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手足口病的护理

2024-05-15

儿童手足口病的护理(精选10篇)

儿童手足口病的护理 篇1

手足口病属于最近几年以来在医院临床中比较多见的一类肠道病毒感染, 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手足口病又被称之为发疹性水疱型口腔炎, 此病一年四季都能够发病, 多数在5~7月, 一般在5岁以下的幼儿中比较多见, 特别是3岁以下的发病概率最高[1], 能够导致患者发热以及手足口等位置出现皮疹和疱疹, 部分患者会发生肺炎、脑炎以及心肌炎等, 重症患者的病情发展速度非常快, 在很短的时间之内会造成患者死亡[2]。导致手足口病的致病菌有二十多种, 主要是肠道病毒71型以及柯萨奇病毒A16型[3]。本文选取50例重症手足口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为患者进行皮肤、高热、消毒隔离、并发症、口腔以及心理等方面护理,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3月的50例重症手足口患儿资料, 50例患者中男33例, 女17例, 其中3岁以下的婴幼儿22例, 5~7月幼儿28例。50例患者全部发生皮疹, 分布于患者的手、足、膝、臀等位置, 其中以椭圆形或者是圆形的红色斑丘疹比较多见, 50例患者全部发生口腔黏膜病变情况, 大多数患者和皮疹一同出现, 少部分患者提前出现, 主要表现为饮食困难、水疱、疼痛以及溃疡, 发生位置在患者的颊黏膜、硬腭、舌以及唇部。大多数患者出现发热, 主要为高热, 患者平均体温为38.8℃, 少数患者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表现为恶心、咳嗽、呕吐及咳痰等。

1.2 护理方法

手足口病主要为接触传播, 所以患者只要确诊, 需要马上实施隔离治疗, 针对重症患者保证其在隔离室之内进行活动, 家属严禁入内, 隔离室每天实施紫外线照射消毒2 h, 保证空气清新, 医护工作者在接触患者之后需要进行双手消毒, 避免院内感染。保持患者的床单、衣服以及被褥干净, 患者所穿的衣服应该保持透气和宽松, 降低对皮肤的刺激。50例患者全部发生口腔黏膜疱疹和溃疡, 所以导致食欲不振以及哭闹不眠, 针对此情况, 护理人员需要保持患者的口腔清洁, 在患者进餐前后, 为其进行生理盐水漱口, 对其清洁口腔的时候保持动作轻柔, 针对口腔糜烂的位置使用维生素B2涂抹, 增强糜烂位置的愈合, 减少患者的疼痛。患者适宜吃一些高维生素、容易消化、营养丰富以及高蛋白的食物, 例如菜粥、牛奶、鸡蛋汤以及鱼粥等, 不要吃一些油腻、辛辣以及过咸等刺激性食物, 降低对患者口腔的刺激, 针对拒食的患者, 进行静脉补液, 保持水分平衡。手足口病患者一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 重症患者主要为高热, 护理人员需要对其进行温水擦浴, 服用退热剂, 提高对高热患者的巡视, 倘若发生其他症状马上向医师报告, 做好早诊断、早治疗。因为医院的环境比较特殊, 皮疹以及疱疹患者疼痛难忍, 所以一般会出现紧张、抵触以及恐惧的心理, 护理人员应该保持态度亲切和蔼, 获得患者的信任, 降低患者的抵触情绪, 使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患者出现脑炎并发症, 应该马上清理其空腔异物, 确保呼吸道通畅, 为患者及时的补液, 为患者注射甘露醇, 使患者的颅内压降低;患者出现心肌炎并发症, 使患者保持舒适的卧位, 严格观察患者的血压、意识以及尿量变化情况, 为患者实施心电监护, 出现异常情况马上报告医师, 确保患者的大便通畅, 防止出现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情况;患者出现肺炎并发症, 需要保持安静的环境, 帮助患者更换体位, 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 针对痰液黏稠的患者实施蒸汽吸入或者是雾化吸入;患者出现肺水肿并发症, 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取坐位, 使双腿保持下垂, 降低静脉回流, 马上建立静脉通道, 按照医嘱实施强心药、皮质激素、镇静、血管扩张、利尿以及氨茶碱等治疗。

2 结果

50例患者通过有效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 皮疹全部消退, 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 其中3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 其中并发心肌炎的患者有8例, 并发脑炎的患者有20例, 并发肺炎的患者有2例, 并发肺水肿的患者有2例, 没有出现死亡病例。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于肠道病毒导致的丙类急性传染病, 按照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将其分为5期, 为手足口出疹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心肺功能衰竭期以及恢复期。倘若没有实施有效的诊治和护理, 患者的病情发展快速会危及到生命[4], 所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尤其是在手足口病的高峰期实施对症治疗及精心护理, 能起到防治的作用。本组50例患者通过有效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 皮疹全部消退, 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 其中3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 没有死亡病例, 由此可见, 针对重症手足口患者实施对症治疗以及精心护理能够显著增强患者的治愈概率, 对于手足口病的大流行起到防止的作用, 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3月5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为患者进行皮肤、高热、消毒隔离、并发症、口腔以及心理等方面护理。结果 50例患者通过有效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 皮疹全部消退, 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 其中3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 没有死亡病例。结论 针对重症手足口病患者实施对症治疗以及精心护理, 能够显著增强患者的治愈概率, 对于手足口病的大流行起到防止的作用, 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护理,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沙.67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1, 7 (11) :63-64.

[2]陈爱民, 潘咏梅, 陈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特征的观察与护理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6 (7) :276-277.

[3]张美英.8例重症手足口病的监护[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18 (12) :215-216.

[4]魏艳苏, 刘学英, 赵敬肖, 等.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J].河北医药, 2011, 22 (5) :154-155.

夏季谨防儿童手足口病 篇2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可经飞沫、粪便、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手足口病毒只感染0~14岁儿童,成人感染后虽不发病,但能传播病毒。如家长携带了病毒后与孩子有亲密接触,就很容易传染给孩子。当下是各种传染病的好发季节,家长与孩子尤其要重视对手足口病的预防。

发病初期易被误诊为感冒

手足口病又叫发疹性口腔炎,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病初期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烧情况可持续4~5日,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疹子不像蚊虫叮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手足口病虽然不算危重疾病,但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会出现溃疡,患儿疼痛难忍,时时啼哭、烦躁、流口水,不能吃东西,尿黄,严重者可伴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个别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

传染期较长 肠病毒主要在肠道内繁殖,随粪便排出体外,粪便排泄病毒可持续5~8周;从发病前几天一直到病后5~8周,但一般在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多 除了肠道可以排出病毒以外,在初次感染后1~3周呼吸道也可排出病毒,皮疹破溃后的分泌物或出血性结膜炎的眼睛分泌物也具有传染性。因此它可通过消化道、接触和呼吸道等多种途径传播。

流行期很长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一般疫情3月份逐渐上升,5月底至6月中旬达到高峰,以后缓慢下降,到9月学生开学后,再次出现流行高峰,10月以后发病者逐渐减少。

婴幼儿感染严重 3岁以下的幼儿最容易感染。儿童接触病人后80%以上都会发病,说明儿童中的隐性感染率较低。年龄越小,感染后的症状越严重;年长儿童和成人也可能被感染,但一般症状较轻,或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

可多次感染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的种类很多,不同类型的肠道病毒感染后没有或很少有交叉免疫力,一种肠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的免疫力持续时间较短,不会获得终身免疫。因此,手足口病隔几年就会有一次大流行。另外,不同的病毒型可在同年流行,所以幼儿一年有可能2~3次被感染。

家庭预防,重在消毒

1.饭前便后、外出归来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2.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家长一定要做到宝宝的碗、筷、勺、杯等专用、专放,不要和大人的餐具混放、共用。此外,对宝宝所使用的餐具或奶瓶等,要每天进行高温消毒,用沸水煮15分钟以上,最好每天彻底消毒一次。

3.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勤晒衣服。

4.家里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因为在清新的空气中,病毒是很难在室内“逗留”或繁殖的。居室每天应最少通风三次以上,并且每次的通风时间不能短于30分钟。

5.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不要带孩子去幼儿园或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一旦孩子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情况,应立即带其到医院就诊。手足口病患儿愈后都较好,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个别重症患儿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

儿童手足口病防护的分析 篇3

1 手足口病的“防”, 就是要加强预防、宣教、隔离及消毒工作

(1) 开展健康教育, 提高群众防控意识。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宣传单等各种宣传形式, 介绍传染病的防控知识, 告诫家长手足口病流行季节不要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 避免与患儿接触。对儿童玩具、餐具、衣物、用品要预防性消毒, 家长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倡导做到预防手足口病15字口诀:“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常通风、晒衣被”, 逐渐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可以有效地阻断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2) 在生活当中, 家长随时注意观察孩子有无手足口病样症状, 入园时幼儿园应严把入园晨检及全日观察关。流行期间每天晨检时更要认真检查孩子皮肤 (主要是手心、脚心) 和口腔有没有异常, 发现孩子急性发病, 发热, 手、足、口腔粘膜等部位有米粒大小疱疹, 要引起高度重视, 及早做好隔离和就医工作。将患儿及时隔离, 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的房间内, 限制患儿及家属出入。

患儿隔离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人群密切接触是主要传播原因, 通常以发病后1周传染性最强, 所以一般需隔离1~2周。

我园从2007年至2010年累计发现47例临床手足口病。15例仅出现口腔咽部疱疹。10例中度发热, 伴手、足、口腔、肛门皮疹。18例仅出现手足轻微红疹, 口腔溃疡。2007年6月25日至8月2日, 发现临床手足口病病例43例, 波及幼儿园各个班级。当时只对患儿采取居家隔离治疗、休息1~2周。并告诉家长孩子发烧时立即去医院诊治。没有对发病孩子所在班级停课隔离。2008年无临床病例发生。2009年8月3日发现1例临床手足口病病例, 去医院确诊后居家隔离治疗、休息。当即对该班儿童停课隔离1周, 孩子复课后再没有病例发生。2010年7月7日, 在同一个班级发现2例临床手足口病病例, 当即对该班儿童停课1周, 7月13日该班级又发现1例临床手足口病病例, 接着对该班又继续停课3d。三名儿童先后去医院确诊后, 居家隔离治疗、休息。直至孩子病愈后复课, 我园再无手足口病例发生。2007年我园手足口病之所以传播范围广,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对密切接触者 (同一班级儿童) 及时采取有效隔离措施, 导致手足口病的交叉传播。2009年和2010年, 我园果断实施密切接触者居家治疗隔离, 并对该班级实施严格彻底全面消毒工作, 达到了有效阻断手足口病疫情传播的目的。

2 手足口病的“护”就是要做好全面的护理工作

一般情况下, 手足口病如果没有任何的并发症出现, 孩子在很好的护理氛围中, 注意隔离, 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 清淡饮食, 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一般7~10d就能自行痊愈, 因此完全不必恐慌。重症病例须立即去医院住院治疗, 以免延误病情。

(1) 口腔护理与饮食:由于唾液是手足口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因此应特别注重口腔护理与消炎。每次进食前后, 用温水或0.9%生理盐水漱口, 或清洗口腔。已有溃疡者取可选用青黛散、冰硼散等, 1d2~3次[1]。同时, 在饮食上应选择易消化, 清淡、质软、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冰冷、辛辣、过咸等刺激性食物, 多喝温开水, 少食多餐。

(2) 皮肤护理: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舒适、柔软, 经常更换, 清洗时应与大人分开洗涤。剪短指甲, 防止抓破皮疹。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 待有疱疹破溃时, 可涂0.5%碘伏, 皮疹部位少接触水, 避免皮疹感染。

(3) 观察病情变化:对一般低热或中度发热的手足口病患儿, 应卧床休息, 多饮水。必要时根据医嘱可予口服布洛芬类退热药[2]。在发病1~5d左右, 若发现孩子持续高热不退, 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呼吸、心率增快, 出冷汗等症状时。要引起高度重视, 立即送医院治疗, 以免延误病情。

3 结语

通过对我园近几年来手足口病的防控经验分析得知: (1) 果断采取对患儿及密切接触者的有效隔离, 是阻断手足口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2)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只要做到“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常通风、晒衣被”, 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就可以避免该病的传播流行。 (3) 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和良好的护理工作。可以减轻患儿的痛苦,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治愈率, 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印发《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全文) .

儿童手足口病临床分析与预防 篇4

关键词:儿童手足口病 临床症状 预防措施【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95-02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且多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中[1]。由于肠道病毒有较强的传染性,传播途径多、速度快,导致手足口病实施有效控制较为困难,容易出现传染范围扩大的现象。此外,手足口病的发生没有地区性和时间性,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选取我科2010年1月-2012年5月诊治的350例手足口病患儿,对其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并实施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5月诊治的350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193例,女157例,年龄3个月-8岁,平均年龄4.7岁,病程按1-9天,平均3.4天

1.2 病情观察。我院所收治的患儿一般是在5岁以下,尤其是3岁以下的患儿最多。由于患儿病症的潜伏期一般是3-5天,因此,批准患儿住院时,首先需要对患儿的出疹状况进行检查,并对患儿的发病情况进行详细询问,避免其他科室将手足口病患儿收入。如果患儿出现连续发热、恶心、没有精神的现象,且发病时间在5天之内,需要对患儿进行留院观察。如果在48小时内患儿的病情出现好转,可以解除对患儿的留院观察;如果留院观察时,患儿的病症表现符合了住院治疗的条件(呼吸困难、抽搐、痉挛等现象)[3],则应立即对患儿实施住院治疗。为了能够及时发现重症病情的患儿,并能够使患儿在专门病区进行治疗,医院必须明确自身职责。为此,医院设立了应急预案,以及专家会诊制度:①医院在设立预案和会诊制度时,需要做好与专家所在医院的联系工作;②当发现重症患儿时,需要及时向感染管理和预防保健的科室报告,使其能夠及时做好病毒的控制和管理工作;③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诊断治疗后,需认真清洗双手或是对双手进行消毒。同时在诊断治疗的过程中,对所使用的仪器(非一次性)、工具进行擦拭消毒;④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房内,禁止收治其他患儿。同时需要对重症患儿单独隔离,然后进行治疗。对患儿住院时使用过的物品和设备等必须在消毒之后继续使用。此外,需要对患儿的分泌物、代谢产物和受到污染的用品进行消毒[4],并妥当处理;⑤如果发现出现病症的患儿增多,或是出现重症患儿,需要及时向执行预防保健的科室进行报告,并由该科向市里的卫生行政部门和控制机构进行统一汇报。

2 结果

350例患儿均出现了发热,手、足、口部位出疹的现象,并且疱疹的周围还出现了红晕,其直径有2-4毫米,液体比较少;部分患儿的口腔黏膜上也出现了疱疹,并带有明显的疼痛感;同时部分患儿还出现了恶心、无精神、咳嗽等病症。350例患儿均经有效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后,未出现1例死亡病例,并且均全部痊愈出院。

3 预防措施体会

3.1 加强预防力度。根据手足口病的诊断治疗指南,我院对病症患儿制定了专门病区和诊疗室。建立了专门对手足口病实施预防工作的预防小组,制定了多项预防措施,并对小组成员进行了全面培训。同时医院的各部门要进行了沟通和交流,相互合作,以实现预防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加强管理力度。加强对患儿诊断和治疗的管理力度:①在病症盛行时期,医院需采用预检分诊的方法。对出现发热、出疹的患儿,引导其到专门的诊疗室进行就诊[2];对只是出现单纯发热现象,不是手足口病的患儿,引导其到普通的儿科进行就诊。同时在进行就诊的过程中,医生需要对患儿的病史进行详细询问,并对患儿的出疹状况、各项生命体征进行检查;②定期为候诊区和就诊区进行开创同分,以保证病区的空气流通。还要对候诊区和就诊区进行多次清洁和消毒,同时室内需实施湿式清洁,以减少病毒的传染;③禁止患儿在治疗室内使用玩具。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诊治时,需要先洗手。

3.3 加强培训力度。对医护人员进行病症预防和诊断培训,以加强医护人员对手足口病相关信息的掌握。同时开展专题讲座,对主任和护士长进行强化培训。与此同时,还可把与病症预防、诊断、治疗方法相关的报告制成多媒体,发布到医院的局域网上,通过网络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从而加强医护人员对病症的了解,提升医护人员的诊治水平。此外,还需要对陪护人员进行预防病症的相关教育,加强卫生理念,对不合理的喂养方法进行纠正,并实施反复教育。

4 讨论

通过对350例患儿的病症进行研究发现,手足口病的发生具有以下特点:①没有地区性;②男患儿多于女患儿;③患儿的病症以轻型为主;④传染速度快、范围广、途径多,并且病毒的传染性强。因此,在对手足口病进行预防和治疗时,必须加强对病情影响的宣传,从而提高人们对手足口病的重视程度;加强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以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同时还需要遵循“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基本接诊原则,进而避免患儿病情的继续发展与传播。此外,还需要加强各部门的管理和监督,以便更好的促进预防工作的顺利实施,从而提高患儿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降低患儿家人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易武韬,刘成根,谢兰星.581例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10):101-103

[2]韦勇宁,徐长风.儿童手足口病967例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1):888-890

[3]谭丽兰,胡新菊,李春燕.179例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J].江西医药,2011(03):253-255

儿童手足口病危重病例的诊治体会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07至2011年间收治的73例儿童手足口病危重患者, 其中, 男孩40例, 年龄在5个月~2岁之间, 女孩33例, 年龄在7个月~4岁之间, 所有患儿均经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 并且呈现危重情势, 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嗜睡、精神差、头痛、易惊、呕吐等, 需要进行及时的诊断和对症治疗。对所有患儿进行准确诊断和对症治疗, 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进行跟踪观察, 并记录所得数据。

1.2 方法

1.2.1 诊断

对于重症病例, 临床医师要对患者进行早期识别, 如果患者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异常、精神萎缩、呕吐、循环功能障碍、血糖升高等症状, 则可判断患者属于重症病例。对于重症病例的主要甄别方法是对患者的精神状态保持密切的关注, 并对患者所表现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记录[2]。

1.2.2 治疗

重症病例主要分为5期, 而从第2期发展到第3期大多在1天以内, 从第3期发展到第4期则只需要几个小时, 因此,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临床医师应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症治疗。如果患者的症状表现为第1期, 则无需住院治疗, 临床医师告诉患者家长对患者细心观察, 如果患者出现更严重的症状, 则立即就诊。对于病情发展到第2期的患者, 临床医师则要采用甘露醇等利尿脱水剂对患者进行治疗, 以降低患者的颅内高压, 如果患者的病情进展较快, 则要给予患者丙种球蛋白治疗。如果患者的病情发展到第3期, 则要采用ICU进行治疗, 在第2期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患者血管活性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给予患者呼吸支持治疗, 以确保患者呼吸的通畅性,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 给予患者适当糖皮质激素治疗。如果患者的病情发展到第4期, 临床医师要对患者应用呼吸机进行治疗, 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心肺功能衰竭, 则给予患者体外膜的氧合治疗, 以改善患者的病情。如果患者的病情发展到第5期, 则对患者实行支持疗法, 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对于出现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 给予其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常规治疗, 针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对症治疗。

1.3 疗效标准

治愈:经过治疗,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消失, 皮疹消退, 溃疡愈合, 各项身体指标恢复正常, 对正常的生活没有干扰, 生活质量提高。显效:经过治疗,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明显消失, 皮疹大部分消退, 溃疡明显愈合, 各项身体指标有较大程度的恢复, 对正常生活有轻微的影响, 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有效:经过治疗,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有所消失, 皮疹部分消退, 溃疡有所愈合, 各项身体指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对正常生活有所影响, 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无效:经过治疗,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无消失, 皮疹无消退, 溃疡无愈合, 各项身体指标没有恢复, 对正常生活有较大的影响, 生活质量没有改善[3]。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对患儿的年龄、性别等进行分析比较, 差异较小, 无实际统计学意义 (P>0.05) 。通过对患儿的治疗前后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差异显著, 有实际统计学意义 (P<0.05) 。

2 结果

经过治疗, 患儿的病情均有所改善, 73例患儿中, 治愈36例, 显效18例, 有效15例, 无效4例, 有效率为94.5%。见表1。

3 讨论

儿童手足口病危重病例是手足口病发展的危重阶段, 需要对患儿进行及时的准确诊断和治疗, 以有效控制患儿的病情, 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对于此种疾病, 临床医师首先要对患儿进行准确的诊断, 以保证后续治疗的有效性。在对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临床医师对患儿进行分期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 实行分期治疗, 可以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症治疗, 从而确保对患者治疗的有效性, 以有效降低患儿的病死率, 从而减轻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 以促进患儿病情的快速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4]。由此可见, 此种治疗方法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手足口病危重病例的临床诊治体会。方法 选取我院在2007至2011年间收治的73例儿童手足口病危重患者, 其中, 男孩40例, 年龄在5个月2岁之间, 女孩33例, 年龄在7个月4岁之间, 所有患儿均经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 并且呈现危重情势, 需要进行及时的诊断和对症治疗。对所有患儿进行准确诊断和对症治疗, 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进行跟踪观察, 并记录所得数据。结果经过一系列的诊断和治疗, 所有患儿的病情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73例患儿中, 治愈36例, 显效18例, 有效15例, 无效4例, 有效率为94.5%, 对患儿的治疗效果显著。结论 在治疗儿童手足口病危重比例的过程中, 对患儿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采用此种方法效果显著, 对于促进患儿病情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 因此,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儿童手足口病危重比例,临床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周涛, 马力忠, 付四毛, 等.手足口病患者体液免疫与病情转归的相关性分析[J].广东医学, 2010, 41 (18) :74-75.

[2]王小燕, 邓慧玲, 符佳.手足口病2103例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 2010, 86 (1) :88-89.

[3]胡燕, 王孟清.小儿手足口病中医证候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1, 75 (1) :74-75.

儿童重症手足口病52例 篇6

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临床特点,治疗,预后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婴幼儿, 自2008 年以来, 在我国个别地区呈爆发流行趋势, 且个别危重患儿进展迅速, 就诊时即有神经系统受累, 并迅速发生肺水肿、肺出血而导致死亡, 过程非常短暂, 故早期识别重症手足口病, 采取积极适当的治疗, 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1]。 杭州市余杭区妇幼保健院 (以下简称“我院”) 为杭州余杭区手足口病定点医院, 本研究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 诊治手段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早期识别重症、危重症患儿, 提高重症抢救成功率,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 年5 月~2011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52 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原卫生部《医疗机构手足口病诊疗技术指南》的重症标准, 根据同期余杭区手足口病发病2444 例计算 (数据来自余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重症52 例占同期发病人数的2.128%。 52 例患儿中男32 例, 女20 例;年龄5 个月~6 岁5 个月;3 岁以下39 例, 占75.00%;居住农村41例 (78.85%) , 居住城市11 例 (21.15%) 。

1.2 诊断标准

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标准:手、足、口、臀、膝盖出现疱疹, 斑丘疹, 伴或不伴发热为主要表现。

重症手足口病诊断标准:临床诊断手足口病, 同时伴有下列表现之一者:①持续高热不退。②精神差、呕吐、肢体肌阵挛, 肢体无力、抽搐。 ③呼吸、心率增快。 ④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⑤高血压或低血压。⑥外周血白细胞 (WBC) 计数、C反应蛋白 (CRP) 明显增高。 或WBC计数明显降低 (<2×109/L) 。 ⑦高血糖>9 mmol/L。

1.3 分组及治疗干预方案

1.3.1 病情分级及分组参照重症手足口病诊断标准 (根据有无神经系统异常及程度) 将入选的52 例分A组25 例、B组15 例、C组9 例、D组3 例。 各组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A组仅表现为手足口病, 无神经系统受累, 入组原因:持续发热体温>39.0℃, 超过3 d, 同时可伴高血压、高血糖>9 mmol/L、或外周血WBC计数、CRP明显增高。 B组15 例无意识障碍, 有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C组9 例无神经源性肺水肿表现, 均有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同时可伴嗜睡, 呼吸、心率增快, 末梢循环差, 抽搐等症状;D组3 例, 1 例病毒性脑膜炎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 表现为高热、频繁呕吐伴呼吸困难。另2 例为脑干脑炎, 均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 其中1 例就诊时咳粉红色泡沫痰, 另1 例入院1 h咳血性痰。 见表1、2。

1.3.2 监测指标所有病例均行以下检查:血、尿、大便常规, 大便EV71 及CoxA 16 的RT-PCR定性核酸检测, CRP、血糖、电解质、凝血四项、肝肾功能、血气分析, 胸片、心电图;有神经症状者, 及早行脑脊液检查。入院后常规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记24 h出入量, 密切观察周围循环情况。

1.3.3 治疗方案各组分别给予不同的诊疗方案。 心电图, 心肌酶异常提示心肌损害者予1, 6-二磷酸果糖1, 6-二磷酸果糖 (北京华靳, 批号:121211) 200 mg/ (kg·d) 。 持续心动过速, 给予米力农 (鲁南力康, 批号:120203) 输液泵维持静滴, 首剂50 μg/kg, 维持0.25~0.5 μg/ (kg·min) 。 血糖大于11 mmol/L予小剂量胰岛素 (江苏万邦, 批号:1204215) 。 血压低、末梢循环不良, 根据情况予多巴胺 (天丰药业, 批号:120707) 、多巴酚丁胺 (信谊药业, 批号:120602) 5~10 μg/ (kg·min) 。所有入选病例均给了利巴韦林 (浙江亚太药业, 批号:12080602) 10~15 mg/ (kg·d) 、 维生素C (山东新华制药, 批号:1306051) 100 mg/kg静脉滴注, 以及退热, 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对症治疗。 见表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 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皮疹和发热情况

52 例患者中出现发热52 例 (100.00%) , 其中36例发热始于病程第1 天, 热型为稽留热, 于发热第2~4 天出现中枢神经系统 (CNS) 症状, 平均3 d。 出现皮疹51 例 (98.08%) , 1 例无皮疹者为D组病例, D组另有2 例皮疹稀少, 提示病情重者皮疹反而少。

2.2 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

血常规:WBC计数增高21 例, 其中 (11.0~15.0) ×109/L 12 例, (15~22.6) ×109/L 9 例, CRP升高16 例;血糖升高11 例9.0~17.1 mmol/L; 脑脊液白细胞数异常20 例, 脑脊液WBC计数 (30~124) ×109/L, 脑压增高8 例。 52 例患者均做大便EV71 及CoxA16 的RT-PCR定性核酸检测, 其中EV71 阳性28 例, CoxA16阳性8 例, EV71 和CoxA16 均阳性3 例 (其中A组2例、B组1 例) , D组病例全部为EV71 感染, 各组病原学比较见表4。 将B、C、D组合并作为神经系统受累组, 与非神经系统受累组 (A组) 进行EV71 阳性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4.22, P < 0.05) , 表明手足口病神经系统受累与EV71 感染密切相关。见表5。

注:甘露醇生产厂家:北京双鹤药业, 批号:11091620;甲基强的松龙生产厂家:辉瑞制药, 批号:Z07471;丙种球蛋白生产厂家:华兰生物, 批号:201301001;“-”表示治疗中未使用

2.3 其他辅助检查

胸片:50 例做肺部X线检查, 其中17 例肺纹理增粗;15 例小斑片状渗出阴影, 提示支气管肺炎;2 例肺门影增大, 结构模糊为肺间质渗出结构表现;3 例肺实变;1 例右上叶肺不张;12 例未见异常。心电图检查异常11 例, 其中窦性心动过速6 例, ST-T段改变4例 (表现ST-T段低平, T波倒置) , 1 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2.4 特殊治疗情况

周围循环严重不良者予生理盐水10~20 mL/kg, 30 min/h静脉输入根据病情使用1~2 次可减轻循环不良表现, 但不能完全纠正。 两例血压降低予生理盐水扩容及多巴胺升压治疗, 血压有所回升, 1 例出现肺水肿加重, 给予速尿后肺水肿又有所减轻, 使用米力农6 例, 心肌酶及心电图异常予果糖二磷酸钠治疗。 D组病例中3 例均予机械通气。

2.5 治疗效果、预后与病死率

A组、B组、C组患儿全部治疗过程顺利, 均治愈出院。 D组3 例患儿中, 1 例为C组病例由于病情加重归于D组, 本例患儿男, 1 岁10 个月, 入院时发热、嗜睡、频繁呕吐、颈强、有脱水征, 皮疹少, 双手见2~3 个疱疹, 大便EV71 阳性, 予快速补液甘露醇脱水, 入院约10 h呼吸急促, 面色苍白、汗多, 肺部听诊可闻及湿性啰音、痰鸣音, 氧饱和度下降, 考虑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 予机械通气, 甘露醇与速尿快速脱水, 甲强龙10 mg/kg, q 12 h, 2 d后减量, 丙种球蛋白支持治疗, 病情逐渐好转, 此例抢救成功可能与较早使用呼吸机、病情处于神经源性肺水肿早期有关, 一旦进入神经源性肺水肿的肺出血期死亡率极高; 另2 例D组患儿均男孩, 1 例1 岁5 个月, 1 例2 岁11 个月, 入院时, 1 例咳粉红色泡沫痰, 全身未见典型皮疹, 仅左手缝见1 枚红色皮疹;1 例咳血性痰, 未见皮疹, 2 例查大便EV71 均阳性证实为手足口病, 予机械通气等积极抢救, 但均在入院4 h内死亡, 根据同期杭州市余杭区手足口病发病人数2444 例计算, 病死率为0.081%。

3 讨论

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 其中包括CoxA5、A10、A16、A19、EV71, 以及部分埃可病毒和柯萨奇B组病毒, 以CoxA16、EV71 最常见。 近年亚洲地区爆发的重症手足口病的病原以EV71 多见, 研究显示在白细胞、呼吸道、胃肠道细胞及树突状细胞可发现EV71的特异性受体[2], 但目前就每种手足口病病毒的受体部位和具体机制还认识不足。手足口病主要并发症为脑炎, 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循环衰竭。主要死因为神经源性肺水肿和肺出血, 进入肺水肿和循环衰竭阶段病死率高达83%[3], 存活病例可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4], 值得庆幸的是该病多数为轻症, 无并发症, 可治愈, 极少数发展为重症和危重症。本资料重症和危重症分别占发病数的2.128%和0.123%。 由于危重症的高死亡率, 临床上如何早期识别和处理重症, 降低病死率, 仍是医师们面临的难题。

本资料显示, 危重症病例其主要病原为EV71, 临床特点是高热、皮疹少, 可伴四肢抖动、多汗、心动过速, 血压、血糖高等。 四肢抖动即肌肉阵挛抽动, 可能是CNS或神经根刺激引起[5,6], Chan等[7]对手足口病病理进行研究, 发现10 例死于肺水肿, 心肺衰竭患儿的心肌病理学无异常, 说明该病肺水肿循环衰竭的机理为神经源性的。多数学者认为肌阵挛抽动提示脑干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另外,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多数有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 可能与其难治性及循环衰竭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8]。

本研究根据患儿有无神经系统体征及严重程度分组, 并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 各组治疗的区别主要为脱水剂、甲强龙、丙种球蛋白的剂量及次数。使用脱水剂, 不能完全依靠脑脊液压力, 如病变在脑干对整体颅压增高所起作用较小, 必须结合临床症状与体征综合考虑, 在补液过程中采取慢补快脱, 有助于防止加重肺水肿。改善循环的主要措施是降颅压和心功能支持, 因心血管及肺病变是神经源性的, 心功能支持首选米力农, 其可通过影响交感神经的调控能力和减少白介素-13 (IL-13) 的产生, 减慢心率、降低白细胞和血小板水平, 从而改善症状。 同时米力农对血管平滑肌有直接的松弛作用, 可扩张动脉、静脉, 改善大脑、小脑、肺、肾脏的血流, 降低肺动脉楔压, 减轻肺循环阻力, 减轻心脏前负荷和后负荷, 改善心功能。使用激素与丙种球蛋白可能对阻止病情进展有益, 但目前关于这两种药物的应用指征、 剂量尚无循证医学证据, 且大剂量激素是否存在有害一面, 仍需进一步研究。 Chen等[9]等未推荐激素, 认为激素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在减轻脑组织水肿, 降低体温改善症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但不能降低病死率, 并神经源性肺水肿、呼吸衰竭的患儿应及时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治疗。也有学者做专项研究显示, 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重症手足口病不能缩短其病程及改善预后[10,11,12,13,14,15]。 本研究大部分病例预后良好, 未发现迟缓性瘫痪的患儿。 D组均予呼吸机支持治疗, 其中两例就诊时已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 肺出血, 虽经机械通气等积极抢救, 仍未挽救生命。 重症患儿一旦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治疗效果不理想, 死亡率高。

手足口病的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248例, 男141例, 女107例, 年龄6个月~12岁, 大部分集中在3岁~6岁的学龄前儿童。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肛周甚至双下肢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疱疹, 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 数量不等, 疱疹液较浑浊, 疱疹基底部绕有红晕。248例患儿中213例发热, 持续2 d~5 d.发热的143例患儿中有明显的咽腔充血、扁桃体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厌食、精神差、中毒症状重, 给予抗病毒、抗感染、补液支持治疗。口腔内有溃疡不能进食者, 给予维生素B12口服液, 疼痛哭闹者给予西瓜霜喷剂治疗。223例经治疗3 d~5 d, 体温下降至正常, 皮肤水疱干涸消退, 丘疹消失, 口腔溃疡愈合, 精神好转, 饮食恢复, 1周后痊愈。25例高热不退或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患儿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 223例均临床治愈出院, 无死亡病例, 病程一般为7 d~8 d, 最长15 d.

2 护理

2.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将患儿及时隔离, 隔离室内经常开窗通风, 保持空气新鲜, 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2 h.加强床边隔离, 护理、诊疗不同患儿时, 医护人员要严格消毒双手, 防止交叉感染;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如听诊器等要擦拭消毒;患儿的用具、呕吐物、粪便等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对患儿和密切接触者隔离7 d~10 d, 严格将体温降至正常、皮疹基本消退、水疱结痂脱落作为解除隔离的三个标准[2]。对出院患儿床单先用紫外线灯照射2 h, 再用0.2%含氯消毒剂擦拭, 消毒后方可收治患者。

2.2 发热的护理

部分患儿有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 大多数在37.5℃左右, 精神状态良好, 此时让患儿多饮热开水, 婴儿可打开包被散热。个别患儿物理降温效果较差, 应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 包括解热药尼美舒利口服, 或者吲哚美辛片剂研碎后保留灌肠, 并加强病房巡视, 观察降温效果。

2.3 口腔护理

我科收治的248例患儿中, 70%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损害, 出现水疱样黏膜疹, 分布在上腭、两颊、口唇、舌体等处, 2 d~3 d后破溃形成溃疡。鼓励家长多给患儿饮水, 保持口腔清洁, 可给予西瓜霜喷剂局部喷雾, 以消炎止痛。护理人员也可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清洗后涂康复新液, 同时给予口服, 涂药或口服后15 m in~30 m in后进食或饮水。清洗口腔时动作要轻、快, 切不可摩擦, 尽量减少患儿痛苦。

2.4 皮肤护理

保持患儿衣服、被褥清洁, 太阳下曝晒, 衣服要宽大、柔软, 床铺平整干燥, 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剪短患儿指甲, 防止抓破皮疹;物理降温时动作要轻柔, 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 局部皮肤可涂抹抗生素药膏或炉甘石水剂;要保持臀部干燥清洁, 便后用温水清洗, 避免皮疹感染。

2.5 休息与饮食护理

轻症患儿宜在病房休息, 不要外出, 病房通风换气, 保持空气新鲜。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如牛奶、鸡蛋汤、菜粥等, 以温凉、清淡为主, 避免刺激性如辛辣、过咸等食物。及时补液, 纠正酸碱失衡。由于手足口病具备多种传播途径, 患儿饭前、便后要洗净双手, 餐具定期煮沸消毒并专人专用。住院期间患儿家长及患儿均不能接触健康小孩, 因为患儿家长属隐性感染者, 可传播给其他孩子。

2.6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预防并发症发生

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A 16和E71两种病毒感染引起, 柯萨奇A 16还可并发心肌炎, E71则可并发脑炎、脑膜炎等。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呼吸急促、胸闷、头痛、昏睡、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等, 定时测量生命体征, 发现异常, 及时报告医生, 做好抢救准备。

2.7 出院指导

由于手足口病为传染性疾病, 出院后仍须居家隔离1周并注意饮食卫生, 且部分患儿为好转出院, 仍须继续服用抗病毒药1周。复查血常规, 患儿出现皮疹复发、肢体抖动、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应立即来院就诊。在电话随访过程中, 患儿家属对我们的治疗效果给予肯定并感到满意。

3 讨论

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卫生保健, 做到饭前、便后洗手;玩具、餐具要定期消毒;家庭室内保持空气新鲜;还要注意孩子的营养、休息, 提高机体抵抗力。流行期间儿童避免出入公共场所, 以减少感染机会。加强社会对手足口病的正确认识, 因为此病初期临床表现类似感冒症状, 如发热、咽痛等[3], 而口腔溃疡易误诊为单纯性的口腔炎, 其他部位皮疹或疱疹易误诊为水痘或荨麻疹。因此, 家长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若发现小儿出现发热、皮疹或口腔溃疡的症状, 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早期诊治, 以免延误病情。

参考文献

[1]汤卫兰.手足口病68例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7, 5 (1) :52.

[2]吴晓波.手足口病68例临床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6, 12 (6) :559.

手足口病的护理 篇8

2009年2月-2014年4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00例, 男55例, 女45例。年龄7个月~6岁, 平均 (2.53±2.14) 岁。

临床表现:100例患儿都出现一定程度的发热症状, 体表温度38~40.3℃, 手部、足部以及口腔都有小红斑出现, 之后有圆形 (米粒大小) 或者椭圆形的疱疹出现。57例患儿肛周出现疱疹, 43例患儿咽喉疼痛、咳嗽以及流鼻涕等, 40例食欲不佳、腹部疼痛、腹泻、恶心以及呕吐等。101例头部疼痛。13例患病儿童伴有支气管炎和肺炎。

临床治疗:对100例患儿传染源进行严格控制, 将传播途径给予切断, 同时还要做好对口腔以及皮肤的护理, 采取常规消毒以及相对应的治疗措施, 以免发生交叉感染和相关并发症。例如, 高热患儿采取物理方法降低体温和使用相对退热药物, 对剧烈咳嗽的患儿使用止咳祛痰药物, 口腔溃疡采取局部处理措施, 并发细菌感染的时使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

临床护理措施: (1) 消毒隔离措施:增强院内感染控制工作:根据相关临床实践报道表明, 临床医护人员携带细菌的几率>70%, 是院内交叉感染的主要传染源。所以, 临床医生和护士在诊断、治疗以及护理每例患儿以后, 特别是在给患儿更换尿布, 以及对其粪便进行处理等相关临床操作以后, 一定要对手部进行彻底清洗。采取规范的临床洗手方式, 可以使手部清洁合格率100%, 然而普通常规洗手方法只有83%。洗手方法根据相关规范的六步洗手方法, 洗手时间要>15 s, 每一个洗手设施旁边配备一个干洗手巾以及抗菌洗手液, 在无法立即洗手的时候可以采取快速消毒剂对手部进行彻底消毒。因为肠道病毒71型对酒精类消毒剂的敏感度较差, 所以, 在已经确诊为HFMD的病房, 应该采取包含氯或者碘类的手部消毒剂。EV71对干燥以及紫外线较为敏感, 所以, 要保持病房的空气干燥, 每天要开窗通风2~3次, 30 min/次, 紫外线照射1~2次/d, 要>1 h/次。病房中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 例如听诊器、监护仪、血压计以及输液泵等物品应用以后采取含氯消毒剂 (100 mg/L) 进行擦拭。使用体温表后首先要进行消毒, 才可以进行清洗。患儿大小便要用含氯消毒剂 (100 mg/L) 进行搅拌浸泡2 h以后, 再倒入到医院的污水处理系统。日常生活垃圾要放入黄色塑料袋当中, 按照感染废物进行处理。患儿出院以后要使用终末消毒。在医院中使用的物品通过彻底消毒后带出, 对病床单、枕巾以及被套等首先要进行消毒, 之后再进行清洗, 被褥以及枕芯要在阳光下照射6 h, 地面、门窗以及墙面等要采取含氯消毒剂 (100 mg/L) 进行擦拭[1]。 (2) 皮肤护理:患儿皮肤要保证清洁干燥, 每天晚上要进行洗澡, 同时穿上棉织的内衣。在洗澡的时候不要采取沐浴露或者香皂等。床单应该平整清洁, 并要经常进行清洗, 特殊情况的时候可以将患儿手部进行包裹, 以免皮疹受损, 导致疼痛以及继发性感染。臀部出现皮疹的患儿, 应该对其大小便进行经常清理, 使臀部保持卫生干燥。疱疹或者皮疹出现破裂的患儿, 局部皮肤可以采取炉甘石水剂或者抗生素软膏。另外, 在注射或者贴胶布的时候一定不要碰到皮肤破损的部位, 动作应该轻柔、缓慢。 (3) 发热护理:手足口病通常为中等热或者低热, 不用采取特殊处理, 要多喝温开水以及卧床休息。如果体温>38.5℃, 可以采取物理方法降低体温或者服用相对应的退热药物。在物理方法降低体温的时候, 临床护理人员动作轻柔、缓慢, 以免皮疹破裂。另外, 对出现高热惊厥的患儿要密切观察, 并做好相对应的防护措施。 (4) 口腔护理:口腔要保持卫生清洁, 增强口腔护理, 在每次饮食之前和之后, 要叮嘱患儿使用温开水或者生理盐水进行漱口, 对无法进行漱口的患儿使用生理盐水棉棒对口腔进行清洁, 对出现口腔溃疡的患儿可以使用小苏打对其口腔进行擦拭, 之后在溃疡部位涂抹锡类散, 将结痂软化, 使患儿痛苦明显减轻, 对溃疡表面愈合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5) 病情观察:因为病毒会导致脑部以及心脏受损, 因此, 应该对患儿生命体征进行仔细观察, 一旦出现异常, 要立即报告临床医师, 并采取相对应的救治措施。其中生命体征包括有患儿的呼吸、体温以及心率。另外, 呼吸系统包括有咽喉疼痛、咳嗽以及流鼻涕等。消化系统包括有恶心、腹部疼痛、呕吐以及腹泻等。神经系统包括有头部疼痛、肌肉张力增加以及惊厥等。 (6) 心理护理:因为患儿初次来到医院, 对医院环境会产生一种陌生感, 同时由于疼痛刺激, 会使患儿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 其中包括有紧张、哭闹以及害怕等, 不能配合临床医务人员的工作, 因此, 要根据其特点, 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要给予患儿更多的关怀以及疼爱, 同时耐心询问患儿日常生活需求, 通过游戏或者讲故事等方法使患儿对医护人员信任感增加, 使患儿能够配合临床医护人员的工作, 使其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另外, 还要对父母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明确告知这种疾病的诱因、治疗措施以及预后情况, 同时向其介绍相关成功治愈病例, 使患儿父母不良情绪明显缓解, 使其可以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结果

100例患儿通过严格的临床隔离, 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 获得显著的临床效果, 无一例患儿出现后遗症, 100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

讨论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于肠道病毒引发的传染性疾病, 大部分为婴幼儿以及<5岁的儿童, 重症的患儿病情发展非常迅速, 会引发各种严重并发症, 其中包括呼吸、中枢神经以及循环系统并发症, 死亡率较高。所以, 要对其采取相对应防治措施。手足口病会通过呼吸道以及消化道进行传播, 另外还可以通过疱疹液进行传播, 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 一般采取对症治疗以及护理[2]。

本文对100例患儿采取相对应的治疗以及护理措施, 所有患儿全部治愈出院。结果说明, 增强消毒隔离, 做好口腔以及皮肤护理, 同时对相关并发症采取预防措施, 可以对病情发展起到一定的控制措施, 使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明显降低, 使患儿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

摘要:目的:探讨对手足口病采取临床全面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2月-2014年4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00例, 根据患儿的临床特征采取相对应的护理, 对其临床护理效果给予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结果:所有患儿都获得显著的临床效果, 无一例患儿出现后遗症, 所有患儿全部治愈出院。结论:手足口病采取相对应的治疗措施以及全面护理干预措施, 可以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降低发生后遗症的几率, 提高临床治愈率, 使患儿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

关键词:护理,手足口病,探讨

参考文献

[1]丘秀华, 陈艳清, 肖灼珍, 等.6例小儿危重症手足口病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14) :95.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护理 篇9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36-01

手足口病(HFMD)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数患儿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预后良好,少数患儿可表现为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引起神经源性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病情进展迅速,重症病死率高10~25%机械通气患儿的护理[1,2]。我院2008年5月至2008年6月收治18例HFMD重症高危患儿,经过精心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8例重症高危患儿,其中男13例,女5例,病程为7~14d。年龄最小7个月,最大9岁,其中发病年龄小于3岁的11例,3~7岁的6例,7岁以上1例。临床诊断均符合小儿手足口病的重症高危标准。所有患儿均置入PICU,在监护条件下给予抗病毒、退热等处理,同时采取强化治疗。治疗措施有:①大剂量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②大剂量甲强龙冲击治疗;③甘露醇降颅压,必要时加用白蛋白、速尿;④呼吸支持,及时进行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

2护理

2.1机械通气患儿的护理。出于呼吸道隔离的需要机械通气患儿使用一次性呼吸回路,采用密闭式吸痰。密闭式吸痰的优点是不中断机械通气、有利于感染的控制、减少肺容量的下降、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工作效率。密闭式吸痰比开放式吸痰每次平均用时少1min。特别是呼吸衰竭的患儿密闭式吸痰能减少停止机械通气时间,较好地维持机体氧合状态,改善心肌缺氧所引起的反射性心率增快和血压增高。

2.2环境消毒及皮肤护理。将患儿及时隔离,安置在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的ICU病房内,实行无陪护制度。紫外线循环机定时消毒,每日用500mg/L有效氯喷雾消毒。病室内拖把专用,并进行标记,使用后先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再用清水涮干凈,置于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悬挂晾干备用。粪便用两倍量10%~20%的漂白粉乳液混匀,作用2h后倾倒。保证患儿衣服、被褥清洁,床铺平整干燥,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剪短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时要保持臀部干燥清洁,避免皮疹感染。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局部皮肤可涂抹抗生素药膏或炉甘石水剂。已结痂处应让其自行脱落,不能强行撕脱。

2.3口腔及饮食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不会漱口的交替喂饮温开水和淡盐水,能配合的患儿可用棉棒蘸取生理盐水轻轻清洁口腔。流涎的患儿给予使用颈围以保持颈部及前胸清洁干燥。对于口腔溃疡疼痛剧烈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同时将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亦可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或者给予双料喉风散局部涂抹,以消炎止痛和促进溃疡面愈合。手足口病患儿在感染病毒后,过度疲劳和营养不良等因素易导致病毒性心肌炎。因此,患儿应当减少活动,多卧床休息,增加营养[3]。给予患儿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因发热,口腔疱疹溃疡疼痛,食欲较差不愿进食者,给予温凉、可口、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喂养过程中注意卫生,以防发生感染性腹泻。

2.4用药的护理。用药时注意观察有无毒副作用的发生。噻嗪类利尿剂最主要的副作用是低钾血症,严重时伴碱中毒,从而诱发心律失常,应定时监测血钾。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时应监测心率、心律及心电图的变化,密切观察洋地黄的毒性反应。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选择中心静脉输入,防止外周血管收缩引起局部皮肤坏死。输注甘露醇应30min内快速输完。

参考文献

[1]鲁萍,黄一文,刘立美,等.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8,23(19):15-17

儿童手足口病203例临床分析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发病年龄6个月~7岁, 其中<1岁14例, ~2岁96例, ~3岁50例, ~4岁25例, ~5岁11例, ~6岁3例, ~7岁4例。男122例, 女81例, 诊断符合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治疗指南》 (2008版) [1]。其中并发脑炎19例, 病毒性心肌炎8例。

1.2 临床表现

1.2.1基本表现

203例中有发热198例, 其中38℃以下135例;38~39℃45例;≥39℃18例;发热持续时间为1~6d, 平均3~4d, 热型不定。全部病例均有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 手足心臀部可见疱疹、斑丘疹。同时还并有双膝部疱疹4例。全部病例均有精神差、流涎、纳差。

1.2.2 并发症

(1) 确诊合并病毒性脑炎19例, 占9%, 嗜睡15例, 呕吐14例, 头疼18例, 四肢抖动5例, 精神萎靡19例, 颈部抵抗5例。1例2个月前因患手足口病住我院6d治愈出院, 本次住院再次以手足口病发病, 同时伴水痘病毒感染。 (2) 确诊合并病毒性心肌炎8例, 心肌酶谱各项均升高, 心电图有ST-T改变。

1.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 及中性粒细胞升高29例;白细胞下降, 淋巴细胞升高48例;血生化检查:心肌酶谱升高19例, 主要CK、LDH、HBDH、CK-MB升高, 肌钙蛋白正常。8例脑脊液检查符合病毒性脑炎的改变。19例病毒性脑炎的脑脊液、咽拭子送省疾控中心检查, EV71、柯萨奇病毒A16型 (COXA16) 均阴性, 其中12例粪便EV71阳性, 其余均阴性。

1.4 治疗及转归

治疗:以抗病毒为主, 给予利巴韦林10~15mg/kg·d静滴, 辅以水溶性维生素, 支持治疗;口腔溃疡者使用西瓜霜喷剂;合并脑炎者, 给予静脉丙种球蛋白 (1~2g/kg) 使用3d, 同时予以甘露醇1g/kg降颅压, 短期激素应用, 心肌炎予以1.6-二磷酸果糖应用, 均预后良。全部治愈出院。全部病例热退时间为1.0~3.5d, 平均热退 (2.8±1.3) d, 住院时间6~11d, 平均住院 (7.8±1.5) d。

2 讨论

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常见出疹性传染病。1957年首先在新西兰发现, 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呈逐渐增多趋势[2]。大多由柯萨奇A16病毒所致, 也可由EV71引起流行, 以夏秋季多见[3], 而我市气温偏高, 发病多在4~8月高发。发病年龄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 其中3岁以内约占78%。该病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 潜伏期2~7d, 肠道病毒传染性强, 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 短期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本组近78%的患儿集中在幼儿园, 提醒我们在儿童集中的场所一旦发现应立即隔离, 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并注意日常用品严格消毒, 房间通风换气, 防止疾病蔓延, 少数病情重, 并发病毒性脑炎的、心肌炎患者临床应引起高度重视[4]。及早给予静脉丙种球蛋白, 脱水降颅压, 短期激素应用及果糖应用。本组全部病人入院后很快得到有效治疗, 全部治愈, 全部病例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有一例患儿手足口病复发同时伴水痘病毒感染, 考虑与个别患儿免疫力低下有关, 所以既往曾经感染过本病的患儿在流行季节及高发场所仍应积极预防再发。现在手足口病已经纳入了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要加强健康教育知识宣传, 引起家长重视, 发现可疑患儿, 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并及时向卫生部门报告, 及时隔离, 及时诊断, 及时治疗, 是最大限度降低病死率、致残率的关键。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分析,治疗,儿童

参考文献

[1]史俊南.现代口腔内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 550-551

[2]Chen.SC, changHL, YanTR, et al.An eight-year study of epi-demiologic features of enter virus 71 infection in Taiwan[J].Am JTrop Med Hyg, 2007, 77 (1) :188-191

[3]李双姐.肠道病毒71型感染性疾病[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8, 23 (22) :1780-1782

上一篇:左甲状腺素下一篇: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