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学生

2024-06-10

中医药院校学生(共12篇)

中医药院校学生 篇1

经济全球化使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面临严峻考验。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应该在专业优势的基础上, 认清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客观分析和面对存在的问题, 寻找合理的就业渠道, 实现自身更好更快地就业。

一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状况

当前,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在面对社会“综合性人才需求”的就业大环境下陷入困境。综合能力与中医药院校强调的专业优势相冲突。作为中医药专业学生, 掌握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是前提, 但扎实的医学知识需要学习时间的积累。中医药行业也很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当学生专注于专业知识学习时, 其他综合能力如社交、管理、组织协调等的培养就会在无形中被忽略。然而中医药行业人才需求的不断饱和, 使得更多的大学生专业对口就业越来越难。但几年的艰苦学习, 专业知识的积累使得很多学生不愿意放弃从事专业对口行业的意愿, 思想压力增加。专业的特殊性导致了毕业生就业行业的相对固定。部分学生在就业时, 观念相对“死板”。很多学生都认为既然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 就应该从事相关医药行业工作, 从而忽视了其他更多甚至更好的就业机会。

二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渠道分析

作为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特别要求的中医药行业, 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中医药专业知识技能, 同时综合素质要求也必不可少。为更好实现就业,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转变就业思路, 增强就业意识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 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毕业生就业思路不明确, 就业意识淡薄。针对这一现象, 中医药院校的教育管理者和大学生自身都应反思。就教育管理者而言, 在日常的工作中应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培养正确的就业心理和职业心理。其途径是多样的, 比如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就业讲座、以就业为主题的班团活动等。同时, 作为中医药院校的教育管理者, 自身应对国家的就业政策和相关法律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教育管理者应具备更高的理论素质, 才能指导大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恒心和毅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帮助学生勇于接受择业过程中面临的一切挑战。在教育管理过程中, 学校应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和职业心理, 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就业问题, 认识到当前的就业现状, 客观分析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 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

作为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 应努力转变就业观念, 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形势, 培养自身竞争意识, 勇于接受挑战, 敢于面对风险, 改变传统的“铁饭碗”就业观念, 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同时, 开阔视野, 转变单一狭小的就业观念, 多向其他相关领域发展, 如医药保健行业、营养师行业等, 降低就业期望值, 脚踏实地, 从小事做起, 寻求真正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

(二) 注重自身全面发展, 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当前,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发展存在两个极端。一部分学生只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 认为只要学好医学专业知识就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从而忽略了专业知识技能以外的其他能力的培养。还有一部分学生片面地认为其他综合能力如交际能力、管理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才是找工作的根本, 在校期间忙着参加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活动, 以讨好领导和老师为目的, 谋取个人荣誉, 忽略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 甚至为了考试合格而冒险作弊。对于中医药专业的大学生而言, 中医药无疑是一项实战性很强的专业技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想要获得一个满意的工作, 就必须从自身做起, 学好专业知识技能, 为就业打好基础。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有效资源, 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技能, 这是从事专业对口行业的前提。同时, 社会对于大学生其他能力也很看重, 比如计算机能力、英语能力等。大学生应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 既学好专业知识, 又培养自身的其他能力。在业余时间,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学生活动, 通过实践发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人际交往、演讲与口才等能力, 促进自己全面发展。面对就业,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在校期间, 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就业指导工作, 学习就业面试技巧如礼仪、制作简历等, 积极参加模拟招聘、就业专题讲座等实践活动, 提升自身整体实力, 正视就业压力。

(三) 全方位、多层次发掘就业渠道, 正确对待就业机会

网络时代的来临, 使得大学生求学不再是闭门造车, 大学生可以坐一屋而览天下。作为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 应积极利用网络等资源优势, 关注与搜集中医药相关行业的用人需求, 同时也要了解非医药行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大学生应积极了解社会用人单位的发展前景, 客观看待城市医药行业、城市非医药行业以及基层相关用人单位。无论是城市医疗卫生单位、医药公司、个体诊所, 还是基层农村医疗单位, 都应正确认识其提供的就业机会, 把握职业需求,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在努力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同时, 应积极关注学校相关网络就业信息的发布情况, 时常浏览学校就业网站, 了解相关就业政策, 增强自身择业意识, 积极参加就业心理咨询和辅导, 强化自身适应社会的心理承受能力, 审时度势, 消除盲从心理, 挖掘自身优势, 顺利就业。作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 其就业渠道是多方面的, 总体来说, 主要有六个领域。

第一, 城市医疗卫生单位。据统计, 每一所中医药院校每年至少有一次专门针对毕业生的双选会。在双选会上, 众多医疗卫生单位都会提供大量的用人需求信息。这其中就包括了城市公立医院、大型医药企业、著名私立医院以及卫生医疗机构等。很多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盲目追求城市就业机会, 认为作为大学生就应该呆在大城市, 就应该拥有体面的工作。这导致了城市就业竞争的加大, 从而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

第一, 城市非医药行业。众所周知, 每年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并不完全都从事医药行业工作, 非医药行业也存在着大量的就业机会。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很多人陷入了一个误区, 辛辛苦苦学了5年的医学知识却未能找到专业对口行业就业而心有不甘。事实上, 大学生考入大学就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 很多新事物需要从头学起。而大学生就业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很多时候都必须重新学习。

第三, 基层单位。当前我国农村的医药卫生人才缺口很大。我国中医药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体现了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中, 国家对面向基层农村就业的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大量优惠的政策, 包括工资、考公务员加分以及继续深造的破格等。由此可见, 基层是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广阔市场, 就业机会很多。

第四, 参加选调生、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属于我国大学生范畴。政府在公开招聘各类人才时, 机会对于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来说是平等的。因此,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在毕业时可以参加国家各类公务员、选调生以及众多事业单位人才招聘考试。

第五, 考研继续深造。近几年, 高等中医药院校连年扩招, 使毕业生逐渐增加。很多医院本科生储备已基本达到饱和, 在人才需求结构上缺少高层次高学历的大学生。单位门槛高, 本专科生进入艰难, 到基层就业又不甘心, 在多重压力下, 很多大学生选择了考研继续深造。但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考研时, 应摆正心态, 杜绝好高骛远, 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经济状况和社会需求选择考研专业, 同时处理好就业与考研的关系。

第六, 灵活就业与自主创业。我国高考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 导致每年众多的毕业生不可能都实现就业。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就业渠道, 灵活就业与自主创业未尝不是一种就业方式。灵活就业与自主创业也是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消除就业困难的一个有效途径。大学生创业, 对于个人和社会而言, 都是有益的。创业不仅给了自己发展的广阔前景, 也给了自己一个锻炼的机会。当前, 国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比如小额贷款和担保, 享受行政事业性收费、就业资助等, 还包括如KAB、SIYB等创业培训。这里应该指出, 对于中医药院校大学生, 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考核制度有待改进。当下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考取需要毕业生毕业后才能拿到, 这就使得一些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立志毕业后自主创业开诊所的愿望落空, 从而迫使学生为了生计而加入求职的学生大军中。

参考文献

[1]李广华, 王文宛.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J].中医药导报, 2006 (12) .

[2]王胜军, 孙淑彩.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初探[J].2006 (15) .

[3]博伟, 马改红.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危机探讨与化解[J].中医药导报, 2010 (8) .

[4]唐红兵, 周章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J].中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2) .

[5]王雪峰.浅析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心理调适[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3) .

[6]陈玲, 潘云.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解决途径[J].文史博览 (理论) , 2011 (12) .

中医药院校学生 篇2

大部分西医院校的临床医学本科留学生的中医课程设置有别十中医院校,课程学时一少,课程分类不细,一般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等内容整合到一门课程中。任课教师则需在有限的学时一中将中医经典理论和思维方法教授给没有任何中医基础甚至与中国人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的外国人,让他们能够在短时一间理解并接受中医传统理论,这样的实际教学情况给学生和教师都带来一定的压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西医院校应重点安排中医基础理论讲解,详细介绍中医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等内容,让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有较深理解,再引入中医辨证论治诊疗理论,将中医基础理论与诊疗理论结合,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整体中医理论思维。鉴十西医院校临床医学留学生的令业方向不是中医,中医教学要求只需达到让学生了解中医诊疗基本理论,特色及优势即可。对十中药、方剂等比较具体内容,由十学时一限制,只向学生概述中药和方剂基本理论,让学生了解运用的方法,不必具体介绍每味中药或每个方剂的功效和用法,可在实际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有兴趣深入学习中医的学生以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十针灸部分,则应加重教学内容,因为相对十中草药来说,针灸在国外的应用率和接受度比较高,大部分留学生对针灸有一定的了解,学习兴趣相对较高,所以在授课时一,对十基本理论,如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组成、经络的作用、十二经脉主要愉穴的定位及功效、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等内容,对留学生要进行重点讲授。通过以上中医课程讲授,在留学生己掌握中医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安排部分中医内科课程,选择有中医诊疗特色的疾病,如糖尿病、肥胖、失眠等,通过介绍相关的中医诊疗过程,让学生对中医诊治疾病有更直观的认识。

2重视西医学科与中医学科思维的差异性

中医思维方式与西医的完全不同,西医思维的逻辑建构十“原子论一构成论一还原论”,从低层次构成高层次的角度来把复杂因素分解为简单因子加以研究,形成了还原论模式。西医沿着人体的层次结构,从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进而到量子水平;从宏观领域深入到微观领域,对各个层次上的病理解剖、病理生理机制进行研究「0。而中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属十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阴阳五行为哲学基础,将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作为生理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色。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易导致西医留学生在学习中医时一出现思维混淆,并且会习惯性用西医思维理解中医,如部分学生可能会认为中医没有经过西医式客观的实验检验;没有器官、细胞、分子水平等的具体观察指标;也没有病理生理或解剖作为支撑。针对此,教师在讲授中医课程时一,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中西医在思维方式上的根本区别,让学生了解到中医是一门哲学思维指导的整体医学,不能像西医一样单纯用“客观存在”来解释中医,学生应多了解中医哲学理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诊疗方法。

3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医特色教学

大部分留学生的成长背景决定了他们思维相对比较活跃,不喜欢填充式教学,习惯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自己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因此,在中医授课过程中,教师不应单纯以讲授方式将中医理论介绍给学生,而应采取引导及分析式方法。如阴阳五行理论,若单纯讲其理论,多数留学生很难理解,可举例分析,女为阴,男为阳,让学生从“男”“女”自己特性上分析寻找阴和阳两者一的区别,这样学生易十理解并加以发挥运用。同时一,由十临床医学留学生的西医令业特点,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医时一惯用西医思维解释中医,比如经常将中医心、肝、脾、肺、’肾等同十西医的脏器,而未从中医的五脏六腑功能角度去理解;此外,许多学生会希望探究经络的本质,会将经络和西医的神经系统进行对应联系。所以在介绍中医和西医概念区别的同时一,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中医学的现代最新研究进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中医。在授课时一,教师还应随时一结合中医临床案例,通过案例分析给学生进行中医理论探讨,这样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中医。

4灵活运用英文解释中医知识

目前,全英文授课的医学教育方式越来越成为留学生中医教学的趋势,我国己有50多个西医院校开展了全英文授课的医学教育,其中就包括了中医课程的全英文授课,这有利十推动中医国际化。大部分来华留学生毕业后将回国或到其他国家从医或继续深造,英语是他们在实际医疗土作中运用最多的语言,若从他们接受中医教育时一即用英语授课,可避免学生在日后土作中因语言转换造成的困扰。中医本身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当运用很多令业词汇时一需了解一定的中国文化,所以将中医词汇直接翻译成英文后,应运用更通俗的语言为学生诊释,如“五行”翻译为thefiveelements(Wuxing),应重点解释包括“木、火、土、金、水”代表的事物特性及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同时一介绍其与中医诊病之间的联系[fz7。在介绍针灸穴位时一,穴位都是以其拼音命名,为帮助学生记忆,可结合穴位名称或功能特点给子相应解释,如足阳明胃经的“承泣(Chengqi)”穴,将其汉语字面意思解释给学生,‘承”中文代表接住的意思,英文即为“catch“泣”中文意为眼泪,英文即为‘rtears“,两字放一起“承泣”,从字面意思可理解为“接住眼泪”的穴位,英文含义为“catchtears”,这样学生通过名称就能直观地了解承泣穴原来位十瞳孔直下,眼泪流出经过的部位,同时一根据其位置也可想象到承泣穴可用十治疗眼部疾患。可见,在为留学生进行全英文中医授课时一,教师采取活跃生动、易理解的教学方法,有利十调动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让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有助十学生理解和接受中医理论。

5结语

中医药院校学生 篇3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研究

近年来,大学里的犯罪事件屡屡发生,已经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中医药院校在校学生作为日后医学的后备人才,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传统的书本式教育已逐渐被学生所厌烦,甚至引起学生厌学的不良现象。本文探讨了中医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其日后走上医学道路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在我校就读的医学院学生200人作为研究对象。

2.教育方法。通过网络教育、专题讨论式讲座、实践教学等三种途径对入选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具体培训方法如下:(1)网络教育。利用网络教学的手段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进行强化,并利用网络手段使学生学习传统医德和现代中医技术和理论,把相关内容做成教学课件,课件尽可能要求直观、生动、诙谐,在多媒体教室由我校教师及中医院专家对学生进行授课。(2)专题讨论式讲座。针对近年来的中医热点话题,分班展开医德讨论,并与传统的中医文化进行对比,以辩论会的形式使学生自由发言。(3)实践教学。由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到中医院了解、体会现代医患关系,学习中医技术。由医院资深中医学专家讲述要领,并由学生动手实践中医技能,深化学生的理论修养。

二、研究结果

经过三种方法的教育培训,培训结束后对200名学生中的50名学生进行随机提问、考核,获得了如下结果:第一,学生的各项理论水平明显提高,对职业道德有了更深的认识,并熟悉了网络、多媒体等多种现代教育方式。第二,通过专题讨论式讲座,学生对于许多中医热点话题有了新的认识,对中医传统理论特别是医德在现代社会有了全新的理解。第三,通过去中医院参加实际培训,学生的实践水平明显提高,初步掌握了各种中医学方面的技能。

三、讨论

通过对200名在校中医药专业大学生进行系统培训,结果显示,学生的各方面水平明显提高。现在中医药院校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书本教育,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对于近年来中医药方面出现的新技术、对中医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新体现不甚了解,所以本次研究引入网络教育,由我校教师和在医院工作的专家共同创作课件。网络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生动,信息准确且及时,利用文字、图像、动漫等视觉方式和幽默诙谐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现代中医学的现状,了解现代医生职业道德的具体内涵,并使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理解授课内容,并让学生在课后写学习体会,以加深对此次网络教育培训的理解。

网络教育结束后,我们对学生分班进行专题讨论式讲座,对于网络教学课件内容以及最近中医热点进行讨论,并让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对比讨论,辩论一度非常激烈,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于中医学方面知识探索的欲望。在辩论过程中,许多学生对职业道德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实践证明,通过讨论方式的讲座,可活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使师生之间关系更加融洽。这种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对于知识的渴望使学生更加有积极性。辩论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加强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最后,我们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中医院参观学习,并动手掌握各种中医技能,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由于这些学生最终将走上医学岗位,实践能力尤为重要,故应从实践出发,使学生对日后的工作和生活有个初步的了解,使其投身自我分析、自我观察,回到学校后有的放矢地学習理论知识,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针对性、高效性,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日后从事中医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和准备。

综上所述,开展网络教育、专题讨论式讲座、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中医药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业务水平,值得高校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覃晓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的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04):30-31.

[2]陈志军.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初探:北京中医药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建设的基本思路[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04):11-12.

[3]刘登科,叶利军.参与式教学法在中医院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中医药导报,2008,14(12):101-102.

[4]张明泉,王亚利.中医网络教学的优势与不足[J].中医杂志,2011,(16).

中医院校学生中医学习环境的构建 篇4

一、中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存在的问题

和以往的师带徒学习不同, 中医院校的中医学生在进入中医院校以前, 大多接受了若干年的基础教育, 基本形成了稳定的以西方文化为基础的思维方式。由于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十分有限, 进入中医院校后, 在学习中医时, 往往存在理解困难和学用分离两个突出的问题。

(一) 理解困难

多数中医院校学生在刚刚接触中医基础理论时, 对中医的术语、理论感到不可思议, 难以理解和接受。为了获得较好的成绩, 对其进行了囫囵吞枣式的记忆。如“阴阳”、“五行”均是中医学用来认识世界、认识人体、认识疾病的重要工具。许多学生执著于“阴阳”、“五行”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也就是“阴阳”、“五行”的物质形态, 不能置身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 去理解“阴阳”、“五行”, 了解其内涵, 如此一来, 应用“阴阳”、“五行”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就无从谈起。

(二) 学用分离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医课程时, 成绩优异。但离开了中医课堂之后, 却不能很好地应用中医的术语、中医的理论去认识周围的事物, 更未能养成中医思维方式。比如在学习“干支纪时”法的课堂上, 学生轻松学会推算某年某月某日用“干支纪时”法该如何表示, 而一离开课堂, 就再也不曾用过。这样, 到了学习中医运气学说时, 理解“岁运”、“主运”、“客运”时, 又是一头雾水。又比如, 多数学生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 对“阴阳”、“五行”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等都能如数家珍讲出来, 但在平常的生活、工作中, 由于受到进入中医院校前多年基础教育形成的惯性思维方式的影响, 却不能很好应用阴阳、五行等相关术语及其相互关系去认识周围的环境、天气、事物, 也就是未能养成中医学生应有的中医思维方式和习惯, 出现了“学用分离”的现象。

二、原因分析

中医理论历史悠久, 中医的术语和理论, 都深深地烙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所以, 学习理解中医, 必须具有相当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如学习《伤寒论》, 就要掌握“运气学说”, 而要掌握“运气学说”, 就必须了解“干支纪时”。如果连什么是天干、地支都未曾接触, 掌握“运气学说”、学习《伤寒论》就困难重重。

缺乏适宜的个人中医学习环境是导致中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时出现理解困难和学用分离等问题的主要原因。这里的个人中医学习环境, 不是指学习中医的政策环境, 而主要是指个人所处的文化环境。包括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

一是缺乏必备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中医院校学生入校前, 所接受的教育以现代理化教育为主, 积累了较为扎实的西方文化基础, 养成了以西方文化体系为基础的分析还原思维。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还相当少, 未能积累足够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术语和理论, 更未能养成运用这些术语和理论去认识世界的习惯。

二是缺乏适宜的外在文化环境。尽管中医院校在打造学校文化时, 都在努力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 但总的来说, 中医院校学生所处的外部文化环境, 与学习中医对环境文化的需要相比还远远不够, 还不足以对中医院校学生学习理解中医术语和理论产生最佳的支撑作用。

我们试想, 若中医院校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看到人行走的姿态, 就能自然而然地想到体质的“阴阳”;观察到人的面色, 就能自然而然的想到“五行”盛衰;说到时间, 都能自然而然的应用干支纪时法……应用“阴阳”、“五行”、“运气”等中医术语和理论成为中医院校学生认识自然界事物的习惯后, 理解“阴阳”、“五行”、“运气”等中医术语和理论将不成为困难。

三、构建良好中医学习环境的途径

时代在发展, 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但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构建一个适宜的中医学习环境, 从中汲取中医药文化的养分。

(一) 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中医学置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院校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中医院校应以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 广泛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涉猎中国哲学、美学、音乐、书画等, 帮助其认识到中医学与之相适的文化内质[1]。通过营造强烈的文化中医学氛围, 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 帮助学生积累学习中医必备的传统文化知识, 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二)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特色建设校园环境文化, 打造特色“隐性课程”。

中医院校应从校园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等着手, 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为中医院校学生营造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小环境”, 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医院校主要的“隐性课程”, 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的潜移默化中, 熟悉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理论、中医术语。比如:校园广播、班级公布栏、校园橱窗等宣传阵地在公布2009年4月19日的同时, 对应的说明是农历“乙丑年戊辰月甲午日”, 长此以往, 中医院校学生就能对“干支纪时”法烂熟于胸, 就能为日后学习中医运气学说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 鼓励学生成立中国传统文化社团并积极开展社团文化活动, 帮助学生养成应用中医术语和中医理论去认识周围的事物的习惯, 有效避免中医院校学生“学用分离”的现象。

(三) 跟师学习。

中医临床过程, 就是应用“阴阳”、“五行”、“气血”、“脏腑”等中医理论和术语, 按照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 认识疾病现象和本质的过程。因此, 中医院校学生应尽早跟随中医医师参加临床实践, 在老师的带动下, 学习应用中医术语、中医理论去认识疾病的每一个症候, 进而认识疾病的本质, 逐步养成将所学中医理论灵活应用到临床实际的习惯, 逐步养成中医思维惯性和中医思维方式。

摘要:缺乏适宜的个人中医学习环境是导致中医院校学生中医理论学习困难、学用分离的重要原因。采取多种途径构建适宜的个人中医学习环境, 对理解掌握中医基础理论, 养成中医思维习惯和中医思维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医学习环境,中医学生,构建

参考文献

[1]荀运浩.关于中医专业学生培养方式的思考.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

[2]崔革.大学生个人学习环境构建.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

全国中医药院校情况 篇5

1、北京中医药大学

2、广州中医药大学

3、上海中医药大学

4、天津中医药大学

5、南京中医药大学

6、成都中医药大学

7、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8、湖南中医药大学

9、山东中医药大学

10、长春中医药大学

11、浙江中医药大学

12、河南中医学院

13、辽宁中医药大学

14、湖北中医药大学

15、广西中医药大学

16、福建中医药大学

17、安徽中医药大学

18、江西中医药大学

19、甘肃中医学院 20、云南中医学院

21、陕西中医学院

22、贵阳中医学院

23、山西中医学院

分类排名

一、从建校时间排名:1956年,政府决定在东、南、西、北各建一所中医类本科院校,即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这四所是最早建校的中医类本科大学。

二、从国家级重点学科排名

1、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个(覆盖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5个)

2、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5个。

3、上海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

4、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

5、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

6、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

7、山东中医药大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

8、天津中医药大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

9、辽宁中医药大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

10、湖南中医药大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

11、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

长春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山西中医学院12所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或省级重点学科,目前尚无国家级重点学科。

三、从更名时间排名:

各中医院校建校之初,均名中医学院,从90年代以来,一批中医学院更名为中医药大学。1993年,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 1995年,广州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 1996年,山东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中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6年,天津中医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 湖南中医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 辽宁中医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 浙江中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 长春中医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0年,湖北中医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 福建中医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2年,广西中医学院——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3年,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大学 安徽中医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 除外,河南中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山西中医学院9所尚未更名。

四、从有无博士点及博士点数目排名:

1、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点24个;

2、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点19个;

3、天津中医药大学:博士点18个;

4、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点16个;

5、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点16个;

6、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点16个;

7、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点15个;

8、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点13个;

9、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点12个;

10、湖北中医药大学:博士点12个;

11、辽宁中医药大学:博士点8个;

12、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点5个;

13、长春中医药大学:博士点3个;

14、福建中医药大学:博士点2个;

15、江西中医药大学:博士点2个;

16、安徽中医药大学:博士点2个;除外,广西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山西中医学院9所有硕士点,尚无博士点。

五、有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的学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

六、从有无院士或首届国医大师、973首席科学家排名:

1、北京中医药大学;

2、上海中医药大学;

3、广州中医药大学;

4、天津中医药大学;

5、南京中医药大学;

6、成都中医药大学;

7、山东中医药大学;

9、浙江中医药大学;

9、长春中医药大学;

10、河南中医学院;

11、陕西中医学院;

12、广西中医学院。

七、从学校所在城市的地理优势排名: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2、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3、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4、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5、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6、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7、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8、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9、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10、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

11、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

12、陕西中医学院(西安);

1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4、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

15、云南中医学院(昆明);

16、河南中医学院(郑州);

17、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8、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

19、山西中医学院(太原);20、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

21、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

22、甘肃中医学院(兰州);

23、贵阳中医学院(贵阳)。

八、从学校所处当地的传统医学历史底蕴排名:

1、南京中医药大学;

2、浙江中医药大学;

3、成都中医药大学;

4、安徽中医药大学;

5、北京中医药大学;

6、上海中医药大学;

7、河南中医学院;

8、湖南中医药大学;

9、广州中医药大学;

10、山东中医药大学;

11、山西中医学院;

12、陕西中医学院;

13、云南中医学院;

14、江西中医药大学;

15、福建中医药大学;

16、广西中医药大学;

17、天津中医药大学;

18、辽宁中医药大学;

19、长春中医药大学;20、甘肃中医学院;

2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2、天津中医药大学;

23、贵阳中医学院。

九、当地中医传统氛围情况排名:

1、广州中医药大学;

2、成都中医药大学;

4、南京中医药大学;

3、北京中医药大学。

十、是否是211重点建设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十一、中医学专业最好的学校(8所): 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

十二、中药学专业最好的学校(5所): 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十三、中西医结合最好的学校(3所): 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院校学生 篇6

【摘要】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某些西方先进医疗技术都无能为力的重大疾病中,中医药展现着它独特的魅力。21世纪也无疑是中医药在国际上尽展光彩的时代。近年来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双方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校园是文化思想交流碰撞的乐园,大学生是文化思想传播的接受者,也是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重要存在。本文简述中医药发展近况、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以及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由此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学生 西方文化 心态

一、中医药文化发展近况

在过去的多年中,中医学深深蒙受非议、蔑视、误解和否定,但近年来传统的科学理念和卓越的实际临床疗效,使更多的人相信中医的力量,也由此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目光。70年代兴起的“中医热”和90年代形成的“中医热潮”,无疑预示着中医世纪的到来。世界科学界对中医学充满着期望。正如德国慕尼黑大学满斯驳教授说过的,中医人士应当觉悟和意识到,在西方殖民统治主义者、传教士塞给他们方法学时,应当加以批判性地去接受和使用,应当认识到西方医学的危机,西方医学已经在方法学的死胡同里徘徊。传统医学是超越西方医学的,是内容完整丰富,具有基本理论支持,临床疗效卓越的医学科学,至今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不久的未来,中医在它的发源地中国,将取得比今天更加巨大、辉煌的成果。然而,西医与中医起源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基础,因此通过英语把中医药文化推向世界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医英语的教学,培养出的中医药人士,在英语水平上参差不齐。对外发展交流时,存在着明显的滞后现象。因此,高等中医院校应重视对中医药人才在中医英语水平的培养。然而对本国文化及西方文化的认同度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发展进度,故应在了解基本情况后采取相应措施,实现潜移默化,在无形中传播中医药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

传统的中国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具体表现为:体贴的人文关怀、有机的整体统一、踏实的求真精神、永恒的道德伦理、有效的辨证论治。而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与表达,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非中国语言类专业的大学生普遍对中国传统文化关注度较低,公众与教育者的引导可使关注度回归,所以如何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中国的文化是形而上的,隶属于精神层面,而西方文化是形而下的,相对隶属于物质层面。西方文化最初是从神学开始的,之后转为哲学,最终发展到了科学。这就使其文字语言与中国的截然不同。崇尚宗教文化,带有严密的逻辑性是西方语言的公认特点,相对而言,中国的语言则以追从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保守含蓄见长。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说的就是中国语言。

三、西方文化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影响以及应对心态

经济全球化,中国不再闭关锁国,改革开放的实施使中国逐步走向世界,我们接触到的西方文化也就更加丰富。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的思维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彰显着它独特的作用,这就是软实力强大的渗透力。英语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在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学前儿童就早已接触英语,各种关键的入学大考中,英语成绩影响着总体成绩与水平。但在应试教育大范围开展的今天,学生的英语能力远不足以承担起国际化的交流任务。跨文化交流和外国文化对国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并有超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所以需要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仅靠书本上的知识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应当营造一个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大环境,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同时我们也要学习和借鉴外国有积极意义的文化习惯,因此需要弘扬传统文化与加强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和吸收并举。下面通过节日文化和电影文化两个方面来探讨西方文化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影响及应对心态。

1.西方节日的流行。近年西方节日在大学校园广泛流行,大多数学生接受甚至十分欢迎西方节日文化。然而对于西方节日,大学生中真正了解其文化内涵的人甚少,许多人只是能说出节日的日期,并不了解其节日的来源与意义,所以说具有一定的盲目跟从性。但无论如何,从整体来看,西方节日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据不小的分量与地位。由于西方节日有着轻松有趣的活动形式,不但使人容易接受,将自己喜爱的文化形式添加其中,而且可以调节大学生平时单调的学习气氛,加强同学朋友之间的交流和联系。通过大学生群体间的模仿效应,西方节日在各地高校中得以盛行。大多数学生对西方节日在大学校园近乎泛滥的现象并不排斥,他们认为西方节日应与中国传统节日和谐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所没有的活动方式及寓意可以通过西方节日来加以补充。西方节日在大学校园的热度不言而喻,但其只是形式上的庆贺或是否真的能对大学生成长带来积极作用、是否有助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目前尚不能作定论。不可否认的是,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交汇,有利于大学生情感表达与生活积极性的提高,丰富了大学生活,但同时西方的节日和文化也对我们中华民族世代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和文化造成很大冲击。一方面,它调节了大学生单调的学习生活,填补了中国传统节日所没有的活动方式及表达内容,大学生开阔了视野,了解西方文化,弥补了传统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西方节日的盛行为商家炒作带来机会,从侧面刺激了大学生的过度消费,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负面作用;再者这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因此,我们更加需要提高警惕,保护好传统节日及习俗,传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接受西方节日的同时,也要保护好中国传统节日,保护好中国文化的根。

2.学生对欧美电影的偏好。随着传媒技术与经济能力的不断提升,大学生观看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在对电影的选择上,三分之二以上大学生表示更偏向英文电影,而对国产电影的选择则偏少数。中国的技术革新突飞猛进,但也许是思想和教育方面的局限,中国电影在类型创作和主体开拓方面严重不足。中国电影的历史已有百年,却有大量的艺术主题未被开发,难以使年轻人保持兴趣。欧美影片剧情起伏跌宕、视觉冲击力强,并且能体现出其鲜明特色,更能吸引大学生的目光。在这样的境况下,中国电影必须改变跟风形式,立足于传统古老的中国文化和多样的社会资源,拍摄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色影片,从新角度来展现特色传统文化,服务于华夏子孙,打造有风格的影视文化。只有保持特色,自主创新,才能走得更长远。

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虽然西方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影响还不是非常长久,但其确实对中国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等带来了巨大影响,我们要充分意识到文化的两面性。对于西方文化,自由勇敢和追求梦想的内涵可以不断激励大学生向上发展,这是十分可取的。但是其中也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及色情暴力等因素,可能极大地危害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此种消极影响必须极力杜绝。所以对于西方文化,我们要有选择地学习。文化的力量是无形的,西方文化以暴风般的速度传播到了中国大陆,据此反观,我们也可以借助文化的力量,在与外国友人交流的过程中宣传我们的中医药文化,并不断增强外语交际能力,为进一步推进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洪楠,孙竞阳,殷路.浅析西方节日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社会心理学,2013(01).

中医药院校学生 篇7

1.研 究 方法

随机抽取某中医药院校1260名在校大学生, 利用课题组讨论设计的包括25个问题的师生关系问卷,以班为单位进行无记名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208份,有效率95.9%[3,4]。其中独生大学生543人,非独生大学生665人。将全部有效数据录入Excel表中, 运用spss18.0软件对独生和非独生大学生各个问题选项百分比进行统计和χ2检验[4]。

2.结 果

对独生和非独生大学生师生关系问卷的选择答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问题的选择答案没有显著性差异仅有4个问题有显著性差异。

2.1在 学习 生活中 遇 到 问 题 时 所 找 倾诉 对 象 的 差 异 比较

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无论是独生还是非独生的大学生选择最多的是朋友,但是相比而言,独生大学生找父母教师倾诉的人数更多一些,非独生大学生对同学、朋友、网络的求助更多些,二者选择呈显著性差异(见表1)。

2.2影响师生 关系最大 障碍的因 素差异比较

表2显示,独生与非独生在对影响师生关系的障碍因素选择上呈现显著差异, 虽然两类大学生都认为影响师生关系的最大障碍因素是“缺乏一个合适的沟通平台”,但是独生大学生认为“缺少相互的理解”和“社会的功利化所带来的师生的转型”略多些,非独生大学生选择“价值观、人生观等观念的不同”和“缺乏一个合适的沟通平台”略多些。

2.3多媒体形 式教学对师 生关系的影响 差异比较

大学生认为对多媒体形式教学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不同,非独生子 女认为多 媒体教学 拉大师生 关系的人 数最多 ,占45.3%,独生子女 认为没影响 的人数最多 ,占39.0%,二者的选择呈显著差异(表3)。

2.4高校不断扩 招对师生关 系影响的差 异比较

表4表明,两类大学生认为高校扩招会影响师生关系(分别占88.8%、84.8%),但是二者的选择具有显著性差异,独生大学生认为有影响的更多些,非独生认为没有影响的较多。

3.讨论与建 议

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类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倾诉的对象首要选择的是朋友,而不是求助于教师;两类大学生都认为影响师生关系的最大障碍因素是“缺乏一个合适的沟通平台”, 大多数学生选择多媒体教学及高校扩招密切了师生关系但在上述四个选项中呈现出显著差异, 独生子女大学生遇到问题更愿意求助于父母、教师,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更倾向于求助同学、朋友、网络;非独生大学生认为缺乏一个合适的沟通平台,多媒体教学对师生关系的拉大作用更明显, 独生大学生认为高校扩招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更显著。有研究显示,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经济状况和家庭成长环境的差异, 导致两类大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行为和心理上的差异,如性格、经济用度及行为选择上出现众多不同,比如独生子女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有着更多非独生子女难以比拟的优越资源,独生子女的性格更偏向外向性格,更乐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5]。因此,独生大学生遇到困惑往往易于求助家长和老师,而非独生更倾向于自己承担,更倾向于求助于朋友和网络;非独生大学生多内向不善于沟通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相对匮乏,相对缺乏沟通平台,导致对多媒体教学的不适应;扩招所造成的班级容量加大势必会影响独生子女独享教学资源的机会。可见,大学校园应该建立起更加便捷、有效的师生间的沟通平台,如QQ群、BB教学平台、微博、微信、论坛等[6];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非独生大学生更多关注。

摘要:本研究应用自编师生关系问卷对中医药院校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两类大学生师生关系的差异。结果显示,两类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的倾诉对象、影响师生关系最大障碍的因素、多媒体形式教学及高校不断扩招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四个问题的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

中医药院校学生 篇8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最早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 创新创业教育在西方有了迅速发展的土壤, 并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教育体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称为继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后的"第三本护照"。

1970年, 美国的第一个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诞生了, 第一个本科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则在时隔十年之后的百森 (Babson) 商学院、贝勒 (Baylor) 大学和南加州大学产生。而在1998年, 英国政府也启动了专门为18-25岁在校大学生设计的创新创业项目 (The Graduate Enterprise Programme) 。同年日本国会通过了《大学生技术转移促进法》, 在高校倡导创新创业教育。

尽管目前国际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存在着众多分歧和争论, 但从教育实践的角度出发, 创新创业教育包含三层目标:第一层是通过学习了解创新创业 (learn to understand entrepreneurship) ;第二层是通过学习成为具有创新创业品质、精神和能力的人 (learn to become an entrepreneurial) ;第三层是通过学习成为经营企业的创业家 (learn to become an entrepreneur) 。

1997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创业计划大赛", 从而正式拉开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帷幕。2002年教育部确定9所高校为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单位后,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全面铺开。

2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措施

创新时代迫切需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伴随着全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中医药院校也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多年来, 中医药院校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 改革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创建就业创业咨询室, 构建全方位课程体系, 组织优秀师资队伍, 搭建校企平台, 积极开展创业活动, 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一) 改革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建立与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这是改革课程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所有教育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 这要求中医药院校要在专业及实验课程中多采取渗透模式, 把创业课融入整个培养体系。另一方面,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 改革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教学课的课程内容, 在传授专业教育的同时融入系统的创业基本知识。

(二) 点上突破, 创建创新创业教育咨询中心

在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的引导下, 咨询中心可定期接待学生个体咨询, 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现实帮助学生做出理性选择, 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咨询服务。

(三) 线上延伸, 开设"必修+限选+任选"课程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大学生创业指导》, 这些课程作为中医药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而存在, 同时针对有创新创业兴趣的学生开设SIYB的限任选课程, 并辅之职业测评、创业讲座以及各种各样的实践实训活动, 托起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四) 面上覆盖, 创新创业教育跨越整个大学过程

中医药学校在课程安排设置时, 往往在新生刚入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帮助进行大学生涯规划、大三阶段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学生走出就业迷津、毕业前夕的《大学生创业指导》以及创业实训实践则有助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质量, 职业课程讲授中既要突出专业特点, 有要求将职业教学与中医药专业实践教学有机衔接, 积极推进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3构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作为培养中医药高等人才的学府, 中医药院校为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支撑和保障。在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 应避免因专业的狭窄性和创新创业的局限性, 注重综合素质的拓展, 在教学课程中采取渗透方式和交叉模式, 提升专业发展空间, 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一) 建立基于认知规律的中医药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1) 多维教学目标

经过近20年的探究式发展, 大家普遍认识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多学科渗透交叉的课程综合体系, 在科学构建体系的同时要把创新创业理念融入教学中。近年中医药院校纷纷设置了"大学生KAB创业教育"、"SIYB创业模拟实训"、"创业沙盘"等理论与实践课程, 中医药院校应依靠中医药专业的优势, 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 培养具有中医药创新创业意识的人, 另一方面尽可能的将理论与实际学习将结合, 寻找创新创业的最佳结合点, 成为创新创业人才。

(2) 模块教学课程

正因为中医药院校具有专业性强和出口狭窄等特点, 更需要加强中医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灌输创新创业意识, 在实践中选拨有创新创业兴趣或能力的学生创业。在创业公共课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的开设以大学生KAB创业教育为主的专业选修课, 并引进SIYB创业培训课程, 实行模块式、多形式交叉教学, 实现对大学生创业基础知识的补充和创业思维的开拓。

(3) 灵活教学方式

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 它打破了以往教学方式的束缚, 对教师要求在方法上必须具有创新思维, 对能力的要求很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更多的采用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游戏法、小组讨论法等, 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提升创业技能。

(二) 营造中医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体系

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潜移默化地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群产生积极的影响。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多渠道的进行。

首先, 通过举办"挑战杯"、"创青春"等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和创业大赛的方式, 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高校可结合学校的专业知识和实习实践教学, 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在活动中有意识培养、打造一支学生科技创新骨干队伍, 通过身边人教育身边人, 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的洪流中来。

其次, 通过成立各种性质的创新创业社团, 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文化氛围。建立这些学生社团以及大学生创业的教育培训和服务指导机构,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调动广大同学的创新创业潜能, 培养其良好的团队素质。

(三) 构建中医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训体系

(1) 教学过程中采用商业游戏法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SIYB项目中的商业游戏, 其小组合作式的团队经营能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创业过程中所需的技能技巧, 领略创业的风险。SIYB项目游戏模块共包含创办企业、经营企业、分析市场三个游戏, 可以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激发创业激情和兴趣, 丰富创业的内涵。

(2) 利用网络平台模拟实训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模拟实训演练, 在网络上组建模拟公司, 确定经营方式, 分析公司环境, 尝试经营业务及完成各项岗位和各商业环境的实际业务等。这种网络商业游戏促使学生在逼真的商业环境下体验创业的真实环境, 从而在实训中发现问题并降低创业风险, 在参与市场竞争中有效提升竞争力。

(3) 举办创新创业设计大赛

中医药院校举办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和创业计划大赛, 其宗旨是宣传创新创业理念, 普及职业教育知识, 提升团队协作精神, 进而推动中医药院校创新创新人才的培养。

(四) 丰富中医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

(1) 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园

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宗旨是让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有一个实现梦想的平台。中医药大学生通过创业园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调动了自我创业的积极性, 更好的将理论知识与创业想法想结合, 加上创业导师的信息咨询、技术指导等多种服务, 可以避免在创业道路上走弯路, 有利于学生的早期创业。

(2)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促进学校与社会企业的交流, 能有效提升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水平和质量,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应允而生。伴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 一方面市场上医药类人才需求量呈现上升趋势, 并且医药类人才中的大部分就业于企业和生产一线;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的自动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增加了医药岗位的科技含量, 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 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参与企业运营中来, 从而带动科技创新创业的出现。

(五) 强化中医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保障

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 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占据主导地位, 教师的功能不再单单体现在"传道授业解惑", 他同时应该具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这样也可鼓励现职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直接参与创业实践。

(六) 完善中医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保障

(1) 成立职业发展教育中心, 提倡跨学科的合作

中医药院校应建立职业发展教育中心, 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教师进行合并, 跨学科的整合有限的资源, 吸纳社会创业人士, 加强学科间的沟通、合作与交流。中医药专业性强, 创业瓶颈明显, 应加强创新创业意识, 职业发展教育中心的成立则丰富了师资构成, 整合了师资力量, 加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指导工作。

(2) 允许学生休学创业, 设置创新创业学分

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 允许其在校期间休学创业并保留学籍, 这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学生创新创业;设置创新创业学分, 在学校建立学分互认与转化机制, 学生所修创新创业课程的学分可以转化为相应的专业学分, 通过这种举措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参考文献

中医药院校学生 篇9

1中医药院校体育文化的鲜明特点

1 . 1娱乐性

奥运会的创始人顾拜旦曾经这样说过:“体育是乐趣,想起它便内心欢喜,血液循环加剧,思路更加开阔。”这句话也说出了体育的娱乐性特征。高校里的体育项目有很多,比如:篮球、健美操、羽毛球、跑步等等,这些项目能够成为大学生闲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能够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和谐的旋律、明快的节奏、和谐旋律、默契的配合,使人们在欣赏的时候产生愉悦的情感。另外,在参加完体育活动,与对手斗志拼搏以后,人自然会产生一种自信心和自豪感。

1 . 2竞争性

竞争性是体育活动最大的特点,体育的竞争指的是在运动场上,2个或者2个以上的人在制定的规则当中进行比赛和竞争。在体育比赛当中,比的不仅仅只是技术和经验,更是思想、意志和拼搏精神,因此对体育参加者来说是一种特别严峻的考验。另外,高校体育活动使学生在竞争中较量智力、体力,在公平、公正的状态下开始拼搏,这样就体现了体育赛事的竞争性。并且让学生学会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运用技术和技巧,超越自我和他人。

1 . 3健身性

高等院校的体育必须通过人体运动的方式才能进行。所以,健身性也是高校体育的一个特点。在高校的体育活动当中,不管是体育活动,还是体育课程,都传播了健身知识,并且讲述了运动技巧, 最终增强了体质,为学生的强健体魄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高校的的体育文化还具有健身性的特点。

2中医药院校体育文化对学生社会性的影响

2 . 1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在中医药院校的体育文化活动建设当中,学生在赛场上通过自我拼搏,不断的超越自我、超越他人,这在无意间就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个人风格和追求是体育中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同时也能够挖掘学生充分的潜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仅如此,这些精神和品德还能够促使学生快速的适应社会,对于学生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

2 . 2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另外,中医药院校的体育文化活动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许多赛事都要求2个或者2个以上的人组成不同的团队,这就需要学生们通力配合,团结协作,这样才能赢得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交流、沟通,提升了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还明白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这对于学生以后的生活、工作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2 . 3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所以娇生惯养、承受能力不高,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容易产生其它的问题。而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的感情,更能够改变学生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和意识,做到以大局为重,并且为他人考虑。在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之余, 将师生吸引到各项体育活动当中来,增加了大家接触的机会,扩展了交往的空间,对沟通情感、增进友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 4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1世纪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特别高,如果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不够,那么就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中医药院校必须通过体育锻炼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奋斗观、人生观,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加积极、乐观、向上的面对自己的未来,这才是适应社会的关键。

3中医药体育院校体育文化对学生个性的影响

3 . 1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高校的体育赛事有一定的规则,学生要遵循“优胜劣汰、机会均等”的原则,树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意识。在体育赛事当中,大学生们通过激烈的比拼以及努力的奋斗,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努力的重要性,形成了竞争的意识和向上拼搏的精神。这样的意识和精神对于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来说有非常大的帮助。

3 .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些学生因为自身的条件或者其它原因,对自己没有自信,或者有自卑的心理。在学生完成了体育赛事的过程当中,教师将学生的兴趣和体育活动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也让学生形成了健康向上的心态和积极拼搏精神。人们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的协调性、灵巧性以及青春的美感都得到了展现,自然也就增加了自信心。

3 . 3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一些学生的天生性格便是活泼好动,难以集中注意力。美国的伊利诺州大学的研究人员经过研究之后发现,每次参加完赛跑,学生回答问题时候的注意力会更加的集中,答案也会更加准确。因为合理的安排体育活动,不但能够使学生的各个组织器官得到活动和协调,而且还有利于机体很快的进入注意集中的醒觉稳定状态。

3 . 4培养了学生的良好情绪

参与学校的体育活动,除了能够强身健体以外,还对学生的身心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外界的竞争压力十分大,学生难免产生低落、彷徨、失望的情绪,如果这些情绪得不到发泄,学生就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而体育锻炼则能够给学生一个发泄与排除不良情绪的机会,使他们在锻炼当中愉悦自身,并且形成良好的心态,以更加轻松的状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

3 . 5行为示范能力

行为示范能力是体育中的一项重要技能,这项技能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宣传体育锻炼的方法,并且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在学生拥有了行为示范能力以后,便会带领其他的同学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进行体育锻炼,为健康的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如何构建中医院校的体育文化

4 . 1构建体育团体和组织

学校要大力的构建各种体育团体,鼓励开展篮球协会、健美操协会、足球协会、街舞协会、滑冰协会等等,并且举办学生们喜欢的各项时尚体育比赛,比如体育文化节、攀岩活动等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的锻炼主动性,使他们能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增进友谊,最后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4 . 2制定合理的规范和制度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必须在中医学院校的宏观调控下进行,学校的各级部门,尤其是体育院校,更应该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一个体育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基层组织,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制度和规范。从而保障学校体育文化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

4 .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医学院校还必须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采取培训和激励的制度来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教学的内容必须淡化竞技,以健身和休闲为主。此外还要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创新意识,使体育锻炼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5结语

中医药院校学生 篇10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 2015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49 万人, 比2014 年增加22 万人, 创下历史新高, 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而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培养形式不同于产生于近代科学基础之上的其他学科, 其就业特点也与其他类别高校呈现一定的差异化。

“发展中医药事业、中西医并重”, 是我国制定的中医药发展方针。中医药具有坚实而广泛的群众基础, 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是长期存在的, 尤其是中国社会逐渐进入老龄化, 中医药在未来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但是, 与西医类医学专业相比, 中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大中城市的医院即使需要中医人才, 也是倾向于从社会上招聘富有经验的老中医。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 如何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成为了中医药院校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USEM模型分析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现状, 探讨有效提升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措施, 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2 USEM模型的基本原理

2.1 就业竞争力

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 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 即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 可以掌握大学生能力、素质现状, 提升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质量, 适应社会需求, 促进学生就业, 缓解就业压力。

就业竞争力分为“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主要指一个人的内在品质, 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意志、品质、诚实正直、敬业精神、获取信息能力、责任心、创新精神、心理调整能力等方面;核心竞争力包括职业定位能力与就业期望、专业实践技能、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语言文字能力等内容;环境竞争力包括专业方向、学历、学校品牌等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说, 基础竞争力是进行高质量就业的支撑环节, 更加强调人才的基本素质, 不但要求毕业生是某一方面的专业人员, 更加强调作为一个人格健全的高素质的“人”所拥有的各方面技能, 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竞争力强调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功能性、适应性和可迁移性的能力, 指毕业生能够顺利的就业, 被用人单位认可;环境竞争力是指毕业生所处的环境的影响力。

2.2 USEM就业能力模型

关于就业竞争力不同要素之间的结构和动态关系上, 西方学者提出了一些就业竞争力模型。最具代表性的是2004 年英国的学者彼特·奈特和曼兹·约克从心理学角度构建了在就业竞争力研究领域被广泛引用的USEM模型。该模型包含四个基本要素, 分别是学科理解力 (Subject Understanding) 、技能 (Skills) 、自我效能感 (Efficacy) 以及元认知 (Meta-cognition) 构成。该模型不但指出了影响就业竞争力的基本要素, 还理清了各要素直接的相互关系, 对研究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3 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

为了解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 本研究主要以某中医药院校2013 届毕业生作为研究样本, 发放调查问卷1229 份, 共回收有效问卷753 份, 回收率61.3%, 共覆盖该校中医学、中医学 (专升本) 、中医学 (中医骨伤科学方向) 、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资源与开发、制药工程、针灸推拿学、市场营销、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药学、药物制剂共14 个本科专业。

以USEM模型中所涉及的影响就业竞争力的四个基本要素为基础, 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进行分析, 结果如下:

3.1 学科理解力调查结果及分析

理解力, 顾名思义就是理解能力。杜威说:“所谓理解, 就是把握住事物的意义。”而他认为“意义”就是事物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 学科理解力就是指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 对自身所学专业所构建的知识体系, 包含了专业知识与原理、专业素养、专业前景及相关专业知识。

学科理解力的调查可以通过工作与专业相关程度、继续深造转换专业比例、就业现状满意度和离职原因等方面来体现。在本次所调查的研究样本中, 该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86%, 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高18%, 其中相关度最高的是中西医临床医学96%, 最低的是公共事业管理64%;继续深造转换专业比例中, 有26%的调查者转换了专业, 低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就业现状满意度总体来看为57%, 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持平;毕业后半年内有18%的学生有过离职经历, 低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8 个百分比, 通过调查发现, 薪资福利和个人发展空间是导致离职的主要原因, 但是也有32%的被调查者因为想要改变职业或行业而离职。通过调查数据显示, 研究样本中反映学科理解力的数据均优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 可以说研究样本的学科理解力总体优于平均水平, 这是由于中医药院校的专业特色所决定的, 中医药院校的大多数专业都与医药行业有关, 专业化程度非常高, 相应地, 毕业生工作也比较稳定, 职业前景良好。

学科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职业的选择, 但是很多学生在报考大学选择专业时, 大多对所选专业并不了解, 只是通过家长、学校及周围人的建议或者所谓的热门专业进行选择。因此忽略了自身的兴趣、性格和价值观, 导致部分学生入学后对所学专业并不感兴趣,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理解力的发展。

3.2 技能调查结果及分析

技能是指在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反复的练习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动方式。美国辛迪·梵和理查德·鲍尔斯将技能分为了三类: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大学生就业所需要的技能, 包括大学生通过教育或者培训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及能力、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可迁移技能以及更好的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

技能是USEM模型中影响就业竞争力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在调查中通过专业知识满足度、可迁移技能满足度、创新能力满足度等方面来体现。在本次调查样本中, 专业知识满足度总体为79%, 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基本持平, 其中专业知识满足度比较高的知识是护理学专业所涉及的中文语言类知识, 满足度为86%, 最低的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所涉及的法律与政府方面知识, 满足度只有68%;可迁移技能可分为五大类, 包括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 研究样本总体可迁移技能满足度为80%, 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基本持平, 其中针灸推拿学的聆听能力满足度最高, 为85%, 达到高等水平, 最低的同样也是针灸推拿学, 学习能力满足度仅为54%, 处于中等水平;对于创新能力满足度, 调查结果为81%, 与其他非“211”本科院校持平, 其中批判性思维的满足度最高, 为84%, 普遍认为影响创新能力比较重要的积极学习满足度为78%。

专业知识技能的影响因素很多, 宏观上比如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制定, 微观上体现在任课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在被调查对象中, 毕业生核心课程满足度仅为60%, 其中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西医诊断学、西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和中药学满足度为35%-53%, 均低于平均水平, 因此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加强;教学满意度为86%, 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高5 个百分点, 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就是实习和实践环节没有达到学生所需水平, 课堂上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也是一大因素。培养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就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 而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以及组织参加各类校园活动来锻炼和提高。

3.3 自我效能感调查结果及分析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工作的推测与判断。自我效能感是一种非常积极的状态, 是一种正能量, 受到个人成败经验、模范榜样、周围鼓励、情绪反应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在USEM模型中, 自我效能感就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信心和自我判断能力, 即激发自身潜能的信念。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自我效能感比个人能力往往更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在调查结果中, 63%的被调查者认为自身的人生乐观态度得到了有效提升;59%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今后可以取得事业成功;55%的人认为他们更加积极努力、追求上进了。相对其他技能来说, 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比例较低。

3.4 元认知调查结果及分析

元认知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拉维尔于1976 年提出的, 他将元认知表述为“反应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简单来说就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在USEM模型中, 元认知用来反应大学生认识自我的反思能力、控制自我的执行能力以及提升自我的管理能力, 主要体现为大学生发展能力和自组织能力。

在研究样本中, 职业期待吻合度为49%, 高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3 个百分点, 职业期待吻合度较高的专业为制药工程、中医学, 较低的为公共事业管理, 其中39%的人认为职业不符合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 39%的人认为职业不符合自身兴趣爱好, 11%的人认为职业不符合自身生活方式, 11%的人认为不符合自身性格;而在学习积极性调查中, 积极学习满足度也只有78%。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不足, 没有较早的认识自身特点, 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发展目标, 有计划的主动学习, 锻炼自身能力, 直到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之后才发现种种的不适应。

4 提升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措施

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USEM就业竞争力模型, 提升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第一, 结合社会需求制定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立足的根本, 也是决定学生专业知识技能高低的关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适应社会需求, 深入到用人单位中进行调研, 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专业知识技能的具体要求, 不断加以完善。在新生入学时, 应设置专业导论课程, 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主要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就业方向和学科前沿知识, 培养学生学科理解力, 有助于学生构建自身专业知识体系。专业知识方面, 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专业和课程学习中的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的理解及其运用, 把知识和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融合在一起, 任课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 避免照本宣科,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安排核心课程的培养时机, 避免将核心课程安排的过早或过晚。

第二, 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 相比于学科理解力和技能等因素, 研究对象的自我效能感和元认知能力并没有达到期望。而这两种能力的提高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无法满足的。在很多师生认为,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仅仅是专门为临近毕业的学生设置的,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仅涵盖面试技巧, 简历制作等求职技能, 更重要的内容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 最终帮助学生进行决策, 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树立目标并为之行动。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包括:大一进行自我探索指导, 让学生了解自身性格, 兴趣和价值观, 这就是一个提升元认知能力的过程;大二进行职业探索, 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和对能力的要求, 根据自我探索的结果与职业世界进行匹配, 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并制定自身能力提升计划, 增强自我效能感和各项能力;大三进行求职技能培训, 主要内容就是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商务礼仪等方面, 为大四求职做准备。通过这一系统的学习和训练,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三, 加大各环节实习、实践培养力度。在对研究对象调查中可以发现, 大部分调查对象对于学校所设置的实习环节不满意, 主要原因就是实习环节太少, 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学校要与用人单位加强合作, 通过参观实习、社会实践、假期实习、毕业实习等形式,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 让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另外应扩大暑期社会实践规模, 避免社会实践单纯只有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参与, 应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参加公益活动、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充分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公民意识。

第四, 运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第二课堂的概念在各高校中已经十分普及, 通过第二课堂的开展, 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各项技能, 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学校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模式, 通过学科前沿讲座、人文素质讲座、专业技能比赛、课题研究等形式,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进行辅导, 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培养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并且在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的组织、策划、领导、沟通、团队意识等可迁移技能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这需要社会、学校、学生三位一体。社会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 规范和完善高校学生就业制度;学校应以社会需求为指导, 以学生为本, 培养综合素质高、就业竞争力强的有用人才;学生作为就业主体, 应端正自身求职态度, 踏踏实实学习, 树立正确的求职目标, 并制定计划为之努力。相信通过三方的共同努力, 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就业工作会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楼锡锦, 周树红, 吴丽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13) .

[2]白剑宇, 吴春.基于USEM模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9) .

[3]张晓娜.基于USEM模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 (9) .

中医药院校学生 篇11

摘要:文章从学生医德培养、专业素质提高和创造能力等方面阐述了中医药院校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意义,从馆藏、人才和网站等方面论述图书馆在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中具有的优势,并从传统文化讲座、开列传统文化书目、举办主题性传统文化展览和制作电子资料等方面提出图书馆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几种途径。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5-0058-02

1 传统文化对中医药院校学生的重要性

中医药诞生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其产生和发展都和传统文化休戚相关,只有充分弘扬传统文化,重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才能真正培养出品德高尚、医术高超、自信自强、富于创造力的中医药人才,才能传承振兴中医药事业。

1.1 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医德培养的重要性

医者,仁术,中医药事业的从业者直接面对人的生命,必然要求从事中医药行业的人员对患者和社会有高度的责任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人的道德品质,以人为本,坚持正道的精神是传统道德观的核心。医德向来是传统文化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又有曰“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历代著名中医药人都非常重视医德,身体力行并言传身教,才铸就了中医药的辉煌历史。神农“尝百草、制九针”,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孙思邈“精勤不倦,大医精诚”,及至近现代施今墨一丝不苟地无私奉献[1]。明代名医龚信在《古今医鉴·明医箴》中指出:“今之明医,心存仁义……不炫虚名,惟期博济,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药施一例,起死回生,恩同天地。”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大多直接或间接从事中医药行业,治病先做人,在现在这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医德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校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要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医德。

1.2 对中医药院校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意义重大

作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者,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这是毋庸质疑的。中医药产生于传统文化的土壤,融会了传统文化中哲学、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生物学、人体学、语言学等各学科知识,“传统文化是中医药的根”[2]。要深刻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药,要在中医药领域取得成就,没有相当的传统文化素养是不可能的。古往今来的名中医都是知识渊博、博览群书、传统文化素养很高的。《图解难经》中说:“徒通乎医者,庸医也;兼通乎儒者,明医也。”

1.3 能提高中医药院校学生创造能力

继承并发展中医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是这个时代给中医药人提出的最重要的课题,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决不是用西医理论验证改造中医药,中医药的本色是传统,只有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创新,才谈得上真正的创新,因此只有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中医药现代化要求的创新性人才。

2 传统文化对提高学生素养方面的优势

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古籍,是学校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也是人们终身学习的主要场所[3]。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在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1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资源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积累了相当可观的藏书,典藏了大量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其中不乏珍本、善本古籍。比如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现有馆藏中外文图书、期刊合订本及线装古籍50万册。入藏民国期间图书以及中医古籍线装书3000多种4万多册,珍本、善本古籍300种3000多册。还配置了大量古今大型丛书、类书,如《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四部丛刊》、《民国丛书》、《中国地方志集成》、《道藏》、《佛藏辑要》、《大藏经索引》、《古今图书集成》等。传统文化藏书的完整性和延续性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是公共图书馆和其他院校图书馆不可比拟的。

2.2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拥有人才优势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拥有大量多学科背景的工作人员。例如:江西中医学院图书馆工作人员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7人,博士生导师1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2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这些拥有丰富各学科知识和丰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人才不仅能为全校师生提供很好的信息和文献检索服务,也能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渠道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2.3 各种先进的设备和专门的图书馆网站

经过这些年的图书馆现代化建设,许多中医药院校图书馆通过改、扩建扩大了馆舍,增加了各种现代化设施,建立了电子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系统,实现了图书馆信息化和现代化。不仅满足了师生文献检索和信息处理方面的需要,也使通过网络借阅图书馆馆藏古籍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成为可能。

3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对提高学生传统素养的途径

3.1 有系统、有针对性地举办传统文化讲座

介于大多数中医药院校没有开设专门传统文化课程的情况,举办文化学术讲座无疑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和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的行之有效方式。在对古籍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针对中医药的学科特点,邀请传统文化底蕴丰厚的图书馆工作人员、著名老中医、研究传统文化的知名学者有系统地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在学期初将本学期的讲座公布于校园网上,让学生既可根据各人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又能系统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3.2 开列传统文化书目,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

在十几年的中小学教育当中,学生普遍接受了以科学为核心的西方化的基础教育,传统文化底子比较薄弱。大多数学生没有阅读过《易经》、《老子》等对中医药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经典书籍,许多学生虽一心想补上这一课,却往往茫然不知从何做起,遇到疑问和困难也不知道去哪里寻求指导和帮助。图书馆可以组织教授、学者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列传统文化书目并在阅读过程中加以指导,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信心。

3.3 在图书馆内举办主题性传统文化展览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大多藏有珍贵的传统文化的实物、图片、影像资料等,定期或不定期地在图书馆内举办主题展览,让学生置身传统文化的海洋,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既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又增长学生的知识,这也不失为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方法。

3.4 利用网络设备优势,制作电子资料

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成熟,电子多媒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图书馆电子资源丰富,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资源,将书籍、讲座、展览等制作成电子资料,放在图书馆网站上,使学生能随时随地很方便地阅读经典书籍,观看优秀讲座和展览,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和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综上所述,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应尽可能满足学生传统文化方面的需要,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中医药事业的继承者,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曹正逵.中医医德的内涵与精髓[J].解放军健康,2007,(1).

[2] 吉文.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留住中医药学的根[J].中华养生保健,2004,(10).

中医药院校学生 篇1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 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可以增加就业机会, 是落实建设新型国家战略的需要。李克强总理也在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 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模式。大学生创业既是我们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源, 也是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当前,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 中医药院校招生规模逐步扩大, 特别是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 中医院校毕业生遭遇到了极大的就业挑战: 一方面, 医学生毕业自身高学历居多, 普遍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的情况; 而另一方面, 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各大医院用人编制逐年递减, 大部分毕业生传统思想中的 “事业编”, “铁饭碗”的观念尚未及时改变, 再加上中医院校本身受 “专业范畴”所限, 毕业生甚至经受了高于其他综合类高校的就业压力。因此,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二、当前中医药高校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分析

( 一)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调研发现: 在被问及 “是否有创业的打算”中, 有将近70% 的学生选择 “考虑过”, 而有近27% 的学生选择 “完全没有”。关于“有创业想法的来源于?”, 有41. 6% 的学生选择了 “朋友、同学”, 28% 的学生认为来自于 “社会媒体”, 这点也反映出环境及氛围是影响创业意识的关键因素。关于 “如果创业, 对前景的感觉”, 有34% 的学生选择 “迷茫”, 36% 的学生选择 “有压力”及15% 的学生选择 “赌博感”, 仅有将近9% 的学生选择 “自信”。仅有将近6% 及17% 的学生认为 “自己现有创业知识能满足创业要求”。且关于如何看待 “当前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 有43% 的学生认为“一般”, 28% 的学生认为 “较差”。可见, 大部分同学虽然有创业的意愿, 但是对创业的前景并不乐观。其中 “经验不足, 缺乏社会关系”、 “资金不足”、 “面对风险的承受力不足”成为学生认为创业面临的主要障碍。有近41% 和21% 的学生认为 “目前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作用”是 “一般”与 “没多大用”。这也为进一步开展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了改进的方向。

调查还发现: 分别有65% 和9% 的学生选择 “合伙创业” 与“家庭创业”, 仅有25% 的学生认为会自主创业。且有65% 的学生选择 “在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开启创业。而当被问及 “创业和学业相冲突时, 你将如何处理”, 有60% 的同学选择 “边创业边学习”, 也有27% 的学生选择 “放弃创业, 专心学习”。这也反映出学生创业更倾向于规避一定风险, 也体现出当前创业的一种集约化模式。而绝大多数学生认为 “年轻有活力敢于拼搏” 与 “学习能力强, 有创新精神”是其创业相对于其他阶层的优势, 也反映出学生对自身参与创业的一种自信与认知。

( 二) 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分析

调查发现: 大多数同学认为开设创业课程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或职业选择有一定效果, 因此82. 3% 的同学认为 “有必要开始创业相关课程”, 且有52. 7% 的同学认为 “课程应该分专题在每个年级都该设立”。而关于对课程教育方式的选择中, “以创业实践和模拟分析作为课程主体”、“创业者或者企业家定期讲座和讲授课程”作为绝大多数同学的期盼。在课程设置方面, “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 “创业机会和环境分析”、 “市场营销”三方面被大多数同学认为是应该重点涉及的教育内容, 其次, 部分同学也希望通过开展“个性化辅导”与 “创业案例分析”得到相关的创业指导。大部分同学认为课程应增设实践环节, 并且将 “参与模拟企业创业”作为首选, 可见, 学以致用, 在实践中检验是创业教育的必要环节。

在关于学生涉及参与创业领域相关学习、活动中的调查发现:85% 的同学 “没有” 参加过创业类竞赛, 其中选择参加创业竞赛的同学是以 “重在参与, 锻炼个人综合能力”、 “体现个人综合素质”为主。有少部分同学认为通过参加创业类竞赛能够为今后自主创业做好准备。而通过参加创业类比赛, 65% 的同学认为可以了解创业的技巧和方式, 也有部分同学认为仅仅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一种, 对是否选择创业并无太多影响。

综上所述: 一是目前两所中医药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的学习没有很好融合, 特别是专业与创业实践形成断层现象; 二是在教育上, 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 相关教育仍停留在单一讲座和偶尔举办的创业设计来比赛, 也没有高素质的企业导师对学生们进行针对性指导; 三是在实践探索上, 真正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人少之又少, 由于缺乏专业导师的指导, 学生们在创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挫折, 加之学生自身知识能力有限, 社交圈较小, 社会阅历较浅, 对创业缺乏自信心在所难免; 四是在环境创设上, 由于创业教育兴起发展较晚, 特别是高等中医药学校受专业特殊性所限, 尚未形成这方面的氛围和校园文化, 且成功的毕业生创新创业教育案例也是屈指可数, 因此没有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氛围。

三、中医药高等院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 一) 营造推动大学生创业的良好氛围与环境

在高校中要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宣传, 积极讲解国家和地方促进创业的最新政策、措施, 组织互相学习中医药同类高校及其他兄弟院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效, 利用新媒体等网络平台开展立体式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在创业信息的传递上, 可多开设一些关于创业的讲座, 在学校建立众创空间, 为有兴趣的同学提供创业政策、手段的指导与培养。

( 二) 立足第二课堂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

应在高校内鼓励学生自发成立创业类相关社团, 鼓励专业教师担任创业指导教师, 学校应以成立众创空间为契机, 安排固定创业实践场所, 为重点项目进行孵化器培植支持, 应划拨相应资金支持社团定期开展创业类校内外学习、观摩与实践的活动。

( 三) 构建符合中医药院校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授课的教材及内容的选择应结合中医药专业特色, 以较有潜力的市场发展为导向, 充分调动学生自我需求创业的积极性, 逐步实现课程根据不同年级、专业需求, 分类设计与实施, 采取选修、必修课程等不同学习方式, 使教学模式特色化、个性化, 多样化、弹性化、从而促进课程的综合化。

2. 丰富教学的方式方法。坚持以创业实践为导向, 为了加强学生对综合知识的掌握, 夯实学生创业的知识基础, 应当采取课堂授课基础知识、典型案例分析、小组混合讨论、到创业实体或者孵化基地观摩与交流、邀请创业领域的专家学者、成功创业的毕业生、天使投资人、创业导师等走进课堂分享创业经历与讲授创业故事, 情景模拟与头脑风暴、商业计划书设计大赛等多种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敏锐性和独创性。培育学生的创业精神, 帮助学生掌握创业必备的专业知识技能, 弥补学部学生在此方面的不足。

上一篇:药物序贯治疗下一篇:三菱PLC定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