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合并脑炎

2024-05-31

手足口病合并脑炎(共8篇)

手足口病合并脑炎 篇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四季均可发病, 夏秋为高发季节, 婴幼儿好发, 男性居多, 尤其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大多数患儿以手、足、口腔及肛周等部位的皮疹、疱疹为特点;少数可引起脑膜炎、无菌性脑炎、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呼吸循环衰竭等致命的并发症[1]。现就我院收治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患儿来自2010年4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收治手足口病住院病例, 56例中男30例, 女26例;年龄6个月~5岁, 平均1.5岁;病程7~20 d, 平均12.1 d。诊断标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 年版》重症病例的诊断标准[2]。

1.2 临床表现

患儿除外手、足、口腔、肛周疱疹, 均有发热 (37.5℃~40.3℃) 。精神差50例, 嗜睡24例, 肢体抖动21例, 抽搐3例, 头痛11例, 呕吐16例, 呼吸急促或困难15例, 心率增快28例;休克2例。

1.3 辅助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29例, 分类以中性为主, 此点与普通病毒感染有所不同, 血糖增高17例, 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增加39例, 分类多以淋巴为主, 颅内压增高14例, 脑脊液蛋白增高29例, X线胸片肺纹理增多9例, 心肌酶谱异常6例,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28例, 脑电图重度异常10例, 头颅CT4例异常改变, 以脑干、脊髓灰质损害为主, 咽拭子及肛拭子病毒分离确诊EV71感染19例, CoxA16感染11例, 其余未分离出病毒类型。

1.4 治疗方法

1.利巴韦林10~15 mg/ (kg·d) 抗感染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 可使用广谱抗病毒药物与中成药联合治疗;2.早期予以脱水降颅压、大剂量激素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冲击, 以及对症支持治疗。①20% 甘露醇0.5~1.0 g/ (kg·次) , q4 h~q6 h, 脱水降颅压;②甲基强的松龙5~10 mg/ (kg·d) 3 d, 通过抑制机体免疫反应, 减少全身炎症反应, 可减轻血管源性脑水肿, 减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生, 应用冲击疗法时注意血糖、血压监测, 防止胃溃疡和继发细菌感染可能;③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2 g/kg, 分2~3 d给予, 可增强机体免疫力, 补充抗体调节免疫, 增加吞噬细胞杀菌能力, 抑制炎症介质释放, 有较强的抗菌、抗病毒作用, 减少脱髓鞘程度, 及早减少病毒血症对机体的损伤;④CPAP呼吸机呼气末正压通气呼吸支持, ⑤对症治疗:降温、镇静、止抽、血管活性药物、控制血糖、抑制胃酸分泌、控制补液量等。

2 结果

54例经以上方法治疗后达到临床治愈标准, 体温恢复正常, 皮疹消退, 神经系统、体征消失, 血常规、脑脊液及心肌酶复查均恢复正常, 2例呼吸循环功能障碍, 行气管插管正压机械通气家长要求放弃治疗。住院时间7~20 d, 平均12.1 d。

3 讨论

手足口病常夏秋季发病, 病原体属小RNA病毒科, 包括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5、10、16、19型, 常见病毒是EV71和CoxA16 [3], 病毒除粪口传播外还会通过在扁桃体增殖, 因此口鼻分泌物也会带有高浓度的病毒, 经由飞沫或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4], 有些学者认为EV71会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交感神经紊乱和炎症反应, 继发神经源性肺水肿及心肺衰竭, 所以由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较CoxA16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病情重神经系统并发症比例高, 故死亡率极高。手足口病病情进展快, 临床分5期[5]: ①潜伏期:2~7 d, 无明显前驱症状。②手足口病期:手足皮肤皮疹或疱疹与口腔黏膜病损。③神经受累期: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如脑干脑炎及脑脊髓炎。④心肺衰竭期:早期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表现, 出冷汗、四肢冰冷、高血压、高血糖、呼吸急速、心跳过速等症状, 严重者发生肺水肿肺出血。晚期为血压降低、心脏衰竭表现。⑤恢复期:心肺衰竭纠正, 病情逐步好转, 部分病例遗留后遗症。普通病例一般从手足口病期进入恢复期, 典型重症病例经历以上5期。患儿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 进入手足口病第3期, 病情极易恶化, 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进展至难以逆转的心肺功能衰竭。尽早识别重症及危重病例, 早期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手足口病病程前3 d要特别注意神经系统症状, 如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嗜睡、呕吐、头痛、肢体抖动、抽搐、呼吸增快、末梢循环差、外周血自细胞计数明显增高、高血压、高血糖等重症手足口病脑炎期的症状, 早期治疗, 脱水降颅压、大剂量激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降血糖、降血压、CPAP呼吸机呼气末正压通气呼吸支持等治疗, 才能较好地控制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形成和损伤, 阻止病情进展, 取得较好的疗效。

摘要:目的 总结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 对56例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及临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早期积极给予CPAP呼吸机呼气末正压通气呼吸支持、脱水、激素、静脉丙种球蛋白等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结论 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病情进展快, 如能早期诊断治疗, 可阻止疾病的发展。

关键词:手足口病,脑炎,治疗

参考文献

[1]易容松.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9例临床分析.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9, 31 (1) :66-6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10.

[3]Chong CY, Chan KP, Shah VA, et al.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in Singapore:a comparison of fatal and nonfatal cases.Acta Paedi-atr, 2003, 92 (10) :1163-1169.

[4]Tseng FC, Huang FC, chi CY, et al.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en-terovirus infections occurring in Taiwan between 2000 and2005:a-nalysis of sentinel physician surveillance data.J Med Viro1, 2007, 79 (12) :1850-1860.

[5]李双杰.肠道病毒71型感染性疾病.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8, 23 (22) :1780-1782.

手足口病合并脑炎 篇2

手足口病(hand,foot dna mouthdisease, 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通过空气,唾液或粪便传染的疾病。多数患儿突然发病,可引起发热,手足、口腔、肛周等部位皮疹、水疱。手足口病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L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EV71型不仅可引起手足口病,而且还引起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瘫痪等疾病[1]。我院自2008年5月1日—2011年8月31日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876例,采取集中收治隔离,其中合并脑炎的有479例(24.52%),经过精心地治疗,细心地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臨床资料

1.1一般临床资料,本组479例,男317例,女162例,年龄3—118个月,平均年龄25.2个月。本组病例中仅有12例无发热,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有肢体抖动者185例,惊跳者108例。同时兼有惊跳和肢体抖动者48例,呕吐95例,头痛51例,抽搐8例。所有病例均行腰椎穿刺术,脑背液细胞数均大于0.015×109/L。本组患儿均予抗炎,抗病毒、镇静止惊、营养脑细胞药物、降颅压等对症治疗及相应综合护理。

1.2 结果;患儿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7—16d,平均10.1d.出院2周电话回访,无1例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2、护理

2.1消毒隔离; 患儿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的病房内,限制患儿及家属出入,实行严密隔离。病房开窗通风,每天3次,每次30min.病房内每天用紫外线循环消毒机定时消毒,对患儿日用品、食具、玩具、床头柜、椅子、地面,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擦拭,衣服、被褥放于阳光下暴晒6天以上,患儿的分泌物,呕吐物,粪便用含有效氯(2000mg/L)消毒液浸泡2h后倾倒。护理不同患儿前后要消毒双手。每例患儿床头配备一瓶皮肤消毒液,并教会家长使用方法。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2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忌搔抓,勤剪指甲,与皮疹直接接触的床单、被单、内衣、尿布应平整、干净、柔软、勤晒洗。应尽量穿软底鞋,少活动,减轻皮疹破损,避免皮疹破溃引起的细菌感染。(医学网搜索)

2.3发热的护理;本组患儿仅有12例无发热,其余均有不同程度发热,体温38-39℃有345例、39-40℃有102例,给予退热处理,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体温高于患儿体温1℃为宜,擦洗动作轻柔。必要给予药物降温,根据医瞩给予口服小美林或退热栓纳肛,将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降温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的脉搏、呼吸及血压的变化,同时密切观察患儿有无体温骤降的现象,以便及时处理。

2.4抽搐护理 ;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同时备好氧气,吸痰器和急救药品。抽搐一旦发生,应将患儿头偏向一侧,用纱布包裹压舌板放置于上下臼齿之间,以防咬伤舌头。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呕吐物及痰液。减少刺激,保持病室安静。床边设护栏,防坠床。

2.5 口腔护理及饮食护理 ; 患儿因口腔溃疡引起疼痛不能进食,应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在进食前后用温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有溃疡者给锡类散或冰硼散外涂[2]。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温凉,无刺激性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如牛奶、果汁、菜粥等。对于因口腔溃疡疼痛,拒食、拒水而造成脱水,醋中毒的患儿,给予补液,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医学网搜索)

2.6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监测体温、呼吸、心率。观察抽搐的次数及持续时间。神志、精神变化,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颜色和量,并及时准确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2.7 正确应用脱水剂 ;甘露醇是高渗透性溶液,使用时注意观察液体的颜色,勿与其他液体混合静脉注射。采用微量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确保20—30min内输完。本组患儿均采用留置小儿留置针,密切观察局部是否有发红、肿胀、渗出。有无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

2.8心理护理 ; 根据患儿的性格特点,做好心理护理,护士应用亲切、温和的态度,爱护体贴患儿,减轻或消除患儿恐惧、紧张的心理,增强患儿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对年龄稍大的患儿,多用儿童语言,多接近,多安抚,多鼓励,多夸奖,保持情绪稳定,争取配合治疗,以利早日康复。

2.9 健康教育;宣教防病知识,做好卫生保健,做到饭前便后洗手。经常翻晒衣物、被褥、喝开水、不吃不洁食物。对玩具、餐具定期消毒。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加强营养,适度运动,保证充足睡眠,提高机体免疫力。流行期间应避免出入人群密集,空气流通不畅的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

3. 讨论

在手足口病(HFMD)流行高峰季节,小于3岁的男性婴幼儿,持续发热大于3d,伴有惊跳肢体抖动,巴氏征阳性,病原学检查为EV71阳性者,是合并神经系统损伤的高危因素[3]。一旦发现,应给予早期干预,如及时隔离患儿,隔离期通常为7-10天,以控制传染,同时对患儿污染的物品、公共玩具要及时消毒,防止传播。积极抗病毒治疗,控制高体温,严密观察病情,防止并发症出现。因此,早期发现高危患儿是抢救治疗成功的关键。同时给予行之有效的护理,可有效预防手足口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疾病的治愈率,降低患儿病死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杨智宏、朱启榕、李秀珠等,<<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例中肠道病毒71例和科萨奇病毒A组16型的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 2005.43(9):648—652

[2]李琳琴,〈〈10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体会〉〉。—〈〈现代护理杂志〉〉。2008.5(9):135

手足口病合并脑炎 篇3

1 临床资料

08年7月至08年11月我科共收治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患儿234例, 男132例, 女102例, 年龄最小5个月, 最大13岁, 以1~5岁居多206例 (占88.34%) 。患儿均有不同程度发热、手足口腔臀部皮疹﹑易惊﹑头痛﹑其中156人有肢体抖动;全部病例均根据病情采用降颅压、抗病毒、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

2 护理方法

2.1 严密监测病情变化

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患儿病情进展快, 可导致死亡, 观察病情尤为重要, 监测四大生命体征、精神状态、血糖、末梢循环、呕吐情况及瞳孔变化, 肢体有无抖动、有无抽搐等;对高危的患儿进行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对出现意识障碍、一般状态较差、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儿及时转入重症监护室, 专人专护。

2.2 建立有效静脉通道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 重症患儿建立双路静脉通道, 及时有效的输注各种药物, 避免疾病迅速恶化, 保护生命起到重要作用;患儿年龄段大多为婴幼儿, 烦躁易动, 不易护理, 常采用套管留置针输液, 能够保证各项治疗按时完成;患儿医嘱具有时间性, 减少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

2.3 合理安排用药顺序

2.3.1 应用降颅压药物甘露醇注射液20~30min内静脉注射, 避免药物外渗.应用前经过加温, 减少刺激, 避免结晶。

2.3.2 应用退热剂持续高热不退, 体温在38.5°以上给予退热药物治疗, 四肢末梢凉给予保暖, 多饮温热水。

2.3.3 应用糖皮质激素给予甲强龙冲击疗法, 避免外渗, 注意观察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2.3.4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 2.

5g, 50m L/瓶, 开始滴注速度为1m L/min (约20滴/min) 持续15min后无不良反应, 可逐渐加快速度, 最快滴注速度不少于30min/瓶。在输注的全过程定期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和反应。本品开启后应一次输注完毕, 不得分次或给第二人输注;应单独使用输液器, 不得与其它药物混合输用。

2.3.5 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注意输液速度。

2.3.6 其他药物的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 抑制胃酸分泌

的药物西咪替丁, 有效抗生素防治细菌感染, 伴有心肌受累给予果糖或磷酸肌酸钠, 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2.4 做好家长与患儿的心理护理

2.4.1 手足口病的患儿以幼儿居多, 合并脑症患儿的家长十分焦虑、紧张和担忧。

耐心解答家长的各种疑问, 消除恐惧心理, 减轻心理负担, 配合治疗和护理。

2.4.2 该年龄段的患儿由于口腔内皮疹、疱疹引起的溃烂, 导致疼痛, 患儿哭闹烦躁情绪不稳定。

应根据患儿的年龄特点用温和的态度轻柔的动作爱护体贴患儿, 取得孩子的信任和好感, 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争取配合治疗, 早日康复[3]。

2.5 加强消毒隔离

首先减少探视人员, 患儿用品用1:500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患儿粪便用1:2000含氯消毒液浸泡2h后倾倒[2], 室内定时开窗通风, 每日用紫外线循环风消毒2次, 每次1h;门把手、门口放1:500含氯消毒液垫并保持湿度, 护理患儿前后要清洗双手和消毒。

2.6 休息与饮食

患儿1周内应卧床休息, 多饮温开水.患儿因发热, 口腔疱疹胃口较差, 不愿进食, 故饮食易清淡, 易消化。口腔有糜烂时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禁止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3]。

2.7 口腔与皮肤的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 每次餐后用温水漱口, 口腔有糜烂涂抹口炎霜, 促进糜烂早日愈合.患儿衣服, 被褥要清洁, 衣着宽大柔软经常更换, 床铺平整, 剪短指甲, 防止抓破皮疹, 疱疹破裂者局部涂抗菌素软膏。

3 体会

通过严密观察病情, 合理安排用药, 加强护理, 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 加强口腔及皮肤的护理, 逐渐减轻疾病的症状, 使234例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患儿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234例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几点护理体会。方法对我科2008年7月至2008年11月收治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个别重症患者易发生死亡。结论通过严密观察病情, 精心护理, 及时沟通, 消除患儿及家长恐惧心理等综合护理措施, 可以帮助患儿疾病康复。

关键词:手足口病,脑炎,护理

参考文献

[1]肖明华.天津市首次从手足口病人分离出CoxA16肠道病毒[J].天津医药, 1985, 13:355.

[2]张湘婷.73例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6, 3 (17) :1553.

手足口病合并脑炎 篇4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5例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 其中男28例, 女7例;年龄9个月~3岁29例, 3~5岁6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患儿中均有高热、易惊和颈部抵抗, 其中肢体抖动23例, 咳嗽15例, 手足臀部有斑丘疹、疱疹35例, 口腔疱疹30例, 出现尿潴留症状2例。

1.3 治疗

全部患儿给予利巴韦林、大剂量维生素C等抗病毒和对症治疗;甲泼尼龙10~15mg·kg-1·d-1冲击治疗, 3d后逐渐减量;丙种球蛋白1g·kg-1·d-1静脉滴注, 连续2d;20%甘露醇0.5~1.0g/kg, 每4~8小时1次, 20~30min输液泵推注, 根据病情调整间隔时间, 必要时加用呋塞米, 经过控制颅内压等治疗后达到临床治愈。

1.4 实验室检查

所有病例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相对增加。脑脊液报告:潘氏试验 (+) , 有核细胞数增高, 提示病毒性脑炎。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不齐。

1.5 结果

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3d症状缓解, 体温下降, 35例患儿均在7~10d内治愈, 皮疹消退, 血常规检查和心电图为正常, 无神经系统症状。

2护理

2.1 消毒隔离

将患儿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湿度适宜的病房内, 限制患儿及家属出入;注意环境及个人卫生, 经常开窗通风, 避免对流风, 保持空气新鲜及病室整洁卫生;每天定时紫外线消毒, 每间病室放置含氯消毒剂的消毒液, 叮嘱家长护理患儿时先用消毒液清洗双手, 患儿的玩具也应消毒液浸泡后使用。护士在护理和治疗患儿前后用免洗消毒液消毒双手。患儿隔离直至体温正常、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 一般需隔离1周左右。

2.2 口腔护理

嘱患儿多饮水, 保持口腔清洁, 用生理盐水棉棒轻擦洗口腔, 每天2次, 已有溃疡者用西瓜霜喷剂敷于患处, 辅以雾化吸入, 以减少疼痛促进愈合。

2.3 饮食护理

宜进食营养丰富、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温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要保持营养均衡, 少食多餐, 食物宜温和、无刺激性。

2.4 皮肤护理

患儿衣着宽大、柔软, 勤换内衣裤, 保持床单位平整干燥, 剪短指甲, 防止抓破皮疹, 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防止感染、皮肤疱疹, 用阿昔洛韦软膏涂擦患处, 每天3次连续使用。

2.5 高热护理

患儿体温多在38.5~40℃以上, 应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 每4小时测1次体温。患儿体温在38.5℃时, 应指导家长多喂水, 进行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头部使用降温贴。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 退热时患儿常大量出汗, 应及时擦干身体、更换内衣, 保持患儿的皮肤清洁干燥, 使患儿有舒适感并防止感染。

2.6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预防并发症。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EV71病毒具有侵害脑和心脏的特点, 可伴脑炎、脑膜炎和心肌炎等并发症[2]。在护理过程中, 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头疼、嗜睡、恶心、呕吐、胸闷、气急、脉搏异常等表现, 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心率。有异常立即通知医师。

2.7 脑炎的护理

脑炎患儿常出现呕吐症状, 应密切观察并记录呕吐次数、呕吐物颜色及量, 若伴有高热、颈部抵抗、易烦躁、睡眠不安, 应警惕病毒性脑炎。应密切观察患儿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和颅内压等神经系统症状, 如出现呕吐的患儿应将其头偏向一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防止误吸。遵医嘱应用糖皮质激素、20%甘露醇、呋塞米, 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酌情应用镇静剂使脑细胞得到休息, 促进康复。

2.8 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手足口疱疹疼痛的刺激以及陌生的病房环境对患儿产生紧张恐惧心理, 常表现为哭闹不安不能配合接受治疗和护理。因此, 护士接待患儿时态度要亲切, 取得患儿信任, 体贴患儿, 减轻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心理。治疗中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 以减少患儿痛苦。及时与患儿家长沟通, 讲解疾病的病因、治疗及预后, 使家长了解治疗护理过程及预后, 并告知家长生活护理的注意事项, 消除其紧张情绪, 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

2.9 健康宣教

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卫生保健, 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 饭前便后洗手, 尽量让孩子少到公共场所, 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使用的餐具、玩具要及时清洗、消毒。居住的房间要经常通风, 勤晒衣被。注意孩子的营养、休息, 提高机体抵抗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肠道病毒 (EV71) 感染诊疗指南 (2010年版) [S].

手足口病合并脑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4月-2013年3月我院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57例作为研究对象, 均有典型的手、足、臀部皮疹、口腔黏膜疱疹等临床表现, 并伴有发热、食欲不振、呕吐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包括精神萎靡、惊厥、震颤、抽搐、脑膜刺激征等。研究对象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肺、肾功能障碍、出凝血机能异常、药物过敏、本次发病前已存在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的患儿。

根据随机原则分组, A组患儿28例, 其中男16例, 女12例;年龄1~5岁, 平均 (3.53±1.02) 岁;体重10~18kg, 平均体重 (15.36±3.15) kg;病程1~5天, 平均 (2.33±0.76) 天;咽拭子病毒分离确诊为肠道病毒71感染26例、柯萨奇病毒A16感染2例。B组患儿29例, 其中男18例, 女11例;年龄1~6岁, 平均 (3.45±1.10) 岁;体重9.5~20kg, 平均 (15.42±3.08) kg;病程1~4天, 平均 (2.12±0.65) 天;咽拭子病毒分离确诊为肠道病毒71感染26例、柯萨奇病毒A16感染3例。对比两组患儿年龄、体重、病程、性别、病毒感染类型等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组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患儿接受抗病毒、抗炎、降低颅内压等综合对症治疗, 包括静脉注射利巴韦林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规格:1mL:0.1g, 国药准字H19993274) , 剂量为10mg/ (kg·d) , 2次/d, 连续用药5d;静脉注射20%甘露醇 (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 规格:50g:250mL, 国药准字H37020843) , 剂量为1g/ (kg·次) , 1次/6h, 30min内滴注完毕, 连续用药48h;静脉推注呋塞米 (天津华宇制药有限公司, 规格:2mL:20mg, 国药准字H12021275) , 剂量为1~2mg/ (kg·次) , 1次/8h, 连续用药48h;甲泼尼龙 (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 规格:0.125g, 国药准字H20040845) , 剂量为30mg/ (kg·d) 冲击治疗, 连续用药3d。同时控制液体量, 注意保持液体负平衡[2]。

B组患儿同时接受静脉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 (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规格:2.5g;50mL, 国药准字S10980061) 治疗, 剂量为1g/ (kg·d) , 连续用药3d[3]。

治疗期间注意观察对比两组患儿各症状体征控制时间和住院时间的差异性。

1.3 数据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珚x±s) 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对比两组患儿发热、惊厥、皮疹等症状、体征控制时间和住院时间发现, B组均明显短于A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珚x±s, d)

注:与A组比较, *P<0.05。

2.2 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引起小儿手足口病的病原微生物以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等为主, 其中肠道病毒71感染后易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临床表现为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 加之小儿对自身不适感常无法较好的表达, 临床易延误诊治, 导致患儿预后较差, 可遗留神经系统并发症, 甚至导致患儿死亡。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全年均可发病, 以4-7月发生率较高, 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这可能与该年龄段小儿免疫功能低下有关。目前临床对于小儿手足口病尚缺乏特异性的治疗药物, 仅以抗病毒、抗炎、降低颅内压等对症支持治疗为主[4]。

丙种球蛋白是从健康人血浆为原料分离纯化而得, 其中含有大量特异性IgG, 具有广谱抗病毒、抗炎、调节免疫等作用。丙种球蛋白进入人体后不仅能提供大量的特异性抗体, 还可阻断免疫病理损伤。对病毒性脑炎患儿颅内高压、脑实质损伤具有良好的缓解作用。同时可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多器官功能障碍, 尤其在继发性免疫功能低下患儿中疗效较好[5]。

目前临床对于丙种球蛋白对手足口病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可能与以下几种途径有关。丙种球蛋白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患儿血液中IgG浓度, 可快速中和肠道病毒, 阻断病毒在体内复制, 但不干扰机体产生主动抗体, 具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丙种球蛋白可增加免疫杀伤细胞功能, 使病毒对机体的损伤降低, 并通过增强免疫调节细胞功能, 阻断引起神经细胞损伤的免疫反应, 从而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脑细胞、促进功能恢复的作用。丙种球蛋白可封闭巨噬细胞的FC受体, 抑制炎症介质释放, 从而缓解炎症反应。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后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降低颅内压、抗惊厥等作用。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可迅速控制症状, 阻断病情进展, 缩短病程, 对患儿的预后有益[6]。

本研究中在对症治疗基础上辅以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患儿在发热、易惊、皮疹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方面明显短于单纯对症治疗患儿, 提示丙种球蛋白在控制症状、控制疾病转归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两组患儿均痊愈出院, 未发生一例死亡。治疗期间两组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提示该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本研究结果表明, 人血丙种球蛋白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有助于各症状体征的控制, 促进患儿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侯立维, 纪冬桦, 李相文.静注免疫球蛋白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 (13) :78-79.

[2]杨善志, 都鹏飞.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疗效观察[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9, 16 (2) :168-169.

[3]曹瑞源, 韩剑峰, 秦鄂德, 等.重症手足口病免疫球蛋白治疗的机理探讨[J].生物工程学报, 2011, 27 (5) :712-716.

[4]刘莉, 李青, 冯淑琴, 等.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的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10C) :3516-3518.

[5]曹跃增, 冉鹏飞, 高飞.大剂量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手足口病重症并脑炎的疗效[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5) :79-80.

手足口病合并脑炎 篇6

1病例特点

患儿, 男, 1岁4个月, 2009年5月21日因发热、口腔溃疡3d, 出皮疹0.5d而就诊。患儿于3d前出现发热, 为高热, 且口腔溃烂, 胃纳差, 偶见四肢抖动, 无恶心、呕吐, 无呼吸困难, 无意识障碍, 曾在当地私人诊所就医, 具体用药不详, 治疗效果不明显, 高热不退。于0.5d前手、足出现皮疹, 为进一步诊治拟“手足口病”收住感染内科。入院后患儿常哭闹, 入睡后偶出现惊厥、四肢抖动。

既往史:平素体质一般, 无手术、外伤史, 无输血史, 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预防接种正常。个人史:出生原籍, 生长发育正常, 有手足口病接触史。家族史:父母体质好, 家族中无肿瘤、传染病、遗传病病史。

体格检查:T 38.6℃, P 145次/min, R 35次/min, 体质量10kg, 头围48cm。神志清, 精神差, 急性重病容, 手足可见少许散在淡红色点状小丘疹, 口腔见2处约0.2×0.3cm2溃疡面。颈抵抗, 气管居中, 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稍粗, 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45次/min, 律齐, 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 腹壁静脉无怒张, 无压痛及反跳痛, 无触及包块。肝脏仅可触及, 质地软, 脾未能触及, 肠鸣音正常。四肢肌力Ⅳ级, 肌张力减弱, 病理征未引出。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8.3×109/L, N 0.48, L 0.445, M 1.08×109/L, RBC 5.71×1012/L, Hb 95g/L, MCV 53.2fl, PLT 419×109/L;血液生化:CREA 23μmol/L, GLU 7.51mmol/L, Na+135.3mmol/L。患儿家属不同意行腰椎穿刺, 故缺乏脑脊液标本检查数据。床边X线片示:两肺、心膈未见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

入院后, 根据卫生部2008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 初步诊断为: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

2药学监护

2.1 监护原因

患儿在入院的第2天 (即5月22日) 8∶30, 突然出现呼吸急促, 达70次/min, 呼之不应, 意识障碍, 嗜睡, 痛刺激反应差, 颈抵抗, 四肢肌张力下降等, 可能出现心肌炎、肺水肿、脑干损害等并发症, 随时可能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等, 病情危重。为救治患儿, 要求临床药师会诊, 提供药学监护。

2.2 监护过程

5月22日:8∶30, 患儿病情危重, 出现呼之不应, 意识障碍, 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 考虑病毒性脑炎、颅内压升高所致, 建议增大原有用药剂量:甘露醇注射液由每8小时给药1次增至每4小时给药1次;甲基泼尼松龙针由每天120mg增至每天160mg;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由每天5.0g增至每天10g。经以上药物冲击治疗, 患儿神志转清, 但病情仍危重。为控制感染, 临床药师建议将阿奇霉素改为头孢呋辛 (商品名:西力欣) , 并加用西咪替丁注射液抑制胃酸分泌。

5月23日:患儿仍发热, 呼之能应, 呼吸气促, 24h入量1 435ml, 出量1 110ml, 睡眠时间中有双手抖动, 频率较前减少, 手、足见少许散在淡红色小丘疹, 颈抵抗, 心、肺、腹检查 (-) 。生化8项示Ca2+ 3.2mmol/L、Na+134.8mmol/L, 余未见异常。心肌酶、肌钙蛋白正常, 动脉血气分析示:PCO2↓、PO2↑、HCO3-↓, 考虑过度呼气引起呼吸性碱中毒代偿期。患儿病情稍好转, 但仍病重。建议:抗病毒药、抗菌药、甲基泼尼松龙针继续原方案;肌苷针由每天0.1g增至每天0.2g;甘露醇注射液由每4小时给药1次减至每6小时给药1次;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由每天10.0g减至每天5g。临床医师采纳以上建议, 并将营养心肌药物磷酸肌酸钠由每天0.3g增至每天0.5g。

5月24日:患儿神志清, 呼吸仍促, 无发热, 睡眠时出现双手抖动2次, 手、足、口腔皮疹较前消退, 颈抵抗可疑阳性, 心、肺、腹检查 (-) 。患儿病情好转, 且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量已够, 建议停用;甲基泼尼松龙针可逐渐减量, 建议先减至每天30mg;为控制液体入量, 建议停用西咪替丁注射液, 改为口服磷酸铝凝胶;其余药物继续按原方案执行。

5月25日:患儿神志清, 精神疲倦, 无发热, 出入量约1 030ml, 未出现四肢抖动, 手、足、口腔皮疹基本消退。颈无抵抗, 心、肺、腹检查 (-) , 一般情况好转。用药建议:甲基泼尼松龙针减至每天10mg;甘露醇注射液由每6小时给药1次减至每12小时给药1次。

5月26日:患儿神志清, 精神可, T 36.9℃, 未发热, 无出现四肢抖动, 手、足、口腔皮疹已消退, 胃纳、二便正常, 心、肺听诊无异常, 腹平软, 无压痛及反跳痛。患儿已3d无发热, 且无颅内高压征象, 建议停用头孢呋辛针、甘露醇针、甲基泼尼松龙针。

5月27日:患儿神志清, 精神可, 无发热, 无抽搐、无四肢抖动, 手、足、口腔无皮疹, 胃纳、二便正常, 生命体征正常, 心、肺、腹检查 (-) , 继续密切观察病情, 治疗同前。

5月28日:患儿神志清, 精神好, 查体无特殊体征, 患儿治愈出院, 药学监护结束。

2.3 患儿药历表

见表1。

2.4 监护结果

患儿重症HFMD合并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消失, 体温恢复正常, 皮疹消退, 达到治愈出院标准, 药学监护成功。

3讨论

近年来, 我国部分地区先后发生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发的手足口病疫情, 个别地方出现患儿死亡, 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HFMD病情进展快, 临床上可分为4期: (1) 皮疹/疱疹性咽峡炎期; (2) 脑炎期; (3) 心血管功能衰竭期; (4) 恢复期。HFMD进入脑炎期后, 如治疗不及时, 则病情迅速恶化, 由第2期进展为心血管功能衰竭期, 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 甚至心肌炎, 多于12h内心跳骤停而猝死[3]。该例患儿处于脑炎期, 由于发现及时, 在门诊发现神经系统症状后即收住入院, 并成立由医、护、药人员组成的特医特护小组进行救治, 早期给予控制入量、脱水、激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控制细菌感染等治疗, 效果明显, 未进展至心血管功能衰竭期, 未出现肺水肿、肺出血、心力衰竭及死亡等, 在出院后也无神经系统后遗症出现, 说明患儿的救治是成功的。

本病例主要药学监护点: (1) 甘露醇可提高血浆渗透压, 减轻组织水肿, 降低颅内压作用。本例患儿根据病情随时调整给药间隔时间, 并严密监护有无不良反应发生, 如患儿有无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低血容量性循环功能障碍等, 本例患儿未发生上述不良反应。 (2) 注射用免疫球蛋白能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和免疫调节功能, 但可出现不适、荨麻疹、咳嗽、发热、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等药物不良反应, 故输注该药时速度宜慢并需密切观察患儿一般情况和生命体征。 (3) 为增强抗炎作用, 减轻炎症渗出, 阻断免疫反应, 本例患儿应用甲泼尼龙进行冲击治疗。激素冲击治疗可出现水钠潴留、高血压、精神症状、上消化道大出血、继发感染、停药后疾病反跳等不良反应, 本例患儿特医特护小组人员严密监控每天24h尿量以及生命体征, 并采纳临床药师以下建议:使用西咪替丁抑制胃酸分泌、使用头孢呋辛控制细菌感染, 逐步减量停用甲基泼尼松龙等。经采取上述措施, 本例患儿无不良反应的发生。 (4) 控制细菌感染方面, 原医嘱已使用抗菌药物阿奇霉素, 临床药师认为阿奇霉素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的消化道反应以及头昏、头痛的神经系统反应, 且发生率较高, 药物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与患儿脑炎所表现的症状基本相同, 影响病情观察及病情分析;且阿奇霉素治疗<2岁小儿疾病的疗效与安全性尚未确立, 应慎用[4]。临床药师建议停用阿奇霉素, 改用对多种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有效、不良反应相对少、且在脑膜有炎症时, 可通过血脑屏障的头孢呋辛。医师接受了该建议, 使患儿感染控制较为理想。

本例患儿的成功救治, 与医师的正确诊断及正确医嘱、与护师的精心护理、与临床药师的药学监护密切相关。临床药师作为治疗团队的一员, 应通过陪同医生查房、采集病史和用药史、解读基本的辅助检查结果、参与具体诊疗过程等临床实践, 逐渐强化医学理论知识, 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才能增进与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交流, 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个体化药学监护[5]。

关键词:临床药师,手足口病,药学监护

参考文献

[1]赵顺英, 李兴旺, 江载芳.关注小儿重症肠道病毒71型感染[J].中华儿科杂志, 2008, 46 (6) :401-403.

[2]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S].2008.

[3]易容松.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9例临床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9, 31 (1) :67.

[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541.

手足口病合并脑炎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2-2014年收治小儿手足口病合并早期脑炎患儿86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其中男49例, 女37例, 年龄5个月~5岁, 平均 (2.8±1.52) 岁。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临床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易激惹、恶心呕吐、嗜睡, 体温>38.5℃、口腔溃疡, 疱疹, 伴坐立不稳, 其中肢体抖动56例, 易激惹12例, 精神萎靡52例, 呕吐11例, 颈抵抗 (+) 2例, 诉头痛5例。所有患儿均无抽搐、昏迷及意识改变。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均遵照医嘱给予病毒唑10~15 mg/ (kg·d) 、喜炎平0.1~0.2mg/ (kg·d) 、静滴头孢他啶50~150 mg/ (kg·d) 。若患儿颅内压升高, 应予20%甘露醇5 m L/kg, 6~8 h/次, 在20 min内静脉注射或加压快速静滴, 必要时给予糖皮质激素、甘油果糖及人血免疫球蛋白、吸氧等对症处理。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循证护理的理念及实施步骤进行具体指导, 制定护理措施。 (1) 确定问题:全面分析评估患儿的具体情况, 确定患儿早期手足口病合并脑炎需要循证的护理问题:严密观察早期干预, 健康宣教, 消毒隔离, 对症护理。 (2) 循证支持:通过网络及数据库利用相应的关键词检索有关文献, 寻找有关各种护理措施及其相应的支持证据。 (3) 评论检索文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寻找关于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治疗护理干预方面的研究新进展, 同时把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及患儿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指定合理的护理计划进行护理。

循证护理: (1) 严密观察早期干预:密切关注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的早期特征, 对持续高热>38.5℃、精神萎靡、肢体无力或抖动、易激惹、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心率增快、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高血糖, 当出现上述任何一项应立即报告医生, 高度关注立即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如腰穿、脑电图、血气分析、心肌酶谱等, 早期进行干预如降温、镇静、止惊、降颅压、吸氧等, 及早用药, 阻断病情的进展。a.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对3岁以下疱疹不典型、精神差、持续发热>4 h的患儿作为重点巡视对象。体温>37.2℃的患儿每4 h测量体温1次并记录。体温>38.5℃的患儿要高度关注, 多喂水, 给予物理降温, 可用温水擦浴, 有皮疹者不宜使用酒精擦浴, 头部敷退热帖或头部用冰袋,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出汗后及时更换衣物, 尽快使体温降至38℃以下, 以保护脑细胞、降低耗氧量, 防止病情加重。b.严密观察患儿精神神经症状, 观察有无嗜睡、烦躁不安、易惊、肢体抖动、震颤等神经症状, 若患儿精神萎靡、哭闹明显、有肢体抖动、站立不稳等提示病情加重。要及时通知医生早期干预积极治疗。若患儿出现持续高热烦躁不安、头痛频繁呕吐、有颈抵抗、肌张力增高, 提示颅内压增高, 要及时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此时应监测患儿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 将患儿头肩抬高15°~30°以减轻脑水肿, 呕吐频繁时协助将其头部靠向一侧, 及时清除患儿口腔内的分泌物, 避免患儿误吸,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予氧气吸入, 有痰液阻塞时立即吸痰, 必要时气管切开, 预防呼吸道感染。减少各种刺激, 各项操作尽量集中进行, 建立静脉通道, 根据病情遵医嘱用药,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激素冲击可作为重症脑炎的基础治疗, 抑制过度的炎性反应, 阻断病情的发展。c.密切观察患儿末梢循环状况:末梢循环差、肢端发凉者应给予保暖, 如患儿面色苍白, 出冷汗, 肢端发冷, 出现皮肤花纹, 提示病情加重, 应立即通知医生转入重症监护室积极抢救。 (2) 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向患儿家长介绍本病相关知识, 传播途径、消毒隔离方法、病情观察、治疗护理措施、有可能出现的预后及需配合的方法, 并详细介绍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早期表现:高热不退, 体温大多数持续>38.5℃, 呼吸、心率加快, 早期的神经系统症状多为精神萎靡、哭闹不安或嗜睡、易惊、肢体抖动或无力、头痛呕吐、颈部抵抗等。通过个别交谈、发放宣教手册、墙报介绍, 使家长掌握早期特征性表现, 及早报告医护人员进行早期干预阻断病情发展。 (3) 消毒隔离: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 每天用紫外线消毒仪进行空气消毒两次, 病房内所有地方每天用含氯消毒液500mg/L擦拭3次, 地面用含氯消毒液喷洒, 患儿专用食具每天煮沸消毒, 不随地吐痰和大小便, 患儿使用过的物品一律严格消毒, 患儿饭前便后要洗手, 家人为患儿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要认真洗手, 医务人员接触每位患儿前后要按卫生洗手法洗手并用碘伏消毒双手。 (4) 对症护理:a.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饭前饭后可0.9%氯化钠溶液漱口, 不会漱口的患儿交替喂饮温开水和淡盐水, 给予口腔溃疡疼痛剧烈患儿少量2%利多卡因局部应用, 同时在局部喷西瓜霜喷雾剂, 以消炎止痛和促进溃疡愈合。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清淡易消化、温凉可口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同时避免进食辛辣粗糙刺激性食物, 少食多餐多喝温开水。b.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 衣被要整洁、柔软、干燥, 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疱疹, 如果皮痒难忍可外涂炉甘石洗剂, 避免疱疹感染, 疱疹破溃后可局部涂阿昔洛韦软膏, 糜烂渗液者可用0.5%硫酸锌溶液湿敷[2], 已结痂的病灶让其自行脱落, 不能强行撕破。

疗效判定标准[3]: (1) 治愈:体温48 h内恢复正常, 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恢复至接近正常; (2) 好转:72 h内体温正常, 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恢复接近正常; (3) 无效:治疗72 h以上仍发热, 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甚至加重发展成重症脑炎或出现并发症。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头疼呕吐缓解时间、退热时间、肢体抖动改善时间等均较对照组短,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经过积极的护理, 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是手足口病分期的第二期, 多发生在病程的1~5 d, 此期治疗和护理对该病的预后与转归有重要意义。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由于患儿个体差异、就诊时机、病毒感染的种类、护理方法的差异对疾病的预后存在一定的影响, 该研究是依据手足口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病情特点, 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 通过严密观察、早期干预、及时规范的护理措施, 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特征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病情转归较好, 治愈率明显提高, 阻断了向重症脑炎的进展, 有效地提高了救治成功率。该研究观察组中仅有1例发展为重型脑炎, 对照组有6例发展为重症脑炎, 转归情况明显不同。

循证护理是从患者出发, 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个体化护理, 更注重护理过程的连续性和持续性, 更能及早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患儿病情进展快, 短时间内可引起致死性脑病、肺水肿、肺出血、呼吸循环衰竭等。早期发现重危患儿是抢救治疗成功的关键, 护理人员应重点观察患儿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面色变化和末梢循环状态, 加强生命体征和血糖的检测, 及早配合医生识别重症病例的早期临床征象, 正确预见, 果断处理, 提供准确、及时的护理服务, 为救治患儿赢得时间, 为成功救治提供依据。应用循证护理为患者提供了优质的护理服务, 有效地提高了临床效果。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 P<0.05。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 P<0.05。

参考文献

[1]李琳琴.10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9) :135.

[2]陶建兰.循证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护理中的应用[J].健康必读, 2012, 11 (6) :380.

手足口病合并脑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 年3 月~2015 年3 月徐州儿童医院收治的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98 例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63 例,女35 例;年龄6 个月~8 岁,平均(4.3±0.6) 岁; 病程0.5~7.5 d, 平均(3.23±0.54)d; 所有患儿均有发热,体温37.2~39.5℃,平均(38.4±9.5)℃;皮疹分布:手部82 例,足部75 例,口腔58 例,肛周37 例,其他21 例;神经系统症状临床表现:精神萎靡90 例,肢体震颤81 例,恶心呕吐56 例,肢体抖动49 例,肌力下降47 例,眼球运动障碍36 例,抽搐惊厥25 例,头痛22 例,嗜睡19 例,颈抵抗15 例,吞咽困难15例,呛咳11 例;病情轻重程度:轻度45 例,中度33 例,重度20 例。 病情轻重程度判定标准:轻度表现为嗜睡、易惊、精神差等;中度体征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表现为头痛、肢体抖动、惊厥、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恶心呕吐等;重度表现为频繁抽搐、肌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发绀、血性泡沫痰、呼吸困难、休克等。 所有患儿均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 年版)》[9]的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综合性治疗措施: 嘱患儿多休息,密切观察患儿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及末梢循环等的变化。 应用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在急性期给予地塞米松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甘露醇降低颅内压,速尿临时一次减少循环血容量,重症患儿给予抗生素,保护心肌等对症治疗,控制液体滴速,保持内环境稳定。

1.3 脑电图检查方法

采用数字脑电图仪(日本光电工业株式会社,型号:EEC-P200) 按照国际10/20 系统将电极置于患儿头皮上,<3 岁患儿(包含3 岁),电极设为Fp1、Fp2、C3、C4、O1、O2、T3、T4、T8; 对>3 岁患儿, 电极设为Fp1、Fp2、F1、F2、C3、C4、P1、P2、O1、O2、F7、F8、T3、T4、T5、T6,以双耳A1、A2 作为参考电极,分别采用单极及双极导联, 描记分析患儿清醒和/或睡眠状态下的脑电图,每次描记时间不短于半小时。 时间常数设为0.3 s,高频滤波功率为50 Hz,纸速为3 cm/s,灵敏度为50 μV/5 mm。 对受试者进行睁眼闭眼试验和闪光刺激、过度换气3 min常规诱发试验。参考福山幸夫[10]的《小儿实用脑电图学》标准将异常脑电图可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异常: 1轻度异常脑电图:α 波节律很不规则或很不稳定,频率差超过24.5 Hz,波幅不对称,两侧波幅差超过30%,枕区超过50%,睁眼抑制反应消失或不显著。 额区或各区出现高幅 β 波, 波幅达50~100 μV。 Q波活动增加,某些部位Q活动占优势,有时各区均见Q波。 过度换气后出现高幅Q波。 额区或颞区中幅 θ 波达20%,低幅 δ 波达10%。过度换气诱发出70 μV以上 θ 波或25 μV以上 δ 波。 2中度异常脑电图:α 节活动频率减慢消失, 枕区原有 α 波消失或一侧减少消失,呈现明显的不对称。 弥散性Q活动占优势,出现阵发性Q波活动。 中波幅 θ 活动数量达50%。过度换气后,成组或成群地出现高波幅 δ 波。3重度异常脑电图:弥散性Q及 δ 活动占优势,在慢波间为高电压 δ 活动。 α 节律消失或仅存少量8 Hz α波散在。 出现阵发性 δ 波。 自发或诱发地长程或反复出现高波幅棘波、尖波或棘慢综合波。 出现爆发性抑制活动或平坦活动。 所有患儿均于入院后行脑电图检查,并于2 周后复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电图入院检查结果

入院后,全部98 例患儿均行脑电图检查,结果显示81 例异常,异常率为82.65%,临床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慢波活动增多,其中,脑电图轻度异常42 例,中度异常26 例,重度异常13 例。

2.2 脑电图复查结果

本组81 例患儿2 周后均复诊。 42 例脑电图轻度异常患儿复查后38 例脑电图恢复正常,余4 例脑电图呈现明显好转趋势;临床随诊结果显示,38 例临床症状消失,4 例临床症状较前明显好转。 26 例脑电图中度异常患儿复查后19 例脑电图恢复正常,4 例脑电图转为轻度异常,3 例脑电图持续异常改变; 临床随诊结果显示,22 例临床症状消失,2 例临床症状较前好转,2 例临床症状较前无明显改善。 13 例脑电图重度异常患儿复查后3 例脑电图恢复正常,6 例脑电图转为中度异常,4 例脑电图无明显变化; 临床随诊结果显示,3 例临床症状消失,7 例临床症状较前明显好转,3 例临床症状较前无明显改善。

2.3 患儿病情轻重程度与脑电图异常的关系分析

脑电图异常程度随着患儿脑炎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r= 0.584,P < 0.01)。 见表1。

3 讨论

1958 年新西兰报道了首例手足口病[11],近年来手足口病在我国和东南亚部分地区不断暴发流行,其致病病毒主要是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 型,病毒会侵害患儿的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器官[12]。 不同的病毒亚型感染后,患儿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有些患儿表现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有些患儿表现为单纯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颊炎等轻症,病情严重者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引发各种严重并发症,其中心肌炎、肺炎、脑炎是手足口病的三大并发症[13,14]。 儿童免疫功能不健全,血脑屏障尚未发育成熟,自身抵抗病毒的能力较弱,故病原传播速度极快,极易在短期内造成大规模流行[15]。 手足口病合并脑炎重症患儿病情多凶险,病死率较高[16]。 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伤的部位主要集中于下丘脑、中脑及延髓等部位,有研究报道,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病死率较单纯小儿手足口病高出约4.8%,而且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也较单纯小儿手足口病高出14.3%[17,18]。 由于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临床早期患儿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不典型,特异性诊断依据较难获得,很容易导致误诊、漏诊。 脑电图能够分析神经细胞的电生理活动,直接反映大脑的功能状态,通常脑电图的异常改变对脑损害的反映程度较临床表现更敏感,能够有效指导临床医师对疾病的发展和病情的早期变化做出判断。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临床主要表现为脑膜和/或脑实质的变性、破坏,进而导致脑功能受损,这也是脑电图能及早检测病情发展变化的病理基础,由于小儿手足口病恶化的早期多表现为神经系统受累,有利于预测病情发展, 因此脑电图成为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一项重要的物理学检测手段[19]。 病毒性脑炎急性期脑电图异常检出率可达80%~90%,大多数患儿早期即可出现脑电图异常, 临床多呈现弥散性背景慢波异常,有助于协助诊断及判断预后情况,并可作为判断脑炎严重程度的指标[20]。 同时,脑电图对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诊断敏感性较高,且为无创性检查,价格合理,更易为患者和/或家属所接受。 脑电图可在不同发病时期对患儿进行动态监测, 对早期发现是否合并脑组织损伤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分析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的脑电图特征对于早期诊断、 病情轻重程度的判断、 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临床意义。

小儿手足口病可引起神经系统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导致神经细胞坏死,促使胶质反应性增生,破坏脑实质,甚或引起变性,最终损伤脑功能,引起异常脑电图。 本研究结果显示,入院后98 例患儿均行脑电图检查,其中81 例脑电图异常,异常率高达82.65%, 提示其可以作为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诊断标准之一。 及早进行脑电图检查,有利于病毒性脑炎的早发现、早治疗,从而尽快控制病情,改善预后。

本组81 例患儿2 周后均复诊。 42 例脑电图轻度异常患儿复查后38 例脑电图恢复正常, 余4 例脑电图呈现明显好转趋势;临床随诊结果显示,38 例临床症状消失,4 例较前明显好转。 26 例脑电图中度异常患儿复查后19 例脑电图恢复正常,4 例转为轻度异常,3 例持续异常改变; 临床随诊22 例临床症状消失,2 例较前好转,2 例无明显改善。 13 例脑电图重度异常患儿复查后3 例脑电图恢复正常,6 例转为中度异常,4 例无明显变化; 临床随诊结果显示,3 例临床症状消失,7 例较前明显好转,3 例无明显改善。 结果提示,随着临床症状的改善,脑电图异常程度逐渐减轻,且患儿脑电图的异常程度越轻,其病情恢复越快,预后越好,而患儿脑电图的异常程度越重,其病情恢复越慢,预后越差,因此脑电图可作为判定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预后情况的重要证据。 脑电图的持续性异常,尤其是局灶性异常,往往提示临床脑损害的严重性或脑炎后癫痫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脑电图若表现为高、中波幅或低波弥漫性背景异常者,患儿一般预后较差,易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脑电图异常程度轻者,恢复快,预后好;脑电图异常程度重者,恢复慢,预后差。 因此,脑电图可作为判定病情轻重、疾病转归和预后的客观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脑电图异常程度随着患儿脑炎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呈正相关,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r = 0.584,P < 0.01)。 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病情程度越重,脑电图的异常率也越高,二者呈现良好的相关性。 本研究结果从理论上说明了脑电图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提示脑电图可作为判定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病情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并为临床采用脑电图监测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进一步提供了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脑电图作为早期诊断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重要参考指标, 较影像学手段有着更高的敏感性,脑电图的异常程度与脑炎的病情轻重程度密切相关,脑电图的无创性与动态性对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均有一定的意义,并能有效地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及转归预后, 在临床工作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且脑电图检查简便易行,费用低,无创检查对患者的痛苦小,更容易为患者所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脑电图对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诊断及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3月徐州儿童医院收治的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98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于入院后行脑电图检查,并于2周后复查。结果 入院后,全部98例患儿均行脑电图检查,结果显示81例异常,异常率为82.65%,临床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慢波活动增多,其中,脑电图轻度异常42例,中度异常26例,重度异常13例。81例患儿均随诊。42例脑电图轻度异常患儿复查后38例脑电图恢复正常,余4例脑电图呈现明显好转趋势;临床随诊结果显示,38例临床症状消失,4例临床症状较前明显好转。26例脑电图中度异常患儿复查后19例脑电图恢复正常,4例脑电图转为轻度异常,3例脑电图持续异常改变;临床随诊结果显示,22例临床症状消失,2例临床症状较前好转,2例临床症状较前无明显改善。13例脑电图重度异常患儿复查后3例脑电图恢复正常,6例脑电图转为中度异常,4例脑电图无明显变化;临床随诊结果显示,3例临床症状消失,7例临床症状较前明显好转,3例临床症状较前无明显改善。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脑电图异常程度随着患儿脑炎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呈正相关,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r=0.584,P<0.01)。结论 脑电图可作为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一项有效的诊断标准,有助于判断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病情严重程度,同时有利于判断疾病的预后。

上一篇:表面肌电信号下一篇:初中政治课的创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