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2024-10-06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分析(精选11篇)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篇1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其病原体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 (COX) 、埃可病毒 (ECHO) 和肠道病毒71型 (EV71) , 其中以EV71型及COXA16型最为常见。多发生于学龄前婴幼儿, 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主要症状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以及循环障碍等。现将我院儿科2004年5月-2008年7月收治的294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94例患儿, 男175例, 女119例;男∶女=1.47∶1;年龄7个月~7岁 (2.59±0.81) 岁, 以3岁以内患儿最为多见。

1.2 主要症状

皮疹是该病的特征性表现, 主要分布于手掌、足底、臀部、口腔黏膜, 少数患儿可分布于小腿及前臂。口腔黏膜的皮疹多先于手足1~2d出现, 皮疹可呈红色斑疹、斑丘疹, 压之退色, 部分患儿可转为疱疹。258例患儿首发症状为皮疹, 皮疹大多在2~3d内出齐, 2~6d后颜色变暗红并逐渐消退, 皮疹消退后不留色素沉着及瘢痕。口腔黏膜病变表现为疱疹、溃疡, 触之疼痛, 病变主要分布在咽部悬雍垂两侧及上侧、硬腭颊黏膜。179患儿伴有发热症状, 热程一般2~6d, 多数病例在就诊前就有发热、咳嗽、哭闹、食欲不振等症状。首发主要症状构成比见表1。

1.3 辅助检查

所有病例于入院当天进行了血常规、血糖、心肌酶等检测。心电图检查36例, 其中频发性室性早搏3例, 窦性心律不齐6例, 窦性心动过速12例。X线胸片检查支气管炎47例, 支气管肺炎25例, 脏扩大5例。见表2。

1.4 治疗方法

全部患儿均给予利巴韦林10mg·kg-1·d-1或阿昔洛韦10mg·kg-1·d-1抗病毒及维生素支持治疗, 对发热患儿给予布洛芬混悬液, 合并感染者联用2种抗生素, 口腔黏膜病变严重者加用蒙托石散涂敷治疗。合并心肌炎者加用能量合剂及果糖二磷酸钠, 严格按心肌炎治疗, 单有心肌酶升高者予定期复诊。

2结果

发热持续时间平均为4.1d, 皮疹平均4.5d消退;97.0%的单纯心肌酶升高患者1个月降至正常水平;平均住院天数为4~6d, 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住院天数延长至两周。

3讨论

手足口病 (handfoot mouth disease, HFMD)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COXA16和EV71最常见的病原体。该病好发于小儿, 以3岁以下儿童多见。传染源为患者或隐性感染者, 经粪-口途径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 也可经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疱液而感染[1]。该病四季均可发病, 但以夏秋季多发。该病潜伏期3~6d, 临床以口腔、手足疱疹伴发热为特点, 症状大多较轻, 预后良好, 少数患者尤其是EV71感染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和心肌炎等。

我科收治的并发支气管炎或肺炎以及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均为3岁以下, 符合年龄越小症状越重的特点[2]。本资料显示, 肌酶异常者192例占65.3%, 符合心肌炎诊断的仅有5例, 对仅有心肌酶升高而未有诊断为心肌炎的患儿, 采取让患儿定期复诊的方式, 结果1个月心肌酶恢复正常者达到97.0%, 由此可知由手足口病引起的心肌炎并不多。无菌性脑膜炎是具有发热症状的脑膜炎症, 该组患儿合并无菌性脑膜炎的患儿也以3岁左右居多, 但经及时的处理患儿恢复较快。因此, 3岁以下儿童是手足口病合并症的高发人群,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及早发现并给予有效的治疗。伴有腹泻症状者多发于1岁左右的患儿, 可能是因为该年龄段儿童胃肠功能不健全, 胃肠道分泌型IgA水平较低, 对外来感染的防御能力较差, 受到外界感染时容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和损害而发生腹泻。

本结果显示, 我院手足口病患儿血糖升高25例。血糖升高的可能都是有重症倾向的患儿。其原因可能为感染EV71后引起的应激性高血糖, 临床资料显示, 应激性高血糖大多为一过性, 随着患儿病情的好转及恢复血糖可恢复至正常。因此, 可以将血糖作为手足口病病情判断的指标之一。临床应重视手足口患儿的血糖监测。有研究显示, 大多危重患儿的血糖升高程度与其病情轻重及预后有极大的相关性。病情越严重, 应激越强;血糖升高程度越大, 预后越不良, 因此也可以把血糖的变化作为常规判断手足口患儿病情和预后的辅助指标。

关键词:手足口病,小儿,利巴韦林

参考文献

[1]吴晓波.手足口病68例临床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6, 13 (66) :559-560.

[2]牛录清, 董伟, 程铮.手足口病33例临床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 1999, 17 (4) :272-273.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篇2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都伴有发烧等症状,很多情况下,只需要注意防风以及治疗发烧,其手足口病便会自动消退,不过这也只是比较轻的一种。

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二:中药解毒口腔消毒

正所谓并从口入,患上这个小儿手足口病很可能就是孩子不知道把一些病毒也吃下去了,这个治疗除了吃一些解毒性的中药以外,还需要进食前后用温水漱口,这样才能保证避免病菌的再次入侵,对治疗手足口病也有帮助。

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三:服用抗病毒药物

小儿的手足口病,是一种湿温性的病毒传染病,所以治疗可以从抗病毒开始,服用一些含有维生素B以及C的抗病毒药物来治疗,效果很好。

小儿手足口病治疗四:提升免疫力

当小儿患上了手足口病后,要尽量地想办法来提升孩子的免疫力,这样才能抵抗病毒,避免继续扩展,同时也需要采用一些转移因子药物来治愈存在体内的手足口病疱疹。

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五:严重需及时送院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20例临床分析 篇3

资料与方法

2009年4~8月收治重症手足口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个月~12岁,平均18个月。20例均有发热、手足臀部皮疹,咽峡部疱疹及口腔溃疡18例;白细胞增高者16例,胸片、肺内有渗出性病变1例,血糖增高者6例;4例转诊。

诊断标准:参考卫生部印发《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中规定的临床标准和留观、住院标准。

分期标准:按临床表现分四期:Ⅰ期: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期;Ⅱ期:神经系统受累期。Ⅲ期:肺功能受累期。Ⅳ期:生命体征稳定期。

临床分型:我院结合临床分期标准,临床分为一般重症和危重病例两种类型。一般重症:除手足口病一般表现外,还有早期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肢体抖动、肌阵挛、易惊、神经差、嗜睡、头痛、呕吐肌无力、异常哭闹、白细胞增高等。危重型:高热持续不退,高血糖、肢体频繁抽动、双眼凝视、肢无力;呼吸急促、心率快、面色灰白、口唇紫绀、四肢凉等。其中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又出现呼吸循环系统症状。

转归标准:①痊愈:发病5天以上、体温正常3天以上,皮疹消退,口腔溃疡愈合,血分析,白细胞计数正常。②好转:发病5天以上,体温正常2~3天,皮疹及口腔溃疡基本愈合,血分析,白细胞计数正常,神经系统受累症状缓解,处于生命体征稳定期。

治疗方法:我院结合临床分期标准,制定了重症手足口病诊疗常规。分为一般急症及危重两种类型。两种类型均给予抗炎、抗病毒治疗。吸氧、补液补充电解质,应用能量合剂及对症处理;给予甲氰米胍防止应急性溃疡或消化性溃疡。一般重症:还应用甲基强的松龙(甲强龙)8mg/(kg•次),1次/日,用3~5天,逐渐减量;20%甘露醇2.5~5ml/(kg•次),每6小时~12小时静滴,据病情逐渐减量。静脉丙种免疫球蛋白0.5/(kg•次),1次/日,用1~2天。危重者:甲强龙10mg/(kg•次),1次/日,用3~5天逐渐减量;20%甘露醇5ml/(kg•次),每6小时~12小时静滴,据病情逐渐减量;静脉丙种免疫球蛋白1.0/(kg•次),1次/日,用2~3天。较危重者,出现反复肢体抽动,双眼凝视,呼吸困难,胸片示肺部有明显渗出病变,治疗效果欠佳者,及时转上级医院。

结果

经治疗,20例中16例治愈出院,有4例治疗效果欠佳及时转院,其中1例肢体抽动频繁;1例双下肢无力;1例胸片示肺部有渗出病变;1例是出现呼吸急促伴有叹气、四肢剧烈抽动、双眼凝视不动。住院患者未出现死亡病例。

讨论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儿童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夏秋季节。发病多见于5岁以下婴幼儿,3岁以下发病率高,表现手足、口腔及臀部等部位斑丘疹及疱疹。个别引起脑膜炎、脑炎、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脑水肿、呼吸急促等并发症。

手足口病是1957年首次在新西兰发现的一种传染病,病原属于人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基病毒A组、肠道埃柯病毒及EV71病毒。但对常见的柯萨基A16、EV71病毒。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诊治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5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2例手足口病患儿, 与《实用儿科学》[1]中手足口病相关诊断标准相符;临床表现为手、足、臀部等皮肤出现皮疹, 口腔黏膜出现疱疹;部分患儿伴发热、食欲不振、流涎、咳嗽等;无精神、神经障碍;其中男56例, 女36例;<1岁11例, 1岁~3岁39例, 3岁~6岁34例, >6岁8例。

1.2 治疗方法

患儿入院后, 病房消毒, 立即与普通患儿隔离, 预防交叉感染, 根据患儿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治疗期间密切监测小儿体温、血压、呼吸、心率、意识等情况变化, 给予抗病毒、防感染、营养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高热者给予退热等处理, 在抗病毒治疗时, 可联合清热解毒的中草药, 以此提高治疗效果。可给予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静脉滴注, 同时给予柴胡颗粒等中药颗粒;咳嗽患儿给予化痰止咳糖浆、沐舒坦雾化吸入等;若支原体、衣原体阳性, 可给予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对口腔溃疡患儿需做好口腔卫生, 饭前、饭后定时漱口, 以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 取碘甘油涂抹患处, 期间可口服维生素B、维生素C等药物。如患儿未合并并发症, 多在5 d~7 d治愈。对合并并发症患儿, 需根据并发症情况, 可肌注丙球蛋白, 并给予苯巴比妥、安定等镇静止惊治疗, 期间需密切注意患儿生命体征变化。

2 结果

92例手足口病患儿经积极处理, 均在5 d~7 d内治愈出院, 无1例患儿出现后遗症。患儿手、足、臀部等皮疹、疱疹及周围皮肤的炎性红晕等症状在4 d~5 d内减轻, 口腔黏膜疱疹在4 d~7 d内消退;发热患儿经物理疗法、药物疗法等对症处理后在3 d~4 d内恢复正常。患儿各项辅助检查恢复正常, 心肌酶、血糖恢复, 支原体、衣原体阴性。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在1957年被新西兰学者首次报道, 在1959年正式命名为手足口病。我国于2008年起, 手足口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 且病死率也逐渐增加, 受到相关部门及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2]。手足口病由机体肠道病毒导致, 主要为柯萨奇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 肠道病毒具有较多的传播途径, 传染性强, 速度快, 难以控制, 且会出现大规模暴发及短时间内流行。通常肠道病毒在湿热环境中生存传播, 在常温的环境中生存时间明显延长, 酒精无法将其消灭, 但在50℃环境中, 碘酒和甲醛快速消灭病毒[3]。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是经粪-口途径、呼吸道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等途径传播, 学龄前儿童发病率最高。

目前, 在临床诊断手足口病时, 多依据患儿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结果等, 一般手足口病患儿的手、足、臀部及口腔会出现皮疹、疱疹等情况, 伴或不伴发热。病情较重的患儿则会累及神经系统及呼吸循环功能, 实验室指标见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血糖增高, 脑脊液、胸部X线、脑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异常。

对手足口病的治疗, 临床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多根据抗病毒、防感染等对症处理。对手足口病患儿, 需注意隔离, 避免交叉感染, 做好口腔卫生护理。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密切监测呼吸、心率、血压等变化, 注意患儿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控制颅内高压, 给予对症处理。本文中, 92例手足口病患儿在5 d~7 d内治愈出院, 无1例患儿出现后遗症。患儿手、足、臀部等皮疹、疱疹及周围皮肤的炎性红晕等症状在4 d~5 d内减轻, 口腔黏膜疱疹在4 d~7 d内消退;发热患儿经物理疗法、药物疗法等对症处理后在3 d~4 d内恢复正常;患儿各项辅助检查恢复正常, 心肌酶、血糖恢复, 支原体、衣原体阴性。结果显示, 对手足口病患儿采取对症处理, 患儿体温恢复正常, 手、足、臀部等皮疹、疱疹消失, 无后遗症的发生, 得到有效恢复。

对手足口病患儿需做预防措施, 加强小儿家长的健康宣教。儿科医生应高度警惕手足口病发生情况, 尤其是在手足口病流行阶段, 密切注意患儿精神、呼吸、心率等变化, 对疑似为手足口病患儿, 需立即联合实验室检查, 以早期发现, 及早治疗。并向小儿家属做好教育宣教工作, 积极告知手足口病基本知识及预防措施, 使家长认识到手足口病的严重性, 增强公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 尽量减少小儿去往公共场所的次数, 注意卫生, 饭前便后洗手, 勤换衣服, 注意饮食卫生, 适当运动, 提高自身免疫力。治疗期间, 物品专人专用, 各项物品均需消毒后才能接触患儿。总之, 临床医师需重视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生情况, 早期诊断, 给予及时有效治疗, 并重视患儿及其家长的健康宣教, 积极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联飞.小儿手足口病诊治进展[J].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 (13) :2050-2051.

[2]张国柄.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探讨[J].临床医学, 2014, 34 (1) :88-89.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篇5

【关键词】 小儿手足口病;急重型;炎琥宁;病毒唑;联合治疗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1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35-02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发病人群主要是5岁以下儿童,每年的发病时间高峰位于7月份左右,近几年来呈局部爆发趋势,有数据表明2008年5月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17.6万余例,死亡40例。多数患儿经对症治疗可治愈,而急重型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可并发脑膜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若不采取有效的诊治措施,可致死亡。为此我院近年来对此患儿进行积极的综合性救治,下面就诊治过程与体会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36例,其中男孩22例,女孩14例,患儿发病年龄最小的1岁6个月,最大的5岁2个月,均为急重型病例。

1.2 临床概述 手足口病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急重型患儿表现为面色苍灰、精神差、嗜睡、易惊、呕吐,并伴有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口唇可见紫绀,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脉搏减弱,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可伴有并发症。

1.3 方法

1.3.1 基础措施 保持空气新鲜,进行呼吸道隔离,提供充足休息,供给足量水分及营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监测心电异常、血压、血气及胸片报告。

1.3.2 药物治疗 给与抗病毒、抗感染及全身支持治疗,使用炎琥宁注射液80mg-160mg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滴注,一日1-2次;并配合使用利巴韦林静脉滴注,10-15mg/kg/d,分2次使用。控制颅内高压,限制入量,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1.3.3 其他对症治疗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进行降温、镇静、止惊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进行吸氧,确保两条静脉通道通畅,根据血气、X线胸片结果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1.4 疗效评定 对所有患儿1周后进行评定,显效:患儿用药后1d内意识、体温均完全恢复正常,身体的抖动、抽搐症状消失;有效:患儿用药后2d内意识、体温均恢复正常,身体的抖动、抽搐症状消失;好转:患儿用药后1d内意识、体温均基本恢复正常,身体的抖动、抽搐症状有所好转;无效:患儿用药后2d内各种症状均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甚至出现了恶化。

2 结 果

36例急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经综合诊治措施治疗1周后,8例显效,22例有效,4例好转,2例患儿因严重的呼吸衰竭、肺水肿,入院24h内即死亡。

3 讨 论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常见疾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食具、奶具引起感染。一般病情不严重,往往不需治疗便可康复,由于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则导致死亡。因此临床工作中不可掉以轻心,采取综合性的诊治措施至关重要。对于急重型患儿,早期识别和诊断是治疗的前提,若患儿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呕吐、肢体肌阵挛,抽搐、呼吸、心率异常、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则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目前对于手足口病的治疗,还没有固定高效的治疗方法,除了一般疗法之外,多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危重手足口病患儿,抗病毒药物具有明显缩短发热及皮损愈合时间,减轻口腔疱疹疼痛作用[1]。本组急重型患儿我们采取炎琥宁注射液联合病毒唑治疗,炎琥宁,化学名称为14-脱羟-11,12-二脱氢穿心莲内酯-3,19-二琥珀酸半酯钾钠盐,系穿心莲提取物经酯化、脱水、成盐精制而成,药理实验表明能明显地增加机体对病原体感染的应急能力,其毒性小、无刺激性;后者病毒唑是广谱强效的抗病毒药物,广泛应用于病毒性疾病的防治,两药并用对于急重型手足口病有着较好的效果。此外,炎琥宁属于中药注射剂,对于病毒性的感染更有效,但应注意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的出现[2]。

综上,炎琥宁注射液联合病毒唑治疗急重型小儿手足口病能较好的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摆脱生命危险,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邓雪玉.喜炎平与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临床分析[J].华夏医学,2011,21(03):205-207.

小儿手足口病115例临床分析 篇6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5例患儿均为在本市居住的儿童,其中男50例,女65例;年龄0.5~10岁,其中0.5~1岁2例(1.74%),1~3岁38例(33.04%),4~6岁71例(61.74%),>6岁4例(3.48%)。发病季节1~3月10例(8.70%),4~6月51例(44.35%),7~9月30例(26.09%),10~12月24例(20.87%)。幼托儿童及学生83例(72.17%),散居儿童32例(27.83%)。其中114例为初次发病(99.13%),1例为二次发病(0.87%)。所有病例均符合HFMD文献[1]诊断标准。

1.2 临床表现

1.2.1 发热:

115例患儿发热93例(80.87%),其中直肠温38~39℃ 61例(65.59%),39~40℃ 28例(30.11%),>40℃ 4例(4.30%),热型不一,发热持续时间为2~5d。

1.2.2 皮疹:

患儿均有皮疹,初为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很快转化为疱疹,疱液清澈,疱壁较厚,不易破溃,直径1~2mm,周围有红晕,多分布在手掌、足底。累及臀部17例(14.78%)。3~5d疱疹干燥吸收,不留色素沉着。

1.2.3 口腔疱疹:

102例(88.70%)出现口腔疱疹,与皮疹同时出现或于皮疹出现后1~2d出现,多分布在颊黏膜、软腭、唇、舌等处,1~2d后破溃形成溃疡,常有痛感,可伴流涎和拒食。3~5d后口腔溃疡逐渐愈合。

1.2.4 其他症状:

83例有咳嗽、咽痛、流涕、流涎,45例有头晕、乏力、纳差、呕吐、腹泻。2例高热时有肌肉痉挛。

1.3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10.5~15.8)×109/L,白细胞正常或略低89例(77.39%),白细胞增高26例(22.61%);以淋巴细胞为主,中性粒细胞比例>0.7者9例(7.83%)。CRP 18~42mg/L,正常103例(89.57%),增高12例(10.43%)。34例摄X线胸片,32例正常,2例提示肺纹理增粗、增多。心电图检查42例,3例提示ST-T段改变,4例窦性心动过速。10例行心肌酶检查均正常。

1.4 治疗及转归

体温正常或低热(直肠温<38.5℃)及一般状况良好者,给予抗病毒口服液或蒲地兰消炎口服液口服,利巴韦林气雾剂每天4~5次喷口腔;高热者除口服药以外,予利巴韦林注射液10mg·kg-1·d-1或更昔洛韦注射液5mg·kg-1·d-1静脉滴注;血白细胞增高或CRP增高者加用头孢呋辛静脉滴注,疗程3~5d。其他治疗如发热患儿给予药物或物理降温,口腔溃疡较多者局部给予西瓜霜散剂。除1例患儿因高热、呕吐、心电图提示ST-T段改变转专科医院进一步治疗外,其余患儿均4~7d内治愈,无严重并发症。

2讨论

HFMD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首次由新西兰报道,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十多次暴发和流行。HFMD多见于0.5~5岁小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季多见[2]。本组病例春夏季(4~9月)发病者占70.43%。其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常在幼托机构、学校等引起集聚发病。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少数重症患儿可累及神经系统引起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脑干脑炎、脑脊髓炎等,并引发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及休克、神经源性心脏损害等,病死率高[3]。HFMD的病原主要是人类肠道病毒(EV),属于RNA病毒,引起HFMD的肠道病毒有20多个血清型,其中以CoxA16及EV71型最常见,EV71较其他血清型肠道病毒HFMD患儿更易出现神经源性脑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4]。2008-2009年在中国内地流行的HFMD重症病例主要由EV71引起。各病毒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5]。本组患儿中有1例系二次发病,考虑可能与感染不同血清型的病毒有关。

HFMD属于自限性疾病,绝大多数病例病情较轻,在1周内痊愈,但少数重症病例起病急,发展迅速,病死率较高。识别重症病例的早期临床征象,及早采取干预措施,能有效减少死亡病例,对临床有重要意义[6]。有以下情况可作为HFMD重症病例的早期征象:年龄<3岁;持续高热不退;末梢循环不良;呼吸、心率明显增快;精神差、呕吐、抽搐、肢体抖动或无力;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高血糖;高血压或低血压。

HFMD的治疗主要是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利巴韦林为广谱抗病毒药;更昔洛韦主要作用于DNA病毒,对EV疗效均不确切;干扰素肌内注射可明显缩短平均退热时间和皮疹消退时间,有助于改善症状、缩短病程[7]。中成药制剂如抗病毒口服液、蒲地兰消炎口服液、清开灵颗粒等具有清热解毒及抗病毒的作用,在临床上也得到一定的应用。对于重症患儿引起神经系统损害及心肺衰竭阶段,应及时给予脱水降颅压治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血管活性药物,及时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并随时监测血压、心率、呼吸、氧饱和度,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

摘要:目的 总结手足口病(HFM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方法 对儿科门诊115例HFM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除1例因高热、精神差、呕吐、心电图提示ST-T段改变转专科医院进一步治疗外,其余病例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后均痊愈,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HFMD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病例病情较轻,预后良好,但有少数重症病例进展迅速,死亡率高,故应重视重症病例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手足口病,幼儿,利巴韦林,更昔洛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S].2009.

[2]赵敏,孙素欣,赵晓蜂.小儿手足口病667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22):1742.

[3]农光民,刘艳明.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22):1706-1708.

[4]Chen SC,Chang HL,Yan TR,et al.An eight-year study of epidemiologic features of enterovirus71infection in Taiwan[J].Am J Trop Med Hyg,2007,77(1):188-191.

[5]王亚亭.手足口病的病原及流行病学[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22):1705-1706.

[6]李志奇,徐国成,韩明锋,等.阜阳市重症手足口病致神经源性肺水肿23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8):1403-1405.

小儿手足口病180例临床分析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手足口病患儿180例, 均符合卫生部颁发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2008年版) 中规定的临床诊断标准[4]。均给予以下检查:病史, 体格检查, 血、尿、便常规化验, 血生化、血沉、心肌酶谱、肝功能、肾功能、胸片及心电图等。其中男107例, 女73例;年龄11个月~11岁;<3岁139例 (占77.22%) , 3~11岁41例 (占22.78%) 。144例有明显的流行病史, 主要在托儿所、幼儿园等小儿集中地传染发病;36例为散居儿童, 基本与家中或邻居其他小儿同时发病或先后发病。

1.2 临床表现

患儿症状轻重不一, 主要表现为:皮疹、口腔黏膜疱疹、发热。皮疹为本病的突出表现, 其特征为: (1) 形态大小:圆形或卵圆形丘疹、斑丘疹、小水疱等; (2) 数量:数个至百余个不等; (3) 分布:手掌、指甲周围、脚底、趾甲周围, 均有或多或少的小水疱, 其中68例在臀部、肛周、膝部有丘疹或斑丘疹, 分布均较局限; (4) 出疹顺序:141例先自手足部出疹后至臀部, 再至其他部位;39例先自臀部出疹后至手足, 再至其他部位; (5) 皮疹出齐及消退时间:均在3~4d内出齐, 2~4d后消退。如为斑丘疹则在出疹第3天开始硬化后吸收消退, 如为小水疱则在出疹第3天水疱干涸结痂后吸收消退, 皮疹消退后不留色素沉着及瘢痕。180例均有口腔黏膜病变, 几乎与皮疹同时出现, 或者在皮疹出现的24h内出现, 表现为口腔黏膜充满小水疱、溃疡, 触之疼痛、张口困难、饮食受限。病变主要分布在唇、齿龈、舌面、咽部、硬腭、颊黏膜等, 初起为2~4mm小水疱, 1~2d后破溃成溃疡, 为数个或十几个之多。 (6) 发热情况:87例伴发热, 其中低热 (37.5~38.0℃) 25例, 中等热 (38.1~39.0℃) 58例, 高热 (39.1~40.0℃) 4例, 未发现>40.0℃的患儿。发热持续1~3d, 发热当天一直到第3天皮肤逐渐出现皮疹。 (7) 并发肺炎15例。

1.3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115例;白细胞总数升高60例;白细胞总数下降, 分类淋巴细胞较高, 中性粒细胞较低5例。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10例, 无ST-T改变。心肌酶谱:异常7例, 主要为乳酸脱氢酶和α-羟丁酸增高, 但低于正常值的2倍。肝功能:均无明显异常。胸片:并发肺炎15例。

1.4 治疗方法

治疗以抗病毒为主, 所有患儿静脉滴注更昔洛韦或利巴韦林;高热不能进食者注重补充热量和电解质;白细胞增高加用头孢唑啉抗感染;口腔溃疡时局部使用西瓜霜喷剂。全部患儿均同时加强皮疹局部护理, 皮肤丘疹、水疱等用抗病毒软膏涂擦, 同时加用大剂量维生素B、维生素C或复方氨基酸静脉滴注及其他对症支持疗法, 以减少能量消耗。出现并发症时, 按相应的治疗原则对症处理。

2结果

全部患儿均治愈, 无重症患儿及死亡患儿。经治疗3~5d, 发热患儿体温下降至正常, 皮肤水疱干涸结痂, 丘疹消失, 口腔溃疡愈合, 精神好转, 饮食恢复。165例患儿在1周后痊愈, 15例并发肺炎患儿在治疗10~15d后痊愈。

3讨论

2008年部分地区发生了手足口病局部爆发流行, 该病引起一定的社会重视, 现已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我院是海安县手足口病唯一定点诊治医院, 承担着我县该类患儿的诊治和预防工作。手足口病根据临床特征、皮疹形态特征、发病对象及流行季节等可作出诊断, 但有时需与出疹性疾病, 如荨麻疹、水痘、疱疹性口炎、疱疹性咽颊炎、口蹄疫等相鉴别。

本资料显示:180例患儿检查发现有7例心肌酶谱异常增高, 心肌酶谱增高为心肌炎诊断指标之一, 但缺乏心律失常这一主要的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 故诊断病毒性心肌炎依据不足, 且治疗无后遗症发生, 表明其心肌损害并不严重。15例并发肺炎的患儿均预后良好, 无后遗症。说明手足口病可防可治, 其中防控是关键, 预防本病扩散主要是及时发现并隔离患儿, 消毒污染物品, 切断传播途径, 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由于<3岁患儿的发病率高达77.22%, 所以尤应注意加强托幼机构的防控指导工作。托儿所、幼儿园的保健医师须加强每日晨、午检, 发现皮疹及时提醒家长带幼儿到指定医院诊治。医院一旦发现确诊患儿, 要立即报告疫情, 并进行规范处理。

手足口病患儿只要在疾病早期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预后均良好。对于重症患儿应密切观察, 通过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及使用糖皮质激素、人血免疫球蛋白等, 可获得可靠疗效[5]。由于重症患儿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 首诊时容易忽略, 而病情进展凶猛, 一旦出现肺水肿、肺出血等呼吸、循环并发症, 可短时间内死亡, 给治疗带来极大困难。因此, 临床实践中如何及时识别出重症患儿并作出相应的处理尤为重要。一旦遇到<3岁手足口病患儿具有以下几项特征:持续高烧不退;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呼吸、心率增快;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高血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高血糖等, 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患儿, 应予以高度重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早发现、早治疗。

参考文献

[1]郭振平.邢台市手足口病重征病例流行特征分析[J].河北医药, 2009, 31 (2) :3144-3145.

[2]Ho M.Enterovirus71:the virus, its infections and outbreaks[J].Micro-biol Immunol Infection, 2002, 3 (4) :205-206.

[3]杨秀慧, 何家鑫, 严延生.一起手足口病暴发的病原学诊断与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7, 23 (4) :323-32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防治指南[S].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8, 20 (3) :235-236.

68例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护理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手足口病患儿, 入院时均符合《儿科学》中关于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3]。根据随机、双盲、对照组的原则将68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4例。观察组男18例, 女16例;年龄3个月~6岁, 平均 (3.1±0.5) 岁。对照组男19例, 女15例;年龄4个月~6岁, 平均 (3.2±0.6) 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本组68例患儿均可见发热表现, 体温在37.8℃~39℃。均可见口腔疱疹及手足皮疹, 36例患儿伴流涎、烦躁啼哭、精神倦怠等临床症状。10例患儿有流涕、喷嚏、咳嗽症状。68例患儿均有程度不同的口腔黏膜疱疹, 轻重不一, 多分布于舌尖、颊黏膜、软腭、悬雍垂、咽后壁等部位。68例患儿均可见皮疹, 多数患儿皮疹、口腔疱疹同时出现。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疱疹等, 部位多在手足掌、指趾屈侧、膝关节周围等。实验室辅助检查疱疹液、咽拭子可见病毒感染, 其中肠道病毒27例, 柯萨奇病毒1例。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 具体如下: (1) 降温护理。对不同程度发热患儿给予不同的降温措施。体温38℃以下的患儿, 给予物理降温, 同时密切监测体温。体温38.5℃以上患儿, 每30分钟测量一次体温, 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体温39℃及以上患儿给予头部冷敷, 放置冰袋、冰盐水灌肠等物理降温, 降温同时注意对患儿体温的监测[4]。 (2) 维持呼吸道通畅。根据患儿病情, 选择适宜的改善呼吸方法。有呼吸增快的患儿, 指导半坐卧位, 头勿后仰。有痰的重症患儿给予吸痰处理, 吸痰时避免压力过大, 以可吸出痰液为宜。对有呼吸困难的患儿, 及时通知医生行气管插管处理, 以保证呼吸道通畅[5]。 (3) 饮食护理。根据患儿病情及营养状况给予个性化饮食指导。处于第一节段疱疹期咽峡炎的患儿, 指导患儿多饮开水或多补充营养汤, 注意水分的补充以利于降温。对于第二节段疱疹消退后患儿, 给予适当饮食控制, 避免暴饮暴食引起的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对手足口病的每一节段, 注意对蛋白质、维生素的补充。 (4) 消毒隔离。患儿一旦确诊即安置在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的病房内, 病房内配备紫外线循环定时消毒, 固定房间收治患儿。护理人员护理不同疾病患儿时, 应严格消毒双手, 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患儿呕吐物、粪便、用具等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对患儿及密切接触者隔离7~10 d, 待体温恢复正常, 皮疹消退, 水疱结痂脱落方可接触隔离。出院患儿床单以紫外线灯照射1 h, 然后用0.2%含氯消毒剂擦拭, 彻底消毒后可再收治患儿[6]。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溃疡愈合时间、住院时间, 比较患儿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溃疡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溃疡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d

2.2 两组患儿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100%,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6.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手足口病为儿童常见传染病, 多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 患儿有发热, 手足、口腔等部位疱疹, 部分患儿可见心肌炎、肺水肿等临床表现, 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健康。手足口病可经呼吸道、消化道、接触含病毒的疱液传播, 临床尚缺乏针对病因的治疗。临床报道显示[7], 给予口腔护理可促进手足口病患儿康复, 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故在给予积极治疗的同时, 根据患儿病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促进患儿康复意义重大。在手足口病治疗的同时, 加强基础护理及健康教育, 引导患儿及家属消除对疾病的恐惧、畏惧心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及护理。

本组患儿入院后, 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儿神经系统临床症状、体征, 注意观察患儿面色变化及末梢循环状态, 加强对患儿心率、呼吸、血压、血糖、体温等的监测, 完善各项辅助检查。早期给予有效降温护理, 改善全身血液循环, 维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患儿出现呼吸困难, 并给予高能量肠道营养改善重症患儿预后, 注意对蛋白质、维生素的补充。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儿溃疡愈合时间, 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患儿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刘绍华等[8]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 实施综合性、系统性护理的临床效果, 选择11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 给予综合性、系统性护理, 做好严密的病情观察, 早期发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受累的临床表现, 早期给予干预治疗, 同时做好消毒隔离、用药护理、健康教育等工作, 结果显示109例患儿治愈或好转出院, 6例转院, 1例死亡。提示综合性、系统性护理干预可显著减少患儿病死率, 促进患儿康复, 与本文研究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 在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基础上, 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 可促进患儿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素清, 黄杏芳, 林笑玲.38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急救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31) :195-196.

[2]蔡淑芬, 彭东娟, 陈富巧.早期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观察和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 2010, 9 (12) :51-52.

[3]周文亮, 邢秀伟.216例重症手足口病高危特征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6) :119-120.

[4]殷铭东, 施学文, 余井城.小儿手足口病76例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4, 6 (6) :567-568.

[5]彭莉, 陈淑珍, 周蓓, 等.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7) :621-622.

[6]陆兰芬, 郑南红, 周明琴.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观察及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4) :377-378.

[7]曾庆生, 林奕波, 杜天仁, 等.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3) :58-60.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126例手足口病患儿, 男74例, 女52例, 年龄1~8 (平均4.5) 岁;经门诊确诊, 其中1~3岁78例 (占61%) , 3~5岁30例 (占23%) , 5~8岁18例 (占14%) 。经诊断64例无合并其它症状为轻症患儿, 38例合并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为中症患儿, 24例合并病毒性脑膜炎或心肌炎为重症患儿。主要临床表现:112例患儿出现发热、高烧症状 (占88%) ;手足有不同程度的斑疹, 呈离心分布, 位于手掌、足掌、指间;口腔黏膜等不同程度出现疱疹, 分布在舌咽、硬腭、颊黏膜;均符合手足口病普通型的临床诊断标准。对小儿手足口病患儿及时有效对症治疗, 并将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

1.2 方法

1.2.1 隔离治疗

根据手足口病典型症状及接触史, 患儿经门诊确诊或疑似病例后, 应立即将其隔离, 隔离期限到治愈为止。

1.2.2 心理指导

小儿感染后手足口病, 由于家人焦急、惊恐不安、担心诊治失败而发生意外或死亡, 对救治失去了信心, 而耽误诊治时间, 影响救治效果;医护人员应对监护人员的心理状况进行耐心劝导, 并告知诊治患儿的必要性、目的及注意事项, 减轻患儿及家人的心理压力, 开展心理护理, 让家人了解对小儿手足口病, 认知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后遗症, 并树立患儿及家人对救治的信心, 依据患儿不同的情况制定有效的、系统的干预手段进行护理干预, 使患儿能及时得到诊治, 提高救治效果。

1.2.3 治疗措施

多以抗病毒对症治疗为主, 患儿症状较轻者口服抗病毒口服液, 有发热且症状较重者给予鱼腥草、阿昔洛韦等加入液体内静脉滴注, 如患儿手足和口腔继发感染出现皮疹时, 应联合使用抗生素治疗。

1.2.4 预防措施

为能安全有效控制和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染, 家长、托儿所、学校应做好环境卫生, 并经常进行消毒。由于手足口病是病毒感染性疾病, 病症严重者可引发为脑膜炎、心肌炎, 可导致小儿麻痹症或死亡;故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病症情况, 如发现患儿有哭闹不安、面色苍白、发高烧等症状, 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临床治疗结果及随访情况:治疗2d后, 热退, 疱疹缩小, 且无溃疡及并发症发生, 评定为显效;治疗4d后, 热退, 疱疹渐渐缩小, 评定为有效:治疗5d, 体温无下降, 疱疹仍有, 并出现并发症, 评定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26例患儿均在3~4d内恢复正常体温, 预后良好, 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手足口疱疹缩小;7d后进行随访, 所有患儿全部治愈, 且无并发症发生, 有效率为100%。见附表。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病毒所致的一种出疹性传染病, 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手接触污染物传播, 唾液、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或通过与无症状病毒感染者、病畜直接接触而被传染。此病可在短时间内引起流行性传染, 其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 小儿被传染后会出现发热, 手足、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 病情严重者可引发为脑膜炎、心肌炎, 导致小儿麻痹症或死亡;故要加强对该传染病的认知, 并做好对该病传播的预防工作[2]。

目前对手足口病要以预防为主,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保持空气流通, 做好环境卫生, 要勤洗手, 做好个人卫生, 避免到人口密集的地方, 以减少被感染的机会;同时注意身体营养均衡, 如出现高热或病情恶化, 应及时医治[3,4]。

综上所述, 对小儿手足口病采取及时有效的临床诊治, 并做好预防措施, 可减少手足口病传染的发生率, 缩短了患儿的住院时间, 提高了临床诊治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收治小儿手足口病126例, 患儿均有不同程度手足口病典型症状表现, 行及时有效的临床诊治, 并预防感染。126例患儿均在3~4d内恢复正常体温, 预后良好, 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手足口疱疹缩小;7d后进行随访, 所有患儿全部治愈, 且无并发症的发生, 有效率为100%。对小儿手足口病采取及时有效的临床诊治, 并做好预防措施, 可减少手足口病传染的发生率, 缩短了患儿的住院时间, 提高了临床诊治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诊治,预防

参考文献

[1]蔡丽君, 许红梅.手足口病的流行趋势[J].儿科药学杂志, 2008, 14 (3) :64-66.

[2]吴疆.我国手足口病与肠道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中国小儿急诊医学, 2008, 15 (2) :100-102.

[3]董兆华, 隋萍.2005年与2007年手足口病325例临床对比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 2008, 26 (6) :470-472.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篇10

手足口病是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性疾病,但病死率低,可防可治。2010年2~7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376例,临床观察所得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儿376例,均符合以下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1]:①有或无发热;②口腔黏膜疹,可形成溃疡;③皮疹,部分有水疱,以手掌、足底为多;④伴或不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其中男234例,女142例;年龄6个月~9岁,6个月~3岁290例(77.1%),3~5岁72例(19.2%),5岁以上14例(3.7%)。

临床表现:所有患儿均有口腔黏膜疹,早期为红疹和/或疱疹,以后大多继发溃疡347例(92.3%),以口唇、颊黏膜、上颚与舌面等处多见,严重者明显影响饮食,表现为易哭闹、流涎过多、拒食等;所有患儿均有手掌、足底红疹和(或)不规则疱疹,部分病例臀部及膝关节附近亦有类似皮疹,皮疹2~3天即有消退趋势,颜色渐变暗直至完全消退,无疤痕遗瘤及色素沉着;发热病例302例(83%);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病毒性脑炎125例,有心肌损害97例(表现为心率增快、心肌酶异常)。

治疗:轻症患儿均给予抗病毒(利巴韦林)、对症及支持治疗,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病例应用抗菌药物;合并病毒性脑炎者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尚需给予丙种球蛋白、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甲基强的松龙或地塞米松)治疗2~3天,有脑水肿表现者应用甘露醇、速尿等脱水剂;有心肌损害者应用1-6二磷酸果糖、肌苷、大剂量维生素C等;所有患儿均行常规口腔护理直至口腔疱疹或溃疡消失,手足疱疹给予阿昔洛韦软膏涂擦,每隔2~4小时1次。

结 果

患儿平均住院天数5.7天,临床治愈出院365例,好转要求出院者11例,无1例死亡病例发生。所有住院患儿无院内感染及护理并发症发生(包括褥疮、静脉炎等)。

护 理

⑴病区管理:①消毒隔离:主要是做好呼吸道、消化道和接触隔离。病房需经常保持清洁,空气流通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每天采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或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温湿度适宜,室温保持在18~20℃;限制家属陪护人数及探视次数,避免近距离探视,减少病房人员出入量,室内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染,避免继发感染。医护人员在每次检查和护理完1例患儿前后都要认真进行洗手或手消毒。接触过患儿的听诊器、血压计等非一次性仪器物品一人一用一消毒,消毒方法为3%碘伏擦拭或放入甲醛薰箱薰蒸。病房桌椅、门把手、地面等处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处理。患者排泄物及时处理,须经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后方可倾倒。对于患儿产生的生活垃圾,直接投入黄色塑料袋按医疗废物处理。患儿衣服需勤洗勤换,玩具、用具经常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或擦拭消毒,不宜浸泡的物品可于日光下暴晒6小时。出院患儿床位先用紫外线照射1小时并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后方可收治新患者。②患儿安全管理:为确保患儿住院期间的安全和隔离,在患儿入院时,有主管医生和主管护士共同向家属交待注意事项并签名,包括及时使用床栏,防止患儿坠床等。病区封闭式管理,患儿及家属外出必须持护士签发的放行单,所有陪护家属进病区时应登记。

⑵口腔护理:入院后每日对患儿进行常规口腔护理,检查口腔和进行口腔护理时动作要轻柔,以免增加患儿的痛苦或引起咽部不适而致恶心反应。多喂水,对于较大患儿可指导家属进食前后用生理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⑶饮食护理:手足口病患儿多存在口腔溃疡,部分患儿合并发热,故应交代家长多喂温开水,不仅可及时补充水分,还可发挥口腔清洁的作用。饮食方面,应给以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少食酸辣刺激、过冷、过甜及油腻食品,特别是带渣食品更不利于口腔溃疡的愈合。需注意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的摄入,保证营养的充足与均衡。尽量鼓励患儿进食,如果患儿拒食、营养状况不佳,可考虑应用鼻饲管喂养或部分静脉营养。对疼痛明显而拒食的患儿要适当补液。多食新鲜水果蔬菜等,保持大便通畅。

⑷皮肤护理:皮肤有疱疹处可用阿昔洛韦软膏涂抹,可促进皮疹的恢复,但手部涂抹后需叮嘱家长加强看护,以免入口,饮食前注意进行清洗;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保持皮肤清洁,衣服要宽松、舒适、干爽;尽量不穿鞋或穿软底鞋,少活动,保持皮疹及周围皮肤的干燥清洁。经常修剪患儿指甲以免抓破疱疹继发细菌感染,皮疹一旦破损,用甲紫涂抹局部;小婴儿需注意臀部的清洁、干燥护理,避免用纸尿裤,否则易造成红臀,并且也不利于臀部皮疹的康复;部分重症患儿或神志不清者注意勤翻身,以防褥疮形成,约束时注意约束带的松紧适宜,约束带定时松解。进行各种注射或贴胶布时要避开皮损灶。

⑸发热的护理:对于合并发热的患儿,应避免衣被过厚,汗液要及时擦干。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并鼓励多饮水;手足口病患儿一般为轻度至中等度发热,多无需药物治疗,如体温≥38.5℃,可给予物理及药物降温包括降低室内温度,温水擦浴冰敷头部及大血管处,不主张用乙醇擦浴。或遵医嘱应用退热剂,给予布洛芬缓释混悬液口服,2~3岁患儿剂量2.5ml(2滴管),其他年龄段的患儿酌情增减,6~8小时可重复使用。如效果不佳,应给予赖氨匹林针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并加强体温监测及病房巡视,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出汗等情况,防止出汗过多引起的虚脱。同时注意液体的供给和营养的补充。

⑹心理护理:手足口病患儿多为婴幼儿,多有口腔溃疡,导致口腔疼痛、影响进食,再加上静脉穿刺输液、对医护人员的陌生、恐惧心理,多种因素导致患儿易哭闹、烦躁不安,不配合检查与治疗,因此需根据患儿不同的性格及年龄特点,采取温和的态度,耐心地与患儿多进行沟通,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病房内适当贴一些动画片,也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安抚患儿情绪,消除其恐惧心理,治疗时多鼓励表扬,使其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⑺卫生宣教:手足口病的患儿多以外地移居的婴幼儿为主,鉴于他们居住的地方空气流通差,生活用品不注意消毒等因素,均有利于手足口病的传播,故应指导家长尽量保持居住的地方空气流通,注意婴幼儿的皮肤清洁及饮食卫生,玩具餐具要定时消毒,一旦确诊,嘱家长带患儿主动隔离,勿至幼儿园或公共场所,以免造成流行。

⑻病情与药物治疗的观察:①病情的观察:对于合并病毒性脑炎、心肌炎的重症患儿,需行24小时心电监护,密切监测心率(HR)、呼吸(RR)、血压(BP)等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重症患儿易致高血糖,因此需定期以微量血糖仪监测血糖,待血糖稳定后逐渐延长测定时间;注意观察患儿的体温、精神状态、意识等方面的变化,对于精神状态较差、嗜睡、持续发热不退、易惊的患儿,应警惕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而一旦出现与体温不成比例的心动过速或心率增快,则预示可能出现病毒性心肌炎或心肌损害。如能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处理,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②药物治疗的观察:重症患儿,需输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在静脉输注时,要密切观察有无出现变态反应,患儿一旦出现不适或异常反应(发热、咳嗽、荨麻疹等),要立即停用[2],同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讨 论

手足口病有一定的季节特点,每年的4月~7月为高发季节,但全年均有散发病例,且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传播途径复杂,因此加强患儿及患儿家属的健康卫生宣教工作和出院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手足口病并非如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会在感染后产生终身免疫效能,仍有再次被感染的可能,本组患儿中即有3例病例系再次感染,因此,即使对于住院的患儿,在出院后也不能掉以轻心,仍需嘱咐家长注意预防。

本组手足口病患儿376例,经过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95%以上的患儿痊愈出院,脑炎患儿恢复良好,无脑炎患儿院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1例患儿出现院内感染。经观察手足口病护理的基础是消毒隔离,护理的关键是预防并发症,护理的重点是认真观察,细心护理。及时发现,及时护理及治疗完全可以减少或避免该病的并发症的发生,并可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张荣枝.263例手足口病患者的护理[J].家庭护士,2008,6(11):2872.

2 张红梅,高艳华,贾丕梅.50例手足病的护理[J].家庭护士,2008,6(5):1277.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 年10 月-2014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92 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6 例。对照组中男28 例, 女18 例;年龄1~8 岁, 平均年龄 (3.2±1.5) 岁;体质量为7~17 kg, 平均体质量 (2.4±0.5) kg;观察组中男26 例, 女20 例;年龄7 个月至9 岁, 平均年龄为 (3.5±1.7) 岁;体质量为9~18 kg, 平均体质量为 (2.7±0.4) kg。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等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 只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和病情观察;观察组采用护理路径, 具体如下: (1) 建立护理小组:首先成立专门的护理路径小组, 主要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医师和主任构成, 对所有护理小组人员进行专业的知识培训, 让护理人员掌握护理路径的方法、内容和作用。 (2) 基础护理:小儿入院后, 应根据患儿临床资料和具体病情进行仔细评估, 制定个性化护理路径, 由护士长和责任护士进行病情巡视并执行, 有主治医师配合护理路径顺利实施, 由主任监督落实情况。 (3) 健康教育:患儿入院后应仔细诊断患儿病情, 防止出现误诊、漏诊现象。医护人员应用热情的态度接待患儿, 首先为患儿及其家属介绍我院治疗环境、治疗手段、相关疾病知识、疾病预防和医护人员护理工作等, 注意语言温和。 (4) 心理护理:大多数患儿家属在孩子生病后, 经常出现慌乱、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 不能积极配合治。此时, 医护人员需耐心、仔细向患儿及其家属介绍相关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手段、预后和注意事项等, 告知患儿及其家属我院治疗成功的案例, 建立护患信任, 增强患儿和家属治疗信心。 (5) 治疗护理:医护人员应每天检查患儿的衣着卫生、药物使用情况, 并进行针对性心理辅导, 密切关注患儿的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变化, 指导患儿进行适当机体功能锻炼和正确饮食, 促进身体恢复。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的溃疡愈合时间、用药时间、皮疹消退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和护理满意度情况, 并进行综合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该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行 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对比

观察组溃疡愈合时间、用药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和体温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小儿常见疾病, 患儿的主要临床这种为发烧、口腔溃疡、食欲下降以及咽喉疼痛等。因为手足口病患儿自身对于疾病没有预防的意识, 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对其家人进行有效的健康知识讲解与传授[4,5]。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以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加快疾病恢复、减少治疗费用为目的的临床护理制度。其能够通过基础护理、治疗护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等多方位综合护理措施, 进而对患者进行计划性、针对性护理[6]。患者及其家属能够知晓患者整个治疗和护理的程序, 让治疗真正达到公开化, 进而促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7]。

该研究中, 对照组患者进行采用一般护理, 观察组采用护理路径。观察组溃疡愈合时间为 (3.61±0.32) d, 用药时间为 (6.70±0.61) d, 皮疹消退时间为 (2.72±0.34) d, 体温恢复时间为 (1.04±0.22) d, 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给予手足口病患儿有效临床护理路径可显著加速疾病愈合时间, 减少治疗费用。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达到97.83% (45/46) ,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8.26% (36/4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刘淮涟等[8]研究结果相类似。说明对手足口病患儿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 对于手足口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以及预后都具有显著的意义, 同时还能够显著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业务能力, 加快医院提高服务质量的进程。

综上所述, 护理路径应用于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中效果明显, 能够缩短患儿溃疡愈合、皮疹消退和体温恢复时间, 促进早日康复, 提高护理满意度,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洪.小儿手足口病中西医结合护理临床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5, 7 (1) :87-88.

[2]殷铭东, 施学文, 余井城.小儿手足口病76例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4, 6 (6) :567-568.

[3]张晓燕, 刘熹, 田红梅, 等.成都市幼儿家长手足口病基本知识与行为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 2014, 35 (5) :743-744.

[4]白鸿雁.社区352例轻症手足口病患儿的访视管理及居家护理指导[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4, 21 (1) :51-52.

[5]宋凤美.循证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 (13) :125-129.

[6]陈立梅, 彭德金, 王丽, 等.临床护理路径在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20 (17) :2058-2060.

[7]楼晓芳, 孙晓英, 周红琴.小儿手足口病疾病严重程度评分法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30 (36) :7-10.

上一篇:中国货币政策实证研究下一篇:生物黄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