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预防及护理

2024-10-15

手足口病的预防及护理(共8篇)

手足口病的预防及护理 篇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 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 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 (型) , 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 B组的2、5型, 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 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 (Cox A16) 和肠道病毒71型 (EV 71) 最为常见。先将我院收治门诊患儿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 d, 平均3~5 d。

1.1 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 发热, 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 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 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 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 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 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1.2 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 (尤其是<3岁者) 病情进展迅速, 在发病1~5 d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 (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 、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 可致死亡, 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2护理对策

2.1 消毒隔离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 患儿应及时就医, 避免与外界接触, 一般需要隔离2周。患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 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每天空气消毒, 患儿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 保持空气新鲜、流通, 温度适宜。减少人员进出患儿房间, 防止空气污浊, 避免继发感染。

2.2 饮食营养

如果在夏季得病, 患儿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需要适当补充水分和营养。患儿宜卧床休息1周, 多喝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 胃口较差, 不愿进食。宜给患儿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 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如果水的摄入量确实无法保证, 应予静脉输液治疗。

2.3 口腔护理

患儿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 要保持患儿口腔清洁, 饭前饭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漱口, 对不会漱口的患儿, 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可将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 或涂鱼肝油, 亦可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 辅以超声雾化吸入, 以减轻疼痛, 促使糜烂早日愈合, 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2.4 皮疹护理

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 衣着要舒适、柔软, 经常更换。剪短患儿的指甲, 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 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患儿, 应随时清理他的大小便, 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 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注意保持皮肤清洁, 防止感染。

2.5 发热护理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 无需特殊处理, 可让患儿多喝水。体温在37.5℃~38.5℃之间的患儿, 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总的来说, 还是要提高患儿本身的抵抗力。如果没有任何的并发症出现, 一般情况下5~7 d都可以痊愈。

3预防

3.1 个人预防措施

3.1.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 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3.1.2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 并妥善处理污物。

3.1.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3.1.4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 居室要经常通风, 勤晒衣被。

3.1.5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轻症患儿不必住院, 宜居家治疗、休息, 以减少交叉感染。

3.2 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3.2.1 疾病流行期间, 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 并专辟诊室 (台) 接诊疑似手足口患者, 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 (台) 就诊, 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3.2.2 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患者后, 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3.2.3 诊疗、护理患者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3.2.4 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3.2.5 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 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手足口病的预防及护理 篇2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病原以肠道病毒71 型和柯萨奇病毒多见。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但在临床中亦可见成人发病。尤其近几年来,特别是2008年、2009年、2010年的春季,安徽、河南和山东等省局部地区手足口病疫情的暴发流行后,成人手足口病有明显增多趋势,全国各地陆续出现成人手足口病的报道。显而易见,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出现一些新情况,病原体逐渐在进化,感染人群在扩展,传播途径在演变,手足口病的预防更加棘手,传统的防控意识亟待更新。本文通过文献复习及临床感受就手足口病现存情况浅析如下。

一、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新情况

1、病原学研究进展

EV71和CVA16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病原,其他柯萨奇病毒如A5、A7、A9、A10、B3和B5也可引起[1],但EV71在我国的研究报道较多。EV71可分为A、B、C等基因型,基因型B和C又可再细分为B1~B4、C1~C4基因亚型。自1989年始,我国诸多学者从湖北、深圳、上海、重庆、广州、福建等地的手足口病患者中均分离出EV71[2]。其中Li等[3]对我国深圳市1999至2004年流行的EV71序列以及中国大陆其他地区EV71流行株序列进行遗传特征分析,确定其均为C4基因亚型。此基因亚型与阜阳、深圳、重庆、上海地区及2004年我国台湾地区流行毒株基因型一致,且距离较近。最近新乡地区一项研究显示该地区EV71病毒属于C4a亚型,与2008年安徽阜阳代表株距离接近[4]。EV71具有遗传多样性,不同基因型EV71流行存在一定的时间性和区域性,且病毒可在同一地区发生进化。1998-2001年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省暴发的几起大规模手足口病流行均由EV71多种基因型引起,包括B1、B3、B4、C2、C3等。2005年后,我国大陆地区的EV71流行毒株为C4基因亚型C4a簇[8]。我国台湾省1980、1986年EV71流行株为亚型B1,1998年为C2,l999年至2003年为B4,2004年为C4[。不同基因型的交替流行说明EV71进化活跃。

2、易感染人群及其变化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被列为丙类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手足口病的易发人群为10岁以下儿童,其中又以5岁以下的儿童最常见,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可在幼儿园中发生流行。传统观念认为成人对手足口病毒普遍存在免疫力,其极少发生于成人。但随着疫情的发展,手足口病感染人群也发生着变化。早期有学者认为,存在免疫缺陷或免疫力低下的成年人可感染本病。但近几年,成人手足口病患者呈明显上升趋势。2008年至今,国内报道成人手足口病100余例,其均无免疫缺陷或明显免疫力低下表现,并有合并脑炎、睾丸炎等疾病的重症患者[9-11]。另外,笔者最近一项对手足口病患者家庭成员随访研究发现,手足口患儿家庭中不但有成人患者,而且还存在成人隐性感染患者。成人手足口病患者及成人隐性感染者的存在可能是手足口病疫情难以控制和引起大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3、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临床上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主要症状,起始多表现为低热、乏力、食欲减退等前驱症状。手足口病皮损初为红色斑丘疹,很快发展为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黏膜,开始为红色小疱疹,后常变为溃疡。有的病人仅有皮疹或口腔溃疡。个别患者可伴有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成人手足口病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多仅表现为手、足皮疹和/或口腔溃疡,很少伴有系统性损害[9]。

4、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属于传染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但不会在人和动物间传播。从感染到出现症状即潜伏期通常是3~6天。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存在于患者的疱疹液,咽部,粪便中,通过唾液、飞沫、粪便和疱疹液等排泄物,经呼吸道、消化道均可感染,健康的儿童、成人均可感染。水和食品污染是导致手足口病流行的另一主要原因,病毒感染者排出的病毒污染了水源,而被污染的水源又进一步成为污染食物或其他物质的污染源,此种情况可引起手足口病小范围的暴发流行。有研究显示,成人手足口病多经患儿传播而感染[12],即家庭内传播。受感染的成人活动范围大,携带病毒量多,又可传染其他儿童和成人,且传播和危害能力远远超过儿童患者,故成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手足口病的预防及新见解

1、改变意识,加强监测 加强监测、做好疫情报告是控制手足口病流行的关键第一时间发现手足口病患者,迅速采取措施将患者有效隔离,防止疾病的扩散,以免造成大范围的流行和社会恐慌。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以便对手足口病的发病数量及病症进行有效统计和监测。对重症患者和特殊患者应采集咽拭液或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对疾病可能发生的变异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从而起到有效预警作用。改变对成人手足口病的认识,成人患者虽症状轻,但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社会危害远远超过儿童患者。高度重视成人手足口病的上报、调查和隔离工作,以做好手足口病的全面监测。

2、及早切断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常发生于幼托机构。幼托机构应严格执行晨检制度,晨检对象不应仅限于幼儿,还应包括接送幼儿的家长及幼托机构教师。对幼儿疑似病例或家长有疑似症状的幼儿及时隔离,控制本病在幼托机构内蔓延。本病流行期间,幼托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进行终末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幼托机构要多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晒衣服,督促幼儿饭前便后要勤洗手。

3、加强家庭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较多,应提醒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家长还应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夏季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一旦确诊,无论儿童或成人,尤其是老人、孕妇及免疫功能不全者,在手足口病患者发病期间都应与其避免亲密接触(如亲吻、拥抱、共用餐具等),甚至患者家庭成员及与患者长期生活人员之间也都应避免亲密接触,以切断隐性感染者的传播。

手足口病预防及治疗 篇3

我院门诊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 2007年以前呈散发状态, 2008年以后出现流行趋势, 且病例逐年增加, 尤其是2010年患儿出现发病急、症状重, 个别患儿合并脑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并发症。随后我市采用公共场所消毒、学前儿童隔离 (幼儿园放假) 后患儿数量逐渐减少。现于我院2010年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中, 随机选择60例, 年龄均在6岁以下。患儿均有手足疱疹或斑丘疹, 90%有口腔溃疡, 20%左右有发热, 5%有咳嗽, 5%左右既往曾有手足口病病史。普通病例要求其注意休息, 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同时给予利巴韦林颗粒、紫雪口服液或黄栀花口服液口服用药。必要时采用静脉给药。

2 分析

手足口病是常见传染病,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尤其以3岁以下年龄的发病率高[1]。多由接触传播, 如被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日常接触可传播;接触被污染的水源, 也可经口传播。同时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也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人群对手足口病病毒普遍易感, 且感染痊愈后只对其既往感染的病毒具有免疫力, 对其它类型的手足口病病毒无免疫力, 故可重复感染。因此做好患儿的隔离, 切断传播途经, 对手足口病的预防至关重要。同时在治疗上因手足口病无特效治疗方法, 我院采用中西药联合抗病毒治疗, 疗效确切。

3 结果

每年7~10月份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 因此, 做好家庭及公共场所消毒, 做好患儿隔离。可以减少手足口病发生。同时对手足口病患儿采取早期诊断, 积极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极少数重症病例或皮疹不典型病例, 临床诊断有困难, 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4 讨论

手足口病可由20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但成人多通过隐性感染等获得免疫, 故以小儿多见。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 (cox A16) 及肠道病毒71 (EV71) 多见。主要表现发热, 手足、口腔粘膜、臀部皮肤及四肢关节可见疱疹或斑丘疹, 个别有致命性并发症。

手足口病的预防原则[2]: (1) 加强监测, 尤其以幼儿园为主, 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治疗。 (2) 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 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 衣物在太阳光下暴晒。室内要通风换气, 做好环境及个人卫生。 (3) 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4) 医院加强预诊及分诊, 防止交叉感染, 且要做好疫情报告, 及时发现病人采取预防措施, 防止疫病蔓延扩散。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病毒感染所致一种传染病, 如口服用药不能控制病情, 需静脉用药。我院临床上多采用利巴韦林加炎琥宁联合静脉点滴抗病毒治疗, 效果明显。利巴韦林是合成的核苷类抗病毒药, 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但是其体外抗病毒活性可被鸟嘌呤核苷和黄嘌呤核苷逆转的结果提示, 利巴韦林可能作为这些细胞的代谢类似物而起作用。炎琥宁为一种新型冻干粉剂, 是穿心莲提取物经酯化、脱水、成盐精制而成, 能抑制早期毛细胞管通透性增高及炎性渗出和水肿, 减轻局部细胞坏死和炎细胞浸润, 减轻粘膜下充血水肿;减少粘液分泌;能特异性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 纠正和调节免疫紊乱, 抑制炎症反应和疾病发展;通过病毒的灭活, 减轻病毒及其毒素对局部细胞的破坏和抑制功能。

摘要:手足口病是儿科常见传染病, 发病率逐年上升, 且常有并发症危及患儿生命。故要积极治疗, 同时要做好预防隔离。

关键词:手足口病,预防,治疗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S].2010.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手足口病患者共288例, 重症病例1例, 死亡1例。对死亡病例的实验室检测为EV71核酸阳性[1]。患者病多为5岁以下的托幼儿童或散居儿童, 门诊治疗214例, 住院治疗74例。

1.2 方法

对74例手足口病患者的发病季节、年龄、体温、皮疹等具体进行了分析。

2结果

2.1 该病可在全年的任何季节发生, 但主要出现在春季到夏季之间, 主要发生在4~6月份。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为发热、手、足及口腔黏膜等部位突发疱疹[2], 一些患者会出现并发症, 严重时会导致死亡。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 主要可分为普通病例和重症病例。

该次病例中, 共有发热患者126例, 患者多在起疹前的1~2 d起热, 大部分患者会出现高热, 通常持续2~3 d后退热。另外, 皮疹患者122例, 患者的双手, 足部可见发散的或平或凸的红色斑丘疹及水疱疹, 且周围有红晕, 疱疹形状或圆或扁, 多为米粒大小, 内有浑浊的液体, 本次患者的皮疹无疼痛和瘙痒, 无破溃、结痂。

2.2 并发症 手足口病患者的并发症多为心肌炎、肺炎、脑炎。症状轻的患者回家隔离, 予以服用银黄颗粒。重症患者已在医院隔离, 均给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 对病发细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抗生素治疗。所有患儿均以治愈, 症状轻的患者7 d左右痊愈。

3讨论

3.1 流行病学特征

手足口病 (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3], 学龄前儿童为多发群体, 而3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更高。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都是传染源, 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播。各种病毒均会引起手足口病的发生, 但以肠道小RNA病毒属的Cox病毒、埃可病毒和新型EV为主, 同时以CoxA组的16、4、5、7、9、10型和B组的2、5型以及EV71为主要流行病毒。EV71毒株分3个基因型 (A、B和C型) 和11个基因亚型 (BrCr、B1-B5和C1-C5亚型) [4], EV71基因型别的变化和易感宿主的累积是引起手足口病灾某一地区突然性爆发的主要原因。

患儿发病时会出现发热症状, 通常在38℃左右, 患者在发热的过程中, 其口腔、手足、臀有皮疹出现。皮疹在发病当天或第2天出现, 1~2 d即发完。先是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 1 d之后会有部分的皮疹变为疱疹, 皮疹程发散式分布, 皮疹多出现在患儿的手指或足趾掌面、指甲周围以及足跟边缘, 但也有出现在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内侧以及会阴。疱疹多为卵圆形, 小的直径多为2~5 mm, 最大可达10 mm, 疱疹中含有浑浊的液体。皮疹通常不会破裂, 2~4 d后便会干燥结痂, 结痂呈黑褐色, 即是脱痂也不会留疤, 患者也不会感觉疼痛和瘙痒。在口腔两颊黏膜与唇内、舌边、软腭也会出现发散性的疱疹[5], 有的疱疹与皮疹同时出现, 或者在皮疹出现后的1~2 d发生。但口腔中的疱疹容易破损, 溃烂, 底部呈灰黄色, 周围有红晕, 患者在咀嚼时会感觉疼痛, 并拒食、流涎。

3.2 预防措施

事实上, 手足口病在目前并没有防疫疫苗, 即是发病也没有特殊的药物可以马上治愈, 因此, 采用科学的预防控制手段对疾病的防御有积极作用。

3.2.1 加强日常监测与报告

各地区应加强手足口病的检测, 针对疫情开展分析, 及时制定防御手段, 针对EV71病毒流行病原的型别进行检测, 分清病毒基因、致命性的主要关系, 掌握手足口病的预防手段。2008年5月2日, 我国卫生部已经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6], 而各大医疗机构也发现了手足口病的实际病例, 因此, 我们应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中的规定, 在24 h以内做好网络报道。当流行疾病爆发时, 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以及其他相关规定, 及时对这种发公共卫生事件向社会做出信息报告。

3.2.2 落实各项预防措施

完善卫生教育, 让患儿及患儿家属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注意勤洗手, 保证生活环境的卫生, 并加强室内的通风, 勤晒衣被。儿童应少进入人流量过大、空气通风条件不好的地方, 同时应预防与其他患儿接触, 如果儿童出现上述的疾病症状, 应及时入院就诊。如在集体单位, 例如幼儿园等场所, 要保持良好的通风, 按时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进行清洗消毒, 每天还需进行检查, 一旦发现患儿有以上症状, 应及时送诊、居家隔离治疗和休息;老师和家长要对患儿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 当医疗单位发现患儿人数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当地医疗机构应上报卫生管理部门, 及时做好预防措施[7]。医疗机构在流行期间最好进行预检分诊, 并由专家接受诊断和治疗, 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及时做好消毒防疫工作, 避免院内感染。

3.2.3 控制措施

对于手足病要早发现、早治疗, 疾控中心接到手足口流行病的爆发情况后, 应及时派人进行社会调查, 同时采集标本, 并进行实验室检测, 以便对病原进行分型确定。针对手足口患者, 通常需要治疗7~10 d, 并对与这些患儿亲密接触的儿童进行检测, 检查其提问、皮疹发病等情况, 对已经感染的患儿, 及时治疗。

做好病家和疫点消毒工作, 特别要对室内的常用器、接送车辆进行消毒, 清理咽喉、鼻腔的分泌物。健康教育和身体锻炼十分重要, 同时, 在患病期间要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及时控制疫情的发展, 减少该病的发病率。

摘要:目的 分析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并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对本院的手足口患儿做回顾性分析, 探讨其预防措施。结果 手足口病是一种比较严重的传染疾病, 多发在春季, 发病症状典型, 且多发在5岁以下的儿童, 只要合理合理治疗, 该病不留后遗症, 但严重并发症可能导致患儿死亡。结论 早发现、早治疗, 及时控制病情发展。

关键词:手足口病,EV71感染,流行病学,预防控制

参考文献

[1]蔡皓东.手足口病预防之计在于春.健康报, 2009, 2:23.

[2]周立民.权威专家释疑EV71感染.健康报, 2008, 4:2.

[3]王燕.手足口病病原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中华医学杂志, 2009, 89 (24) :1724-1725.

[4]孙军玲, 张静.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9, 30 (9) :973-975.

[5]王小燕, 邓慧玲, 符佳.手足口病2103例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分析.陕西医学杂志, 2010, 39 (1) :56-58.

[6]刘燕飞, 茹振平.小儿手足口病78例临床诊治探讨.临床误诊误治, 2009, 22 (3) .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2014年1-12月收治的132例HFM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83例, 女49例;年龄最大6岁, 最小2岁, 平均年龄为 (4.0±1.5) 岁。所有患者病程均在1周内, 经抽血及影像学检查, 符合《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中关于HFMD的相关诊断标准。

1.2 方法收集所有HFMD患儿的基本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等内容, 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现代统计学方法对获取资料进行整理和汇总, 对其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该类传染病的预防策略。

2 结果

2.1 流行特点本组132 例HFMD患儿, 男患儿占62.9%, 女患儿占37.1%, 男女比例为1∶0.59;不同年龄段患儿发病率存在较大差异, 以4岁以下患儿为主, 发病率占73.5%, 见表1。HFMD患儿1~12 月均有发病情况, 从发病时间来看, 以4~6 月和9~11 月为发病高峰期, 分别占42.4%、29.5%, 见表2。

2.2 临床表现132例HFMD患儿均有典型症状, 发病前期表现为头痛、发热、厌食等, 发病后手、足、口部位出现疱疹、溃疡, 部分患儿伴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以及咳嗽、咽部疼痛等呼吸道不良反应, 有3例患儿出现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病原学检查结果显示, 轻型HFMD患儿以Cox A16型感染为主, 共48例, 占36.4%;重型HFMD患儿以EV71型感染为主, 共61例, 占46.2%。本组患者经有效治疗均获得痊愈或好转, 无死亡病例发生。

3 讨论

3.1 流行病学特征分析HFMD是儿科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类传染性疾病, 因其具有传播速度快、爆发性强等特点, 成为了各地区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管理的重点。该病是由Cox A16、EV71等肠道病毒引起, 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男孩的发病率要高于女孩,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均是传染源, 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直接接触等多途径传播, 群发特征明显, 更易暴发和流行[2]。正常情况下, 患儿在发病1周后多可自愈, 但是也有少部分患儿因治疗不及时而出现心肌炎等并发症, 个别病例病情发展较快, 其危险性不容小视,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尤其是在流行季节做好预防, 可有效降低HFMD的发病率。流行病学研究证实, HFMD发病呈现出明显的季节规律, 在一年内会出现两个发病高峰期, 发生在春季和秋季, 其中前一个发病高峰要强于后一个高峰[3]。掌握HFMD的流行病学特征, 在此基础上制定预防策略, 可收到更为显著的预防效果。

3.2 相关预防策略选择从传染源和传染途径角度来分析, 人是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 HFMD自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应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 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 预防管理的重点应集中在2岁以上、在幼托机构生活、有HFMD接触史的患儿, 同时也要加强对不注重个人卫生, 如饭前不洗手、有咬手指习惯的儿童进行教育;一旦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发生, 应立即对其进行诊治, 在预防管理过程中, 应对儿童常活动的区域进行消毒, 保持环境卫生, 避免病毒传播和流行;在疾病流行期间, 嘱咐家长不要带孩子去人群集中、空气流通较差的公共场所, 如车站、商场等;必要时可提前注射疫苗, 相关疫苗的保护效力和安全性必须得到充分保证[4,5]。

本组通过对132例HFM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发现患儿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结果显示, 男患儿比例高于女患儿;以4岁以下患儿居多;1~3月的发病率为全年最低, 4~6月的发病率为全年最高, 7~8月的发病率降低后, 9~11月的发病率又达到高峰期, 证实该病在春秋季节更易流行和传播;从患儿的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结果来看, 发病后手、足、口部位均有表现症状, 其中轻型HFMD患儿以Cox A16型感染为主, 重型以EV71 型感染为主, 严重者会出现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 及时诊断和治疗尤为必要。在此建议, 应从儿童个人卫生、生活环境、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等方面着手, 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 保证HFMD诊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从而降低该病的发病率。

摘要:目的:分析手足口病 (HFMD) 的流行病学特征, 总结相关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HFMD患儿的临床资料, 对患儿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等内容进行统计, 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策略。结果:本组132例HFMD患儿, 男患儿比例 (62.9%) 高于女患儿 (37.1%) , 以4岁以下患儿居多 (73.5%) , 其中46月和911月为发病高峰期, 分别占42.4%、29.5%;轻型HFMD患儿以Cox A16型感染为主 (36.4%) , 重型HFMD患儿以EV71型感染为主 (46.2%) 。结论:通过对HFMD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应从儿童个人卫生、生活环境、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等方面着手, 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 保证HFMD诊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从而降低该病的发病率,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手足口病,患儿,流行病学,预防策略

参考文献

[1]李会纳.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预防策略〔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8 (9) :130-131.

[2]张世英, 王显军.聊城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3, 10 (2) :204-207.

[3]张庆.深圳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重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2.

[4]何冶, 李秋成, 张小明, 等.2011-2012年湖南省浏阳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监测结果分析〔J〕.疾病监测, 2013, 11 (3) :894-896.

手足口病的预防及护理 篇6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区集体儿童体检工作中, 确诊为手足口病的143例中, 年龄1~5岁以下儿童, 其中:男83例, 1~2岁12例、2~3岁27例、3~4岁20例、4~5岁24例, 女60例, 1~2岁14例、2~3岁17例、3~4岁19例、4~5岁10例, 临床表现:流涕、咳嗽、恶心、呕吐, 除手、足、口腔等部位有斑丘疹、疱疹外, 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血常规中白细胞增高。

1.1 临床观察: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急性起病, 发热或手足、口腔、肛周等部位的皮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

1.2 临床诊断143病例中:

患儿均出现急性起病, 发热, 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 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 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 疼痛明显。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2 临床对症处理

2.1 营养饮食:

该病发生于夏季, 容易引起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需适当补充水分及营养, 给予孩子的食物应易消化、柔软、无刺激。患儿应卧床休息1周, 多饮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 不愿进食, 配以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 禁止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2.2 口腔保健:

小儿患该病易出现因口腔黏膜疱疹、溃疡引起到疼痛而拒食、流涏、哭闹不眠等, 加上发热导致唾液分泌减少, 口腔易感染。注意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饭前、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不会漱口的患儿可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 以免感染。并可将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涂金霉素、鱼肝油, 亦可服用维生素B2、维生素C, 辅以超声雾化吸入, 以减轻疼痛, 促使糜烂早日愈合, 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2.3 皮疹处理:

手足口病患儿皮肤可出现多发甚至泛发的炎性丘疹、疱疹, 加上出汗刺激, 皮疹可因患儿搔抓而继发感染, 疱浆到渗出亦会引起病毒传播。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 衣着应舒适、柔软, 经常更换。剪短患儿指甲, 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 以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婴儿, 应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 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2.4 发热处理:

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 无需特殊处理, 可让患儿多饮水。如体温超过38.5℃, 可在医师指导下服用退热剂。注意观察体温变化, 每4 h测量体温1次, 必要时擦浴等物理降温, 以防高热惊厥。鼓励患儿多饮水, 出汗多者应及时更换衣裤, 保持皮肤干燥, 避免受凉。

2.5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对症处理:

家庭应准备体温表, 家长应学会测体温看体温表、数脉搏和呼吸。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 无需特殊处理, 可让患儿多饮水;对于体温在37.5~38.5℃的患儿, 给予散热、多喝温水。

3 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3.1 个人预防措施:

勤洗手, 勤换衣, 保持家庭卫生环境卫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流行期间尽量不带婴幼儿到人群多, 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 轻症患儿不必住院, 宜居家治疗、休息, 以减少交叉感染。

3.2 集体儿童预防措施:

每日进行晨检, 发现可疑患儿时, 要对患儿及时送诊救治。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本病流行季节, 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患儿增多时, 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做好卫生保健, 加强锻炼, 提高机体抵抗力, 流行期间给予板蓝根冲剂预防。加强幼儿园保健人员和家长的预防意识, 依托媒体宣传大力开展预防小儿手足口病卫生知识, 降低发病率, 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4 消毒方法

4.1环境消毒:患儿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 (如门把手、课桌椅、餐桌、婴儿床栏杆、楼梯把手等) 、玩具、游乐设施、寝具及书本等做重点性消毒。清洁完毕的物体可移至户外, 接受阳光照射, 通过紫外线杀灭病毒。

4.2地面:用含500~1000 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或0.5%过氧乙酸溶液喷洒消毒, 喷洒用量200 m L/m2。

4.3 食具、饮具则用含250 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30 min, 或用高温 (蒸气或煮沸) 消毒10 min。

4.4 患者的衣物、毛巾、被单等可用煮沸消毒20 min或用含500 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作用30 min。

4.5 垃圾:用含2000 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喷洒作用60 min, 并即时清理。

4.6 生活污水:用漂白粉或优氯净按5 0 m g/L加氯量投加, 作用120 min后排出。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观察及预防措施。方法 实施消毒隔离、严密观察病情, 健康教育宣传、预防。结果 手足口病 (HFMD) 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流行期间, 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 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 做好预防消毒工作, 可降低发病率。结论 加强监测, 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手足口病患儿的观察及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368例, 男125例, 女243例, 年龄6个月~12岁, 其中并发脑炎、心肌炎、肺炎的重症患儿12例。重症患儿病毒学检测均为肠道病毒71型。经积极的抗病毒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均治愈出院, 无后遗症发生。

2 临床观察及护理

2.1 病情观察

(1) 手足口病多发于婴幼儿, 部分患儿无法自己表达疾病的真实性, 而手足口病并发暴发性心肌炎, 通常无任何先兆和体征, 来势凶猛[3]。因此, 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耐心、细致的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 注意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2) 重症患儿应置于重症病房, 专人护理, 备齐各种抢救物品和药品,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保持呼吸道通畅, 准确记录出入水量, 同时注意观察神经系统症状, 如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呕吐、抽搐等, 并做好护理记录,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做好随时抢救的准备工作。

2.2 用药护理

小儿用药易出现副作用, 需严密观察药物不良反应。配制药液时要细心, 做好查对, 保证准确、及时的用药, 输液速度严格按要求调节, 必要时给予泵控输液。

2.3 发热的护理

加强体温监测, 低热无需特殊处理, 给予多饮温开水。如体温高于38.5℃, 可行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加强巡视, 观察降温效果, 如患儿出汗多, 要及时擦干汗液, 并补充营养和水份。

2.4 疱疹的护理

儿童皮肤的丘疹、疱疹往往呈离心分布 (手、足、肛周) , 皮疹在手部较多, 部分可有水疱, 患儿衣着宽松、柔软, 床铺平整、于燥。修剪串儿指甲, 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 以防抓伤皮疹引起感染。应剪短指甲, 防止用手抓破疱疹, 尽量穿长袖衣裤, 将手脚包住;出汗后及时清洁皮肤, 更换柔软、舒适、宽大的棉质衣服, 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无渣屑。物理降温时动作轻柔, 防止擦破疱疹;臀部有疱疹时, 应随时清理息儿大小便, 用棉质尿布保持臀部清洁、干燥。疱疹破溃者局部涂阿昔洛韦软膏或炉甘石洗剂。向患儿及家属讲解皮肤受损的危险因素及皮肤护理方法。

2.5 口腔护理

保持患儿口腔清洁, 进食前后用温开水漱口。口腔疱疹严重致疼痛拒绝进食的患儿, 用0.2%冰硼散涂抹患处, 予以静脉补充营养。患儿所用的奶瓶、奶嘴及餐具用后煮沸消毒, 防止继发感染。

2.5 消毒隔离

手足口病按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进行隔离。病房注意开窗通风, 温度适宜, 紫外线循环机定时消毒, 每天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床头柜和湿拖地板两次。加强床边隔离, 限制陪护, 减少人员出入, 勿互串病房。护理不同的患儿前, 要消毒双手。对患儿的各种用具, 如餐具、玩具等应消毒处理, 呕吐物及粪便用含氯消毒液处理。

2.6 心理指导

多数患儿是从下一级医院转院上来, 由于在当地医院有死亡病例的发生, 因而家长恐惧、心理压力极大, 对手足口病缺乏了解, 急切想了解本病的更多知识。我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长讲明该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传播方式、治疗方案和预后。增强他们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从而促进患儿的康复。

2.7 出院指导

宣传防病知识, 保持家庭环境卫生, 空气新鲜, 玩具、餐具要经常消毒, 勤晒被褥。注意营养, 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抵抗力。流行期间避免去公共场所, 以减少感染的机会。

3 小结

手足口病目前无特殊治疗方法, 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和健康宣教是控制疫情的关键。积极的治疗和细心的观察护理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防止后遗症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智宏.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 2005, 43 (9) :648-651.

[2]赵香枝, 伍平, 冼建妹等.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及护理干预[J].全科护理, 2009, 8 (7) :2049-2050.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观察及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1.1 基本信息

笔者参与护理的5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 年龄6个月至6岁, 平均2.11岁;男29例, 女31例。所有患儿均符合国家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2008年版) 重症诊断标准[2]。本组患儿主要采取的治疗措施有, 呼吸机辅助治疗、抗病毒和抗感染治疗、免疫用药以及营养支持。

1.2 临床症状

所有患儿均有持续发热症状, 在手、足、口以及臀部等附近部位均有疱疹, 且有明显疼痛感, 其中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患儿15例, 主要表现为头痛、嗜睡、情绪不佳、惊厥等;出现呼吸系统症状患儿31例, 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痰、口唇发紫等;出现循环系统症状患儿17例, 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体热但四肢发凉、心律不齐、血压失常等。大部分患儿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 为多种症状叠加。

2 护理

2.1 常规护理

2.1.1 尽早隔离

手足口病作为一种传染病, 其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消化道接触传播[3]。为了最大限度的控制该疾病的传染, 同时为患儿提供一个无菌的治疗环境, 因此对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要及时进行隔离处理, 并在隔离区域尽早进行救治工作。

2.1.2 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

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就诊时, 通常伴随着一些严重并发症的发作, 因此需要进行急救处理。首先要对患儿进行密切的持续的生命体征监测, 如对患儿进行心电监测, 不但能够进一步考察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对心脏功能是否存在损害外, 还能为后期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信息。严密监控患儿血压变化, 血压异常也是重症手足口病的一个重要症状。根据患儿血压给予硝普纳 (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8959) , 每分钟按体重1.4μg/kg, 单次剂量为50mg。此外, 患儿发病时常伴有呼吸困难, 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给以患儿辅助呼吸并根据患儿病情及时调节氧气流量, 一旦患儿出现呼吸功能进一步下降, 血压持续失常、心律失常等情况, 要立即向医生报告, 及时采取抢救措施。对于出现烦躁、情绪不佳、嗜睡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儿, 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 对于症状进一步加剧的患儿, 要报告医生及时进行腰椎穿刺以及脑电图检查, 同时尽快建立静脉通道, 快速输注甘露醇 (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H32026395) , 按体重1g/kg~2g/kg在30min内完成, 预防颅内高压或是水肿的出现。对于出现循环系统障碍的患儿, 如面色苍白、四肢冰凉等, 要除了要进行心电监测外;还要及时对患儿进行血氧饱和度检测, 以及抽血查心肌酶血气分析观察心率、心律及血压的变化[4]。对于出现循环障碍的患儿, 肌肉注射舒血宁 (石药银湖制药有限公司, Z14021945) , 每次20mL, 每天1次。

2.2 饮食护理

由于患儿手足口病累及口腔, 因此患儿的日常饮食采用流质食物, 以易消化刺激性小的食物为主, 不能太烫, 必要时给以鼻饲, 注意保持鼻饲管的干净无菌, 同时每日用温开水清洁患儿口腔, 观察患儿口腔内有无继续出现溃疡、糜烂等。

2.3镇痛护理

患儿由于手足口等多处出现疱疹容易引发疼痛, 可静脉注射咪达唑仑注射液 (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H19990027) 以0.9%氯化钠溶液稀释, 每次2mL。同时做好患处的保护, 防止患儿抓挠患处, 以免增加疼痛甚至是引发感染。

2.4 安抚护理

患儿由于患处疼痛以及全身性多种神经、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受累, 同时处于陌生环境缺少家人陪伴, 患儿容易产生恐惧心理, 护理人员应当做好患儿安抚工作, 用亲切和蔼的态度, 通过肢体语言多与患儿交流, 防止出现行为退化。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疾病通常较为严重, 且处于隔离治疗, 家属常常寝食难安, 心理压力较大, 此时护理人员要及时与患儿家属沟通, 同时报告患儿的治疗情况, 减轻患儿家属的心理负担。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做好出院指导, 向患儿家属普及手足口病的知识, 特别是预防与预后的相关家庭措施, 出院后一段时间, 患儿应当在家休养一段时间, 避免去人多嘈杂的地方, 注意清洁卫生, 注意开窗通气, 尽量消除疾病对于患儿家庭产生的负面影响。

3 结果

经过上述治疗与护理工作后, 所有患儿均痊愈, 未对患儿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

4 小结

重症手足口病常发生于出生后3个月至5岁的儿童, 病情发展迅速, 且临床症状严重, 除手、足、口以及臀部等多处出现疱疹外, 患儿还会出现多种全身性症状, 如心肌炎、脑膜炎、脑水肿等, 患儿同时还会表现出嗜睡、惊厥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同时呼吸系统和微循环也会受累, 给患儿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同时给患儿家属也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根据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病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疱疹性咽峡炎阶段、神经系统受累阶段、心肺衰竭阶段和生命体征稳定期[5]。其中第二、三阶段对于患儿的生命威胁最大, 且各个阶段之间无明显间隔, 因此在临床诊治过程, 护理人员一定要密切监测患儿病情, 及时采取多种救治措施, 做好患儿以及周围环境的无菌隔离, 做好各种记录工作便于医生对患儿病情变化做出判断, 同时严格遵守医嘱, 以期提高重症手足口患儿的治愈率, 尽可能减低该疾病对患儿健康以及患儿家庭的不良影响。

摘要:[目的]考察重症手足口病病人的最佳护理策略, 并为今后的重症手足口病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对2011年1月—2011年12月5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护理工作进行回顾性分析, 护理措施主要有隔离、口腔卫生与饮食护理、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镇痛、安抚患儿和家长以及做好出院指导等。[结果]经过上述治疗与护理工作后, 所有患儿均痊愈, 未对患儿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结论]在临床诊治过程, 护理人员一定要密切监测患儿病情, 及时采取多种救治措施, 同时严格遵守医嘱, 以期提高重症手足口患儿的治愈率, 尽可能减低该疾病对患儿健康以及患儿家庭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生命体征,护理

参考文献

[1]张青, 谢婉花, 林艳.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J].护理学报, 2009, 16 (6B) :44-45.

[2]楼晓芳, 蒋敏, 马美芳, 等.32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9, 44 (3) :244-245.

[3]赵素清, 黄杏芳, 林笑玲.38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急救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31) :195-196.

[4]赵雪频, 陆卫民, 方仙芬.41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J].护理学报, 2010, 17 (3B) :47-48.

上一篇:县级疾控下一篇:碳金融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