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中医药预防

2024-10-28

手足口病的中医药预防(共12篇)

手足口病的中医药预防 篇1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柯萨奇16和712种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多发生于婴幼儿, 近年来具有爆发范围广、感染患者多、传染性强的特点。目前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 也没有特殊治疗药物, 在日常生活中, 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 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及控制传播。

1 管理控制措施

1.1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根据当地疫情, 结合本院实际情况, 制定本院手足口病就诊流程与防控预案。

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 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 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 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防止传染病病原体、耐药菌、条件致病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1.2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特别是设立儿科、传染病科的医院要提高对

手足口病等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危害性的认识, 及时成立以院长 (或分管院长) 为组长的手足口病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防控领导小组, 主要负责落实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工作, 做好危重患者的抢救, 协调各方工作有序开展。

1.3 诊疗场所的通风换气, 在无人情况下可对空气采用紫外线消毒30min或使用空气消毒机等进行空气消毒。

1.4 大多数感染者不一定表现典型的临床症状, 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患者后, 均应认真洗手;

不方便洗手时, 建议接触不同患者时使用含醇类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卫生, 方便洗手时立即洗手。直接接触患者分泌物、血液、口腔黏膜、皮肤疱诊或处理患者粪便等高危操作后一定要洗手。

1.5 加强日常清洁卫生工作。

保持诊室、病区的环境整洁、干净, 患者流量较多时需要增加清洁次数;必要时室内地面和工作台面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拖 (擦) 2次以上, 并保持干燥。

1.6 院门诊、病区设置的儿童乐园停止所有活动, 玩具和设施应落实专人清洁消毒。

加强对公众的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传。

1.7 负责疫情报告的人员随时准确捕捉医院最新的手足口病疫情,

使得医院感染管理科第一时间反馈, 电话及时、准确上报区疾病控制中心, 同时进行网报。

2 个人预防措施

2.1 手足口病尚无特殊的预防方法, 但可以通过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可以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生。

2.2 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患儿洗手, 勤洗澡, 喝白开水, 不喝生水, 忌吃生冷食物, 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3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 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 居室要经常通风, 勤晒衣被。

2.4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居家治疗的儿童, 不

要接触其他儿童, 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 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 宜居家治疗、休息, 以减少交叉感染。

3 消毒隔离措施

3.1 病区消毒配置感应式流水洗手设施、手消毒剂、手套。

配备足够数量的体温计, 一人一支专用。止血带一人一带用后消毒。使用一次性压舌板。血压计、听诊器及所配物品等按《消毒技术规范》每天紫外线消毒。治疗室和病房使用每天紫外线消毒。消毒后要注意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桌、椅、门、把手、婴儿床栏、楼梯把手等寝具及书本等均用500mg/L含氯消毒液做重点性消毒, 餐具使用一次性。患儿出院、转科后病房按终末消毒处理。

3.2 玩具消毒:

患儿的玩具要每天清洗, 至少在阳光下暴晒2h以上或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浸泡30min;需注意消毒剂对玩具的腐蚀, 对高档玩具可选择碘伏消毒液原液擦拭15min;避免和其他儿童交换玩具。

3.3 奶瓶和食用消毒患儿的奶瓶、奶嘴充分清洗后煮沸消毒20min后使用;

食具每天煮沸消毒20min或用消毒碗柜消毒, 也可用含有效氯250mg/L的消毒液浸泡30min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3.4 用物消毒患儿的衣服需要单独清洗, 至少在阳光下暴晒2h以上或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min后再清洗;

毛巾、擦手巾和其他患儿的用品应每次清洗后煮沸20min;尿布也要每次洗净消毒再用。

3.5 卫生洁具消毒患儿个人卫生用品专用;

洗手池、浴盆 (池) 用后要清洗、消毒一次, 可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擦拭30min。

3.6 家居表面消毒每天对地面、门把手、楼梯扶手、床围栏、桌椅板

凳台面、水龙头、便器扶手等物体表面用含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 作用30min, 必要时用清水擦拭干净以免腐蚀损害。

3.7 室内空气卫生应注意开窗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

每天最少通风三次, 每次不少于30min。保持室内表面的卫生整洁。

4 小结

手足口病是一种区域分布广泛、多发于夏秋季, 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该疾病以粪2口途径传播为主, 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0~3岁的儿童, 预防手足口病流行的重点在卫生条件的改善、保护易感人群;同时重视预防、消毒隔离措施, 通过新的检测技术和手段早期发现病人, 并给予及时的治疗, 以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手足口病的中医药预防 篇2

为进一步做好手足口病中医药防治工作,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结合全国部门分地市的救治经验,从预防、内服、外用方法和调护等四个方面为居民提供手足口病防控建议。

预防为主 个体差异要选择不同药方

1.白菊花6g、生甘草3g、生山楂6g、生薏米l0g。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连续服用3—5天。

2.生薏米l0g、扁豆10g、党参5g。加冰糖适量,煮粥调服。适用于素有脾胃虚弱的小儿。

3.金银花6g、板蓝根6g、薏苡仁10g、淡竹叶3g、生甘草3g。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连续服用3—5天。适用于素有内热的小儿。

特别提醒:因个体差异,每个人体质不同,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不同中药进行预防。比如说,第一个药方是供正常体质人群参考使用,第二个药方则主要针对虚汗体质的人群,而内热体质的人群更适合选择第三个药方。

重症患儿 中西医结合救治成功率更高

主要表现:高热持续不退,疹出不畅、嗜睡易惊、肢体抖动或抽搐,甚至昏迷等,舌红、苔厚腻,脉细数,指纹紫暗。治法:清热凉营,平肝熄风。方剂:解毒熄风汤。

主要药物:大青叶、鱼腥草各10—15g、菊花、银花、紫草、牛蒡子各8—10g、葛根12—16g、竹叶3—6g、水牛角(先煎20—30分钟)20g、赤芍6—8g、地龙6—10g、钩藤(后下)15g、僵蚕10g、甘草3g。每日一剂,水煎分3—6次服。

昏迷或上呼吸机者,可同时使用鼻饲和灌肠。对普通病例来说,中医治疗的效果比较明显。能够减轻病人痛苦,改变症状,缩短疗程。体温<38℃者,中成药可用外感风痧颗粒等。体温≥38℃者,中成药可用抗病毒口服液等。

而对于重症病例的抢救,经证实,中医药参与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可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注意调护 对皮肤疱疹切勿挠抓

1.口咽部疱疹治疗:西瓜霜、冰硼散、珠黄散等,选用一种喷涂口腔患处,每日2次。

2.手足皮肤疱疹治疗:西瓜霜、冰硼散、金黄散、青黛散等,选用一种用蒸馏水稀释溶化后用消毒棉签蘸此水涂患处,每日3—4次。

3.中药外洗:九里明30g、水杨梅20g、野菊花30 g、蒲公英30 g、紫花地丁30 g、土茯苓20 g。水煎适量微温泡洗,每日2—3次。中医药治疗甲流感预案

为指导甲型H1N1流感的中医药预防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在总结古今文献的基础上,根据甲型H1N1流感疫情,特制定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2009年3月墨西哥和美国等先后发生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人感染后的临床早期症状与流感类似,有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等,还可以出现腹泻和呕吐等症状。少数病例病情重,进展迅速,可出现病毒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损伤,严重者可以死亡。

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丰富的流行性感冒的防治经验,对时行感冒(流感)疗效是肯定的。在总结古今文献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人群制定本预防方案。

一、生活起居预防

(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及时增减衣物,以适寒温。

(二)“食饮有节”,饮食要适时、适量、适温,少进刺激之品。

(三)“起居有常”,作息要有规律,多动、早睡。

(四)“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心态平衡,“恐则气下,惊者气乱”,对流感产生恐惧之心,也可导致气机逆乱,更易招致外感。

二、饮食预防

饮食宜清淡,少食膏粱厚味之品(易化生积热),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简单、美味的小药膳,对预防流感也有帮助。

二白汤:葱白15g、白萝卜30g、香菜3g。加水适量,煮沸热饮。

姜枣薄荷饮:薄荷3g、生姜3g、大枣3个。生姜切丝,大枣切开去核,与薄荷共装入茶杯内,冲入沸水200—300ml,加盖浸泡5—10分钟趁热饮用。

桑叶菊花水:桑叶3g、菊花3g、芦根10g。沸水浸泡代茶频频饮服。

薄荷梨粥:薄荷3g、带皮鸭梨1个(削皮)、大枣6枚(切开去核),加水适量,煎汤过滤。用小米或大米50g煮粥,粥熟后加入薄荷梨汤,再煮沸即可食用,平时容易“上火”的人可吃。

鲜鱼腥草30—60g,蒜汁加醋凉拌。

鲜败酱草30—60g,开水焯后,蒜汁加醋凉拌或蘸酱吃。

鲜马齿苋30—60g,开水焯后,蒜汁加醋凉拌或蘸酱吃。

赤小豆、绿豆适量熬汤服用。

绿豆60g、生甘草6g(布包)、生薏米20g熬汤后去甘草包,服用。

若口鼻干燥较重,可以棉签蘸香油外涂,具有润燥的功用。

三、药物预防

(一)成人

1.太子参10g、苏叶6g、黄芩10g、牛蒡子10g

适用人群:素体虚弱,易于外感的人群。

煎服方法:每日1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2.大青叶5g、紫草5g、生甘草5g

功能:解毒清热

适用人群:面色偏红,口咽、鼻时有干燥,喜凉,大便略干,小便黄。

煎服方法:每日1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3.桑叶10g、白茅根15g、金银花12g

功能:清热宣肺

适应人群:面色偏红,口咽、鼻时有干燥,喜凉,大便略干,小便黄。

煎服方法:每日1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4.苏叶10g、佩兰10g、陈皮10g

功能:健脾化湿

适应人群:面晦无光,常有腹胀,大便偏溏。

煎服法:每日1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建议不同人群在执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在流行期间可连服用3—5剂。

(二)儿童

藿香6g、苏叶6g、银花10g、生山楂10g

功能:清热消滞

适应人群:儿童易夹食夹滞者。此类儿童容易“上火”,口气酸腐,大便臭秽或干燥。

煎服方法:每日1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三)服用中药预防感冒需要注意事项:

1.老人应在医师的指导下适当调整用量服用;

2.慢性疾病患者及孕妇慎用;

3.预防感冒的中药不宜长期服用,一般服用3—5天;

4.服用期间或服用后感觉不适者,应立即停止服药并及时咨询医师;

5.对上述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过敏体质慎用;

6.不要轻信所谓的秘方、偏方和验方。

四、其他

根据中医和民间传统,多用具有芳香化浊类中药,制成香囊或香薰,具有除瘴避秽的作用,如苍术、艾叶、藿香、当归、白芷、山柰等。

中医药参与治疗痢疾防治预案

夏秋季节,是痢疾的高发季节。中成药治疗痢疾有很好的效果,而且没有副作用。为加强中医药的应用,特制订本预案。

1、止痢片:内含盐酸小檗碱,为中药黄连、黄柏的提取物,可抗菌止痢,口服每次1-2片,每日3-4次。

2、加味香连丸:内含黄连、木香、厚朴等中药成分,能祛湿清热、化滞止痢,适用于急性痢疾,该药为水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

3、泻痢固肠丸、内含人参、白术、肉豆蔻、白芍等,有固肠止泻痢的作用,尤其适合身体虚弱及慢性痢疾患者服用,每次6克,每日3次。

4、痢必灵片:内含苦参、木香、白芍等中药成分,有抗菌、消化、止痢的作用,对病程较长而服用西药无效的病人,效果更为显著。用量为每日8片,每日3次。

5、久痢丸:内含黄连、厚朴、鸦胆子、枳壳、常参、当归等,适用地久治不愈的慢性痢疾,本药为水丸,每次口服一袋,每日3次。疾病患者除了根据病情选用以上药物治疗外,还要注意适当休息,吃些营养丰富而又容易消化的食物,并配合吃些具有抗菌作用的蔬菜如大蒜、马齿苋等。由于泻痢而致身体里的水分丢失太多,还应多喝一些汤水,必要时需请医生输液治疗,以便补充身体里丢失的水分和营养物质,使身体早日得到康复。

中医药参与慢支治疗方案

近几年来由于环境污染,不健康食品增多,呼吸系统疾病呈上升趋势,老年人本来呼吸系统就出现衰竭现象,所以慢支很容易缠上老年人,老年性慢支简称老慢支,是老年人呼吸系统常见病,很多老年人深受老慢支的折磨。

老年人阳气不足,机体抵抗力差,肺脾肾功能减退,呼吸系统功能差,故易发生老慢支。慢性支气管炎在中医属于 “痰饮”、“哮喘”范畴,痰为发病的主要环节。秋冬季节,寒温变化多,昼夜、室内外温差变化大,老慢支者对其特别敏感,稍受风寒,痰就会增多,可导致急性发病。其中医防治原则及措施如下:

(1)临床上老慢支在发病初期,以寒钦为多见,不宜应用促进分泌、稀释痰液的药物,也不适合用川贝、竹沥类润肺止咳药物,以免痰诞壅塞,导致咳嗽气急加剧。此时,应采用“制源畅流”的方法,“制源”就是减少痰诞的来源,“畅流”就是因势利导,加强祛痰作用。

(2)老慢支患者,一般都表现为行动喘急,痰诞壅盛的正虚邪实证候,必须掌握“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一要“追本求派,审因论治”,二应遵循“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

(3)老慢支的预防: 1)感冒是老慢支发生发展或加重的因素

首先是防止伤风感冒,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简单的预防办法,备少量干姜,必要时含在日内咀嚼咽下,能起抗寒、扶痰、平喘的作用。老侵支患者外出时,也可随身带上一些干姜片,在咳嗽痰诞不易咳出时,嚼上1片,可明显缓解症状。

2)做好环境保护

避免烟雾、粉尘和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的影响,以免诱发慢性支气管炎。

3)加强锻炼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缓解期要作适当的体育锻炼,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和心、肺的贮备能力

4)注意保暖

秋冬季,空气干燥,做好预防工作,寒冷一方面可降低支气管的防御功能。

中医药参与治疗糖尿病方案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伴随终身的,但可以控制的疾病。采用的是控制饮食、调摄情志、适当运动、药物调理等综合治疗方法。但由于人们对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状况不太解,或许由于某些不实广告的误导,使部分患者对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期望值太高,以致放弃正规治疗,去寻求仙方神药,影响了病情的控制,甚至危及生命。下面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一些常识介绍给大家,希望糖尿病人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积极主动配合医生治疗,很好地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质量,和正常人一样颐享天年。

中医是怎样治疗糖尿病的

1、首先要控制饮食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和饮食有关,饮食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孙思邈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饮食治疗的先驱,他曾提出糖尿病患者“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唐王焘还提出了限制米食、肉食及水果等。他们均强调,不节饮食“纵有金丹亦不可救!”

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也总结出不少药膳验方。如猪胰子1只,低温干燥,研成粉状,每次服9克,每日2次;三豆饮:绿豆100克、黑豆50克、赤小豆50克,煎汤服用;苦瓜炒肉:鲜苦瓜100克、瘦猪肉50克,武火炒后食用等等。但服用这些验方时也应将其计算在每天摄入的热量之中。

2、必须配合运动

《诸病源候论》提出,消渴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外台秘要》亦强调:“食毕即行走,稍畅而坐”,主张每餐食毕,出庭散步。说明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这一点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的选择要适当。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以不疲劳为度”,“不能强所不能”。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散步、快速行走、健身操、太极拳、滑冰、游泳、老年迪斯科等。运动强度过大或活动时间太长引起劳累,会使病情加重。尤其是严重缺乏胰岛素的患者及合并冠心病、肾病者,应该限制活动量。但运动强度太小又起不到治疗作用,特别值得推荐打太极拳,它具有轻松、自然、舒展和柔和的特点,是糖尿病患者最为适宜的运动形式。

3、注重调摄情志

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都和情绪有一定关系。因此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正确对待生活和疾病,“节喜怒”、“减思虑”。保持情志调畅,气血流通,以利病情的控制和康复。

4、适当的中药治疗 传统的中医治疗糖尿病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三消论治。随着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不能仅停留在分析三消水平上,应该纳入包括现代医学检查项目在内的,所有能反映病情多方位的指标,用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辨病相结合。

我们在临床治疗上,对初诊患者首先把糖尿病的自我保健措施交给他,要求饮食控制1-2个月,配合运动疗法。若血尿糖下降明显即可维持下去,如控制不满意则给予中药治疗。一般分为阴虚型、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

(1)阴虚燥热(见于糖尿病的早期)表现为烦渴多饮,随饮随喝,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采用养阴清热治疗。选用一贯煎加味(生地30克、沙参10克、枸杞子10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川楝子10克、黄连10克、丹参30克、葛根30克)。

(2)气阴两虚(见于糖尿病的中期)表现为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重,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采用益气养阴治疗。选用生脉散加味(太子参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生地30克、生黄芪30克、苍术10克、玄参15克、丹参30克、葛根30克)。

(3)阴阳两虚(见于糖尿病病程较长者)表现为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轮焦干,多饮多尿,混浊如膏,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萎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采用温阳育阴治疗。选用金匮肾气丸(肉桂10克、附子10克、生地10克、茯苓15克、山萸肉10克、山药10克、丹皮10克、泽泄10克、丹参30克、葛根30克)。

治疗2月左右,血糖控制满意者则继续用中药,不满意者就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选用口服降糖药。是否所有的糖尿病都适合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糖尿病,应扬长避短选择好适应症。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药绝对没有西药快,但它注重整体调控,在改善症状等方面明显优于西医。适合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以及伴有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者。但对胰岛素依赖型患者中药就不适合,因为胰岛素依赖型患者自身没有或仅有极少量的胰岛素产生,完全依赖外源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则会出现酮症酸中毒而威胁生命。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中药能代替胰岛素。

对中药可否和西药合用,我们认为当病情控制不好时可以考虑合用,但应间隔半小时左右为宜。

高血压病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

高血压病是当今世界常见的疾病之一,不仅直接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的健康,又是引起脑卒中、冠心病和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1999年确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临床表现为头晕、头胀、头痛、耳鸣等。

一、高血压病患者管理

1、应建立35岁以上首诊病人测量血压制度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诊断,报告和登记制度;指定科室或责任人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定期将病人信息录入居民健康档案。

2、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随访。⑴测量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症状,如出现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意识改变、剧烈头痛或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眼痛、心悸胸闷、喘憋不能平卧及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同时血压高于正常等危险情况之一,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对于紧急转诊者,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站应在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⑵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上次随访到此次期间的症状。⑶测量体重、心率,计算体质指数(BMI)。⑷询问患者症状和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吸烟、饮酒、运动、摄盐情况等。

⑸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⑹根据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和症状体征,对患者进行评估和分类干预。

①对血压控制满意、无药物不良反应、无新发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的患者,预约进行下一次随访时间。

②对第一次出现血压控制不满意,即收缩压≥140和(或)舒张压≥90mmHg,或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结合其服药依从性,必要时增加现用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的降压药物,2周时随访。

③对连续两次出现血压控制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控制以及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的患者,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3、高血压病患者每年至少应进行1次较全面的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体重、空腹血糖,一般体格检查和视力、听力、活动能力、足背动脉搏动检查,有条件的地区建议增加糖化血红蛋白、尿常规(或尿微量白蛋白)、血脂、眼底、心电图、胸部X线片、B超等检查,老年患者建议进行认知功能和情感状态初筛检查。

4、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患者一起制定生活方式改进目标并在下一次随访时评估进展。告诉患者出现哪些异常时应立即就诊。

二、高血压患者中医药治

中医药对于本病的治疗,尤其是对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是补虚泻实,协调阴阳。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对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证属肝火上升者,治疗宜清肝泻火。常用药物有:菊花、夏枯草、黄芩、丹皮、龙胆草等。证属肝阳上亢者,治疗宜平肝潜阳。常用药物有:钩藤、天麻、罗布麻、刺蒺藜等。症状明显者酌情配合具有重镇潜阳作用的药物:如生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珍珠母等。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虚实挟杂证者,常选用上述具有平肝潜阳作用的中草药与具有滋肾养肝作用的中草药同用。具有滋阴养肝作用的药物有白芍、生地、女贞子、何首乌、枸杞子、桑寄生、牛膝等。证属阴阳两虚者,则宜阴阳双补,即在滋阴的基础上兼以补阳。常用的具有温补肾阳作用的药物有:附子、肉桂、鹿角胶、仙茅、仙灵脾、肉苁蓉等。以上药物对于降低血压缓解症状均有较好的作用,但中医治病强调因人因时因地辩证论治,药物之间强调君、臣、佐、使的配伍应用,故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不要自己自行调配,以免发生意外。

中成药对于治疗本病既有较好的疗效,又服用方便。常用者有愈风宁心片、牛黄降压丸、天麻钩藤颗粒、松龄血脉康胶囊、全天麻胶囊、养血清脑颗粒、脑立清丸、安脑丸等。其中愈风宁心片、牛黄降压丸,清肝平肝,作用平和,疗效确切,且物美价廉;天麻钩藤颗粒,具有平肝潜阳兼有清热安神的作用,用于眩晕兼失眠多梦者;松龄血脉康胶囊、全天麻胶囊,具有平肝潜阳,活血化瘀作用,用于高血压伴血脂升高,肢体麻木者;养血清脑颗粒,养血平肝,用于血虚肝亢而头痛明显者;脑立清丸、安脑丸具有平肝潜阳并兼有醒脑的作用。阴血不足,肝阳上亢者,可配合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具有滋肾养肝作用的中成药。阴阳两虚者宜阴阳双补,可配合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胶囊等。这些中成药是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的药品,此外列入国家(第一批)非处方药品目录的药物还有脑立清丸、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桂附地黄丸。

手足口病的中医防治 篇3

治疗方法

[急性发作期]

手、足、口腔黏膜满布疱疹或溃疡,疼痛、发热烦燥,舌红、苔白或黄,指纹青紫或脉数。证因外感时邪病毒,脾胃蕴热泪盈眶郁蒸所致,治宜清热泻脾,解毒凉血,方用自拟清热泻脾饮。药物组成:金银花、蒲公英、黄芩各10克,连翘9克,野菊花、赤芍大青叶各12克,石膏15~30克。兼高热有动风之亦者加羚羊角、蝉蜕;兼心米之炽盛者,合导赤散;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生地黄苡仁;兼阴虚者加麦冬、知母;兼风热犯肺者加桑叶、苦杏仁。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恢复期]

热退或微热。疱疹逐渐消退,胃纳欠佳等,此乃余邪未尽,治宜理脾助运,兼以清化。外方:谷芽、生意苡仁各15克,蝉蜕6克,钩藤、淡竹叶各9克,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预防护理

预防措施主要是隔离病儿,加强婴幼儿卫生保健,以减少感染机会。同时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造宜。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篇4

关键词:中医药,手足口病

在临床中手足口病作为一种常见传染病, 主要是因肠道病毒所引起, 目前已知的肠道病毒大约有20多种, 比较常见的为柯萨奇病毒A16型与肠道病毒71型, 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 一般表现为口腔、手足等位置出现小溃疡或者小疱疹, 口痛, 低热以及厌食等, 大部分患儿7 d左右可自愈, 部分患儿可引起无菌性脑膜脑炎、心肌炎或者肺水肿等, 若患儿病情不断发展, 则容易引起死亡, 需及时且有效地进行治疗[1,2]。我院近年来对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采用了中医药治疗, 获得了显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手足口病患儿, 全部患者均急性起病, 其临床表现症状为发热和口腔黏膜存在疱疹、神情倦怠、咽红、手足出现斑丘疹或者疱疹, 且疱疹附近存在炎性红晕, 伴食欲不振、咳嗽或者流涕等症状, 部分患儿仅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或者皮疹。随机将86例手足口病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43例。对照组中男23例, 女20例, 年龄1~12岁, 平均年龄2.7岁, 病程为2~7 d;研究组中男25例, 女18例, 年龄为6个月至11岁, 平均年龄2.6岁, 其病程为3~6 d, 两组患儿病程、性别构成及年龄等方面对比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故具有可比性。本试验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且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应用抗病毒药物、维生素C以及维生素B等治疗, 根据患儿体重服用利巴韦林颗粒剂, 分为3次, 采取口服的方式, 连续服用3 d, 且予以对症治疗, 即如果患儿体温>39℃, 且持续时间超过两天, 则应用非甾体类型的消炎退热剂治疗, 若高热持续则静脉补充液体。研究组采用中医药治疗, 自制中药处方, 由金银花、芦根、连翘、紫草、佩兰、生石膏以及甘草等构成, 每天一剂, 水煎, 服用方式为年龄在0~2岁之间每次10 m L, 每天3~4次;年龄在2~4岁之间, 每次30 m L, 每天3~4次;年龄在4~8岁, 每次50 m L, 每天3~4次;年龄超过8岁, 则每次80 m L, 每天3~4次。结合患儿症状加减药物, 对于咳嗽者添加炙枇杷叶以及杏仁;对高热者添加羚羊角;对纳呆者添加焦三仙;对便秘者添加生大黄。

1.3 评判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退热时间、临床治疗效果、总费用以及皮疹、口腔疱疹消退时间。疗效评判标准:显效:经治疗, 患儿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疱疹消退, 且体温恢复至正常;有效:患儿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疱疹基本消退且体温基本恢复至正常;无效:未达到上述指标, 或者未发生明显改变[3]。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组间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 以±s表示,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2中可知,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 且治疗费用也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引发手足口病最为常见的两种病毒为柯萨奇病毒A16型与肠道病毒71型, 感染途径一般为呼吸道或者消化道, 又或者接触传播[4]。在中医学理论中, 基于手足口病临床特征、起病以及病程, 一般其归于时疫、风温或者湿温等范畴, 大部分是因为受疫毒时邪以及湿热蕴毒, 病位在心肥、肺以及脾三脏。由于小二脏腑和成年人相比, 还未成熟, 因此容易感邪受损, 造成湿毒内蕴以及火热炽盛, 心经之火在口舌, 造成口腔出现溃疡症状;脾胃湿热在四肢, 容易形成疱疹, 由于毒邪没有及时消除, 导致耗伤气阴, 引起心悸, 如果症状较为严重, 则会邪毒炽盛以及逆传心包, 使机体营血受到损伤, 引起抽搐、壮热或者神昏等现象。

本次研究随机将近年来我院所收治的86例手足口病患儿分为了病例数分别为43例的对照组与研究组, 研究组采用了中医药治疗, 所用药方由金银花、芦根、连翘、生石膏以及甘草等组成, 其中金银花不仅可选散风热, 同时还可清热血毒, 可有效抑制多种致病菌, 比如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溶血性链球菌等;连翘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甘草具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以及清热解毒作用;羚羊角作为一种常用中药, 具有清热镇痉、解毒消肿以及平肝熄风, 对于高热患儿添加羚羊角, 疗效明显。本研究结果表明, 应用中医药治疗的研究组和应用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比较, 疗效高, 临床症状消退时间短, 且费用少。说明在手足口病临床治疗中应用中医药治疗, 安全且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余江乐, 徐立琼, 康莉, 等.炎琥宁联合中药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2) :161-163.

[2]胡俊杰.中医分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48例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9 (17) :166.

[3]易永志, 易欢华, 陈镇清, 等.干扰素联合珍珠末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31) :178-179.

预防手足口病的工作计划 篇5

一、认真做好晨午检工作

每天早上幼儿入园时,老师在门口进行晨间检查,家长在门口送幼儿,劝其不能进入园内,通过一摸、二看、三问、四查的方式,细致地观察每仔细检查每位幼儿的手、口腔等部位,观察每个孩子的情绪与身体状况,有发烧症状的幼儿,劝其在家休息,如发现可疑患儿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规定,及时劝其到医院就诊,如诊断不是手足口病,必须持医院诊断证明书方可入园。

二、认真做好消毒工作

每天由生活老师清理好卫生后,做好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彻底消毒工作。一般常用消毒液浸泡及蒸煮消毒。小毛巾、水杯每天定时用高温(蒸箱)消毒,每天用稀释的消毒液剂擦拭桌面,再用清水擦拭三遍,小椅子每天擦洗一遍。每天用稀释的消毒液拖擦活动室地面。厕所按时洗刷、喷洒蚊蝇净药。晚放学后对班级内进行84消毒液喷洒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放置于日光下暴晒。

三、教育幼儿注意个人卫生

对幼儿进行个人卫生方面的教育,勤洗手、勤剪指甲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指导幼儿饭前、便后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多喝白开水,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每天按时开窗通风,保证活动室内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定时带幼儿进行户外活动。

五、做好正确宣传和讲解工作

关注手足口病:重在预防 篇6

由于措施得力,疫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手足口病发病率逐月下降,慢慢淡出公众的视野。但是,手足口痛从未消失。步入三四月份,又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进入了手足口病的流行季节,专家教我们如何远离手足口病。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感染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部分患儿可伴有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可引起脑炎、脑脊髓膜炎、脑干脑炎、弛缓性麻痹、心肌炎,个别患者可致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衰竭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重症病例病死率可达10%~25%。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

手足口病是如何发生的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有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消化道(粪一口)传播。早期患者咽喉分泌物、唾液中含有病毒,通过咳嗽、喷嚏、谈话等向周围环境播散病毒,患者的粪便中含有较多的病毒,患者的粪便可以污染水源而向周围环境播散,病毒可通过污染生活环境中的物品如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或污染饮用水、食物,易感儿童通过触摸、食用这些污染物而经手一口途径感染病毒;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患者的疱疹液亦可感染手足口病。

手足口疾病毒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适应力,耐热,在40℃的条件下可存活1年,在污水中存活的时间更长,因而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常见于4~9月份,高发期为5-7月;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人群对手足口病病毒普遍易感,成人大多已通过感染获得相应免疫力,手足口病多“袭击”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

如何预防孩子受到手足口病侵害

目前尚没有疫苗有效预防手足口病,重要的是注意个人卫生,遵循15字口诀:洗净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衣被,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概述 篇7

1 手足口病中医内治

1.1 辨证分型

多数医家认为普通型手足口病的基本证型是邪袭肺卫,见风热卫表证表现,多以银翘散加减治疗。而湿热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病机。对于湿热并重型,解晓红[3]用虎杖、薏苡仁、黄柏、佩兰叶、泽泻、木通、滑石、丹皮、陈皮、甘草为基本方以清热利湿解毒。刘宏波[4]选甘露消毒丹加减以清气解毒,除湿消疹。尹周安[5]则认为HFMD可以从湿热疫毒论治,主要证型是湿热夹毒,困阻三焦,主方宜用甘露消毒丹加减,一般可以达到热退脉静身凉的效果。

许爱华等[6]认为根据HFMD患者的临床表现,辨证多为脾胃湿热,治当清泄脾胃、疏风解毒,主要药用葛根、黄芩、黄连、连翘、板蓝根、牛蒡子、蝉蜕、薄荷、薏苡仁、甘草,不仅能明显改善皮疹,且有效防治并发症及复发。徐雯[7]强调HFMD的病位还涉及心脾,在辨证分型中专门指出:心脾积热型,治以清心泻脾、解毒利湿,方选导赤散合玉女煎加减;心脾阴虚型治以养阴健脾,方选生脉散加减。

徐雯[7]和王力文[8]都认识到病邪深入可致热入营血,治当清营凉血开窍,可选紫雪丹合安宫牛黄丸、清营汤合犀角地黄汤之类加减治疗。

1.2 辨病分期

陈建平[9]、刘利平[10]都认为治疗手足口病当注重治脾。急性发作期清热泻脾、解毒凉血,陈建平自拟银蒲黄菊汤(金银花、蒲公英、黄芩、野菊花、连翘、赤芍、大青叶、石膏);刘利平则选用泻黄散加减治疗。恢复期治宜理脾助运、兼以清化,使祛邪不伤正,邪祛正安,陈建平用自拟谷仁蝉藤汤(谷麦芽、生薏苡仁、蝉蜕、钩藤、淡竹叶、甘草)治疗,临床平均治愈疗程为4天。

曹宏[11]、覃耀真等[12]均认为手足口病早期属病在肺卫,出现发热、恶风、头痛身楚、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状,治以宣肺解表,化湿透疹,方选银翘散合六一散;随后咳嗽、鼻塞多未消失而毒入气分,卫气同病常又见发热较甚,口痛,拒食,手足皮肤、口咽黏膜疱疹增多,伴有烦躁不安、口干尿赤,大便干结或便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方选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后期热毒伤阴者,曹宏主张治以解毒化湿,清热护阴,方选竹叶石膏汤加减;覃耀真则认为恢复期属气阴两虚、余邪未尽,治宜益气养阴,偏于气虚者选用人参五味子汤加减,偏于阴虚者选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

李爱君等[13]就其“常证”(普通型)病例运用中医辨证,分急性期和恢复期治疗,并与单用西药抗病毒治疗进行对照,发现中医药辨证分期治疗能迅速缓解病情,缩短病程,从而阻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1.3 成方加减

手足口病的临床常用成方多为温病名方加减。朱奕豪等[14]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结合中药汤剂银翘散加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使病人在发热、手足口皮疹及口腔疱疹消退时间、住院时间上均明显缩短。段桂芹等[15]认为该病是外感时邪与内蕴湿热搏于气分,发于肌表而成,故选用三仁汤合具有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之功效的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38例,其中痊愈35例。甘露消毒丹出自清代王孟英之《温热经纬》,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曹军连[16]单用此方加减(银花、白豆蔻、藿香、茵陈、滑石、菖蒲、黄芩、连翘、浙贝、薄荷、射干、板蓝根)治疗也具有明显的疗效。程红球等[17]采用银翘散加减与病毒唑联合治疗,结果发现银翘散加减可缩短手足口病患儿病程,改善心肌损害。张冰凌[18]和甄玉珍[19]分别运用清瘟败毒饮、银翘散治疗手足口病都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1.4 自拟经验方治疗

疏风清热、化湿解毒是自拟经验方治疗的基本治法,程玉峰等[20]以自拟败毒饮(藿香、葛根、金银花、连翘、芦根、荆芥、甘草)口服治疗。王淑惠等[21]和陈婉姬等[22]的自拟方还强调健脾以化湿,均选用了薏仁,使脾胃功能运化如常,则无内生之湿热,即使感受外邪,外来湿热邪毒无内生湿热之依附,也很快能被机体正气驱逐出体外。如王淑惠的解毒消痘汤(金银花、连翘、竹叶、生地、知母、玄参、板蓝根、大青叶、薏苡仁、焦三仙、六一散);陈婉姬的自拟清化透疹汤(金银花、连翘、蝉衣、藿香、佩兰、生薏仁、姜半夏、薄荷、瓜蒌皮、玄参)。临床自拟经验方治疗HFMD能明显缩短退热时间、皮疹和口腔疱疹溃疡消退时间,从而极大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了临床疗效。

2 手足口病中药外治

2.1 内外合治

杨春萱[23]采用自拟清热解毒汤内服治疗的同时,对手足疱疹明显的患儿用野菊花、紫草、苦参、地肤子、牡丹皮煎煮冷却后浸泡手足,临床观察总有效率达100%。杨骏等[24]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点灸法治疗(主穴:大椎、肺俞、曲池、尺泽、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后发现,灸药组在皮疹及口腔黏膜疱疹消退、便秘或便溏消退、消化不良和厌食消退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但两组在发热和咽痛消退时间、痊愈天数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熊均平等[25]加用中药穴位贴敷方法治疗小儿手足口病,能明显提高总有效率。

2.2 外治法

陈红娟等[26]应用中药穴位敷贴加局部激光照射治疗26 例手足口病患儿,并与24 例单纯局部涂药病例作对照,结果发现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证实应用中药穴位敷贴和激光照射是治疗儿童手足口病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点灸法治疗、中药灌肠法治疗等中医特色外治法也有医家尝试应用于手足口病,取得一定疗效[27]。

3 重症治疗

一旦出现重症则病情发展迅速,救治难度大,病死率高,所以中医注重对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治疗、早防变,防治结合、以防为主。

高修安[28]就提出小儿手足口病在辨证时应抓住“热”、“暑”、“湿”三大病理特点,治疗时应把握肺、脾、心三脏,慎防传变。张显斌等[29]认为在重症手足口病的治疗中,要注意顾及小儿体质勿伤正气、顾护津液、以宣透为主要治法这三点。王玉光等[30]则根据2008年诊治手足口病经验指出,重症患者乃热毒内陷厥阴、心包,病位在心、脾、肝。应当根据“热”、“瘫”、“痫”证的不同以风引汤辨证治疗。热势较盛,加用羚羊角粉;肢体阵挛者,加用薏苡仁、地龙、木瓜;便秘减赤石脂,腹泻减大黄、减生石膏用量,加用升麻、葛根;肢体软瘫,加用鲜地龙、秦艽、威灵仙、丝瓜络;后期热退者减石类药物,益气养阴,清热通络。

在《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2009年版)》[31]中将临床重型患者分为两型:热盛动风者清热祛风,参考应用紫雪丹或生石膏、生大黄、栀子、羚羊角粉等;肾阳虚衰者回阳救逆,参考应用人参、炮附子、山萸肉等。但目前中医药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报道还相对较少,这方面的经验有待进一步积累与应用。

4 问题与展望

综上所述,辨证论治、内外兼顾以减轻病情、缩短病程,且无明显毒副作用是中医治疗手足口病的特色和优势。近年来中医药对该病进行了许多临床研究,均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多局限于临床疗效的总结,而缺乏对可能的作用机理和作用途方面的深入研究;并且疗效评价标准不够统一,故尚未对结论达成共识。其次,目前国内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的研究,基本上是小样本、回顾性的临床总结,进一步开展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性的临床研究,进行更客观性的疗效评价以挖掘更为有效的、便于推广的中医治疗方法应成为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第三,各家对手足口病核心病机的认识多是各执一词,缺乏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较为统一的认识。第四,对于手足口重症的治疗需要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以减少并发症的产生。第五,应充分发挥中医外用药的优势,重视并积极对口腔及手足等部位的疱疹与溃疡进行处理,以减轻患者不适,加快创面愈合,避免继发感染,减少病原传播途径。同时在“治未病”的思想指导下,不仅是内服药物,更多地采取小儿推拿、针灸等中医外治法以增强患儿的体质,提高抗病力也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摘要: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方法 较多,在迅速缓解病情、缩短病程,从而防止严重并发症发生上疗效突出,且无明显毒副作用。本文概括了近年来中医各家对该病病因病机的不同认识,尤其从中医内治、外治、重症治疗几方面就各医家对该病的临床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体现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的优势;同时指出了目前临床研究中存在着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对作用机理和途径的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性的研究等问题。并建议充分挖掘中医在手足口病重症治疗、外治和采取多种措施增强体质等方面的潜力。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进展 篇8

关键词:手足口病,中医药,综述

手足口病属于中医“温病”范畴, 偏于“湿温病”, 兼有“毒夹湿”, 病位在肺、脾、心等脏腑, 实、热、湿为病机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疱疹、口腔黏膜溃疡、口腔疼痛、纳差、发热、乏力、烦躁、小便黄、咳嗽、腹泻、嗜睡、呕吐、便秘。发热患者体温主要以中低度热为主, 患者临床症状基本于治疗后3~5天消失[1]。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手足口病主要是柯萨奇病毒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等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好发于婴幼儿, 属于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 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 1959年命名为手足口病。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始见手足口病以来, 有关手足口病的报道日益增多, 2007-2009年在山东省临沂、安徽省阜阳、河南省商丘和山东省菏泽地区相继出现手足口病的暴发或流行, 呈现出短时间内病例、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迅速增多, 且病原以EV71为主的特点[2]。2014年2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了2013年度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情况, 手足口病发病人数为1 828377例, 死亡人数为252例, 虽然发病率较2012年度下降了16.11%及死亡率下降了55.82%, 但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丙类传染病首位, 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3]。

1 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

手足口病在古代文献中并无明确记载, 卢红蓉等[3]认为: (1) 外因致病说:本病属温病范畴, 外感时疫之气、疫毒而发病, 其时邪、疫毒性质可为风热或风热挟湿或湿热或热毒挟湿。时邪、疫毒入侵肺脾二脏或肺、脾、心三脏而发病。 (2) 内、外因致病说:内湿、湿热与外邪相因, 指小儿脾湿内蕴或湿热内蕴, 外感时邪疫毒, 时邪疫毒与内生之湿或湿热相因为病;外感时邪疫毒, 内蕴湿热, 心火炽盛, 三者相因为病;内有伏热, 外感时毒温邪, 小儿饮食不节, 脾胃积热内伏或素有肠胃伏热, 外感时毒温邪, 内外搏结上蒸口舌, 而发为口舌疱疹、溃疡。 (3) 内因致病说:小儿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脾失健运, 加上小儿饮食不节, 积滞不化, 蕴积日久, 致积热内生, 心脾积热是导致手足口病发生的关键。张士卿教授[3]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认为, 从小儿手足口病暴发流行的情况来看, 其发病无明显的地域性, 但有明显运气学特征;风、火、湿、热是病因病机之关键;同时, 肺、胃、心、脾是病位所在。因此, 在治疗中风热在表, 宜疏风清热以散表邪;火热温毒, 宜清热泻火以解毒;因其兼湿, 故宜佐以渗利。总之, 治疗应以清、疏、利、透为要。

2 传统中医药治疗

2.1 中医辨证分型论治

黄子亮等[6]通过对100例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中医辨证分型, 其中肺脾湿热型86例、湿热郁蒸型14例, 治疗以清热解毒、利湿透疹为主, 方用白虎汤加减 (石膏、菊花、鱼腥草、岗梅根、茵陈、蝉蜕、淡竹叶、茯苓、甘草) , 治疗组总有效率 (干预措施在对照组基础上+白虎汤加减) 为90%, 对照组为63%,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覃耀真等[7]将210例手足口普通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主要口服予利巴韦林含片, 治疗组患者辨证分为邪伤肺卫证和卫气同病证, 分别以辛凉解表、解毒除湿及解表清热、解毒化湿为法, 选用银翘散合六一散加减及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 经治疗干预后, 治疗组总病程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李向东[8]将50例手足口病患儿中医辨证分型为急性期39例 (风邪犯肺, 心脾蕴热) 和恢复期11例 (脾胃失运, 阴虚火旺) , 急性期患儿清热解毒、凉血祛湿, 药用:金银花6g、连翘6g、荆芥5g、防风5g、淡豆豉6g、黄芩6g、大黄 (后下) 6g、石膏 (先入) 9g、蝉蜕6g、甘草5g、车前草9g、牡丹皮6g、赤芍药6g、赤茯苓6g;恢复期患儿调脾助运、养阴生津, 药用:陈皮6g、厚朴6g、苍术6g、砂仁 (后下) 2g、神曲6g、麦门冬9g、芦根9g。治疗后50例患儿均无并发症, 认为中医药治疗可迅速减轻症状, 缩短病程, 解决患儿疾苦, 避免并发症。

2.2 中医药专方治疗

2.2.1 口服给药治疗

在中医药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的长期临床实践中, 诸多医家探索出一些有效的经验组方及多种剂型的药物, 均体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值得借鉴。陈松[9]将8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 治疗组患儿口服百蕊颗粒结合肌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 对照组患儿仅肌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 合并感染者给予阿奇霉素治疗。研究表明治疗组患儿的皮疹消退时间、退热及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林丹薇等[10]采用银翘清毒方 (金银花、连翘、广藿香、薏苡仁、佩兰、牛蒡子、板蓝根、淡竹叶、芦根、苍术、甘草) 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60例, 结果总有效率为96.67%, 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周辉等[11]以银翘散加霍朴夏苓汤 (金银花、连翘、藿香、佩兰、姜半夏、薄荷、蝉蜕、薏苡仁、甘草) 治疗手足口病患30例, 结果发现, 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明显减轻病人痛苦, 缩短临床症状消退时间,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应用安全有效。马宝贵等[12]观察莲花清瘟胶囊治疗手足口病患儿30例, 用药银翘散及麻杏石甘汤, 结果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病程及发热时间显著缩短。

2.2.2 其它途径给药治疗

刘昕等[13]观察中药熏洗治疗手足口病119例, 对照组117例仅用利巴韦林治疗, 熏洗剂药物组成:千里光、水杨梅、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土茯苓, 结果治疗组热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临床痊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熏洗时可促进局部淋巴和血液循环加速, 加快局部新陈代谢, 从而使局部及全身机能康复。

以“肺与大肠相表里”“既病防变”、上病下治为指导思想, 任晓芳等[14]观察莲紫汤直肠滴入治疗小儿手足口病60例, 与干扰素组及莲紫汤口服组比较, 结果其疗效显著优于传统的口服给药方式及干扰素疗法, 考虑直肠滴入给药, 避免了“首关效应”及消化酶等对药物有效成分的稀释或者破坏, 使有效成分以更高的浓度在局部组织及全身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同时直肠滴入给药无明显不良反应。

手足口病患儿因口腔疱疹、溃疡, 会出现哭闹、烦躁、流涎、拒食等临床表现, 将药物直接喷于口腔黏膜, 能保证局部药物有效浓度, 改善患儿疼痛, 使患儿增加食水量, 避免因输液过多过快引起脑水肿等危重病情, 起到局部靶向治疗作用。李文莉等[15]观察开喉剑喷雾剂联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手足口病70例, 与70例利巴韦林口服联合西瓜霜喷剂外喷比较, 开喉剑喷雾剂内含八爪金龙、山豆根、蝉蜕、薄荷等, 具有消肿止痛、清热凉血、抗菌消炎功效。结果观察组热退、皮疹消失、口腔疱疹好转以及总病程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 减少了继发感染的概率, 疗效显著。

2.3 中药制剂治疗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将经过几千年历史实践证明的中药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药剂, 是如今中医药与时俱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剂型有胶囊剂、片剂、注射剂等, 有单味药制剂也有复方制剂, 常用的有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炎琥宁、康复新液、蓝芩口服液、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穿心莲注射液、莪术油注射液等。王培养等[16]观察莪术油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250例, 并与250例利巴韦林注射液对比, 结果其总有效率为96%, 对照组为85.6%, 疗效具有统计学差异,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无骨髓抑制作用。董巧丽等[17]观察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80例及80例热毒宁注射液治疗与80例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对比, 结果袁炎平与热度宁注射液治疗组的退热时间、咽部疱疹消退时间及手足皮疹消退时间短于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的对照组, 总有效率更高。

2.4 中医特色治疗

基于“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热证用灸”的理论思想, 且艾灸可以调节机体免疫状态, 增强抗病毒的能力, 杨骏等[18]评价点灸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30例, 与30例采用点灸结合常规西药疗法 (灸药结合组) 及30例常规西医疗法 (西药组) 比较, 结果灸药结合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西药组, 且皮疹、口腔疱疹消退、便秘或便溏消退、消化不良和厌食消退时间明显短于西药对照组, 且点灸治疗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2.5 中西医结合治疗

IL-6作为一种多效能的前炎症因子参与免疫调节反应, 随着炎症的加重而升高;IL-10作为抗炎因子, 能抑制促炎因子的释放, 并影响T淋巴细胞发挥效应, 在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中高于健康儿童[19]。王伟杰等[20]观察痰热清注射液对手足口病患儿细胞因子的影响, 其主要成分为金银花、连翘、熊胆粉、山羊角、黄芩提取物, 与仅采用利巴韦林针剂治疗手足口病患儿比较, 结果观察组平均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患儿治疗后IL-2、IL-6、IL-10、TNF-α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 且治疗组下降趋势优于对照组, 表明中药有效成分可以调节手足口病患儿的免疫状态。

3 结语

手足口病护理及预防 篇9

1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 d, 平均3~5 d。

1.1 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 发热, 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 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 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 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 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 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1.2 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 (尤其是<3岁者) 病情进展迅速, 在发病1~5 d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 (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 、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 可致死亡, 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2护理对策

2.1 消毒隔离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 患儿应及时就医, 避免与外界接触, 一般需要隔离2周。患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 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每天空气消毒, 患儿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 保持空气新鲜、流通, 温度适宜。减少人员进出患儿房间, 防止空气污浊, 避免继发感染。

2.2 饮食营养

如果在夏季得病, 患儿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需要适当补充水分和营养。患儿宜卧床休息1周, 多喝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 胃口较差, 不愿进食。宜给患儿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 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如果水的摄入量确实无法保证, 应予静脉输液治疗。

2.3 口腔护理

患儿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 要保持患儿口腔清洁, 饭前饭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漱口, 对不会漱口的患儿, 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可将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 或涂鱼肝油, 亦可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 辅以超声雾化吸入, 以减轻疼痛, 促使糜烂早日愈合, 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2.4 皮疹护理

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 衣着要舒适、柔软, 经常更换。剪短患儿的指甲, 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 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患儿, 应随时清理他的大小便, 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 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注意保持皮肤清洁, 防止感染。

2.5 发热护理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 无需特殊处理, 可让患儿多喝水。体温在37.5℃~38.5℃之间的患儿, 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总的来说, 还是要提高患儿本身的抵抗力。如果没有任何的并发症出现, 一般情况下5~7 d都可以痊愈。

3预防

3.1 个人预防措施

3.1.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 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3.1.2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 并妥善处理污物。

3.1.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3.1.4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 居室要经常通风, 勤晒衣被。

3.1.5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轻症患儿不必住院, 宜居家治疗、休息, 以减少交叉感染。

3.2 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3.2.1 疾病流行期间, 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 并专辟诊室 (台) 接诊疑似手足口患者, 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 (台) 就诊, 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3.2.2 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患者后, 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3.2.3 诊疗、护理患者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3.2.4 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手足口病预防及治疗 篇10

我院门诊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 2007年以前呈散发状态, 2008年以后出现流行趋势, 且病例逐年增加, 尤其是2010年患儿出现发病急、症状重, 个别患儿合并脑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并发症。随后我市采用公共场所消毒、学前儿童隔离 (幼儿园放假) 后患儿数量逐渐减少。现于我院2010年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中, 随机选择60例, 年龄均在6岁以下。患儿均有手足疱疹或斑丘疹, 90%有口腔溃疡, 20%左右有发热, 5%有咳嗽, 5%左右既往曾有手足口病病史。普通病例要求其注意休息, 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同时给予利巴韦林颗粒、紫雪口服液或黄栀花口服液口服用药。必要时采用静脉给药。

2 分析

手足口病是常见传染病,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尤其以3岁以下年龄的发病率高[1]。多由接触传播, 如被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日常接触可传播;接触被污染的水源, 也可经口传播。同时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也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人群对手足口病病毒普遍易感, 且感染痊愈后只对其既往感染的病毒具有免疫力, 对其它类型的手足口病病毒无免疫力, 故可重复感染。因此做好患儿的隔离, 切断传播途经, 对手足口病的预防至关重要。同时在治疗上因手足口病无特效治疗方法, 我院采用中西药联合抗病毒治疗, 疗效确切。

3 结果

每年7~10月份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 因此, 做好家庭及公共场所消毒, 做好患儿隔离。可以减少手足口病发生。同时对手足口病患儿采取早期诊断, 积极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极少数重症病例或皮疹不典型病例, 临床诊断有困难, 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4 讨论

手足口病可由20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但成人多通过隐性感染等获得免疫, 故以小儿多见。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 (cox A16) 及肠道病毒71 (EV71) 多见。主要表现发热, 手足、口腔粘膜、臀部皮肤及四肢关节可见疱疹或斑丘疹, 个别有致命性并发症。

手足口病的预防原则[2]: (1) 加强监测, 尤其以幼儿园为主, 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治疗。 (2) 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 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 衣物在太阳光下暴晒。室内要通风换气, 做好环境及个人卫生。 (3) 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4) 医院加强预诊及分诊, 防止交叉感染, 且要做好疫情报告, 及时发现病人采取预防措施, 防止疫病蔓延扩散。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病毒感染所致一种传染病, 如口服用药不能控制病情, 需静脉用药。我院临床上多采用利巴韦林加炎琥宁联合静脉点滴抗病毒治疗, 效果明显。利巴韦林是合成的核苷类抗病毒药, 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但是其体外抗病毒活性可被鸟嘌呤核苷和黄嘌呤核苷逆转的结果提示, 利巴韦林可能作为这些细胞的代谢类似物而起作用。炎琥宁为一种新型冻干粉剂, 是穿心莲提取物经酯化、脱水、成盐精制而成, 能抑制早期毛细胞管通透性增高及炎性渗出和水肿, 减轻局部细胞坏死和炎细胞浸润, 减轻粘膜下充血水肿;减少粘液分泌;能特异性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 纠正和调节免疫紊乱, 抑制炎症反应和疾病发展;通过病毒的灭活, 减轻病毒及其毒素对局部细胞的破坏和抑制功能。

摘要:手足口病是儿科常见传染病, 发病率逐年上升, 且常有并发症危及患儿生命。故要积极治疗, 同时要做好预防隔离。

关键词:手足口病,预防,治疗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S].2010.

预防手足口病喝荷叶粥 篇11

外公教了玉娆妈妈一道偏方——荷叶粥。取鲜荷叶两张、大米50克,将荷叶切碎,大米煮成稀粥后,放入碎荷叶,再煮半个小时,加入少量食盐,调味食用。可清除体内燥热,健脾开胃,帮助心肺疏泄,有助于预防手足口病。

外公认为,手足口病属于中医学上“温病”的范畴,病位主要在肺、脾、心三处,主要是因为小儿脾胃和心肺比较娇嫩,免疫力相对低下,相对成人而言,更加容易感受疫毒时邪,因而得病。

门诊管理与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 篇12

手足口病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今年4月份开始, 本市暴发手足口病流行, 在流行期间我院共诊治儿科患者12 139人次, 其中诊断手足口病患者2 031例。由于实施了有效的门诊管理与积极的防控措施, 杜绝了该病在医院的交叉感染。

1 临床资料

1.1 流行病学资料

2008年4月-2008年5月23日, 本市发患者数有6 000余人, 我院共接诊手足口病患者2 031例, 门诊治疗1 161例, 收入院870例, 其中重危患者89例。以农村发病患者数为多。参加救治手足口病的医务人员100余人。

1.2 门诊资料

2 031例手足口病患者, 男1 278例, 女753例。年龄14d~14岁 (2.87±3.84) 岁。每天就诊的儿科患者总人数和手足口病患者人数 (统计了1~30d的时间) , 见图1。

2 门诊管理

2.1 预检分诊

由于儿科就诊人数较多, 手足口病患者仅占15%左右, 快速、准确地将手足口病患者与其他儿科患者分诊是至关重要的。我院建立了一级分诊处和二级分诊处, 一级分诊处安排了皮肤科医师承担分检工作 (因皮肤科医师对皮疹鉴别准确) , 二级分诊处安排了有经验的护士承担分检工作, 这样可以快速、准确地分诊。

2.2 筛查重症患者

由于手足口病患儿病情变化较快, 特别是出现神经系统损伤的患者, 随时会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 引起死亡。早期及时将可能发展成重症患者筛查出来至关重要。手足口病流行期间由于就诊的手足口病患者数较多, 有时候诊时间长, 可达数小时, 因此在候诊区内安排一个儿科医师进行筛查工作, 及时发现病重患者。

2.3 设置隔离门诊及治疗区

独立区域, 具有手足口病专用候诊区、诊室、药房、挂号收费室、门诊注射室、门诊留观室等。诊室内配置感应式流水洗手设施, 快速手消毒剂、手套。使用一次性压舌板, 配备足够数量的体温表, 一用一消毒, 血压计、听诊器及所配物品等均按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消毒。医务人员各项工作均按丙种传染病规范要求进行。切实落实隔离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

2.4 加强门诊人员的管理和培训

(1) 护士的管理:由院感科进行培训关于手足口病的消毒隔离知识, 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执行。同时做好宣教工作。 (2) 医师的管理:由院感科和医务科培训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 做好手足口病的登记工作, 姓名、性别、年龄、地址、联系电话必须详细, 为疾病的流行病调查做好工作, 更好的控制手足口病疫情。 (3) 工勤员的管理:由于工勤员的知识层次较低, 院感知识缺乏, 必须反复进行培训, 让其掌握消毒的规章制度, 在门诊护士的督促下, 每天及时完成工作。

2.5 消毒

(1) 空气消毒:加强机械通风、开窗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降低室内微生物密度, 并使用空气消毒机, 每天2次, 每次60min。 (2) 物表消毒:每天使用含氯消毒剂 (500mg/L) 擦试患者可接触的物体表面, 如注射室、留观室、板凳、门把手、电梯间等, 每天2次。地面使用1 000mg/L含氯消毒液喷洒消毒, 每天2次, 并保持清洁干净, 患者流量多时增加清洁次数, 特殊情况随时消毒。 (3) 厕所及排泄物消毒:厕所地面、墙壁、便池用1 0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 每天2次 (特殊情况随时消毒) 。粪便在加盖的消毒容器内用1 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2h后倒入厕所。 (4) 体温表: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 清水冲洗擦干备用。 (5) 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直接投入黄色塑料袋中作医疗废物处理。 (6) 治疗室、观察室:使用空气消毒机消毒;用紫外线照射消毒;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试物体表面消毒。

2.6 手卫生

(1) 手足口病门诊、留观室需配置肘式或感应式非接触式水龙头, 并配备洗手液及干手的擦手纸巾。 (2) 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患者后, 均应认真洗手, 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尤其处理患者粪便、尿液或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口腔黏液、皮肤疱疹等高危险操作后。 (3) 患者及患者的家属离开时尽量消毒手 (诊室外及导诊台均放置了快速手消毒剂, 并有提示牌) 。

2.7 宣教工作

做好卫生宣教工作, 实现医患 (及家属) 互动, 提高疾病的认识及防范意识。门诊人流量大, 卫生宣教工作影响面广, 效果比较好。我院印制了“手足口病患者及家属告知书”、“手足口病留观患者及家属告知书”、 “肠道病毒 (EV71) 感染疾病十问十答”、“婴幼儿肠道传染病预防要点”等, 向每位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 让人人了解熟悉手足口病防控知识。

3 结 果

医院门诊就诊患者未发生院内交叉感染, 直接参加手足口病防治的医务人员未发生交叉感染。

4 讨 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 有20多种病毒, 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 (Cox16) 和肠道病毒 71型 (EV71) 最常见[1]。本市该次手足口病流行, 经病原学监测, 确定为EV71感染。EV71于1969年在美国被首次确认[2]。如今已在全世界许多国家流行[3]。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患者排泄物、口腔分泌物、皮肤疱疹液、飞沫等途径传播。人类是EV71的惟一已知的自然宿主[4]。感染对象主要是<5岁的幼儿, 本文患者年龄 (2.87±3.84) 岁。本市在4月23日-5月23日HFMD发病6 000余例, 形成了流行。我院接诊了2 031例, 平均每天60例以上, 而门诊其他儿科患者每天400例以上, 因此门诊管理在手足口病的防控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次手足口病流行中我院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手段、有效的消毒措施以及广泛的宣教工作, 杜绝了该病在医院内交叉感染流行, 并为全市防控HFMD奠定了基础。

EV71病毒等肠道病毒, 对一般物理化学因子抵抗力强, 抗乙醇、乙醚, 耐酸, 而对氧化剂、紫外线等敏感[5]。我院选择含氯消毒剂, 对EV71病毒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在消毒过程中, 及时监测消毒液的浓度和消毒效果;保持空气流通, 注意空气洁净;强化医院门诊管理;手卫生也是预防肠道病毒感染流行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沙震龙, 刘颍.手足口病研究概况[J].生命科学仪器, 2007, 5 (11) :13-16.

[2]Schmidt NJ, Lennette EH, Ho HH.An apparently new enterovirus isola-ted from patients with disease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J].J Infect Dis, 1974, 129:304-309.

[3]董晓楠, 应剑, 陈应华.1970~2004年全球肠道病毒71型分离株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J].科学通报, 2007, 52 (9) :1021-1027.

[4]金奇.医学分子病毒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门式外脚手架下一篇:指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