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信息学

2024-10-17

中医药信息学(精选12篇)

中医药信息学 篇1

我国中医药院校医学信息学教学,大多数是以电子病历、医院信息系统、影像信息技术等为依托。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医药信息学在资源建设、文献检索、情报研究、网络建设、数据库建设、信息标准研究、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历、信息诊断、信息工程建设等领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1]。但是,医学信息学教学及实践通常局限于信息查询、搜索、共享以及简单的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而隐藏在海量信息资源背后的医学知识、原理和规律还未被充分挖掘,信息孤岛依然存在,信息标准体系尚需完善。虽然医学信息学课程在欧美国家已开设几十年,但与中医中药相结合的中医药信息学理论研究还缺乏一个统一的学科体系和学科规范,难以满足指导互联网医疗与大数据发展的需要。2009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中医药信息学确定为重点学科,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列入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其宗旨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中医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加快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医药科学管理水平与创新能力。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这个行业、这门学科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1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学教学定位

1.1教学定位

医学信息学教学定位,应从根本上转变依附于传统理论教学的观念,准确把握与“互联网+”医疗相结合的切入点,加强互联网医疗与大数据知识应用教学。充分认识并落实医学信息学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形成其他学科理论教学与药学信息学教学相互协调的理念,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学生创造一个教学、研究、创业、实践的平台,使学生在医学信息学教学中受到熏陶,达到专业培养目标。

1.2分层教学

教学安排要符合认知规律,创新型教学的目的是实施个性化教育,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的教学模式。医学信息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要重点研究大数据如何驱动医学信息学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和服务[2]。通过医学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建立实验教学局域网络,开展远程教学。利用虚拟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验教学、技术交流、共同研究、协同工作的平台,学生可以像在真实环境中一样完成实验项目,学习、训练效果等值于甚至优于在真实环境中所达到的效果。学校可以制作或购买实验教学课件,丰富实验教学手段,规范实验教学内容,便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实验原理、实验基本操作规范、仪器原理构造及操作方法等,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3教学管理平台

面对高校层出不穷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应当建立健全数据交汇机制,将资源数据的交汇纳入科研与教学管理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如北京中医药大学根据自身特长,建成中国医学书目数据库和中医方剂数据库,以此作为医学信息学教学的实践课程[3]。广州中医药大学信息学实验教学中心以学科交叉、功能分类、突出中医药信息化特色的教学实验平台为目标,创建了面向全校、服务全校的中医药信息学教学实践中心[4]。该中心下辖中医药数据库与数据挖掘、中医药诊疗技术数字化、中医药信息管理平台,整合形成中医药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该平台拥有精品课程、试听教材、名医名师、学科网络课程等,极大地丰富了实验教学资源,为教学提供基于海量数据的各类互联网服务以及各专业知识信息融合服务,提升了教学质量。

因此,学校实验教学资源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及应用要重视采用现代化手段,提高现代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管理水平,不断推动实验教学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可以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实现实验室运行、设备管理和维护的网络综合平台;针对实验课程搭建实验教学综合管理平台,用于实验教学基本信息管理、上传作业、网上批改作业、学生下载教学大纲与实验资源以及网上答疑和师生交流等。

大数据与云教学主要用于课堂教学及专业实践。通过服务器虚拟化平台,可以将实验室新旧硬件资源全面整合,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虚拟化,通过统一入口对这些虚拟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和调度。桌面云产品主要是通过个人计算机或客户端以及其他与网络相连的设备来访问跨平台的应用程序。用户的桌面环境都是集中部署在企业的数据中心,本地终端只是一个显示设备。教育桌面云方案代替传统个人计算,利用主机计算能力、存储空间进行集中管理和维护,使用免维护、功耗更低的云终端一体机交付学生上课使用的教学桌面,提升在校师生的用机体验。通过教育桌面云集中管理平台对所有服务器、虚拟桌面、用户、终端进行统一管理,大大降低了运行、维护难度以及总成本,节能减排,促进学校信息化发展,打造新时代的绿色云计算实验室,在平台架构和技术形态上实现高弹性、易扩展、高可用、统一管理调配的IT服务资源平台。

2医学信息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医学信息学作为中医药院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改革该学科教学内容,根据学科特点调整教学时数;增加综合性、设计性项目,加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增加开放实验、综合实验、专业实验内容,鼓励和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开放计算机实验室,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机会,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完善管理体制,实现资源共享;删减部分陈旧过时的内容,增加新的医学信息学知识。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要求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此外,还应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引入医学信息学教学,让学生接触一些新研究成果和新技术,进而激发学习热情。

2.1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要能够促进医学信息学与相关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大学生自主创业密切结合,每年有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学分要求。建立科学的医学信息学考核方法,平时成绩占70%,期末考试成绩占30%。平时成绩:课堂提问、操作技能、实验报告、合作能力、学习态度等。期末考试成绩:笔试:医学信息学原理、步骤及技术要求等;面试: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2.2课程体系

以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为核心,改进专业课程教学,开设创新创业基础必修、选修及实践类课程,如中医神经信息学、中医药信息学、中医信息学、中医药生物信息学、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中医症候信息学等。医学信息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传授基本的技术和方法,训练基本实践技能,结合理论课程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和探索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完善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循序渐进的实验方法,前期、中期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和技能等,后期结合产学研基地实习、科学研究等,重点培养学生查阅文献、正确设计并完成实验能力。

2.3教学体系建设

结合相关学科教学情况,从有利于医学信息学教学资源共享与管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出发,组建以学科群为主的教学实验室,并配套建设多学科信息融合的信息应用系统和教学管理系统,从而促进学科建设和课程融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医学信息学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虚拟云平台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运用模拟、仿真等技术,实现多媒体演示、计算机虚拟、医学信息学实验室操作三者结合,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丰富教学手段,规范教学内容,以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是提高医学信息学教学质量的又一重要措施。如针对高年级学生,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促使学生综合利用已学知识;对在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的学生予以支持。根据各专业培养特色制定实验教学大纲,实现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定期修改实验教学大纲,完善实验项目及内容,增添新型实验技术方法,引入学术新成果。如为了适应临床不断引进高新护理仪器设备这一现状,我校在定期更新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同时增加实验教学内容。护理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增加高级心肺复苏模拟系统、电脑输液泵、微量注射泵、电子气垫床、SC-5型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医用自动洗发车等设备。外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以前学生只能临床见习,没有动手机会,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我校投资筹建外科护理学实验室,增设健康评估实验室、专科技能实验室、康复护理实验室、护士礼仪与形体训练室等,为学生提供训练场所。实践教学实施示教—练习—反示教—练习—小结—考试流程。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如小组学习、角色扮演等,并尝试双语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实习医院反映良好。

2.4网络化多媒体实验教学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建设,编制实验教学CAI课件,实现实验教学网络化、多媒体化。引入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技术方法,开展传统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实验项目,促使学生对深奥抽象的理论建立直观的认识。

如针对我国分科管理体制的弊端,我校改革临床技能实训室管理体制,从原先的以学科为中心变为以学生能力为中心,将原隶属于各学科的临床培训项目进行整合,各核心科室负责人作为实训室管理小组成员,设计很多以培养学生专项及综合能力为目的的实践课题。建设拓宽“网络针灸”学习平台、BBS等,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拓宽师生互动渠道,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建设基于blackboard的在线教学管理平台,建立网络资源库,进一步加强教学互动。采用PBL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分析、应用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以案例引出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树立临床诊疗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教师通过综合整理、归纳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清晰而明确的思维过程,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培养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5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充分利用实训室的多媒体教学条件,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部分课程教学在实训室开展,探索讲授—示范—录像—实践操作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与学相互促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理论考试的基础上增加技能操作考核,具体实施办法是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占各门带有实践内容的课程考核总成绩的20%~30%,规定技能操作考核的内容、要求和评分标准。通过实践考核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水平,理论联系实际,提升教学效果。注重临床实习:在制定实习大纲过程中突出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加强专业技能训练;组织带教教师定期反馈交流,及时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定期举办讲座或病例讨论会,巩固学生理论知识,拓展临床思维。

3结语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正处于变革时期,发展中医药事业已经成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工作的重点。在“互联网+”医疗大背景下,探索医学信息学教学定位、创新教学改革、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已经成为共识。我们相信“互联网+”医疗和大数据应用于中医药临床、科研与教学,必将会给这个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摘要:探索医学信息学教学定位,创新教学改革,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分析中医药大数据的内涵,提高医学信息学教学质量,为中医药院校医学信息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提供思路。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医学信息学,创新教学

参考文献

[1]孟凡红,万芳.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1):3-6.

[2]王泽议.拥抱大数据时代[N].中国医药报,2013-04-16.

[3]王治.北京中医药大学校园网和信息化建设初探[N].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8):56-57.

[4]詹秀菊,刘秀峰.医学信息学课程群建设实践与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0,11(11):35-37.

中医药信息学 篇2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社交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

患者及家属的需要:生命安全需要,特别生理需要,伤病相关信息需要,关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高质量生存需要,合理支出需要。

医学模式:是人类抵御疾病和认知人的生命的实践中对医学的总的看法,即医学观。它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既表现了医学的基本特征,又是指导医学实践的基本观点。医学模式研究医学的属性,职能,结构和发展规律。

重建新型医患关系的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原则2.确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原则3.利于现代医学健康发展的原则4.利益共享是新型医患关系的本质

医学关系的伦理特征:1.具有一致性和相容性2.具有不平衡性和矛盾性

医患沟通的伦理原则:1.以人为本,发扬人道2.平等公正,诚信友爱3.举止端庄,语言文明

4.知情同意,保守医密5.医术精湛,优质服务

情绪形成的三要素:情景,认知,生理变化

病人常见心理问题:1.焦虑心理2.恐惧心理3.抑郁心理4.孤独感5.依赖心理6.退化心理7.猜疑与怀疑8.愤怒9.否认心理10.自我概念变化和紊乱

医患法律关系是法律关系的一种,由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组成。主体是国家医药卫生行政机关,医药卫生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内容是指医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法所存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客体是公民的生命健康权,行为,物质和精神产品。信息沟通:指一个组织成员向另一个成员传递决策前提的过程。

沟通的过程包括信息策划、信息编码、信息传递、信息解码、信息反馈、信息干扰。沟通六要素:发出者,信息,系统,语言,接受者,环境。

沟通基本原则:诚信原则,明确原则,简明原则,连续性原则。

以人为本是沟通最根本的思想

医患沟通的目的:1.医学发展的深层动因2.完善医疗过程(1.正确诊断疾病2.更有效治疗疾病3.融洽医患关系4.妥善解决医患纠纷)3.医患互惠双赢(患方之赢:1.享受到人情温暖,感受到人格尊严2.更好更快地战胜伤病3.免受医患纠纷之忧,社会和谐4.降低医疗费用5.获取医学知识,自我保健 医方之赢:1.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发展医学2.医患合作,感受尊重3.减少医患纠纷,化解医患矛盾4.赢得市场,收入提高5.学习患者,获取综合经验)医者沟通技能要素的构成:1.人文素养2.礼仪习惯3.语言技巧4.善解人意5.大方宽容6.社会阅历7.医学知识8.通俗表达

医患沟通的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2.诚信原则3.平等原则4.整体原则5.同情原则6.保密原则

7.反馈原则8.共同参与原则

医务人员的言语沟通技巧:1.运用得体的称呼语2.充分利用语言的幽默3.多用称赞的语言4.语言表达简洁明确5.讲究提问的技巧6.使用保护性语言,忌用伤害性语言7.不评价他人的诊断与治疗8.医疗各环节正确沟通的常用语和忌语

医务人员的非言语性沟通技巧:1.重视第一印象2.举止端庄3.目光接触4.面部表情5.身体姿势6.距离与方向7.用超语词性提示沟通8.接触

医患交友的意义和原则

意义:1.体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2.有助于医患双方的诚信合作3.减少医疗纠纷4.有利于医疗的延续

原则:1.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医患交友的前提2.尊重病人的权利是医患交友的基础

3.注重与病人的谈话技巧,并增加工作外沟通4.避免交友的庸俗化

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

门诊患者特征:1.身份的各异性2.病情的复杂性3.就诊的随机性4.心态的多样性

门诊工作特点:1.诊疗工作的繁重性和时限性2.换诊过程的不连贯性和风险性3.就诊环节的关联性和复杂性4.业务工作的专业性和多元性

医患沟通的途径和方法:1.转变思想观念,建立新的服务模式2.加强技术力量,严格推行首诊负责制3.掌握沟通技巧,做好诊间的诊疗工作(问诊,体格检查,病情分析,提出治疗方案)4.运用合适载体建立护患良好关系(接诊过程,分析过程,治疗处理过程)5.掌握心理学知识,注重心理抚慰与疏导6.优化服务流程,建立全程导诊服务7.诊疗服务多样化,探索人性化服务模式8.各科室通力协作,办公室统筹协调处理

急诊特征:1.病情的急危重性2.情况的突发性3.求医的紧迫性4.后果的严重性

工作特点:1.节奏的紧张性和有序性2.诊疗的随机性和规律性3.技术的专业性和全面性4.矛盾的突出性和尖锐性

途径:1.增强责任意识,主动提供医疗服务2.迅速果断准确,积极有效实施急救3.各科协作配合,救治疑难危重患者4.讲究沟通艺术,注重人性化关怀5.认真交代病情,如实记录救治经过

内科特征:1.病程较长,疾病常有反复2.病情复杂多变,症状不典型3.治疗见效较慢,多需长期服药4.与生活相关性疾病增多5.早期干预改变了疾病的自然经过6.多种内科疾病并存现象7.身心疾病增多

患者特点:1.情绪变化较大2.多伴有社会心理问题3.局伴有人格的改变4患者的心理变化较为复杂

途径:1.营造宽松的会谈气氛2.认真投入地谈话3.正确引导会谈方向4.力求信息准确可靠5.避免过多使用专业性术语6.处理好于谈话中的沉默7.不评价他人的治疗8.医患会谈中的注意点

外科特征:1.效果好,收效快,有局限性2.合作性治疗3.风险性较长4.心理社会因素 患者特点:1.手术前2手术中3.手术后p204

途径:1.用心倾听2.全面接受患者3.澄清事实4.为治疗留有空间5.与患者及家属共渡难关6.做好术前术后指导

妇科特征:1.年龄跨度大,疾病谱广2.患病率高,受重视程度低3.涉及个人隐私多4.病情变化快,发生情况突然5.原因不明者多,举证困难6.诊断技术局限,不能完全满足产妇的期望 身心特点:1.讳疾忌医,耐受性强2.怕到男医生处就诊3.怕做妇科检查4.忽视孕妇保健,拒绝孕妇治疗5.盲目追求剖宫产6.优生优育愿望强烈,不能接受病残儿的发生

途径:1.提高妇产科医疗技术2.强化对妇产科患者的心理疏导3.普及妇产科及优生优育知识

4.提高语言沟通技巧5.优化环境,缓解病人紧张情绪6.开拓思路,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 儿科特征:1.起病急,临床表现不典型2.病情易反复且变化多端3.各年龄阶段儿童患者种类不同4.与成人疾病种类有很大不同5.小儿对致病因素所致的病理反应与成人不同6.免疫系统功能未完善,防御疾病能力差

患儿特点:1.自我表达能力差2.情感控制能力低3.对疾病耐受性低4.患病后心理变化大5.检查及治疗时不易合作6.自尊心强与心理承认能力的不相适应7.患病后依恋及依赖性增强 家长:1.焦虑和紧张2.家长对患儿过分的照顾和溺爱3.家长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宽容和支持

4.怀疑和不信任沟通

沟通:1.根据不同患儿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2.解读婴幼儿及儿童患者形体语言

3.客服儿童患者的恐惧心理4.与患儿家长有效沟通5.医疗技术与医患沟通6.医疗环境与医患

沟通

中医科医患沟通

患者身心:1.期待心理比较严重2.侥幸心理较多3.囿于知识水平4.容易接受暗示5.初诊患者对针灸、拔火罐等容易产生恐惧6.部分患者对服用中药饮片有厌恶恐惧心理7.对综合性中医医院开展大型手术有疑虑心理8主要社会因素:1.环境污染2.工作生活中的心理压力

肿瘤疾病特征:1.恶性肿瘤分布面广2.恶性肿瘤为广谱性疾病,多科学参与3.恶性肿瘤治疗效果不确定,治疗费用高昂4.治疗方法复杂,没有统一的治疗规范

身心特点:1.病人对疾病的知情权受到侵犯2.病人及其家属对恶性肿瘤认知水平较低3.病人及家属对治疗的期望值过大4.病急乱投医,对治疗方法选择不当

沟通:1.充分了解病情的基础上,客观告知病人及家属相关疾病信息2.提供相应治疗方法供病人及家属选择3.提供病人及家属治疗过程中充分的信息4.主动防范医疗纠纷,所有治疗应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5.提供人性化的服务6.治疗过程中始终和病人及家属保持沟通7.保持和相关治疗学科的协作,不妄加评论同行的治疗8.合理使用药物及相关技术,减轻病人经济负担

9、做好临终关怀

传染病

常见病特征:1.疾病谱广,临床变现多样2.具有传染性3.年龄跨度大4.疾病谱不断变化,有些疾病尚无有效药物彻底根治

患者身心特点:1.忧郁、沮丧、焦虑、紧张2.孤独、自卑、自责、内疚

老来学中医 亲历抗癌康复 篇3

2005年3月,我通过胃镜检查确诊断得了胃癌,很快接受手术冶疗,胃被切除了4/5。后来,断断续续做了六次化疗,2006年1月出院时,头发眉毛掉光了、瘦得皮包骨头、脸色苍白、四肢无力,连上二楼也要拐杖助力。

怎么办?后续的康复治疗如何进行?我学过的知识派上了用场。根据中医“整体调理,辨证施治”的理论,我开始进行固本培元的康复治疗。具体做法是:

一、 心疗

心理健康与否,是能否康复的关键。一般而言,此时癌症病人容易产生恐惧,悲观甚至是绝望的心理和烦躁的情绪。这种负面情绪对康复是很不利的。因此,必须管好自己的情绪,树立战胜癌症的信心。

医药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已今非昔比,我国癌症的治疗已居世界先进水平,我相信医生会拿出最佳方案治好我的病。即来之,则安之,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冶疗,争取实现第一个目标——康复;退而求其次,力争第二个目标——延长生存期;避免第三个目标——死亡。好心情胜过良药,有了信心就有了免疫力,这是康复的精神支柱。

二、食疗

药食同源,偶医于食,合理膳食管住嘴。我根据癌症五年康复期的不同阶段、春夏秋冬不同季节、温热寒凉食物的不同性味,有针对性地辨证施食,定时定量,严格把关。

手术后头两年,我的饮食以流质和半流质为主,常用党参、黄芪、山药等熬汤、煮粥喝。后来脾胃功能基本恢复,就调整成早餐药粥、午餐杂豆饭、晚餐随意粥。我的药粥基本方里固定包括大米、糯米、意以仁、枸杞、山药、大枣、生姜和陈皮,冬春季酌加桂圆肉,秋季加百合,夏季加白(黑)木耳、莲藕。

三、理疗

我根据十二时辰养生法《气血流注歌》选择最佳时机,自己运用针灸、按摩、足疗等方法,并注意运动锻炼。这些综合措施能调动人体自愈潜能,从而使机体恢复新的平衡。

我经常按摩带脉(人体奇经八脉之一),可能因为它是约束调控其他经脉的,我觉得拽拉后很舒服。按完带脉后,我再按14经脉,选几个穴位进行认真按摩。每天坚持,自觉精神足、气血通。

四、药疗

中草药有简便效廉的优势,辨证施治发挥效力是康复的有力武器。我选用过的简方有:菝契根煎猪五花肉,六月雪和地锦草、佛掌榕、勾儿茶炖猪骨,白花蛇舌草或半边莲泡茶等。

上述“四疗”中,心疗是康复的精神支柱,食疗是康复的物质基础,理疗是康复的科学手段,药疗是康复的有力武器,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调理”。四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经过几年的整体调理,我的头发、眉毛长起来了,体重增加了,脸色红润了,体力基本康复了。2009年3月体检复查:血常规,癌胚抗原CEA、B超等各项指标全部正常。如今,又是两年多过去了,我早已度过了癌症手术后的五年生存期——我康复了!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而中医知识就是改变我生命历程的巨大力量!

中医药信息学 篇4

1 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

目前中医妇科学的教学过程,和其他临床课程一样,主要采用教育过程中最普遍的教学模式———课堂讲授法。这种教学模式下,大多沿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授课方法,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板书为主,老师怎么讲,学生怎么做,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在有限的课时内讲完中医妇科学的大部分内容,也提倡教学的互动性,但因教学内容、方式、进度与安排等通常是根据多数学生的状况和程度以及教师本身的经验与习惯而设计的,无法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特性,影响师生之间互动性的发挥,故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这种教学模式的弱点表现的很明显。

第一,中医妇科学一般是在大学的第四年开设,大四的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中西医理论,对中医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解,往往对传统的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方式缺乏兴趣。课堂讲授主要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受教学课时的限制,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无法影响课堂上所传递知识的性质、速率和供给量,造成学生独立思维和自主探索学习的被动。

第二,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者,而学生则是被填鸭的对象,这种以“老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忽视了教学对象独立思考、独到感悟和独到发现的能力,较少关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这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进而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悟和掌握。

第三,课堂讲授作为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教学方法,形式单调,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难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很难使学生直接体验讲授的知识。并且,由于受课时的限制,也不可能把更多的临床病例放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而中医妇科是临床学科,更加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单纯的课堂讲授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实践表明,这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医学生毕业后不会看病,动手能力差,影响就业和发展。

因此,要想提高中医妇科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启迪学生智慧,发掘学生潜能,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患者需求的高级医学人才,为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必须注重在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践融为一体,使理论知识和实践不相互脱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融会贯通,这就必须要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改革。

2 教学互动,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优化中医妇科学教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也将使教育教学手段、方法和工具进入智能化时代,这不仅将会极大地强化学生的口、耳、手、脑等感官功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还将极大地拓展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使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及效益得到全面的提升[1,2,3]。因此,把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现代医学教育领域,把传统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已成为当代医学教育发展的流行趋势。

2.1 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育理念

网络教学平台是交互式信息传递系统,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育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研究精神。利用多媒体编制的中医妇科教学课件、临床各种病症的视频文件以及互联网资源上的各种照片,创造出图、文、声并茂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交互交流方式,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记忆与联想思维特点的大规模信息库与知识库,改善学习环境和学习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能动性,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继而将教学转向以启发和研讨为主要方法的新型教育理念[4]。

2.2 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网络教学平台使学生真正作为主体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很好地解决传统课堂上重讲解,少实践;只模拟,不实战的教学不足[5]。通过网上师生交互、病案讨论、在线答疑、作业考试等,使学生从情感、认知和行为上积极全面地投入到学习中,探索新知识,获得新体验,提高能力。教师则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理论剖析、思路引导和观念点拨。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弥补临床实践的不足,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素质结构更科学合理。

2.3 有助于多样式学习模式的建立

网络教学平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支持个性化、自主式、协作式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个性品质的成熟和潜能的开发。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与学生实现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对话,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学生不仅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向老师发问、交流而不影响他人,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个别辅导的人性化教学需求,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或者与同学一起协商、合作,通过网络组成一个学习信息网,大大提高了对信息的利用率。

2.4 有助于培养新型、高素质教师队伍

网络教学平台需要选择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优秀教师主讲课程,能将学科知识拓宽,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使绝大部分学生受益,做到教育信息共享而使资源增值。他们应该具备创设吸引人的、协作交互的、实时交流的教学情境及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的素质[6],通过使教和学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而使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多,沟通便捷,便于求助、协商、合作,能超级链接而使网络教学的资源极为丰富。

2.5 有助于深化教学效果

通过网络对某些疾病进行示教操作,一方面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另一方面,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理论和实践及时结合,提高动手能力,可获得传统课堂教学所难以达到教学效果。

3 小结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给现代医学教育技术的内容和形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也为现代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是当代高等医学院校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衡量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目前,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如何将网络化教育资源共享与医学课程相整合,推进医学教育体制改革,已成为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焦点。高等医学院校应结合当前实际,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临床课教学中的应用,依靠信息技术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在这个平台下,可以进行开放式、交互式的教和学,学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相互交流,与教师可以通过QQ、视频等在线交流,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能力,且不受时空的限制,实现网络化教育资源共享,这对培养和提高医学生主动探索、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深化医学临床课程教学改革有重要意义。

摘要: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治妇女经、带、胎、产、杂多种妇科疾病方面具有突出的特色和优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同男性一样,在许多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担负着重要角色,她们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及社会的稳定,因此亟待培养大批中医妇科专门人才。中医妇科学课程建设对中医妇科人才培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把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医妇科教学中,依靠信息技术搭建网络教学平台,把网络教学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不失为提高中医妇科学教学效果的有益尝试。本文就信息技术在中医妇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做一论述。

关键词:中医妇科学,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别梅,王洪录.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4:33-34.

[2]胡志波.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医学教学模式构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5):135-137.

[3]田欣,刘旭花.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高等教育技术,2010,24(5):481-484.

[4]赵群,周昌菊,周玉华.网络教学模式在《妇产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南方医学教育,2011,(1):24-25.

[5]何明珊.应用网络资源改进妇产科学教学[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2):197-198.

中医伤科学教案 篇5

何 伟

授课名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第一节,共三节)

授课人: 何 伟 教授

学生专业: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专业

层次、年级:本科 2002级骨伤专业方向

授课时间: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股骨头坏死中西医基本概念、发病机理、流行病学资料、分类。

2、熟悉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常见原因、病理变化过程、影像诊断方法、常用分期分型方法、塌陷发生的生物学、生物力学基础、塌陷的预测、塌陷对修复的影响。

3、掌握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鉴别诊断方法、中医辩证原则、保髋治疗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股骨头坏死临床表现、分期分型、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保髋治疗原则。

2、难点—— 股骨头坏死x线表现的病理学基础、塌陷的预测、塌陷的发生及其临床意义。教学方法:课堂讲述为主,运用丰富的临床病例和典型影像资料,提高教学效果。基本教材:袁 浩主编《中医骨病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年

参考书籍:董天华、郑召明译《骨坏死——病因诊断与治疗》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年 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病因、流行病学资料、分类(10分钟)

由救治军嫂韩素云的故事引入本节讲授内容。通过这个典型病例说明:该病具有中青年好发、双侧为多、治疗困难、本教研室长期致力于本病的研究,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一定的学术影响。

病名: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又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vn),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定义: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定义,骨坏死是指骨的血供中断后骨细胞和骨髓成分死亡及随后的修复。按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dic surgeons,aaos)定义,onfh是一种由于骨细胞死亡,继而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引起塌陷(疼痛)和功能障碍的疾病。

由于难以减少的三大致病因素(创伤、激素、酒精)的存在,该病已成为中青年常见的 骨科疾病之一。该病可分为创伤与非创伤两类。创伤以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后引起最常见(举例),非创伤股骨头坏死的原因很多,以激素与酒精最常见,以 2003年 sras后相当比例的患者并发股骨头坏死为例,说明该病发病的普遍性。其中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80%左右的患者为双侧致病,轻者影响生活质量,严重者致残,该病的防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补充介绍我科的流行病学资料

2、中医对股骨头坏死的认识(5分钟)

中医对该病的认识。主要优势:从整体上认识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是全身疾病在局部的反应。激素乃药邪、易耗津动血;酗酒乃久嗜辛辣、湿热蕴结或痰湿内壅、阻滞筋脉,结果髓枯骨失濡养、而股骨头对缺血至为敏感,故而发为坏死。治疗上强调整体治疗、以人为本,既注重坏死修复、也注重生存质量的改善。

3、发病机理(5分钟)

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尚未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与血管内凝血、脂肪代谢紊乱等多条途径引起股骨头缺血有关。

4、病理(10分钟)

⑴ 缺血坏死期。特点:缺乏x线特征。

⑵ 修复期 修复发生在活骨与死骨之间

⑶ 塌陷 修复造成的肉芽带是力学上的薄弱环节,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塌陷。

⑷ 骨性关节炎形成(软骨退变)关节面塌陷使软骨遭受异常应力,软骨退变。补充介绍对塌陷的新认识。

强调分期是为了更好的理解疾病的病理过程,实际上疾病的病理过程是连续的、联系的、变化的,避免把分期绝对化。

5、诊断(10分钟)

⑴ 病史 外伤(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激素、酒精;另外减肥药、抗精神病药、避孕药

⑵ 症状与体征

① 疼痛:部位、性质。

② 功能障碍:外展与旋转受限为主,双侧对照。

③ 跛行: 痛性、塌陷后早期、发生半脱位往往跛行明显。

④ 肌肉萎缩:单侧患病反应废用程度,双侧

⑶ 影像学检查 着重讲授x线分期分型方法以及x线片检查的病理学基础,介绍ficat分期、arco分期;核磁共振(mri)、同位素骨扫描(ect)、ct在诊断中的作用。坏死类型的多样化,决定了坏死后分期分型的复杂以及预后的巨大差异。

★ 讨论(5分钟)

1、中医药诊治股骨头坏死的优势与不足。

2、为诊断股骨头坏死,如何合理选择影像检查。

中医情志学的创新之路 篇6

主持论证的专家如此评价乔明琦,“你可能是中医的功臣,也可能是中医的‘罪人’”。作为中医基础理论创新的“先行者”,乔明琦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是一次中医理论的变革还是对传统中医的背叛?这一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创建对中医现代化有何理论价值?又有何实用意义?这尚待理论的质疑与应用的检验。

但,此前他与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张惠云带领团队, 历时十五年推出的有关中医情志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奠基力作《中医情志学》,经受了理论的质疑与应用的检验。

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情志对每一个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影响至关重要,是当今社会面对的重大问题。肇始于《黄帝内经》的七情学说,可谓是对这一重大问题的集中论述。但面对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传统七情学说能够回答的问题远远少于未知的尚未研究的问题。《中医情志学》系统回答了情志如何影响人的健康和疾病这一重大问题。

人类文明史告诉我们,科学基础研究的每一重大突破,尤其是理论创新往往都会对科学技术的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产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前不久,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表示了对华为“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的忧虑:素以研发高投入著称、曾对苹果公司收取35项知识产权专利费的华为,在技术上已经到了目前理论水平的极限,而困境的原因是华为、乃至世界通信业界基础理论研究的匮乏。

“没有科学家的理论突破,就没有我们的领先世界,板凳要坐十年冷,理论基础的板凳可能要坐更长时间。

无疑,在中国当下,曾获诺奖的屠呦呦只是少数幸运者,基础学科研究和学术创新要经历太多不为人知的艰难。从这个意义来说,以“学术不让、名誉不争、创新不止”为灵魂的乔明琦团队,在致力于中医情志学学科理论研究的数十载光阴里,不啻是茕茕孑立的“独行者”——然而,从“机会主义”高速度逐步慢下来,创立引导理论的责任,绝不仅仅是科学家们的学术自觉。

一位泰山学者的“争议”

一位医生脑部受伤后为保持思维的敏捷,坚持不用麻醉药接受了手术,这是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师生至今口口相传的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就是乔明琦。其性格倔强、坚毅可见一斑。

乔明琦1955年1月出生于山东济南,祖籍肥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读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师从对中医继承发展有突出贡献的、省内著名中医张珍玉教授。“另类”名声从乔明琦求学阶段就在师生中广为流传。当研究生同学们在跟老师抄方验方时,乔明琦却在实验室围着白鼠团团转;当同学们在图书馆查中医经典文献时,乔明琦却下乡进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当同学们都在检索中医药研究进展时,乔明琦已经开始探索证候病理机制的硬骨头。

上世纪80年代,全国掀起了肝藏象研究高潮,乔明琦也在老师的指导下,欲从当时研究热点的肝郁症探索肝主疏泄的机理。查阅大量文献后乔明琦发现,无论古代医学典籍文献还是近代医学理论图书,对肝郁症的描述都不是很清楚,甚至有时还互相矛盾,比如症状有急躁易怒与郁郁寡欢、胀痛走窜与胸闷叹息等。这些所指不清反而引起了乔明琦的兴趣。

“很多中医传统理论的描述并不清晰,经历千年,中间又多有流失,后人不断新注,自然有前言不搭后语的地方。”面对先辈关于肝疏泄失常出现的肝气太过和不及的现象,乔明琦另辟蹊径,依据人群和临床调研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提出肝郁证应当区分为肝气逆与肝气郁两证的新概念,“肝主疏泄与调节机体单胺类神经递质和性激素及其调节激素有关”科学假说。

为了获得一手数据支撑,乔明琦连续几个月往返在济南市油漆厂、济南市国棉二厂、青岛市橡胶厂几个临床实验基地,询问症状、查验体征、检测指标,乐此不疲。

“几个月吃住在实验室没空洗脸,顾不上刷牙那都是常事。”凭着这股闯劲和倔劲,从肝郁证中乔明琦鉴别出了肝气逆和肝气郁两个单一证候,治疗效果因为证候的细分得到大幅度提高。在大量事实数据面前,就连老前辈也都颔首点了头。

“一个好的科研人员,首先要掌握大量一手资料。这是传统中医继承和研究中缺乏的。”在乔明琦看来,中医要发展必须借助现代科学,充分利用动物实验探索中医理论创新。

此后,乔明琦和他的团队把目光放在传统中医七情学说的七情致病理论,依据多年大量的一手研究,又率先提出了“多情交织共同致病首先伤肝”的假说,构建中医情志学理论框架,出版国内首部相关学术专著《中医情志学》。

这些学术成果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增添了创新性的知识,为中医临床提供了新的理论导向,为中西医结合和现代医学拓展了新兴学科交叉研究领域。

伴随而来的,是在业内几乎炸开了锅的质疑。

“后生太狂妄!开始就连身边的亲友师长都不敢认同。”两千多年的中医文化根深蒂固,岂是一两个学说、一两年的资料就能支撑?为了证实自己,乔明琦踏上了征程,在不断的否定和重新搭建、不断接受检验中,没想到,这次的“叛逆”一叛逆就是数十年。

理论高度就是价值高度:功利年代的科学创新

数年的基础理论研究过程中,乔明琦及其团队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你的研究有什么实用价值?如何临床应用?”

这是让乔明琦有些难以应对的问题,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到如今的“引力波”,大多科学层面的研究耗费科研资金,但实用投入与生活价值并非能够肉眼可观与一时见效,乔明琦的研究之困正反映着无论民间还是官方目前中国学科创新动力不足、氛围不强的要害之处:对待科学研究我们没有耐心,急于需要成果,无论官方还是民间资金支持、环境配套跟进不足、难以得到理解。

“理论高度就是价值高度;”正如乔明琦所说,“新的理论首先是新的认识,其次才是引导新的研究获得新的应用。”医学科研的价值不仅仅在为教学和临床应用增添新的技术和药物,更重要的是获得新的发现,提出新的概念和科学假说,构建新学科理论框架,由此推动引领医学的进步。

目前乔明琦和其研究团队已经建立起经前期综合症(PMS)、肝气逆、 郁两证大鼠、 猕猴模型与其评价体系, 首次完成 PMS肝气逆、 郁两证辨证规范与疗效评价标准, PMS肝气逆症、 郁两证的针对性治疗药物。

PMS两症大鼠和猕猴模型已成为药理研究的主要动物模型、研究生教学和学位论文常用的实验手段以及开展相关研究的关键技术基础;PMS两证辨证标准和疗效评价技术体系,已应用于全国14个省市中22所医学院校和中西医医院;所研发国药准字号新药“经前平颗粒”及“经前舒颗粒”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经前综合症无专门治疗药物的格局得以结束,众多患者得到了有效治疗。

浅谈《中医基础学》教学体会 篇7

一、抓住根本, 加强基本功训练。

《中医基础学》的教学方法与其他课程的教法不同。它有它独特的内涵。《中医基础学》是初学中医学的一个起步课程, 也是必修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以便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备课前应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查阅相关资料。尤其是涉及到中医各家有争议的经文等方面的内容时要详细地进行研究, 尽量把繁杂的知识简单化、通俗易懂, 便于接受。同时告诫同学们, 学习中医必须加强基本功训练, 全面继承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只有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才能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这就要求学生大量的背诵。但不是死记硬背, 而是理解性地背诵, 反对机械性记忆。为此要经常地采取提问、小考等方式强化训练, 不断加深记忆, 把重点的中医基础理论牢牢把握。

二、多学多看,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常言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里说的就是教学不能死板。应多学习、多观摩、多研究, 积极引入新的现代研究成果纳入授课内容中, 及时把教育改革的新方法、新理念以及学科最新发展引入教学, 继承与发展相结合, 扩大学生的视野。尤其是教学方法, 不能每节课都千篇一律、满堂灌。中医学的一大特点就是辨证论治, 中医教学也一样要辨证论治, 可依据不同内容, 随机应变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常用的比较与归纳式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归纳总结, 提高学生综合整理能力。比如在讲八纲辩证时, 对虚证、实证;表虚证、表实证;虚寒、实寒证以及虚实真假、寒热真假等内容, 通过症候、病机、舌苔、脉象等几方面列表归纳比较, 这样就清晰明了了。

还有多方面联系式教学方法。依据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地把知识前后贯通、灵活运用、学活学透, 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在讲授阴阳学说时联系五行学说, 讲授经络时联系脏腑, 讲治则联系病因病机。尤其在讲授辨证时更要多方联系, 运用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学说对证候进行分析, 如临床上口舌糜烂用清心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 这是因为心开窍于舌, 心与小肠经脉相互络属, 有表里相合的关系。使同学进一步明确了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特点。在讲授新知识的同时, 把以前所学的知识也进行了巩固, 加深了理解, 达到融汇贯通的效果。

三、辅助教学, 寓教于乐。

学习的最佳动力就是学习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学生心理, 结合教学实际, 有意识地选用辅助教学设备激发学生兴趣。首先, 在传统教学方法上与现代教学技术、方法、手段相结合, 通过讲授理论、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 来加深对枯燥乏味的中医理论的理解。如在讲授五行学说时, 对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理解, 可用示意图加动漫效果来进行。再有就是充分利用挂图、标本、模型等资源, 有时可以使繁杂的理论简单明了化。让每节课都有新鲜感, 都有新创意。还有就是最直接的方式----板书。板书力求工整、少而精, 在备课时就应当胸有成竹, 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 都要缜密思考, 举一反三。关键词句, 前后联系点、重点难点都要充分体现, 避免重复, 写了又擦、擦了又写。一节课结束后, 让同学们通过板书对本节内容一目了然。

四、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医学博大精深, 古籍浩如烟海, 要学好学精, 必须参考古代文献、医家论著。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自学。所以在授课过程中,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综合创造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使之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学方法, 养成自学习惯, 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每节课上课之前, 要把本节课内容的课堂目标、重点、难点给同学们交待清楚, 同时布置自学思考题, 让同学们有一个心理准备, 在授课过程中要给同学们留点时间去探讨思考题, 以此提高主动获得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 让同学们感觉到课堂上教师不是唯一的主宰, 也有他们的积极参与。在此期间, 可依据课程安排情况, 对重点问题可采用分组讨论、辩论等形式来进行。课余时间还可以举办知识竞赛, 设立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等形式, 既复习了知识, 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五、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

科学是严谨的, 在授课过程中语言一定要精确, 对个别的概念的阐述必须做到准确无误, 不可使用模棱两可的词语, 给同学造成认知上的错误, 可适当运用形象的比喻, 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为了增强学生记忆, 还可以把一些理论知识编成歌谣或顺口溜, 通俗易懂。比如在讲解经络中十二经脉的循环路线时, 可记住如下两句话:肺大胃脾心小肠, 膀肾包焦胆肝详。这样十二条正经的循环路线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在每节的最后都有一个小结环节, 这里更要做到语言精辟、言简意赅。使同学再一次了解本节的重难点。这样, 在一节课中, 对重点内容经过几次巩固后, 在同学的大脑中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教学内容得到升华。

浅谈中医妇科学的教学体会 篇8

1 传统教学的缺陷

中医妇科学属于临床学科之一,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多年来的教学模式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法。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 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死记硬背、按部就班、懒于思考的被动学习方式,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发展知识的创新性;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严重脱节。

2 病例讨论式的导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病例导入式”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以病例为先导, 提出问题, 组织讨论,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思维能力, 使学生对“真实”病例产生极大的兴趣, 通过讨论, 让学生提出初步诊断、诊断依据以及应进一步做的检查, 并提出治疗意见, 然后带着问题再进入疾病的常规讲解中的教学方法。有效教学着眼于“教”“学”并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有机结合;对于整体的教学实践而言, 教师和学生都是不可缺的主体, 对于学习实践而言, 学生是唯一的主体, 知识经验的内化、吸收是任何别人都无法代替的。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教学相长, 因材施教, 实现有效教学, 形成良性循环。通过病例的讨论能够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要, 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 具有思考性、主动性、互动性、直观性、整合性的教学特点, 特别适用于中医妇科临床教学, 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中医妇科临床课教学改革有重要意义。

3 多媒体教学加强直观认识

(1) 教材内容主次分明, 作为教学课, 而不是科普, 学习要求教材内容基于教学大纲, 把重点掌握的内容与一般了解内容分开, 不仅要求知识广泛而全面, 并且重点要一目了然, 简明扼要

(2) 合理运用多种媒体资源, 掌握与教学内容的结合, 作为教学内容的辅助手段以弥补书本教材的不足, 真实展现临床实践运用的场景, 视频要清晰, 动作要分解, 声音要缓慢而标准, 注重以教为主。

(3) 多媒体要着重解决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及临床讲解效果不佳的问题, 而不是取代课堂上的讲授, 忽视教师的教学技巧

4 中西医相结合便于学生的理解

中医妇科学对一些妇科疾患的治疗有着良好的效果, 尤其是在调经、助孕、安胎方面有着西医妇产科学无以媲美之处, 但是, 中医妇科学的理论中也有一些基本概念显得有些含糊不清, 对人体组织器官的解剖及发病机理的解释都比较笼统, 在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往往根据症状的变化臆断的较多, 根据客观指标分析注意得较少, 对妇产科学中危、急、重症的有效处理方法较为欠缺等。中医妇科学要发展, 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比如我在讲解“功血”时尽管我是如何讲解, 怎样的辨证施治, 学生遇到病人还是束手无策, 于是我又从西医理论上, 从病因及发病机制, 以及该如何治疗, 怎样用药做了全面的讲解。学生遇到病人不在发懵, 知道如何下手。

5 高素质教师培训, 提高综合实力

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才能在教学中充满着魅力, 培养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和引导学生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正确掌握临床思维的规律性。教学技巧的发挥与课前功课准备的充分与否密切相关。课前查资料、作课件、想问题、找答案等等, 使自己的教学内容不断跟上医学的发展, 使学生得以及时窥探科学的前沿, 如此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能够实际应用于临床的教师才称得上高素质的教师。为此, 我们常采用集体备课、公开演示;提出问题、检验效果的同行互评的方式, 培养年轻教师和提高教师的教学内涵。

6 实习强化式教学, 培训临床思维

课堂无论病案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虽然使学生对于临床有了一定程度的真实感, 但毕竟只是模拟。而且受课时数的限制, 不能充分发挥。所以临床实习对于学生就是真刀真枪的演习, 弥足珍贵。在实习带教中, 学生通过自己面对患者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等, 结合自己课堂所学知识的同时迅速分析思考, 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实践能力。其中, 能否收集到真实、全面而重要的临床资料以便得出正确的判断, 本质上是对其临床思维能力的考验, 也是一种语言艺术的锻炼

中医药信息学 篇9

1 课时分配不合理与总课时量不足

我院医学类专业《推拿手法学》的课时总数基本都在40学时左右。以我院两个年级两个专业为例, 2010级针灸推拿学本科该课程的课时总数为40学时, 理论24学时, 实践16学时;2011级中医学本科的课时总数为36学时, 其中理论20学时, 实践16学时。医药类独立学院的学生, 因其自身基础所限, 想要在40个学时内将所有手法的理论与操作掌握, 难度很大;况且推拿手法中的一指禅推法、滚法和扳法对操作的技巧性要求极高, 而实践课时量的不足, 也使得这几种手法的学习困难重重。在课时分配上, 也不甚合理。其一, 按总课时量看, 实践课时所占比例太低。其次, 各类手法课时数进行平均分配, 却不依难易程度分配的做法, 缺乏合理性。例如, 摆动类手法中的一指禅推法、滚法, 这两个手法对操作的技巧性要求很高, 基本已成为评判一个推拿临床医师手法好坏的重要依据[1], 初学者难于掌握其动作要领时及发力方法, 如不能及时规范动作技巧会对后期的手法纠正带来麻烦, 甚或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放弃对手法的学习;至于扳法, 是临床常用的整骨手法[2], 对纠正关节错位以及关节紊乱症所致的各类软组织损伤, 都有重要作用, 对于推拿工作者而言, 要熟练掌握扳法, 除了传统的手法技术、发力技巧和转动角度外, 还要掌握解剖学、神经病学、生物力学等多门学科。因此, 这三个手法的课时数应较其它手法为多, 教师在推拿手法教学时, 亦应对其进行重点讲授。

2 实践操作教学模式不合理

我院现将《推拿手法学》的教学模式分为理论与实践教学两部分, 理论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 学时分配为3:2或5:4。理论教学在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多媒体教室完成, 实践教学在本院的实训基地通过教师现场进行手法操作及学生动手练习完成。粗略看来, 我院近五年来的这种教学模式较为合理, 但课程结束后学生推拿手法的实际操作能力仍然较差, 何故?究其原因在于上述教学模式存在以下三个方面不足:①《推拿手法学》是一门注重实践操作的学科, 课程在开始进行少量的理论课后, 就应该尽快开展实践教学, 因此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理论教学课时数偏大的不足;②带教老师手法水平参差不齐, 手法具体操作各有不同, 未必能在授课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因此学生模仿操作时无所适从, 进而逐渐缺乏学习兴趣;③学生在课堂学习手法操作理论后直接进入学院实训基地练习, 虽然相较于五年以前直接进入医院临床见习所取得的效果有较大改观, 但由于练习操作的学生数量多, 实训基地推拿治疗床位数较少, 学生仍缺乏练习, 而且受术者亦为学生, 本身没有什么病痛, 学生操作手法时, 得到对方的反馈信息可能没有太明确, 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应对策略

从以上分析可知, 针对我院《推拿手法学》实践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有必要进行以下三方面的改革:①如条件允许, 对本课程总课时数进行适当增加。②课时数分配向实践教学倾斜, 合理分配以滚法、一指禅推法和扳法为主的手法, 以及与其它类手法的课时数。黄锦军[3]认为, 推拿手法学教学应加强实际操作, 以课堂教学可作为辅助, 这与我院以培养应用型中医药人才的初衷相契合, 在教学过程中要着眼于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方法的改变;段安[4]在推拿教学的改革中, 首先定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课堂讲授为辅的方案, 将2/3学时进行实际操作, 而对理论的讲授则以剩余的1/3学时完成。③若条件允许, 可在现有的推拿手法实验室基础上尽可能完善设施与器材的配备, 制定规范化、标准化手法操作培训流程, 使学生在进入临床实践操作之前接受更多的指导, 增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推拿手法的相互操作, 如条件允许, 可以给有相关部位不适的同学进行手法施术, 在动手的同时进行语言交流, 使学生充分体会操作正确时手法的手感及受术者自身的感觉。

4 结论

《推拿手法学》是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针推、中医学本科等相关专业的一门强调实践性的基础学科, 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中医药人才的医药类本科层次独立院校来说, 其地位尤为重要。随着十余年来本科院校的不断扩招, 研究生的毕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多, 虽说针灸推拿专业在医疗就业市场上被较为看好, 但是随着大量毕业生就业, 越来越多的各级用人单位在招聘针灸推拿临床医生时, 皆倾向于录用医学硕士甚或博士等高学历人才;而我院针灸推拿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多定位于基层医疗机构, 从事临床推拿、康复或保健工作。实际上, 推拿手法的学习就是尽量提高推拿动手能力, 但经我院针推教研室数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 过往和当前培养出来的学生推拿动手能力较差;并且对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进行观察, 学生毕业后不能迅速进入临床角色, 对用人单位及其自身的发展都是一个滞绊。因此, 缩短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差距, 并提高学生对于推拿手法的兴趣与动手能力, 有必要改革本门课程现行的教学方法, 尤其是对实践教学加以创新, 最终达到提高《推拿手法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摘要:对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目前《推拿手法学》的实践教学方式进行分析思考。方法:选取我院2010级针灸推拿学本科专业和2011级中医学专业学生为样本, 了解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的比例, 观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弱。结果:理论学时多于实践学时, 学生动手能力弱, 致使课程结束后学生推拿手法操作能力较差。结论:为提高《推拿手法学》的教学质量, 有必要对现行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实践教学诸环节加以改进或改革。

关键词:推拿手法学,实践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雷龙鸣, 等.对广西中医学院《推拿手法学》实践教学的若干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7, 10 (4) :128-129.

[2]赵树军, 董福慧, 赵文海, 等.整骨手法结合中药内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70例[J].吉林中医药, 2011, 11 (30) :977-978.

[3]黄锦军, 粟胜勇, 雷龙鸣, 等.推拿学的教学实践与体会[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12 (2) :220-221.

中医证候学研究常用统计方法学 篇10

王永炎院士认为证候具有“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多维界面”的特点。这种非线性复杂系统的数据,常需将高维数据投影到低维空间来进行描述和统计处理,以便进行综合评价及其他转换和利用。因此,李梢提出对证候学这类高维数据的研究需要一个降维升阶的过程。常见的降维统计学方法主要包括一些多因素分析(如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结构方程等)[1]。笔者在对国家“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防治优化方案研究的证候学内容进行数据挖掘时,曾采用不同的多元统计方法进行分析,故敢陈管见,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1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clustering analysis)是将样本个体或指标变量按其具有的特性进行分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如果把样本个体或指标变量统称为事物对象的话,聚类分析的目的就是要将若干个对象按其属性相似的程度进行归类,也就是“物以类聚”。由于客观事物的千差万别,在不同的问题中,“属性相似”的定义是不尽相同的。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就是去寻找一种能客观反映事物之间亲疏关系或合理评价事物性质相似程度的统计量,然后根据这种统计量和规定的分类准则把事物进行分类。

中医辨证施治的过程中,四诊信息量非常大,临床诊治难以取舍;再者,众多医家对同一病种的辨证分型亦不相同,这种辨证标准的不统一直接影响到了临床科研和中药新药开发的科学性和可信性。为了明确各分类证候的属性,可以在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这种多元统计方法,对收集到的症状的属性进行的归纳和分类,然后依据专业知识找出比较公认的中医证型。

聚类分析的讨论内容为可测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所分析的这些变量是可以直接观察或测量得到的。但是,在证候学研究中,很多情况下我们所要研究的变量是不能或不易直接测量得到的,如隐藏在中医症状后面的证候要素,主证和兼证,症状对证候的贡献度等等。因此,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很有意义[2,3]。

2 主成分分析

在线性回归分析中,要求模型中的所有自变量是相互独立的,否则,估计不稳定,就可能产生误导。但是在证候学研究当中,许多指标之间往往是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较多时给资料分析带来很多麻烦,增加了分析问题的复杂性和难度。例如,描述阴虚证有怕热汗出、手足心热或五心烦热、舌瘦红而裂或有盗汗、脉细数等5个指标,而这些指标变量是相关的,即同属于一个证型。如果分别用每一个指标对阴虚证做出评价,那么这种评价只能是孤立的,而不是综合的。如果仅选用其中的几个独立的指标变量来评价,虽然简单,但却失去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容易得出片面的结论。如何去寻找一种合理的综合性方法,既可减少指标变量的个数,又尽量不损失或少损失原指标变量所包含的信息,且能对资料做出全面的分析呢?主成分分析法(princ ipal analysis)就是用来解决这种问题的一种统计处理手段。正因为如此,主成分分析在证候学研究中有如下用途。

2.1 用极少数的主成分反映原始指标的主要信息

临床过程中,通过“四诊”获取的资料非常多,可以采用该统计方法选择出较少数的中医证候来最大化的反映原始指标所提供的信息,从而降低了辨证的难度,增加了准确度。

2.2 探索中医症状对证候的影响

主成分分析可以求出主成分后,利用因子载荷阵的结构,进一步探索症状和证候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影响证候的最主要的原始指标(症状)。

由此可知,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将彼此相关的一组指标变量转化为彼此独立的一组新指标变量,并且其中较少的几个新指标变量就能综合反应原多个指标变量中所包含的主要信息,又各自带有独特的专业含义。

但是,主成分分析在证候学研究中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首先,它没有考虑观察变量的度量误差,直接用观察变量的某种线性组合来表示一个综合变量,导致结果误差较大。其次,主成分分析重点在综合原始变量的信息,对原始变量之间的关系解释不够。也就是说,对中医症状之间的联系解释不够完备。第三,主成分分析对可测得的变量(中医症状)与潜在变量(提取出的主成分也就是证候)之间的关联解释不够。最后,它不能采用因子旋转的方法,当因子载荷较为均匀时,不容易直接看出潜在变量(证候)受哪个指标(症状)影响最大,不容易赋予潜在变量(证候)合理的变量名称。而探索性因子分析则有效的避免了以上不足[2,3]。

3 探索性因子分析

在证候学研究中,我们所要研究的变量是不能直接测量得到的。例如,本项研究中涉及的糖尿病肾病按照本虚分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这四个变量都是不能直接观测到的,必须通过医生四诊合参结合临床经验进行辨证分析才能获得。因此,这种不能或不易直接观测得到的变量为潜在变量(1atentvariable)或潜在因子(1 atentfactor)。虽然潜在变量不能直接测得,但是由于它是一种抽象的客观存在,所以一定与某些可测变量(中医症状)有着某种程度的关联。仍以阴虚证为例,阴虚证有怕热汗出、手足心热或五心烦热、舌瘦红而裂或有盗汗、脉细数等5个指标,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几个有关的指标去描述阴虚证这个假设的理论变量。事实上,研究者有时更感兴趣于理论变量之间的关联性研究,而不是单一指标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因为前者包含了更多的综合信息。比如,研究糖尿病肾病阴虚证和气虚证之间的关联显然比仅研究盗汗和少气懒言之间的联系要全面、深入,而且有意义得多。

探索性因子分析就是去探讨这些可测变量的特征、性质和内部的关联性,并揭示有多少主要的潜在因子可能影响这些可测变量。它要求寻找出的这些潜在因子是相互独立的,有实际意义的,而且这些独立的潜在因子要尽可能多地概括原可测变量的信息。因此该分析被广泛地应用在数据分析的初期阶段。

探索性因子分析是现在证候学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种统计方法,它的优点是:首先,用这种统计方法产生的潜在变量是校正了观察变量的度量误差的,因此它的分析结论比主成分分析更接近真实。其次,能够更加深入解释原始变量之间的关系。第三,可以通过该方法得出证候诊断的函数,即求出每个潜在变量(证候)的函数公式,将每个患者的症状积分代入每个潜在变量(证候)的函数公式后,哪个证候得分最多,则患者可以归属于该证候,从而使得证候的诊断变得客观化。最后,可以进行因子旋转,使得潜在变量具有更加明确的实际意义。

探索性因子分析的不足在于难以弄清哪些可测变量可能被哪一个潜在因子所影响,以及这些潜在因子之间的关联程度。如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可以得出糖尿病肾病的n个证候,而这些证候之间的联系如哪个是主证,哪个是兼证不能确定,证候之间是处于一个怎样的支配关系亦不能分清。而主证和兼证对临床辨证论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需要引入新的统计方法-确定性因子分析[2,3]。

4 确定性因子分析

当研究者根据以往的经验或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对所要研究的可测变量的内在结构已经清楚时,也就是说,已经清楚哪些可测变量可能被哪一个潜在因子所影响,而只需更进一步确定每一个潜在因子对可测变量的影响程度,以及了解这些潜在因子之间的关联程度,这时可用确定性因子分析。确定性因子分析就把可测变量(症状)之间的关系转化为少数潜在因子之间的关系,其分析的过程就是用数据来证实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的内部结构是否存在,并且估计潜在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具有有效的实际意义,因此需要进行统计检验。它是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中不可缺少的关键一步。

它的优点有:首先用于证实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的内部结构的真实性。其次,它允许每一个指标变量有度量误差,比较符合现实情况,从而使得分析结果更加接近真实,结论更加准确。第三,它分析的是潜在变量的关联性,而不是可测量变量之间的关联,因此它利用的信息是综合的,也就是说在证候学研究中它主要分析的是隐藏在“症状”背后的“证候”之间的关联,而不是“症状”与“症状”之间、“症状”与“证候”之间的联系。

尽管如此,确定性因子分析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最主要的就是它对潜在变量之间的关联研究不够深入,只能证明得出它们之间存在关联,至于其主次关系,支配关系则显得力不从心。而结构方程的引入就能把这个问题深入化[2,3]。

5 结构方程

结构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简称SEM)是一门基于统计分析技术的研究方法学(statistical methodology),用以处理复杂的多变量研究数据的探究与分析。它有效整合了统计学的两大主流技术“因素分析”与“路径分析”,成为了数种高级统计的集大成者,同时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因此在瑞士籍的统计学者Karl Joreskog于1970年代提出相关的概念,并首先发展分析工具LISREL软件之后,有关结构方程模式的原理讨论与技术发展便蔚为风潮,普遍成为社会与行为科学研究者必备的专门知识之一。

它是由两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是因子组成部分,它显示了观察变量与潜在因子的关联关系;第二部分是因子结构部分,它显示了潜在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结构关系,包括直接的影响关系和间接的影响关系。显然,第一部分就是确定性因子分析模型,而第二部分就是把潜在因子看作指标变量进行路径分析的过程。

基于中医界不少学者都已经认识到证候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包括了可观测到的“症状”、不能观测的“证候”以及“证候”之间的关系,所以有必要把结构方程模式引入到证候学研究中来。我们欣喜的看到,有学者已经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来研究中医证候规范标准,并且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4]。

参考文献

[1]李梢.从维度与阶度探讨中医证候的特征及标准化方法.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3):1.

[2]孙振球主编.医学统计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99.

[3]张家放主编.医用多元统计方法.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323.

老年高血压中医体质学探析 篇11

【摘 要】 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它决定了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疾病发展的倾向性,虚、痰湿、瘀、郁是老年体质的共性。通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体质研究,发现老年高血压患者有着其独特的体质特点,应通过健康宣教、食疗、中药内服、膏方等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体质干预,以预防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体质;中医学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3-0046-03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老年高血压为高血压患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1],2012年高血压日主题宣传“健康生活方式,健康血压”,这与中医所提倡的“治未病”、“体质辨识指导健康管理”的理念是相谋合的[2]。体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中起主导作用,因此,从中医体质学的角度辅助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中医体质学的基本概况

1.1 “体质”在古代文献中的雏形 “体质”这一概念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多用“素体”、“身”、“形”、“家”、“禀质”、“禀赋”、“资质”等描述。《素问·调经论》中 “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灵枢·寿夭刚柔》中“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伤寒杂病论》中“强人”、“羸人”、“盛人”、“虚弱家”、“素盛今瘦”;《景岳全书·传忠录·先天后天论》中“故以人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等均是说明人与人之间及正气的强弱是存在差异的。

1.2 “体质”一词的出现及认识 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明确提出“体质”一词,并重视病人体质的辨别,如 “阳虚体质”、“阳微体质”等;清代章楠强调不同体质在发病或是病机转化方面的不尽相同,治法也要不同, “盖邪气伤人,随人禀体而化”、“治病之要,首当察人体质之阴阳强弱而后方能调之使安”、“病因证状虽同,而禀质强弱不同,则治法自殊”。

1.3 现代体质学的发展 四十年来,中医体质学说逐渐形成了较完善的理论体系。2009年4月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正式颁布《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成为亚健康诊疗领域和疾病“辨病一辨体一辨证”诊疗体系的先决条件,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规范性文件。其中,王琦[3]教授的九分法为目前较为公认的分类方法,其认为体质是指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另外尚有匡调元[4]的六分法,何裕民[5]的四分法等较常用。

2 老年人中医体质的特点

2.1 虚 《灵枢·天年》中“六十岁,心气始衰,……;七十岁,脾气虚,……;八十岁,肺气衰,……;九十岁,肾气焦,……;百岁,五脏皆虛,……。”;《素问·举痛论》中“劳则气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随着年龄的增长,生长壮老已,脏腑功能逐渐衰退,阴阳气血津液俱损,这些改变导致老年人的体质以五脏衰弱为根本。

2.2 痰湿 《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临证指南医案·积聚》中“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临证指南医案·痰》中“久寓南土,水谷之湿,蒸热聚痰”、“痰火郁遏,气滞,吸烟上热助壅,是酒肉皆不相宜”;当进入老年期时,脏腑的水、湿代谢失调功能衰退,脾失健运,不能散精;肺失宣肃,通调水道失职;肾、膀胱气化失司,共致水湿内生,聚而生痰;加之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饮食结构发生了改变,餐桌上的肥甘之品增多,日积月累,易形成痰湿质。

2.3 瘀 《灵枢·营卫生会》中:“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医林改错》中“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临证指南医案》中“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闭”;血液的正常运行有赖气的温煦和推动,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停。老年人元气亏虚,气虚推动失职,行血无力,令血运不畅,停滞成瘀。刘煊[6]认为“瘀”乃老之常态,“瘀”贯穿老年始终,老以“瘀”为象,衰以“瘀”为因”;故有“血气虚,脉不通”之说,得出“老人多瘀”的体质特点。

2.4 郁 《灵枢·本神》中“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诸病源候论·气病诸侯·结气候》中“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结于内”;《丹溪心法》中“一有怫郁,百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张氏医通》中“郁证多缘于志虑不伸,而气先受病”。中医认为肝性喜条达恶抑郁,肝失疏泄,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王长松[7]认为老年人退休后生活的环境、节奏的改变、心情的失落等方面均可致“郁”的发生。中医治疗上认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总之,虚、痰湿、瘀、郁是老年体质的共性,其中虚是贯穿始终,痰湿、瘀、郁是基于虚的基础上,由于老年脏腑功能减退,产生痰瘀阻滞气机,易形成郁。

3 老年高血压发病机制与体质特点的关系

中医学无老年高血压的病名,将高血压归于“眩晕”、“头痛”、“饮证”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中“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灵枢·卫气》中“上虚则眩”;《金匮要略》中“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景岳全书》中“无虚则不作眩”;《丹溪心法》中“无痰不作眩”; 清·林珮琴《类证治裁·眩晕》指出:“或由高年肾液已衰,水不涵木以至目昏耳鸣,震眩不定”等阐述了高血压病与风、痰、饮、虚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高血压病始于肝的气血不调,进而影响脾的升降运化,最终归咎于肾的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形成高血压病。体质是许多疾病发生的“共同土壤”,根据中医“从化” 理论,即病情可随体质而变化[8]。体质作为疾病的发病倾向和病机变化因素之一,决定了患病的易趋性和得病后的不同转归。

4 老年高血压中医体质分布研究现状

贾天贵等[9]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体质分布规律的临床观察发现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阴虚质和气虚质为高血压病易患体质,与高血压常见病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浊壅盛相近。李实等[10]对200 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以了解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老年高血压的关系,其中阳虚质、平和质、阴虚质、痰湿质、气虚质所占比例较高。刘娟等[11]对332例高血压病患者按照中医体质研究要求建立纳入病例标准,以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体质特点及高血压病发病的体质因素,结论以痰湿质、阴虚质作为高血压病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朱燕波等[12]认为容易发生高血压病的体质类型是痰湿质、阴虚质和气虚质。吴宏东等[13]认为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湿热质是高血压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姚晓天等[14]对875例高血压患者和654例非高血压患者,采用流行病学病例对照设计,探讨高血压病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类型关系,高血病患者的体质特点是阳盛质、痰湿质和阴阳两虚质。陈立典等[15]认为高血压患者的体质特点是气虚质、阴虚阳盛质、阴阳两虚质、痰湿质、瘀血质,符合高血压病机特点。

5 老年高血压中医体质的干预

体质禀承于先天,长养于后天。王琦[16]教授认为体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是体质可调的理论基础,然而体质可调论又为体质干预的理论依据。

5.1 健康宣教 高血压[1]是一种“生活方式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限盐、限酒、控制体重,有利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而生活方式是在后天中形成的,由于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较低,因此开展高血压病的健康宣教显得至关重要。王娟[17]等对180例高血压患者及家属进行系统的健康知识宣教(疾病知识、心理指导、饮食指导、药物指导、出院指导),对高血压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5.2 食疗 食疗又称食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食物的特性来调节机体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黄帝内经》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素问·五常政大论》主张:“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阐述了食疗的作用,中医上有许多“药食同源”之品,如大枣、生姜、花椒等。徐鹏敏[18]对170例高血压阴虚体质患者,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和功效,每种食物的营养成分、常用剂量及实验室研究结果,得出中医饮食调理可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病理体质及有助于控制血压。

5.3 中药内服 王琦[19]提出辨体用方的理论,以提高用方的疗效与安全性,与中医学“因人制宜”的治疗思想相一致,以把握治疗的内在规律。黄煌[20]教授根据体质辨证运用经方治疗高血压病疗效确切。如大柴胡汤,适用的体质为体型偏胖或中等,但体格壮实,按之上腹部硬或胀痛,大多伴有胆胰疾病,食欲差,并有恶心呕吐、便秘,及情绪抑郁、紧张、睡眠障碍等,在短期内改善症状,长期服用可改善体质。

5.4 膏方 膏方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辨证论治及整体观为基础,具有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纠正体质偏颇作用的一种特殊剂型的中药。冼绍祥[21]认为膏方滋润补益,适于冬令进补及慢性疾病的长期治疗,这符合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特点,以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为指导,因人处方,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充分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褚田明[22]整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顾仁樾教授运用膏方调治高血压眩晕病经验,发现顾教授在膏方诊疗中主张辨识体质、顾护脾胃,病证结合。颜德馨[23]提出以膏方“衡”为期调治老年病,将衡法释义为阴平阳秘。

6 小结

体质是决定疾病发生与否的关键环节之一,老年高血压的发生与其自身体质的变化相关。 老年高血压患者以气虚质和阴虚质为常见。中医体质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源于临床也用于临床。探讨老年高血压相关体质因素,可以为辨证论治与辨体论治结合提供一定的依据。目前,控制患者血压水平的手段与效果逐步提高,然而高血压病进行单纯的降压治疗,尚不能完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鉴于老年高血压与中医体质的密切性及体质的可调性,以中医体质学为指导,加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体质干预,可以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角度作为防治老年高血压的重要理念,运用中医体质学说对老年高血压进行体质判定,进行个体化的多种中医综合调治,以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国高血压杂志,2011,19(8): 701-703.

[2]张松兴.高血压病中医体质学研究概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8): 77-78.

[3]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 1-8.

[4]匡调元.中医体质病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288-329.

[5]倪红梅,何裕民.中医体质与亚健康状态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5):335-336.

[6]刘煊.“老人多瘀”理论浅析[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4(4): 32-34

[7]王长松.对中国当代老年人的体质特点探析[J].江苏中医药,2004,25(10):

[8]陈慧君,董桂枝.论中医体质与高血压病[J].CJCM中医临床研究,2014, 6 (11):54-56

[9]贾天贵,吕均,樊慧,等. 老年高血压患者体质分布规律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1,19(2): 64-67.

[10]李实.浅谈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老年高血压的关系[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8): 4-5.

[11]刘娟. 332 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构成比调查分析[J].中医研究,2011,24(11):51-52 .

[12]朱燕波,王琦,邓棋卫,等.中医体质类型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1) : 40-45.

[13]吴宏东,王琦,董静.高血压病体质因素的多元 Logistic.回归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9,16(5) :12-13.

[14]姚晓天,胡炜,程志清.高血压病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类型相关性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4,12(22):2314一2316.

[15]陈立典.福建省高血压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分型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3): 1297-1299.

[16]王琦.中医体质学2008[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8-54.

[17]王娟, 陈丽.健康宣教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1): 1388-1389.

[18]徐鹏敏.中医饮食调理对中年高血压阴虚型体质患者作用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5): 119-120.

[19]王琦.中国人九种体质的发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0]崔德强.黄煌体质辨证治疗高血压病验案举隅[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4):25-26.

[21]冼绍祥,陈瑞芳,刘炜丽. 从膏方特点谈其调治高血压病的理论依据[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0):1897-1898.

[22]褚田明,张文群,谈飒英.顾仁樾教授运用膏方调治高血压眩晕病经验[J].中医文献杂志,2015,(3):41-43.

[23]颜德馨. 膏方以“衡”为期调治老年病[J].江苏中医药,2006,27(11): 2-3.

中医药信息学 篇12

1 有的放矢,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授课之所以能迅速地被采纳推广,主要原因在于它所传递的信息更多、更快捷、更直观生动,可以弥补传统授课方式的某些不足之处。但并不是说多媒体教学应用于任何教学内容效果都优于传统教学。《中医妇科学》同大多数中医临床课程一样,内容分为总论及各论。总论部分介绍女性生殖生理、总的病因病机、诊治原则,理论性较强;各论部分则详细介绍各种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诊断治疗,与临床结合紧密,实践性更强,学生也更需要直观形象的材料辅助理解。大体上,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和性质,各论中的部分疾病更适合多媒体教学,而总论及部分各论如某些月经病、妊娠病,则更适合使用传统教学法、病案讨论式教学法、问题中心式教学法等。如果通篇使用多媒体就不可避免会出现用满屏罗列枯燥的课本内容的情况,使学生兴趣全无,昏昏欲睡,反而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在同一节内容中以传统授课为主,穿插部分多媒体授课解决一两个难点重点。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学内容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我们应该灵活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使每一种教学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

2 因材制宜,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多媒体课件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多媒体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中医妇科学》与临床结合紧密,但仍然有很多内容难以用恰当的图像、声音、色彩等信息表达。如各论中的病因病机,大都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很抽象,不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有的还相当复杂。这就需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广开思路,不必过于强求课件的形式。在选择了适当的教学内容后,将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整理,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针对重点和难点或设计图表,或辅以生动的图片、视频、Flash动画等。如疾病的诊断和鉴别部分常可以辅助直观的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对一些复杂的病因病机内容则需进行提炼、总结、精心编排绘制成带箭头的图表,并制作成自定义动画,必要时链接其他资料。这虽然从本质上讲是对传统板书的沿袭,但在应用时却灵活、生动得多,效果也完全不同。笔者在教学中体会到,适当的信息量,突出重点是制作多媒体课件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制作课件时既要避免过多的文字罗列使之成为“单媒体”;也要避免为取悦学生而走进形式大于内容的误区。

3 优势互补,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得益彰

有好的课件,并不意味着学生就可以一目了然,豁然开朗。比如有些疾病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即使做成图表也和网络一样分支众多,如果没有好的讲解学生定会迷惑不解。而教师讲什么,怎么讲决定着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量和效果。事实上,多媒体教学对教师讲授的要求更高。教师的角色不是报幕员、播音员,而应该是一个优秀的解说员或评论员。具体说来,教师既要对教学内容十分熟悉,能够清晰流畅、生动有条理地阐述,还要让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的操作配合默契,二者缺一不可。整个过程体现的是教师对课件、讲授及二者有机结合的设计。

在教学中常用的讲解方法有启发式、点睛式及阐发式等。例如在讲解不孕症、崩漏的病因病机时,配合多媒体课件自定义动画的操作,运用启发式的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并一步步推导,随着图表层层打开,病因病机体系在学生头脑中主动地建立起来,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很有帮助,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只动眼不动脑,形成思维惰性的弊端。再如,学习现代医学对不孕症病因的认识时,用Flash展示精卵相遇至受精卵着床的过程,只需画龙点睛地指出受孕的几个必要条件:①优良的种子(正常的精子和卵子);②畅通的道路(输卵管通畅);③肥沃的土壤(子宫内膜充分准备)等。而对受精卵着床过程中的细节则不必赘述而使重点突出。对于某些比较抽象的重点理论或概念则需要进一步展开或深化。还是以不孕症的病因病机为例,在讲解到肾虚的病机时,没有为“肾虚”设置超链接,以免给学生以过于眼花缭乱的感觉,影响教学效果,而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师的讲解上,细致地说明肾气虚、肾阳虚、肾阴虚各自的病机及最终都致使冲任虚衰,不能摄精成孕的机理。不论是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把握制造悬念,促进学生主动思维;有理有据,重在化解难点的原则。只有把握原则,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扬长避短,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也体现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和风采。

4 相互渗透,将多媒体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融合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提供、展示信息的手段,实际上可以成为多种教学方法的辅助工具,为我们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创造条件。近年来在中医教学改革中,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在临床课教学中陆续出现了启发式教学法、病案讨论式教学法、问题中心式教学法等,其核心都在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实践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临床实际问题的呈现方式。以往的病案讨论式教学法中的病案多是以文字形式呈现的,平面、刻板、缺乏真实性,问题中心式教学法提倡的是引入真实病人或模拟病人,但具体实施起来还存在不少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视频或图片所展示的病例就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例如在妇科杂病的教学中,运用典型病案教学法,将临床医疗实践中碰到的典型病例如:慢性盆腔炎、瘕等患者的就诊过程摄制、编辑成视频资料,将问诊过程、诊断经过、施治部分,配合教学步骤依次放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法中常用推导、演绎、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辅助其实施,前面谈到的不孕症病因病机讲解即是例子之一。归根结底,我们要在充分认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的基础上,赋予它更多的载体和平台,拓展它的应用空间,使它能更广泛地发挥作用。

上一篇:中学体育课改心得下一篇:王安石词