激发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加强其对中医养生思想的理解。
2 注重传统与现代多学科兼容
中医养生学内容丰富, 广涉百家。讲授中医养生学时, 教师要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 树立整体观念, 全面掌握, 不可偏废。采用中医和西医相结合, 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相结合, 自然疗法和现代医疗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多学科兼容, 多种手段介入。例如, 讲授“养生的预测和预防”时, 应立足于对疾病过程高度认识的基础之上, 通过传统中医学整体的宏观观察、循证医学提供的临床证据并与基因蛋白质水平的微观观察相结合, 及时发现疾病征兆, 对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的疾病趋向进行准确的预测, 对患病人群进行准确的诊断。另外由于社会和谐、饮食均衡、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对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养生的概念将进一步外延到社会、生存环境等许多领域, 体现海纳百川的核心思想。
3 理论联系实际, 开展养生实践课的教学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着眼点在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 提高健康水平。对于养生基本技能的讲授, 不仅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其养生机理、适用范围、注意事项, 还必须结合临床实习, 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 有必要增加学生实习、实践的时间, 在掌握动作要领和技能的同时, 一方面要运用中医养生理论来理解、分析和解决养生上的实际问题, 另一方面要以临床实践来检验认识的正确性, 从而加深理解和巩固已学到的理论知识, 这样经过反复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从而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入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4 采用直观教学法
中医养生学在教授具体方法时, 可选择直观教学法。通过直观教学,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而且印象特别深刻, 比如心理健康、常见病的防治等题材, 可通过观看一些具体的健康教育知识的影片、幻灯等多媒体, 将本来枯燥、抽象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具有娱乐性和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还可以分析一些养生的个体化案例, 这样对大家平时常见的健康问题不仅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而且还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及对不同健康问题的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世忠.中医养生学概论 (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 [J].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9, 10:5.
[2]张玉苹.中医养生学教学之我见[J].中医教育, 2009, 3 (1) :46-47.
中医养生学 篇2
在本学期的公共选修课中,我很荣幸的选上了中医养生学的课程班,很感谢张老师在这段时间来对我们的教导,我觉得中医养生学是一门很容易学以致用的学科,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好处,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健康的生活。虽然这段时间来我们都很认真的学习,但是我相信中国几千年的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无法在短期内学习完整的,所以在将来的生活中我也会多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多研究这门具有深刻中国文化特色和巨大实用价值的学科。以下是我这学期在中医养生学的学习中所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中医养生学的概论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而中医养生学就是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养生学的原则如下:
1形神共养
2饮食调养
3修练形体
4顺应自然
5谨慎起居
6协调阴阳
7和调五脏
8疏通经络
9动静适宜.中医养生学是从实践经验中总给出来的科学,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经历了五千年亿万次实践,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又回到实践中去验证,如此循环往复不断丰富和发展,进而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内容上来看,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学科。中医养生学的主要特点如下:
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养生理论,都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 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和谐适度的宗旨:养生保健必须整体协调,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事处处都有讲究。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和谐适度。
综合、辨证的调摄: 人类健康长寿要针对人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审因施养,才能达到目的。
适应范围广泛: 养生保健实可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人每个年龄阶段,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不仅如此,对不同体质、性别、地区的人也都有相应的养生措施。
二,中医养生学的发展
中医养生学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缩影之一,研究中医养生学之后,我发现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史是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的,它是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
在中华民族的上古时期,在漫长的劳动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生命规律,并学会运用自然规律去支配自然界,从而改善了人类生活环境,增长了智慧,强壮了身体,延长了寿命。这说明养生思想的原始萌芽在此时已经开始萌发。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先秦时代中医养生学的到了重大的发展。先秦诸子也正是在探讨自然规律及生命奥秘的过程中,提出有关养生思想观点的。诸子论述甚众,但有一些对今后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比如《易经》提出的阴阳的学说,道家的顺应自然、儒家的强调精神调摄等等。
在更加发达的汉唐时期的养生学思想发展,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对养生理论的阐述往往是融医、儒、道、佛诸家养生思想于一体,各取其长。②汉唐时期的养生家都是著名的医学家。具有丰富的医学理论及临床实践经验。对养生方法的论述,多具体、实际而有效。③这一时期的养生专论、专著,在理论上有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中医养生学的到了更加完善的发展,许多著名的养生家和医家,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见解,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养生方法上,都有了新的进展,充实和完善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
三,精神养生
在现在的生活中,无论男女,不分老幼,每个人都背负了各自的压力,要面
对许多的选择和竞争,所以每个人的精神的都在经受到一定的考验的。现当代的大学生所面对的压力更加大,就业,考研,出国等等的事物每天都在困扰着我们,所以我们大学生更要注意精神养生。
精神养生,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济生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提高健康水平。情志又称情感,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精神心理活动的综合反映。人的情志变化是由内外刺激引起的,即外源性因素、内源性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病理因素,都是导致情志变动的内外因素。
在正常情况下,七情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但若七情太过,超过人体自身调节的范围,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七情内伤,各有所主,情志对健康的影响也有一定的规律。
我们在遇到一些的困难,选择的时候应该学会一些控制情绪和调整情绪的方法,比如:节制法,疏泄法,转移法,情志制约法。我个人认为疏泄法和转移法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方法。所谓的疏泄法就是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宣达、发泄出会,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的方法。而转移法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思想焦点,或改变其周围环境,使其与不良刺激因素脱离接触,从而从情感纠葛中解放出来,或转移到另外事物上去。这两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情绪压抑的时候适当的宣泄,改良情绪。
四,夏季养生
中医养生学内容及其详细,对不同季节也有不同的养生方法,现在正是酷热的夏天,尤其是我们身处炎热的漳州,夏天的温度很高而且很湿热。所以我对在夏天的养生格外注意。
夏季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养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在精神调养方面因为夏属火,与心相应,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视心神的调养。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正所谓“心静自然凉”嘛。
在起居调养方面。夏季作息,宜晚些入睡,早些起床,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因为进入夏季之后太阳直射北半球,白昼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暑易伤气”,炎热可使汗泄太过,令人中暑,导致头昏胸闷,恶心、甚至昏迷。所以,安排劳动或体育锻炼时,要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并注意加强防护。午饭后,需安排午睡,一则避炎热之势,二则可恢复疲劳。
夏天的饮食调养也是很重要的,夏天应该多吃一些味苦之物可以助心气而制肺气。而且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多吃的话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酸梅汤,是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较弱,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夏季致病微生物极易繁殖,食物极易腐败、变质。肠道疾病多有发生。因此,讲究饮食卫生,谨防“病从口入”。
五,食物养生
所谓的食物养生法也就是指利用食药进行养生防病治病,或通过食疗促进病体康复。其养生特点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利用食物或药物(谷肉果菜中药材)各种性味方面的偏颇特性,针对性地用于某些不同体质或病证的治疗或辅助治疗,来调整机体阴阳平衡。食物疗法适应范围较广泛、安全,主要针对是大多数健康与亚健康人群,其次才是患者,以此作为„药物‟或其他防治措施的辅助手段。
营养学家主张---营养膳食”金字塔”(五层),第五层是基础,也就是粮食类,比如米饭,小麦豆类等五谷杂粮。我们不能挑食,五谷杂粮杂合着一起吃,才更有利于提高营养利用率。第四层是蔬果类,五菜分类:绿叶类(多含维生素和无机盐);根茎类(多含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豆荚类(多含蛋白质);茄果类(多含脂肪与碳水化合物)。合理选择搭配---满足各类营养素的利用.果类则有鲜品类(苹果、梨、香蕉等);干品类(荔枝干、柿饼、龙眼干等)二者均含多种维生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粗纤维、矿物质。第三层是肉鱼蛋禽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第二层是乳类,对人类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第一层是油盐糖等适量的调味品。
食物养生要满足以下一些原则。一要“和五味”,即要合理配膳,全面营养;二要“有节制”,即定时,定量方能收到养生的效果;三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四要因时因人而宜,根据不同情况、不同体质,采取不同的配膳营养。这些原则对于指导饮食营养是十分重要的。
以上五个问题就是我在这个学期以来的中医养生学的课程中所深入研究和关注的一些问题,总结的过程中参考了老师的一些课件和我自己课堂上的笔记,或许有很多不足和缺失的地方,希望老师指出。我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继续学习相关的知识,然后用这些中医养生的知识来帮助自己和家人朋友拥有更加健康的生活。谢谢老师这学期来的教导。
中医“三理”养生说 篇3
第一层是生理养生。古人养生,注重四道:一是动养之道,就是适度锻炼,可活动筋骨,疏通气血;二是静养之道,就是适当休息,可减少消耗,怡神健体;三是食养之道,就是均衡营养,可使饮食有节,二便通畅;四是居养之道,就是起居有常,可使精神愉快、情绪安定。守此四道,如能“不妄作劳”、慎房事、节情欲、避外邪、重内调、辅以必要的自我保健和药物治疗,则可以健康长寿,度百岁乃去。今天看来,这种单纯的生理养生,可说是浅层次的保健养生。
第二层是心理养生。一是调摄情志,二要修养德行。因为人的情志活动和道德修养,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关系极大。所谓“情志”,就是中医所说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精神因素,是人受外在环境各种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既是生理反应,也是心理反应。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疾病,但过于激烈或持久,或自身过于敏感,都会导致疾病。如喜伤心,思伤脾,怒伤肝,悲忧伤肺,惊恐伤肾,所以要重视调摄情志。而调摄情志,最重要的是“情贵中和”,“莫大忧愁,莫大哀思”,保持心境平和。内则七情无忧,真气内存,五脏六腑气血调和流通;外则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无机可乘,邪不可干,使身体内外调和,从而达到百病不生。所谓“德行”,就是道德行为。孔子说“仁者寿”,“有大德必得其寿”;荀子说:“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唐代大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道:“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所以说,调摄情志,修养德行是保健养生统摄全局的第一大法。这种心理养生可以说是深层次的保健养生。
第三层是哲理养生。所谓“哲理”养生,主要是要掌握对立统一规律和一分为二的观点。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的“六然”、“四看”保健养生观就是符合这一观点的。所谓“六然”就是“自处超然”,超凡脱俗,超然达观;“处人蔼然”,与人为善,和蔼相亲;“无事澄然”,澄然明志,宁静致远;“处事断然”,不优柔寡断;“得意淡然”,不居功自傲,忘其所以;“失意泰然”,不灰心丧志,轻装奋进。所谓“四看”,就是“大事难事看担当”,能担当得起;“逆境顺境看襟怀”,能承受得了;“临喜临怒看涵养”,能宠辱不惊,“群行群止看识见”,能去留无意。这样才能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耻”,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王夫之的一生颠沛流离,他能够活到74岁,这与他安贫乐学、著作等身、保持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清白的政治操守,以及他晚年重视哲理养生,而得到精神慰藉是分不开的。他这种哲理养生,可说是达到了高层次的保健养生境界。
上述“三理”养生,其重点、方法会有生理、心理、哲理和浅、深、高三个层次的不同,但其基本方法并不矛盾,而其效应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强自身健康,延年益寿。故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
中医养生哲学与食疗养生 篇4
关键词:中医,养生哲学,食疗养生
与中医养生思想相适应, 中医食疗养生的历史久远, 早在《汤液经》里就主张通过食物烹饪的方法来达到特定的疾病治疗效果。至汉唐时期, 食疗养生的发展更为鼎盛, 形成了那一时期特有的食疗理论系统。如《黄帝内经》中就曾对各种食物的药用价值进行过一一阐述, 将食疗养生的思想广泛传播。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更是对某些植物的药用功效进行了系统性分析, 进一步凸显了“以食为养”的食疗理念, 并推动中医食疗体系更加完善。
进入当代社会, 中医养生食疗也日益成为人们青睐的养生保健手段。如在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就提出了“用之对症, 病自渐愈”的食疗主张。实践表明, 以中医养生哲学为理论基础, 培育人们科学合理的食疗养生习惯, 不仅能够实现饮食的均衡搭配, 对于抗老延衰、延年益寿等都有着积极的促进功效[1,2]。而且遵循四时阴阳变化的养生食疗, 也能从人体基本生理调节的角度提高人体机能的免疫力与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
1 中医养生哲学是食疗养生的理论基础
1.1 未老养生的预防思想
《黄帝内经》提出“不治已病, 治未病”的观点, 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 适时做到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淮南子》云:“良医者, 常治无病之病, 故无病;圣人者, 常治无患之患, 故无患也”。这种预防为主的养生思想告诉人们, 必须自幼注意养生、平时注意养生, 尤其在生命的转折关头, 尤应高度注意养生, 正所谓“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安不忘危, 存不忘亡”。
1.2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中医养生学主张“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 可以长久”, 明确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强调人既是自然界的人, 又是社会的人;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 既有生物因素, 又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因素。由此, 中医养生要求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理解和认识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重视自然环境和心理因素的作用, 如强调养生要“顺四时而适寒暑”等。
1.3 阴阳对称的平衡观
中医养生学认为阴阳分别代表人体内相互对应的双方, 在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 应该保持阴阳的相对平衡。反之, 如果出现一方偏衰, 或一方偏亢, 就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 出现病理状态。因此人体养生, 无论是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自我锻炼或药物作用, 都离不开协调平衡阴阳的宗旨。人的衰老, 或为阴虚, 或为阳虚, 或阴阳俱虚。阴虚则阳亢, 阳虚则阴盛, 阴盛则阳病, 阳盛则阴病。故防治衰老, 贵在调和阴阳, 保持相互平衡。
1.4 动静结合的恒动观
中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 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全部过程, 始终贯穿一系列的内部矛盾运动, 这种运动的突出表现就是升降出入, 一旦人体的升降出入运动发生障碍就是患病。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指导防病治病。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是生命存在的特征, 人体的每一个细胞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 只有保持经常运动, 才能增进健康, 预防疾病, 以求延年益寿。同时强调“静”不是绝对的静止, 而是“动”的另一种呈现形式。唯有动静结合, 相辅相成, 方能养生保健。
1.5 养生方法中的辩证观
中医养生强调因时、因地、因人而宜, 强调养生保健要根据时令、地域和个人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 制定相应的方法。尤其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与自然界有着密切联系, 只有尊重自然、认识自然、顺应自然、适应自然, 同时根据个体的阴阳盛衰情况进行调摄, 才能实现健康长寿。
2 中医养生哲学指导下的食疗原则
我国素有讲究平衡膳食的优良传统, 要求遵从良好的饮食原则。如日常生活中要保持食物的原本, 即多样性。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人造食物涌现出来, 这类通过加工的食品, 可能味道比较诱人, 普遍受到人们的赞赏, 但其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并非有利。同时按照上述中医养生哲学思想, 某种食疗方法对某一类人有效, 却未必适合其他人群。因此, 食疗养生需要根据作用对象的身体状况、年龄、疾病等来作出具体选择。换言之, 只有遵循基本的养生原则, 选择科学的食疗方法, 才能达到治病防病等养生功效。
2.1 阴阳平衡的原则
阴阳平衡也是中医食疗中需要注意的基本原则。阴阳盛衰失调必然会影响到养生食疗的药用效果, 其对机体平衡也极为不利。中医养生食疗崇尚“补其不足、损其有余”的食疗理念, 重视人体的阴阳平衡, 如鹿角胶粥、二冬膏等均能起到很好的滋阴补阳效果。在阴阳平衡的机体状态下, 方能促进食材药用疗效的发挥。
2.2 五脏协调的原则
协调五脏是中医养生食疗中最为基本的养生原则。这主要是由于人体五脏中任何一处病变都将严重制约人体机能的发挥, 影响人体健康。五脏以脾胃为重, 运气濡血均需通过脾脏运行, 这也是食疗养生的根本场所。古语云“虚不受补”, 只有在保障脾胃功能的基本前提下, 才能更好地体现食材的药用疗效。
2.3 三因制宜的原则
所谓三因制宜原则, 主要是指中医养生食疗过程中应坚决做到因时配膳、因人配膳以及因地配膳。因时配膳应以四时变化为基础, 顺应气候变化的规律来选择食材;因人配膳则需从个体的身体素质出发, 重视临床症状与食材疗效的相互对应;至于因地配膳则是立足于不同地域特征的药膳特点, 注重从生理与环境的双重角度来体现中医养生食疗的效果。
2.4 辨证施膳的原则
辨证施膳是一种药膳养生整体观的体现, 同一种临床症状可能表现为多种病症特征, 这就需要中医食疗过程需要时刻与实际病症相对应, 切忌出现食材胡乱、随意搭配的现象。一些气候变化、地域特征或是个体素质差异等, 都有可能造成不同的食疗效果, 需要仔细辨别、妥善对待, 积极寻找科学合理的施膳途径。
3 传统中医食疗养生的具体要求
3.1 粗细粮合理搭配
粗细粮搭配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要适当多吃一些传统的粗粮, 即相对于大米、面粉这些细粮以外的谷类及杂豆, 包括小米、高粱、玉米、荞麦、燕麦、薏米、红小豆、绿豆、芸豆等;二是针对目前谷类消费的主体是加工精度高的精米白面, 需要适当增加一些加工精度低的米面。研究表明, 不同种类的粮食及其加工的合理搭配, 可以提高营养价值。如谷类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低, 是其限制性氨基酸;豆类蛋白质中蕴含丰富的赖氨酸, 但蛋氨酸含量低, 也是其限制性氨基酸。若将谷类和豆类食物合用, 它们各自的限制性氨基酸正好互补, 从而提高了其蛋白的生理功效。
3.2 主副食品合理搭配
主食是指含碳水化合物为主的粮食作物食品;副食主要为动、植物性食物, 它们在营养价值及感官性状上各有特点。主食可以提供主要的热能及蛋白质, 副食可以补充优质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等。所以如果进行适当的副食搭配, 如增加鱼、肉、蛋类和豆类等, 可使主食的营养价值获得较大的提高。当然如果通过适当的烹调加工来改善、提升风味的话, 其营养价值和人体吸收利用率也会有很明显的提升。
3.3 荤素食品合理搭配
荤食是指肉、鱼、蛋、奶及其制品, 它们富含蛋白质、脂肪和多种无机盐。特别是动物肝脏中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丰富, 适量食用可改善相关居民维生素A、维生素B2等营养欠佳状况。素食主要是指各种蔬菜、水果和豆类。蔬菜中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含量丰富;水果则含有丰富的糖类、柠檬酸、苹果酸、果胶等物质, 其中的糖类主要是葡萄糖、果糖、蔗糖, 这些糖多是多糖, 可以直接为人体吸收, 因此水果中的碳水化合物容易被人体吸收;豆类中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钙、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等。因此两者搭配烹调制成成品, 味美口香, 不仅富于营养, 又能增强食欲, 有利于消化吸收。
3.4 酸碱搭配
我国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 留下了很丰富的饮食文化, 有待于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去发掘、提高。如南方有些地区讲究把鳝鱼与藕合吃。原来鳝鱼含有粘蛋白和粘多糖, 能促进蛋白质吸收和利用, 同时其又含有比较丰富的完全蛋白质, 属酸性食物;藕则含有丰富的天冬酰胺和酪氨酸等特殊氨基酸, 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 属碱性食物。这一酸一碱, 加之两者所含营养素的互补, 对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起着很好的作用。实际上, 我国人民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烹调习惯, 有很多是属于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搭配的。总的看来, 动物性食物属酸性, 而绿叶菜等植物性食物属碱性, 这两类食物的搭配对人体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也是中医食疗养生强调荤素搭配的优点所在。
4 小结
食疗养生是指人们通过饮食促进人体生命活力, 全面提升生活质量的养生方式。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 对于食疗养生的基本类型, 已经可以分为传统食疗养生和现代食疗养生两大类。传统食疗养生以中医食疗养生为代表;现代食疗养生, 则是指以营养有机食品为核心的养生方式。由此, 食疗养生的理论支柱, 也当包括传统和现代两方面。但无论传统理论, 还是现代理论, 都讲究饮食的多样化及合理搭配, 就此而言, 二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且, 本文所探讨的中医食疗养生理论, 仅是传统食疗养生理论中极小的一部分, 其科学性尚待进一步论证。用中医养生哲学指导食疗养生实践, 不仅因为其理论晦涩难懂, 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与专业技能, 而且往往带有相当的局限性。同时还会因为中医理论的模糊性, 势必夹杂或隐含一定的欺骗性。对此实际应用过程中, 忽视现代食疗养生基本理论, 或者过分夸大传统中医养生理论, 都是极其片面的。
还应该看到, 不尊重科学饮食之道, 仅把希望寄托在中医理论、中医秘方和饮食偏方等方面, 是伪养生泛滥, 进而使人们受骗上当的重要诱因。因此, 比较恰当的做法是把传统与现代食疗养生观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既可弥补传统食疗养生观之不足, 也可促进现代食疗养生方式的多样化发展[2,3,4,5], 使二者共同为人类健康服务。总之, 中医养生哲学思想指导下的传统食疗养生需要扬弃, 要与现代饮食科学相融合, 最终实现科学饮食、合理膳食, 不断提升食疗养生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里特.中华传统食品的科学与价值[J].食品科技, 2004 (1) :17.
[2]李斌.中国食疗发展史探讨[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0 (3) :215.
[3]项平.中医食疗药膳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药膳食疗》, 2002 (11) :56.
[4]海城.食疗药膳基础知识 (一) [J].家庭医学 (新健康) , 2007 (2) :1.
中医养生学概要感言 篇5
---养生之道,始于起居作息
【摘要】中医学作为中国从古至今流传芳百世的一项非常伟大的医疗技术,现在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和崇尚。而中医养生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身体,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懂得养生人不仅身心健康还能延年益寿;不会养生的人不仅容易患上疾病,更不益于身心健康。而养生之道,始于起居作息。起居作息的养生方法要从各个方面做起:睡眠,一日三餐,排便,劳逸结合等。只有起居作息做到了养生的要求,才是中医养生的基本。
【关键词】养生
起居
睡眠
排便
一日三餐
时辰
人的一生,总有些坎坷,总有些大大小小的疾病,这也是天地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中医,作为中国从古至今流芳百世的一项伟大医术,不仅在中国,更在世界各地其他国家收到人们的青睐。而中医养生,作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常识,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是我们解决一些大大小小的疾病的良药。本学期,我很有幸的在数百位同学之中选中我兴趣已久的《中医养生学》这门课。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在老师的授课和自己课外的阅读中,我学到了许多关于中医养生的方法技巧以及注意事项。纵观一整个学期老师介绍的中医养生学的各个要点,接下来我来谈谈我对中医养生学概要的感言。
首先,我先说说我对中医养生学概要的概括感想。我觉得“养生之道,始于起居作息”。古人有句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是说想要行千里,想要有宏伟的成就,必须从自己脚下一步一步开始奋斗。而我对中医养生的理解认为,中医养生的基本,就是起居作息!撇开中药治病养生,中药养颜等等通过中医学中的外物手段,达到养生作用的方式,我认为,想要身体好,起居作息是最为重要的。起居调摄主要指对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进行科学安排及采取一系列健身措施,以达到祛病强身、益寿延年的目的。起居调摄所包含的内容很多,衣食住行、站立坐卧、苦乐劳逸等的养生措施都属起居调摄范畴。本章只介绍起居有常、劳逸适度、服装顺时适体和排便保健法四个方面。我想,只要这些保证了,也就达到了养生的基本,也就能身体健康身心愉悦了。下面让我结合本学期学习中医养生起居作息这一部分谈谈起居作息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一点: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主要是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常度。它要求人们起居作息、日常生活要有规律,这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
一、合理作息的保健作用 古代养生家认为,人们的寿命长短与能否合理安排起居作息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可见,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非常重视起居有常对人体的保健作用。1.提高人体适应力
古代养生家认为,起居作息有规律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能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避免发生疾病,达到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目的。现代老年医学过对人类衰老变化与衰老机理的研究认为,不同种属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寿命期限,这种期限与遗传有关。每种生物的寿命在遗传基因中都按出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死亡这一过程,预先做了程序安排。这种生命过程的安排,被称为“生命钟”,即按“生物钟”的规律演变展现一系列的生命过程,决定着生物寿命的长短。虽然人体后天的周期性节律变化受生物钟的控制,但更为现实的是在于训练和培养。人类大脑皮层在机体内已成为各种生理活动的最高调节器官,而大脑皮层的基本活动方式是一种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个体在生活中获得的,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一个逐步建立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建成和巩固与生活作息规律有密切关系。条件反射一建成,其活动就相对稳定,并且具有预见性和适应性。而条件反射还可以随环境因素的变化而消退或重新建成,这样就提高了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可以在大脑神经中枢建立各种条件反射,并使其不断巩固,形成稳定的良好的生活习惯。一系列条件反射,又促进人体生理活动有规律的健康发展。可见,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是提高人体适应力,保证健康长寿的要诀之一。2.生活作息失常的危害
《内经》告诫人们,如果“起居无节”,便将“半百而衰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若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恣意妄行,逆于生乐,以酒为浆,以妄为常,就会引起早衰以致损伤寿命。现代研究认为,人体进入成熟以后,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开始出现一系列退行性变化。例如适应能力减退、抵抗能力下降、发病率增加等,这些变化统称为老化。老化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衰老多发生在老化过程的后期,是老化的结果。生理性衰老是生命过程的必然。但仍可通过养生延缓衰老;病理性衰老则可结合保健防病加以控制。有些人生活作息很不规律,夜卧晨起没有定时,贪图一时舒适,四体不勤,放纵淫欲,其结果必致加速老化和衰老,并进而导致死亡。3.建立科学的作息制度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与之息息相关。因此,人们的起卧休息只有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相适应,才能有益于健康。例如,平旦之时阳气从阴始生,到日中之时,则阳气最盛,黄昏时分则阳气渐虚而阴气渐长,深夜之时则阴气最为隆盛。人们应在白昼阳气隆盛之时从事日常活动,而到夜晚阳气衰微的时候,就要安卧休息,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样可以起到保持阴阳运动平衡协调的作用。又如,一年之中,四时的阴阳消长,对人体的影响尤为明显。因此,根据季节变化和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生理需要的作息制度,并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使人体的生理功能保持在稳定平衡的良好状态中,这就是起居有常的真谛听在。规律的生活作息能使大脑皮层在机体内的调节活动形成有节律的条件反射系统,这是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培养规律生活习惯的最好措施是主动地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做到每日定时睡眠、定时起床、定时用餐、定时工作学习、定时锻炼身体、定时排大便、定期洗澡等。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使人们生机勃勃,精神饱满地工作、学习。这样,对人体健康长寿是大有益处的。
第二点:劳逸适度 1.劳逸适度的保健作用
劳和逸之间具有一种相互对立、相互协调的辨证统一关系,二者都是人体的生理需要。人们在生活中,必须有劳有地,既不能过劳,也不能过逸。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劳逸适度对人体养生保健起着重要作用。
(一)调节气血运行
在人生过程中,绝对的“静”或相对的“动”是不可能的,只有动静结合,劳逸适度,才能对人体保健起到真正作用。适用劳作,有益于人体健康。经常合理的从事一些体力劳动有利于活动筋骨,通畅气血,强健体魄,增强体质,能锻炼意志,增强毅力,从而保持了生命活动的能力。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合理的劳动对心血管、内分泌、神经、精神、运动、肌肉等各个系统都有好处。如劳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呼吸和消化功能、提高基础代谢率,兴奋大脑皮层对肌体各部的调节能力,调节精神。适当休息也是生理的需要,它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调节身心必不可缺的方法。现代实验证明,疲劳能降低生物的抗病能力,易于受到病菌的侵袭。有人给疲劳和未疲劳的猴子同时注射等量病菌,结果发现疲劳的猴子被感染得病,另一方却安然无恙,这说明合理休息是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益智防衰
所谓“劳”,不光指体力劳动,还包括脑力劳动,科学用脑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面。科学用脑,就是用脑的劳逸适度问题,它要求人们勤于用脑,注重训练脑力的功能和开发其潜能,又要注重对脑的保养,防止疲劳作业。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由于惰性的原因,往往容易犯“懒于动脑”的毛病。因此,应大力提倡善于用脑,劳而不倦,保持大脑常用不衰。现代研究证明,一个人经常合理地用脑,不但不会加速衰老,反而有防止脑老化的功能。实验证明,在相同年龄组的人群中,经常用脑和不用脑的人相比,能够经常性合理用脑的人脑萎缩少,空洞体积小。因而得出结论,经常性合理用脑,可以预防衰老,增加智力,尤其是能够预防老年痴呆。2.劳逸失度的害处 劳动本来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但劳伤过度则可内伤脏腑,成为致病原因。劳役过度,精竭形弊是导致内伤虚损的重要原因。而过度劳倦与内伤密切相关,因而脾胃伤则气血亏少,诸疾蜂起。过度劳形奔走,驰骑习武,可致百脉震动,劳伤失血,或血络瘀痹,诸疾丛集。人到老年,气血渐衰,尤当注意劳逸适度,慎防劳伤。缺乏劳动和体育锻炼的人,易引起气机不畅,升降出入失常。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运动变化,无不依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贪图安逸过度,不进行适当的活动,气机的升降出入就会呆滞不畅。气机失常可影响到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而发生种种病理变化。根据生物进化理论,用则进废则退,若过逸不劳,则气机不畅,人体功能活动衰退,气机运动一旦停止,生命活动也就终止。可见,贪逸不劳也会损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正确处理劳逸之间的关系,对于养生保健起着重要作用。不过,劳与逸的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劳与逸的概念又具有相对性,应当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养生学家主张劳逸结合,互相协调。例如劳与逸穿插交替进行,或劳与逸互相包含,劳中有逸,逸中有劳,只有劳逸协调适度才会对人体有益。第三点:服装顺时适体
服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发明的,是人类文明的表现。首先,服装是用来御寒防暑,保护肌体的物品。其次,服装也反映了时代精神风貌和物质财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
1.服装的保健意义
服装的主要功用就在于御寒防暑,保护机体免受外界理化因素的刺激和生物因素的侵袭,人们为了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维护机体内外阴阳的动态平衡,除自身生理功能的调节外,衣着也起着极为重要的辅助作用。现代研究认为,人体和衣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空隙,被称为衣服内气候。适当的衣服内气候,可使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处于正常状态,维护温热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恢复体力。若衣服内气候失常,则体温调节中枢处于紧张状态,甚至可影响到机体其他系统的功能,造成疾病。衣着适宜,可使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进行正常的热量交换,从而维持衣服内气候的相对稳定,达到保健的目的。2.制装的原则
制装的原则既要顺应四时阴阳变化,又要舒适得体。
(一)顺应四时
选择衣料,应根据不同季节而各有所异,可参考以下几点:
1、保温性
2、透气性
3、吸湿性和散湿性
4、色泽
5、质地
在我国四季分明,制装应符合季节变化的特点。春秋季节气候温和,多种纺织品均可选作衣料,由于春季多风,秋季偏燥,故制装时选择透气性和吸湿性适中的衣料为宜。化学纤维纺织品的透气和吸湿性能都低于棉织品,而高于丝织品,最适宜做春秋季节的衣料,并且具有耐磨、挺括、色泽鲜艳的优点。夏季气候炎热,制作服装的基本原则是降温、通风透气,以利于体热和汗水的散发。冬季气候寒冷,服装要达到防寒保温的效果,宜选择织物厚、透气性小和保温性良好的深色材料。
(二)舒适得体
人们应当做到“量体裁衣”。保障衣着有利于气血运行和正常发育。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比较旺盛,不可片面追求线条美和造型,衣着和服饰不应过紧过瘦。现代研究认为,若衣着压力超过30g/cm2,人体就有一种压迫感,穿着就会不舒适。舒适是人类本能的需要,从卫生学角度看,穿衣就是为了起舒适、保健的作用。衣着款式合体才会既增添美感,又使人感觉舒适,从而起到养生保健的效果。3.、增减衣服的宜忌
由于四季气候的变化各有一定的特点,所以脱着衣服时必须不失四时之节。春季阴寒未尽,阳气渐生,早春宜减衣不减裤,以助阳气的升发。夏季尽管阳热炽盛,适当的脱着衣服,仍是避其凉热的最佳方法。秋季气候转凉,亦要注意加衣,但要避免一次加衣过多。冬季“宜寒甚方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唯无寒而已”衣服要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切不可急穿急脱,忽冷忽热。古人认识到穿衣不宜过暖过寒,否则反倒容易受邪致病。因为衣服过暖或过寒,则机体缺乏耐受风寒的能力,而使抗邪防病之力减弱。至于老人和身体虚弱的人,由于对寒热的耐受性较差,所以又当尽量注意慎干脱着,以免风寒暑湿之侵,小心调摄。衣服的脱着应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更换。此外,出汗之后,穿脱衣服尤宜注意如下二者。一者,大汗之时忌当风脱衣,因为大汗之时,人体腠理发泄,汗孔开放,骤然脱衣,易受风寒之邪侵袭而致病。二者,汗湿之衣勿得久穿,因为汗后湿衣不易干,伤害人体阳气。汗后腠理虚,汗湿滞留肌肤,易产生风寒湿之类的病变。
第四点:排便保健法
二便是人体新陈代谢、排除代谢废物的主要形式。二便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所以,养成良好的二便卫生习惯,对健康长寿具有重要意义。1.大便通畅的保健法
古代养生家对保持大便通畅极为重视。肠中的残渣、浊物要及时不断地给以清理,排出体外,才能保证机体的生理功能。如果大便经常秘结不畅,可导致浊气上扰,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调,因此而产生或诱发多种疾病,如头痛、牙痛、肛门病、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肠癌等。现代的衰老理论中,有一种自家中毒学说认为,衰老是由于生物体在自身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毒素,逐渐使机体发生慢性中毒而出现衰老。大便不畅,最易使机体产生慢性自身中毒而出现衰老。可见这种学说与中医保持大便通畅可以防病延年的观点是一致的。就拿我自己来说,我现在养成每日定时排便一次的习惯,不仅不易上火,而且身体也比以前排便没有规律好多了。
(二)排便要顺其自然
排便要做到有便不强忍,大便不强挣。“强忍”和“强挣”都易损伤人体正气,引起痔疮等病。从现代医学观点看,忍便不解则使粪便部分毒素会被肠组织粘膜吸收,危害机体。排便时,强挣努啧,会过度增高腹内压,导致血压上升,特别对高血压、动脉硬化者不利,容易诱发中风病。另外,由于腹内压增高,痔静脉充血,还容易引起痔疮、肛瘘等病。
(三)要注意肛门卫生和便后调理
肛门对健康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讲,并不亚于口腔,但通常人们对肛门卫生注意不够,因此,肛门疾病非常普遍。大便之后所用手纸应以薄而柔软、褶小而均匀为宜,不可用含油墨的废报纸、旧书纸、圆珠笔写过的纸,更不可用土块、石块、木块等代替手纸,以免污染肛门中毒,或刺伤肛门引起感染。每天晚上睡觉前,最好用温水清洗一下肛门,或经常热水坐浴,保持肛门清洁和良好的血液循环。内裤应宜用薄而柔软的棉布制品制做,不宜用粗糙或化学纤维的制品。如果肛门已有炎症,最好用水冲洗,不要用纸揩拭,并要积极治疗,防止再引起其他疾病。尤其是老年人,更应重视肛门卫生。每次排便后,稍加调理,对身体会有很多益处。若在饱食后大使,使后宜稍喝一些汤或饮料,以助胃气利消化。若在饥饿时大便,为了防止便后气泄,排便时宜取坐位,便后稍进食物,还可做提肛动作3~5次,以补固正气。
(四)运动按摩通便
运动按摩可以起到疏畅气血,增强肠胃功能和消化排泄功能,加强大小肠的蠕动,促进新陈代谢,通畅大便的作用。平常可选用一些传统保健功法锻炼,如太极拳、气功导引养生功、腹部按摩保健法等。此外,还要配合其他方面的综合保健。调摄精神,保持情绪安定;饮食调理,饮食多样化,多素少荤,粗细结合;对有便秘者,辅以药物对症治疗等。如果能做到上述各项,就能有效地保持大便通畅。
2.小便清利的保健法
小便是水液代谢后排除糟粕的主要途径,与肺、脾、肾、膀胱等脏腑的关系极为密切。在水液代谢的整个过程中,肾气是新陈代谢的原动力,调节着每一环节的功能活动,故有“肾主水”之称。水液代谢的好坏反映了机体脏腑功能的正常与否,特别是肾气是否健旺。小便通利,则人体健康;反之,则说明人有疾患保持小便清洁、通利,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方面。其具体方法约有如下数端:正确调摄饮食,做到少食、素食、食久后饮、渴而才饮等,是保证小便清利的重要方法。此外,情绪、房事、运动对小便的清利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还要保持情绪乐观、节制房事和适当运动锻炼。经常进行导引和按摩保健,对于小便通利很有好处,其主要方法有三:
1、导引壮肾
2、端坐摩腰
3、仰卧摩腹
(三)注意排尿宜忌
排尿是肾与膀胱气化功能的表现,是一种生理反应,因此有尿时要及时排出,不要用意志控制不解,否则会损伤肾与膀胱之气,引起病变。排尿要顺其自然,强忍不尿,努力强排,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第五点:一日三餐
早餐:鲜榨的橘汁、麦片粥(先把燕麦在牛奶中浸泡一晚上,再和切碎的苹果丁、淡黄葡萄干、一点麦芽、一勺蜂蜜一起熬成粥),抹一点黄油的烤面包,绿茶。这是一份高谷物、高纤维的早餐。
午餐:米饭+海鲜或鸡肉+嫩蔬菜叶+橄榄油做成的沙拉。1米饭(含有碳水化合物,提供足够的能量)2海鲜或鸡肉(提供低脂高蛋白的营养)。3混合沙拉和新鲜果汁(提供抗氧化素),这是很重要的。如果饮食中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含量低,很容易患心血管疾病、肥胖症和高血压病。用一点橄榄油调味,因为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胆固醇,减少动脉堵塞的危险。
晚餐:广东式煲汤或日本豆面酱汤、烤鱼、面条或泡饭、水果、绿茶。广东式煲汤营养丰富;日本豆面酱汤是由大豆做的,所以又能提供植物性激素。鲜鱼的脂肪含量低而蛋白质含量高。鱼类因含有丰富的脂肪酸,可以降低胆固醇和血压。面条或泡饭能让主食吃得适度又容易消化。而蔬菜、水果和绿茶可以提供大量的维生素及抗氧化物。
介绍完起居作息的养生之道以及其重要性后,我最后再结合自己自身的情况谈谈关于睡面方面在中医养生中的关键性。
由于我自己是建筑学这个专业,总免不了经常的通宵达旦或是熬夜画图,这就关系到了经络与时辰的养生要点了。
由以上这张经络与时辰图我们可以看出,全身各个器官,在一日之中的某个时段都是需要休息的。所以,每个时段我们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非常影响我们体内的各个器官的健康。因此,我们养生需要跟着太阳走。下面让我介绍一下各个时辰的养生方法及注意事项。
寅时3-5时(平旦)阳气初生,气血旺于肺,肺主气,朝百脉.早醒难眠咳喘鼻皮肤病(肺气不足),宜注意养肺,防止肺虚主管气血运行障碍,诱发出现心功能障碍;
卯时5-7时(日出)天地之门大开,气血旺归于大肠,推陈出新,届时宜养成排便通大肠腑的习惯;
辰时7-9时(食时)气血旺归于胃,胃主受纳腐熟.吃早餐充养胃气,少患胆道病症;
已时9-11时(隅中)气血旺于脾,少进水谷之物,工作,助脾将精微物质运化周身、同时让水湿输送于腑,从而达到‘饥饿感’;
午时11-13时(日中)气血旺归于心,注意中午小息以养心气,呵护心脏的习惯;
末时13-15时(日昳),气血旺归于小肠(小肠分清别浊),当揉腹或按摩胃经三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申、酉时(15—19时)---晡时、日入气血旺归膀胱、肾。宜运动,动则阳气升,提升肾中阳气,达到扶阳助阳效果。
戌时、亥时黄昏、人定(19—23)是气血旺归于心包、三焦时,宜准备入静少动,保证气血运行通畅,水湿输布。
子时23-
1、丑时1-3时(夜半、鸡鸣)、是气血旺归于胆、肝,届时要养成不熬夜,少吃夜宵、酒类,保护肝胆的疏泄功能。
古法中医养生 篇6
外养筋骨皮,生于动,息于静。
修养身心者,需知万物皆可顺其自然,而为人养生则需精心调理。本期推荐古法中医的百年养生攻略。让你从里到外升级全身,不再英雄气短,不再只见气魄不见体魄。
第一,手指上的月亮
伸出两只手,看看手指根部的月牙。正常的月牙占整个指甲的1/5,如果还没有到1/5,那说明体内有寒气;如果远远超过1/5,那说明身上的热毒比较多。
1.在中医古书上记载,拇指通于肺,食指连于心,如果这两个手指的月牙正常,则说明身体寒热适中,不会出现健康问题。
2.一般小手指上没有月牙,如果出现,说明肾中有热毒。
驱寒排热TIP
薏米红豆粥——驱寒
绿豆莲子羹——清热
第二,颈椎可以用脚治
足部四点按摩法
从坐姿不对到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都是导致颈椎病的凶手。其实从中医的角度讲,图中脚上的四点,为它们对应颈椎病的高升点。认真摁压每个点,试着找到感觉最深的点,只要坚持,颈椎疼痛就会不日而散。
第三,自己动手年轻3岁
双手摩擦数十回合,在感到手发烫之后,迅速趁热把手捂在脸上。反复三次即可。之后别把手拿开,在脸上轻轻摩擦。注意手不是在摩擦,而是手紧紧贴在脸上,让脸的皮下组织随着手而运动。坚持下去可以赶走皱纹、常做此法的面部也不易引起雀斑、痤疮等症。
原来如此
手上有三条阴性经脉,而面部拥有阳脉。手贴在脸上,变为阴阳相通,互济互美。搓热的掌心会产生适宜皮肤的温度,同时温润面部的经络,增强他们的活性。脸上自然不会有痘痘和皱纹,而且从中医角度讲,五官的风水也更加合理,手掌也不容易老化和角质化了。
TIP
摘下眼镜,搓了10来下手之后,感觉掌心发烫了,再迅速把手捂到脸上。这时,手上的热量传到脸上,脸上的感觉非常温润,就像第一次把自己的脸贴到初恋情人红烫的面颊上一样,不过这种感觉只有一瞬间。
第四,穿在身上的生命力——纯棉、丝绸
就像之前提到的参杞鹿龟酒一样,纯棉和丝绸原料分别出自植物和动物。市面上最好的棉布和丝绸,归根到底都是生命体巅峰状态的产物。把它们的生命力穿在身上,可以第一时间接受由外及里的眷顾。
第五, 增加你女友的胸怀
若在上班时,让你女友将香包挂在颈部,垂于正对乳沟处的膻中穴,不仅可以调气养胸,更有驱散封闭的办公室内浊气和湿气的功效,偶尔尽尽好男人的责任。
第六,这样就能找对穴位
1.点揉法
点揉穴位可以说是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了。不管何时何地,只要能空下一只手,我们就可以开始点揉穴位,不仅可以用来做日常保健,还能救急,比如人中——身体突发不适时的救命穴。
2.被动法
身体有异常,穴位上便会出现各种反应,这些反应包括:压痛:用手一压,会有痛感;硬结:用手指触摸,有硬结;感觉敏感:稍微一刺激,皮肤便会刺痒;色素沉淀:出现黑痣、斑;温度变化:和周围皮肤有温度差,比如发凉或者发烫。在找穴位之前,先压压、捏捏皮肤看看,如果有以上反应,那就说明找对了!
第七,你的文件夹
在这点上,中医学和西方美学的理论不谋而合。蓝绿冷色调的文件夹,能让你舒缓的心情持久的时间更长。所以扔掉你那些粉色和红色的夹子吧。
第八, 徒步,古人都会玩的时尚运动
徒步,有人也叫它毅行。这项运动的历史,可能和人类历史一样长久,虽然更换了很多名字,但其中的精神和古中医所强调的适度原则不谋而合。这项比散步要猛烈,又舒缓于马拉松的运动,也是唯一一个能够同时锻炼体力和激发思想的户外活动。
第九,送你个孝顺父母的理由——参杞鹿龟酒
当人参、枸杞、龟板胶、鹿角胶和黄酒邂逅在一起时,最大的特点就是效果来得迅速,只需一杯,人顿时就会觉得很有底气。亲手泡一份给自己的父母吧,让他们能第一时间感受到你的心。
此酒只有四味中药,但是配伍却非常精妙,所以会有如此大的补养之功。龟板和鹿角是动物药,属于血肉友情制品,可以直接补养人的血肉之躯;另外龟板和鹿角可以阴阳双补,使命、精、气、阳同时增长。人参和枸杞是一对植物药,也互为作用,所以药效迅速,也非常到位。
第十,几近失传的古法养容术
天地相合
上下门牙对上,对其,慢慢合拢嘴唇,嘴唇两角上翘,做出微笑的样子,保持几秒钟。每天做3-4次。
原来如此
如果你长得不好,那至少还可以微笑。有了这套养容术,这句话也完全可以倒过来啦。这里所谓的天地相合,就是自己有意识地,让上牙和下牙相互对齐。这个动作会明显调整人的下颌骨,使人面容下半部分端正饱满。
只要我们没事的时候经常做,保持这种状态,面部肌肉会被经常锻炼到。从中医的角度讲,这时就会把阳气汇至头顶,也就是“真气聚顶”,久而久之,就能不知不觉的变美,再变美。
第十一,39
或许有人会抱怨,饭馆里一碗米饭的量很少,一顿可以吃下很多。
实际上若能将吃饭速度放慢到每吃一口饭,就要嚼39口。不仅可以生津养胃,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你安心度过饥饿期,开始一次无忧的减肥之旅。
第十二,摁掉你老婆每月的痛——十七椎穴摁压法
其实80%的女人都有痛经症状,作为一个好丈夫,可以在她痛经时,帮她摁压后颈下方第一节脊柱骨开始数的第十七节处,但实际上不需要卡得这么死,这要记住在这附近按压就可以。取穴的时候,注意帮助她找到最有感觉的地方,然后使劲摁压,几分钟就可以止痛了。
第十三,这比职场风水更实用
在办公室办公时,尽量把座位面对离自己的空调和冰箱。中医中的环境医学强调:空调和冰箱在办公室里,都属于惠泽他人的物质,要尽量面对,接纳它们带来的气息,防止它们演变成背后的邪风。
公派出差时,一定要关闭家中卫生间和厨房的门,否则数日积累的浊气。轻则伤你肝脾,重则引发疾病。
在卧室和办公室的背后里一定不能放置镜子,人们或许只知其一,其实中医上推崇人体魂魄的存在,若卧室放置镜面,则有可能让主人在一觉醒来在懵懂中受到惊吓,伤及魂魄。
第十四,史上最懒的健身操
大成拳站桩术
随意站立,双手在胸前环抱,用意念使全身放松。适用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不限制时间,随意而定。
原来如此
这个动作到你看到之前,还是中国形意拳中的不传之秘,它能使全身形成最优的养生状态,能够直接把人体很多特效穴位功能调动起来,因此它能兼容很多穴位的养生功能。
如果意念足够集中,你应该能感觉仿佛有丝线悬顶,丝线与头部相连的那个点,就是使你摆脱疲劳的百会穴;而手掌环抱和脚掌站立状态,又能够让补心和养肾的穴位发挥作用;还有,胸部、腹部和背部的放松,又调和了任督二脉。总之,试试吧。
TIP
就像参杞鹿龟酒一样,纯棉和丝绸原料分别出自植物和动物。市面上最好的棉布和丝绸,归根到底都是生命体巅峰状态的产物。把它们的生命力穿在身上,可以第一时间接受由外及里的眷顾。
刍议中医养生 篇7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活模式和健康观念的转变, 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 使得中医养生也具有了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 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几千年来, 中医里对养生措施有颇深的研究, 形成了令世人瞩目的养生学。养生包含了道、儒、佛、医、墨、法、兵、阴阳诸子百家[2]的思想, 可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 中医养生学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养生学由来已久, 萌芽于先秦, 蜂起于春秋战国, 并逐步形成了以道、儒为特色的养生理论[3]。而《黄帝内经》的问世使得中医养生开始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论, 为中医养生学奠定了基础。秦汉至晋唐为其发展期, 这一时期养神流派业已形成, 而宋元至明清则为其发展的黄金期, 达到鼎盛, 其时各种养生方法研究均达到一定水平, 对现代养生学影响甚大。
2 中医养生的原则
中医学理论认为精、气、神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生命根本。中医养生需要立足于协调脏腑, 畅通经络, 节欲葆精、调息养气以及持之以恒综合调养等基础上, 进行科学养生。中医养生注重强调“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念, 体现了阴阳平衡及身心合一的健康观念, 强调养生不可违背自然规律, 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注重形体养护, 重视身心协调, 主张“动静互涵, 以为万变之宗”[4]。
3 中医养生的方法
中医养生, 历史悠久, 自古以来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的养生方法。其中较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环境养生
环境养生是一种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下, 顺应地理环境, 适应居处环境以趋利避害, 使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 它要求人要尽量适应外界环境, 创造有利于人类工作、生活、学习的外部条件。
3.2 起居养生
起居养生是指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 合理安排日常生活、作息时间等的一系列养生措施。人类生活于自然环境中, 不仅受其影响制约, 而且又在积极适应。中医认为“天人相应”, 自然界有寒来暑往, 日月年度的周期性变化, 人体的阴阳也跟着产生变化[5]。我们在起居养生上应做到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等。
3.3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 纠正脏腑阴阳之偏, 防治疾病”[6]。在饮食养生方面应注意均衡饮食, 合理调配;饮食有节, 定时适量;顺应四时, 调摄饮食;3餐/d, 各有不同;细嚼慢咽, 防病强身。饮食养生切忌暴饮暴食, 偏食, 节食等等。我们每天都离不开饮食, 如果平时就能注意饮食养生, 我们的身体将大大受益, 有助于防病治病, 延年益寿。
3.4 静神养生
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 因此养神是养生的重中之重。人有喜怒忧伤是很正常的情感变化, 但是万物都是有个度的, 过之就有害。养神宜于清静内守, 它使五脏安和, 有助于预防疾病和延年益寿[7]。反之暴躁易怒则会导致心情不佳、情志内伤, 以至各种身心疾病的产生。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3.5 运动养生
生命在于运动, 经常从事运动练习的人, 在重复运动的影响下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和机能能够得到改善和提高。生病的人需要运动以助于治疗疾病, 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预防生病。足够及合理的运动能达到强身健体, 增强意志, 提高免疫力的目的。运动养生的形式有散步, 跑步, 健身操, 瑜伽, 登山, 游泳, 武术等。
4 中医养生的特点
(1)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从“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出发, 尤其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体内气化升降、心理与生理等方面的和谐、协调一致。 (2) 防重于治, 未老养生的未病思想:《黄帝内经》中提出“不治已病, 治未病”的观点[8], 意即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 如此才能保持健康和未病先防。 (3) 注意调整阴阳的平衡观:认为阴阳分别代表人体内相对的两方, 《内经》言“生之本, 本于阴阳”[9], 意即人的形成与生长发展规律离不开阴阳。
5 中医养生的作用意义
5.1 环境养生的意义
人类置身于大自然当中, 其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都受到大自然的影响, 同时也能动的去适应大自然, 以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与大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优越的大自然环境是人类得以健康生存的必要条件;相反, 大气污染、水污染以及不良的地理条件则造成某些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升高。
我们居住的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身心健康, 良好的居住环境, 如充足的阳光, 适宜的温度, 空气流通等对人类的日常生活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 环境养生对人类的健康至关重要。
5.2 起居养生的意义
睡眠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 充足的睡眠对一个人的健康维持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使人类消除疲劳, 调整内脏机能以及储备能量物质。在生活节奏如此迅速的现代, 很多人的作息都不那么规律, 出现了所谓的“夜猫子”, “工作狂”。这些生活方式对身体的危害是很大的, 只有保证有节律的作息习惯以及充足的睡眠, 才能保护好革命的本钱, 因此起居养生显得尤为重要。
5.3 饮食养生的意义
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一日三餐, 如何合理的调配饮食, 使之更有利于人体健康、滋补养生, 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影响深远。健康合理的饮食, 能够保证机体充足的营养, 保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 完成各种生理功能。
5.4 静神养生的意义
心理生理学、心理免疫学的研究证实:“人类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 改变自身的生理病理状态, 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10]通过静神养生, 使我们能够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乐观, 从容, 积极向上的心态, 有助于保持健康, 延缓衰老, 延年益寿。比如, 当人们生病或者遇到困难时, 首先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这将使一切困难都容易解决。
5.5 运动养生的意义
众所周知, 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是人类生存的前提。运动养生的形式多种多样, 目的都是强筋壮骨、润滑关节、坚肤壮肌、聪耳明目、充脏畅腑、流通气血、长养精神, 从而达到精力旺盛, 气血充足, 思维敏捷, 反应快捷, 耐力持久。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精神文明生活的日益丰富, 健康与长寿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除了对医疗卫生条件要求提高, 人们普遍开始关注养生与保健。中医养生是以健康长寿为目的的一种医疗保健方法, 它包括环境养生, 起居养生, 饮食养生, 静神养生和运动养生等很多方面。中医养生要求人们从日常生活调摄开始, 从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开始, 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值得普及。
参考文献
[1]盛星明.浅谈天人相应与中医养生[J].中医杂志, 2003, 44 (2) :157.
[2]朱斐.中医养生学发展概述[J].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 :111.
[3]于铁成, 高文铸.全科中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139-140.
[4]钱晔.以中医养生提高生活质量之我见[J].统计教育, 2007 (2) :56.
[5]清·费伯雄, 费绳甫.孟河费氏医案[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64:27.
[6]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发布会纪要.2009:4-16.
[7]郭海英.中医养生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1.
[8]党洪莉, 卢捷湘.医疗临管的自律与他律[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8, 29 (12) :51-55.
[9]张春岍.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划界与中医学的生存与发展[J].医学与社会, 2011, 24 (4) :35-37.
中医养生保健初探 篇8
中医是我国几千年来先人不断积累的财富, 不仅能够治疗疾病, 同时中医理论也能达到强身健体的保健作用。中医养生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 根据人类的生命规律、衰老机理等原则, 来达到生命养护与保健的知识体系。中医养生从两千年前就植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 蕴藏了我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基础理论, 体现了我国中医文化的精髓, 是我国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块瑰宝。中医养生保健文化发展至今, 它的日常应用价值日渐凸显, 现代人类越来越注重通过中医养生保健, 来达到疾病的预防、健康长寿的目的。《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饮食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具,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现代社会的中医养生保健应汲取古代养生理论的精华, 通过日常起居、饮食及药物的配合, 保持健康平和的心态, 充分调动自身体内的生命力, 达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二、中医养生保健的实践应用
《黄帝内经》记载:“不治已病治未病,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正气是生命之根, 养生保健即通过扶正祛邪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对后世养生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中医养生讲究根据自然规律变化, 动静结合、形神兼备, 因为动者属阳、静者属阴, 动以养形、静以养阴, 只有阴阳协调了才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 现代社会中医养生要注重阴阳平衡的理论, 根据以上观点, 对现代社会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分析如下。
(一) 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态, 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可使大脑建立相对稳定的条件反射, 从而能够促进人体生理活动有规律地健康发展, 而且提高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记载:“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苛疾不起”。因此, 在中医养生保健中, 应根据四季不同安排顺应自然的作息规律, 做到适时起居、练形调神。在日常生活中, 可以根据身体状况, 做适当的“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等保健项目。“天人相应”, 避免外界对人体的不良刺激, 才能保持健康, 延年益寿。
(二) 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
现代科学与中医理论认为, 合理应用具有调补作用的药物或食物, 是一种养生保健的有效方式。根据人身体质的不同, 养生保健中摄入的食物也不尽相同。阴虚体质的人应多吃绿豆、冬瓜等甘凉滋补的食物, 少吃羊肉、韭菜、辣椒等温燥烈的食物;阳虚体质的人应多吃牛肉、羊肉等温补的食物, 少吃梨、西瓜等凉性食物;气滞体虚的人应多吃黄豆、白扁豆、鸡肉等益气健脾的食物, 少吃空心菜、生萝卜等性滑的食物;湿热体质的人应多吃冬瓜、绿豆、薏米等具有清热利水功效的食物。另外, 不要听信电视、报纸等媒体对保健品的夸大宣传, 保健品虽有一定作用, 但是不能当药吃, 保健还要从日常的饮食做起。
(三) 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
21世纪是一个“情绪负重的时代”, 人们的压力无处释放, 情绪无法宣泄, 身体就会产生各种疾病。中医认为, 七情和五脏具有紧密的关系:肺主悲、忧, 过悲过忧则伤肺;心主喜, 过喜则伤心;肝主怒, 过怒则伤肝;脾主思, 过虑则伤脾;肾主惊, 受惊伤肾。最新的科学研究证实, 心态与健康两者有十分紧密的关联, 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会使人长寿并且增强身体抵抗力, 如果情绪常年压抑、沮丧则会升高胆固醇和放大人的疼痛感。因此, 心态决定了一段时期的健康状态, 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 从容面对生活, 疾病会远离我们的生活。
(四) 劳逸结合, 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是现代都市人工作之余缓解疲劳的重要方式, 慢走、散步都是非常有效的有氧运动。孙思邈说:“养生之道, 常于小劳, 但莫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古人养生之道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不仅可以让你的心情变好, 还可以缓解压力。现代研究认为, 适量运动能够调节气血, 活络筋骨, 增强抵抗力, 对心血管、内分泌、神经和肌肉等有强化作用。因此, 适量运动, 做到劳逸结合, 动静搭配, 对日常中医养生保健是十分有利的。
三、结束语
总之, 现代人们受到内在及外界因素的影响, 整体健康状况堪忧。传承古人留给我们的中医养生保健经验, 形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 搭配健康合理的饮食, 保持健康向上的乐观心情, 平时做适量运动来缓解压力, 从根本上远离疾病, 这样才能生活愉快, 家庭幸福, 享受天伦之乐。
参考文献
[1]王玉川.中医养生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2:10.
[2]黄民杰.中医养生学的特色与局限性[J].福建中医药, 1999, 30 (2) :20-21.
中医智能养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篇9
1.1研究开发中医智能养生系统的意义
21世纪, 健康市场的需求已经从治疗疾病发展到预防疾病。随着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以及亚健康人群比例逐年增加, 各大医疗机构资源缺乏, 很难为人群提供满意的就医服务, 就医难成为困扰人群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医养生具有鲜明特色, 设计中医智能养生系统的目的是服务于亚健康人群和常态人群, 为其智能制定个性化养生方案、建立动态电子健康档案及健康数据服务, 充当大众健康管家, 有效地缓解社会医疗压力。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 国内的多数养生系统仅仅局限于辨识用户的体质, 并将其收录体质档案中, 但是并未将其与疾病预防和中医养生相结合, 更没有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养生方案。另外, 国内外动态监测人群健康数据的养生系统较少, 且数据存储量较小, 从而数据统计调研难度大, 对人群健康数据、膳食意愿偏好、效果反馈等数据分析甚少, 无法为社会公共卫生及临床医学研究提供服务。
2系统概述
2.1系统功能简介
中医智能养生系统是以中华中医药协会颁布的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和中医药出版社的教材《中医药膳与食疗》为依据, 面向常态和亚健康人群, 通过计算机智能化判定, 自动生成体质报告;跟踪记录个人健康数据, 建立动态电子健康档案;采用实名注册的形式, 实现海量数据存储, 为科研院校及公共卫生领域服务。
系统三大主要功能如下:
(1) 为常态人群和亚健康人群推荐养生方案和膳食干预方案, 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目的。
1智能化体质判定:从个人的常见表现、心理特征、形体特征、发病倾向、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生活起居等方面进行体质测试, 通过计算机算法实现智能化体质判定。
2私人定制养生:系统根据体质特征, 并结合各中医名家的建议, 为用户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养生方案。同时也提供专业、权威、贴切的养生资讯, 让用户第一时间了解实时的养生资讯。
3膳食干预:用户根据自身的症状表现, 在系统中找出对应的亚健康症状, 系统再根据用户选择的症状给出相应的膳食干预方案。
(2) 建立动态电子健康档案。系统跟踪记录个人身体健康状况, 方便人们对自身健康进行管理, 并建立动态电子健康档案。
(3) 通过动态电子健康档案构建大数据, 提供卫生决策管理、临床医学等领域的数据需要, 为循证医学的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2.2系统结构
系统通过科学的辨识方法, 分析常态及亚健康人群身体状况并给予膳食推荐, 进行健康干预。系统从两方面实现健康干预:一方面是常态人群通过中医体质判别得到体质类型, 然后由系统为用户定制个性化的养生方案;另一方面是亚健康人群经过筛选排查, 系统自动辨别身体问题并推荐相应膳食保健方案, 解决当前主要身体问题。系统不仅能够记录用户的健康状况并定期进行健康提醒, 而且还具有统计分析功能。系统在建立动态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极大地丰富“个性化”养生方案的同时, 构建大数据, 提供循证医学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卫生决策管理、临床医学等领域的数据需要。系统结构图如图一所示。
2.3系统特点
(1) 系统中体质判定采用了递归算法实现, 按照HL7的规范构建电子健康档案, 使用XML支持健康档案的内码, 从而实现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医疗保健领域, 建立社会公益服务系统, 减缓社会医疗压力。
(2) 选取合理的设计方案, 将中医学、中医养生和计算机科学多学科交叉, 通过科学的辨识方法分析常态及亚健康人群身体状况并给予膳食推荐, 进行健康干预。利用大数据存储, 记录用户的健康状况并定期进行健康提醒, 建立动态电子健康档案。
3设计与实现
系统采用MVC架构, 从而便于软件工程化管理, 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同时采用MD5、DES等多层算法对用户数据进行加密:一者是增强用户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二者是提高数据在网络层传输时的安全性, 可防劫持。另外, 系统通过Java Script脚本语言对html5的canvas标签与用户进行图形交互, 从而更加简单和直观。
3.1数据安全传输
用户数据在网络层传输时, 为了防止数据被劫持以及数据包丢失等情况, 系统通过采用MD5、 DES算法对数据加密并对用户的身份进行验证, 从而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如图二所示。
实现过程如下:
第一步:获取明文数据 (Text Data) 的特征码 (Property String) 。通过MD5算法对明文数据 (Text- Data) 进行单向加密, 得到它的特征码 (Property S- tring) 。
第二步:对称加密数据 (Client String) 。使用DES算法对明文数据 (Text Data) 和特征码 (Property S- tring) 进行对称加密, 得到的数据 (Client String) 即可发送到服务器端。
第三步:解密数据 (Client String) 。服务器端对客户端发送的数据 (Client String) 解密, 得到明文数据 (Server Text Data) 和特征码 (Server Property String) 。
第四步:验证明文数据 (Server Text Data) 。对明文数据 (Server Text Data) 进行MD5加密得到特征码 (Server Property String2) , 对比特征码 (Server Proper- ty String) , 如果一样则没有被篡改。
3.2 HTML5定制交互图形
系统通过Java Script脚本语言对html5的can- vas标签为用户定制更加简单、生动、直观、可交互的可视化图表, 并且可以流畅运行在PC和移动设备等平台上, 兼容当前绝大部分浏览器 (IE, chrome, firefox, Safari等) 。创新的拖拽重计算、数据视图、值域漫游等特性大大增强了用户体验。
3.3数据库优化
在系统数据库优化方面, 一是采用触发器来生成数据库表主键, 以减少后台数据库服务器的压力及网络流量, 从而增加数据传输的带宽。二是采用存储过程实现前端与后台数据的交互, 从而防止SQL注入式的攻击。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 将计算机技术与中医养生相结合, 构建并实现了智能化的中医养生系统。该系统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实时养生资讯, 还实现了中医体质智能化判定, 为用户量身定制个性化养生方案;系统跟踪记录人群健康状况, 建立动态电子健康档案, 为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数据等提供服务, 有效地缓解社会医疗压力, 并为循证医学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卫生决策管理、临床医学等领域的数据需要提供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ZYYXH/T157-2009) [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4) :303-304.
[2]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3]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智能养生系统的研制与应用[EB/OL].http://www.tiaozhanbei.net/project/17031/.
[4]桑海, 李建宝.加密算法MD5的研究与应用[J].华南金融电脑, 2006, 14 (04) :74-77.
[5]Wang X Y, Yu H B.How to break MD5 and other hash functions[A].Eurocrypt’05, LNCS 3621[C].Berlin:Springer Verlag, 2005.
[6]孟宪会, 张慧妍.ASP.NET 2.0应用开发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7]张庆华, 等.ASP.NET 2.0完全自学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浅谈中医养生保健之道 篇10
关键词:养生,保健,理论方法
一、中医养生之道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变化规律,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养生保健的关键环节是要顺应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有智慧的养生学家在养生实践中,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适寒暑,岁喜怒而安居处,适阴阳而寒热,避除邪气,颐养天年。中医特色养生要掌握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规律,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去探究生命的奥秘,追求人类的健康长寿。
(二)形神共养,动静结合
中医认为形体是外在的表现,精神是内在的体现。形神共养的体现就是既要考虑外在形体的保养,又要注重内在精神的修养,如此才能使形体强健,精神充沛,活力四射。二者相互统一,互根互用,从而使身体和精神平衡统一,动态发展。古代养生学家孙思邈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神,“生命在于运动”是古往今来永恒不变的保健格言,养生保健必须动静兼修,动静适度,才能形与神俱,健康长寿。
(三)协调平衡,阴平阳秘
中医理论五行学说指出,万物都是由五种基本物质木、火、土、金、水组成,并且这五种基本物质有规律的运动变化,它们彼此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互制化的动态协调关系,进而维持着自然界的动态平衡和人体生理机能的协调平衡。
中医认为健康的标志就是阴平阳秘,脏腑协调。而当人体在外感六淫、疫戾时毒、七情所伤等病因影响下,就会气血紊乱、阴阳失调、内外环境突变,从而导致生理功能低下,呈现过早衰老、百病滋生的状态。所以,延年益寿的秘诀在于气顺血行脏腑和调,阴阳和调身体强健,长命百岁健康长寿。
(四)固养正气,益寿延年
正气,乃人体之根本。固养正气,就是保养人体的精气血津液。从人体生理功能特点来看,精、气、神乃人体“三宝”,注重保养人体精华的根本在于固护脾肾。养生保健注重固护先天,调养后天,先天补后天,后天养先天,脾肾强健,百病不生。
(五)综合调摄,颐养天年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完整的统一体,无论哪一个生理环节出现障碍,都会影响生命的正常进行。所以,养生保健必须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到每个环节,全面考虑,综合调养。综合调摄主张动静结合,劳逸结合,补泻结合,形神共养,从而颐养天年。
二、中医养生的具体方则
(一)精神调养,立志养德
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精神调养就是通过怡养心境、清静养神等方法,达到心理健康。健康的精神调养,必须有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只有对生活充满信心,有目标、有追求的人,才会拥有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养,才有利于身心健康。古往今来的中医养生保健学说认为:善良、忠诚、爱心、友好、仁慈、乐于助人是做人的美德。只有拥有这些美德的人,才会享受生活无尽的快乐,更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长命高寿。
(二)合理饮食,益寿抗衰
饮食养生,是按照中医理论调整饮食,注意饮食宜忌,合理摄取食物,是健康长寿、青春永驻的养生方法。合理安排饮食,保证机体营养充胜,可使气顺血足,五脏六腑功能旺盛。中医养生实践根据事物的气、味及人体阴阳盛衰的情况,予以适宜的饮食营养,或以养精,或以补形,既可补充营养,保证机体健康,也是防病的重要措施。合理饮食,保健生命,抗衰驻颜。
(三)运动养生,增强体魄
中医将精、气、神称为“三宝”,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运动养生强调以气养形,以形运气,运动锻炼,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安神,畅通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从而增进机体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四)娱乐养生,陶冶情操
心情舒畅,有利怡情移性,舒畅情志。在生活中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娱乐活动达到,如琴棋书画养花养鸟,观光旅游,艺术鉴赏。这些娱乐形式,可以使人心情愉快,增长见识,舒畅情怀,又可活动筋骨,锻炼体魄,增加体质,运用养生于娱乐之中,从而养神健形,健康长寿。
(五)起居有常,祛病强身
中医理论认为:规律有节的生活起居也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关键环节。正常的生理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有节奏的物质运动形式,因此,我们要遵循自然的变化规律和人体本身的生理特点,考虑到年龄、体质、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因人制宜,制定合理的生活环节,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安排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劳作宜忌、房事宜忌、睡眠宜忌,达到祛病强身,强健体魄的效果。
现代社会中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保持良好的心态,充满自信心,修炼高尚的道德情操;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休闲娱乐,怡情怡性;饮食平衡,戒烟忌酒;睡眠充足,心情愉悦。倡导健康生活,健康养生,健康长寿。在纷繁多变的现代社会中,弘扬中医学养生之精华,珍爱生命,保健长寿。
参考文献
[1]郭英德.浅谈饮食对人体的滋养作用[J].中国健康大视野,2009(07).
中医养生学 篇11
一、五行学说基本概念及其基本关系
五行最初称为“五材”,后发展为五行学说。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木日曲直,火日炎上,土日稼樯,金日从革,水日润下。这五种物质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构成物质世界,从而保证了各元素问协调稳定。它们之间有相生和相克的关系,以此维持自然界的稳定。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中的具体应用
中医学理论核心——五藏学说
五藏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核心,由五行学说发展而来。木,五脏属肝,具有生长,生发,条达的性质。可条达气机和藏血,助疏泄,濡养肝,同时也防止阳气升腾过度。对脾胃运化功能和情志活动有重要影响,因此情志抑郁可由影响脾主运化功能。《黄帝内经》“’提出“动则血溢于诸经,静则血归于肝藏”,因此助肝条达需适度运动;反过来肝病患者应多卧床休息以促进血对肝的濡养功能。“肝为痞极之本”,易劳累与肝有关。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腿肚转筋合并指甲色淡为气血亏虚不养筋,食木瓜白芍汤以养肝。火,五脏属心,具有温养作用。主神明。主血脉,温以推动血行。血脉宜温养,冬气寒,寒主收引可导致血脉淤阻,故胸痹病人更需在冬季益气扶阳、保暖防寒。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在液为汗,其华在面。汗出过多可致心气损伤而面色恍白无华,可搅舌咽津法固护汗液。土,五脏属脾,后天之本,具有运化作用。位于中焦运化水谷,将精华物质运于全身。脾为阴中之至阴,阴极甚而阳不足,因此饮食需固护脾阳,不可过饱过味,湿味有余及生冷会伤脾阳而影响运化和吸收。《勿药元诠》提出“怒时勿食”。脾主统血升清,因此腹泻、低血压、气虚出血当补脾气。脾开窍于口,在体合肉,在液为涎,其华在唇。唇白无华或肌肉不丰为脾虚,多食薏米、山药、粳米等。金,五脏属肺,对呼吸、全身气机、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起到调节作用。可清洁肃降保证肺气下降、呼吸通畅和水液输布正常。调理气机与肝协同,防止生痰与脾协同。肺开窍于鼻,在体合皮,在液为涕,其华在毛。肺气虚导致易感冒或嗅觉下降宜从肺治,如食疗猪肺炖山药。水,五脏属肾,先天之本,藏精之所。主水液代谢及纳肺所人清气。肾有两枚,左箱为肾,藏志;右为命门,藏精。命门之火为元阳,命门之水为元阴,是五脏六腑阴阳的来源。肾精亏虚可致早衰。肾开窍于二阴,在体合骨,在液为唾,其华在发。固牙养发应着手于肾,多食桑葚、首乌护发,熟地、龟版胶养骨固齿,耳源性眩晕从肾治。五脏问借由相生相克达到人体的平衡及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
由五行及五藏学说推纳而来的养生理论
1、五昧。饮食对人体生理有重要的影响。如过食甜影响气机而碍脾,辛促血行却不利于痔疾。可根据颜色分为黑色食物入肾抗衰老、紫色食物入肝行气补血、白色食物补肺气、黄色食物健脾除湿、红色食物养心血活血化淤。如日食山楂活血化淤预防心脏病。《太平圣惠方》日:水肿病,食黑豆;咳嗽,食杏仁粥。依据食物性昧可分为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同时根据自身的疾病特点遵循上述原则,如病在筋少食酸。《黄帝内经》提出“肝气青,宜食甘;心气赤,宜食酸;脾气黄,宜食咸;肺气白,宜食苦;肾气黑,宜食辛。”肝病色青、脾病色黄为病脏气盛宜补所克之脏,因此肝病食甘味、脾病食咸味;心病、肾病须补其母脏使生化有源,因此心病食酸、肾病食辛;肺病白其气欲散,每多影响心故食苦,苦也可坚外散之气。
2、五神及五志。《老子》曰:谷神不死。指出人只要神明存在就可以健康长寿,说明了养神对于人体的重要性。《黄帝内经》提出“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五脏藏五神。心藏神,神为一切生命能力的最高主宰。魄,藏于肺,阴神,属心神之下,先天而来,与本能有关,如呼吸、痛痒等。魂,藏于肝,阳神,心神之下,后天学习而来,与认识思维相关的高级反映。意,藏于脾,主记忆。志,藏于肾,指思维集中能力。记忆力下降为营血不足,心脾两虚;言语错乱,手足不能支配是肺气不足,阴神不藏;多梦恍惚失眠是肝血不足,阳神不藏;精神不能集中是肾藏精不足;而一切神志活动都在心神的支配下。《黄帝内经》指出“人有五胜化五气,以生喜怒悲思恐。”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均可导致脏腑异常。情志过激损害健康,过怒使肝疏泄太过,逆则呕血同时食逆上;子病及母伤肾则喜忘前言;母病及子上扰神明可出现狂证。发生情志疾病须以五行相克恢复其平和状态。怒可制思,思可制恐,恐可制喜,以喜胜悲。
3、五音。即角,徽,宫,商,羽。《寿世保元》日:脾好音乐,闻声即动而磨食。《儒门事亲》中载:“以针下之时便杂舞,忽笛鼓应之,以治人之忧而心痛。”说明声音对人体积极作用。宫音和平雄厚,庄重宽宏;商立慷壮哀郁,惨阮健捷;角音圆长通澈,廉直温恭,徽音婉约流利,雅而柔顺;羽音高洁澄清,淡荡清邈。五音分入五脏,如宫为脾音,过思伤脾用宫之亢奋使之愤怒,以治过思。
4、五体。华佗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相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他创立五禽戏通过模仿不同特性的动物以养五脏,一日虎戏,勇猛矫健,归于肝,可补肝强筋;二日鹿戏,轻灵快捷,归于肾,可补骨益肾;三日熊戏,沉稳有力,归于脾,治疗消化不良;四日猿戏,轻灵活泼,归于心,可条畅情志血脉,治疗精神疾患;五日鸟戏,轻灵飘逸,归于肺,通达肺气皮毛和关节。
中医养生康复学认为只有脏腑形体官窍四肢各司其职,相互密切配合;饮食无偏嗜;情志无过激人才能达到健康状态。这种状态是通过五行及其生克关系予以平衡。因此我们需要利用五行理论对人体的各项活动进行调节,才能最终实现“阴平阳秘,精神乃制”。
浅析中国传统养生体育与中医理论 篇12
1 阴阳学说在传统养生体育中体现
阴阳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 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 体现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特殊精神。阴阳学说认为, 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 宇宙问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1.1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
中医学把阴阳学说应用于医学, 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 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 是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把钥匙。中医学用阴阳学说阐明生命的起源和本质, 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根本规律, 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
1.2 传统养生体育中太极拳的阴阳学说
“太极”一词源出《易·系辞上》:“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古人是把“太极”作为宇宙的本源看待的, 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根本, 天下万物皆可分阴阳, 阴阳是两种对立的因素, 两种因素相互作用, 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后人吸取了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 把太极的阴阳学说与拳术结合, 用太极“阴”、“阳”的哲理解释拳理, 逐渐形成太极拳术。可谓太极运动与阴阳学说结合的缩影, 意味着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标志着阴阳变化消长转化的规律及动态平衡的重要性, 是以螺旋型或波浪式向前变化发展的。所以太极拳的运动无论是举手还是投足, 均遵循回性而走弧性圆, 不仅是有形之势, 就连无形的心意指控, 气势衔接循回呈弧。太极拳在锻炼身体方面, 就是通过运用动静、刚柔、内外、徐疾、快慢、松紧、开合、升降等阴阳法则来调节人体内阴阳的平衡, 使人体的阴阳处于平衡协调的最佳状态, 从而使阴阳消长, 阴阳平衡, 阴阳转化之观念, 以增强人体系统内部和谐有序达到医疗保健之功, 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治病思想, 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2 经络学说在传统养生体育中体现
2.1 中医学的经络学说
中医认为, 经络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经脉贯通上下, 沟通内外, 是经络系统的主干;而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经络内属于脏腑, 外络于肢节, 沟通脏腑与体表之间, 使人体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能行气血、营阴阳, 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正如《灵枢·本藏》所述:“经脉者, 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 濡筋骨, 利关节者也。”经络学说是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形成的与脏象、气血津液等学说互为补充, 独到而深刻地阐明了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规律, 对临床诊断疾病、拟定治则、处方遣药, 特别是针灸、推拿以及气功等, 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故有‘学医不知经络, 开口动手便错’之说。因此, 通经活络向来是指导中医疗疾和养生保健的重要理论依据。
2.2 传统养生体育中八段锦五禽戏的经络学说
传统养身体育八段锦独特的习练方式可有利于通经活络。八段锦全身性的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 会使周身暖意融融, 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 有利于脉气在遍布全身上下、内外循环无端的经络系统中运行, 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 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 温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器官, 营阴阳, 维持和保护机体正常功能, 加大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五劳七伤往后瞧这个动作中, 上肢需侧开拉伸后两臂外旋至极限, 而后内旋下按。由此可以看到, 上肢伸直、外旋扭转的静力牵张作用可有效刺激腕关节处相应原穴, 如属肺经的太渊、心经的神门、心包经的大陵、小肠经的腕骨、三焦经的阳池穴等, 从而调节相应经脉的气血, 达到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再譬如, 传统养身体育五禽戏中猿提及导引养生十二法中金鸡报晓势中都有两手五指指尖捏拢后旋转上提的动作, 这个动作由于指尖部的六井相会, 可具有沟通手三阴三阳经气血, 并调节其所属脏腑功能的作用。特别是从四肢百骸到五脏六腑的规律性运动, 不仅可以锻炼日常生活中活动不到的部位, 而且可以很好地刺激多处五输穴和原穴, 通过沟通人体表里内外, 取得改善机体功能状态、疏通经络强壮脏腑的效果。
3 气血学说在传统养生体育中体现
3.1 中医学的气血学说
中医以气血为核心, 更以气为根本。气是构成人体和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中医认为“气血同源”, 气为血帅, 血为气母, 气行血行, 气滞血瘀。因此, 从古至今的诸多名医, 其治病都注重先治气, 强调气和人安, 气滞则病, 气散则亡。古代名医张景岳说, “行气不识气, 治病无根据。”由此可见, 气在中医里的重要性。
3.2 传统养身体育的气血学说
传统养身体育中太极拳练气是在大脑皮层的指挥调节下, 使全身处于松静状态, 随着深长的呼吸, 促使内脏器官和外部肌肉有节律地舒张收缩, 腰脊和四肢螺旋缠绕将元气运送到全身, 此时末梢神经会产生酸、麻胀、热的感觉。太极拳奉行“身心合一, 形神兼修”的原则, 是一种积极的有广泛社会意义的自我养生。太极拳主张“气沉丹田”, 采用腹式呼吸, 即有意识的将气体徐徐送入腹部肚脐之下, 要求呼吸深、长、细、匀、缓, 纯任自然, 不可使用强力。
传统养身体育之所以具有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功效, 一个关键就是抓住了“气”这个根本点。通过调心、调息、调身三要素的协同作用, 练功者的气血津液由于经络的通畅而更好地输布到全身各处, 自然达到了“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脏腑所属、主治所为”之目的。特别是通过关节的拉伸旋转, 更是有效刺激了相应部位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及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原动力的原穴, 使该区域受到了良性的“阈下刺激”。由于这些部位刺激的积累, 局部肌肉电位增高, 温度增加, 为血氧解离创造了良好条件, 从而使肌肉毛细血管中血液氧合血红蛋白能释放出较多的氧供应肌肉和组织需要。随着阈下刺激积累的持续增加和组织供氧的不断改善, 人体局部会出现酸、麻、热、胀等所谓的“气感”反应, 电位增高到一定程度后甚至可沿一定“线路”, 即人体经络而逐步循行扩散, 其相应部位的组织血氧等供应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 当我们将以上结论传授给中医药专业的学生之后, 中医药专业的学生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传统养生体育项目的锻炼, 便于他们理解功法的原理, 同时便于激发学生专业的兴趣和潜能, 更便于贯彻中医理论与传统养生体育相结合的原则, 从而有效地提高体育锻炼的效果, 增强终生健身意思, 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
摘要:运用文献法, 剖析了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哲学基础、动作特点和风格。讨论中医理论中阴阳、经络、气血等学说与传统养生体育的关系, 以促进传统养生体育在中医药专业中的教学, 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养生体育,养生,中医理论
参考文献
[1]马英.太极拳的来源与中医学的共性[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3) .
[2]杨洪杰.高校八段锦教学中经络养生的应用[J].体育教学与研究, 2011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