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手足口病措施

2024-07-18

学手足口病措施(通用13篇)

学手足口病措施 篇1

学手足口病(EV71)防控工作措施

为切实做好当前我镇小学、幼儿园手足口病(EV71感染)防控工作,经研究决定成立手足口病(EV71感染)防控工作领导组。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领导组成员

梁庄十小学手足口病(EV71)防控领导小组

组 长:李胜伟

副组长:徐红军 周石青

成 员:王凤叶

曹社玲

徐兰娇

刘彦玲

黄兰梅

防控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政教处)

办公室主任 :曹学祥 副主任:衡孝宁

成员:汤现利

程真

一、晨检组

组长:杨永勇

许如洋 组员:各班班主任

二、宣传组: 组长:韩秀文 汤现利 组员:各班班主任

三、环境卫生组: 组长:王国放 张先梅 组员:各班班主任 信息组:曹学祥

程真

二、工作小组职责分工

领导组办公室下设四个工作小组。

1、协调指挥工作小组,负责人许如洋,按照局防控领导组的要求,根据预防控制工作需要,负责组织制订小学、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有关文件、方案,统一协调组织实施防控工作,负责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及检查、督导工作。

2、宣传信息工作小组,负责人曹学祥,负责加强小学、幼儿园手足口病的宣传报道,规范发布对外信息,加强信息发布的管理和引导。

3、防控教育工作小组,负责人韩秀文,负责做好托幼机构和小学在校学生、教职工的宣传教育和自我防护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手足口病相关知识教育和普及工作。

4、应急保障工作小组,负责人衡孝宁,负责小学、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接待、工作对接和应急车辆调度等保障工作。

三、广泛宣传

1、根据上级文件及教育局布置,利用局下发及总铺卫生院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传要点、健康宣传材料在各班级和全校校会上广泛宣传解读、张贴。

2、利用板报,要求各班充分利用班级板报阵地,广泛宣传手足口的防治知识。

3、制做宣传展牌,悬挂在教学楼的最显眼的地方,让师生们利用时间学习防治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同时让接送孩子的家长也及时了解防治知识。

4、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

四、具体措施

1、总铺卫生院每天到校消毒防疫工作。

2、对私立幼儿园每天检查一次,并详细记录。

3、每天晨检(工作主要由班主任开展),并详细记录。

4、每天课间操总结前一天各班卫生及防疫工作。

5、制定预案,一旦发现疫情立即上报。

6、每天建立报告制度,各校及幼儿园每天下午4:30向中心校曹学祥上报,中心校每天下午5:05向教育局报告。

学手足口病措施 篇2

1 管理控制措施

1.1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根据当地疫情, 结合本院实际情况, 制定本院手足口病就诊流程与防控预案。

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 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 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 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防止传染病病原体、耐药菌、条件致病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1.2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特别是设立儿科、传染病科的医院要提高对

手足口病等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危害性的认识, 及时成立以院长 (或分管院长) 为组长的手足口病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防控领导小组, 主要负责落实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工作, 做好危重患者的抢救, 协调各方工作有序开展。

1.3 诊疗场所的通风换气, 在无人情况下可对空气采用紫外线消毒30min或使用空气消毒机等进行空气消毒。

1.4 大多数感染者不一定表现典型的临床症状, 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患者后, 均应认真洗手;

不方便洗手时, 建议接触不同患者时使用含醇类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卫生, 方便洗手时立即洗手。直接接触患者分泌物、血液、口腔黏膜、皮肤疱诊或处理患者粪便等高危操作后一定要洗手。

1.5 加强日常清洁卫生工作。

保持诊室、病区的环境整洁、干净, 患者流量较多时需要增加清洁次数;必要时室内地面和工作台面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拖 (擦) 2次以上, 并保持干燥。

1.6 院门诊、病区设置的儿童乐园停止所有活动, 玩具和设施应落实专人清洁消毒。

加强对公众的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传。

1.7 负责疫情报告的人员随时准确捕捉医院最新的手足口病疫情,

使得医院感染管理科第一时间反馈, 电话及时、准确上报区疾病控制中心, 同时进行网报。

2 个人预防措施

2.1 手足口病尚无特殊的预防方法, 但可以通过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可以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生。

2.2 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患儿洗手, 勤洗澡, 喝白开水, 不喝生水, 忌吃生冷食物, 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3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 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 居室要经常通风, 勤晒衣被。

2.4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居家治疗的儿童, 不

要接触其他儿童, 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 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 宜居家治疗、休息, 以减少交叉感染。

3 消毒隔离措施

3.1 病区消毒配置感应式流水洗手设施、手消毒剂、手套。

配备足够数量的体温计, 一人一支专用。止血带一人一带用后消毒。使用一次性压舌板。血压计、听诊器及所配物品等按《消毒技术规范》每天紫外线消毒。治疗室和病房使用每天紫外线消毒。消毒后要注意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桌、椅、门、把手、婴儿床栏、楼梯把手等寝具及书本等均用500mg/L含氯消毒液做重点性消毒, 餐具使用一次性。患儿出院、转科后病房按终末消毒处理。

3.2 玩具消毒:

患儿的玩具要每天清洗, 至少在阳光下暴晒2h以上或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浸泡30min;需注意消毒剂对玩具的腐蚀, 对高档玩具可选择碘伏消毒液原液擦拭15min;避免和其他儿童交换玩具。

3.3 奶瓶和食用消毒患儿的奶瓶、奶嘴充分清洗后煮沸消毒20min后使用;

食具每天煮沸消毒20min或用消毒碗柜消毒, 也可用含有效氯250mg/L的消毒液浸泡30min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3.4 用物消毒患儿的衣服需要单独清洗, 至少在阳光下暴晒2h以上或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min后再清洗;

毛巾、擦手巾和其他患儿的用品应每次清洗后煮沸20min;尿布也要每次洗净消毒再用。

3.5 卫生洁具消毒患儿个人卫生用品专用;

洗手池、浴盆 (池) 用后要清洗、消毒一次, 可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擦拭30min。

3.6 家居表面消毒每天对地面、门把手、楼梯扶手、床围栏、桌椅板

凳台面、水龙头、便器扶手等物体表面用含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 作用30min, 必要时用清水擦拭干净以免腐蚀损害。

3.7 室内空气卫生应注意开窗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

每天最少通风三次, 每次不少于30min。保持室内表面的卫生整洁。

4 小结

手足口病流行状况及防治措施 篇3

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传染性疾病。致病病毒是肠道病毒属病毒,常见的有柯萨奇病毒A型(CA)和肠道病毒71型(EV71),传染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粪便,水疱或呼吸道飞沫进行直接传播也可通过患者污染过的物品间接传播,患者多见于儿童。手足口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症状轻微多表现为轻中度发热,口腔溃疡,手脚皮疹,咽炎等。[1]但5岁以下的儿童中,部分患者却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等。[2]因此,手足口病的防控日益受到各国卫生防疫部门的重视。

1 手足口病流行状况

历史上手足口病通常是散发和局部爆发,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大规模暴发流行。1997年马来西亚报道发生手足口病2628例,1998年台湾报告手足口病发病人数近130000例,此后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也逐渐出现手足口病暴发流行的状况。新加坡手足口病全国疫情报告指出2002年,2005年,2006年、2007年手足口病的发病人数分别为16228例,15256例,15282例和20003例;发病率从2001年的125.5/100000发展到2007年的435.9/100000,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尤其在0到4岁年龄段儿童发病率急剧增加,从2001年1460.5/100000发展到2007年的5975.5/100000。[3]中国大陆从2007年以来手足口病病例的数量已迅速增加。2008年在中国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数达到489540人,其中严重病例1210人,死亡127人;2009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数达到1155575人,其中严重病例13835人,死亡353人;六岁以下儿童构成>93%,年度累积发病率超过18%。标志着手足口病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爆发流行,且每年都有爆发流行,1-2年爆发一次大流行。[4]

2 流行病学调查

发现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多、病例呈聚集性分布、重症病例比例较大或出现死亡病例时,应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一是采集相关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明确病原并进行分型鉴定;二是收集临床资料,以了解不同型别肠道病毒的致病性、毒力、所致疾病临床类型及救治等;三是阐明本次流行/暴发的传播方式及感染的危险因素等,以便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四是评价不同防控策略和措施的有效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和调查表应根据调查目的不同而进行专门设计。新加坡的研究[5]表明,与2003年只有653個托儿中心相比2007年有739个托儿中心。学龄前儿童入托比例从2003年的16%上升到2007年的23%。基于中心护理,婴儿护理,照顾孩子和学生护理中心作为一种重要的保健和发展中心,预计在未来几年托儿中心将招收更多的孩子。更多的孩子将聚集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将使其成为病毒流通的场所,2001年至2007年手足口病在这些机构疫情的发病率增加10倍,那么就可以将病毒传播给他们的家庭和其他的人。因此,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在学前教育人口预计将进一步增加。由于严格的卫生防疫措施的实施,大多数手足口病疫情在爆发前迅速得到控制,只有不到10%的疫情可能导致大规模的爆发。目前介于0-4岁年龄段的学龄前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率相对于5-9岁年龄段儿童已经有明显下降。这表明,严格的卫生防疫控制措施可能消灭或推迟手足口病的发生。

3 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目前还没有行之有效的特效预防措施。因此,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传染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Hamaguchi T,Fujisawa H,Sakai KS,et al.Acute encephalitis caused by intrafamilial transmission of enterovirus 71 in adult.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08,14:828–830.[PubMed:18439374]

[2] Tseng FC,Huang HC,Chi CY,et al.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enterovirus infections occurring in Taiwan between 2000 and 2005:analysis of sentinel physician surveillance data.Journal of MedicalVirology,2007,79:1850–1860.[PubMed:17935170]

[3] Ang LW,Koh BK,Chan KP,etalEpidemiology and control of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Singapore,2001——2007.Ann Acad Med Singapore,2009 Feb,38(2):106-12.

[4] Solomon T,Lewthwaite P,Perera D,et al.Virology,epidemiology,pathogenesis,and control of enterovirus 71.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2010,10:778–790.

关于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篇4

亲爱的家长:

您好!

浪漫的夏季马上就来了,在这个浪漫的季节里,由于气候潮湿暖和,亦是手足口病多发的季节,在此提醒家长们在家要培养孩子的卫生习惯;多喝开水;吃熟食(不要吃凉拌),多开窗通风,多晒衣被,勤洗手;孩子的玩具食具要多做消毒工作;尽量不要带孩子到街上人流动量较多的地方逗留。如孩子高烧不退就要到中心医院检查,以免耽误治疗及康复。

幼儿园自4月21日起进行全面消毒工作——下午下班后所有地板都必须用84消毒液拖1次;桌子、凳子、讲台、床沿、栏杆、窗台用84消毒液擦1次;厕所以84消毒液全面冲洗;晚上喷洒食醋进行空气消毒,每个厕所都备有马头肥皂给孩子洗手,所有白天用过的毛巾、抹布已进行消毒处理,每天上午蒸饭后将孩子吃饭的碗进行蒸煮,下午将孩子的杯子煮沸消毒在进消毒柜,娱乐室孩子的玩具也全部用84消毒液擦洗,以上是幼儿园针对夏季预防疾病消毒工作,也是老师每天的必修之课,也请家长们在家多注意培养孩子的卫生习惯,孩子在外面玩了回来,大小便后一定要用肥皂洗手,不给孩子买凉菜吃,只要卫生习惯好,消毒工作做好,才能防止疾病不会发生,并请家长们看看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以便更好的预防。

手足口病讲稿 篇5

【目的要求】

1.熟悉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及特征。2.熟悉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

3.掌握手足口病的诊断要点与辨证论治。4.掌握手足口病的隔离、预防等措施。【概述】

定义:是由感受手足口病时邪(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临床以手足肌肤、臀部及口咽部发生疱疹,或伴发热为特征。该类病毒对外界有较强的抵抗力,在4度可存活1年,但不耐强碱,高锰酸剂、甲醛、碘酒可使其灭活。

发病情况: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最多;任何年龄皆可发病,以婴幼儿儿为多 见,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

流行病学特点:传染性极强,易引起爆发流行,人群普遍易感。传染源为患儿及隐性感染者,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传播,人类是其唯一的宿主。成人通过隐性感染可以获得相应的抗体,所以以儿童为主。患病后只获得该型病毒的免疫力,但是持续时间不明确,对其他型病毒积极交叉感染者无免疫。

预后:一般预后较好,无合并症患儿一般5-7天自愈(不留瘢痕),少数重症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甚或危及生命(邪毒内窜出现邪毒犯心、邪陷心肝等变证)。

【病因病机】

本 病由外感时行邪毒所致,其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脾。肺主宣发肃降,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为水之上源;脾主四肢肌肉,司运化,开窍于口,为水谷之海。时行邪毒由口鼻而入,内犯于肺,下侵于脾,肺脾受损,水湿内停,与时行邪毒相搏,蕴蒸于外,则发生本病。分为邪犯肺脾、心脾积热之轻症和湿热蒸盛、气阴两伤之重症。

另外,素有脾胃积热者,更易受到时邪疫毒侵袭而发病。

西医认为,手足口病特别是EV71感染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致认为是肠道病毒由消化道或者呼吸道侵入人体后,在局部粘膜或者淋巴组织中增值,由此进入血液循环导致病毒血症,并可以随血流播散至脑、脊髓、心脏、皮肤等靶组织继续复制,引发炎症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大多数患儿由于自身的防御机制,可以控制感染防止继续发展,成为表现轻者甚至隐性感染者;若患儿机体抵抗力差,可使病毒载靶器官广泛复制,侵犯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及呼吸系统,发展成为重症感染。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病史 病前1~2周有手足口病接触史。4岁以下小儿多见。

2.潜伏期2~7天,多数患儿突然起病,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出现发热,多在38℃左右,可伴头痛、咳嗽、流涕、口痛、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等症状。一般体温越高,病程越长,则病情越重。(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3.主要临床表现 为口腔及手足部发生疱疹。口腔疱疹多发生在硬腭、颊部、齿龈、唇内及舌部,破溃后形成小的溃疡,疼痛较剧,年幼儿常表现烦躁、哭闹、流涎、拒食等。在口腔疱疹后1~2天可见皮肤斑丘疹,呈离心性分布,以手足部多见,并很快变为疱疹,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如米粒至小豆粒大,质地较硬,多不破溃,内有混浊液体,周围绕以红晕,其数目少则几个,多则百余个。疱疹长轴与指、趾皮纹走向一致。少数患儿臂、腿、臀等部位也可出现,但躯干及颜面部极少。疱疹一般7~10天消退,疹退后无瘢痕及色素沉着。

重症病例:

少数发展迅速,1-5天后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导致死亡,存活病例可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多出现在病程1-5天内,患儿持续高热、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如精神萎靡、嗜睡或易惊、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谵妄或者昏迷、惊厥等。颈项强直在2岁以上的儿童中较为明显,可出现巴彬斯基征阳性。

2.呼吸系统----呼吸增快或者浅促,呼吸困难或者呼吸节律的改变,口唇发绀,咳嗽加重,咳白色粉红色或者血型泡沫样痰,肺部可闻及湿罗音或痰鸣音等。3.循环系统----心率增快或减慢,面色灰白,皮肤花纹、四肢发凉、出冷汗、血压降低,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等。

5.实验室检查

周围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危重者明显升高,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相对增高。

有经验的大夫可根据起病情况及皮疹情况作出正确的诊断,但是临床中不乏有不典型的病例,诊断困难,因为需要结合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作出诊断。2.病原学检查

鼻咽拭子、气道分泌物、疱疹液或粪便标本中CoxA16、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或分离到相关肠道病毒可确诊。3.血清学检查

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等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提示,对于3岁以下的患儿,具有以下表现者,可能在短时间内发展为危重病例:1.持续高热不退; 2.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3.呼吸、心率增快; 4.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5.高血压;

6.外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 7.高血糖。

二、鉴别诊断

1.水痘 由感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多在冬春季节发病,以6~9岁小儿多见,有水痘接触史。以发热、皮肤黏膜分批出现斑丘疹、疱疹、结痂为特征。疱疹多呈椭圆形,较手足口病稍大,呈向心性分布,以躯干、头面多,四肢少,疱壁薄,易破溃结痂,其长轴与躯体的纵轴垂直,在同一时期、同一部位斑丘疹、疱疹、结痂三形并见。

2.疱疹性咽峡炎 由柯萨奇病毒A组感染引起(和手足口病邪毒是亲戚),亦好发于夏秋季,5岁以下小儿多见。起病较急,常突发高热、咽痛、流涕、头痛,疱疹主要发生在咽部和软腭,周围红赤,1~2天内疱疹破溃形成溃疡,疼痛明显,伴流涎、拒食、呕吐等,皮疹很少累及颊黏膜、舌、齿龈以及口腔以外部位皮肤。(有种说法认为,疱疹性咽峡炎是没有表现完全的手足口病)。【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本病的辨证方法以脏腑辨证为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根据病程、疱疹特点以及临床伴随症状以判断病情轻重,区别病变脏腑等。严重者可因邪陷心肝,或邪毒犯心而出现心经、肝经证候,均为变证。

二、治疗原则

本病以清热祛湿解毒为基本治疗原则。轻证治以宣肺解表,清热化湿;重证治以清气凉营,解毒祛湿。出现邪毒内陷或邪毒犯心者,又当配伍清心开窍、熄风镇惊,益气养阴、活血祛瘀等法。

三、证治分类

1.邪犯肺脾

证候 发热轻微,或无发热,流涕咳嗽,咽红疼痛,或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约1~2天后或同时出现口腔内疱疹,破溃后形成小的溃疡,疼痛流涎,不欲进食。随病情进展,手掌、足跖部出现米粒至豌豆大小斑丘疹,并迅速转为疱疹,分布稀疏,疹色红润,根盘红晕不著,疱液清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浮数。

辨证要点 本证为手足口病轻证,由时行邪毒侵于肺脾所致,以手足肌肤、口腔部疱疹,全身症状不重为特点。

治法 宣肺解表,清热化湿。

方药 甘露消毒丹加减。

常用药 金银花、连翘、黄芩、薄荷清热解毒,宣肺透表;白蔻仁、藿香、石菖蒲芳香化湿;滑石、茵陈蒿清热利湿;板蓝根、射干、浙贝母解毒利咽,化痰止咳。

药物加减 恶心呕吐加苏梗、竹茹和胃降逆;

泄泻加泽泻、薏苡仁祛湿止泻;

高热加葛根、柴胡解肌退热;

肌肤痒甚加蝉蜕、白鲜皮祛风止痒;

恶寒加防风、荆芥祛风解表胜湿;

若发热、口渴、恶心呕吐、泄泻、舌红苔黄,合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里,化湿和中。

2.心脾积热

心烦躁扰,口舌干燥,疼痛拒食,小便黄赤,大便干结,手掌、足跖、口腔疱疹,分布稀疏,疹色红润,根盘红晕不著,疱液清亮,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有力。

辩证:本病为手足口病轻症,多见平素脾胃积热的患儿,以口腔部疱疹为主,并伴有心烦躁扰,口舌干燥、口痛拒食等症。偏心火旺可有心烦躁扰,小便黄赤;偏于脾胃积热者,可有齿龈、上颚等处疱疹较多,伴有大便干结。若高热,易转为重症。

治法 清热泻脾,泻火解毒。

方药 清热泻脾散合导赤散加减。

口渴者,加天花粉、芦根清热生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玄明粉通腑泄热;疱疹溃烂不愈者,加五倍子生肌敛疮;高热可用、羚羊角粉、柴胡、青蒿等解肌退热,湿重者,可用藿香、滑石化湿利湿。

3.湿热蒸盛

证候 身热持续,热势较高,烦躁口渴,口腔、手足、四肢、臀部疱疹,分布稠密,或成簇出现,疹色紫暗,根盘红晕显著,疱液混浊,口臭流涎,灼热疼痛,甚或拒食,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苔黄厚腻或黄燥,脉滑数。

辨证要点 本证为手足口病重证,多见于年幼儿及感邪较重者。因邪毒炽盛,燔灼气营所致,以疱疹量多、色紫、分布较广,并且全身症状显著为特点。

治法 清热凉营,解毒祛湿。

方药 清瘟败毒饮加减。

常用药 黄连、黄芩、栀子、连翘清热解毒祛湿;生石膏、知母清气泄热;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凉血清热;板蓝根、紫草解毒透疹;菖蒲、茵陈蒿、车前草清热化湿。

药物加减 偏于湿重者,去知母、生地黄,加藿香、滑石、竹叶清热利湿;

大便秘结加生大黄、玄明粉泻热通便;

腹胀满加枳实、厚朴理气除胀;

口渴喜饮加麦冬、芦根养阴生津;

烦躁不安加淡豆豉、莲子心清心除烦;

瘙痒重加白鲜皮、地肤子祛风止痒。

4.气阴两伤

见于恢复期,伴有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唇干口躁,或伴低热,舌淡红,苔少或薄腻,脉细。

辩证:以疱疹减退,全身症状好转为特征。偏于气虚者,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偏于阴虚者,唇干口躁,或伴低热。

治法 益气健脾,养阴生津。

方药 生脉散加味。

常用党参、白术、山药益气健脾;麦冬五味子玉竹养阴生津。

低热反复者,加地骨皮、青蒿滋阴退热;食欲不振加焦神曲、炒麦芽和味消食。

若失于调治,可出现邪毒内县之变证。

(二)变证 1.邪陷厥阴

高热持续,头痛烦躁,嗜睡易惊,肢体抖动,甚至神昏谵语,肢体抽搐项强,双目上视,舌质红绛,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数有力

辩证:本病以邪毒炽盛,内陷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所致。以病情突然加重,高热、烦躁、嗜睡、易惊、抽搐、神昏等心肝二经症候为特征。若失于救治,易出现内闭外脱证。

治法 清热解毒,息风开窍。

方药 清瘟败毒饮合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黄芩、黄连、栀子清热泻火解毒;羚羊角、钩藤、将禅平肝熄风;石菖蒲、浴巾开窍豁痰。

高热不退者,加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抽搐重者,加紫雪镇痉息风开窍;昏迷重者,加至宝丹涤痰安神。

2.邪陷心肺

壮热不退、胸闷心悸、咳频气急、鼻翼煽动、张口抬肩、口唇紫绀、咯吐白色或者粉红色泡沫痰,舌紫暗,脉沉迟。

辩证:邪毒伤及心肺,损阴伤阳,水汽上犯所致。临证以胸闷心悸、咳频气急、鼻翼煽动,张口抬肩,口唇紫绀,咯吐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舌紫暗,脉沉迟为特征。

治法 泻肺逐水,温阳扶正。

方药 己椒苈黄丸和参附汤加减。大黄、葶苈子泻肺逐水;桑白皮前胡素肺化痰;防己、泽泻、车前子利水消肿;人参、附子温阳扶正。

咳血重者,加青黛、栀子、瓜蒌清热凉血;高热不退,加青蒿、葛根、柴胡解肌退热。3.湿热伤络

以肢体痿软无力,活动受限,肌肉松弛,甚或瘫痪、吞咽困难及呛咳,或伴低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为辩证要点。由于湿热毒邪浸渍经络,络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所致。

治法 清热利湿,疏通经络。

方药 四妙丸加味 常用苍术、黄柏、防己、薏苡仁清热除湿;木瓜、牛膝、当归、威灵仙等舒筋活络。

低热起伏者,可加青蒿、银柴胡清退虚热;胸脘痞闷可用藿香、厚朴、茯苓等化湿和中;小便涩痛可加竹叶、栀子、小级清热利尿通淋。【其他疗法】

一、中药成药

1.清热解毒口服液 每服5~l0ml,1日2~3次。用于邪犯肺脾证。

2.双黄连口服液 每服5~l0ml,1日2~3次。用于邪犯肺脾证。

3.穿琥宁注射液 每日10mg/Kg,分1~2次,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用于湿热蒸盛证。

4.双黄连注射液 每日60mg/Kg,分1~2次,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用于湿热蒸盛证。

二、药物外治

1.西瓜霜、冰硼散、珠黄散 任选1种,涂搽口腔内患处,1日3次。用于口腔疱疹。

2.锡类散 涂搽口腔内患处,1日3次。用于口腔内疱疹破溃者。

3.如意金黄散、青黛散 任选1种,麻油调,敷于手足疱疹患处,1日3次。用于手足疱疹。

4.金银花15g,板蓝根15g,蒲公英15g,车前草15g,浮萍15g,黄柏10g。每日1剂。水煎,外洗手足疱疹处。用于手足疱疹重者。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预防EV71等肠道病毒的感染(与水痘的鉴别)

1.本病流行期间,勿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发现疑似病人,应及时进行隔离。对密切接触者应隔离观察7~10天,并给板蓝根颗粒冲服;体弱者接触患儿后,可予丙种球蛋白肌注,以作被动免疫。

2.注意养成个人良好卫生习惯。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和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等应及时消毒处理,衣物置阳光下曝晒。

二、调护

1.患病期间,应注意卧床休息,房间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透气,保持空气新鲜。

2.给予清淡、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软食,温度适宜,多饮温开水。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以减轻食物对口腔的刺激。

3.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对皮肤疱疹切勿挠抓,以防溃破感染。对已有破溃感染者,可用金黄散或青黛散麻油调后撤布患处,以收敛燥湿,助其痊愈。

手足口病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手足口病”的病症特点,知道相关的预防知识。2.能用多种方法收集信息,并积极主动地向同伴介绍。

二、教学准备:幼儿已从报纸,广播,电脑等媒体收集相关“手足口病”的资料;自编儿歌《手足口病可预防》。

三、教学重难点: 将学到的知识用到实处

四、教学过程:

(一)引出主题:

“小朋友,最近在我们国家的许多地方都发生了一种很危险的传染病,你知道是什么病吗?”

(二)交流讨论,了解“手足口病”:

1、“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得了病会出现什么症状?”

2、“怎样预防手足口病?”(幼儿讲述收集的信息,交流并讨论。)

3、教师边出示宣传画边讲解小结: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溃疡,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疼痛难忍,流口水,不能吃东西,尿黄,严重时会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脑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手足口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污染的手、毛巾、手绢、茶杯、玩具、食具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

(三)学习预防“手足口病”儿歌:

1、“我们怎么来保护自己?要采取一些什么预防措施呢?我们平时有那些不良习惯需要改正呢?”

2、教师将幼儿的交流情况以儿歌形式总结。

3、幼儿集体朗读儿歌。

附:儿歌

《手足口病可预防》

不要怕,不要慌,手足口病可预防。

勤洗手,勤换衣,勤刷牙,勤漱口。

生水生食不能吃,手足指甲不能长。

学手足口病措施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整年度儿科收治的1026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因口腔、手、足等部位的粘膜以及皮肤出现了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 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呕吐、食欲不振、头疼等症状而入院。

1.2 方法

1026例患儿均根据2010年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手足口病诊疗技术指南》进行诊断;并按手足口病个案调查表按疫情报告顺序对入院患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以探讨手足口病的发病原因。

1.3 实验室检查

规范采集患儿咽拭子样本, 部分采集粪便、血清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查[3]。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对试验数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分析

2.1.1 人群分布

1026例手足口病患儿, 其中男646例, 占62.96%;女380例, 占37.04%;其中0~3岁816例, 占79.53%;4~6岁163例, 占15.89%;7~10岁及以上47例, 占4.58%;经统计学分析, 0~3岁手足口病的患儿均高于4~6岁及7~10岁及以上儿童, 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 ;4~6岁手足口病的患儿高于7~10岁及以上儿童,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说明, 年龄越小越易患手足口病。结果见表1。

2.1.2 患儿发病时间分布情况分析

1~4月份98例, 占9.55%;5~7月份618例, 占60.23%;8~12月份310例, 占30.21%。5~7月份患儿高于1~4月份和8~12月份;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患儿发生手足口病的时间主要集中在5、6、7月份, 1~4月份较少。结果见表2。

2.2 临床主要症状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 患儿临床症状主要以手、足、口腔部位红色疱疹为主, 部分患儿伴有发热症状。1026例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疮疹。疱疹部位:手足部275例 (26.80%) , 手足臀部205例 (19.98%) , 手足口臀部176例 (17.15%) , 手足口部144例 (14.04%) , 口部88例 (8.59%) 。其中手足口病重症患儿主要表现为高热、嗜睡、惊颤、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 还有心率、呼吸增快, 心肌炎、脑炎、肺水肿的表现。

2.3 手足口病重症患儿病原学检测分析

在1026例手足口病住院患儿中, 手足口病重症患儿177例, 占17.25%;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 177例重症患者中EV71阳性124例, 占70.06%;Cos A16阳性7例, 占3.95%可见本组病例中重症患儿中EV71感染比例高于其他病毒感染, 经统计学分析, 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9.76, P<0.05) 。

3 控制措施

3.1 迅速反应积极应对

由于手足口病的传播性较强, 为了避免在医院内暴发流行。院内应设立手足口病的专科治疗门诊[3]。并严格要求医护人员保持诊疗区清洁、干燥, 通风良好;同时, 定其对候诊区和诊室进行消毒。

3.2 强化预检分诊

由于儿科患儿较多, 而患手足口病的患儿约占8%~10%左右, 因而, 快速、准确地将手足口病患儿与其他患儿分开治疗是避免疾病暴发流行的重要措施[4]。根据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制定手足口病患儿的就诊流程, 建立分诊处。

3.3 制定手足口病防治应急方案

在院建立了手足口病的防治领导小组, 以卫生部防治指南为理论基础, 对医护人员、患儿及家属进行全体动员, 避免手足口病的快速传播[5]。

3.4 强化医护人员培训教育, 提高防控水平。

(1) 在手足口病专科门诊、病区等场所, 张贴手足口病防控宣传资料, 提高人民群众对手足口病的防范意识[6]。 (2) 组织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专题讲座或是讨论会, 使医护人员掌握卫生部下发的EV71感染诊疗指南、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有效提高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认识防控水平。

4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多途径、传播性较强的传染病, 临床表现多样。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 临床表现较轻。而重症手足口病的患儿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呼吸循环系统的损害, 如脑脊髓炎、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循环衰竭等。而一旦患儿进入肺水肿或循环衰竭阶段病死率将大大提高, 具资料显示其病死率高达83%。因而, 加强手足病的的预防及控制是极其必要的。

本研究发现, 手足口病好发于5~7月份[7]。因而, 在加强医院控制措施的同时, 应加强高发期健康教育工作, 提高群众就诊意识。且男性患儿高于女性, 这可能是由于男孩较女孩易动, 且卫生习惯较女孩较差而引起[8];且病例主要为3岁以下幼儿, 因而, 托幼机构是手足口病防控的重点单位, 要加强对托幼机构手足口病病情的监测与管理。

手足口病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 现已被国家纳入丙类传染病, 其中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较大、传播速度快, 短时间内可爆发流行。我院谨慎对待, 反应迅速, 有效地切断了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在避免院内爆发流行上发挥了积极的控制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辉, 胡茂红, 吴景文.南昌市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1, 33 (2) :436-437.

[2]詹子立.大型综合性医院手足口病防控措施及体会[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0, 18 (1) :67-68.

[3]王芸, 李明娥, 张蕾, 等.手足口病医院感染的防控措施研究[J].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1, 34 (6) :456-457.

[4]李传明.98例手足口病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J].当代医学, 2011, 17 (26) :155-156.

[5]梁海, 李汝新, 屈锦秀, 等.宾阳县2008年手足口病发病与控制情况分析[J].内科, 2010, 5 (1) :34-36.

[6]黄鹂, 路中江, 陈少华, 等.儿童手足口病562例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4) :897-898.

[7]沈志君, 张承秀.手足口病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8, 25 (5) :538-539.

学手足口病措施 篇8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发生丘疱疹为主要特征的儿童传染病,可引起脑炎、脑脊髓炎、脑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强、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等特征,为达到更好的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对2009~2011年手足口病的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为我县制定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措施提供依据。现将峨山县2009~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如下。endprint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发生丘疱疹为主要特征的儿童传染病,可引起脑炎、脑脊髓炎、脑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强、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等特征,为达到更好的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对2009~2011年手足口病的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为我县制定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措施提供依据。现将峨山县2009~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如下。endprint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发生丘疱疹为主要特征的儿童传染病,可引起脑炎、脑脊髓炎、脑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强、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等特征,为达到更好的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对2009~2011年手足口病的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为我县制定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措施提供依据。现将峨山县2009~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如下。endprint

手足口病简报 篇9

我院举办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麻疹防治知识培训

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麻疹,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积极落实防控措施,医院领导高度重视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我院预保科定于2014年4月21日和4月23日下午2点30分举办以上三种疾病防治知识培训。

此次培训由内科廖君主任为大家进行讲解,培训会上廖老师首先向参加培训的同志讲解了腮腺炎的病理、流行病学、诊断治疗以及常见并发症等相关知识,重点讲述了腮腺炎的预防,及正确进行主动免疫。然后就麻疹的诊断治疗、流行特点等进行了详细生动的讲解,并重点阐述了麻疹的防控措施。最后仔细讲解了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诊断治疗、防控措施等知识,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此次培训我院医务人员积极参加,预保科通过发放资料、会后现场考试等多种渠道,增强了全院医务人员防控传染病的意识,提高了对上述三种疾病的认识,为我院传染病防控构筑了一条最前沿的防御战线。

手足口病培训小结 篇10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春季常见传染病,最近几年来在我省蔓延流行,严重危害儿童生命健康。这种疾病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广。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重症患儿可因多器官功能损害而死亡。我市也是手口足病的高发地区,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有关精神,做好我院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院于近期开展了手足口病防治居家管理培训会议,现将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培训以《传染病防治法》、《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为主要内容,突出实用性,确保医务人员尽快熟练掌握手口足病的诊治、预防、重症的诊断标准,转运流程等。

要求广大医务人员通过培训能够提高认识,继续把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在平时工作中时刻注意,增强责任心,及时发现可疑病例并及时报告。

1、手足口病的病原体及发病人群和特点;

2、手足口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3、手足口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4、轻型手足口病处理流程;

5、手足口病的消毒隔离措施。

6、手足口病门诊居家治疗病人管理。

7、重症手口足病的诊断标准、救治措施、转运流程。

8、有关手足口病患者的信息及报告制度。必须要详细记录患儿的家庭地址、家长姓名和电话,以利于开展流调和传染源追踪。

9、会议进一步强调必须严格按照上级精神,我院及乡村医生不能收治发热及疱疹的患儿,一旦发现立即转诊至文登中心医院或妇幼保健医院。

手足口病不可怕 篇11

目前,手足口病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刊特编发一组预防控制手足口病问答,希望这些科普知识能让广大读者充分认识到该病可防、可控、可治,但必须早防、早控、早治,从而消除恐慌情绪并掌握预防控制手足口病的措施和方法。

什么是手足口病?

据了解,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手足口病是如何发生的?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本次流行的手足口病是EV71感染引起。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维中、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李兴旺、北京儿童医院ICV室主任钱素云等专家介绍,肠道病毒EV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简称为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并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该病多发生于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少数病情较重,严重的会引起死亡。

手足口病通过什么途径传播?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传播方式主要有: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手足口病不会在人和动物或宠物间传播。

什么人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该病常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有不良个人卫生习惯者易发病。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哪些季节容易流行?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以前有手足口病吗?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71流行,1975年保加利亚报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人致瘫,44人死亡。1994年英国发生一起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患者大多为1~4岁婴幼儿,大部分病人症状较轻。英国1963年以来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东亚地区流行。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发病,4~6月有29例病人死亡。

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此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青海和广东等10几个省份均有本病报道。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5~10月间发生了7 000余病例。经过2年低水平散发后,1986年再次暴发。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标本中分离出EV71。

1998年,我国台湾地区发生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监测哨点共报告129106例病例。当年共发生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幼儿。重症病例的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

手足口病有哪些表现?

专家们介绍,从感染到出现症状即潜伏期通常是3~6天,发热是手足口病常见的首发症状。患儿感染肠道病毒EV71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发热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等感冒样表现。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出现在手掌和足底,也可以出现在臀部。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重症病例的临床表现,可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患者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可分离到肠道病毒EV71。

预防控制措施有哪些?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感染的关键。

个人预防措施

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 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 手足口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 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 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学手足口病措施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地区2009年至2012年感染手足口病病毒及带状疱疹病毒患儿共288例,全部病例均经病原学检查确诊为手足口病或水痘。全部288例患儿包括148例男性和140例女性,年龄范围4个月~10岁,平均年龄 (3.22±0.74) 岁。参与研究的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使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288例患儿的流行病及临床资料,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患儿基本信息、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发病时间及并发症等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记录并统计调查问卷中的数据及资料。

2 结果

经过统计,133例水痘患儿多在冬春季11月至次年2月间发病(111例,83.46%,P<0.05)且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但3~9岁患儿占发病人数的大部分(104例,78.20%,P<0.05)。与水痘不同的是,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夏秋季,每年5~8月为此病的发病高峰期(113例,72.90%,P<0.05),患儿发病年龄多在1~4岁(95, 61.29%,P<0.05)。多组统计学检验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可信。见表1。

3 讨论

3.1 手足口病与水痘的鉴别

手足口病与水痘同为病毒感染的皮疹样传染性疾病,临床医师若缺乏一定经验和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将手足口病和水痘混淆而延误治疗[3],且不利于传染病防控措施的落实及续发病例的控制。顾名思义,手足口病是指患儿手、足、口这三个部位出现疱疹。这些疱疹大多呈离心性分布而患儿胸腹部及头面部很少出现。皮疹常常首先出现在口腔内,开始时主要表现为小疱疹,破溃后因形成口腔浅表性溃疡而产生灼痛感。与水痘相比,手足口病所致的皮疹不仅数目较少,还不容易破裂结痂。若临床工作中遇到症状表现不典型的患者可使用疱液检查及血清特异性抗体测定,若在电镜下观察到患儿新鲜疱液中存在的少量病毒颗粒及气球样变细胞或酶联免疫法测定肠道病毒特异性抗体的病初滴度与恢复期相比>4倍以上既可诊断为手足口病[4]。此外,临床工作者还应熟悉水痘的发病特点,即患儿皮疹多出现在颜面部和躯干且皮疹体积较大,破溃后可结痂。近年来我国卫生经济条件不断改善,水痘疫苗接种率也不断提高。因水痘疫苗接种儿童存在少数接种后的患病病例,其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增加了鉴别诊断难度。

3.2 手足口病及水痘的防控

手足口病的传染流行是易感人群由于患者、隐性感染者及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等感染病毒的患者经过日常接触或空气飞沫等途径感染。手足口病每年都可发病但以5~8月为高峰期且儿童是最主要的易感人群。因此,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染人群是控制手足口病主要的3个步骤。托儿所、幼儿园、小学等儿童聚集的公共场所应严格消毒日常用品、桌椅、玩具以及食具、衣物等,切断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已发病患儿或疑似病例应及时就诊,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居室应经常开窗通风,并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二次重复感染。同时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尽量少带儿童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自水痘疫苗发明以来,水痘减毒活疫苗就成为了预防和控制水痘最有效同时也是最可靠的措施。因此,可使用常规水痘疫苗接种防止水痘的流行爆发。同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白血病、淋巴瘤等细胞免疫缺陷儿童以及全身使用高剂量激素的儿童不可接种水痘疫苗[5]。除接种疫苗外,水痘的防控还应做到如下两点:及时就诊,隔离治疗;保持教室宿舍通风和消毒。若学生中出现有皮疹、发热症状应立即停课及时就诊。患者确诊为水痘后必须隔离治疗1~2周,且应避免其它同学因探视患者感染。经常保持教室、宿舍的良好通风状态可有效的切断水痘的空气传播途径,及时对患病学生的教室及宿舍进行消毒,防止学生因接触感染。课桌椅的消毒应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洗。

参考文献

[1]瞿金英.手足口病院内感染控制措施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7) :l20-121.

[2]虞瑞尧.手足口病的皮肤表现与治疗[J].传染病信息, 2008, 21 (3) :131-133.

[3]朱琦, 郝元涛, 于石成, 等.广东省2008~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及时空聚集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10) :1824-1826.

[4]崔妮, 黄燕, 李悦.儿童医院手足口病院内感染防控管理对策[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10) :77-78.

手足口病防控知识 篇13

1、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和学生发病为主。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很多,主要为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肠道病毒。本病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

2、得病后有什么表现?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臀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3、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较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4、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5岁及5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5、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

6、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7、一般家庭怎么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流行期间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8、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要特别注意什么?

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一般症状轻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

9、怎样对日常用品进行消毒?

如果家里没有孩子得手足口病,采用一般家庭的预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剂。

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唾液和粪便、擦拭用纸等都最好倒入适量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丢入厕所。

10、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怎么预防?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当地发生本病流行时,要增加每日擦拭、消毒次数。

(2)每日对玩具、教具、生活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上一篇:迎接国庆节71周年优秀演讲稿下一篇:经典浪漫爱情语录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