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总结材料(共2篇)
2015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总结材料 篇1
积极开展“治未病”工作努力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2008-01-27 阅读: 出处: 作者: 编辑:
积极开展“治未病”工作努力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王国强 2008年1月25日
??? 尊敬的吴仪副总理、陈竺部长、高强书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同志们、朋友们:
??? 今天,我们隆重举行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吴仪副总理长期以来对中医药事业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并在百忙中出席指导此次会议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及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 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吴仪副总理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开创性地提出了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的要求,此后又就完善中医保健服务体系作出重要指示。今天,吴仪副总理又亲临指导,使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这对我们切实做好“治未病”工作,努力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是莫大的激励和鞭策。
??? 借此机会,我就对“治未病”工作的认识、探索与思考向大家作一汇报。
???
一、对“治未病”概念的把握
??? “治未病”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前沿的命题,体现了中医学先进和超前的医学思想,在古往今来的中医药防治疾病实践中,始终焕发着活力和光辉。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论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以此为源,历代中医名家对“治未病”屡有发挥,如医圣张仲景在名著《金匮要略》中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成为指导“治未病”的一大法则;唐代孙思邈强调“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医学的功能区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元代朱丹溪在其著作《丹溪心法》中专论《不治已病治未病》,将“治未病”作为重要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清代叶天士更是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预防学观点,强调采取主动措施防变于先的重要意义。??? 经过历代医家两千多年来的不断充实和完善,“治未病”逐步形成了具有深刻内涵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把握了预防保健的三个主要层次,也可以说是“治未病”的三种境界,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未病先防”着眼于未雨绸缪,保身长全,是“治未病”的第一要义;“既病防变”着力于料在机先,阻截传变,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瘥后防复”立足于扶助正气,强身健体,防止疾病复发。其核心,落实到一个“防”字上,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结合中医学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特别强调要达到“防”的目的,就应当保养身体,培育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正是这些思想的典型表达。
“治未病”的理念,重在指导人们做到防患于未然,“消未起之祸,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这既是医学认识的理想境界,也是衡量医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强调“治未病”,不是忽视“治已病”。“治未病”与“治已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治未病”是“治已病”的更高境界,可以减轻“治已病”的压力;“治已病”对致病机理和诊疗手段的探索,可以有效指导“治未病”。???
二、对“治未病”意义的认识
??? 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上个世纪末,全球医学界大讨论的最终结论是: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当今,医学发展的趋势已由“以治病为目的的对高科技的无限追求”,转向“预防疾病与损伤,维持和提高健康水平”。这一重大转变,至少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由治病的医学转向保健的医学,二是由关注人的疾病转向关注人的健康,三是在重视科技作用的同时,更加重视人文关怀。随着医学目的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对健康提出的更高要求,“治未病”理念与实践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 开展“治未病”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落实国家“人口与健康”战略,使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重要举措,也是摆在中、西医学面前的共同任务。
??? 开展“治未病”工作,防患于未然,使人们不生病、少生病或延缓疾病,不仅可以减轻医疗卫生负担,而且可以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引导和激发需求,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 开展“治未病”工作,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健需求,维护和促进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 开展“治未病”工作,对中医药自身发展来说,既是继承中医药学术、彰显中医药特色的重要体现,也是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的重要途径,更是弘扬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 随着“治未病”工作的深入开展,必将使中医药的服务对象由以病人为主拓展到病人、亚健康人和健康人,服务范围由医疗为主拓展到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各方面,中医药的活力将进一步增强。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积极开展“治未病”工作,努力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三、对“治未病”实践的探索
??? 在中医学漫长的发展进程中,“治未病”实践一直贯穿始终。历代医家均强调以养生为要务,认为养生保健是实现“治未病”的根本手段,“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以方药治已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从马王堆的导引图,到华佗的五禽戏,以及后世医家倡导的包括运动、饮食、心理诸方面的系列养生方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养生文化。对此英国学者李约瑟说:“在世界文化当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针对疾病的防治,脍炙人口的扁鹊为齐桓候诊病的故事流传久远,它的核心也是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历代医家积累的防治中风先兆等疾病的丰富经验,以及现代采用的冬病夏治的敷贴方法、体质辨识及干预等,都是“治未病”在预防保健中的具体应用,充分展示了中医“治未病”的恒久魅力。
??? 在现代医学目的和医学模式发生重大转变的今天,如何把握时代特征,顺应发展潮流,符合群众需求,发挥“治未病”思想在现代健康保障中的引领作用,将中医药在预防保健领域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吴仪副总理高瞻远瞩提出开展“治未病”工作的要求后,我们以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为着眼点,立足于高起点,从服务内容、服务模式、服务平台、运行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治未病”思想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上海、浙江、广东、广西等地的中医医院试点稳步推进,上海、广东还在总结试点单位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省)范围内组织开展“治未病”试点、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昆仑—炎黄公司组织专家经过数年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体现“治未病”思想,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于一体的新型健康保障模式(即“KY3H健康保障模式”)。在服务内容上,以中医体质辨识为基础,探索确定了体现中医特色、个性化、全程系统的适用技术和服务手段;在服务模式上,针对不同服务对象、服务领域和服务技术手段,形成了清晰的服务途径和规范的服务流程;在服务平台建设上,积极探索有效整合内部资源和社会资源,建立“治未病中心”,明确服务平台建设的基本要求、具体内涵等;在运行机制上,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运行机制,为开展“治未病”试点提供了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机制。
???
四、对“治未病”发展的思考 试点实践证明,“治未病”工作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治未病”理念和实践,必将成为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成为增强全民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成为弘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提高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的重要动力。我们将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调整服务结构,创新服务模式,改善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内容,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探索构建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保健服务体系。??? 第一,必须始终把坚持中医药理论和规律、满足群众对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作为第一要务,这是“治未病”理念和实践乃至整个中医药工作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特别是在工作起始阶段,要抓好试点,树立样板,把握精髓,求真务实,避免一哄而起,力戒形式主义,既不能把一些“治未病”的技术方法简单等同于“治未病”,更不能把“治未病”泛化最终导致庸俗化。
??? 第二,必须加强“治未病”文化传播与健康信息化建设。健康知识和行为方式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信息是沟通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要通过“治未病”文化传播和知识方法的普及,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应用“治未病”知识方法自主改善生活方式和健康相关行为的自觉性;通过建立广覆盖的健康状态信息网络,为群众提供全面的、连续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
??? 第三,必须建立健康保障模式与相应的健康服务模式。健康保障模式是为保证预防保健服务的可及性与有效性所作的制度安排。要努力实现医疗保障向健康保障的转型,以“治未病”理念为先导,将“治未病”方法融入健康监测、分析、评估、维护的全过程。要通过金融契约,探索建立健康保障的防范机制和补偿机制。与此相应的健康服务模式要为群众建立健康状态信息库,为群众了解自己的健康状态服务,为指导群众应用“治未病”知识和方法维护和提高健康服务,为群众提供维护健康、防治疾病所需的名医、名科、名院服务。要认真探索和完善“KY3H健康保障模式”及服务方法。
??? 第四,必须探索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要制定扶持政策,推动资源整合,制定运行规则,规范市场行为,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政府组织引导、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系统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机制。要研究制定机构、人员准入的条件和开展业务的范围,健全有关管理规范,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第五,必须提供人力与科技支撑。要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指导试点地区和单位搞好试点。要培养一批中医药基本功扎实、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掌握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医师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养生保健康复基本知识、掌握中医特色技术方法等中医“治未病”职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围绕实践加强科研对中医“治未病”工作的支撑,完善技术手段操作规程,规范技术方案,科学总结服务效果。要组织研制、筛选、推广一批中医“治未病”的器械、设备、技术方法和手段。
开展“治未病”工作,必须明确目标,把好方向。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和要求出发,正确处理提供服务与内涵建设的关系、预防保健服务与医疗服务的关系、公益性和市场机制的关系、试点工作与体系建设的关系。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开展“治未病”工作不可能千篇一律。应当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在“治未病”理念指导下,积极探索“治未病”的不同模式和方法。???
五、关于“治未病”健康工程 为深入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在全国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治未病”健康工程的目标是:努力构建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治未病”健康工程的目的是:不断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需求。
“治未病”健康工程的载体是: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确定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为主体,并根据发展要求和条件基础,在严格把关指导下,逐步扩大试点单位。“治未病”健康工程的模式是:积极探索和完善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健康保障服务模式,通称KY3H健康保障服务模式,积极创新“治未病”服务内容和方法以及规范技术方案、完善评价体系。
“治未病”健康工程的机制是:积极探索“治未病”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运行机制,以及“治未病”人才培养机制、科技创新机制、文化传播机制等。
为保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充分发挥专家咨询组的作用,组织制定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实施步骤、组织方式、具体任务、评估指导等要求,积极稳妥实施。? ???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有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各位专家和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积极探索和共同努力,吴仪副总理所大力倡导的中医“治未病”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伟大实践一定会为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2015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总结材料 篇2
(一) 健康管理理论与中医药预防保健。
21世纪是人类高度关注“生命科学”的世纪, 人们越来越注重生命质量的提高, 健康管理理念逐渐渗入人们的生活, 已成为当下备受关注的课题。健康管理是指基于个人健康体检而建立健康档案基础上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的个性化健康管理[1]。我国对健康管理这一概念引入较迟, 尚处在起步阶段, 国内主要为客户提供了个性化的健康体检, 然后分析每一个人的疾病风险因素, 评估健康情况, 并提供健康改善指导教育, 无法形成一体化的健康管理流程[5]。
健康管理思想自古以来就蕴含在我国的医疗实践当中, 《黄帝内经》中就出现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记载[4], 《难经》则拓展了治未病的概念:“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当传之于脾, 故先实其脾气, 无令所受肝之邪, 曰治未病”, 唐代孙思邈直接提出“上工治未病, 中工治欲病, 下工治已病”的论断。健康管理的宗旨是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因此, 其与中医“治未病”理论不谋而合, 中医药遵循传统“整体观”、“天人合一”的哲学, 强调五脏六腑间的协同作用, 同时根据个人体质和四时变化, 以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提供长期调理与养生的建议, 从“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考虑, 重视防微杜渐, 达到“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
(二) 构建以“治未病”为核心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惠及了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 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在预防保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是以中医药要素为基础, 构建的预防保健服务系统, 即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所谓“治未病”, 就是采取积极措施, 对疾病和隐患进行主动的介入式管理, 从而达到维护健康, 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效果。“治未病”理论不仅覆盖了当今倡导的四大健康基石: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生活规律、心理健康, 更加凸显了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 通过建立三位一体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中医预防保健机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 (产品) 及保健服务支持, 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是缓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与医疗保健资源稀缺矛盾的主要途径。
二、基于健康管理理论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流程
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以健康管理理念为核心, 针对个人健康状态, 管理个人健康状态风险, 通过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健康干预、干预效果评估等流程全面、综合、规范实施健康管理服务。
(一) 健康管理信息采集与管理。
采集和统计分析健康状态信息, 包括中医体检 (体质辨识、证素辨识等) 信息、健康体检信息, 对体检信息及时反馈, 同时对来诊者进行登记造册, 便于管理和随访。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依托, 通过对个体体质进行辨识后, 将信息入档。
(二) 健康管理体质辨识。
包括中医体质辨识和体检, 形成中医体质辨识结果和体检报告。从体质状态及不同体质分类的特性, 把握其健康与疾病的整体要素与个体差异, 制定防治原则[6]。
(三) 健康管理咨询与指导。
根据中医体质辨识结果和体检报告, 为服务对象进行健康咨询与健康指导, 帮助服务对象选择合适的干预服务。
(四) 健康管理干预。
能够为服务对象提供各种中医特色健康干预服务, 包括中药膏方、汤剂、心理咨询、针疗、灸疗、推拿、理疗、贴敷、药膳、艾灸治疗、电磁治疗、中药熏蒸治疗等。
三、融合健康管理理念的中医预防保健体系建设过程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到2015年, 初步建立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需求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形成多元化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格局, 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一) 中医药预防保健提供体系的建立。
要以现有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主要依托, 各级中医医院及综合医院应设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 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现有的各级中医医院及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应设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 (“治未病”中心)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与“六位一体”服务功能有机结合。如图1所示, “治未病中心”以健康管理理念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 坚持以个体健康状态为中心, 充分体现中医特色, 全面反映个性化、系统化和全程服务, 切实保证服务质量。
1. 中医类医院预防保健科室提供的治未病服务人次。
中医类医院主要包括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民族医院, 由图2可知93%的治未病服务是在中医医院提供的, 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民族医院提供的治未病服务极少。因为中医医院有明显的优势, 包括从事中医预防保健的专门医生, 具有丰富的预防保健知识体系。中医预防保健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长期以来与中医临床一直有紧密的联系, 所以特别适合在掌握一定中医预防保健技术的中医医院等机构开展。
2. 基层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室服务情况。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预防保健与基本医疗相结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分工协作的城市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7]。从表1中可以看出, 预防保健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床位、门急诊量占比并不高, 需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预防保健建设, 也是改进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项重要尝试。
(二)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 (产品) 体系建设。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 (产品) 体系, 是体现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服务基本要求, 主要包括个体人健康状态信息的采集、存储、整合与动态检测、监测的技术方法与产品, 个体人健康状态的动态辨识与分析评估的技术方法与产品,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维护和提高个体人健康状态的干预技术方法与设备, 以及基于上述各项 (各类) 技术方法与产品的成套技术方法与产品。
1. 整合健康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医疗信息化的改革方向。当前我国卫生系统卫生信息化存在着系统分割、相互独立、业务流程不统一、信息标准研究起步晚等诸多问题[8]。因此, 建立起运行有效的健康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搭建起政府、医疗机构、社区、健康管理公司、个人等可相互查阅联系的桥梁是十分必要的。
2. 加强中医健康诊疗设备建设。
中医诊疗设备是中医预防保健实施的必备产品。从表2看出, 从我国目前的中医诊疗设备分布来看, 主要集中在中医综合医院, 其他的中医专科医院占有量较少, 针灸、按摩等中医专科医院中医诊疗设备极少, 分布不均衡, 影响健康管理干预的实施。
(三)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支持体系建设。
1. 中医药预防保健人才培养。
预防保健人员是落实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具体执行者, 因此, 人员素质更是决定工作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基础条件。从表3中看出, 成为中医执业 (助理) 医师的年龄逐渐变大, 这与现在的接受中医教育有关, 研究生、本科的人数上升迅速, 具有的专业技术资格也提高, 这说明我国的预防保健从业人员队伍的素质逐年上升, 为中医预防保健提供良好的人力支持。随着国家治未病健康工程的有力推进,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规模不断扩张, 服务人员的配置迅速成为一个制约中医预防保健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图3中可以看出, 近年来中医执业医师的从业人员呈上升趋势, 这对于健康管理理念的实施, 提供健康咨询与指导较为有利。
2. 国家相关政策支持。
国家的支持是发展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的重要保障。应积极维护预防保健服务的公益性, 促进公平公正, 明确在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中的管理职能。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 以主动预防和防治一体为特征, 发展覆盖全民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各级政府都应增加对预防保健工作的投入, 并逐步提高预防保健经费投入占卫生经费的比重。图4显示, 近几年国家队中医医院的投入呈上升趋势, 但是总体水平还是较低, 中医医院来自上级的补贴较少。
四、基于健康管理理念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构建
(一) 各级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 建立并完善预防保健科室。
各级中医医院及综合医院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定位应相对独立, 利用中医药人才与技术优势, 力争成为本区域内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技术中心、研究中心和指导中心, 并加强对区域内基层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人员培训和业务指导。以中医“治未病”为核心理念, 坚持以个体人健康状态为中心, 规范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充分体现中医特色, 全面反映个性化、系统、全程服务, 切实保证服务质量。
我国的预防保健科的建设大多集中在预防上, 保健服务方面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可以将预防保健科和中医科的特色相结合, 形成中医预防保健科。引进中医健康评估设备, 建立中医体质辨识评估系统, 健康干预设备, 中医治疗设备等等。中医预防保健科的医生本着预防为主的方针, 从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心理各个方面进行干预, 从检查开始, 到行为生活方式的指导, 以及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真正以优质的服务, 健康的理念服务广大群众, 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评估、咨询和指导等区域化服务格局。
(二) 利用现代中医诊疗设备, 丰富和发展各环节的服务技术方法及产品。
促进有关医疗卫生机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企业之间的合作, 建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研发机构。建立信息监测网络和系统等协作平台, 形成中医预防保健科研的新型组织模式。中医药预防保健的优势表现在健康管理干预的方法和手段上。中医有着丰富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有着中医特色的药物和非药物方法, 包括情志调摄、四季养生、膳食调养、药物调理、导引、针灸、按摩、熏蒸、药浴等。中医的针灸、按摩、药浴、刮痧、拔罐等传统的理疗手段, 同时, 中医现代化设备的配备对个体健康的干预是必要的。
(三) 加强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其成败关键在于人才队伍建设。各级中医机构应当满足“治未病”服务功能的需要, 应当具有相应资质的中医执业医师、“治未病”服务职业技能人员、医技人员、中药师、护理人员、管理人员等。鼓励具有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执业医师, 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培养一批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健康文化传播、健康管理、健康保险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现在, 中医药技术人才的学历、职称和能力偏低仍是限制“治未病”工作的重要瓶颈。建议相关管理部门要逐步建立完善执业医师与职业技能人员相结合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体系, 完善岗位培训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体系。
(四) 继续传播与推广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 试点相关项目纳入“医保”范围。
加强中国传统健康文化宣传, 传播中医“治未病”理念, 提高社会的认知与认可程度, 加大预防保健知识的科普宣传, 开展讲坛、讲座等活动向广大社区人群推广“治未病”的理念和防病治病知识, 使全民提高保健意识。运用报纸、电视、电台和院内健康教育橱窗普及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 形成立体化宣传网络。医院要加大对慢性病、亚健康等知识普及, 引导人们关注健康、关注预防保健。国家相关部门要落实扶持中医预防保健政策, 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 制定引导参保人员有效利用中医药服务的措施。将符合条件的中医预防保健措施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救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饮片、中成药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并降低中医医疗机构报销起付线, 提高报销比例。
(五) 加大对中医类医院的扶持力度和财政支持。
中医类医院在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上有独特的优势, 包括人力资源优势、技术优势、设备优势、知识优势等。充分发挥中医类医院的优势, 需要国家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扶持。国家需要通过财政支持中医类医院预防保健事业的发展, 在人员引进、业务面积、床位数量、设备更新、技术研发、预防保健教育宣传等方面给予支持。
摘要: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当前我国预防保健工作的重点, 通过分析当前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构建过程及遇到问题, 结合现代医学健康管理理念, 为构建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体系、技术产品体系和支持体系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健康管理,治未病,中医药,预防保健
参考文献
[1] .王志杰, 张红敏.中国健康管理思考[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8, 21:1525~1531
[2] .赵润栓, 高楠楠等.体质调养在健康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疗养医学, 2011, 20, 4:297
[3] .吴鸿, 高水波.浅析中医“治未病”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 17 (11) :1196~1197
[4] .刘红樱, 王蔚.基于“治未病”理论的动脉粥样硬化健康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25 (8) :86~88
[5] .杨迎春, 巢健茜, 王小雨等.健康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2) :4401~4403
[6] .王琦.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特色优势实践健康促进[J].中国医药通报, 2006, 5 (3) :1~4
[7] .黄喜顺, 邱耀辉, 苏洪.对当前健康管理产业的现状分析和发展方向的探索[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2009, 7 (6) :6
【2015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总结材料】推荐阅读:
中医预防保健工作计划07-09
手足口病的中医药预防10-28
预防腐败体系建设08-19
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方案09-12
中医保健科实践总结10-04
医疗纠纷预防体系建设08-27
中医综合治疗室建设运行情况汇报材料11-07
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半年总结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