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流行趋势分析

2024-06-15

手足口病流行趋势分析(精选12篇)

手足口病流行趋势分析 篇1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 (最多见的是CA16型和EV71型) [1]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 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部分患儿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个别患者可并发心肌炎, 肺水肿, 无菌性脑膜炎等致命性并发症。2008年5月我所在的地区山阳县发现手足口病, 并且手足口病在我县呈现流行趋势。我院2008年5月至2010年12月 (我院是我县手足口病定点医院) 手足口病报道情况如下。

1 临床资料

如表1所示。

2 结果

2.1 手足口病呈流行趋势逐年提前, 例数逐年增多, 4~8月达到感染发病高峰。

2.2 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学生

2.3 男>女

3 分析

3.1 气候逐渐变暖, 环境污染严重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50℃高温才会失去活性;病毒在4℃可存活1年, 在-20℃可长期保存, 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病毒存在核苷酸多态性或毒力位点变异[1]。

3.2 易感人群

(1) 患者多为学龄前散居儿童, 男性>女性。免疫功能不全易感染发病;个人活动行为难以自控, 易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婴幼儿皮肤暴露部位较多, 如:手、足、臀部等, 且肤质较嫩, 防护能力差, 病原易侵入机体而感染。

(2) 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 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 大多通过隐形感染获得相应抗体, 但是感染后会传播病毒, 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及个人消毒, 避免传染给孩子。

(3) 不同病原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 人群可反复感染。

4 预防控制措施: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4.1 广泛深入开展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 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手足口病主要危害对象是婴幼儿, 大部分散居家中, 其次是幼托机构, 其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是家长、儿童、幼托机构、学校老师。疾控部门、乡镇卫生院及县以上医疗单位、村卫生所义务人员是健康教育的实施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一方面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一方面指导幼托机构、学校、家庭做好消毒监测和病人管理。

4.2 早期发现, 及时隔离治疗手足口病人, 最大限度控制肠道病毒的扩散, 严把传染源管理关

加强疫情监测, 及时发现疑似手足口病患者。医院与疾控部门密切协作严把手足口病管理关。

4.3 严格实施随时和终末消毒, 有效切断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人的唾液、鼻咽分泌物、粪便、疱疹液中都含有大量的病毒, 粪便排出病毒的时间可长达5周左右, 病毒极易污染环境及病人日常用品造成传播。因此, 实施随时和终末消毒, 消除传播因素是预防、控制手足口病的重要措施。

门诊、病房、家庭要经常保持通风换气, 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要加强手的清洁和消毒。肠道病毒为无壁膜病毒, 对乙醇不敏感, 对含氯消毒剂、碘、甲醛等消毒剂敏感可使用84消毒液对患者接触过的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 对奶具、餐具进行煮沸消毒。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后集中倒入厕所。患者家中、病房、教室等可使用过氧乙酸进行室内喷雾消毒。

4.4 加强锻炼、合理营养、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EV71病毒、COXA16病毒等引起的手足口病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 加强锻炼, 合理营养, 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密切接触手足口病患者的体弱儿童, 可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

参考文献

[1]吴亦栋, 尚世强, 陈志敏, 等.手足口病病原体流行特征分析及临床意义[J].中华儿科杂志, 2010, 48:7~536.

手足口病流行趋势分析 篇2

[摘要] 目的 分析黄石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流行规律,探索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发病危险因素,为有效的防治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黄石市2012年报告的96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收集信息并建立数据库,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共有96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其中男66.67%,女33.33%;发病年龄最小为1个月,最大9岁,3岁以下占91.66%;4-6月为高发时段,占93.75%;发病主要集中在农村及城乡接合人员流动频繁的区域,以散居儿童为主,占81.25%;病死率为6.25%,EV71为主要病原体;临床表现以发热和皮疹为主,同时伴有神经系统症状。结论 黄石市2012年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发病有季节性,以3岁以下散居儿童多发,病死率较高,应在流行季节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开展综合防控措施,及早甄别救治重症病例,减少死亡发生。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患者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对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流行特征进行分析,探索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发病流行规律,为进一步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手足口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整理的黄石市2012年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报告的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人口资料来源于黄石市统计部门。

1.2 病例定义

手足口病的诊断依据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1〕诊断标准进行判断,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为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系统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1.3 调查方法

根据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2〕要求,使用《手足口病重症或死亡病例个案调查表》对96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1.4 检测方法

随机采集重症病例咽、肛拭子或疱疹液标本进行RT-PCR方法检测。1.5 统计方法

个案调查资料数据使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录入,运用Excel软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2012-01-01/12-31,全市通过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共报告手足口病8 948例,其中重症病例96例,死亡6例,全市手足口病发病率为343.97/10万,重症发生率为1.07%,病死率为0.07%。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人群分布

96例重症病例中,男性发病64例,女性发病32例,男女性别比为2︰1。发病年龄最小的1个月,最大的9岁。年龄﹤1岁18例,占18.75%;1~3岁70例,占72.92%;4~6岁7例,占7.29%;﹥6岁1例,1.04%,见表1。

2.2.2 时间分布

重症病例主要集中在4-6月,占93.75%(90/96),其中以4月病例最多,占57.29%(55/96),死亡4例;其余依次为6月19.79%(19/96),死亡1例;5月16.67%(16/96),死亡1例;7月5.21%(5/96);8月1.04%(1/96)。其他月份无重症病例报告。2.2.3 地区分布

重症病例发病最多的是大冶市,共发病55例,占57.29%,其中死亡3例;其次为阳新县发病37例,占38.54%,其中死亡3例;西塞山区发病2例,占2.08%;黄石港区发病1例,占1.04%;铁山区发病1例,占1.04%。

2.2.4 职业分布

重症病例中以散居儿童居多,共发病78例,占81.25%,其中死亡5例;幼托儿童16例,占16.67%,其中死亡1例;学生2例,占2.08%。

2.3 临床表现

在96例手足口病重症患者中,有90例出现发热(93.75%),温度大部分在38℃以上。92例有皮疹(95.83%),其中发疹部位主要为手、足、口部的有91例(94.79%),臀部或伴臀部皮疹62例(64.58%),口腔粘膜出现溃疡型疱疹75例(78.13%),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49例(51.04%),有呕吐等消化道症状33例(34.38%),有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62例(64.58%),有心率加快等循环系统症状24例(25%)。2.4 死亡特点

死亡病例6例,占重症病例的6.25%,死亡率为0.07%,分别为4男2女,均在3岁以内。从发病到死亡时间为3~5 d,平均4.3 d。死亡原因主要是并脑干及脑炎引发神经性肺水肿导致呼吸衰竭、循环衰竭。

2.5 病原学检测

随机对53名重症患者进行了RT-PCR核酸检测,其中EV71有46例,占检测数的86.79%,但6例死亡病例中有5例病例检测为EV71。3 讨论

国家卫生部于2008-05-02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特别是2009年以来,对重症诊断标准进行了规范后,该病是黄石市高发传染病之一。2012年手足口病发病大幅上升,全年发病高于前四年发病的总数,特别是重症病例大幅增长,造成死亡人数是前4年死亡总数的3倍〔3〕。因此该市应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控制病例的聚集暴发,必须抓好重症病例监测报告、做好健康教育等方面工作。

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主要集中在农村及城乡接合人员流动频繁的区域,发病呈现散发状态。季节性强,93.75%的重症病例和全部死亡病例都集中在4、5、6月份发病,以4月病例最多占57.29%,与全市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发病高峰基本一致。重症病例及全部死亡病例主要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男性高于女性,可能与男孩喜好运动,相互密切接触,感染病毒的机会增大有关,但随着年龄组的增加,重症发病率不断降低〔4〕。发病以散居儿童居多,其次是幼托儿童,可能与散居儿童的个人卫生意识差,且活动多较难管理有关。提示春、夏季是防控救治手足口病的重要时期,对农村及流动人口集中区域的小年龄组人群开展预防干预和抢救治疗是今后的工作重点。

重症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以皮疹、发热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体温大部分在38.0℃以上,一般均出现手、足、口、臀等部位的典型皮疹,提示临床应注意监测体温,仔细观察患儿手、足、口腔及臀部,以免漏诊。重症病例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主要为易惊、精神差、呕吐、烦躁不安、嗜睡、抽搐、惊厥等,其次为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循环系统症状等方面表现,因此在治疗重症病例时应做好对症治疗,积极监护病情进展,及早干预防止发生危重症。而6例死亡病例均在发病后第3~5 d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导致多系统衰竭,提示应在患儿发病后第3~5 d警惕并发症的出现,临床诊断及救治上必须给予高度重视〔5〕。重症病例中EV71阳性率高,而在死亡病例中有5例检测为EV71阳性,这与李苑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肠道病毒EV71感染更容易导致手足口病并发症的出现,是造成当前本市病例发病重症或死亡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EV71具有嗜神经性,病毒通过神经通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继而发展为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7〕。

手足口病流行趋势分析 篇3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防控措施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Chaoxia Men

( Rizhao Port and Epidemic Prevention Station Hospital Of Shandong ,China,2768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hands, feet, mouth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Methods: 17 cases of hand, foot and mouth and careful observation of patient abuse to investigate the treatment of epidemic analysis and implementation of releva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Results: After active treatment and care of children were cured and discharged without complications. Control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proper territorial scope of non-hand-foot-mouth disease outbreak. Conclusion: The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s the number of species of intestinal virus infection by a variety of ways of digestive tract diseases, hand, foot skin ulcers herpes and oral mucosa characterized. Mor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re entirely possible, and early treatment of early detection and its prevention,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 received the expected results are very good.

【Keywords】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Epidemiologicalsurveyanaly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患儿,男8例,女?9例,年龄最小(22个月),最大(7岁),平均年龄3岁。发病1-4天入院,发烧者4例,手、足、口均出现皮疹者17例,臀部皮疹者7例。

1.2临床特征患儿多为突然发病,约1/4患儿出现发热,常以手足口皮疹为首诊,先是呈现玫瑰红斑疹或斑丘疹,一天后有部分皮疹形成疱疹,皮疹呈离心性分部,主要见于手指、足趾掌面,指甲周围及足趾边缘,臀部皮疹多见于2岁以下患儿。疱疹呈卵圆形,单房性直径多在2-5mm,未见有破溃,无继发感染,2-4天皮疹含微混浆液吸收干燥,脱痂不留疤痕。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口腔疱疹破溃出现浅溃疡,底部呈灰黄色,周围有红晕,多在口腔两颊粘膜、舌边、软腭。病程在5-7天,均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或心肌炎。病理反射体征均未引出。生理体征正常。

1.3治疗原则抗病毒治疗抗感染、对症治疗、支持疗法、隔离治疗护理。通常用喜炎平或病毒唑或炎琥宁或阿昔洛韦等加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静脉点滴。水溶性维生素等加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静脉点滴。个别患儿给予大青叶合剂5ml,Bid口服或抗病毒口服液5ml,Bid口服,一般疗程5-7天。给予患儿二级护理。治疗护理效果好,无并发症发生。

1.4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1.4.1病原学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常见的有coxA16病毒、71型(Ev71)病毒与脊髓灰质炎病毒同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可在人体肠壁细胞内增值,通过淋巴系统入血,在血液中以游离形式存在。病毒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

1.4.2传播与流行环节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健康携带者(隐性感染者),病人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粪便中排出病毒时间较长(约3-5周)。传播途径:可经多种途径传染健康人。

2防控措施

2.1应急措施①儿科接诊到患儿,随即报告我们医院防疫站,接到疫情尽快核实病情,并立即到病房现场进行个案调查,进行流调分析,及时进行网络直报,和手足口病个案调查报告网络直报。②监督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患儿各项检查,血标本,病毒分离标本采集、各项治疗护理等相关消毒隔离措施及病人家属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知识宣教。③对患儿所在托幼机构直接指导消毒防控方法,与患儿直接接触的物品进行彻底消毒,对患儿密切接触者进行密切观。

2.2平常防控措施

2.2.1对医院监督检测门诊日志病例登记,采集疑似病例标本,药物效果、临床分型、诊断治疗等。检查医院的预诊分诊专病诊室的布局,各项传染病制度的落实。

2.2对我港属范围内的3所学校和3所托幼机构监督检查定期检查其晨检记录,消毒登记,病例登记报告等。对主管学校卫生老师组织传染病防治知识、手足口病防护措施培训,规范传染病报告制度,及时发现病情,及时送医院进行处置。

868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儿科、皮肤科、感染科门诊及住院患儿。诊断标准: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

1.2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软件统计有关数据。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从2010年4月首例患儿就诊至2010年12月共计接诊868例手足口病患儿, 住院359例, 重症10例 (男6例:2岁4例, 8月龄2例;女4例:1岁3例, 5岁1例) , 死亡5例 (女:1岁2例;男:2岁1例, 8月龄2例) 。病例以4岁以下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为主。

2.2 流行特征

2.2.1 性别与年龄

男538例, 女330例, 男女之比约为1.63:1。年龄最大者26岁 (女) , 最小者2个月 (男) ;<1岁70例, 1岁242例, 2岁181例, 3岁141例, 4岁87例, 5岁51例, >5岁96例。1~3岁患儿占总人数的65.00%, 0~5岁患儿占总人数的88.94%。

2.2.2 地区与职业分布

农村儿童531例, 城市儿童337例, 农村与城市之比约为1.58:1;散居儿童628例, 托幼儿童136例, 学生103例, 工人1例。散居儿童占总病例数的72.35%。

2.2.3 时间分布

4月份就诊10例, 5月份就诊49例, 6月份就诊324例, 7月份就诊307例, 8月份就诊89例, 9月份就诊45例, 10月份就诊35例, 11月份就诊6例, 12月份就诊3例。6~7月份就诊数占总病例数的72.70%。

3 讨论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71型 (EV 71) 和柯萨奇A16型 (CoxA 16) 感染所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 以发热及口腔、手足、臀部发生疮症为主要特征。重者可并发心肌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病情进展较快, 重症可导致患儿死亡。发病高峰在夏季, 需要住院治疗者或重症患儿一般在5岁以内。

从本文资料看, 绝大多数患儿为轻症, 预后良好, 不需住院治疗。但是, 对发热的患儿要高度重视, 警惕发展成重症患儿。我院重症患儿10例, 死亡5例, 其中1例住院两日死亡, 其余4例死亡患儿住院时间均为1日。因此, 及早转诊治疗重症患儿是避免死亡的主要手段。

2008—2010年连续3年的病例数逐年增加, 增幅较大。2008年在我院就诊51例, 2009年在我院就诊123例, 2010年868例。这是因为当地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自2010年起严格要求伴有发热的手足口病患儿一律不得在乡镇以下医疗机构就诊, 必须集中到有资质的发热门诊或住院部集中治疗, 也和本病2010年在我市暴发流行有关。我院就诊病例主要集中在6~7月份, 占总病例数的72.70%, 8月份直线下降, 与以往文献报道[1]的5~9月发病高峰不同。这可能与我市地处西北部有关, 6~7月气温较高,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环境下生存和传播。手足口病例主要集中在1~3岁儿童, 占就诊人数的65.00%, 与其他报道5岁以下居多基本一致[2]。0~5岁患儿占就诊人数的88.94%, 主要因5岁以下儿童抗体水平低下, 抗体持续时间短, 易受EV71攻击[3]。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 可能与该年龄段男孩好动, 受感染机会多有关[4]。农村患儿数比城市多, 可能与农村儿童活动范围广、卫生条件差有关。

参考文献

[1]杨金凤, 张永霞.聊城市东昌区1017例手足口病患者的调查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9 (3) :271-272.

[2]张欣, 闫惠平, 黄春, 等.70例手足口病病原检测和临床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9 (10) :872-874.

[3]王健, 刘晓青, 潘欢弘, 等.手足口病的流行及其预防控制概况[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9 (6) :22-24.

手足口病流行趋势分析 篇5

【摘要】手足口病是以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黏膜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由柯萨奇病毒A16(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VE71)等数种肠道病毒为主要病原的一种传染病⑴。主要侵犯5岁以下儿童,托幼机构为本病的主要流行场所⑵,每年的5-7月为本病的流行高峰。2008年3月,安徽省发生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以后,5月2日卫生部将其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⑶。2010年4月份我县部分乡镇有病例报告,呈大面积散在发病,进入5月份城区病例报告呈明显上升趋势,疫情历时63天,累计报告发病316例,造成城区三所托幼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经病原学采样送检8份疱疹液样标本检测,检出Cox A16病毒4份,证实是由柯萨奇病毒A16(Cox A16)引起的暴发疫情。现将一所托幼机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清水县某幼儿园手足口病患儿。

1.2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通讯地址:清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史文成 姚银娣 王旭明 邮政编码:741400

2.2发病情况 累计报告16例,波及人数674人。无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首发病例裴海鑫,男,4岁,在清水县第一幼儿园小四班就读,于2010年4月29日发病,发病前一周内无外出史,家中其他儿童无发病史。末发病例彭潇轶,女,5岁,在清水县第一幼儿园中一班就读,发病日期为2010年5月18日,诊断日期为2010年5月19日,患儿发病一周内在园内有生活接触史。

2.3时间分布 4月29日至6月5日,37天,累计发病16例。

2.4人群分布 病例发生在三个年级11个班,其中小一班3人;小二班4人;小三班2人;中一班1人;中二班1人;中三班3大一班1人;大二班2人。年龄分布:4至6岁之间,其中4岁9例,5岁4例,6岁3例。男性9例,女性7例。密切接触者512人。

2.5临床表现 患儿大多在口腔黏膜、手掌心、足掌心、臀部等散发疱疹,大多有纳差、恶心、呕吐等症状,个别病例伴有1-2天低热。经抗病毒药物和对症治疗,在1-3天疱疹可退去一半,5-7天痊愈。

2.6病原学检测 采样送检8份疱疹液样标本检测,检出Cox A16病毒4份,其余4份为其它肠道病毒。

3.控制措施

3.1隔离传染源 患儿居家隔离,家长负责护理,密切

接触者医学观察,发现类似症状立即就诊,幼儿园闭园2周,如再出现新发病例,再顺延闭园时间。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掌握学生健康状况,及时隔离新发病例。

3.2改进卫生状况 室内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加强日常清扫和消毒工作,对所有教室、寝室、玩具等进行终未消毒,被褥在阳光下暴晒。

3.3加强疫情报告 幼儿园实行日报告和零病例报告制度,及时掌握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疫情进一步扩散,医疗单位在救治的同时密切注意疫情动向。

3.4健康教育 加强手足口防治知识宣传,倡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活动前后、饭前便后勤洗手,预防病从口入,同时让家长手足口病和其它相关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提高社会的防病意识。

4.讨论

4.1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结果,判断本次疫情是一起由柯萨奇病毒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报告发病率为2.63%,本次疫情虽呈暴发流行,但发病病例均为轻症,无重症和并发症发生,临床症状不典型,体温超过38.5℃仅有3例,病程短平均4天,没有收入病房留观的病例,所有病例均进行了居家式隔离治疗,符合(《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的轻症的治疗规范,按病例发生的症状轻重程度进行治疗,且治疗效果显著,而且预后良好。

暴发原因:①家长防治知识匮乏,意识淡薄,患儿在医院确诊后也没通知幼儿园,致使传染源长期在园内存留,使园内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②医疗机构防控意识淡薄,对手足口病的认识不足,报告和消毒制度落实不到位,导致直接和间接感染造成疫情的暴发流行;③儿童对手足口病无特异性免疫,普遍易感染,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也比较广泛,有了一定的传染源就有机会造成感染,引起暴发或流行;④发病集中在3-6岁,可能与该年龄段儿童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之免疫功能还未完全成熟有关,与5岁以下儿童是本病的高危人群,一年四季均可发病⑸的规律一致的。

5.参考文献

⑴李学云、石向辉、李丽康等,常州市福田区一起托幼机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实用预防医学,2008.12(15).1887-1788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关于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的通知,内部明传,2008 ⑶何佳鑫、沈晓娜,手足口病流行病特点及其防治,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1,7(3):22-24 ⑷《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

⑸张爱香、李燕婷、张佳琪等,一起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1,13(12):587-588 4

作者简介:1.史文成,19年月日出生,男,学历:中专,民族:汉,职称:公共卫生主管医师,职业:县疾控中心主任,医生。从事专业:疾病预防与控制。

2.姚银娣,1961年11月8日出生,女,学历:中专,民族:汉族,职称:流行病主管医师,职业:医生,从事专业:传染病报告管理。

手足口病流行趋势分析 篇6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特征 分析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发病以婴幼儿为主。2007年6月~2011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患者365例。为进一步了解手足口病在我县的流行特征,制定出科学的预防控制措施,对5年报告的手足口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资料与方法

2007~2011年各乡(镇)、县直医疗机构及外地医疗机构通过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报告的病例,按传染病疫情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外来人口病例均纳入本资料。

质量控制:根据网络直报疫情信息,由我中心对报告的所有病例进行核实、汇总和统计。

统计学处理: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将网络直报信息导出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流行病学分析

地区分布:将全县57个乡(镇)划分为12个片区,下寺、普安片区发病高,其次是开封、公兴片区,主要原因为普安、下寺为新老县城所在地,人口密度和流动性较大有关,至2010年各片区均有病例报告。57个乡(镇)中50个乡镇有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居前5位的是下寺97例(26.6%),其次是普安镇41例(11.2%);上寺17例(4.7%);香沉15例(4.1%);国光14例(3.8%)。各片區发病情况,见表1。

年龄分布:我县手足口病年龄4个月~14岁,其中以1岁组儿童发病最高,报告119例,占总病例数的32.6%。0~ 18例(4.9%);2~ 97例(26.6%);3~ 55例(15.1%);4~ 39例(10.1%);>5~ 37例(10.1%)。5岁以上年龄组发病不明显[2],各年龄组发病,见图1。

性别分布:所发病例中男245例(67.1%),女120例(32.9%),男女性别比2:1,有明显差异。

职业分布:手足口病例主要分布在托幼儿童、散居儿童和学生当中,其中托幼儿童121例,占发病总数的33.2%,散居儿童227例,占发病总数的62.2%,学生15例,占发病总数的4.1%,其他2例(0.5%)。以幼托、散居儿童为主,农村高于城市。

病例时间分布:2007~2011年除9月份无病例报告外,其余各月有病例报告。病例在2009年形成一个高峰,后逐渐下降。4~7个月是发病高峰[3],共报告病例316例(86.6%),4月份病例最多[3],比葛利辉等的报告发病高峰提前1个月。发病130例(35.6%)。1月报告6例,2月报告3例,3月报告9例,4月报告130例,5月报告102例,6月报告47例,7月报告37例,8月报告12例,9月报告0例,10月报告5例,11月报告7例,12月报告7例。2007~2008年手足口病发病分月分布,见图2。

采取措施:①疫情发生后,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报告的所有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采集了部分患者的粪便和咽拭子标本,送四川省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患者送医院隔离治疗。②组织相关人员多次深入各手足口病患者所在小学、幼儿园、社区、村组及各乡镇集镇发放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单,开展了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专题讲座。发放了消毒液,指导患者家庭和学校开展了消毒工作。③按照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严密监测疫情,要求各卫生院实行日报告制度。④定期指导医疗机构的就诊和消毒工作。认真学习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重点培训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转诊、不典型病例的发现和诊断等,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实验室检测结果:四川省疾控中心对25例手足口病患儿的粪便和咽拭子标本,进行了肠道病毒EV71、CoxA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18份标本肠道病例EV71核酸阳性。该县的手足口发病流行株以肠道病毒EV71为主。

讨 论

2007~2011年该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显示,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具有明显地区性、季节性和性别差异,4月~7月为最高峰。以<5岁的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发病为主,其中1~2岁年龄组最高,与2000年山东省一些地区调查结果一致[4],主要原因可能为该年龄组儿童抵抗力低、幼托儿童相互接触密切,易引起交叉感染[5]。发病人数中农村高于城市,男童多于女童,可能与男孩喜好活动,接触密切频繁,相互传染的机会大有关[6]。

该县2007报告第1例手足口病病例,至2009年达到发病高峰,后呈下降趋势,与有关资料报道的手足口病有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1次的规律一致[7]。由于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因此,加强对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地区和人群的疫情监测和管理,适时适量对环境、室内常用用品及托幼机构玩具进行消毒,室内通风,勤晒被褥,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都是预防的重点。

由于该病的传播途径复杂,隐性感染较高,给防病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今后疾控机构要加强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足口病等夏季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对重症肠道病毒感染病例的识别、诊断、报告、救治及应急处置工作水平,防止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继续加强对托幼机构及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指导力度,督促落实各项防病措施,减少暴发疫情的发生。同时做好手足口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减少肠道病毒感染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S/OL].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

2 王连森,毕玉强,房玉英,等.2008年山东省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山东医药,2009,49(19):45-46.

3 葛利辉,汤洪洋,唐莉,等.南宁市2008年手足口病流行病特征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9,11(25):1176-1177.

4 王晓华,李文琳.小儿手足口病1602例报 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4):272.

5 于雪静,闰静,王皓,等.93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与临床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7,7(3):369-373.

6 陈德颖,林向利,杨正辉.利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开展手足口病监测报告[J].疾病监测,2006,21(8):435-442.

7 葛瑞华.肥城市138例手足口病疫情分析[J].医学动物防治,2004,20(12):746-747.

手足口病流行趋势分析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1 年1 月-2015 年1 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500 例, 男342 例, 女158 例, 年龄3 个月~12 岁, 平均 (2.7±1.3) 岁。全部患儿均符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的诊断标准。

方法:对500 例患儿进行血常规、血生化检查、血气分析、脑脊液检验、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等实验室检查, 参照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 年版的相关标准对患儿的病情进行重新筛查和诊断。从手足口病的发病性别、发病季节、发病年龄等角度进行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并分析患儿的临床症状特点。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录入到SPSS19.0 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流行病学结果:①性别分布:500例患儿中, 男342例, 女158例, 男女比例约2.16∶1。男患儿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患儿 (P<0.05) 。②年龄分布:本组500例患儿中, 年龄3 个月~12 岁。而大多数患儿年龄集中在1~3岁, 3个月~1岁86例 (17.2%) ;1~3岁324例 (64.8%) ;4~12岁90例 (18%) 。③季节分布:夏季手足口病患儿最多 (47.6%) , 远远高出春季、秋季、冬季的比例。而且秋季的发病率28.6%, 明显高出冬春季节的发病率, 可见, 手足口病多发于夏秋季节, 见表1。

临床症状结果:500例患儿均有皮疹症状, 位于手、足、臀、口等部位。394例患儿有发热症状, 其中低热 (37.5~38 ℃ ) 患儿178 例; 中度发热 (38.1~39 ℃ ) 患儿165 例; 重度发热 (39.1~41 ℃) 患儿51 例;低热患儿比例与中度发热患儿比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均大于重度发热患儿比例 (P<0.05) , 见表2。

407 例患儿出现红疹, 多位于肛周、口腔、膝盖、手、足等部位。初时为红色斑丘疹, 后发展成为疱疹、斑丘疹等, 如米粒大小, 且疱疹中有液体, 周围皮肤红晕, 疱壁较厚, 不易破。疱疹多在1 个星期内消退, 消退后不留痕迹。少数患者红疹演变发展成黏膜疱疹, 出现在软腭、颊黏膜处, 其外表是浅黄色的假膜, 部分疱融合成片, 疼痛感明显。

除发热和红疹典型症状外, 500例患儿中还有少数患儿出现抽搐、昏迷、嗜睡、肌力下降等临床症状。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 其传染性极强, 主要发病季节是夏季。从本组研究情况来看, 夏季发病占47.6% , 远远高出春季、 秋季、 冬季的比例。 秋季的发病率28.6%, 明显高出冬春季节的发病率, 可见, 手足口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发病年龄集中于1~3岁 (64.8%) , 明显高于1岁以下患儿所占比例以及3岁以上患儿所占比例 (P<0.05) 。这是因为1~3岁幼儿的机体抵抗能力较弱, 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的免疫功能提高, 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提高, 故而发病率有明显降低[2]。有研究显示, 手足口病的发病年龄集中在3 岁及以下儿童, 占全部病例的91%, 其中岁组的患儿发病率最高[3]。

发病性别上, 男患儿明显多于女患儿科 (P<0.05)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男患儿更活泼好动, 其与人群接触较多, 更容易染病, 幼儿在公共场所玩耍中加强手足口病的预防十分重要。

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和红疹, 多数患儿的临床症状较为轻微, 但若不及时医治, 给予优质护理, 就可能导致病情的加重。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 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护理工作, 促进患儿早日恢复健康。①发热的护理:发热是最为典型的症状之一, 护士要时刻给患儿测量体温, 每3 h测量1 次。对于重度发热患儿每1 h测量1次。给予低热患儿温水沐浴, 多喂开水给患儿喝。重度发热患儿采用温水擦浴, 并用冰袋、冷敷等物理方法进行降温。给患儿服用退热药, 预防高热惊厥等[4]。尽量减少患儿的活动, 多喝水, 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②红疹的护理:对于出现红疹的患儿, 首先向患儿家属讲述红疹的出现原因、危险程度以及皮肤护理方法, 接着让患儿在红疹初期保持干燥和清洁, 每日用炉甘石洗剂擦洗红疹处, 抑制红疹的发展;若红疹发展成为疱疹或出现溃破者, 则用0.5%的碘酊擦涂疱疹[5]。对于臀部出现红疹的患儿, 要保持臀部的清洁和干燥, 大小便后及时用消毒液清洁。同时还要勤换衣物和被单。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 修剪其指甲, 避免其抓破红疹, 进而导致感染等。

为保证儿童的生命健康, 做好对手足口病的预防十分重要, 尤其是要做好夏季的预防工作。首先对儿童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经常开展健康宣教活动, 增强儿童家属的防疫意识。在夏季高发季节勤换衣物、勤洗手、勤修剪指甲, 同时做好室内通风和采光, 经常进行餐具的消毒, 减少儿童与陌生人接触。其次, 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传染, 粪便、胃液、痰液、尿液等传染[6]。因此医院一定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若患儿已确诊为手足口病, 则立即对其进行隔离处理, 将其安排在通风、采光良好的病房, 每日对病房进行2 次消毒处理。每日用消毒液清洁床头柜、地板等, 每周清洗床单、被套等。用容器收集患儿的粪便, 并在处理后方可冲入下水道。医生、护士给患儿治疗后立即用消毒液洗手, 以免传染给其他人。医护人员在接触不同患者时, 使用醋酸氯已定快速消毒剂进行手消毒。在接触患者分泌物、血液、口腔黏液、皮肤疱疹等情况下, 严格按照六步法洗手。

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治手足口病患儿500例, 分析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症状。结果:男患儿明显多于女患儿 (P<0.05) 。手足口病多发于夏秋季。13岁的婴幼儿最易患病。发热和红疹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症状。结论:掌握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临床症状, 对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手足口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红疹,发热

参考文献

[1]王代榕.福州市仓山区2009年至2013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 2015, 17 (6) :904-906.

[2]褚兴杰, 赵琪, 王宇卓, 等.廊坊市2010-2013年手足口病重症及死亡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河北医学, 2015, 21 (9) :1574-1577.

[3]王经伟, 高帅, 高峰, 等.临沂地区1426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13, 27 (6) :417-419.

[4]杨朝晖, 王成宝, 王新丽, 等.临沂市2012年上半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24) :4172-4174.

[5]刘民, 刘闯.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0, 24 (7) :591-594.

手足口病流行趋势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定点医院临床专家依据卫生部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进行临床诊断, 填写《邢台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会诊表》。由区疾控中心具有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经验的工作人员使用统一调查表《手足口病病例个案调查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用国家疾病监测报告信息系统中的相关数据EXCEL2000进行统计分析。

1.2 实验室检查

区疾控中心的检验人员对所有的重症病例采集呼吸道分泌物以及粪便标本, 送邢台市疾控中心检测, 由市疾控中心出具《邢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手足口病标本肠道病毒检查结果反馈表》。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10年桥东区定点医院共报告重症病例103例, 涉及邢台市15个县市区, 呈高度散发。其中死亡7例, 重症病例死亡率为6.80%。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地区分布

邢台市共有19个县市区, 其中桥东区定点医院收治的103例重症病例分布在15个县 (市、区) , 占78.95%。其中发生重症病例最多的是沙河15例, 其次是任县14例, 南和、邢台县各11例, 清河10例, 平乡8例, 威县7例, 广宗、临西、桥西区各5例, 巨鹿3例, 隆尧、南宫、内丘各2例, 桥东区1例, 外地市2例。见图1。

2.2.2 时间分布

103例重症病例发病时间集中在4、5、6三个月, 最早发病时间为4月14日, 最晚发病是7月5日。发病时间主要在5月份, 共发生69例, 占总病例数的66.99%;6月份发生27例, 占26.21%;4月份发生6例, 占5.83%;7月份仅发生1例。死亡病例集中发生在5月份5例, 占71.43%;4月和6月各死亡1例。

2.2.3 人群分布

103例重症病例中, 男59例, 女44例, 男女性别比例为1.34:1。发病年龄最小为6月龄, 最大为9岁, 主要发病年龄组为2岁以下儿童, 共发生90例, 占总病例数的87.38%;0~1岁组18例, 占17.48%;1~2岁组54例, 占52.43%;2岁组18例, 占17.48%;3岁及以上年龄组13例, 占12.62%。多为散居儿童95例, 占92.23%;托幼儿童7例, 占6.80%;学生仅1例, 占总病例的0.97%。农村儿童97例, 占94.17%;城市儿童6例, 占5.83%。

2.2.4 病原学检测结果

对所有的重症病例采集呼吸道分泌物以及肛拭子等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结果90例, 阳性率为87.38%;其中EV71阳性79例, 阳性率为76.70%;其他肠道病毒阳性11例, 阳性率为10.68%。表明2010年邢台市手足口重症病例以EV71感染为主, 其他肠道病毒也可以引起重症的发生。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主要由EV71和CoxA16病毒经多种途径传播而引起的以发热和手、足、口、臀部皮疹为主要特征的儿童传染病, 近年来在很多地区的流行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浙江、上海、广东、福建、重庆及安徽近年均有局部暴发流行的报告[3]。2010年邢台市的疫情呈迅猛上升的趋势, 定点医院重症病例报告明显增多。市桥东区的定点医院收治重症病例涉及全市15个县 (市、区) , 病例呈现高度散发。发病时间最早为4月14日, 最晚为7月5日, 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月份, 占总病例的66.99%。发病年龄最小为6月龄, 最大为9岁, 主要为2岁以下散居儿童多发, 1~2岁年龄组发病最高, 主要为散居儿童。其原因是这部分儿童卫生管理比较困难, 更容易接触污染。农村发病显著高于城市, 原因是城乡生活习惯的差别, 使农村儿童更容易接触污染。手足口病的防治措施应该放在针对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上, 及早就医也会防止一些病例转为重症。

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4]。邢台市的手足口病的流行主要由EV71引起。分析掌握重症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 为今后手足口病防重症、防死亡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蔡栩诩, 刘春峰, 邢艳玲, 等.重症手足口病 (附三例报告) [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6, 13:55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2008年版) [S].

[3]唐红平, 汪秋珍, 李德辉, 等.重症手足口病42例临床分析[J].新医学, 2008, 39:718-720.

手足口病流行趋势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2015年文山州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0 829例 (重症病例120例) 、死亡11例, 其中2011年报告535例 (重症10例) 、死亡1例, 发病率15.21/10万;2012年报告1 743例 (重症4例) , 发病率49.14/10万;2013年报告1 443例 (重症21例) 、死亡5例, 发病率40.40/10万;2014年报告3 240例 (重症16例) 、死亡1例, 发病率90.10/10万;2015年报告3 868例 (重症66例) 、死亡4例, 发病率106.95/10万。

1.2 分析

1.2.1 地区分布。

文山州八县 (市) 均有病例报告, 2011~2015年发病数排名为文山市3 376例、砚山县1 776例、马关县1 728例、富宁县1 552例、西畴县1 083例、广南县503例、丘北县427例、麻栗坡县384例。发病率排名为文山市690.07/10万、马关县461.19/10万、西畴县419.62/10万、砚山县376.93/10万、富宁县375.81/10万、麻栗坡县136.48/10万、丘北县88.16/10万、广南县63.00/10万, 详见表1。

1.2.2 时间分布。

病例全年均有报告, 2011~2014年发病呈现2个高峰, 3~7月为发病大高峰, 报告病例4 222例, 占前4年总病例的60.65%;10~12月为发病小高峰, 报告病例1 643例, 占前4年总病例的23.60%;2015年1月始, 发病逐月增加, 3~7月为发病高峰, 报告病例2 666例, 占全年总病例的68.92%, 8月后发病数下降。2011~2015年发病最高峰分别在4、5月份, 详见图1。

1.2.3 年龄、性别分布。

各年龄都有病例报告, 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 报告病例10 477例, 占总病例的96.75%;2011~2015年男性6 655例、女性4 175例, 男女性别比为1.59:1, 详见表2。

1.2.4 人群分布。

病例以散居儿童为主9 333例, 占总病例的86.19%;幼托儿童1 231例, 占总病例的11.38%;学生217例例, , 占占总总病病例例的的22..0000%%;;其其他他人人群群4488例例, , 占占总总病病例例的的00..4444%%。。22结结果果

22001111~~22001155年年, , 采采集集手手足足口口病病病病例例粪粪便便样样本本22 446677份份进进行行核核酸酸检检测测, , 阳阳性性标标本本11 881122份份, , 阳阳性性率率为为7733..4455%%。。其其中中肠肠道道病病毒毒7711型型 ( (EEVV7711) ) 病病毒毒核核酸酸阳阳性性774411份份, , 占占阳阳性性标标本本的的40.89%, 柯萨奇病毒A组 (COX A16) 病毒核酸阳性561份, 占阳性标本的30.96%, 其他EV肠道病毒核酸阳性510份, 占阳性标本的28.15%。重症病例肠道病毒71型 (EV71) 病毒核酸阳性标本47份, 占重症病例送检标本的28.15%;死亡病例肠道病毒71型 (EV71) 病毒核酸阳性标本7份, 占死亡病例送检标本的77.78%。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本病传染源, 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 (粪-口途径) 传播, 也可经呼吸道 (飞沫、咳嗽、打喷嚏) 传播, 还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等传播。人体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 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 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 尤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感染后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但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因传染性强、隐形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 容易在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聚集或暴发, 在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

2008年5月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传染病丙类管理以来, 文山州手足口病发病逐年上升, 其主要原因有:文山州大部分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温差大, 适宜肠道病毒的生存和传播;文山州属多民族聚居地, 各民族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差异大和卫生状况不一致, 居民未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3岁以下及农村未上学的儿童留于家中, 常外出玩耍, 增加了相互接触、传播的机会, 这是散居儿童发病多的主要原因;大部分托幼机构晨检制度落实不力, 消毒制度不健全, 班级出现病例后未及时隔离和消毒, 导致托幼儿童感染发病;部分家长无传染病防治意识, 孩子生病后自行购药喂服, 不及时就医, 耽误治疗时机, 诱发其它并发症导致病情加重, 发展为重症, 部分患儿救治无效死亡。经5年病原学监测, 文山州手足口病病原体以肠道病毒71型 (EV71) 、柯萨奇病毒A组 (COX A16) 为主, 同时还混有其他EV肠道病毒感染, 多种肠道病毒混合感染致少部分患儿反复发病。

因此, 应加大力度普及以手足口病为主的传染病防治知识, 培养人们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生病及时就医意识;医疗机构加强医护人员专业知识培训, 提升对重症患儿的诊治能力;托幼机构要认真落实晨检制度, 发现患儿应及时送医, 不痊愈者不得返园, 规范消毒措施,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清洗消毒;疾控机构做好疫情监测和分析, 督促托幼机构做好晨检和消毒工作, 对重症/死亡病例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样本采集检测, 及时处置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 以此来控制疫情的蔓延和扩散。

摘要:目的 分析文山州20112015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 了解该地手足口病流行特征, 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文山州20112015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采集病例粪便样本进行实验室核酸检测。结果文山州20112015年手足口病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病例主要以5岁及以下散居儿童为主, 男女性别比为1.59:1。病例全年均有报告, 发病主要集中在37月。采集病例粪便样本进行核酸检测, 以EV71和COX A16病毒阳性为主, 重症/死亡病例的标本核酸检测阳性主要为EV71。结论 文山州20112015年手足口病发病主要为5岁及以下散居儿童, 重症和死亡病例主要为肠道病毒71型 (EV71) 病毒感染后诱发其它并发症所致。今后应加大传染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宣传力度, 落实托幼机构的晨检和消毒, 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重症病例的诊治, 加强疾控机构的疫情监测分析和防控督查。

兰州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篇10

1 发病概况

2008年1月1日—6月30日, 全市报告手足口病例1 151例, 无死亡病例, 报告发病率为35.46/10万。实验室诊断病例66例, 其中Co XA16型42例, EV71型21例, 其他肠道病毒3例。病例以6岁以下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为主, 临床症状均为轻型, 未出现重症病例。既往疫情:往年手足口病未列入法定传染病管理, 报告病例数较少。2005年全市报告手足口病12例, 2006年报告34例, 2007年报告35例, 3年间未发生重症和死亡病例。

2 流行病学特征

2.1 地区分布

全市8个县 (区) 均有病例报告, 其中, 城关区报告病例数较多, 占全市报告总数的57.78%, 各县 (区) 发病数介于10~665例之间, 发病率介于6.86/10万~68.43/10万之间, 发病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有2个县 (区) , 详见表1。

全市疫情主要表现形式为散在多发, 托幼机构和小学出现聚集发病, 城关区表现较为明显, 全市一周内发病数超过5例的幼儿园有21所 (城关区19所) , 小学有3所 (城关区2所) , 其中有2所幼儿园聚集发病数较多, 各为19例。从全市发病情况来看, 城关区的报病数量最多, 且有一定的聚集性, 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分析原因主要为该区域为全市物资流动中心, 人口密度大, 流动人口多, 人流、物流频繁, 受周边及外省手足口病高发地区影响所致。

2.2 时间分布

2008年1—3月份无病例发生, 4月份发病2例, 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丙类传染病管理以后, 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多, 5月1日—6月30日共报告1 149例, 占报告总数的99.83%。我市发病高峰处于5月14日—5月26日期间, 平均每天报告27例, 5月19日报告数最多, 为62例。5月份报告病例532例, 6月份报告617例, 上升了15.98%。日分布显示, 每逢周六、周日报告数量明显低于非休息日, 周一集中报告导致病例数明显上升。

2.3 人群分布

发病年龄最大为30岁, 最小为4个月, 患者年龄以6岁以下儿童为主, 占91.31%, 其中, 3岁组儿童发病最多, 为255例, 占22.15%。性别分布男性731例, 女性420例, 性别比为1.7∶1。托幼儿童562例, 占48.83%;散居儿童485例, 占42.14%;学生102例, 占8.86%;其他1例, 占0.07%。年龄分布见图1。

3 临床表现

患者临床表现以手足口部位红色疱疹为主, 多数患者有口腔黏膜疹, 部分病例伴有发热症状。实验室诊断的EV71型和Co XA16型病例在临床表现上无明显区别, 报告的1 151例患者均为轻型病例, 无重症和死亡病例, 所有病例均未见心肌炎、脑炎、脑脊髓炎及肺水肿等并发症。

4 实验室结果

我市采集的病例标本中, 共检出阳性66例, 其中Co X-A16型42例, EV71型21例, 其他肠道病毒3例, 8个县 (区) 均有阳性病例, 从病毒感染谱来看, 我市目前手足口病流行毒株以Co XA16型为主, 占63.64%。

5 流行因素分析

2008年5月以来, 我市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加, 分析原因主要为:一是卫生部5月2日将手足口病列入法定传染病管理以后, 由于报告和管理方式的调整, 医院报告率上升, 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加。二是通过广泛宣传, 群众就诊意识提高, 就诊率上升。三是5~7月正值手足口病发病的高峰季节, 病例数增多。四是市委、市政府和市卫生局高度重视, 从疫情报告与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健康教育与宣传、专业人员培训以及对医疗机构、托幼机构的监督检查等方面加强防控, 有力地促进了疫情监测工作。

6 疫情形势的估计

虽然2008年5月份以来我市报告手足口病例数较多, 存在小范围聚集性发病, 但主要表现形式为散在多发, 无重症和死亡病例, 可以认为当前我市的手足口病疫情总体平稳。考虑到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5~7月份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 分析我市疫情还将持续2~3个月。

7 采取的措施

7.1 完善防控工作预案

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完善卫生应急预案的编制, 根据卫生部下发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2008年版) 》, 做好各项技术、物资和人力储备, 把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在接到疫情报告后, 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 及早进行干预, 认真做好各项消毒、隔离控制工作, 杜绝二代病例的发生, 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将疫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7.2 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防控工作

从结果分析来看, 城关区是目前我们工作的重点地区, 防治工作要重点安排、重点部署, 要加强监督检查力度。托幼机构是手足口病防控的重点单位, 卫生部门要加强与教育部门的联系, 密切配合, 加强对托幼机构疫情监测和管理, 重点做好聚集性病例的监测和疫情处理工作。托幼机构指定专人负责本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工作, 落实晨检制度, 定期对全园学生的出勤、健康状况进行巡查, 及时核实缺勤、缺课原因, 一旦发现发热伴皮疹或其他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时, 要及时送医院隔离治疗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托幼儿童的发病比例高, 幼儿园儿童集中, 接触密切, 容易造成暴发流行, 对发生手足口病疫情、达到全市停课标准的托幼机构要进行停课 (1周内托幼机构同一班级发生2例临床诊断手足口病病例, 建议该班停课2~3周, 1周内托幼机构发生6例临床诊断手足口病例, 建议该幼儿园停课2~3周) 。停课的托幼机构, 在辖区疾控中心指导下开展终末消毒。

7.3 加强重症病例的早期发现, 严防死亡病例的发生

加强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临床救治水平。要求各医疗单位严格依照卫生部《肠道病毒 (EV71感染诊疗指南 (2008年版) 》, 规范临床诊治程序, 加强病情监测, 早期发现重症患者, 全力开展临床救治, 严防死亡病例的发生。

7.4 加强健康教育工作, 大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

手足口病流行趋势分析 篇11

本文就近年来流行病的广泛传播,浅谈了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根本上重视早期的健康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健康、优秀的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

键康 锻炼 技能 环境 多样化

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健康教育是以健康为目标,以卫生科学、体育科学为内容的教育,也是对幼儿进行身体保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教育。一直以来,“健康第一”是幼儿园教育的首要任务。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幼儿离不开生活的环境,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应把握时机。健康是幼儿身心充分发展的前提,健康是幼儿的幸福之源,也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结果。离开健康,幼儿就不可能尽情游戏、专心学习,甚至无法正常生活。幼儿时代的健康不仅能够提供幼儿期的生命质量,而且为一生的健康奠定了基础。现如今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各种流行病不断。近年来手足口病流行,这种病幼儿期的孩子最易感染,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着手抓幼儿的健康教育就成了教育工作中的重之又重的任务。

我们商讨制定了周详的计划,旨在通过幼儿健康教育帮助幼儿提高对健康的认识水平,改善幼儿对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的态度,使幼儿形成自己也有责任保持健康的初步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根据幼儿的生长发育和体育活动的规律,以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等自然因素,锻炼幼儿的身体,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让幼儿全面了解健康活动

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给幼儿促进和保持健康的方法行为,改善幼儿对增进健康的态度,从而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体育锻炼的习惯,用丰富的知识、动作和行为练习、讲解示范,体育游戏,训练行为等方式培养习惯。

1.身体保健知识的了解。

生活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把现实生活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就是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潜在的有利于发展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契机。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态度,有利于培养幼儿健康的行为,幼儿掌握的健康知识越多,产生某种有益健康的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针对身边小伙伴感染的流行病,我们抓住这样的“典型”例子对孩子实施健康知识的宣传,效果是很明显的。让孩子从根本上重视卫生习惯的培养。

2.身体锻炼技能的掌握。

幼儿园的早操、各类体育游戏、各类器械的练习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都是幼儿积累锻炼技能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和了解幼儿,根据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对幼儿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共同发展。我们千万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让部分孩子屡屡受挫,从而让其丧失信心,更主要的是孩子为了达到超出能力的要求,而拉伤韧带、摔跤等,这样就不能保证幼儿掌握正确的锻炼技能,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设计多样化的健康教育形式与途径

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发挥健康教育的各种功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并与其他学科结合进行。同时我们还重视幼儿园课程的潜在影响。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因此我们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1.多媒体的运用。

往往一种流行病的传播,网络、电视报道得很多很快,而且都配以图片说明。针对每天发生的健康报道,我们都是在孩子离园前十分钟,给孩子看看这些新闻,警示大家要把健康放在首位,千万杜绝病从口入,尽量避免在流行病流行期间出入各种公共场所。

2.利用环境的宣传。

孩子往往对一件事情不会注意太久,也许今天接受的教育,他明天就会抛之脑后。那么,让孩子真正的每天把健康放在首位就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我们不能每天说教孩子,那样会让孩子生厌,这时发挥环境的作用就尤其显得效果明显。让孩子不经意的一瞥,就能看见如何预防疾病;如何参加锻炼,保证健康的体魄等。比如平时,我们把活动室里贴上宣传健康的图片,在“手足口”流行的时候,我们从电脑上下载这个病的由来、传染途径的图片,贴在过道上,让孩子们天天看,这样就能让孩子引起足够的重视。孩子那段时间几乎不去公共场所,而且加强自身的体育锻炼,尽最大的可能杜绝了感染这种病。

3.个别和集体结合教育。

在培养幼儿健康行为过程中,要集体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先针对群体进行教育,改变整个群体的行为卫生习惯,来影响个体行为的形成,“大家都这样,我也要这样”。教师在进行集体健康行为指导的同时对幼儿进行有的放矢的健康行为的个别指导。如对某个常常尿湿裤子的孩子多加关心和爱护,多提醒他及时入厕;对喜欢用衣袖擦鼻涕的幼儿强调要用手帕,针对个别特殊幼儿多提醒、多关心、多指导等等。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勤抓勤管,持之以恒。使整体幼儿获得较全面的健康教育。在加强幼儿体能活动,增强幼儿体质的同时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给幼儿自由选择、讨论、合作的空间,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锻炼身体锻炼意志。

三、家园同步密切配合

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家庭教育的内容密切相关,幼儿园中有个人与公共卫生问题、饮食问题、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在家庭中同样存在。因此,我通过家长会定期地向家长宣讲健康常识,并通过老师与家长的口头和书面交流、亲子导航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取得一致。我们尽量多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平时遵守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毛巾、杯子每天消毒,并有记录,坚持幼儿寝室用品用紫外线消毒,幼儿玩具进行日晒、紫外线消毒等,桌椅开饭前用消毒水及清水擦拭,班上有消毒记录。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配合做好幼儿的预防接种工作。孩子的身体素质明显得到提高,生病请假孩子少了,幼儿的出勤率一直很高。

手足口病流行趋势分析 篇12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08年5月至2010年11月在黑龙江农垦牡丹江分局中心医院感染科住院的159例手足口病患者的完整资料, 所有病例的诊断均符合卫生部下发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版的诊断标准[1], 其中部分病例做了病原检测 (咽拭子特异性核酸检测) , 并排除了水痘、单纯疱疹等疾病。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159例住院治疗的手足口病患者的资料。

1.3 年龄分布

本组病例年龄最小者6个月, 最大者19岁。其中6个月~1岁22例, 占全部病例的13.84%;2~5岁102例, 占64.15%;6~11岁22例, 占13.84%;11~19岁13例占8.18%。

1.4 性别分布

159例手足口病患者中男86例, 占54.09%, 女73例占45.91%。男∶女为1.18∶1。两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5 地区分布

垦区周围农村89例, 占55.97%, 垦区内常住人口70例, 占44.03%。其中托幼儿童及小学、中学学生124例, 占77.99%, 散居儿童35例占22.01%。

1.6 发病时间

全部病例均在每年的4~10月发病。11月到次年3月未见发病者。

2 临床特征

所有病例均出现口腔、手、足部斑丘疹、小疱疹, 口腔内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而伴有口痛。年幼者常伴有臀部皮疹。常见表现有:发热、食欲不振、部分病例有咳嗽、流涕、头痛、恶心等。一般轻型病例发热数天内消退, 重症病例发热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可超过7d。并发脑炎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恶心、呕吐, 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键反射减弱, 脑脊液检查外观清亮, 压力高, 白细胞增高, 蛋白轻度增多, 糖和氯化物正常。并发心肌炎者有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心肌酶升高, 心电图出现早搏、房室传导阻滞 (表1) 。本组病例实验室检查详见表2。

3 并发症

并发心肌炎25例, 并发脑炎23例, 并发支气管肺炎15例均为5岁以下患儿。

4 治疗和预后

入院后给予隔离、休息、禁食辛辣刺激饮食。口腔溃疡者给予口腔护理。轻症患者口服清热解毒中药制剂, 如双黄连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发热者静脉滴注炎琥宁注射液。并发肺炎者静脉滴注抗生素, 并发脑炎者静脉滴注20%甘露醇, 不能进食者给予补液, 补充维生素、热量。并发心肌炎者静脉滴注营养心肌药物。其中有2例重症脑炎伴迟缓性瘫痪、排尿困难给予人血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 收到良好效果。本组病例全部治愈, 预后良好, 随访未见后遗症。

5 结果

本组病例48例做了病原学检测, 方法为经咽拭子取标本做特异性核酸检测, 结果COXA16核酸阳性27例, EV71核酸阳性21例。

6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综合征, 多种肠道病毒可引起本病, 常见病毒包括科萨奇 (COX) A组的16、4、5、7、9、10型, B组的2、5、13型, 埃可病毒以及肠道病毒71型 (EV71) [2]。本组病例部分病毒检测显示我地区以COXA16和EV71型病毒为主要病原。手足口病患者从粪便中排毒时间3~5周, 自咽部排毒约1~2周, 传播途径广泛, 一旦流行很难控制。该病流行期间, 城市聚集地, 托幼机构及学校易发生集体感染, 因此, 早发现、早隔离、搞好这些单位的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3]。本组病例显示我地区手足口病以轻型居多, 但是也有一小部分病例并发心肌炎或脑炎, 如不及时治疗也会导致不良后果, 因此在本病流行期间不可掉以轻心, 要认真观察病情及时发现, 及时治疗。临床观察发现重症病例集中在5岁以下小儿, 发热持续时间长, 在5d以上。本组病例有几例为高中学生, 这说明青少年也可患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目前尚缺乏特异高效的抗病毒药物, 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 年幼儿口腔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引起口痛、影响进食, 此时做好口腔护理很重要。重症病例早发现, 及时给予合理治疗可以治愈, 危重患者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可收到良好效果。

摘要:目的 分析农垦牡丹江分局地区159例手足口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及临床特征, 以利于更好的防治手足口病。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0年11月在农垦牡丹江分局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159例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显示①该病5岁以下年龄发病率最高, 占77.99%。②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③所有病例均出现口腔、手、足皮疹, 其次为食欲不振、发热等。④轻型病例较多111例, 占69.81%, 重型病例主要并发心肌炎、脑炎, 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 危重者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有良效。结论 早发现, 早隔离, 及时给予对症治疗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8.

[2]甘志高, 卓家同.手足口病研究进展[J].中国热带医学, 2009, 9 (2) :373-375.

上一篇:小学数字化实验下一篇:案例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